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0 16:25:09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例1

一、小学高年级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高年级学生由于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身心理的飞速成熟等原因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老师讲得太简单形成眼高手低的学习困难期。小学美术素养的培养是美术核心素养的起点,从学习程度上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美术学习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技法运用,对不同艺术特色的理解、审美等一系列素养方面的要求,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认真领会作品背后自然、社会、文化、思维方面的间接经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的参与,这些是小学美术素养的培养核心。

二、小学高年级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重组教材课程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参,以2019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为例:通过表格(表1)我们可以看出第8至11节,第14至15节课程都与画人物有关,但是加入了《运动的动物》和排排动作这两节课将整个人物画单元一分为二,采取单元和单课结合式编写,独立的分为单人和家庭两个教学部分,对学习人物的深度会产生情境中断的现象。每一堂课仅仅获得本堂课的关注,并没有触动学生自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寻找独立课程与小单元课程的关联之处,根据线索调换课程之间的顺序将情境串联起来,打造一个长期的主题大单元课程。就以上述的人物画课程为例:本单元的主题就是学画人物画。人物画常以身边的人为描绘对象,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基于这一点可以从绘画主体入手将有关动物的两课先排除;再根据描绘的是静态还是动态,绘画材料的难易度将比较难表现的课程排除。这样我们就等到了初步形成的人物画单元。根据初步形成的人物画单元课程我们可以再细看各课的关联,比如《画人物》《爸爸妈妈》两课都要求用写生的技法,因此可以将这两课放在一起,在这两堂课中系统学习写生技法,之后根据其他线索安排后续课程。具体人物单元课程如下:1.走进人物画——画人物(一课时)。学习人物五官、比例,学会运用线条表现人物。2.研究人物画——画爸爸妈妈(一课时)。选择爸爸或妈妈作为观察对象,结合爸爸妈妈的职业、爱好、特长等细节抓住爸爸妈妈的面部特征去表现作品。3.欣赏构思大师画——欣赏、学画大师装饰画(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会从欣赏、分析、评价三方面欣赏大师的人物画,在课外选择一位大师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这位艺术家。第二课时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大师,尝试模仿其风格画爸爸或妈妈的装饰画。4.创作人物绘本——瞧这一家子(二课时)制作家人间发生的趣事绘本。在这样重新整合的单元课程里,学生在教师和递进型任务要求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整经历了“如何创作人物画”的美术体验过程。多种表现方式的尝试,深入学习人物画的相关美术知识与技能,为爸爸妈妈创作装饰画、绘本,是让学生会联系到生活情境的“真实性学习”。

(二)图文传递知识以往由于高年级难教、课堂纪律难管的原因,导致小学高年级美术课堂普遍以技能的讲解为主,学生的思维受限于展示的图片中,对图片背后情感等深层知识理解不到位。美术教育依靠视觉图像但不仅限于视觉图像,在高年级我们让学生读图不只是对图像的识别,是要对图所要表达的情感、精神的识读。图片并不是单纯的展示,而是图以何种方式展现给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识读能力丰富,如果通过文字结合图片的方式,相信完全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印象。图文结合主要是通过“以文导图”的方法去实施,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虽然提倡自主完成但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水墨画人物一课中,由于用到了水墨这一传统材料,所以我想到了用历史人物作为本课的主题去开展教学。因此我用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去引导学生用水墨画出人物的特征。案例:水墨画人物——历史人物木兰从军花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女子。年少时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骑马转战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勋,屡建奇功。根据上述文字和图片,我向学生提出以下几点问题思考:1.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木兰长什么样子?2.你心目中的木兰身上有哪些品质?文中的哪里表现出了这些品质?3.如果你来画花木兰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材料表现?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地方?从而告诉学生,用水墨画人物需要表现该人物的典型特征、内在品质如木兰是个女生,她是替父从军,她坚韧、勇敢等是不会变的。至于学生选择木兰从军前还是从军时或上阵杀敌时等等就全凭学生自己的自主意识。

(三)例规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采取“规——例——规法”的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在五六年级实施时会出现面对老师的提问往往会出现全班大部分人不敢兴趣,只有几个或总是那几个人回答,老师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新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的困境。这是因为教学中“规——例——规法”是先给出一个规律,接着呈现一系列例子,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说明这一规律的方式去理解该规律,再通过一些例子实践此规律的普遍方法导致的。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基于这个环节才能开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活动否定、消极的态度会从发现问题的环节开始逐步阻碍问题的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调换例规法中的展现顺序,先现出示某个概念的几个例子,接着抛出这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在这些例证中分析印证这一定义完成教学。从例子入手抛出界定含糊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的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培养。

三、结语

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国家对学校要培养学生所具备的素养提出具体的、每门学科要落实的要求。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作为学生知识获取最基础的小学阶段应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于教学实践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美术方面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例2

一、“多而快”便于吸收海量信息

所谓“多”,有三层含义:一是大量地读,二是反复地读,三是天南地北地读。大量地读,“指泛读,包括海量的搜读,这有利于搜集信息,积累语料;反复地读,指精读,包括诵读、美读、深耕地研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语感。因为学习语言,无论是‘习得’还是‘学得’,都必须经过大量与反复的‘学’和‘习’才能有所‘得’,这个‘得’,就是体验、收获、体会、心得。”①胡立根也同样指出,之所以说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于“海量的阅读刺激”,是因为阅读教学时“课内的刺激太少,课内教师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语文作为一种非知识性学科,其学习方式主要不应是外显型学习,而应是内隐型学习。内隐型学习不是靠讲解一些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复的刺激,在反复实践中学习领悟。”②而天南地北地读,指的是阅读面要广,经史子集、三坟五典、文学的、科技的、政论的、消闲的,无一不囊括其中: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为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公民素养(信息素养、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素养)的合格公民。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去读,其终极目的都是:扩大阅读范围,开拓学生视野,允许快速浏览,强调耕耘的乐趣,不斤斤计较于收获的多少,但到头来必会有收获。③当然,对于“新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经典作品还是要细嚼慢咽,仔细体会的,甚至于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做笔记、摘要和卡片,将它们化为精神食粮,以补“速读”之不足;切不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

所谓“快”,就是高效率。这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重点之一。阅读如何才能快,首先理解须正确,吸收得快。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是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的阅读能力的整体。”(张志公《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换言之,就是排除阅读障碍的速度快,准确无误的获取信息快。而且要达此目的,当然离不开训练学生的筛选概括的能力和授以适当的方法技巧。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第一,审明题干的限制因素,包括范围、方向、句式、句数和情境;第二,筛选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并按要求辨别;第三,找准两三个关键点;第四,把关键点换成自己的话;第五,把关键点按要求的句式、方式、字数和情境用自己的话组织起来,并加以调整贯通。④

二、“巧且会”有利于阅读多样文本

所谓“巧”,指的是抛弃愚笨的办法,追求事半功倍地引导智力较为平庸的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那样,“最好的教学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⑤。它有三层意思:一是要体现出“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教学理念,二是要进行率先垂范的阅读教学实践,三是要出现“挤干(了)水分”、抓住(了)精髓的“一课至多只用一课时读完”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课堂快节奏。其策略有三:第一,从“无疑点”(指的是那些看似无疑,实则深藏着丰富内涵,一旦疏忽,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的部分)切入;第二,从“随意点”(是指文中那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但仔细品来,却韵味无穷的部分)切入;第三,从“空白点”(是指文本中作者有意没有明说而意味无穷的部分)切入。

所谓“会”,指阅读的熟练度。即一定的阅读技能。课文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例文,教这些例文,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能力。为此,就要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就要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吉林大学鲁弘老师认为,“抓住‘关键词’是答好语文题(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她以现代文为例加以阐释。对文学类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能够揭示小说主题和散文主旨的关键句。要尽量利用这些关键词串联成句,形成答案。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出现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态度的相关语句,学生要善于抓住这些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归纳,进而得出答案。如此这般地训练,假以时日,学生阅读现代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准确无误。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例3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34-02

我国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关注学生语言和知识积累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价值体系,思维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些都是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核心素养下写话教学的意义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后,学生学习的任务量明显加大。现阶段,我国的课堂教学安排,还是以教师知识的传授为主,少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支配。教材编写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依据,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愿意去用英语沟通交流,学以致用。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着重要影响。这样就不会对英语产生抵触心理,也利于知识的衔接。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掌握一门语言,把它应用到生活中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英语,喜欢英语。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策略

1.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领

小学生在接触英语时,是没有任何学习基础的。语言类的学科具有共通之处,不同的是汉语是识字,英语则主要是背记单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可以可以根据单词创设一个情景,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将学生引入到情景中来,有意识的将单词融入到情景中。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再对单词进行细致的讲解。这样学生有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方便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交流的途径。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讨论或者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增强了对学生的思维引领,还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英语表达能力。

2.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想要学好英语,就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首先,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让学生轮流进行课堂演讲,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单词储备。部分学生有着害羞胆怯的心理。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来。从刚开始得畏惧,渐渐变成喜欢。教师需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即使前期说的不够好也不要打击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其次,学生的“听”,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运用英语教学,可以用英语解释英语,增强学生的听力能力。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在教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快速阅读。之后与学生共同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课文中的重难点,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作业,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从模仿开始,从开始的模仿,到之后进行自己的独立写作。对学生的写作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形成自由,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其次,重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开拓学习方法,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有着超前的意识,科学的方法。教师可以将班级拆分成多个组别,进行小组内部的学习和讨论。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小组成员也要做好分工,每个人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进行交流,最后汇总成一个全面的结果。其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学生一起沟通交流,一起探讨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这种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关注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的教育,要求学生有着良好的文化品格。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还是学生了解外来文化的途径。英语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了解外国文化,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让学生对外来文化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有选择地学习,而不是盲从。让学生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结合自身的知识,形成完整的学习方法。具备文化沟通的能力,并且具有爱国意识,为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例4

新课改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得到教师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于学科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开展教学,教师就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索更为细化、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常态的数学课堂彰显精彩的学科特质,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借助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学生数学思维,使其养成主动思考和学习的习惯[1]。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如创设生活化情境、问题情境及游戏情境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动画及图片的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刺激学生感官,使课堂活动更加有趣。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学生对于钟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停留在表面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利用钟表,引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和学具等教学材料进行课堂导入设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中学生正在起床,墙上挂着的闹钟显示为7点,床头柜电子闹钟显示的时间也是7点。这两种实物是生活中常见的闹钟,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钟表上的秒针、分针和时针的意义。教师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掌握钟表时间的读取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钟表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拨动钟表活动,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小明的一天”作为主线,让学生在特殊时间拨动钟表,使其显示的时间和特殊时间一致。教师借助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二、组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促使学生积极实践所学知识,也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推陈出新。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加强对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控制,确保学生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可以完成任务,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具体课堂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级层次、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确定主题,再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同时,实践活动不应仅局限在课内,教师还应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应用到课堂之外。例如,在完成“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折纸、画圆等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除动手类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又如,在完成“可能性”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奖和商场抽奖等问题;在完成“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的开支情况,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通过组织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可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丰富学生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找到人文素养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渗透人文教育,从而达到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2]。第一,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时,可适当引入数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第二,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积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三,教师可将各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重要性,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拓宽其知识面。例如,在“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引入与圆相关的历史知识,介绍我国“天圆地方”的传说,如此,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随后,在圆周率的讲解中,教师还可以重点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他将圆周率精确到了第七位,一直到16世纪才有其他数学家打破这一记录。如此开展教学工作,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乐趣,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能获得与数学相关的历史知识,体会到数学学科历史的悠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数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四、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例5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

那么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当前我国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在开展学生全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为了解决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生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它是培育提高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作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如何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高效,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合理分组,使学生可“合作”

我根据学生的英语成绩,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A、B、C、D四个等级,全班共有48个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A、B、C、D四个等级的学生,尽量男女均衡,基本达到每个组都有2男2女,然后又分成2个大组,每个大组有6个小组。指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同时要督促那些懒惰的学生去思考和发言。如:在提出问题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如在教学阅读课“Keeping Safe on the Street”时,我在读前让学生独立思考How can we keep safe when we are walking on the street?把自己的观点梳理出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在组内发言,形成一致意见后汇报。这一活动为后来的阅读任务做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现在的许多学生都有我行我素的性格,不会倾听别人,更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听取别人意见,让学生认识到倾听别人的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倾听别人的发言,然后进行思考,他们会得到很多启发,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践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它是人与人交流的良好机会。如在教学“How can I get to the library”时,让学生们合作创建街区平面图,在图上标出hospital, bookstore, school, restaurant, park, library等建筑物,设定不同的出发点和目的地,画出行动路径,设置不同的角色,就“问路和指路”展开对话练习。

三、要明确学生个人在小组内所承担的责任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相互监督,避免“闲人”的出现,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做到以几点:

1.职责分明,分工协作。

职责明,动机纯,则热情高,凝聚力强。组长要认真组织组员开展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好记录,形成小组意见;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

2.切中重点,有序开展。

由于每一课堂的时间有限,我们在设置任务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然后让学生有序开展小组活动。如在教学听说课“How to ask the way”时,我在对让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听说练习后,让学生在组内就Asking the way和Giving directions进行归纳,通过图片设置场景任务,让学生在组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Asking the way和Giving directions的问答练习,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进行对话练习,然后进行成果展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在小组内开展竞争活动。

每个学生都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扬,我们在开展小组活动时,设定一定的激励机制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学习,让他们既竞争又合作。

四、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结合;评价要重视集体与个人的结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整体提高,全面提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要求学生明确小组活动开展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实验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由学会共同学习向将来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以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鉴  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2004  课程·教材·教法

2.《国务院关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例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32-02

为了应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为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国家竞争力,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它作为课标修订的依据。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它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它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品德修养这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维能力

学数学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锻炼过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入地研究、思考、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持久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数学素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终生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如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推导,使学生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判断正确、推理论证有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问题联合起来,形成一套知识体系,并提供一定数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猜想并归纳证明,把特殊问题推广到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审查,如概念是否准确?判断是否恰当?归纳推理是否合理?分析和纠正其中的错误,尽力达到“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一题多解,即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探讨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通过解法比较,提炼解题思路;进行一题多变,即通过探索逆命题,改变条件、增设提问、推广结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根据变化进行思考,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使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使学生掌握获取学习知识的本领。牛顿说过:“我的成功归功于精细的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到达发现的彼岸。”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融入到思考活动中去。训练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从教师的“教会”转变成学生的“学会”与“会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寻求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教育氛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领悟。并在过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出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口答、板演、做作业,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之进行点拨、讲解、补充。教师也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它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所展示的PPT课件、动画、视频、微课、幕课等,大多是从网上下载并由教师加工、修改而来的。而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很少用来学习,因此要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它不仅仅是用来娱乐与休闲。重视培养和强化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渠道,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并把它作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三、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作为走向成功的法宝,在全社会中得到推广。

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学习的互动者、合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适当开展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合作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环境。在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的共同参与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师生合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当然,教师与全体学生的合作毕竟有限,不能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活动比较有效的形式,它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要注意以下三点:(1)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人数太多不能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人数太少则缺乏讨论气氛或知识储备的不足,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2)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差异性,不能全是优等生或学困生,也不能全是男生或女生,要均衡搭配,使组员能更好地合作与发展。(3)合作学习小组需要有组长,由其主持和维持纪律,避免讨论跑偏主题或从事与学习无关的内容。组长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轮流担任。合作学习不一定只是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还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帮助与分享成果。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承担组织、协调、启发、引导的责任。通过合作学习,让组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探讨、研究问题,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四、品德修养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是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素质。

教师用自身的思想、道德、情感、习惯等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教师树立好榜样,以身作则,坚持准时上课不迟到,按时下课不拖堂,树立守时、遵守纪律的观念。教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尽心尽力地完成好教学任务,体现爱岗敬业精神。教师不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要客观、平等对待、尊重每一位学生。接受学生认知规律的差异性,相信他们都能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向学生渗透公平公正、有爱宽容的意识。教师适时利用教材内容设制问题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居民生活用水、沙漠治理、退耕还林、材料减省设计等问题,借此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教学中,遇到与中国数学家研究成果有关的内容,如秦九韶算法、杨辉三角、刘徽的割圆术等时,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习动力。如果学生遇到生题、难题,不愿意思考,不想钻研,而是急于去请教老师或直接想要参考答案,有强的依赖性时,教师就要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

数学教学渗透品德修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把握好教育时机,使学生逐步具有良好的健全的人格。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例7

作者:胡晓荣

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是教师教育中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一方面,需内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需有外在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培养一时成为焦点。在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育人的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等素质中,有必要突出培养与课程育人密切联系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整体实施工程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是有效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工作的开展,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指导作用强,具有较深的语文教育作用的认识,对语文教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等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能让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界说

“核心素养”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人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学组织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会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学会新课标、新技术、新评价的三新教学设计,学会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学会课程改革的成果表达和学会文学活动的审美”六个方面学会中形成与完善的个人教育教学修养,其中的文学修养,也就是对文学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素养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开展学习与研究

学习是人生基本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性中有一种发展的欲望或需要,其生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食物;其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的学习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活动方式的过程。有人称21世纪是学习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所以,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应当把研究性学习或组织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来认识,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提出创新与继承的方法加以实践。

(二)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课程、课堂、课题)活动是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新的研、修、培一体化活动。在网络“三课”研究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能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创新方法实践新课程的新教学标准、新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组织指导。当前网络化的环境为教师参与新“三课”研究活动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提供了新的活动内容与交流的形式,使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的群体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成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不断形成与改善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行动意识、发展意识”五种自我发展的意识。

(三)开展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是有自我的创新教学。所谓创新教学,是教师有创见的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思考教学。研究表明:有创见的教学应是“生动的教学、期待的教学、问题的教学、反思的教学、思维策略”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创新教学,一是要把握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如目标导向策略、创新思维策略、学生想象激励策略、教学管理开放性策略、学习资源优化策略等;二是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展现的方式,如教师的“三课”教研活动方式,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式,教师的学术交流方式等;三是要有对创新教学设计与创造思维习惯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如“不先入为主的区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多余学习刺激的自我意识,对学生问题思考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固着采取变式”等。

(四)认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需要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不能发现文章中的美,就不能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只停留在关注课本中的文章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将其作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提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的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一是教师需要学习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如诗歌的思维方式、散文的形散而神在的知识等;二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不同的文体表现技巧、不同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入口等;三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如主题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是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例8

现阶段,我国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逐步转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选择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但是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便会慢慢积淀,伴随一生,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即个体在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中,对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是在个体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核心”则是关键而不可或缺的。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道德品质,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等,是一种普遍的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使人们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去适应时代的需要,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并去适应不同的不可预测的情境,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一,基础性。无论什么课程,学生只有能看懂文字,理解题目的意思,才有可能去完成它。语文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以及长期的积累,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二,动态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积累起来的。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一个又一个教育阶段的飞跃,只有不断阶梯式地学习,才能不断丰富、拓宽知识,才会让一个人的学识、阅历、能力、价值观等不断丰满。三,终身性。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到遣词造句,到文辞飞扬,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再接受着语文的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在不断积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持续长久的能力和习惯,而将其不断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最根本的素养。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而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则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了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见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地训练,简单重复地死记硬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将语文教学融于生活,融于自然、融于社会、使学生在自我生活中选择性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重视阅读

语文课程中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重视阅读,阅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内阅读,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潜心阅读。其二,重视课外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佳作,更需要重视国学经典阅读学习,如《大学》、《孟子》、《中庸》、《论语》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扩大课堂化教学的外延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其组织策划、互助合作、分析交流、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

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如虚实情境、观念情境、社会情境以及生活情境等,能够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讨论、思考以及阅读等,发散学生的思维,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赠汪伦》,诗词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汪伦对李白的真挚友谊,这种浅显的问题,学生们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上来,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无情”。然后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汪伦早不送、吃不送,偏偏这个时候送”,这种真实的情景和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对两人的友情展开丰富的想象。此外,通过实施探究性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从课内外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知识的积累、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从启迪反思、开阔视野等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更要从教学方式上矫正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通过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例9

1.1 核心概念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三一”教学策略,是通过对全国卷“三个新题型”和“一个作文”题型的解读,研究教学方法,构建集成式高中英语教学整体框架。包括:该策略指导下的高效课堂打造,团队合作教研以及校本教材开发三方面。该策略的实施内容、实施主体及实施阶段都同时体现“以一带三”,“以三促一”的理念,旨在全面推动高中英语课改过程中不断培养高中生英语学素养。

1.2 策略价值

其一,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卷英语高考特点,以任丘卷英语高考为基础,求同存异,提出应对高考的“三一策略”,有机导入常规教学,打造卓越高效的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其二,从教师角度出发:整合任丘市第一中学高中教研组资源,深入研究“三一”题型的特点,展开教改策略下的团队教研,分层分组研究。

其三,从教材资源整合角度出发:教师们分组分层教研,选编后的练习资料应不断被复制再加工,以保证其能发挥最大价值。

2. 目标与内容

2.1 策略目标

其一,课题性目标:全国卷高考三类新题型“七选五”,“语法填空”,“短文改错”加传统重项考查要素“作文”是课题核心目标。

其二,对象性目标:以高中三个年级学生为服务对象,由浅入深,由低年级教师引领式学习到高年级学生自主式学习。

其三,主体性目标:该课题参与主体分为小组研究并呈现研究成果。表现为三个新题型小组的常态存在与一个作文模板制作小组的阶段性存在。由一名资深教师引领,三名教师辅助,共同分期分段完成各阶段任务。

其四,阶段性目标:每个具体操作目标的既定完成时间分为“三个基础技巧铺垫”期与“一堂优质课”浓缩展示期。

2.2 策略内容

其一,研究以“三一”策略指导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新高考下题型结构的调整预示着高中英语常规课堂知识层次,教学重难点变化。具体研究题型特征比对如下:(1)七选五题型:该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对语篇结构及行文逻辑的掌握。(2)语法填空:该题型的考查旨在培养学生对词汇,语法及句法的综合运用能力。(3)短文改错:相较于传统的同类题型,新高考要求加大了学生对篇章脉络及具体细节错误的甄别能力考核。(4)作文:大小作文合二为一之后的全国卷大作文综合体现学生以文表意的核心交流能力,同时不可降低对学生语言素质的精细打磨。

其二,研究以“三一”策略指导下教研组团队合作的促进。“以一带三”,“由点促面”是三一策略运用于教研组集体备课与团队建设的方式与目的。

其三,研究相关校本教材的开发。通过“三一”策略的构建,形成适合学生能力的教辅教材框架,即以高考“三一”题型与自创新题型(新闻,续写,翻译等)为教材内容的校本教材研发。它既体现学生知识层次,又积极发展学生的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最终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 方法与技术思路

3.1 研究方法

其一,观察法:首先,在确定研究目标为“三一”题型背后的教学策略构建后,分团队采取小组观察调研找出各版块问题症结及相关症结;其次,确定总体观察对象为该策略实施过程前后教学效果变化及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提升,确定个体观察对象为该策略指导下成绩上升较快的参与主体,对其进行深入观察;第三,观察每一知识板块实施后该项目自身调整范围及纵深。

其二,行动研究法:在毕业年级小范围内探索性地进行教育改革,针对几类题型涉及到的教学重难点进行“预诊―资料准备―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板块计划―实践―总结”,然后向所帮扶学校推广。

其三,分析法:在涉及新高考教学改革这个复杂的教育现象中,“三一策略”实则分解了教学重难点。单独地观察它们,剖析每个组成因素的性质和特征并总结相关联系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触及教改核心。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例10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学习能力是指21世纪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用学习能力取代学习策略,进一步突出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路径,为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能力找寻应对措施。

二、基于课堂教学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培养

基于课堂教学的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将口语学习策略培养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仍以正常的教学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渗透相关的口语学习策略,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各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以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材为例,无论是会话课还是词汇课,教师都可以进行相关策略知识的培养。如对口语社交策略的培养,教师可在Presentation阶段向学生呈现新句型时,鼓励学生对于未听懂或未听清的句子请求教师重复,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社交能力,养成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如,对口语认知策略和口语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师可在Practice阶段练习课本中对话时,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进行操练,鼓励学生积极抓住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带领学生独立找出自己在英语表达中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认知能力和口语元认知能力,养成恰当模仿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而对口语补偿策略的培养,教师可在Production阶段对教材中的对话进行改编或默背对话时,多鼓励学生借助肢体语言来辅助自己的表达,也可教给学生一些对话改编的方法,如利用以前学过的词汇、句子,或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式,采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改编,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补偿策略,养成化繁为简的能力,对口语记忆策略的培养,教师可在讲授单词时教给学生一些单词拼读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不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尝试独立拼读单词,保证学生每个单词发音清楚,这样,句子和对话的表达才能够准确无误;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单词编成口诀或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记忆能力,养成独立拼读的能力。通过以上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口语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间接提高学生相应的学习技巧,促使学生在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基础上,学会口语学习的方法,掌握口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渐达到核心素养中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采用主题活动式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

这种方法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不同的话题为导向,向学生渗透相关口语学习策略的技巧。话题的选取可以来自于教材中每一单元相关的主题,也可由教师自行创设话题,从而引导学生围绕某个特定话题进行口语学习方法的训练。可供教师选择的话题有个人情况、学校与日常生活、节假日、饮食、服装、季节与天气、动物等。如对口语认知策略的培养,在对话的拟定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拟草稿、列提纲的形式,先用中文意思表达自己的想法,再用最简单的、自己学过的英文词语进行转换。引导学生在口语表达时不过度关注单词、句子的用法是否恰当,只要其他人能够领会说话人表达的含义即可,从而提高小学生口语认知策略的使用水平,养成与他人交谈时提前想好所要表达内容的能力。又如,对口语情感策略的培养,在对话的表演阶段,教师要鼓励小组的各个成员明确分工,给予每个人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克服学生的紧张感,从而提高小学生口语情感策略的使用水平,养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而对口语元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的培养,在对话的评价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将两个小组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其相似与异同之处,也可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鼓励学生在对话表达时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的变化,从而提高小学生口语元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的使用水平,养成反思和运用非言语行为的能力。需要关注的是,教师在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纠错的方式,不要中途打断学生之间的对话,不要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要采用直接纠错的方式,可以在学生的对话表演之后采用间接纠错或重复错误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在表达时的一些不当之处。通过以上主题活动式的口语学习策略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主题的口语表达方式,也可以促使学生在主题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逐渐养成相应的口语学习能力。

(三)充分利用英语课前5分钟时间

为了使学生在六年级毕业时能够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30首左右,教师可将该环节移至英语课前5分钟进行,为学生播放精心挑选的、简单的英语歌曲、歌谣,带领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跟唱。歌曲、歌谣的主题选择可以和教材中每单元所讨论的话题相关,从而更好地辅助课堂内容的学习。如对口语情感策略和口语补偿策略的培养,在进行天气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Rain,Rain,GoAway的歌曲,在教学生学唱时一定要充分借助身体动作的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所要表达的含义。一首英文儿歌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在5分钟的时间内先让学生对歌曲有大致的印象后,再利用每天英语课前的时间教学生逐句练习。该歌曲的第一句歌词为Rainraingoaway,教师可以借助手势,模仿下雨的动作,最后一个推开的动作模仿雨走了;第二句为Comeagainanotherday,教师可以通过双手往身体收回的方式,模仿改天雨又来了;第三句为LittleSallywantstoplay,教师可以借助双脚奔跑的方式,模仿小萨利想要去玩;后三句重复的歌词可以通过相同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口语情感策略和口语补偿策略,养成多种身体部位协调配合的能力。通过课前3~5分钟的歌曲演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英语学习的兴奋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通过做中学、玩中学的方式,充分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体会语言学习的快乐。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能够养成一定的英语语感,逐步形成学会口语学习的能力,进而间接提高学生的口语学习策略使用水平。

三、基于专题讲座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培养

基于专题讲座的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口语学习策略相关知识的讲座

首先,要向学生开展口语学习策略的知识讲座,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口语学习方法,并对学生尚未使用过且十分重要的学习策略进行相关介绍,给学生一个大体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策略的存在,并知道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自己口语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在讲座中进行简短的策略训练示范,利用较短的时间向学生介绍2~3种简单的口语学习策略,并在学生尝试后即刻进行验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运用学习策略给自己的口语学习带来的变化。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总结每次讲座的重点内容,给予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激发学生想要深入了解口语学习策略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策略使用意识,为后续相关知识的讲座打下良好的基础。口语学习策略的知识讲座,能够提高小学生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意识,逐渐养成口语学习的能力,达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针对不同口语学习策略进行针对性训练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分别进行训练,主要从口语认知策略、口语元认知策略、口语情感策略、口语补偿策略、口语社交策略、口语记忆策略六个方面,逐一向学生介绍在口语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最终达到学会口语学习的目的。首先,在进行口语记忆策略训练的专题讲座时,教师可向学生出示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如问候语、告别语、致谢语、道歉语等,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日常用语,这时就需要教师向学生渗透一些快速记忆口语的方法。可以采用情境模拟法,组织学生在真实的对话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常用的日常用语,通过多次操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从而提高小学生口语记忆策略的使用水平,养成主动练习的能力。其次,在进行口语情感策略训练的专题讲座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克服焦虑的方法,如系统脱敏法。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系统脱敏训练,依据学生对口语表达的焦虑水平从低到高排序,依次进行重复模拟口语训练,最终实现至真实口语情境的转换,通过现实口语对话的表达,促使学生摆脱口语焦虑的情绪;又如转移注意力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口语表达前适当听一听舒缓放松的音乐,到走廊里、操场上走动走动,从而摆脱口语表达的焦虑,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效果,间接提高小学生口语情感策略的使用水平,养成自我放松调节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口语学习策略的训练,学生能够有效提高相应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最终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

(三)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进行策略培训

课堂上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是基于群体性的培养,无法完全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别培养,而专题讲座的形式则可以弥补群体培养的不足。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进行策略培训,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更高效的策略培养成效。如针对听觉型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口述的形式创设更多戏剧化、新鲜化、生活化的情境,组织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相关策略的训练,增加听觉型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联想与记忆能力;而对于视觉型学生,教师则可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利用图像、文字对小学生进行相关策略训练,将培训的不同环节、不同要点、不同内容用图像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不同颜色、不同符号、不同图画所表述的内容,理解掌握得更加清晰准确;对于动觉型学生,教师可采用游戏、活动的动态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在做笔记、动手操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掌握相应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要点。总之,只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才能够显著提高策略培训的效果,最终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种途径,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实施策略培养,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养成英语口语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3]王佳英.论英语口语学习策略[J].英语知识,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