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水利发展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8 16:32:40

水利发展方向

水利发展方向例1

1、 引言

水利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事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级别以及各地政府都下大力气开展本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并陆续建成了大量的各类水库、水渠、水闸以及提坝等等,真正的为各地区人民的生产安全以及供水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我国东川区为例,其于1969年11月开始建设、1975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团结渠。南起阿旺镇的老空洞,止于绿茂老村,全长41km,全线共有42个主闸、60个副闸、8个泄洪闸,设计引水流量为4m3/s。灌区覆盖17个村委会,灌溉面积3.4万亩,受益群众达12.5万人。团结渠运行至今已长达39年,为全区各行各业安全输送水资源60多亿立方米,对我区的工农业发展、经济稳定、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水利经济学也为我国各地的水利事业的工程勘测、施工、运行管理以及设计等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

2、 水利经济学在我国近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开始引进了来自美国的效益费用比来对我国水电建设方案进行经济比较。而随着时间来到50年代后,我国又进一步的使用了苏联的抵偿年限法对水利工程方案进行经济方面的比较工作。而在1979年后,又进一步在原有基础上对世界各国合理友谊的方法以及理论进行逐步的吸收,同时在吸取外国先进理论的同时也良好的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的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水利经济体系,并在之后的1985以及1987年逐步颁布了《水利经济计算规范》以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文件,这部分文件都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评价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目前,我国的水利经济学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水利工程建设方案为主要重点,并逐渐关联到水利工程在不同地区以及国家发展方面的地位论证以及发展作用等领域之中,同时其也在我国水利经济学环境效益、建设经济以及水利建设方案的收费方法以及原则等等方面都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一套评价以及研究体系。

3、 具有我国特色的水利经济学

由于我国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制度的特点,我国在发展水利经济学的过程中也一直坚持执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广泛的对各国几个眼中的合理部分进行广泛的汲取,同时结合我国现实的国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一种水利研究体制,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其是以我国的社会主义为主要的经济指导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具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情况,严格的尊重我国社会的供求以及价值规律。同时,其也良好的引进了外界存在的竞争机制,并且在良好按劳分配的前提下保证不同经济效益以及责任权利相结合。

第二,其有效的注重了我国水利工程的经济管理以及建设管理情况,并在非常注重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全方位的角度兼顾了我国环境、政治以及社会的多方面效果。

第三,其也在研究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并以尽可能增强资金本身流通周转的形式来减少资金的积压情况。

第四,其能够非常准确的对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费用以及所能获得的效益进行估算,并且能够对实际完工之前的投资情况以及项目建设完毕之后的运行维修费用进行估算。同时,其也能够将所获得的间接效益以及直接效益进行更为准确的估算,从而能够较为有效的避免其中存在的夸大、缩小以及重复等情况。

第五,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之前也应当能够经过其相应的财务分析以及经济分析来对其运作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对于非盈利的水利工程来说,其能够通过对项目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分析得出的结论作为各方对此方案进行取舍的重要依据。而由国家缴纳的税金以及国家对地区补贴的资金等也会作为公司内部的转账支付而不会被记入实际的效益以及费用之中。同时,在其对于效益以及费用计算的过程中也会仅仅使用影子工资以及影子价格等等,从而能够以此方式更好的对其真实的价值进行反映。

第六,其还采取了资金内部回收率以及效益费用比等等作为对水利工程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且以项目的投资利润率以及回收年限等等作为工程的辅助指标。

第七,其还对其中的财务分析成果以及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以此种方式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价格以及工期等方面因素的错误估计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八,对于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来说,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更为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投资分摊,并能够通过适当的协商来对其中的目标分摊比例进行确定。

第九,对于使用更为良好的技术研究领域、综合利用水利工程以及地区水资源开发项目来说,则应当能够进一步的铨叙更好的组合方式以及更好的运行方式等等来获取最好的效果。

第十,对于不同水利工程提供的服务以及产品来说,则应当在对成本进行良好核算的基础上对于其中的公平原则以及支付能力进行更为细致的考虑,并根据收益情况向对象明确的收取相关的费用。

4、 水利经济学未来的研究重点以及发展方向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实际以及研究的更为深入,使得水利经济学目前已经逐步演化为了灌溉经济学以及水利规划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分支。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还会在未来不断的衍生出水利经一个管理经济学、水利发电经济学、水库移民经济学以及防洪经济学等更多的学科分支。而在未来的时间内,我国的水利经济学也会严格跟随我国的社会主义特点,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水利建设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目标,使得水利事业的资金以及性质使用、社会影子价格以及折现率、工区管理等等领域能够得到更好的研究管理,并在更为先进计量方式的基础上保证其严格性。而要想真正的干好此项工程,可靠以及充分的数据则是对不同效益进行合理计算的重要基础,而在今后的时间中也需要进一步的通过更为扎实的基层统计工作、更为深入的调查以及更为严谨的观测试验等方式来更好的为我国未来的水利工程积累更为科学有据的数据,并以这部分数据为基础在未来拟定一个更为长期的规划,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实现。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水利经济学在水利工程管理以及建设方面的应用已经愈发重要,而对于其基本的理论情况来说也在未来的水利水电工程中会获得更为广泛的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应当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更好的加以学习,联系实际,从而以良好水利经济学的学习研究来为我国的水利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焱华,许田柱.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研究[J].人民长江.2010(10):100-103.

水利发展方向例2

政策导向

随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水利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将水利发展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12年,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这一规划详细地点出了未来五年我国水利发展的任务和过程。笔者认为,想要正确地对水利事业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就必须对这两大文件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份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国水利发展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因有以下几点:1.这份文件将水利发展的意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文件指出我国水利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充分体现了水利的重要性和国家发展水利的决心。2.文件提出了我国水利新时期发展的指导原则,即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这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3.提出了包括农田水利、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对象,为各级政府指明了方向。4.不仅提出将在未来10年投入4万亿元巨额资金,而且提出了一些增加水利投资的措施,旨在扩展水利发展资金来源,形成水利发展的长期化、常态化。5.加快管理制度与发展体制探索与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这是我国水利发展进一步现代化的体现。

如果说一号文件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水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那么《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 年)》(以下称《规划》)则是对一号文件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同时提出了短期内的阶段性目标。《规划》秉承了一号文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着眼于未来五年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一大批亟待解决的问题。《规划》中指出了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五大主要目标,即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恢复、水利改革与管理,并将我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南沿海多个地区进行分别布局,提高了水利发展的针对性。文件将未来发展任务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与水利改革和管理两大部分,农业水利建设、城乡供水、水利发展体制改革和水利监管制度都是规划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分析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规划》的内容与精神,可以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水利发展方向有一个总体把握。从大的方面讲,我国未来水利发展主要是两大方向,即水利建设和制度健全。水利建设方面的重点在于“保障”二字,即保障农业用水,建设农田水利,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防洪安全,大力加强防洪建设薄弱环节;保障城乡供水能力,保证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保障生态安全,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健全则主要是体制探索和严格管理,体制探索在于寻找水利发展的最优模式,力争在广开财路的同时,让资金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严格管理则是在于对三条红线的严格遵守,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具体来说,我国水利发展的方向很可能集中在农业水利、城乡用水保障、洪涝治理、水利投资改革和水价改革上。首先,我国近年来对于三农问题特别重视,基于这一原则,发展农田水利就成了必然的开发重点,这在2011年一号文件和《规划》中均得到了体现。其次,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提高城乡用水保障正是对这一原则的体现。同时,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这与我国水利建设的良好势头形成了鲜明对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体制改革方面,对水利投资来源的改革是一个热点,首先是国家专款投入加大,其次是10%的土地出让金收益化为水利发展之用。此外,两份文件都提出要加大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投入水利建设,这对于水利发展的灵活性将起到一定作用。最后是水价改革,这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次国家决心推进体积水价改革,不仅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而且将会对减轻低收入群体负担产生良性影响。

社会需求

除了政策上的导向外,社会需求也是影响水利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以下就近些年的几个热点问题加以分析,研究社会对于水利发展的需求。

1.“7.21”北京大雨

2012年7月21日,北京城遭遇今年以来最大降雨,总体达到特大暴雨级别。一天之内,北京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截至7月22日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截至22日17时,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山、通州、石景山等11区(县)12.4万人受灾,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据报道,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共造成77人遇难。

近几年,我国城市诸如此类的内涝问题凸显,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暴雨引发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接连发生。2011年~2012年,武汉、南京等城市接连出现“看海”新闻,此次首都又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涝灾,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毫无疑问,克服城市内涝问题,发展城市水利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社会需求,应在水利发展中得到重视。

2.西南干旱

2010年中国西南五省(区)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为缓解西南干旱,共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1.1亿元,投入劳力2526万人,投入抗旱机动设备114万台套、运水车38万辆次,保障了当时1939万因干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在此次大旱中,水利设施建设不足问题尤其显著。例如贵州并不缺水,由于自然条件和投入不足等历史原因,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又如,云南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西南地区是我国水电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其水利资源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但是,西南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发展不足,对于干旱天气的应对能力缺失,而且西南地区在此次大旱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存在于我国很多地区。所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成为水利未来发展的一大任务。

3.洮水水库与BOT

水利发展方向例3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它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

一、农村水利现状

1.农村水利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2.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过去主要追求粮食产量,所配套水利工程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调整为蔬菜、花卉、瓜果和苗木对抗旱和灌溉的标准比原有的设施要求标准更高。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的调整、建设和规划,使得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出现了一些困难。

3.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水质不能保证一定会引发一些矛盾,会影响到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的收缴。

4.财政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在我们贵州大部分地区农村,没有较多的资金用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上,很多工程不能按期启动。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的资金差距较大,主要靠群众自行解决,因此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二、发展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

1.认真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围绕充分发挥效益,切实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水利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我国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坚持按照“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责、权、利,真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二是在现有管理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的新机制、新路子、新办法,走管理维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管理促开发,以开发促管理”的新路子。三是坚持依法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的乱耕乱种、违章搭建、随意侵占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护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促进我市河道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2.农村水利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优先领域,加快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受益程度和水平。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水和谐。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水环境治理步伐,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和布局,东中西部统筹,平原、山丘区和草原牧区兼顾,大中小微工程并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结合,推动农村水利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建管并重,保障良性运行。切实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有机衔接、有效统一起来,做到建后管护主体明确、权责清晰、机制完善、管养到位,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后劲。深化农村水利各项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管理方式转变,为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努力创新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当前,农村水利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凸显。要准确把握农村水利改革方向,注重协调推进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村水利发展活力。

1)加快推进农村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幅增加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提高补助比例,逐步建立以财政补助为主导,国家、农民、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农村水利投资机制。要以县为单位、以规划为依托,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项目。

2)继续落实水管体制改革各项政策。要全面完成大中型灌区、泵站管理单位的“两定”工作,通过中央补助、

地方加大财政投入等渠道,足额落实“两费”,做到以事定员定岗,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要逐步将水管体制改革延伸到小型水利工程、基层水管单位,切实落实管理责任、管护措施和管理人员,全面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3)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和水权合理流转。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把农村集体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工程费用纳入水价测算范围,推行农业终端水价机制,探索实行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加强量水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建立水权合理转换机制,积极培育水市场。

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正英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1.

[2]付源瀚等.浅析农村水利工作的形式、方向及措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

[3]陈玉姜.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几点看法,2006.

水利发展方向例4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1-

1.利现代化内涵与特征分析

1. 1 现代化概念与内涵

1951 年6 月,美国《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学术会议,与会者首次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现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一种衡量和认定,反映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区域或范畴内,社会经济及其相关领域所达到的相当先进的发展水平。因自然历史及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不一样,不同国家和区域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和战略选择。我国始终坚持现代化进程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在一起,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 2 水利现代化内涵辨析

水利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体现在思想观念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技术手段现代化和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四个方面。在治水理念上突出现代化导向,在基础设施上构建高标准的现代化工程体系,在技术手段上体现科技先进性,在管理手段上体现现代管理水平,在公共服务上体现以人为本、利民惠民的要求。

水利现代化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目标。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志着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和变革。水利现代化要求在21 世纪中叶我国水利事业及其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水利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富裕、生活环境更加安全舒适。

1. 3 水利现代化特征分析

水利现代化具有发展阶段的特征,富于时代特色。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标准也会不同,必须以动态发展的观点进行水利现代化建设,认清方向,选准目标,立足长远,提出对应措施。

水利现代化具有空间差异的特征,富于地域特色。我国地域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对水利现代化发展需求、目标和任务以及可以提供的保障条件不尽相同。应因地而异制定不同的水利现代化策略目标,推行因地制宜、东中西协调、南北总揽的原则。

水利现代化具有全面统筹的特征,富于综合性特点。水利现代化要求从水利的各个方面统筹规划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要求建成较为完善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要求建成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系统,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等。

2 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方向与实现途径

2. 1 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

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 新中国成立至20 世纪末,各流域及相关水利部门不断总结治水经验和教训,加大投资,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防洪能力有所增强; 城乡供水设施显著改善,供水能力明显提高,节约用水取得一定成效;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用水,水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等。(2)21 世纪初,利部开始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倡导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并积极研究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具体措施与有效途径。2003 年《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报告》首次提出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推进水利现代化的构想。(3) 2011 年以来,水利部启动我国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正式印发《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召开了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座谈会,组织编制了湖北省境内的汉江流域,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以及北京和苏州、无锡、大连、青岛、宁波、绍兴、中山等8 个城市的水利现代化规划,开启了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 2 中国水利现代化需求

水利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利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辅相成。水利现代化助推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和基础支撑; 同时水利现代化也需要资金、政策的保障和合理的水利投入机制,以保障促进水利现代化实施。

水利现代化是我国水利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现状水利发展中仍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具有很大的改革发展空间; 基本国情和水情决定了我国治水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必须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把水利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战略重点。

2. 3 中国水利现代化基本目标

至2020 年左右,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要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1) 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2)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体系: 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3)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4) 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各区域的水利现代化规划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整合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理念,进一步推动水利科学发展。

2. 4 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策略

从流域、省区和城市三个层面出发,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任务、途径和策略。

2. 4. 1 流域层面

不断创新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从服务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区域间关系,统筹安排全流域防洪抗旱、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河流健康和生态安全等各项任务,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明晰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责权,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能力建设和技术保障。

2. 4. 2 省区层面

立足于本地区发展布局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现代水利的发展思路,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能力,彰显水景观和水文化特色,加快建设更高标准的流域和区域水利保障工程体系,加快实施农村水利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利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集成改造,创新现代水利的发展体制机制,提高水利行业科学治水、依法治水水平,强化水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2. 4. 3 城市层面

水利发展方向例5

关键词 黄河水利企业 发展方向 管理体制 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黄河水利企业依托行政管理和优良的技术结构水平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已经变成黄河水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对山东黄河来说,截止目前已有水利水电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0余家,二级及其他资质企业二十余家。资产规模已达十多亿元,从业职工千余人。山东黄河水利施工企业十多年来的水利水电施工、道路桥梁施工、市政施工等,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职工的生活水平。在队伍建设、黄河治理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黄河水利企业发展现状

黄河的企业发展和近些年国家增加黄河建设投资规模有直接关系,其经营业务主要是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经营收入也主要是以工程建设收入为主。但是近几年,随着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减少,其基本的经济收入趋向萎缩,黄河产业结构不配套的问题日益凸显,供施工企业立足的经济基础将不复存在,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与日加剧。不及时开拓新的经济性产业,黄河企业的运营即难以为继,进而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壮大。故应及时更改以往的经营战略,打造具有恒定收入的支柱产业。

黄河水利企业要立足于河流水资源产业、水源的调配和节约等方面进行开发,同时搞好水电项目建设,工程技术咨询等业务内容。抓住优势,依托支柱产业辐射其它行业,其它业务反哺中心产业。构建出以水利水电产业为核心,以工程勘察、建设、设计、监督与调控、工程招投标及技术咨询等辅助产业相配套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黄河水利企业运营中存在的困难

虽然黄河水利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依然存在着诸多严峻的问题,就整体状况而言,存在着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整

黄河水利企业法人治理体制不完整,绝大部分企业都隶属于某些职能部门,管理方式上还未完全脱离以前计划经济状态下的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始终未进行大力度的创新,对应的行政管理一直束缚着企业经营的手脚,水利企业还保留着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资产与管理难于合理调配,内部管理没有引入激烈的竞争机制,企业发展没有活力。

(二)黄河水利企业结构过于单纯

黄河水利企业是在进行水利工建设时建立起来的,经营思想古板、产权关系固定、产业组成单一化、运行体制相对滞后、政企合一,使企业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相应的制约,尤其是行业垄断的顽固性存在,黄河水利企业的行业经营是属于平台型的,业务范围内只存在着最低水平的竞争关系,不具备在施工技术、施工设备及管理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的竞争关系,市场竞争意识极为淡薄,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复杂,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需要。

(三)黄河水利企业经营状况不景气

黄河水利企业在经营业务的选择与确定上,特别注重眼前利益的得失,大部分经营运作过程均属于针对短期视野而为,轻视和淡漠企业长远利益的发展。无参照性地重复投资,造成巨大的财产浪费和混乱的竞争状态,导致绝大部分企业经营不善。

(四)黄河水利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模式滞后

当今市场经济时期技术人才的职业理念是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完美体现,不拘泥于某一个单独的企业,由于黄河水利企业难遂人愿的经营状况,导致大多数技术人才不适应古板的管理体制而最终跳槽,这就更恶性循环地促使水利企业滑向极为不利的境地。

三、黄河水利企业发展的思路

黄河水利企业发展创新是为了应对内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变化,目前,市场已发生很大变化,应该运用智慧选好经营目标,用核心业务带动其他业务,用其他业务促进核心业务,这是黄河企业的成功之道。规避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系统风险,已成为黄河企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极为现实的问题。

四、黄河水利企业发展的措施

黄河企业大部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黄河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股份制改造,变行政管理为股权管理。明确企业产权关系,强化企业管理,发展多元所有制经济,建立起企业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结合委属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通过重组,逐步形成几个大的集团公司,突破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体制。

黄河企业要把最佳经济效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适度规模、精耕细作、最佳效益”的方针,不求规模大,但求效益最佳。

五、结语

把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紧迫任务。黄河水利企业整体上拥有较为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设备,应当集中力量,采取更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集团化形式,在市场竞争中壮大黄河水利经济实体。对其企业进行改组,形成以水利水电项目开发为核心主业,以勘测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和咨询等产业链为补充的格局。

水利发展方向例6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更是事关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因而水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家川县水资源严重缺乏,地表水资源东丰西欠,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得不到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供需矛盾日益增长,水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是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水利建设现状

经过几代水利工作者的努力,张家川县的水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建成了一批抗旱、灌溉、防洪、排涝、人畜饮水以及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水保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建成灌溉工程198项,发展灌溉面积0.37万hm2,水库2座,总库容1096.83万m3,控制有效灌溉面积0.18万hm2;实际灌溉面积0.15万hm2;井渠结合的灌溉面积0.03万hm2。在全县五大流域共建成各类堤防工程63处,71.06km,保护了5.47万人和0.13万hm2耕地的防洪安全;全县共建成供水工程9547处,累计解决了24.1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村率达100%,入户率达95%以上;累计新修梯田3.62万hm2,其中宜修坡耕地面积3.81万hm2,全县共有13个乡(镇)238个行政村实现了梯田化,梯田化率达到97.9%,是天水市梯田化程度最高的县。以上项目的建成,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张家川县水利重点项目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为构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张家川县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证。

2存在的问题

一是与县情相比,张家川县水安全保障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张家川县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差,地表水资源东丰西欠,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突出,部分偏远村庄缺乏稳定可靠的水源保障,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还需巩固提升,加之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高,水资源约束趋势矛盾未尚有效缓解;防灾减灾体系与张家川县水旱灾害频发的实际不相适应,后川河及清水河尚未得到有效彻底治理,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滞后,山洪灾害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业生产应对持续性干旱能力还十分脆弱,水旱灾害是张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威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水环境、水生态损害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加之项目建设欠账多,配套资金难以足额落实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求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为统领,着力解决新老水问题,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二是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得到解决,长效机制还未形成;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运行管理粗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待尽快落实,农田水利发展缺乏活力,水价形成机制不够完善,水利建设筹融资能力不强,全社会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力还需有待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迫切需要,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

水利发展方向例7

当前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要围绕一条主线,坚持五项原则,健全五大体系,落实八项措施。

一、围绕一条主线

以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为主线。农田水利建设是以改善人们生存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为目的,以治水为中心的国土综合整治活动。现代新型农田水利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 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运用综合手段,使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现代,是指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新型,是指其以正确处理人水关系的辩证博弈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水问题的资源水利观为指导。

二、坚持五项原则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防止人对水的伤害,当前主要是防止人对水的伤害。不仅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2.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水利要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当前主要是从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出发,量水求发展。变以水资源需求主导供给为以水资源供给主导需求,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经济结构,确定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

3.农村与城市、工业互补共进

农村特别是郊区要自觉当好城市、工业的水源地,农田水利建设要越来越多地搞一些恢复自然生态、涵养保护水资源和生态水环境的项目。城市、工业要自觉做好培植农业的工作,建立对农业的补偿机制,以城补乡、以工补农, 形成城乡一体、良性互动、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

4.现实利益与根本利益内在统一

农田水利建设要适应社会进步,逐步从以重利益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型水利,转变为以重公益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水利。在一定时期内,农田水利建设仍要突出经济效益,以与“三农”问题关系重大、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重点。从长远来看,农田水利建设的公益性质将越来越明显,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成为主导, 农田水利建设也将最终成为国土整治、生态与环境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5.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

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把农田水利建设包揽下来,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农民的力量搞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使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

三、健全五大体系

健全完善真正体现农田水利特色的工程体系:一是以大中型河道、水库、调水工程和重要湖泊、湿地为主构成的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二是以沿海防潮堤、防潮涵闸为主构成的沿海防风暴潮体系,三是以小微型河、沟、库、塘、泉、窖、井、渠为主构成的田间灌排体系,四是以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区段计量、农业“三灌”为主构成的节水增效体系,五是以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回灌补源工程、湿地、绿地为主构成的水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

四、落实八项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思想认识,全民是基础,领导是关键。要把农田水利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研究,科学决策,周密部署, 变“大灾大干、小灾小干、无灾不干”为“有灾无灾一样干”;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要使社会各界和公众不断了解水资源家底,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防洪减灾意识, 转变落后的用水观念和用水习惯;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好经验,加强舆论监督,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应建立各级目标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将工作任务层层落到实处,将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作为各级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是部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很多,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三是转变组织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学会转变角色。

3.实行分类指导,推广新典型,探索新路子

一是根据地区差异,确定主攻方向。山东省多年来形成的三大区域的治水路子被实践证明是符合当地实际的,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并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完善。二是根据“先急后缓、长短结合”的原则,确定工程重点。三是根据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定工程布局。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田水利建设在布局上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的前提下,按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来考虑。

4.坚持依法治水,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

在认真贯彻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加强配套法规政策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和打击农村水事违法案件,规范水事活动,保障水事秩序。依法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分级负担、受益负担、分级管理、收益补偿等政策,划分事权,明确责任。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5.拓宽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总量

适应新形势要求,走社会化办水利的路子,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一是按照公益性的事情政府办的原则,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二是按照生产性的事情农民办的原则, 由农民根据生产需要自主决定水利设施投入的力度。三是按照效益性的事情社会办的原则,积极探索用市场的办法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6.深化水利改革,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坚持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建设,强化水利行业管理职能。按照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协同作用的改革思路,调整提高城市工业水价。农业水价的改革要按照成本核算、群众负担、财政补助的原则,计算包括工程折旧、管理、运行、维修等费用在内的供水价格,向用水户收取一定的水费,不足部分按照工程的管理权限,由同级财政承担。

7.依靠科学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继续实施“科教兴水”战略,下大气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措施:一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决策,把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二是加快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步伐。积极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水土保持、节约用水、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利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三是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力度。以节水技术、施工技术的开发推广为重点,加大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采用信息化技术和先进设备改进水资源管理手段。

8.坚持建管并重,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管理、良性循环。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水利发展方向例8

一、 我国水电事业发展的春天

如果我们把2011年看作是水利行业的政策年,那么,2012年就是执行年,是水利业发展的一个春天。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加大水利方面的投资是有一定的背景条件的。我们都知道,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要想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近年来,随着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的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水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到2011年年底,全国72%的县级以上城市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不断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幅增长,引导设立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

其次,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因此,我们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

另外,中央和地区都相继出台政策,树立目标,不断培养水利高端人才,扩大水利行业市场,力争将水利建设工作做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咨询业的重要战略,对于企业的骨干力量,每年都应进行在职培训。建立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奖励、激励机制,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向优秀员工倾斜,防止人才流失。

二、水电事业的发展趋势

①水利建设的现代化

现代水利的建设,有其独特的发展方向和内涵。首先是科学的治水思路。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水利自身的发展,将促进治水思路的逐步完善和成熟,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其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可持续发展方针。水利发展将更加注重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水利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第三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运用市场理念的水利运行机制。水利工作将更加注重市场经济规律、注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建立水权、水价和水市场体系,将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水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战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首要课题。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已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社会各界人士和政府领导人广泛关注的热点。研究水资源、国民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水电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未来的水利建设当中,应当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水资源管理和运行体制的优化

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更趋科学、更趋复杂和严格,管理方式将是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确定、准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模式。在体制方面,将建立起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的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水价将成为水资源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

三、水利人的就业方向

就水利就业而言,总体来说人员还是紧缺的,尤其是国家中央已经发下文件要求各地方政府要重视基础水利建设,完善水利设施,这事一个就业形势良好的时代背景。目前水利行业面向本科毕业生的工作有:甲方、设计、施工、监理、读研、其他(行政、管理单位、教育单位等等)。而近年来,水利建设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时期,加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使得水利行业的就业程度有很好的前景,这同时也极大程度的改变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但这同时要求我们的就业者有一定的能力,主要有: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上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水利发展方向例9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设计;探讨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architectural design;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V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069-01

1 水利水电现状

我国每年都要投人很多资金大力兴修各种水利水电设施,由于这些水利水电设施往往由水利水电专业设计人员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水利水电建筑本身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当不少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员设计水利水电建筑物工程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水电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水泥形象,如景德镇市城市防洪建设“一江两岸”项目,城西区防洪墙基础工程,采用笨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水利水电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水电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如景德镇市玉田水库的园林化设计,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因此,水利水电建筑逐渐开始摆脱粗老笨重的老样子,现代水利水电建筑设计开始要求设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和审美能力。

2 水利水电工程人工砂石加工技术的发展

人工制砂设备和工艺技术是控制人工砂质量和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以棒磨机为制砂设备的工艺方法,一直在我国水利工程人工制砂领域占主导地位。棒磨机制砂,一次性投资大,设备运行成本高,且制砂过程产生大量污水需要处理,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随着制砂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发展,以“石打石”制砂机为代表的新一代制砂设备,使人工砂生产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其产品粒形好,质量容易控制,成品砂单价低。近年来在水利工程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工程效益。通过对国内外水利工程人工制砂技术实践的总结与探索,指出了人工制砂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展望了今后人工制砂技术的发展方向。

3 水利水电工程应该向无污化、综合化发展

水环境研究所承担完成的“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水温预测研究专题”,“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水温预测专题~澜沧江中下游梯级电站建设水环境影响研究与评价”,对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境影响中的水温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初步揭示了梯级水库建设对水库下低温水的累积影响。全面评价了流域梯级开发对水环境的累积影响。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对下游河流水价做了新一期调水方案,调水水库的水质变化趋势,调水对下游河道流量的影响及环境容量的影响。从水环境保护角度论证了新的一期调水工程的可行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乌江流域水库系统中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和“乌江水能开发对流域水环境影响的因素识别及其表征体系研究”。阐明水电开发中水库一河流系统未来潜在的环境生态问题。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应向无污化发展,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当地的水质的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中,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物探技术的应用,各种物探方法综合运用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也展示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虽然在物探仪器设备上有所更新、在技术方法的研究上有所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物探应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宽,以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勘察对物探的客观需求。随着工程物探应用领域的扩大,电子计算机及其他学科对物探科学渗透,奠定了今后一定时期内工程物探的发展基础。多种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是物探发展的方向,与钻探、地质工作紧密结合是工程物探的立足点。以不同物理场为基础的各种物探方法都有其条件性和局限性,地层岩性的空间分布状态是复杂的,各种物性参数是多变的,只有通过多种物探方法测量多个物性参数,去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研究和相互印证,方可达到物探工作的目的。当前开展综合物探的条件已完全成熟,也必将为水利水电勘察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4 对水利水电建筑设计美化的初步思考

水利水电建筑一般依山傍水,直接融入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员较少,没有必要对水利建筑做美化设计。但正因其地处旷野,视野开阔,一座未做美化设计建筑物突兀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确实是大煞风景。因此,即便地处旷野,也不能忽视了水工建筑物美化设计。

设计者应该力求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文的需求,重视环境和建筑对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大都远离城市,傍水而建,与城市建筑相比,它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工程规划设计伊始,就应该对水利建筑的美化设计和建筑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总平面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尊重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建一处工程,成一处花园,这应是我们共同的美好追求。水利水电行业的设计师需要立足水利水电,关注时代,面向未来,自觉思考水利水电建筑文化应扮演的角色和发展的方向。

5 总结

根据上面的探究,我们知道水利水电工程在经济,设计以及艺术创作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根据这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高科技环境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要广泛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不但要外观美丽宏伟,而且要实实在在的给人民带来福利,真正的发挥利民的作为。

参考文献:

[1]许勇,曹先玉,赵禹然.浅谈水利工程中的建筑设计[J].山东水利,2004,12.

水利发展方向例10

1自然地理概况

庄浪县位于六盘山西麓,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总面积1 553.14km2。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介于

1 400~2 857m之间。区域内丘陵沟壑和土石山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5.30%,河谷川台地仅占总面积的4.70%。全县共辖18个乡(镇)432个村,总人口43.27万人,共有耕地面积6.11万hm2,其中灌溉面积0.59万hm2。 县内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2水资源利用评价

2.1水资源数量庄浪县入境水流入的河流有水洛河、庄浪河和葫芦河。依据《庄浪县水利规划(1998-2005-2010年)》(以下简称水利规划)水资源测算结果,各河流的成果如表1。由表1可看出,多年平均总入境水量为15 259万m3,主要以葫芦河为主,为14 295万m3,约占总入境水量的94%,水洛河和庄浪河964万m3,仅占总量的6%。

自产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Cv值为0.22。降水一部分在山区汇集成径流,通过沟谷直接汇入河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多以泉水形式复出地面。因此河川径流与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按降雨量的分布,总体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经过径流计算,自产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为9 645万m3,其中葫芦河1171万m3,庄浪河818万m3,水洛河7 197万m3,其它河流及沟道459万m3。

地下水资源分山区和河谷川区地下水两部分,其中山区部分主要由降水入渗补给,川区部分由降水、侧向补给、渠系回归水和田间渗漏综合补给。地下水资源计算中山区部分因与地表水重复,利用意义不大,因此未作详细计算,经测算,地下水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为2 310万m3,其中黄土丘陵区1 337万m3,基岩山区973万m3。

综上所述,全县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5 259万m3,自产地表水量9 645万m3,合计地表水资源量为24 903万m3,详见表2。其中可利用水资源量6 500万m3,约占自资产地表水资源总量的70%左右。通过省水电设计院对全县26条有常流水沟道的调查结果可知,所有地表水水质良好,矿化度在0.25~1g/l之间。

2.2水资源分布特点

县内河流均属渭河水系,主要有一级支流葫芦河,二级支流庄浪河,三级支流水洛河三条河流。三条河流为河谷川台区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河川径流主要为降水补给,融雪补给较少,整体表现出四个阶段性特征:即4~6月和11月为平水期,主要依靠冰雪融水或两岸消冰水补给,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20.40%;7~11月为夏秋洪水期,主要由降水补给,径流量约占全年总量的62.60%;12月~次年3月为冬季枯水期,主要是地下水补给径流形成基流,径流量约占全年总量的17%。因此河川径流与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随着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山区多、川区少,深夏秋季多、仲春冬季少的特点,致使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特别突出。

2.3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4项,分别是:①水库4座,总库容1 183.20万m3,兴利库容833.90万m3;②千亩以上独立引水渠道13条,干、支渠总长190.01km;③提灌站25处,机组32台(套),总装机容量564kw;④机电井36眼;⑤规模型农村人饮工程6处,累计解决了21.50万人的饮水困难,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总有效灌溉面积0.59万hm2,2006年实灌面积0.37 hm2。全县大部分蓄、引水工程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年久失修,渠道渗漏损失大、输水能力极差,加之田间配套工程标准低,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52。

2.4现状需水量

农业按现状川水地总有效灌溉面积计算需水量,而其它耕地均属“雨养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未计算在内,结果见表3;城乡人民生活需水量包括工程集中供水和自备水源井取水两部分用水量,计算结果见表4;工业用水按平均每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计算,2006年工业总产值为17 544万元,用水定额为158m3/万元,则工业需水量为277万m3。由此可知,全县2006年现状总需水量为6254万m3,占自产地表水资源量的64.80%。其中农业需水量5 010万m3,占总需水量的80.10%;生活需水量967万m ,占总需水量的15.50%;工业需水量277万m3,占总需水量的4.40%。

说明: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2

表4 庄浪县2006年城乡生活需水量计算表

2.5现状供水量

庄浪县2006年实际供水总量为3 788万m3,占需水量的60%,其中:①农业供水量2 668万m3,缺水量2342万m3,缺水程度达46.70%,而且多为季节性缺水;②城乡生活供水量870万m3,缺水量97万m3,缺水程度10%,基本能满足生活用水需求;③工业用水量250万m3,缺水量27万m3,缺水程度9.70%,能满足工业用水需求,具体详见表5。

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1区域性缺水,整体用水效率低庄浪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13.70mm,有记录以来最大时达到753.30mm(1964年),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特别是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6.60%,因此冬、春季成为全县区域水资源供需紧张的主要时段,农业和农村缺水十分严重,而且全县整体节水意识淡薄,用水效率低。

3.2降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利用率低庄浪县属半湿润半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8.264亿m3,人均2 100 m3,亩均800 m3左右,人均与亩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年际变化大,而且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将近6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作物生长期利用仅占21%,降水利用率极低;地域分配也不均匀,东部山区降水量大,西部黄土丘陵区降水量少。

3.3水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上,长期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紊乱局面,没有建立起一个高效合理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在管理方法和技术上,手段传统落后,现代管理方法和科技应用较少,水资源信息获取、水文测报、用水决策和调度指挥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在水利工程的管理和运行上,尚未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和总量控制的定额管理体制,水利工程没有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水资源没有优化配置。

3.4农业节水水平不高,水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缺水十分严重,灌溉形式仍以大水漫灌为主,致使大量水资源被浪费,利用率低,而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面积太少。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发展节灌面积0.06万hm2,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0.30%。

4水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庄浪县要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缓解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开源与节流并举,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之路,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需要。

4.1开源方面量力而行建设一批骨干控制性水源调蓄工程。这些工程项目所需投资额大,在短期内争取国家投资建设不现实,而庄浪县又属国扶贫困县,依靠本县财力建设也不可能,只能通过拓宽水利工程投(融)资渠道,也就是说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一部分,地方财政自筹一些,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部分外资,受益区群众集资和义务投工投劳等“四轮驱动”筹集建设资金,量力而行建设一些水源调蓄工程,并在建后管理上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主要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管理形式,从而缓解农业用水季节性缺水问题。

大力发展山地梯田集雨节灌农业。庄浪县是水利部命名的我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共有山地梯田5.52万hm2,均属雨养农业,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窖灌农业,山区群众积累了丰富的集雨水窖建设经验,加之建水窖投入少,只要补助群众建窖所需水泥,群众就能自愿投工投劳、自筹砂石料建水窖,因此可大力发展山地梯田集雨窖灌农业,从而提高梯田农作物产量。

4.2节流方面

农业节水:一是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善农业用水结构,达到合理配置水资源,降低农业用水 “卡脖子”旱的程度;二是全面发展常规节水灌溉技术,适当发展高新节水技术,在短期内要提高田间工程配套率,减少渠道输水损失,大幅度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大面积推广低压管灌、喷灌及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因财力有限,这些目标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结合庄浪县情、水情,只能是全面推广地膜栽培保墒和沟畦灌技术,川水地全部实现园田化,彻底消除大水漫灌现象,以此提高田间水利用率,降低毛灌溉定额。

生活节水:主要通过逐步提高供水价格,建立合理的水价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使城乡人民自觉、自愿节水,也就是供水价格上去了,而实际用水量就会降下来,因为老百姓都会算经济帐,他们对比后就会自觉更换、安装节水器具,而这要比依靠行政手段推动生活节水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