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1 16:54:30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例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6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结构的调整,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社会各行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培养出更优秀的高职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也是继续解决的共同问题,而高职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展及成效,又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如何大力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工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在专业教学团队老师及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指导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企业访谈、企事行业专业咨询与评估等,研讨有效的专业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途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人岗”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一条主线,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方法能力和综合素养;对接国家及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三层次训练;紧跟市场需求,适应不同岗位需求,设置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五个模块实施选择性教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实施认岗、跟岗与顶岗实习,进行职业能力进阶人岗,与就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

在提炼总结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居于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路改革教学内容,逐步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典型工程项目分解工程任务,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进行教学。形成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切人点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重组,注重实用性、技能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立足于服务与发展,以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水工建筑物》与《水电站》两门课程整合优化而来的一门适应现代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特色课程。

2 适应现代水利高职教育的内容调整优化

《水工建筑物》与《水电站》两门课程是中国几十年来从中专、专科、到本科的特定专业课,两门课程包含部分与专业不密切的水机等内容、部分内容重复,另外部分内容过于学科化。在进行课程内容优化时,根据水工专业及水利行业特点组织课程项目内容,根据高职专科教学要求突出应用性特点,按照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一般工作过程编排章节内容。由此,经过精心组织,编写出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这本独具特色的教材,教材即囊括了所有常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又避轻就重,突出最常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每一种建筑物又自成体系,按照一般的工程项目工作过程编写,充分体现其模块化、项目化特色。

3 课程教学实施软硬及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我们建设有比较完善的水工模型实训室(参看感性认知)、专业一体化实训室(结合专业软件及工程项目、边学边练边做)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以实际实施工程为依托,实现真实现场再现,把工地搬进课堂,把课堂带人工地的真实仿真教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就是要实现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在教材内容及顺序编排上,充分考虑这一教学的要求,保证课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内容可以实现现场教学或者一体化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工程项目、直接现场学习、脱离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4 项目化实训教学设计与实施

为进一步巩固专业化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综合掌握知识技能,切实推行项目化教学。我们又把《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的教材及教学环节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作为专业通识教育,主要让学生认知所有可能用到达到与水相关的各类建筑物的概念、作用、基本构造等。第二部分为专项教育(项目化教育),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中比较重要的、典型的按项目化过程分别组织编写了《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房设计与施工》五本综合实训教材,作为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基础之上的巩固提高的专项项目化实训教材。此五本教材均已实际典型工程资料为基础,按照工程项目一般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过程组织编写教材内容,工程项目贯穿整本教材。

5 特色教学方法彰显教学效果

第一,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使学生逐步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每个子项目开始设置案例,每个任务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更明确要学习什么。

第二,采用瓦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的建筑物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在实验(训)室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增加直观性,加深印象。

第五,实训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给出一个实际工程案例资料,在长达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每一个项目以教学团队、项目化实训教材为基础,以典型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导,师生共同协作,以工程项目工作过程为基线,主要以讨沦、互动方式实施每一个环节。在整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协调配合,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工作总结及方案评审,不断优化完善各实施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职场中的沟通、协调、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共同培养和提高。

6 结束语

现代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项目化教学。全国20多所水利高职院校的水工专业这一传统的面广的专业,到日前为止,几乎没有哪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改革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在此,我们从自身特点出发,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等,旨在尽微薄之力探索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提高,还需要依靠大家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田明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田明武.水闸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3】徐国宾.水电站【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4】张智涌.重力坝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5】张磊,由金玉.土石坝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6】双学珍,田明武.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例2

2课程增减及方向划分

2.1课程设置差异及原因

水利专业类的高校均依据“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规范》来指导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但与知名高校相比,我校水利水电工程的选修课程开设不够全,学生修读选修课的选择面窄.对比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河海大学,我校在发展基础课程群中未开设大学化学B、现代生物学导论、土木水利专业导论、随机数学方法、环境学基础、水利科学技术史、水利水电概论、计算方法、工程数学等选修课程;专业与服务课程群中未开设专业英语、水法规及技术规范、建设项目评估、工程软件应用、渗流及其控制、土工计算原理及方法、大坝安全概论、模型试验理论及方法、工程泥沙及河流管理、灌溉与排水、房屋建筑学等选修课程.可见,我校在发展基础课程和专业与服务课程中,必修课内容和知名高校一致,而在选修课程开设的种类、数量上差距很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办学经费限制、办学经验不足、选课学生数量不足和生源质量差异.基于此,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不能照搬水利强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我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增设一些实用性强、适用性广、可学性高的课程,而减掉部分不适合我校本科生学习的高难度课程.

2.2课程的增设和替换

增设的本专业课程在数量上比知名高校少,在功能上十分实用且修读的难度适中,既符合我校的实情,又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避免了课程太难、学时太短造成的学生学不懂,不愿学的局面,适合本专业大部分学生.2.3课程方向划分与大多数专业一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出路多样化.笔者认为应该为不同毕业意向的学生从工作和读研两大方向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模块,满足各方向学生的发展要求.其中读研方向又可以细分为水工结构、水力学、水电等方向。

3课程的衔接及调整

笔者作为西华大学2012级本科生,体验过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并咨询过本专业的学生,发现部分课程的衔接存在问题.其中建筑材料和材料力学,工程水文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地基处理和土力学,水利工程经济、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和水资源规划等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最为明显.建筑材料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土力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课程都需要用到该课程的知识,将其放在第五学期是不恰当的,若放在第四学期与土力学课程同步,并紧接着第三学期开设的材料力学,建筑材料所学知识便能够在以后的课程中得到运用;工程水文学作为本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水文分析和计算的能力,需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水力学课程为其作铺垫,而目前工程水文学开设在第五学期,距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开设的时间较远,既不利于学生串联知识,又占用了大三学年学习专业课的宝贵时间.可将工程水文学的开设学期改为第四学期,与水力学同学期不同周进行教学;土力学也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土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与土体相关的稳定、变形和渗流等问题的能力.地基处理课程则是土力学的延伸,所学内容很多涉及土力学,因此地基处理放在第七学期开设也是不合理衔接,建议将地基处理改为第六学期开设,与土力学开设时间靠近;水利工程经济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作用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工程经济分析基础.该课程目前在第六学期开设,位于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之后,而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又会大量涉及经济分析问题,所以建议将水利工程经济开设学期改为第四学期,这样该课程向前既有数学基础课程作铺垫,往后又可为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此外,信息检索B是一门学习如何从信息集合中找出需要信息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搜索能力,是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好助手.学生越早学习越有好处,建议改为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

4增加实践课时

笔者通过亲身体验并对比本专业的专升本学生发现,我校本专业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及专升本的学生.这在本专业进行工程测量实习和应用工程软件时表现得十分明显.排除专升本学生十分优秀的因素,笔者通过查阅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课程设置方案发现,其中实践教学在总学分中所占比重高于我校,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我校本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在微调学生毕业总学分的基础上,适度压缩某些专业课程的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实践学时,做到课内学时减量而优质,课外学时加量而夯实,使课内与课外兼顾,理论与实践协调.这类课程有:建筑制图B、水电工程测量、运筹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软件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和工程软件的运用也是学生的短板,很多人在大学结束都不能熟练运用各种基础的办公软件,更不必说工程软件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从课程设计和实习入手,也应该在平时的课堂和作业上下功夫.信息化的今天,熟练掌握office软件已是对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除此之外,专业软件如autoCAD制图软件、岩土计算软件、流体力学软件、lingo软件也是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会的,建议在加大这些软件的应用学时的同时在作业中练习软件使用,避免目前大部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的窘境.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例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96-02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任务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精品专业。《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是本专业的核心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课程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已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水利水电建设的需要。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应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变革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能力养成为目的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应根据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相应职业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初步具备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对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处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等各工作岗位对本课程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应用剖析,发掘典型工作项目,校企合作共同分析、研讨、凝练《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设计教学内容,构建包括职业能力养成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内容。以实际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为背景开发和设计该课程的学习项目。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调研得知,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是水电工程设计与施工岗位。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主要包括土建工程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水电站其他建筑物施工技能的培养已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重力坝设计与施工》等课程中完成。根据工作岗位要求、水电站建筑物建设过程和认知规律,本课程设立了水电站建筑物导论、水电站建筑物构造及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房主要机电设备布置、水电站厂房施工4个学习项目,如图1所示。而基于工作过程又把4个学习项目划分为实际水电站建筑物背景资料分析及水电站建筑物基础知识、进水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引水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压力水管设计与施工、调压室设计与施工、厂房设备布置、水电站厂房施工7个工作任务,并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课程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内容组织

本课程根据完成学习项目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选取教学内容,并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单项到综合,能力逐步递进的规律,组织课程内容,合理设计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对于学生而言,教学场地出现的大致顺序是工程现场——学校——工程现场。具体如表2所示。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7个任务由简单到复杂,每一任务都是按照任务布置、学生思考预习、教师讲授、分项任务实训、考核等步骤进行,前面任务完成即进入下一任务,所有任务完成时,汇总得到项目总成果。

(二)课程实施

教学前先把每班学生按照每组6~7人和成绩优劣合理搭配分组,以便于学生学习讨论。由2~3名专职教师和1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依次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教学任务的教学实训。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际训练为主,以教师讲授辅导为辅,专兼职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施教学,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进行学习,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采用“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实践训练完成的同时,课程也就完成了。

根据实训成果形成的过程和成果完成的质量、项目综合答辩评判成绩,再结合试卷的测试成绩综合衡量课程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技能水平,如图2所示。

总之,《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理地组织项目课程,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习与项目、任务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练做”合一,实现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综合素质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伟,闫滨,胡志华.《水电站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

[2]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2006(8).

[3]程凌.高职高专“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例4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100-03

水利建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立足于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不断创新的多层次的复合应用型高级技术专门人才,使毕业生具有从事相关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项目规划、研究开发的能力。[1]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环节,是反映工科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2,3]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具有系统性强、专业性高的特点,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参与实际工程,所以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为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水利水电工程人才,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及相应成绩评价方法等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探讨。

一、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普遍重视实践,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尽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有许多实践性课程,但由于受知识传授型固有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得在实践环节、实践时段和实践内容等设计方面,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或者缺少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现象。[4]具体表现有:

第一,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偏少,学生往往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实验,谈不上较深入的数据处理、实验分析,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5]

第二,实习流于形式。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实习人数激增,联系实习单位和教师指导的难度越来越高等诸多原因,常出现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地质实习和毕业实习空泛化,演变为参观实习。

第三,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内容陈旧,与实际生产科研相脱节。一些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内容多年不变,知识陈旧,与实际生产科研相脱节,不能及时追踪生产、科研的最新动向及成果,也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实践环节成绩考核通常是根据学生的考勤、报告、规定动作完成情况等评定。由于各类实践环节的性质、目的、内容及要求不同,这种考核方法偏于单一,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成就感和价值感,难以激发学生进行实践的主动性和持久性,更多表现为被动性。

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以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为根本,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建立实践性与设计性强、突出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创新教育与活动、毕业设计等。

(1)建立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内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内容主要可分为三大类(见图1)。而各类实验教学资源和管理应形成统一平台。通过实验平台,除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开放性和自主设计的系列实验,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综合实践能力。[6]例如,随着建筑材料新技术的提高,实验的对象和内容可以有所扩展、革新,鼓励学生自己拟订实验目的、方法、步骤、要求,经批准后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工程专业教学注重结合工程,同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关联系统,[7]所以各实验之间应注意引导学生承前启后。例如在水工建筑物实验中,指导学生应用之前学习的力学基础、水工建材基础,注重系统性实践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综合思考、综合创新的兴趣,不停留在本课程的简单演示、验证实验层面上。

(2)加强实习教学环节建设。加强实习教学环节建设,形成丰富、完整、系统的实习教学内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主要包括测量实习、地质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有些学校还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其他实习内容,例如合肥工业大学设置有计算机拆装实习。目前教学改革正将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合并,这更要求要充分安排好生产实习内容。

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结合具体课程的实习,应注意让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与专业应用相结合。例如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地质实习的地点、内容中应尽量结合实际水利工程,而测量实习则强化水利工程现场测量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实际水利工程的能力。

(3)以更新化、系统化思想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设计如图2所示。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应从实际工程中选取,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工程设计活动,接受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与实践。在课程设计中要以系统的观点来统一协调课程设计体系,改变零散的单科各自为政的课程设计现状,加强各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因此,课程设计不仅要针对本门课程的要求进行,还要考虑整个课程设计体系的统一性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摒弃一成不变的课程设计内容,使课程设计的内容不断更新、结合实际、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科动向,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还要具有实践技能和较强的指导能力,使学生真正受到系统的综合训练,培养专业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课题应具有多样性,向多方向综合发展,并紧密结合水利行业的发展状况不断更新。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制定严格的征题审查,题目应来自高水平的科研活动或实际工程项目,从而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能力及今后的就业方向,选择不同类型的设计课题。根据课题需要可以有选择地聘请校外科研、设计、管理机构的专家参与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同时可以推荐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4)创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活动。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创建水利水电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参加本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开展学术讲座,将科技前沿动态、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拓展学生视野;开放实验室,普及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高级别大学生创新、创意设计等赛事。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结合学校水利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每年都引导学生以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等形式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增加学生实践研究的机会,增强实践研究的能力;近年来邀请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安徽省水利厅等单位的一批水利专家给学生做专业报告,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中,为到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2.完善实践教学成绩评价体系

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其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至关重要。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实用和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之大。在改变被动式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情况下,简单评定成绩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成绩评价方法应由单一评分标准向多元评价体系发展,并形成可定量操作的评价办法,以此突出实践参与能动性、创新性等考察指标,实现对实践环节的合理、综合考核,更有利于肯定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以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历时长,综合性强,为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合肥工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应包括选题论证、文献检索、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答辩等多个环节,过程中实时掌握毕业设计进程和质量。因此在考核时,可以考虑将这些环节提炼成对应的评价指标,也就是模糊评判中的评判因素集:U=,ui为第i个评判因素,m是同一层次上单个评判因素的个数。其中各指标根据题目、方向、环节的不同可以调整,可以设计为:U={选题正确与创新,文献学习及技术调查,设计过程(含实验),成果正确与创新,写作及绘图,答辩},共六个评价指标。其中文献学习与技术调查由于关联性很强,作为一个因素指标评价;写作与绘图在不同类型毕业设计中所占比例相差会较大,且都是毕设工作的表达形式,所以可列为同一评价指标,当然根据各学校具体情况也可以作为单独指标对待,注意和后文的权值要对应符合。

从数学角度看,这些实际是一个多指标的评判系统。在模糊评判中,是需要确定评判集,计算评判因素ui相对于各评判等级Vj的隶属度,在初期实践教学评价探讨中建议先简化,借用熟悉的百分制方式,由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上述指标分别给出评价成绩,例如,对应以上六个评价指标的成绩为:{}。根据本专业具体情况,例如各指标难度和所需时间等因素,制定各指标在最终评价中的重要性,也就是综合评判中的权,形成的权矩阵为:,wi为第i个评判指标在评判中的权重,要求,。然后计算最终得分:。对于上文制定的六个评价指标,则其中。

如果是按百分制给成绩,D就是最终成绩。因为毕业设计通常给出等级制成绩,所以应事先确定最终成绩的评判集V=,vj为第j个评判等级,n为评判等级的数目,五级评分制即为:V={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学校或专业制定百分制下什么分数范围为优、什么范围为良等。例如最常用的是分数低于60划分为不及格。按上文算出的分数D属于哪个范围,则判定该学生的成绩为对应的等级。

从以上过程可见,相比单一的、最后笼统给一个成绩而言,该方法具备以下优点:增强了对不同环节、不同实践教学内容的考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权值,鼓励学生创新、主动学习、勇于实践;各环节或指标给出定量评分,这是最终成绩的依据,避免过于笼统、主观,增强成绩评定的公平和权威。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在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中,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兼职教师作用的发挥、学生直接参与的程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都与实习基地建设有密切关系。[8]

实习基地不仅要“建”,更重要的是要“用”,即要实际使用、发挥作用,不能简单停留在形式上。合肥工业大学结合自身情况,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培养,重视加强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生通过校内各类水利工程模型和校外大型水利工程实习基地的认识实习、生产工地的生产实习,以及结合现场调研的毕业实习等环节,得到了有效的工程训练。近五年来,组织学生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国家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巢湖地质实习基地及安徽省蚌埠闸工程管理处等单位及现场进行实习;在毕业设计阶段,选派部分学生到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单位,结合单位具体在建项目进行毕业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表明,结合实际工程的实习、实践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际专业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水利建设中。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此,必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探讨了一些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改革途径,并提出了综合评价实践教学成绩的方法,有助于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的水利水电工程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河,刘涛.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104-105.

[2]刘国买,谭轶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2(4):132-133.

[3]张跃进,邹丹.浅议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的实施[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195-197.

[4]宋佩维.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4-8.

[5]康俊涛.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165-167.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例5

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第二课堂模块.通过第二课堂的培训与竞赛,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理论、提高动手能力.第二课堂包括两部分,即专业技能培训与竞赛和综合技能培训与竞赛.专业技能的培训与竞赛:测量、制图技能是当前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力学是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纵深发展的基本功底.因此,加强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有积极帮助.综合技能培训与竞赛,企业往往需要引进“上手快”、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所以,通过本科教育阶段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大势所趋.为此,通过水工建筑物设计与模型制作竞赛、水利工程模拟招投标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1.2充实教学内容

1.2.1专业实践模块

①认识实习基地建设:根据教学目的,以已建典型水利工程为平台,针对性建设认识实习基地.比如:为使学生认识水利枢纽及其建筑物组成、功能及布置,认识水电站枢纽建筑的组成及布置,以刘家峡水电站为认识实习基地;为使学生认识典型输水建筑及其功能及布置,以甘肃引大入秦工程为认识实习基地;为使学生认识河岸式取水枢纽的布置及建筑物组成,认识高扬程灌溉工程,以甘肃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为认识实习基地.

②课程设计题库建设: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钢结构、水能规划、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几门主要专业课,为规范这些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设立课程设计题库.题库的建设力求与理论教学知识点紧密结合,各课程设计题目的数量,按照与学生比例1:10确定.

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设计水力学等六门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9个,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渡槽排架施工、引水枢纽水工模型综合性实验、不同进水条件下泵站进水流态的观测、土的物理性质的综合测定、土的物理性质的综合测定、土的三轴实验、土的击实实验、水工建筑物消能实验、水库调度模型实验.

1.2.2综合实践模块

①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管理、施工、监理、设计四模块相结合的生产实习基地.各模块以三个以上的单位或工程为平台,与生产单位签订培养协议,制定教学大纲,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教学.管理模块:主要用于认识实习,解决学生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利工程枢纽组成、各种枢纽建筑物形态及功能的感性认识.安排在第四学期末和暑假进行,为期2周,该模块教学以认识实习列入教学计划.学生以30~40人为一组,参观3~4个已建成典型水利工程,认识水利枢纽的整体布置,初步了解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各种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听讲座的方式,了解实习工程(包括所在流域)的基本情况(1天);第二阶段工程实地参观学习,由带队指导教师和基地指导教师共同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讲解(7天);第三阶段学生汇编实习报告(2天).施工模块和监理模块:主要用于生产实习和大学生科研训练,施工模块也可用于毕业设计.学生直接参与施工或监理工作,亲历施工过程.安排在第六学期末和暑假进行,以生产实习列入教学计划,为期4周,学生以5~10人为一组,在1个在建典型水利工程参加施工生产或施工监理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听讲座、阅读设计图纸和有关文献,认识工程并明确生产任务和工作要点(3天);第二阶段工程实地从事施工或监理工作,在基地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某一分部工程的施工或监理,培养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1天);第三阶段学生汇编实习报告(4天).设计模块:主要用于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制定技术方案.安排在第七学期16周后及第八学期进行,为期15周,本模块有两种运行方式.方式一学生以20~30人为一组,派到实践基地(设计院)参加工程设计,设计院根据生产需要,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担任指导老师,指导设计工作,完成毕业设计;方式二设计院将设计项目的部分工作委托到学校,由老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工程设计,同时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毕业设计.建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为一体的实习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系统培养,改变传统的专业技术的单一培养方式,以适应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需求.

②毕业设计教学毕业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毕业设计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踏实、细致、严格、认真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涉及面宽毕业设计题目变化众多,分水能规划、坝工、水闸、水电站建筑物等四大类分别建立毕业设计题库,编制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按照一人一题的原则开展教学.在毕业设计的指导上,提倡校内外联合指导模式.即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结合生产搞毕业设计,参加一些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实现“真题真做”.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在生产第一线上经受了实战的锻炼,对树立正确的设计观点和培养严格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有所帮助,理论进一步联系了实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同时,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和政策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结合生产进行毕业设计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外,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是将学生分配到各个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单独指导本组学生.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病是有些指导老师专业面较窄,而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需要贯穿本科学习期间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多门课程的知识,专业面较窄的老师,要指导需要系统的知识才能够完成的毕业设计,显得捉襟见肘.为此,模拟设计院的各个专业,成立由测量、地质、水文、水工、施工、造价、制图老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扬长避短,使本环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38-02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自身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1]。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且产生较好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的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2]的专业。独立学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独立学院要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手段,也是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以下是在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针对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改革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结合农业院校的特色,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方案,并修订与之相对应教学大纲。从近年来对我校水利水电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可知,有近一半的毕业生是从事农业水利行业,建设融合水利水电工程(大水利)与农田水利工程(小水利)的特色课程体系。增加了《灌溉排水工程学》、《水泵与水泵站》和《土壤农作学》等农业水利工程的专业课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学》和《水生态工程学》等专业选修课。教学方案的修订,不仅考虑了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更多地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务实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性来综合考虑。以《水工建筑物》专业课为例,土石坝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和地下洞室稳定分析与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的相关内容重叠,所以在讲授过程中,不应花费大量时间去进行深入的理论推导,如何引导学生怎么应用已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但是应预先提示学生做好复习。由于考虑到已经糅合农业水利工程的课程体系,在水工建筑物中也应把渠首工程、渠系建筑物、渡槽、输水涵管和河道整治建筑物等水工建筑物规划为讲授内容。并且由于选修课程总学分的限制,像《坝工新材料与新技术》等很多选修课已进行了删减,所以在进行水工建筑物授课过程中,有必要把很多教科书以外的重要知识给以补充,比如土工复合材料的应用与特种混凝土材料的应用技术在水工建筑物中的应用非常常见。

二、推动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新教育理念是关键。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是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减少演示性实验以及验证性实验,逐步建立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3],即“三性”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相关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借助各级各类教改项目开展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本校特色和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顺应学校启动课程质量标准建设的响应,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进行课程质量标准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做到定位科学、目标明确;(2)课程内容的选定,做到系统性、完整性、前沿性和科学性;(3)课程教学方法,做到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艺术性;(4)开课时段确定,要做到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性、连贯性、规定性和灵活性。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水利的课程体系建设更具有特色。而且教研室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对推动本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三、毕业设计的要求及考核机制的改革

现行的毕业设计要求都是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背景进行选题,设计计算,绘制图纸及编写设计说明书,但是往往因为找工作,学生考研究生或考公务员上挤压了毕业设计的时间,实际用来进行安心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往往不足够学生能系统全面地进行毕业设计。所以针对独立学院特别是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现有的设计要求和考核机制存在不妥之处,所以改革毕业设计要求及考核机制势在必行。

对水利水电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应摆脱单一的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背景的水利工程设计课题,有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可能从事施工或监理,可以选择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课题;对于有一部分同学从大二开始可能就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且申报相关专利,或者参加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这部分同学,是不是可以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或参赛作品的完整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的考核材料,或许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一些相关专业资格考试,并且如果有专利授权、获奖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做支撑,足以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没必要再去设计院或设计单位索要工程项目资料来做“参考”,最后很多学生由于时间仓促,还没完全熟悉与“消化”整个设计过程,就在工程项目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毕业设计的格式要求与框架要求,稍作调整与修改就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内容。这样虽然从形式上,对考核学生毕业标准没有问题,但是对学生实质受益值得斟酌,而且目前实施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考核,过于繁杂与刻板。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改革毕业设计的要求和考核机制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的专业教师主要还是通过聘任等方式依托母体高校的师资,但是母体高校由于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人才引进的步伐相对滞后,师生比就已经比较紧张,还要承担独立学院的专业教学任务,加剧了母体高校师资缺乏的情况,而母体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存在要求高(基本要求博士学位),岗位有限,人才引进难度大,但是通过独立学院自身引进优秀的青年专业教师相对容易,并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的招聘、培育及评价机制,加强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母体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相结合。

五、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基地和实训中心建设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工程素养、提升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4],在独立学院等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要,而实践教学有实验、实习、实训三种形式。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基地和实训中心的建设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水利水电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条件。

本校独立学院一般不单独建设专业课实验室,因为建设专业课实验室投资过大,而且母体高校一般针对本科生实验的专业课实验室利用率不高,比如说水电站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水文实验室、水泵站实验室等针对水利水电专业的专业课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每年对本科生实验就只开放数周时间,虽然零星会有研究生和教师的科研实验,但是总体情况利用率与开发率都很低,所以独立学院完全可以依托母体高校的优势资源,追加投入,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来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环节的需求。

实习基地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加强基地建设是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的有力保障。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主要是指校外基地的建设,是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桥梁,是通过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利水电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很多,比如湘潭水文站、浏阳双江口水文站、韶山灌区、铁山水库、株树桥水库、株洲航电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向家坝重力坝、白鹤滩拱坝工程等,但是签订协议并挂牌的实习基地却寥寥无几,由于实习经费非常有限,还要跟人家签订协议并且承担应有的责任与职责,实施起来难度可想而知。针对目前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每年可定期向签订合同校外实习基地拨款,形成“合作双赢”的利益关系,形成长久、稳定的合作格局,并制定合理、严格的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同时试推行“双师”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独立学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独立学院要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手段。针对现存的问题,还需要水利工程系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建设特色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建设,推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大力实施毕业设计的考核机制改革,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基地和实训中心建设等方面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何娜梅,陈方.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辨析[J].科教文汇,2014,(7):65-66.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例7

近些年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得到了极大的进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总结表明,在目前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为水资源的充分应用和现有的众多社会矛盾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技术指导依据。但是其在发挥出重大作用和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应有作用的发挥,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目前工作中,做好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学习领域研究表现得至关重要,这也是社会发展中研究和探索的焦点话题。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现状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以培养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规划、施工、管理、科研和维护一体的综合性应用人才,这也是整个教学领域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环节。其在学习中,除了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之外,还需要在水利水电部门工作的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深入教学。由于这些工作本身都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工作模式,因此一般来说,学生除了需要在学习中熟悉各种工程必须要掌握的教学知识之外,还需也要针对机械的操作和使用进行管理和教学,这也是目前社会发展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环节。

1.1水利水电工作现状

水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水利水电工作作为目前水资源应用的调配基础,也是利用水资源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核心手段。水利水电建筑作为整个水利工程的核心和主体,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整个工程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平台。基于这种社会发展现状,水利水电工作建筑管理工作都是极为关键的重要体系,更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1.2水利水电建筑专业现状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但是截至目前,其中的问题较为严重,各种管理、专业课程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经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其中主要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专业特点不明晰

在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教学中,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其他的专业特点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中,其与建筑专业存在着重大的混淆状态,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教材与教学方法的互用,甚至是造成了教学体系的模糊方式。尤其是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体系中,极容易和建筑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等课程相混淆,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所云,甚至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混乱和繁杂。这种教学特点的存在造成了学生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与实际工作要求存在着重大不相符的现象,进而造成高校教育就业率的影响。

1.2.2教学方法极为落后

教学方法落后这一现象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是目前教学高等院校教学中共同存在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普遍性质的难题。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学校教师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多数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无法满足和适应时代化发展需要,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在教学的时候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为主,这就使得教学方法与时展脱轨。

1.3水利水电建筑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

(1)专业定位。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至今已近80年的办学历史,先后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培养了不同层次的毕业生2万余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该专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具有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施工组织管理核心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人才定位。

在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建立“大专业、多方向、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根据专业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大专业),带动专业群各专业(多方向)的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方式即时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师资队伍“双师”化、实训条件生产化、教学评价社会化,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2课程体系改革。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2.1构建“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1.1构建“平台课程+核心技能培训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施工组织管理3个专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素质平台课程+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核心技能培训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1.2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小模块

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职业岗位相关的工种技术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有很多种。社会通用工种技术等级证书中有混凝土工、建筑材料试验工、土工试验工等5个工种技术等级证书,同时考虑专业课程建设特点,进行课程设置,采用灵活的小模块进行工种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解决课程设置与多工种、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之间的矛盾。

2.2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按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以及课程的重组。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行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会对水工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如何变化,以水电工程建设成为载体来充分的提出专业课程体现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工作这一思想,主张理实兼顾,校企合作,实现了工学结合,解决了教学学、练、做的问题,突出了培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主线,切实落实了素质教学要求,也实现了学校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套和谐的办学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例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07-03

由于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等众多优点[1],广泛应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体育场、展览馆、候机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塔桅结构、大跨径桥梁结构、工业厂房、水工钢闸门和海洋平台等。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大,中国钢铁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如图1所示),连续数年位居世界首位,给钢结构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许多新型结构形式的出现(如弦支穹顶、索穹顶、整体张拉结构、树状柱弧形钢闸门等)、高强材料的生产及新的加工工艺与先进的施工安装技术的发展,使得钢结构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同时对当代大学生在专业素养、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图1 1949-2013年中国钢产量趋势线

水工钢结构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常用结构钢的工作性能、钢结构的连接设计、钢结构各类构件的基本设计原理以及结合水利工程专业的要求理解平面钢闸门的设计原理与方法,使学生对于常见的水工钢结构具有初步的设计能力,为从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工作及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水工钢结构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因历史原因,一直未得到重视,造成钢结构人才相对短缺。目前钢结构课时少,且知识点多、公式多,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3]。学生对于单个构件(如梁、柱等)的设计原理理解较为透彻,但对钢结构的整体设计及其受力性能分析却不知如何着手,所学理论知识不知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使得所学知识难以致用。为此,深感高校的“水工钢结构”教学已不能适应目前的钢结构发展形势,钢结构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笔者从多年来“水工钢结构”课程的教学与工程实践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教学体会与改革设想。

一、“水工钢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时少,知识点多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普遍推行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一般教育”。通识教育虽由来已久,至20世纪末形成了一股声浪巨大的教育思潮。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丰厚的土壤,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也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此,不少大学纷纷推出本科生教学改革方案和各种通识教育课程,把专业教育的时间推后到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使得很多专业课的课时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培养[4]。“水工钢结构”课程亦不例外,国内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时普遍偏低(见表1),且学生普遍认为水工钢结构难度大,知识点多,公式多,难于记忆,知识难于消化。这两方面的矛盾给水工钢结构的教学与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

表1 国内部分院校“水工钢结构”开设课时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钢结构基本概念、 原理、方法及适用条件的阐述,简化烦琐公式的推演(如梁的整体稳定、梁的局部稳定等内容),注重与相关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工建筑物等)联系和区别的介绍,避免与相关课程的重复,适当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在讲课中,除了要求熟记的重要公式外,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公式的工程背景及其中每个参数的物理含义,能够熟练地对公式和相关资料加以查找及应用。在期末考核时,考卷后可附上所用到的较复杂的计算公式及所需资料(如梁的整体稳定系数、验算刚度所需用到的挠度计算公式等),供学生考试时查用。

钢结构的连接是“水工钢结构”课程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该章构造要求、公式多。授课教师应阐明螺栓的布置与排列(含螺栓间的容许间距)应满足受力要求、构造要求和施工要求,抓住从连接破坏形式到计算公式的推导这条主线展开。例如,对于普通螺栓抗剪的设计,应首先着眼于普通螺栓受剪破坏的五种可能破坏形式,即栓杆被剪断、孔壁挤压破坏、钢板被拉断、端部钢板被剪断和栓杆受弯破坏,其中前三种破坏通过计算防止,后两种通过构造要求防止,即端距≥2d0(d0为螺栓孔直径)和板叠厚度≤5d(d为螺栓直径),这样讲思路清晰,概念清楚,便于学生理解后续计算公式。

(二)实践学时不足

结合我国高等院校扩招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具体要求,如何在总学时压缩的情况下,既为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做必要的专业技能培养,“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课程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巩固所学钢闸门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为后续毕业设计及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课程设计显得至关重要。

“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是“水工钢结构”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水工钢结构”课程结束后,安排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上交一份计算书及一张平面钢闸门的结构施工总图(A1纸)。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运用钢结构的连接计算方法和钢梁等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进行平面钢闸门的设计与计算,巩固相关理论教学效果,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系统全面地了解钢结构的整体设计思路、方法和步骤以及运用《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5]、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SL74-2013)[6]和《大型低合金钢铸件》(JBT 6402-2006)等规范标准的能力,进行编写设计计算书、手工绘图等方面的训练。

在一周的课程设计中,时间短、任务重,学生普遍反映平面钢闸门结构施工总图的绘制比较吃力,因为绘制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大多数学生尚未在现场接触过平面钢闸门。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前,安排学生进行平面钢闸门实际工程的参观、认识与学习,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主梁、次梁、横向连接系、纵向连接系、主轮、侧轮、反轮等细部构造,并了解其连接方式、支撑体系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还可通过幻灯片介绍国内外一些典型的水工钢闸门工程实例,以增进学生对构造连接方面的直观认识。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对平面钢闸门的构件类型、截面形式等进一步熟悉,有机会还可让学生在工程现场绘制各类构件的节点及截面详图,大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材与参考书较少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参考书是教材必要的辅助材料。目前,土木工程钢结构的教材与参考书琳琅满目,国内高校广泛使用的教材有:刘声扬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10出版的《钢结构――原理与设计》,戴国欣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12出版的《钢结构》(第四版)[7],优秀的参考书如姚谏、夏志斌编写的《钢结构――原理与设计》等[8],以上教材与参考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保持经典理论基础上,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经过几版修订,其中错误之处非常少,且紧密结合最新《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编写,在国内各高校中使用甚广。

相比之下,“水工钢结构”教材及参考资料相对较少,这些教材及参考资料对国内水工钢结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大学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国内使用的“水工钢结构”教材普遍依据《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SL74-95)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编写,个别参数的取值甚至取自《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SDJ13-78)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且个别教材的内容存在不少错误之处,影响了教材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与积极性。水工钢结构的参考资料目前较少,且大多资料出版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的更新相对比较滞后。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SL 74-2013)已于2013年11月26日正式实施,这就要求“水工钢结构”教材及参考书籍的编写与再版依据最新规范,再版时对于教材中的错误之处应予以勘误与修订。

二、“水工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适当增加授课学时

“水工钢结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今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这就要求教师要精选授课内容,抓住钢结构设计主线,凝练知识点。但若学生课后学习主动性不足,不利用课余时间拓展相关知识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势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水工钢结构课程来说,32课时完成效果不佳,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的印象不深,客观上形成了钢结构不重要的观念,这与目前钢结构的蓬勃发展与市场需求相背离。目前,国内外许多实际工程采用了各种高效钢材,各类新型结构形式亦相继出现,如弦支穹顶、索穹顶、张拉整体、树状柱钢闸门等,在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要求授课教师不断丰富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面,抓住钢结构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教师可利用2个学时的时间介绍主要新型结构形式的受力特点与适用范围,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是钢结构设计的重点,在课时少的局面下,稳定部分的内容无法深入展开,造成学生在该方面专业知识的不足。为此,应增加“水工钢结构”课时,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二)注重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结合运用

板书是传统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钢结构构件和结构的受力分析、公式的推导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鉴于目前水工钢结构课时偏少,大量的公式推导、绘图势必影响课程的整体教学进度,导致教学信息量的下降。随着高效钢材、新型结构大量涌现,其中有些结构形式很难看到实物,通过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可将这些实际工程图片通过屏幕投影活生生地呈现给学生,带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觉和视觉上的刺激,增加学生对这些结构形式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还可节约教学学时、增加知识量。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自觉地求知,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实际工程实例,提出所需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既能在主动思考中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对实际工程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与判断。

(三)完善课程设计

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是结合水工钢结构学习而配置的综合性课题,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把所学钢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仍局限于平面钢闸门,且平面钢闸门的结构分析仍采用手算的平面体系设计法,尽管该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但对于大型平面钢闸门而言,该法不精确,偏于保守。这与现实情况已不相适应,题目形式、类型亟须改革。目前,弧形钢闸门在水工结构中应用极为广泛,课程设计可增加弧形钢闸门的结构设计;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可增加水工钢结构的空间结构有限元分析与计算,让学生尽早地接触ANSYS、ADINA、ABAQUS等有限元软件,为毕业后的工作及读研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全面推广计算机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水工结构的设计在各设计院已全面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绘制施工图。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学分析软件的操作能力,并可利用大二学过的VB、C++或Matlab软件编制小型计算程序,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例如,在平面钢闸门的设计当中,面板与主梁的连接计算需要经过若干次试算,手算耗时费力,如果将该计算过程进行编程计算,将会大大地减少手算工作量,且可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在平面钢闸门的力学计算当中,可要求学生分别应用平面体系设计法和三维有限元计算法分别对闸门进行计算与分析,对比二者计算结果,使学生能更深入理解两种算法的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结构施工图,不仅能节省时间、巩固学生的CAD绘图能力,而且能为毕业设计的快速开展及毕业后尽快投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钢结构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由于自身众多优点,钢结构广泛应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钢桥、钢厂房、钢闸门和塔桅结构等。但常年以来缺乏相关技术人才,急需大批具备钢结构设计与施工能力的技术人员,因而“水工钢结构”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几年来水工钢结构的教学与工程实践,提出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对新形势下水工钢结构课程教学提出几点改革设想,希望对水工钢结构及其课程设计的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声扬,王汝恒.钢结构――原理与设计[M].武汉:武汉

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陈俊岭,焦烽.“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M].

高等建筑教育,2012,(5).

[3]姚惠芹,彭朝福.“水工钢结构”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

电力教育,2011,(4).

[4]侯天顺,杨秀娟,张宽地.土力学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反

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

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74-2013水利水电工程钢闸

门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7]戴国欣.钢结构:第4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例9

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是基本建设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整个过程的费用计算,贯穿了水利工程估(概)预算、工程招标标底价以及投标报价、结算和决算等工程建设各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1]都很强的课程,与《水利工程施工》、《建筑材料》、《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和《农田水利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应用概预算工具和软件进行工程的计量和计价,基本具备造价员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目前,该课程教学方式偏重理论学习,学生学习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是教学中的核心和重点。

一、课程教材现状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选用得当,使学生在校所“学”与就业后所“用”具有一致性,把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与课程内容充分整合。目前,众多教材的课程所包括的主要教学内容见图1[2]。从内容体系看,初步具备了水利工程计价的基本技能要求,但是课程内容组织比较离散,整体性和连续性差,理论与实际脱节,比如定额的原理章节内容,教材理论性过强,过多侧重于定额的编制原理和编制方法,但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定额,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同施工方法合理使用定额进行组价等的问题的分析和阐述。其次,经过多年教学过程分析,教材体系没有形成教学模块,各章节之间知识结构不够紧密,因此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感到教材内容零散。

二、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程教学中学生们只有教材,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定额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导致教师无法深入讲解,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定额,造成教学空洞、乏味,感觉课本知识简单,眼高手低,以至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不会使用定额,不会编制概预算工作。其次,一份造价文件编制的优劣与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机械的选择和项目现场资料的把握有紧密联系,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课程学习与施工教学脱节,比如土方工程单价分析,需要考虑土的类别、开挖断面形式、运输距离、施工方法(人工或机械)和机械容量等众多因素的组合。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以“满堂灌+放羊式课程设计”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环境单一,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应以模块的形式设置,结合每一模块对应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穿插,学习与工作紧密联系。

三、分层分模块教学体系构建

教学内容以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编制程序为主线,以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布设学习情境,分层次、分阶段、分模块化教学,设置学习情境,按照“划分项目、计算工程量、分析单价、汇总概算”的步骤序化教学内容;通过真实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图计算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要求,融“教、学、做”于一体,手工计算与计算机软件结合为一体。根据各个模块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编排。并根据今后不断变化的就业岗位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本课程可以按照三大模块构建课程的教学体系,即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提高能力。本课程是按48个教学学时安排,主要针对基本技能训练开展课程设计,适当穿插综合模块和提高能力内容。在基本技能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之上,以“工程项目”为导向,按照基本技能所对应的教训内容进行“分模块”教学,每一模块做好教学单元设计,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做”,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课程考核

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按照学生理论知识统一闭卷考试,综合考虑课堂表现、出勤和作业情况,以权重比例的方式评测该课程的总评成绩,此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鉴于此,笔者认为课程考核体系应加强知识技能考核,把每一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技能和要求分模块考核,形成“理论考试+职业技能考核”的考核体系。

五、结语

水利工程造价是集技术、经济、管理和法规等为一体的体系,通过《水利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围绕教材内容介绍教材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建立灵活性、适应性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以现行的规范和规程为依据,熟练掌握(估)概预算编制的基本技能,达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技能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设计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29-02

一、专业调研

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

“走出去”开展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查研究,分析专业所服务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先后组织28名教师,分8个小组对7个水利施工企业、15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8个水利工程设计单位、35个市(县)级水利局、水务局等共65个水利行业企业单位进行广泛调研。各调查组认真梳理调查信息,写出专业(群)调查报告8份。

与此同时,还对水利工程专业2006级~2010级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进行了调查,共收回调查表430多份。

“请进来”召开了专业建设论证会议,与企业一线专家和技术骨干一起对职业岗位分析论证,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相关的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聘请山西省三门峡库区建设工程局、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局、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山西省夹马口灌区管理局、运城市尊村引黄管理局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对本专业进行分析研究。

专业社会调查分析的主要结论:

1.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水利人才队伍人才总量不足、文化素质偏低、高技能实用人才严重不足,全国大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每年需要补充约14000人。山西水资源紧缺、灌溉设施不配套且老化失修严重,严重地影响山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每年需要补充高技能实用人才约400~500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已经把水利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山西已启动的“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大水网建设,必将掀起水利建设新的高潮。

2.对开设课程的建议

原开设的课程,基本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理论偏深,学生学习的东西有的上岗用不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入路”;建议课程能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开设,特别是把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引入教学。

3.对毕业生的能力及素质要求

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能力;节水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组织管理能力;施工质量监控及管理能力;工程概预算和招投标能力;水库、机电灌溉站运行管理能力;吃苦耐劳,安心水利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与交往能力。

4.毕业生首次就业岗位

在基层设计或施工单位从事设计工作,主要有设计辅助人员、制图员、造价员;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工作,主要有泵站运行管理员、水库管理员、灌区管理员、河道管理员等;在施工单位或节水技术企业工作,主要有施工员、测量员、质检员、试验员、业务员、资料员等。此外还有建筑、交通、测量、电力、煤矿等相关岗位。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

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重要切入点,确定专业定位。水利工程专业的服务面向是中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城镇供水、机电排灌等部门;就业部门是各类灌区、城镇供水、水利施工企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地方水利基层单位。

2.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和方向,是开展专业教学的主要依据。明确专业定位后,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培养面向县、市水务局及各类中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城镇供水、机电排灌等部门的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2]

三、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校企合作认真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构成和形成过程,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融为一体,从工作岗位出发,找出工作领域,通过对工作领域的归纳分析,得到基本的工作领域,依据基本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解析出职业能力;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本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3~4]

项目化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三类平台课程):基本素质平台课程、职业素质平台课程和拓展素质平台课程(见表1)。

1.基本素质平台课程

该平台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与应用文写作、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写作与表达能力、数学运算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能等基本素质。

2.职业素质平台课程

包括专业单项技能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课程。专业单项技能

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专业领域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课程是针对职业岗位(群)面对的典型工作对象,设置项目化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典型的学习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3.拓展素质平台课程

拓展素质平台课程包括基本素质选修课和职业素质选修课,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开设的选修课程。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与实施

本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三平台、二综合、一循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平台,即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三个平台,一是基础素质课程平台,二是职业素质课程平台,三是拓展素质课程平台。二综合,即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要进行二次生产性综合实训,其中一次综合实训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一次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一循环,即在第5、6学期,学生校内综合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循环进行。为保证企业工作的连续性,第5、6学期分别安排一半同学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半同学在校综合实训,一个学期循环一次,进行工学交替,使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三平台、二综合、一循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是:新生入校后,经过4个学期的基础素质平台课程和专业技能平台课程教学,初步具有计算机应用、识读绘制水利工程图、水工建筑材料试验与检测的技能及水工建筑物的基础知识和职业单项技能。第5、6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技能实训,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并使学生感受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特点,培养“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成为企业员工的“组成部分”,企业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责任感,达到了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闫国新、张晓磊.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