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0 14:39:33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例1

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学生音乐学习的意识、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生音乐学习的水平。本文首选分析了培养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希望能对初中音乐学科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S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人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人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初中音乐课堂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适可而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急,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在初中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音乐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音乐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音乐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音乐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音乐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图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

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例2

音乐学科作为非主科教学的一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的背景下音乐课堂的美育与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的意义所在,并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具备深刻内涵的音乐教学。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青春期不仅是个体发展的萌动期,更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采用适合的教育手段使青少年形成积极正向的发展观念尤为必要,教师应为初中生打下良好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其平稳、安全地渡过人生的青春期。音乐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与多样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与多彩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入地交流,并从中汲取到积极的能量。因此,秉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是完成一节高质量音乐课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音乐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元素,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有一个深刻的体认,并且能够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科素质,从而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音乐核心素养亦是如此,总得来说音乐核心素养分为三部分: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内在之义,也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功能。教师应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并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手段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等形成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具备个体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不同的个体基于个体风格与感知能力形成的独特的体验,是个体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像。教师应重视学生形成的不同的审美感知,但在尊重个体表达多样性的同时注重对消极、危险的思想认识进行纾解与引导,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康、正向的审美感知与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是音乐教学的基础目标之一,教师应充分将这一目标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完善学生的艺术表现

如果说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是理论与认知层面的内容,那么使学生形成一定水平的艺术表现则是实践层面的内容。艺术表现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艺术水平,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通过歌唱、演奏或者音乐创编等形式表达自身关于音乐的认知。艺术表现不仅具备了美感性与可观赏性的内涵,同时也具备了考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性质,它是音乐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内容,决定着音乐学习者的能力与水平能够达到的层次。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需要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展现与发挥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可以是小范围内的,也可以是专业化、高级化的。教师应学会为学生预留一个发展与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内容、所获得的感悟多方面地展现出来。

(三)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

使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音乐艺术背后的人文内涵以及思想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是核心素养中重要的部分。音乐是感性与美的表达,它产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音乐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与感知力,能够透过音乐的表象看到其本质,能够对一首歌曲或者曲目的产生之源有一定的认识与体悟。因此,教师应将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并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的层次与等级,使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与体系进行建构,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目标完成的过程中实现持续化、系统化的发展。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一)构建多元课堂,全方面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元化的课堂与传统的单一化、模式化的课堂有着巨大的区别,多元化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有助于生成趣味灵动的现代化课堂。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教师结合所教内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导,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音乐课堂中教师的教学与示范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线下降还会使得课堂结构趋向单一化,从而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多元化的课堂不仅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更是课堂结构的多元化,教师可以采取情景化教学、讨论式课堂等手段丰富课堂的层次结构,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例如,在进行《渴望春天》这首歌曲的教学时,教师在歌曲演唱的示范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并在练习环节鼓励学生就歌曲的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深入感受音乐的美感。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描绘不同季节的歌曲,使学生近一步提升对乐曲的鉴赏力与感知力。

多元化课堂要求教师赋予音乐课堂活力与生命力,通过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知。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材料供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唯有视野不断开阔,审美与感知才能不断提升。

(二)拓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与表达的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力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内在之义。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对音乐活动的设计与表现上,创新不仅包含了思维的新奇同时也暗含了对所学知识的实践与应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的平台,使学生的音乐执行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课外活动是供学生表达与展示的重要舞台,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还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提升与成长。因此,睿智的教师应懂得为学生搭建一片艺术创作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这片空间中得以发展。例如,在进行《歌剧之夜》这单元内容的教学时,由于该单元内容十分生动有趣,且具备着一定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该单元中的内容进行设计,以开展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举办一场“歌剧表演大赛”让学生自行选取歌剧进行设计与表演,这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歌剧、学习歌剧。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平台作为依托,倘若教师只按照传统音乐课堂的示范-讲解-练习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意识就会被抹杀。教师应善于借助活动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三)深入挖掘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素养

音乐的背后隐藏的是丰富的文化与历史,音乐是人文历史的一种表达,人文历史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文素养不仅是个体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行创新创造的源头,教师应使学生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近距离接触人文历史故事,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积累。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沉淀并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教授。教师应善于挖掘歌曲或者曲目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神州音韵(四)》这单元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结合该单元中的曲目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风情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与歌曲相关的背景与文化,使学生通过歌曲了解文化,并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讲解与歌曲有关的故事和背景,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植学生的人文情怀。

唯有深厚的积淀才能产生伟大的创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为前提的,教师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并鼓励学生走近文化、感知文化、创新文化。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学生进行有效音乐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评价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音乐学习的标准,它要求教师关注音乐教学的不同的层次与角度,关注音乐教学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并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将核心素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准确地分析,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同时,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辅助,使音乐课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例3

G633.951

在各行各业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不堪落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渗入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教学的主流,随着核心素养的培养走进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对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每个音乐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 教师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是前提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课改理念,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开阔视野,不仅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艺术修养,对音乐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习有关艺术修养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文学修养,为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奠定必备的基础。教师的气质是学生是否喜欢这门学科的前提保证,教师需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注重自身形象,衣着合体,语言风趣严谨,和蔼可亲,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有些音乐课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教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明确音乐的内涵和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从学生兴趣出发,比如对学生喜欢的一些流行音乐,他们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学生的认识常常只停留在表面上,这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创作、音乐表达的内涵去重新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作为音乐课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更能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展现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比如创作背景、有趣的音乐家故事,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例如小学教材中的《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儿童歌曲。歌词描述了小朋友之间的真挚朴素的友谊,歌曲旋律轻快活泼,节奏紧凑,歌词言简意赅,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对家禽类的小动物比较熟悉,但有的城市孩子并没见过,这时用准备好的课件在大屏幕上把歌词及其所描述的意境显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所描述的场景,生动逼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开展一些和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起一定作用。列如听音乐会、看演唱会,组织歌咏比赛等,让学生说出自己欣赏后的感受,例如可以组织一次以“迎七一,歌颂祖国歌颂党”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对参演的歌曲、乐器表演,除了评选委员会给出评比结果外,还可以让在场的所有学生进行投票,对作品给出自己的客观评价,考察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人文底蕴

所谓“人文底蕴”就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人文底蕴是促使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的综合体。

(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

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在讲乐器时,可提及古筝,通过古筝的种类和艺术表现形式,了解古筝的由来,分类、分布地区等,通过古筝的传承过程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从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旗国旗真美丽》、《祖国颂》时通过对歌曲的背景、创作意图、赏析等,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有些内容的教学,可通过创设一定的氛围,加强人文教育,比如通过多媒体,显示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要表达的情感等,让学生有更多地了解,从中学到相关的人文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对一些歌曲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显示歌曲描述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例如在赏析歌曲《青藏高原》时,通过观看大屏幕上的歌词和歌曲所描述的意境,青藏高原的山川相连、威武庄严不禁让人心潮澎湃,这种情境下,教师可及时抓住机会,“我伟大的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山河,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学习并传承下去。”

三、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通过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给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及歌曲欣赏和演唱的同时,逐渐渗透珍爱生命、勤奋学习、团结协作、乐观向上、乐于助人、正确面对挫折等教育,加强扬善惩恶、尊老爱幼等传统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音乐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黄奇美. 运用情感教学实施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杨彩霞. 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文学素养培育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例4

随着国家提出人才全能发展战略思想导向,教育部门在发展目标的设定上呈现出显著的创新性。逐渐开始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素质一体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满足今后社会大环境深入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储备基础要求。而核心素养则是支撑这一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柱,音乐教师在小学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以核心素养为思想基准,对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更新,从而保证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中,所囊括的思想要素具体体现在以下若干个方面,即文化底蕴、联想思维、审美思维、实践能力、情感体验、综合素养。可以说,涉及到的能力培养范围比较广泛,从学生的思维到能力,再到素质的建设,是支撑音乐学科素质改革的核心思想。在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该思想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不仅能够完善现有的音乐课程体系,使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育人价值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够改善现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以及深入探索的强烈热忱,对于保障学生的高效率学习,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音乐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贯彻核心素养,打造与众不同的音乐课堂。

二、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一)优化课程导入,丰富文化底蕴

音乐虽然是一门艺术学科,但是同样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素,也是支撑其艺术思维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教师需要立足于这一目标进行教学革新重点考虑,对课程导入环节进行优化。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譬如词曲作者的简介,亦或者是音乐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歌曲所要诠释的文化内涵等,通过资源之间的系统衔接与整合,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导入环节便能够对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明晰,从而支撑其按照特定的方向,以及有效的思路引导,去学习课程知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古诗新唱《梅花》”时,可以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文化素材,例如分别介绍作者王安石,以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对诗词内涵加深理解,增强情感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古诗新唱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能。

(二)构建音乐情境,培养联想思维

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经过联想处理之后,对音乐课程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与本质特征加深理解,方便学生更加快速的掌握基础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意识。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要合理规范课堂情境,为学生自主想象和深层次的联想提供一定的环境辅助支撑,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程内涵,提高课堂学习效能性。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花木兰》欣赏课程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花木兰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直观展示相关的动画片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进行审美和赏析,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深度而提供助力。

(三)组织合作鉴赏,培养审美思维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支撑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而鉴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对此,教师要加强思想重视,站在学生主观层面满足音乐课程领域的具体学习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以往灌输性的鉴赏教学方法进行更新,让学生以自主的、合作的方式对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进行合理化的探索,从而加深学生对整个音乐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优秀的团队配合品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发展领域的环境适应性。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江之歌》欣赏教学时,则可以合理组织分组鉴赏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在组内分别对歌曲的节奏、艺术内涵,以及在演唱中所诠释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鉴赏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组织演唱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学以致用的技巧,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Phonetic Forum 音教论坛即时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演唱训练活动,为学生提 在多元化的艺术环境熏陶下,感受音乐的魅力,形成良好供丰富的实践空间。在训练的过程中重视演唱方法、技巧的传授,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比如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音乐游戏,组织击鼓传花,或者接歌词活动,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正确掌握音乐演唱技能,提高演唱水平。

(五)拓展课外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领域,教师需要积极顺应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改革趋势,拓展教学范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观。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全面地考虑和关注学生在音乐课程领域所表现的具体兴趣。之后以此为重要的行动参考,组织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较强的兴趣和动力支撑下,积极参与到音乐课程活动当中。比如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校的艺术资源或者平台,组织丰富的音乐表演活动,例如在儿童节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出,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情感教育,比如组织学生为敬老院老人进行文艺表演,这样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同时也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在孝敬老人方面的品德认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六)融合其他元素,提高综合素养

在音乐教学工作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在音乐歌唱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的艺术元素,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艺术技能体系更加全面、系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热情和动力更加丰富。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歌唱与表演、舞蹈、乐器相融合,让学生经过综合性的训练和演出,加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整体修养。让学生在综合训练的过程中,发掘自身的爱好和特长,从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也可以专门成立兴趣社团,以此为载体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在支撑小学音乐教学系统革新方面,所呈现的作用十分显著,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支撑,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在音乐课上,教师要优化课程导入环节,构建情境,组织合作鉴赏、演唱训练、课外活动,融入其他元素、让学生无论从思想、能力还是在音乐领域的整体素质方面,都获得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例5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音乐、近现代新音乐具体发展脉络,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各音乐流派,关键性的音乐事件,也是他们全方位了解我国音乐的重要渠道。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鸭填式”“放羊式”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化,中国音乐史实践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必须综合分析中国音乐史课程特点,全方位分析该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优化实践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增加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该课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中国音乐史实践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就中国音乐史而言,该课程中包含了各个阶段的音乐发展历史,比如,中国古代、当代,“信息量大、内容多”是其显著特点。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都以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为主,教师已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角色颠倒,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极少,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客观规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与质量极其低下。此外,在课程教学中,并没有根据课程章节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大都是向学生介绍中国音乐发展史与相关的历史人物,欣赏某些乐曲,但他们对于海量理论知识、文献资料并不感兴趣,不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客观掌握新的知识点,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考核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中国音乐史教学过程中,考试仍然是衡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标准,大都采用期中+期末卷面考核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呈现出当下学生掌握中国音乐史理论知识具体情况,但并不能客观呈现出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其评价结果并不客观、公正。很多高校压缩了中国音乐史教学周期,学时大大缩短,中国音乐史、音乐鉴赏被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课程,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鉴赏”, 理论与实践课比例失衡。在整合、改革作用下,该课程教学任务变得更加繁重,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并不多,不利于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中国音乐史实践教学优化措施

(一)适当延长教学时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就中国音乐史而言,教学内容极其复杂,教学任务繁重,经过压缩之后,欣赏教学流于形式。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学校需要和该课程教师沟通、交流,根据课程内容,已有的课时,定期开展关于中国音乐史的课外专题讲座,进一步研讨、扩充延展该课程中重要历史阶段、名家名作,引导学生巩固已经学的章节内容,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把零散的知识点融合起来,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框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整个发展历程,不同时期音乐特色,更好地学习、传承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此外,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生本教育理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协作者等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显现他们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二)注重学科前沿知识更新

中国音乐史属于一门人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将人文、美学、历史等元素巧妙地融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时期各民族音乐特色。简单来说,中国音乐史就是关于中国音乐的整个历史发展。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定位,要知道不论哪门学科都处于持续发展、日益更新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是广大音乐专家、音乐学者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探究、探索的结果,不要把所有的重心都放课本内容上,要不断获取中国音乐史前沿知识,要随时掌握社会市场动态变化情况,多关注新时期音乐史学最新研究成果,将其巧妙地融合到该课程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样学生也能随时了解音乐史学研究进展,清楚当下社会市场动态变化,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此外,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其具有的音乐理论启蒙作用,要多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掌握音乐文化所具有的内涵思想,充分感受该课程魅力所在。

(三)优化教学方法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运用发展眼光,围绕素质教育具体要求,多角度、多层次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地思考,将中国音乐史理论知识有效输送给学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高校音乐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全方位了解班级学生,认真备课,注重音乐作品欣赏的完整性,引导学生以整首音乐作品为媒介,去分析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章节内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借助其图文并茂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感官,对新课题知识留下直观印象,迅速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并巧妙地融入一些授课技巧,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故事的形式来讲解章节知识点以及相关的问题,但讲解之前,教师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合理调整讲授的先后顺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题,再逐一导入章节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唐代音乐史”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唐玄宗的兴趣爱好、个人成就为切入点,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作用下,巧妙地引出唐代音乐的发展,确保教学各环节顺利进行。而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将零散而看似毫无关联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框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重视因材施教方法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中国音乐史课程内容客观呈现了中国几千年音乐文明,涉及的方面较多,加上课时有限,教师很难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各章节内容,明确其教学重点、难点,采用专题的形式来研究中国音乐史大部分内容,要坚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原则,一定要详略恰当、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其中的重点知识,而不是不分主次的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传统单一教学模式,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讨论法、实训法,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声乐专业学生授课“为例,教师便可以灵活应用实训法,以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名曲为媒介展开实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增加师生、生生互动,在真实的情景中去诠释不同的角色,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汉族歌舞”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该章节内容,班级学生已有水平,挑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歌曲展开实训,比如,《槐花几时开》《走西口》《黄河船夫曲》。如果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古诗词歌曲,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引入一些典型的中国风歌曲,比如,《木兰辞》《关山月》《满江红》,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章节内容。

(四)构建创新型考核机制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要过分重视期末考试成绩,不要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要把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全面地评价班级中每位学生。这样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构建创新型考核机制,适当调整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比重,适当降低期末成绩占总成绩比例,平时成绩比重要适当提高。在评定平时成绩的时候,教师要全面、多元进行考核,要适当降低书面作业占据的比例,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实训情况等的考核,调动他们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好铺垫。而在期末考试方面,一定要注意出题的质量,试题必须涉及多方面内容,要明确各章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加注重对学生已有音乐素养考核。换句话说,在考核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础上,还要适当设置一些主观题,考核学生已有的音乐素养,“全方位、立体”考核班级中每位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改革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有效突破传统“放羊式、鸭填式”教学模式,采用实训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合理调整平时与期末成绩比重,全面、客观考核班级中每位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以此,促使高校教学事业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永.中国音乐史学的近代转型[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张艺帆.浅探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音乐时空,2015,(08).

[3]王丰.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4]杨丹.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例6

音乐“品质课堂”建设的三要素是目标、教学模式与评价要点。对这三个方面的思考是:

1.音乐“品质课堂”课程目标。新课程实施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要真正贯彻“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

2.音乐“品质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八种:一是参与、体验模式。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感受音乐。这中模式,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情境、陶冶模式。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模仿、练习模式。音乐学习有着很强的机能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丰富的操作行为。常用于歌唱教学、器乐教学,这种模式,学生执行活动量大,主体作用突出,教师只起示范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四是传授、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活动量大,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但是,同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尤其是积极思维活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五是启发、诱导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正理解,使间接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六是讨论、探究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师生活动量大体相等,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学的控制作用应当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执行功能增强,但是如果课堂教学设计不佳会形成失控,易流于形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量减少。七是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师生处于协作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能开展积极能动的活动,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八是自学――指导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导”为主线,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实现从“讲”为主,向“导”为主过渡,这一模式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落实。

3.音乐“品质课堂”评价要点。一是专业性。教师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丰实(声乐演唱、乐器演奏、基本乐理、作品分析、合唱指挥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二是全面性。教师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音乐学习的层次、需要和特点;促进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是趣乐性。教师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教学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对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的思考

1.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以人文、科学、民主的课堂氛围作为支撑。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主义认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人文就是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所以,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应当是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的实践活动。尤其教育教学活动还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有交流有互动的实践行为,人文就更应该成为其核心的价值内涵。

2.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用书香、爱心、理性的课堂浸染搭建。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教育的内涵提升,内涵提升的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应该努力地提高自已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成为一个能够引领学生学习的、拥有乐观心态的榜样。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虽然很朴实,却蕴涵哲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用科学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用正直的行为去感化学生,用良好的习惯去影响学生,力争用我们的爱心和理性去塑造学生的品格。

3.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让公平、个性、卓越成为课堂特质。曾经看过一本萧斌臣老师的首部国内个性化教育全景报告《寻找失落的钥匙》。其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这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人才培养时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中的坚持全面发展同出一辙。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作序特别推荐:“当今教育的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就是千人一面的教育,就是缺乏个性的教育。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就是出人才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公平、个性、卓越的课堂特质是开启品质课堂的钥匙。

三、音乐“品质课堂”建设的建议

1.以“情”引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例7

一、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合作,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加强合作与交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音乐教学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这种并非具体知识内容的指导,更多的应是关于学习本身的指导。在学生无法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时,在学生偏离主题却浑然不觉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适时进行指导,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传统角色已经改变,“指挥棒”为“引导者”。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二、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巩固与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扩大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经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下面主要谈谈以大型团体表演为例的课外音乐活动的点滴体会。

1.课外音乐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大型团体表演的排练当中先让学生听唱,理解歌曲,逐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诸方面表现要素,使学生在美的素质、美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例如,可以在排练器乐合奏《黄河大合唱》和有关电影歌曲时,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快乐和幸福,由音乐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队歌的磅礴气势,提出表现这段音乐的情绪应加大动作幅度和力度,更改后,经学生一表演,确实达到了比较完美的效果。这样一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发展了艺术素质,提高了艺术能力。

2.课外音乐活动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充分表现。学生的表演才能得到施展,潜能得以挖掘,找回了自信,“我能行”成了学习生活的动力。在鼓励学生个性表现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和谐美,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学生参加音乐活动之后,往日的“娇骄”二气没有了,不但能吃苦耐劳,而且为集体争光,以集体利益为重。遵守纪律,团结协作思想不只是口头上的慷慨激昂,而是闪烁着行动的光芒,尤其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的一言一行中,这让所有关心爱护他们的人感到了无限的欣慰。通过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换来的不仅是全体学生音乐知识的丰富,更主要的是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例8

一、引言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流行音乐好比一股涓涓细流,沁人心脾的听觉享受令他们陶醉。可以说,在音乐元素日益丰富的今天,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逐渐渗透进青年群体的生活,在此背景下,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地引入流行音乐元素,开展教学实践。然而,流行音乐毕竟不同于传统的高中教学音乐,在教学目标、过程、评价方式的构建上,需要教师采用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和组织高效课堂。为此,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

二、高中音乐课堂流行音乐教学策略

(一)注重“音乐多样性”教学目标之渗透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教学被赋予了“多样性”的元素,传统模式下单一的教学形态,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融多种音乐元素为一体的音乐形式,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这种多样性,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去渗透这种多元化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对流行音乐的学习,感受到音乐多样性的魅力。

那么,围绕流行音乐这一元素,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制定那些具体的目标呢?笔者认为,目标的制定应以正能量为导向,凸显励志、奋斗、积极、向上等主旋律,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萧煌奇的《你是我的眼》、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这些流行歌曲都充满着励志、奋斗元素,对于引导高中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正向价值观有着积极意义。

(二)强调“融合丰富性”教学过程之营造

流行音乐的形式和内涵都十分丰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其展现给学生,因此,营造一种融合丰富性的教学过程十分有必要。具体来说,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过程。一方面,在科学钻研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各级高中学校的音乐教研组可设计和组织一些流行音乐教学的校本课程活动,将流行音乐与经典音乐放在一起,打造音乐对比鉴赏活动。例如,将英国作曲家菲尔德创作的《夜曲》与周杰伦创作的《夜曲》放在一起,为学生创设音乐鉴赏对比课,通过对比活动,培养学生雅俗共赏的音乐鉴赏技能,最大化激发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

另一方面,选取适当的流行音乐,为学生揭示流行音乐中蕴含的地域特色。换句话说,高中流行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生活化的作品,让学生体验到流行音乐中的本土化色彩,例如,上地处江南地区,在教学中我会引入林俊杰的《江南》,通过鉴赏、模仿演唱,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浓郁的江南韵味,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开展“唱演结合性”教学评价之活动

引入流行音乐,组建高中音乐教学课堂,教师亦可在教学评价考核上大做一番文章,创设一种别具特色的考核形式。传统模式下,针对高中生的音乐学习效果考核,教师往往采用笔试或口唱的方式进行,应试教育色彩浓厚,且缺乏吸引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会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在流行音乐教学考核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创设一种“演唱结合”的考核形式。

例如,在期末考试中,以李玉刚的《贵妃醉酒》为引子,在班上组建若干戏剧小组,围绕这一流行歌曲,设计剧本进行教学演绎,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剧本设计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话剧、舞剧、歌剧不限,将学生演唱表演的成绩作为他们音乐学习的期末考核成绩,如此一来,既能锻炼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又能培养他们的音乐综合能力,一举两得。

三、高中音乐课堂流行音乐教学优化展望

(一)教师方面:注重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

为使高中流行音乐教学的效果实现最佳,教师需要更为注重自身音乐素养和教学技能的养成。一方面,以高中生的欣赏兴趣为出发点,多找寻一些符合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流行音乐,自己先通过鉴赏,参悟其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开启流行音乐欣赏演绎的大门。另一方面,各级高中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流行音乐教学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展校内讲座、流行歌曲演唱大赛、外出培训等活动,逐渐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流行音乐教学名师,为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学生方面:建立流行音乐的正确认知

流行音乐中的元素形式多样,其中包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元素,也不乏靡靡之音的低级趣味元素,因此,在接受和鉴赏流行音乐时,高中生理应建立起正确的认知,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思维,对于其中的正能量作品,多听、多想、多借鉴,而对于其中的低级趣味作品,应该坚决杜绝。当然,在学生流行音乐鉴赏分辨力建立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理应起到辅助作用,开展正确的引导活动,帮助他们逐渐培养起对流行乐曲的鉴赏能力。

四、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使流行韵律的涓涓细流能够在高中音乐课堂得以有效渗透,音乐教师应从正确引导,有效教学,创新评价等方面入手,设计科学、高效、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并创设多元化的流行音乐演绎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流行音乐分辨能力,提升他们的鉴赏品味。

参考文献:

[1]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3:80-83.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例9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中的价值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但由于受到社会对整个音乐评价环境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功能取向突出表现出技术化、功利化、世俗化。因此,在目前新课改大背景下如何端正音乐教育的功能作用,便成为广大音乐教师必须深思和重视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小学音乐教学必要性再认识

1.是小学生德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有道是:“一个人再坏,只要他喜欢莫扎特的音乐就坏不到哪。”可见音乐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比比皆是。一直以来,音乐教学的道德教育功能为大家所重视,如在教授小学生学唱《卖报歌》时,便会让小学生在唱歌的同时了解解放前贫苦儿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如在教授《茉莉花》时,可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学唱《歌唱祖国》等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有利于小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新课标把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出了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所在。小学音乐教学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优美的旋律、充满激情的演唱和富有形态美的表演,既能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丰富其想象力,活跃其思想,又能鼓舞士气,展现出小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从小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音乐课属于“副课”的观念仍然存在

传统应试教学中,常常把音乐课归为“副课”一类,这是人们急功近利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然存在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成绩”,音乐课常常被其他所谓的“主课”占用的情况,学校的教育资源大多向语文、数学倾斜,许多学校很少有专门的音乐教室。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便会挫伤音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很难发挥音乐在小学美育中的作用。

2.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当前,很多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还是停留在如何教会学生顺利掌握书本中的内容知识,较少有知识的延展。这样一来,教师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于唱歌、简单的乐理等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简单的“教”“唱”方面,整个音乐课变得枯燥无味,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较大损害。新课程改革后,提高了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重视人的全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小学生能力尤其是个性方面的培养,迫切需要将包括多媒体在内的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3.农村地区小学音乐专业教师匮乏

以作者所在的河北省为例,由衡水学院马少帅教授对河北省232所小学中的235名教师的学历、教龄、专兼职等所做的一项调查统计后发现,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而且很多是刚毕业的学生,教龄在5年以下的音乐教师占到被调查的48%。其中音乐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只占到被调查教师的26%,专职音乐教师占到被调查的41%,“专业不专职,兼职不专业”等现象较为普遍。以上众多情况的存在,一方面对农村音乐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拉大了城乡之间音乐教学的差距,也违背了城乡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

三、优化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建议

1.教学观念要更新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应当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把音乐教育作为关系到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育的重要手段,提高广大师生和家长对音乐教育科目重要性的认识。将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观念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转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掌握基础乐理知识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2.教学方式要多元化

小学音乐教育最忌讳枯燥乏味、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立体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多元化,在课堂上以提问讨论方式精心设计教案,调动课堂气氛;充分考虑小学生爱玩好动的个性,不妨将游戏穿插在音乐课的设计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教学中除了“唱”“听”之外,还应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歌舞表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参与表演的机会。在教学媒介上体现多元化,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幻灯片、音响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让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掌握音乐的常识和基本技能。

3.树立正确的考核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时讲求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的标准,因人而异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此外,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唱”“弹”“演”等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以此来充分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挖掘他们的潜能。在考核时要坚持以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学生考核与教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确保考核结果能真实反映音乐教学课堂效果。

总之,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找寻快乐。丰富教学模式,利用多种艺术教学手段,使音乐课成为学生的最爱。当然,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需要广大一线教师长期的研究和探讨,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刘元平,《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甘肃教育》,2005

2.周莹,《新时期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

3.马少帅、刘立新,《河北农村小学音乐师资现状与改革研究》,《衡水学院学报》,2010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例10

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聪明、活泼、接触面广泛,但也面临着审美的疲劳。无论是强压下的音乐特长的培养,还是大量的影视作品、媒体音乐,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到威胁。因此,引导学生有一颗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显得犹为重要。可以这样说,音乐课改教学如果不注意审美教育,就会失去生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将音乐课改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的一些做法与同仁分享。

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重视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教材中欣赏课的内容丰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首先不要生硬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样达不到教育效果。只有在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或接受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而且会激发学生兴趣。

2.充分准备教学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资料准备充足,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加系统、完整、丰富的音乐知识,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兴趣才会得到激发。因此,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才会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

3.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

4.发挥电教资源作用。例如,教学《幻想交响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还可引导学生观看影片,了解亚洲五个音乐区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不仅得到听觉的冲击,而且得到了多感官的强烈刺激。实践证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来上作品欣赏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感官、多形式、立体化的音乐盛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重视突出情感培养

高中音乐教材中不仅安排了合唱、影视、民乐、独唱、祖国及家园丰富翔实的内容,而且安排了欣赏、视唱、知识讲解、用乐器学习等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的安排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情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探索正日趋丰富,在这种情况下突出情感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让学生常以健康音乐、高雅音乐为伴,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提高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重视突出情感培养在教学中要注意如下环节。

1.情感铺垫――体验。由于学生的差异、班级的差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每一课教学内容及活动进行设计、安排。在每周45分钟的音乐课堂中,要让学生去体验的是有一定内在审美联系的教学内容与活动。

2.情感探索――嫁接。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方面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喜欢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但多数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因为教材中的音乐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有机会接触,所以对这些内容相对了解得少。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过好审美实践这一关,变茫然为兴趣。学生对流行乐感兴趣,是源于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和普及性,或是学生对歌星的崇拜。巧用“流行乐”效应,不仅能起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情感愉悦――升华。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只有学生身心愉悦时,才能使情感在愉悦中达到升华。由喜爱一首曲目升华为热爱祖国,由喜欢一段音乐升华为一种优秀品质。学生一旦得到了升华的情感体验,会更主动地学习音乐,乐学好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重视体现美育过程

通过对课程改革的逐步摸索,我充分认识到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突出美育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加强美育过程的培养,才能提升学生的素质,才能展现音乐课堂教学的魅力。

1.注重美育素材的整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音乐,还可让学生利用打击乐,去对节奏进行感受和领悟。学生的审美领域扩大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了,才能增强对美的认识和分辨能力,加深对美的理解。

2.注重美育水平的提升。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不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音乐素养和水平,但是至少要让学生能够欣赏音乐中的美。

3.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功能,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艺术氛围。如教师可鼓励那些在声乐、器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到前边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站起来大方地表演节目,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团结合作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长期下去,学生喜爱音乐,并把音乐做为一个爱好,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给学生一颗能发现美的眼睛,就是给学生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只有以审美为先导、为核心、为理念,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梁侠宾.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兴趣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7(34).

[2]赵慧颖.试论音乐兴趣培养[J].艺术教育.2006(3).

[3]冯长春.关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调查与思考[J].音乐天地.1995(4).

[4]伍聪.浅谈“交响音乐”的欣赏[J].黄河之声.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