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7 16:09:39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例1

《银行家》:中国农业银行目前确立了“以县域市场为基础,以建设最大零售银行为目标”的市场定位,以及“做大做强县域市场,充分发挥县域商业性金融主渠道作用”的总体发展思路,作为地方分行如何将这一定位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刁钦义: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可以说总行的这一市场定位正是基于对农业银行在各地发展的实际做出的判断。山东农行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能从一个方面验证出这一定位的科学性。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百强县和经济强县,目前全省近90%的人口和79%的经济总量在县域,有22个县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其中14个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和城乡经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巨大的商业金融需求,这为银行业特别是县域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和发展壮大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山东农行的发展历程看,我们经营的主阵地始终在县域,一直承担着国家支农贷款发放等政策性业务。“十五”期间,山东农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661亿元,截至2005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65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42%。即使在农业银行积极拓展城市业务的进程中,也始终坚持把立足县域经济,作为全行谋求更快发展的基础,县域业务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趋势。目前,山东农行61%的存款和58.6%的利润来自于县域,县域已成为全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

《银行家》:根据上述对市场情况和自身业务发展的分析,目前山东分行的业务框架与模式的重点是什么?

刁钦义: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山东有22个县成为全国百强县,也有省级贫困县。因此,在县域业务发展中,首先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积极推行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对全国百强县和省级经济强县支行实行突破发展,全方位介入县域各类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和业务发展需要,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增强县域支行的经营活力,努力在全行营造助推县域业务快速发展的大环境。

其次,完善信贷业务转授权限管理。对于位于金融资源丰富、管理水平高、资产质量好的部分全国百强县、全省经济强县的支行实行“穿透式”转授权,适当扩大信贷审批权限。完善重点法人客户直接营销机制建设。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和精简高效、权责对称的原则,扩大直销客户范围。对直销的重点法人客户,由直销部门开展一站式调查,开一次贷审会,减少审查审批环节。对于超县域支行权限的信贷业务,实行先纵后横,由客户部门上报有权审批行的客户部门审议,省去中间环节。在县域支行设立个贷审查审批中心,按照岗位分离原则,集中处理个贷业务。对于优良客户信贷业务,开辟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对季节性特点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特别授信,配置短期信贷规模,提高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灵活性。优化信贷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公文流转方式,减少审核环节,提高信贷审批效率。

突显服务优势

《银行家》:目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各商业银行竞相提出的口号,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金融领域的退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您认为像山东农行这样的省级分行,是否仍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刁钦义: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业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其他大商业银行退出部分县域市场后,农业银行是惟一在每个县市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遍布城乡,具有能适应不同客户所需的产品服务体系。目前在山东省县域中,农业银行拥有网点机构1331个,在岗员工17112人,分别占全行网点和员工总数的72.8%和64.5%。此外,山东农行在县域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支持培育了一大批县域支柱产业、重点工业企业集团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省333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获得我行贷款支持的有203家,贷款余额94亿元。在省政府确定的全省1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客户中,山东农行已与其中的720户建立了信用关系。2005年,全省农行县域支行实现利润17.3亿元,实现利润超5000万元的支行有8个。在县域中,我们还拥有全国性网络和系统性产品,打造了客户和市场认同度很高的品牌形象。

我个人以为,农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可以大有作为。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孕育了巨大的金融商机,县域金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高度成长性、收益性,已成为我行利润来源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对银行信贷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资金需求总量更加巨大,服务需求方式更加多样化。进一步开拓县域市场是农行拓展新业务增长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银行家》:县域市场客户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山东农行如何在发展中防范风险?

刁钦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但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同,操作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水平。为此,山东农行不断完善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和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大力营造员工“不想、不能、不敢”违规违纪的良好氛围,积极构建全行操作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防范操作风险,必须首先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要端正办商业银行的思想,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合规经营意识和从严治行意识。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例2

现阶段,县人行审计人员基本挂靠办公室,有专兼职之分,一般设置纪检组长兼总稽核、办公室主任兼内审股长、内审员三级岗位,审计人员一般为1~3人。如何组织开展审计项目,完成各项审计任务,视为审计监督路径的选择。现有路径有:

【路径一】由其上级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牵头,组织辖内县人行审计人员各自开展本单位审计项目。县人行审计人员按其上级行内审部门统一制订的审计方案完成审计任务并上报审计报告。

【路径二】由其上级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牵头,组织辖内县人行审计人员分片区交叉开展审计项目。按回避原则,县人行审计人员分组到辖内其他县人行按其上级行内审部门统一制订的审计方案完成审计任务并上报审计报告。

【路径三】由县人行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县人行审计人员开展本单位审计项目。县人行审计人员制订审计方案,依方案完成审计任务并向本单位负责人递交审计报告。也可以简化审计程序,及时展开审计工作,提出有效审计建议。

二、县人行同级审计监督路径分析

县人行开展同级审计监督以来,主要困难有:一是人力资源相对有限,存在数量与质量的制约。二是被监督对象抵触情绪相对较大,存在畏难与人情的门槛。三是审计监督质量相对较弱,存在权威与信誉的考验。有困难有挑战有机遇,当前县人行审计工作仍在有效推进,履职效果逐年提升。

【路径一分析】即由其上级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牵头,组织辖内县人行审计人员各自开展对本单位项目审计。县人行审计人员按其上级行内审部门统一制订的审计方案完成审计任务并上报审计报告。上一级人民银行审计部门对县人行审计业务履行指导和监督职能。该路径便于上级审计部门在其自身人力资源紧缺情况下,有计划有重点开展同级审计监督和下查一级审计监督工作。其优点:上级人民银行能及时掌握辖内县人行某一领域共性的规律和个性的特点,针对性和指导性强,可快速有效地实现审计目的。缺点是:审计质量参差不齐,审计成果利用率较低。

【路径二分析】即由其上级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牵头,组织辖内县人行审计人员分片区开展交叉审计。组织辖内县人行内审人员开展交叉审计,在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监督质量和审计独立性方面均比路径一有明显优势,审计效果更好。优点:便于上级人民银行审计部门开展常规领域全面审计和重点领域专项审计,审计覆盖面较大,风险防控能力较强,也有利于县人行审计人员相互学习,在实践中获取审计经验和提高工作能力。缺点:一是审计任务完成后,审计小组解散,难以补充完善审计证据和审计内容,不利于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二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组织大规模交叉审计须耗费较多的人力、财力资源,不宜于经常组织开展。

【路径三分析】即由县人行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审计人员开展对本单位项目审计。此类审计属于县人行自选项目,服务于县人行负责人的管理需求,可简化审计程序,及时展开现场审计或审计调查,提出审计和调查建议,也可以自行设计审计工作方案,按审计程序规范开展审计项目。其优点:适宜开展短平快的审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业务效能和管理效益的提高。缺点:一是县人行审计人力资源有限,存在数量与质量的制约。二是同级审计监督抵触情绪相对较大,存在畏难与人情的门槛。三是审计效果性和权威性不够。

三、县人行同级审计监督路径思考

县人行审计工作要发挥好同级审计监督作用,关键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上级人民银行审计部门和县人行管理者的审计需求。二是县人行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如同市场供求平衡原理,县人行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必须满足上级人民银行审计部门和县人行管理者的审计需求,才能达到理想的同级审计监督状态。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例3

本文所说的中小商业银行,是指除了四个大型股份制银行之外的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合作银行等。这一群体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一半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从发展趋势看,发展县域金融应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进行竞争的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不能高水平地满足大中城市客户的金融需求。大中型城市客户一般规模大,信贷需求多,服务要求高。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网络、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其需要。有些大型企业资产规模超过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此外,在各种经营要素中,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难以与规模巨大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抗衡;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晚、系统建设滞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原因,造成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难以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营销战略,没有个性化的经营特色,竞争能力不足。

其次,县域金融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目前,县域金融还是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近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资源日益丰富。以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就占有21个,最发达的十强县中有6个在江苏。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2006年、2007年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9.7%、50.84%和51.74%。由县域金融的存款和贷款的统计数据可知,江苏省县域的存款及贷款增速均高于市区,而县域现有的存款及贷款的绝对值均低于市区,即县域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开发。由此可见,县域是一个有很大发掘潜力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县域蕴含了更多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服务的机会。

再次,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则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作为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比重的提高,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赢利模式将改变为以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等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策略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适应、满足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制定规划。中小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将发展县域金融列入发展规划,要在对各县域经济、金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设立机构进行财务评估和风险评估,明确县域金融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

完善机制。中小商业银行以灵活、方便、快捷为体制优势,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具体地说要建立五大机制:一是授权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经营自,因为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县域支行才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发展策略。二是授信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授信权限,使之能不断优化信贷流程,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效率。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应制定有别于城区经营分支机构的县域支行考核与管理办法,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以调动支行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财务管理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一定的财务自,可以实行“多收多支”、“多存多贷”的原则,在创业初期可以不考核利润,等到一定规模后再进行严格的考核。五是风险控制机制。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快数据集中管理力度,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管,发挥科技手段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增强支行自我发展和调节能力。

抢占市场。县城经济关系较为简单,金融资源相对集中,同时中小商业银行也不可能设立众多网点,在发展中应重点抓住三个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应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搞好调研、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培植核心客户。二是县城城镇居民的消费市场。县城集中了县域内高收入群体,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三是带“农”字头农产品市场。县城也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商品流通的中转地,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例4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国际金融寡头不断地垮塌,国际金融业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在世界金融界陷入一片狼藉之时,国内金融业却显的异常坚挺。这给国内金融界增加了不少信心,加快了我国金融企业国际化的步伐。这都是国内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随后,许多大量其它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又立足于国内金融市场,开始对县域经济领域内的金融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面对日趋复杂的县域金融市场环境,农行如何保持住这块业务经营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行的未来。在“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新企业核心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采取进一步加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突破限制县域农行自身竞争力的因素,在这场县域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取得至高点。

一、加强县域农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由中国农业银行2010年年报可知,截止到2010年年末三农金融业务总值达到了产38,436.86亿元比09年增长了近18.8%。县域金融市场累计贷款15,052.86万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26.1%,比中国农业银行全年贷款平均增速还要高出6.3个百分点。三农金融业务公司类贷款余额10,379.56亿元,比09年增加了2,068.63亿元,占农业银行该类贷款总额的28.9%,较去年增幅达到了24.9%,存款余额为11,700.28亿元,占到农行该存款总额33.1%,比上年提高了25.3%。农户贷款余额达到1,155.80亿元,比09年增加359.92亿元,增幅为45.2%,发放惠农卡总量达到了6,185.5万张,新增惠农卡2,948万张,资产的回报率为0.77%,比09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农行三农个人贷款总额累计4,375.60亿元,比09年增长了43.4%,存款总额为23,601.43亿元,比09年增长15.8%。农业银行三农业务在2010年税前利润为345.27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23.7亿元,增长了64.8%。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县域金融市场的活跃,对农行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县域农行业务作为农行业务发展的基础,起到的是中流砥柱的作用,县域金融市场如何发展对农行的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农行是全国县域点最多、网络覆盖最广泛的商业银行,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它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县域金融市场的争夺,对农行原有的几大传统优势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前形势下如何保持住农行在县域金融市场的优势,并不断取得较快较好的发展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因此,找出县域农行存在的问题,打破束缚发展的因素,提升自身竞争力,才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选择。

二、县域农行核心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由于受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滞后、金融生态环境不健全、客户整体资质较弱等客观因素,以及县域市场调查研究不充分、资源配置力度不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行县域金融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

1.县域经济的处于弱势地位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自然资源丰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大多数县域经济的个体化、民营化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滞后弱势地位。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处于这样一个弱势化现状:县域经济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规模经济与大中型城市差距较大。而这些条件决定了县域农行体系不健全、金融同行之间的竞争缺乏规范等普遍存在的现状。农业银行客户和市场的优势主要在县域经济,但县域市场固有的弱势化特征对于提升农行实力和竞争力形成了很大障碍。

2.内部的营销理念相对落后

首先,农行大多营销人员还没有突破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依然还停留在产品推销层面上,业务综合营销能力较弱。这种单向的营销理念没有做到“以客户为本”,只满足了客户的低层次的需求,而更高层次的需求则得不到解决,从而导致营销处于被动的局面,影响了客户的维系和拓大。

其次,农行在创新理念上相对欠缺、科技含量低,导致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得不到提高和有效的解决。第一,高效率的市场信息系统没有建成,这就不能对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也无法利用信息档案来细化对客户的服务和管理;第二,产品研发体系不完备,这就不能有效的有针对于客户的具体需求来研发产品,研发的产品不具备以人为本的优势,也不能按照需求及时开发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

再次,农行的竞争意识不强。在思想意识上,以往企业因为资金短缺有求于银行,银行便长期养成了官商习气,并且没有消除。这就出现了等客户上门,服务态度较差,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

3.专业人才缺乏、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低

近年来,在银行新业务不断推出、新技术广泛应用、同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势下,营销团队的整体素质不能与之相适应的状况突出出来。能够精通与银行业务息息相关的证券、保险、房地产等领域的人才相当稀缺,这无疑造成了不能与高端客户沟通的问题,并与业务的拓展不相适应。

三、提升县域农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办法

1.积极参与县域社会经济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相对不发达,金融体系的建设受其整体经济水平的影响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中西部问题尤其突出,如何让金融市场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让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制约金融市场的发展。

(1)利用农行在县域金融体系中的有利条件,继续加大对当地“新农合”等惠农政策的参与力度。可以通过2048个县域支行以及22个二级分行营业部,与当地有关部门建立联合营业网点。利用广大农民对农业银行的熟悉度,一方面广泛宣传新农合;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利用农行卡进行刷卡报销医药费用。

(2)认真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主动参与当地经济建设。作为金融企业,一定要敏锐的发现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在把握好资金去向,控制好资金风险的同时,要敢于把资金积极地投入到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大项目中去,对与特别有把握的项目可以采取主动参与的方式,并在相关规定范围内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予以扶持,争取抢占几个当地的龙头项目。一些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项目可以倾斜一下。

2.改进营销理念、积极创新

目前农行在营销理念上存在的滞后性,对业务的拓展和提升造成了很大障碍。针对这一现状,要加快科技创新,以与时俱进的新营销理念,充分释放现代金融的产品竞争力。

在金融业竞争激烈的情势下,要尽快提高农行新产品的科技含量,保持农行金融产品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1)加快信息工程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决策指挥系统。在县域农行要建立畅通的信息网路系统,开设固定的内部网路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全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信息,以及对相关国家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分析,有利于及时引导县域农行进行政策调整,也有利于上级宏观高效指导县级提高营销能力。

(2)尽快完成县域行业产业信息库、客户资源信息库、市场产品信息库等信息库的建设。实现客户资行数字化动态管理,对于不同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建立客户服务跟踪制度,定期进行客户回访,发现客户潜在需求,不断创新业务类型及时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全面提高银行软实力。

(3)加快科技原创步伐,打造独具特色的农行产品核心竞争力。在银行系统的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不断创新的思想观念,要以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的建设为主导,全面实现县域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优化各项监管系统,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

3.加强高端人才建设,提高县域农行人才吸引力

现在金融市场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因此,加强县域农行内部高端人才的建设,提高县域农行对人才的吸引力,提高员工整体的业务素质是县域农行的发展的关键所在。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定期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企业文化意识,统一员工的价值观,树立敢吃苦,敢承担,敢创新的思想认识,让企业文化深入每个员工的内心,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企业形象。

(2)对基层员工定期培训。组织基层农行员工到上一级农行进行培训,不断学习上一级农行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也可以由农行组织优秀的农行员工到基层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基层农行的管理水平。

(3)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全面实行“绩效计划、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评估、结果应用”,

不断增强绩效评估在奖罚、职位的任免、岗位变动、薪酬高低等各个方面的作用。企业领导定期与员工交流,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并积极为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感觉到领导的关怀,感受到温暖。

四、结语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县域农行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资料的数字化,提高工作效率,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的提升县域农行的核心竞争力,抓住市场机遇创造农行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闵建华:治理农业银行亏损的对策[J],农村金融研究,1992,(07)

[2]陆丁杭:提升基层农行发展能力的思考[J],浙江农村金融2005,(05)

[3]龙西安:农业银行积极应对返关冲击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1993,(09)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例5

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贫困县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来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发展贫困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大力发展贫困县域经济,增加财力,增强实力,才能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因此,发展和壮大贫困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根据国家现行的政策,结合贫困县实际,笔者认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应把握“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

“一”:指“一县一色、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思路。

虽然县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有限的,但特色性很强,且在区位上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宜于形成别具一格、集中一点、成本领先的特色产业。将此特色产业作为贫困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如果进一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龙头、以制度为保障、以科技为动力的品牌建设战略,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的代名词,然后发展相关的辅助产业,让产业链向乡镇延伸,打造各种专业镇,形成“一镇一业”的格局,再通过小城镇集聚各种乡镇企业,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搞活村级经济,那么这个县域的经济就搞活了、真正的发展起来了。“一县一色”的发展战略是必须强调的,因为县域资源资金有限,特色产业的选择绝不能盲目效仿、重复建设,也不能盲目求快求大,要认真探讨评估,找准有明显优势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子。一个优势特色产业就能盘活一个县的经济资源,由于县域资源有限,竞争性强或对规模和集中度要求过高的产业,不宜作为主导产业,以免后续力不足,应根据县域实际,重点培育诸如食品、饲料、建材、能源、采矿冶金、化学、森工、造纸、包装等产业,要求是产业本身有较高生产效率、较强的竞争实力、能形成较大规模、市场有较大弹性、具有明显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能带动和促进县域其他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朝阳”产业或有市场潜力的传统产业。

“二”:指必须要消除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目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涉及户籍身份、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目前我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障碍贫困县域经济高快增长的社会痼疾,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根本解决的问题。目前迫切要做的而且必须是切实有效的工作有两个:一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和社会福利,这是消除城乡差别的根本要求,也是“国民待遇”的基本体现。二是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城镇化的发展,直接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非农化,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业工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普及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和素质,使他们真正成现代社会的文明市民、公民,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顽强地从丛林走向平原,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演变史,中国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将从根本上促进几亿农民摆脱千多年小农经济的束缚,融入现代文明,这不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人类文明史的巨大飞跃。

“三”:指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贫困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三农问题既是历史问题,更是制度设计问题,制度歧视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城乡分异的户籍制度造成农民不平等的社会身份,长期失衡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造成农业根本性落后,不合理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是造成农村封闭落后的根本原因。改革的思路:一是废除现行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通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使户籍登记能准确反映的居住和职业状况。并将户籍制度改革和就业、社会福利及教育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切实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促进城乡人力资源的良性互动。二是全面推动农村税费改革,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用足WTO的“绿箱”和“黄箱”政策,强化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真正体现“以工哺农”的体制转变。同时改革现行金融管理体制,积极构建全面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四”:指全面推动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化”进程——市场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

贫困县域经济尤其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传统的自然经济影响还比较深,因此,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是目前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基础任务。目前我国贫困县域经济间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基本上都是工业大县,工业是目前促进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县域新型工业化,根本点在于普及信息化设置、积极发展信息产业,讲求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农业产业化,就是要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市场、小农户”的矛盾,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目前迫切要做的工作是进一步普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农户”的专业生产化模式。城镇化是目前推动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总理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员的十精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文章中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差距就是潜力。“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计算,那么每年将有1300万人口从转移进城市,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金融时报》2013.03.02)。只有城镇化的发展,乡镇企业集聚度提高,工业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县域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完善,既拓展城镇化,又推动新型工业化。可以说“四化”进程是一个统一体:市场化是基础,城镇化直接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拓宽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市场环境,促进利用新技术装备新产业,逐步将原有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简言之,贫困县域经济“四化”进程是一个协调体系:市场化是基础,农业产业化是起点,工业化是保障,城镇化是依托。

“五”:指直接壮大贫困县域经济的五股力量——民营经济、园区经济、配套经济、生态经济、劳务经济。

目前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经济成分上讲,主要表现为民营经济的差距,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县域,经济就发达,因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激活了要素市场;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税收入,使政府有财力和人力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整顿市场秩序。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城镇化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对于培育县域特色经济,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高贫困县域经济管理效益有积极的作用。工业园区是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结合点,是贫困县域经济高快发展的新平台。让不同水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集中于工业园区或工业小区,从而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同台发展的局面,这实质上走的就是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但必须强调,园区经济还应该积极探索科技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以园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直接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配套经济是指县域要甘当争当大中城市的产业“配角”,承接其转移产业和零配件加工业,通过发展配套产业融入大中城市的产业延伸链中,就等于县域生产融入了国内外大市场之中,发展配套经济还有利于促进县域非农就业和提高县域人力资源素质,生态经济是贫困县域经济的未来之路。贫困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诸如食品加工、饮料、旅游以及其他轻型产业,清洁生产都是基本要求,要促进贫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蓄发更大的后发优势,必须努力着力发展生态经济,不能再走以前“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分散工业化污染之路,要积极发展林业和其他种植业,治理河流和空气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让生态环境在未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发展劳务经济是目前解决县域城乡劳动力过剩、促进非农就业的有效途径。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2011年全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外出农民工15863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比上年增加357元,增长21.2%。这说明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各县域政府要加大劳务培训的力度,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和不合法收费,依法打击一切歧视农民工的行为,促进城乡劳动力的良性互动。同时,应该强调:巩固园区经济、壮大生态经济、主攻民营经济、提升配套经济、发展劳务经济,是目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直接壮大县域的最有效发展思路。

“六”:指目前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大关系。

一是人地关系。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造成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不同的经济性质,助长盲目城镇化,既挤占农用耕地,同时也滋生官员腐败。据2013年《国家土地督察公告(第6号)》公布:2012年全国土地违法案件达8550件,追缴土地收入和罚款170余亿元,收回闲置土地53.余万亩,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11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16人。本来我国耕地资源非常紧张,人多地少,这样下去就更加紧张!既影响粮食安全,也危害社会稳定。另外,由于县乡两级财政普遍紧张,都过度依赖预算外资金,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因此镇、村两级往往又层层加码,导致土地出让价高抬,也不利于城镇化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还有,有些县域政府盲目求大求快,搞一些名不副实的开发区等,大面积圈地占地,造成大片农田荒芜,使本来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更加紧张。因此规划用地必须要求作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滚动式发展。二是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为了促进和巩固发展,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要通过增量发展促进存量的优化调整,盘活存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县域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多元性,加之法律约束尚不到位,许多机构和既得利益者往往会以各种改革的名义阻碍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法制手段来巩固和促进经济发展。三是要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主要是依法规范政府行为,积极树立亲商富民的观念。四是理顺外资和内资的关系。引进外资很重要,但留住和巩固内资更重要,要切实作到让内资和外资一样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让民资平等进入各种竞争领域。既要大力引进外资,也要积极引导内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各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的县域政策和市场环境。五是理顺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系。县域专业人才缺乏是不争的现实,既要努力引进人才,同时也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要真正树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观念,以良好的政府环境和事业留住人才,让人尽其才。六是切实处理好县域金融环境中贷款难和难贷款的矛盾关系。首先是进行全面的诚信教育,强化县域企业的信用意识。另外,县域各级政府要发挥应有的中介作用,让金融机构和企业家充分沟通、相互支持,培育相互信赖支持的银企关系。

二、金融支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

云南省普洱市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末,总人口259万人,少数民族占60%,是一个边疆多民族聚居区,整个经济发展程度基本处于较低水平,年生产总值366.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7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38元,财政收入74.9亿元,财政支出170.1亿元,财政收支严重倒挂。同样,全市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也基本处于较低水平。可以说,普洱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近几年来,普洱市金融业在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持续增强支持力度依旧面临着比较突出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经济基础总体依旧薄弱。作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普洱市,整个区域目前的经济基础总体依旧薄弱——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差、不平衡、不充分、质量不高,传统低效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多数工商企业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较低,等等。如此现状,使得经济持续快速、高质量增长缺乏有效的支撑。

二是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依旧没有得到较好发挥。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普洱市,目前的“普洱特色经济”还没有体现出来——虽然占总人口数60%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生产经营少数民族特色产品的群体多数分散在以个体、私营性质为主的手工作坊和小型加工厂里,只能满足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没有市场竞争能力,也难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绿色产业资源(具有“普洱茶之都”、“咖啡之都”的美称,森林覆盖面广),但由于资金匮乏和缺乏整体规划,还未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具有规模经济的矿产开发产业和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虽然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同时勐阿、勐康口岸通往缅甸、老挝两国(思茅港水运口岸因景洪电站建设停运),两个口岸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不仅是国家二类口岸,也是西南地区的公路口岸的地缘优势,但外贸进出口量规模不大,口岸经济没有形成比较大的活力,地缘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2012年勐阿、勐康口岸进出口贸易额尽管突破了1亿美元大关,达到1.8亿美元,但与相邻的西双版纳州磨憨、打洛口岸进出口贸易额(2012年末达11亿美元)相比,规模显然不大(只有西双版纳州的16.4%)。

三是金融机构自身在支持方面存在欠缺。如: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较大的改革力度,使得基层机构被大幅度撤并(2000~2005年期间,辖区工行和建行基本撤消了县级所在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农行撤消了在乡镇所在地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同程度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从而形成。再如:在金融机构市场化经营观念(追求利润和风险防范)不断强化的趋势下,辖区整个信贷资金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急需资金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可以从辖区金融机构资金利用率不高见证,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普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6.6%,低于云南省9.5个百分点,特别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普洱市农村信用社,其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占全市的43%和39.3%,但资金的利用率仅为60%,低于75%的标准。

三、改进金融支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是重新构建适应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为此,商业银行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要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要以农村网点吸纳资金应“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思想加大支农力度,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二是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功能,拉长政策金融服务的链条,加大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品种改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贫困县域经济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三是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四是大力改善县域社会信用环境,为改善金融支持县域融资状况必要的基础。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需的基础环节,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首先,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通过实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其次,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其三,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督促企业落实银行债权,从而营造贫困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例6

(一) 引进新理念,推进金融创新。一是引进先进理念。2011年底,__县政府与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签订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武大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教授率领他的团队,多次到__,通过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上门辅导等形式,传播现代金融理念和知识,讲解资本市场操作方法,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企业经管人员转变观念。二是开展顶层设计。武汉大学与__县政府合作,制定了《__县域金融工程研究、设计与实施方案》。计划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整合县域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完善金融机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产业实力;第二阶段,建设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活跃、金融功能完备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第三阶段,联合县域外金融资源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形成立足__、服务咸宁、联系全省、面向全国的集资源型和生态型为一体的金融工程示范基地。三是细化操作措施。根据《__县域金融工程研究、设计与实施方案》,又制定了三个子方案:《__县县域金融规划与实施方案》、《__县主导产业金融工程方案研究、设计与实施》、《__县城区建设投融资方案研究、设计与实施》,将近期、远期要开展的金融创新项目进行细化、量化,可操作性很强。__县的县域金融工程规划了金融改革创新的路线图,从而打开了一个贫困山区县的金融破局之路。

(二) 对接新平台,连通资本市场。__县经过权衡,把资本交易市场作为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武汉资本市场,以资源换资本,以股权换资金。一是对接股权托管交易融资平台。__县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请来武汉国鼎公司进行设计,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股改、立足四板、着眼股市”的思路,帮助县内规模以上实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共有15家企业登板市场,将企业股权在该中心挂牌交易,形成了令人瞩目的“__板块”。目前,__企业挂牌总股本2.1亿股,总市值达25亿元,实现直接融资1.2亿元。二是对接武汉农畜产品交易平台。__县与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合作,建立__农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通过提供中介、信息、交易、结算、交收等服务,实现订单农业和信用农业交易,为农畜企业和合作社提供了新的网上销售渠道。目前,__县共有28家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登陆平台,多家企业通过平台与武汉超市实现订单定向销售,仅2013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430万元。三是对接碳排放权交易平台。__县是林业大县,森林面积270多万亩,森林履盖率达67.8%,有华中“氧吧”之称。为将宝贵的碳汇资源转化为经济实力,__县将碳排放交易作为县域金融工程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积极与湖北交易中心开展合作,成为全省首个碳汇交易试点县。目前,__县已开发出清洁能源、森林碳排放两个碳排放交易产品,预计每年产生的“碳减排量”可达200万吨,实现年收入过亿元。四是整改城司。实行项目运作制,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进行对接,规划城建可行性操作项目,创新融资手段与管理方式,灵活运用担保机制,扩大政府融资总量。

(三) 开发新产品,拓展金融服务。企业贷款难、项目融资难,往往是因为抵押担保条件不够,或信用条件不够而难以达成一致,加之缺乏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从而使资金从银行到企业、到项目的“最后一公里”渠道不畅。针对银行贷款仍是企业、项目融资的主渠道

这一实际,__县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缓解融资难题。一是创新信贷产品。该县按照“政府风险补偿、银行杠杆撬动、贷款单笔控制”的方式,整合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相关资源,开发出“助农贷”、“助保贷”、“助商贷”、“助贫贷”、“助旅贷”等一系列“助字头”信贷产品,在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仍挤出部分资金,作为风险补偿基金,产生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也为市场主体打开一扇扇融资新门,银行信贷规模连年实现历史性突破。2014年9月全县存款余额83亿元,贷款余额就有52亿元,存贷比达到62.6%,连续几年的新增存款都基本用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二是做大做强担保公司。__县政府成立了一家国有独资担保公司,整合财政资源,将九宫山发展基金、县域企业发展基金、工业调度资金等财政资金进行集并,拿出1亿元充实其注册资本金。在办好国有担保公司的同时,还鼓励民办担保公司的发展。在全省率先成立金石担保公司,专门为石材行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开创了湖北省担保贷款先河。目前,该县共有3家担保公司,担保融资总额已达15.5亿元。三是创新权益质押方式。立足县内企业融资需求和资产状况,按照“有形不足无形补、担保不足股权补”的思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转变传统信贷模式,创新权益质押贷款方式,借助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核权划股,以股权替代房产、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推动企业产权股权化、证券化,用于质押贷款,有效解决了企业质押不足的困难。目前,__县已有8家企业与多个银行机构达成股权质押贷款业务,贷款总额6000万元。该县还探索进一步扩大企业和农户抵押担保物的种类和范围,尝试开办应收账款和所有权、承包权质押的贷款模式,支持项目融资。 (四) 开展新服务,优化金融环境。__始终把要素保障和服务优化作为县域金融工程创新的着力点,打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一是优化金融组织体系。积极与上级和外地金融机构联系,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公司和中介机构在__成立分支机构,目前,__县共有各类金融机构45家。二是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按照“政府搭台、金融唱戏、服务企业”的思路,将企业、银行、担保、典当集合其间,开办了全省首个“金融集市”,实行银政企面对面敞开式无缝对接。开市当日有100多家企业与省市县26家金融机构现场对接。为使金融集市常态化、规范化运作,该县组建了金融服务中心,实行专人服务、固定地点全日制办公。同时,正在积极筹建金融服务大厦,集约全县各金融机构开办服务窗口,努力促使金融服务超市化。三是优化金融信用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变行政指导下的“过度参与”为市场主导下的有效支持,维护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化金融执法,县政府专门成立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专班,协助银行清收不良贷款。规范县域信用秩序,推进“企业信用工程”、“农村信用工程”和“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建立了覆盖所有农户和县域企业的征信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信用环境。四是优化金融信息服务。建立__县域金融工程网,作为金融要闻、宣传金融知识、展示企业风采、提供投融资服务、对接武汉三所(股权托管交易所、农畜产品交易所、碳排放权交易所)的窗口,重点掌握企业和相关项目的投融资需求、增资扩股的意愿和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农畜产品市场需求等。建立__县企业信息库,全面收集县内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及招商项目的信息,为银企对接服务。

县域金融工程改革创新使__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支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企业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经济开始脱离“低速增长、低位徘徊”的困境,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咸宁市的平均水平,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持续进位。

“大人大决心、高人高指点、能人能带动、强人强推进、众人众支持”,__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远林一句话道出了__金融服务创新取得成功的经验。__经验正被省市推广。近日,市政府决定将我县作为荆州市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县,对我县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加强对民间融资、地下融资行为的监管,探索创新民间融资监管模式;二是学习__经验,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担保公司,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探索建立机构和功能相对集中的县域金融中心。结合市政府对我县的工作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一) 引智顶层设计,解放各方思想。县域金融创新是一项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事关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只有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规划,才能把理论构想有效转化为具体方案,使金融改革创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而顶层设计的复杂性、综合性、科学性需要高端的智力支持,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党政干部和企业家开放思维,具备金融和资本经营的意识。建议县委、政府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实行引智改革、借力发展。一是规划设计。邀请武汉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教授及其团队,为我县量身打造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规划;二是组织培训。邀请武大教授、武汉光谷交易所和长江证券等机构专家为企业家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资本市场知识培训。三是组织规模以上企业到武汉光谷交易所实地学习考察资本市场操作实务,让我县企业家开窍明目、转变思路,增强走进资本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二) 出台奖励办法,鼓励直接融资。一是县政府成立引导企业上市领导小组,发改、人行、银监、税务、财政、工商、环保、国土、科技、人社、经信、金融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指定发改局或金融办为牵头单位,具体负责企业股改、上市的规划、统筹、组织、推动、协调。二是引入中介机构。鼓励各上市辅导机构在__设立办事处或工作机构,定期组织中介机构与企业对接活动。指定一家中介机构,与其签订协议,以数量换取价格的优势,将县内规上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辅导工作打包,形成批量上市效应。三是出台奖励办法。县财政设立企业上市专项奖励基金,全额覆盖企业上市成本或按比例给予企业资金扶持。

(三) 整合财政资金,发挥放大效应。县域各路财政支持资金在管理上条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例7

1.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段,为古丝绸之路要冲,总面积5103平方公里,辖10乡9镇251个行政村,总人口39.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58万人,属国扶贫困县。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四五四”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多方招商引资搭建发展平台,宏观经济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生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导的农业支柱产业,以水泥、电石、卫生纸、石灰氮、双氢胺、面粉加工为主导的工业支柱产业。至2014年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76亿元,增长8.2%;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5.3%;实现工业增加值9.37亿元,增长14.2%;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4.18亿元,增长8.2%;实现大口径财政性收入3.16亿元,增长18.2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58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589元,分别增长14.4%和9.3%。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

2.银行业服务县域经济作用明显。古浪县现有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邮储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5类银行机构,其中农业发展银行网点1个,工商银行网点1个,建设银行网点1个,农业银行网点4个,邮储银行网点8个,甘肃银行网点1个,农村信用社网点22个,银行网点遍布全县各乡镇。可见,从银行机构种类和网点数量上看,该县属于银行组织体系较为健全的县域,业务基本覆盖全县各乡镇和行政村。近年来,按照“政府主导、金融参与、企业配合、多方联动、合力共建”的工作思路,古浪县各银行机构积极配合政府安排,在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截止2014年12月末,全县银行机构存款总额达71.32亿元,同比增长24.91%,贷款总额达到47.34亿元,增长30.70%。全县金融机构中,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占主导地位,各项存、贷款分别占全县金融机构的80.05%和83.62%。

二、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经济环境滞后,银行支持的动力不足。一是农业方面:古浪县农业是一个脆弱产业,境内水资源严重缺乏,多沙漠和山地,山区人口占全县1/3,川区人口通过推进“下山入川”工程逐年增加。农业灌溉主要依靠黄河提灌工程,农业成本高于其他同类地区。加之农田开发期短,土地贫瘠产出较低,辖区80%的农户还停留在传统的种养业等弱势产业上,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占比较低。全县农户贫困面大,有近20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二是工业方面:县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属地优势企业很少,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经营模式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模式。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18家,工业产值27.45亿元,主要经营水泥、电石、石灰氮、双氢胺等生产项目。规模以下企业1117家,年产值12.79亿元,平均114万元,主要生产麦芽、卫生纸、面粉加工、酿造等轻工项目。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10.72%,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规模偏小、结构雷同、投入不足,经济基础薄弱,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总体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的深度贫困县。因此,对于以商业化经营,利润为目标的现行银行体制,县域经济实体对银行信贷的吸引力不强。

2.银行业受体制机制制约,有效信贷投入不足。2012-2014年,古浪县金融机构存贷比例分别为37.61%、55.94%和66.37%,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农业银行贷款份额虽大,但绝大部分投向了县域外的公路建设等项目,信贷业务对小企业覆盖率过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随着实力的壮大,信贷投放能力增强,县域经济支持力度加大。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受其结算手段、信用工具及其市场定位的制约,信贷投向仍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结构单一,经营管理水平很难适应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资金需求,“一社支三农”不堪重负。作为支持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的主力军,古浪县农村信用联社几乎包揽了全部农户的建档评级工作,以占全县银行机构42.64%的存款额,提供了全县47.50%的贷款,但存贷比例仅为66.37%,存差仍达23亿元。银行业系统内资金的“效率”配置,致使县域机构的资金“外流”现象十分突出。

3.融资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体系发展滞后。县域经济主要以中小企业和“三农”为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经济基础薄弱,贷款风险很大,由于缺乏利益风险补偿机制,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容易将之排除在门外。如同大部分欠发达县域,该县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相对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需求,融资中介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规模偏小,担保能力不足,银行与担保公司开展合作不积极。二是缺乏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三是抵押贷款评估存在登记环节多,收费高等问题,增加贷款成本,而且手续烦琐,效率不高。调查中发现,抵押担保不足成为制约信贷投入的主要因素,大部分银行认为贷款未获审批的原因是抵押不足,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抵押担保作为未获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挖掘存量潜力,统筹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仍是县域金融体系的主力,要厘清银行机构职责,按照业务侧重,挖掘潜力,做强基础,划定区域,发挥银行业合力作用。继续巩固农信社的支农主力地位;鼓励大型银行充分发挥资金实力和管控能力强的优势,重点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县域重点项目等的发展;引导邮储银行积极促进资金回流县域,并在与农信社的竞争上有所作为;充分发挥农发行政策性业务具有的量大、成本低等优势,抓住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带来的机遇,加大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

2.不断创新,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产品。各银行机构要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积极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村个体工商户为重点,在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方面加强创新。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推出一批适合小微企业特点和适应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创新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结算、汇兑、代收代付、融资辅导等金融服务,以及市场动态、行业发展、政策法规、利率、汇率等多种信息咨询服务。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例8

一、县域支行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党的十将新型城镇化纳入建设“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与此同时,新一届政府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列入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前,新一轮城镇化国家规划正在制定当中,各级政府都把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城镇化在推进国民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越发明显。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将逐步放大,对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将逐步体现。可以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县域必将成为金融业发展的“蓝海”,而谁抓住当前城镇化进程的机遇,谁就将赢得战略先机。

城镇化的重点在县域,作为县域金融的主力军,农行必须把握机遇,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探寻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和配套措施,在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巩固和提升县域金融主流银行地位。

二、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机遇和风险点

新型城镇化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发展问题的历史选择。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县域工业化和农民市民化趋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政府直接投资或以财政担保融资的方式已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为金融机构的介入带来了新的机遇。

1、农业现代化

十提出农业现代化概念,并作为“新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相互协调,其中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够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2、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必然意味着人员、产业和资源的集中,而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生活服务功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也为县域农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供水、供电、路网、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这类工程一般有政府担保和政策倾斜,且收益较为确定。二是商品房开发、旧城改造、安置房和新农居点建设等住宅开发项目。对于县域农行来说,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贷合作;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新市民”的购房金融需求。

3、县域工业化

人口的增加和地域面积的扩大是城镇化建设的结果,产业发展才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产业立镇、产业兴镇的理念更加牢固,各地均依托本地优势和特色资源,主动承接城市产业功能转移,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而这也正是县域金融机构最大的机遇:一是城镇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是城镇化的经济细胞,而它们对于资金需求也往往最为迫切。县域农行应拓展业务空间,将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需要的、富有成长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二是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以及县域优势行业、产业集群等工业化重点发展和集中区域。

三、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优势与困难

(一)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优势

1、经营战略定位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

农行自成立以来就长期承担并垄断着县域金融服务,虽然农业政策性业务和农信社先后从农行体系中剥离,但目前农行仍以打造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为战略定位,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唯一以面向“三农”为服务宗旨的银行。在县域金融机构中农行有着良好的口碑和显著的市场优势。而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行发挥城乡联动优势、打造城乡一体化经营平台的差异化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农行在参与城镇化进程中更加容易获得认同。

2、网点数量和资源优势明显

在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农行拥有的网点和人员数量最多、经营机构最为下沉,至2012年末,农行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2.3万余家分支机构,45万余名工作人员,其中,县域网点1.2万余家,员工21万余人。相对而言,拥有庞大服务网络和客户群体、在县域市场精耕细作的农行,在信息获取和人脉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更有利于城镇化业务的开展。

3、产品和项目经验丰富

基于地域分布、人才储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农行的业务类型也相对较为全面。尤其是在县域业务和支农服务方面,农行具有丰富的产品体系和业务经验,并成立有三农金融部,专门负责县域业务管理。

(二)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困难与不足

1、借款主体与融资准入问题

一是融资准入问题。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通常由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承办,主要通过投融资平台方式介入项目。近年来,银监会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明确表态原则上不再新增平台贷款,从而造成政府和银行均有意向但无法对接。二是项目资本金问题。政府融资平台资金一般较为缺乏,由于项目前期尚未产生经营性现金流或由于财政资金的滞后性,平台往往需要通过融资解决先期建设资金,但项目资本金达不到规定比例银行又无法提供融资。三是担保能力问题。由于城镇化项目土地性质为国有划拨或集体土地,借款主体一般无抵押资产,无法落实有效担保,项目建设“四证”不完备,各项因素均不利于农行对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

2、产品创新与对接问题

由于城镇化建设项目具有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回报时间晚等特点,农行目前的项目贷款无法与项目实际需求有效对接。虽然在县域金融和支农服务方面具有产品和业务优势,但农行尚未开发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的特色产品和专项贷款,也没有制定支持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而农行的信贷产品创新基本由总行负责,基层行难以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3、流程机制与同业竞争问题

一是流程机制问题。与地方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农行在经营机制和业务流程控制上更加严格,基层行在业务办理上缺乏灵活性。同时,由于县域支行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致使基层行存在竞争不积极、营销不主动等问题,对市场机遇的把握能力较弱。二是银行同业竞争激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大银行均加速县域网点下沉。同时,近年来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对县域农行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直接冲击。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至2012年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场金融机构939家,其中村镇银行达876家。

四、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和建议

(一)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路

虽然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各家银行争相分食的“蛋糕”,但在城镇化业务开展过程中,县域农行也要有的放矢,把握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忌盲目跟随地方政府的“指挥棒”。在贷款项目的选择上要重点支持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好发展潜力、经营效益稳定的项目,坚决舍弃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二是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注重风险防控。将城镇化建设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风控,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或较为集中的区域和项目必须高度关注,要牢固树立“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经营理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选择,重点投入,积极稳妥规范地推进。

(二)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首先,提高重视程度,主动跟进营销;其次,制定专项信贷政策,做好产品和服务对接;再次,强化内部风控体系建设,推进外部风险分担;最后,优化资源配置和渠道建设,加快村镇银行布局。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进程将引致县域地区生产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投资需求的大量增加,并带来县域消费群体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县域金融业务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作为县域金融主流银行,农行必须抢抓先机,依托县域金融业务的领先地位和专业化经营优势,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全方位一揽子金融服务,构建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城镇化金融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珀榕.中国城镇化建设模式研究报告[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2]李苗.县域城镇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例9

(一)对金融的影响

就西乌旗而言,地广人稀,与周边旗县距离较远。如果撤并县域人民银行将对金融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首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县域人行撤销后,其宏观调控职能将由人民银行锡盟中心支行承担,由于范围较大,盟中心支行很难面面俱到,那么必然会出现县域金融部门各自为政,执行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乏力的现象。其次,由于执行货币信贷政策乏力必然会导致各金融部门为追求部门利益,将大量信贷资金投放到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一些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社会弱势群体将很难得到信贷支持,很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第三,由于撤销县域人行,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外部信用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遭到破坏,联系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纽带中断,更无从谈及促进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第四,由于县域支行的撤销,人民银行的服务职能由国有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如货币发行、清算、经理国库、账户管理等业务,必然会导致行重自身业务发展,轻其他金融机构的现象。特别是在开户、结算方面,会出现给自己开绿灯,不尊重客户选择等问题。第五,人行县域支行撤销后,货币政策工具如支农再贷款、贴现、再贴现等业务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特别是对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对象、操作程序和发放要求缺乏规范,必然会产生更大的风险,对农村信用社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第六,县域支行撤销后一些业务如利率、现金管理、存款准备金管理、金融稳定、反洗钱等项工作可能移交银监办事处。因为县级银监办事处只设3-5人,日常监管任务已很繁重,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开展利率、现金管理和反洗钱、维护金融稳定等工作。即使开展了这些工作也只能是疲于应付,不能保证质量,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七,调查研究工作是人民银行县域支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为上级行宏观决策、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撤销县域支行,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地区经济、金融运行中热点难点问题会很难在第一时间及时反馈到上级行,会给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对经济的影响

当前,正值西部大开发,西乌旗与其他旗县一样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大有作为的历史发展期,工业发展后劲强劲,农牧业生产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如果撤销人行县域支行,将会对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第一,不利于货币信贷政策在县域经济中的传导。目前在货币信贷政策实施过程中,银行信贷准入门槛提高和社会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信用意识不高和社会融资方式不够,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现象依然存在,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人民银行县域支行将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说县域人民银行不但不能撤销,反而必须进一步加强。只有提高县域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第二,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县域人行撤销后,辖区宏观调控能力削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重点企业,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得不到金融部门的及时支持,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动力不足,经济萎缩。第三,不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县域人行撤并后,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如果没有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单靠自身筹措的资金,就目前来看,根本满足不了农牧业生产的资金需求,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当前县域央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偏低,难以适应人民银行职能转换的需要

西乌旗支行现有干部职工33人,其中男职工19人,女职工14人,大专以上学历22人,中专以下11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8人,平均年龄36岁。应该说是一支有实际工作经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干部职工队伍。但是随着县域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民银行职能转换后基层人民银行工作将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也面临着许多新变化,央行宏观形势分析和决策难度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如何识别、怎样建立一个风险预警体系、怎样运用市场规则使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等等,给基层人民银行干部职工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所以,过去积累的工作经验,长期形成的工作方法和调研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优化和整合人力资源,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支真正懂货币政策,懂宏观经济,懂征信管理,懂金融市场管理,懂国际金融的干部职工队伍。

(二)在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由于基层人民银行可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匮乏,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只能停留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析、预警阶段,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显得力不从心

同时由于没有一套具体的操作规程及认定和防范风险的办法,维护金融稳定无从开展。

(三)反洗钱工作机制不健全

反洗钱工作涉及公安、司法、税务、金融等职能部门,各部门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尚没有建立统一协调机制,一些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存在着人民银行单兵作战现象。同时由于专业反洗钱人员缺乏、反洗钱手段较为滞后,仅仅把反洗钱工作重点放在基层金融机构大额支付交易报告上,尚未建成支付清算系统对接的支付交易监测系统,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四)征信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目前,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系统收集资料不够全面,有些借款人的不良记录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难以提供系统需要的各方面信息资料。同时由于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一些客户还款意识差,拖欠银行贷款本息问题严重。

三、如何有效行使央行职责

(一)稳定队伍,提高全员素质

当前,关于人民银行县域支行撤并的传言甚多,有些地区基层人民银行干部职工思想情绪出现波动,工作不思进取。对此县域支行应从金融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队伍,全面提高央行队伍的适应能力。一是通过干部双聘合理调整人力资源。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骨干力量、优秀人才适当向重要部门倾斜。二是加大干部岗位轮换的交流,促进人才资源的有序流动。三是加大对干部考核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力度,形成责权对等、劳酬相应,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四是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制定严格的培训制度,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管理,使全行干部职工尽快适应央行工作需要。五是以人为本,树立“智力固本、科技兴行”理念,创建新型的央行文化,为更好地履行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职能创造条件。

(二)加大政策引导,强化窗口指导,推动货币政策有效贯彻实施

一是引导县域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加大对农牧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寻求新的增长点。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做好技改贷款的选项、评估、发放工作,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强银企“联姻”,促进贷款营销。继续加强银政企沟通,做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联系纽带,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四是强化“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抑制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切实把贷款投向用于支持“三农”,服务“三农”上。五是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并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督促和引导农村信用社正确运用小额信用贷款帮助农牧民解决资金困难。

(三)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例10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在县域机构的网点收缩的幅度过大,降低了县域金融服务的质量与功能。县域商业银行的网点覆盖率非常的低,在金融的供应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县域金融市场比较单一,除了农行、中行、工行、建行、信用社、邮政以外,还没有其他的银行进入县域商业的市场,而上述这些银行有些也正在退出县域经济的市场。其次是县域零售业务发展水平不平衡,将重点工作放在了负债上,而忽视了资产型的业务,有脱离农村的倾向。再次是县域银行的客户数量非常的大,但是因为的数额比较小,导致了大量的低端客户占用了金融机构的资源,导致金融机构运行的负担。最后是没有有效的保证小型企业与普通客户的信贷。

(二)阻碍县域零售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阻碍县域零售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思想认识的不够到位,缺乏主动营销的思想意识。第二种是产品不能顺应市场的发展,服务水平不高,没有适合县域金融发展的特色产品。第三种是县域商业金融在发展中,缺乏生态性,没有健全的风险补偿机制。第四种是县域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中,没有设置个人业务的客户经理,不能很好的推销银行内部的产品。

二、推进县域零售业务发展的新思维

(一)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创新产品要正确的认识县域经济零售业务发展的内涵工作,不断的增强服务意识,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将服务质量放在首位,大力的发展县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县域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最重要的工作是创新产品,要将产品进行有效的细分、功能的整合创新、产品品牌的建立。以市场的发展作为指导方向,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大胆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完善与整合现有的银行个人因为,研发适合市场发展的新型产品。

(二)推进县域网点转型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安排的不合理,将大大的影响个人因为的效率问题,存在将劣质的个人客户代替了高端客户的情况发生,还存在高端的客户相应的制约了普通客户的情况,有些大型的客户办理业务的实际过长,导致了普通客户长时间的等候问题,经常发生客户投诉情况。因此,要加强业务流程的再造,在整体的流程中进行集中式的管理方法,将有效客户的无关事项进行简化处理。要加快建设个人贷款的审批部门,通过流程再造功能大大的减少了个人信贷的流程、路径、效率等。要有效的使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大量的推广银行内部的联网视频审核贷款活动。建立健全限时办理结算业务的相关制度,明确规定营销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实际限制。改变中小企业的营销流程制度,真正的做到产品营销与运作流程之间的标准化制度,安全的落实贷款责任制度,将办理手续进行简化。

(三)加强县域零售业务客户经理队伍建设要加强个人客户经理的队伍建设,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的、系统的培训,提升员工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市场的各方面需求。在扩大个人客户经理数量的同时,还要规划好金融机构的经理队伍建设,并建立健全各方面的管理机制。要优化经理队伍建设的结构,满足个人客户的差异化条件,在理财规划、产品介绍、客户服务等方面逐步进行完善工作。经理队伍的成员要求持证上岗,建立等级制度等,将个人客户经理转化成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县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因素。

(四)完善县域零售业务风险控制机制县域经济发展的起点不高,平衡度低,还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要提高专业性的管理模式,要高度重视在县域零售业务潜在的风险。因此,要加强业务管理的定价业务,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保证经济利益的情况之下,增强县域经济业务的拔备率。以市场为导向,将客户作为中心,将效益作为目标,科学有效的研究县域经济零售业务市场定位、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将县域经济零售业务做大、做精、做强。在新产品的推广方面,要根据市场的特色进行有效的试点,然后再推广的原则工作,对于不同的市场进行不同的指导,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