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1 16:54:39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例1

不久前,央视《致富经》里的一栏节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湖南省农民刘凤秋用5000地养10只鸡做实验,通过给鸡进行天然绿色养殖,对鸡完全放养,培养出一批肉质紧凑、肉感鲜美的鸡,并且将该种方法养殖策略的鸡定价为168元/斤,在惠州、广州等地繁华地段设专卖店出售,生意居然也不错[1]。这则栏目引起很多人关注,一只鸡以这样的定价,要卖到400元左右,这无疑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由此引起人们对绿色高端农业市场的关注。

1 传统农业的营销思想和定位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民“靠天吃饭”、“以土为本”的思想也由来已久,在某些地区的人群中甚至根深蒂固。因而会出现报道中的扎堆种植同一种作物或水果的现象,导致在当地产品供大于求,结果出售价格甚至抵不过成本,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传统农业的落后和影响力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1思想观念上依然固守小农经济模式,缺乏现代营销观念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不仅经济落后,思想观念小农经济思想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在新农村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二是生产项目的多样,如既种粮食,又种经济作物,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基本上靠自给自足,使他们较少与别的生产者发生交换关系,产生出“万事不求人”的思想;三是一部分农民形成了“以土为本”过分依附土地的思想;四是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得温饱便不思进取,缺乏改变现状的冲动和欲望。

1.2知识的欠缺导致眼光的狭窄,农民整体素质函待提高

与城市高度发达的信息和知识获得的便利性相比,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表现在校舍、教学设施等硬件设施差,资源的逐利性导致城市和农村之间在教育的各项资源上的差异越来越大。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的产品总是在城市广泛传播后到了中后期才进入农村市场。这样也造成了城乡获取市场机会的不同。

1.3 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由于化肥、饲料等的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加之农业耕作期限较长,中间要不断投入人力劳作,所以农业成本费用近年来不断得以攀升。但是国家源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终端价格又要保持相对稳定,所以想要大幅增加农产品的终端价格以提高农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这一策略不可行。加之供求关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农副业产品(如瓜果、蔬菜等种植)会出现某段时间集中上市,销路不畅,产品销售价格不理想,甚至保不住成本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价格的不稳定因素都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2 绿色高端农业市场呈现出勃勃商机

随着新观念在农村的涌现,高端农业市场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无公害产品、绿色养殖、生态种植、循环模式、网络营销等等新形式已开始悄悄步入农民生活,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这表现在: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导致对农业绿色产品的需求量加大,因而能够承认绿色产品成本加大的事实,并且从差异化的价格中获得满足感。

农业礼品市场的开拓。“高档农产品”+“精美礼品”这两者概念的融合,开辟了高端农产品销售的新局面。

随着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新一代受教育的农村青年更加注意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而互联网为信息收集提供了便利条件。

农业产业链条的延展,使上游的农产品供应者开始考虑根据下游需要,进行定制性产品生产和服务,甚至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交叉,如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产生的旅游生态农业等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寻求特色生存和经营方式。

3 发展绿色高端农业市场的策略和措施

高端农业是农业价值链的顶层,既是时尚精品农业,也是绿色高效农业。农业高端市场在国外的出现就更早一些。近年来我国东南部地区对高端农业市场出现的商机就率先予以重视,如江苏省就率先投资加紧建设农业标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形成现代化高端农业生产区,进行了农业高端市场的大胆尝试,并由于农业高端市场的价格吸引,使农民尝到了甜头。那么,发展绿色高端农业市场应采取哪些策略和措施呢?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农户自主进行高端农业产业化能力较差,只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下高端农业的企业化经营才能顺利展开。总结各地成功的经验分析,政府在企业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搭建桥梁 政府有必要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及市场需求状况,确定该区域农业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在公司和农户之间搭建桥梁,为高端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财政支持 政府应通过财政信贷、直接投入等方式,加大在农业科研、开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保证企业化经营所须的资金投入,为产业化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各地政府部门应因势利导,做好预测和分析,帮助当地农民分析市场需求。各地农业的资源条件不尽相同,发展的农业种植、养殖品种不尽相同,所以要深入研究本地特色,带领当地农民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业高端市场。

积极研究市场需求,不仅创造市场需求同时创造出品牌效应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不仅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理念也差异化,所以要善于发现需求的变化,捕捉稍瞬即逝的商机。

同时,要提升高端农产品的品牌效应。高端品牌不仅有助于农产品销售量的提高,更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甄选特色农产品品种,充分挖掘其资源优势,以已注册商标为前提,稳步推进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进程。

强化农业科技支持,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工作。如:HACCP GMP等绿色认证体系;

培育壮大特色品牌农产品龙头企业;

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采取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培养人们的消费理念 现代零售渠道,如卖场、超市、便利店等,由于门槛较高,进场费、促销费甚至拖欠款,对许多农产品来说并不是有效的促销渠道。

事实上在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销售高档农产品的专业零售终端,如乐活城、禾心有机等,通过他们分销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因为主要的高端人群也集中在这些地区。

根据产品线的结构,或者和区域内的其他农场品企业联合起来,自建终端,开设专营连锁店,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这样可以借助专卖店网络销售特色的农产品等。

而对一些高端的农产品,我们不妨选择酒店、商务会所、俱乐部、机场、饭店、美容院登高段场所进行深度推广。

走规模化、企业化经营之路 规模化经营是高端农业模式的基础。规模化经营是在种养、加工、包装、储存、运输、营销等环节上达到相当的规模,节约生产成本,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不仅有利于市场的开拓,也有利于高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高端技术人才的聚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加强技术培训 开办农民技校,让农民走进培训班,由农业技师、营销人员讲述相关知识,比如高档农产品的种植、养殖技术、市场分析及预测的方法等,培训农民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和使用手段,以便掌握市场行情,有的放矢的进行加工和生产。

加大产业链条的连接,使生产、销售环节畅通,开展个性化生产和定制项目 改变长期以来农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让农民走出来,了解下一环节的运作过程,有利于开发农民思维,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将供需环节有效衔接,就可以从产业链条上为高端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良机。

必须指出,所有行动的改变都源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解放农民思想,从小农意识中走出来,这可能才是关键。所以对农民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了。

绿色农业高端市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次思想解放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高端农业市场必定蕴育无穷的商机。通过政府的引导、市场供求杠杆的推动、农民营销意识的不断提高,这一市场将会呈现出的巨大商机和潜力。

参考文献

[1]刘凤秋.5000亩地养10只鸡的财富真相,农村创业致富商机网[EB/OL]2010/7/12.

【2】童香娟.“一村一品”:开创富民强村之路[J].西安:西部大开发,2009.5.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例2

0 引言

不久前,央视《致富经》里的一栏节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湖南省农民刘凤秋用5000地养10只鸡做实验,通过给鸡进行天然绿色养殖,对鸡完全放养,培养出一批肉质紧凑、肉感鲜美的鸡,并且将该种方法养殖策略的鸡定价为168元/斤,在惠州、广州等地繁华地段设专卖店出售,生意居然也不错[1]。这则栏目引起很多人关注,一只鸡以这样的定价,要卖到400元左右,这无疑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由此引起人们对绿色高端农业市场的关注。

1 传统农业的营销思想和定位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民“靠天吃饭”、“以土为本”的思想也由来已久,在某些地区的人群中甚至根深蒂固。因而会出现报道中的扎堆种植同一种作物或水果的现象,导致在当地产品供大于求,结果出售价格甚至抵不过成本,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传统农业的落后和影响力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1 思想观念上依然固守小农经济模式,缺乏现代营销观念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不仅经济落后,思想观念小农经济思想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在新农村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二是生产项目的多样,如既种粮食,又种经济作物,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基本上靠自给自足,使他们较少与别的生产者发生交换关系,产生出“万事不求人”的思想;三是一部分农民形成了“以土为本”过分依附土地的思想;四是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得温饱便不思进取,缺乏改变现状的冲动和欲望。

1.2 知识的欠缺导致眼光的狭窄,农民整体素质函待提高

与城市高度发达的信息和知识获得的便利性相比,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表现在校舍、教学设施等硬件设施差,资源的逐利性导致城市和农村之间在教育的各项资源上的差异越来越大。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的产品总是在城市广泛传播后到了中后期才进入农村市场。这样也造成了城乡获取市场机会的不同。

1.3 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由于化肥、饲料等的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加之农业耕作期限较长,中间要不断投入人力劳作,所以农业成本费用近年来不断得以攀升。但是国家源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终端价格又要保持相对稳定,所以想要大幅增加农产品的终端价格以提高农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这一策略不可行。加之供求关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农副业产品(如瓜果、蔬菜等种植)会出现某段时间集中上市,销路不畅,产品销售价格不理想,甚至保不住成本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价格的不稳定因素都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2 绿色高端农业市场呈现出勃勃商机

随着新观念在农村的涌现,高端农业市场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无公害产品、绿色养殖、生态种植、循环模式、网络营销等等新形式已开始悄悄步入农民生活,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这表现在:

2.1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导致对农业绿色产品的需求量加大,因而能够承认绿色产品成本加大的事实,并且从差异化的价格中获得满足感。

2.2 农业礼品市场的开拓。“高档农产品”+“精美礼品”这两者概念的融合,开辟了高端农产品销售的新局面。

2.3 随着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新一代受教育的农村青年更加注意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而互联网为信息收集提供了便利条件。

2.4 农业产业链条的延展,使上游的农产品供应者开始考虑根据下游需要,进行定制性产品生产和服务,甚至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交叉,如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产生的旅游生态农业等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寻求特色生存和经营方式。

3 发展绿色高端农业市场的策略和措施

高端农业是农业价值链的顶层,既是时尚精品农业,也是绿色高效农业。农业高端市场在国外的出现就更早一些。近年来我国东南部地区对高端农业市场出现的商机就率先予以重视,如江苏省就率先投资加紧建设农业标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形成现代化高端农业生产区,进行了农业高端市场的大胆尝试,并由于农业高端市场的价格吸引,使农民尝到了甜头。那么,发展绿色高端农业市场应采取哪些策略和措施呢?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农户自主进行高端农业产业化能力较差,只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下高端农业的企业化经营才能顺利展开。总结各地成功的经验分析,政府在企业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1 搭建桥梁 政府有必要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及市场需求状况,确定该区域农业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在公司和农户之间搭建桥梁,为高端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转贴于

3.1.2 财政支持 政府应通过财政信贷、直接投入等方式,加大在农业科研、开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保证企业化经营所须的资金投入,为产业化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1.3 各地政府部门应因势利导,做好预测和分析,帮助当地农民分析市场需求。各地农业的资源条件不尽相同,发展的农业种植、养殖品种不尽相同,所以要深入研究本地特色,带领当地农民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业高端市场。

3.2 积极研究市场需求,不仅创造市场需求同时创造出品牌效应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不仅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理念也差异化,所以要善于发现需求的变化,捕捉稍瞬即逝的商机。

同时,要提升高端农产品的品牌效应。高端品牌不仅有助于农产品销售量的提高,更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3.2.1 甄选特色农产品品种,充分挖掘其资源优势,以已注册商标为前提,稳步推进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进程;

3.2.2 强化农业科技支持,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工作。如:HACCP GMP等绿色认证体系;

3.2.3 培育壮大特色品牌农产品龙头企业;

3.2.4 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3.3 采取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培养人们的消费理念 现代零售渠道,如卖场、超市、便利店等,由于门槛较高,进场费、促销费甚至拖欠款,对许多农产品来说并不是有效的促销渠道。

事实上在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销售高档农产品的专业零售终端,如乐活城、禾心有机等,通过他们分销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因为主要的高端人群也集中在这些地区。

根据产品线的结构,或者和区域内的其他农场品企业联合起来,自建终端,开设专营连锁店,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这样可以借助专卖店网络销售特色的农产品等。

而对一些高端的农产品,我们不妨选择酒店、商务会所、俱乐部、机场、饭店、美容院登高段场所进行深度推广。

3.4 走规模化、企业化经营之路 规模化经营是高端农业模式的基础。规模化经营是在种养、加工、包装、储存、运输、营销等环节上达到相当的规模,节约生产成本,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不仅有利于市场的开拓,也有利于高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高端技术人才的聚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5 加强技术培训 开办农民技校,让农民走进培训班,由农业技师、营销人员讲述相关知识,比如高档农产品的种植、养殖技术、市场分析及预测的方法等,培训农民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和使用手段,以便掌握市场行情,有的放矢的进行加工和生产。

3.6 加大产业链条的连接,使生产、销售环节畅通,开展个性化生产和定制项目 改变长期以来农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让农民走出来,了解下一环节的运作过程,有利于开发农民思维,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将供需环节有效衔接,就可以从产业链条上为高端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良机。

必须指出,所有行动的改变都源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解放农民思想,从小农意识中走出来,这可能才是关键。所以对农民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了。

4 结语

绿色农业高端市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次思想解放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高端农业市场必定蕴育无穷的商机。通过政府的引导、市场供求杠杆的推动、农民营销意识的不断提高,这一市场将会呈现出的巨大商机和潜力。

[1]刘凤秋.5000亩地养10只鸡的财富真相,农村创业致富商机网[EB/OL]2010/7/12.

童香娟.“一村一品”:开创富民强村之路[J].西安:西部大开发,2009.5.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例3

一、引言

近年来,电子商务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受到各种限制,出现了消费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流通障碍。农村电商流通产业的发展早已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所以将电子商务与流通产业结合,可以提高流通效率,促进流通产业在农村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城乡双向流通进行考察,并提出发展城乡双向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二、农村电商末端物流配送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对于广大农村电子商务末端领域来说,因为成本等原因以及在此之前农村的邮政业务量比较少,并且我国农村的分布极为广泛,当今很多的民营快递几乎未曾涉及。EMS配送费用过高,农民一般承受不起,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村网上购物的群体规模。

(二)农村信息技术落后

在农村地区对网络信息资源缺少重视,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缺失,农民难以准确的把握到农产品销售的最佳时机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互联网没能普及并且网络信号不稳定,导致在配送中无法做到对物流信息的实时监管,这也就意味着商品在运输过程中交给第三方运输后就不能实现实时的监控,不能知道货物是否到达并签收,这也使得电商失去了信息化优势。

(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低

农村物流运输中现代化集装箱运输更加少见,这样不利于形成规模运输,降低运输的成本。另外物流活动中装卸和搬运的环节大多没有实现机械化作业只能依靠人工,这样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物流业的发展。

三、农村电商末端物流模式创建

鉴于前述内容对于我国农村末端物流的现状描述以及存在的问题的探讨,并基于经济学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农村实际状况设计新型农村电商末端物流模式如下。

(一)双向物流模式基本思路

由于目前农村物流都是单向的,即“上行”的农产品和“下行”的商品都是单独的物流系统,导致目前农村物流成本普遍偏高,故此,如何有效的整合和优化目前农村物流系统、降低农村物流成本是物流研究者和物流企业需要突破的难点。首先在农村地区建立村口店作为终端店,村口店可以支持自营的农资产品销售、农村开店、合作社等方式实现农产品和消费品的网上交易。打造完善的线下服务和配送体系。旨在将高质量的商品和信息快速输送到农村地区,把优质的农产品和信息输送到城市。

(二)基本模式流程设计

在农村地区整合物流资源,共享末端物流通道,各个物流企业不再实行单独配送,而是通过专门的末端物流配送公司对整个农村地区的配送物品统筹和整合,从而降低配送过程中的总体成本。同时在各个乡镇配送点共同出资建设仓储设备并配备物流车辆等必要设施,统一调度值班配送员进行处理该农村区域所有物流公司的订单。交通工具的共同利用,这样可以缓解独立配送所造成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这种农村末端物流共享模式特点是实现对末端配送的整合,达到对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保障措施

1.建立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网络化和便捷化

农村地区的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完善。国家应该大力加强农村移动网络和电话的普及。建立覆盖城乡的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将农村市场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消费品生产的企业,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农户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国家的农业政策和农产品价格等准确信息,为农产品市场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将更多准确的信息提供给农户,帮助他们做出科学经营决策。

2.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而我国农村道路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的起点低,实际的物流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技术要求难以适应农产品物流的要求。我国主要的民营快递企业当前都没有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因此农村发展电商物流可以依托的基础设施较少,因此必须要大力创新运营发展模式,整合当前农村已有的其他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农村现有基础设施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末端的构建。

(1)建设物流网络节点

在农村地区构建“县物流分拨中心――乡镇物流分拨中心――村级物流中心网点”的物流运输的体系实现与现代交通物流的对接,县分拨中心是农村物流网络的集中枢纽,乡镇物流中心是中心环节,村级物流网点是农村物流的最后环节。

(2)农村道路网络的建设

提高农村的道路等级。在国家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以提高农村交通道路网络的连通率和覆盖率,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当前不满足建路条件的农村地区,政府要科学规划,逐步解决群众出行难等问题。农村联网公路的建设。

四、结束语

农村电商末端物流发展所涉及的因素很多,本文基于城乡统筹视角构建了城乡双向物流体系旨在为当前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所遇到的障碍提供一定的理论探索,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诸多不足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蓝伯雄.一种新型的末端物流配送服务模式[J].管理世界,2003,(6):147-148

[2]崔玉萍.赵庆祯,马福晶;我国现代化农业物流系统建设探要[J].物流科技,2005:101-102

[3]袁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86-91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例4

河北省廊坊市地处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之间,拥有独特区位优势,借助于京津高端人才和科研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果,但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近年来,国家提出科学发展的核心思想,廊坊市也在积极地推进科学发展。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提出:在全省“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廊坊长期坚守、持续推进、阶段实施的奋斗目标。未来五年,我们将抢抓难得的“廊坊机遇”,树立更优的工作理念,作出最佳的集体选择,实施精良管理,追求高端化发展,以更高的水平、更快的步伐,全力建设实力廊坊、生态廊坊、智能廊坊、休闲廊坊、商务廊坊、人文廊坊、和谐廊坊、幸福廊坊,争当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先行军。要想实现廊坊科学发展的目标主要应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加深对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

要实现科学发展,根本的前提就是要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建设规律,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依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城市的发展也需要认识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一旦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就一定要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规律。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地揭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途径和方法。他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分析和判断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把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努力从推动我国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到科学发展的规律主要有: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社会和谐稳定的规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也是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廊坊市要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对科学发展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要加大对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的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全民放弃现有的不良创造经济效益的手段,采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创造经济效益的模式,推动廊坊实现更高端、更长远的发展。再次要对重要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等科学发展中的领军人物进行定期的科学发展培训,让他们对廊坊市的科学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廊坊市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起到带头作用。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端发展

1.廊坊市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廊坊市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趋于优化,1980年廊坊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42∶39∶19,基本处于农业社会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05年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变为16.2∶54.1∶29.7,第二产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这证明廊坊的产业结构正在趋向合理,但是距离高端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为:廊坊市将加速构建高端产业结构,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体系。坚持以电子信息和休闲商务两大标志性产业为引领,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农业,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

2.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京津高端需求,依托高尔夫球场、温泉等资源,加快建设首创养老产业基地、国寿生态健康城、中青旅温泉健康城、鲁能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三河空港物流园、嘉民物流商务园、香河小商品交易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廊坊、燕郊、霸州三大物流节点。

三、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城市

1.廊坊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目标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注重产业培育和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廊坊市开展了新民居工程,而且结合新民居建设,共为200余个二、三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创造了上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同时,实施“医、学、路、水、保、养”六项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全市3750所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投资17.3亿元启动638所学校校舍修建工作,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厂6座,13.8万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建成48所农村敬老院,全市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2.4%。

2.廊坊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廊坊市从2011年年初开始全面启动“百万农民大培训”,将用5年时间,免费培训农民100万人次,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和技能,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这体现了廊坊市政府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视程度,但是在该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大执行监管力度和对农民真实需要的了解。现代的农民一方面需要培训,一方面在农忙时节是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所以政府在举办这种工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问题,并且要监督考察培训的具体效果。

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城市还需要找到农业的主导方向,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廊坊市稍微落后的县域经济的发展,落实好“111行动计划”,规划建设中国国际农展博览园、大厂现代农业示范区、永清现代农业示范园等1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加强调查和研究,着力提高工作本领,把和谐社会建设

各项工作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05-02-23.

[2] 蔡立.科学统筹和谐发展,强力推进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经营[J].中国合作经济,2008,(1):31-33.

[3]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J].中共石家庄

党校学报,2005,(3).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2000-

2020廊坊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2000.

[5] 陈祖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地域研究与

开发,2004,23(4):22-24.

Analyses of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Langfang Speed up Measures

SU Zhi-hao

Abstract: The Langfang to seize these opportunities to realiz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thought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Langfa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收稿日期:2012-06-20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例5

一、进一步提高对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一)发展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设施农业通过各类大棚、温室等现代农业装备的综合利用,使传统农业摆脱自然气候的束缚,按照农作物的生长要求控制最佳生长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点,能够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生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设施农业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设施农业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上市、全年上市,满足了多元化、多层次消费的要求。同时,设施农业以集约化生产方式,优化配置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推进资源优势向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变,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发展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挖掘农业内部增长潜力的现实选择。设施农业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装备,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提升了农业竞争力。目前,我镇设施栽培面积600余亩,在全市处于落后状态,但收入十分可观,冬暖棚亩均收入2-3万元,大拱棚亩均收入达到1-2万元。实践证明,设施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效益较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四)发展设施农业是打造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内在要求。面向高端消费市场、发掘资源特色优势、生产优质绿色产品,凸现品牌独特魅力是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的主要内涵。设施农业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了农产品的高品质和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是打造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立足镇农业生产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有效载体,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挖掘农业内部增长潜力,以冬暖式大棚建设为重点,大中小拱棚相结合,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落实农业基础,培育地域特色,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发挥政府的引导指导作用,集成政策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做好财政扶持、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科技指导等系列化服务,为设施农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要积极发动农民、依靠农民,使农民成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体。

2、坚持集中布局、突出重点。本着集中布局,连片发展,多点推进的原则,全镇各村都要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综合土壤、交通、水电供应、是否便于管理等条件,确定出适合本村设施农业发展的适宜地块,出台政策、深入工作,帮助农户做好发展户与不发展户之间的土地置换与流通,积极促进本村设施农业集中发展。倡导邻村之间集中发展,以形成规模优势,体现产业特色。

3、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本村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农民的生产能力出发,科学谋划设施农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种类。建设标准要坚持经济适用,效益优先,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4、坚持标准生产、品牌推进。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发展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要选择市场前景好的品种,从品牌建设入手,积极生产适销对路的高品质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任务目标

立足高端、特色、品牌的目标定位,利用三年的时间集中发展镇设施农业,各村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村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分年逐步实施。

年为全镇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期,镇政府成立专门班子,出台奖励政策,推动工作开展。各村也要采取多种措施对群众进行发动引导,营造浓厚氛围。每个工作区要突出1-2个村庄进行试点,对群众热情较高的村庄要重点突破,争取年内建成规模小区。

要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实现设施农业的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和专业经营。适宜我镇发展的设施农业品种有蔬菜、瓜果等多个产业。蔬菜以西红柿、樱桃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七彩椒、芸豆、甘蓝、食用菌等为主;瓜果以葡萄、油桃、草莓、西瓜、甜瓜等为主。

四、强化措施,确保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镇长孙秀泽任组长,各工作区区长为副组长,农业办、农业服务中心、经管统计审计中心主要负责人等为成员的设施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设施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调度协调、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科技指导等系列化服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体现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机制。

(二)加大财政对设施农业建设扶持力度。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对新建的成方连片(大棚总数20个以上或棚内实种面积达30亩以上)的标准化冬暖式大棚(长度不低于60米,宽度不低于7米,后墙高度不低于3米)和大拱棚(长度不低于60米,宽度不低于10米,高度不低于2.2米)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风险补偿、为设施小区配套等方式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方式和标准以《年市设施农业发展补贴办法》为准)。

(三)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为确保设施农业健康发展,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各村或村与村之间要依托产业特色成立相应的专业合作社,实现技术、信息、物资、营销等资源的共享,着力办好农民个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切实解除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技术服务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镇设施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将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形式强化这一环节,统一组织协调,分步进行培训,聘请设施农业发达镇处有经验的专家来我镇传授设施棚建设、种植管理技术和产品销售方面的经验,提高农民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素质和能力,帮助村庄搞好建棚物资、农药、化肥、种子的供应和服务工作。同时积极探索设施农业保险机制,提高设施农业抗御自然风险能力。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例6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带来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不但对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而且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严重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科技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目的与农村的实际需求相违背

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的实际。另外,农村教师的数量也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主要瓶颈。与此同时,为了快速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提高升学率,教学方式开始偏离实际,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农村实际相脱离。当今的教育说白了,就是在教育孩子们如何应付考试,根本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升学考试在每个国家都有,但像我们国家这样如此追求升学率,只知道死读书,而从不教学生如何去应用的,却为数不多。这样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教育的目的和手段也与农村的实际需求相互违背。

(二)、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

教师队伍不稳是农村教育中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政府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一些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实际收入低,较多的骨干教师流向城市或调入效益较好的城市学校,或纷纷抢夺公务员这个金饭碗,至使一些学校特别是边远学校严重缺编、教师老龄化。一些教师即使没有调动的想法,但为了家庭生活也大多从事第二职业,变成了亦商亦教,这样使一些原本基础教育薄弱的地方更是雪上加霜。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教师收入单一,只能靠基本工资来维持生计,因此只能去兼职其他职位,从而增加家庭的整体收入,从而导致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学校的奖金分配不合理,教师的年度考评与其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严重不足;三是由于学校教育经费较少,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外校交流和去外面实习培训,导致许多老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较差,严重缺乏教育改革意识。总之,特别是一些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的学校,优秀的老师由于薪资原因不愿进来,本地的好教师又留不住,从而导致这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较差。

二、如何深化中国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一)明确农村教育目的

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切实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领导,不失时机地将这一改革推向新的阶段;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各方面潜力,为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切实努力;要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努力克服教育与实际脱节的倾向;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在思想、知识、技能诸方面做好参加四化建设的准备,为两个文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二)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

针对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素质低,必须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着重抓好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实现区域师资配臵的均衡。同时要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觉悟,使农村教师安教乐教。

另外,要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多创新,多改革。第二,完善教师的考评制度,设立激励制度,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学校加大对教师外出交流培训的经费投入,为教师提供更多接触最新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机会。学校也可以推选几名优秀的教师去城里的好学校去观摩学习,将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引进来,达到资源共享。另外,学校也应鼓励学生多看书,鼓励学生走出去,开拓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例7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中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生产高效益,“管理产生效益”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基本状况是:规模偏小,人才缺乏,素质偏低。因此,急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懂业务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十分必要也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实用技术,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处理现实农业经济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有高端的职业资格证书。新的提法中用“高端”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定义,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要求有高素质,还要求培养学生的高端技能,特别要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技能。培养目标提法的改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可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应该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实用、实际、实践”的专业建设思想理念,通过开设实用的课程、组织校外实习接触实际工作、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训,以及强化学生“算盘子、嘴巴子、笔杆子”的训练等,培养学生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运用所学经济管理知识分析实际的农业经济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该专业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通过课程考试、撰写毕业论文、国家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将获得大专毕业文凭和有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从而达到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毕业生适合在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系统化、工学结合、内外互动”的思路,探索和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服务“三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基础实、能力强、口径宽、后劲足”,以经济调查、经营管理、经济核算、营销策划及管理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开设多方位的选修课,实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农村、农业企业密切合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训活动。推行“多证制”培养方略,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取得农业产业化经营者、农产品经纪人、助理营销师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或多个证书。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产业和教学相结合、学历教育和认证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按照“素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培养构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个狠抓、两相结合、三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一个狠抓即狠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建立以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2.两相结合即实行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相结合,在狠抓学历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认证教育,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获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同时至少获得一个权威的职业资格认证。并且以通过国家有关认证考试作为考核标准,客观评价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3.三不断线即技能培养不断线、职业素质培养不断线、人文素质培养不断线,以此培养既有文化基础,又有职业技能,同时具备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农业经济管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制为三年,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建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使学生掌握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设置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技能。此外,应设置教学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为学生毕业后的尽快顶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本专业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1.创设情景教学———变“枯燥”教学为“有趣”教学教师们应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典型案例等,创设情景式教学环境,创立情景模拟教学,组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自愿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快乐,营造轻松、有序、高效的学习氛围。

2.改革考试方法———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应根据农业经济管理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反馈,改革考试方式,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进行反映岗位综合能力的综合性考试。能从事什么岗位,思想、技术、文化要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学以致用,考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竞争能力。

3.变革教学手段———让知识有声有色“粉笔型”讲授已经不能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要鼓励教师自编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4.创新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操作技能长期以来,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各高职院校不断探究的难题。据此需求,ERP沙盘模拟实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困惑。ERP沙盘模拟通过搭建一个仿真的企业平台,模拟企业经营,体验过程,反思结果,在实战中培养管理人才。ERP沙盘模拟是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它通过教具将企业资源浓缩物化在沙盘上,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规则,模拟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战略规划等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环节。该课程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调“体验式”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不仅创新教学手段,而且突破教学瓶颈,成为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

5.重视毕业论文———提升专业综合能力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对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资料检索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关键环节。答辩则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举措。

五、专业建设思路构想

1.调整课程设置在调研的基础上,应按照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纳入行业的技能系列标准,使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相吻合,使教学有依据;以岗位为目标,突出就业的导向性。突显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时数中的比例,找到高职与农业经济管理行业衔接的接口。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局来看,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审定和调整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用课程的设置。在专业必修课中,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在选修课中,丰富可选课程的设置,对扩大和丰富学生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讲技能、讲方法、讲要点,使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取舍,增加课题性讨论。

2.注重通识教育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是未来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适应岗位要求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掌握领悟前沿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成为“通用型”人才。

3.强调专业教育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加大专业课程的比重,使专业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方法应呈现出多样化和较大的灵活性。既有讲座,又有专题讨论,而且较多地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边理论学习、边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例8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党的建设工作。近年来,随着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从2003年4月至2006年底,中央先后分两批,在12个省(自治区)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受到了试点地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自2003年以来,重庆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市委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纳入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建立了一批远程教育示范点,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新形势下造福亿万农民群众的一项富民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创新工程,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一项基础工程,它有利于建立健全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本领,更好地发挥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带头作用;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进村入户,不断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需求,培养造就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具有创业致富本领的新型农民;有利于创新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开辟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党的十七大对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固本强基”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指导原则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和保持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为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为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是:

———农村党员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进一步增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进一步增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干部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科学管理的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培养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具有创业致富本领的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有知识的文化人、讲道德的文明人、懂技术的内行人、会经营的明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推动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是: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充分整合利用各系统各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管理队伍、师资力量、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将终端站点建设与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同步规划、统筹推进。

———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把建设的模式、工作的力度、推进的速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统一起来,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建管并重,学用结合。把教学平台建设、终端站点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组织管理结合起来,把教育培训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确保远程教育网络发挥最大效益。

———以人为本,务求实效。把农村党员干部是否受到教育、农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工作规律,改进方式,更新内容,不断推进远程教育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和主要任务

全市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是:从2007年起,用4年时间,利用卫星接收、有线电视、互联网络等手段,于2010年前在全市建成纵横贯通、上下联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按照现代远程教育、党员电化教育、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市11574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其中,乡镇832个、行政村9726个、建制镇居委会1016个)建设任务,其中,2007年底以前完成35%(4000个,含832个乡镇),2008年完成30%(3500个),2009年完成20%(2300个),2010年完成15%(1774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适当加快建设步伐。同时,各地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在街道社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企业、“两新”组织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并抓好相应的终端站点建设。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建设“多网并举、互联互通”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平台。利用电信宽带网络,组建覆盖到区县(自治县)的重庆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网,开通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中心。依托国际互联网,建立重庆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门户网站《红岩网》。依托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建设重庆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电视专用频道。在市委组织部建设一个远程教育市级教学资源库,并与全国中心资源库互联互通,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也可建立相应的辅助教学平台。

(二)建设“切合实际、符合标准”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建设方案。村级终端站点采取“宽带互联网络接入”模式或“卫星接收”模式,建在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乡镇终端站点选择“宽带互联网络接入”模式进行建设。要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做好工程评估验收,确保按计划、高质量完成站点建设任务。加强终端站点管理,坚持一站多用、共建共享,努力使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农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致富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学习职业技能的传授点和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娱乐点。

(三)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科学制定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培植教学资源建设基地,丰富教学资源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充分整合力量,形成上下协同、互相补充的教学资源开发协作网络,以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国防建设、思想道德、科学素质、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等为主要内容,加大本地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党校、教育、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广电、新闻出版、社科研究、科协以及部队等有关方面现有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教学资源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责任体系,确保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安全。

(四)建立“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加强对骨干队伍的选配、培训和管理。依托各级党员电教干部队伍,建立远程教育专职干部队伍;依托乡镇村干部、电教播放员、中小学教师等,建立远程教育站点管理队伍;依托各级党员电教机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现有教学资源制作力量,建立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开发队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等部门和单位的专业人才、科普志愿者以及当地农村实用人才,建立远程教育教学辅导队伍;依托广电、信息通信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远程教育技术服务队伍。加强对骨干队伍的培训工作,分级负责、分层培训,不断提高骨干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建立“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和工作指导,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前端播出平台、辅助教学网站、终端站点等网络体系的科学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通用教材与地方教材相配套、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相促进、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建设机制;建立健全专职干部队伍、站点管理队伍、教学辅导队伍、技术服务队伍相配套,选拔、培训、管理、考核等相统一的骨干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学习培训与效果评估衔接、掌握知识与实践运用贯通的教学组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党费适当补充、社会力量支持的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开展。

四、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组织要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和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定期研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区县(自治县)党委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推动工作开展。

(二)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市委决定,成立重庆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协调和指导。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工委、市委党校、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信息产业局、市农业局、市文化广电局、团市委、市科协。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依托重庆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开展工作,在重庆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增挂重庆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牌子,增加与工作职责和任务相适应的人员编制。各区县(自治县)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例9

自2003年以来,重庆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市委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纳入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建立了一批远程教育示范点,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新形势下造福亿万农民群众的一项富民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创新工程,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一项基础工程,它有利于建立健全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本领,更好地发挥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带头作用;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进村入户,不断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需求,培养造就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具有创业致富本领的新型农民;有利于创新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开辟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党的十七大对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固本强基”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指导原则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和保持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为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为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是:

———农村党员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进一步增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进一步增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干部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科学管理的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培养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具有创业致富本领的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有知识的文化人、讲道德的文明人、懂技术的内行人、会经营的明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推动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是: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充分整合利用各系统各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管理队伍、师资力量、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将终端站点建设与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同步规划、统筹推进。

———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把建设的模式、工作的力度、推进的速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统一起来,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建管并重,学用结合。把教学平台建设、终端站点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组织管理结合起来,把教育培训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确保远程教育网络发挥最大效益。

———以人为本,务求实效。把农村党员干部是否受到教育、农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工作规律,改进方式,更新内容,不断推进远程教育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和主要任务

全市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是:从2007年起,用4年时间,利用卫星接收、有线电视、互联网络等手段,于2010年前在全市建成纵横贯通、上下联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按照现代远程教育、党员电化教育、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市11574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其中,乡镇832个、行政村9726个、建制镇居委会1016个)建设任务,其中,2007年底以前完成35%(4000个,含832个乡镇),2008年完成30%(3500个),2009年完成20%(2300个),2010年完成15%(1774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适当加快建设步伐。同时,各地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在街道社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企业、“两新”组织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并抓好相应的终端站点建设。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建设“多网并举、互联互通”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平台。利用电信宽带网络,组建覆盖到区县(自治县)的重庆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网,开通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中心。依托国际互联网,建立重庆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门户网站《红岩网》。依托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建设重庆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电视专用频道。在市委组织部建设一个远程教育市级教学资源库,并与全国中心资源库互联互通,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也可建立相应的辅助教学平台。

(二)建设“切合实际、符合标准”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建设方案。村级终端站点采取“宽带互联网络接入”模式或“卫星接收”模式,建在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乡镇终端站点选择“宽带互联网络接入”模式进行建设。要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做好工程评估验收,确保按计划、高质量完成站点建设任务。加强终端站点管理,坚持一站多用、共建共享,努力使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农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致富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学习职业技能的传授点和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娱乐点。

(三)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科学制定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培植教学资源建设基地,丰富教学资源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充分整合力量,形成上下协同、互相补充的教学资源开发协作网络,以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国防建设、思想道德、科学素质、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等为主要内容,加大本地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党校、教育、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广电、新闻出版、社科研究、科协以及部队等有关方面现有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教学资源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责任体系,确保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安全。

(四)建立“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加强对骨干队伍的选配、培训和管理。依托各级党员电教干部队伍,建立远程教育专职干部队伍;依托乡镇村干部、电教播放员、中小学教师等,建立远程教育站点管理队伍;依托各级党员电教机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现有教学资源制作力量,建立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开发队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等部门和单位的专业人才、科普志愿者以及当地农村实用人才,建立远程教育教学辅导队伍;依托广电、信息通信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远程教育技术服务队伍。加强对骨干队伍的培训工作,分级负责、分层培训,不断提高骨干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建立“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和工作指导,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前端播出平台、辅助教学网站、终端站点等网络体系的科学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通用教材与地方教材相配套、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相促进、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建设机制;建立健全专职干部队伍、站点管理队伍、教学辅导队伍、技术服务队伍相配套,选拔、培训、管理、考核等相统一的骨干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学习培训与效果评估衔接、掌握知识与实践运用贯通的教学组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党费适当补充、社会力量支持的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开展。

四、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组织要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和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定期研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区县(自治县)党委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推动工作开展。

(二)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市委决定,成立重庆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协调和指导。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工委、市委党校、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信息产业局、市农业局、市文化广电局、团市委、市科协。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依托重庆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开展工作,在重庆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增挂重庆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牌子,增加与工作职责和任务相适应的人员编制。各区县(自治县)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例10

改革开放以后,新疆特色林果业得到迅速发展,当前新疆特色林果产品产量已达到产业化生产的规模。优质林果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扩张和优质林果产品价值实现及增值“瓶颈”正成为制约新疆现代林果产业体系发展的主要矛盾,市场建设和创新成为新疆现代林果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而这些首先要解决的是特色林果业的产业发展定位问题。

一、新疆发展高端特色林果业的基本依据

新疆有稳定的水源补给和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发展特色林果业条件优越、潜力巨大,历史上就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新疆瓜果品质奇佳,与当地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气温昼夜相差大等干旱气候密切相关。新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其他产区无法媲美的生态环境,使其产品具有品质好、含糖量高、香甜、口感细腻、润脆和营养丰富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上均享有较高的声誉。由于独特地理、气候条件的天然性和不可移性,使新疆在全国发展特色林果业具有独一无二的优越条件,这是新疆发展高端林果业最宝贵的依据。

新疆各族人民种植林果的历史悠久,栽培瓜果的历史有2000多年,是中国葡萄、香梨、西瓜的发祥地之一。如新疆葡萄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栽培历史较长并已创出名牌的有无核白葡萄和木纳格葡萄;库尔勒香梨原产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孔雀河两岸,素有“果中之王”之美称,曾多次获得全国林业和农业博览会金、银质奖,已有近2000年的栽培历史。

经过长期的生长繁衍,通过天然杂交、自然和人工选择,新疆林果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资源类型。新疆是我国林果种植面积较大、品种和品质均居前列的一个地区。常见的林果有葡萄、香梨、樱桃、无花果、核桃、石榴、杏、黄桃、桑甚等,优良的品种有数百种之多。其中,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库尔勒的香梨,库车的白杏,叶城的石榴,和田的蜜桃等均享有美誉。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形成了独特的林果文化。在维吾尔族人的衣帽、刀鞘、鞍鞯、木厢、建筑物上,都可以看到巴旦姆、葡萄、无花果等林果的图案。出自葡萄园里、巴旦园中、苹果树下、红枣林里脍炙人口的诗人和诗篇就更多了。维吾尔人建造住宅时,只要条件允许,就会先植树、造园林,没有种植果树的住宅很少见。

新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深厚的林果文化为林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为了调整新疆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05年11月,新疆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7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特色林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快发展林果业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产业布局、灾害防控、政策措施、工作重点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些方针的指引下,新疆特色林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8年新疆特色林果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450万亩,占全疆耕地总面积的23.5%,全疆农民人均种植面积1.1亩。可以说,新疆特色林果业已经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张,步入了由传统林果业向现代林果业跨越的新阶段,成为新疆农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二、发展高端林果业的内涵要求

新疆发展高端林果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顺应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高端林果业是新疆农业的核心和目标。高端林果业是各种要素组合在市场上的综合表现,结合新疆林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些要素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质高端。新疆果品以品质优良而闻名遐迩,这是当地特色林果业走出新疆、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前提。在发展特色林果业的过程中,要坚持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和扩大品质优势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依据新疆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切忌盲目发展。

2、绿色高端。绿色安全食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要使新疆林果保持高端品质,占据高端市场,发展绿色高端林果产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新疆绿洲经济的本质要求是一种绿色生态产业,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新疆特色林果业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从当前情况看,新疆工业区较少,环境污染轻,病虫害危害轻,比较适宜发展无公害和绿色果品。

3、科技高端。从全国来看,新疆的科技、文化、教育等事业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对于特色林果业这个新疆优势产业来说,应有先进科技的支撑,才能保持这种优势,反之,在这个优势产业上,高端科技也能得到发展和运用。

4、文化高端。新疆各族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培育和积累了丰富的林果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种优秀文化,以先进的文化为林果业提供发展动力。林果文化做强做大,不仅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促进林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品牌高端。新疆林果品优异的内在要素最终都要通过市场以品牌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发展特色林果产品中,新疆必须要有品牌的意识和发展思路,从品质、文化、宣传、管理等方面和环节来打造特色林果品牌,并占据全国乃至世界林果品牌的高端市场。

6、市场高端。不断丰富新疆林果内涵和打造新疆林果品牌,最终的目的是要占领高端市场。一方面,新疆特色林果发展条件优越,如果不抓住机遇,抢占市场高端,就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新疆地处偏远,与内地主要市场距离遥远,产品销售的运输成本大,如果不能占据高端市场,新疆的林果就没有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新疆特色林果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依据和意义。

三、发展高端特色林果业需要克服的潜在风险

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春风吹拂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尽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其未来发展的各种潜在风险仍然存在,需要在发展中加以克服。

1、生产成本风险。长期以来,新疆林果业生产主体大部分是农户,其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沿袭庭院小果园式的传统经营方式,使得许多优势产品结构雷同、总量少、单产低、质量差,影响了林果基地的建设步伐。总体上看,新疆林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2、产品品质风险。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新疆成为天然的“瓜果之乡”,并以瓜果的优良品质而闻名于世。林果的优异品质是新疆林果发展的“生命线”。从新疆林果种植的情况来看,生产主要是靠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栽培管理粗放,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弱,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致使潜在的优良品质不能很好地凸显出来。从国内外的发展看,林果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监督管理愈来愈完善,品质也越来越好。新疆林果产业能否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产品能否保持品质优势,是关乎特色林果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3、价值转化风险。新疆经济是一种绿洲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单一性和局限性等特点。新疆林果业发展同样具有这些特点,人们的思想已烙上了传统绿洲经济观念的印记,主要表现在思想封闭、市场意识淡薄等方面。新疆没有工业传统,对现代市场也很显隔膜,人们缺乏相应的市场观念和营销能力。

4、产品增值风险。新疆果品一般是粗加工,基本出售初级产品,大部分的农民把产品直接卖给订货商,缺乏深加工理念,这与本地缺乏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和缺乏先进的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另外,由于新疆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产品的最终销售环节与果农没有直接关系,从而缺乏果品加工行业的质量标准。新疆知名林果品牌不多,虽有许多林果产品在消费者中享有盛誉,但多数是以果品产地命名,如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库车小白杏等,这些以地名命名的果品虽然代表着某种声誉,但还没有作为商业品牌加以积极管理、监督和推广。

四、新疆发展高端特色林果业的政策建议

加快新疆高端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在其科学定位的基础上,还应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为新疆高端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1、自治区人民政府对特色林果业要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市场定位,并围绕这个定位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近几年,虽然政府出台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制定了特色林果业的目标和各项措施,但仍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市场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要管农业产业的生产发展,还应把着力点放在产业的市场发展和市场营销上。政府应增加对特色林果业的财政投入,在宏观管理、品牌塑造、文化创新、宣传舆论、市场培育等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为特色林果业的高端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条件。

2、要把创立高端品牌的工作放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并采取措施加以推进。要树立名牌质量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规划。自治区要加大林果业的科学研究,实施林果业科技创新工程。要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实用、实效、通俗易懂的林果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要制定新疆特色林果业生产的行业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从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上满足生产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对农民进行规范化教育,从而长期稳定地打造知名品牌商品。要不断创新,多方面地充实品牌内涵,确保特色林果业长足发展。

3、赋予和提升品牌文化,使品牌上水平、上档次。新疆林果业有丰富的文化渊源,至今还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宣传。虽然新疆各地都举办以林果产品命名的文化节,但对外宣传的效果不明显。对于新疆林果文化的宣传,在形式上,可以通过包装、商标、歌曲、舞蹈等方面,使品牌和文化相融合;在内容上,用绿色文化、科技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来融合和提升林果文化,创新品牌的文化内涵。

4、建立科学的市场体系,疏通产品营销渠道。在林果业生产的中心地区,建设几个规模较大的林果批发和拍卖市场,发展新的交易模式和方法,实行电脑联网、远程交易,为购买商提供平等、方便、快捷的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1] 高岚:农林经济管理研究进展[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 陈建成、徐晋涛、田明华: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 谭祥生:科技创造精品 精品高端发展[N].陕西科技报,200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