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工程造价发展史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7 10:30:20

工程造价发展史

工程造价发展史例1

随着时代的进步,工程造价管理在不断的完善。现简单的介绍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历史。

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一直沿用着前苏联模式一基本建设概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后,工程造价管理历经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概预算管理、工程定额管理的“量价统一”、工程造价管理的“量价分离”,目前逐步过渡到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由政府职能部门实行协调监督、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的新管理模式。为适应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而建立工程造价体制,并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形成了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并且日臻完善,对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造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建国以来,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无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这一时期主要是通过设计图计算出的工程量来确定工程造价。当时计算工程量没有统一的规则,只是有估价员根据企业的累积资料和本人的工作经验,结合市场行情进行工程报价,经过和业主治商,达成最终工程造价。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有政府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基本属于政府决定造价。这一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并且影响最为深远。当时的工程计价基本上是在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工程造价的确定主要是按设计图及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并套用统一的预算定额与单价,计算出工程直接费,再按规定计算间接费及有关费用,最终确定工程的概算造价或预算造价,并在竣工后编制决算,经审核后的决算即为工程的最终造价。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这段时间造价管理沿袭了以前的造价管理方法,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建设部对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提出了“控制量,放开价,引人竞争”的基本改革思路。各地在编制新预算定额的基础上,明确规定预算定额单价中的材料、人工、机械价格作为编制期的基期价,并定期当月市场价格信息进行动态指导,在规定的幅度内予以调整,同时在引人竞争机制方面做了新的尝试。

    第四阶段,2003年3月有关部门颁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200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在建设施工招投标时招标人依据工程施工图纸、招标文件要求,以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统一的施工项目划分规定,为投标人提供实物工程量项目和技术性措施项目的数量清单;投标人在国家定额指导下、在企业内部定额的要求下,结合工程情况、市场竞争情况和本企业实力,并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自主填报清单开列项目中包括的工程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利润和税金在内的综合单价与合计汇总价,并以所报综合单价作为竣工结算调整价的一种计价模式。

二、国外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

    国际上,工程项目的造价通常是建立在对项目结构分解和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分析上。通过项目结构分解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详细的描述,结合这些活动的进度安排确定各项活动的所需资源(人工、各种材料、生产或功能设施、施工设备),将其最低级别项目单元的估算成本通过汇总来确定工程项目的总造价。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领域主要有三种模式:以英国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工料测量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造价工程管理体系及以日本为代表的工程积算制度。

1、英国的工程造价管理

    英国是开展工程造价管理历史较长,体系较完整的一个国家。由政府颁布统一的工程量规则,并定期公布各种价格指数,工程造价是依据这些规则计算工程量,价格则采用咨询公司提供的信息价和市场价进行计价,没有统一的定额标准可套用。工程价格是通过自由报价和竞争最后形成的。英国工程计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料测量师的使用,无论是政府工程还是私人工程,无论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是非传统的模式都有工料测量师参与。

2.美国的工程造价管理

    美国在工程估价体系中,有一套前后连贯统一的工程成本编码,即将一般工程按其工艺特点分为若干分部分项工程,并给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编个专用的号码,作为该分部分项工程的代码,以便在工程管理和成本核算中,区分建筑工程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

3、日本的工程造价管理

    日本的工程积算是一套独特的量价分离的计价模式,其量和价是分开的。量是公开的,价是保密的。日本的工程最计算类似我国的定额取费方式,建设省制定一整套工程计价标准,即“建筑工程积算基准”。其内容包括“建筑积算要领”(预算的原则规定)和“建筑工事标准步挂”(人工、材料消耗定额),其中“建筑工事标准步挂”的主要内容包括分部分项工程的工、料消耗定额。“建筑数量积算基准解说”则明确了承发包工程计算工程最时需共同遵循的统一一性规定。

4、法国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发展史例2

工业遗产的概念解析

工业遗产的价值源于对工业遗产概念的解析,工业遗产是一个理论内涵丰富、应用价值广泛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理论研究热点。在国际上,工业遗产有狭义的概念和广义的概念之分。

工业遗产的狭义概念

工业遗产的概念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国,最早被称为“工业考古学”,这一学科强调对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工业遗物加以记录、保存,学科的产生使人们开始对工业遗产保护有了最初的理解和认识。

1959年,英国工业考古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向英国政府提出了关于制定工业遗产名录和保护政策的建议。1963年,英国考古理事会和英国公共工程部联合设立了工业遗迹普查署。这标志着英国的工业遗产保护正式启动。随后,以英国为发源地,工业遗产及其相关研究活动在欧美各国陆续展开。

工业遗产的狭义概念源于人们对“工业”的认识。工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历经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通常来讲,工业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们加工为产成品的工作和过程。因此,工业遗产就是指“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的历史遗存。

2003年7月,《下塔吉尔》在俄国下塔吉尔召开的TICO日大会上正式通过,该是由该委员会制定和倡导的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的内容包括工业遗产的定义、工业遗产的价值、工业遗产认定、记录和研究的重要性等。《下塔吉尔》对工业遗产的定义是:“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由此概念可以看到,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方面、范围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工业遗产的广义概念

工业遗产的广义概念源于人们对“遗产”的认识。遗产的概念属于法律范畴,在《辞海》中解释为①公民死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②历史上遗留、累积的精神财富,如艺术遗产、文化遗产等。在百度百科则解释为: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和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其他财产权益。

《下塔吉尔》中对工业遗产的年代阐述为:“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起至今,也探讨其更早的前工业时期与原始工业之根。”因此可以肯定:虽然工业遗产定义中的历史年代是“工业革命”时期,但工业革命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反映人类技术创造的遗物及遗存,自然也属于工业遗产的技术范畴。

因此,不同于狭义工业遗产中严格的工业技术革命时期的遗存、遗物,广义的工业遗产包括工业革命及其以前人类技术创造的所有的遗物、遗存。从时间角度来看,可以包括史前时期加工、生产各种石器或相关工具的遗址、工具;古代陶瓷、冶炼工艺的遗址以及包括水利工程在内的古代大型工程遗址等工业革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中反映人类技术创造的遗物、遗存。

在内容方面,广义的工业遗产除了狭义概念包含的内容以外,还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和与其相关的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存在于人们记忆、口传和习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可以认为,工业遗产是在工业发展进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我国工业遗产的概念

我国工业遗产概念源自2006年在无锡举行的首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会议中的《无锡建议》提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时间要素,因此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概念。同时,这一概念对国际概念进行了深化,将其概念与文化遗产保护紧密联系,其范围也包含了非物质文化层面。

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遗产得到全世界的重视,是因其承载了文明,承载了社会的发展。

《下塔吉尔》对工业遗产的概念明确阐述了工业遗产的价值在于“技术、历史、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无锡建议》提出工业遗产的价值在于“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将文物的价值概括为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三种类型。

C合以上,工业遗产的价值可以表现为:历史、社会、科技、建筑、审美、经济等方面。

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工业遗产的第一价值,也是世界各方共同关注的特征。工业遗产伴随历史而来,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记录了一个历史时代中经济、社会、文化、产业、工艺等方面的文化载体。工业遗产体现了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体现了人类逐渐主宰物质世界的力量。

如果忽视或者丢弃了工业遗产,就抹去了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记忆,使城市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出现了空白。保护工业遗产,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绚丽的历史画卷中重要的一抹。

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工业遗产的固有价值,这是因为工业遗产见证了人类社会在巨大变革时期各个不同阶段的社会日常生活。工业在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文化财富。工业遗产记录工业的主体――普通工人的历史人生,并逐渐演化为某种价值观,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进而对社会形态、社会价值产生了影响。有力保护这些反映时代特征、社会价值观的工业遗产,不仅能振奋民族精神,传承产业工人的优秀品德,同时也是中国梦的组成要素之一。

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

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产生的根源,也是有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创造发明、技术改良对工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无论是工业设备、工业产品、技术手册还是工业操作规范,都深刻地记载了当时科技发展的状况。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科技发展的主线脉络,这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保护好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尤其是工业的非物质遗产,才能给后人留下工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提高对科技发展史的认识,推动新一轮的科技进步。

工业遗产的建筑价值

建筑价值是工业遗产价值的直观体现,也是大众对工业遗产最直接的认识。建筑价值通常会衍生出旅游功能,这对传统工业城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从城市规划角度看,组成一座城市的物质要素不但包括居住区、公共建筑、商务区、道路广场、园林绿地等,也应包括工业、仓库、对外交通运输、桥梁、市政设施、能源供应等等。

每个城镇都有一些历史的遗迹、古老的东西。今天的新事物,若干年后将成为陈迹,随着时间的洗练,有些遗存又成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标志。工业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建筑,进而在城市中产生了新旧交替、和谐共处的工业建筑。外观的差异缘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风貌,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这是工业遗产建筑价值的突出表现。南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其工业建筑都是基于中国人自己的理念,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构架起来的,这种工业的建筑价值为工业旅游奠定了基础。

工业遗产的审美价值

“一般人看来似乎不再具有价值的老工厂,在创意者眼中却是激发创作灵感、孕育创意产业的宝贵资源和难得空间”,工业遗产的审美价值是工业遗产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大批的工业遗产逐渐成为工业旅游基地正是因为工业遗产的审美价值炫耀着公众的眼球。“神秘”“好奇”“惊叹”是与工业遗产价值共生的词汇。工业遗产中形形的“地标”“代表”成为众多城市识别的鲜明标志。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的是一所城市曾经的辉煌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城市居民、产业工人留下更多的回忆和向往。

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工业在发展的进程中借助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对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实际上是在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抢救工业遗产也有助于控制建筑垃圾的数量,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保护工业遗产,合理利用工业遗产也能在地区经济逐渐衰退的浪潮中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城市中工业遗产重新摸底、梳理、分类,在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中也为城市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工业底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保留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弘扬工业遗产的文化精神,既能为后世留下曾经承托经济发展、社会成就和工程科技的历史形象记录,也能为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思考和启发。

工程造价发展史例3

1 背景介绍

1.1 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它代表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发达经济”阶段。这一阶段是与之前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工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像钢铁制造、采矿业等产业被称为“夕阳产业”。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从而导致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工业不断萎缩以及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的需求愈加迫切,工业废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日趋增多。

1.2 后工业景观与后工业景观设计

“后工业景观”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其英文名是“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可以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可以认为是重新利用工业弃气用地,改造设计出新的景观。后工业景观的对象是终止生产活动的工业区内的工业遗迹。

通过对这些工业元素的二次整合与设计,从工业遗存中挖掘美感,融合历史、文化、艺术与现实的功能需求,使之获得再生并赋予新的涵义。从狭义范畴来看,后工业景观设计是针对工业废弃地,以创造城市公共空间为目的,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开放空间。

1.3 中西方发展进程对比

后工业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90年代得到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工业地段的保护以及再利用,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模式以及实际策略上都比国内更系统和完善。

1.4 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来源

20世纪60年代以后,抽象艺术,观念艺术与工业社会发生了碰撞,艺术不在是画廊,博物馆里才有的,而是更加抽象化,空间化,工业化。大地艺术营运而生。西方国家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语言主要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大地艺术”作品印象影响了后工业景观艺术形式。

20世纪70年代初,大地艺术家史密斯就将大地艺术与工业废弃地紧密的联系起来。大地艺术借助工业废气地这个载体,面对巨大的创作对象,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传递某种艺术观念。大地艺术对大地景观的改造使景观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同时很好传递了后现代文化意识流中的观念思想,引导人们对我们目前生存环境进行思考和反思。

1.5 案例来源

后工业时代的概念首先由西方国家提出,也是西方国家较早地进入后工业时代,它们较早地意识到如何处理工业时代的工业遗存物,包括厂房及辅助建筑、工业设施、工业生产场地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等,使其最大程度的保留这些见证历史发展进程,蕴藏城市文化脉络,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以及利于生态和谐平衡是后工业时代最具价值的景观设计议题之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先锋艺术与后工业景观不期而遇,为丰富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在后工业景观设计方面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以及理论支持,为未来我国处理工业遗存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在西方众多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作品中,德国艾美溪河谷经过长期的规划设计和20多年的建设,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遗产景观公园,其中彼特・拉茨规划设计的杜伊斯堡公园是经典的成功案例。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作为我国第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低碳绿色产业集聚区,标志着我国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视和需求,以及对这一西方国家率先涉足的领域的探索。作为具有相似背景的工业废弃地改造项目,充分研究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项目,将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与之比较,对于促进后工业景观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项目概况

2.1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作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为在此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后工业改造提供了宝贵的设计改造方法。

表1

2.2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设计基于对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分析和贯彻多功能复合的理念,试图切实体现节能环保理念,并尝试一些新的设计语言。

表2

3 案例分析

正如第一部分所言,后工业景观见证了历史发展进程,蕴藏着城市文化脉络,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有利于生态和谐平衡。因此,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因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工业历史的印记和所处区位的特殊,评估旧工业区改造实现历史价值、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程度十分必要。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分别探究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3.1 历史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所在的鲁尔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埃姆舍地区成为受传统工业衰落后鲁尔区中受影响最深的一区。为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更新和持续发展,因而启动的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见证了德国工业的兴衰,具有空前的历史价值。从保留工业遗迹,实现其历史价值的角度看,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景观层次的梳理上体现了这一点。作为公园标高层次的最高层跌路公园,彼得・拉次设计其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该层高出地面约12m,为行走其上的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景观视域,通过楼梯,台阶等联结其他空间层次,增强了景观通达性。使游人能更好地纵观整个场地,体会场地留下的历史印记。

2006年6月上海铁合金厂停止生产,成为吴淞工业区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见证了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因而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具有历史价值。在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铺装细部设计上由入口向公园内侧设置5块钢板,镶刻厂区从建立、形成、停产、转型和公园建成的5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意图向人们展示厂区的历史价值。

3.2 文脉价值

旧工业厂区往往被看成是一种城市的印记,我们应当把传承历史文脉作为推动城市价值提升的重要内容,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对于是否能很好的传承其文脉价值,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位于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厂区中心位置的金属广场,作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的7×7共49块、每块重达7t~8t的方形铸铁板构成,彼得・拉兹对这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象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表而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这一设计手法正是大地艺术在场地中的完美体现,使得这片工业改造后的场地蕴含着丰富的文脉价值,使得游览其中的人们更亲近饱含艺术文化思想的过去。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改造项目中把再生的空间当作是联系往日记忆的载体,同时也是现在和未来新的活动的媒体,它成为了过渡的场所,将过去与未来联系于现在。设计者在位于核心景观区的位置通过对场地的整合创造出了全新的空间――钢雕艺术展区。这一展区向游人开放,还承办了“2008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的大型活动。场地的前身――上海铁合金厂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转变成了节能示范基地,这一巧妙的设计提升了场地的文脉价值,是对我国节能环保这一理念的传承。

3.3 经济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旧工业厂区建筑多为产业类建筑,建筑技术先进,稳定性强;建筑内部空间广阔,可利用性很大。厂房体量大,结构复杂,拆除成本高;如果在保留原厂房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将会节约大量建造成本。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料仓花园将原有的矿石料仓拆除了顶盖,改造成了功能复合的综合活动场地,料仓花园的局部设有将废旧管道加以利用的儿童滑梯,某些墙壁设为共青少年攀爬的攀岩场地,其顶部设计的网状步行道使场地拥有多层次的道路系统,同时丰富有游人的体验享受。这些由原废弃地衍生出来的多种功能大大利用了原场地的遗存,其质量良好,是场地改造经济价值的体现。

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范围位于环保园的中心部位,设计保留核心景观区主要在此过程中被充分发掘。具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如大型的建筑构架,高耸的、具有地标性的除尘塔,设计精美的厂房、3m高的石墙及具有金属质感的不同色泽的矿渣等都得以保留和改造。入口景观区保留了原有植被以及质量较好的厂房,结合原有变电所及地源热泵机房,设置公园管理中心,为园区管理服务提供用房。

3.4 生态价值

旧工业厂区因其功能的特征,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工厂的改造过程中,如何处理使水体,植被免受工业污水和排气的污染,提升场地的生态价值,是改造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水公园是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水公园由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净化水渠是对山东向西流经整个厂区的埃姆舍河进行净化的河道。水渠两岸栽植了自由生长的植被,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宝山环保园核心区将利用丰富的天然降水和园区内屋面和地面的排水作为水景的来源。在地表采用渗水材料,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再对重点景区的水利用水生植物做进一步的净化。其中水生植物最常见的有芦苇、旱伞草、美人蕉等。

4 结论

从前文的细致对比中,可以看出,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学习了西方国家对于后工业景观改造的一些态度,在提升场地的历史价值,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仍然会存在着注重视觉效果、流于形式的弊端。西方在后工业景观改造方面的优势恰恰体现在对景观层次的梳理与整合方面,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被改造之前是一块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区,经过了彼得拉茨事务所的梳理、整合由四个景观层次组成的景体系,它们分别是水公园、铁路公园、公共使用区和公园道路系统四个景观层次。虽然后工业景观独特的设计特点和手法需要借鉴,但是如何升入理解场地的内在脉络,综合考虑历史文脉和生态系统,同时兼顾景观的多重层次,依然是更为重要也是更难以轻易掌握的,这也将成为我国后工业景观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玮,陈刚.工业遗产改造中文化景观整合与表达[J].中国城市林业,2010(4).

工程造价发展史例4

18至19世纪期间发生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作为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和承载介质,工业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历史文脉、社会经济和城市环境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意义。1)历史文脉层面工业遗产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其承载的关于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信息量,被认为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得多。这些工业遗留物对人们认识工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人类历史的过去和未来具有借鉴价值,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保存和利用,历史文脉记忆的传承和延续更具有深远意义。2)社会经济层面经过保护开发后的工业遗产将迎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保证地区活力的延续,在城市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独特的历史空间氛围和文化场所内涵,不仅将吸引外来游客,带动本地区消费水平,也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创业机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竞争力,进而带动后工业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3)城市环境层面老工业区遗产资源丰富,通常与铁路、运河等交通要塞联系紧密,区位优越,周边设施相对完善,随之存在的废弃工业用地也将提供大量空置的土地资源。而单体建筑大多结构坚固、空间开阔,在功能转换上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提供了多种利用的可能。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对有效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起到推动作用,更有利于城市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保护再利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保护工业遗产不是消极地保存过去,而是基于全面、动态的视角,更积极地找寻发展的新契机,同时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通过对国外工业遗产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出其保护与再利用的多样性特点。1)区位优越。生产型场所曾位于城市的边缘,靠近能源和材料的来源地,而经过城市化运动,如今的工业遗产一般位于类似城市中心区或滨水区的核心地带。2)占据着大量土地。在拥挤的城市中心地带,闲置的工业废弃地和遗留物可以被认为是宝贵的资源优势,富有开发潜力和使用价值。3)具有象征纪念意义。既有研究已确定了保护纪念性构筑物对于集体记忆和公共空间再生的重要性。人们的集体记忆构建了一个象征性的公共生活。4)具有独特的视觉建筑语汇。工业文明的产物——烟囱、吊车、冷却塔、爆炸炉、储气罐等,不仅为城市形象赋予鲜明特色,也将促使人们从中感悟和追寻自我,反思自身行为。5)通常为公共所有。从工业遗产的保护中重新创建日益破坏的公共空间,将促使其历史文化内涵融入公众意识,起到公共教育的作用。由于工业遗产改造涉及的问题比单栋建筑物的状况复杂得多,其保护利用的过程也存在着挑战。其一,为呈现完整的历史脉络,与其关联的设施设备、景观风貌均需包含在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其二,对工业遗产场地内的历史变迁需要有明确的认知把握;其三,在原有历史特色及文化价值的保留与发展之间取得权衡,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不能因为再利用而忽略能够诠释整个区域历史文化内涵的工业风貌。正因为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工业遗产成为历史遗存中的一个独特类型。虽然具有共同的属性特征,不同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方式也需要因地制宜。正如科特勒等所说,“没有两个地方会以同样的方式制定发展策略、运用优势资源、以及实施开发计划。不同的地域有相异的历史、文化与政治。”

3保护再利用的实践类型

工业遗产是活态的遗产,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驱壳,更应该以活态的方式保存它承载的文化。结合国外相关实践案例,从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价值角度出发,将国外工业遗产改造的类型分为博览建筑、景观公园、旅游场所、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和综合改造开发区五个类型。

3.1博览建筑型采用原址原状的保护方式,以博览类建筑陈列展示工业遗产的景观风貌与生产技术流程,注重工业资源的原真性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展现,以唤起公众的历史记忆和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适用于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英国伦敦由发电站改造成的泰特现代艺术馆,通过保留物质与材料的衰变状态,在满足当代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同时营造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场所。德国埃森的关税联盟12号煤矿建筑被改造成为工业艺术展览馆,除了内部空间,其支撑结构、设备设施等均被开发用作展览空间,体现了现代建筑简洁清晰的结构逻辑特征。

3.2景观公园型该类型是在尽可能保留工业建筑及场地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废弃材料和场地的创造性使用潜力,通过整合既有景观元素并融入新的设计手法,形成开放的城市公共景观空间。适用于具有开阔场地和废弃构筑物的工业遗产。由钢铁厂改造而成的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公园在充分利用厂区原有的材料基础上,促进水的循环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展,同时兼顾功能空间的合理利用。在历史信息得以延续,工业文化价值得以传承的同时,为该地区由于工业衰退产生的居住、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带来机遇。

3.3旅游场所型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强调当地工业历史的价值,不仅可以引发公众对文化根源的追溯[10],激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为满足公众对遗产原真性体验的需求提供可能,对于保护区域历史、文化、宗教和工业化的过去,鼓励区域的本土化发展,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11]。适用于具有适合风貌展示和场景体验项目开发的工业遗产区。欧洲的工业遗产保护运动保留了大量工业遗产,形成“工业遗址地”和“工业遗产廊道”,成为如今工业文化之旅的必经之处。德国的埃森矿业同盟工业区(如图1),由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区改造为如今的旅游场所,参观者通过保留下来的工业设施进入地下矿井,体验曾经的采煤环境,或搭乘昔日的运煤火车游览并参与各种活动,实现了工业遗产活力的再生。

3.4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型独特奇异的建筑语汇,体现着工业时代的历史印迹,工业厂房的改造成本不高,且地处核心城区,交通便利、设施齐全,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天然条件。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另一重要契机。适用于具有独特视觉特色和宽阔内部空间的工业遗产建筑及区域。纽约的苏荷工业区,在城市发展与文化保留的对立之间被保存下来,采用“以旧做旧”的改造方案,不破坏建筑的立面造型,只对其内部的空间设施进行改造,用作艺术创作、展示交流的场所,同时辅之以餐饮业、旅游业等,成为艺术家Loft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形成了以艺术经营为主同时融入其他产业的开发模式。

3.5综合改造开发区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城市的居住场所和工作休闲空间正逐渐互相融合。“在后工业时代改造后的旧厂房以其高大的空间和充裕的面积为正在形成的新型生活方式提供理想的场所”[12]。一些工业遗产地被开发为集办公、住宅、购物、餐饮、文娱等于一体的综合设施。如德国鲁尔区的复兴,英国阿尔伯特码头区的再生,维也纳“煤气储罐新城”的更新等,这类实践多是缘于城市旧区的再造,目的主要是振兴旧区活力,重现地块价值。适用于占地面积广、影响范围大的工业废弃区域的改造再利用。英国曼彻斯特的工业遗产改造在此方面被认为是典型实践。它不止是简单地保存历史建筑、延长建筑年限,而是具有更广泛的意义。面对废弃建筑的先前状态和规模,即使改造成博物馆,这些建筑和周围环境在开放时间以外都将变得死气沉沉、缺乏安全感、毫无吸引力。重新赋予它们新的居住功能,为创建由居民控制、更安全的、可24小时居住的城市区域提供了巨大潜力。同时也促使市民和商业投资重返城市中心区,推动公共生活及场所归属感的构建。曼彻斯特走在了城市中心和公寓式生活方式的前沿,其城市中心人口从1950年代的1000人不到增长至当前的超过15000人。虽然不同类型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侧重方面不尽相同(如表1),但无论以何种模式进行改造,在工业遗产的外壳下,代替原有工业生产活动的都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运作方式。这些运作方式都是对城市历史记忆和场所精神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对人类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再利用。

4保护再利用的内涵与启示

4.1工业遗产的公共价值体现研究发现,有些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常集中在市场营销和访客管理方面,而不是在于体现教育意义和公共价值方面。此类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通常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赋予其主题吸引消费者,而因此破坏了工业考古遗产的价值。伦敦道克兰码头区由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高档办公、住宅和私人娱乐场所。由于缺乏工业遗产保护政策,在改造过程中通过随机添加或移除楼层、房间和窗户,造成大量工业建筑资产受到损失。工业遗产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留给社会的宝贵公共财富,对其的保护性再利用不应该仅作为商业性开发项目,还应谋求更广泛的公众利益和社会价值。

工程造价发展史例5

一、旧工业建筑的形成

1、旧工业建筑形成的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工业时代,随之传统的冶金工业、采煤业等传统工业得以兴起。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传统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了城市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发展程度,也曾经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可是繁荣这一光环的背后,冶金、采煤、纺织等传统制造业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原材料、能源等的消耗和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难以承受的重荷。面对朝夕相处的生活家园所遭受的破坏和污染,促成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不得不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城市中心区的工业布局急需转型和调整,重工业逐渐向城市郊区转移,一些耗能高、资源环境消耗大的传统工业开始向高科技、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工业转变。这样原先处于城市中心区的传统工业的厂区和建筑,由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停滞、闲置下来。从而产生了众多的旧工业厂区及其建筑.大量的城市工业旧建筑也将面临着更新改造的困境。

2、旧工业建筑的现状分析

2.1 随着改革开放的寿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一切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城市也进入了一个以更新和再开发利用为主的发展阶段,旧的传统产业逐渐衰落。在此过程中,对于工业繁荣时期作为主要阵地的厂房和地段逐渐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然而对于这些废弃和倒闭的旧厂区和场地,由于时代久远,这些建筑内在设施的舒适性和实用性都较低。旧工业建筑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自身的实用性是一切问题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旧工业建筑所面临的最关键的现状之一。

2.2 这些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可以说代表了那个工业时代的印记,它与那个时代的某一特定场合和地点形成特定的关系。现在的旧工业厂址和建筑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影射着工业时代的繁荣和辉煌。所以旧工业建筑的影射和追忆作用,在现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现在建筑所不能替代的。

2.3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城市也迎来了一场拆旧换新颜的运动。随意拆迁以及缺乏审美的片面改造不仅破坏了旧建筑原有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打破了历史建筑所带来的文化、艺术氛围。也许这种不注重整体、不协调的改造对于旧建筑的来说并不亚于毁坏和拆迁,这也是旧工业建筑急需保护和合理改造所面临的现状之一。

2.4 关于历史旧建筑承载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是历史发展的指示器。他们往往占据着城市的有利位置,并与一定的设施、环境要素相联系,他们不同于一块空地需建造的新建筑。往往这种已有的旧建筑在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更加复杂和繁琐,对于其遭到破坏的环境因素和生态因素,以及设施、设备的陈旧和老化,都急需在改造中解决。这就给政府、开发商及其资金方面等都提出了新的问题。

二、关于历史旧工业建筑改造对象和范围的多元化

旧工业建筑是一个历史延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就是工业时期给社会发展、经济腾飞带来积极效应的厂房和片区。一方面指处于城市中心区域曾经作为城市发展龙头产业的重工业和制造业的工业厂区,在现在城市规划中对于这类污染较严重的重工业、制造业是改造整治的重点。这类建筑占地面积较大。内部空间开阔宽广,适合改建成大型的与大众易于融合的具有公共性设施的空间。另一方面是指位于码头附近和矿区周边,有着配套的仓库区和存储设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工业仓储区和辗转码头仓库的承载力和适应性与经济发展脱节,面临着政造和设备更新的问题。这些建筑和厂区内部空间开阔便于集装疏散,没有一些体量较大的机器设备,利于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其极具审美价值的框架、拱顶结构。当然还有一些不具规则感的极富工业生产代表性的高大坚固的构筑物,它们在工业时代可能不被人注意也不是厂区最主要的功能建筑,可是在功能简化的现在,这些特殊的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延伸和脉络,并且他们高大坚固跟随时代的发展.屹立数十年,数百年,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对这类建筑的改造和利用,已经超脱了原有的价值,更具有时代感和审美价值。

从广义上讲旧工业建筑并不仅仅是指曾经服务于工业生产的那些配套的建筑物,它还包括建筑物所属的城市片区的整体规划和改造;与建筑物相对应的,以旧建筑物的主要元素为主要内容的片区景观的规划改造;旧工业街区、工业产品的展厅等等。因此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再利用需要跟随时代要求,崇尚以人为本,其改造对象、内容、范围在今天也应该向纵深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关于历史旧工业建筑改造目的的多元化

由于经济的较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考、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对于历史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来说,由于人们对历史旧建筑历史价值、审美观念、改造再利用的观点不同,对于开发利用的目的也存在着差异。

1.以突显历史文脉价值和现代审美情趣为目的,一些人认为历史需要回顾并时刻铭记,对于几十、几百、几千年前的历史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经历,而矗立于我们面前的饱受沧桑的旧建筑就是回顾那段历史的最好的物证,保留一座工业旧建筑物其意义不在于建筑物本身,还保留下了我们对那段奋战历史的回忆。同样工业旧建筑物的保护和再利用可以带动历史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旧建筑改造目的的重要方面之一。

2.改造为餐饮娱乐等商业空间,一方面利用旧厂房等工业建筑特有的历史情调吸引大众和投资者,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现在生活紧张而忙碌一切新兴建筑和设施都有一种与时代同步的繁华和紧迫感。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人们休憩、游玩的公共性场所,能使人们在紧张忙碌之余有种心灵的寄托和归属,同时也会带动旧工业片区一系列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产业的发展,这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

3.作为艺术和文化栖息繁衍的基地。艺术家们更加敏锐的意识到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并首先把他们作为自己艺术灵感的培养和创作的栖息地。旧工业建筑的古朴和特有的艺术元素,也成为了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沃土。

四、改造模式的多元化

1.对旧建筑外部形式的改造,一方面遵循旧建筑原有现状,老厂房和旧建筑那些厚重的墙体、交错的管道和砖石铺设的地面保留了下来,以突显具有时代气息的锈迹和斑驳感,这样改造出来的建筑空间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和建筑文明的韵味。另一方面对于建筑外部根据功能的需要做适当的修葺改造,例如在外部颜色、材料、建筑结构上做细致处理,这样能够更加醒目,突出功能主题。

2.对旧建筑内部空间形式的改造再利用,内部空间的改造往往以功能和实用为主。由于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面积较大,有较大跨梁和铁柱作为支撑,所以在改造内部空间时材料方面多用轻质材料如铝合金和大面积的玻璃等,避免给旧建筑以过重的负荷。改造为剧院、大的购物广场、展览馆和开敞式工作室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将内部空间进行分层和平面的空间分割,由大的公共空间分割为多个私密空间,这也是对于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比较合适的方法。

3.对整体建筑横向纵向的延伸和局部元素的利用,这一改造模式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于建筑物本身的修修补补,而是运用虚空间等处理方法通过建筑师之手对历史建筑的潜力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特别是对于局部元素的利用,当建筑的空间结构已经不存在或者难以改造利用时,标志建筑或者建筑的主要元素将会成为改造和利用的焦点,同样会使建筑空间再利用的价值和功能需求体现出来。

五、改造再利用风格的多元化

随着科技和建筑改造水平的提高,根据旧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历经年代、保存完好程度和周边环境的不同。改造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呈现多元化趋向。有的以旧建筑的原有风貌为主,展现其历史风韵;有的与现代的建筑风格相融合,力图达到功能、空间和环境的协调一致。还有的通过旧建筑景观环境的塑造来丰富和弥补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力。这一风格的具体事例是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的事例。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是由以前的旧船坞厂改造而成的,保留了旧船坞厂陈旧的铺轨、厂区构架以及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并把这些元素作为改造的景观对象,这样既把那段远去的文化保留了下来,又使人们在公园休憩游玩之余感受到曾经的光辉岁月。

六、对于认识工业历史旧建筑保护和改造再利用多元化的重要意义

工程造价发展史例6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1.发掘历史德育资源,注重学生人格塑造

历史是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展现,而行为又是由思想所支配的,因而任何历史内容都可以看成是思想变化所造成的一系列结果。高中的历史教材弱化了历史事件本身的故事性,强化了其蕴含的行为道德与思维形式,这本身就是凸显品德教育的一种表现。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不断探究,努力发掘其中值得学习的人文教育素材。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借助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到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国家富强的斗争史中去,让学生们逐步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此外,李时珍不畏艰苦、不断以身试草药,最终完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商鞅立木为信主张变法,最终废除了旧制度、奠定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基础……这些历史人物为学生树立了一系列行为道德的正确典范。历史课要引领学生不断认识和学习这些内容,确保历史课堂中品德教育始终处在首位。

2.改变历史教学方法,提升道德实践体验

想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材内容特点出发,探索总结出适合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必须让学生积极自主地与历史内容产生思想或道德上的接触或碰撞。在历史课堂上,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种: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以及实例探究法,这三种教学方法既相互区别又有机统一。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常通过一些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影视资源,以期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历史深蕴,然后让学习小组成员们互相合作、共同探讨,深化他们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此同时,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相关实例来激发学生进一步讨论。同时,还要将德育渗透到历史的课外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撰写历史文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品德教育的实践。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自我道德认知

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德育工作的渗透,因而在教学评价时不仅注重历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学习情况,更关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文道德的规范。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阶段,教师们往往以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们对历史内容死记硬背、缺乏探究的教学弊端。相较于终结性评价,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更推崇形成性评价的开展。一方面,形成性评价包含了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以及个性与情感等方面情况的评价,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与能力提升过程,对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有着显著的优势。当然,只有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实际地了解学生状况,进而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强化人格培养与情感体验。

工程造价发展史例7

都市工业遗产景观是城市中工业场地,遗址和遗产构成的工业景观或产业用地景观。城市文明中遗留了优秀而丰富的工业遗产,应该在发展进程中注重对工业遗产景观的保护与恢复,使旧工厂、旧仓库从历史的萧条走向新的繁荣。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保护工业遗产景观,通过改造与利用工业遗产使其不但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而且增强了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与理解。

在通过制定保护规划、推动产业转型与重塑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如德国杜伊斯堡与美国纽约苏荷区,在景观有机更新理念的指导下由传统工业集中区演化成为全球闻名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持续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与旅游价值。再如引导世界工业革命的英国,其铁桥谷工业旧址区域形成一个由7个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组成,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工业景观遗址区,每年吸引了超过30万的参观者光顾。正如欧洲百年前所经历工业革命的繁荣,在尊重历史的理念中又迎来了工业遗产的二次文明,创造了具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的都市新景观。

1.尊重景观发展过程的可持续性

城市景观建设应该是尊重城市遗产,尊重城市历史与尊重景观演化的发展过程。工业遗产地的景观演化过程是城市自然更新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对都市工业遗产景观的介入应该是恢复其发展过程,恢复其功能属性的介入过程。 作为人类所创造并需要长久保存和广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我们已认识到工业遗产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工业遗产视作珍贵的文化传承,是培植社会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承载体,是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都市工业遗产景观应坚持在“还原”概念下重现工业场地的城市记忆,其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是重塑人与工业遗产间的关系。因为城市中的工业遗产景观承载了城市历史性的物质载体与人的精神回忆。如我国上海的现代创意产业主要集聚于具有工业遗产属性的老工厂、旧仓库内,这一发展模式具有尊重城市景观发展演化的特征性。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能将工业遗产景观与现代新兴产业融合。设计中在保留原来的框架结构、砖石墙体的基础上以现代艺术的设计手法将建筑设备、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在、传统与现代融入其中,为工业遗产景观的发展提供了具有保护性的外在环境。传统工业产业结构亦在现代设计的引导中转向创意产业发展,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工业遗产找到了延续文脉的承载。这一发展过程是在城市工业文明转向信息文明的交替中珍藏历史的物质遗存,是尊重历史景观的可持续演化。

2.景观引导产业功能的有机更新

工业遗产景观的存在为其功能从第一代传统工业集聚区转型为第二代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变革创造了可能。都市工业遗产在保护、利用和再生模式的转换中通过满足现代城市的产业发展需求实现功能的演化。如上海建于1912年,位于苏州河畔的“Creekart―苏河现代艺术馆”,作为上海民族资本家工业建筑遗产,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沉静后在2000年转换为新的艺术创作功能的新产业聚集区,实现了功能在景观更新过程中的有机转换。

工业遗产是场地、景观与文明的物质载体,是由物质形态与文化内涵共同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性的城市有机体。工业遗产景观的改造应尊重有机体的功能性,利用有机体的内在发展条件实现景观在功能基础上的转变。单纯从景观出发的设计是景观形式主义,不尊重场地、功能的景观改造将阻碍工业遗产作为要素发挥其潜在能力的作用性。

3.构建新都市文化景观的物质载体

对工业遗产景观的更新与建设应审视城市文明的发展,尊重文化、尊重文脉是任何城市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文明应归功于城市在建设实践过程中探索的、合规律的规划思想及在此理念下对这一普遍性价值的认同。工业遗产依附于工业遗址景观而具有可触摸的文化特征。从对工业遗产的定义中我们看到除包含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外还包含了该场地内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表现。由此可见,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范围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从工业厂房到工业机械、从具有工业文明特征的公共游憩空间到充满文化符号性的建筑构件,从工业生产行为到工业文明传播,工业遗产的文化性藏于具象的景观与抽象的景观文明中。所以文化与历史是工业遗产景观的内核。一个城市景观的发展应该有明确的文化传承目标。保护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就是保护城市中工业景观的灵魂,因为有历史的城市才会在历史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历史文化的延续能力将是判断一个城市景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中保留了一批较丰富的近代工业遗址,且相当一部分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中后期,这些工业遗产景观的改造设计必须以在尊重旧文脉,建设新都市文化性景观的辨证关系中完成,通过从景观文化的角度切入,提出保护和开发工业文化景观遗产、实现充满可持续力的文化传承、构建城市新文明的规划方案,以此建设具有都市文化特征、彰显都市工业文明的城市景观。有机更新法则是目前工业遗产景观设计采用的主要设计理念,这一理念是在对工业遗产景观的改造中运用传承历史的、延续文化的、尊重自然的、保护生态的综合理念与设计方法进行的有机更新,这一理念追求在景观中现实自然与景观和谐的融合,现实景观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延续遗址的文脉,保护遗址的特色。如苏州运河遗址景观在规划中通过对遗址场地现状的研究,提取遗址中具有大量体现运河工业文化的景观元素,如较有代表性的工业仓储景观及部分重要的近代工业遗存,对其进行改造利用以实现其景观文明的延续。对工业遗址景观文化元素的尊重,通过渗人“文化”的概念使工业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在创造文化价值中实现景观价值,在景观形式转换中充分展示工业文明,发展基于工业遗址场地的城市新文化。3. 可参与性的工业遗产景观旅游发展价值

随着都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城市中工业遗产公园的建设逐渐热兴,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蕴涵了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无疑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工业遗产文脉具有可感知性、可理解性与可参与性的三重体验效应。工业遗产旅游核心的内涵是游客在工业遗产景观中对工业场地的感受与对工业文明的感知。因此,在工业遗产景观规划中,应该强化感知与参与的设计观念,在规划中将体验过程渗入景观设计中,通过在行为中感知文化的策略为人群营造独特而有意义的工业旅游经历,使其在游览过程中获得感官参与性的文化认知。

发展可参与型的工业遗产旅游景观应当遵循 “还原”的开发原则,还原工业遗址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包含对遗址、遗迹的恢复又包含对历史文脉等无形工业文化遗产的恢复,最大限度地展示工业发展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在尊重工业历史的前提下,以参与互动为主题,设计情景交融的体验式旅游景观,多元化感受工业的发展文明。国内在感知性与参与性工业遗产设计中最成功的范例是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工业遗址设计,在该场所内啤酒生产车间的建筑、生产设备的设置与工作场景布置的设计以尊重历史原貌为原则,在体验过程中让游客感知啤酒生产过程的工业文明。

研究城市工业遗产景观在提升城市旅游经济中的应用可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寻找设计在经济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景观设计在提升旅游经济中的应用、对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运用景观进一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通过设计的手法将自然人文等特色元素融入到景区的每一个消费点,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大程度地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这一研究同时对景观设计的方法论研究也有积极作用。

4. 总结

都市工业遗产景观是一个相对独立、以个体景观结构为基础依托的景观构成,由于工业遗产范围的广泛性与传统工业门类的多样性,就工业遗产景观自身体系而言有其内在复杂性与差异性,但作为具有上述功能特征与价值体现的都市景观元素,城市工业遗产景观本身的地块镶嵌格局在城市中形成了由一系列大小形态各异的景观斑块并构成相应的景观廊道,为其多重功能的发挥与多元价值的展现提供了可能。以现代都市景观与产业结构为基础、以历史文脉传承为底蕴,以多重价值为主要功能,城市中的工业遗产景观以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态随城市发展而繁荣,随城市繁荣而发展。

参考文献:

[1]宏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杨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彼得茨.废弃场地的质变[J]. 孙晓春译,风景园林,2005:29~36.

[5]苏龙,金云峰.现代景观形态原型及案例解析[J].规划师,2005(2)99~104.

[6]钱静.技术美学的嬗变与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J].规划师2003(12):36~39.

[7]后工业景观内涵的比较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6~100.

[8]侯凤武,张立昆.国内工业遗产更新改造概念再析[J].工业建筑,2010(6): 52~55.

[9]卢永毅.历史保护与原真性的困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4~29.

[10]迪特.哈森普鲁格.德国在后工业时代的区域转型―IBA埃姆瑟公园和区域规划的新范式[J]. 刘崇译,建筑学报,2005(12):6~8.

工程造价发展史例8

【关键词】

经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利用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一座城市记忆的沉淀,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进程。但在我国很多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代价,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象。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了利用问题必须提上日程,相关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城市发展进程之间的矛盾。

一、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区之间的主要矛盾

(一)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历史印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规模不断扩大,很多老街区被现代化的大楼所取代,城市逐渐失去了历史的印记,失去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和特色,导致传统文化不能得到传承。在很多城市的发展中,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缺乏有效的管理,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维修,更有很多城市的历史街区被重建。

(二)传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的传承,但是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忽视,大量的民俗、民间工艺等正面临失传,人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民间工艺,这是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失传的一大部分原因,同时也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问题必须重点关注的一方面。

二、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须重视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须重视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树立正确的保护历史文化区的意识和观念,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现有的两种观念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首先,大部分人认为历史文化区与城市现代化的格局不同,会阻碍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减缓城市发展的步伐,必须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清除;另外,也有人认为在城市化进程的当代社会更是要加大力度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保护和利用,不能轻易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一草一木,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对历史文化区有任何破坏。这两种观念都相对偏激,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矛盾时,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在城市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区的文化价值做好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工作,既能保留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又能充分利用文化保护区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历史文化的遗存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是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相关部分做好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利于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有利于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来经济利益。对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利用历史文化保护区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设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政府要根据现实情况对历史文化保护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善。

三、从经营角度看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一)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在经济满足的情况下也要满足对文化的追求,政府相关部分应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建立有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和创意文化园。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老街区建立商业街道,保留老街区的文化特色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店铺,打造历史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文化街道,既具备民族风情、城市的文化特色,有具备商业元素,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工业建筑的基础上,注入文化元素建立创意园,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打造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园区。

(二)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调查并进行划定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首要工作是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调查,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调查工作包括对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历史建筑等的调查,充分了解和收集相关资料,有利于保护对象的确立。

(三)对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在调查确立历史保护区之后,要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例如,对历史文物的冻结保护,在保护对象属于不可重复的历史文物时,适合运用冻结保护法。在对原址古迹进行保护时,若遭到一定的破坏,可以实施原址修复的保护措施。随着保护对象的确定以及保护区的划定,还应注重对保护区周边环境等的协调。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周边环境进行相应的协调。结合城市发展的特色对周边环境进行建设,既能保留和保护历史文化特色,又能展现城市现代化的风采,一举两得。

(四)对历史文化的利用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好文化价值才能使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展。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利用主要是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适当的修复,针对历史建筑进行近期的查看和维护,在城市化建设中也可以结合历史建筑的特点,建立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主要包括建立博物馆和主题公园等,利用博物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以及展示工艺的生产制造过程,使居民铭记民族工艺,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对历史文化建设的监督平台,保证在对历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持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原来面貌。

四、结束语: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使城市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正确认识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文化保护观念,是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有利于挖掘城市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传承城市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卉.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规划与设计倾向———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D].天津大学,2012.

工程造价发展史例9

Abstract:industrial heritage value must reflect the value to the technology as the core, take the cultural value as the basis,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value of the advan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value of the item 3 twenty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value to do useful explor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heritage;value characteristic;evalu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5-66-(5)

1 工业遗产价值特征

1.1 价值综合评判

《下塔吉尔》中定义工业遗产为具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无锡建议》中对工业遗产的定义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但是,从历史、社会、技术、审美以及经济方面只评价了工业遗产的代表性,显然是不足的,根据国际有关对城市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样是关系遗产价值大小的关键指标,因此,本文认为工业遗产的综合评价应该从遗产价值的代表性(含历史、技术、社会、审美、经济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方面进行。历史价值见证工业革命的历程,技术价值见证科学的进步,社会价值见证文明的进步,美学价值体现现代的审美观,经济价值不可低估。真实性用来判断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否真实,显然,假古董是不能当作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遗产的完整度意味着遗产价值的大小,但是,对完整性还得辩证地看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由于客观原因或是人为因素遭到破坏,这种不完整性、濒危性使我们更有责任保护好现存的遗产。

工业遗产凝聚的是工业时代经济、社会、技术诸多方面的信息,构成完整的工业遗产价值,不仅强调其在历史、技术、社会或审美方面的代表性价值,而且,还要注重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濒危性。因此,工业遗产的价值要从这些方面综合全面地评价。

1.2 认定工业遗产本质特征

1.2.1 技术价值是本质特征

技术价值是工业化的核心,这也是工业遗产有别于其他类型文化遗产的关键。因为工业时代的生产力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技术进步,技术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工业遗产保护的重点就应该是工业技术价值的真实体现,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评判、保护标准和保护方式等都应围绕这一核心展开。例如:钢铁厂的工业遗产应该包含炼铁炼钢轧钢等技术特点,生产枪炮的工厂应将制造枪炮的技术流程保留作为工业遗产,与生产技术越密切,价值就越高,诸如此类,这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技术价值主要是工艺生产技术,当然还包括为生产工艺提供空间的建筑技术,高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结构形式首先被工业生产应用,所以工业建筑技术的保护也是技术价值保护的重要内容。

1.2.2 工业文化价值是综合特征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承载体,工业文化价值内涵包含历史、审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含义,我们常常区分工业遗产历史、审美、社会各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都与文化相关,因此,综合表现为文化价值。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与实物见证,工业文化价值主要反映工业时代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工业遗产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我们保护的基础。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工业遗产价值问卷调查。从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在工业遗产的代表性中,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相对更重要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但这三者的比例相差并不大。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重要的比例最低,且与前三项差距加大(图1),说明工业遗产价值主要为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在历史价值中,工业遗产见证近现代社会重大发展历程的历史价值更为重要。在技术价值中,以标志某项行业的开创为更为重要,在社会价值中,对地区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推动更为重要。这些特点与民用建筑偏重遗产历史远悠和建筑艺术具有很大不同。

综上所述,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其价值特征是以技术价值为本质,以文化价值为基础,兼顾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

2 价值评价方法

2.1 整体三层次评价方法

从整体到局部的递进调查评价,从“工业城市―典型企业―建筑遗产”三个层次进行评选工业遗产。首先整体评价城市的工业发展价值及特征,从城市工业发展史中,对城市的工业历史地位和工业发展特征进行评价,而不是从某个具体工业遗存的评价入手。工业城市的行业门类众多,每个城市工业化的特点不同,工业遗产必须是能代表城市工业的历史地位和特色。整体价值评价法从宏观到微观评价,将工业遗产确定在具体的建筑实体上。遴选出的工业遗产要能较好地代表城市工业发展的地位和特点。

其次调查和评选能代表城市工业水平的重点行业和企业。资源型工业城市,采矿业、矿产加工业是城市工业的特点,应该着重在这类行业中调查评选工业遗产;依托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工业城市的码头区、港区、船厂是城市工业的代表,是有遗产分布的重点区域;冶金型工业城市的冶炼行业相关的工厂是调查和评选的重点对象。典型行业有众多工厂,要评选有代表性的工厂,对申报工厂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技术价值进行评估比较,选择典型的工厂。

第三是建筑遗产评价。在典型的工厂中,占地数平方公里,不会将整个厂区都划为保护对象,而是对建、构筑物、设施设备等遗存进行历史的、技术的、审美价值等指标进行评价,尤其是从工业技术和建筑技术角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业历史建筑或建筑群作为工业建筑遗产。例如,在钢铁生产企业中,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主要工艺环节的主要设施设备是钢铁工业的典型特征物,因此,主要工艺的关键设施、设备和建筑物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对象。

在这三个步骤里,前两个步骤主要是从文献资料中发现线索,为评价工业遗产作铺垫,工业遗产是具体的实体,而不是某个厂名。所以,遗产评价主要还在第三步骤,对具体发现的工业遗存进行综合价值评判。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工业遗产价值体系从代表性、真实性、完整性三个方面评价,再细化三个层次。代表性细化为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五个分项,真实性细化为生产技术和建筑历史的真实度两个分项,完整性细化为生产技术和建筑格局、结构完整度两个分项。代表性的五个价值分项对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不尽相同。对于生产设施设备的技术价值评价侧重于生产技术价值,对于建筑技术价值评价主要是建筑工程的技术,而非工业生产的技术。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再利用的经济性方面。

历史价值主要从年代是否悠久和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历史人物相关度两个子项去评判。时间久远的工业遗产具有稀缺性,赋予工业遗产珍贵的历史价值,是认识地方早期工业文明的历史纪念物,是记录一个时代经济、社会、工程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实物载体,时间越久远历史价值相对较高;重大历史事件是指近现代史中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伟大历史人物包括政治家、著名建筑师、工程师、劳模、科学家等。

技术价值从行业的开创性、生产工艺的先进性以及名优产品两个方面评价。在世界、全国或地区(城市)范围内标志某一工业门类中开创,或者某项技术、设施设备的应用在同行业中具有开创性,在历史上的名优产品是技术先进性的表现。特殊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遗产价值,如其濒临消亡,就具有稀缺性价值。

建筑的技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建筑和构造物设计、施工建设、机械设备的安装工程方面,应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使工业遗产在工程方面具有科学技术价值。如钢结构、薄壳结构、无粱楼盖等新型结构形式在工业建筑的应用,洁净车间、抗震技术、特殊材料和做法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等。

社会价值主要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以及企业文化、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工业化是乡村发展成城镇的直接动力,越大的工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越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越大,其社会价值相应也越大。企业文化是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科技创新、劳动保护等方面,也包含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传承产业工人的优秀品德,蕴含着务实创新、包容并蓄、励精图治、注重诚信等工业生产精神。

审美价值主要是对建筑遗产从建筑空间、造型、风格、装饰的艺术性和工业设施景观特征两个子项评价。工业建筑体现某一历史时期建筑艺术发展的风格、特征,其形式、体量、色彩、材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具有工程美学和工艺景观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感染力越突出的其价值越高。

经济价值主要从工业建设投资大小和所在区位发展文化、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价值以及建筑再利用的经济潜力等方面评判。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的工厂的区位价值高,再利用为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潜在经济价值最大。

真实性主要从工厂的历史格局、环境、遗存真实可靠度以及建筑、设施结构、构件的真实程度来判断,历史和技术信息越真实的价值越高;完整性从生产流程、格局、建筑保存完整程度和从建筑、设备的完整程度评价,兼顾规模大小,越完整和规模越大的价值越高。

遗产的珍稀性是特别的评价指标,因为不具有普遍性,不作为评价体系的固定指标。如果是早期工业发展的遗存,具有唯一代表性,即使其他指标方面比较逊色,也必须作为遗产进行保护。

2.3 建立遗产价值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工业遗产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对工业遗产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评价内容,通过多方案比较、论证,建立评价指标层次框图。根据层次框图设计出个层级的问卷表格,对比较对象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对象包括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归纳成工业遗产评价体系(图2)。这个体系作为工业遗产评价的参考依据,建议评审组从这些方面综合定性评判工业遗存的价值大小。

在实践中,如需要进一步用数值来确定各指标间的重要程度,以便能给每项参评的工业遗存打个参考分值,定量反映遗产价值的大小,使价值评价更加直观明了。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后,得出了每个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值(表1)。为了方便理解和操作,统一按百分制,将权重值换算为百分值,得出个层次指标的分值。例如:代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统计计算出权重值分别为7.75、8.25、6.25,反映出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代表性的重要度大于完整性,换算为百分值为35%、37%、28%。其余的指标分值依此计算得出,从而建立了具有参考分值的评价指标参考表,如(表2)。从表中可以分析出工业遗产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权重高,反映人们对工业生产流程完整性的重视,对工业格局以及整体生产环境保护的重视。因此,整体保护工业建筑及环境非常重要。

二是工业遗产空间再利用的经济价值权重高,反映工业遗产不是静止的保护,而是应该“输血式”地再利用,利用其结构坚固、空间高大的特点,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

三是工业个性景观突出相对权重高,反映工业设施和建筑的工业景观独特价值,工业标志性景观对工业城市的景观特色塑造十分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专家评审组参考上表,对每个遗存进行评分,取专家评分的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在评出各个遗存的参考分值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所有得分排序,再综合考虑遗存的珍稀性,确定工业遗产登录名单。

评价体系参考表的指标分值具有主观行和不确定性,这是为定量评价工业遗存价值提供参考,避免每个专家评分相差过大。评价毕竟是主观认识行为,在实践操作中,每个评委会根据自己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给出得分,不一定完全按照给出的分值评判。评价表提示评委在评判中要注意综合评价和突出重点相结合,从而得出评价的核心内容,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全面和客观

3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实践

3.1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综述

重庆工业遗产见证了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它是城市的记忆。重庆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早,是中国西部地区近代最早兴起的工业城市。抗日战争时期,又成为国统区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建国后,经过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两次调整、“三线建设”和6个五年计划实施,成为轻重工业并举、产业门类齐全的中国战略大后方的综合工业基地。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重庆工业的历程最为完整,经历了洋务运动、抗战时期、建国初期和三线建设等连续的历史阶段,而沿海一些发达的工业城市欠缺了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从我国工业技术发展史看,重庆工业的发展史是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完整写照,代表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全过程。

3.2 评价方法与实践

根据整体三层次评价方法,按照评价体系指标参考表,首先评价重庆工业发展史的特点。重庆历史上两次出于国防战略的需要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造就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抗战工业和三线建设工业,具体表现为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和以冶金、加工、化工、造船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国防工业和重工业是重庆工业的代表。重庆也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是重庆的特点,所以,行业的选择面应尽量广泛,既要有能源、船泊、仪表、金属加工、核工业等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又要有纺织和食品业等轻工业,在这些主要行业中评价代表性企业。对企业申报和调查出的工业历史遗存,参照评价体系指标表,经重庆有关部门组成专家组进行了试评,探索了初步的做法和经验。根据专家打分的平均分,为该工业遗存的最后得分,根据所有工业遗存的最后得分排序,专家组合议确定重庆工业遗产建议名单。

经统计分析,重庆提出的工业遗产名录共涉及11个工业门类,60处工业遗产,重工业的有47处,轻工业的有13处,机械制造业的工业遗产有19处;主城区有36项,区县有24项;解放前创办的工业遗产有40处,三线建设时期创办的工业遗产有13处,解放前创办的工厂在三线建设时期基本上得到加强。从工业遗产分布特点分析,重工业、机器制造业的工业遗产保存较完整,数量众多,不少企业仍在生产。轻工业以及早期民营企业的遗产大多数在城市改造中消失。所评选出的工业遗产基本反映了重庆近现代工业发展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6,(8).

[2] 左瑛.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工程造价发展史例10

一、乡土教材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学校的办学渊源和文化积淀后,中兴小学确立了“百年中兴文化,儒雅校园师生”这一学校品牌建设工程。经反复调研、论证,2012年学校达成了“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的共识,并对学校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提炼,即以在枣庄市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的中兴为发展基点,以“兴德尚雅”核心理念为拓展半径,画“兴在心,雅于行”的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发展之“圆”,科学定位属于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校园精神,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2013年,中兴小学被确立为小学特色品牌建设跟踪指导学校。

同时,中兴小学以校园文化为本,将乡土课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构建了以乡土教材(《百年中兴史话》)为平台的百年工业文明实践体验教育、以“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主题的三生教育;编写了“兴雅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中兴小学文化读本《兴在心,雅于行》(该丛书分为《知兴篇》《践兴篇》和《行雅篇》)。

二、乡土教材与学生评价

中兴小学开发的《百年中兴史化》这一乡土教材涵盖了百年中兴的发展历程、文化精髓和历史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三个突破。其一,系统整理百年中兴的历史资料,深入挖掘百年中兴的文化精髓,并以此为根基,开发、编制乡土课程,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二,符合学生特点和实际,满足他们的个性差异,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三,丰富区域校本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办学特色的形成。

在学生评价方面,中兴小学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并力求客观、科学和全面。具体有四点。其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百年中兴史化》这一乡土教材的开发,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他们全面认识自我,还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与成长。通过对《百年中兴史化》这一乡土教材的教学,既能展开学生之间阶段性的总结评价,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其三,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恰好体现了《百年中兴史化》这一乡土教材在教学评价中的独特之处。其四,科学、合理的评价比例。在《百年中兴史化》这一乡土教材的教学中,各方评价所占的比例分别是:教师评价(包括对课堂表现及书面作业的评价)占40%,综合实践成绩占30%,学生互评占20%,学生自评占10%。

三、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实施

1.充分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

由于校长是学校的领军人物,所以,校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学校的各个方面。就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实施而言,校长的积极和主动必然带给教师良好的影响。基于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开发小组,并在充分领会课程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使研发工作更加深入。

2.激发教师的智慧和热情

教师的智慧和热情直接影响乡土教材的质量,只有让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保证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都将全体教师视为课程的主人,尊重他们的个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力争为他们打造展示自我的绚丽舞台。

3.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

学校历时两年编写的山东省枣庄市首部乡土教材《百年中兴史话》,不仅填补了枣庄市地方史校本教材的空白,更被推荐参加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评选,从而推动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

四、乡土教材的效果与反思

学校欣喜地看到,在开发与实施《百年中兴史话》这一乡土教材的过程中,既使百年中兴文化得到弘扬,又使师生素质获得提升,还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1.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

在开发与实施《百年中兴史话》这一乡土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具体有四点。其一,打造“名师工程”,即号召资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带动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并打造名师效应,从而形成“学校以名师为荣,名师以学校为傲”的良性循环。其二,开发“青蓝工程”,即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与考核,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为广大教师实现“三年强基础,五年担重任,十年成名师”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其三,加强“师德工程”,即师德是教师从业的核心理念,据此,学校在校园中开展了一系列“最美教师”的评选活动,即通过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和令人难忘的瞬间,展示优秀教师的风采,这不仅鼓舞教师,更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师德氛围。其四,打造教师团队。学校不仅形成了一支涵盖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和专家型等各种类型的教师团队,更为中兴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2.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中兴小学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不仅夯实他们的基础,培养他们的能力,张扬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兴趣,更让他们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在歌声中释放真情,在绘画中畅想未来,在竞技中超越自我,在思考中探索真理,在实践中规范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