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0 14:39:33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例1

2.缺乏健康教育评估系统和效果评价。患者入院后就直接进行常规宣教,大多仅限于环境介绍、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介绍以及疾病基本知识宣教,未关注患者需求和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和喜好的方式,一次性宣教内容过多,患者难以接受和消化,教育方式通常是护士灌输式文字讲解,缺少简单明了的图片资料,未动态评价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

3.未建立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健康教育者仅关注健康教育完成情况(覆盖率),而忽略健康教育有效率,缺乏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效果追踪评价制度。

4.健康教育资料未体现同质化。缺乏各类疾病的教育处方模板,同一种疾病的教育处方内容不一致,未从患者的角度叙述。

5.健康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够。健康教育者没有接受较系统的培训和教育。

二、JCI标准下健康教育管理临床实践

1.建立跨部门健康教育推动小组,规范健康教育实施流程。建立由护理部主任为组长,护理部、医务科、预防保健科、营养科、康复科、药剂科以及每个医疗单元均有健康教育联络员加入的健康教育推动小组。

2.制定健康教育评估单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系统。健康教育评估包括入院患者一般资料评估(年龄、籍贯、文化程度、主要语言等)、接受健康教育能力评估(阅读能力、书写能力、理解和遵循指令能力)、喜欢接受的健康教育方法评估(口授、宣传册子、图片、示范等)、学习意愿评估、学习障碍评估、健康教育需求对象评估(家属、病人)、教育时机评估、健康教育个体化需求评估(疾病知识、康复活动与锻炼、药物使用、饮食调理、、疼痛护理、设备安全、特殊检查)及其他等。并有评估时间和评估者签名,要求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在班内(8小时内)完成健康教育评估。出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估包括病人出院、转科、转院及其所需交通工具评估(轮椅、平车、救护车、其他或不需要)。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动态评价包括口述理解、会演示、需强化等。

3.制定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

3.1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提供教育资源,支持病人治疗依从性;评估并记录病人的教育需求;评估病人及家属的学习能力、学习愿望;教育和培训有助于满足病人的持续健康需求;实施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内容;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方法效果评估;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者应具备素质以及健康教育持续质量改进8个方面共29个条目,以百分制统计。

3.2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制度。实行院部、病区二级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制度。病区质量控制组(I级):由2-3人组成,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每月自查1次,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相应的检查、反馈、改进措施的记录;院部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组(II级)由健康教育推动小组成员3-5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每2月检查1次,及时整理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在推动小组成员例会上反馈和提出改进措施,体现PDCA健康教育持续质量改进。

4.制定健康教育处方模板并资源共享。各类疾病的教育内容,按入院教育、住院期间教育、出院教育的内容制定出各类疾病的教育模板:风格简洁、通俗易懂;从患者的角度叙述,一般应用第二人称;将目标人群设为小学2~3年级的教育程度;避免使用医学术语或缩写词;避免错别字和含糊的表述;文字大小、字体统一;标题和副标题字体一致;布局合理;图案简洁明了;有制作部门和制作日期;每3年修订1次;侵入性操作的健康教育处方需由相关的医生、护士和有关辅助科室的专家联合制作。由各科室针对不同专业病种拟定,经推动小组成员共同审核后联系后勤总务部门外送印制,不同科室根据需要领取使用,体现健康教育同质化并资源共享。

5.加强对健康教育者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由健康教育推动小组负责组织对健康教育者进行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包括JCI标准下病人家属教育(patientandfamilyeducation—PFE)标准细则解读学习、健康教育程序运用、成年人和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等)的健康教育技巧培训以及标准化健康教育模板的制作等。

三、JCI标准下健康教育管理实践的效果

21个病区健康教育质量总均分由2013年3月的86.04%提高到2014年1月的96.29%。其中,病人及其家属了解他们参与治疗过程的权利从58.2%提高到95.9%;疼痛管理教育从60.2%提高到96.2%;康复技能训练教育从60.3提高到95.65%;评估患者生理和认知的局限性从65.68%提高到92.8%。侵入性操作由跨部门联合制作的健康教育单从没有到目前的13种。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总均分由2013年3月的85.17%提高到2014年1月的97.80%。

四、讨论

1.跨部门的健康教育团队促进健康教育全面实施。部门配合是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拓展的关键,跨部门合作是解决健康教育执行力、覆盖面较为有效的方式,因其可以获得更为有效的信息和资源,更容易取得成功。医院自成立跨部门的健康教育推动小组以来,患者入院时首先由护士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对有营养、康复或特殊用药教育需求的患者,及时联系营养师、康复师、药剂师等共同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了传统的仅仅是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观念。跨部门的团队合作健康教育,减少或消除了由于职能交叉或职责不清造成的障碍,促进了健康教育措施的全面实施,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2.系统的健康教育评估和效果评价有利于个体化的健康教育的实施。护理评估是一种贴近患者的方式,基于对患者系统性的健康教育评估的信息,提出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问题和需求,制定针对性措施,同时,动态进行效果评价,及时改进措施,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连贯性的健康教育,出院前的再次评估和制定出院健康教育计划,将信息及时传递给患者和家属,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延续性健康教育,促进疾病康复。

3.持续进行质量控制和督查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护理质量控制是保证护理质量的主要手段,是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也是质量控制的依据。笔者所在医院按照JCI标准,建立了《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由推动小组负责组织培训,让全体员工都明白具体标准要求并贯彻执行,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督促检查是质量控制的保障,制订了质量管理标准后,关键是抓落实,现代质量管理的特点是重视环节质量,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使健康教育质量得到保证,医院实施科室和院级二级质控和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发现问题后,及时分析发生的原因,及时反馈和提出改进措施。健康教育推动小组的全面质量控制和督查及病区护士的自我控制实现了健康教育的全程管理,从而及时发现健康教育中的质量问题及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整改措施,保证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4.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案促进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患者有老年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等,他们使用不同语言或方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或有其他障碍,为了减少不同因素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医院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案,如对有语言或听力障碍的患者,我们为其提供纸笔或使用图片和卡片进行教育,对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患者,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引导性阅读教育;出院后需患者或家属自我照护者采用操作示范教育如人工袋的更换、吸入剂使用、单人转移截瘫患者、中风后患者患侧的摆放、以及胰岛素注射等,选择个体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健康教育有效实施。

5.对健康教育者的规范化培训是健康教育同质化的保障。由于没有经过统一的专门培训,实施健康教育的医务人员很可能对共同的治疗目标不够明确或对某一问题说法不统一,这些会导致患者在疾病认识上产生较大的差异,并因此引起概念的混淆,使患者对教育者的信任度和依从性下降。医院由健康教育推动小组负责教育通识知识与技能培训,各部门教育联络员负责专业、专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保证教育者传授观念和知识的精准性、全面性和技巧性,确保教育同质化,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果。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例2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是由心理学的专业人员来从事学校社会工作,充分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技术,帮助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协调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建“教”与“学”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适应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广泛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并结合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指标的几大主导思想。

一、指标体系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科学性是评估体系存在和实施的基础,失去科学性的评估不仅没有存在的价值,反而会误导公众。这要求我们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要体现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质含义,力求全面、综合、系统,能从不同侧面概况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绩效的全貌。因此,指标的选择、指标权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评估指标是否科学,其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具有可接受性。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实事求是,从教育现状和学校实际出发,在建立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建构切实可行的,人们都能接受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体系。

二、指标体系要体现本土特色和本校特色

学校社会工作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引入我国确实新兴专业,所以需要我们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则是根据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其评估指标体系自然也需要体现本土特色。

指标体系要体现本校特色有三点原因。第一,“自主性评估”模式的兴起。该模式是运用发展性评估的理念,以学校为评估主体的评估指标,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生、社会人士参加评估。它强调评估的标准由各个学校自己制定,政府并不制订一个所有学校都必须遵守的统一标准。第二,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本身的需要。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家庭、学校、社区资源的整合。地区、文化差异可能造成学校对资源利用的差异。强调评估指标的本校特色,就是要鼓励和倡导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资源。第三,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教界就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已基本达成共识,质量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存在密切的关系,为此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体现融办学特色于其中的多样化的评估标准。

三、指标体系要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这里的以人为本有三层意思。第一,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重点内容。所以我们的评估重点应该放在对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共同努力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情况上。评估关心的是“人”而不是“物”。第二,学生、老师、家长和社区成员都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要把老师、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发展。第三,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在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他们三者应该遵循平等互助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也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应该是发展性评估,在评估方向上它不仅注重评估对象的现实表现,而且更加注重其未来的发展,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估模式。第二,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不仅包括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评估,也包括开发培育评估,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才能长久地进步和发展。可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结果。

四、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和培育水平是指标体系的重点内容

学校要提高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和培育水平,其前提条件是建立良好的学校公共关系。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与公众之间系统性、连续性、坦城的双向交流,其目的是建立合理的建设性的学校与公众关系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加深公众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很显然,学校只有建立好学校公共关系才可能有机会来开发利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大教育资源。

学校要提高对教育资源的整和利用水平和培育水平,其关键因素是确立学校与家庭、社区互为资源、互为服务对象的理念。该理念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学校对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指的是学校要积极争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家庭和社区对学校资源的利用。指的是家庭和社区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学校有责任给予其服务和帮助。前者实际上也就是指学校对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它反映各个学校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后者也就是指对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培育,它能够预测各个学校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潜能发展。因此,在指标设计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学校的公共关系以及以学校为主导的三大教育资源的相互沟通和互动的情况来对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进行评估。

五、指标体系要考虑环境绩效和非预期效果的存在

环境绩效是指由于面临的环境不同以及环境的动态变化等因素,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评估绩效的结果。国外有研究者主张情境比个人对绩效的作用更大。所谓的“情境”实际上就是环境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强调整合教育资源来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那么这里的教育资源就相当于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外环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就相当于是工作的绩效。所以我们在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时为了公平不得不考虑环境的因素,即各个学校本身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的不一致。

我们的评估并非只测量事物或决定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对事物的优缺点做出判断。评估者不是要接受所制定的目标,而是要判断目标的达成是否满足被评估者的利益与需要。 已有研究表明: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社会工作都存在非预期效应,即实际进行的活动除了收到预期的结果外,还会产生许多非预期的效果,甚至是相反的效果。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直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要求我们在制度评估指标时不得不考虑非预期效果的存在。

参考文献:

[1]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批准号:06XSH01.

[2]刘裕品,周学军.美国高度教育的认可和评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2):34-38.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例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核心,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高校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活动。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还未形成健全的评估体系与评估标准。所以,加强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探索出科学、高效、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至关重要。

一、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一)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偏离正确发展轨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无法从正面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为科学研究高校心理发展状况的需要,为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必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进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构建具有监督工作,有助于教育部门与心理健康教师按照评估体系的规定、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监督,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开展提供保障。同时,评估体系的明确规定和要求还能够帮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找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差距与不足,进而为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评估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高校查找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促使学校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断改进、完善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而持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评估指标不全面

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学校环境对师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而对社会、家庭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考虑较少,尤其是评估指标中对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涉及更是少之又少。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估占据了小部分,而对社会人员、家长等的心理健康评估则几乎没有。

(二)评估人员素质不统一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诸多评估者都不是专业出身,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评估能力、沟通技巧、品德修养等方面都不具备扎实的基础,尤其是具备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的评估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作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影响巨大的评估人员,其素质能力的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心理教育评估效能的提升。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者的聘用标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的专业性特别强,所以,聘用专业能力强的评估工作者是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具体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高校系统工作有深入的了解,拥有扎实的评估知识与统计知识,并能够对评估数据加以科学研究与分析,了解国家制定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等。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工作技能是聘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者的基本标准与要求。

(二)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信息的真实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有效性。所以,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将会大大促进评估工作的整体效能。其中,信息调查人员的身份不能隶属于任何一方,即被评估方与评估方,且与这两方不存在利益关系,不明确评估目标,只是按照事实进行记录。同时,要采取不定期调查的方式,预防被评估单位事先准备不真实的资料,确保调查人员搜集到的信息真实可靠。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例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保健知识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孕期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本,以提高孕妇生活质量为目标「1。孕妇学校的管理也尤为重要。本次研究是对全市37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孕妇学校现状予以评估。

1 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全市37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 调查方法 组织了专业人员,采取现场查看、询问了解的方式,评估标准为自制的《孕妇学校评估标准》,内容包括①孕妇学校的组织管理,包括成立成立孕妇学校领导小组及建立孕妇学校师资队伍;②固定孕期健康教育的场地、设施(包括音响、话筒)、教具;③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等。

1.3 干预措施 1、将孕妇学校评估分数直接纳入到妇幼卫生年终考核总分,年终进行妇幼卫生工作的评比;2、健康教育是惠民政策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其中一项,健康教育的成效直接与下拨经费挂钩。

1.4统计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果

干预前后孕妇学校现状的单因素分析

3 讨论

孕妇学校是孕妇接受孕期健康教育基地,而要建立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孕产妇健康教育需求的孕妇学校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所以孕妇学校的管理

3.1 扩大目标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 罗文容 陈越如「2等报道中提到孕妇对授课模式中讲座、观看录像等传统方式是最受欢迎、较感兴趣的授课模式。由此,我们需为孕妇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授课地点,让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在愉悦中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在本次研究中也发现了通过对孕妇学校规范化的管理后,健康教育覆盖率、知晓率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

3.2 加大对孕妇学校的监管 从本次研究来看,除孕妇学校设施(话筒、宣传橱窗)外,其余5项在干预前后都有统计学意义(P

健康教育与每一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孕期的健康教育更是关系到出生人口的素质「3。在今后的孕期健康教育中我们要根据不同孕期妇女需求,以孕妇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吸引她们,同时用为孕妇提供最舒适,惬意的授课地点。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例5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方法与经验,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关教育部门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评测体系。本文就针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监督评测体系工作进行相应的探讨,希望可以在分析与借鉴已经存在的评估指标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有效的改进,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体制是运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来收集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客观性的资料,充分了解完成的状况,并对其中的效果与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目前,我国各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的开展水平层次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测体系受到了中小学校非常广泛的关注,每一年都保证了较为固定的经费投入,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学校还需要设有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访谈室,具备一支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稳定性师资队伍。通过这些方面的条件可以保证学校在选修课和讲座方面的开设,极大的推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以及对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实施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疏导,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从当前的中小学发展态势来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还是没有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提升。

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内容需要运用系统化与细节化的方式来具体呈现。所以说,建立操作性较强的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前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研究运用综合法和因素分解相互结合的方式来提取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的方式来对指标实施初选,也就是在国内外已有的成果之上,对当前存在的各种指标群体依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类聚,在已经拟定完成的指标体系基础之上来做出更进一步的归类与调整,使其成为条理化之后又形成的一套全新的指标体系。与此同时,采取因素分解的方式,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资料,在实施专家访谈的基础之上,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良好的学校,实际教育工作的结构实施逐层分解,并且还要结合对应教育部门的实际统计资料,将分解出来的重点因素当成评价的指标。

三、指标权重和评测体系的确立

权重是一种在数量形式方面的对比、权衡,被评测事物的整体过程中各个因素相对较为重要的程度的一种量值。权重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标自身的实际作用与指标的价值体系的具体真实程度;第二是决策者对这项指标的重视程度。教育评估的方法依照不同标准有着不同层次的划分,也具备不一样的种类。依照数学理论,我们可以将其划分成量化与非量化;依照评估的范围我们还可以将其分成分析法与综合评估法;依照评估的主体我们还可以将其分成自我评估法与他人评估法等。

评估的标准是评估教育活动中要实际达到的某种程度或是体的要求。达标的程度可以依照不同的等级来进行划分,不同等级具备不同的评测标准,在评测的标准中,每一组的指标必须要充分明确相关规定的评测标准。当前中小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测体系也具备不同的分类形式,通常从评估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将其分成社会标准和科学标准,也就是从评估参照的角度上去进行分类,它强调的是价值上判断标准以及社会统一性与规范性。比如,对教学的场地方面、教学设备方面、师资队伍方面、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师生的比例等方面的指标评估,可以运用社会的标准、科学的标准通过科学上的可观成都横渡与原则作为主要的依据来确定最后的评估标准,这要求在达标的过程中需要符合教育工作本身的发展规律。重点强调实际的现象,通常是以实践作为标准来检测工作过程当中的科学性质。从学校对学生培养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小学学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学生人格健康的培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日后发展以及学校日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相对较少,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关教育部门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评测体系。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对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金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J].基础教育研究,2012(16): 52-53.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例6

健康评估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是基础护理学与临床护理学的桥梁课,在整个护理实践中占有重要位置。健康评估的学习效果对护生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护理诊断和临床实践能力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健康评估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以往“一个人、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护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健康评估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互联网是各种医学信息的巨型图书馆,网上健康评估的教学资源众多, 更新频繁。无论是对护生还是教师而言, 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获取最新鲜最前沿的健康评估知识。随着互联网地不断发展壮大,很快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护理学教育模式将转向以互联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新型教育模式。

1 互联网对护理学教育的影响

1.1 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

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 通常包括两部份:课堂教学和实训课。护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讲授和有限的实验实训。这些内容乏味枯燥, 重复脱节;难以把健康评估的知识同其他临床护理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一成不变的课程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全方位地学习繁杂零碎的健康评估知识,更难将健康评估的知识理论系统性的与各种疾病相联系。

互联网上资源丰富, 图文并茂, 正是学习健康评估的最佳方式。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将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产生原理制作成HTML形式,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直观,记忆也更加深刻。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此外,在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中,有些资料例如肺部异常呼吸音的听诊,在课堂外几乎不可能再巩固复习,而仅仅是在实训课上的一次听诊却又很难记住并将各种异常呼吸音加以区分。如果课后利用互联网自学便可满足护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复习的需求。

2017全国护士资格证考试全面实行人机对话考试,对于护生来说,无疑难度又加大了许多,这就要求护生必须适应并学会利用互联网学习,互联网上有各种类型的护士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的软件,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者手机下载这些软件多做练习,以提前适应人机对话的考试形式。

1.2 教师利用互联网辅导教学

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往往难于真实生动地展现各种异常症状和体征的特点,异常呼吸音及心音等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常见症状评估和身体评估内容的教学,只能靠教师死板生硬的讲解来传授。讲解费神费力,护生听起来更是抽象难懂。而网络上健康评估教学资源的演示不仅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更好地阐述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例如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一小段心脏循环血流的视频,结合视频讲解,可以引起了护生学习兴趣,也更易理解。

近年来我们教研组通过对健康评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已将健康评估制作成为精品课。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提高护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率及理解度,尤其是对体格检查、各系统疾病的阳性体征等教学内容更为适宜。例如,在讲到一般状态体检中的各种异常面容时,以往授课时仅仅是结合课本上仅有的黑白图片讲解。现在,通过网络搜索患者特征性面容(如:满月面容)的图片放入课件中,在授课时边讲面容表情边放图象片断,护生看后一目了然。下次课复习时,护生看到图片就能很快说出这是什么面容,有什么特征,常见于哪些疾病,这就顺利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效果。

当然,健康评估这门学科要求护生应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护生进行体格检查的一招一式必须严格规范准确。以往教师都会利用实训课指导学生互相检查,但这样仅能获得的是正常情况,而一些临床常见体征特别是心、肺、腹部异常情况则是无从得知的。为此为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的教育理念,我院在实训中心设立了内科实训室,总投资186万元,共配备了33套多媒体综合模拟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的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护生可以在理论课结束之后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操作,熟悉明确各种临床常见的异常体征。这样,护生在进入医院实习之前除了已掌握的正常心肺听诊,同时也认识了临床常见的异常心音、异常呼吸音,触到肝脾肿大、腹部压痛点、反跳痛等。

随机抽取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级的学护生,实验组班级为53人,对照组班级为51人,用互联网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腹部评估的教学,在分别对两个班级学生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体格检查的手法以及学习主动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取平均分,结果如下。不难看出,三种评估方式均显示互联网教学的实验组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

2 问题与思考

2.1 硬件设施有限

在对健康评估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时, 应该看到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尚未建立起与互联网相连的电子图书馆和多媒体课室, 这就大大限制了利用互联网开展护理学教育。当然,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的投入,并非一朝一夕能促成的。对此,可以考虑先利用人电脑, 以缓解对硬件集中投入的资金矛盾,护生自学也方便。虽然健康评估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离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学院应 鼓励学生利用更多时间在网上获取健康评估相关知识, 学会利用网络自学,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 学院再逐步投入资金进行校园网络化建设。

2.2 德育管理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一方面对健康评估教学产生革命性影, 另一方面对学院传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我们必须根据互联网时代对护生的道德素质的新要求,引导护生如何正确识别信息中的“垃圾”,合理选择;引导护生抵制网上不健康思想文化的冲击和侵袭;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荣辱观,杜绝一切不文明网上行为。通过院校道德管理和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只要高度重视,积极引导,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必然会被降到最低程度。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入健康评估的日常课堂是必然的趋势。只有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认识并克服其不足,更合理地应用互联网,才能使健康评估教学以至其它护理学教学跨上一个新台阶,从而真正做到与世界医学接轨。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例7

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影响着护理诊断和合作性问题提出以及护理对象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解决。现阶段国内护理教育只要是以护理程序为指导的系统化整体护理为主,主要是对评估者的健康进行研究,形成护理诊断。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健康评估中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越来越被重视起来。想要培育专业、技能型护理人才,院校的教学工作的实践任重而道远。

1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习健康评估的重要性

健康评估的出现,完善了护理学的课程,让护理专业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只有诊断学那么单调。这也是护理学不断发展的必然,因为单纯的诊断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健康评估的出现还完善了护理学的模式,从生理、社会、心理等各环节,都做的面面俱到。健康评估也是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高职院校的护理生需要具备和被评估者的沟通能力,通过沟通技巧能够了解被评估者的病史和健康史,这些信息就能及时、准确、全面的提出护理诊断。这些基本功护理人员必须要掌握。不过这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熟练的整理归纳能力、缜密的思维逻辑和严密的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被评估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好多学生存在着疑问,护理人员的工作怎么与医生重合了?那么在健康评估的教学中,就应该向学生灌输整体护理的思想,让她们首先去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然后逐渐将护理程序和现代化的护理观渗透到教学当中,这样健康评估就会起到桥梁作用,对于专业课的学习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

2 健康评估教学现状

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多年的发展沿袭了医疗专业的教学模式,常常使护生模糊和淡化自己的专业。随着临床护理实践的深入,健康评估得以形成和发展,健康评估产生后,许多高职护理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上,进行着不断探索。据调查显示,学生们在学习健康评估的过程中,对护理工作缺乏感性的认识,因为没有接触过临床实践,所以在理论学习中就觉得有点难以接受。学生们一般都喜欢实训课,对枯燥乏味的理论课难免会有排斥心理,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在健康评估学习中,所涉及到的生理、解剖、等知识时,理论知识出现不牢固的现象。另外一点原因则是由老师们决定的,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影响着学生们的知识接受程度,但是许多教师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健康评估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较为灵活的应用能力,灵巧的把生理知识合理穿插到授课当中,不断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得到巩固,只有把临床与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对目前健康评估的现状做出一些改善[2]。

3 教学方法

3.1重视专业特色 护理专业是个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根据实践需要,护理专业教学需要侧重其专业技能。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学上就会向临床护理专业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上偏离。目前临床护理中检测技术越来越广泛,心电监测也已成为临床护理中一项基本的技术,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分配足够的课时。护理评估是连接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的纽带,也是护理课程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应用。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使护生明确护理专业方向,培养了全面观察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中开展整体护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因材施教 健康评估涉及的内容太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①必须重视预习,健康评估的学习难度较大、专业性极强,与所学的其他基础课程联系紧密,因而在学习之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②健康评估教学的内容大多都是比较抽象的,简单的平面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很难理解,所以有效采取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③课堂角色扮演教学,让学生们参与到健康评估教学之中无疑能让学生们对教学的内容体会更深,印象更深,也让学生们学习的理论得到模拟的实践,让学生能更早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的改正[3]。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健康评估教学的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在高职护理院校中,学校一般都会有一定的资源去培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学生们实践的最好方式就是临床护理,所以学校应该利用资源,让这些学生参与到临床实践中去。通过临床实训,学生们在健康评估以后的应用中才会越来越熟练,提升以后健康评估运用中的应变能力。

4 结语

随着现代人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护理行业的服务水平也在不断发展提升。对于培养护理人员的高职院校来说,责任越来越重大。而健康评估的教学,在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对健康评估教学应该重视起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健康评估教学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在逐步解决,相信随着我国的护理行业的服务水平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医疗服务定能做到让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例8

护理理论不断创新完善对于护理教育的开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整体护理模式的建立强化了病人的中心地位,对于病人的状况进行健康评估。这是护理实践的重要体现。健康评估教学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续临床工作的开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的开展。

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的重要性

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传统护理工作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要求。在护理过程中强化健康评估使对传统护理工作体现的重大调整。符合未来护理工作发展趋势要求。现代医学的发展重视健康评估工作,也是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对患者进行诊断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身体状况评估。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全面的护理计划。健康评估使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健康评估的过程中能够反映护理人员的人文知识以及专业素养。护理人员利用娴熟的操作技能对患者进行周密的判断,归纳患者的健康状况。只有获取患者的基本健康状况才能够制定计划恢复患者的身体。健康评估是护理人员技能、理念的体现。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注重学习的全面性。观察事物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能够通过表象获取内在信息。在健康评估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将护理现代化发展融入到知识与技能中。健康评估效果水平的提升将会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化发展。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开展

1.理论教学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要注重理论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式,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根据提供的病例对存在的疑问进行分析。这样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高职院校教学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需要制定完善的知识结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的时候还要注重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理论教学较为枯燥,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要不断的创新。利用多媒体对教学进行辅助。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构建仿真的病例,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直观感受。例如在“心脏评估”一节的教学中,先简要复习相关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将心动周期中心音产生的机制及各种心音的特点进行讲解,将几种心音产生的过程和声音特点等动态、全面地展示给护生,使难点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具体,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提供全身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体征、心脏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音像教材给护生课余观看,帮助他们巩固理论知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的体现患者的感受与病症的识别,使学生能够与病人之间进行有效的交谈,通过交流能够对患者进行观察。教师可以在学生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基本的了解,加深对于病症的印象。这对于健康评估教学知识的理解能够加强,使学生对于护理专业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将会对健康评估教学进行主动分析,使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不断的掌握健康评估专业技能。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对健康评估内容产生相应的疑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重点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带着目的性进行教材的阅读。在自学的时候需要及时的掌握较为容易理解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上提出自身的疑问。在课外教师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教学活动,对于人体功能性健康评估进行讲解,;利用实验室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丰富健康评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不断的扩充。

2.实践教学

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基本知识得到提升的重要环节。能够增强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效果。健康评估教学单纯依靠知识点的讲解还不够,需要保证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结合临床病例状况开展学习,这样能够取得更好地实践效果。学生对患者进行理论应用实践操作,能够在评估的过程中增强临床思维判断能力。针对护理专业进行的健康评估课件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增强健康评估课件的实用性。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参与研究,设计出适合健康评估教学的课件,提高教学的效率,完成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健康评估教学是护理专业基本程序,对于护理诊断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健康评估能够明确护理对象潜在的健康问题。护理系统的优化实现了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指导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的发展。健康评估被广泛的应用到护理工作中。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健康评估效果的提升,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专业水平的护理人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健康评估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要掌握健康评估的基本知识,强化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够推动护理工作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敏.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探讨[J].中国厂矿医学,2012,12,20

[2]张丽芳.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6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例9

《健康评估》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联系护理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桥梁课程。是护士运用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个体、家庭、社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进行判断的一门学科,是顺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适应健康观念、现代护理模式转变而设置的一门新课程。

为了充分贯彻和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深入探索并完善将职业岗位要求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我院组织了卫生行业专家、临床护理专家和学校临床护理专业的教师共同参与《健康评估》课程标准的研制,使《健康评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不再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诊断学盲目一致,能在教学中突出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特点。下面简单谈谈我院《健康评估》课程标准研制的过程。

1明确课程标准制定原则

1.1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

1.2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关注本专业最新技术动态,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要按照“新、活、实”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

1.3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以护理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

1.4与卫生行业相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坚持三条原则:“创新性”、“技术示范性”、“灵活多样性”。

1.5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行业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行业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成立研制小组

由卫生行业专家(湖北省知名护理学专家)、临床护理专家(湖北省各大医院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和学校临床护理专业的教师组成课程标准研制小组。

3开展行业职业能力调研,确定《健康评估》课程改革思路

3.1调研基本思路为了使《健康评估》课程开发的目标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本次调研通过紧紧依靠行业、医院,深入与护理协会、医院等单位沟通,从而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在健康评估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要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健康评估》课程开发的思路、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等,提出《健康评估》课程改革思路。

3.2主要调研内容包括医院一线护理人员的学历要求、高职护理专业开设健康评估课程的必要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健康评估的职业能力及最重要的护理评估技能的要求、健康评估课程在校期间哪些技能应在学校开展实训教学、教学所需要的实训条件、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临床护士的职业素质等七个方面。

3.3调研方法调研范围:武汉市各级医院、孝感市各级医院、部分省外医院等。调研对象:临床一线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等。

4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总结,设计符合高职护理专业特点的课程标准

4.1 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总结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的总结分析,绝大多数临床护士认为《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点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高职护生对被评估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护理评估能力,以达到正确提出护理诊断,为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做好准备。《健康评估》的主要工作包括健康史采集、身体评估、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护理文件书写六个部分,各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见表1。

表1 健康评估职业能力调查结果

4.2设计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标准在职业能力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们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标准、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建议与说明等八个方面来设计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研制中,充分体现了三大特色: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例10

中图分类号:G647;C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101-05

ICF,是《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的简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当代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历时近10年研究制定的新的残疾与健康分类体系[1]。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ICF正式通过并在世界各地健康与残疾相关领域广泛应用[2](P.2)。ICF指出残疾的三个核心内容:一是残疾是个体的身体结构与功能上的障碍,一是残疾是个体的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一是残疾是个体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障碍的结果[3]。它的分类体系不仅是医学的或是生物的,而且是社会的与环境的,这一对人类功能和残疾问题的新视角,为世界范围内建构现代康复服务体系和康复服务人才队伍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支持[4]。

一、当前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现状、需求及问题

1. 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现状

从数量上,据2010年召开的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 000多人,而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 000万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并有生活能力障碍需要康复服务的老年人有7 000多万人,远低于康复人员配置的世界平均水平。论坛预测到2015年,我国至少需要35万名康复技术人才。可见,我国的康复服务人才仍处于紧缺状态。

从结构上,我国的康复服务人才仍以医疗康复为主。2005年,为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中国残联曾制定《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2005~2015年)》,并明确指出了培养对象为全国残联系统从事康复工作的康复管理人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康复人才。可见,现有的康复人才队伍主要由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两部分组成,其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则偏重于医疗康复,而与教育、就业、社会等服务分处于孤军奋战的隔离状态。

从功能上,目前我国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仍以专业技术操作为主,而对于康复服务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康复评定和康复计划则较为忽略且局限[5](P.737)。首先,目前绝大多数康复服务中心缺乏科学规范的评定标准和康复计划制定原则,而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各显神通”的态势[6]。其次,目前几乎所有康复服务中的康复评定与康复计划均针对残疾人残障之处。一些康复服务中心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康复评定环节和康复计划流程,但也仅仅是强调如“评定目标与残疾人自身意愿是否一致”、“残疾人及其家属是否有参与”、“康复目标时间化及治疗方式具体化”等方面[5](P.738)。可见,这些评定与计划的焦点均为残疾人受损或残障之处,而对残疾人尚存的优势资源并没有进行同样的评定与未来发展规划。

2. 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提升

近年来,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在逐渐发生变化,现有的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已远不能满足其日益提升的需求。2006~2010年,一些学者分别对本地残疾人的六大方面的康复需求加以调查[7-10](见表1)。纵观表格中的调查时间与康复需求可见,医疗康复、辅助器具及康复转介需求均存在下降趋势,而心理服务需求处于上升趋势,其他康复服务需求也有上扬情况,这与现实中重医疗康复,轻职业、教育及社会方面的康复的情况形成一定的反差。这一方面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康复服务在医疗、辅具上的成效大大提高,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残疾人的需求,使得残疾人的需求逐年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已经提升到“能否平等融入社会”、“有尊严地活着”层面上来。为达到这一终极目标,需要康复服务不仅关注到残损方面,还要关注到残疾人的优势潜能,从而将其与心理、教育、就业、社会等相关资源有机整合,即全面康复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康复服务的终极目标。2007年联合国在《残疾人权利公约》中也提倡加强和推广综合性的康复服务,即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不应仅局限于提供医疗康复,还要与心理、教育、就业、社会等各方面有机整合,提供综合性的康复服务才能真正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11]。

3. 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现存问题

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中各项功能发展不均衡。由残疾人逐渐转变的康复需求可知,残疾人及其家属对康复服务的要求逐渐提升,康复服务不再是诸多方面的有和无的问题,而应提升到细化各项功能的协调发展的层次上。但纵观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现状,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均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主要表现为目前的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依然以医疗康复为主,而在医疗康复中又主要重视康复操作人员的培养,而对于在功能上同样重要的康复评估、康复计划等人才队伍的建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尚缺乏相关的系统科学的培训教程与方法。这种重操作轻评估与计划的康复服务容易造成服务人员“短视地”施予康复,残疾人或其家属也因此而“盲目地”接受康复,而对于残疾人未来的发展道路,未来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等方面考虑得较少,或者其基点相当地局限与悲观,仅关注残疾人已经残损的方面。也正因为目前这种缺少未来规划与希望的“短视地”康复服务使得一些残疾儿童的家长在康复服务中会表现出“不愿配合”、甚至“放弃”。因此,细化康复服务中的各项功能,并结合各项功能的职责均衡地培养各类康复服务人才,才是未来我国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并真正能够服务残疾人,达成康复目的的有效路径。

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与其他残疾人服务人才队伍未能有机整合。康复、教育、就业、社会等均是残疾人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建设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服务队伍。但目前几种服务队伍并没有有机整合在一起,存在着诸多重合或空缺的地方,如目前的康复服务中心与特教学校、社工队伍在功能上似乎并没有明确地划分。康复服务是残疾人脱离医院救治后的第一支服务队伍,因此康复服务应该承担着残疾人以现有的身姿重返并融入社会的领路人的责任。即让残疾人不但通过康复服务完善自身的残损功能,还可以通过康复服务了解自身仍有的价值、了解未来发展的可利用资源、了解未来发展的可行路径,从而有目的地实施康复、有计划地发展自身的优势潜能(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定位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等等),高效便捷地利用社会给予的各项福利资源(如各种福利政策、先进科技、匹配岗位等的及时了解与应用)、真正实现康复与教育、就业、社会服务等的有机整合。

二、ICF理念对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1 康复计划指导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要环节

ICF以其新的残疾与健康分类体系对功能与残疾提出了新的模式,并突出了环境因素在残疾的发生发展和残疾人康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2]。其中环境因素不仅包含残疾人辅具、无障碍设施等硬件环境,还包括消除歧视、人文关怀等软环境。这便对相关的残疾人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残疾人的服务需求,不论是先天残障,还是后天因意外致残,无不遵循医疗、康复、教育与培训、回归社会的服务需求轨迹。而其中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第一支队伍便是康复服务队伍,即个体确定为残障后重返社会所接触的第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是康复人才队伍。基于目前我国普通民众对于残疾人事业及生活与学习领域的情况尚处于知之甚少的现状,作为第一支服务队伍的康复人才理应担当起专业的指航职责,为残障人士或其家属介绍适合其未来发展的社会环境资源(如康复中心、特殊学校、相关部门活动与政策等),为其将来的道路提供建议与指导。残疾人重返社会所接触的第一批服务队伍的专业贴心的指航不仅可以大大消除残障人士或其家属对未来的迷茫与被社会抛弃的恐慌,还可以大大提高残障人士未来康复、教育、就业等服务的效率,并有机整合,从而最终真正实现全面康复。

2. 康复评估分析是残疾人康复的有力支撑

ICF提供了一种用来描述健康状况和与健康有关的状况的统一和标准的语言与框架。它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为了改善健康,需测量健康,为了测量健康,需细化健康成分,来重新审视人类健康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在所处环境中的潜能[13](P.20)。可见,康复服务为了改善个体健康,首先需要测量个体的健康状况,即对个体进行康复评估。此外,ICF是针对个体健康状况而非疾病的划分,这也对已有的康复评估提出了质疑,即康复评估是否仅限于对障碍或疾患的评估,还是应该同时评估健康的优势资源。不难想象,若在康复服务评估环节同时评估残疾人的障碍程度与优势资源,不仅可为接下来的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基本的依据,还可让残障人士或其家属认识到自己(个体)并非从此一无是处,尽早客观地评价并接受带有残障的自己(个体),认识到自己(个体)虽有缺陷但同时仍有大量的健康因素存在,自己(个体)依然是社会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从而树立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的信心与动力。

3. 全社会实施康复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终极目标

ICF新的残疾观念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性问题,是个体身体结构与功能、日常生活与社会参与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14]。这意味着残疾不再仅是个体的特性,还是由社会环境形成的一种复合状态,即不再能简单地从一种损伤或多种损伤去推测个体的能力受限或活动表现的局限[2](P.3)。由此,以使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为终极目的的康复服务人才队伍,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加盟。从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悉心建设的政府领导,到为残疾预防潜心专研的专家队伍;从随班就读中教师学生与残疾学生的和谐相处,到工作社区中同事邻里为残疾人创设的无歧视环境,无处不在为残疾人的康复贡献力量。全社会的无障碍设施及全民的无歧视环境是真正实现全面康复的必径之路,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终极目标,也是残疾人事业中首要的观念转变任务之一。

三、ICF理念下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功能职责与建设

康复评估人才,依据ICF的评估标准,负责对残疾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其中,不仅包括身体结构和功能损伤方面的评估,也不仅包括活动限制和参与局限上的评估,还包括优势潜能的评估,即在ICF细化的健康成分中,评估并认识到残疾人未受损的可开发的且能够成为未来自力更生的优势潜能资源。康复评估人才同时承担康复计划中的为残疾人的残障损伤方面做具体的康复计划的任务。根据康复评估人才的职责,康复评估人才需要有康复医学背景,不必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但理论功底较强,能够与医院的医疗专家沟通、交流,对残疾人康复给出具体计划。康复评估人才还需要学习并掌握ICF评估方法与工具使用,从而有效地评估残疾人的优势潜能。此外,由于康复评估人员是康复服务中第一个与残疾人及其家属接触并给予希望的力量。因此,就职者还需要定期参与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对优势潜能的挖掘及沟通表达等技巧。

2. 康复计划人才

康复计划人才,依据个体的康复评估结果,为残疾个体提供具体的康复计划与发展建议。其中包括三方面的计划指导:一是,针对个体的残损结构或功能,为其做出具体的康复计划与指导,并给予有关康复方法和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释与说明,以及对康复结果的基本预期等;二是,针对个体的优势潜能,为其提出一些教育及发展建议,以便其最便捷、最高效地享受其他教育培训等服务、最大化地开发优势资源潜能,并最终成为其自力更生回归社会,有尊严地生活地强力资本;三是,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的社会福利、保障及政策等相关的咨询与讲解服务,确保残疾人能够及时地了解相关政策,有效地加以利用。康复计划人才队伍的第一方面任务由具有医学背景的康复评估人员一并承担。其后面两个任务可由具有社工或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所承担,学习并掌握各种医疗、教育、就业、社会有关残疾人的国家政策与福利资源,定期参加人力资源、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熟知残疾人相关的岗位所需的个体功能。

3. 康复技术人才

康复技术人才,包括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康复辅具设施等研发人员。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针对个体的残损结构或功能,按照康复计划与安排实施康复操作,并记录康复流程与进展,以供再次康复评估与康复计划参考。康复辅具设施等研发人员,负责康复服务的环境/社会方面,从环境/社会角度为残疾人功能与能力的康复,无障碍地重返社会生活开发或生产相关的器具与设施。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是现有康复服务体系中较为完整庞大的一支,其建设可参照《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15]。康复辅具设施等研发人员队伍建设应以鼓励为主,加大对有重要价值的研发成果的奖励与宣传普及。

4. 康复管理人才

康复管理人才,包括康复专业技术管理和康复服务行政管理人员。康复专业技术管理,负责对下属的康复评估、计划与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定期的培训与指导,监督和评价康复服务的工作成效等。康复服务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把握康复服务的发展方向,协调各层级各部门机构的康复服务工作,解决康复服务中遇到的经费、场地、设施、宣传等实际问题。康复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对象主要是目前在职的康复服务各级管理人才,针对其岗位职责,进行ICF理念、康复服务细化功能理念及培养方法、培训工具使用、社区康复等方面的培训,以激发并鼓励其根据本地区现有资源及发展现状开发相应的培训教程、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整合运作各类资源等。

5. 全民康复人才

全民康复人才队伍是指全民参与到无障碍设施及无歧视环境的建设与营造中,是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理想状态,全民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真正让残疾人无歧视、平等地重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石。建设全民康复人才队伍首先需要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加入,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宣传、相互接触、相互了解,逐渐消除对残疾人的差异观念,树立残疾人资源的观念;其次,也要转变残疾人自身的态度,要树立自信自强的决心,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四、ICF对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

1. 为康复服务人才培养与实践提供科学工具

ICF作为一种有关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分类,虽不可直接用于临床康复评定,但可运用心理测量技术,在ICF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上开发出标准化的测量工具[16],从而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实践提供科学的工具。在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中,ICF为其课程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具体框架和科学的依据;在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实践中,ICF所开发的临床评估工具,为康复评估人才提供了便捷可行的临床评估工具。此外,在评估中,ICF不仅为康复个体健康状况评估、康复效果的评估,还可以为个体的职业优势评定提供细化的标准。可见,ICF是实现康复评估人才队伍发展并走向实践的有力支撑。

2. 为实现全面康复服务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ICF中所界定的能力与功能均跳出个体的生理或身体的局限,而置于更加广泛的社会和环境中,这便为康复服务走出仅针对残障损伤而进行的医疗康复,走向涵盖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康复、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等综合性的全面康复搭建了桥梁。可见,ICF为整合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与社会康复的资源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从而真正将全面康复付诸行动。

3. 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规范化、国际化搭桥铺路

ICF提供了一种用来描述健康状况和与健康有关状况的统一和标准的语言与框架。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工具,涉及65个成员国,经过10年的国际性的努力,在术语和分类上达成了广泛的一致[13](P.20)。它是一种通用性的工具,提供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同语言,用于描述健康和与健康有关的状况,从而为康复服务人员与教育工作者、职业培训人员、卫生保健工作者、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包括残疾人的广大民众等不同使用者间进行顺畅交流[17]。因此,在以ICF理念为指导,以ICF的内容为教育培训与临床实践的材料将使康复服务人才队伍逐渐走向规范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邱卓英.《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当代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7):416-417.

[2] 邱卓英.《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研究总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5.

[3] 邱卓英,李智玲.现代残疾康复理念与发展策略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08,(1):193-200.

[4] Grimby G, Melvin M, Stucki G, et al. ICF应用发展:康复学科知识和临床工具的构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2):1101-1102.

[5] 肖耀华,王俊.市级康复中心的生存与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2):737-738.

[6] 傅克礼.省级残联康复中心的现状分析与建设原则[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82-183.

[7] 郑瑜,党英杰,荣墨仪.无锡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6):595-597.

[8] 张金声,李和兴,田园,等.北京德胜社区残疾人现状与康复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9A):1161-1163.

[9] 何小英,杨秋苑,邓爱玲.广州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98-200.

[10] 钱耐思,谢静宜,郑钢,等.上海市闸北区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现况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2):188-190.

[11] 残疾人权利公约[EB/OL].[2006-12-13].省略.cn/wxzx/content/2007-01/17/content[CD#*2]30315567.htm.

[12] 卓大宏.中国当代康复医学发展大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3.

[13] 邱卓英,张爱民.《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应用指导(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0,20.

[14] 邱卓英,刘智渊.《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11-13.

[15] 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13-415.

[16] 邱卓英,荀芳.基于ICF 的康复评定工具开发与标准化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2):101-105.

[17] 邱卓英,丁相平.《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应用指导(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78-281.

A New Probe on build Disabled Rehabilitation

Service Personne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ICF ConceptZHANG Li-song, HE 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