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数字化语文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1 16:54:38

数字化语文教学

数字化语文教学例1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数字化为人们构筑了全新的生存、工作和学习环境,教育也面临数字化环境的改革。多年来,信息技术已在各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不仅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辅助教学,而且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的数字化优势,强化信息技术与的课程整合。

越来越多的高中实现了“校校通”,多媒体网络已遍布课堂、图书馆、阅览室、家庭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站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全球共享的数字化学习素材随手可得,信息检索、提取、组合工具及学习平台多种多样,这些为我们进行数字化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数字化环境,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形成了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上因素的迅猛发展使得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

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浪潮推动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脚步,已经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搞好中学语文教学就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建立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新理念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数年,教师也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语文课堂,课堂上太多的分析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一个又一个琐碎的质疑、讨论、习题填空把优美的文章变成了毫无生气的词语拼盘,虽然应试教育的方法和模式都不适应新课改要求,但在高考的推动下,应试教育仍然是中学教学的主方向,适合新课改理念的数字化教学和学习往往被淡化。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彻底转变教学思想,学习新课改理论,并尽快应用于教学实际中。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灌输知识,而应当是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知识的建构应当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中。由于数字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协作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资源,因此,数字技术在教育上的普及和应用,为营造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新课改和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新课改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激发学习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要达到“三变”:由以教师为主变为以学生为主、由边教边学变为先学后教、由课后训练变为当堂训练。把教学的价值取向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分析所有学生在这一个阶段中的学习过程上,教师的教学艺术价值的重心,被置于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谋略艺术上,再也不是把教师的表演艺术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学生学习要实现“三改变”:改变学习的空间观念,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学习不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改变学习的时间观念,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不能获得够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要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改变学习方法,由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探索式学习转变。

学生要改变陈旧的学习观念,每个学生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个体的终身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是“讲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学生的目的不是“学会”而是“会学”,学习水平不是看获得知识的数量而是看获得知识的能力。

二、开发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特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开展新课改下的数字化学习,必须有充足的适应新课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目前,网络上与中学语文的教与学有关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能贯彻新课改理念,适合中学生心理特征,突出中学语文教学特色的学习资源还不充足,也不系统,有待于增加和改进、整理。

首先应当形成系统的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材能帮助教师和学生走出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促使学生逐步建立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数字化教材不应是印刷文本的翻版,应在保持印刷教材的逻辑性基础上,充分体现数字教材的超媒体性、交互性和智能性。数字教材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提供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的学习材料,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这些学习材料不是学生学习的提纲,不是限定学生的视野,而只是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方便学生分解、组合、检索、提取与利用,方便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性地“读”教材。严格地说,数字化教材应当是数字化“学材”。

其次要广泛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和开发网络课程。把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网上进行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与学环境,也可以通过E-mail、BBS、聊天室、电子论坛、留言板、微博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作业,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多种交流途径,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要发挥语文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的团队优势,网站不应是知识资源的简单堆砌,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应与知识的自身结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层次密不可分。网络课程应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由于网络自主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的这一认知过程,一般不可能准确地限定在一节课内显现出它的阶段性效果,有必要打破一节课为单位的备课程式,因此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都应以主题或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思想性,语文教材一般都是典范的语言作品,其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地强调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把握语言的深层内涵,因此在数字课程资源的设计中既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图文并茂,情、声、色、意俱在,创设各种意境,或提供所需情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迅速沉浸到作品的情意之中,又要防止将教师想象的结果直接展现给学生,剥夺学生想象的权利,更不能把界面色彩搞得五彩缤纷、声像泛滥,过分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数字化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培养教师和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和呈现交流的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与理解能力,即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进行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态度和能力,要求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把信息的整合和创造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要掌握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包括: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的实践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检测工具。

四、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注重语文综合能力训练

语文学科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工具性,语文教育必须突出“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增强语文训练的应用性,做到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必须给予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以便他们模仿学习。数字化学习能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各种练习方式和机会,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练习,提高语文训练的应用性、广泛性、即时性,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教学质量。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读、理解、识记、速度四个因素。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它包括领会字词的含义和感彩,领会文章的表现方法特点,领会文章的脉络思路,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创设课文情境,再现写作背景,渲染氛围,帮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效率。也可以把文章中语言文字描述较为抽象的过程,或现实生活中一时难以见到的客观现象,运用数字化技术化古为今、化远为近、化慢为快、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微观为宏观,再现这些事物或过程,帮助学生读懂词句,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写作能力包括观察力、表达力、思考力、想象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各类人物、各种材料直观生动地提供给学生练习,既能满足教师写作训练设计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这种氛围下练习写作,学生思维活跃、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运用数字技术把稍纵即逝的情景、受观察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场景展现给学生,能提高观察效率,引导学生思维。

听说能力训练包括听的能力、听记能力、听说能力、说话能力的训练。运用数字技术模拟说话情境,为学生创设更加鲜活真实的说话情境,学生围绕某一话题,开展网络讨论,身临其境,有内容可感、有话可说,而且可以跨越空间限制,不同地区学生都能加入训练中来。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利用专用工具软件,辅助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方便教师聆听并指导学生练习,可以给学生提供发音、语速、声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的示范,学生也可以随意选取一段进行反复跟读,而且在同一时间内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不同的说话技能,而教师能够在不干扰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指导个别学生、提高训练效率。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五、探索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数字化学习模式

数字化学习已经逐渐普及,但学校教育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主要的中学教学组织形式,要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优势,就必须探索数字化学习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最佳模式。这种模式应该不是唯一的,适应不同的教育目的、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涉及不同的网络范围等都会有不同的模式。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教学中使用数字化教学技术教给学生知识,流畅、简练、准确、优美、幽默的语言,基本的手势、体态语言、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仍然是必需的。课堂教学要把数字化教学演示与传统的板书、朗读、表演等现场活动结合起来,不要认为把老师讲解变成计算机演示就是实现了数字化教学。理念不改变,只是用数字化技术教知识,课堂结构还是“满堂灌”,只是由“人灌”变为“机灌”,由“照本宣科”演变成“照屏宣科”,淡化了现场感的刺激效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新课程和数字化教学的更好实施有赖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改革,它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对教师的素质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教师不但应具有超前意识,而且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以及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创新。数字化教育环境正在促进教育的革命和学习的革命,中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完善的数字化环境中变革,数字化教学必将推进新课改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2]吴伯凡.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文化.微电脑世界,1998,4.

[3]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中国电化教育,1997,12.

[4]颜韵,邓杰.论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英语交际活动的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1,2.

数字化语文教学例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注重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好数学和问题解决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平时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加强直观感知,理解数学语言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过程的,正如列宁所说,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学生认识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开始,书本上往往是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首尾顺次“和“围成”的含义,我除了从正面让他们观察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外,又提供了反面的感性形象:

图(1)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全“围”起来;图(2)围的方法不对,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图(3)三条 线段没有“围”起来,都有缺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二.提供描述载体,发展数学语言。新教材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总结法则,在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知识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例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通过以下三个等式:

(5×4)×2=5×(4×2)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1)都是三个数相乘;(2)左边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右边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3)乘积相等。 把这三个特点稍加组织和整理,就是书上的“乘法结合律”。若是忽视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不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死记这个结论也会事倍功半。

同样,在归纳法则的过程中,呈现描述载体也是必需的。在归纳计算法则时,师生可以共同回忆例题的计算过程,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计算时,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再怎么办?……有了具体的实例和实践过程作描述的基础,学生往往能水到渠成地总结法则。

数字化语文教学例3

“逸而功倍”,这是《学记》的主张。“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同样的道理,“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劳而功半”。“逸而功倍”,数字化语文就能达到这种境界。

一、什么是“数字化语文”

“数字化语文”是以电脑技术和信息数字化为依托,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语文教学资源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得到充分优化的一种电脑软件系统。

1.完备的数字化语文课本

武进区小学语文电子教材的开发实现了语文课本的数字化,而且数字化课本不但有文本内容,包括教材,背景资料,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等,而且具有超文本性。超文本性:配上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内容。许多课文甚至有了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在这样的一个专题网站上获得的信息,要比在教科书上获得的信息多得多。在学习之余,让学生去这些地方“游览”一番,开阔视野,丰富积累,那将是多么愉快。

2.系统的数字化素材库

“数字化语文”还应有一套为教师服务的数字化素材库,也就是“数字化备课系统”。数字化备课系统应有以下内容:(1)课本和《教师用书》的全部文本;(2)主要经典著作的电子版和查阅系统;(3)主要字词典、语文工具书的电子版;(4)各课相关研究资料;(5)各课课件素材库(或称积件库)。素材库应包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音效、网页网站等。“数字化备课系统”中的各课课件素材库必须是经过精选的、能以一当十的“各课相关素材”;(6)课件库和微课件库。课件库中的课件可以是征集来的优秀课件,也可以是各级比赛的获奖作品。“微课件”指的是课件中可以相对独立的单元。

有了这样一套数字化备课系统,教语文就再不会是苦差事。目前已经有了许多这样的专题性网站,如“老百晓在线”、“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素材库”等都是信息、资料等相对集中并且运用价值较高的网站。

3.人机互动的数字化语文学习系统

这套系统也可以和“数字化课本”合在一起。它与“数字化授课系统”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内容。授课系统不一定要双向互动。但是,学生的“自学系统”必须是双向互动的,必须有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这表现在: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作业练习与反馈;模拟自测与反馈;学生质疑与教师辅导答疑;测试(单元的、期中期末的)与反馈。这些双向互动的内容,最好利用互连网或局域网,形成一个联系各地各类学校各个学生的大课堂。这套系统还可以比“数字化授课系统”有更多的图片、动画、音效等,以更具趣味性。

二、数字化语文教学的模式

数字化语文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及其它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三、数字化语文教学将以其绝对的优势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独占熬头

1.解决了学生不爱学语文的问题。传统语文传授给学生的信息多是单一的语言文字,枯燥无味。学生总面对白纸黑字,当然提不起兴趣。按照心理学规律,越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也越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与学习兴趣。现在,数字化语文的课本、自学系统中大多数都有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多感官的内容,知识信息变得直观、新奇、生动、形象,达到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当然大大提高学习趣味性,易于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增加了学习的容量。数字化语文使学习中的知识、思想呈现出博大、密集与丰厚的境界,同时学生的积累也变得丰厚。《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中,要求我们树立这样的理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节则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数字化语文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资源意识”。

3.挑战了教师也解放了教师。从教师方面说,数字化语文能使教学资料的搜集、检索和处理变得轻而易举,备课也变得容易。把数字化语文光盘放进电脑,或进入校园网的OEM版的这个系统,鼠标点几下,资料就出来了。更为“逸而功倍”的是可以实现“无备课上课”(当然我们不提倡),实现“名师替你教语文”。

但真正驾御数字化语文系统的必须是掌握数字化的教师,它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现念、前瞻眼光和复合型技能。为此,构建数字化语文,还须从培养掌握数字化技能的语文教师队伍入手。培训内容也并不复杂:(1)掌握电脑基本的操作技能;(2)掌握网络技术;(3)学会诸如“PowerPoint”、“Front page”等一般的课件制作软件;(4)少数教师学习掌握“Authorware”、“Flash”等难度较大的软件技术,以及必要的图片处理、音频视频编辑技术,能制作比较精美的、高档的课件。

数字化语文的建成将大幅度提高一个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解决已经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学校存在的“有高速公路没有汽车、有汽车没有司机、有司机没有货源”的问题,更能解决缺名教师的问题。如果一个学校拥有一套数字化语文系统,就等于请到一批名师,实现“名师教语文”的梦想。所以,数字化语文是未来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数字化语文教学例4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设疑启智、创设情景、营造创新氛围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末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感兴趣;而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文章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山里的孩子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利用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先观看,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并想象潮来时的气势,使学生急切想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2.动态直观、化解重点难点

合理使用多数字化教学资源,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语言文字由静变动,鲜活起来,把抽象变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它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拼装、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例如:《詹天佑》一课,最能表现詹天佑具有杰出才能的是它所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为什么要设计这条线路?火车是怎样在线路上行驶的?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单凭教师的讲解都很难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现青龙桥陡峭的坡势,让学生了解此处的地形特点。然后演示出“人字形”的线路,一列火车在人字形线路的行驶过程,用直观演示,动静结合的效果,无须教师的任何讲解,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教学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加强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集中注意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促进课堂高效。小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课堂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通常课堂上需要教师多次善意的提示与提醒,这样的组织教学收效甚微,常常是教师挖空心思、费尽口舌,学生反而感觉乏味,学习起来无精打采。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改观以上情况,加强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每节课学生思维疲乏,教师设计了一位“卡通博士”,所有的练习由“卡通博士”带领学生闯关,每闯过一贯博士都会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再提出闯下一关的要求。全部过关后,“卡通博士”奖励大家一同登上快乐之岛,尽情的享受成功的喜悦。整个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轻松、有序、高效。

4.在数字化教学中应避免出现几个误区

4.1 在课堂上为了活跃课堂效果,营造比较好的教学气氛,如滥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过多,就能忽略了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4.2 不易判断重点和难点。图片、视频、版式安排不合理,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就没有那么明确,尽管有学到知识,但也会因为没有时间练习、融会贯通、学习效果就不是那么显著了。这样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这节课就显得没有意义。

4.3 由于多媒体可以容纳的内容,进度太快,学生本课的教学,只是有一定的认识而已,达不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数字化语文教学例5

在21世纪,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与传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数字化教学是在数字教学的理念下实行的一系列先进的,具有创新高效的教育方法,它所培养的新一代人才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降临。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现代教学活动如何适应全新的教学体制。

一、数字化环境对教育的意义

1.做好备课

传统式的教学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信息,并未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而数字化的教学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采用新颖的数字化教学,将问题提炼出来,转化为两三个层次的问题,并且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可以对此产生兴趣,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是数字化教学的关键中心,文本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等等都包含在其中,网络就是教学实施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需要对各种数字化的技术和资料进行整合,运用多媒体的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下,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自觉地获取网络上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帮助学生在网络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收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整合起来,进行集中答解,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对语文单元的认识,进行作品演示。让学生确定主题,并且对有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进行取舍,提炼精华。再做成PPT,让全校学生对此成果进行共享。

现阶段,我国小学课堂对数字化教学的认知程度还不高,没有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目前,有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其中有许多过时的或者繁杂的信息。人们很难直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被垃圾信息堵塞了心灵。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学习者快速的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丰富资源信息,并且快速选择与利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创新的地方。所以有序地建设与利用数字化都是必须的。现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创者,仅仅注重技术的革新,而对使用者的体验没有过多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活动规律来变化,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都是多年的老资历,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和学习能力的不足,促使他们对新的事物不能做到步步紧跟,很难很好地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得数字化教学的推广率不高,使得小学课程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运用单课时教育,内容分散,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使得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应该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方式,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数字化的优点,正确、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来教学。

二、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目前学校课本使用的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再也不用每篇文章都去归纳主题思想,我们只需要侧重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只要找出文章中所侧重的不同就可以了。教学的方式要随着课本的编排而变化,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不能再是每篇文章都去总结主题思想。而是要好好利用课程资源,按照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学生先预设目标,再为目标而进行数字化的探索,换句话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上,学生是主题,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所以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便成为现代教学思考的重要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新课标的目标。使得课堂教学可以“提速”,同时也可以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学生得以厚积薄发,不仅让普通的学习生活走进课堂,而且让学生把学习语言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依据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规律,前提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使得课内外阅读拓展开来,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提高。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兼顾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环境,小组教学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学习者本质上各有不同能力水平与兴趣,思想的碰撞火花,不仅有利于思考的激荡也使得团队更有凝聚力。人类智能包含语文、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及自然探索等八项智能,单元整体教学符合人类本质,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人类多元智慧的发展。

我们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为了改变传统语文学习低效率的特点,让学生拥有文化底蕴,使得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让小学的语文课堂不再乏味无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侧重于知识的落实,对能力的培养没有加深,对课内传授侧重,但是轻视课外的实践。面对现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单元整体式教学,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在使知识外延,丰富的课外知识被了解,在生活中可以真正地利用。其次,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新课标,语文的连贯性被加强,“全盘考虑”的意识十分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内容及策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完美地体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单篇孤立的教育模式,使语文内在的联系被切割,僵化了语文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单元整体教学,这是一个独特的平台来发挥教师创造性。单元整体教学,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发现问题、实践体验、探究问题、建构认识等能力得以提升,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海舟.主题单元教学资源整合的策略.小学教学设计,2006(10).

[2]喻景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单元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1.

数字化语文教学例6

关键词:数字化; 探究实验室; 小学语文教学;

获取信息;

运用

Digital lab and exploring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

Zhu Ya-ping

Abstract: The Digital Lab is to explore the digital devices + computer + network environment, how to explore advanced digital teaching laboratory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energy? How to explore the lab's hardware conditions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inquiry-based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y,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optimize the teaching of digital equipment, the reform trend of the times not suit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part, truly independent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llowing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eir own knowledge system, acc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all educators. Author to elaborate on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room teachers to explore the digital experi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imary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were discussed with teaching examples, and finally to student access to information, means of evaluation of the use and learning of practice reflection.

Key words: digital;

inquiry laboratory;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use

一、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概述

整合作为哲学名词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理论上,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内涵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就是计算机+数字化设备+网络环境,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提供的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更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下支持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性,民族性和综合性。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与小学语文的这些学科性质特点为两者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但任何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都需要先进、科学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作支撑。建构主义的“学与教”和多元智能理论便成为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的核心就是认真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由此可见,在数字化探究实验室营造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多元智能可能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有意识地在这种设计下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建构,自主活动,学生将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新途径及实例教学评析

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教学设计、以及许多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其整合的基本点是: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下面结合我在阅读教学方面如何将数字化实验室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探索。

三、教学案例

课题:小孩子下山

学案教案

一、学习目标一、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二、导学流程

1.情境导入策略:

2.预学内容中学生

可能出现的问题:

3.课堂展示

4.归纳总结:

5.课堂反馈:

课标要求:会认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小猴子特点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猴子下山的动作词语。

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

二、预习导学

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

学生打开桌面的文件包,结合事先准备好的课文画面,图文结合,学生初步感知体会。

(1)小猴子下山后都做了些什么事?找出文中描写小猴子特点的词语。

(2)找出小猴子动作的词。结合教师自制的课件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追。

(3)通过课件小猴子做动作,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

(4)谈论汇报、深化理解。

三、课堂展示三、教学反思:

学生演练: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归的扫兴样子。

学生讨论、汇报。

3、写下学了这课的感言。

在上述案例中,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点”来,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校校通”或“校园网”,用课件、网页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小猴子下山后都做了些什么,找出文中描写小猴子特点的词句。

2.创设情境,自主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通过计算机打开教师自制的课件,自主学习理解相关段落。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要求学生各自通过操作看小猴子做的这些动作,再自己做做这些动作,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归的扫兴样子,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动词。表演的学生把“扛、捧、抱”等动作演得准确而传神,活灵活现。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3.讨论汇报,深化理解。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认真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课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文章,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数字化实验室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自己的学习本篇课文的感言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更有想象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段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正确理解其意。

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几点亮点:

1.转变了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改变了学习工具。在数字化探究实验室里把语文学科与计算机+数字化设备+网络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4.培养了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5.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阅读与写作。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借助于电子邮件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来实现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甚至另一个国家的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评价

学习成绩对比

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2个班,以三(1)为实验班。从学期阶段测试来看,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习成绩对比如下:

数字化语文教学例7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的日益广泛,课堂教学早已不能墨守成规,局限于一间教室、一纸课本,甚至是一张幻灯片。体验式教学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然而在今天它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互动参与,数字媒体技术,如交互设计、3D4D技术等势必会被逐渐引入课堂,也因此体验式教学也将会越来越被教育界重视,让学生能以一种亲历者或见证者的角色参与到课本中的故事、场景和活动练习中,以获得更为真切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近似于体验式的网络游戏,对于极富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玩乐心性的小学生来说再适合不过,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所特有的故事性和场景感正与体验式教学相契合。

什么是体验式教学?传统意义上,体验式教学一般被定义为一种“情感激发”式的教学方式,强调教与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通过创建一种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教师通过多媒体、实物、挂图、现实的问题、趣味资料、游戏、音乐、生动的语言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事实上,这种意义上的体验式教学是以理解教学内容为基本目的的,它仍属于平面性教学体验,在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理解认知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真正的体检式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学媒介的融为一体,是数字化的体验式教学。媒体融合时代,体验式教学需要做到人与媒介的交互,即学生与教材和读物的交互,而老师的角色会逐渐被弱化。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体验式教学实质上是“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寓教于游”是最理想的教学状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能获得游戏般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习媒介不再是纸质书或是狭隘的多媒体和电脑,而是类似于采用交互技术设计的学习APP,这些APP不是简单的平面课程,而是集图文、音频、动作和视频等多种感官体验为一体的数字化出版物。

数字化语文教学例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40-02

1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持,以数字学习资源为基础,通过网络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的教育方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突破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场所,借助网络进入数字虚拟学校进行学习,使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

全球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又称为1:1数字化学习)的概念最初是在2002年由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学者略特・梭罗维(Elliot Soloway)和北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凯斯・诺里斯(Cathie Norris)共同提出的,是让所有学生起码都有一种数字化计算设备[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特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将教学中的若干台计算机及相关的多媒体设备互联,构建成小型的网络教学环境,而且所有学生都拥有一台计算机,可以随时进行网络在线学习[2]。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具有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使用专门的数字化设备去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课程掌握程度、思维方式等学习进度指标,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一对一数字化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构建不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师也以新思维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进行新的思考和改革,鼓励和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社会化的协作学习,促进传统教与学方式进行改变。

下面以小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与交互写作、阅读素养的培养为例,论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与交互写作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借助各类媒体找到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掌握更多获得知识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类媒体,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新的数字化教学方案,其中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合适的图画进行融合,进而架构出数字化环境下的学生阅读和写作教学策略。这种环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的涵义,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网络写作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写作,促进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拥有数字设备,只需给他们提供所需的数字学习资源,他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活动。许多学校搭建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网络学习平台,给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列出适合的阅读清单(包括电子书目与纸质书籍),还设立了教师电子文件档案,主要记录教学中师生的情况,帮助师生在分析教学过程中进行自我内省、自我改进以及自我发展。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一个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在平台上进行学习交流。在平台上,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将阅读内容进行层次划分,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看完文章后,自己写文章,自由命题。教师在平台上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提高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倡导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与成果,实现学习能力共同提升。低年级主要学习字词,用所学的字词造句子;中年级写一小片段文章;高年级学习的知识多,要求写出学生个性化的观点与思想。

同时,鼓励学生建立个人学习平台,如百度文库、360个人图书馆等,平台还要凸显学生的独特个性。针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可以进行个案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帮助学生有效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教师基于各年龄阶段的写作要求,改变传统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技术,获取有效的视频、音频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音视频学习情境,扩展阅读和写作演练的途径,增强读写的学习效果。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能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内容,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通过阅读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熏陶学生,提升情操,感染学生的言行举止,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课外阅读和交互写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给学生语文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

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运用一种新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丰富化,呈现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实现学生和外界的联系,接触最新的学习资源,阅读最新的学习材料。它提供了海量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基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给全体师生提供了一个同步交流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平台能够将学习中的问题和信息实时反馈,教师可以迅速地知道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将学校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形成联动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提高其阅读素养。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小学语文阅读素养培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低阶段(1~3年级)、高阶段(4~6年级)。运用数字设备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从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等几方面分析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

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较大的依赖性,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学习。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多读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以及童谣、儿歌、诗词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学生独立阅读材料,特别是进行拓展性阅读。阅读习惯对语文学习很重要,要从小培养学生,使其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运用电子设备阅读,更应该注意。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坐姿,每日使用电子设备阅读学习,至少学习10分钟,但也不能过长。教师指引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相关学习资源,扩充文本内容。语文注重拼音的拼写,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来学习。学生要学会默读和精读,结合文章语境,了解语句意思。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句意思,通过朗诵童话故事、古诗词等材料,可以对其进行联想,体会其中表达的感情,感受语句的美妙。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在班级网络学习平台上发表简单的个人学习感想;也可以对所掌握的文章进行复述,表述出它的主要意思;利用课外时间,在班级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并交流学习心得。

4~6年级的学生渴望接触更广泛的学习资源,阅读各种类型的材料,而且阅读形式也由接受性向探究性转变,开始尝试探究性阅读。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主动搜索、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并且每天进行电子阅读,学习时间至少20分钟。一对一数字学习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快速阅读和联想的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文章的写作方式,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带着目标进行阅读,掌握资料的核心,有依据地搜集信息,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能欣赏文本的精妙之处。

3 结语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构建的学科课堂教学、课外学习阅读素养培养的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教与学两种方式的融合,对目前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中遇到的基本问题也进行了解决,督促学生有效提升阅读素养,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可以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了解和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还培养了学生搜索、收集资源和协作学习的习惯,训练了学生搜集、选择、整合及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数字化语文教学例9

一、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一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点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无论与传统课相比,还是与仅是在教室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相比,都具有鲜明的优势。

(一)从教学的角度看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网络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1]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要我学”而为“我要学”,学习效果当然得到了增强。

首先,网络课利用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而不是传统课上单一由教师提供学习的信息。在网络这一浩瀚的资源库里,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而不是所有的学生学习同一项内容。事实上,课堂上除了需要共性的学习外,更应该有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个性化学习。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把这一可能性转变成了事实。

其次,平台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学习与活动中,较好地融入课堂。在这样的氛围里,借助网络平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大胆发言,学生的参与面较广。比如在《琵琶行》这堂课中,学生们能够聆听到梦幻一般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曲,在深深沉醉于其中时,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下属于自己的美的文字。

第三,能够及时与多位同学同步交流,能够借鉴其他同学思考的优缺点,转而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记得上《诗情飞扬》这堂课时,有一个环节是以“夏”为题来写一首诗。有一个男生最早上传了他的打油诗,结果看到其他同学有模有样的诗歌后,受到启发,又重新写了一首诗,许多同学都发帖子称赞他写得有进步。

第四,相比较传统课而言,通过讲台上的主控制台,教师能够较快较全面地得到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这样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第五,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可看、可听、可说,可动手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总之,学生对网络课有积极参与的意愿,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学生就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自己学习的潜能。比如《诗情飞扬》这堂课,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上时,学生在“大展拳脚”这一学习环节,即以“夏”为题,写属于自己的诗歌,在较短的时间内,热情投入,创作出了很多很有意蕴的诗歌。当教师利用主控制台,带领学生一起品评交流,并且请同学谈自己的创作构思时,学生们连连赞叹,说才发现班级里居然有很多诗人,另一方面没想到自己也能写诗,有了写作的自信。

(二)从教师的角度看

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开设的网络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

首先,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从备课时备“要教给学生什么”,转变为备“学生需要什么”。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总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最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其次,促进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教育培训,提高运用计算机尤其是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能力,因为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再次,促进教师积极拓宽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牵涉到如何能更好地把课程资源与学科进行融合的问题,选择哪些课程资源,怎样使用,都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比如在备《琵琶行》这篇课文时,为学生挑选哪一首乐曲,什么时候播发音乐等问题,都需要好好构思设计。

最后,促进教师积极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网络课与常规课有相同处,更有不同处,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方面加强学习,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之,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能促进教师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始终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做一名不断突破自我、提高自我的教育工作者。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

网络课的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首先,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操作电脑的能力。打字、上网搜索相关学习资料,既需要速度,也需要准确率。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操作电脑水平低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时,学生会有意识地勤加练习。

其次,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上网搜索信息时,要求学生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参与问题讨论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把自己的看法及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创作文段时,要求学生用心思考、写作,尽力把自己最好的文笔展现给同学们;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时,更需要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写文段还是评价其他同学,每位同学的所思所感都能通过网络一一呈现。

再次,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增强。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喜欢网络课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而事实上,当通知学生准备上网络课,并预先布置一些思考题时,学生都认真记录,并做好准备。比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心灵感悟”的谈论版块,要求分析“眼泪”的丰富含义,写下你感悟到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思考题是在前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提出来的,等到下一节课开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输入电脑时,不少学生都拿出预先写好的内容直接往电脑里输入,可见他们事先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最后,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新课程强调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也就是教师承认学生具有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和满足感,使学生在宽容、支持、和谐的环境中获得个性的调适与完善。

二、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一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拥有诸多优势,能够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有一些问题,仍值得我们思考。

问题一:网络课的设计中,一定要加入动画或视频吗?

在网络课件中加入动画或视频,肯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但是不一定非加不可。首先,要看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比如我在上《雷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性格,就需要再现课本中的剧情。其次,即使加了,也不能滥用。比如,视频播放的时间不应太长,次数不能太多,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问题二:网络课中,除了主要利用计算机外,是否就不需要传统媒体的加入了?

看到不少的网络课,包括我自己上的网络课,基本上都把原本需要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放到了电脑上,这样可以很方便地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但是有些内容的展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会按照预设的顺序进行,等到最后集中展示,反而不利于内容的及时生成与归纳。那么,把传统媒体,如黑板、幻灯等与计算机有机结合,应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理论告诉我们,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方向上的保持和深入。怎样让学生保持注意呢?“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就必须明确某一学习活动的目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一总目的所安排的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2]那么,如果能够利用黑板,学生边归纳,教师边板书,则既肯定了学生的思考成果,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使其他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边想边听边记,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注意,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成效。

问题三:怎样处理好完成教学内容与充分给予学生以互动时间之间的矛盾?

网络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网络课的互动性很强,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在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思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打字速度慢又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堂课的时间就比较紧,只能压缩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的看法是: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紧凑。每堂课安排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的问题数量不能太多,学生的文字输入量尽可能少一点,采用选择题与讨论题相结合的方式会比较好。如果文字的输入量较多,则可以考虑单独安排一堂课。

问题四:计算机在网络课中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曾经观摩过这样一堂语文网络课。上课前,教师抛出了讨论的问题,然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讨论,同时对其他同学的评论给予再评论。全体学生埋首于电脑前,手指翻飞,飞快地输入文字。教师在主控制台前浏览学生的文字,通过加星的方式不断给予评价,偶尔会提醒学生关注一下某一位同学的观点。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盯着电脑屏幕打字,很少抬头看一看老师。整节课中除了听到噼噼啪啪敲击键盘的声音外,几乎没有其他声音。通过学生的屏幕,当然能看到学生火花四溅的活跃的思维,但更多的是让人感到困惑:没有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能算是一堂好课吗?我认为,网络课中,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具,像传统课中教师运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提问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这样的方式在网络课中也应该适用,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问题五:语文学科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于上网络课?

在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比较多地采用了“自主式设计”中的“资料展示模块”、“课堂交流模块”、“作品展示模块”,有时也会采用“在线测试模块”、“在线调查模块”,此外,还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但是其中真正能体现网络课的优势的,而且使用率较高的,主要还是“课堂交流模块”和“作品展示模块”,以及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所以我认为,最适合于上网络课的内容应该是跟这些相关的。

首先是写作教学。网络写作能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能够使不同主体间的交流更为充分;能够改变作文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形成在互动交流基础上的形成性评价,减少了教师作后评改一锤定音的压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我在《琵琶行》一课中要求学生描写音乐的环节就是一种作文教学。

其次是研究性学习。针对某一个研究课题,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如果课题比较大,就可以组成小组,由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如我在《雷雨》一课中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研究性学习。

最后是探讨交流性的内容。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网络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问题带有思辨的特点,则更能激发学生的交流愿望。如我曾经开设过一堂名为《魅力汉字》的网络课,提出的问题是“你对网络语言大量进入生活的情况赞成吗?为什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再如《雷雨》一课中对周朴园是否爱梅侍萍,是否对梅侍萍有真感情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非常投入。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使得教师、学生、计算机三方密切联系,构建了人―人、人―机、机―机的立体三维网络,大大增强了三方的互动性。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并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与创造力。而教师也在不断地摸索中取得进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对于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步予以解决。

数字化语文教学例10

[作者]陆勇,广西百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1-0136-005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新创文字大都是按照党中央的民族政策来制定的。对很多先前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同时也必须看到,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推广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由于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拉丁化、中国人过分依赖方块汉字的历史传统等等,导致了在民族地区不少人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心理距离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们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语言态度等因素有直接的关联。

因此,树立科学的语言生态观,培育人们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认同情感,以唤起人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觉醒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围绕语言生态观,以家庭双语教育和学校双语教育教学为契机,探讨少数民族新创文字与语言生态的相互关系。

一、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语言生态

语言学与生物学向来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施莱赫尔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的影响,提出了语言谱系学说,为历史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大脑有天然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强调语言是人类特有心智和生物机制之一,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和普遍语法。钱冠连成功地运用了生物全息律原理,发展了语言全息论,提出“隔代激活音感”假设。语言生态或生态语言学的提出也并非偶然,它是人们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过去人们倾向于把语言当“问题”来看,而现在很多有识之士逐渐把语言当成资源来看。客观地讲,语言既是“问题”也是资源。陈章太按照语言活力程度的不同把我国的语言资源大致分成这样几类:超强势语言资源,如汉语普通话;强势语言资源,如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壮语,彝语等;弱势语言资源,如土家语,布农语,仡佬语等;超弱势语言资源,如满语,畲语,赫哲语等;消亡但仍有一定价值的语言资源,如古吴语,古越语,古楚语,古闽语等。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亦称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这里的“生态”是一个隐喻,“语言生态”是指特定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就好像自然界特定生物和非生物的生态。

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是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资源,有其特殊的语言生态系统。关于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界定和认识,我们可以参看西方所谓的正字法(orthography)。依照《新编英汉语言学词典》,正字法界定如下:正字法,(orthography)指使得拼写(spelling)合乎规范的方法。换言之,正字法是正确的或标准的拼写。同拼写(spelling)这个术语本身一样,正字法用于字母书写而不是音节书写,更不能用于表意文字(ideography)的书写。一种语言的拼写系统有时是不同的、有争议的,甚至是重叠的几个原则的结果。以英语为例,这些原则包括语音原则(phonetic principle)、音系原则(phonological principle)、词源原则(etymological principle)、历史原则(his-torical principle)、同音异义原则(principle of homonymmy)、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美学原则(prineiple of aesthetics)、实用原则(pragmatic principle)等。

国内很多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大多是拉丁化的拼音文字,选择标准点和创制时同样也考虑到上面诸多的原则。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之处是,国内的新创文字的声调大都用最后一个字母来标记。如现代壮语的几个声调字母符号就有很高的象似性(ieoncity),体现了美学原则和实用原则。

目前,人们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认识有诸多的不足或偏见。究其原因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淡化以及语言生态意识的缺失。其表现为很多少数民族新创文字远离学校正规教育、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民间的普及率低等。现在人们更倾向地认为,在中国学校正规教育只需要用汉语、英语就足够了。而在民族地区,现实的情况是:人们仅满足于能用民族语进行简单交流,遇到复杂些的情形或表达更丰富思想、情感则用汉语辅助交流,根本无需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其实这些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承传与发展,是民族语言生态观不良思想的表现。因此,人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语言生态观,才能更好地推广和使用新创文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创文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

二、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指称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教育体制;而“双语教学”则指在“双语教育”体制下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具体的教学形式。双语教育在中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和中国源远流长的双语现象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双语教育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也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它符合中国的国情、族情、民族关系、语言关系以及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家庭双语或多语教育是民族地区推行新创文字重要举措之一。父母要担当好第一任老师的角色,尤其是母语教育的角色,要尽可能的把父母身上优秀的传统发扬光大。如果父母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并操不同的民族语,那么通过家庭双语或多语教育可以让他们的子女传承更多的多元文化内容。

关键是父母须有正确的语言生态的意识和理念,有科学的语言生态观。英国语言学家P.H.Mathews的论段发人深思,认为对语言学家来说,所有的语言都是财富。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不妨看看赵元任在《我的语言自传》(My linguistic au-tobiograpby)的现身说法:

“那一年(1920)我初次认得我太太杨步伟,第二年我们就结婚了,我太太是个医生,而且能说好几种方言。所以我们结婚后不久就定了个日程表,今天说国语,明天说湖北话,后天说上海话等等。最妙的是她居然进了三年的上海中西女塾,可是她跟同学们一直用她带南京、安徽口音的南方官话,这是她第一次给上海话说出声音来。可见学一种语言简直可以纯用听觉,听了潜伏在脑子里,后来一说就说出来了。这种纯粹靠听而不是听、说的办法固然未必是学语言的最好办法,不过

这至少是一种可能的方法。”。

赵元任与爱妻婚后制定的日程表,体现了一代著名语言学大师学习语言的风范,即任何语言对他来说都是平等的,都是宝贵的资源。在研究中不能对任何语言产生任何偏见,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言生态观,是为人父母应该学习的,父母给自己的子女们多用几种语言交流本身不是坏事,相反可以培养他们的多语能力(polyglot)和增加他们的百科知识。赵元任没有过分强调听、说在学习语言的重要作用是对的。其实学习语言应该先口语后书面语(文字),两者最好能密切结合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早就对言语和语言做了严格的区分。言语相当于我们每个人所说的口语,语言相当于大家约定俗成的规范化了的书写文字或新创文字。口语和文字各有利弊。口语易变化,文字比较稳定,利于文化的传承。历史已证明,缺少统一使用的文字语言,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是要吃亏的。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各种功能。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双语(多语)教育的比较理想模式是:先给自己的子女在家中充分体验双亲各自的母语,熟练到一定程度且达到识字阶段后,再结合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和强势语展开双语或多语教育,但要强调双亲母语的重要性,把母语的应有地位排放好,母语的第一重要性再什么强调都不过分,毕竟它是一种极其“天然”的资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倾向于用共通语来交流,这无可厚非,但千万不可忽视自己的母语、忽视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如果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和民族语言持偏见或歧视的态度,势必会破坏整个语言生态的环境,这是对人类语言文化多样性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双语教育教学

在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中,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和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学校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语言生态观,注意言传身教,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教育,不可漠视或淡化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民族地区的教师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语言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在强势语言的影响下,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有很多偏见或很多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远远没有提高到科学的语言生态观的高度。为此,教师在双语教育教学中应努力成为多元文化传播的主要执行者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本身首先一定是一个身兼多元文化的文化人。这样才能在培养和塑造下一代多元文化人的光荣使命中担当起重任。民族地区的教师应熟悉本土语言文化和外来文化,既要立足于本民族本地区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同时也要以开放的胸怀,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外来文化,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合理的内核,以此来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即所谓的“拿来主义”、“洋为中用”。

我们不妨以《布洛陀经诗译注》“Baed sam bauj fih ciq,Miuh aen cih fih daengj.(那时三宝神还没确立,那时庙宇没有盖)”中的现代壮语baed/pat/的来源为例,说明本土语言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联,从中可见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双语或多语教育教学中重要性及可行性。

Baed在现代壮语中有三个含义:(1)名词:神位、神堂、神龛ancestor shrine in a home,in-set in a wall:shrine同:ham;(2)名词:祖先的神灵:神灵spMt of an ancestor:ancestral spirit同:ham;(3)名词:佛陀、佛Buddhism,gouz sien baiq baed求仙拜佛entreat the gods and worship Bud-dha。baed/pat/在壮语中有“神龛、神”的含义,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深究一下为什么有这样的含义?其来源如何?却并非容易。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拿baed/pat/的古方块壮字(即利用和模仿汉字的构形特点再造形态和音韵上都与壮语相近或相似的方块字)与意义相关的汉字或英语比较就不好比。相反,拿baed/pat/的现代壮语与汉语“菩提心”的“菩”音和英语的‘Buddhism’(梵语借词)第一个音节‘bud’就有可比性,且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并得出壮语的baed本义就是佛教中的“佛”,是中古汉语从印度梵语直接借入后古壮语再从中古汉语借入的结果。佛教对壮族地区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Baed的“佛”本义之所以不易识别,笔者认为有如下三个原因:

a.宗教影响:壮族地区受佛教影响的同时也受儒家思想、道教等影响;

b.音变原因:“佛”大致经历了bud>hut>bat>pat>fat>fo等不同层次的历史音变并互相影响,尤其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f03s对中古汉语pad3的覆盖影响;

c.传统思维:壮族人们长期依赖方块字或没有文字的定势思维,缺少对新创拼音文字系统形态分析。

下面再以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8xyy020)“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一以布洛陀史诗为例”的第十一章“献酒还愿”中的一小节经诗为例,进一步说明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新创文字融入汉语或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以上现代壮文为五言体,汉语为七言体,英语为无韵自由散体。壮汉英三种语言一对照,还真看不出孰优孰劣,各具特色。但对于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来说,新创壮语文字无疑比汉语和英语更易于激发他们的背景知识。如果学生的母语背景知识被激活后再学习新的目标语,如汉语或英语,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语际语的方法。假如学生母语的地位和母语的情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母语背景知识没有得到充分地激活,那么目标语的学习可能会耗时又耗力。

其实,这种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完全可以有效地融入英语课堂和语文课堂,而不是徘徊在教室之外或远离学校。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学生们在语言学习或习得过程中,语言与语言系统之间、口语和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系统之间是可以相互激活的。关键是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激活,一个学生如能把他(或她)母语的语言能力有效的激活并迁移或转化为其他语言(如英语等)的能力,那么其发展潜力将会十分巨大。我国外语教学所占资源是我国全部教育的五分之二,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外语学习者的母语能力没有完全被激活,或处于休眠状态或半休眠状态。实际上,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系统和其相应的口语系统可以有效地激活他们相应的母语能力,为他们更好、更有效地学习其他语言做好准备。

值得庆幸的是,社会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已经着手进行整理、研究工作。他们通过收集、整理、开发乡土课程语料资源或把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典籍翻译成英、汉多种语言等等,这些丰富了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文化内容和语料资源,也为少数民族新创文字走进汉、英文化课堂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如扎根于壮族地区数十年的美国语言学博士白丽珠女士,通过语言田野的方法,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壮-汉-英对照)武鸣壮族民间故事》,真可谓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典范。又如百色学院韩家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西部课题《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一以布洛陀史诗为例》(08xyy020)的成功立项和研究,对壮、汉、英三种语言的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等等。这些都将极大地丰富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文化内容和语料资源,促进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推广与使用,也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生态和谐发展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