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效沟通的要素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8 16:32:45

高效沟通的要素

高效沟通的要素例1

沟通在项目管理工作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只有实现有效沟通,才能够使得参与者了解彼此的管理思想、观点。有效的沟通管理可以使得参与者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成本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实现高质量的项目工程。对项目沟通管理现有的研究,局限于对项目沟通管理不同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而很少进行定量的对比分析。层次分析法在经济管理领域是一项得到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它可以通过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多目标问题进行评估,从而确定不同因素的权重,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的权重值结果进行管理方式的调整,制定更有效的管理决策,实现更佳的管理效果。

1 项目沟通管理的影响因素

第一,参与者的素质和能力。项目参与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会直接影响到项目实现的效果,参与者的知识经验丰富、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强对沟通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专业技术能力是项目实现的重要保障。项目参与人员的素质高、能力强,可以实现更流畅、更愉快的沟通,反之,会大大降低沟通的效果。

第二,团队成员的主动配合度。项目团队中,成员之间愿意配合就会形成有效的倾听,而成员的这种主动性可以使得其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倾听彼此的声音,从而领会到说话者的真谛,可以充分捕捉到对方在表达过程中所透露出的细节、甚至是内心的想法。同时,参与者能够主动配合,就会积极参与到沟通交流中,会用心组织语言去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

第三,真诚、信任的态度。在项目沟通中,参与者之间的真诚、信任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准确性,彼此信任基础上的交流会有效减少信息传递中的虚假内容,真诚可以让参与者之间坦诚相待,消除偏见,从而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可见,真诚、信任的关系对沟通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第四,团队的规模与组织关系。信息在项目团队之间的传递是要经过一定的中间层次的,信息传递在组织层次之间进行传递,很可能会由于不同人之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主观思想的不同而产生失真现象。因此信息在不同规模及组织方式中的传递层次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进而影响到最终的沟通效果。

第五,沟通计划的完备性。沟通是否具有完备的计划、沟通资源对信息沟通的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沟通计划的完备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信息沟通的资源,相关人员之间信息需求的分析。

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层次化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研究问题性质及目标的分析,来对问题的组成因素进行分解,以因素之间的影响及隶属关系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并对问题进行优劣比较并排序。层次分析法要以专家的经验和知识作为研究基础,通过一致性检验来判断专家意见是否将具有一致性,这为复杂多目标评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思路。

2.2 层次分析法应用步骤

首先,要根据待解决的决策问题对不同要素进行分层,建立多级递进结构模型。其次,以上一级要素为标准对同一层次的要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判断矩阵。再次,对每次层次的单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最后,通过计算综合重要度,进行优劣对比,形成层次总排序。

3 层次分析法在项目沟通管理中的应用

为分析层次分析法在项目沟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本章以某IT项目沟通管理为例,分析如何通过层次分析法指导沟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要想提高项目沟通管理力度与效率,首先必须明确各项影响因素,并分析各项因素的权重,进而借助于沟通管理技术改善团队氛围。

通过以下的比例标度来对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分析,比例标度表如下表1。

专家打分是获取一级指标权重的主要方法,本项目通过组织10名行业专家进行打分,根据上述比例标度表分别对各两两成对的指标给予标度值,进而得到一级指标判断矩阵。通过对矩阵进行求和,按列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如下结果,最大特征值λmax=3.009,一致性指标C.R.=0.0083

同理可以建立二级指标判断矩阵B,C。

通过以上的分析计算,可以明确,在项目沟通管理影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而二级指标中,相对重要程度为D1,B1,B2,B3,C3,C2,C1。通过层次分析法结果不难看出,七项二级指标中,权重值较大的为项目组织层次与员工素质及能力,同时主动配合程度与真诚与信任同样重要。因此,为提高项目沟通管理效率,首先应当从员工自身素质及能力入手,提高项目工作能力,进而可以通过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问题。然而问题解决与讨论又依赖于合理的组织层次,只有通过良好的组织层次才可以使团队大而不乱,项目开展过程中有条不紊。

4 结束语

要实现良好的项目沟通管理工作,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项目沟通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得出的权重值结果可以了解到,人的意识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占比最大。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权重的分析来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方案,提高沟通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效沟通的要素例2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18-01

一、A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概述

1、正确理解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

高校人际沟通课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进人际沟通能力而在高校中开设的课程。所谓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是指人际沟通课教师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够提高思想交流、感情表达以及知识获取等信息传递的能力。

2、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现状及其实效性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高校增加了和改进了人际沟通课,人际沟通课的教学实效性得到极大提高,主要表现在:

a)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人际沟通课,人际沟通课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

b)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师队伍得到加强。一方面人际沟通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提高,特别是近年新进的教师学历层次有明显升高,同时人际沟通课教师待遇在改善、获得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在增多。

c)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手段不断丰富。例如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在各高校普及,一方面教师避免了大量板书的繁重劳动,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讲解和沟通上,另一方面,多变的字体、丰富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赋予一些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活力。

B影响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要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先弄清影响教学实效l生的因素有哪些。

A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的主体、客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往往被忽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一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B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

人际沟通课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既是人际沟通课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又是学生接受教育过程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人际沟通课教学法的研究既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手段,也应该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人际沟通课教学的目标要靠教学法实现,教学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才能起作用,科学的人际沟通课教学法有利于实现人际沟通课教学的功能与价值,提高人际沟通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人际沟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际沟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人际沟通课教师仍然以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灌输者自居,往往摆出一副尊贵者、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的架势,对于自身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服务者的角色认识不够。部分人际沟通课教师把人际沟通课教学当成操作性任务去完成。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师资普遍缺乏,教师负荷普遍较重,因此也有很多高校在新引进人际沟通课教师时的步骤一般是初审笔试试讲和面试体检及政审录用上岗,采取“先上岗,再培训”忽略岗前培训环节,这样很容易造成新进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出现权责不明,对岗位认识不清等问题。而上岗后人际沟通课教师获得培训和外出考察或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很有限,特别是实践锻炼机会极少。

三、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际沟通课教学主体

(1)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一个子类,人际沟通课教师队伍建设理应选择专业化道路。专业化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应明确认识自身的责任、义务、权利。(2)健全的专业情感。专业情感是指人际沟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不断提升的一种职业性的情感,它为人际沟通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3)扎实的专业知识。人际沟通课教师必须具备本学科知识、相关知识、人际沟通教育知识、实践l生知识。(4)娴熟的专业技能。专业化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如组织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开展学科研究与教育研究、进行教学评估等方面技能。

(二)加强人际沟通课教师与学生课上及课下的协作互动

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学生;把握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人际沟通课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活动是主体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一主体”的关系。教师要调动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跟着人际沟通课教师的思路走。人际沟通课教师对教学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阐述,必须在研究的层面上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

四、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存在对人际关系交往的紧张、恐惧、自卑、冷漠以及自我定位偏差等心理障碍因素。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技巧教育和培训,对于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效沟通的要素例3

中图分类号: F719.3

1 管理沟通及其影响因素

1.1 管理沟通

沟通是一种信息交流,即把某一信息、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的整个过程。管理沟通是一种特殊的沟通行为,指在企业大的范围内,围绕企业的管理运行而进行的沟通行为,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管理沟通。本文主要分析组织内部的管理沟通,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

1.2 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外关于管理沟通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管理沟通过程来分析,即按沟通发生的阶段来分析存在的障碍。如编码、传递和译码阶段;二是因素分析,分析可能会形成沟通障碍的各种因素。如语言因素、心理因素、人际因素、组织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等。如G•马莱兹克认为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有: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和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压力、媒介在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受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和社会环境。

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对管理沟通进行了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尤其对教育、医疗、IT行业及政府的行政沟通能力等比较关注,有关医患沟通、师生沟通方面的文章较多,而关注饭店管理沟通状况的学者非常少。为了更好地研究阻碍饭店有效管理沟通的因素,本文对数家星级饭店进行了针对性调研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饭店管理沟通的措施,以期为饭店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实证研究分析

本问卷的设计主要依据国际沟通联合会(ICA)提供的沟通审计报告和Downs&Hazen开发的沟通满意度问卷进行,并结合饭店的实地访问以及笔者在饭店的实际工作经历。所调查的对象为五星级饭店3家,四星级、三星级饭店各5家。本次调研对象是饭店各级各部门员工,共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42份,有效率为 88.4%。本次调查采用SPSS13.0完成,数据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因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

2.1 饭店管理沟通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首先,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数据KMO值为0.916,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值为7184.271(df=465,p=0.000),表明样本数据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技术来对数据加以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抽取的方法,经过斜交旋转,以特征值大于1、因素负荷水平大于0.50为原则抽取因子,得到6个清晰的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2.85%。这六个因子分别为:管理者因素、沟通媒介因素、员工因素、组织支持因素、人际因素、组织结构因素。其中管理者因素主要涉及管理者的沟通风格、沟通意识和观念、沟通知识和技巧等方面;沟通媒介因素主要涉及沟通媒介的互动性及反馈程度、媒介效率、媒介多样性和恰当性等方面;员工因素主要涉及员工的性格、兴趣、利益、价值观,员工的心理障碍,员工的沟通意识等方面;组织支持因素主要涉及饭店的文化氛围、沟通的战略制度、机构与人员保障等方面;人际因素主要涉及沟通双方的相似度和信任度、沟通中使用的语言等方面;组织结构因素主要涉及饭店的规模、部门设置方式、管理层次等方面。通过因子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管理者的沟通风格、意识、知识和技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现在很多饭店管理者,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沟通能力是管理者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他们受传统等级和权威观念的影响,认为应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应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威,因此很少主动与员工进行交流。此外,在沟通过程中常独断专行,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认真聆听员工的心声;以指挥、命令为主要方法,缺乏必要的沟通知识和技巧,使员工有苦难言,有感不敢发,一味顺从和服从,以致饭店言路闭塞,员工积极性和热情被消磨殆尽。

(2)沟通媒介的效率、多样性及反馈程度等极大影响着管理沟通效果。

现在饭店内部的沟通方式比较多样,如有文件、会议、内部出版物、内部公告栏、意见箱、个别交流、电话等多种方式;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部分员工感觉他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比较慢,各种沟通方式的效率差,尤其是会议的效果差。52%的员工反映饭店内无效会议多,很多时候流于形式,走过场;饭店的内部简报或杂志员工很少能见到,并且也无兴趣阅读;员工意见箱形同虚设,根本不能搜集到员工的意见或建议;与上司或同事交流后对自己并无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些新兴的互动的沟通方式如电子邮件、局域网、博克、BBS等新兴的电子沟通方式使用不多。

(3)组织的软硬件环境影响着管理沟通效果。

主要包括饭店的规模、部门设置方式、管理层次、饭店的文化氛围、沟通战略制度等方面。在很多饭店中,沟通随意性大,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没有规则可循,沟通行为缺少制度性的规范和约束;此外,饭店内部存在的沟通制度大多未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管理沟通行为比较随意化,而且有些沟通制度如建议及提案制度、领导见面和员工座谈制度等形同虚设,不能得到良好的执行。

此外,员工的个性特征(如性格、价值观、兴趣、利益等)、员工之间的相似度、信任度及沟通中语言的选择等都会对沟通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多因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

在这里笔者运用 SPSS的多因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分别研究了部门、年龄、性别、学历、职位和工龄 6个因素对上述六个因子的影响。研究发现除性别外,其余 5个变量影响都较显著。限于篇幅限制,仅以部门因素为例:如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等后台部门与一线部门在组织机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销售、人资、保安部等后台部门经常需要进行跨部门沟通协调,人力资源部日常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保安部的大规模安全检查,销售部的大规模销售活动的开展等会受到饭店组织结构设置的影响,因此他们会深刻感受到组织结构带来的影响。而一线部门大都固定在自己的工作区域内进行各种活动,跨部门的沟通活动较少,因此感受没有后台强烈。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更清晰地了解饭店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为有效提高饭店管理沟通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管理者应增强沟通意识,改善沟通风格,提高沟通知识和技能。

管理者是饭店管理沟通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沟通理念、风格会影响整个饭店的沟通氛围和效果。因此,饭店应充分重视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的重要性。首先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沟通对饭店的重要性,应深入基层,主动与员工沟通。如香格里拉各成员饭店的总经理每周和自愿签名的九名员工共进午餐、交流信息;其次,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时不能独断专行,而应想方设法地得到员工的反馈信息。如有些饭店开设“总经理热线”或“总经理接待日”、设立意见箱、开通网上博客或论坛等,鼓励员工发表意见;此外,饭店管理者还要学会倾听,掌握各种传统与现代沟通技术、手段,不断增强自身沟通能力。

(2)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整合沟通渠道和方式。

扁平型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能减少信息失真,加快饭店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饭店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压缩管理层次、增大管理幅度、设置跨部门的协调团队等方式来进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如①减少管理架构的层次,实行“一线部门不设领班、二线部门不设主管”的措施;②在每一层次上减少职位或级别:美国中等规模的饭店总经理一般只有五个直接下属;当饭店规模再扩大,有八九个部门时,才配备一名“驻店经理”;③尽量不设副职;④实施自我管理团队。

饭店在对现有渠道进行整合时应遵循系统、公开、时效、简洁和完整五大原则,同时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如调查发现国内业主自管饭店在上行沟通方面普遍较差,因此,自管饭店应着重完善其上行沟通渠道,可采用定期召开领导见面会和员工座谈会、在内部刊物或网络上开辟员工评论及问答专栏及定期进行员工意见调查等方式完善上行沟通渠道。总之,各饭店应结合自身实际,综合使用传统与现代、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对各种沟通渠道和方式进行组合,使其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有效实现沟通目标。

(3)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沟通氛围。

有效的沟通需要饭店在内部营造出一种鼓励学习、沟通、讨论、创新以及平等开放、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能够直抒己见,畅所欲言。首先,管理者应转变原有的错误沟通观念,由消极被动坐等员工汇报,变为积极主动深入一线了解饭店运营及员工工作状况;其次,应鼓励员工主动沟通,如有些饭店实行门户开放式沟通,随时欢迎员工踏入领导办公室与之交流;制定“员工参与计划”和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增强员工沟通积极性;再次,管理者应注重与员工情感交流,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员工,真正做到“员工第一”。如平时注意收集自己员工的兴趣爱好,以便在奖励或他过生日时投其所好;对刚进饭店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管理者应与他们多谈心,积极关注心理变化,使其尽快适应饭店的生活,并协助其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

(4)增进相互了解,增强人际相似度和信任度。

饭店内部应提倡相互理解和尊重,要求员工学会换位思考;可通过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如观看演出,进行歌咏比赛)、各种技能竞赛、聚会、聚餐或集体旅游活动、拓展训练等,来增加饭店员工间的相互了解,和谐人际氛围,以促进信息沟通的有效进行;实行交叉培训和岗位轮换,交叉培训和岗位轮换有助于打破部门横向间的隔阂和界限,有助于员工认清本职工作与其它部门工作的关系,增强对其它部门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减少沟通中的摩擦和冲突。

参考文献

[1] 谢荣见,孙建平.基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8).

高效沟通的要素例4

1.1行政沟通的重要性

行政沟通即行政系统与行政系统内部各部门、人员及外界环境间通过一定方式传递思想、交换信息,进而实现内部高效有序、团结一致,与外部融洽相处的效果。行政沟通在行政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行政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使内部成员间目标一致,分工协调,为科学、高效行政创造了条件。良好的沟通使成员更好地了解行政目标,激发了工作热情并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更加主动地参与决策。同时,加深了内部的互信与团结,信息的畅通传达与反馈使得工作环境更加温馨和谐,提高了工作效率,促使行政组织内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外部,良好的行政沟通使行政主体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对于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有重要作用。

1.2当前行政沟通存在的障碍

行政沟通对于行政系统内部的和谐稳定以及决策的科学民主都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行政沟通依旧在主客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障碍。

1、客观障碍

(1)组织机构障碍组织机构是实施行政活动的基本组织,但当前行政组织机构却存在着层次过多、机构臃肿、关系不顺和渠道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沟通的高效进行。沟通周期长、“政出多门”在我国行政机构中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传递缓慢等问题,帛一的传递渠道也使反馈不及时,影响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行政工作的效率。

(2)时空距离障碍时空距离等外部因素对信息沟通传递及其效果有很大影响。由于时空距离远、通讯交通不便等原因,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下沟通双方接触机会较少,只能借助于通讯设施和书面媒介来传递信息,造成沟通不便,信息不畅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工作效率。

(3)行政体制导致的障碍当前我国行政体制中对行政沟通监管仍待完善。行政体制不完善使得沟通在内外部、上下级问存在诸多问题。横向沟通是各组织内部部门、人员间的沟通,组织内部各部门既分工,又相互依赖,需要相互合作又存在相互监督。由于体制的不健全,横向沟通有机构设置不合理权债不清、推脱责任、协调力度不够、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纵向沟通就是上下级间沟通的障碍。没有健全的制度.下级因害怕打扰领导、习惯听领导指挥而不主动与领导沟通。上级领导把主要精力要用于组织外的事务及组织中的大事,没有时间与下属沟通,对下级不信任,只对部分下级人员沟通且以单向沟通为主。这都导致行政组织沟通中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决策的正确性和工作的顺利开展,缺乏相互监督和信任。

2、主观障碍

(1)个人素质引起的障碍

由于行政人员的个人素质及文化水平不同,利益、观念、性格,情感、方面有种种差异,认知水平不同,大家对同一思想、事物有的表达有所不同,对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左的看法和结论。这些往往都会成为双方沟通过程中的障碍。在记忆的过程中,人员记忆水平的不同,也影响着沟通效果。

(2)职级差异导致的障碍

沟通双方因处于上下级关系而造成心理障碍,导致一些行政领导主管意识太强,下级又瞻前顾后唯命是从,严重影响了我国行政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陛。

3、其他

行政沟通中除了主管、客观障碍外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障碍,如沟通方式的障碍。在行政沟通过程中,沟通渠道选择不当造成的障碍是比较常见的,在科技发达,媒介众多的今天,行政沟通中有随意选择沟通方式,如网络,只考虑沟通的范围而忽视了各种不同媒介的优缺点,没有实现应有的沟通效果。在沟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官话和套话太多,无用的信息量太大使沟通偏离主题。另外,语言选用不当及语义不明,口头语及语言的抽象概括使不同的民族、地区间的沟通遇到障碍。

2采取的对簧

2.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行政沟通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行政组织的结构形式也深受其影响。行政组织应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行政沟通制度。缩减组织层次和精简行政机构,保障信息的对称沟通和信息的真实度,明确人员的分工与责任,实现行政精确、高效,避免由于层级、人员过多造成的沟通障碍。要建立健全行政信息采集、发送制度。建立互补、相互监督的独立性系系统,为行政机构的信息收集、加工、传递存贮等过程服务。以具体的规章制度保证信息不受领导的意志影响,保障信息在内外部合理有效沟通,使行政机构及了解全面合理的信息,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克服单一行政沟通中存在的障碍,提高行政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2建立良性沟通机制

建立行政沟通监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严格的组织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消除象职级障碍等原因导致的沟通障碍。建立定期例会和座谈会等方式形成正式固定的沟通渠道。同时,也要实现人性化管理,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实现上下级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加双方的互信。以良f生沟通机制保障良性沟通的进行。

2.3完善信息沟通系统

行政系统应该有一套完善的行政沟通系统,以便于行政系统内外部的信息传递、沟通及监督。想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定期向内外部公布相关信息,使信息沟通、反馈更完善。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行政沟通现代化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要实现行政机构实现办公自动化,运用电子网络进行沟通,也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专业化行政人员.在技术上保证行政沟通渠道的畅通,为提高行政沟通效率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高效沟通的要素例5

根据倪春丽等人设计的《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师生沟通障碍因素调查问卷》,在广东地区8所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正式对象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沟通文化因子是妨碍师生课外沟通的5个障碍因素之一。沟通文化障碍因素,指学校鼓励师生沟通的价值观不明显,缺少沟通氛围,管理制度欠缺,未能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等。良好沟通管理机制或平台的形成,能促进有效沟通行动,并且能为克服其他妨碍师生沟通的障碍因素提供良好的基础。

沟通管理机制的建设就是要依据客观规律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合理性,为沟通架设桥梁,形成沟通行为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

沟通管理机制的缺失或者不完善,或者不能符合沟通实践的需求,就会成为沟通的障碍因素。要克服这种障碍因素,必须充分认识到师生课外沟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系统细致地构建,让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成为促进师生沟通的积极因素。

一、师生课外沟通及其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沟通)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它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主体通过语言协调的互动而达成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动。他相信,人们能够通过沟通理性,找出共同的生活方式,并在和解的共同性中真诚地生活。这种理往行为的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一致,并由此保持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通过沟通实现教育的目的有很大启示意义。理性沟通可以保持教学的有序化和合作化。目前一些师生关系的紧张化、淡漠化等不良现象就是缺乏理性有效沟通所致。有序化、合作化的教学过程一定是师生关系融洽的过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同时,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又能更好地提升教育实践的品质,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它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师生间理性沟通行动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沟通行为和沟通机制是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1984)一书中提出著名的“结构——行为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结构的二元性”并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吉登斯认为:行为者利用结构做中介手段,由行为转化为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变成了结构的一部分。结构是众多行为者的行为与互动所建构的,本身也提供给行为者展开其行为或互动的媒介。结构不是外在于社会行为者的某种东西,而是由行为者在他们的实践中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规则”和“资源”。行为与结构构成了社会实践的一体两面。沟通机制的安排,就是沟通行动者采取行动的“媒介”或“规则”之一。这些规则随着高校办学过程而发展,包括沟通的不成文惯例、习俗以及成文的规章制度。最初可能大部分是不成文的规则,但为了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日常积累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会逐步形成成文的规章制度来提高沟通的效率。

大量的理性有效沟通会形成帮助有效沟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的清晰化、明确化、书面化又会促进有效沟通。因此沟通机制建设是沟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师生课外沟通机制的建设有助于沟通目标的实现

师生课外沟通,应放在师生关系的网络结构中进行考虑。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作为学校社会功能的定位是社会各方需求的反映。师生课外沟通的一个目标是为了更好实现学校的社会功能。学校社会功能的实现,涉及到各利益相关方,主要有学校董事会、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政府、社区、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学校功能的定位是这些相关方沟通的结果。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高校的社会功能是非常丰富的,既有显性的功能,如传授知识和技能、传递文化和精神、创新科学和技术等,也有潜在的功能,包括代表社会和家庭管理和控制学生、调节就业市场、筛选社会精英、对同龄群体进行情感和生活的社会化以及提供挑选婚姻伴侣的条件等。学校社会功能或者办学方向会随着各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只有通过各方沟通不断形成新的共识,才能达到更好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实践主体即师生对此类问题的沟通,对于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方向,实现教学目标和社会功能目标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的第二个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学生的需求不断变化。学校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合理需求。作为民办高校,有快速面向市场,敏锐应对需求变化的天然优势。通过有效沟通,确定满足学生合理需求的形式。师生的课外沟通,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各方面的需求,因而需从机制上保证学生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沟通。

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的第三个目标是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师生关系,基本的含义是教和学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和学的形式都发生着变化。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习的社会资源也得到极大丰富。这种形势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直接交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果没有直接交往,没有言传身教,教育主体就难以使受教育主体得到主体性的更好培养和升华。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逐步由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即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师生间的对话,意味着师生的共同参与,意味着双方主体性的相互建构和提升,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性得到提高的过程。课外沟通的形式天然具有直接交往的性质。为了实现更好的师生直接交往,除了课堂教学模式要革新,教学形式,课堂和课外沟通的比例安排也要革新,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外沟通的效果。

三、沟通机制建设内容

沟通机制必须通过行为规则、组织结构建设、资源配置来实现。其中规则的形成是机制建设的核心。这些规则一类是体现在柔性的组织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另一类是体现在刚性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柔性的组织文化建设和刚性的规章制度建设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沟通文化建设

沟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形成学校各方共同认可的有关沟通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重视主体间沟通,形成共识,上升为主体间共同的价值观,坚定理性有效沟通实现教育目标,实现师生教学和生活质量提升的信念。

沟通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学校管理最高层的大力提倡。管理最高层的身体力行成为理性有效沟通的典范,对组织全体成员必然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通过不断实践构建师生沟通的各种习俗、仪式。如教师的开放接待日;教师节假日邀请学生交流沟通;师生座谈会;导师制等。树立沟通的榜样,评选师生沟通优秀教师,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并通过经验交流,倡导理性有效沟通的氛围。

(二)沟通制度建设

高校师生沟通制度建设在校内的最高规范是学校的章程。由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明确要求章程必须写明学校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章程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健全教师、学生权益的救济机制,突出对教师、学生权益、地位的确认与保护,明确其权利义务;明确学校受理教师、学生申诉的机构与程序。同时规定了制定和修订章程应当充分反映师生的意见。高等学校章程明确保障师生沟通的主体地位,就从学校“最高法”的层面保障了师生理性沟通的主体性条件。

师生课外沟通具体的制度建设,应充分考虑沟通过程的各种要素,引导和保证这些要素在沟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如通过对师生课外沟通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的制度安排,以提高沟通效率。通过制度的引导,对沟通主体进行培训和激励,提升师生课外沟通的积极性。有效的师生课外沟通背景和条件的建立及维护也必须靠制度来保障。

师生课外沟通还涉及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划分,这些需以制度的形式给以规范。师生课外沟通的内容广博,学校应该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结构。现有的师生课外沟通一般分为生活和教学两大主题。学生生活方面的沟通以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辅导员为主;教学方面的问题沟通以教务部门的专业教师为主。这种划分,主要是基于管理上专业分工的考虑,有利于把日常性、专门性的管理工作分离出来,进行比较有效率的管理。但是不能因此把专业教师言传身教,全方位与学生沟通的职能给剥离了。民办高职学校,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加要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而这些,必然要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职业环境的渲染。这些职业化的教育需要师生全方位的沟通。

教师是整个群体作为承担和学生全面有效沟通任务的主体。实现这样的任务需进行教师间的团队协作。在沟通制度安排上应结合教师的专长和意愿进行适当的分工,既能保证团队总体任务的实现,又能发挥各位教师的专长,提高沟通效率。

高效沟通的要素例6

关键词:企业沟通技术 研究生 目标 效果

企业沟通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心理学、语言学研究总结发展出的有效的商业目标引领技术。这一套技术,近20年来已被许多组织应用于管理,如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IBM公司、宝洁公司(P&G)、国泰航空(Cathy Airline)、波音公司、爱立信、BP AMOCO石油公司、英国航空公司等,来帮助他们的员工在与主管谈判、客户沟通方面,有效地实现绩效目标。事实表明,企业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生存的重要技能之一,对高校学生而言,这是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

2009年11月教育部指出,我国研究生应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我国的研究生总量已经达300万人,在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如此庞大数量的高级人才应该发挥最有效的作用,但据企业用人单位对研究生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比例很令人失望,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研究生沟通能力不足。本文以高校研究生为例,探讨高校学生企业沟通能力培训问题。

相关理论研究

美国学者J•露西和G•彼得森认为:企业沟通能力,实际是影响(劝服)能力,强调通过沟通达到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这一概念包含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

能够反映全面企业沟通能力的是系统传播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它将个人因素(如心理印象、个性结构),组织因素(体制形式、政策规范)以及社会因素(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综合考量,说明它们对沟通过程以及沟通结果的影响(见图1)。

通过这个模式可以了解到,企业沟通技术涉及因素广泛,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是系统和结构化的,但总的来说其核心技能就是沟通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深度的、有效的沟通,引导被沟通者更加合作,双方更容易达成一致,共同构建目标。

实证调研及数据分析

研究对象为在北京的五所综合大学的在校研究生,调查显示:认为自己需要企业沟通能力专业训练的比率为调查人数的77.83%;而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很理想的不足样本数量的25%。

在调查中有几个重点方面很值得思考:

(一)目标沟通能力

企业沟通能力定义为设定目标,预期结果和选择有效行为的能力。简单可理解为目标―计划能力。目标能力也是本次调查五个沟通能力维度中,学生平均分数最低的一个能力维度,标准化后的平均分仅为65.02分(见图2)。

(二)主动性沟通能力

主动性指的是主动寻求与人沟通的机会的意识和能力。在人际交往中,主动寻求沟通的机会,是沟通开始的重要契机。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群体在沟通主动性方面表现并不尽人意,平均得分均为3分左右,可见,研究生在与熟悉的群体和陌生的群体的交流互动上面,还缺乏有意识的主动性,这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在广度上受到限制,沟通能力和技巧也就相对缺乏锻炼的机会(见图3)。

企业沟通技术培养项目设计与实践

笔者在研究生教育中率先尝试开设了企业沟通技术(又称教练引领式沟通)课程。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通过聘请企业高管组织活动,观看角色扮演、情景剧设计、演讲、视频资料、电影资料,进行性格测试,分组讨论,实战演练等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沟通技术的思想和概念,掌握企业沟通技术的引领工具,体验企业沟通技术提升带来的变化。

通过回访,研究生对这门课程的反馈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 教学形式与内容贴近实际。一方面,本课程教学形式是360互动式,ABC小组式,全部演练占到课程的75%的时间。另一方面,企业沟通课程的内容涉及企业心理学的九型人格、职业性格颜色,“黄金法则”,哈佛模式等。这些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了职业人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对于沟通过程的技巧有更好的掌握和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开阔了眼界,改变了生活。企业沟通作为一项新兴的管理沟通能力提升技术,改变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加强调了应变能力,学生的应聘通过率提高了30%。

企业沟通引入教学的意义

企业沟通培训采用的是体验式学习方式,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环环相扣,实训效果明显。

企业沟通技术的培训形式符合国内外比较理想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学生能力素质教育形式。

从研究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来说,它是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对我企业发展来说,它是实现人的发展与组织目标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知识经济、人本科学管理与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变革和竞争加剧的今天,当代高校学生能否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和经济管理迅速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建设能否预期实现。

本文探讨的企业沟通(教练式沟通引领技术)培训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生能力素质教育形式,虽然其自身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多样化、有序化、标准化、差异化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但它在对高校学生潜能的发掘、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的一些成效和操作模式、培训与教育理念也许能给现代教育工作者一些启示,对教育与培训如何既服务于经济,又更能真正转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个教育的本原意义上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高效沟通的要素例7

当今世界,有效的沟通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沟通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沟通管理,不仅反映了组织中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协调能力,更体现了完善的企业制度和健康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搞好有效沟通工作,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上下目标一致,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员工将会干得更有劲、更快乐,企业将会越做越强,越做越大。

一、有效沟通的认识

(一)内涵

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就是为了活动的启动、协调、反馈及中间流程的纠正等目的而互相交换思想和看法。沟通者、内容和接受者是沟通的3个要素,会对信息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影响沟通效果的好坏则是沟通的方法。

沟通是现代管理的一件有效工具,是联系企业共同目的和企业中有协作愿望的个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说,管理者把企业的构想、使命、期望与绩效等信息准确地传递到职工,并指引和带领他们实现本企业的目标,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对部下施加一种影响力,使他们不仅心甘情愿地服从,而且乐于工作。然而正是这种人们都知道的事情,却又常常被忽视。

(二)特点

沟通双方要有共同的动机,它是人们进行有效沟通行为的直接原因;沟通双方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即有效沟通过程中的每个参加者,都要求自己的伙伴具有积极性;有效沟通过程会使沟通双方产生双赢的收获,即有效沟通应当达到一定程度上以影响对方的思想、行为为目的,结果使沟通者之间原来的关系优化;沟通双方应当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即具有相互进行沟通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

(三)作用

1、能使决策更加准确、合理、正确、科学。在管理过程中,经常有或大或小的决策需要定夺或确定方向,常常通过有效的沟通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来提升判断力,最后进行决策。

2、能使高、中、基层协调有效、目的明确地开展工作。其实,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工作进程、领导指示、传递信息、工作目标、工作方式方法、工作要求等因素只有通过沟通达成共识,才能使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发现自身的弱点,且使人进步。发现别人的弱点似乎比发现自己的简单得多,也是我们停滞不前的绊脚石。虚心听取别人的观点、意见,总结、反思自己;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永往直前追求卓越。

4、使人换位思考、反向思维、化解矛盾,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充分有效的沟通可以使管理者和下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并站在职工的角度,充分了解员工心声、困疾,及时为职工排解疑难,来提高工作热情;老板要站在高管的位置上思考问题,高管也要站在老板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这种换位思考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许多矛盾得以消除,团队的凝聚力也就随之增强。

5、沟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氛围,并让组织具有核心竞争力。

(四)效果

1、收集有益的建议和智慧。通过沟通,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更多信息,可以了解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想法和建议,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为各级主管制定制度、措施、方法的正确性提供保证。

2、发现和解决公司内部问题,改进和提升企业绩效。通过沟通可以更充分地发现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公司的管理水平才会不断的提高,公司或部门的绩效才会不断提升。

3、提升和改进公司内各部门的合作。通过沟通,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实现相互的理解,只有深刻理解才能实现良好的协作。

二、有效沟通的现状

(一)障碍

1、语言障碍。由于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等不同,语言可分为多个不同语系,语系内部又分为若干语族,即使是同一语族,也会由于地方不同而演变成不同方言。如此多的语言种类,沟通时必然存在障碍。但即使在同一语族、同一方言内,受到教育程度、表达能力、年龄等因素的制约,造成沟通障碍。甚至专业的术语应用也会导致沟通障碍。

2、心理障碍。现实的沟通活动常为人的态度、个性、情绪等心理因素所影响,有时这些心理因素会成为沟通中的障碍。沟通焦虑是值得现在管理者高度重视的因素,口头沟通焦虑者通常采用丰富性较差的沟通方式,他们甚至为了把沟通需要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扭曲了工作中沟通的要求,造成低效率。此外,人们在焦虑时通常采用防御机制,以缓解焦虑。

3、组织障碍。人们自发的沟通往往发生在同地位的人之间;同时,通常倾向于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沟通,并觉得他们提供的信息准确,而不重视其可靠性;相反地,却很少考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所发出的信息,有时甚至予以否定。此外,组织的结构过于复杂,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太多,会造成信息的损耗与失真;组织结构不健全,沟通渠道堵塞,也会导致信息无法传递。

4、文化障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时,无论是商务或非商务,常因习俗不同产生沟通障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有不同的社会经历,因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沟通中也会因此产生障碍。男女沟通风格的差异往往也造成两性之间出现沟通障碍。

(二)不足

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且非正式沟通较少;成员之间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造成一些问题发现不及时,解决的难度提升;缺乏正确的沟通技巧致使沟通效果不理想;成员的技术差异带来的弊端从而影响沟通效果;组织和文化的差异。

三、有效沟通的对策

(一)沟通要有明确目的,避免无休止的争论

沟通前,要弄清楚沟通的真正目的。确定了沟通目标,沟通的内容就要围绕沟通要达到的目标组织规划,也可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不同沟通方式。沟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争论,而无休止的争论当然形不成结论,终结这种争论的最好办法是改变争论双方的关系。

(二)建立沟通机制,确保沟通渠道畅通

作为管理者应在企业内部建立沟通机制,以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中小企业在沟通环境、频率和方式上随意性较大,但相对固定的沟通制度的建立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内可专门设立类似行政总监的职位负责内部沟通机制的建立和维护,并将其制度化和固定化。这样,上下级之间、高管之间都建立了十分有效的沟通机制。

(三)学会换位思考,以人为本

沟通是团队管理的核心、实质和灵魂,其要点是真诚、理解、平等、尊重、认同和适应。任何人都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要换位思考,把理解、认同以及适应作为沟通基础,彼此相互尊重、真诚、平等和目标一致。股份制企业股东多样化,意味着企业创办人的目标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人不同有想法,企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目标,从而易造成纷争。这时就需创业者能以正确心态换位思考,理解、体谅和宽容,并实施有效沟通。

(四)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

首先,管理者要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这种意识,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沟通的有效开展。没有适当的沟通,管理者不能充分了解下属需求,下属会错误理解被分配的任务和工作而不能圆满完成。这样,会导致企业效益损失,滋生不满情绪,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安定团结。其次,员工亦须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员工应明确沟通是双向的,不能总是等待领导来沟通,当需要获知某些消息或有某种需求时,也可主动与上级沟通,及时发现一些问题以便解决。

(五)实行有效的沟通技巧

1、倾听。倾听能鼓励他人倾吐他们的状况与问题,需要相当的耐心与全神贯注。它包括:鼓励(促进对方表达的意愿)、询问(获得更多对方的信息资料)、反应(告诉对方你完全了解他的意思)、复述(讨论结束时确定没有误解对方)。

2、气氛控制。安全而和谐的气氛能使对方更愿意沟通。气氛控制技巧包括:联合(以兴趣、价值、需求和目标等强调双方所共有的事务)、参与(激发对方的投入态度)、依赖(提高对方的安全感)、觉察(将潜在“爆炸性”或高度冲突状况予以化解)。

3、推动。推动技巧是以明白具体的积极态度,让对方在毫无怀疑的情况下用来影响他人的行为,使逐渐符合我们的议题。推动技巧包括:回馈(让对方了解你对其行为的感受)、提议(将自己的意见具体明确地表达出来)、推论(整理谈话内容并锁定目标)、增强(利用增强来激励他人做你想要他们做的事)。

(六)为团队成员提供培训机会

培训是实现组织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基本可以使个体和组织对沟通过程的六大要素产生有意识的控制,也能对沟通障碍中的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进行预防。

1、沟通技巧的培训。如语言、行为信息的输入输出技巧,可以使信息有效地表达和倾听。通过调整个体的气质、态度、情绪、见解、语音语调、心理素质、沟通心态等因素培养个体的沟通能力,使个体在沟通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送、接收、反馈信息,控制噪音干扰。

2、企业文化培训。对沟通而言,它能整合沟通要素中的信息背景,减少背景噪音,形成沟通主体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心理结构,保证良好的沟通背景,也使人际因素中的信任度、相似性、认同感增强。

(七)创造有效沟通的人文环境

营造一个相互信任、有效沟通的人文环境,关键是培育积极的企业文化。企业可逐渐地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价值观、理念,这种价值观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良好沟通为特色。它可通过集体活动,让员工轻轻松松地平等交流,在企业建立起一种大家庭式的感情氛围,从而提高内部顾客的满意度,使员工不但可获得薪金、职位的回报,也可获得情感的皈依。

(八)善于利用各处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

为了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应善于利用组织中各处正式或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在成功运作的许多公司中,他们做出一项或者决定方案前,都要利用各种群体、依靠各部门参与讨论,各类信息都要反复地进行传递和反馈,以保证方案、策略的正确合理性。后期的实施过程,往往既快又能保证质量和效果。领导者应该鼓励群体中所有的成员对于各种决策、方案敢于怀疑和批评,应该成为乐于接受批评的范例,并适当重视和允许群体间的必要冲突,防止无原则的团结一致。

四、结束语

有效沟通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管理工具。有效沟通既是一种技能,又是一个比某些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情商”高低的具体体现。中小企业是由许多员工构成的完整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企业这一整体中的一个环节,大家的利益已连成一个共同体,不断提高有效沟通水平,有利于每个人都能保持密切的配合,加强员工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使他们共同努力、步调一致形成一种无可比拟的全力,实现企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益雷.闲谈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1).

2、董玉芳,何大伟.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05(3).

高效沟通的要素例8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34

Impact Factors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and Strategy

MIN Lingzhen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00)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students' social skills, helping students expand social circle. Therefore targeted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will help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to improve student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for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studen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活动的组织者。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积极融入学生的生活,帮学生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提高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1 促进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意义

1.1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效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不断指导学生的前进方向,并且在沟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了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让辅导员成为“镜子”,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提升自我意识。

1.2 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学生正需要一个人来为其进行指导,并让学生承认这个“亦师亦友”的存在,那么学生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可以适当地找辅导员寻求帮助,然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2 影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因素

2.1 辅导员方面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开展者,辅导员的自身素质会直接影响与学生沟通的成效。高校辅导员除了要掌握适当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及时分析学生的内心变化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现实中有很多的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功底,进而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问题,难以让学生信服,影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工作的开展。在当前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只有部分辅导员能够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圈、交际圈,而大多数的辅导员没有做到这一点,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甚至还有的辅导员将自身的思想与理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2 学生方面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高估自身的能力,任何事情都觉得非常简单;还有一种是只想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并拿到相关的证书。前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学生通常对辅导员的指导不屑一顾,不愿意听从辅导员的指导,在处理问题时容易走上极端。后者显得太过沉默,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学生是倾听的一方,只会在一旁接受教师的灌输,却不主动质疑思考,这样的沟通过程显得非常单调,久而久之,辅导员也会因为枯燥的沟通过程而放弃沟通,既影响辅导员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也降低了沟通效果。

3 增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3.1 提高辅导员的沟通能力

沟通学具有非常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人们的内心变化、心理行为以及变化的规律性,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交流双方的内心变化,同时针对实际情况提高人们的沟通能力,满足人们生活上的各种需求。通过沟通学的学习,积极发挥人们的合作意识,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作为一名辅导员,由于要长期面对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要求辅导员能够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融入学生的生活圈中,将这门学科灵活地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学生刚刚入学的那段时间,面对学习和生活,学生会有很多疑惑,需要找辅导员寻求帮助。因此辅导员能够通过理论的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掌握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能够排解自身的负面情绪,保持个人身心愉快,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得心应手地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以便更好地走向社会。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通过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潜能,积极参加相关的系统培训,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从有效沟通的基本方法入手,掌握有效沟通的基本特点,并通过学习借鉴他人优秀的做法,巧妙地将沟通学的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使自己能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2 分析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创设合适的沟通情景

3.2.1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指的是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或压力的时候,是否能够很好地调整心理状态以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小取决于面对困难时的调试与应变能力,影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性格因素、认知程度、社会经验、环境因素等。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倾听的方式分析影响学生情绪的主要因素,并选择合适的场景,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有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由于家里的经济困难,可能交不起第二年的学费了,作为辅导员,早就应该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同时也会面对很多次。但是针对这样的情况,辅导员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案:如办理助学贷款,辅导员向学生解释办理助学贷款的流程以及方法,并提醒学生一系列的注意事项。虽然说助学贷款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费的问题,但是主动权还是在学生手里,因此,教师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向学生分析其中利弊。通过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3.2.2 创设合适的沟通情景

由于学生初入高校,缺少独立生活的经验,同时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彼此之间的沟通在有效的情景中,面对学生不同的需求时,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如:正式的沟通可以选择在严肃的公共场所进行。但是对于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沟通工作,则适合在较为安静的私密场所进行。另外,由于辅导员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因此辅导员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帮助学生分析利弊,同时不能够只顾及自身的喜好、方便行事,而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3 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校辅导员沟通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

3.3.1 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

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时候,面对新环境,或多或少会有些不适应,这时候的学生需要寻求必要的帮助。所以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同时激励学生主动与人进行沟通,扩大学生的交际圈,使学生早日适应高校的生活。

3.3.2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辅导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禁止灌输、命令的说话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与个性特征,使用平等的语言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3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使学生乐于与人沟通,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并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心理培训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怀,并积极主动地与辅导员沟通,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能够使高校辅导员积累更多的沟通经验,提高辅导员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飞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3.3:28-31+123.

高效沟通的要素例9

一、沟通与团队沟通

沟通(communication)是信息的交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信息交流,都服从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讯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主体,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是沟通的内容,表达沟通主体的观念、需要、意愿、消息等。讯道,即信息传递的路途,信息必须载于通道才能存在,声、光、电、动物、人、报纸、书籍、电影、电视等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接到信息后,经译码才能达到目的。所谓译码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对信息的解释。

在管理的全过程中,沟通是不可或缺。无论计划、组织、决策、领导、监督、协调等管理职能,都须以有效的沟通作为前提。团队沟通是随着团队这一组织结构的诞生而应运而生。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管理学者就开始研究团队沟通。对团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威廉·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作者对"日本式"团队运作模式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观点。大内强调了团队精神对于日本企业成功的贡献,尤其是人际沟通技能。其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现代化的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合作,任何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组织整体的生产效率,团队成员间有效的沟通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尤为重要,有助于防止团队成员消极怠工、缺勤和离职行为的产生。

信息时代,组织方式和组织活动不断改变,团队工作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接受,各类组织活动将更多地依赖说服教育,而非强制命令。团队沟通基于团队成员之间共享信息、交流情感、协调行动、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团队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二、影响团队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

在任何沟通系统中,都存在沟通的障碍。其中,认知和任务因素、人际沟通因素、态度与个性因素和跨文化因素是沟通研究别受人关注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与任务因素

1、认知因素。人的认知因素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译码"。这时,以及发送者对于接收者或"听众"敏感性,对沟通效果有显著影响。人们的背景、经历、价值取向等也会影响对于信息的解释。

首先,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障碍。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最重要的工具。但语言不是思想,而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人的语言修养不同,同一思想有的人能表达清楚,有的人则表达不清楚。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清理地传达上级决策的内容和要求,下属听了以后模糊不清,自然会影响沟通效率。另一方面,听众不能正确地理解上级的意图和精神,也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误解和曲解上级领导者的意图常是造成这种沟通障碍的原因。误解可能是信息发出者表达不清,也可能是信息接受者听错了、理解错了。曲解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模糊不清了,或者有意无意的断章取义,使原来的意义变形。

其次,人们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对于沟通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同样词语对于不同人员可能具有不同的"语义",因而对"同样的语言"容易给予不同的信息加工或在编码与解码之间不兼容,从而造成沟通偏差。

第三,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当发送者与接受者在知识经验水平上相距太大时,有些在发送者看来很简单的内容,接受者却由于知识经验、水平太低而理解不了。因为双方没有"共同的经验区",接受者不能理解发送者的信息含义,所以无法沟通信息。第三,各人的参照框架会有较大的差异,处于第一线的员工、主管等具有不同于中高层经理的参照框架,因而产生内隐性的沟通歪曲和偏差。

第四,知觉的选择。人们在沟通中倾向于表现出某种"选择性倾听",以至于阻碍新的似乎有所冲突性的信息加工,并且在上行沟通中起到"过滤"的作用,例如,下属对上级保留不利信息。各级员工不同的选择性注意和知觉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沟通者对于信息的选择、筛选、搜寻、加工和反馈,也会由于经验不同,对于相同沟通信息作出不同的解释。过滤是组织沟通中常见的由于传递不良、信息弱化等带来的问题。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是组成信息的各部分的强度不同,对受讯人的价值大小不同,使有些部分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为人们所接受,另外部分则为人们所摈弃。主观因素是个性特征、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及个人的身份意识等,它们使人们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中产生知觉的选择性。

2、价值取向因素。在任何沟通情景中,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取向会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即是在完整接受沟通信息之前赋予信息一定的价值。这一倾向主要受各人经历和信息评价的影响。同时,信息源的可信性知觉也是沟通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接受者的信息源可信度知觉会直接影响其观点和行动。例如、下属对于来自经理的信息会受到他们对经理的评价,特别是他们与经理的相处经历的影响。

3、任务因素与环境因素。沟通的时机、通道特点和所使用的媒体,对于沟通质量影响很大。同时,任务特征是决定沟通网络模式的关键因素。如果群体的主要任务是决策,就需要采用全通道沟通网络,以便为评价所有备择方案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如果群体的任务主要是执行,则需要构建链式网络或轮式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对于完成任务并不重要。时间压力也是沟通的重要障碍之一,例如,时间压力会导致短时内信息超载等。群体成员的工作环境会对沟通的纬度和互动类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工作场所、地理位置、办公地点等。这里还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如群体凝聚力与氛围、上下级关系、群体规范等因素。

(二)人际沟通因素

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十分重视有效的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风格"则涉及到人们的信息加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选用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方式。按照管理者在反馈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和偏爱程度,可以大体分出四种管理沟通风格。(1)专制型风格。既不偏重信息类型,也不采用反馈方式,很少运用自身知识,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表现出焦虑,如果在组织的关键岗位上有许多这样的经理,就会出现组织与人际沟通低效的和失去个体的创新性。(2)顺从型风格。沟通中注意满足某种上下级关系,但由于个性或态度方面的原因,难以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更多依赖于反馈。在组织与人际沟通中,顺从型风格的管理者难以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地工作关系。(3)维持型风格。沟通中比较重视自己的意见,但并不看重他人的意见,因此,在沟通时,采取"告知式"或"通报式"而不是"交流式"维持型风格,忽视听取对方的想法,牺牲了反馈的作用。在这种沟通风格下,下属常常会形成抵触心理,大大降低沟通的质量。(4)成功型风格。能够有效综合运用多种信息类型和反馈渠道,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和获取反馈,从而成功、有效地开展人际沟通。

(三)态度与个性因素

人们的态度、观点、信念等会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例如,上行沟通中,发送者往往会有"打埋伏"的现象,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缩小缺点等。下行沟通传达指示时,接收者对于这些指示会作出各自的加工,符合心愿的就传达、贯彻、执行,不符合心愿的就封锁、扣压,后患无穷。说明人们在沟通信息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掺杂进来,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人们的个性因素也会极大地影响信息沟通的模式。各人有个人的人格特征,人格差异常常也是意见沟通的障碍。例如,善于抽象思维的人与善于形象思维的人在互相交流与沟通时就可能发生障碍。自我中心,优越感强的人,很少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如果经理或厂长具有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不愿意听职工意见,不让别人把话讲完,就指手划脚地发议论、作指示,职工也就不想对他反映什么情况,从而造成沟通上的障碍。人格特征可以影响意见沟通效率。一个品格高尚的管理者所传达的信息,人们容易相信,乐于接受,一个品格低劣的人所传达的意见,人们往往不轻易相信,甚至采取排斥态度。

(四)跨文化沟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跨文化沟通成为日益流行的管理沟通方式。这里所说的"跨文化沟通"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外文化条件下的人际沟通,例如,外资企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经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二是不同区域或价值观念下的人际沟通,例如,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员之间可能会形成某种跨亚文化背景的人际沟通。

在跨文化沟通条件下,沟通的焦点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沟通侧重点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研究表明,文化的同质性会使人际沟通更多注意相互关系方面的信息,而忽视工作任务方面的信息,或者说,人们在沟通中更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相互关系内容的交流上。具有文化多样性特点的人际沟通则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讨论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此外,人们在语音和语义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跨文化沟通的效能。

有关跨文化沟通的效能问题,是沟通研究中一个热点之一。从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中外领导和管理者在人际交往和管理风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例如,海外的经理比较注重直线经理的信息,而中国经理则更多依赖于社会规范,这样,在他们进行人际沟通时,就容易出现问题。在合资企业中,中外经理在决策方式、会议方式等与沟通方式有密切联系的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三、一些建议和结语

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在其《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指出:团队是指在特定的可操作的范围内,为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他认为团队内完美的沟通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选择正确的通道,做一个有效的听众,运用反馈则有助于更有效的沟通。

为更好地完善团队沟通,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1、重新审视沟通,创造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氛围。目前组织中所需要的不是单纯对团队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而应当是在更深层次上促使团队内部、以及成员个人对沟通的重新审视,从组织发展的角度,认识到良性的团队沟通对于组织绩效的重要作用,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团队有效沟通的民主的、开放的、建设性的组织氛围。

2、拓展沟通技巧。为了克服认知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接收者的角度对信息加以编码相传递,并通过直接提问和回顾沟通内容等方式,减少沟通问题。

3、建立有利于沟通的机制。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团队沟通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为沟通网络渠道提供较为明确的描述。首先要在制度上对于沟通渠道予以确认,这将有助于部门界限和功能地位的清晰,从而避免对沟通的模糊认识。其次,在制度上将权利通道和信息通道界定开来,以维护组织活动的协调和有序。

4、创建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文化。组织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

5、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近年来,沟通的技术支持日新月异,电子沟通正在成为主要而且高效率的沟通类型,其中,主要是手机通讯、电子邮件、视听会议和组织内的互联网或局域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电子沟通不但显著改变了沟通模式、降低了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成本.提高了灵活性,而且正在改变组织的结构和整个管理程序及模式。

参考文献: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效沟通的要素例10

[作者简介]童革(1968- ),女,湖南涟源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B类课题“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GB41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78-02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心态、职业作风、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等方面。

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属于显性的职业素养,显性的职业素养犹如大树的枝叶,在职业过程中通过职业行为和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表现出来。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职业技能,但体现职业素养水平的还是“职业核心能力”,即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能力。

职业心态、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属于隐性的职业素养。隐性的职业素养犹如大树的根系,是职业素养的根基。要想职业素养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

隐性职业素养的核心是职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是决定职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态度是职业精神、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沟通的内涵及其与职业素养的关系

1.沟通的内涵探究。沟通,原意是通过开沟使两水相通的意思。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引申为通过思想、感情、信息的交流,在个人及他人之间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称心的工作环境、健康的生理环境,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狭隘的“沟通”观简单地把沟通能力训练当作单纯的口才训练,忽略了沟通的心理层面以及沟通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效果甚微,也偏离了沟通能力的内涵。

2.沟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关系。沟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职业活动中,除了不同的专业能力外,决定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面就是沟通能力,包括自我沟通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沟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关系如图所示:

自我沟通能力(心态调节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正面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具有“上善若水”的品性;与人沟通能力(沟通技能与沟通策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职业素养提升高职生沟通能力的路径

根据沟通能力与职业素养冰山结构分析,只有基于职业素养构建沟通能力培养模式,才能真正把握沟通内涵,避免狭隘的“沟通”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1.基于职业素养渗透人生教育理念。沟通能力训练课程不仅是高职生一门职业技能课,更是一门职业素养课。沟通能力的基础是自我的沟通能力。自我沟通能力帮助学生领会沟通的真义,参悟“上善若水”的做人道理。只有不断修炼“水”的品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所以,沟通能力训练应该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渗透人生教育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沟通能力。

自我沟通能力包括心态调节能力、 情绪控制能力、正面思维能力。

第一,心态的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心态的调节能力,首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故事、案例启迪,美文熏陶,情景体验,实践反思,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阳光心态的内涵、作用和评价标准,进而从内心开始改变,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通过心态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调整心态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调整心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职业生活中的问题,正确处理逆境与顺境,学会放低自己、学会宽容、培养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促进沟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形成。

第二,情绪的调控能力。培养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即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自我情绪的分析,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培养自我情绪的觉察能力,当自己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够察觉。这种情绪的自我觉察力,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通过压力训练、情绪控制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情绪控制的基本方法,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掌握在实际生活中自我情绪疏导与情绪控制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自我沟通能力的成长。最后,是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培养。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是指引导或推动自己去达到预定目的的情绪倾向的能力,也就是一种自我指导能力。自我情绪激励不仅能够使我们充满激情地面对工作、迎接挑战,而且可以让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因为成功总是属于不懈努力和不断的自我激励的人。

第三,正面思维能力。正面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肯定地表达开始。人是语言的动物,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训练引导思维训练,使思维训练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形象性,促进学生能力的成长。其次,通过情绪体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通过情绪体验,认识片面、偏激或否定的认知方式的弊端,从而保持一颗平常心,建立合理的认知方式,从而学会正面思维。思维、情绪、心态是自我沟通能力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方面因素的培养都有利于另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培养。

2.基于职业素养构建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第一,以“内省、外化、实践、提升”为线索,全方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遵循高职生沟通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渗透“沟通人生”的教育理念,运用启发式、体验式、过程性的教学方法,依据“内省、外化、实践、提升”的培养策略和培养思路建构课程内容和方法体系。通过心态调整、性格解读、语言训练、交往互动和职场实战五个模块的有效训练,全面提升高职生沟通能力,达到“沟通人生”的四大目标:健康的心理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称心的工作环境、健康的生理环境。

课程内容包括五大模块、十个专题、十个实训项目。具体内容如表所示:

五大模块通过自内而外地自省与内控,以及有效沟通的语言技巧与非语言技巧的训练,掌握将内心自我的和谐有效外化的技巧;再通过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掌握有效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技巧,将自我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有效融合,进而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与工作环境。

第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构理实一体化的“531”课程教学模式。“5”即专题部分采用五步教学法:问题发现、理论点拨、案例研讨、总结反思、拓展延伸。通过问题引领、理论点拨、小组探究等教学环节,综合运用探究教学、发现教学、体验—反思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学习的全过程。“3”即实训部分分为三个单项训练:根据能力形成的规律将每一个实训项目分解成三个层层递进的能力层次,即三个单项训练。“1”是指在三个单项训练的基础上,设计一个综合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训采用六步教学法:教学过程分六个步骤:成立学习小组;接受任务;制订方案;组织实施;汇报交流;评价反馈。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总之,基于职业素养构建沟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进而探索出以“内省、外化、实践、提升”为线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实一体化 “531”课程教学模式,避免了狭隘的“沟通”观,有效地解决了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有效载体及有效方法指导和训练的瓶颈。

[参考文献]

[1]梁海明,译注.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李谦.现代沟通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