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4 17:12:50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例1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3]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例2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24-03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误解会时有发生,而话语交流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的基本途径。通过话语交流,人们可以分析产生误解的原因,化解矛盾和分歧,增进彼此了解,促成相互信任。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特点各不相同,跨文化交流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隔阂甚至矛盾和冲突。为了增强沟通,促成国际合作,话语交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交流,人们可以协调内部与外部行为,促成个体收益和整体收益实现合理化。因此,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必需加强话语交流的互动意识。

一、话语交流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

西方国际合作理论新自由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基欧汉认为国际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矛盾与冲突,相反,合作与冲突是同时共存的,而话语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诱发性”信任,从而使国际合作“变得更加容易”[1](p46-50)。不管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还是促成国际合作,话语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话语交流是国际合作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话语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交换或者讨价还价,话语交流还可以塑造指示对象,使其“富有感召力”[2](p14),从而使国际合作变得更加容易实现。话语的功能不单是将指示对象符号化并加以传达,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话语行为人的形象,体现话语行为人的思想意识形态。正如法国话语理论大师福柯所说,“不能把语言的能指简单地归结为其内容或者表达,而应把语言当作系统形成这些话语以及所言及的对象来研究[3](p62)”。在现实世界中,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无一不是以话语交流为先导,在经济合作中所涉及的权利、收益、分配等关系无一不是话语交流产生的结果。因此,不涉及话语交流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国家间的合作问题。国际合作其实就是话语交流形成的结果,只有通过沟通交流才能达成共同的合作目标。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建构主义合作理论代表人物温特教授指出国际合作从来都不是在“沉默”中进行的[4](p152),话语交流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起着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国内不少学者也认为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话语交流是“代价最小的博弈方式”[5](p29),因为对话与交流意味着允许对方做出反应和评价,如果话语行为人能就话语内容的真实、真诚和正当性达成相互理解,就有助于从冲突走向合作。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人们应当加强话语交流的互动意识。互动是指交流各方在交往过程中交替调整自己的话语行为以达成共识的行为模式[6](p18)。话语交流互动的模式包括协调互动和趋同互动两种。协调互动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人们调整自己的话语以影响对方,这一机制包括一系列针对受话人的人际间话语互动策略,即“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言语方式以适应受话人的个性特点[7](p38)”。趋同发生在话语交流的过程中,话语行为人通过一系列的语言特征如语音、语调、停顿、话轮长度、词汇特点等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话语以适应对方[8](p14)。话语交流中的互动涉及到一系列影响交际行为的动态社会心理过程,交际各方应当理解交谈时自己和对方的意义,进而调整自己的话语以使交际能顺利完成。在话语交流过程中,人们应当注意运用话语交流的各种互动机制,通过协调趋同,消除误解,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从而使国际合作得到稳步发展和巩固。

话语交流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话语交流并不是合作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所以,在国际合作的谈判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话语交流的各种机制,协调互动达成“同一”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合作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的不同等,从而使国际合作更加容易实现。

(二)话语交流促成国际合作收益实现合理化

国际合作总是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因为国际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个行为主体的某种利益[9](p64)。这些利益可能是政治上的,也可能是经济上的。各国在交往过程中总是理性地思考着自己的策略,以实现自己收益最大化,其中话语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合作过程中,话语交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话与商谈可以协调合作各方的需要问题,还可以平衡权益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从而使国际合作收益实现合理化。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各国合作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目标也只有在充分话语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如果没有充分的话语交流,合作各方就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也就不可能形成共同一致的合作目标。即使已经形成临时的合作事实,如果不注意加强对话交流与沟通,还是不可能使合作参与者对已达成的合作目标保持忠诚,也不可能使合作得到稳步发展。

在经济合作过程中,谈判是促成合作,实现共赢的基本手段,而谈判本身就是话语交流的一种特殊形态。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时代里,所有国家都是通过话语交流这一方式进行沟通,从而达成合作,并最终使合作收益实现合理化。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话语交流更加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合作中话语交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国际合作中,理性话语交流的形成有赖于多个方面共同起作用。首先,话语交流应遵循伦理规范原则。话语伦理是一种互动式道德理论,它建立在平等对话理念的基础之上。在国际合作中,话语伦理强调话语的道德理性和伦理规范,它不仅为话语交流提供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国际合作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起到缓解作用。其次,在国际合作中,话语交流还应当遵守互主体性原则,即话语行为主体之间应当奉行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

(一)话语交流的伦理规范原则

话语伦理是一种互动式道德理论,它建立在平等对话理念的基础之上,其作用在于为人们的话语交流提供基本道德准则。话语伦理通过话语行为人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言语从而使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德国著名的交际学家哈贝马斯在交往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话语伦理学。话语伦理是指某一话语规范能够得到所有交际参与人的赞同,那么这一话语规范才是“有效的”,合乎伦理的[10](p179) 。根据这一原则,在国际合作中,话语交流的实践应当是互相包容,而不是排他的,每一个话语参与者都应当有平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所有话语参与人的权益都应得到平等重视。在话语交流的过程中,不论是说话人还是受话人都应当采取有利于达成共识或“同一”的交往态度,并按照所有话语参与人的平等利益调整各自的话语规范,使交流既没有内在压抑,也不受外来强制。

哈贝马斯提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话语行为人应当思考自己的话语是否符合伦理规范,并通过协调趋同这一话语交流互动机制调整自己的话语,从而达到一种自制状态。在交往过程中,话语伦理意识有助于话语行为人之间达成“同一”,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为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话语伦理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话语行为人应当选择恰当的话语进行交流。话语恰当是话语伦理的一个基本要素,通过话语行为人在交往过程中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来实现。哈贝马斯认为恰当的话语应当满足三个条件,即话语的“真实性、真诚性与正确性”[11](p126-128)。话语真实是指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真实有效,即话语的信息内容符合事实,而不是虚构或凭空臆造。话语之所以能够影响受众的意志、改变受众的态度与行为,是因为在交往过程中受众认为说话人的话语真实可信。所以,话语行为人应当自觉遵守诺言,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其次,说话人应当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诚恳,以取得受众的信任。总之,在交往过程中,话语行为人应当选择恰当的话语进行交流,真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才能使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话语交流中的互主体性原则

哈贝马斯认为要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就必须承认和尊重社会中一定的共同规范标准――互主体性原则[12](p2)。互主体性原则是指话语行为主体之间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话语行为人不应当推行话语霸权,更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他人,而应当采取一种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研究表明,话语行为人往往通过推行话语霸权来追求自身价值的普遍化,而话语霸权常常导致交流失败,不利于国际合作。所以哈贝马斯提出,“在奉行自己存在方式的同时还应承认不同存在方式的合理要求,不论对陌生人或异己者是否反感或不理解,都应给予他们平等的权利,不追求自身价值的普遍化”[13](p153)。

互主体性原则强调话语行为主体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即在话语交流的过程中,说话人与受话人都采取一种平等、互利的态度进行交谈,这样的交流才能得到所有话语参与人的普遍接受,从而有利于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国际交往中,合作各方只有相互承认,相互尊重,不推行话语霸权,不追求自身价值普遍化,才能建立起正常的合作秩序。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人们应当充分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营造良好的话语环境。合作各方要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共同参与制定并遵守合作规则,在承认和尊重一定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话语交流环境,这是国际合作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良好话语交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

美国交际学家伯德对话语交流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良好的话语交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4](p207)。1.会话的进程为交互式。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话轮转换体现了双方交换话题的过程,话轮的长短反映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控制话题程度的异同。交互式会话进程是良好话语交流的主要特征之一。2.交际是理性的、诚实的。理性话语的形成有赖于话语行为人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对话语伦理规范行为进行自觉运用,说话人应当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评判社会,这样才会取得受话人的信任与支持。3.交际人履行自己的承诺。承诺是话语行为人向受话人许下的诺言。承诺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承诺人与受诺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赖关系,受话人会因为承诺人的承诺而产生某种期待。承诺的遵守是信任得到实现的基本方式,不守诺言,话语就会变成谎言,承诺人的形象也会因此受到损害。4.信息交换真诚,说话人比较专注。所谓专注是指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物上。一个专注的话语行为人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凝聚到交流上来,使交际对方产生信任感,从而使话语互动能更加顺利地进行。

与哈贝马斯话语伦理的变量相比,伯德话语交流的特征与人们的生活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这些特征代表了话语交流的基本规范,是良好话语交流活动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对于人们的学习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在会话交流过程中,人们应当自觉遵循这些规范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话语伦理意识和话语交流能力。

根据伯德话语交流的基本特征,良好话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鼓励话语行为人多说话,常交流,因为只有对话才可能促进交流与合作,而沉默不利于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其次,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各种互动机制,尽量协调趋同,消除误解,逐步达到“同一”与共识。话语交流需要各方互动,因为交往行为是由交际各方各自构建的意义和话语规则构成的。话语交流各方应当认识和理解交谈时自己和对方的意义,进而调整自己的话语以使交流能顺利完成。再次,在话语交流过程中应允许各方持有异议,尽量避免中断谈话。只要话语交流能不断进行,就可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根本上给予解决。

四、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话语交流来化解矛盾、消除误解是促成国际合作取得成功的基本途径。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话语交流应当以沟通为目标,以达成合作为导向,充分发挥话语交流互动机制的各种作用。掌握话语交流互动的技巧,善于言语交际,能使国际合作更加顺利愉快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试论话语交流与国际合作[J].晋阳学刊,2007(5).

[3]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惠耕田.沟通理性与国际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2).

[6]Philipsen,G.The 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Theory of Pearce,Cronen,and Associates[A].In D.P.Cushman & B.Kovacic (Eds.),Watershed Tradition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pp13-43.

[7]Coupland,N.,Coupland,J.Giles,H.,& Henwood,K.Accommodating the Elderly:Invoking and Extending a Theory[J].Language in Society,1988(17),pp1-41.

[8]Giles,H.,Mulac,A.,Bradac,J.,&Johnson,P.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The Next Decade and Beyond[J].In M.Mclaughlin(Ed.),Communication Yearbook 10.Newburry Park,CA: Sage,1987,pp.1-48.

[9]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1]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例3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相互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普通交际的一点就体现在不同背景的“跨”。交际双方因为跨文化交流,因为文化背景、习惯与思维不同以及风俗礼仪的差异性,在交际活动中会引发误会,更严重者甚至可能还会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联系双方的桥梁,是实现交流互动的重要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文化方面有其重要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行动之中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由此,文化也成为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一个核心内容。例如,民族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及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发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模式、文化交往规则不同,这些是各国文化中存在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认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交际者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语言。

2.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涉外秘书工作中,一般会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员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机遇,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等背景,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越来越多。在工作中要解决和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和降低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这就需要涉外秘书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问题,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注重与尊重世界各个国家的习俗、禁忌、交往礼仪等,在交际中注意理解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以此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送礼习俗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在国人眼中似乎并没有不能送礼的日子或者与送礼相关的禁忌。但是与中国送礼风俗习惯截然不同,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送礼就有着诸多习惯与禁忌。例如,西方国家中不适合送礼的日子包括:订婚仪式、毕业典礼以及阿拉伯人初次见面,这些场合都不适合送礼。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想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用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并不能单纯的依靠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

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这些差异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在世界各国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各国送礼的风俗习惯,避免在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和尴尬,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4.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商务交谈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互动,彼此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礼仪知识。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交接双方外在信息形象的体现,从见面、问候到沟通,整个过程中涵盖了很多礼仪。衣着打扮、说话方式都透露出相关信息,这些都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只有掌握必要的商务文化与外交礼仪,才能在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灵活的掌握谈判节奏,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谈判的成功。

5.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中的重要性。人与人在交际中感情的联络与维系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具有重要作用,其从侧面融入了感情。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凭借他人对自己的友好态度,确认别人对自己的情感。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促使交际双发产生相同的情感,彼此认可与尊重,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促使合作交往的继续。如果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无法联络和维系情感,那么在交际中很容易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因此,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对人与人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对行为进行约束,对形象进行修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外交人际关系。

三、结论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作为时展的需求和国家交流的桥梁纽带,不仅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道德风尚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等。本篇论文主要从文化方面、涉外秘书、送礼习俗、商务交谈以及联络情感等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必要性。

参考文案: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例4

关键词:

国际经济贸易;商务英语;策略;运用;影响

中国加入WTO后,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中国公司加入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使得中国对外商务贸易事业蓬勃发展。英语是当前世界上的国际通用语言,由于商务英语的应用与普通的英语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对外商务贸易活动中,在各式各样的商务交流过程中,英语在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是形成共同的合作意愿的基础,通过中英翻译来塑造良好的商谈氛围,双方真诚、友好、亲密的交流,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该工具交流要应用一些技巧,才能更好地实现商务交流的目的,所以要采用相应的商务英语交流技巧。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与重要性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是人们在跨国贸易、跨国投资、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涉外保险等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商务英语以英语为母体,具备英语所有的语言学特征,具有独立性特征。商务英语更直白、严谨,专业性较强,没有太多的趣味性。[1]商务英语适应于跨国公司、跨国企业中,商务英语教学更加专业化,更加有针对性,对口语水平的要求更加严格。商务英语和社会交往有着紧密的联系,商务英语用在不同国家,要让从事贸易的双方都能理解,具有国际通用的特点。同时,用商务英语所签订的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有条有理,词汇要正式。[2]

(二)商务英语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间休戚与共,互相依存,彼此都不能离开对方,大量的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在这发展过程中,增加国际贸易活动,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跨国投资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也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不同民族间的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最普遍交流的用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贸易中,双方通过商务谈判,来达到共同的最大利益。商务英语对个人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青年,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必须掌握这门语言。[3]在国际性的商务谈判中,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技能。现阶段世界各国学习英语的人数激增,通过对商务英语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商务英语工作人员的语言组织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合作力、创新能力。

二、商务英语翻译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商务翻译要符合语境

在跨文化商务交流翻译实践中,翻译者应该关注语境,只有如此,才能使交际双方完成交际活动,达到融合差异的作用。有的翻译者对异国的文化语境忽视,重视不够,“翻”得程度不足,译得还不到位,有的译作,在句法上很完美,让人挑不出毛病,但是读起来感觉就不是英文。由此可见,语境对于翻译是多么的重要。[4]语境原则就是在翻译实践中,利用对语境的增删来完成交际传递。汉语翻译成英语需要翻译者注意语境,注意对具体语境的交待。

(二)商务翻译内容要有意义

在中英商务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际应准确的表达意义,把意义原则与语境原则并立,还要注意意义的表达是否准确,考虑双方的交际背景。因此,翻译者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在意义表达上保持一致。跨文化商务交流交际翻译实践中的意义原则通过语言层面的“差异”,达到意义上“融和”。

(三)商务交流翻译内容避免禁忌

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在中英商务交流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禁忌原则。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中都会有一些禁忌事项,在翻译实践中要是出现了违背他们禁忌的生活词汇,就会对交际产生负面影响,伤害到双方彼此的情感。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中,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禁忌,从而使翻译恰到好处。[5]在翻译实践中,通过“融合”现象,使翻译实践得到成功。

(四)商务英语翻译要以效果为导向

翻译更加侧重的是交际的效果,使译文对译文尽量接近原文,增强阅读效果,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达到预定的交际目的。纽马克提出要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要与原文的效果相同。翻译的重点是突出的是信息传递的交际效果。交际翻译强调突出原文的情感色彩,突出翻译效果,翻译侧重效果轻内容。在以效果为导向下,译者可以自由阐释原文,不必受原文的语言形式的束缚,可以自己调整文体、组织语篇结构、排除歧义。

三、商务交流英语翻译障碍的主观原因

通过上面分析商务交流英语的重要性与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商务交流中,英语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主观因素直接导致了商务英语交流翻译障碍,那么导致翻译障碍的主观原因,主要有:

(一)不能透彻理解原文及其语言文化背景

商务英语翻译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外国商务者来说,要想商务交流顺利进行,最主要还是中英文之间的翻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可能用一言半语就将悠久的内涵翻译出来,这就需要翻译者具有超凡的翻译能力,具备在两种文化间转换的能力。[6]从而更好地向外国商务者进行推介。比如对佛教词语“弥勒佛”的翻译,弥勒出自梵文“Maitreya”,是一个外来词,在翻译时翻译为“Mile”会使外国商务者感到迷惑。因此,要想成功地翻译,译者必须要对原文内容的理解透彻,旅游知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充分了解原文,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有一定的翻译水平。

(二)翻译时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虽然能够正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但是翻译出来的文字却不符合对方的表达习惯,让外国人感到非常迷惑,但由于译者的翻译能力所限,翻译的译文不符合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没有能够贴近外国语言的文字习惯进行翻译,忽略目标语言的文化特色是不行的。中国有个菜叫做“霸王别姬”,是鳖和鸡制作的,在翻译时,就不能直接翻译成为“别了,我的小老婆”,让外国商务者感觉莫名其妙,太过于唐突、奇怪了。

(三)翻译时处在两种语言文化转换的“桥梁”上

中英是不同语系的语言,这就要求在商务交流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对两种文化都有很好的理解,要不就会出现翻译不匹配现象,导致译文处在汉英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的“桥梁”上,没有进入英语的文化氛围。在当前的商务英语翻译中,不彻底的翻译还比比皆是,值得我们注意。比如在翻译“观音菩萨”时,在佛教刚刚传如中国时,观音菩萨为男性,但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形象带有女性形象特征,在中国就慢慢演变女性形象。翻译者只有将观音菩萨比作中国的圣母玛利亚,才能帮助外国人理解共同两者慈悲的特点。

四、新时期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后,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中国公司加入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使得中国对外商务贸易事业蓬勃发展。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日渐密切,为商务英语的不断完善以及推广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商务英语在国际交往和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是别的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一)商务英语有利于提高国际商务谈判效率

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过程中,很多商业事务是要靠交往双方来进行谈判决定,通过双方的不断让步来实现对方在某一利益上的满足,在商务交往过程中,国际商务谈判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由于英语是世界性语言,这个商务谈判的过程也是需要借助商务英语来进行交流和沟通,最终达成利益上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商务合同的签订。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合作谈判过程中,商务英语无可替代,在商务交流过程中作为交流工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双方的商务活动与商务交流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交流和谈判的过程中,谈判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禁忌,需要树立严谨的意识,从而使翻译恰到好处。在翻译实践中,通过“融合”现象,坚持交流用词的准确性和标准性,使翻译实践得到成功,避免出现用词不当造成歧义,为双方合作的达成提供十分重要的保障。

(二)商务英语有利于提高商务贸易广告的影响力

国际经济贸易范围广泛,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要想使自己的商品闻名世界,就需要进行贸易广告,所以说,商务广告在商务交往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通过相关的广告宣传,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和消费者的亲和感,能够提高外界对其自身的认知程度,进而能够实现自身产品内容和特色方面的成功推介,实现商务英语的成功策划。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商务广告的作用,在进行产品广告的对外宣传上,要充分了解英语国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文化差异,利用英语这个媒介来实现介绍自己的商品,可以利用商务英语的优美化和标准化,准确的表达,实现其自身风格特点的充分,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在进行广告的推介过程中,通过画面上的冲击和语言方面的诱惑来激发消费国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我们在充分了解中英文化差异的情况下,进行商务广告的设计,要转变传统的认知方式和思想方式,坚持商务语言上的推陈出新,利用创新性的思维表达广告的深刻含义,实现其商业价值和知识价值,提高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商务英语有利于提高对外贸易翻译的准确性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渐密切,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商务英语的实际翻译越来越重要。商务英语含有口头翻译和书面性的翻译,从口语翻译的角度来看,翻译人员保证用词的准确性和标准性,要充分的考虑到对方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等,需要根据双方的谈判进行有效性的、针对性的分析,然后对应进行翻译,其实际的要求则是更加严格。在进行书面翻译的过程中,国际经济贸易要求需要重视用词的准确性,准确性表达文件中的信息,避免出现疏漏,不能遗落函电中内容。[7]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翻译人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实现专业化的队伍建设,最终保证商务交流的效率。

五、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商务英语进行交流的技巧

(一)遵循文化信息灵活等值的商务翻译原则

在对商务交流内容进行的翻译中,由于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想很好地翻译出相对于的商务交流的内容,翻译人员必须要跨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直接的翻译是不行的,这时就需要通过进行灵活的、适度的调整来解决,采取意译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必须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进行差异的调整。

(二)充分理解产品商务谈判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中英商务交流内容都是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在商务谈判内容里面的,商务交流内容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往往代表着企业的文化,因此商务交流内容的翻译者一定要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出高质量的商务交流内容。要做到上述这点,就要求翻译者不能只停留在表层信息的理解上,应深入探索商务交流内容中蕴含的深刻文化涵义,在译语中找到合适的词汇表达,不仅仅追求词汇上的对等,最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在两种文化中找到交融点。商务的翻译人员通过挖掘商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实现成功的商务交流内容对译,企业才能成功的占领目标市场。

(三)运用转换意译法对商务交流内容进行翻译

在进行中英商务交流内容翻译时,我们可以采用转换意译法来对商务交流内容进行翻译,仅仅保留商务交流内容的内在含义,通过翻译者的深入挖掘与渊博的知识涵养,用另一中意义的词汇取代原语的词汇,从而使对方交流者通过商务交流内容的名称联想到商品的功能和特性,促进商务交流内容的理解。[8]要做到上面所说这点,就要求译者必须充分的了解商务交流判内容的技巧,与此同时,也要懂得消费国家的文化,能进行中英文化差异对比,十分清楚译语国家消费者的心理。

(四)运用其余方法对商务交流内容进行翻译

除了转换意译法,我们还可以采用直译法、音译法、音意结合翻译法对商务谈判内容进行中英文翻译。成功的商务谈判内容,必须便于记忆,音译法突出的是原文语言的功能。好的商务谈判内容翻译,即使音译,也要尊重文化个性,使商品在营销活动中价值倍增,这种方法灵活机动,简便易用。综上所述,商务交流内容的翻译是很艰难的工作,要做到原名和译名的绝对对等是很困难的,译者要实现完美商务交流内容翻译,必须了解中西方不同文化,对商务交流内容所涵盖的信息进行适度的调整,最大化的体现出翻译的原文涵义,达到在商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六、结语

英语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商务英语是国与国之间沟通的工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各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开,商务人员在实际进行商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的考虑到文化上存在的差异,最大程度的保证沟通的顺畅性。商务人员要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与价值观,不断的增加知识积累,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实现沟通的灵活性以及准确性。

作者:王重光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付宇.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33).

[2]王莉俊.浅谈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运用策略[J].现代商业,2013(21).

[3]王巧宁.新时期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与运用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09).

[4]徐辉,童颜.浅谈国际贸易中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3(23).

[5]任春梅.浅析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特点及应用[J].中国商贸,2012(03).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例5

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衡量高校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渠道。现阶段,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共享等。阿萨・S・诺尔斯(Asa・S・Knowles)[1]在《国际高等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交流,广义地说,就是跨越国界的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员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者和专家的互动。”其中,师生互换、学者互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最直接的交流合作的形式。

1.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教育的国际化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趋势,教育的发展应适应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大军是加拿大在21世纪保持繁荣的唯一可靠保证。”

金泳三总统执政时期(1993.3―1998.2),韩国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员会,此后三年多,通过五次总统报告提出了四个教育改革方案,金泳三提出21世纪的韩国人要具备的思想素质[2]:

很高的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共生存的人”;

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

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放的人”;

得劳动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的“实干的人”。

充分的国际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首先,科学研究需要有高水平的交流。科研人员游离于国际学术界之外、闭门造车地做科研,往往导致重复别国研究人员早已做过的工作。这对一国的科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通过教育与科研的国际合作,我国的研究人员迅速地掌握了当今科学发展的动向与最新的成果,这对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国际学生给人才输出国和教育服务输出国均带来了丰厚经济回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资源、教材设备、课程网络、科研能力、专业排名等都成为教育市场的稀有商品,学生成为教育市场的庞大消费者的同时,又因为教育的特殊性,也是教育市场的教育产品。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交流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国际学生回国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国际学生的高回国率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力。教育服务输出国以美国为例,其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大量优秀学生留在美国服务,为美国创造了大量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打造优秀的国际交流氛围,将为国际学生来中国学习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3]。

再次,国际学生的交流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无论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还是海外学生来华学习,都会将富有魅力的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播海外,让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今发展的同时,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增进与中国的感情,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员来华学习。

2.国际交流现状

国际上一直非常重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国际学生的引进与输出。以中国在美留学生为例[4],2000年以后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近年来日本留学人数稍有下滑。但以人口基数来看,中国和印度为人口大国,总人口量数倍于韩国与日本,而在美留学生人数相差不到两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 中国在美留学人员统计

中国非常重视海外人才的输送,下图为近年来留学生基金委员会所资助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年度汇总[5-6]。可以得出,从2000年资助留学人数2000人左右规模至2007年的12000人左右规模,增加至近6倍。国内在国际学生的培养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图2 出国留学人数统计

图3 来华留学人员统计

3.短期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我国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新型模式,而且越来越受到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通常是由高等院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学生管理、外事和相关院系挑选优秀学生利用假期去国外大学进行为期4~6周的学习。通过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学习重要性和学习精神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丰富了国内高等教育办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时间短,循环快,见效快;

办班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

可以满足大学生、中学生或在职人员等不同层次的人利用假期来学习的需要;

学习与旅游相结合,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异国风俗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向往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走出国门,但由于工作、家庭、学业或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进行长期留学,这时候,短期留学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4.短期国际交流的现状

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国外来华短期交流人员和出国短期交流人员的资助较少,下表为2010年国家支持出国人员比例,可以看出,短期交流、本科和硕士总和所占资助的出国人员比例仅10%[6]。

表1 2010年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4 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图

下图为2009年和201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留学人员比例,两年内所资助的短期来华交流人员比例也较小。

图5 2009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6 2010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近年来,各高校对短期出国交流及短期来华交流支持力度较大,主要形式以暑期夏令营及国际班的形式组织,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各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夏令营,例如土木工程国际夏令营。另外,学校开设了多门国外专家课程,例如《钢筋混凝土设计》、《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基本概论》等。

5.短期国际交流建议

现阶段短期国际交流发展迅速,但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5.1有目的和有重点地选择院校

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院校在选择国外学习交流大学时,不免有些不谨慎或盲目,比如选择去英美等国家的一流大学学习交流的比较多。却忽略了自身专业知识的特点,甚至造成有些所选择的英美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还不如国内大学的专业水平,这样不能让学生和学校有更多的收获。因此,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我们应当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尽量选择世界一流的大学或与自己院校专业对口的比较好的大学开展学习交流[1]。

5.2短期交流与学校及科研项目支持相结合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费和生活费多由参加的学生自己负担。有些优秀学生想参加,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要做到能够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短期国际交流中,就必须对学生实施分层次的选拔,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奖助学金资助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交流经费,另外提供部分自费名额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学生参加国际交流,这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对他们的认可和鼓励。研究生有短期交流需求的,可以结合有实力的导师科研项目中国际交流经费,鼓励学生做针对性的交流。学校应鼓励这样的交流,并与学校其他交流项目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专业研究中,同时培养专业兴趣,一举多得。

5.3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

领队教师是影响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成败的关键之一。现在,大多数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外语教师领队,间或还有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学生语言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无助于学生的专业学科交流和发展。因此,院校职能部门在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时,应当加派学科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精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的综合知识,与学生和外国任课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并经常交流,了解教与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使教与学能有机地交融和适应,并能详细、深入地探讨合作教学和科研的可行性。

5.4短期与长期交流合作相结合

在有些院校,参加学习交流的学生回国后就意味着这项工作结束了。其实不然。职能部门应当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参加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生。短期交流毕竟有时间的局限性,鼓励机制除了能够实现对短期交流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的嘉奖外,也能够激发参加短期交流的学生的交流兴趣,为今后的长期交流打下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盛跃东,张昀.关于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理性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0):108-109.

[2]李敏.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应答[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190.

[3]伊莉曼・艾孜买提.影响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综合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6):99-102.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例6

新课程目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书本知识轻口语交流的现象,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与常规的“听说训练”有一定的差异,口语交际更注重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除此之外,它较为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

由于我国小学教学观念的束缚,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还未彻底转变过来,日常口语交际教学与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教学效果堪忧。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认识上具有片面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不够清楚,甚至与听说读训练混为一谈,在实践中并未专门设计教学内容或者安排专门的课时,教案准备也不充分。突出表现在:(1)重书面教学,轻口语交际教学。教师缺少备课,使得口语交际教学无目标,或者片面重视书写能力,要求学生“以写代说”,也没有专门的口语交际考核考查,口语交际课程形同虚设;(2)重“说”,轻“交流”。口语交际课程注重的是双方的交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既能听明白,又能表达明白,具有一定的待人处事能力,可是在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通常“指名”表达,实际上只是单方面的说与听,并非贴近生活、轻松活泼的交流;(3)重陈述,轻情景实践。小学口语交际课大多由教师叙说,学生来回答,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有效地进行交际或是真正融入课堂情境。

二、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阶段培养目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以基础能力培养为主,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根据教学年级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1~2年级以学讲普通话,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为主,学生能够复述故事、具有表达的兴趣和信心;3~4年级能以普通话进行正常交流,能够用语言生动地表述和打动别人;5~6年级能够在倾听中抓住重点,尊重和理解对方,并能够根据交流场合与对象有条理、语气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注重语言的文明和优美。这几点要求几乎涵盖了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所有目标,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培养目标,才能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当然,在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仅仅只是作为基础性的教学,是为了让小学生顺利地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为其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养成与人交际的良好习惯。

(二)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措施

1.重新定位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小学语文教师要认清口语交际课程的性质,正确区分听说训练与交际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放开对学生的“束缚”,使课堂成为学生口语交流的真正场所。在课堂上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转变身份,以引导学生交际方向、创设讨论问题的主题为主要任务,给予学生正确的课堂教学引导。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0-01

交际性语言教学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对传统语言教学有不同的看法,交际法认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应用到实际中,是具备语言使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具备语言能力,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传授外语知识,如单词的读法、句子的句型句式讲解等,而忽视了增加语言训练和使用的机会,使学生在完成外语课程后仍然存在很多学生无法用外语流利的与人交流,失去了外语教学的意义。虽然交际性语言教学的理论看似很完美,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其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交际性教学法

外国相关学者认为,交际性语言教学方法与现今所有语言教学方法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传统语言教学重视外语知识的获取,而交际性语言教学的宗旨在于使学生充分掌握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这一教学法的提出改善了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语音、语法、句式教学的问题,可以说是教育史上又一重大改革。

二、交际性语言教学的优点

1.有效提升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

交际性语言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不同,其更注重学生对外语使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更多的使用情景游戏类教学,如教师在传授基本的知识后,会与同学开展各项需要大量语言交流的游戏,比较常用的方式是猜谜语,由教师出谜语全体学生来猜,并且全程采用全外语交流模式,因此学生在猜出答案后需要用外语讲出答案,由教师用外语来告诉学生答案是否正确,或同学答案猜错之后,教师以外语与同学进行交流并进行适当的提醒,学生也应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一定的讲解。因此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语言交流,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另外,由于交际性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更加注重自己说话时的形态,另外通过多人交谈除了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外,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对学生今后灵活使用外语进行交流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1]。

2.使学生学习外语更有积极性

同样以上述教学案例为例,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进行外语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此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因为此种方式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不似传统教学般由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我国新课改对课堂的要求,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且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频繁,不仅可以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感情,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外语的使用能力。在交际性语言教学模式下,通过开展各式教学活动、小组对话和联系以及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外语教学变得更生动、更贴近生活,尤其对于当代学生而言,由于生活对人才的要求使得学生压力也非常大,但依然对外语能力的掌握存在质疑,但通过此方式能够更加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外语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和实用性[2]。

三、交际性语言教学的缺点

1.过于重视口语教学

由于交际性语言教学自产生之日起,即将具备灵活的交流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最初时过于注重口语能力的培养,即使其经历过几次教育改革,但仍然有很多教师执着于传统方式,依然无法将读、写等方面重视起来,造成过于重视口语教学的现象,甚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外语形式,此种现象导致很多学生只具备流利的语言交流能力,却降低了对外语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造成了与传统外语教学相反的极端,另外,由于教师对交际性语言教学的认知有误,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忽略了该语言使用时句式的介绍和应用,彻底忽略了语法教学环节。

2.教师的综合能力很难符合要求

交际性语言教学的应用需要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具备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多项能力,但根据目前我国外语教师的综合实力来看,很难有教师可以完全达到上述要求。另外目前依然有很多教师处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下,对交际性语言教学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不愿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该教学方式,而且由于自身排斥该教学方式的原因,导致教师对该教学方式知之甚少,应用起来也较困难,无法将交际性语言教学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另外,交际性语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而有些教师由于长时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很难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导致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困难重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首先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培训,使我国教师充分具备使用交际性语言教学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将交际性语言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为社会输送更多精英人才[3]。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交际性语言教学的广泛应用使我国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由于此种教学方式我国应用时间还不够长,因此我国很多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对其还不够了解,在应用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将交际性语言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并且也有很多教师依然处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下,尚未认识到此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为了改善这一现象,相关机构应加强交际性语言教学方式的宣传,使更多教师和学生进一步了解该教学方式和理念,通过大规模应用来提升我国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例8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3)05-0058-64

文化外交是日本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多元化。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是其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体现,对提升日本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是日本“招募国外青年进行外语教学指导项目”(The Japan Exchange and Teaching Programme,简称JET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作为日本文化软实力输出、文化外交的一个重要举措,为充实日本的外语教育,促进地方国际化的发展,在日本总务省、外务省和文部科学省的联合推动下开始实施JET项目。26年来,该项目招募的各国青年活跃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20个政令指定城市、市町村。成立当初,参加者只有来自4个国家的848人,现在则已发展到了62个参与国,规模总计超过了55000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交流项目之一,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该项目由外语指导助手、体育国际交流员和国际交流员三个职种构成,与其他两个职种相比,国际交流员一职有着独特之处,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日语沟通能力,他们主要供职于日本各县厅和市役所等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在JET项目中发挥着独树一帜的作用。

一、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的性质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国际化的需求。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国际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债权大国、投资大国、金融大国,企业界率先步入国际化进程。大量日本企业进驻亚洲、美国及欧洲等国,日本式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受到肯定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的质疑和反感,一种谋求相互理解和合作的愿望越发得到重视。其次,日本面临着实现“共生”和“共存”的社会问题。在国内,一方面,外国劳动力和留学生等外国人口大量涌入;另一方面,日本国内不仅存在着极少数的阿依努族和琉球族,还有很多战后被强制移居日本的朝鲜人和韩国人,面临着需要消除等级差异这一社会问题。在国际上,由于日本国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去国外旅行的人数猛增。提升国际形象,增进日本国民对异国文化理解等现实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最后,日本的地方自治体和民间团体积极开展国际民间交流活动。以中日关系为例,自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上世纪80年代中日民间交流频繁。1984年9月至10月期间,3000名日本青年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1985年,500名中国青年乘坐“中日友好之船”访问日本,这些举措也从一个侧面促使日本加快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第二,“回归亚洲”的经济战略需求。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日本进入了经济成长低迷期。为了振兴经济,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意图,日本逐渐将战略中心从欧美转移至亚洲。日本经济新闻社1991年第四季度的调查表明,2000年前,日本企业在亚洲最主要的投资国家中,中国位居第二。这一时期的亚洲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巨大的市场有助于日本经济的振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地方间经济交流成为必然趋势。

第三,改善中日两国国民友好关系,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中日两国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着许多利益共同点。众所周知,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国,良好的国家关系对于实现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意义重大。良好国家关系的基础往往在民间,它离不开两国国民间感情上的和解和融洽。因此,推动民间交流可以有效缓解两国间的历史积怨和感情隔阂。

第四,实现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文化外交战略的需求。“软实力”是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等体现出来的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它能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后,越发认识到提升本国软实力对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话语权的重要性,并积极从软实力的角度思考、规划国家战略。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任职期间(1982年-1987年)曾提出:“日本要积极参与创造新的世界文明,充分挖掘日本传统文化,使其成为科学体系,并向世界各国宣传,使日本真正成为一个国际性国家”。从中足以看出日本欲从文化吸收型大国转为文化传播型大国这一软实力文化输出的战略雄心。日本欲通过其软实力输出的文化外交战略,推行日本的价值观,以减轻国际上的文化摩擦,增强国际社会对日本价值观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为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加分。为了减少中日两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利用各种途径培养一批外国人成为知日派和亲日派,通过他们使日本文化得到积极宣传和输出,最终实现其文化外交战略。

(二)实施概况

据调查统计,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JET项目在中国推行的国际交流员项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JET项目成立之初,招募范围仅限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个英语国家,1989年扩展到德国和法国,2005年扩展到全世界。最初招募人数只有848人,到2000年扩大至6000人,成为日本战后最大的国际交流组织。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JET项目的实施重心最初在欧美。从二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一直将欧美作为实现自己各种战略利益的重心,日本JET项目也自然顺从了这一重心原则。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逐渐将重心转移至亚洲地区。据财团法人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北京事务所的统计,截至2010年,已有986名中国青年通过JET项目成为国际交流员,占日本对华JET项目总人数的90%以上,是日本对华JET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力军。以2012年-2013年任期的国际交流员为例,日本JET项目对各国的招募人数中,最多的是美国,有2334人;其次是加拿大,有477人;第三为英国,有432人;而中国仅为78人;近邻的韩国为64人。其中招募国际交流员人数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是美国(102人)、中国(69人)和韩国(55人),而加拿大国际交流员人数仅19人,英国国际交流员人数仅12人。

通过图1可以看出,就各国JET项目的总人数而言,中国要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但是中国国际交流员在JET项目总人数中所占比率则远远超过这些国家。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国际交流员从事的都是外语指导助手工作,没有一人担当体育国际交流员。从这点可以看出,与以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相比,日本JET项目主要是出于提高本国中小学生和国民的外语水平的目的,语言教育交流要多于国际交流的目的。而由于历史、地缘等关系,以及与近邻中国在各个方面的交流频繁,其国际交流需求胜于语言教育交流需求,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在日本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28名原中国国际交流员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历高,其中本科学历占42.9%,研究生学历占53.6%。二是绝大多数毕业于大中专院校日语专业,所占比例为92.9%。这既满足了语言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文化适应的障碍。其中,认为非常胜任国际交流员的占53.6%,比较胜任国际交流员的占46.4%;认为能适应日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占96%,不难融入日本社会的占75%。三是职业背景较为单一,多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总人数的78.6%。其中,公务员占27.3%,高校教师占72.7%。四是任期短,按规定,最高任期可达5年,但是中国国际交流员的任期绝大多数为1年,这与其他国家的国际交流员相比,任期明显要短,这与绝大多数中国国际交流员都属于在职公派,不适合长期留任有一定关系。由于中国国际交流员在专业素质、职业背景和任期期限等方面的招募要求限制,导致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在中国的知名度、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以“草根民间交流”为手段的文化外交战略

国际交流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地方公共团体开展国际交流事务、协助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以增强当地居民对跨文化的理解等。国际交流员的工作涉及行政事务和民间交流两个方面,不仅承担着促进两国地方政府间合作交流和民间友好的职责,还是宣传母国文化、展示母国形象的“活广告”,因此被誉为“草根外交官”。总之,国际交流员从事的工作是非官方的、不涉及政治层面的民间友好交流活动,属于“草根”性质。国际交流员项目也被称作“连接日本地方和世界的草根交流项目”,被定位为“草根民间交流”项目。

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通过让中国国际交流员进入日本地方政府部门,从事中日两国地区间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或辅工作,增强中国国际交流员对日本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好感,培养一批亲日派和知日派。该项目是日本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输出日本文化,改善国际形象,实现其文化外交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完全被纳入在其文化外交战略框架内。

二、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的实施特点及成绩

(一)实施特点

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影响之广泛,与其先进的理念和完善的体制密不可分。该项目的实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实现输出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不同于“走出去”的传统国际交流模式,而是以独特的“请进来”的国际交流模式让中国国际交流员们直接进入日本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工作,直接与日本国民接触,亲身感受日本文化。这样的举措使得日本的国际交流模式更加层次化和立体化,文化软实力的渗透性也因此更强。

第二,体现地方国际化的先进理念和极高的社会参与度。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年代,致力于地方国际化的理念更具深远意义。全球化是一种以经济为先导、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为辅成、以广义的文化为主体的全球社会合理化与一体化浪潮,可以说该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正迎合了全球化的内涵和需求。据财团法人自治体国际化协会的统计,2012年度,该项目涉及了日本38个县市级的相关部门,具有参与面广、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特点。

第三,具备科学完善的结构体系保障。这主要体现在:(1)多层次的组织保障体系。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直接由财团法人自治体国际化协会执行管理,同时又得到总务省、外务省、文部科学省等三个中央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有效确保了国际交流员项目的顺利进行。日本在中国设立财团法人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北京事务所,确保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各个环节的顺利运作。(2)完善的业务培训和咨询体系。中国国际交流员在正式赴任前,分别由日本驻华大使馆和财团法人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组织赴任前研修,在任期中组织业务能力相关的研修,开设日语学习讲座。除此之外,还专设电话热线和邮箱,解决国际交流员工作和生活烦恼。(3)原国际交流员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包括日本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52个名为JETAA的民间组织,2006年时达到了21000人的规模。此外,还创办了一份名为《JET Streams》邮件刊物,成为加强国际交流员项目与原国际交流员们联系、交流的信息平台。

(二)积极作用

第一,该项目加深了中日两国国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促进了民间友好。问卷调查显示,所有原中国国际交流员都认为国际交流员的经历加深了自己对日本以及日本文化的理解,认为对日本增加了好感的占到了82.1%,回国后与当时任国际交流员的地方机构有工作往来联系的占到了85.7%。

第二,促进地方间的交流合作。近年来,中日两国间经贸往来关系密切,商务考察活动频繁。迄今为止,日本已有388个市、町与中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中国国际交流员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中国国际交流员通过接待来自中国国内的访问考察团,参与中日双方会谈的筹备工作,在拓宽日本商品在中国的市场、吸引中国游客、协调沟通商业谈判、举办中日双方物产展销会等方面都发挥了促进作用。

第三,提升了中日两国人民对于彼此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促进了两国文化软实力的碰撞和互动。中国国际交流员们不仅在工作中积极展示、提升中国的正面形象,充当起民间外交家,而且还在学校、市民馆、国际交流协会开设国际文化理解讲座、国际交流活动和汉语讲座,与当地普通国民面对面交流,有效地展示并输出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两国文化软实力也因此在草根层面真正互动起来。此外,中国国际交流员们还协助编辑杂志刊物,定期在官网上发表文章介绍中国文化和感想,拓宽了两国国民间思想交流的渠道。据长崎县县厅官网统计,从2004年7月-2012年8月,已有14名中国国际交流员在官网上发表了30余篇介绍中国文化的相关文章,提高了日本国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度。

(三)不足之处

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该项目所发挥的现实作用和预想之间产生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选拔对象受限制,在中国国内知名度不高。日本对于中国国际交流员的招收方式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国际交流员一般通过社会招考的方式来招募,而中国国际交流员的招募更注重职业背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单位直接选派的占25%;通过省、市政府外事办公室选拔的占64.3%;通过社会招考的仅占10.7%。选拔对象绝大多数来自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或高校。由于招募范围的局限性,造成该项目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都很有限。

第二,现实作用的局限性。其原因主要为:(1)文化差异导致的鸿沟。中日两国分别属于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不同的文化差异极其容易造成文化阻隔感,在相互理解上产生困难,甚至是误解。国际交流员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感受着这种文化阻隔感,也会在这种文化阻隔中深陷茫然。据调查,85.7%的中国国际交流员认为工作中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工作方式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国际交流员作用的充分发挥。(2)受到中日国民间的好感度恶化的负面影响。两国国民间的好感度与国际交流员项目所发挥的现实作用密切相关,导致两国国民间好感度恶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日本国内的错误舆论导向致使日本国民厌华、嫌华情绪严重。至今为止,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和暧昧的战争观和历史观仍然在作祟,模糊的战争史观使一部分政客和民众的战争加害意识淡薄,对于邻国带有厌烦感情和抵触情绪。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面对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日本一股政治势力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加剧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排斥情绪,民众感情更加恶化。另一方面,中日政治关系的恶化加剧两国国民间的厌恶情绪。小泉纯一郎首相任职期间(2001年-2006年),中日关系冷淡。2004年10月,日本内阁府《有关外交的舆论调查》表明,对中国“没好感或不太有好感”的人达58.2%,比前次调查上升10.2%,调查结果都创下至2004年为止的新高。同年9、10月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进行的舆论调查也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感到“很不亲近”和“不亲近”的人占53.6%,比2002年的调查上升了10.3%。自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发生以来,日本政府和一小撮右翼分子肆意歪曲历史,蒙骗日本民众,导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据2013年8月日本非营利活动法人“言论NPO”公布的第9次“中日联合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日两国国民对对方国家持负面印象的比例均超九成,创2005年首次调查以来的新低。中国受访者中对日本持“不好的印象”的比例高达92.8%,日本受访者中对中国持“不好的印象”的比例也高达90.1%。

第三,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历经20多年后,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本身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包括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国际交流员的工作能力、扩大其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如何扩大选拔对象范围;如何扩大该项目的后续效应等等。

三、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是日本实现其文化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战略机制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认为其对中国的启示可以归纳如下几方面。

第一,积极推动并建立“草根民间交流”模式,探索更多自下而上的国际交流新途径。民间交流是构筑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础所在,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之所以能取得瞩目成绩,在于它20多年来始终着眼于民间交流,积极为民间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了国民间的感情沟通、相互理解和认可度,从而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中日两国地方政府间的友好交流。

第二,“草根民间交流”组织运营的科学先进理念不可或缺,提升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是关键。文化传播离不开各种组织运营形式的载体,作为民间组织运营的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其成功离不开政府、地方和民众三位一体的参与。文化隔阂的消除,文化使者能力的提升,参与度的提升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个层面的力量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运营模式中的先进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克服其局限性,扬长避短。

第三,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可以积极推行外国文化“请进来”模式。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的成功还在于它的远见卓识和开放的姿态,让中国国际交流员直接进入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与日本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共事,为“请进来”的民间大使发挥文化外交作用提供舞台,在潜移默化中将其文化理念、价值观等传播开去,达到了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加快文化“走出去”模式的步伐,以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报告又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进一步强调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整个文化要求中的总领性地位,突出了它的战略性地位。因此,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应该有多方位和更深入地探索。推行外国文化“请进来”的文化外交战略,可以提升中国国民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促进相互交流,不断扩大民间友好的基础;同时还能表明中国宽阔的胸襟,最终提升中国的正面形象与国际公信度。

结语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例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117-03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模式。交际范围的扩大、交际方式多样化、交际时空虚拟化等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仍面临许多困境。首先,口语交际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其次,口语教学缺乏理论指导,教学方式单一、死板。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广泛实行,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被重新发现,许多学者、专家也纷纷探寻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新理念。对话,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在此背景下,“对话”作为指导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理念就应运而生了。

一、“对话”理念的释义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是俄国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蕾在其代表作《被压迫的教育学》阐述了对话式教育思想,他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对话作为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它具有实际意义和隐喻意义两种形式。而隐喻意义的对话不是单纯以形式来判断,更关注重对话的精神与对话品质。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对话,它可以是一种实际意义对话,还可以是一种隐喻意义的对话。在课堂中师生之间虽没有言语上的交流,但手势、眼神之间的交流也能构成一种对话。

二、“对话”理念与口语交际教学的融合

“对话”理念之所以能够与口语交际教学相融合,成为口语交际教学的指导理念,是因为对话理念所强调对话主体、对话目的、对话态度、对话过程等,与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有着许多契合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地位的平等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广泛推行和逐渐深入,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几乎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是被动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口语交际的双方只有在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正常的对话,缺乏了这种平等性,交际的过程必然是难以顺利进行的。

2.对话主体间的真诚、信任。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传递已有的口语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做这做那,而是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对话的实现同样需要主体双方在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与沟通。保罗弗雷来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说:“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存在;没有谦虚的态度也不可能存在对话;对话还需要对人深信不疑,对他们的制造与再制造、创造与再创造深信不疑……”

3.过程交互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人际交流的素养。过程交互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它是始终充满互动变数的的过程。交际语言学家甘柏兹谈及会话合作时说到:会话人面临的问题不是仅仅理解一段话语,更重要的是从互动中进行交流。而“对话”理念之所以能够引入到口语教学中是因为对话的品质也是交流、互动。虽然“对话”不仅仅指实际意义上的对话,但是所有的对话都离不开交流。

三、“对话”视角下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困境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实行,许多学校也纷纷改变教学形式,语文课堂可谓是一片生机,然而由于缺乏对“对话”教学理念的深入认识,难以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并且成熟地运用于具体教学中,因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以致口语交际教学流于形式。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偏离语文实质的假对话。现有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把“口头练习”与“口语交际”相混淆的误区。以人教版新教材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口语交际”模块的设置中是与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块成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以某一话题为主线,包含了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教学也丰富多样。这样特殊的教学形式往往导致教师不好把握口语交际能力目标,本是课堂上应该完成的交际对话,一些教师却让学生进行口头练习或者“你问我答”式的交流,看似热闹无比,但实质上是答案早已经在教师的预设里面。学生没有机会与权利来选择他所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此这种互功只是单向的、表面形式上的互动,不符合“对话”的理念。

2.忽视了对话的多元性。对话理念反映在教学中是多元的,它包括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随着新课改的广泛进行,许多课堂改变了原先“灌输式”教育模式,开始走向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但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足,而忽视了对话的多元性,如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口语交际具有全面性、反思性、思辨性的特点,口语交际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对其进行深入理解。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则需要更多自我反思、自我对话,从而不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3.忽视情感交流的对话。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内心对交流的渴求,因而对话理应是充满情感的。然而现有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关注学生所表达的正确与否、是否达到教师理想的正确答案,忽视了他们之间在表达交流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面的需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口语交际的训练是融合在了综合实践活动中,这样虽能提高学生口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相对独立性,容易把这种交流活动作为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工具。在教学活动中侧重的是活动任务完成与否,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如何,而忽略了关注学生口语表达过程中有哪些障碍,是否有交际兴趣,可以得到哪些提升等。

四、“对话”理念下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1.教师观念的改变。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进行观念的改变,要认识到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应改变传统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走,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的观念。要建立深度的师生关系,即在真诚、友好、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口语学习任务。

2.丰富口语教学内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开发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有创新意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同时,要意识到教师自身、学生特点、学科内外以及生活中各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课程资源都要进行开发。课堂中多采用具有吸引力的话题,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对话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的交际情境。

3.创设对话氛围。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对话氛围的创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适应这种口语交际教学的对话。“自主”即重视学生的自由表达,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架设了学生与伙伴对话的平台,营造了人人参与对话的教学氛围。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疑惑都说出来,自由地表达观点,尽情地提出见解,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培养了自身的倾听、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其次,要重视情境教学。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新版初中阶段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很好的方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活动,构建出了学生今后走出学校将面对各种的交际情境,在无形中锻炼了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4.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首先,评价应多元化。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传统的纸笔测验和标准化测试在评价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评价方式单一。同时,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被置于评价过程之外,从而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口语交际要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但要让学生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参与评价,而且家长的评价也可以成为评价主体的一部分。

其次,评价应具有层次性。由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或者同一学段的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均衡的,因此评价应具层次性。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更高、更细致的规定,口语交际方式也要求更加多样化,如即席讲话、主题演讲等。此外,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知识范围、学业成绩方面的差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具有层次性。

最后,应重视鼓励性评价。口语交际评价不同于阅读和写作的评价,在具体交际情境中,教师应多以言语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因而,在评价过程中,多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话语,从正面进行引导,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与热情,让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放松的心态,大胆的进行交流。

总之,“对话”理念与口语交际教学的融合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也是今后口语教学的基本趋势之一。口语交际教学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部分,而“对话”理念与口语交际教学的“联姻”也有其必然性与可能性,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更好地将该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中,为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也是当今教育工作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喻宜友.论语文对话教学中的伪对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1).

[2](巴西)保罗・弗莱雷著.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例10

【关键词】口语交际;作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70-01

语文课程改革,把原来的“听话、说话”课改为“口语交际”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换,而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重大发展,体现了学校教育注重了对未来公民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培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人通过参与省级“口语交际课”课题研究活动,对口语课的作用与教学有所体会,现浅谈几点:

1 明确开设口语交际课的意义

口语是最直接、最方便、最经济,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沟通,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口语表达。因此,任何忽视口语认识和口语锻炼的人,都是错误的。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充分认识口语交际能力的意义,发挥口语交际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本人认为,学校开设口语交际课程,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1.1 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口语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交际化、高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口语交际的质量和要求也更高了。开设口语交际课是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战略角度来提出要求的。对新一代青少年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的训练,具有时代迫切性和重要性,正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说:“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因此,我们不能把口语交际课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

1.2 它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重书面语言而轻口头语言”——重文轻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全面的落实。口语交际课的开设有利于扭转“重文轻语”的偏向。上好口语交际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同时也是“说与写”的互补互助过程(为了说得好,需要用笔作记录、做准备。人运用语言交流,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词语)。我校自从开展口语交际课研究与实验以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3 它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进行口语表达就得像当面“锣”与当面“鼓”同时打响。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都需要这些智力、智能。口语表达,看起来是“说”,但实际上它是于倾听、观察、思维、记忆、想像、应对融为一体,需要融会贯通。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着,其过程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智力潜能,同时使学生的智力也得到培养和训练。当你的口语交际课进入正常状态时,你会看到学生们在听、说的同时还会善于察颜观色,他们还会根据说话人的表情、动作、神态、语气等,揣摩其弦外之音。两年来,我们认真开设好口语交际课,学生的智力的的确确得到不断开发和提高。

2 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

俗语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口语交际课也没有固定的教法。根据本人两年来的口语交际教学实践,我认为,上好口语交际课必须学期工作总注意“三个一”一个原则、一个情景和一个特性。

2.1 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生成,不能一蹴而就,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小学生一方面因受方言影响,未能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而口语交际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是“用普通话交流”,如果老师上口语课,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就会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因此,要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生活体验,应把口语课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欲望上,在这个基础上,允许学生先用方言进行口语交际,再逐渐转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而且教师还要适时鼓励和引导,千方百计让学生敢于交流。另一方面是小学生见识浅、胆量小,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胆量,多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先学习用基本的文明礼貌语说起,再从简单的组词到说一句完整话,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心之后,然后逐渐按学段的要求进行有意识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2.2 情景——注重创设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景:情景是指人们生活的一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总和。人的一切活动也是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心智活动。口语交际课要通过创设符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景,才能使学生产生说话的欲望,进而投入角色,进行交际活动。口语交际课是否成功,关键的一点是在于老师创设的情景是否适应学生生活体验。例如,一年级 “语文园地”:中《有趣的游戏》这个口语交际话题,课前我就组织学生到操场玩“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活动由于学生参加过游戏活动,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课堂上,我先用简笔画为学生创设了课文里三个游戏情景,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感乐趣的游戏名称、玩法和怎样有趣。学生就很快有话可说了,而且说出了各自喜欢的游戏和玩法以及童趣。无论学生是在小组交流,还是在讲台演说,都表现得非常愉快、和谐,使这一节节胜利口语交际课进行得很成功。

2.3 特性——交际性和互动性:“交际”两字,除了“听”和“说”两个意思以外,还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不再把“听”和“说”看做两种孤立的能力,而看作一种活的社会文化、社会关系,这比简单的“听”和“说”具有更高的要求,作为交际的双方,一是必须具有交际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二是必须认真倾听,并作出适时的对话,不断应变、分析、归纳、评价。所谓交际性,就是要具有这样的特征,通过双向交流,达到沟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