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民经济的基石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8 10:01:32

国民经济的基石

国民经济的基石例1

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是国家规划新建的六大石化基地之一,石化产业主要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涉及行业之间产品关联性产业。如何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因势利导,利用国有石化大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带动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国有石化企业发展实力,促进国有石化企业和地方民营企业两者的“双赢”共同发展,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经济问题。

一、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行业的发展状况

1.泉港石化工业已经成为福建泉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石化企业75家,2004年石化工业实现产值117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76.5%。其中,石化工业园区内已入驻企业16家,预计产值163亿元。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54亿元;拟建项目9个,总投资千亿元,泉港区石化工业规模巨大,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现已投产的石化企业有:福建炼化公司,年加工原油400万吨,年产聚丙烯10万吨,2004年产值达98亿元,占石化产值84%。湄洲湾氯碱工业公司,年产烧碱4万吨、环氧丙烷2万吨、聚醚5万吨,2004年产值3亿元。海洋聚苯树脂,公司年产聚苯乙烯60万吨,2004年产值8亿元,目前正在推进年产60万吨聚苯乙烯、120万吨重油催化裂解项目的前期工作。华星石化公司,低温液化气年储能力达50万吨,是中国进出口公司500强之一,其投建的低温冷冻液化气储存库,已成为我国第三大低温液化气贮库,2004年产值达4.2亿元。目前,泉港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重要地位的有:无铅汽油、聚丙烯、硫磺、石脑油、烧碱、聚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初步形成以福炼公司为龙头,以湄洲湾氯碱公司、海洋聚苯乙烯、华星石化等30多家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石化板块。泉港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福建泉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泉港石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0-2005年“泉州泉港石化工业五年年均增长40%,石化工业产值140亿元”。但从长远发展看,要持续迈向新台阶,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2.福建泉州泉港石化工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资金制约。石化企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基础,只靠国家提供,有些力不从心,必须调动泉州的民营资本加以补充。因为泉州有各类民营企业12万户,如果能吸收一部分民营资本参与石化行业,就有利于解决石化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建泉州民营企业仍步履维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企业极容易倒闭。2005年国家对金融市场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使得许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而停止了新业务拓展。手中有一定资金的企业主,又因融资渠道单一,而不敢投资新项目。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又倾向保守,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优势,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或资本集中、资本积聚的问题。

第二,技术制约。石化企业是典型的重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控制性行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很高。泉州民营资本大多投在房地产、服装鞋帽、石材等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技术、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但他们普遍有危机感。因此,对接石化行业,进行转业转产,是他们的期盼。但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对石化方面知识了解不多,造成他们不愿轻易冒险。除福建炼化公司、湄洲湾氯碱公司外,全区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44人,中级职称的有144人,其中属石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及40%。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预期愿望。

第三,信息制约。国有石化企业对民营企业了解不多,同时民营企业外部经济信息及资源转换信息的收集也相当差。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泉州12万多家民营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所占比例不足10%,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为3%左右,利用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只有11.3%,近9成的企业从未接触过任何形式的电子商务。民营企业的信息来源更多靠企业主的经验判断和有限渠道的了解,对石化行业发展状况和前途的了解甚少。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要畅通信息渠道。为此,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企业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引导民营企业的生产向石化附属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第四,竞争制约。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约定,2006年以后,我国将对外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一些国际石油巨头介入中国石油市场的规模将愈大、速度将愈快。如在油品流通领域,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等实力强的国际著名公司,在2002年与中石化成立成品油合资公司后,计划用5年时间,将分别在福建、广东、江苏及浙江经营2100座加油站。BP公司2001年在与中国广东合作经营300座加油站的基础上,最近又协议在福建成立合资公司,建设经营800座加油站。“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加剧了当前以成品油贸易、批发和加油站零售为主要业务的福建泉州泉港石化企业压力。

第五,用地制约。福建泉州泉港区土地321平方公里,福厦路以西161平方公里大多为不可建设的山体。扣除不可建设的山体及已建设的炼油厂、高速公路、铁路、城市中心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实际可建设用地只剩40多平方公里。一些大项目如炼化一体化、南埔电厂、泰山码头、富源石化的相继落户,使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用地空间十分狭窄。此外,煤、电、运及政治、市场变化等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为实现“双赢”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为实现民营经济对接国有石化企业提供的有利条件

1.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石化产品的自给能力已明显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要求,缺口较大,石化产品自给率不到50%,基本有机原料乙烯、丙烯、乙苯等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部分精细化工及合成树脂产品(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ABS等)严重供不应求,进口依赖度相当大。预计未来10年,国内石化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福建泉州泉港石油化工、基本化工业的生产密集度相对较高,为民营经济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中央企业看,福建炼化公司是国家的骨干企业,现拥有4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7万吨聚丙烯生能力。扩建后,原油生产能力将达1200万吨/年,并新建相应规模以上的配套化工生产装置。从地方企业看,泉港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不断推进石化产业聚集,一大批重量级非公企业如华星石化、海洋聚苯树脂、泰山石化、新益鸿基沥青等企业陆续建成,初步形成以石油加工、基本化工原料、仓储及深加工相互衔接的石化工业体系,为民营经济的参与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基础条件。

3.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从海域看,泉州泉港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环球航线仅15海里,距台湾基隆港和高雄港不足200海里,距上海港和广州港500海里左右,居于菲律宾马尼拉港和日本东京港的中心点。从陆域看,泉港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繁荣带的中部,距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均在1个半小时车程之内。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泉港民营企业北接“长三角”、南进“珠三角”提供了便利。同时,规划中的福建省LNG管道和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全境,为泉港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

4.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近几年来,泉州泉港区投入20多亿元资金,大手笔、高起点建设基础设施。厦、漳、泉铁路直达港区,324国道穿境而过。投资150亿元,总装机容量580万千瓦的福建南埔电厂一期工程已投产发电。目前,全区已具备供电能力150万千瓦/日,供水能力50万吨/日,铁路运输能力5000吨/日,港口吞吐能力3万吨/日,高速DDH数据网为全区数据通讯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一类口岸——泉港口岸运作顺畅,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联检机构配套齐全。全长33.2公里的泉州沿海大通道泉港段,日处理量5万吨的净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15吨的垃圾填埋场已全面开工,并将在近期内陆续投入使用。总投资2亿元的海巡基地、海上溢油反应基地和船舶管理系统也在加紧建设中。

5.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港口优势。作为全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的湄洲湾肖厝港,被孙中山称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可建万吨至10万吨码头的深水岸线长5.5公里。规划建设石化、集装箱、煤炭、粮食泊位30个,远期年吞吐能力达5000万吨。目前,全区已建成码头泊位7座,其中10万吨原油码头1座,5万吨码头1座,万吨散货码头2座,5000吨以内成品油码头3座。在建和将建的码头9座,总投资达25.5亿元。

6.我国新经济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权威的政策支持。2005年初,国务院正式《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从7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要求。其中关键性措施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提出“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石油、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对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为泉港民营企业借石化优势,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三、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措施

1.改善决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条件。石化行业是一个高关联性、高资金技术密集度、强周期性的行业。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稳定的投资环境,首先表现在政府必须在宏观决策上坚持科学性和保持延续性。因而,政府对石化发展的产业规划,一定要有定位的前瞻性、布局的科学性、结构的系统性、执行的坚定性。其中,执行的坚定性是后期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地方之间竞争的关键是投资环境的竞争,而投资环境竞争的关键是决策环境。实践证明,一个地方政府决策程序公开透明,决策内容集思广益,决策执行持续有力,投资者对政府就有信心、就放心,就能聚集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形成发展强势。

2.改善政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统一规划的政策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民营企业联姻国有石化企业,走向创业新层面的重要前置条件。打造政策环境,要狠抓政策的科学、务实。制定政策要有的放矢,对不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及时修订或果断废止。创新政策要敢为人先,既要加强沟通联系,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又要放开领域、放宽政策大胆实践。既要搞活机制,灵活创新措施,又要鼓励放手大干。尤其要多制定一些民营企业对接石化大企业的鼓励性政策。各级部门落实政策要雷厉风行,切实解决好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不管用的问题,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国企、民营经济双方走上合作前台的政策环境。

3.改善服务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优势支持。服务环境体现一个区域的综合服务水平。在服务环境的营造中,最关键的是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泉州民营企业在融通资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引进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政府的真心支持和帮助。要坚持“项目至上、客户至尊”和“行政零收费、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的原则,结合服务型机关建设,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提速,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发展,切实做到:重引导不越位,把不该管理的事坚决放开,消除所有制歧视,进一步放开搞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管理不错位,把应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放开中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抓服务不缺位,对所有投资者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

4.改善法制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保障。民营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接石化产业更是举步维艰,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扶持,特别需要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行政执法环境予以保障。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好干部思想中依法行政观念淡薄问题,摒弃“规随人意”、“土办法”、“潜规则”、“熟人好办事”的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要进一步解决好依法行政过程中简单化问题,坚决整治随意执法、野蛮执法和司法不公、枉法裁判等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清除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头收费、搭车收费、强行收费不法行为,释放软环境蕴涵的巨大生产力。努力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公平竞争、依法行事的发展环境。

国民经济的基石例2

一、石油化工业循环经济内涵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2.石油化工业循环经济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钢铁、电子、建材、农业等部分的发展,但同时石化产业也是能耗物耗水平高,污染严重的产业。为减轻石化产业发展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石化产业对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辽东湾新区石油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盘锦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全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就坐落在此,辽河油田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开采经验,同时也十分注重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油气生产,更是具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优势和专利优势、人才优势,这些都为辽东湾新区发展石油化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盘锦作为省城4大石化基地之一,在近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央企优势打造辽宁石化产业新优势的过程中,更是独占鳌头、辽河油田和华锦集团均位列重点项目之中。盘锦这个老城将在诸多优惠政策的影响下改容换貌。将成为重交沥青、环烷基油、合成树脂等综合石化产业基地。石油化工行业历来是盘锦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石油化工行业开启了整个盘锦市的繁华,盘锦建市之初,盘锦的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列倒数第2位。而如今,盘锦市的国民生产总值绝对额在2014年省内14个市中已位居榜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0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0元,增长17.5%。在全国55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万元的城市中列第5位,是全国36个率先进入小康行列的城市之一。盘锦建市仅30年,从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小市一跃成为辽宁省的强市,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油田扩张拉动的结果,石油化工产业拉动的成效。石油化工业既然带动了盘锦市第一次的经济腾飞、那么在辽东湾新区诸多优惠政策的影响下,在辽东湾人的不断努力下,石油化工行业亦能在辽东湾的经济发展浪潮中起好发动机的作用,带动整个辽东湾经济的腾飞。所以辽东湾经济的发展应利用好盘锦内地的经济优势优先发展石油化工业,用石油化工业带动辽东湾经济发展,用辽东湾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盘锦经济的飞跃。辽东湾新区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涵盖了重交沥青和合成纤维和有机化工等为盘锦乃至这个辽宁的汽车、道路、和电子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在开发区内部,石油化工业同样可以作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由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大幅度的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其三废对环境的破环作用亦非常大,虽然市委市政府一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给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阻碍。由于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上,石油化工行业处于上游位置,可以带动、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适时提出整好破解这一难题,加强企业间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支持华锦集团、北方沥青等大型企业之间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整合产业优势,促进企业的共同发展,形成上下游产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生态模式,建立起良性循环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接续腹地产业、实现转型复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和沈阳经济区建设三大国家发展战略构想的确定,为盘锦实现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建设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最便捷出海通道带来契机。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城市,盘锦向海发展、构筑蓝色文明产业,将成为城市区域地位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助力。辽东湾新区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主轴和渤海翼起点上,区位优势明显,是东北经济圈区域开发开放的门户。辽东湾新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即是盘锦腹地“辽河油田”产业的延续、同时也是石化产业链条的拓展。是实现沿海、内地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具体体现。

三、石油化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

辽东湾新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的,不可能再走过去靠投资拉动、粗放生产的老路。从辽东湾的发展实际情况看,我们必须在招商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上创新,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上创新,在企业人才的引用机制上创新,在人才的培养体制上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2.利用原油乙烯资源发展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辽东湾新区是以石油化工产业为支柱。石油化工产业链重点突出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特点,通过对炼油工艺的优化,在生产油品和乙烯的同时,延伸生产合成材料及其他石化产品包括各种油品、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环氧丙烷、聚氯乙烯、醋酸乙烯、EVA、对二甲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市场缺口大,近年来进口量大的产品等。使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循环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3.对民营企业加大投资力度

对于重要的民营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引导资金,支持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进行内部挖潜,技术升级换代以及盘活存量资产。对于新建项目,要充分论证,优化投资方案,加强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重点项目设想中主要考虑依托国有企业和引进外资做大做强。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在石油化工方面的投入。

4.引进专业人才,搭建企业信息平台、强化支撑体系

增强人才储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搭建高效完备的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在循环经济信息的搜集、建立信息库以在促进企业间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强化支撑体系,有利于循环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

5.初期以石油化工业为核心,带动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

石油化工业作为一个资源型行业、对原材料的要求较高、对环境的影响大,对土地面积要求比较大。所以初期利用盘锦市的资源和技术优先发展石油化工业,之后均衡带动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培养另外的经济增长值,保持辽东湾经济长期均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的基石例3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

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伟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港集团原总裁李令红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联集团董事长徐爱华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维科家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杨晓霞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许忠明

承办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

全国人大代表柴利能等8位代表建议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密切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保障民生等各个方面,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2014年,我国拥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3万多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万亿元,利税总额1.8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6755亿美元。从全球来看,我国石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化学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第一,炼油能力位居全球第二位,建成了上海化工园区、宁波石化开发区等一批具有际影响力的大型石化园区。

根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世界石化产业发展将呈现――产业基地大型化、园区化,产品结构功能化、差异化、高端化,产业链绿色化、循环化,原料结构多元化等特点,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将是各国竞争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依托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将有利于提升石化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化工新材料等行业快速发展、推动石化产业的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而目前,国内原油及化工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基本由大型国有企业所垄断,存在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相对较短、投资精细化工产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不利于下游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市场敏感度高,决策相对灵活,且拥有丰富的石化中下游产品生产的技术和经验,但由于原料来源依赖进口或者国内大型石油炼化企业提供,市场竞争力受到一定限制。为加快我国在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炼化项目建设。宁波、上海等部级石化基地民营经济发达、民营资本浓厚,形成了一批具备独立或合作建设大型炼化项目实力的民营企业。如荣盛旗下的中金石化,已经在宁波开展建设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前期研究。在合理规划产能的前提下,建议国家进一步放开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炼化项目建设,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适度开放石油进口等上游产业,鼓励和扩大民营企业进入原油进口行业,参与国际竞争。

二是推进国有大型石化企业延伸产业链。建议鼓励和引导国有大型石化企业的中间产品加大向民营经济的贸易开放力度,以合作、合资等混合所有制模式为载体,改变企业内部小循环、短流程的发展模式,促进全产业链的循环发展,带动下游精深加工的化工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资源能源的产出效率。

三是加强对国家石化基地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对国家石化产业基地中符合国家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重点支持领域的精细化工项目,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资源要素等方面予以资金和政策的倾斜支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办理并复文

一、关于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炼化项目建设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报经国务院同意后印发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中提出,要加大产业开放力度,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下游产业的民营企业,按照行业准入要求参与石化产业重组改造和基地建设,自主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拓展产业链。

按照《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福建古雷和大连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通过充分论证、深入比选,择优确定项目业主。此外,为拓展宁波石化基地发展空间,根据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部省际联席会议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浙江省在浙江鱼山岛及其周边区域开展舟山绿色民营石化基地的规划布局工作。舟山绿色民营石化基地作为宁波石化产业基地的拓展区,目前已完成基地规划评估、规划环评批复等工作,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一期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按照国务院关于结合淘汰落后产能,赋予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原油进口和使用资质,扩大原油进口渠道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了《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办法》(发改运行[2015]253号),允许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使用进口原油。商务部了《关于原油加工企业申请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有关工作的通知》(商贸函[2015]407号),明确了原油加工企业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的申请条件。目前,已有十几家地方炼厂取得原油进口和使用资质,随着上述工作的逐步推进,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原油进口和使用中来。

二、关于推进国有大型石化企业延伸产业链问题

国民经济的基石例4

当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加之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使我国的石油进口出现了买涨不买跌的怪象。石油进口量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就大量减少了用于石油进口的外汇储备量;持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会使世界经济整体衰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降低了我国出口总额;严重影响我国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1.2配置传导机制

1.2.1在消费需求方向的传导。市场总体价格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被推高,消费者对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需求减少;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间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1.2.2在投资需求方向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于石油产业链下游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投资更加谨慎;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趋缓,使公共产品投资减少。

1.3利率传导机制。

1.3.1投资需求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利率上调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高投入产业,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冲动,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金融市场方面可对流动性过剩予以抑制、上市公司成本得到提高、降低了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需求等等。

1.3.2消费需求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基准利率上调使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居民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商品消费和出国消费增加。利率下调会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波动趋势比较一致,利率的调整及波动幅度要滞后并小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它们之间的指数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4汇率传导机制

利率政策通过经常项目影响汇率,通过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影响汇率。国际油价会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传导到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对汇率传导的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宏观经济,对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压力,较大的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会冲击国内市场,抑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存在负相关性,汇率的变化和石油价格波动相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2.1开源节流,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基础

首先,加强建设国内石油生产供应能力。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规划风电发展,加强经济性研究,做好和电力规划相协调的发展。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其发展极具潜力,是要高度重视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金融三大要素的支持。适度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再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工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积极推进节能型国家建设。战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强化重点消费领域的用能管理;树立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全民节能;关注三农,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2.2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要全面加强

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地制定石油储备发展规划,为实现多主体参与石油储备的发展格局要放松管制,为石油储备建设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石油储备品种和方式的多元化。

2.3对能源金融体系要不断健全并完善

首先要改革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其关键是要放开市场。加强石油金融工具创新,建立石油银行、石油外汇储备、设立石油基金。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

国民经济的基石例5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2

一、石油储备背景和意义

石油又称原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化学工业产品如的原料,石油衍生品已经渗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角落,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可见石油在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由于石油的重要性,各个国家为了防止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同时也为了保障国家石油供给,确保国家紧急状态下的用油安全,提出了战略石油储备的概念,并在众多国家开始实施。

所谓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降低石油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同时它本身服务于国家安全,以保障紧急状态下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目前石油储备存在战略储备与平准库存两种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在战争或自然灾难时以保障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而以平抑油价波动为目的的石油储备是平准库存。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石油供应和石油储备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石油的安全供应也总是与国际政治斗争、全球战略利益争夺、甚至社会意识形态、人权、民族宗教冲突和矛盾交织在一起。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不仅会受到与供应安全链紧密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事态发展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大国的竞争和挤压,对石油安全的关注正在成为影响我国外交政策和战略方针的重要因素。

二、美欧日原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从酝酿到最终建立历时30多年。自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实行全面石油禁运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后,美国1975年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授权美国政府建立高达10亿桶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石油,后来形成的储备能力为7亿桶。后来又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提出了扩大石油战略储备容量的建议,并批准拨款扩建储油设施,使之达到10亿桶容量的要求。

美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和企业储备体系相对独立,企业储备完全市场化运作。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地点几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墨西哥湾是美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由于紧靠油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可以在提高了战略石油储备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还降低了释放储备时的运输成本;另外,美国的战略石油均储藏在该地区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盐矿洞穴中,这些存储设施都是在原有地址条件下经过简单处理来构建的,储藏容易成本较低,同时由于存储位置较深,相比地上的石油储存设施更加安全,油品的质量更加容易保障。

美国在2003年的战略石油储备约相当于美国目前6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如果加上商业石油储备,可以替代160天的进口量。战略石油储备的最大释放能力为每天430万桶,可以连续提取155天左右。目前美国石油储备仍在增加中。

日本的石油储备分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有关法律就规定了企业的石油储备义务。1974年日本加入IEA,建立了政府石油储备。根据日本石油储备法,一定规模以上的炼油厂、销售商和进口商都要按规定比例承担石油储备任务,企业向市场投放储备石油时要经过通产省批准。

日本全面推进民间石油储备,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石油进口、精炼和销售业务的公司的责任义务关系。1981年,日本民间储备达到了90天的目标值,1988年,国家储备数量也达到了50天的使用量。到1996年,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民间储备的石油则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厂和销售网点。日本的国家储备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间储备中原油和成品油各占一半。日本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根据本国的石化工业布局,采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海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的多样化储备方式。

德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三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政府参与的企业储备联盟,以及企业储备。法律规定了政府和储备联盟的储备义务。政府战略储备由联邦财政支付,承担17天储量。储备联盟是德国石油储备的主体,由大型炼油企业、石油进口、销售公司和使用石油发电厂组成,承担90天的储备义务。另外,德国的法律还规定石油炼厂要保持15天的储备,石油进口公司和使用石油的发电厂保持30天的储备量,政府不干预企业储备的投放,费用也由企业自己承担。

法国是最早建立企业石油储备制度的国家,以法定企业储备为主。每个石油经营者都要承担应急石油储备义务,并维持上一年原油和油品消费量26%的储量,相当于95天的储备量。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专业委员会(CPSSP)代表政府负责制定储备政策和战略储备地区分布计划,并一部分企业的石油储备任务。1998年CPSSP管理和支配950万吨战略石油储备,占全国储备义务的58%。

三、中国原油储备

2011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为2.63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6.3%,石油储备能力达到40天。中国目前已建立原油战略储备,同时计划2012年建立成品油储备。

中国战略原油储备采用的是分阶段建设和实施的方式。第一阶段工程于2004年年初开工建设, 在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个沿海地区建设第一批石油储备基地,共注入1.02亿桶原油,合1640万立方米,至2008年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9年起开始建设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设计容量为2680万立方米。天津滨海新区的石油储备基地、新山子基地、辽宁锦州基地、鄯善石油储备基地、广东惠州基地、江苏金坛基地、甘肃兰州基地等7个基地已经开始了建设,这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石油储备基地。规划库容为2680万立方米,约合1.69亿桶。

目前,我国共有11个石油储备基地,第三阶段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基本上仍处于规划阶段, 选址正在进行之中。

四、石油储备的几点思考

石油储备为解决能源安全的临时性措施,为保证经济用油及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稳定机制,从长远来看,在石油储备方面还需要从石油储备来源,石油储备管理机制以及石油开采等多方面建立良好机制,保证石油储备为国家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1.石油储备信息整合

国家需要在宏观层面建立原油、成品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预警工作,这涉及到石油供应信息和石油储备信息的整合,通过分析目前石油的供应和储备信息以及市场对石油的需求信息数据,提前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石油消耗情况进行预测,在石油储备不足的情况情况进行预警分析,协助国家完成原油储备的动态调整。

2.战略原油储备资质管理

石油作为影响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原材料,国家原油进口经营资质主要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团以及珠海振戎等几个大型的国企中,只是最近几年民营企业开始获得原油进口资质。

在我国原油储备机制中,目前主要依靠国家作为主体投资建立相关的原油储备设施,耗资巨大维护成本也高,另一方面,民营石油化工经营企业受进口石油资质限制等为的限制,企业自身建立的石油储备设施空闲率较高。将原油进口资质适当授予民营企业,在国际原油价格走低的情况下,让民营企业根据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化自主的进行原油储备不失为对国家原油储备的一种补充。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储备领域,不仅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可以提高了民营企业储存设施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的效益,真正实现国家、企业双层面的石油储备共赢。

3.来源的多样化,就近建立储备基地,降低储备石油的成本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11年1月的数据,中国的十大石油来源国分别是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罗斯、苏丹、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巴西。其中沙特、安哥拉、伊朗位居前三,中国的石油来源国主要集中在海湾和非洲国家,石油进口来源高度集中。中国原油进口依赖的海湾国家中除了伊朗大部分是美国的盟国,而中国石油进口所依赖的非洲国家,基本上都存在着政局不稳定问题;中国的石油进口运输线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石油进口的咽喉通道较易受到威胁。

鉴于此,中国在未来有必要根据石油进口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石油储备:

首先,从进口方式上,积极拓展马六甲海峡之外的运输方式,目前中国在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努力建立陆上石油管道的建设,目前中缅、中俄、中巴、中国与西亚的石油管线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建设中,这些管线通过接入中国各个边境省份,因此,就近建立国家的能源储备基地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经济效益上,避免在国内的长途运输,降低了石油管道建设成本;原油储备基地分布在中国各个区域,方便了石油的调节和补给。

其次,为了保证原油的安全供应,应加大与石油来源国的合作力度,尤其是与中国周边石油来源国之间的关系;除了原有的石油来源国之外,需要拓展新的原油来源,并加强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力度;与中东石油产出国、安哥拉、尼日利亚等国家除了正常的石油贸易交易外,为了保持其政局及业务合作的稳定,国家也可以和这些国家建立互信的政治关系,借助政治、经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石油能源的获取能力。

再次,除了从国外采购原油外,国家应鼓励国企或者民营企业通过在世界各地投资油气田,占据源头,弥补自身资源匮乏的缺陷。比如日本虽然对原油的依赖度很高,但其借助资本输出,已经通过控股、收购、兼并等多种资本手段间接或者直接渗入到世界各地的能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冲掉进口原油的代价。中国已经开始在此方面进行探索,中石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在国企由于其背景原因对外投资比较敏感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对外投资,形成对外资源投资的一种补充力量。

最后,加强国外港口建设与合作。作为原油海上运输的关键节点,国家可以积极参加产油国原油出口港口建设,并争取参与到港口的运营中,一方面可以更快更方便地进行石油的运输,另一方面,港口建设也可以作为原油进口的中转途径,实现运输途径的多样化。

2012年9月巴基斯坦政府将境内唯一深水港瓜达尔港的控股权交由中国企业,瓜达尔港位处巴基斯坦西南沿海,靠近巴伊边境和霍尔木兹海峡,是中东石油产区和人口稠密的南亚地区的连结之地。瓜达尔港将来可以作为从中东进口石油的中转地,中国未来可以由此铺设输油管道,把中东石油输入中国西部,避免途径马六甲海峡咽喉长途运输的问题;中国在2011年投资8亿美元参与斯里兰卡南部汉班托塔港的二期工程建设,与接手瓜达尔港的用意相同。

此外,中国在未来十年 内还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参与所在国的港口建设,增强国家的影响力,也为石油运输奠定了基础。

4.加强南海深海石油及油气开采

除了建立储备设施进行石油储备外,对于自身资源的有效开采也是另一种石油储备方式。中国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约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不过,其中70%蕴藏于深海区域,周边国家正利用发达国家提供的钻井平台开采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等于“每年在流失一个大庆油田”。2012年5月,我国自主研发的981深海半潜钻井平台将在南海深水区开钻投入使用, 981平台的投入使用使我国很有可能成为继墨西哥湾、巴西和西非之后全世界第四大油气田开发地区,极大增强了能源保障力度。

5.提高国内石油采收率

依据英国石油公司2009年公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回顾》,中国在2008年年末的储采比约为11,一方面能源不足,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浪费又极其严重,新疆一般油井的采收率能达到40%,而在陕北,一些油井的采收率20%都达不到,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浪费,是由于石油开采企业没有采用提高采收率的注水技术,中国需要在技术和政策上提高石油的采收率,避免能源的浪费。某种意义上,采收率的提高也是一种扩大原油储备的一种策略。

五、总结

石油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国家必须从宏观导向、政策制定、市场体系等多个方面建立有效机制来保障石油的供给和储备,在国内原油储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放宽原油进口资质使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原油储备,实现石油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计划与市场的对接;同时通过海外扩展、提升技术以及海洋开采等手段增加中国原油的供应和储备,最终实现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

参考文献:

[1]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时寒冰.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05.

[3]李春霞.述评:国际原油市场[J].中国远洋航务,2012,5.

国民经济的基石例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的缺口逐年拉大,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得不增加石油进口来满足供求平衡问题。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的进口量快速增加,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逐渐加深。2012年进口原油2.85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8.7%。中国的原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中东(主要包括伊朗、以色列、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非洲(主要包括阿尔及利亚、埃及、南非)。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相对单一,且石油供应地地缘政治复杂,局势动荡,使中国石油面临着较大的进口供应风险。

一、石油安全相关理论基础

1.石油安全基础理论。石油安全这一概念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发生之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的阿拉伯国家,为了表达对欧美等国家在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强烈不满,联合起来大幅度提高油价以及削减石油产量,并对美国等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历时 5 个月之久。结果导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出现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飙升和工业生产总值急剧下降等现象。这给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混乱,因而引起了欧美国家对石油安全的广泛关注。

2. 石油安全涵义的界定。自20世纪石油资源广泛使用以来,石油已成为世界上使用量最大和应用领域最广泛的能源,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石油价格的波动不仅会引起股票、期货市场的震荡,而且会加剧通货膨胀,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滞后。作为一种商品,石油不仅仅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且与全球政治、军事及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是各国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

进入21世纪,人类对石油资源更为依赖,随着对石油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消耗石油及其相关产品释放出的碳所导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球对石油的再度关注。虽然世界各国都已提出,要发展其他类型,特别是清洁型能源来取代石油资源,但在未来几十年内石油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仍然是无法被取代的。

二、东北亚区域中外石油合作的模式选择

1. 中国推进东北亚石油合作的必要性。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引起一些国家的不安,“中国”经常被某些国家鼓噪和炒作,在石油方面更是如此,中国庞大的购买力和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被一些国家视为竞争对手,某些国家甚至鼓吹“中国能源”,在能源国际活动的各个领域给中国设置障碍,企图干扰中国对油气资源的获取和运输通道的建设,以此拖延中国的持续发展。这种情况在中国石油企业进军非洲油气产地、与中东海湾国家开展油气合作、中哈石油管道谈判、中俄输油管道走向等国际石油合作活动中已经多次发生。目前,中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如何利用地缘优势,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尤其是依托并推进东北亚石油合作,对于保障中国石油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2. 东北亚区域石油合作的原则。东北亚区域国情迥异,利益错综复杂,为了推进东北亚石油合作,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该区域特点和和各成员国石油供需现状的运行原则。该原则是建立合作性机制、进行制度化安排的基础。互利原则体现着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要求,是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东北亚区域进行石油合作的目标及行动计划都应体现互利原则。这要求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当把其他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通过互利原则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东北亚区域内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差异,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呈现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韩国是相对发达国家。中国是石油生产大国和石油消费大国,石油行业是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增长型行业。

三、基于东北亚石油合作的中国石油安全保障措施

1.促进中俄石油合作。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两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两国关系状况,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中俄睦邻友好、平等信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亚洲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中国与俄罗斯在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民族分裂与反对恐怖主义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识。中俄两国无论是在地缘方面,还是在石油资源的互补性上,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开展石油合作都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中俄两国近二十年的石油合作,总体来看仍然不尽理想。所以,两国应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充分认识两国石油合作中存在的优势与障碍,积极发挥地缘优势,有效解决合作中的各种障碍因素,积极推动两国石油合作。

2. 建立东北亚石油合作组织的构想。鉴于中、日、韩三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在石油领域面临着共同的困境,诸如,三国均易受到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巨大冲击,均严重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均面临不断增大的海上运输风险,均遭受亚洲石油“溢价”的盘剥,因此,组建区域性的石油合作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会大大降低上述情形给各国带来的潜在损失。作为行动的第一步,东北亚区域首先应建立地区性的石油合作对话机制,开展政府与政府、政府与民间、企业与企业间的对话。东北亚各国也可以借鉴六方会谈、上合组织的经验,探讨组建“东北亚石油合作协商机构”,形成东北亚各国政府之间定期沟通与协调的机制,各国石油政策对外要公开透明。然后,探讨组建东北亚石油供求等数据信息网络,加强石油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并加强应急经验的交流,探讨建立统一的应急反应机制,完善石油安全应急体系,努力建立东北亚石油储备体系。

四、结语

如何利用地缘优势,处理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依托并推进东北亚石油合作,确保中国石油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稳定,而且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的基石例7

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退休教授。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用一些代名词来称呼那些杰出的经济学家,比如,厉以宁被称为“厉股份”,吴敬琏被称为“吴市场”,萧灼基被称为“萧股市”,而何伟则被称为“何商品”。

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后,曾召集三位专家编写一册干部学习商品经济的宣传提纲,其中就包括何伟。

最近,关于国企改革,他又有宏论,抨击“当前的国企性质已经发生变异”,并说,现在有人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名义下捍卫国企,实际上是捍卫既得利益集团。而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出现,加重了我国改革的难度。

国企四大垄断特权

记者:你提出当前国有企业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异,具体指什么?

何伟:首先,垄断企业的主体已发生变化。在政企分开之前,垄断企业的主体是政府;在政企分开后,垄断主体是企业,它们代替原来的工业部对本行业进行垄断。

其次,国企的资本构成发生变化。在政企分开前国企资本100%是国有;在政企分开后,许多国企已实行股份制,有的还有外国资本介入。

再次,目前的国企具有分配自和经营自。

记者:这些应当说都是符合市场化的一些做法,本身无可厚非。

何伟:关键是改革的前提就不对,前提是什么?垄断。本来我们是要改革这种垄断,搞政企分开就是要消除垄断,结果垄断企业继承了这个弊病,而且权力更大。原来上边还有个部管着,现在有了经营自、分配自,权力增大了。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这种企业可能根本生存不下去。

政企分开后的国有企业,已经不是100%的国有企业,有的已是股份制企业,甚至还有外国股份。原来国有企业的工资全国统一,差距很小,基本上是平均分配,厂长的工资不能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几倍,企业没有自主分配权,利润全部是国家的。

政企分开后,企业是自治法人,利润不再上缴国家,可以自主分配,由此出现了高工资、高福利。全国7个垄断行业共有职工2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占全国当年职工工资总额的55%。高职者年薪几百万,甚至数千万。这些领导者既以企业家的身份获得高收入,又以国家官员身份享受着政府行政级别待遇,旱涝保收,退休后还享受省部级待遇,已经成为既得利益者。

记者:也就是说你认为现在国企的垄断权力反而加强了,具体来说,哪些方面加强了?

何伟:这些国企虽然已不是原来的国企,但仍享受原来国企一些特权。

首先,它们有获得社会优势资源的垄断权,如石油、电信、电力、烟草、煤炭、航空、金融、保险等,总之都是国字头的。这些优势资源只能由国企垄断经营,民营企业不能进入,已进入者必须退出。

其次,国企享受着国家投资的优先权。据国家发改委透露,我国社会总投资2007年13万亿元,2008年可能超过17万亿,2009年预计超过20万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绝大部分投向国企。这次应对金融危机,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据说民营企业所得不足5%。

再次,国企获得银行大量贷款。国企顶着“红帽子”,银行可以毫不犹疑向国企贷款。国企拿到银行贷款后大力扩张,比如目前出现的“地王”均为国企,国企在房地产领域已占据60%份额。

最后,国企具有股票上市的优先权。股票上市是企业圈钱的大好机会,而国企一般都有优先权,截至2002年,国企在股市上圈钱已超过7000亿元。以后又圈了多少钱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国有资产的核心部分几乎都已上市,其圈钱数字会大大超过2002年以前。

我们的GDP是土色的

记者:但是不可否认,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的国有企业毕竟效益好了。

何伟:国资委说,国企搞不好我要挨骂,搞好了我也要挨骂。为什么会挨骂呢?就是因为没有进行改革,维护了垄断特殊利益集团。现在靠垄断,银行贷款百分之八九十都给国有企业,股票上市国有企业也是优先,资金来源上得到这么多优惠,还要垄断价格,能不挨骂吗?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挣钱谁能赚过谁?当年就是因为国有经济经营不好,改革效率低,才把民营经济引进来。现在你要靠垄断优势去保值增值,追求利润最大化,民营企业当然竞争不过你了。

而且你的效率和国外一比就很低了。有人说我们的GDP是土色的,不是金色的。人家GDP中的核心技术占50%-60%,我们占1%-2%。要站在高处要求自己,不能说我现在可以了,很大了。这个不行,在世界上站不住。

记者:做大做强国企的确是现在的一个明显趋势,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何伟:国企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对国有经济有一个明确定位,也就是要国有经济干什么?十五届四中全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即:“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中的骨干企业。”这一决定将国有经济锁定在“三个行业两类骨干企业”之内。这是第一次提出明确定位,以前从来没有过。

这就引起了“国退民进”,或者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当中,国有经济应该进,以外的应当退,而总的趋势是“国退民进”。之后才导致了政企分开,取消了几个工业部,为民营经济发展开拓了空间。

中央的这个决定,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有重要意义。《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一百多年,国有经济到底要干什么,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界定。应当说十五届四中全会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定位。从实践上来讲,过去国有经济管的面多而宽,结果是管不了、管不好,效率很低,浪费了好多资源,人民不满意。所以国有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这个定位非常重要。

但是这个定位前几年遭到了两个“旋风”的冲击。境外的郎咸平刮了一个“郎旋风”,境内的刘国光刮了一个“刘旋风”。两个旋风一刮,国有经济的定位很快被修改,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的“自然垄断的行业”被改为“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这就大大扩大了国有经济占据的范围,压缩了民营经济的经营空间。

不能垄断地追求利润

记者:但是两个“旋风”肯定不是一种公开的理由吧,其背后深层的理由是什么?

何伟:现在将国有经济做强做大的理由,一是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二是说国有经济是党执政的支柱;三是说为了加强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国企要保值增值,与世界上的大企业抗衡,因此就把许多小企业合并在一起做成大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把小舢板放在一起做成了航空母舰,从总量上来说可能很大,但是质量很差。就拿中石油来说,人均利润才1万美元,而美孚人均50万美元,从核心技术、经营管理效率、劳动生产力到经济效益,和国外行业相比差距很大。

记者:这三个理由看上去都很正当,你认为有什么问题?

何伟:这三个理由都难以成立。

就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党执政的支柱这两点来说,实际上,现在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应当说是平分秋色的,民营经济贡献率可能比国有经济贡献率还要大。难道说民营经济就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营经济就不是共产党执政的支柱?当年我们说,不改革,中国就是死路一条,那么谁救了中国呢?是国企还是民企?应当说是民企救了中国市场,国企当时是改革对象,真正救中国的是民营企业。

正因为我们是两个经济轮子一块转,所以十六大才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另外一个,国企要保值增值,这个提法对不对呢?在一定条件、范围、时间内这个提法是可以的,因为刚改革的时候有些国有资产流失了。但是如果把国企的任务定为保值增值,就把国企引向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国企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国有经济有的就是要赔钱的,比如北京的公共汽车就是赔钱的。提供公共产品为什么要国家经营呢?就因为它不能赚钱,民营经济不愿意经营,所以必须国家经营,这样才叫国有经济。

追求利润最大化,国企在任务上就偏了方向。国企就会继承原来垄断的优势,利用它的优越条件来扩大经营。国有企业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地王,就是因为这样,它可以用国企的优势,国家投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股票上市,以它特有的优势,获得垄断利润。

记者:应当说,现在的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结构变了,有些是股份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国企难道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吗?

何伟:追求利润可以,但不要垄断地去追求。石油出口价格远远低于国内的销售价格,你这是垄断国内市场,低价出口,赚的是国内老百姓的钱。也正因为垄断,没有竞争,才会出现中石油人均利润1万美元、美孚人均50万美元的局面。

如果说垄断后利润交给国家也可以,但是利润又很少上缴,而自己形成高工资高福利高补贴,特别是那些高级管理者收入动辄几百万,形成一个特殊阶层。

死人抓住了活人

记者: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当如何从根子上解决?

何伟:表面上看这是某些部委的问题,背后实际上还是观念的问题。现在好多人认为,公有制占主体就是国企占主体,只有这样才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观念上的问题。

公有制占主体,但什么公有制?公有制的内容是什么?公有制是国企还是民营经济?如果定位是国有经济占主体,那国有经济就应当做强做大;如果说公有制占主体,那公有制包括的范围就很大了,国企、集体经济、股份制、各种基金,都是公有,该做强做大的就不光是国企了。

另外,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原则上是对的,但问题是什么是国民经济命脉?哪些行业是国民经济命脉?银行、石油、铁路、航空、钢铁是国民经济命脉,那么粮食棉花是不是国民经济命脉?笼统讲国民经济命脉,那么到底谁才是?还有,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怎么控制?整个行业垄断是一种控制,国人控股也是一种控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也要细分,否则笼统一讲,就变成怎么做都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我们在观念上仍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够。

案例

中石油“夺冠”为何反挨骂

中国人历来是喜欢第一的,这次却一反常态。

5月30日,由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的2010年度全球500强企业榜单上,中国企业第一次站上榜首―― 截至2010年3月31日,中石油市值达到3293亿美元,比第二名埃克森・美孚高出130多亿美元;微软名列第三;中国工商银行紧随其后,排名第四;中国移动排名第十。

中石油“夺冠”赢来的不是喝彩,反而是骂声一片。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跟帖中,几乎看不到赞许的声音。“当年期待我们有世界五百强企业,现在有了,却更加心酸。”腾讯网友“小景”评论说。

北青网的一份网络调查更能直观说明问题。在1302人参与的网络投票中,投票表示“辛酸,油价抬上去的”为891票,占68.43%;投票“不买中石油股票”的为260票,占19.97%;投票“骄傲,中国强盛了”共124票,占9.45%;表示“投资中石油股票”的只有28票,占2.15%。

为何全民“唱衰”中石油?首先是因为巨大国企中石油的市值走高与百姓福利的改善毫无相关。如果非要说相关的话,那也可能是一种负相关。

我国的石油价格实行国家定价,价格垄断之下,怪现象频生。其一是我国石油涨价的积极性远高于降价的积极性。有车主做过统计,近五年国内油价涨10次降4次,涨的时候每吨能涨五六百元,降的时候才降二三百元;国外油价降了一个月才跟着降,国外油价涨三天就立马跟着涨。人们形象地比喻这种局面为“涨若放箭、跌若拉纤”。

其二,长期以来,我国的石油出口价远低于国内销售价,相应的,国内的加油站零售价远高于欧美等国。《第一财经日报》的调查显示,2010年3月,国内汽油、柴油的出口价(折合为人民币后)约是5012元/吨、4644元/吨,比国内零售价至少分别便宜3400元、2700元。

发改委解释说,国内油价之所以高是因为其中含有向国家上缴的城建税、消费税、增值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但是经测算,即使刨去这些税费,出口油价仍低于国内成品油价10%左右。

举此二者,是想说明,中石油之“大”非但并未给百姓带来福利,反而令百姓承担着高油价之苦。

回到这次新闻事件本身,中石油此次登顶的是市值。不明真相者以为中石油一定深具投资价值,殊不知中石油竟是境内众多普通投资者的噩梦。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在境内上市。香港H股上市每股1.27港元,A股上市发行价高达每股16.7元。上市当天开盘价飙升到48.6元,普通投资者纷纷追高,至今未能解套。坊间调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相反,中石油在美国融资不过29亿美元,上市4年海外分红累计高达119亿美元。而境内投资者由于支付价格过高而所占股本较低,专家测算,他们希望通过分红收回股本需要100年左右。如此内外差异,令人心寒。

中石油成就的似乎只是它自己。2007年5月,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公开表示“深感对不起中小股民”,并表示在高油价的大背景下,中石油将不改造、不新建办公楼、不买小汽车,以节省成本。然而,2009年就曝出太阳星城事件,中石油以超低价给员工购房,一时舆论哗然。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中石油所创造的利润本应与全民共享,然现实中非但无利可享,反而处处与民争利。用学者马光远的话说,“它很赚钱与我无关,但它赚的是我的钱。”如此,岂能不背负骂名。

中石油凭什么能够这么做?原因在于垄断。在腾讯关于此条新闻的7520条网友评论中,被顶得最多的一条获得2 万多次支持―― “国家的悲剧,都是垄断惹的祸。”

国民经济的基石例8

石油不仅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消费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保障石油的充分供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石油储备是稳定石油供求关系、平抑石油市场价格、应对战争或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措施。

一、石油储备的概念。

1.石油储备的定义。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定义,石油储备是指国家政府、民间机构和石油企业拥有的全部原油和主要石油制品的库存总和,包括管线和中转站中的存量。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石油储备的主体和承担的义务也不同,一般来讲,国家政府石油储备被称为战略石油储备,民间机构和石油企业储备被称为商业储备。同时,石油储备的规模也没有统一的界定,通常视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储备能力而定。国际能源署规定,成员国的石油储备应当是相当于该国 90 天原油或成品油净进口量。但美国、日本、欧洲等许多国家的石油储备都大大超过了 IEA 规定的 90天。由于原油应用更广泛,可根据不同需要加工成不同的产品,同时原油储备时间较长,成本较低 (相对于成品油)。因此,石油储备一般泛指的是原油储备。

2.石油储备的构成。

(1) 由政府拥有的国家石油储备 (亦称为战略石油储备)战略储备为政府拥有,亦称政府储备或国家储备。战略储备具有商业储备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当国际石油供应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平衡供需、抑制油价的功能。如 1991 年海湾战争前夕,IEA实施每天向国际市场投放 250 万桶石油的应急计划,这对缓解当时的石油危机起了重大作用。在平时,战略石油储备对稳定国际油价、影响石油输出国的政策及调整市场心态,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

(2) 由进口商、炼油商、销售商及消费者拥有的商业储备。

商业储备亦称民间储备与企业储备,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即不可动用的储备量与可动用的储备量。不可动用的储备量对于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可动用储备量是商业运作,在国际石油供应不足或油价飘升时,就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国际石油供应充裕与油价下挫时,有一定的吸纳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经营安全与经济效益。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和商业储备能力共同构成了国家的石油储备能力。

3.石油储备的作用和意义。

(1) 保障经济安全的稳定器。国家石油储备是能源与经济安全的稳定器。美国石油消费量的 50%依赖进口,而日本则几乎不生产一滴石油,但美国通过政治、军事的大国力量在石油国家的国际事务中谋求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加快能源多元化,加大战略石油储备等措施,维持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日本则通过实施能源多样化政策,力求核能、天然气、煤炭和石油的均衡使用,积极开发新能源,持续多年的海外投资,以“股份换石油”、“贷款换石油”,石油可靠供应稳定地支持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以及能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稳定地保障石油的供应,这其中就包括拥有充足及可靠的石油储备。

(2) 稳定石油供给的有效手段。目前,经济界已经达成共识,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石油市场被不少人看作是“软金融市场”,因此,炒作的机率比较大,近年来国际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石油需求乏力,但国际油价却维持在 100 美元的高位,是 2000 年的近 5 倍。同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地区政局的不稳定,时刻存在着石油供应中断的危险。石油储备是使国民经济各重要部门正常运转,防止和减少石油供应中断最可行、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3) 平衡石油价格的重要措施。虽然石油储备是石油消费国为对付石油短期供应中断而设置的第一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仅在于弥补损失掉的进口量,也在于抑制价格的上涨。

从近几年世界石油市场的形势来看,石油库存对油价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库存水平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价走势。

如伊朗核危机,伊朗声称一旦遭受西方国家的攻击,将封闭霍尔木兹海峡,阻止海湾石油出口,但国际石油价格并未发生巨大波动,其主要原因是石油市场巨大的存量因素。美国和国际能源署其它成员的应急库存总量为 14.8 亿桶,相当于伊朗出口石油 600 天的总量,欧佩克也有可能每天增产 150 万桶原油,世界在理论上经受得起半年左右的对伊禁运甚至战争状态。因此,合理的石油储备是平衡石油价格、维护石油市场稳定的重要措施。

(4) 特定条件下对石油禁运和投机起威慑作用的必要工具。

拥有较为充足的石油储备,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利用战略储备,减轻或限制石油危机的冲击力,为解决危机赢得时间。同时还可使潜在对手认识到这种储备能在相当长时间内起到稳定石油供应的作用,使它们在做出使用“石油武器”决策时,不得不有所顾忌。

(5) 正常经济背景下政府的财政资金来源。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石油价格波动和石油供应中断对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安全的影响,但在国际石油市场和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出售部分储备以增加政府收入,这已经成为石油储备管理和石油贸易运作的一种共识。

二、我国石油储备的状况。

1.我国石油储备的必要性。

从国内情况看,有研究数据表明:中国是油气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按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资源量、累计探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值来看,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分析,1993 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对外依存度便一路攀升,仅仅用了 18 个年头,便由当年的 6%扩大到 2011 年的 56%。2011 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 2.5亿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次于美国)。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大国,按每平方公里国土的平均资源比较,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约为世界平均值的 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37%,与世界石油资源量相比,我国具有技术和经济意义的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又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石油消费量增长率(2005- 2010)年均 7.7%。因此,中国石油消费的高速增长和自主供应短缺客观存在,石油对外依存度保持在高位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此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带来的隐忧也是毋庸置疑的。

从国际情况看:目前影响全球石油产业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经济上,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持续萎靡,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通胀加剧,使得国际石油市场前景堪忧;政治上,中东和北非局势为石油供应带来了潜在的危机,我国南海、东海地缘争端不断,美国不断染指东亚国际事务对原油价格变化带来巨大变数;生态上,日本福岛核事故阴影依旧笼罩在各国人民心中,德国等国家在国内民众反核的呼声中相继宣布逐步退出核电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不可忽视[2]。从各国经验看,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 5000 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 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 60%,而且进口量超过 1 亿吨时,那么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不确定性将叠加放大,应引起进口国家的高度重视。

2.我国石油储备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建设石油储备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目前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已经实施,2004 年 6月,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基地开始建设。中石油、中石化等三大石油集团受国家委托,负责建设的首批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镇海、舟山、大连、黄岛已全部完工,并于 2008 年底全面投入使用。首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储备能力总库容为1200 万立方米,相当于 10 余天原油进口量。包括广东湛江、惠州,甘肃兰州、江苏金坛、辽宁锦州、天津、新疆独山子和鄯善在内的第二批 8 个基地将于 2012 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并注油。按照规划,第二批基地建成后,我国战略石油储备量将达2.74 亿桶。截至 2010 年年底,我国战略石油储备量突破 1.78亿桶,商业储备 1.68 亿桶,已达到 4700 万吨。第三批战略石油储备工程正在筹划中,按照国家规划,到 2020 年三期工程项目全部完成,中国的石油储备总规模将达到 100 天左右的净进口量,届时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将提升到 8500 万吨,相当于90 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这也是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达标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研究结果,预测 2020 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为 4.5~5 亿吨,进口原油可能达到 3 亿吨。2020 年我国石油储备的发展规划目标应当是:相当于 120 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约为 9800 万吨,达到国际能源机构对一般发达国家的要求[3]。

三、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对策选择。

1.石油储备法律的逐步完善。

石油储备体系建设是一项事关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涉及面广、规划性强、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机制、目标、管理、资金等问题,是其它国家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通行做法。目前,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正在起草 《石油储备条例》 (简称 《条例》)。从世界各国石油储备建设的经验来看, 《条例》 应重点规范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法定储备,并对商业储备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条例》 主要适用于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起步期和过渡期,即现在到 2015 年。过渡期以后,应出台 《石油储备法》,并以此规范石油储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未来我国的石油储备法应该包括:石油储备的战略性地位,石油储备主体的构成,石油储备的发展目标;政府储备、企业法定储备和商业储备的相互关系,政府和企业的权利及义务;储备石油的收储、储备石油的置换、储备石油的释放和运作方式;国家对石油储备建设的资金支持、成本控制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等[4]。与 《条例》 一同出台的还应有配套的实施细则,以具体指导 《条例》 的可操作执行。

2.石油储备体系的合理化构建。

借鉴美国、日本、欧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石油储备在体系结构上应本着与国家发展阶段、能源市场化程度相适应的原则、建立起以政府储备为主导、以机构储备为主体、以商业储备为补充的三元体系架构[5]。在管理体制上应本着适度集中、政企分开、机构精干的原则,建立起由中央统一管理,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相互分离的三级管理体制。

决策层是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即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管理层是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是独立核算的特别法人机构;操作层包括政府成立的石油储备基地公司,将来组建的石油储备联盟,以及承接储备的民营企业。国家应通过法律法规明晰各层次的责、权、利关系。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应坚持市场化运作,实行国家石油储备制,只要符合储存条件和要求的企业都可以通过投标竞争的方式参与,政府掌握收储、动用的决定权,但主要以合同的形式委托承储企业进行日常管理。企业法定储备或机构储备 (储备联盟) 的储存由企业或联盟根据法律规定自行实施,政府进行监督。为了保证实际石油储备规模的合理性和相对稳定性,国家应通过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的形式,明确国家石油储备的年度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根据石油储备的结构,确定每个层次石油储备的具体规模。

3.石油储备资金的多元化筹集。

石油储备需要大量的资金,以 120 天进口量约为 9800 万吨为我国石油储备的合理规模。以 2012 年 2 月的世界原油价格和美元的汇率计算,原油的价格在 4600~4700 元 / 吨,仅原油采购一项就需近 5000 千亿资金,还不包括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维护、管理、运营等的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足够的资金就成为关键。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主体是国家,储备资金的来源主体也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方面、多渠道筹集。我们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①财政筹资。即国家用于石油储备的财政拨款和利息补贴。②政策性筹资。可以以石油消费特别税的形式,在每升石油消费中提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资金,用于储备设施的建设或储备油的购进。③债券筹资。国家可以发行石油储备资金债券,向社会募集资金。④国际金融机构筹资。指从国际金融机构取得的长期贷款。⑤企业筹资。企业依其生产经营活动在内部形成的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它无利息负担,可操作性强。此外,我们要改变重外汇储备轻战略性物资储备的习惯。2011 年末我国外汇储备 31811.48 亿美元,列世界第一位,目前外汇 60%用于投资于国际国债。我们应把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在石油市场油价疲软的条件下,择机采购原油和成品油,将外汇资产转化为可实用的资源。这对于保障国内石油供应、稳定国际石油价格、提高外汇投资回报都是有益的。

4.石油储备主体的多层次发展。

作为国家财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像美国和日本那样规模庞大及系统完备的国家战略石油安全储备体系,只能从国情出发,以我国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建成能满足这水平所需的、国家财力能够承受的石油安全储备体系。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储备体系,包括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和机构储备。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企业石油储备远超过政府储备。以 2009年为例,美国的石油储备相当于 150 天进口量,其中政府储备为仅占 1/3。德国施行“联盟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量、政府储备、民间储备比率为 57∶17∶26;虽然日本缺石油,产量仅是该国石油需求量的 0.2%,但民间储备达到 77 天,占据国家总储量的 46.4%[5]。鉴于此,石油储备主体应多层次发展。首先,应加快政府管理的国家石油储备库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其次,应当利用国有石油公司的储备能力,让国有企业承担一部分战略储备义务。同时,“藏油于民”已成为国际石油储备的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石油储备都有商业石油公司、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并占据着很大的份额。

民间组织机构作为一个石油储备主体参与其中,可以带来一个鲶鱼效应,提高石油行业的竞争效率。中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放松市场管制,充分利用民营油企的库存能力加快石油储备。目前,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的第一批资格招标已经在进行,在总共入围的六家企业中有三家为民营企业。这标志着中国石油储备体系中的民间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加速。实践表明:民营油企参与石油储备可达到缩短石油储备建设周期、减少石油储备基础投资、完善石油储备体系的多重目的。

5.石油储备形式的多样化选择。

我国目前已经建好的四大石油储备基地,皆为地上储备,2012 年将完成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我们建议在存储形式上可借鉴美国、德国的储备方式,更多采用盐穴储油。实践证明:盐穴储油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 (是建地面储备设施的1/10)、最安全的储油方式,较之地上储备,地下储备具有安全环保、节约土地、节省费用、有利于保持油品质量等优势,而且就地下储油库来说,由于其自身构造的特点,采出和注入要比其他储备方式都快捷、便利。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地下岩盐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埋藏于地下 10~4000 m,矿体一般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状平缓,品位一般都较高,矿石易溶于水,具有良好的建设地下石油储备库的地质条件。建设盐穴石油储备库的关键技术如:选址评价技术、溶腔设计技术、钻完井工程技术、建腔技术、注采工程技术、地面系统工程技术等也基本成熟,相关部门在江苏金坛开展的盐穴石油储备库试验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为盐穴石油储备库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今后的石油储备建设应在充分考虑安全、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储存方法,以满足不同储备条件的需要。

6.石油储备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

国际能源署(IEA)和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制定的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的法律中,大都含有对石油经营者定期报告石油生产、销售、进出口、库存统计数据的要求,报告对象或是国家统计部门,或是经济、能源主管部门,也有的是石油储备机构。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政府可以及时有效地跟踪和监测石油供需形势、市场变化,对石油储备的规模、应急情况下的石油储备投放、石油市场的指导价格等进行决策,如果石油经营者未能如实按期报告,政府将依法采取惩罚措施[1]。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体系还不够完善,石油统计数据尚不完全,专业数据库分析平台的建设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从而制约了石油储备管理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建立我国石油储备法和石油储备体系的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建立石油信息报告制度,完善石油统计数据的采集标准、采集渠道、采集网络建设,提高石油市场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为石油储备建设夯实可靠的技术基础。

7.石油储备资源的全球化拓展。

石油是最早实践经济全球化的领域之一。优先利用世界上廉价石油资源实现经济发展,是各国的成功实践。全球化石油资源战略,不仅能使我国的能源优质化进程和能源供应得到长期的保障,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能源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竞争力。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资源短缺,长期看将大量依靠进口是一个已成定局的事实。当今,世界能源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全球市场的系统。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当回避利用市场化手段、外交手段在资源控制权上与国际资本的竞争。我们应该树立石油资源全球化的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解决石油资源问题。其举措是:第一,加大对上游资源的对外合作力度,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实施海外并购。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动荡波及全球,总部位于欧美、资产位于产油国的企业有抛售股权的压力和需求,而高度依赖石油的中东、非洲和拉美产油国,迫于财政的压力,也有抛售项目资产融资的愿望,世界石油行业将出现新一轮的整合态势。我国政府应利用这个契机,鼓励更多的企业实施海外并购,以获取更多的海外权益油。海外权益油大多数情况下具有自主销售权利,对维护海外石油来源的安全性起到了重要的杠杆作用。第二,积极推行能源外交,有效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中东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石油产地,在全球地缘战略版图上地位非同寻常,目前,中国石油的 50%是从中东地区进口。中国在中东国际问题上要从国际战略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承担大国责任及义务,为中国的石油进口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同时,中国正在勾画自己的石油外交路线图,中国与加拿大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墨西哥的高层互访,与中亚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紧密联系,与委内瑞拉外交关系的升级,与非洲产油国家的多边合作等都有石油合作的战略背景。中国积极寻求能源的全球化供应将为中国多渠道、全方位掌控石油资源,保障石油安全供给创造有力条件。

8.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有机联动。

随着石油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石油储备和石油期货市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各种金融和经济理论不断试图证明在地下石油储备的成本高于在“金融市场”上储备。迄今为止,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竞争中基本是处于被动接受别人博弈结果的地位。近年来尽管也有一些公司参与了少量的期货交易,但一般只停留在套期保值的层面。由于没有战略性的参与,影响力较小,我们还缺乏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因此,我们应依托我国相对完善的石油产业链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加快原油期货市场建设。其一,国际市场上的期货储备也是一种流动性好的储备,通过期货和竞买,我们可获得购买石油价格上的优势,既可以通过平仓了结合约来获利,又可以通过实物交割来获得石油。其二,国际化的石油期货市场会吸引大量石油现货交割,大量的交割仓库会被建立以存储石油,这样既可以减轻石油储备规模的压力,又可以大大节省石油进口的运输和储存成本。其三,石油期货持仓量对比关系是国际风险市场利益构成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大量远期合约的平均成本还能极大地减低国际市场的短期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直接冲击。同时,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持仓量也是我们拥有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话语权的重要保障。建立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联动机制,可有效规避油价波动风险,有效控制我国石油进口成本,提高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运行效率,是石油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举措。

9.实物储备与资源产地储备的有效结合。

战略石油储备有两种储备方式:一是实物储备,即以原油或成品油的实物形态予以储备,这是目前众多国家所采取的储备方式。另一种形式是资源产地储备,即将探明的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油资源暂不开采出来而保存在地下加以储备,这种方式美国已在采用。美国阿拉斯加地区一些油田已经探明,但没有开发,留作战略储备之用。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石油年产量 2011 年达 2.03 亿吨,由世界第 5 位上升到第 4位;天然气年产量则由世界第 17 位上升到第 6 位。由于油气理论创新和勘察开发技术进步,以及投入的大幅增加,预计2030 年中国油气产量超过 6 亿吨油当量,油气的自我保障能力将大大增强[7]。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对国内石油资源实行经济性开采。一是划定一些目前勘探开发成本和运输成本较高的国内石油资源作为我国长期产地战略储备,在国际油价处于低价位时期应有节制地或不予开采,待将来技术提高、开采成本下降或国际油价处于高价位时再开采。二是划定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储量丰富、可采率高的油田作为我国应急产地战略储备。

在探明储量,打好开发井,落实产能、产量后不予开采,或只作维持、维护性生产[8]。一旦国际原油供应中断,即可进行开发性生产。这样做既合理、经济地利用了我国石油资源,实现了资源产地储备,也保障了石油供应安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0.石油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石油是一种特殊商品。在确保国家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深化石油行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让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提高我国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有效应对未来国际石油领域各种挑战的有力措施。我们建议要深化石油行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①应完善石油行业管理体制,按照顶层设计的原则构建由中央统一管理,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相互分离的三级管理模式。②应改革现行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制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在正常情况下,应通过市场机制,尽可能使油价反映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和安全成本。在非常时期,政府可使用财税倒补机制、价格管制措施以及释放石油储备,将国内油价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③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要全面落实国务院的“新 36 条”实施细则,去除行政垄断,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建设,优化石油产业的组织结构。④要通过政策和价格倒逼机制形成硬约束,让社会公众认识到,石油资源并非仅仅是商品,而是不可再生资源,要从安全、储备、节约和替代的观点予以高度的重视。

五、结论。

石油储量分布的高度集中和石油炼制产品的难以替代造成了石油的需求弹性极低。因此,石油储备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区域安全。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也是石油进口大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石油储备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伊朗的核危机以及北非产油国的内乱引发了国际石油市场供应紧张,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领土争端不断。截止2012 年 3 月,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到 110 美元,国内成品油价格也首次打破 8 元大关,并有可能进入史无前例的“10 元时代”。

2011 年,我国全年共消耗石油是 4.5 亿吨,其中 2.5 亿吨是从国外进口的,对外依存度达到 56%。然而,有关机构分析预测:如果发展条件没有大的改变,2015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 65%,2020 年将达到 70%。从石油储备的国际经验看,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 50%将是一条“安全警戒线”,这意味着我国石油能源环境已经从“比较安全”向“比较不安全”转移,对此我们应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我们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通过相关法规的出台、管理体制的改革、运行机制的完善,集中国力,集中财力,调动地方、企业、民间不同渠道的力量,到 2020 年建成由国家储备、央企储备及民营储备三种主体构成的,战略储备、义务储备、商业储备三种储备为目标的,符合国情、管理科学、调控有力、安全可靠、保障有力的石油储备体系,提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晗。 国家石油安全储备体系的分析和研究 [DB/OL].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2009.

[2] 李新民,范艳利。 油气蓝皮书:中国须加强能源独立,加快开发油气资源 [N].经济参考报,2012(3):27.

[3] 崔民选。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能源蓝皮书)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王世声,王振明。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法的制定 [J].中国石化,2007(7):75- 78.

[5]金三林,米建国。 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 [J].中国软科学,2008(1):7- 13.

[6] 陈柳钦。 完善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J].全球科技瞭望,2012(6):45- 51.

国民经济的基石例9

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寻找稳定的油源成为我国石油企业的首要任务。拉美地区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与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大国(如阿根廷、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与委内瑞拉等)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但是,拉美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非常不稳定,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能源问题政治化倾向日益严重,自2006年以来的石油国有化问题大大提高了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资能源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从经济的角度出发,研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中国石油企业将拉美地区经济发展风险纳入考察变量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拉美地区的阿根廷、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与委内瑞拉四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油气国有化问题。

一、 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

拉美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70年经历了一段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存在发展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在1979年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剧变时,拉美国家从墨西哥开始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债务危机,陷入了“失去的十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模式成为全球典范,拉美地区也开始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但是经济自由主义没有解决拉美的经济问题,而且恰恰相反,在此期间,拉美各国普遍出现了工业化程度倒退的现象,并连续出现了墨西哥(1994-1995年)、巴西(1999年)和阿根廷(1999-2003年)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经济陷入衰退。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拉美国家开放步伐过快,外来商品在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导致制造企业大量的衰败和破产;在资本市场上,资本的自由流动吸引了大量的短期投机资本,而当资本流入局势发生逆转时,就引起了宏观经济的衰退。

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对能源需求的扩大,从2003年起,拉美地区对外贸易改变了此前连续五年贸易比价不断恶化的趋势,绝大多数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扬,带动了拉美经济的强劲反弹。但拉美国家经济增长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依然缺乏保障。

(二)拉美地区面临的经济问题

1.财富分化加剧,社会基础不稳

拉美地区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低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扩张造成了人均GDP的绝对下降,而财富的集中化则加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一问题得不到缓解,拉美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局面就很难得到改善。这一问题也导致了拉美各国在政治上普遍向“左”转,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拉美地区政治上的变化正是对过去发展中遗留问题的矫正,对于提高社会稳定性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对于外国长期投资而言也许是一个利好因素。

2.国际收支不平衡,基础产品和原材料占据主导地位

拉美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总体处于下降状态。从国际收支平衡情况来看,阿根廷、玻利维亚国际收支持续处于赤字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对于拉美国家经济稳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容易造成国家汇率下跌、储备减少,进而导致国内银根紧缩和利率上升,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和降低就业率。

在拉美出口产品结构中,基础产品和原材料仍占据主导地位,这类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易受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特点。此外拉美多数国家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基础性产品或资源型产品上,例如,阿根廷出口增长的79%来源于农牧业产品,尤其是大豆制品。随着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和矿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价格的上升,拉美四国的这种出口格局不会发生变化,而且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度还会进一步上升。

3.国际资本的流动威胁着拉美各国的经济稳定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进入拉美的国际资本的流动行为比贸易流动更加变化多端,曾多次出现180度大转弯,引发了拉美各国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资本流入有助于提高拉美国家的增长率,而外资流入量的急剧减少和逆转则对该地区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资本净流入额的变化对GDP增长的影响首先是它对进口的影响。大量的资本流入使进口成为可能,从而减少了一国在更好的发挥生产能力时所遇到的外部制约。但外资流入过多会加重拉美各国的债务负担,恶化经常项目赤字,一旦受到冲击就有可能演化为经济危机。

4.外债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

公共财政赤字成为引发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公共债务过高、政府开支失控、社会保障体系入不敷出等因素造成了公共财政赤字一直居高不下。但这一问题被私有化的大笔资金收入所掩盖。随着私有化进程的基本结束,问题被暴露了出来。拉美四国的外债负担率是相当严重的。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爆发后,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一国的当年偿债率(还本付息相当于当年出口收入的比重)不能超过20%。而拉美四国每年的偿债率都数倍于这一数值。较高的偿债率意味着拉美四国经济的抗冲击能力尤其是外部冲击的能力是相当脆弱的。

二、拉美四国的油气资源国有化运动及其原因

(一)拉美四国的油气资源国有化运动

阿根廷:阿根廷尽管在油气资源国有化方面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但其国内要求将资源国有化的社会基础很强大。2004年10月,阿根廷组建了新的国有能源公司,它拥有阿根廷所有未分配的海洋勘探区块资源,政府赋予其与外国公司合作的权利,以促进石油勘探业务。2006年的一份社会调查显示,74%的受访者表示同意和非常赞同基什内尔通过法令将石油天然气国有化。这一年阿根廷国内的一些民间能源组织召开了第一次收回石油和天然气联邦大会。2007年7月,考虑到价格以及当地的能源国有化风险,中石油集团放弃了对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在阿根廷的子公司YPF公司25%股权的竞购,尽管后者在海外拥有众多成熟的油气田。2007年9月,第二次收回石油和天然气联邦大会召开。在国内民众的压力下,阿根廷国内油气资源国有化的风险在提高。

玻利维亚:莫拉莱斯自2005年12月18日竞选胜出后就承诺,要对该国的天然气产业进行国有化改革。从政治上说,能源国有化在玻利维亚有强大的政治基础,在2004年全民公决中获得了92.1%的支持。2006年5月1日,莫拉莱斯宣布将本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实行国有化,下令军队进驻全国的天然气田。玻利维亚国营石油矿业公司即日起将对全国所有油气田实行全面控制,所有在玻运营的外国公司必须在今后180天内与之重新签订合同。尽管外国公司曾强烈抵制这一政策,但10家主要外国公司还是在最后期限内与玻国营石油公司签署了新合同。莫拉莱斯希望通过对玻利维亚天然气的国有化改革来减轻玻利维亚的贫困,然而资金的短缺和技术落后仍是其石油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莫拉莱斯政府的选择是收回对石油天然气田的控制权,提高分成的比例,并多次强调,欢迎外国企业到玻利维亚投资。

厄瓜多尔:从2001年至2005年,厄瓜多尔的原油产量增长了31%,但其国家石油公司Petroecuador在其中的比例却从56%下降至38%。鉴于委内瑞拉修改石油法,玻利维亚石油区块国有化,外国石油公司在油价高涨的背景下获取的利润日益增加,因此厄瓜多尔民族主义情绪高涨。2006年5月,政府批准并颁布了石油法修正案,规定外国公司必须将因石油价格上涨而超出原销售合同价格所获利润的50%上缴厄政府,对原本放开的石油投资领域加以限制。厄瓜多尔议会也于2006 年4 月通过了修改后的石油法,规定外国公司必须将所获利润的50%交给厄瓜多尔政府。2006 年5 月中旬,厄瓜多尔政府宣布废除与美国的西部石油公司先前签订的在厄瓜多尔的运营合同,没收其资产及各种机械设施。2007年9月18日,厄瓜多尔政府将外国石油公司与厄政府的石油涨价收益分成比例提高至1:99,以便大幅度增加其石油收入。

委内瑞拉:查韦斯总统执政后就积极推行石油工业的国有化改革,将1975年8月30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PDVSA改革为完全国有的国家石油公司,并赋予其新的职能,全面负责能源矿产勘查开发、石油化工、储备、运输和石油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保护国家资源。为了分享高油价下不断增加的收益,委内瑞拉政府进一步提高了油气收益的分享比例和国有公司在油气领域的股权比重。根据委内瑞拉《石油法》和总统查韦斯2007年2月的一项法令,委重油带的外资控制项目都必须转为由委国家石油公司控制的合资项目,其中委方股份不低于60%。目前,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与美国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挪威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等七家跨国企业签署谅解备忘录,把奥里诺科重油带战略合作项目和风险开发项目改组为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控股的合资企业。加拿大石油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和康菲石油公司选择了退出。

(二)拉美各国油气资源国有化的原因

1.掌控油气战略资源,实现政治意图

相对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油气资源的储量和产量增幅都显得不足,而油气资源又是各国经济的基础核心能源,在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下,油气资源的战略性显著增强。再加上恐怖主义活动的加剧、伊朗核危机升级、伊拉克局势恶化等外在因素时刻对油气资源的正常生产和供应造成威胁,这就意味着谁控制了油气资源,谁就掌握或提高了在国际事务中发言的先机和主动权。因此,各国政府无不将之提升到战略安全的角度来考量,无论是美国对伊拉克的打击还是对伊朗的制裁都是出于此种考量。而对于拉美政局不稳定、经济不发达的各国来讲,高企的油价则为各国利用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来提高国际地位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2.改革发展模式,缩小国内贫富差距

拉美各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经济发展速度慢,贫富分化差距拉大,已经严重应威胁到各国政治经济局势的稳定,这引起了各国对经济自由化的重新思考和反思。因此,以油气价格上涨为契机,以能源资源的国有化为切入点,改革目前的发展模式,既有利于回应国内选民的呼声和民族主义情绪,为执政党赢得选票,也有可能改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缩小贫富差距,为执政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这一次油气资源国有化既有长远发展的考虑,也有执政党的执政需要。

3.获得最大经济利润,发展本国石油工业

在拉美各国油气资源引进外资的时候,正是油气价格较低的时候,按照当时的条款,各国政府从中所得甚少,而油气资源又是这些国家撬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资源,失去了这些资源,各国的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为了保障本国利益,这些国家只能在原油价格上涨时通过调整其财税政策,来获取油价上涨中的更多超额利润。此外,拉美各国之所以在油气领域引进外资,其根源又是因为本国缺乏资金、技术水平落后。在这种状况下,从高涨的油价中获取更多的资本来推动本国的油气工业的发展,将其从落后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国有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东道国是通过控股方式来增加控制权,而不是彻底没收,也就是说,各国依然希望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石油工业,只是不希望外国资金获得过多的额外利润。

三、中国应对拉美石油国有化的对策

拉美各国虽然存在政治局势不稳、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但其对于我国保障能源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除了能源合作外,我国与拉美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与拉美各国之间的合作应该坚持全方位的原则,发展长效合作机制,在一个综合性的战略框架体系内加强能源合作。

(一) 充分利用我国的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地位努力维护拉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定,在国际事务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政治上,我国应积极利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为拉美各国的稳定做出努力;在经济上,我国与拉美各国互补性强,加强经贸往来有助于提高拉美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鼓励走出去的企业在拉美各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国家和企业形象。

(二) 全方位合作,化解民族主义威胁。

能源合作在中国与拉美各国的合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由于资源的特殊性,也很容易引发民族主义问题,损害双方共同的利益。因此,我国与这些国家在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宣传也是不可或缺的,应该积极宣传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宣传中国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人员交流,如专家学者研讨、互派留学生、邀请拉美各国的官员、民间人士和青少年到中国参观、学习等,培养拉美各国人民对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互利互惠的信念,夯实长期交往的基础。

(三) 加强在能源领域的经济合作,降低油气资源国有化带来的风险。

在油气资源价格高涨的时期,往往会出现国有化的回潮,给投资方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我国在与拉美各国的能源合作中应该未雨绸缪,除了积极获取权益资源外,还要努力实现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如互换能源股份、允许资源国以资源入股中国企业等,以降低国有化的风险,提高中国的能源的安全。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芭芭拉・斯托林斯、威尔逊・佩雷斯:《经济增长、就业与公正――拉美国家改革开放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

国民经济的基石例10

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依法行使当家作利的一种基层政权形式,是解决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较好的 政治 形式,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形式。随着我国社会 经济 的 发展 ,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 农村 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小城镇是民族乡城镇化的途径,也是民族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乡的小城镇建设面临一系列问题:对民族乡小城镇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民族乡自身不具备建制为镇的条件;相关 法律 法规没有规定民族镇的法律地位等。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民族乡的小城镇建设问题显得更加尖锐和现实。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诸如赋予民族镇以民族乡同等的法律地位等有效措施,加快民族乡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只有如此,民族乡才能顺利实现城镇化,保障众多民族乡的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进而顺利实现 现代 化。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石棉县,西邻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邻凉山彝族自治州,有汉、彝、藏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民老师曾说过:石棉县处于“藏彝走廊”的结合部,藏族文化与彝族文化等民族文化像石棉的 自然 资源一样丰富。”因此,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石棉县辖1镇、1个街道办事处、15个乡(其中10个民族乡),分别是:安顺彝族乡、先锋藏族乡、蟹螺藏族乡、回隆彝族乡、擦罗彝族乡、栗子坪彝族乡、新民藏族彝族乡、挖角彝族藏族乡、田湾彝族乡、草科藏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