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程建设的基础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9 09:34:58

课程建设的基础

课程建设的基础例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56-02

一、慕课的现状

在国外,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网络开放课堂,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学习者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大规模在线课程形成,出现了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大规模平台[1]。

在国内,MOOC同样受到关注,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当前慕课在中国正快速发展[2]。

随着微课和慕课的广泛应用,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促进了课程改革。(2)随着慕课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众多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多少都要受慕课影响。(3)学习方式和授课形式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

二、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使用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慕课当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且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及教学实践,探索慕课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关联,探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探讨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目的如下:(1)在高校课时量较满的情况下,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不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教学。(2)利用慕课,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的完善结合,有效提高授课质量。(3)数字化资源改变着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包括课内考评和课外评价。对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产生影响,尝试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以更有利的方式考评。

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本课题通过深入教学一线,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慕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慕课教学模式具有新颖和独特的特点,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包括一本、二本和三本或高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各个高校课时不等,比如在我校学时数为32,在其他院校可能会是64课时、甚至96课时,实施扩展课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好、学好。(2)在当前教学中,有效的使用现代化通信方式实施课外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在我校,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发展规模比较迅速,在获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情况下,把当前的电子设备发挥重大的作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让使用者尽可能方便地使用已有资源,实现数字化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慕课建设和使用。

我们建设慕课使用的平台是中国大学MOOC的爱课程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已经有数万门课程在线开设,是使用范围比较大和平台稳定性^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身份不同,所拥有的操作权限也不同。学生在选择课程学习时,不但支持电脑网页观看和学习,还支持苹果公司的APP下载安装和Android系统安装。非常适应学习的多手段和多方式。爱课程平台的教师端可以实现公告、设定评分标准、添加课件、布置测验和作业、在线考试和线上讨论等多种功能。

涉及课程的内容都要由老师精心设计和规划,所讲授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尤为重要,这决定着这个知识点要如何分解,讲解,以视频、录屏还是课件等方式展示,这个知识点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以测试、讨论或互评等方式评价。所以做慕课的第一步,是实现每个知识点的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动手操作能力的练习。所以在策划知识点分类时就分成了两大类,理论讲解类和实践操作类。理论部分考察主要以理论测试题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主要以结合校内考试系统,互评和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目前,这门课程的慕课教学已经在部分班级的教学中应用,实践的效果有待验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是能很好的调动同学们的兴趣。

四、结束语

虽然慕课开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在国内一些著名的平台上,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精品课程还是成倍增加。如何向已经建设完善的课程学习,使得自己所建设的课程能够适应当前的技术和发展,能够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有所促进,还是要不断思考和不断进步的。

参考文献:

[1]宋文.MOOC在我国高校本土化建设初探[D].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5,(5).

[2]蒋卓轩.基于MO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

[3]孙勤红.大学本科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自学与必修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0).

[4]董晶.慕n(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硕士研究生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5).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Class Construction

SUN Qin-hong,LIU Fen-xiang

课程建设的基础例2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基础会计 教材 结构 内容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6-01

一、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阐述会计的基本原理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至今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通常是平行或者分离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计划在内容上协调不充分,很难实现两个学习场所(即课堂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学习。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往往是一本理论教材和一本实训教材。学生也很难将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融汇一体,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这样,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而言,基础会计是一门概念繁多、理论抽象的课程,对学生专业思维和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以往有些学生觉得理论教材上很多问题看不懂、不能有效理解,特别是对会计基本原理的学习,由于没有感性认识,都是抽象的理论阐述,学生理解非常困难。这就导致学生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导致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起来异常困难,所以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的教材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可行性

实际上,本课程传授的是会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本课程有较强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要求教学做到理论与实务并重,使学生不但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原则的概念,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会计的技能方法。该课程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在编制教材时都可以体现出来。针对传统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逐一解决,在新编教材中体现其实务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教材的名称可定为《会计原理与实务》,顾名思义,该课程集理论、方法、技能于一体;其次结构和内容上也要有所调整以体现实务性,实现可操作性。

戴士弘提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能力本为’原则,或者说‘强调能力为重’的原则。在当前实现该理念的主要手段是‘项目课程’”。根据这个原则,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将原有的教学结构和内容重新分解、整合为九个教学项目,即:会计工作认识、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的认知、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产的清查、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企业基本业务综合核算。以项目为载体,明确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每个项目中设若干任务,每项任务又分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实务演练五个部分。重新组合后的九个项目与原有的原理、方法、技能等知识容量基本相同。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要突出特色

教材建设的特色表现体现在结构和内容的精心安排。

首先教材要紧扣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打破传统上以理论知识为核心,按会计核算方法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转向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从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开始,逐步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处理全过程,以及各步骤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方法,从而将独立的会计核算方法溶于工作过程中,实现项目教学,突出会计原理的应用性。

结构安排上的特色,第一个项目是“企业会计工作认识”,是让学生先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方法有个总体认识,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接着介绍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会计人生有个初步的描绘,对自己的会计职业生涯做出初步的规划。第二个项目是“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设置”,让学生清楚,“会计精明算计”是“算”什么,借助什么工具来算。接着第三个项目是“借贷记账法的认知”,是告诉同学们要用“借贷记账法”运用“账户”这个工具来“算账”。紧接着,教材在介绍了借贷记账法后,以一个模拟的会计主体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案例,采用仿真的账证资料,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流程和账务处理程序,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各项工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做相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内容上,教材以项目为载体,明确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每个项目中设若干任务,每项任务又分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实务演练五个部分。在教学中,首先提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学习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主动去寻找和思考完成任务所需的会计原理和方法,接着教材还应列出任务实施的结果,以便有助于学生解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激励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然后,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进行实务演练,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最后每个项目设考核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尚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类指导,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教材建设改革的地方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要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的基础例3

眼视光学专业是较为年轻的一个医学专业,其主干课程的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眼科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视光学专业方面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医院、眼视光学临床门诊、科研教育机构等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眼科学以及视光学基本理论知识,眼视光学专业课程设置将眼科学分为眼科学基础和眼科学临床两部分,眼科学基础是侧重于与眼科学相关的基础医学,内容主要包括眼的解剖组织学、眼的生理生化、病理学、遗传学、药理学,眼的基本检查和症状体征等,眼科学临床是介绍眼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因此眼科学基础对于后面眼病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学好这门课是成为一个优秀眼科医师的必要条件,各个开设眼视光学专业的院校都把眼科学基础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为了适应现代眼科学人才的需求,扩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福建医科大学从2004年开始招收眼视光学方向的本科学生,开设眼科学基础这门课程已有四年,现就本课程建设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进行分析总结。

1 打造精英型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前提

建设一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前提保障,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优秀的教师都能够使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大放光彩。教师是学科专业的灵魂,是学生的领路人。学生能否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眼科学基础的教师既要有眼科学的知识,更要有基础医学的知识,作为主干课程的眼科学基础涉及很多医学基础专业,仅由眼科临床医生或者普通的基础教师是难以完成的,本系在课程启动之初就成立眼科学基础与视觉科学教研室,聘请本校基础医学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生化、病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药理学等相关专业的高年资高职称优秀教师和眼科临床专家作为主讲人,这些教师不仅在各自的专业是学术骨干,还有眼科学基础研究的经验,从而打造了一支由副教授以上教师组成的精英型的本科教学队伍。教研室还定期开展教学内容研究会议,促进学科间的交流,让原先单纯的基础课程与眼科学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的同时能紧密结合眼科学的特点,从而准确地把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2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改革的本质是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眼科学基础的目标是应用基础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眼病的发生发展,不断提高对眼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对速发展的眼科学和基础医学而言,眼科学基础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滞后,如果仅仅按教材内容讲述,肯定有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无法及时传输给学生,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眼科学基础涵盖的内容多,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学生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实现知识的交叉,要在较少的课时内让学生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就要求教师先将教材的内容吃透再进行重组,选择与眼科学临床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讲授。眼视光学专业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修完医学基础课程,因此本课程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的全部知识,学生更应该针对性地掌握与眼病相关的知识,以便将来对眼病的理解和诊治。同时,在眼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中,要定期进行集体备课,请各个专业教师介绍学科的前沿和新进展,并将其融入教学中,教学大纲、教学重点紧扣专业特点,每年都进行课件和教案的调整。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成果。逐步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3 丰富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条件优越的今天,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眼科学基础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四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建立眼的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眼科症状的相关图库,对学生理解和深刻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帮助。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将图库、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讲稿、习题、参考文献等资源上网,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第二,结合眼科病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眼科学基础是基础理论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听课过程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如果结合临床病例,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角膜组织学结构时结合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准分子激光手术讲解手术切削的角膜层次,讲解药理学时,例举眼科常见病的用药原理和原则,都能让学生记忆深刻。第三,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开拓科研思路。讲授组织学病理学的部分时介绍一些眼球切片的特点和技术方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并独立设计眼科学相关基础研究课题,选择设计较好的课题提供一定经费的资助,让学生参加科研,了解科研设计实施的全部过程,开拓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强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第四,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要求,逐步开展双语教学,尤其是眼科学专业名词,在课件中尽量用双语标注,为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国际合作能力的眼科学视光学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建设的基础例4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34-01

1 课程定位要准确

每门课程不再是孤立的,都是完整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彼此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明确所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所起的支撑作用以及前后续课程的关系。我校电气专业课程体系(部分)如图1,2所示。

可见,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这样就得到了该课程的准确定位:一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其基本内容是高职高专电类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电工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教学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2 教学内容选取要适用

教学内容选取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例如《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标准为基础,结合电工考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进行选取的,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电工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基本电路的能力,为电工考级和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要根据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作为教学的新内容,注意新技术的发展和方法的引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的结合、学习与就业的结合、教学情境与岗位的结合。在夯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双线并重,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教学手段要适宜

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并结合实际教学条件来灵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形成学中做、做中学,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4 教学评价要客观

《电工基础》课程中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综合客观地评定。具体如下:(1)实验考核采用实际操作和问答的两种方式进行,其内容为电工基础课的基本实验,成绩评定结果占总成绩的30%;(2)基础理论知识占50%。内容为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定律等。(3)过程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练习等占20%。(4)创新试验和设计实验内容自定或由教师给定,为鼓励分,成绩比例含在过程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中。

5 教学资源要充足

《电工基础》课程根据适用专业不同选用先进、适用、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规划教材,同时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实践教材,共建了实验实训教学基地,还配备了网上学习资源,为课程教学实施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资源。

6 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双师”素质

要求具备双师素质并专兼结合,既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电工基础》课程采用校内专职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形成优势互补。

7 课程建设中的体会

通过课程建设,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教师施教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对《电工基础》实施课程建设时,在原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和实践高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设备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通过课程建设,使教师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到了新颖的授课技巧和独特的课改方案,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也感觉到了自己在教学和教改中的差距和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同时通过课程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课程建设的基础例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81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内容,理解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生修完该课程后,应具备以下技能:一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能力;二是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Access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三是多媒体信息(声音、图像)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四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如信息、文件传输、信息检索、邮件服务、信息安全等)。

1 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水平差异大

大学新生来自于不同省市、地区,由于国家对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没有统一的要求;加之,受学生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新生入学后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见到过有些新生可以很轻松的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可以熟练使用一些常用软件,但是有些学生却连关机都不清楚,差距之大不言而喻。这就给我们一线教师设置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1.2 课程不受重视,学时削减

好多学校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都要削减学时,在削减学时时首当其冲的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之类课程进行学时压缩。因为好多人对这门课程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学过计算机基础类的相关课程,并且从小就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操作已经很熟练了,不需要再用那么多学时来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了。其实,现在所谓的学生熟悉计算机,只不过是他们对QQ比较熟悉,对网游、网购、听歌、看电影比较熟悉而已。好多新生对Word的基本操作根本不熟,就更不用提Excel等其他软件,当然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1.3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导致很多老师不愿意教这门课程,认为对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没有好处。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投入也相对较少,一线教师没有太多参加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这就使得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些。

1.4 教学内容不分层次

对于这门课程,大多学校都是不分专业、不分学生程度的学,完全按照同一个教学大纲、同一个课件进行教学。这对于文理科学生今后的学习是不利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有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听他会的知识时会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又会觉得老师讲得过快,跟不上,而丧失学习的自信。这些都是在建设本课程时、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1.5 教学模式单一、死板

目前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大多院校都采用理论课与上机课相结合。理论课是教师讲授为主,上机课是以老师布置作业、学生操作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单一、死板,没有将学生放在主置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实还算是填鸭式教学。

2 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逐一克服,可用以下方法解决。

2.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该重视该课程,纠正对本课程的粗浅知识,对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多加投入,让一线教师有机会多参加培训、会议,不断充实自己,以拓宽眼界、拓展课程建设的思路。

2.2 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其他高校经验,可采用在新生入学后进行摸底考试,根据结果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设免修、快班、慢班三个不同层次,快慢班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进度,但要求学生最终都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又利于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充电提高[1]。

此外,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经济管理系的学生要在数据库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上多花时间,因为这和他们日后的工作紧密相连。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要在多媒体这部分内容上多下功夫,同样也是由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后会和多媒体技术打交道较多,诸如此类,为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以前的不分专业学的模式。

2.3 改变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2]。以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为主体”,现在我们应该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讲解信息安全这部分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整理好。上课时,抽选一个或几个学生让他讲解他总结的信息安全隐患有哪些,有了这些隐患会带来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再来讲解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比如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大家给他打分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均可以采用。

在考核方式上,不能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积累也可以考评一个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分数比例上应该提高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成绩所占的比例。此外,期末的考评应采用题库随机抽题等形式,这样对学生来说更加公平,对教师来说也可以减轻一定的工作量。

3 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建设中必定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计算机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其发展及更新速度很快,这就要求在对这门课程的建设中要不断更新理念,合理解决问题,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佳,陈玉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31):57-59.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课程建设的基础例6

一、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

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培养工程技术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培养既有宽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有国际化视野和外语能力,特别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机械制造装备和机电产品的高技术化又代表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培养机械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显得尤为紧迫,所以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当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仍存在着不相适应,这集中表现在:较窄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与现代工业高技术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相适应:相对封闭、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学科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教育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不相适应。

要改变这些“不适应”,就必须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以及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来审视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应该是:根据新时期机械类创新性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深化机械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推动系列课程的教材、教学与实验条件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系列课程教学新体系与教学平台,使系列课程教学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与教学发展的需要,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新时期课程教学理念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国际化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围绕这一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强化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理念,深化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首先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由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设计训练体系三部分构成的系列课程教学新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由基础教学、提高教学、创新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多层次、多模块教学组成,其中基础教学模块为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内容,提高教学模块为机械动力学、机械系统设计、机器人等不同专题内容,创新教学模块是以机械创新设计原理及方法为内容的教学,双语教学模块采用国外优秀英文教材组织的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体系是由基础实验系列、提高实验系列和创新设计实验系列构成,形成必修、选修及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实行独立设课,从而体现加强对学生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工程素质培养。设计训练体系主要从平时作业、大作业、课程设计和第二课堂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活动等教学环节入手,构建侧重由课程基本技能训练和机械CAD、机械系统综合设计与应用、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等多方位的设计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其次是课程教学的安排。要将提高内容教学安排在课程设计中进行,而将创新内容教学与创新设计竞赛活动相结合,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同时不增加理论教学学时。

再次是教学学时安排。要在保持课程教学总学时不增加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教师理论讲授学时,而逐步加大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强化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自主学习知识,同时有利于缓解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第二,要转变过去基础课程教学只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的传统观念,以既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又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感的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既要确保课程“基本内容”教学,让学生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拓宽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加强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要适应现代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需要,要正确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经典性与现代性、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各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协调和优化,进一步明确各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工与定位,处理好内容的互补关系;通过教材内容、例题、习题以及实践性展示内容的更新,适当引入和扩展反映当代机械学科发展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产品等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感;通过典型实物案例展示教学和设计训练环节的内容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性、系统性及创新启迪性,促进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现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贯通和机、电、液等多学科内容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综合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第三,要转变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将当前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改变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要求将当前仅就一本教材内容的课程教学模式,向以教材内容学习为主导、学生利用各种课程教学资源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改变“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教学局面。让学生在掌握本门课程的“三基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多了解学科的新发展和新知识,加强对原著的学习,解决学生的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的被动状况,培养学生认知、理解和

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新时期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当今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条件以及现代教育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实现因材施教,这已成为当今大学教学的特点。因此,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应根据这一教学特点,着力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要采用优质教学资源组织课程教学。一流的人才培养和一流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有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支撑。首先要选用优质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其次要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大力建设和丰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这是当前教师教学的核心工作。我校已有多年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沉淀和丰富的教材建设经验积累,有历经数十年教学考验和锤炼的精品教材。我们基于这一教学优势,以精品教材建设为龙头,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配套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各教学环节,建设了系列辅助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及网络教学资源等,为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

第二,要加大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当前机械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是实验教学改革的瓶颈,特别是缺少真正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和激发学生自主研究和创新的综合型、研究型和设计型等新实验平台。因此,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当前机械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我们以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质、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为核心,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与技能训练,着力研发机械认知测绘及反求设计系列实验、机械综合性能测试系列实验和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系列创新实验,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新实验转化,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

第三,要实施教学资源的开放式管理。将课程教学的各种教学资源如教学模型、实物、教具、实验、课外学习参考资料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等,通过资源整合,面向学生开放。创造一个能让学生随到随用并可用多种学习手段和途径进行多层次学习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对教学资源与条件的需求。为此,我校基于数十年来课程建设积累的丰富教学资源,依托国家教学基地建设,通过资源集中、整合和充实,创建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学习室、网络教学环境、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与实验中心等开放式教学环境,并由研究生负责实行开放管理,效果显著,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

课程建设的基础例7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等专业在内的广义建筑学科中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有的高校仍称之为建筑初步)。在我国各建筑院校的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一直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该课程既是建筑学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建筑设计的启蒙和平台课程,它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二到五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因而它是整个建筑学科的奠基石,不仅肩负对初学者的启蒙重担,同时对其未来职业生涯设计也产生深远影响。笔者结合我院的学生情况进行一定程度教学探索。

1.建筑学专业新生形象思维的水平状况

众所周知,理工科的入学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逻辑思维能力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但形象思维能力却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的人文知识相对贫乏,进而直接导致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和理解的偏差。

1.2 学生缺乏对建筑的观察力,同时建筑的一般常识知匮乏。虽然每个学生自幼便开始认识、使用各种形形的建筑,但这些建筑对学生产生的形象刺激却十分有限。如:入学一、两个月的学生说不出宿舍的尺寸及其家具尺寸等。

1.3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美术根底较弱,美学素养 明显不足,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图面整体效果的把握,以及对建筑的理解和品评。

1.4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建筑空问的想象力:而建筑设计语言与符号的匮 乏,又直接阻碍了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提高。面对新生在形象思维方面的种种不足,寻找有效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便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据以上学生的情况,结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法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学培养。

2.建筑观的培养

一个古老而基本的问题:建筑是什么;如何看待建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建筑观往往会制约于建筑师一生的创作道路,而建筑观形成与培养在建筑教育中非常重要。我院在建筑教学中针对这方面注重介绍设计思路。例如,有“好设计是什么,好建筑是什么”的两个大作业,其分别是题目的设计侧重让学生自去思考,而且强调思考的过程,不要求一定得出什么结论在中,列出一系列的阅读清单,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或其他人文书籍,阅读并提出问题对学生建筑观的形成非常有益 。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引导的作用,无须强加一些观念和定义给学生。对空间的理解群,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对建筑、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其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3. 表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建筑教学中提到的表达能力通常侧重于制图表达,学生入校就进行严格的铅笔线条训练、墨线训练、水彩渲染等一系列表现技法的训练,有的学生为一张墨线练的作业能达到要求,重作七八遍 的现象经常发生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一部分学生搞不清这些训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又对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对专业产生了厌烦情绪,学习兴趣大减,必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这方 面,我院的教学计划明确指出.表达能力:不应仅指制图表达,还应包括模型表现、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内容。

3.1制图表达

因为图形+文字是最正规的建筑语言,有平面、立面、剖面、辅侧和透视这些图纸就可以精确描述三维物体和空间。将制图技法的训练与建筑作品结合,例流水别墅轴侧图和萨伏伊别墅的平 、立、剖面图。这两个作业都是建筑大师的建筑名作的描绘。绘图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照抄,如流水别墅只提供其平面图和立面图,由学生根据给定图纸作轴侧图。如萨伏伊别墅的绘制图练习中,老师提供别墅的三个不同层的平面图、一个立面和一个剖面,要求学生根据现有图纸,再完成其剖面和立面作业的目的是通过制图使学生理解和思考平面和剖面的关系。这个过程中,首先学生要学会读图,但是仅靠教师提供的图纸是不可能完成作业的。学生还须通过大量查阅介绍该作品的相关书籍资料来精确地表达完整的建筑。这样,结合学生查阅该建筑历史知识背景,不仅加深了解大师的作品,也弄清楚了建筑平、立、剖面之间的关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必需不断去发现和创作,学习兴趣自然极大的提高

3.2 模型制作

制作模型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在建筑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其在我校建筑学专业成绩评定占15%的比重。我校从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建筑设计课中开设有这部分的训练。以前我校在这方面并没有充分重视,唯有动手制作的训练是在形态构成课及建筑模型课程中。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加强了建筑模型制作的环节,使空间想象和模型实体能一一对应。

3.3文字表达

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训练学生书写读书报告、小论文方式来进行加强,并且经常开展讨论会,学生可以讲评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评论别人的作品.这是考虑到今后的职业要求与业主的商谈的交际能力而设置的。

3.4美术表现能力

国外大学生从小学起便开始接受美术教育,而美术课在中国的中小学校普遍不重视,尤其有的学校的美术课因应付中考、高考就干脆停开,美术只能作为个人爱好在业余进行培养或美术专业学生学习。当然我国重本的建筑学专业招收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好,但作为二本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结合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与建筑师幕后密切相关的速写、徒手画的训练则应加强,笔者认为美术课还必须开设。但可以适当减少学时。

4.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院在一、二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一般将第一个建筑设计安排在建筑形态构成及建筑测绘后。设计题目通常是一个小型建筑设计,如邮报亭、小商店、公共茶室和大门设计、公共厕所等设计。建筑面积虽小,功能、环境等俱要考虑,一般通过一个或几个这样小型建筑的设计,学生就可掌握设计步骤,了解建筑设计涉及的基本问题,学会人体活动与家具布置的关系 ,学会考虑环境等相关因素,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打下基础。

正是居于在1.初看建筑/建筑与环境的认知; 2. 认识建筑/建 筑 实 测 ;3 基 于 建筑学构成系列 之 一— 平面构成、立体构成 、空间构成;4.解读建筑/建筑名作赏析;5.初步设计—小品建筑设计;6. 基础作业/仿宋字与徒手钢笔画练等方面建筑基础能力的培养(贯穿2学年)教学目标设计。其提高建筑学新生的建筑表现能力,拓展设计理念。

结语:

作为建筑学专业一年级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建筑设计基础课,其最早向学生传递专业价值观,承载着关键的专业启蒙作用,因而它的教学价值观往往代表着一种高等建筑教育理念。通过在不断对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体系进行优化的同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也进一步改革完善和规范了每一门课程及其课程题目的教学管理;从题目的确定、设置、进度安排到开题、实行、教学反馈和总结调整等阶段都形成一套管理标准。社会也在发展.建筑技术也在进步,同时每学年从高中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整体素质都有不同教学的对象,因此教学的设置也不可能是个一成不变的体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现代建筑设计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与一个固化的教学体系是不相适应,也许今年看来合理的教学设置在两三年后也不一定适合教学需要.只有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的进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建筑人才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自我调整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炎松,袁 铮.也谈在建筑学教育中强化创造性思维[J.建筑学报,2000 ( 2 ) .

[2]张国梅.《建筑初步》课程改革初探[ J] .安徽建筑2006(5)

[3]施瑛, 吴桂宁, 潘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发展和探索[J].华中建筑2008(26).

[4]刘声远,刁艳,王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0(15)

课程建设的基础例8

多年来,各种版本《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均是从力学到机构再到机械零件,让学生弄不明白学习本门课程到底有何意义,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以至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无法对课程建立正确的认识,更别谈学好知识。为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笔者尝试将各部分内容以项目责任制的方式进行了整合,在同一项目以下给出多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看到本任务的同时就明确学习本内容后需要掌握什么知识、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其目的就在于要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实现有机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增加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建立新的学习效果评估机制

原有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多是以课后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能通过理论方式的考核,但是却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哪怕是生产实习。为此,我们也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机制进行了改变,建立了一个基于实际生产的评估方式。如在常用机械传动项目中设计带式运输机的齿轮传动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如何正确选用一对啮合的齿轮,我们不再是给一组数据让学生选择,而是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厂,让其协助师傅维修机床主轴箱或者汽车变速箱等零部件,重点让其对该部件的齿轮进行观察和了解,最后让其结合所学内容并在师傅的引导下完成一部分齿轮与轴的正确组装。通过学生在装配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

2丰富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相对其他课程具有理论教学枯燥乏味,图形复杂、结构抽象等特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最大限度地解决以上问题。

2.1多媒体的高效利用

从上个世纪开始,多媒体就进入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本门课程中,除了使用常规的“板书+PPT图片教学”外,我们还在课堂上大量地引入机构传动过程中的动画视频,从多方面合理高效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多媒体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扩充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如间隙运动机构相关任务的教学过程中,棘轮和棘爪的运动关系。我们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棘轮机构的工作过程视频并在播放时加以讲解,将难以讲授和理解的内容表达得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2.2实现资源共享

为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均能学习本门课程,我们完成了本门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将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书、课程资源库等资料上传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预习、提交作业,实时理论评估甚至与老师互动交流。同时,鉴于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课程建设的基础例9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309-03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Basis Network Course Which Was Founded on Efront

XIAO Hai-peng, XIE Ming-yao

(Hu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Computer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Zhuzhou 412012, China)

Abstract: Efront is an open sourc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it would be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which can well solve the computer teaching contradictions between heavy tasks and less class hour in medical college, i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efront; network course center;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的数量与日剧增,精品课程的建设很好的推进了我国网络教学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辅助教学,学生开展自主式、协作式学习的主要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医卫类专科学校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临床诊疗信息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系统,医护管理与统计信息系统等),要求当代医学生急需了解和掌握医学相关信息技术。但由于医卫类专科学校教学重心在医学技能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安排严重不足。课时不足,知识点繁多,往往使得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只能应付考试,无法达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信息素养的目标。

基于此,该文在对比了国内外大量网络课程中心性能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并分析了该平台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 Efront 学习管理系统简介

Efront LMS(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学习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PHP语言开发的开源学习管理系统,以下简称Efront。

1.1 Efront系统的优势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LMS系统有Moodle、Sakai、Claroline、Efront等。其中Moodle在国内享有“魔灯”的亲切外号,应用广泛。该文研究的Efront学习管理系统相对于Moodle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系统简单易用。Efront系统对Web服务器环境要求不高(达到PHP 5.2 + Mysql 5即可),对中文支持良好,安装简单,功能模块设计从用户角度出发,比较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

2) 多模版切换,界面美观。Efront有多套风格模版供用户选择,并且拥有漂亮的Ajax界面,这是其他LMS(包括Moodle)没有的特色。简洁美观的视觉效果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功能强大,学习管理功能先进。Efront具有其他学习管理系统的所有功能,并且可扩展官方的多种功能模块(例如Wiki,维基百科)丰富其功能。另外,Efront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学习管理功能,学生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例如,哪一章节学习了百分之多少),教师可以通过报表跟踪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殊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设置学习规则,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则路线学习(例如学生没有学习完理论章节,不能参加考试)。

1.2 Efront系统的功能

如图1,Efront系统由在线教学、互动交流、学习管理和系统管理四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成。

在线教学模块主要完成在线教学功能。包括教学组织、内容编辑、作业考试三个模块。教学组织可以设置一堂课的主要知识点,按照知识点组织内容;通过内容编辑模块可以将常见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几乎所有格式的文件融入到平台中;作业模块可以实现学生在线完成作业并提交;考试模块支持自由组卷,自动评分功能。值得一提的是Efront通过扩展“BBB级会议”模块可以实现实时在线教学功能。

互动交流模块可以实现实时聊天,论坛互动,评论,投票,调查问卷等功能。

学习管理模块可以实现课程开始时间的调度,课程学习规则的设置,即可以控制学生何时开始学习,控制学生遵循怎样的学习路线学习。该模块通过报表功能可以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质量。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和系统设置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用来管理用户注册,学生分组等;系统设置模块用来设置平台界面风格,版面布局,个性化功能模块开关等。

综上所述,Efront系统功能强大,完全能满足高校辅助教学的需求。

2 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

Efront学习管理系统支持40多个国家的语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高校网络教学,企业培训等领域。该文以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总结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经验。

如图2,网络教学软件平台的建设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图2 软件平台安装步骤

首先进行Web服务器环境的配置,用户可以选择PHP环境包来一键安装、配置环境,整个安装过程,用户不需要具备专业的PHP环境配置知识。接下来安装Efront程序包,安装的过程中根据系统提示可以自动完成安装。第三步是系统设置,程序安装完成后,进入系统后台,选择相应的功能模块可以对平台的界面风格,用户权限,个性化功能等做相应设置。第四步是课程设置,用户可以以系统管理员身份设置开放哪些课程以及为每门课程设置个性化界面和功能。例如可以设置甲课程不开放聊天室,乙课程不开放评论等。最后是添加网络教学资源,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学资源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中心建设的成败和实际辅助教学效果。

至此,网络课程中心平台搭建完成。可见,基于Efront建设网络课程中心非常简便。该文研究的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建成后效果如图3。

图3 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

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的思考

该文作者在应用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开展计算机教学时,深刻体会到网络课程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也深刻体会到建设好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事实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根据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一文中统计数据显示:69.3%的网络学习者对网络教学资源不满意。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是简单的课堂内容的网络化,更加不是教材内容的堆砌或者是单纯视频资源的填充。它必须依照你每堂课的课程设计来制作教学资源。以下是我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3.1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协作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也就是说 ,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一词给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要 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因此在教学资源制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情境”的渲染,比如在上Powerpoint这个章节时,我会先制作一个精美的ppt演示给同学们欣赏,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那么在网络课程中心中也可以设置一个精美ppt展示专区,并对关键技术进行讲解,这样的情景设置能很好的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协作学习理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黄荣怀教授将协作学习定义为:“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谢幼如教授提出了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将协作知识建构划分为共享、 论证、 协商、 创作和反思5个环节,完整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就是这五个环节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网络课程中心有聊天室、论坛、Wiki等互动功能,因此可以说网络课程中心是滋养协作学习的一块沃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程中心互动交流技术的优势,开展基于协作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可以为重点难点设立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合作答题等任务,以达到最大化个人学习成果的目的。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的时候,可以设置一道题目,要求:三人一组,各自上网查阅资料配置一台计算机,并说明其配置优势,最后评出优胜者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共享所得,再论证、协商、反思、修正这一系列的知识建构,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学习记忆,更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3.2 围绕网络课程的根本目的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因此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必须首先认真分析教材,分析考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牢牢把握住每堂课的知识点。既然是辅助教学,那么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必须是详实的,不允许出现知识点的遗漏。其次网络教学资源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多媒体资源的整合,根据课程中知识点的特点,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是文字,视频,音频,操作动画演示等。这里千万不能掉进网络教学资源就是视频教学资料的误区。视频教学资源只是网络教学资源的一种,它不能代替文字或其他媒体。比如,一个概念或定义,用文字来描述肯定要比视频描述好。

3.3 合理组织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是建立在Web页上的,Web信息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Web信息是通过超级链接无序的组织在一起的。但是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却不能是“无序的组织”。该文作者认为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应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和强化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理论知识(例如概念、定义)应该排列在首位,其次是重点难点的深入讲解(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来讲解),最后是教学资源的集合(例如,本堂课所用到的视频、音频、动画等)。站在强化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考虑,每堂课理论知识结束后应该有作业、考试测验和交流互动。交流互动因为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因此一般可以放在作业中完成。如图4,该文在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中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组织结构图如图4。

4 结束语

经教学实践,将Efront系统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建立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能很好的解决医卫类专科学校计算机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的矛盾。下一阶段,作者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将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网络课程的利用率,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谢幼如, 宋乃庆, 等. 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8(4).

[2] 张军, 季伟东.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1).

[3] 张小莉. 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计算机础课程设计网络教学模式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4] 胡晓容. Moodle在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 成人教育,2010(2).

[5] 刘志选. 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的反思――以创新教学课程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课程建设的基础例10

随着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材料工程基础”逐渐融合成包含金属、陶瓷、高分子三大材料制备成型过程的技术原理,工艺方法及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获得较广泛的材料工程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材料制备加工过程中的基础科学原理技能,从而能根据所确定材料的性能、结构和应用要求,提出材料成分构成和制备加工的方案及方法。通过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训练,要求学生了解材料分类、共性和特性及各类材料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理解各类材料工程技术的原理及各种材料工程技术间的关系;熟悉各类材料工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掌握材料制备与合成、材料凝固与结晶、材料成形与加工、材料组织和性能改善、材料连接技术、材料表面技术方面主要方法的工程原理,并能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合理选择材料制备与加工方案。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作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改革、教学内容优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材料加工领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新工艺、新设备层出不穷,相比之下教材内涉及到的工艺和技术相对滞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结合科研工作成果和工程实践,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把材料工程领域的新知识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但是这些新知识与原有教材内容还缺乏有机的衔接,特别是一些涉及到跨知识点、跨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在讲解过程中,难免一带而过,学生学习之后印象不深,理解也不透彻,影响教学效果。且目前出版的教材受限于各高校的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学计划及不同定位等因素,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以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 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扩展性,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建立材料科学及材料工程的知识平台,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打下基础。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怎样突出工科特色,面向社会、面向材料生产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规划和调整很有必要,使该课程的工程特色鲜明,学以致用,能更好地满足冶金类材料加工企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要。

在教学内容上,原来主要介绍金属材料的熔炼、锻造、轧制、热处理、焊接 等工艺原理、常用方法、应用范围及质量控制的基础知识,以及材料的强化与改性、表面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根据材料一级学科平台课程的建设,“材料工程基础”课程面向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成型与加工等专业方向,以培养具有优良工程能力和现代工程意识的高层次、高素质、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材料工程师为宗旨,以培养所具备的材料工程概念、材料设计、材料加工与制备方法、材料实验研究、设备仪器应用操作为目的,优化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以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加工工艺、先进材料制备技术三部分内容为主体,结合经典与创新并举的思路,系统地讲授材料加工过程的基本原理、流程和设备;结合生产实践剖析现代材料加工过程的本质、生产控制过程的关键环节和控制依据;结合典型的成形设备和工艺流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材料加工工艺的单元过程与相互关系;与现代工业紧密关联,随时了解材料生产工业的科技进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关注国内外材料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国家最新的标准化研究成果,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注重介绍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动态、材料加工过程的资源回收利用、压力加工及精密成型模具设计等深加工方面的知识。目前形成了包括金属、非金属、高分子三大材料相关制备加工的课程内容,同时还增加了工程方法和技术经济方面的内容,拓展了“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空间,强调材料工程的创新性与新材料开发创造性的结合,并设置相关应用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工程措施。鉴于“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涵盖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学的分支学科较多,涉及的知识点多,有效促进学生掌握各知识点,基本原理与工艺融会贯通,了解材料制备、加工和性能优化的各种方法的特性和共性,达到材料工程化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的有机结合,构成适合于不同材料的工程化系统。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系统知识,达到“登高而望远”的学习境地。

3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由于课程学时数的减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因此,大力开展教改研究工作,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课程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建设、虚拟实验课程建设、工程化实验等手段生动、形象地进行理论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积极参与互动:在讲授时,每位主讲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运用简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材料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基本设备、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灵活利用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大胆尝试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不断引入本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以扩大学生的视野;组织和鼓励学生到实验室去直接接触实验仪器和设备,强化动手能力,将有关教学内容归纳以考题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同学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上讲台做报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材料工程基础”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远程登录进行自学,并可了解有关材料工程方面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编制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模块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讲授更加形象生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邀请企业和研究所的技术专家和知名教授开设课程讲座,直观而生动为同学讲解工程案例,拓展了学生的工程知识和行业视野。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现代化材料加工制备企业的生产状态,先进生产流程,企业概貌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在材料领域拼搏奋斗的决心与勇气。

对学生的学习考核贯穿于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作业有问答题、课外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课程考试环节坚持教考分离,并严格执行A、B卷,逐步建立了较完备的习题、试题库,综合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根据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操作技能、考勤等方面进行考评。

4 改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它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针对工程问题强调综合运用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设计嵌入了实践教学模块,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力求突出基本理论之间的融合、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实践环节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于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训练,充分依托我校材料学科的国家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分析测试中心资源优势,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从研究方法到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益的锻炼。

嵌入式的实践教学模块中单列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三个部分,各模块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实验学时要求选择三类实验的组合,把它们与“三大实习”相结合,即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适度安排实习,各种模型及设备实地参观,使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相互关联,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上突出实验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室配备了50余套材料加工领域的教学试验设备,搭建了学生实践教学平台,开设出具有开放性、设计性、研究性的综合型实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与能力,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工程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5 结语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内容与方法、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的关系,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创建部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教学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网络多媒体教材资源建设,发挥优质资源网上共享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优质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