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人际交往心理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7:45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例1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能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也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现代社会以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如果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将对大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1.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家庭或社会等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和异常人格特征,并由此引发个体的异常行为方式和行为表现。由于心理障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为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进行人际交往,以致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对本人或者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自负心理

自负的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个人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高兴时就不分场合的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地说个不停,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态度。

1.2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成就、名望、品德、优越地位等存有一种不友好的、敌视与憎恨的情感,他把强于自己的人看做是对自己的威胁,是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而感到不悦,甚至产生怨恨、愤怒的烦躁情绪。

1.3多疑心理

具有多疑心理的学生,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的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

1.4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为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影响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1.5害羞心理

具有害羞心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就会在语言上支支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内心上回避人际交往。

2.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这些障碍不是突发的偶然性心理表现,而是大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2.1家庭原因引起的人际交往困惑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所在高中的佼佼者,跨入大学校门之后发现自身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部分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如别人,知识面比较窄,没有像样的特长等,在与其他学生交往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卑、封闭心理,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能够以正确的心态与同学交往,进而产生各种人际交往的困惑。这些人际交往的困惑导致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于敏感,对同学的人际表现曲解误解,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过于消极,进而影响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2教育体制造成能力培养的欠缺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对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功课,忙于各种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集体意识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主动性。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却不会与人交往相处,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大学阶段的学习压力和各方面激烈的竞争使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大学里复杂的人际关系,部分学生对于各种校园活动不够积极主动,无法培养集体观念和人际交往的技能,在遇到学习或生活困难时无法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这样使得他们陷入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状态,对人际交往丧失信心。

2.3网络依赖引发人际交往的排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1%,其中高校学生达到了90%。上网聊天、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网络作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求。成天泡在网络上与远在天边的网友聊天交流,把精神寄托于虚拟世界,躲在远离现实的避风港,有时候会导致大学生对于现实人际交往的缺乏主动性,现实人际交往的技能因缺少锻炼而丧失。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迷恋网络造成精神空虚、学业荒废,有一些学生去发网络辨别能力或经不住诱惑而出现痛苦的网恋或者上当受骗,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患上“网络综合征”,出现严重的焦虑、忧郁和惧怕现实等心理疾病症状。

3.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障碍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对于大学生良性人际关系的建立会产生阻碍作用,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应该从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正确的观念,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尝试,培养人际沟通的技能,进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1加强学习,掌握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

要想成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遵循平等原则,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性格、能力和家庭条件的差别,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他人,平等相处。其次要遵循互助互利原则,交往一方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人际交往过程中破除个人主义,善于向别人求助,乐于帮助别人。最后要遵循宽容诚信原则。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者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同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以诚相待,不卑不亢;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

3.2重视沟通,锻炼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

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是建立在频繁的人际沟通过程中的,良好的沟通为交往双方提供身心发展的信息和资源,建立和维持相互之间的联系,促使持久稳固关系的形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重视沟通,在人际沟通中锻炼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另一方面要注重语言沟通,积极评价他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要正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忍让,积极化解矛盾。

3.3注重实践,科学运用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往往与真实的情况有所差别,人际交往的心里效应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效应主要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刻板印象。积极了解一些交往心理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合理运用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善于表达自我,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克服刻板印象对于自我判断的影响,避免先入为主的偏差,同时正确处理冲突,及时调整自我表现。

【参考文献】

[1]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人际交往心理学例2

人是群体动物,需要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人要想发展,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人际交往是人们维系和提升与他人关系的重要途径[1]。大学阶段是学生由校园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入手,充分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认知的研究,使学生能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认知

(一)情绪认知方面

当学生由一个环境进入另外一个环境学习时,学生身边的环境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而言,最为直接的变化就是身边竞争者的变化,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与学生一同竞争的人是同一区域内的学生,生活条件、教育水平等多方面都相差不多,且学生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成绩。当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竞争者转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生活水平、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当这些差异作用到学生身上时,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人际交往方面,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交流等方面不积极、不主动,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2]。

(二)羡慕认知方面

羡慕心理是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经常羡慕其他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社交能力、学习成绩等,但自身却缺乏主动改变的动力和能力,久而久之这种羡慕就会转化为很多不定因素,进而影响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发展。

(三)自我认知方面

自我认知方面主要是指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部分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因为本身在经济或者学习上占有较大的优势,又或者是受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较大的优越感,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喜欢对其他学生指指点点,经常凌驾于他人之上,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知不仅不利于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发展。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认知的改善路径

(一)引导思想认知

思想认知引导是帮助学生有效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途径,高校教师应加强对思想认知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因此,高校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重视专业课程的引导。高校教师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通过开展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来对高校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如何正确地看待周边环境要素的变化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第二,重视其他课程的引导。高校所有课程的教师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专业课程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包含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而不是仅仅讲授专业课程的内容,因此高校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三,重视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建设。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高校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能随时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沟通,解决心理认知问题,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改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

(二)创设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促进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降低心理障碍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时,应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创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比如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认知进行引导时,教师可以定期地以学院、专业或者班级为单位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不断感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乐趣,从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三)构建预防机制

为全面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改善工作的工作质量,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引导教师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工作准则———预防大于治理,即引导已患有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投入成本要远大于在预防方面所投入的成本。因此,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工作中,高校教师应加大对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视,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出现。因此,学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构建预防机制:第一是学生自觉。教师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宣传,明确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类型和特点,并明确学校在人际交往心理认知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自省,一旦发现自己存在人际交往心理认知问题,就可以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打好基础。第二是学校引导。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定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可以借助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筛查可能存在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学生,并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

(四)优化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是影响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教师应加强外部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降低各种人际交往心理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可能。首先,在家庭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家长提升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辅导工作的积极性,让家长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利用家庭的温暖感染学生,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认可程度,更加自信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其次,在学校方面,学校应加强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和校园生活,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质;最后,在社会环境方面,学校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一些不良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无法进入校园中,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综上所述,人际交往心理认知会对大学生培养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高校教师应加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充分体现出高校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严峥.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消除对策[J].心理医生,2017(2):275-276.

人际交往心理学例3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常见表现

1.恐惧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紧张、害怕,乃至手足无措、脸红心跳、语无伦次。严重者甚至害怕见人,产生自闭心理,以致患上“社交恐惧症”。

2.自傲心理。表现为傲气轻狂、鄙视他人、自高自大,只强调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对他人缺乏尊重,不能与人平等交往。有的还表现为乱发脾气,对伤害别人不以为意。

3.自卑心理。表现为缺乏自信,畏畏缩缩,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没有勇气和他人交往。有的甚至产生自轻自贱的情绪,终日在孤独和自我封闭的状态下自我折磨。

4.封闭心理。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往,或者出于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心理;或者出于“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人多疑的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远离人群。严重者可导致“自闭症”。

5.嫉妒心理。表现为在交往中或直接或间接中伤、怨恨、诋毁别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成功和进步。常常被嫉妒的烈火搅扰得心态难平,也极容易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封闭的成长环境。当今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三口之家的生长环境中,孩子缺乏人际交往的习练机会。而由于工作节奏、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往日渐减少,过去那种“串门”、“呼朋引伴”的交往方式已逐渐被人们淡漠,孩子自然也就失去了和家庭之外的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于是,孩子终日从教室这个封闭的空间到家庭另一个更加封闭的空间,在教室上课、学习,回家做作业、看电视,人际交往几乎被剥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不懂得如何和他人交往,因而很容易产生孤僻、自闭等心理障碍。

2.父母的不当教育。今日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自然会给予孩子细腻、周到的爱。很多父母出于关爱,限制孩子的人际交往,甚至给他们灌输一些不正确的交际理念,从而使得孩子心里形成一些偏执的思想,比如“不可轻信别人”、“决不受欺负”等。另外,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在家里、在父母面前说一不二、霸气十足,和他人交往,自然自狂自傲,不懂得谦让和尊重别人。

3.人格因素的影响。所谓人格,就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和性格等。有的学生天性脾气暴躁,在人际交往中就容易对人大发雷霆,破坏了人际和谐;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则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障碍;有的苛求他人、易感委屈、斤斤计较……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4.心理成长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有的甚至进入青春发育期,因此这个年龄段被称为“危险年龄”。也就是说,心理和生理上的激剧变化,使其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使心理处于动荡状态。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独立的需求增强,从而出现逆反心理和“心理断乳意识”。所以,大多时候会显得固执、偏激,很不好相处。另外,由于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且做事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情绪,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及时处理,会使他们陷入各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泥沼。

三、消除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策略

1.建立家庭、学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家长、老师应携手共同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问题,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创设一个活跃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人际交往能力训练课,并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指导,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交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不仅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摆正心态,不自傲也不自卑。同时,悦纳他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如此才能尊重和信任他人,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学例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53-02

十六七岁的中职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成长发育期,此时他们需要朋友,需要与人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会使他们有愉快、乐观的心情去学习,拥有朋友才能感到社会的温暖。现实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介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与相互作用。中职生人际交往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与成人的交往,即与父母的交往和与父母以外的其他成人的交往;另一方面是与同伴的交往。中职生主要时间是在学校(特别是班级)度过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校内人际交往的辅导。

一、利用集体的力量,对一般中职生进行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

1.教师要树立个人魅力,运用好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权威性,这种无形的个人权威使正式交往得以顺利进行。非正式交往与正式交往相比较它有方便性和随意性,它一般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非正式交往也是在需要、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或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是在轻松和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所以非正式交往的作用在很多时候比正式交往的作用更大、更明显。在教育教学中既要重视师生间的正式交往,也要对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恰当运用正式与非正式交往。

2.营造民主环境,塑造积极个性,培养交往能力,促进人际交往。教师的领导作风实际上决定着师生双方的交往模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实行民主的领导方式,还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中职生积极的个性是在民主的氛围中塑造的,其对中职生的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中职生在民主交往模式中不但能激起其对所学科目的兴趣、热情,提高学习成绩,还能进一步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更有利于他们的交往。中职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都是在这种交往模式中发展起来的。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这是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关键。中职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核心和灵魂是他们的创造性,在民主交往模式中能不断地得以提高与发展。在民主的交往模式中充分体现出班级气氛的民主、平等、和谐、活跃,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他们畅所欲言,思维敏捷,敢于提出问题,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3.正确对待各种非正式群体,促进中职生人际交往的发展。中职生在学校进行的人际交往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学生在校主要的任务是完成任务学业和学会做人,他们在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的同时而进行的互动、学生之间根据教师的倡议而进行的互帮互助和学习竞赛,这些都属于学生之间的正式交往。除此之外学生之间还较多地表现为非正式的交往,如课间、课外活动、宿舍生活区等进行的交往,这种交往的结果就是在班级中形成了各种性质和形式都不同的非正式群体。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及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交往。重视班级里亲社会型的小群体,有利于班级的形成和发展。群体之间的交往是群体成员信息沟通的重要场所和情感的依托,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这样的群体来,使他们形成开放、乐观、团结互助等积极个性品质。

4.加强班级管理,班风良好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加强班级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风的关键,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班级非正式群体就是在班级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教师应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引导,充分利用这些非正式群体促进学生的积极交往。因为舆论对一个集体,尤其是班集体很重要,包括在班级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如何选择交往的对象而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等。所以教师应建立班级的正确舆论环境,加强正面引导,建立各种合理规章制度,给出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让学生去遵守。同时对在交往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好人好事更要给予宣传和表扬。教师要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班级风气积极向上,学生的非正式交往得以健康的发展。

二、对个别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的辅导

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个别中职生存在自己无法融入集体的感觉,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却又害怕、不善于与人交往,他们自身具有交往困难。分析之,原因可归纳为受个体生理特点的影响与个体心理特点影响两方面。

1.有些生理缺陷,或学生本人认为的生理缺陷,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际交往,如缺牙、身材矮小、伤痕等,这些与其他人不同的生理特点,使他们感到自卑。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让他正确看待自己的缺陷,一方面引导帮助他不要把缺陷夸大化,尽量通过修饰来掩饰自己的缺陷;一方面引导他发掘自己的优点,与此同时,要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使其在同学们热情的帮助、毫不嫌弃的交往中漠视自己的生理缺陷,将其看得淡然化。

2.对由个体心理特点影响而导致交往障碍的学生应针对不同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辅导:(1)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如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妒忌、猜疑、偏激、报复心强等特点,这些心理自然就会影响到个体与他人的交往。教师应根据不同心理设计出适合的教育辅导方案进行矫正。(2)个人能力方面的缺陷的心理。如言语表达能力差、缺乏交往的技巧、不善交往等,这些学生生性怯懦,很少与人打交道,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常采取回避行为。针对这些情况要进行如下辅导:①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找出原因,取得学生父母的支持和配合。②在学校里,教师应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创造更多机会进行练习,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③鼓励并帮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发挥集体的作用,教师和同学们多称赞、多倾听,以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肯定自己。(3)曾经有过交往失败的经历,缺乏人际交往信任的心理。在交往中有的学生过于自信偏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屑与人交往,因而使人敬而远之。对这样的学生,首先应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交往失败的原因,创设一些活动,让他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别人的长处,再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如交往中的诚信等。(4)嫉妒心理。由于学生的认知面比较窄,思想不够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长远,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样的心理常常使他们不能融洽地与别人相处,常常在心里不自觉地将别人与自己比较,而影响了交往。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辅导时态度要坦白和诚实,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敞开心怀引导和纠正。与此同时还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引导他们用别人的长处来完善和弥补自己的不足,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5)情绪化、逆反心理的辅导。中职阶段心理的不成熟很大反映在情绪化上,男生比较多见,如经常容易发怒,经常与同学、家长和教师发生对抗,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又不愿承认错误。同学们都不愿与这样的人交往。

笔者建议用如下措施来辅导这样的学生:①要让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认识到,经常性的发怒不仅伤害了别人,更加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②要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数数法、内部积极暗示法、冷处理法等。③在学业之余适当学些艺术,用艺术来陶冶情操,丰富学习生活。④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其对集体生活的归属感和荣誉感。⑤学校和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要适度,要循序渐进,要讲究方式方法。⑥身教胜于言教,要求教师与父母在学生面前要做好榜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师生之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三、对中职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的几点建议

1.社交知识和规范训练。这需要学校、教师的重视,如开设讲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其本原则等的课,编制规范性的行为要求,组织孝心教育、礼仪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看相关的书籍。

2.三分钟演讲训练。利用读报课或政教活动时间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演讲,先请交往能力强的同学做示范,以后则要注重让一些有交际障碍的同学一试身手。

3.角色扮演训练。通过变换角色、变换身份,在不同的环境中训练社交技巧和应变能力。比如,为了管理好班级,学生干部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于是叫同学演说假如你是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你将如何搞好班级管理。这样既选拔了人才又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4.自我想象暗示训练。考试前为消除紧张心理,可以用冥想法放松自己,想象自己处在空旷的山谷中,让思维驰骋起来;同样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想象自己处在难堪的人际交往情景中,通过积极的暗示:“我能行”、“这没什么可怕的”等,使自己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心理学例5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如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更好地相处、缺乏与他人主动沟通的勇气等等。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在生理上都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里发育还未完全成熟,而这就很容易е滤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甚至发展成为交往障碍。那么,如何正确识别人际交往障碍,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自我调试,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猜疑心理重,缺少知心朋友

许多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有时猜疑心理过重,认为对方在戴着面具说假话。其实所谓的猜疑,是一种在缺乏充分认识的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的不信任和怀疑的心态。有些猜疑心重的同学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或者算计自己。这种猜疑心理一旦持续或蔓延,身边的知心朋友就会减少,甚至没有知心朋友。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大学生猜疑心理过重,会对以后的大学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自我中心,不能深入交往

许多大学生往往会建立自我的小中心,有一个只有自己才能懂的世界,别人与他深入交往是非常困难的。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只满足于自我的感觉良好。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生活都是以寝室来划分的,有的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就变成了以寝室为中心。他们大多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而在寝室里又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这样长期的生活下去,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自卑心理,交往困难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当一个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与尊重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一些刚入校门的大学生,在新同学新老师面前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愿意开口说话,这种自卑的心理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当看见有些同学在大家面前表演自己的特长或其他技能时,觉的自己什么也不会,这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四)恐惧心理,社交恐惧症

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小就不敢与人交流。小学乃至到了初中,高中都生活在一个小范围的圈子内,而到了大学会遇见许多人许多事,自己的心理又开始变的恐惧。恐惧心理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敢与人说话,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社交恐惧。

(五)孤僻心理,不想交往

大学生们在进去一个新的环境后,如果调节不好自己的心理,那就很容易变得孤僻不合群。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经常自己独自一个人进行生活。班级的集体活动不参与,同学之间的聚会不参加,甚至都不愿意正常的与身边的朋友交流。这种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不是很常见,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所对应的调试对策

(一) 尊重他人,倾听并恰当地给予反馈

当与同学出现矛盾或者问题时,首先要学会理智思考,不可感情用事。不要让猜疑的心理在自己的心中持续蔓延,而是要督促自己去寻找证据。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给予他人适度的尊重与理解。在猜疑别人是否议论你时,应先回忆一下自己最近是否引起过什么事端。在参加谈话的人中是否与人发生过争执等。如果疑点很多,证据实在、确凿,你应以诚恳的态度,鼓足勇气找对方坦率交换意见。尊重他人是大学生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第一步,只有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才能与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当别人与你谈论时,记住倾听和反馈比猜疑要重要的多。

(二)不吝啬自己肯定和赞扬的话语,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真诚的谈话基础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学不能做到正确的与人交往,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让其他的同学不敢与其深入交往。正确的做法是不吝啬自己对他人肯定或赞美的话语,这样的表达能够适度的拉进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和紧张感,让你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打开自己内心的大门,做到真诚的与同学交流相处。

(三)学会宽容和谅解,适当地替他人着想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善于管控自己的心理,要想克服自卑,就要正视自卑。自卑是一种自我怜悯的心理反应。有些大学生往往把问题看到的过于严重,终日沉溺于比如他人的自我比较中,长期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自卑感加重。学会宽容待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与人相处,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可以不必那么较真。大学生们更应该如此,同学之间的相处要做到真诚交流。当你做事不再只是以个人为中心时,你就迈开了第一步,其次就要适当的倾听他人的话语。当与其他同学出现矛盾时,要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重伤了对方,要学会现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四)关心和帮助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心态体现着一个人的素养。大学生在大学生涯里要学会主动的关心与帮助他人,与人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关系。适当的心理暗示,可以缓解自己的恐惧心理。多多参加大学班级和学校的活动,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

(五)遵守所在群体的基本规则,同时保持独立自主和谦虚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一个人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化的产物,当群体中的个人出现孤僻现象时,应懂得及时自我调解。不想与人交往的大学生,会让自己置身于孤独的境地里。当踏出校门时,就不会懂得团队之间的协作该如何完成。所以一定要遵守所在群体的基本规则,按照规则去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要清楚的知道,特立独行或者不合群等行为不属于独立自主,这里的独立自主是指要有自己个人的思想意识,不会因为别人的想法而左右自己。另外一方面,拥有谦逊的品格与品质也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这些积极地、正确的处事方法与做人的态度都会让你的大学生活更加健康、快乐。

三、结语

人际交往心理学例6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期间,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努力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完成大学阶段社会化的成长历程。但大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并迅速向成人过渡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过渡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常常会使其产生种种内心矛盾和不良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他们阅历还浅,涉世不深,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生活、学习上还有较大的依赖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告高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所以,本研究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角度找出存在的问题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以此来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可引导大学生妥善地解决各种矛盾,对促进他们的心身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1.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是有的大学生在交往中自傲心理严重,过高地估计自己,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还有些大学生在为人处事中总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需要,喜欢自吹自擂、固执己见,总是维护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固守自己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意见,寸步不让他人,甚至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这种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2.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品质,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担心失却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有关材料表明,某高校大学生中具有明显自卑感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8%左右,有的自卑感还十分严重,甚至自暴自弃。自卑的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在社交场合表现拘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3.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感情。嫉妒一旦出现便成了纷扰的源泉,不仅妨碍了他人的生活,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不适。这是一种非常又害的心理现象,会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会对嫉妒者的人格及今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1.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矫治

自傲和以自我为中心是不良交往心理的特征之一,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要克服这种心理,就必须按以下三方面要求去做:

A.要平等相处,尊重他人

应当平等待人,善待他人,不过分苛求他人,使交往双方都有机会满足自己的需求。

B.要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人际交往中不要唯我独尊,固执己见,要容许有不同意见,要能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和批评。

C.换个立场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可借助心理咨询的“空椅子法”和“角色扮演法”来尝试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D.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如倾听,以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在倾听之前就已经关闭了耳朵,只听得见自己得声音。真正会倾听的人不仅用耳朵在听,更是用眼睛、用心灵在听;不仅能听懂语言所包含的意思,也能听懂弦外之音。

2.自卑心理的矫治

自卑是心理咨询中的常见问题,其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个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有点比较,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严重的自卑心理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精神负担,所以,大学生应积极改善自卑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A.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B.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要学会正确同别人比较,正确看待别人;提高自己的自尊心,提高自我期望。

C.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平时和参加一些活动之前,不能消极地暗示自己,而要多分析自己得有利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D.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一个人在成长和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曲折和困难。因此,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失败,要正确对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振作精神,要及时从挫折和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不要让这些成为自己精神上的负担,而要成为前进中的动力。

E.树立自信行为

因自卑而妨碍交往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应树立自信行为。如:锻炼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盯住对方的眼睛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要条件。所以,大学生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使自己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3.嫉妒心理的自我调适

A.纠正认知偏差

嫉妒者往往会认为他人的成功和成就是对自己的利益侵占和威胁。实际上,别人的成功完全是通过自身努力来取得的,嫉妒者不应该把成功者的成就视为自身的失败,反而应该学会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并非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关键在于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B.注意的转移

可以通过参加有益意的活动,勤奋工作,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没有时间去嫉妒他人。同时,可以通过转移关注点,从自身寻找自己的优点,已达到自身的心理平衡,来缓解和消除嫉妒心理。

参考文献

[1]谭先明,王玉昕.大学生人际归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广州: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2-20.

[2]郑莉君.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2):49-52.

[3]曹尧谦.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J].湖南: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5):151-153.

[4]罗建华,梁斌.试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J].云南: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3,(3):91-94.

人际交往心理学例7

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对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访谈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亟待发展,而且中学生本省也有提高心理素质的需求,所以研究二拟采用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在人际交往中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为了防止学生的期望效应,采用班级整体辅导的方法,首先在高一高二随机抽取四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4-18岁之间。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46人和52人;对照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51人和53人。男生113人,女生89人。研究时间从2013年3月到2013年7月。为了防止测量对后期实验的干扰,研究二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量表施测。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包含207个题目,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具体化为22个因素。16项人格因素问卷,由卡特尔根据人格特质说,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而成。研究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同时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之后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表一)首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前测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认知、个性和适应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再次对实验组对照组的16PF前测分析,结果发现除敏感性上有差异外,其他人格因素的差异都不显著。团体辅导能够使中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下降,经过实验处理的学生变得更善于处理学习和人际问题,身心发展更加健康。冯正直、张大均的研究认为心理素质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认知是心理素质结构的基础,个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核心,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表现。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实验前还是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认知结构差异都不显著;在个性和适应性上前测差异不显著,但实验增量的差异显著。这表明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对中学生提高还是个性发展和适应性能力增强上。另外我们还使用16PF探讨了中学生经过团体辅导后人格的变化,结果发现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和有恒性上有显著增加,幻想性和忧虑性显著下降。表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后,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做事风格更加沉稳。与心理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却减少,在人际交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人际交往心理学例8

(一)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极大的需求,他们人人都渴望获得真挚的友谊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因此,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使他们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自信,保持乐观向上的认知态度。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品质,能够很好地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反之,如果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则容易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孤单等不良情绪,由于心胸狭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容易形成各种压力,严重地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孔子曾说过:“独学则无友,则孤陋寡闻”,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帮助我们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也提高了对他人的认识。在整个交往过程中,我们彼此之间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对方,同时也可通过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清了自己。交往越多涉及的面越广,交往的程度越深,我们彼此的认识就越深刻,才能达到前面所提到的,得到他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量不断提高,人们对拥有的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也随之增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互换,使自己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协调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良好的集体,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品质都是在民主、和谐、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反之,则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自卑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自卑是心灵的癌症。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情绪。适度的自卑能激励人发愤图强,取得成就;但过度的自卑则会使人堕落颓废,自毁前程。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心比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成为自卑心理的牺牲品。因为自卑,他们往往精神萎靡,丧失热情,学习落后,成长受阻,严重的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天资较低,或者学习习惯未能培养好,造成学习能力较弱。从小学到大学,他们的学习成绩都跟不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产生了自己是“差生”、跟不上的感觉,随着岁月的不断沉积,就逐渐形成自卑心理。

2.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或家庭残缺。由于经济状况较差,父母整天忙于奔波,养家糊口,无暇顾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再加上其自身的素质不高,社会地位相对低微,学生容易产生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或者由于家庭残缺,使孩子缺少本该有的温暖和稳定的生活,从小蒙上生活的阴影,产生了自卑心理。

3.学生所处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学生自身比较调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再加上某些学校或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当,常常把他们视为差生,不愿也不想与他们打交道,他们的座位也排在教室的后面。时间一长,这类学生就慢慢自认是差生,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放纵甚至是放弃的心理。

(二)自卑心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影响人际交往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自卑心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卑的一些表现及其潜在特质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潜在的影响。

1.封闭。由于自卑心理而导致的封闭性大学生,通常不喜欢与人交流,觉得交往起来过于麻烦,更多的时候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出不去,外人进不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

2.嫉妒。自卑者的心理容易产生一种畸形的嫉妒心理,在各个方面都想争第一,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得心理上的胜利,恶语重伤别人,这也是导致与他人交往关系交恶的原因之一。

3.敏感。自卑者过度的敏感会对人际交往很不利。很多时候,对方一句很不在意的话就会刺痛到自卑者的神经。自卑者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听到对方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就会受到伤害,甚至愤怒,搞得对方都莫名其妙,久而久之,自卑者就很难听到真话了,听到更多的是一种恭维,和朋友的交往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

 

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文章:

1.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人际交往心理学例9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定义、意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及主要障碍和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2)学会有效的沟通,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实现良好通畅的人际交往。

教学内容:(1)人际关系交往的定义和意义。(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障碍及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3)怎样实现有效沟通(这部分是重点):沟通特点、沟通困难因素、掌握干扰、沟通态度、沟通原则、沟通技巧、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为你支招。(4)思考题。

教学形式:提问、讲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游戏、归纳总结。

二、提问导入主题(提问法、讲授法)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心理软肋吗?提问:为什么我总感觉到孤独和无奈呢?为什么我就没有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呢?为什么我的父母、我的室友和我住得很近,可心理上的感觉却咫尺天涯呢?为什么我一和陌生人说话时就感觉到特别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人际交往的定义和意义(讲授法,案例法)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指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及主要障碍:(1)主要类型:亲属;师生;同学;网络关系。(2)交友类型:人格;同好;同志;相邻;义气。(3)常见的交往障碍[1]: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4)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2]:自我;自卑;恐惧;嫉妒;猜疑;自负;羞怯;封闭。(5)人际交往心理误区: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心理定势。

四、怎样实现有效沟通(游戏法、讨论法、案例法、讲授法)

(一)沟通的四个特点。课堂小游戏一:撕纸。第一步:给每位同学发一张A4废纸;老师发出单项指令:―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问问题―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第二步:这时老师可以请一位同学上来,重复上述的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同学们可以问问题。

讨论:第一步完成之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第二步完成之后又问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误差?

(二)造成沟通困难的因素:缺乏自信;记忆力有限;重点强调不足;不能积极倾听;按自己思路思考;无慎重就发言;没耐心而争执;时间不足;情绪不好;判断错误;语言不通。

(三)掌握干扰:望;闻;问;切。

(四)沟通态度:知己知彼、合情合理、不亢不卑。

(五)有效沟通的四个原则:明确沟通目标;重视细节;实现至少一个目标;适应环境变化。

(六)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沟通?老师总结。(1)主动;(2)换位;(3)赞美;(4)包容;(5)助人;(6)加深。

(七)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第一步: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第二步: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社交礼仪;人际魅力。第三步:正确处理交往中的竞争与合作。

课堂小游戏二:心灵之旅(1)分甲乙二组,甲组先由助手带出教室,戴上眼罩,扮演“盲人”。(2)乙组扮演“哑巴”,讲清楚规则和要求。(3)10分钟后,让“盲人”除掉眼罩,谈出自己的感受,并请“盲人”指出自己的引路人。(4)之后,角色互换,“盲人”一组扮演“哑巴”,任意选取一“盲人”。

讨论得出结论:第三步内容:正确处理交往中竞争与合作。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

(八)为你支招:(1)交友的一个窍门:善用特殊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2)交友三字经。讨论:学会交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引出交友三字经:诚、诤和厚;(3)交友六要素。

五、思考与练习

谈谈你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心理学课程讲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际交往心理学例10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88-03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的互动。随着现代科技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交往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往的范围也随着手机网络等介入而跨越时空的限制,交往的内容除了以交流感情、切磋知识为主外,还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方式吸收社会信息。[1]

一、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

主观原因分析及调适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原因。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些专家或是老师、同学主要还是要从个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和帮助。

1.认知方面

人际交往的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如过高地评价自我或是过低地评价自我。前者产生自傲心理,居高临下[2]:后者是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害怕与人交往,恐惧交往失败。过度的自我中心化,觉得任何事情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人相处时,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情绪,任意表达自己的意见,随意表露个人的不良情绪,影响到他人的情绪和利益而恶化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更多受到别人的关注,但要获得这种尊重和关注必须先尊重别人,关注和帮助别人,才能有好的效果。对人际关系的过度理想化,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人际关系的判断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因而在最初与人交往中受到挫折和伤害,从而产生不信任感或是与人沟通困难的心理。或是认为人际交往相当于市场的交换,而伤害别人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以友谊情感至上的原则与人交往,一方面要认识别人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要认识到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以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2.情感方面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成分是关系双方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对个人的行为起着动力作用,人际交往中若有积极的情感产生则推动人际交往的行为,个人人际交往更积极主动:消极的情感则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个人表现出孤僻、自卑或是自我中心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恶化[3]。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全面地评价自我,超越自卑、恐惧心理,调整自负怀疑心理,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一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3.社交知觉及归因方面

社交知觉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及社会刻板影响影响到我们对别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认识,应该尽量避免。这些社交知觉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归因,归因是指个体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它也影响着个人的人际交往,如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把失败归因于环境不好、运气差、人际交往太复杂等复杂的外界因素,却很少考虑内在的因素,从而导致人际归因失误而形成人际交往障碍或人际交往的一些心理问题,产生消极的人际知觉和情感而自我封闭退却,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以及性别性偏差。当代学生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会影响到学生人际交往,所以对学生应该进行归因的训练。

4.行为、能力方面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足够的阅人经验及交往经验,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行为不当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别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在这些方面,当代学生应该多看或是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要善于表达自我,真诚地去赞美别人,同时也要提升个人各个方面的能力,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别人。

5.自我意识及价值观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并依靠这种认识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在对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发现内在自我对人际关系有很大预测作用,内在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成负相关,即内在自我意识水平越低的人人际关系困扰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应该积极全面地评价自我,充分地认识自我,相信自己有不同于别人的特长,克服自卑自负心理,敢于超越自我和挑战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地感受人际交往中的温暖,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价值观的一致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要素,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是调动个人交往积极的动力,如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简单认为人心叵测,人心自私,或是受相互利用等不良的价值观的影响,而应该积极正确地看待人际交往。

二、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心理

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除了从主观上分析解决外,还应该从客观上采取具体措施,如:

(一)重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宽松的校园环境,优化人际交往氛围

利用课堂教学、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宣传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奋发进取、团结友善的校风、班风、学风,提高学生人际信任度,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团队的一些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体会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去斤斤计较人际交往中的个人得失。

(二) 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或是学习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应该做的

1.对新生心理健康的普查、跟踪及指导

很多新生因为适应不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可能是人际适应不良所造成,心理的不健康从而也会加剧人际关系的恶化。所以对于新入校学生要格外重视,无论是心理学的专家和老师,还是搞学生工作的一些人员都要重视这一点。

2.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指导

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并懂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在其他任何课堂上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传授和分析。一些研究确实表明那些学过心理学的人或是懂得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是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情况更少[4]。对一些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行政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或人际交往知识的定期培训,如拓展训练,对于任何类型的成人或是学生都是适合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深刻体验人和人相互信任支持和帮助的伟大作用,以达到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全面的指导。

3.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及心理咨询方法的适当运用

学校可开展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当代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大多是来自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在咨询过程中重视从学生人际交往这条主线入手,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有效地帮助其解决问题。在咨询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咨询与辅导的前提与基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学生心理咨询的核心;训练学生交往技能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如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主动热情地待人,以及把每个人的感受都看成是最重要的,重视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除了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咨询和指导之外,还应该利用团体咨询的方法,以及朋辈的辅导是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团体心理咨询是专门为帮助那些有共同发展课题和相似心理困扰的人维护心理健康,克服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迈向自我实现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5]。团体心理咨询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强调人际交互影响,注重团体内的交流,并利用团体精神影响个人的行为。人际交往本来就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进行相互影响,团体心理咨询是辅导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别人,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团体咨询与辅导具有高效率、高感染力的特点,利用团队精神去影响每一个人,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朋辈辅导是学校心理咨询模式之一,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朋辈辅导是指由一些受过半专业训练的学生或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学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因为朋辈有更接近相似的价值观、生活理念等,所以在学生人际交往的咨询中更容易被接受,也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

4.加强家庭功能,亲情的付出和感化

很多学生在恋爱上容易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功能的弱化。如早恋或是恋爱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以及交流和沟通不良造成的。学生失去了家庭中亲情的支持和理解,就容易寻求同伴的交流,误以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恋爱,甚至是一种可以走入家庭的恋爱。而实际上学生对恋爱的责任心及后果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中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盲目交往。作为学生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早期的预防和疏导,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责任和温暖,培养孩子积极的责任心,是预防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的关键。

总之,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严重的一方面,仅次于强迫症,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社会化的发展与成熟,应该值得重视。清楚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明确原因,并从主客观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以利于当代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更顺利地被社会所接纳。

[参考文献][1]刘博雅.学生与学生的人际交往[J].中国市场,2011,(31).

[2]张小玲.重视学生人际交往,提高学生认知水平[J].龙源学院学报,1999,(S1).

[3]窦胜功.智商与情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An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ents

ZHANG Hong-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