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7 15:56:32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例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86

化学这门课程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化学。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结构,同时还注重探讨无机化学反应过程。近年来,无机化学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展,许多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概念正丰富着化学学科。在初高中阶段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在大学阶段如何高效的为学生们讲解无机化学的知识就成了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生活和社会中的诱惑比较多,一部分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整堂课下来多半是在开小差、玩手机,甚至还有些学生一直趴在课堂上睡觉。学生们到校园里是来学习知识的,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学生自己的自控力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促进学生们的健康发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们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化学教师还应当努力转变教学理念与方式,培养学生们对无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起来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们较为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们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转变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机化学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学习这门课程能够让学生们基本了解当前无机化学的研究特点,使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更加完善。无机化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单凭教师的板书进行教学是比较困难的,像化学热力学基础、分子结构、原子结构等部分内容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们学起来也比较吃力。如果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只以口头讲述和板书教学的方式来讲解知识的话,学生们往往不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来开展教学工作。

众所周知,在大学阶段的学生们可能一天之中需要上多门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们的课业时间安排是很不一样的,有的时候一整天学生们都需要上课,有的时候一天只有几节课,这样的课程安排也给化学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授课之前,化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们每天的上课规律,提前备好课,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某天学生的课排的比较满,那么化学教师就需要注重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尽快的转移到新课中来。此外,为了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化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而采用多媒体来讲解无机化学这门课程,化学教师还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淘汰陈旧的教学观念,围绕着学生们的需求来展开教学活动。

第一,化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来导入教学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在讲解新课程时,往往以口述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回忆旧知识,以期让学生们对新知识产生兴趣。这种纯粹依靠口头讲述的方式串联新旧知识的方式虽然也有着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也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们在上课时如果开了小差,那么就很难再跟上化学教师的讲课进度,这无疑会让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为此,化学教师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多媒体导入贴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结合多媒体来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无机化学这门课程本来就包含有许多的重难点知识,学生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能会忘记一些旧知识,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记载化学知识概念的图片,让学生们借此去脑海中搜寻相关的知识。而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学生们可以由此对新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化学教师也可以借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化学学习效率,让学生们在消化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知识产生期待。

第二,转变教学方式,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讲解一些重难点知识。无机化学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学生们需要了解与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一系列内容,在课堂上,许多知识学生们理解不透彻,因此在考试中成绩也会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利用多媒体来开展无机化学的教学是很有意义的,化学教师可以将一些重难点知识以不同方式呈现在荧幕上,这种方式能够将一些经典的化学概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的脑海中对这些内容有着深刻的认识。

例如化学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一些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知识时,就可以用多媒体将一些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们思考问题的答案。许多学生反映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学起来比较困难,因而化学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这些知识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利用多媒体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牢固的掌握这些化学知识。化学教师需要让学生们牢记氧化还原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氧化剂和还原剂、半反应和氧化还原电对等基本内容,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们了解如何采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提炼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化学式,让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加强师生互动

化学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和学生们进行课堂互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广泛的化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们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们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很有利的。化学教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提问,让学生们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此外,化学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有趣的实验视频,让学生们对化学这门课程更有兴致。这种形式的化学互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们也会慢慢变得更加乐于学习无机化学。

总之,在无机化学的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们对无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例2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制造业进入一个发展停滞、缺乏活力的萧条期,几乎被人们视作夕阳产业。90年代以后,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制造业注入了生机。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据笔者初步调查,浙江省办有工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此同时,“高薪急聘数控操作人才”之类的招聘广告屡见不鲜,从人才市场和企业反馈的信息也表明,社会对高质量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从近些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数量上看,应基本能缓解当地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急需,不至于供需严重失衡,问题出在供非所求。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界定

(一)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 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与其相关的学科应包括机械工程学科、检测与控制学科、电子信息学科三大块内容。

(二)本质

机电一体技术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任务,就是通过输入计算机的检测信息,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另外,若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则其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

(三)作用与系统

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大作用是扩展新功

能,增强柔性。首先,它是众多自动化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如实现过程自动化(PA,即连续体自动化)、机械自动化(FA,即固体自动化)、办公自动化(OA,即信息自动化)等。其次,机电一体化技术又是按照用户个人的特殊需求来制造、提供产品这一当今最高级供贷方式的关键技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五个要素构成,如机器人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专业定位模糊,需准确定位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使它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看来,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四)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五)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三、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一)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方向

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为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这对矛盾,可设以下几个专门化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专门化;数控加工技术专门化:工业机器人专门化。通过设立专门化方向,可完成有针对性的就业前培训。当然,也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另行设置其他专门化方向。

(二)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坚决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体框架思路如下:

第一,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

第二,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

第四,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根据上述框架思路,专业课程体系由综合化系列课程和专门化模块课程两部分构成:

1.综合化系列课程

机械制图:包含原机械制图内容,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内容。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

控制工程基础: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内容,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

传感器技术:主要包含检测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包含计算机原理、信息处理、编程三大部分内容,以完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主要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控制方法和策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等。本课程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2,专门化模块课程

该模块主要根据设立的几个专门化方向,同时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趋势以及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一般在毕业实习时完成。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必须突出实践性与综合性。

条件具备的院校在校内完成该模块。具体操作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门化合作组,由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哪个合作组。每个合作组完成一个子课题,各子课题可以是同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子课题,合作组之间可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也可以相对独立。子课题按性质不同分以下三类:开发设计型、制造加工型和设计制造综合型。如开发设计型可结合学生的能力安排某个总成的设计,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电路制作,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制等;制造加工型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设计,完成零件的机加工、装配和调整工作;设计制造综合型则完成一个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或其中一部分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为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以设计制造综合型为主。

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教育时即可介绍专门化模块课程的大致情况,以便增强学生日后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该模块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课程开发充分结合合作组的内容,以实例、设计制作指导书的方式进行。如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设立的精雕技术专门化方向,要求学生独立编程并在数控精雕机上自行操作,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雕刻产品。由于强化了专门化方向,学生拥有社会急需的其他学校毕业生所没有的一技之长,深受企业欢迎。

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具备的院校可与企业合作,把专门化模块放到企业中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情况一起完成模块课程开发与教学工作,这样可同时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实践教学课时设置原则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例3

【分类号】S24-4;G642

课程群指具有相同内容或者内容具有承接的课程的有机结合或是几门能够互相促进的课程构成的有机群体。结构紧凑、内容合理的课程群能够为专业提供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平台,亦能够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整合的教学资源,同时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国内很多高校在开展特色课程群构建方法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3]。

农业电气化是将传统的农业工作方式与电气、控制、信息等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专业,其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特点,这就决定了专业的发展既要涉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知识,又不能像电子信息专业那样过于专注信息类的专业内容,专业中电子信息类知识广度更为重要[4-6]。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中的电子硬件类课程,对于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电子硬件类课程融合,构建适合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电子硬件课程群,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专业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上对学生进行拓展,同时整合课程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本文以农业电气化的三门核心电子硬件课程: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为例,着重论述了电子硬件课程群的构建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一、核心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

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三门课均以了解电子硬件的构成,掌握硬件基本设计原理,理解硬件设计原则,学习硬件设计方法为目的。课程中均涉及到了处理器、寄存器,寻址方式,数据处理等电子设计的基础知识,且具有前后承接的特点,三门课具有构建统一课程群的可能性。授课内容方面有雷同的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受相近,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对三门重要课程进行融合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思路与方法

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以培养学生电子硬件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着力打造完整的学生的完整的电子硬件知识体系,利用统一课程群的知识进行农业电气化系统中电子控制硬件的设计、开发、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电子硬件课程群的融合构建思路以实际设计中的流程为导向,对三门电子硬件课程进行有机重构。

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主要针对电子线路的选型、设计、分析、绘制、检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从实际硬件开发设计的流程来看,应作为课程群的第一部分。只有掌握了电子线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才能对后续课程中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课程中的硬件仿真部分进行正确的原理图设计,而在设计电子线路时要掌握芯片的硬件I/O接口信息,硬件寄存器的基本连接方式,故将后续课程中的硬件方面的接口内容,放在这一部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硬件的电子线路设计方法。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针对51级别单片机的设计进行讲解,应作为课程群的第二组成部分。为保证与后续内容稳固衔接,程序设计时应全部使用C/C++复杂语言讲解,将面向对象的硬件程序设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汇编语言和C语言,重点强化包括“.h/.c”编程模式、typedef、ifndef与define等面向对象的编程习惯,使学生掌握此类编程方法,为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打基础,强化I/O口、LED、LCD、键盘等硬件基础部分模/数电路层面知识的讲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嵌入式系统是课程群的第三组成部分,该部分承接前面的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内容,着重在嵌入式系统独有内容的讲解。由于嵌入式系统设计体系复杂,设计层面方面包括bootloader设计,硬件线路设计,软件开发设计等多方面,在有限的本科课程教学体系中,应将嵌入式系统视为“高阶”单片机系统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承接前序的课程内容,又不至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将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系统进行对照学习,重点在嵌入式系统的原理部分,嵌入式系统的三重抽象程度的编程、嵌入式系统的晶振的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软件部分则完全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讲解编程过程。由于有前面知识点的基础,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嵌入式编程的学习状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实验课开设方面,打通原来的课程实验,从电子线路设计,接口设计,程序编写到硬件调试全过程进行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群中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知识的融合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三、农业电气化电子硬件课程群构建效果展望

通过对农业电气化专业电子硬件类的三门课程的融合,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以统一的授课模式,对电子硬件课程群进行1-2个学期的连续讲授,按照统一的教学规划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教学规划,打破培养方案、实验教学方案之间的限制,能够为学生构建具有整体知识体系结构和技能提供保障。此类课程群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满足r业电气化类的交叉学科培养要求,能够培养出知识面广、知识体系完整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群建设模式的成熟,根据学科的特点还可以考虑构建知识结构的横向融合课程群,将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进行融合,培养出知识复合层次更加丰富的农业电气化人才。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例4

1.“填鸭式”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学校中的教学方式有了诸多变化,多媒体教学也逐渐应用到了教学课堂上。虽然老师不再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变,照样是照本宣科,无论好坏,实施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就算近年来有了多媒体教学的加入,大多数老师也只是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到了教室的多媒体屏幕上,教学手段虽然有了变化,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没有变得更好。

2.重理论,轻实践

在传统的教学思维中,教师在讲课时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缺乏对专业技能的针对性。学生们在上完一节理论课之后,往往不清楚哪些知识点是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最有用的,也不明白自己将要就业的工作岗位到底需要哪些技能知识。

3.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专业理论课程时,往往比学习普通的基础知识有更高的能力要求。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毫不讳言地说,中职学生恰恰缺乏这种能力。在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得不够扎实,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也不是很高,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有消极倦怠的心态。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很少能够看到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澎湃的学习激情。枯燥的教学内容,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逐渐丧失了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更是学生在知识海洋里的引航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充满弊端的情况下,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引入新的教学思路,不仅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还要能够让他们将学习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笔者通常所说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现实当中的职业技能有效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在职业技能的锻炼中对理论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和研究,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联,互为依托。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主要倡导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的学习为主导,职业技能的操作、形成以及动作要领的解释都需要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技能训练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透彻的理解,而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扎实地锻炼职业技能。

2.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际应用流程

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授课老师事先安排好一个周密的教学计划,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本门学科的教学目标,而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的。在理论知识课上,教师需要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还需要对其中涉及的关系进行演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模型等来帮助学生们理解抽象的机械物理知识。这样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具体实物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抽象的知识内容。

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就是具体项目的操作阶段。教师可以根据事先讲解的理论知识内容对需要学生们动手的训练项目进行巧妙的设计。在训练项目开始之前,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并明确告知学生此次训练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时间限制,另外,教师要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全程的掌控,以防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项目训练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让学生们观察零件的结构特征,也可以是机器部件的安装和拆卸等相关的机械物理实验。在训练方式的制订上,教师既可以选择让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让学生们独自完成一个训练项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个人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来学习。在项目训练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加以纠正和指导,让学生们按照正确的操作规范来完成。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重操作轻理论

由于实践操作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则更加偏爱实践操作类的课程,面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则兴趣缺失。面对这种情况,机械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就应该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从增加理论课程的趣味性入手,否则会使学生养成只愿动手不愿动脑的习惯,从而陷入“师傅带徒弟”传统的授业模式,过早地扼杀了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和进步的机会。

2.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主要强调的是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效融合在一起,让二者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然而有些院校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时则变成了完全无关的两块教学。学生在实践操作时,教师没有将理论知识融合进来,最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发生。教师在讲每节课时都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学习时才能抓住重点,做到理论实践的有机统一。

3.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应有的实际效果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例5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10-02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电工电子学》教学内容与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实例的完美结合,有必要对模块化授课体系进行研究。

一、电工电子学授课内容

以模块化教育模式的两种流派的主要思想为依据,结合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所需的电学基础,打破学科体系,实施电工电子学课程授课内容的全新组合,体现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高层次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准则,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模块的重新组合,凸显电工电子学课程经典理论知识点在汽车电子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适用和实用为原则,重新整合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知识结构,形成与工程技术应用相一致的授课内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传统授课内容如下: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①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② 电路模型;③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④ 欧姆定律;⑤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⑥ 基尔霍夫定律。

第三章:电路的暂态分析

①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② 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③ RC电路响应;④ RL电路响应。

第四章:正弦交流电路

① 正弦电压与电流;②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③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④ 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交流电路。

第五章:三相电路

① 三相电压;② 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③ 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

第六章: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

① 磁路及其分析方法;② 交流铁心线圈电路;③ 电磁铁。

第七章:交流电动机

①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②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③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④ 三相异步电动机转矩与机械特性;⑤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⑥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⑦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⑧ 三相异步电动机铭牌数据。

第八章:直流电动机

① 直流电机的构造;②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③ 并励电动机的起动与反转;④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⑤ 并励(他励)电动机的调速。

第十四章:二极管和晶体管

①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② PN结;③ 半导体二极管;④ 稳压二极管;⑤ 半导体三极管;⑥ 光电器件。

第十五章:基本放大电路

①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②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③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④ 射极输出器;⑤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⑥ 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⑦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第十六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①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简单介绍;②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③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④ 运算放大器在波形产生方面的应用;⑤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测量方面的应用。

第二十章: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① 脉冲信号;② 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③ TTL门电路;④ CMOS门电路;⑤ 逻辑代数;⑥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⑦ 加法器;⑧ 编码器;⑨ 译码器和数字显示;⑩ 数据分配器和数据选择器。

第二十一章: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① 双稳态触发器;② 寄存器;③ 计数器;④ 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和无稳态触发器。

第二十三章: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① D / A转换器;② A / D转换器。

二、模块化授课体系及案例分析

(一)模块化授课体系构建

以工程技术应用的实际需求为准则,将电工电子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体现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授课内容分割为如下模块:

1.基础元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一章和第三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电阻的分压网络在汽车电路中的应用;② 特殊电阻在汽车上的应用;③ 电容在汽车上的应用。

2.半导体器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十四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三极管开关电路在汽车电子电路中的应用;② 三极管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及其在汽车电子电路中的应用。

3.磁路及电磁器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六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点火线圈;② 汽车继电器的典型应用。

4.交流电路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

5.发电机和起动机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刮水电动机;② 汽车空调用鼓风电动机;③ 电动车窗电动机;④ 电动门锁电动机。

6.集成运算放大器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刮水电动机;② 汽车空调用鼓风电动机;③ 电动车窗电动机;④ 电动门锁电动机。

7.数字电路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二十章、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三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汽车门钥匙开关或门开关闭锁、开锁动作;② 汽车防止键锁闭;③ 汽车转向灯闪光器;④ 汽车刮水器间歇控制器。

(二)案例分析

案例:在进行电工电子学课程基尔霍夫定律讲解时,融入汽车电子技术中“电阻的分压网络在汽车电路中的应用”知识,并以图1所示的汽车传感器电路中常用的直流单臂电桥――惠斯通电桥为对象,分析电桥四个桥臂电阻变化对桥臂电流及电压特性的影响,即可以对基尔霍夫定律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又可以进行如图2所示的汽车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电阻应变计式)工作原理的讲解。

采用类似的模块化授课方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模块化讲授,可以有效地实现从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主动能力为主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解惑为主的转变,从以培养共性为主到以培养个性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

三、结论

以模块化教育模式的主要思想为依据,结合车辆工程专业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所需的电学基础,实施电工电子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组合,形成与工程技术应用相一致的授课内容。构建了车辆工程专业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模块化授课体系,引入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实例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电工电子学专业应用知识理解的加深,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方面的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例6

二、知识链与研发组织结构的选择

1、知识链

美国学者维娜•艾莉认为:“知识是‘不定性物’,是神话中能呈现多种形状的精灵。它一直在变化。它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这是一种有关知识的动态观点。知识也在组织内外流动,组织的研发过程是一种知识链过程。在RichardASpinelb于1998年首次提出知识链的概念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如: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从供应链的视角出发,将知识链定义为一个系统的概念,认为企业的知识链是企业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通过知识以形成竞争力的过程;陈志祥、陈荣秋等人在知识型企业的基础上指出知识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的投入、知识的转移、知识的创新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都被一条无形的链所联系,这条无形的链就是知识链;顾新、郭耀煌等人认为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的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徐焕良、李绪蓉则将知识链定义为有限个知识资源组成的有序集合;张欣欣、魏文斌认为知识链是指知识流在管理主客体之间的转移和扩散,从而在知识集成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产生价值增值。总之,知识链是企业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整理、转化以及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所有的人都被这条链联系在一起,并且通过实现知识价值以获得竞争优势。从知识链的内涵以及构成要素出发,马成樑将知识链的特征概括为:

(1)网络性,知识链广泛存在于企业内外;

(2)创新性,企业在整理、重组知识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知识和产品;

(3)复杂性,企业拥有多条知识链,面对的知识与环境又不断变化;

(4)快速反应性,企业知识是一个积累过程,要求企业能够快速反应;

(5)共享性,企业知识链源自知识管理,企业的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必然共享知识,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知识共享;

(6)学习性,企业与人类一样存在社会属性,也须不断学习和提高,以促使企业整体知识链形成循环。知识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研发组织结构必须要更加柔性化、更加适应组织的学习和创新,以及更加有利于企业整体知识链的利用。

2、基于知识链的跨国公司研发组织结构选择

对于研发组织存在的意义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一种是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理论,另一种是以博兰尼的知识论和纳尔逊等人的经济进化论为代表的技术知识与组织学习理论。相比而言,博兰尼与纳尔逊等人的理论更倾向于从知识和学习角度来探究研发组织存在的意义,而这更符合现在动态的环境。从企业知识理论来看,企业研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投入即是知识。Drucker、Hoope和Pos-trel指出,企业开发、维护、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公司创造、扩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跨国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流动实际就是母子公司通过相互协作,对知识链内外的知识进行识别、获取、整理、转化及应用,从而创造价值的无限循环过程,跨国母子公司之间通过知识链达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企业创新。然而,研发组织有效的创新需要一种有效的制度,从而起到协调拥有不同知识的专业研发人员的作用;同时,对整个研发组织进行适当的控制,以免产生无序与混乱。研发组织结构作为能够对研发人员及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的制度,对整个知识链过程产生影响,它是对研发活动所需知识的获取、运用以及积累的过程的有效安排。研发组织结构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能够在公司知识链的过程中起到协调与控制的作用,而知识链则是知识转移、流动的基本单元,是提供知识流动动力机制的基础。Turner等人认为,知识的丰富程度可以通过知识的两个特性———知识深度和知识宽度来衡量。知识深度指的是某一专业领域中的知识含量,用来衡量知识的集中程度;而知识宽度则指知识的多样性。这两个维度与组织内知识转移效率有关。另外,自从VonHipple于1994年明确提出粘滞信息和信息粘滞的概念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Szulanski将转移具有粘性的知识的困难程度定义为“知识粘度”,并且指出知识的粘性受到包括被转移知识的特性、知识源的特性、知识接收方的特性以及转移环境这四类因素的影响。而Hoopes和Postrel的研究发现,由于粘滞知识的存在,企业无法有效通过整合机制来实现知识共享。知识粘性对于提高产品开发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它是衡量知识链中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的知识转移的困难程度的一个综合维度。因此,除了知识深度和宽度,本文还引入知识粘性作为知识链的维度。知识链的这三个维度将极大地影响知识链的效率与效果,因此,企业必须对自身研发所需要用到的知识以及知识链的各个维度有清晰的了解;同时,作为能够在公司知识链的过程中起到协调与控制作用的一种有效机制的研发组织结构类型,也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知识链维度来进行选择和设计。

在母国集权型研发组织结构中,知识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同一个部门的成员之间。在同一个部门中,工作的成员拥有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因此也更有利于知识的流动,尤其有利于知识粘性较大的隐性知识(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流动。但同时,由于在此种类型的研发组织结构中,知识只在有限的人员之间流动,知识深度和宽度将受到限制。在多中心并存型研发组织结构中,知识的流动发生在各个子公司研发部门之间,相比母国集权型研发组织结构而言,员工异质性将使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增加,但由于各个子公司研发部门之间可能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研发部门位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的交流主要依赖于现代信息网络,这将不利于知识(尤其是知识粘性较大)的转移。此外,多中心并存型研发组织结构由于没有控制中心的存在,很可能出现无序状态,导致知识流动效率不高。轮式研发组织结构是由母公司研发部门主导的研发组织体系,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母公司研发部门作为控制中心负责研发任务的分配以及各个研发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的流动主要存在于母国研发部门与子公司研发部门之间。此种组织结构虽避免了研发部门之间可能存在无序状态的问题,但它同样不利于知识粘度较大的知识的流动。网络化整合型研发组织结构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从传统的邮件到电话会议、再到视频会议,现代信息技术无疑为位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研发部门的信息传递提供了方便;知识转移不仅在母公司研发部门与子公司各个研发部门之间发生,还在子公司研发部门之间转移,所有的研发部门都被知识网络整合在知识链之中。最后,无边界型研发组织结构不仅考虑了公司内部的研发部门,还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甚至是供应商等等都纳入公司的研发体系当中。然而,无论是何种研发组织结构,都有它各自的优劣势,关键在于权衡利弊,最终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结构类型。母国集权型研发组织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研发成本,充分使用资源,但它不利于研发全球化的战略,缺少针对本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国家本土化研发。多中心并存型研发组织结构适用于产品种类多、开发任务重的情形,母公司可以将部分产品交给子公司研发,一方面提高子公司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东道国本土化创新,但它也会提高研发成本,并且可能会因为缺少统一的控制协调机构而产生混乱。轮式混合型研发组织结构能够使得子公司研发部门在母公司研发部门的统一领导协调下工作,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公司的创新。网络化整合型研发组织结构能够充分调动公司内部的资源,但它也需要协调中心的存在,并且依赖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边界型研发组织结构是对网络化整合型研发组织结构的扩展,它打破了传统的组织界线的概念,将全球资源归入企业研发中,同样,它也需要协调中心的存在。因此,跨国公司在选择研发组织结构时,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使研发组织结构有利于公司通过内外部知识链为企业创造价值。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例7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计算学科;课程构建;导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者要学习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入门课。应该就学科特点、学科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典型方法、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各年级课程的重点,以及如何认识计算机科学,学好计算机科学等问题从科学哲学和高级科普的角度去回答学生的疑问,因而起到后续课程导引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并为深入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各专业课奠定“以全局指导局部”的基础。

但是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很难找到一本与时俱进的教材,既满足学生的理论课需求,又满足实践课需求。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进行变革,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自己的看法。

2存在问题

通过大三、大四学生调查,发现当问及你对计算机学科的体系结构怎么理解?80%的学生对此问题回答模棱两可,笔者对这种现状震惊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科学缺乏比较全面的认识,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较差,一些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后还没有建立起一些专业学习的方法,甚至有些同学认为计算机专业学习就是熟练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而对于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兴趣。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出现很大的障碍。究其以上情况,教与学的目前状况值得我们深思了。

鉴于存在以上的现象,诚然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态度、兴趣有关,但另一方面对“计算机算计导论”这门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都发起了挑战,如何解决这门入门课程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引导作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目标

多年来,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对该课程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这也就给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带来了一些难度和偏差。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如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他们对该课程的需求、兴趣不同,因此就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而实际上,内容的增加或删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课程目标的约束。1989年1月,ACM攻关组在《ACM通讯》杂志上发表了计算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计算作为一门学科》,该报告明确要求《计算机导论》课程要以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学科中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2001年12月,ACM 和IEEE - CS任务组提交的CC2001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报告更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应能让学生了解计算学科中那些富有智慧的核心思想 。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来看,既然本课程是计算专业的最先开设的课程,它应该达到的目标是:(1)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兴趣;(2)充分展示计算领域能做什么,但不去深究怎么做;(3)能揭示计算领域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4)能培养学生学科全局观及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5)能让学生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在该领域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

4教学内容

近年来,虽然很多高等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但要区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不同,;还要明确课程内容设置目的,作为计算机方向的入门课程,应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按照“CCC2002教程”的描述,按照上述对内容的描述,“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下列几大部分:

(1) 计算机学科概述,包括学科的背景、发展历程、名称的来历等;

(2) 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描述,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冯・诺伊曼结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等;

(3) 对软件知识的描述,包括软件的分类、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算法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和软件工程;

(4) 对通信与网络知识的描述,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基本方法和网络协议以及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管理知识;

(5) 人与计算机,包括人机交互知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领域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人脑与电脑的关系;

(6) 计算机和社会,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计算机专业与社会的关系、知识产权与职业道德等;

(7) 学科的未来,在每一部分中穿插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上著名的事件、公司、人物、产品,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

5教材选择

5.1适当补充新的信息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基础性又必须有先进性。既然计算机导论是一门正规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就不能带有随意性。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也决定了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感性知识,还要介绍计算机的理性知识,即要“领进门”,又要“送一程”,所以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一部分内容应该相对稳定。 但是计算机导论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如果授课内容陈旧、肤浅,不但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上机实习也会遇到障碍(找不到过时版本的软件),所以课程内容必须“吐故纳新”,要适当介绍一些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和一些流行的优秀软件,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先进性。 所以不仅教学大纲要不断修订,而且教材也要及时更新。

5.2防止两个倾向

在计算机导论课的内容选择上还要防止两个倾向:一个是过于简单,另一个是过于复杂。 如果课程内容简单化,降低要求,就容易把这门课降格为社会上一般的计算机操作培训班。 把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的第一门课程混同于计算机扫盲,是对该课程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的结果,也是对课程性质和任务的一种误解。 反之,如果课程内容复杂化,一再加码,就会把这门课提升到计算机原理课的水平,学生听不懂,吃了夹生饭,会给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障碍,同样也会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望而却步”。

6教学方法的探讨

6.1教学融入“故事性、趣味性、启迪性”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很多人和事物,如果将一味地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把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知识等所关联的到人物事件讲述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他们的成功与贡献来启迪我们的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专业认识。比如讲到计算机体系结构时,就会提到冯诺依曼,他的人生经历,事件发展背景;讲到计算机网络时就会提到,美苏争霸等重大事件;比如讲到人工智能方面可以引出“深蓝大战”。这样集故事性、趣味性、启迪性结合古板的知识让学生充满兴趣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6.2直观的教学法

比如,当涉及到一些硬件知识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一边拿着一些硬件部件进行现场讲解。在做实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实践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比如进行硬件组装,让学生通过真实地触摸硬件的元器件及产品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再如,当讲到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时,就可以到实验室去,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学习网络,进行现场简单的认识网络的组成。这种感性的教学方法能带给学生直接的专业学习体验以及更新颖的感观认识。

6.3善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法

采用这种技术不仅能使大一学生有了上课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它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带来更多的信息量:

(1) 在讲到硬件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以用视频展现整个说要讲解的相关知识的视频过程。

(2) 在讲解到操作系统等软件进行操作时,可以用视频展现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然后再带学生进行实验室进行现场安装,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

(3) 在讲到一些抽象的基本原理时,如在讲解到CPU的工作原理时,可以用制作的Flash小动画展现CPU的工作原理。

6.4语言表述具体化

因为计算学科中抽象性的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语言表述不通俗易懂的话,抽象性越高,学生会在刚刚了解一个内容的基础上,再尽全力去理解这晦涩的专业术语等抽象的表达,这样学生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就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听课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6.5精讲多练是授课的重要方法

计算机导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这些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而要靠大量的上机实践。 因此,计算机导论课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正确的指导和大量的上机实践是学好这门课的基本保证。课程性质的定位也决定了必须采用精讲多练的授课形式。精讲应该是不得不讲时才讲。现代教育思想在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同时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精选重点和难点详细讲解,使刚入大学的新生在陌生的学习对象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但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6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计算机导论”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内容广泛且与后续课程关系密切,因此讲授起来有一定难度,本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站在学科的高度看问题,将复杂的、抽象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也有“万事开头难”,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极大的热情,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对本学科有全面了解,要变传统的知识型教学为研究型教学,选择适当的知识为载体,通过对知识点的讲授,让学生学会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先把知识“嚼出味儿”,然后再在课堂上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所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机地组织和确定课程内容,把握教学计划的总体安排,强化能力培养的意识,使学生能通过对学科的理解和认知进入学科领域。

“计算机导论”课的每一个环节势必影响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后续知识的学习,这值得我们每一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们去关注。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例8

一、开门见山,直观导入

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开门”是教学的开始,“见山”就是直接说出本课的目标与内容,“山”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法就是直奔主题,用短短的几句话,将本节课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明确的揭示出来。这一法简明扼要、省时高效。

例如讲到“电解池”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一款精美的手机,“手机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迅工具,大家看我手里这款手机,银白色的金属机外壳,一看就很有质感, 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么有质感的机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你将得到答案。”手机是学生最熟悉的物品, 但是学生并不了解手机的金属外壳是通过电镀制造出来。教师通过展示手机,能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自然过渡到电解池内容的学习。用番茄、锌片、铜片和音乐贺卡组装一个大番茄音乐电池,将番茄藏在学生看不到的盒中,只给学生看到音乐贺卡的闪光,听到音乐贺卡的优美的旋律,当教师将番茄电池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巨大的疑问和浓厚的兴趣一起涌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说水到渠成。

这种开门山、直观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客观存在的事物,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二、问题导入

问题是思维的“启动器”和出发点,它能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疑导课是常用的导课方法之一。

例如乙醇的引课:同学们都知道酒,那么你们想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通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酒的主要成分 ―― 乙醇。

三、探索实验导入

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特别爱观察,摆弄一些新奇的食物和器皿,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也是导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金属钠”一课:一个盛有水的大烧杯一块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教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提问:取用钠时打开瓶塞闻一下瓶中液体的气味。用镊子取钠,不用手拿。思考为什么? 大块钠切割时你能获得什么现象和结论?不规则的钠块在水中如何运动,自身有何变化?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如何验证反应产生的气体?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高涨,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体验化学的魅力,从喜欢化学实验进而喜欢化学学科。

四、温故知新导入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例9

厦门双十中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强和创新学校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促进我校安全形势持续稳定良好。问卷调查中,约有98%的教师认为现在学校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具有创新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责任创新,建立学校安全管理体制的长效机制

厦门双十中学加强学校组织领导,校长是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创新,落实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一岗双责”的安全职责,认真组织实施省、市各项安排部署,高度重视,立即行动,结合本校实际,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把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摆上当前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切实抓紧、抓实、抓好,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水平,明确并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职责。

厦门双十中学积极进行学校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竞聘量化表中计入教师履行“一岗双责”岗位安全考核分,并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提升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推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学校岗位安全考核量化的长效机制。

二、管理创新,构建学校安全隐患排查的治理体系

1.安全管理信息化。厦门双十中学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为核心构建学校安全管理功能,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校安全的自主管理,已建立和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月报告、季分析制度、隐患台账制度、督查制度、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隐患整改督查回访制度和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考核制度,强化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着手建立包括学校隐患自查自报系统、隐患动态监管统计分析评价系统等内容的学校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

2.安全管理智能化。厦门双十中学已启用了“智能化校园访客管理系统”来执行门卫登记管理。凡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员都采用自动读取录入证件信息,该系统能辨别一二代身份证真伪,并具有数据自动录入、管理分析、来访查询等功能,实现了来访登记无纸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有效解决了校园门卫登记管理方式存在的人员出入难管理的问题,对外来人员进入校园进行严格管控,同时保存在系统中的信息数据可追溯,为应急处理提供了有效数据。该系统的投入使用,使学校的门卫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提升,为学校又增添了一道安全屏障。

3.安全管理无缝化。厦门双十中学安全管理工作力求常态化、精细化、应急化,特别是学校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始终坚持“边排查、边整治”“滚动排查、滚动整治”和“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整治得好”的原则进行整改,多部门联合定时“网格化”拉网式检查校园重点部位,重点加强校舍、校车、消防、危化品、用电用气、教工宿舍、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安全检查和整治。

由学校教务处牵头负责建立学生缺勤“了解、登记、反馈”制度,年段班级具体执行。对每天缺勤的学生,班主任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落实去向,并将缺勤情况反馈给年段,汇总反馈给教务处,尽最大可能避免学生上课期间私自外出,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教育创新,筑牢学校安全管理体制的宣传阵地

1.夜间疏散演练、消防灭火演练、心肺复苏课程等,安全参与保驾护航

(1)夜间疏散演练。厦门双十中学高中校区每学期定期组织住宿生进行夜间紧急疏散演练。为确保演练安全、顺利进行,各校均预先做了周密部署,充足准备:由保卫科对疏散路线全程进行了实地仔细检查,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演练路线畅通安全并预先对住宿生细致讲解了应急避险疏散的正确方法,交代了演练的时间、内容、程序、疏散路线、纪律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由生管处检查了宿舍楼道的所有应急灯断电后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宿舍楼电源总闸。演练时间一到,宿舍楼所有应急灯马上亮了起来,随着烟雾弹的燃放,疏散信号响起,全体住宿生用湿毛巾捂住嘴鼻,低腰快速地按照疏散路线从各宿舍撤离,在规定的时间所有同学都按照演练要求疏散到制定安全位置集合,生管老师、宿舍长迅速清点人数并向总指挥报告。

(2)消防灭火体验。厦门双十中学高度重视学校的消防安保工作,保卫部门定期开展严格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德育部门狠抓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习惯的养成,不断提高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及能力。

(3)心肺复苏课程。厦门双十中学有厦门市首个红十字文化传播馆中学示范馆,示范馆里设有学生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教室,还有用于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操作的安妮模型。学校以此为平台,不断提高教师“心肺复苏”等急救能力,深化学生“自救和互救”等急救常识教育,将学校安全急救培训和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将安全急救教室设在示范馆,以课程与实践为载体向师生系统普及安全急救知识,并将学校己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逐步完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平安成长。

2.安全课间彩铃、安全知识贴士、安全委员培训等,安全宣传春风化雨

(1)安全课间彩铃。“同学们,静校时间已到,如果你还在教室里面或在操场逗留,请尽快回家,回家路上注意交通安全,做文明有礼的双十人”,这是厦门双十中学放学彩铃内容。厦门双十中学若干年前就制作安全课间彩铃和安全广播课件,在学生课间及上、下午放学时播放,营造浓厚的学校安全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都能得到安全警示,时时学习安全,处处注意安全。

(2)安全知识贴士。“天气炎热,清凉的水域总是充满诱惑,敬请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游泳安全,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这是厦门双十中学一则安全知识贴士。

(3)安全委员培训。厦门双十中学组织对全校100名学生安全委员进行了岗位安全体验培训。岗位培训中讲清了“小小安全员,承担大责任,发挥大作用”的意义;解读了安全委员职责,组长职责,队长职责;体验了如何发现安全隐患,如何有效开展安全工作。参加安全岗位体验培训的学生安全委员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防范技能,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安全管理规定,履行好安全员职责,发挥好学生安全委员的作用,及时查找和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四、联防创新,凝聚学校安全管理体制的所有力量

1.教师全员安全联防

(1)“三会”“五不漏”。厦门双十中学每逢寒暑假、节假日之前都要开好安全“三会”(教师大会、学生集会、家长会),按照“教育五不漏”(不漏一所学校、不漏一个班级、不漏一个学生、不漏一个家庭、不漏一个部位)的要求,加大学校安全管理宣传力度,全面发挥学校教师安全积极性,开展教师全员安全联防,凝聚“安全学校”共识,确保学校在寒暑假节假日涉校涉生各项安全工作。

(2)安全包干教育。厦门双十中学实行学生安全包干教育,全校每位教师在寒暑假节假日期间要做到“三个一”:一个教师包干若干个学生,所有学生均有教师包干;每个教师假期进行一次联合家访;每个教师每周一次与包干学生进行一次电话联系,及时跟踪学生安全表现,加大学生生命安全隐患排查的宣传力度,强化广大学生及家长假期生命安全意识。

2.家校合力安全联防

(1)安全教育圈。厦门双十中学初一年段现有学生共684人,其中外来员工随迁子女达287人,约占总数的42%,做好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重点。厦门双十中学结合“三访三创”、第七轮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开展,把安全宣传教育送进每个社区、每个家庭,与家长、学生一起了解安全常识,了解社区家庭防灾重点、避灾场所。学校通过家访、亲子互动、道德讲堂、微众德育课等活动开展安全教育,让家长加入学校的安全教育圈,一起关心学生的安全成长。

(2)安全“不放假”。厦门双十中学家校联动抓防溺水教育。一是在重点时段,如暑假家访,要求教师把防溺水宣传作为家访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到学生放假,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不放假”,通过多种形式,将安全教育送到家;做好全员家访及假期安全对接工作,督促家长落实监管责任,提高家长安全意识。二是在平时,积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平台、家长QQ群,家委会等形式大力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落实学校安全管理机制,确保全体学生平安。

(3)安全小贴士。随着全市初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比重逐年增加的新情况,厦门双十中学针对进城务工子女家长存在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监护责任履行不够到位等实际,积极开展“带法回家”“家庭消防方案设计比赛”等活动,提醒学生家长增强安全意识,利用厦门市网上家长学校平台,每天定时向全校家长发送“安全知识小贴士”对学生在家、在社会的法制、安全、行为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规范,让安全教育深入到每个学生家长的心里。

3.警(院)校共建安全联防

(1)安全警示教育课。厦门双十中学联合思明交警大队、中华派出所定期向学生传授《安全骑单车平安进校园》等交通安全警示教育课,通过相关数字、案例,从学生实际出发,讲解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交通安全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交通法规,提高了学生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自觉性,对保障学生交通安全、维持校内外交通安全秩序、共创平安校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安全知识进校园。厦门双十中学积极邀请市公安局巡逻特警支队特警一大队、思明治安大队深入学校开展“安全知识进校园”主题宣传活动,净化校园安全环境,强化校园安全管理。活动中,警官们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用通俗易懂的预演,以安全知识讲座、案例警示、自救示范、现场解答、分发资料等方式,向学校师生讲解日常安全法规知识和安全防范常识。“安全知识进校园”主题宣传活动提高了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取得了良好的安全教育实效。

(3)安全援助双基地。厦门双十中学积极与厦门中级法院关工委共赢共建共育“法律援助基地”和“法制教育基地”,学校定期安排政治学科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中级法院审判法庭,参观学生写“法制安全教育心得”,以加深学生对法院的了解与认识,有效地弥补了家校安全教育的短板;每学期邀请厦门市中级法院退休高级法官为学生开设《别让青春在犯罪中迷失》等安全主题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鼓励学生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促使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做文明守纪的好学生,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建立“行为失范生帮教机制”,邀请厦门市中级法院关工委协助学校对行为失范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好行为偏差学生的转化工作,定期走访学校和帮教学生。

4.社校联动安全联防

(1)把住“溜、辍”的源头。厦门双十中学重视与社会、社区的合作办学,与社区一起联合举办暑期“准”双十学生夏令营、初中生活适应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抢占这些学生的心灵空间和活动时间,以避免他们因缺乏有效监控,缺少关注,而走上歪路。将街道辖区那些心理品质差的行为失范生从校园心理矫正进一步延伸到社区,感受学校和社区的温暖,促进转化的效果。

(2)帮扶社区行为失范生。厦门双十中学加强与社区联系,主动提供社区辖区内具有不良表现的学生情况,一起紧密合作,或是入户动员教育,或是关注在家在校表现,配合转化等。充分发动社区志愿者、爱心妈妈、教师等与辖区内的行为失范生长期结对子,深入到家庭中,解决实际困难,送上爱心,感化浪子回头。

(3)成立校园禁毒志愿队。厦门双十中学积极联系中华街道镇海社区禁毒宣传进校园并成立双十校园禁毒志愿队,充分利用社区安全教育资源,统筹本校安全教育活动,搭建学校安全教育联防创新,深入开展送法进校、送法回家等活动,组织主题夏令营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能从知法、懂法入手,预防犯罪行为的产生,凝聚学校安全管理体制的所有力量。

问卷调查中,约有74%的教师认为,联防创新对凝聚学校安全管理体制所有力量的效果好。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例10

[关键词] 少数民族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原因建议

一、导言

众所周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政府就开始关注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关心中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自1998年以来,教育在中国被摆到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从中央政府制定的‘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各种名目繁多的‘工程’,都显示出一个曾经伟岸的民族要依靠教育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决心。”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的出台,国家开始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保证每个适龄儿童不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然而,笔者通过对云南省某少数民族边境县农村地区的教育行政人员、老师、学生及家长的座谈发现,虽然国家实施了保障机制,学生可以免费入学,但仍有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受这种免费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到底指的是哪些“知识”?是否只是达到会“读书认字”的水平就是实现了“教育”?这种标准在特殊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边境地区是否适合?带着这些疑问,基于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理论视角,笔者对此问题进行深度解析,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教于学界方家。

二、问题解析

1.拒绝接受义务教育不是因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是因为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分配不合理

在解答上述问题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解释一个问题,即:教育经费投入是否仍然不足?因为如果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那么学生不愿接受义务教育就有了最直接、最有力的原因。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以来,学术界不时传来批评的声音,大多学者承认新机制改革对中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最起码的是教育经费得到了保障,但同时也认为经费的投入量仍然不足。但笔者认为,穷国办大教育本身就存在经费不足这种瓶颈问题。如果说2005年12月新机制实施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的话,那么新机制改革实施后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可以说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我们知道,2006年2月,财政部向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中部地区试点省份预拨专项资金36.9亿元。其中: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30.2亿元,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补助资金6.7亿元。财政部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好应承担的免学杂费资金9.3亿元,以确保这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顺利启动。

2007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780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中央财政连续三年累计投入9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投入80亿元,覆盖中西部地区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

云南省2007年教育经费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全省筹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23.75亿元,对61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补助,向261万名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有200多万名贫困学生享受了生活补助。2007年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分别为2106.83元和1797.03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25.17%和18.28%。2007年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预算内生均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分别为296.34元和214.76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7.99%和14.19%,而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在这一指标上出现了负增长,其比例分别为-13.63%和-36.08%。”

由此可见,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承担的教育经费能够定时足额的下拨到各级教育部门,那么重点就是州市,特别是基层(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高效、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好这笔有限的经费――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此。笔者通过对云南省某少数民族边境县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实地调研发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拿着大量且有限的教育经费毫无安排、随意分配,另一方面却对调研人员大吐苦水,一直强调经费不足,恳求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而该边境县实际的经济情况在所在州市的排名位于中等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35元。所以可以说,在国家和省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资金补助分担机制,以及对贫困寄宿学生进行生活费补助后,该县不应该还存在教育经费不足情况。

据此,笔者认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不要一味抱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不要一味强调上级教育部门应该给予更多教育经费,而应该考虑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这些教育经费。

2.学校教授的知识跟当地文化背景下所需要的知识不一致

这里的“知识”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达到会“听说读写”的程度就是掌握了基础知识?笔者认为“知识”的含义并非仅限于此。因为,“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知识而展开的。而且知识及其不同的形态具有连接教育活动中各因素的基本功能,或者说,教育活动的各个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基本上都是通过知识而实现的。显然,教师是通过对知识的组织和讲授而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而学生也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而实现与教师及其他教育者的交往的。”有学者就认为,“这样一种作为教育活动沟通媒介的知识,也具有它自身的某些特点:知识应该为教育活动服务的,是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一定人才服务的。因此它们必须具有一定得价值倾向”。

另外,“知识应该是一种广义的知识。作为教育活动的沟通媒介,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它可以是科学的,也可以是日常的;它可以是逻辑的,也可以是非逻辑的,等等。它不是那种与情感和意志相并列的知识,而是包括情感和意志在内的广义的知识。尽管它以正规教育活动中的知识为主,但是也包括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活动中的知识。”

因此,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内容不仅仅要让孩子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辨明是非对错的标准,更应该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以云南省红河州某少数民族边境县为例,当地属于热带地区,种植业发达,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生计来源主要靠种植热带水果为主。通过调研发现,家长并不是不愿意孩子入校学习,毕竟国家给了一定的补助,不用家里负担学费,但仍需学生负担少许杂费;而如果让孩子充当劳力,帮家里种植水果,从而可以帮助家里增收,在这一农村地区是家长们的普遍想法。

3.当地缺乏浓厚的教育文化气息

一般意义而言,“教育活动可以看成是社会的文化结构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双向的,既是社会的文化结构作用于个体的过程,又是个体通过他们的活动对社会的文化结构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引用彼得・伯格的观点,“这种在社会化结构的关系中个体的作用或活动可以有三层含义,即:外部化、客观化、内部化。所谓外部化,指的是个体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效果,它作为一种产品二存在着;所谓客观化,则是指这种外部化的产品‘从生产它的人那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独特性’;……而所谓内部化,意思是上述的客观化世界‘重新被吸引进意识’的过程,以致这世界的结构决定了意识自身的主观结构。用伯格自己的话说:‘社会正是通过外部化而成为人类的产品。社会正是通过客观化而成为独特的实在。人正是通过内部化而成为社会的产品。’这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个体的发展绝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可以,而且实际上主动与社会文化结构进行互动,并且在这种互动中,发现他自己和创造社会文化。”

那么,一方面学校教育的内容应该既要跟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当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也影响着在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

通过座谈笔者发现,由于该县既是少数民族县,又处于边境地区,鉴于本身的民族文化,加之地处边境地区,人口流动性大,对外贸易频繁等,因此广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之间比较的不是自家孩子学习成绩如何,而是谈论如何做成更多的生意――孩子在家庭里耳濡目染,对自己的学习不够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结语

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层面意义上,“个体常常根据上学的费用计算上学的效益,包括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等。”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的孩子虽然得到国家更多的经费扶持,但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加上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知识之间的脱节,使得当地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据此,笔者建议:

1.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和合理分配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不要一直抱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不要一味强调上级教育部门应该给予更多教育经费,而应该考虑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这些教育经费,使“读书钱”和补助经费能及时、到位、有效地分配给每个学生,真正实现当地义务教育的大发展。

2.适当调整学校教学内容,以实现与当地文化背景下知识的衔接

在现有学校教学内容的背景下,如果将科学选种、耕种、施肥等等农业种植方面的教学活动带入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实行实践教学,让他们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那么就可以一方面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比单纯的靠出卖劳力而增收受益要高的多。以后即使学生初中毕业后不再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但至少让他有一技之长,使之具有生存能力。

3.加强对义务教育知识和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应向广大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的民众进行普及义务教育知识和文化的宣传及推广,加强当地文化气息建设;同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向学生和家长讲解国家对给予他们在受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将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传达到广大农村地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