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文化软实力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3:08

文化软实力论文

文化软实力论文例1

2、过渡重视自我修习的武术观———武术文化的渗透力障碍

软实力竞争的最关键的方式就是针对外邦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沟通。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比的就是传播技能。做到这一点,本国的历史文化就能漂洋过海,达到传扬的目的。新时代以来,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文化的传播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我国武术由于遭受传统修习理念的约束,使得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攻势”下大败亏输,并且已远离了生活的主流。大众普遍以为,武术只能自己修习,武术运动则只是用来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而实际情况是:传统武术的修习周期很长,修习十年或几十年的人不在少数。它也逐渐演变成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一类功法。尤其是一部分上了年纪的武师以提升自我的修习技能并达成“天人合一”的意境为终身目标,他们觉得武术的最高意境是“谐和”,是一种均衡。大众回味着武术以往的成就,然而却无法很好地继承中华文化。目前武术的功效与价值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多元化的健身形式、娱乐形式,使我国大众开始喜新厌旧,并对武术文化生出了一丝厌烦情绪。当各种武术道场开始遍布大街小巷时,中国传统武术正在被边缘化。以往的亿人修习的传统武术正在没落,而大众不得不借别国的武术来体会竞赛精神。而细心观察我国武术传播的过程不难发现:武术的世界范畴内的传播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武术要发展,就应让其适应市场,不能再沿袭以往的武术文化传播制度,应使武术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不能再让我国武术在夹缝中求生存。因此,过度重视自我修习的武术观,是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第二个障碍。

3、重仪典、轻细节———武术文化形象力障碍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主张用传统礼节和制度来管理社会,在该类伦理理念的引导下,中国武术被看作培育人仪典和礼节的代表,它倡导无序竞争和谦和的君子作风,让所做事情有回旋空间。然而作为一类民族文化,不能让其传播流于表面。中国武术中的抱拳是进行武术切磋或武术比赛的礼节,没有硬性规定让武术比赛者要做到赛前抱拳,这只是文化惯性使然。武术切磋前的抱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谦和、尊重等都是其表现形式。然而,大家在武术竞赛中,仍然可以发现很多不受约束、不利于民族形象塑造的一部分不良习惯出现,例如:武术标志、武术着装、武术仪典都不符合标准等等。到目前为止,武术体系中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形象要求,各界武术人士正在为此不懈努力。中国武术的各类仪典都应标准化,例如:武术竞赛的宣扬观念、武术竞赛中的音乐、武术竞赛的开闭幕式都应注意一致性。而受到儒学文化熏陶的日本和韩国,在其传统的武术竞技项目中(通常指柔道和跆拳道)都有较为严苛的仪典标准。日本、韩国两国的武术项目在其热烈的竞争中都能保持礼貌,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武术的礼节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是在竞赛中大众仍然能够发现不遵守武术道德的情况出现,也会看到参赛选手不遵守武术礼仪的现象,而武术准则中也未进行明文规定。在武术竞赛的规划过程中,武术比赛服饰的规划、场地周围广告的规划、武术竞赛中的歌曲播放等等,其民族元素还少之又少。尽管这只是细节,但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武术文化底蕴,它对人的修养身心与道德归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也是提升武术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举一个例子:大家在看世界杯时,自然而然地就会知晓哪队是巴西,哪队是英格兰等等,颜色标识已经显示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武术怎样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大环境下吸取养分,让受众感受到我国武术文化的魅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文化软实力论文例2

一、引言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要想提高竞争力,不仅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要把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技术与中国文化、中国智慧等众多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哲学、财务管理制度,形成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今天中国企业对追求利润和金钱非常狂热,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如果失去了健康的价值观,往往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企业追求利润,除了要实现企业的价值外,还要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我们现在许多企业是富有了,许多人也富有了,但仅仅是暴发户,精神上是贫困的,往往见利忘义。大量的财富在手里,有些企业和个人变得霸道、面目可憎。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越富有,社会就越混乱,越落后。企业有一定利润是硬实力,是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但不是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本身。

二、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的含义

企业财务实力包括财务硬实力和财务文化软实力。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所具有的那种让与企业有关的财务关系人心甘情愿地去做企业希望做的财务活动能力,是企业财务软实力的核心。它包括企业财务文化、财务管理者素质的影响力等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并不仅仅指某个财务人员的能力,因为人是流动的,别的企业完全有能力挖走某个财务人员。只有当某个财务人员的能力和该企业紧密结合,才能产生财务优势,这样的能力才是企业财务文化的软实力。

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除了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发挥显性财务管理知识的能力外,还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发挥隐性财务管理知识的能力。这些隐性财务管理知识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与财务管理任务、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有关的技能性财务管理知识;二是协调各种财务关系及财务管理团队内部如何协调的隐性财务管理知识;三是企业财务管理对各个单位和个人的工作如何进行科学评价的隐性财务管理知识。

企业财务实力强大靠什么?主要靠两种力量:一是财务硬实力,二是财务软实力。一切可以表现为财务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财务硬实力,一切可以内化为财务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财务软实力。与财务硬实力相比,企业财务软实力具有更为基本的意义。作为财务软实力的核心,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在我国是指以中国优秀传统财务文化为基础,以和谐财务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财务意识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企业财务文化感染、财务价值认同、财务精神、财务思维、财务战略、财务制度等影响力、吸引力和说服力。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是在企业长期理财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对内发挥凝聚力、动员力、激励力和对外产生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功能。财务文化软实力强的企业往往员工很团结,完成各项任务有激情,供应商和客户都乐意和这样的企业交往。如果企业需要资金,筹资活动也相对容易。

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企业财务文化领域中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对市场的财务资源吸引力、企业财务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

总之,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替代性,是由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员工形成的综合理财能力,既取决于每个人的理财能力,又取决于集体的理财能力,是协同效应的结果。

三、如何提升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

在明确了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如何提升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这意味着我们要对中国文化和国情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协调”,在管理工作中强调合和思想。因此,企业为了提高财务文化软实力,就应当重视企业财务关系人之间的协同作用,重视和谐财务管理。强调和气生财、合作生财、协作发财的财务管理理念。

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方法应当有所不同。对基层员工的财务管理重要的是靠财务制度,减少随意性,确保公平性,强化激励性;对中层干部的财务管理,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如果彼此信任,主要靠财务道德来规范他们的财务行为;如果彼此不信任,可以采用权变的方法来约束他们的财务行为;对高层领导的财务管理,重要的是强调“道”,高层领导必须是做人和做事的模范,领导团队必须志同道合,他们必须集体对自己的财务行为负全部责任。

文化软实力论文例3

一、公安文化理论与公安文化软实力

(一)公安文化理论

公安文化理论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结构清晰、指导性强的文化理论,它是人民公安事业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理论财富,是公安工作、公安实战和公安文化的一种理论形态。公安文化理论是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在长期执法为民、治安维稳、服务社会与人民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公安文化的理论概括,是一种源于公安文化实践又能指导公安文化创作的创造性理论成果,是以理论思维、理论分析、理论研究和理论概括的方式,对公安文化创造的一种理论性把握,也是对公安文化本质与规律的一种理论性探寻和理论性阐述。公安文化理论从简单到丰富、从稚拙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公安工作和公安文化实践与创造的情形,也是一部承载了中国公安文化发展历史的理性记录。从迄今公安文化理论研究的实际成果看,其理论形态和结构主要有:“公安文化本体论”、“公安文化结构论”、“公安文化功能论”、“公安文化形态论”、“公安文化关系论”、“公安文化发展论”、“公安文化创作论”、“公安文化风格论”、“公安文化建设论”等,构成了公安文化理论的完整形态。[3]

(二)公安文化理论的创新

公安文化理论的创新,既是时代的召唤和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安文化理论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公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内容的创新:从张兆端教授所著的《警察文化学》(第三版)中的“公安文化关系的理论”、“公安文化建设的理论”、“公安文化传播的理论”等篇章看,都是具有新的公安特色、新的时代精神和新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媒体性生活的公安文化理论内容。除此而外,贴近时代、贴近实战,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服务社会和谐、满足人民新期待的“文化育警”、“公安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等内容,也是新时期以来公安文化理论的崭新内容。

二是形式的创新:公安文化理论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圈在行业里,只是重视公安工作实际的经验和做法,只是关注眼前的文化工作建设和警营文化活动的指导与操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随着公安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随着学习型公安机关和文化型公安队伍的建设,全警机关、文化和教育部门逐渐注重公安文化理论的建构,注重公安文化创新实践的总结,注重公安文化经验的理论提炼,注重公安文化理论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创新性。从张兆端教授的《警察文化学》第一版(1997年6月)到第三版(2010年9月)的13年间,可以充分地、清晰地看到这种公安文化理论的特色、理论的发展成就。实际上,从近几年公开出版发行的有关公安文化的论著和论文中,也可以看出公安文化理论所体现出的公安特色和时代特征,以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以服务治安维稳实践、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公安文化,结合了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特点、时代特点,兼容了信息化、网络化、娱乐化的大众传媒形式与成果,全面创新了公安文化理论,从形式上日益为广大公安民警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有许多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所写的大量反映公安工作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罚犯罪、服务社会以及长期辛苦工作感受的网络博客,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也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很高评价。

三是机制的创新:各地公安机关和各级公安领导都把公安文化建设、公安文化理论提炼和实践总结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列入公安整体工作来规划、来组织、来实施。各级公安机关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和便利条件,公安文化建设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民警积极参与、警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公安文化理论日渐成熟的格局。很多公安机关制定出符合各级公安机关实际的文化建设规划,广大公安民警也都有各自的文化发展目标和文化参与的热情度与积极性,这种公安文化的自觉状态和公安文化理论的日渐成熟,既有利于弘扬本地区、本机关、本警种优良的公安文化传统,也有利于学习、借鉴、吸收其他文化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此来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公安文化理论。

四是手法的创新:公安文化理论在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的文化元素和新的文化理论的表现力。在表现手段的现代性、表现方法的多样性、表现风格的丰富性和表现效果的优良性等方面也都有新的进步、新的发展与新的特点,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纸质与网络、信息多元、文化多元、理论多元的新情态。手法、数量和质量都有大的发展、大的提高。近些年,公安部党委组织“公安文化基层行”,是推动全国公安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所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三年多时间里,公安文艺小分队赴全国31个省演出218场,观众达60余万人。对公安文化创作、公安文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繁荣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公安文化理论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在不断完善中成熟,丰富和指导着公安文化的不断创造与进步。

(三)公安文化软实力

我们所说的公安文化软实力,就是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在公安工作的实践中以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政治态度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人生追求、工作态度和自己的警容、举止、风范、语言、礼仪等综合的警察文化素养所展现的一种为社会全体成员所认可、所赞扬、所学习的感人力量、威慑力量。2008年《公安研究》第5期刊登了周浩然、吴杰飞写的《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问题初探》,在文中作者将公安文化软实力概括为五种:即素质力、亲和力、文化力、凝聚力、科技力。

有新意,有观点,有指导性。2008年《公安研究》第9期发表了柳汉男写的《关于提高公安机关软实力的思考》的文章,该论文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公安机关软实力做了操作层面的深入研究与论述,理论结合实际,文化结合实战,有很强的实践特性和指导意义。在以后的各种公安文化建设的论文中,也都有公安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内容。但少有揭示和阐述公安文化理论与软实力关系方面的文章。人类文化所具有的这种柔软的力量(softpower),已经被大家所共知,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英国二战时期的首相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而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中国古人将文化的力量极简洁地概括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孔子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公安文化软实力是公安工作潜在的、隐显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它与公安物质装备力量相结合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公安实力和公安战斗力。这种源发于公安文化系统中的制度性、组织性和公安干警所具有的精神性、思想性、道德性、文化性、艺术性以及他们独特的精神品质、精神个性、精神风采的软实力,当与公安组织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相结合,与公安的物质装备相结合时,就会形成一种驱动强劲、战效明显、持久而无声的新型警力,一种代表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公安生产力。公安文化软实力与公安硬实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理解它们两者的关系和作用,还不能简单地将其看做是两者相加、两者之和的关系,其中的软实力是发挥着倍数功效的实力因子。在公安实战和公安队伍建设中,它们各自都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和功能效率,若认识到位、组织管理到位、培训服务到位、激励引导到位,就可以整合为成本低廉、方便耐用、功效巨大、释放持久的公安战斗力。

二、公安文化理论创新与公安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系

公安文化理论对深化公安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和提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以正确的、创新的、富有时代特征和公安特色的公安文化理论来指导公安文化软实力研究,可以取得新的突破与新的成果。而公安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也可为公安文化理论创新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经验,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可进一步充实到公安文化理论建设与理论发展之中,为公安文化理论提供新的内容。它们相互结合、共同促进,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服务。

(一)二者是什么关系

公安文化理论创新与公安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系是一种指导、促进、互补和互有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在公安事业和公安文化大树上所接下的两个硕果,它们是对公安文化这棵大树根与枝的回馈,也是对公安文化这颗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同质相连的关系,又有各异不同的特色和优势。

(二)二者关系怎样

创新了的公安文化理论适应了新时期、新环境和新任务下的公安文化的发展需要,是一种新的公安文化的理论总结,揭示了公安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征,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公安文化和公安文化软实力研究;而提升公安文化软实力研究作为公安文化理论新的课题、新的成果,也必将丰富公安文化理论的创新和内容,在公安文化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会不断发展和不断提升。

文化软实力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依靠文化、价值观念等建造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根本性、长期性、广泛性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根基和思想源泉,只有在弘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儒家文化中体现的人文关怀以及伦理道德,对于当下社会人们的迷惘以及道德的缺失有着警醒和正本清源的功能。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要借助于儒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充分发挥我国儒家文化的优势,使我国的文化能够感召世界并被世界认可,从而振兴繁荣祖国,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作出贡献。

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但在迅速繁荣的经济背后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诸如文化的缺失,道德的沦丧,对社会缺乏安全感,幸福感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所反映的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滞后,文化建设的脚步已经落后与经济建设的脚步。现存的文化机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文化创新力不足。另外,对于我国几千年所积淀的儒家文化存在着严重的文化浪费甚至是厌恶情绪。一方面,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做得不足,另一方面,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开发,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况。而更为严重的是国人对于传统的儒家文化的一种不屑的态度,认为传统的文化封建、迂腐、愚昧,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当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已经成为亟待要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将助力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一、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中中庸思想中的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可以理解为一种和谐的观念,从第一个层面上来讲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的是人要顺应自然界的法则,只有在遵守自然界的法则的基础上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自然界,掌握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从而给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这表明要实现“天人合一”得靠每个人自身的奋斗,每个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天人合一”。在当下社会中,我们不仅要做到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更加美好的自然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第二个层面上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的“中和思想”集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人际交往中,要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一方面要求个人积极努力、勤勉奋进,一方面要宽厚待人,谦逊容人。对待事物有一个尺度和界限,不偏不倚,在事物的发展中寻求平衡和矛盾双方的统一。正是在儒家这一思想的孕育下,培养出了我国人民谦虚、仁爱、包容的性格和以“和为贵”为主流的价值观。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第三个层面上所体现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个人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首先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时,必须要把社会利益置于首位,只有社会利益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个人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妥善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才有了实现的基础性条件。在当代,儒家文化中有关“和谐”的观念,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强调众生平等。现如今,我们要充分发扬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向世界展示一个友好合作、爱好和平、积极进取的文化形象,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塑造良好的国民形象。

二、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文化多样性

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强调中正、协调、均衡。但不是代表要消除一切的矛盾和差别,其前提在于承认一切矛盾和差别的所在,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和谐,是求同存异,是和而不同。只有善于协调、在统一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意见,最终达成一种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盲从和附和。真正的“同”并不是意见上没有任何的分歧,而是通过不同意见之间的对话、讨论、切磋和交流,从而达到彼此之间的互相容忍、互相理解、和谐互动、协调统一。

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给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世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承认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并包容各国文化的差异性。以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来对待和学习外来的文化,但不是盲目地学习外来文化,而是要取长补短。在保证自身文化的自觉和独立的基础上,有效的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在开放的环境下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消化并吸收不同文化的精髓,在时代背景下实现我国儒家文化的重新构建。

三、儒家文化中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做人的准则。“仁”即“仁爱”、“以人为本”,。儒家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和整体利益,而不是一己私欲,立足于广阔的视野,追寻安贫乐道、自在自足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在处理人与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中起到一种正确的规范作用。

“义”即公平正义,坚守原则。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义”的具体体现有其延续性和共性但也会有所区别,伴随着人类之间日渐频繁和密切的交往,人类在道德原则上逐渐人达成了更多的共识,即被绝大多数人类普遍认为的“适宜”的道德原则,也即所谓得“天下之公义”。确立一个社会的“义”,是当下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天,我们要在儒家的“义”的基础上赋予“义”以时代意义,比如凸显社会公平、公正、公益等,另一方面要重新唤起人们对于“义”的自觉和信念,也就是要树立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

礼即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礼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尊重原则,在人际交往中,以互相尊重为前提,在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的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原则,遵时守信、真诚谦虚、友善随和,遵守社会公德。适度原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在不同的场合里、面对不同的对象,应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落落大方,把握好分寸。自律原则,在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之前,首先要做的应当是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礼维护着社会秩序,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促进着人际关系的和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提倡言行举止的文明礼貌,礼的这些功能和作用,在当代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智”即“智谋之力”。是指明辨是非、知晓善恶以及知己识人。在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中,“智”成为了一种道德规范。在现今社会,我们迫切的需要国民获得“智”,不盲目跟风,不被邪恶势力所煽动,拥有能明辨是非的本领,在不损人利己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信”即“诚信之品”。是指信守承诺、以诚相待、诚实不欺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和谐有序、繁荣富强的基本保证。在现今的中国,诚信意识淡薄,无论是社会的诚信、政府的诚信、企业的诚信,还是个人的诚信都面临着时代的考验,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社会范围了积极弘扬儒家的“信”,唤起人们对于诚信的重视,重塑社会风气。

四、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信仰有助于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感,集中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信仰对于安顿国人的心灵、实现社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下,国人普遍缺乏信仰,重新扛起儒家文化信仰的大旗,对于当下的国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信仰为基石,重新打造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强国人对于本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凝聚力。

自“中华民国”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地位下降,惨遭抛弃,大多数中国人一时难以找到新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共同信仰来填补思想上的空缺。在现今,意识形态领域由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占据着主导地位马克思但是在精神文化领域上,国人的信仰则有所缺失,没有主导的精神支柱,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错误的信仰以及不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关系变得冷漠疏远,低俗文化盛行。儒学中的人文信仰,为当下我国社会提供了一个普世的道德准则。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忠、孝、悌思想所体现的在道德上的约束力,对于当下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中以道德约束家庭、维持社会稳定以及调节利益关系的思想,对于拯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增强文化软实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化软实力论文例5

1.2软实力与企业文化软实力(softpower)并非企业管理领域内的原生概念,其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教授在对美国崛起进程以及大国关系进行研究时提出。它最初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以外仍能对其他国家和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实力,其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在广度上的蔓延以及在深度上的渗透这两个方面。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相近学科之间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软实力也逐渐被一些学者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例如,有学者对企业软实力的外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企业软实力即企业文化所彰显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承受力与适应力、执行力与能动力、学习力与创新力、权威力与亲和力。另有学者站在企业软实力功能角度,分析了企业软实力的组成规律,其认为企业软实力是企业在社会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的一种能力。此外,还有学者从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入手,认为企业软实力是建立在企业硬实力这一基础上,能够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影响,最终使其认同和支持企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发展,使其尽早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依据这些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企业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然却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模仿、强渗透性、强蔓延性等特征。企业文化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通过企业文化逐渐渗透至本组织之全部肌体并辐射至与其相关的其他组织。

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企业文化有助于发挥引领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产业升级的逐步加快,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当前,全球五百强企业中已有三百多家进入中国,并充分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技术市场、服务市场、国内市场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必须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以便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抢占一席之地。因此,企业必须加快创建与创新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其文化的软实力功能,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神华集团成立至今已逾二十年。在这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中,神华集团在最初的“开疆拓土、重整河山、做强做大、打造辉煌”方针的指引下,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进而发展为“建设矿、路、港、电、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大型能源企业”的方针,以及当下所提出的“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神华企业文化无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领不断打造神华事业的新辉煌。企业文化如同大海中的灯塔,指引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坚定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2.2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有效优化其管理体制,推动体制创新;另一方面还能在精神层面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其创新热情。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优化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管理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使员工认清市场经济的本质和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针对企业现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做好品牌市场和功能定位。二是加快管理体制创新,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内容选择相应的模式,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进行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根据外部发展形势的变化适当的调整管理策略,从而实现与时俱进的管理目标。三是积极进行员工价值体系创新,强化其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创建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明确不同历史阶段和状态下的价值表征。四是积极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当中,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神华集团提出的“煤矿能够做到不死人,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就是基于这种文化价值提出的,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使神华安全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神华集团也迅速壮大。

3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企业文化缺乏创新和独特性企业文化与其生产经营目标联系紧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目前,一些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目标的正确认识,仅仅简单地将企业目标与企业价值取向和企业行为相结合,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目标要求的企业文化。当前,受行业、发展历史、产品特征、职工、地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大同小异,雷同率高,没有充分显示出其文化优势与特色,导致其企业精神缺失,文化发展与生产经营相脱节,无法发挥企业文化应有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很多企业都提出过类似的口号,如“质量是企业发产品的灵魂”和“顾客需求至上”等,创意性口号较少。同时,这些口号的内涵较为单一,不符合企业的经营导向、产品特性和服务领域,企业文化区分度低,从而使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较难培养自己的忠诚消费者,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实际上,企业文化的创建没有统一固定的发展模式,各企业可以根据其发展条件和具体方向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从而积极发挥其文化优势,推动企业的健康长效发展。各企业在发展历史、管理模式、技术构成、竞争压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其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此外,企业文化的强度和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特色。神华集团涉及的行业较多,或许这也是独特企业文化特色不易提炼和展现的因素之一。

3.2企业文化表象化、重形式轻内涵近些年来,随着大众传媒和快餐化娱乐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国企文化建设出现了过于强调表象的错误倾向,具体表现为重形式轻内涵,文化内涵的构建和巩固不足,不利于其文化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一些企业在发展企业文化时,过分追求“面子工程”,重金聘请一些知名教授设计企业文化形象。但这些凭空想象出来的抽象文化概念大都缺乏实用性和独特性,难以表现企业的文化实质和成分构成,企业文化建设成为空中楼阁。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过分强调表层物质文化,将企业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员工言行举止、内部报刊、庆典活动、文化宣传口号等,无法真正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内部管理中,不利与员工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多的企业将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口号宣传上,形式华丽,内容空泛,无法达到应有的文化建设效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3企业文化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企业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前进的过程。因此,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突出系统性和长期性特点。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该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并成立专门的文化机构,以保证整项文化建设事业的高效稳定发展。但反观实际,一些企业将文化建设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关注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但也只是“一时热”,发展成果没有得到有效地强化和巩固。神华集团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上,经常随着主要领导的变更而变化,因而缺乏一个一以贯之的思路。具体的,神华曾先后提出过开拓文化、创新文化、卓越文化、变革文化、共同文化、大同文化、大神华文化、“五型”文化、厚德文化等不同主题,但企业文化主题一直没有确定下来,这不仅影响了神华文化的延续性,而且阻碍了神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发展信心,协调好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积极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对企业而言,只有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做好企业文化培育和建设工作,才能逐渐形成独特的且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4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4.1加强企业文化研究、突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针对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强企业文化研究,明确其发展地位和作用,科学认识企业文化发展意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推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企业要深入分析和把握企业文化的建设规律,坚持实事求是,高效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完善和谐的企业文化。具体而言,企业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科学研究,坚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特点,明确现阶段文化发展目标,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同时,企业还可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突出其文化建设的独特性和时代性特点。此外,企业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共同参与其中,并开展企业文化、员工价值观、企业外部形象调研工作,并针对其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优化企业文化发展结构,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相关培训,增强其集团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企业内聚力和向心力。

4.2加强制度建设、用科学手段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企业科技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以保障其文化建设发展的持续性和固定性。企业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结合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出特色化规章制度,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鼓舞人、感染人、影响人,将员工的言行与企业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良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员工自觉规范和调整其言行,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此外,企业管理者还可以对原有文化发展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的内外发展形势,使其制度建设充分体现出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走向。

4.3紧扣企业发展战略、构建独具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要想使其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并被员工普遍认可,企业就必须紧扣企业发展战略,将文化建设与其经营发展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企业经营发展和员工素质培养之间的矛盾,加强员工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根据所在地区的人文化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长期和短期发展战略,积极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该根据其产品特性和行业属性进行文化构建活动,发展独具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文化软实力论文例6

一、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衡阳人再次走在了时代前列,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到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单位4898个,年末从业人员3.26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2%,实现增加值9.98亿元,占2005年GDP总量的1.9%。2005年文化产业三个层次增加值结构为23.8:12.2:64,对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0.9%、9.1%、70%,从而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基础。但衡阳市文化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全省总量的4%(长沙占54.3%),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水平偏低,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同时,衡阳市文化产业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可以依托的文化产业链及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而且衡阳市目前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规模不大,总体上看,衡阳市文化产业基本上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这些都已成为制约衡阳市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近5年来,全市文化事业费总支出达50亿元,相继建成了以衡阳大剧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城乡文化设施。但与文化产业强市相比,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至目前止,衡阳市辖区内有12个县市级文化馆、10个剧团、1个博物馆、11个公共图书馆、13个档案馆、1个国家四级风景名胜区、17家电影院(正常营业的仅进步电影院)、2家电视台等文化设施,但是无一个图书出版社,除了新华书店,图书批发零售、音像批发零售大都是以个体户散户经营为主,因此,衡阳市现有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产品市场结构相对单一,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对于拥有722.61万人口、经济总量排全省第四的大市来说,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3.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突出旅游文化特点。衡阳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衡阳市积极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具特点的是最初的“南岳庙会”已发展到现在的一年一度的“南岳寿文化节”,大大促进了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近几年,衡阳市各县先后发掘本地资源优势,如耒阳温泉;常宁印山、天堂山、西江;衡阳县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等等都为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正在筹建的石鼓书院、文化墙、衡阳大剧院等项目将会更加丰富衡阳市文化产业市场。

4.抗战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精神。“弘扬抗战精神,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等讨论与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5.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活动、送文化到基层活动、外来人员文化活动等五类活动广泛开展。

二、提升衡阳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1.塑造城市精神,大力弘扬新时期抗战精神,使之成为衡阳城市发展的精神品质和内在动力。丰富衡阳的城市精神——“抗战精神”。衡阳要不落伍并始终走在区域竞争的前列,就要坚持文化的自觉和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要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不仅需要精明理性、内敛务实、不事张扬、稳扎稳打的精神,更需要大气开放的姿态、不屈不挠的意志、敢于创新的精神。

2.刺激衡阳市居民文化消费,大力发展衡阳市文化消费市场。当前在建立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形势下,衡阳市应继续积极引导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在软件上,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节、各类广场主题活动、各类演出、展览等活动形式提高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在硬件上,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年的重点工作考核。

3.在资金方面,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目前衡阳市涉及文化产业的单位绝大部分是国有单位,靠的只是财政拨款,资金来源单一、有限,如果民营资本能进入文化产业市场,不仅能解决文化产业市场资金运行的“瓶颈”问题,还能大大丰富文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现有政策已许可民营资本流入的文化产业行业,市政府应予以支持,多元投入、多元发展,来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4.塑造文化品牌,重点打响衡阳古城品牌、人文品牌、节会品牌、艺术品牌和产业品牌,以品牌提升衡阳文化知名度。一是名人品牌。利用衡阳的两大名人优势,通过政府号召,企业资助,社会募集,商业运作等形式,成功举办了蔡伦科技文化节和王船山文化旅游节。二是抗战名城品牌。以“和文化”为主题,邀请全国主流媒体和摄影家聚焦衡阳,打响英雄品牌。三是佛道教品牌。充分发挥南岳位于江南佛道教活动中心的优势,盘活佛道教资源,积极广泛地开展海内外佛教友好交流活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四是湖湘文化品牌。采取市场化手段筹资和经营开发湖湘文化资源。这些文化品牌确立了湖湘文化在全省的独特地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借助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解读衡阳,扩大影响,让外界认识衡阳,关注衡阳,进而提升人气。

5.设文化设施,形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加强农村和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争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建成能基本满足群众需要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是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体现文化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要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不仅要听之有音,更要观之有物,视之有形。一是打造文化精品工程。把项目统揽的理念融入文化建设,立足衡阳特色优势,通过创新招商机制,完善市场运作办法,建设具有较高品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二是完善大众文化设施。坚持把大众性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高标准规划建设县乡文化中心、体育广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县文化馆,乡村图书室、文化大院等,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平台,使之成为广大干群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求富的良友。

6.延续衡阳历史文脉,留住衡阳文化的根。衡阳地域文化源远流长,钟灵毓秀,目前市域内现有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其中衡阳中心城区保存尚好的文物古迹有11处。尽管我们现在缺失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但不缺失历史的记忆。衡阳先民创造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被湮没,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它们是我们的文化之脉、艺术之根。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应强调对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的保护,要把衡阳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一是整理编录衡阳近现代保护建筑名录。衡阳的近现代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应当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筛选了一批近现代建筑,编录成保护名录,如衡阳火车站老站房、核二十五公司办公楼、原衡阳工学院教学楼等。二是规划建设湘江风光带为衡阳的历史文化之主脉。湘江两岸积淀了衡阳两千多年的文化,秦砖汉瓦,珠晖塔、来雁塔、浮桥公所(湘南学联)、申公馆、彭公馆、民宅一栋(沿江东路119号)、千年道观东岳观、石鼓书院、南岳第一峰、古樟公园等。对于这些十分珍贵的历史遗迹,应采取封闭性保护措施,规划了保护范围,拆迁了保护圈内的其他建筑,并决定将由古建筑和文物专家设计和维修,使其成为湘江风光带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湘江风光带既风景秀丽,又富含文化内涵,是一条有思想的体现衡阳个性的城市文化走廊,人们从湘江风光带上一系列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中,可以寻找和疏理到衡阳的历史文脉。

7.打造人才高地。一是引进高技术、高学历人才,特别是要引进适用于产业发展的人才,从而引领科技工作大势,引领产业发展高端;二是培养本地区急需的人才,对企业而言就是培养技术骨干,对整个工程起技术支撑作用的人才,同时提升一般员工的技术能力,使人才结构合理化;三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利用大专院校技术力量,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现在衡阳有三所本科院校四所高职院校。这七所学校有在校大学生6.5万人左右。不过,现在这几所高校和衡阳的发展关联度还不是很高。这几年,衡阳将在城市化建设,推动旅游业,建设科技强市、体育强市等方面下工夫,应该说这七所高校对衡阳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希望今后衡阳有关部门能与这些学校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使这些教育资源能够为衡阳发展出力。

8.设立专项资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最根本之处在于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衡阳也有许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是衡阳文化的“老底子”。因为传承的特殊,保护的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建议衡阳市政府能否考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用于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普查结果编纂、抢救濒绝的民族民间艺术、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进行补助、举办民间艺术活动以及保护和研究这些民族民间艺术项目。

文化软实力论文例7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增强 途径

Key words: cultural soft power means increased

作者简介:冯艳霞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

“软实力”(soft power)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即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魅力和道德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⑴ 这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基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多民族的大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这就需要有一种价值观来凝聚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使之为国家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条件。我们要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化软实力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体民众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全体民众,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实现文化创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文化风尚,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二)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炼民族文化精神,建设当代中国新文化,对解决改革开放面临的难题、对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有着重要的参照借鉴价值,这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的文化资源。

(三)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文化发展体系的权威和公正,制定和完善扶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要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意识,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⑵ 这无疑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紧紧围绕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这个中心,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创新,更新文化发展观念,不断挖掘文化软实力的潜在活力,自觉地在经济活动和物质生产中注入文化内涵,展现其恒久魅力。

(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要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就要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人民对舆论的信赖将形成一种以多数为先知的宗教。”⑶因此,我们要牢牢掌握网络文化的主导权,立足中国国情,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网络道德舆论引导,创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文化软实力论文例8

Abstract: the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n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soft power of the state. Our cultural soft power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mplement 17 at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enhances our country culture soft power, need to be further innovation system mechanism, improve the quality, promote cultural influence, strengthening cultural indus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hard power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two kinds of action, form the power.

Keywords: cul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 奈提出来的。[1]在约瑟夫・奈看来,“软实力”是指一国通过自身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安排和文化交往等体现出来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它与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一起构成一国的综合国力。由于这种实力是无形的、无法量化和测量的,作用方式也是靠自身的吸引力体现出来,所以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其中,文化影响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其语言、文字、艺术、科学、信仰、民风民俗等体现出来的国内、国际影响,表现为对内的民族凝聚力和对外的渗透归化力。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决策以来,我国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2]总体来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已经明显增强,在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软实力还很弱。主要表现在:

城乡文化发展、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和行业之间文化发展都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由于文化体制“条块分割”弊端的影响和制约,事实上在工作中存在着协调性和整体性效能不足的问题。从我国文化发展的进程看,政府长期处于管理者的角色,对文化发展干预过多,文化企业长期缺少自,致使文化企业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此外,我国文化市场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盗版、侵权等现象严重,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存在巨大逆差。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大幅度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印、巴等新兴国家参加的G20国集团代替了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G8集团,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在国际发挥的应有作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为中国发挥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新的平台。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世界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音符”。

一是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亚洲文化迅速崛起,如韩国、日本相继开办“世宗学院”、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东亚崛起的文化格局预示着当今世界文化的重大转折,有形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替代。

二是我国传统中原文化遭遇挑战

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如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还要改书法、书道为韩国的书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裸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

三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的发展崛起一方面依靠国内的和谐稳定,一方面则依靠国际形势的稳定,但是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正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首先,悬而未决,成为中国文化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各类中国分裂论甚嚣尘上。日本右翼政客宫抛出所谓《中国的大分裂》一文,鼓吹中国应在邓小平以后“分成16个小国”, 西方提出的“七国论”等,昭示着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变得空前复杂。

综上所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方面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四、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路与途径

   (一)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作用

针对我国文化体制“条块分割”弊端而导致的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效能不足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要制定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政府部门的行为,提高整体协作的效应;要在以后政府的机构改革中,整合政府文化职能和相关资源,形成“大部制”的集中决策和相应的工作机制;要按照“整合机构、转企改制、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新的文化业态,鼓励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形成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

(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国民素质是制约国家形象的一项软肋,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正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中国的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名人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形象大使。中国官员、游客、留学生、商人等群体在其他国家的言行举止同样也会被看作是中国人文明水准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更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三)提高文化传播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提高国家文化传播力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优势,加大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人际传播上,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大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在国外高等院校开设汉语课程,推广汉语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力度;在驻外使、领馆设立文化中心,举办中国“文化年”、“文化节”和各种国际文化学术论坛,组织艺术展览、文艺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风貌,使文化外交成为经济、政治之后的第三大外交形式。在大众传播上,要有效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通过覆盖广泛的强有力传播体系,多维立体地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化及其价值体系,实施文化兴国战略,奠定文化软实力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首先要在理念上将我国文化产业作为整体品牌,精心打造文化产业各支柱行业和特色品牌。其次要完善中外合作战略。当今世界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各种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国际文化产业的大环境。我国文化产业要发展,一方面必须加强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文化企业成功经验,注重国际化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与各国政府的合作,积极推进各项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依托 “硬实力”优势,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发展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离不开硬实力的经济基础。2009年,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一些工农业产品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文化软实力,要依托我国经济和军事硬实力的优势,积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二者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掌握主动权,从而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软实力论文例9

[作者简介]王爽,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文化产业方向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167-05

党的十七大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是我国的重要建设目标之一。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网络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媒体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传播工具之一。因此,网络媒体的发展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概述

要实现对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必须明晰以下几个概念:

(一)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

网络媒体是依托网络技术制作、和传播信息的平台。网络媒体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包括互联网、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多种形态。网络传播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活动。网络媒体以其海量信息、非线性快速传播、广覆盖率、无时空限制、低成本,以及互动性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

(二)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依赖信息和网络平台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主要包括网络通信、信息传播和传受方式,人们沟通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以及网络传播和网络媒体带来的新功能,比如宣泄、娱乐、表达等。

(三)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1990年曾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硬实力和软实力。按照约瑟夫·奈的说法,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利诱来达到目的的能力。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无形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四)网络文化霸权

约翰·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阿和萨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是文化霸权主义的源头之作。文化霸权是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它以文化传播为手段实现对他国文化、经济、政治的入侵,最终实现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软控制,这种控制的表现是自愿接受。网络文化霸权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实现文化软控制,是文化霸权在网络世界的延伸和发展。

二、网络时代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我国网民应用互联网的状况主要表现为:网民对即时通讯的使用率还在继续上升;电子商务类应用继续高速发展;电子邮件、论坛/BBS等老牌互联网应用使用率持续走低。综上所述,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1)受众持续扩大;(2)网络使用持续移动化,手机正成为主要的网络媒介平台;(3)网络应用趋向便捷化。手机端应用更加广泛。

在网络时代,各国都更加重视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资源基础,但文化资源力没有充分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我国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忽视文化资源的传承性,涸泽而渔的开发方式只能得到短期回报,但破坏了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部分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忽略了文化资源原有的意蕴,破坏了资源的本原性和艺术性;最后,忽略了部分本该重视的文化资源的价值,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期投入却没有即时效益的资源。

第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文化软实力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以促使文化软实力血脉畅通。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新传统文化资源在新时期的生存和传承方式,还可以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然而,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构建还比较薄弱。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创造力和影响力、文化企业营销力、文化消费力等。文化产品的创造力主要是指文化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总体上还没有摆脱“中国制造”的模式。文化产品影响力是指文化产品的形象以及在同类产品中的地位。我国文化产品多数只看销路和短期收益,对文化品牌的开发和巩固不够重视。新媒体时代文化产品营销的载体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对市场和媒介细分的能力不足,往往导致其无法及时找到有效的营销方案。目前我国文化消费需求加大,但对文化消费的深度发掘还有待增强。

第三,国家加大对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国的重视力度,但固有的体制因素阻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我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党的十七大、十不仅强调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而且确立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虽然有了一些成绩,但行政主导的文化管理体制并未彻底改变,文化管理权限分散的问题依然存在,并由此带来资源浪费和多头管理的现象,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还需要进一步区分和建立关联。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以传媒产业领域为例,虽然多数传媒企业都已经实行产销分离,甚至成立独立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但在实际运营中,依然脱离不了“事业体制、产业化运营”的二元体制结构,真正的文化企业制度难以建立。

第四,人才是根本,我国缺乏文化转化人才。

“转化”是指传承文化的文化继承转化能力。以及将文化转化为既具经济效益又有广泛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的能力。因此,文化转化人才就是文化创新人才,包括创新生产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其中创新生产人才又可以分为传承人才和文化产业生产人才。我国现有的状况是传统文化资源缺乏时代创新和传承,尤其是部分无法实现经济转化的稀缺资源,传承人的匮乏更是十分严峻的问题。部分得以继续传承的文化资源。又因为传承人没有能力进行时代适应性创新而缺乏活力。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精英人才都不缺,缺的是既懂文化又会市场运作的人才和文化创新型人才,开发出来的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却又因为持有人不懂市场运作,而无法实现经济价值。这些都是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瓶颈,优秀的转化人才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总之,文化资源的活力、文化体制的完善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为文化软实力提供能量,另一方面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作为新型普泛化传播平台,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潜质。

三、网络传播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媒体不仅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经济硬实力,还加强了文化软实力。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不少困扰。充分利用好的、正面影响,认识和规避制约因素,才能实现网络媒体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

(一)正面影响

网络媒体对文化软实力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影视文化、网络文学、音乐文化等的传播和发展。网络媒体为影视、网络文学、音乐等产业提供制作、传播和接收的技术平台,促进相关产业的网络化发展。同时,影视文化、网络文学和网络音乐等又丰富了网络文化内涵,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和文化反哺共同促进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二,网络文化产业本身具有软实力的属性。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经济、文化和技术平台支持。网络文化架起了现实文化和虚拟文化之间的桥梁,为文化力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网络文化以其无时空限制、互动性和海量信息、快速传播等特征,对丰富繁荣现实文化具有重要的补充和启发作用。

第三,网络媒体技术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巩固了经济基础。一方面,网络媒体带来的新产业形态促进经济增长,如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技术平台为其他产业和行业带来便利和利润增长。比如,网络营销可以为任何可以通过其促进销售的产业和行业带来效益;网络定制的发展,促使个性化生产和销售的形成等等。

第四,网络媒体促进传统文化与国际接轨。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明的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网络媒体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创新和传播的平台。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等特征,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吸收新鲜能量。并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时代融合进程。它不仅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增强其传承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影响力。

网络媒体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从事文化传播的主体更加普泛化、自主性和个性化,文化传播形式和手段都更加多样化,传播行为也更加开放。网络媒体的发展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负面影响

相对而言,网络媒体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包括网络霸权、意识形态问题和法制建设挑战等几个方面。

首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文化、文化产品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载体。但同时它也是网络霸权传播的载体。网络霸权可以分为网络文化霸权和网络信息霸权。网络文化霸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种渗透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公众的价值取向和习惯。可以称为“软霸权”或“软入侵”;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产品的网络传播和销售,实现“硬”效益和“软”效益的双重丰收。其中的“软效益”是指西方国家通过形象、语言、明星、装扮、故事等元素使其文化产品中的文化元素成为我国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网络信息霸权是指发达国家凭借着资金和技术优势,掌握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主动权,相应地扩大自己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这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倾斜”和“信息侵略”,威胁国家安全。网络霸权不仅会削弱国家文化软实力,更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

其次,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意识形态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传播内容中的一些文化垃圾,比如色情、暴力、虚假信息等也腐蚀着人们的感官和内心;网络媒体的高度娱乐性,容易诱使青少年沉迷网络而逐渐偏离原来的生活轨道,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网络媒体传播的无时空限制和交互性使网络时代更注重个人传播。海量信息也使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多元现象解构了一些传统公认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人们更加推崇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网络媒体的商业性诱导人们越来越忽略文化需求、精神追求,而更加注重对物质的享乐。这些问题随着网络媒体的繁荣而日益突出,严重制约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最后,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我国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包括:第一,我国现存的网络立法大多是政府的行政规章,隶属或受限于宪法和法律。很多现有行政规章又与以前所立的较高层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相冲突,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政出多门,没有统一的立法制定和监管机构,使得网络媒体的监管比较混乱。目前网络媒体的监管及立法主体非常多,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业与信息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以及地方政府部门等。众多网络媒体立法和执法机构,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统一的监管机构、立法标准和执行标准而使网络媒体立法局面混乱。

这些负面影响,在制约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的同时,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起了掣肘作用。

(三)对策

针对上述我国网络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以及网络媒体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效应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指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使命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继续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通过网络媒体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必须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网络媒体是传播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载体、舆论平台;第三,网络媒体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这三个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奠定了思想基础。

2.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舆论引导和“议程设置”功能

网络时代传播主体的自由性、广泛性,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传播效果的碎片化,同样的内容对不同的接受者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效果。碎片化的传播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不利于公众形成优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就需要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议程设置的功能。传统媒体传播中起主体作用的是政府和媒体自身,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受众本身、意见领袖、网络推手等都可以主导信息走向。就效果而言,网络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失效,“蝴蝶效应”日益突出。“把关人”的角色弱化。这就需要:第一,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社会中的意见引导作用;第二,不可忽视个别网民对敏感或争议问题的意见,以免带来恶性“蝴蝶效应”;第三,规范网络推手的工作原则,提升网络推手的基本素养;第四,通过政策法规、自律和教育等手段,恢复网络媒体“把关人”的作用,为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保驾护航。

3.加强网络技术研发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如P2P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搜索引擎锁定特定资源的定位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等。网络技术为网络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每一种新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在当今便捷的网络资源共享、搜索引擎等工具带来了著作权问题等。这样的问题源于网络技术,也必然要终结于另一种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机制本身在不断激励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和完善。同时,信息和网络技术是我们有效过滤和排除掉有害信息的必要手段,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但由于我国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落后,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加大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将信息技术的发展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为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4.完善法律法规

近年来,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而制定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92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注册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互联网法规相继出台,保证了网络信息传播得以正常进行的大环境,但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有关部门应当进行有效的法律编纂。删除或修改不合时宜的、不合理的、与较高级别政策法规相矛盾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适用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对有缺陷或部分适宜的政策法规要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此外,在立法过程中,对经实证合理适用的政策法规应当实行高层次的立法模式,对已经实施有效的政策、规章可以使之上升至法律或行政规章的地位。

5.行业自律

在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和完善的同时,我国极力支持和鼓励互联网业界间的行业自律。1994年4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23家新闻单位通过了《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为加强中国网络媒体行业自律走出了第一步。自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为政府领导、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的网络媒体、工商界人士和知名专家学者提供互相讨论交流的平台。中国互联网协会通过2004年《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互联网站禁止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2005年《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并开设“年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等行为不断地完善我国网络自律机制。但相对于国外成熟的自律组织和自律体系。我国自律组织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行业自律公约也仅限于大框架的规范规章,并没有相关的执行细则。个体网民的自律还没有被充分重视,更没有适当的引导和规范。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停地探索并解决。行业自律在一定程度上比法律法规能更有效地促进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软实力论文例10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他还特别强调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并指出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三个必须”,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不仅高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历史,而且深情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人民的圆梦过程,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包括历史名胜、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价值理念、道德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其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融进了民族的血液,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的始终。文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更好地凝全国各族人民之心,聚全国各族人民之力,投入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历史和现实,都已雄辩地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其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互相交织,激烈碰撞。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和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发挥“以文化人”的陶冶功能,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有利于丰富中国梦的价值内核。

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激荡着人们的思想。“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认同,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历史中,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牢记民族的“根”和“本”,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等充满尊重和自豪。第二,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第三,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价值内涵。第四,立足现实,利用现代传播技术,科学增加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元素,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也符合世界视角,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相互碰撞,这也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推进文化开放和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本位和文化立场,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吸纳精华,摒弃糟粕。此外,我们应当在批判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融入中国元素,进行文化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的进程。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并将之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增进社会共识,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的践行主体。无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必须注重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从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必须深深扎根于民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和聪明才智。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现实的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梦是统一的,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力度,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梦的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示中华的历史和传统、形象和风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价值理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建设文化强国的梦想需要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持续不断的为之努力,我们有幸正在努力中,希望我们不仅是实践者,更是见证者。

参考文献:

[1] .政府工作报告[R].2013.

[2]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