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6-30 15:45:36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例1

2.有助于推动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差异的量化研究。目前,城乡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量化中国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和解析,有利于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为此,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但大多是从数量上进行绝对值差异的比较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种系统的、直接展示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差异的指标体系。从国内已有的相关指标体系研究来看,如农村全面小康指标、城乡一体化指标、城乡关联指标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了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问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鉴于此,本书作者以城乡公共物品供给为观测点,初步拟定一套反映中国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研究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差异的现状,深入探讨造成差距的各种因素,推动在其研究过程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3.有助于推动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的深入。统筹城乡发展,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发展状态而提出来的,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高度,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与城市发展进行统一规划,改变“重工轻农”的城市偏向。统筹城乡发展是政府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其宗旨和目标是使城乡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上来实现。目前,中国大多数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其现实意义的认识上,研究城市问题时不再局限于城市,研究农村问题时也会考虑到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问题与农村问题为中国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了客观要求和客观背景,有些学者提出了一些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对于城乡之间的差距,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乡的经济差距上,包括收入差距、消费差距、生活条件差距等方面。的确,这些差距很大,但是,更不能忽视非经济差距,如就业权、环境权、公共设施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所以,要从消除城乡公共物品的差距入手,消除城乡之间在户籍、劳动就业、迁徙、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最终消除经济上的差距。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公共物品供给涉及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由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造成的中国城乡公共物品供给二元化格局,理论界的学者从各个侧面进行了研究,有的从统筹二元财政结构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有的从统筹二元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还有的对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和城乡生活质量差距进行了比较研究,也有学者对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状的描述和政策的把握上。显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作者以“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为基本命题,因为公共物品涉及每一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有关民生的重要问题,与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均衡化”更含有普遍、人人享有、公平、协调、和谐之意,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宗旨就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均衡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公共物品,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研究,能够推动国内理论界对于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4.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研究。城市和农村是构成社会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城乡公共物品均衡供给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农村两者关系上的集中体现。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中去考虑,不能厚此薄彼、偏顾一方,以实现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用这种思路研究城乡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就跳出了传统的就农村论农村、就城市论城市的局限,而站在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研究城乡公共物品均衡供给,这也正是作者的立意所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学者对城乡关系的研究总体上是以政策性应用研究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急剧扩大,城乡关系成为理论界一个不可回避的研究领域,国内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宏观层面,围绕社会热点展开讨论,如城乡关系不协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城乡关系转型与城市化发展,如何通过消除城乡分离与对立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城乡关系需要哪些方面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供给,等等。这些只从宏观上进行的研究对于切实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显然有些不够深入。本书作者以公共物品供给为切入点,从微观视角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的演进规律,认为按照城乡关系演进的客观规律要求,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机制要实现不同层次的创新,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校正严重失衡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构建全新的城乡公共物品均衡供给的战略框架,使中国城乡关系真正趋向协调。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是以城乡关系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科学考察为基础的,包含着城乡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全面融合的丰富内容。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未来社会将实现城乡融合,而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来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本书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中求解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转型目标和城乡公共物品供给体制目标,并对其可行性及特征进行展望,试图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目标模式中有所作为,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研究。

因此,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立论依据,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视角,对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进行研究,是一个集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于一体的问题,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战略性问题,它不仅仅关系到农民、农村,也关乎国家的整体发展。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例2

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前期准备工作今年3月23日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城勘专委会”)在三亚召开了四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会上提出了开展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研究的计划,与会代表经讨论一致同意开展课题研究并提出了很好的实施性意见。5月初,城勘专委会向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汇报了开展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研究工作的方案,得到了协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致赞同。5月17日,在桂林召开的全国优秀城市勘测工程评优工作交流大会上,城勘专委会介绍了开展行业发展研究课题的背景、内容与架构和工作组织模式等,并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支持。会后,城勘专委会确定了“中国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研究”课题专家组成员,拟定了行业内主要合作单位。与管理咨询机构(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就行业发展研究的前期调研工作进行了协商沟通,制订了《中国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确定了重点调研单位及课题计划和合同等。城勘专委会已将《中国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发放给所有会员单位,启动了行业发展研究课题的调研工作。课题研究组织模式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推进,达成既定目标,本次课题研究工作由城勘专委会主导,各主要城市勘测单位参与,由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具体承办,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相关各方的主要工作职责如下:(1)城勘专委会:负责课题的总体组织与推进,确定课题专家组成员,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和进展状况,审查和课题成果报告等。(2)专家组(17人):主要负责课题前期框架的审议,参与课题的开题研讨、研究报告稿的审议、报告成果的最终评审等环节。(3)参与课题的城市勘测单位(34家):负责就本课题的推进委派相应的成员或联络员,承担相应课题研究经费,对咨询公司所承办的具体调研工作给予充分配合。(4)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指派1位项目经理,2~3位咨询顾问及行业研究员参与到课题组,承办课题具体工作,包括课题的前期资料收集、课题方案框架制定、课题实地调研、课题中各类相关报告的撰写等工作。(5)其他城市勘测单位:必要时配合、协助专业咨询公司完成课题相关调研问卷和必要的深度调研工作等。课题研究的工作方式本次课题研究的工作方式主要采用调研方式进行。为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提高行业发展报告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本次课题调研将采用多种调研方式来完成。(1)重点调研与一般调研相结合重点调研选取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分布,具有代表性质的城市勘测单位,突出调研信息的典型代表性;同时广泛开展一般调研,保证调研结果的普遍适用性。(2)网络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网络调研通过网络的形式增加调研信息的广泛性与及时性,也可以增加调研的便捷性与经济性;同时开展实地调研以保证调研信息的真实性,加大调研信息的挖掘深度。(3)模块调研与专项调研相结合模块调研即问卷调查,应用模块调研方法,快速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样本数据,也可增强调研结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专项调研能深入获取政府等权威机构的专项数据资料,提高调研的有效性,同时保障调研成果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课题研究成果的编制与验收研究课题报告的内容(1)主报告①城市勘测行业发展回顾;②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及突出问题;③城市勘测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④城市勘测行业发展对策及建议(法律政策层面、行业管理层面和行业单位层面)。(2)专题报告①适合城市勘测行业特点及发展需要的体制模式专题研究;②城市勘测单位业务发展专题研究;③城市勘测单位管理创新专题研究;④城市勘测单位科研管理与技术创新专题研究。研究课题报告的审核验收以专业咨询公司课题组为主完成报告初稿后,城勘专委会组织专家进行初稿报告讨论会,对初稿进行审议研究,并征求行业单位特别是常务理事单位的意见,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专业咨询公司课题组再根据初稿讨论意见进行报告修改后,形成最终报告(主报告和专题报告)。城勘专委会将最终报告提交包括政策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专家进行大范围审议,并组织专家组与专业咨询公司进行终稿意见征求会,对终稿进行审议讨论;专业咨询公司课题组根据终稿审议意见进行报告报告最终修改完善。城勘专委会根据专业咨询公司课题组提交的研究课题最终报告,组织专家进行课题验收与评审;验收合格的报告将印刷成册,发送所有会员单位参考应用。

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例3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活动空前繁荣,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缺乏相应的环境控制和环境规划,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这种观念已无法应付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在这项研究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设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城市,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一、理论基础

1.1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反规划”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1000年不能动,1万年也不能动的。

“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

“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

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当人类历史蹒跚进入20世纪中期时,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在社会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新社会运动”(NewSocialMovements)的一支,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挑战。改变过去主宰文学研究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立场,代之以“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并且在竭力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

回顾整个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关“环境身份”的确定问题。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因而,在环境伦理上有关身份的问题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和谐的理念为环境身份问题设定了全新的归属,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1)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2)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正如怀特海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也遭遇着同样的苦境。以下就是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实:①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影响。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②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城市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而由大气泻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③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④噪声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本文研究的实践对策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对策:

(1)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人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节点化就是将环境具体化,用相应的尺度来将环境形成特定的可计量模型,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应的条件,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城市的节点性刻画。

(4)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①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萼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②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③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④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三、实例分析

3.1香港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香港是有着巨大密度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很好地进行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研究,并且,也提供了有显著成效的相应策略,对于我们的城市规划实践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以下是其主要的实践策略:

(1)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

(2)将污染大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3)设置纾缓区,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4)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5)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大纲的建议,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包括“维持现状策略”和“执行策略”。“维持现状策略”通过分区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执行策略”则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点为受保护地区,然后通过一个资助管理计划,保护独特的风景区。:

(7)发展管制策略: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类别和发展形式。

(8)建设郊野以及城市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加以保护。

3.2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该项目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主持的反规划实例,俞教授多年来从事“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该项目是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

四、结束语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下,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所谈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对于人类自身的思考是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聚落环境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线口。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纳什.大自然的权力[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4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例4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时代给城市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生态、提倡节能、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给排水设计规划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下面就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再根据其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1 城市给排水规划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循环水系统这三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安排的活动使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排放这几个环节做到相互协调、相互合理搭配,从这些环节上面控制水资源的使用,做到科学化使用水资源。就目前的城市给排水规划内容来讲,主要是市政给排水范围的划分、市政给排水量得预测、关于排水体制方面的确定、排水系统的综合布局等等。

2 目前城市给排水规划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1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具有滞后性

在目前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给排水规划主要是处于一种配合的地位,其影响到了整体的城市给排水规划科学化发展进程。目前很多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都是先将城市道路工程修建好再进行排水工程的规划,很多的排水工程都不能与道路工程共同施工,就算是在施工时间一起施工,在后期的过程中还会由于很多原因而进行修改,市政工程项目没有能够按照原有的规划进行建设,即使规划了,也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

2.2 供水能力不足,未形成可靠的供水系统

在目前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很多的居民或者厂矿单位依靠自己打井取地下水使用的现象,这些地方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很多的水资源都得不到有效的优化配置。同时,地下水的过渡开采,使得水位逐年下降,特别是到了缺水的季节,常常会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

2.3 给排水工艺设备与技术不完善

关于给排水需要处理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比如微生物污染、低温低浊、富营养化水等等,在这些问题中需要很多的专业设备与工艺,但是目前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配套的工艺设备与相关的技术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存在的问题。

2.4 城市雨水系统不完善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深,目前城市的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加,对给排水系统无规划、不定期的修改,使得原有的径流系数不断增加。在相同的降雨量前提下,径流系数不断增加会导致洪峰较早出现,且洪峰的流量也急剧增加。

3 解决对策

3.1 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进行。

城市给排水系统是城市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其对于城市化的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用水规划的总量平衡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可行的节水、水循环用方案进行合理优化组织。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前,我们需要对城市水规划及其了解,加强有关的水专项优化,按照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生态平衡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优化。对于目前城市水系统建设中普遍出现的规划不协调、建设不配套情况,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官网配套与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能力进行协调增长。

2.2 完善有关法律,坚决落实

我们对于目前还存在的水井问题可以依照有关的法律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同时完善有关的市政给水系统,充分考虑到长远利益,为以后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法律不完善的地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在执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2.3 用现代科技武装给排水工程

在目前的给排水工程中,我们必须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对其进行武装,同时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相关科学研究,合理引用目前国际存在的多方面的科研成果与经验,为目前我国的城市给排水工程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加大有关方面的科研经费投入,保证高标准、高起点,将各种科研成果及时的应用到工程当中,严格控制城市给排水系统中关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2.4 合理规划雨水资源系统

首先我们必须选择合理的设计标准,根据不同城市不同气候发展情况,从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因地制宜的设计有关的雨水资源系统。再者我们需要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从城市的长远发展角度来合理地选择有关的排涝标准,再通过建立排涝闸、排涝泵站、修筑排涝沟渠等方法来提高河道的泄水能力,确保雨水排入河道时能够及时通畅排出。最后我们需要考虑到雨水的收集管理方面,建立起有关的收集雨水系统,不但可以减少城市雨水的径流量,减少城市排水的压力,还能够将雨水用于日常生活中,减少供水系统的压力,还能够通过雨水渗透将其回灌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结束语

市政给排水规划建设是城市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适应目前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改善城市居民供水水质,在城市给排水的规划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全局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综合考虑,再基于实际融合创新的思维、时代科技来优化设计城市给排水系统,这是目前城市化给排水规划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

城市给排水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在规划城市给排水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妥善的处理好已存在的问题,高质量地堆其进行规划,朝着城市全面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进行迈进。

参考文献:

[1] 郭巧.探析城市给排水的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2] 王传启.浅析给排水的规划与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4).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例5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1],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2]。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3]。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活动空前繁荣,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缺乏相应的环境控制和环境规划,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这种观念已无法应付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在这项研究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设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城市,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1理论基础

1.1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反规划”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1000年不能动,1万年也不能动的。

——俞孔坚

“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

“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

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一一雏克多·雨果

当人类历史蹒跚进入20世纪中期时,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在社会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新社会运动”(NewSocialMovements)的一支,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挑战。改变过去主宰文学研究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立场,代之以“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并且在竭力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

回顾整个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关“环境身份”的确定问题[4]。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因而,在环境伦理上有关身份的问题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和谐的理念为环境身份问题设定了全新的归属,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2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1)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2)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A.N.怀特海

正如怀特海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也遭遇着同样的苦境。以下就是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实:①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影响。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②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城市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而由大气泻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③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④噪声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5]。本文研究的实践对策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对策:

(1)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6];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7]。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人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8]。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

节点化就是将环境具体化,用相应的尺度来将环境形成特定的可计量模型,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应的条件,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城市的节点性刻画。

(4)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①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萼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②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③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④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4实例分析

4.1香港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香港是有着巨大密度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很好地进行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研究,并且,也提供了有显著成效的相应策略,对于我们的城市规划实践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以下是其主要的实践策略:

(1)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

(2)将污染大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3)设置纾缓区,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4)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5)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大纲的建议,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包括“维持现状策略”和“执行策略”。“维持现状策略”通过分区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执行策略”则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点为受保护地区,然后通过一个资助管理计划,保护独特的风景区。

(7)发展管制策略: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类别和发展形式。

(8)建设郊野以及城市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加以保护。

4.2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该项目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主持的反规划实例,俞教授多年来从事“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该项目是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

5结束语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下,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所谈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对于人类自身的思考是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聚落环境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线口。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纳什.大自然的权力[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4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例6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6-0023-08

一、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贫困问题主要出现在农村地区,贫困治理的目标主要是消除农村的贫困,城市只存在少量的“三无”贫困人口(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的贫困人口)。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开始步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同时转变的转型时期,在转型期间,随着国企改革持续深化,户籍制度继续放松,大量下岗失业人口和流动人口普遍出现在各个城市。城市登记失业人口和流动人口变化趋势如图1,可见城市登记失业人口逐年上升,如果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下岗员工数量,那么失业人数会更多;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由1990年的0.21亿增长到2015年的2.47亿,增加了近10倍,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8.03%。与此同时,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呈现复杂化、数量呈现扩大化趋势,以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为主w的户籍贫困人口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贫困人口成为转型时期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1]。这些新的贫困群体与传统的“三无”贫困人口相比,数量大、分布广泛、有较强的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2],解决这部分群体的贫困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

国外对贫困的认识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Townsend(1979)和Oppenheim(1993)指出那些缺乏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个人、家庭或者群体就是贫困,贫困意味着个人物质、社会和情感的匮乏,其在满足温饱方面的支出要低于社会平均水平[3-4]。Amartya Sen(1993)则引入能力的参数来定义贫困,认为贫困不仅收入低下,个人能力也被剥夺[5]。

20世纪90年代以后,贫困不再是农村特有的严重现象,城市的贫困问题也日益突出,研究城市贫困首先要研究城市贫困人群的识别问题。在转型初期,对城市贫困的识别主要基于绝对贫困的概念,将城市低保线作为贫困人群识别的标准[6]。近年来城市贫困研究的重点向相对贫困转移,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构建收入、教育、健康、发展等多维指标来识别城市贫困,并以此展开相应的实证研究[7-8]。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现象进一步极化,贫困人群逐渐聚居在城市的某个特定空间,形成的区位化贫困严重阻碍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袁媛等(2009)提出了两种城市贫困和剥夺的空间模式,一是内城区贫困和剥夺的空间重合区模式;二是区贫困和剥夺的空间分离区模式,详细分析了两种空间模式的特征及演变过程[9]。城市贫困是一个多层次、多诱因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一系列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转型对城市贫困人群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被称为转型中的贫困[10]。国企改革产生的大量失业和下岗人员,失去了原有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城市贫困的主要类型之一[11],户籍制度的放松使得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仅仅是将农村的贫困转移到了城市,流动贫困人口成为城市贫困的另一种主要类型[12]。面对城市贫困日益严重的现象,根据城市贫困形成的机理,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减少城市贫困群体规模,最终消除贫困是城市贫困治理的目标。政府治理城市贫困的政策主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体系和再就业工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城市的贫困问题[13]。然而,城市群体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城市贫困现象的严重性要求新时期城市贫困治理应向构建福利体系[14]、培养能力与提供机会[15]、多主体合作和多种技术合作[16]的方向转型。

众多学者对我国城市贫困问题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多范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贫困现状、成因、影响及治理政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形成完整的城市“贫困识别-机理-反贫困”研究框架,丰富城市贫困研究理论,为新时期城市贫困治理提供政策建议。

二、转型时期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

1.城市贫困线的确定

城市贫困人口的估算与城市贫困线的取值密切相关,要想研究城市贫困人口规模首先要确定城市贫困线。我国的城市贫困线分为诊断线和救助线两类,诊断性贫困线用以评估城市贫困治理工作的效果并确立反贫困目标,救贫困线是用以向城市贫困家庭提供社会救助的标准。确定诊断性贫困线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方法,根据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的调查数据计算贫困线①;另一种是个案访谈确定贫困线的方法②。救贫困线一般使用城市低保线作为确定标准,也是众多学者用来估算城市贫困人口规模的重要依据。

2014年末我国各省市城市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情况见表1,其中上海的低保标准最高,达到710.00元/月,宁夏最低,只有304.77元/月,两者相差2倍多。中部省区的低保标准在400元/月上下,长三角地区的低保平均水平要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城市居民低保线作为贫困线的确定标准,2014年我国城市贫困线标准在3 657.24~8 520.00元/人/年之间,平均标准为4 932.00元/人/年。

(2)贫困治理政策侧重于事后救急,忽视对贫困群体能力的开发。城市贫困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立足贫困发生的机理来采取不同的贫困治理策略,预防、减缓和应对是涉及贫困治理的3种主要策略。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涵盖上述3种策略的制度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的贫困治理策略一般是“事后救急”的应对策略,即在困难已经发生的情况下给予贫困群体帮助,在事前预防和减缓方面的努力还不够,忽视了对城市贫困群体能力的开发,如为贫困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工作机会等。这样的事后应对策略使得城市贫困群体的可持续生计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治理政策的效果也不显著。

五、解决城市贫困的对策措施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也要有效解决城市的贫困问题。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不仅缺乏物质基础,还缺乏发展条件,要从根本上治理城市贫困问题,关键是要根据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特点、贫困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当前贫困治理政策存在的问题制定新时期的反贫困措施。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加快建立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在内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覆盖范围广域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再就业工程等城市贫困治理政策整合,使各政策得到高效率的运行。同时要继续改善收入分配体系,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保证城市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还能为众多的城市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城市的道路、绿化、水电供应等服务功能建设,使城市的贫困群体也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提升贫困群体谋生技能水平

培养贫困群体的职业技能对改善该群体的长期生计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应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通过资助各种社区学校、职业学校等为贫困群体提供免费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增强他们在新时期谋生的能力。

(四)开展救助的同时鼓励有能力的贫困群体积极参加工作

部分贫困群体可能已经习惯于政府的救助,这显然不利于城市贫困的真正治理,在今后的救助工作中应当鼓励有能力的贫困群体参加工作,增强他们的脱贫意识,使其意识到通过工作才能真正的摆脱贫困。同时政府也应制定与救助制度相关联的、能够为贫困群体创造就业机会的方案。

[注 释]

① 即使用家庭收入与支出比较的方法确定贫困线,20世纪90年代,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城市贫困线标准为1 700元至2 400元。但是由于家庭基本需求不同,满足基本需求的手段也不相同,该贫困线的确定存在较大争议。各城市多根据国务院1994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对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监审的通知》所罗列的20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物品和服务”来确定贫困线,部分城市还会考虑本市的财政状况等因素。一般贫困城市采用的贫困定义较为窄,而富裕的城市采用的贫困定义较宽。

② 个案访谈法面临的问题是各省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结构、物价的巨大差别。

[参考文献]

[1] 范晨辉,薛东前,罗正文,等.转型期城市贫困演化空间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8):8-14.

[2] 苏勤,林炳耀.我国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软科学,2003(7):19-25.

[3] Townsend P.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4] Oppenheim C. Poverty: the facts[M]. 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 1993.

[5] Sen A K. Capability and Well-Being[J]. Quality of Life, 1993:30-54.

[6] 侯学英.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的评述与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14(3):64-73.

[7] 陈辉,张全红.Alkire-Foster模型测度城市多维贫困的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2-36.

[8] 张全红,,等.中国贫困测度的多维方法和实证应用[J].中国软科学,2015(7):29-41.

[9] 袁媛,吴缚龙,许学强.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和剥夺的空间模式[J].地理学报,2009,64(6):753-763.

[10] Wu F. The Poverty of Transition: From Industrial District to Poor Neighbourhood in the City of Nanjing, China[J]. Urban Studies, 2007, 44(13):2673-2694.

[11] 施杨.经济体制转型中工人从贫困到相对贫困的生活变迁[J].求实,2012(7):36-39.

[12] 杨亚非.乡村贫困向城市转移的趋势与治理――以广西为例[J].学术论坛,2015,38(10):109-115.

[13] 贺庆生,刘叶.论我国城市贫困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实践,2015(12):81-88.

[14] 杨宇.城市贫困治理研究: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179-182.

[15] Lu Y, Ruan D, Lai G.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in urban China[J]. Social Networks, 2013, 35(3):357-369.

[16] 梁汉媚,方创琳.中国城市贫困的基本特点与脱贫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2011(6):61-66.

[17] 李善同.中国城市困已显现三大特征[J].领导决策信息,2002,42(11):26-26.

[18] 崔学刚,王成新,王雪芹,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5(7):34-36.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例7

1.1把节约用水放在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的优先地位,并作为一项国策,大力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以节水为先,即将节水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首要对策。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高度看,节约用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任务,应通过坚持不懈的节水宣传教育,在全民中树立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使节水成为全民行动和社会风尚,使我国逐步成为节水型社会的国度,其潜在作用是深远的。

应特别注重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节水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

1.2加强全国城市与工业节水工作统一领导与管理

城市与工业节水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与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应实行在全国水资源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的各有关行政与行业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以克服目前存在的政出多门、管理松驰、无序状态,使节水工作纳入科学的、以全局利益为重的统一协调的管理轨道。

1.3全面制定和实施城市与工业节水规划与计划

在科学分析评价全国、各地区和城市水资源条件与用水(节水)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城市和工业生产用水特点,自上而下地制定全国及各地区的城市与工业近远期节水规划。规划应明确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节水目标、节水指标、节水计划与措施。更为重要的是应将节水规划纳入相应的国民经济规划或经济建设发展计划、分步实施。节水规划目标或计划指标应列入相应国民经济统计序列,定期审查公布。

1.4加强立法,统一制定有关节约用水的法律、法令和条例规定等,建立相应的节水技术法规体系

依法治水管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水的统一立法,是改变目前“多龙治水”、政出多门而又无法可依、管理松驰的无序的状态,将节水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的重要步骤。随节水工作的深入发展,原有技术法规在数量和技术上已日显不足,为此须从我国国情、城市与工业行业实际情况和节水实践经验出发,制定一系列有关节水的技术法规体系,包括标准、规范、规程、方法、指标、规定等,使之与节约用水的有关法律、法令和条例等配套实施,以便将节水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其中至少应包括:

(1)基础性节水技术法规,如名词术语定义,节水考核指标定义、计算方法,节水指标体系等;

(2)节水统计数据与考核指标的上报、审核规程及分析评价制度;

(3)水量平衡测试方法、规程;

(4)企业用水合理化分析评价方法及实施办法;

(5)循环用水和冷却塔使用管理规定;

(6)城市与工业废水回用(包括中水回用)规定;

(7)冷却塔、循环冷却水系统及废水回用(包括中水回用)系统水质指标;

(8)节水装置、器具使用规定;节水装置、器具质量审查标准、方法及审查办法。

1.5水资源市场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费体制

水资源市场化是推动节水工作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的对策之一。水资源是国有资源,但从市场经济观点看,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应有偿使用。为此应改变传统计划经济用水模式与状态,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其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与工业水费体制,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水费体制的建立是水资源市场化的核心,应兼顾水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水费体制包括水费类别、标准(基准)系列及收费制度。应改变目前简单化的水费类别、比较单一的水费标准,建立各种水费类别与标准,全面推行浮动、累进收费制度。水费体制的建立,应在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逐步推行,应采取系统优化与社会公平原则,应考虑不同地区及其城市的水资源特点,应有利于提高城市供水部门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的良性循环。水费体制的建立是一项社会性、政策性、技术性极强的综合性课题,应专门立项研究。

1.6在工业节水中,研究引入节水机制——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

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工业生产成本中用水成本不及1%,因此在经济杠杆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之前,在工业节水中引入节水机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对生产者运用节水鼓励性对策,以激励其节水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节水的主人翁观念;对生产管理者,通过运用经济杠杆和实行节水计划目标责任制等,以加强约束。这样,可以补充用水(节水)计划管理的不足。工业节水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应作为节水管理科学课题,加强研究。

1.7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提高用水效率是工业节水的核心。从广义上讲,它体现了从提高用水系统的重复利用率、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济规模、生产工艺技术进步、到实行清洁生产和科学管理等所产生的全部节水效果。因此,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是一项涉及面广、科学技术性强和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它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总体上讲,提高工业用水效率,近期应侧重于系统节水和管理节水,以后应逐步把节水工作的重点转向工艺节水。有关技术措施后述。

1.8鼓励和提倡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水,包括中水)、其它低质水和海水

回用水、低质水和海水的利用,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水质、可利用范围、地点或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应因地制宜地判别其适宜的技术经济条件,解决好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管理以至社会问题,应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行。

1.9控制污(废)水对水环境的污染,改善水源水质

1.10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城市与工业节水的科技与资金投入

城市与工业节水具有丰富的科技内涵。从发展观点看,不加强节水的科技导向和投入,将难以推动节水工作向深入持续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单纯依靠目前节水技术力量也难以承受日益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节水任务。因此,必须提高节水人员素质,加强科学技术力量的横向联合,此外必须加大节水资金投入,注重节水技术经济分析,以提高节水经济效益。

上述各项对策是互相关联的整体,采取这些对策是我国城市与工业集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2关键技术

2.1加强节水技术基础工作

技术基础工作薄弱,至今仍是全国、各城市和工业节水系统的突出问题,而加强节水技术基础工作又是作好城市与工业节水工作不可逾越的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有:

(1)提高节水基础数据质量

节水基础数据直接关系到节水统计、分析、评价是否正确和判断的准确性。这方面须迫切解决的问题是: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相关统计口径,严格进行节水统计中的行业分类;

·统一节水名词术语、节水考核指标、指标计量单位与计算方法;

·通过统一的统计、上报、汇总和审核,确保统计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分析、筛选、审定各水平年(1985、1990、1995、2000年)的基本节水考核指标数据与节水水平。

(2)建立较完整的基础数据库

其中应包括有关水资源开采利用数据、相关宏观经济指标、城市和工业行业生产经济技术指标、用水节水统计数据、节水考核指标等,使资源共享。

(3)建立各城市、各工业行业和企业的用水、冷却水、回用水系统技术资料库、冷却塔技术资料库。

2.2完善并加强水量平衡测试工作,开展企业用水合理化分析

水量平衡测试是开展企业节水工作的基础。原来的水量平衡测试成果已逐渐失去实际应用价值,应在新方法和规程指导下定期开展水量平衡测试工作,并切实进行用水合理化分析,判定实际用水效率与节水潜力,为开展企业节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3提高冷却水循环利用率和冷却效率

提高冷却水循环利用率和冷却效率是系统节水的主要途径。

应根据有关法规对冷却水循环系统和冷却塔实行科学监督管理,以提高冷却水循环利用率和冷却效率。按文献规定目标,我国各类城市的有关指标如表1所示。

我国各类城市冷却水系统效率指标表1

指标

Pr(%)

Pcy

冷却效率(%)

浓缩倍数

城市类别

2000

2010

2000

2010

2000

2010

2000

2010

75

85

85~90

95~97

65~75

75~80

2.6~3.0

3.1~3.5

70

80

80~85

92~95

55~65

6~75

2.1~3.5

2.6~3.0

65

75

≥80

≥90

≥55

≥60

1.5~2.0

2.1~2.5

注:城市类别:一类为直辖市、开放城市、重点城市;二类为省会城市,日供水量大于40×104m3/d的城市;三类为其余城市

为实现上述目标,须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扩大冷却水循环利用范围,这对大量的小型企业尤为重要;

·关停或改造一批质量或性能不合格的冷却塔;

·开发、推广使用新型、高效(冷却效率>65%、吹散损失<0.2%~1.0%)、低噪音(<50dB)冷却塔;

·推行循环冷却水处理,提高冷却水处理率,这是提高冷却效率和浓缩倍的关键;

·全面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冷却塔运行情况,加强运行管理;

·研究开发适合于不同水质条件、气象条件下的水质稳定、杀生和旁流处理技术——处理方法、设备与水处理剂,并分析确定其优化运行技术经济条件;

·研究推广冷却水系统(包括空调系统)的清洗技术,提高冷却效率;

·研究运用高效热交换器及其优化组合技术。

2.4因地制宜地研究推广各种节约循环冷却水量的其它技术

如空气冷却、汽化冷却、人工制冷冷却、大气冷源技术和物料换热技术。这些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可大量减少冷却水量或不用水冷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5提高废水回用率

对于工业企业,废水回用是仅次于冷却水循环利用的另一个主要节水途径。

目前我国废水回用总水量不过5×108m3/a,实际回用率很低,为此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提高工业废水的回用范围,例如将其用作冷却补给水、锅炉补给水、空调除尘水、洗涤水、清洗水、冲渣(灰)水、熄火降温水和厂区部分生活杂用水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工业企业内部进行废水回用比外部污水回用经济可行。

·研究开发一系列经济实用的工业废水或其它废弃资源的减污排放、处理回收或回用技术。

·研究开发经济适用、高效的中小型工业废水处理装置,特别是含油、重金属、有毒物质和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处理装置,提高这些废水的回用量,以减少环境污染负荷。

·研究开发工业回用水系统水质稳定、杀生技术。

·对工业回用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实行监控,加强运行管理。

·扩大城市污(废)水处理回用规模和范围。

扩大城市污(废)水处理回用范围和规模的关键技术措施是:

·结合不同地区和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城市污(废)水回用的技术经济条件分析,确定污(废)水直接回用的范围和规模,作为制定污水回用发展规划的依据;

·制定不同回用水水质标准,研究确定回用水(特别是与人体接触的回用水)安全评价方法;

·研究开发适用于不同地区和条件的适用经济的污(废)水处理特别是深度处理技术及装备;

·研究、推广安全可靠的中水处理技术和设施;

·研究、建立城市、小区和建筑物的分质供水系统,其中城市分质供水系统应与工业企业、市政设施与农业灌溉分质供水系统相配套;

·污(废)水回用系统的监管技术措施。

从我国城市与工业废水回用发展情况看,除受到废水处理率(包括合格率目前二级生化处理i<5.6%)低和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外,归根到底将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估计回用率的年递增率会远低于20%。在考虑废水回用时,应考虑对人体健康和生产的影响。

2.6扩大海水、低质水可利用范围,建立各类分质供水系统

据估计,我国1995年海水利用总量约为100×108m3/a,2010年预计达350×108m3/a,后者还远低于目前日本、美国海水利用水量。为此,要研究经济、有效、安全可靠的海水利用技术,如管路、冷却系统防腐、海生物防治、水质稳定技术及海水淡化技术。应积极研究开发海水循环冷却专用技术以取代海水直流冷却系统,同时应加强相应专门技术研究,如专用水质稳定剂、海水冷却塔等。此外,应开展海水冲厕污水处置问题的研究。

2.7开展工业生产工艺节水技术研究

近期可结合工业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加快工艺节水步伐。从长远考虑,应注重下列因素对工业节水的影响:

(1)经济规模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生产工艺方法、技术、流程与装备的发展进步;

(3)原料路线与政策的改进或改变;

(4)清洁生产技术的实施;

(5)工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

(6)市场因素变化。

以上因素都可对工业生产用水情况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从发展趋势看绝大多数因素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不断地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减少水污染,致使单位产品(或产值)用水量、取水量逐渐减小,使水环境得以改善。对此,应按行业开展专门研究。

2.8研究开发性能优良的节水器具采用节水器具,一般可节水10%~30%。

我国目前节水器具多处于低水平、盲目、重复研制开发状态,近10年来几无进展,质量低劣,因此有必要有组织地进行研究开发,其重点是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繁、易造成浪费的用水器具。例如,开发推广小容量(6L)或无“介质”的成套卫生洁具、限压节流水龙头、延时自闭水龙头、冷热水洗浴水龙头等。应坚持对节水器具的基本要求。

2.9加强对重要节水问题的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提高节水工作水平和节水效益

节约用水是关系到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大事,属跨行业(专业)的综合技术领域。很多节水问题的决择,都须从技术、经济、社会以至政策等方面权衡利弊、得失,而技术经济方法则是在这类问题的多方案比较中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当前,对下列有关节水问题的分析研究具有普遍意义,例如:

·地区或城市范围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地区或城市在长距离调水与节约用水之间的权衡;

·地区或城市节水潜力分析、节水目标的确立、节水基本对策的制定及其定量评价;

·城市节水规划的制定;

·地区、城市或企业范围,循环用水、污(废)水回用及低质水或海水利用中的利弊权衡;

·循环冷却水系统状态优化控制;

·污(废)水回用方式——直接回用与间接回用的选择与协调;

·污(废)水直接回用范围规模与水质指标;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例8

的深入研究、应用和发展,使城市污水回用成为解决水资源短

缺和实现污水资源化的一种有效途经。

关键词:污水回用水质 水量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根据常州城市的产业特点、污水厂现状及规划布局,对再生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系统企业、印染行业和城市景观水三种水量需求大、可行性高的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再生水回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及实施策略。

一、常州市污水处理的现状

至2010年底,常州市区建有各类污水处理厂22座,分属市建设局、武进区、新北区管理,总处理污水能力达到76.4万m³/d。其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包括江边、城北、戚区、清潭、武进城区、武南等6座,总规模为53.5万m³/d,2010年日均处理污水量为45.22万m³/d,污水处理厂平均处理负荷率达84.5%。常州市市区污水处理厂基本现状见表2-1。

常州市区现状城镇污水处理厂一览表(2010年底)

其中江边污水厂将从现在的20万m³/d扩建至近期50m³/d,戚墅堰污水厂从现在的5m³/d扩建至近期7.5m³/d。

二、工业循环冷却水的现状及再生水回用问题

以常州市为例,研究了工业循环冷却系统用户的区位分布和工业循环冷却系统补充水(以下简称工业循环水)的用水量,用水来源及水质等现状,并计算了再生水需求总量。通过比较目前工业循环水补充水源、污水厂尾水和国家行业再生水水质标准的差别研究了典型工业循环水水质要求和再生水回用存在的问题。

表1-1工业循环冷却企业自备水及工业水厂出水与水质标准对照表

对于使用自来水和工业水厂的工业水的用户来说,用水成本即是水价,对于使用河道水作为水源水并在内部水处理站处理后使用的用户来说,用水成本为水资源费加上水处理成本。2009年用水成本见表2-4。

表1-2 用水成本

2.1再生水回用的问题

对常州地区典型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循环水的问题进行研究。再生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对再生水用于循环冷却系统补充用水时的水质要求,提高再生水水质稳定性的方法,以及解决再生水供需方水量波动的矛盾。

三、纺织印染企业现状及再生水回用的问题

3.1常州市纺织印染企业现状及布局

纺织印染是常州传统产业,也是常州经济支柱之一,常州市纺织印染企业主要集中于东南纺织工业园区和青龙纺织工业园区,本研究主要针对这两个园区展开。

东南纺织工业园和青龙纺织工业园位于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区内有包括黑牡丹集团等上市企业在内的众多纺织、印染企业,是以纺织、印染业为主的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内企业生产用水主要以工业水厂处理的河水为主,辅以部分的自来水和自备水。

图1-2常州纺织工业园布局图

纺织、印染行业因其工序、布料、产品种类、产品要求等方面的特殊性,国家尚未颁布该行业的统一生产用水标准。目前,常州市印染行业根据以往的经验积累,初定了一套行业内部的水质经验标准,见表2-9。

表1-3纺织印染行业用水水质标准

7 总硬度(CaCO3计) 1、原水硬度小于150mg/L可全部用于生产。

2、原水硬度在150―325mg/L之间,大部分可用于生产,但溶解性染料应使用小于或等于17.5 mg/L的软水,皂洗和碱液用水硬度最高为150 mg/L。

3、喷射冷凝器冷却水一般采用硬度≤17.5 mg/L的软水。

3.2再生水回用潜在的问题

城市再生水大面积回用于园区纺织印染企业生产用水在国内还比较少见,为分析回用存在问题,从水质、水量和回用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

3.2.1再生水利用规模的确定

根据东南纺织工业园内企业生产用水水源情况调查,园内企业生产用水水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东南工业水厂供水为主,目前工业水厂供水规模为25000m3/d;同步,园区纺织印染企业用水量约为25000m3/d;综合两方面因素,初步拟定东南工业园再生水利用规模为25000m3/d。

青龙纺织工业园内企业生产用水水源较为复杂,分别有工业水厂供水、自备水、自来水三类,其中工业水厂供水占企业生产用水绝大部分比例;同步,园区纺织印染企业用水量约为24700m3/d;综合两方面因素,初步拟定青龙纺织工业园再生水回用工程规模为25000m3/d。

再生水利用纺织印染用水总规模为45000m3/d,

表1-4再生水利用规模

四、城市景观水现状和再生水回用的问题

4.1常州市景观水现状及布局

常州北靠长江,南临太湖、湖,大运河由西向东横贯市区,城区以运河为中心,形成一个北排长江、南注两湖和东泄下游的自然水系。全市水系主要由南运河、白荡河、龙游河等七大水系构成,城区现状建成区有大小河道118条,其中与主要河系沟通河道25条,其它为城区内河之间连通的小河小浜。水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6.7%,构成江南水乡独有的景观特色。根据《常州市公园绿地规划》,目前常州市已建和规划建设公园共计69座,分别散落于常州市各个镇区,见图1-8。目前已建成27座,见表2-13。

图1-3常州市公园分布图

注:来源《常州市公园绿地规划》

常州市公园内水体补水主要来源为自然降水,常年无换水、不流动,导致水质较差。

4.2再生水回用潜在的问题

4.2.1水量需求

水体需求水量主要分为水体蒸发量补偿、渗漏量补偿及水体换水量。

根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水水质标准》(GB/T 18921-2002)要求,当完全使用再生水时,景观河道类水体的水力停留时间宜在5天以内,作为景观湖泊类水体,按照夏天时水体温度超过25°时,水体静止停留时间不宜超过3天。

我市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供应潜在规模为:江边污水处理厂20万m3/d、城北污水处理厂15万m3/d、清潭污水处理厂1.5万m3/d、戚墅堰污水处理厂再生水5万m3/d,共计41.5万m3/d。常州市公园及绿地蒸发需要补充9765m3/d,渗漏需要补充26847m3/d,换水需要976150万m3/d,共需101.3万m3/d,目前的再生水供应量远远不能达到要求。

4.2.2水质

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若干与景观水体有关的水质标准。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CJ/T95-2000)》是我国首次制定的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该标准对回用于娱乐性景观水体和观赏性景观水体的再生水水质做了规定,相对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I-1999)中V类水体水质标准而言,该标准对氮、磷等的指标要求都较低。该标准于2002年被废止,被《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取代。

目前我市城市污水厂尾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根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水水质标准》(GB/T 18921-2002)要求,公园水体纳入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之湖泊类,断头河浜水体纳入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之河道类,上述两种水质标准指标对比见表2-16。

表1-5水质标准对比表

从表1-16可以看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相近。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对一般娱乐用水区及景观水域的Ⅳ、Ⅴ类水体的各项指标尤其是氮、磷等营养盐指标控制都较为严格。GB/T 18921-2002与GB 3838-2002中景观娱乐用水的要求相比较,主要的水质要求偏低,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对再生水处理程度的可实现性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我市城市污水厂再生水整体水质符合回用于公园及河浜水体。

五、常州地区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的策略研究

5.1再生水水量分配策略研究

经过对常州主要再生水回用在三个去向的水量需求分析,总计需水量大于再生水产量,但存在三个特征1、中心城区污水厂处理水量大于工业用水量需求2、城市东部戚墅堰区域工业用水量大于污水厂处理水量3、仅中天钢铁循环冷却需水量就大于戚墅堰污水厂现状处理量4、清潭污水厂周边无工业用水需求,景观用水量需求大于污水厂处理水量。基于水量供需要求,课题着重在下列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1、根据就近原则,按照戚墅堰污水厂全量供应中天钢铁的供水方案,研究污水厂进出水变化和企业供水水量的变化关系,提出调节池的设计方案,制定供水方案。

2、由于清潭污水厂周边无工业用水需求,景观用水量需求大于污水厂处理水量。重点研究清潭污水厂周边白家浜、叶家浜等滞留型河浜再生水利用的水量分配和水华控制技术。

3、以经济性为原则,考虑再生水回用在三个去向的水量分配时,优先考虑污水厂周边的工业循环冷却水和纺织园区回用,剩余再生水再考虑城市景观回用,根据再生水品质和不同回用途径对水质的不同要求逐步实现分质供水。

5.2基于回用目的的水质保障体系研究策略

根据对现状污水厂尾水的水质监测和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纺织印染工艺用水、城市景观环境用水三个方向的水质标准的对照,虽可看出水质基本可行,但应根据不同用途的水质特征深入研究再生水水质保障技术和控制措施。

1、针对再生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系统的腐蚀结垢风险和问题,研究再生水回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的腐蚀结垢机理,研发适用于再生水的水质稳定剂,提高浓缩倍数,提出基于回用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控制要求

2、再生水回用于纺织印染工业时印染效果不确定的问题,针对研究再生水回用于纺织印染工艺用水对织物的染色质量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主要水质特征指标。

3、针对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景观水体的藻类爆发的风险,研究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景观水体时藻类产生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对景观水体藻类爆发的机理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水质预警和控藻杀藻技术。由于景观水体回用主要为河浜,运用De-PAT技术有其局限性,暂不考虑改良研究。

4、针对再生水水质波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污水厂工艺和运行优化研究。

5、针对再生水供水量的矛盾开展动态平衡分析和保障措施研究。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例9

研究交通拥堵问题,首先需要摸清交通拥堵形成的历史脉络。城市交通拥堵的前身是交通拥挤,总体表现为交通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1]。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交通拥挤的形成有了新的解读。日本共同社专门为刊发《中国也存在着交通战争的苦恼》的报道,描绘北京汽车剧增、潮水般的自行车和步行者所带来的交通混杂与混乱。1977年的人民日报也以《关心群众生活,改进城市的交通工作》为题关注交通拥挤问题[2]。交通拥挤问题转变为交通拥堵问题并引起社会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模的扩张、汽车产业政策转变带来的邻里社会向机动车社会转型、改革开放渐趋深入促进我国城市的国际化和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背景[3]。根据所搜集到的文献,专门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和文献较少,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学者研究更多的是就事论事,忽视了事件背后;其次是部分学者将事件的背景当成事件产生的原因,混淆了事件的因果关系。交通拥堵形成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分析可以辅助研究者理清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变化的历史规律与演进方向等宏观性问题。本课题研究首先对我国交通拥堵形成的背景,尤其是历史、文化、社会背景进行深入剖析,理出交通拥堵的历史文化脉络。

二、交通拥堵引发的问题研究

交通拥堵给城市带来诸多问题。从交通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分析,在绝对拥堵的环境下,交通法规无法发挥作用,而参与其中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也存在阶层感的对立,路权分配的不公平加剧了车、路、人之间的矛盾[4]。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分析,认为交通拥堵破坏城市风貌和传统街道舒适的尺度,切割了邻里环境的步行联系,影响行人出行便利和安全[5]。从交通拥堵的外部性角度分析,交通拥堵造成许多负面问题,如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与工作安排,浪费人们的宝贵时间;造成大量资源消耗,致使燃油消耗增加50%;增加因拓宽道路导致的土地使用,造成生活面积减小;增加交通管理成本;加重环境污染,影响生活质量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一半以上是交通拥堵造成的,汽车产生的噪声易于引起驾车人及乘客的烦躁[6]。

交通拥堵引发的问题之中,我们更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文化层面的问题。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的不当,实质上是在强化社会不公,是在扩大资源浪费,更是在延续和发扬文化的糟粕!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三、交通拥堵成因研究

城市交通拥堵成因研究是制定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关键。因此,研究学者非常注重成因分析。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交通供给不足和需求过于旺盛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成因之一。这里的交通供给不足包含交通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因素,需求旺盛的典型表现就是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长[7],但学者对交通供给不足多停留在定性描述,缺少定量分析。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城市功能布局结构失衡、静态交通不足是导致交通聚集的重要因素[8],但交通供给是绝对量不足还是相对量不足,是局部不足还是全面不足,是时段不足还是全天候不足,交通供需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相关研究成果不能准确表达。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对立观点。东京和首尔两个城市无论从人口数量还是机动车保有量都高于、人均道路面积大大低于我国城市,但交通拥堵现象除上下班高峰和周末等特定时间,道路畅通快捷[9],交通状况大大好于我国城市。这对交通供需矛盾造成交通拥堵的观点形成冲击。

于是,学者视角转向交通管理,转向公共交通,转向人们的交通意识,认为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手段落后[10],公共交通发展滞后[11],交通意识淡薄[12]等是交通拥堵成因。应该看到,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法律法规日趋健全和严厉,《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和各城市出台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则》等法规为交通执法提供法律保障,雷达超速监测仪、公交车超速检测仪和无处不在的抓拍摄像头为交通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市民对交通畅通的渴望为交通管理提供了舆论保障,就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现状而言,管理手段落后已不能成为交通拥堵的主要成因。

公共交通发展相对于我国城市化的速度相对滞后,公共交通发展滞后表现在投入不足[13]、公交优先战略落实不到位、科技水平低[14]、基础设施不足[15]等方面。然而,又是什么因素致使上述不足或不到位现象的存在呢,学者没有给出答案。交通意识淡薄是交通拥堵成因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反映出我国国情。同样的,是什么因素导致市民交通意识淡薄,没有学者深入研究。

四、交通拥堵治理对策

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之上,学者提出治理交通拥堵的对策,为交通拥堵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理论基础。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确保公交优先[16]成为众多策略中的首选。在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上,有学者更进一步指出应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多系统城市综合交通体系[17],在大城市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地铁,削减地面公共交通[18]。在技术层面,进行交通拥堵动态疏导[19],运用神经网络判别交通拥堵状态[20],加强交通拥堵理论和实践研究[21]和采用智能交通系统ITS[22]也为学者视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政策层面,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公交站点建设[23],确保大众绿色出行优先[24],确保公交优先路权[25]等措施是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交通拥堵的首要措施。2005年11月,“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暨公交站场建设经验交流会”通过的《郑州宣言》达成了“公交优先”的共识,这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公交企业的共识,也是我国公交在城市交通中发展的方向。总理也多次就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出指示。2012年底,公交都市建设在全国15城市进行试点。方向有了,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也逐步得到落实,北京公交票价甚至只需几毛钱,公交出行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但小汽车出行所占比重也在提高,只有非机动车出行和步行所占比例降低了,这一现象的成因也值得探讨。

学者认为,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相对应,加强需求引导也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有效对策。早在19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 古(Pigou)就提出交通拥堵的经济学理论。以经济杠杆调节小汽车使用频率进行交通需求引导成为“提高小汽车购置税,征收城市道路拥挤税、环保税,大幅提高停车费” [26]和“提高燃油税”[27]等政策出台的理论依据。单纯从理论看,以经济杠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此方法如同鲧治水一样,采取“堵”的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还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单纯依靠扩大交通投资规模无助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公共交通作为优先发展的交通方式必须与交通管理手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理顺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体制,使交通管理以交通法规为准绳,以交通技术为支撑,以交通管理人员为主体,建立高效交通管理系统[28],加大交通违法监管处罚力度[29],加强城市道路监管力度[30]和加强绿色出行宣传、强化市民交通安全意识[31],交通管理才能见到成效,交通拥堵才能得到缓解。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例10

2013年6月,组织决定由我任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一年来,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展研究中心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岗位,努力学习,认真履行职责,勇于创新,廉洁职守,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现将任职以来的思想及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任职以来,我始终保持学习的高度热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工作的要求,时刻保持思想意识上的清醒和政治立场上的坚定。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市政府办公室党组集体理论学习,个人主动自学,全面学习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加强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等,使自己对党的宗旨有更深刻理解,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刻的把握,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时刻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我始终把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作为适应新岗位新要求的紧迫任务。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市场经济理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综合知识的学习,重点学习了经济转型理论、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培育发展等经济知识,学习了社会管理创新等社会管理知识,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新形势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深入系统学习决策咨询方法等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工作科学性的认识。通过对业务知识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创新思维,提高了综合工作能力和水平。此外,我先后参加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组织的公文文稿讲评、电子公文系统培训、文稿写作专项培训等学习活动,强化了对公文知识的理解,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三)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工作的科学性

我始终坚持学以致用,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结合实际分析研究,提高服务决策的科学性。我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结合与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掌握的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形成参阅信息,为市政府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推动工作开展。

二、务实创新,努力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决策参谋

我充分利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市政府办合署办公的特点,主动融入到市政府办公室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参与市政府重要政策、重要讲话、重要文件起草和审核工作,直接把相关研究成果融入其中,发挥政策咨询作用。

(一)参与起草市政府重大材料。充分发挥市政府发展中心职能优势,参与组织市政府各种综合材料、市领导重要讲话的起草工作,直接为市领导决策作参谋。一是参与组织起草201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二是参与起草市政府及主要领导综合材料,包括市政府年度工作总结、年度述职述廉报告以及市长参加的各种会议、专题活动的讲话和汇报材料。三是参与组织起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半年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重大项目巡回大检查等工作会上领导讲话稿。在参与组织市政府重大材料的起草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服务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机会,主动与市领导交流,认真研究把握领导主要思想、观点和意见,结合中心相关研究成果,相互融合提升,形成领导讲话材料,积极发挥政策咨询作用。特别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与年度经济分析中,我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和大政方针,结合来宾实际,提出加强第三产业发展、注重产城融合、注意债务风险及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等措施,增强了文稿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推动来宾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推动组织召开“来宾市商贸物流业与广西“双核”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学习经济理论中,我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实际,进行研究分析,注意到第三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是我市未来发展的潜力,并向市领导建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2013年8月,经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由我中心牵头承办了来宾市商贸物流业与广西“双核”发展专题研讨会,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自治区商务厅、广西大学以及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专家、学者、教授、博士前来研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与会专家以及市直各单位、各县(市、区)提交了关于商贸物流发展和广西“双核”发展方面的论文50篇,对我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进行多角度的阐述,并提出解决措施,对加快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促进来宾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得到市政府领导高度赞扬。

(三)推动城市经营管理年活动开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我在学习研究城镇化理论中,深刻认识到,城镇化发展不应该只是建起高楼,更要注重对城市的管理。结合我市城市建设实际,我经常向市政府主要领导指出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城市管理的一些看法,提出加强城市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建言,推动了从2013年开始实施城市经营管理年活动的开展。

(四)认真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项调研,部分调研已形成报告,为市领导决策作参考。

1.开展生态补偿机制问题研究。在201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我组织对生态补偿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并以金秀县为例,执笔起草了关于建立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议案向全国“两会”提交,得到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稿中采纳了其中的一些建议。驻桂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还专门组成专题调研组到我市就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我市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

2.开展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参与由市发展研究中心、市工信委、工管委、市财政局和市国土局等组成的调研组,到广东、江苏及区内工业园区进行调研,深入研究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对深化市工业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建议,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3.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组织开展研究。我密切关注新时期发展形势,提出要围绕破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市委、市政府谋划思路、决策提供依据。经中心讨论,同意我提出在2014年组织开展四项重点课题研究。一是组织来宾市工业结构调整转型提升研究。我市工业结构单一,冶炼、火电、电解铝等几大支柱产业全部是国家明确列表产能过剩产业,属于限制和淘汰产能。2013年全市工业经济严重下滑,反映了我市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对我市工业发展的方向、结构调整转型路径和政策进行研究,提出建议。二是来宾市发展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精神,充分发挥桂中治旱和农村土地整治两大工程,对来宾市发展现代农业提出建议。三是增强来宾市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研究。总结来宾市中心城区建设经验和做法,并根据十八大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对我市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的内容、路径和政策提出建议。四是来宾市防范与化解债务风险问题研究。目前,这四项课题正有序开展,其中第三项列入我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已形成初稿,第四项课题已形成送阅件分呈市领导参阅。

(五)组织编辑《来宾经济》内刊。我中心主办的《来宾经济》(内刊)已于2013年8月正式创刊。我和中心其他同志一起共同研究,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紧扣时代脉搏和社会热点,刊发市领导的重要报告、讲话及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交流各县(市、区)发展经验,探讨经济发展新动向,为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充分利用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学习机会为促进我市发展提供服务。2014年3月,我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跟班学习,我抓住学习机会,充分利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平台,与自治区办公厅各处室、自治区发改、工信、交通等部门交流,宣传来宾。期间,执笔起草了2014年一季度南北片区经济运行分析会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讲话稿,参与起草全区扶贫工作会、全区年中工作会等会议的领导讲话稿。通过参与起草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讲话稿等方式,尽可能为来宾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广泛收集资料,针对来宾发展的特殊情况,及时整理形成送阅件供市领导参考。5月份,针对我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与自治区各市差距大的情况,及时形成《项目储备滞后,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增强发展后劲,必须抓好项目前期》送阅件,供市领导参阅。

三、勤恳踏实,努力做好服务市政府领导各项工作

我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认真做好服务市政府领导各项工作,为市领导提供决策服务。

(一)认真做好市政府领导政务活动安排。结合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充分与市委办沟通协调,尽量科学统筹安排领导政务活动,注意加强与各有关部门、政府办公室其他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领导工作开展有序、高效、周全、规范。

(二)统筹安排向上级争取项目筹备工作。去年以来,随同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国家部委、自治区及大型企业等跟踪落实有关项目,统筹做好行程安排、汇报材料工作,为汇报工作、争取项目、对接规划等顺利开展大量准备工作。

(三)继续保持做好市政府主要领导决策参谋助手。认真收集各种信息、政策,整理各种参阅资料,及时提供给市领导参阅;对市领导关注的有关问题,认真做好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