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有机化学的性质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4 16:47:43

有机化学的性质

有机化学的性质例1

2、醇:官能团醇羟基,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能发生消去得到不饱和烃,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3、醛:官能团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能被氧化成羧酸,能被加氢还原成醇。

有机化学的性质例2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如甲烷、乙烯、乙醇、乙酸、糖类、蛋白质等物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学习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课时数的要求,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来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结构和同系物的性质。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烃类、卤代烃、醇、醛、酸、酯的结构、性质、用途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了解有机物异构现象、反应原理等较难的知识。

分析两个模块有机化学教材可知:必修模块所学习的内容、化学反应方程式在选修模块均有重复出现,可以说必修知识是选修内容的基础,选修内容是必修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但因为教学目的的差异,二者内容又不是简单加减。因此,选修模块的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两个模块的交叉知识,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分析、推理、归纳,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

例如,选修模块“乙醇性质”的教学。学生在必修模块已掌握乙醇与氧气、乙酸反应的方程式,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分析乙醇反应时断键规律,归纳醇羟基的性质,推导醇类物质的通性,掌握反应原理等较难知识。

二、利用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

每门学科知识都有其内在规律,有机化学的学科规律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始终关注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体会“官能团一结构一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各类有机物的学习建构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注重讲评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结构理论指导性质的学习,利用性质帮助理解物质结构,由典型有机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推导出同系物的性质,由个性得到共性。

分析两个模块有机化学教材可知:必修模块主要学习典型的有机物的性质、用途,极少涉及反应原理,内容缺少系统性。选修模块注重有机化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教材以结构、官能团、性质、用途为主线编写。因此,选修模块的教学应以必修内容为基础,以学生已掌握的有机化合物知识延伸出官能团性质,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再由结构推测出同系物的性质。

例如,选修“脂肪烃”的教学。在《化学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因此,教师可先从回顾《化学2》知识入手,通过结构和化学反应类型对比归类,使学生明确结构(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烷烃和烯烃,再进行甲烷、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对比,并以此推广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

三、利用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生产、生活。新的高中有机化学教材贴近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应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化学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分析两个模块有机化学教材可知:必修模块以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为切入点,介绍它们的性质、用途,教材具有很强“实用”性,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教材较完整介绍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注重介绍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因此,必修与选修模块的知识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相互联系,在解答问题情境过程中学生不但复习必修知识,而且把必修与选修内容相互融合。

例如,选修“糖类”的教学。学生在《必修2》已经了解糖类化合物的粗浅知识,对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典型碳水化合物性质、结构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怎样检验某人是否得糖尿病?(2)农村用大米酝酿酒时为什么会先变甜,后变浓?设置以上问题目的,一方面复习葡萄糖性质,另一方面为淀粉水解打下伏笔。这些“问题情境”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解答问题的过程又达到必修知识向选修知识迁移的目的。

四、利用探究型实验

有机化学的性质例3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36-01

有机化学是高考考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新课改后有机化学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情况来看,有机化学将会在高考理综试卷中保持稳定,分值20~26,第一卷中的选择题一题占6分,第二卷中的非选择题占14~20分,以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为重点。

有机化学试题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会太大,主要考查常见官能团的性质及其应用、相互转化。但是在考题中往往是将课本知识置于新的背景下,考查的问题与新背景有一定的关联,重在联系生活实际。试题往往提供一种新的物质,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往往是多官能团的复合体,试题借以考查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等。有机推断、合成题、图表分析题、开放性试题区分度大,试题给出有关有机反应的信息,要求考生结合合成某新物质的流程图进行推断,或者设计有机合成路线。

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适当的方式方法。

一、结构决定性质――贯穿整个有机化学始终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在有机化学学习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特别是对官能团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在具体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个法宝。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能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烷烃是饱和链烃,分子结构中只有碳碳单键,性质比较稳定,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是它的特征反应。烯烃、炔烃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三建,易断键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烯烃、炔烃的性质相似,都比较活泼,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主要围绕双键、三建的断裂,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易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芳香烃由于苯环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就更复杂了,主要决定于所含官能团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官能团,就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而且各原子团之间相互影响。

二、准确掌握断键规律

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往往结构复杂,还伴随着副反应的发生,相比无机物而已较难。同学们往往在记忆过程中存在记不住,记不清,记不牢的现象。其实,有机化学方程式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断键规律,问题就我迎刃而解,变得轻松多了。例如:以乙醇为例讨论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乙醇能和金属单质钠发生取代反应,乙醇能和浓氢溴酸发生取代反应,虽然都为取代反应,但是断键规律截然不同,前者是断裂羟基中的氢氧键,后者是断裂羟基和所连碳原子之间的碳氢键。在乙醇的脱水反应中,分子间脱水成醚,发生的是取代反应,分子内脱水成烯,发生的是消去反应。

三、学会辩证分析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往往是通过学习一种代表物来学习整类物质的性质,根据结果相似,性质也相似来推导,但是,不同间的事物在质考查普遍联系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其发展性和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物。

(一)相似性与特殊性

有机物种类虽然繁多,但有同系物,而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相似的。因此,在复习有机化学时,只要全面掌握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就可以推知具有该官能团的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从而把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但是不同的物质在性质方面仍然有差异性,所以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注意性质不一样的地方。

(二)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

有机物的分子里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习时要从物质结构的特点关系去认识性质的关系。例如:乙醇、苯酚、乙酸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均能与金属单质钠发生取代反应。但羟基所连基团不同,所以性质有差异,乙醇中羟基氢不能发生电离,溶液呈中性,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苯酚中羟基受苯环的影响变得更活泼,能够微弱的电离出氢离子,使得溶液呈酸性,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苯酚钠;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不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还能与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当然,蕴含在有机物中的辩证关系还有很多,关键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物质的内在特征,外部条件综合考虑,对官能团的性质灵活的作出判断,做出处理,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四、掌握常见反应类型、化学反应方程式

5.还原反应 :如:烯、炔及其衍生物加氢;苯环加氢还原;醛加氢还原成醇;

6.水解反应(本质是取代反应):如:酯与油脂的水解; 卤代烃的水解 ;二糖及多糖的水解; 蛋白质的水解 。

7.加聚反应:(1)烯、炔烃及其衍生物生成高分子化合物;(2)甲醛聚合生成聚甲醛;

8.缩聚反应:(1)二元酸与二元醇的酯化缩合;(2)氨基酸的成肽缩合;(3)酚醛缩合。

因此,在具体学习有机化学中,一定要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核心思想,掌握典型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熟练写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建立有机物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知识网络,另外,加上适当的练习巩固加深,相信轻松学好有机化学定不会成为难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有机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有机化学的性质例4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2

在人类已知的化合物中,有机化合物占多绝大多数。与生命有关的有机化合物使地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新合成的数以千万计的有机物丰富了我们的物质世界,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要,提高了人们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有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有机化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有机模块的课程标准要求:(1)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3)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依据以上标准有机教材在编排上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有机物入手,通过各种模型、图片、资料卡片、学生活动、思考与交流、实验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探究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建立空间立体感,理解有机化学化学结构和性质及其用途之间的规律,及其现象的本质原因,形成有机化学的基本观念:分类观、结构与性质观、反应观等,学会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收集信息的手段,及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尤其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由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推测出一类物质的性质,由一类物质的性质分析具体物质的性质。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了有机化学结构上的奇妙与和谐,深刻体验到了化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

有机化学有与无机化学学习相似的规律,也有其独有的规律。下面以烷烃为例,探讨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认识有机化学结构和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及实验技能,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烷烃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门槛,在烷烃的学习中集中有机化学的核心概念――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学习本章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

1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结构观

1.1 建立立体结构

(1) 原子的成键方式及成键特征;

(2) 空间结构及原子的空间环境;

(3) 具体方法――物质结构理论、模型演示、动画、学生自制模型;

(4) 关于结构的几种表示方法――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空间构型

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例,从物质结构分析碳原子的原子结构分析其成键方式,确定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分析化学键特征,在键长、键能、键角上都相等;再让学生以碳原子为核心自制球棍模型,探究甲烷的空间结构:平面正四边形、正四面体结构;用图片和动画、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展示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并与平面正四边形进行比较:正四面体结构,键角是109?28?,四个氢原子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相同;若是平面正四边形,键角是90 ?,四个氢原子的绝对位置相同,相对位置不同,C-H键成90?,C-H键成180?,这样的区分为甲烷的取代反应生成物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埋下伏笔,从性质验证反映其结构。后续课程从同分异构体的角度:二氯甲烷不存在同化异构体反证了甲烷的四面体结构,但学生对二氟二氯甲烷的在平面上不同写法还不能区分,认为是同一种物质,说明学生对甲烷的四面体结构还没有真正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1.2 抓结构特点

甲烷的结构的典型特点是有C-H,立体结构。分析结构特点就从三个方面来看:(1)看化学键;(2)看原子间的连接方式;(3)看连接形状及空间形状:链和环;立体和平面。这样从结构相似分析认识有机物的类别。比如烷烃的特点是:C-C,C-H;C-C连接成链状;立体结构:看立体结构,一方面要看原子在空间的位置是平面结构还是立体结构,另一方面要看原子在空间的相对位置,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中心对称图形,哪些原子的空间位置相同,哪些不同。理解C-C单键可以旋转,以C为核心的四个单键所成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成立体结构,所以C原子周围的四个单键所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可以任意互换。如果学生对这样的结构认识比较深刻,学生看到物质的结构简式,就很容易认识烷烃,不会由于在纸面上的位置不同,而误认为是不同的物质。

1.3 抓结构的典型特征推测可能的断键形式

把结构与化学反应的实质结合起来,学习有机反应,应抓住结构上的典型特点。比如烷烃的性质,主要的断键形式是C-H断裂,H原子被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发生取代反应。而以后要学的烯烃的性质,结构上的典型特点是C=C键,反应时,C=C键中一个键发生断裂,在双键两侧的碳原子各加上一个原子或原子团,这就是加成反应。

2 抓典型物质的典型性质――典型观

2.1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机物中最简单有机物是甲烷,甲烷是重要的燃烧和化工原料,是重要的能源物质,是我国“西气东输”的重要工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提出问题甲烷为什么能做为能源物质和化工原料呢?

2.2 结构预测――可能的断键和成键形式、实验验证

在分析甲烷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学生探究分析C-H比较稳定,但在一定的条件也可以断裂,可能的断键形式,共有4个C-H可能断裂,4个C-H可能一次断裂或逐次断裂

2.3 反应类型

稳定性: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一定条件下反应:燃烧反应――燃烧热值大,燃烧产物无污染――高效清洁:学生写热化学方程式(复习已有的知识),写化学方程式,与无机反应相区别“”,燃烧产物及应用:作为燃料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元素的定性分析方法:

取代反应:结构预测――可能的断键形式C-H;实验验证: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探究反应的条件,通过实验现象推测反应的产物。结合甲烷的空间结构和现象分析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断键实质、产物,从而归纳总结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断键的实质是C-H键发生断裂,H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取代反应的比例关系是n(H):n(X2)=1:1,原子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为卤代烃的同分异构的思维形成作准备。由于甲烷中有四个H原子,取代反应是逐次进行的,所以取代反应的产物从一卤代烃到四卤代烃,产物为混合物,在烷烃的应用上通常不用于卤代烃的制备,烷烃取代反应的意义更在于让学生认识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分析物质的性质,理解取代反应和断键形式的关系,从而拉开有机学习的序幕。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反应用途。

3 抓住核心概念的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这两个概念贯穿有机化学学习的始终,同系物概念的学习是有机物类别学习的重要体现。同分异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的典型差别,认识到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引导学生建立这两种概念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烷烃的甲烷入手,复习甲烷的性质,稳定性,取代反应;理解其结构特点,是一个四面体结构,空间中的四个氢原子的位置,为其氯代物是否有同分异构体作伏笔,也为理解烷烃的立体结构作准备。学习中虽然通过展示了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力求建立空间立体概念,理解其氢原子只有一种,但在判断二氟二氯甲烷的结构有几种时,部分学生仍然写成两种甚至是更多种,说明学生对甲烷空间的立体结构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在其潜意识里还认为是平面结构,可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在理解巩固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的烃,从结构性质进行分析,这些物质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从元素组成上分,只有C和H两种元素;从原子的成键方式看:C-C,C-H;从C原子的联结方式上看,C-C连接成链状;从空间结构上看C-C和C-H在空间连接上成立体结构;从分子组成上看,相差n个CH2原子团,通式相通都是CnH2n+2。从以上分析可知:烷烃在结构上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在分析其性质,学生观察书上的数据,发现烷烃在物理性质从状态、密度、熔沸点上都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又从其结构上的相似性推测,其它烷烃的化学性质也相似,都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都能和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从以上结构和性质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这一类物质的间关系就是同系物关系。类似与无机化学的同主族元素。找出同系物的同和异,同系物一定是同一类物质,通式相同,结构相似,化学性质相似;异:分子式不同,相差n个CH2原子团,物理性质熔沸点一定不同。并与已学过的易混概念相比较: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物质相比较,进行概念辨析。同系物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同系物一定是同一类物质。

同分异构体的学习第一个层次重在理解结构上不同,虽然在纸面上的写法不同,但却是同种结构。第二个层次,是学会写同分异构体,这是以后写其它类别物质同分异构体的基础,能写出主链、支链,怎样确定支链及支链的位置,怎样找对称;同分异构体书写后能从对称的角度: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理解C-C可以旋转,C原子周围的四个单键不论在纸面上何种写法,但结构只有一种,理解C原子的种类和H原子种类,为卤代烃的同化异构体的书写提供固着点。向学生渗透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别:碳干异构和位置异构。烷烃同分异构体的核心是抓住C-C可以旋转,C原子周围连接的四个单键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位置相同;理解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在变式训练中,学会抓住辨别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同种物质、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物质之间关键要素。同系物是同类物质,C数不同;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同位素是同种原子;同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物质的原子个数或结构不同。

总之在有机化学入门学习时,抓住烷烃以上方面的学习,能迅速找到有机学习的敲门砖,为顺利有效地进行后续有机化学的学习,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思路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军.浅谈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科学方法的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2期.

[2] 刘蕾.中学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有机化学的性质例5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2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作为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开端,必修2模块选取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典型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油脂、蛋白质等)逐一展开学习。通过实验了解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对其性质的影响,认识这些有机物在日常生活的应用或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等[1,2]。由于教学是分别针对某一具体有机物进行的,并且这些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典型反应及结构特点等内容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易被发现或容易被忽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感觉这些知识是孤立零散的,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学生难以建立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整体而深入的认识。为此,沟通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关注具体有机物知识与更为基本、更为深刻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逐渐和连贯地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必修2“乙醇”的教学为例展开探讨。

1 必修阶段“乙醇”知识及其教学价值

从人教版必修2教科书的编排看,必修阶段“乙醇”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燃烧、乙醇的催化氧化)、乙醇的组成、结构式及羟基等,这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具体知识。若教学只停留在对这些具体事实性知识的识记上,学生获得的只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不能使学生已有的有关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知识得到重组和改造。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核心在于引领学生把握“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形成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认识。学生要达成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需要经历一个渐进与发展的过程。由此需要思考,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看,“乙醇”这部分内容与之前的甲烷、乙烯和苯等知识有什么关联?“乙醇”的学习将发展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哪些认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深刻理解知识的结构及其教学价值。

按照认识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框架[3],可以较为清楚地梳理乙醇与学生之前所学的甲烷、乙烯等在结构及其性质方面的不同,表1列举了从组成和结构特点来分析乙醇和乙烷的主要性质与反应,由此可以引领学生把握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对其性质的影响。以此分析框架为指南,可以促进学生依据所学相关知识的递增而整体把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从而建立连贯而深入的理解。

依据表1中的分析框架,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来说,必修阶段“乙醇”知识的教学价值主要分为三个方面[4]:第一,认知价值。基于从组成、性质、结构特点与官能团的角度,丰富对有机物(乙醇)的认识。第二,发展价值。基于与乙烷的比较,基于乙醇与钠反应比水与钠反应缓和的比较等,初步体会乙醇分子的结构特点(官能团、价键的极性)等对其性质的影响,逐渐发展对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第三,工具价值。即基于上述两个方面,逐步形成认识有机物性质的思路与方法,使之成为认识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工具。

教师需要对知识(教什么)和过程(如何教)做出决策,即要用合适的方法去教最有价值的知识。上述知识内容及其教学价值的分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教什么知识的问题[5]。

2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有效的教学需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就必修阶段“乙醇”的学习而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乙醇的了解,基于初中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乙醇的元素组成和化学式或结构简式,知道乙醇易溶于水,易燃,能做燃料、溶剂等;二是基于甲烷、烷烃、乙烯和苯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有机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及其性质等知识有所了解,知道甲烷能发生取代反应、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等,并初步体验了通过实验了解有机物性质、通过有机物结构特点认识其性质的学习思路;三是基于之前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化学键、共价键的极性、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等,这些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乙醇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性质反应的理解。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找寻两者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教师设计出能促进学生知识重组、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例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与人教版必修2教科书中“乙醇”内容顺序的编排(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结构、羟基与官能团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的燃烧、乙醇的催化氧化)不同,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教学内容顺序做如下的调整:从教学整体思路来看,按照“用途—性质—结构”的顺序来设计学习进程;就乙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来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不熟悉来安排具体内容,兼顾前后内容的关联与递进。为此,必修2“乙醇”教学内容主线的设计具体如下:乙醇的用途与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依次为乙醇的燃烧、乙醇的催化氧化、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结构特点(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分析讨论、乙醇与乙烷性质的比较)。这样的安排既体现知识的逻辑,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3 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将知识与认知过程进行整合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知识的理解协调同步,其设计框架如表2所示。

依据上述教学活动设计框架,必修2“乙醇”一课的学习进程按照“用途-性质-结构”依次展开,其主要活动设计简介如下。

任务1 从乙醇的用途了解其性质

[问题1] 根据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关于乙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请从元素组成、结构简式、用途和性质的角度进行考虑。请写出乙醇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反映了乙醇的哪些性质?

[问题1-1]在一块白板上有用油性笔写的字,你能用什么方法将其清理干净?这种方法利用了乙醇的什么性质?

[问题1-2]乙醇可以作为燃料,请书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与CH4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相比较,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认知发展]回忆并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梳理对乙醇的已有认识,建立乙醇的用途(燃料、饮料、溶剂)与其性质(易燃、易溶于水,能溶解其他物质等)之间的联系。

任务2 通过实验学习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问题2]乙醇能够燃烧,说明乙醇能被氧化。乙醇还能与其他氧化剂发生反应吗?

[学生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向试管中加入3~4 mL无水乙醇,将一根洁净的下端呈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观察铜丝颜色和试管中液体气味的变化。思考如下问题:(1)铜丝的颜色先后如何变化?(2)乙醇被氧化成什么物质?(3)综合整个反应过程,铜丝的作用是什么?(4)尝试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1]通过图片示意和教师的讲解,了解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演示实验1]借助实验模拟交警检查酒驾的方法,认识乙醇与强氧化剂(重铬酸钾等)的反应。

[问题3]乙醇还有什么其他的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2]观察教师演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与以前学过的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进行比较,思考如下问题:(1)根据反应产物的检验,说明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2)据实验测定,1 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 mol H2 。请结合乙醇的结构简式,分析是什么氢原子参加了反应?试着写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认知发展]在问题引导下,按照“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获得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思路,学习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乙醇的催化氧化、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会通过实验研究有机物性质的思路与方法。

任务3 从乙醇的性质认识其结构特点

[问题4]煤油是多种烷烃的混合物,金属钠与煤油不反应,而金属钠与乙醇却能反应,从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问题4-1]按照表3所示,比较乙烷与乙醇的性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乙烷与乙醇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

[问题4-2]比较金属钠与水、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两者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认知发展]在问题4的引导下,从有机物结构的角度认识其性质的原因。针对问题4-1的分析,认识乙醇的结构,知道乙醇是由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OH)所取代,乙醇和乙烷性质的差异是由乙醇的官能团(-OH)所引起的。基于金属钠与无水乙醇反应比金属钠与水反应缓和的比较,初步了解乙基对乙醇分子中羟基氢活泼性的影响,从而从官能团、价键的极性等方面丰富和发展对“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

任务4 总结学习有机物的基本思路

[问题5]根据今天对乙醇的学习,请你总结认识有机物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认知发展]反思这节课的学习,在互动讨论中,师生共同总结认识有机物的基本思路:以“有机物性质”为中心,基于用途了解性质,通过实验深入学习有机物性质,从有机物性质可以认识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可以解释其性质等(见图1)。

总之,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发展有整体考虑,既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也要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为此,需要考虑知识的结构与价值、学生的基础与认知发展,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等要素[6]。以关注学生认知发展为导向,注重沟通具体知识与学科思想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教学核心内容将知识与认知过程进行整合设计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逐渐和连贯地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知识的深层理解协调同步。这值得深入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何彩霞.发展学生对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认识的教学研究——以“苯酚”教学为例[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5):11~14.

有机化学的性质例6

一、有机化学的考纲要求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种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辩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3、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产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4、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二、有机化学复习方法

笔者认为:用熟练的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自已的化学知识,是复习有机化学的好方法。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要比大量零散的知识更具价值,在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对于考试时准确、快速调用相关知识是非常有效的。

1、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

依照官能团的顺序,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这样交叉复习,足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熟练的标准为:一提到某一有机物,立刻能反应出它的各项性质;一提到某类有机特征反应,立即能反应出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团,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一般性质必定伴有其特殊性,例如烷烃取代反应的连续性、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l-位醇和2-位醇氧化反应的区别、醛基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有机物燃烧的规律、官能团相互影响引起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往往是考题的重要源泉,必须足够重视。

2、突破口

(1)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推断官能团 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的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征、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各种有机物的制取方法,例如: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的物质 ②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H2的物质 ③能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物质 (2)根据反应条件推断有机物质的类别和反应类型 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例如:

①NaOH/乙醇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②浓H2SO4170℃(或)醇的消去反应

(3)根据有机物的知识网络推断

(4)根据新信息、新情景推断

三、高考有机化学题结构

例如(2010年广东)

四、有机化学的解题思路

首先是剖析题意,分析已知条件和推断内容,弄清被推断物和其它有机物关系。其次是抓好解题关键,找出解题突破口,然后联系信息和有关知识,应用规律进行逻辑推理或计算分析,作出正确的推断。

1.审题做好三审: 1)文字、框图及问题信息。2)先看结构简式,再看化学式。3)找出隐含信息和信息规律.

2.找突破口有三法: 1)数字;2)化学键;3)衍变关系。 3.答题有三要: 1)要找关键字词;2)要规范答题;3)要找得分点。

五、近年高考具体考法

1.紧扣教材,考查基础及主干知识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有机试题,主要考查的仍然是有机物同分异构、有机反应类型、典型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重要有机物检验、制备,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实验。

例(2012年山东)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考查】 1.油脂和苯的化学性质。 2.甲烷和乙烯的化学性质。 3.葡萄糖、果糖的组成 4.乙酸、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2.创设意境,灵活新疑,注重能力的考查

提高陌生度,考查学生的自学、观察、思维、推理等多种能力是近几年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以教材中各类有机物的基础知识为基点,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综合题给信息与基础知识,将知识进行重组与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突出考查推理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要求学生规范使用化学用语、填写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分子式等,因此也考查学生的学习品质与科学素养。

例(2011广东)直接生成碳-碳键的反应是实现高效、绿色有机合成的重要途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类直接生成碳-碳单键的新反应。例如: 化合物I可由以下合成路线获得:

(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________,其完全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注明条件)。 考查----分子式书写,大小写,元素顺序 考查-----酯的水解反应,完全水解,反应条件,方程式的配平,规范结构简式的书写。

(2)化合物II与足量浓氢溴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明条件)。

考查---醇的性质,正确书写方程式。

(3)化合物III没有酸性,其结构简式为;III的一种同分异构体V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化合物V的结构简式为。

有机化学的性质例7

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有机化学课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与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前者将有机化学内容包含在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介绍,后者是相对独立的有机化学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有机化学知识[1]。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2]和学时要求,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2(必修)》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因此,从两者来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致使相当一部分同学一进入高二选修模块的学习就“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有机化学在必修和选修间教学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根据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关于教学设计的原则[3],如何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衔接好必修和选修间化学教学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本人在衔接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1.贯串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由个别到一般,构建一个好的理论和方法平台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体会到这种思想,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搭建好这个平台,就是我们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处理好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构理论指导性质,性质帮助理解结构,由典型有机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推测出同系化合物的性质。如在化学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在“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从回忆必修2知识入手,通过结构和化学反应类型对比归类,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烷烃和烯烃,进行甲烷、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对比,并以此推广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的对比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知道分析有机物的结构首先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分析其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饱和程度,其次,要考虑官能团与相邻基团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测有机物的性质[4]。

2.充分利用探究型实验,切实做好衔接教学工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实验授课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学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从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的典型代表物的相关实验入手,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5]。

下面以《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第二节——芳香烃中,观察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现象为例。

关于“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的探究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条件在人教版必修2中已体现,在本章内第2节主要体现在对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方面方案的设计,要引导学生思考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尾气处理等多个方面来全面思考问题,从而掌握实验设计的各要素、理解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及对反应装置的要求。

关于“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的探究活动,利用对比实验原理,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出发,考虑甲基的影响,思考苯的同系物有何通性和特性?作出假说,最后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比较实验现象验证自已的假设。

3.“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境,从生活走进化学”

化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创新,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举选修模块“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节为例,学生在学了必修2之后,已经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貌,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常见药品,查阅它的说明书,从商品名、俗名、化学名、分子式、结构式、官能团及物质的类别对身边的常见药品进行分析,讨论常用药品中的有机成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4.巧用信息技术,活化教学衔接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个人计算机(PC机)附加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领域,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使用微观模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宏观微观的思维障碍。如在回忆复习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展示甲烷、乙烯的立体结构模型;通过实验录像再现甲烷、乙烯的燃烧,以及它们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过渡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上。

学生获取和学习化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多渠道的,其中互联网上的化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应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开辟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6]。例如,必修2已用图表进行专题介绍煤、石油的综合利用,选修模块在脂肪烃、芳香烃的来源和应用部分又对其进行了阐述。建议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从石油、煤化工制品用途、芳香烃和脂肪烃的来源、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煤和石油的加工工艺等多个角度进行资料查阅的探究,且事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讨论等。

5. 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过程,联系必修与选修,拓宽学生的视野

研究性学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想像力,培养学生的这些本领和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不是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联系课堂的知识去拓展,又可以应用于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们以研究过程的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7]。研究性学习为我们开辟了将实用性知识实践化的天地。以《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进入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为例,化学2介绍了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以及高分子单体(乙烯、丙烯)的矿物来源、乙烯和丙烯等的聚合反应和应用;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STSE教育,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接体验。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任务组(按学生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如材料发展史组、实验探究组、环境保护组等。研究性学习后,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提交实验报告,举办展览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总之,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有的放矢地抓好衔接。切实加快高中有机化学课选修和必修教学衔接的研究,使高中有机化学教学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使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化学教育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J].化学教学,2005年,(7-8):56-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沈剑峰.高二与高三间化学衔接教学刍议[J].化学教学,2004,(12):12-14

[4]陈颖.《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教学设计案例——“碳原子的成键方式”[J].化学教育,2005年增刊:167-170.

有机化学的性质例8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指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它与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直接相关,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高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过程中,为提高内部教学质量管理的弹性、效率及适应性,不仅要重视保障体系的构建,还要重视保障机制的优化和完善。近年来,部分高校在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主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新成员,应立足于学校实际,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形成科学、完善、长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这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著重要的现实意义[1],同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保证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教学质量提升中具有统帅作用的科学质量管理理念,不但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为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人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主体,促进人的发展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观,从学生成长成才角度来讲,学校在整个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由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到培养模式的改革,再依据学生的智能潜质与认知水平,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和科学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成才始终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宗旨。强调以教师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和承担者,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以人为本教学质量管理理念表现在管理目标上,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管理内容上表现为,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业务质量;在管理模式上表现为,着眼于科学化和多样化,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管理制度上表现为,侧重于有效性和灵活性,调动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只有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质量观,真正定位于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二是树立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教学质量管理的多元性是指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在内部管理格局上应具有各自的特点,每个学校在各个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质量目标,对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可以采取多种组织方式。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从实际出发构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在应用型本科的层面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反映在实现教学过程的客观条件差异性上,就校际之间人的因素而言,学生的素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层次均有差异,管理水平自然不同;就不同学校物的因素而言,办学条件优越与落后,投入教学的经费,各地均不一样,在管理形式与内涵上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反映在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差异性上,强调现代教学质量管理观的核心及管理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提倡各校的教学管理应有不同的特色,管理过程中的目标定位要因校而异。

三是树立全面管理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可概括为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的三全管理模式。“全员性质量管理”是指全校师生广泛参与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它强调质量管理不仅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而且牵涉到师生、教学后勤保障部门等全校所有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全过程性质量管理”是指在符合高校教学规律前提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对教学质量形成的每个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它要求各个教学质量管理环节均应实现预期目标,并认真对待评价、终结性评价及预防的作用。“全方位性质量管理”是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精心的谋划,使各方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它要求从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订及实施、学生完成学业到就业的各过程环节上,对影响质量的内外部因素和各类教学信息实施控制和监督。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的基本原则

从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出发,在优化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实践过程中,为保证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系统性原则。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系统的质量管理工程,由教学质量生成、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评估、质量反馈与改进等子系统组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我们应运用“系统论”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优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明确各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及方式,确立过程的顺序及作用,全面考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学校的定位,着重抓住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形成各要素、各环节的有机联系,从而实现各过程目标与学校的总质量目标保持一致。

二是遵循适应性原则。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只能在教学运行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方面,质量管理除了符合教育管理规律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其适应性,体现在质量标准尺度的制定上要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学校的质量管理要体现差异化管理策略,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多具有多种学科门类,不同学科和课程类别因其教学目的、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有各自的独特性,理应有不同的标准,以体现公平和合理;质量保障机制应有利于本校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能高效地确保教学活动,效果上可行,易为广大师生所接受。

三是遵循持续性原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强调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进行质量改进,其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随地方经济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是一N持续动态性的教学质量管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内涵的追求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时,遵循持续性原则,从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观出发,适时、适度地对教学管理工作做出改进,把握好不断变化的教学质量标准,以确保质量保障机制的完整性、适应性和先进性。这既是学校教学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规范及完善自己的需要,又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动适应学校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的途径和内容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分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学校质量管理活动的组织职责划分及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流程,按过程分为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监控机制、评价机制、反馈机制、改进机制;二是根据质量管理的功能分为导向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因此,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的途径和内容因管理类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反映质量管理过程性的机制所涉及的主要是组织结构、活动流程和评价改进,而反映质量管理功能性的机制所涉及的主要是制度规范、目标动力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组织结构、管理流程、认证评估、制度创新和目标动力五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

(一)组织结构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能否正常运行,与是否有健全的组织结构紧密相连。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持续优化自己的组织结构。首先,针对高校内部“有组织的无序状态”之运行特征,依据系统结构内的价值取向、业务技术、教学活动的多元化和松散性,结合教学工作的专业性、个性化和创造性等特点,需要专业性的系统组织形式;而对培养学生的目标一致性及长期性,需要各种教学活动的理性化,要求有一个科层制组织。因此,应健全以理性化和科层制为主要特征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学术及咨询机构,形成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其次,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组织保证。应健全由校、院(系)、教研室构成的三级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在不同层面实施质量管理。一方面,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教学督导组等管理机构,掌握政策导向、完善质量标准、协调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和分析反馈等,设立向校长负责的,并担负教学质量监督职能的独立机构。另一方面,作为实施教学的院(系),是质量管理最关键的组织,承担专业教学过程的质量标准执行、协调和监督等。同时,作为教学基层的教研室,是质量管理的直接实施组织,把握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负责监督与评价课程质量,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最后,质量管理中行政机构与学术机构的协调是保证管理有效性的前提,两者权力协调的重要形式是双方人员共同参与。充分保障学术组织在质量管理决策中的权利,需要完善及优化学术机构,防止行政领导以学术骨干的身份控制学术机构,在人员组织构成上要以专任教师为主体,考虑学科的发展和特点选取成员,规范学术管理,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作用。同时,设置和完善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咨询机构,吸收企业行业专家参加,以保证质量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二)管理流程

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是为了实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和活动,它决定管理运行效率和效果[2]。教学工作是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优化的主要对象,我们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此促进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在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优化中,可运用IE流程优化模式,根据流程现状记录和分析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教学活动状态,掌握流程的问题点,优化设计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提高流程效率。教学工作流程现状分析,是针对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发现并消除工作流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从而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柔性管理,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促使管理标准化,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其次,要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以质量管理流程为导向设计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信息处理的及时与完整,形成宽阔与畅通的数据交换渠道,完善校内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制定信息管理规范,确保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运行中形成的及各项评估所采集的信息及时反馈,有利于管理实施者及时对教学管理活动做出调整,从而消除管理工作流程被人为地割裂成条块的现象。最后,在流程优化中要处理好规范、理性、程序性与非常规及创新的关系。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效率、工作成果需要规范的标准及理性的程序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行政管理者考虑的是全局性的问题,而教师考虑的是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与科研,当部分教师、学术组织遇到职能部门某些不合理的要求时,会干扰他们的学术创新。学校只有展开磋商和沟通,在某些方面让两个不同的规范和流程彼此共存,从而加深双方的理解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途径。

(三)认证评估

专业认证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和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催化剂。因此,在反映质量管理过程性的监控、评价和改进机制方面,可通过认证评估进行优化。首先,专业认证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出发,针对目标、体系、条件、过程和效果等教学环节,明确质量标准。同时,教师及管理人员作为质量保障体系的成员,要及时有效地发现、反馈和解决问题,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全覆盖,从而在完善教学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健全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其次,采用认证评估的“内部评价”和“社会评价”质量指标,建立规范的内部质量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反馈制度,在专业教学环节中全程跟踪掌握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实现状况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学校和社会的不同角度评价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及教学效果,通过评价依据促进教育教学,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最后,要以认证通用标准规定的专业“持续改进”要求为引导,优化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改进机制。通过专业的认证培育、准备及认证考查过程,查找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改进依据,并针对培养目标、课程、计划的执行做出调整,形成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四)制度创新

高校不仅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些制度要不嗟馗母锖痛葱拢以形成具有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新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并从质量管理观方面寻求突破。因此,需要制度创新。首先,要形成完善的教学运行制度体系,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建立流程清晰、运行有序、执行严格和管理有效的教学秩序。学校要依据制度或规定对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活动内容和行为方式等进行规范,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3]。其次,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具有针对性。学校内部责任制度的创新,一方面是制度覆盖面的拓展,比如学校对相关决策与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是制度内在需要的变化,如随着有关学生管理、学分制管理规定的更新,在责任制度改进上均应及时跟进。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创新,要增强程序的科学化和个性化,一方面要重视评价的规范化,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合理化,如确保学术组织、学生的发言权。学校奖励制度的创新,如在教师管理中增设专项奖励项目,在学业管理中设立学生专业模块激励机制等。最后,制度的创新要保证内在协调性。由于各类质量管理规章的制定者有学校,也有部门,在规章某些方面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因此,要对相关制度实行整合,以确保制度执行的协调性,一要保证每一项制度都不违背其所体现的价值;二要避免制度之间的自相抵触,如教学环节各类管理规程、学生学业管理等都需要通过内在协调的制度安排来保障。

(五)目标动力

我们在质量管理功能性机制的优化过程中要从两个途径入手,一是为实现学校整体目标制订统一的价值观,并以体现该价值目标的管理制度引导内部成员的导向机制优化;二是学校通过价值实现、奖惩制度和薪酬待遇等手段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优化。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从内部目标导向、动力激励出发,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首先,应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明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管理目标的导向性。一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立足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管理目标,并为教学管理主客体所接受和自觉实践。二是体现目标的严肃性和发展性。作为各项教学工作指南的质量管理目标,一旦制定就不应该轻易变换。同时,根据管理实效和形势发展要求,把握好前瞻性,适时地对目标进行修正。三是质量管理目标要成为激励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而不是纯粹规约管理主客体的手段。其次,需要建立良好的教学激励机制,实现学校教学工作高效、有序运行,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需要有全面系统的指标、规范的质量标准及完善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还需有相应的激励和奖惩机制,这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和必要手段,如通过评优评奖制度及有关面向教学的倾斜政策等措施,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自律与敬业。因此,激发教师教学活力,营造教师热爱高校教学的良好工作氛围,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合力,需要优化及完善激励机制,以确保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最后,要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学校要在民主管理前提条件上,健全机制和畅通渠道,推进决策民主化和加强民主监督,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杨彩霞.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3):69-76.

有机化学的性质例9

有机化学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生活中有机化合物无处不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品,如医药、有机肥料、食品、炸药、香料、塑料和一些建装修筑材料等都是有机化合物。人体是一个有机体,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有机化学学科对于人类征服疾病如癌症、控制遗传、延长寿命将起到巨大作用。所以学习有机化学和了解有机化合物性质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是自从2006年9月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以后,高中的有机化学教学“岌岌可危”,这不是耸人听闻。有机化学教学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怎样改变已经边缘化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在2016年我省高考并入全国命题的背景下怎样做好高三有机化学总复习,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新课程实验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设置、高考考试方案与我省教学情况

新课程实验实施以来,高中化学学科由两本书、两个体系(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变成两个必修模块(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和六个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化学中重要分支的有机化学知识安排在《化学必修2》与《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前后配合教学。根据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高考必做题出自《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知识,选做题出自《有机化学基础》和《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知识。考生要完成化学必做题以及二选一的选做题。所以高考理综化学卷的有机化学知识考题出现在试卷的两个地方,一是试卷Ⅰ的必做试题,二是试卷Ⅱ的选做试题。这样就产生两类考生:(I)类考生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选做题,高考只考有机必做题不考有机选做题;(II)类考生以“有机化学基础”为选做题,高考既考有机必做题,又考有机选做题。

自主命题的我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的特点是:两道有机化学试题,一道是有机选择题(必做,6分),一道是有机选做题(选做,13分)。由于以《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知识命题的选做题,结构复杂,考点多,试题的答题点一般前后有关联,回答时容易造成失误,其题目给考生的总体印象难度高于“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题,从这几年我省考生化学选做题的答题情况看:90%考生选做“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题。

考生不选“有机化学基础”选做题,有机化学的必做题又是一道简单选择题,在应试教育思想还在校园中挥之不去的情况下,其结果是: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我省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大部分学校《化学必修2》的有机化学教学“草草过场”,《化学与生活》(一般学校此模块教材都不订)模块教学“青蜓点水”,高三有机化学总复习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有机化学必做部分考什么复习什么。

2016年我省高考将并入全国命题范围,全国卷理综化学卷有机化学试题在必做题中分布增多(必做部分:有机选择题平均1.5题,26、27、28填空大题往往以有机物作为试题背景),我省必须改变当前有机化学的教学状况与复习办法。

二、基于选择不同选做题的两类考生的高考复习方案

重视公众有机化学的科学素养,培养或吸引更多学生加入有机化学研究的行列,提高高中课堂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考虑,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对这两类考生应该采取复习框架相同,复习要点、要求、时间不同的方案。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有机化学教学要求和高考考试大纲有机化学考点,构建有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链,开展高三有机化学总复习,具体见表1。

说明:(I)类考生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选做题,只考有机必修不考有机选修。(II)类考生以“有机化学基础”为选做题,既考有机必修,又考有机选修。

* 有机化学实验复习可并入高三总复习“化学实验专题”。

三、高考有机化学选做题的难点突破

高考有机选做题的题型怎样?命题有什么特点?难点在那里?教学中要怎样突破难点?分析2010-2015年全国I卷理综化学有机选做题,发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特点:

1.有机选做题命题常以有机新材料、医药新产品、生活调料品为题材,以框图或语言描述为形式,主要考查有机物的性质与转化关系、同分异构、化学用语及推理能力。设计问题常涉及官能团名称或符号、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空间结构、计算、检验及有关合成路线等。

2.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这类题往往直接从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推断。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分子式,根据性质确定物质。至于出现情景信息时,一般采用模仿迁移的方法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用。推理思路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

下面以2015年全国I卷38.[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为例说明解题过程(试题略)。

本题的考点是:有机物分子结构,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此题目学生“怕”在那里?难在何处?“怕”在有机合成路线步骤多、过程复杂。“难”在分析推断各步骤时,如果卡在“一步”或错在“一步”,都会影响试题答案的正确性。事实上此题若能采取以上介绍的分析法,即直接从反应物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 推理思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等,不难推断试题的各步反应。

(1)步骤①⑤,从乙炔与丙酮分子含有碳碳或碳氧不饱和键,且反应前后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判断该步骤发生加成反应。

(2)步骤②⑧根据反应物由反应前的小分子变成反应后的高分子,且有不饱和键,判断该步骤发生加聚反应。由此可推出C4H6O2分子烃基处有一个双键。

(3)步骤③根据反应物分子有酯基,反应是在酸性溶液条件下进行,判断发生酯类水解。

(4)步骤④根据产物是聚乙烯醇缩丁醛,说明该步骤是聚乙烯醇与丁醛的缩合反应,则D为CH3CH2CH2CHO。

有机化学的性质例10

有机化学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不好的原因,不是学生懒和笨,而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窍门,没有找到学习有机化学的规律和方法。这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机化学的学习呢?

笔者认为,学生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理清以下知识点,有机化学的学习才能达到高考要求。

一、主要官能团对应的化学性质

碳碳双键: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燃烧、使酸性高锰酸钾腿色),加聚反应

碳碳三键: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燃烧、使酸性高锰酸钾腿色),加聚反应

卤代烃:水解(取代)反应(条件:Na0H溶液中) 消去反应(条件:NaOH的醇溶液中,加热)

醇羟基:与Na的置换,与HX的取代,氧化(催化氧化和燃烧),脱水反应,酯化反应

酚羟基:弱酸性(石炭酸),与浓溴水的取代反应,与FeCl3的显色反应,氧化反应(被氧气、酸性高锰酸钾等氧化)

醛基:与氢气的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被氧气、银氨溶液、新制Cu ( OH)2等氧化)

羧基:酸的通性,酯化反应

酯基:水解反应(酸性条件生成酸和醇,碱性条件生成盐和醇)

二、与某些物质反应的官能团

氢气: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环、醛基

溴水:碳碳双键、碳碳三键、酚羟基

酸性高锰酸钾: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的同系物、酚羟基、醛基

钠:醇羟基、酚羟基、羧基

氢氧化钠:醇羟基、羧基(直接反应)、卤原子、酯类、酞键(间接反应)

碳酸钠:酚羟基、羧基

碳酸氢钠:羧基

三、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烯烃加成卤代烃水解醇类催化氧化醛类氧化羧酸与醇酯化酯类

四、有机推断的方法

1.正推法

2. 逆推法(有机推断的常用方法)

3. 正推、逆推相结合的方法

4. 猜测验证法

五、有机推断突破口(题眼)

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推断官能团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 (0H)2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的物质

②能与NaHC03溶液反应产生C02气体的物质

③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H2的物质

④能使Br2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物质

⑤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物质

⑥能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紫色溶液的物质

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异类异构:环烷烃和烯烃、醇和醚、酚和芳香醇和芳香醚、醛和酮和烯醇、羧酸和酯类和羟基醛等、氨基酸和硝基化合物等。(每组物质烃基饱和程度一致)

2、碳链异构:碳原子排列顺序不同引起的异构.(主链由长到短,取代基位置由心到边)。

3、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位置不同引起的异构(位置由心到边)

七、有机物燃烧耗氧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量比较

1、等质量有机物燃烧(与各元素的含量有关)实验式相同的有机物,等质量时,耗氧量、产生二氧化碳、水的量相同

2、等物质的量的有机物燃烧(与分子式中各元素的原子数有关)

八、醇氧化的条件:一CH2 0H氧化为一CH0;一CH(OH氧化为一C=0;一COH不被氧化。

九、消去反应的条件:与接羟基或卤原子的碳相邻的碳原子上必须接有氢原子。

十、糖类的性质

葡萄糖:分解出乙醇,还原性(醛基的性质),醇羟基的性质。

蔗糖:分解为葡萄糖与果糖。

麦芽糖:还原性(醛基的性质),分解为葡萄糖。

淀粉:胶体的性质,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纤维素:酯化反应(分子结构中有3个醇羟基),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油脂的性质:大多数油脂兼有烯烃和酯类的性质,其中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

蛋白质的性质:胶体的性质,水解为氨基酸,盐析、变性、颜色反应、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