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3:07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例1

分级管理是农村学校管理有效执行的基础,因为农村学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人。而分级管理、校长全面负责的管理体系,可以极大地提升领导效率。

2.人文化和制度化相结合

在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中,教职员工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管理的对象始终是人。所以,管理教职员工必须以尊重和信任他们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体系。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严肃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度的人情关怀;在刚柔并济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以管代监的效果,激发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落实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加强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基本由教师的素质决定。因此,在小学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教师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教师开展相应的骨干、班主任等教师培训。首先,小学学校应该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道德提升和政治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专业能力方面,要加大对相应教师的培训力度。利用培训、讲座等活动对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师的说课水平,制定完善的评测体制,在教师中形成完善的互学、集体学等学习模式,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推动教学观念的改善。

2.突出质量,严格常规化管理

教学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有序管理是学校高质量管理的保障。因此,对于新时期的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必须制定专业、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确保教学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各学校应该针对自身的相关情况,制定一套宽松结合、灵活调整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教学质量。其具体措施包括:评、测、教、备等内容,不断指引教师规范自身行为,指导工作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师的备课工作,不但要确保其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还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确保其符合“五备”标准———备学生、备教材、备作业、备学法、备目标。同时,还要坚持一定的“日日清、堂堂清”工作,用拓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办法。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例2

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已有长足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无论在教育理论界,还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讨论基础教育问题的主要着眼点是城市而非农村;讨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着眼点是农村中心小学而非农村村级完全小学。必须承认,这一在人口比例上占有绝大多数的人群,其基础教育境况遭到了严重的忽视。对这一问题,有几点个人看法,有望方家斧正。

一、转变观念,明确村级完全小学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优先发展地位

在我国,无论是亲族户集合体村落还是移民户多姓杂居村落,作为行政区划最底层的“村”,在现阶段都形成了一定的自然格局和经济结构。依据这一情况,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在教学点的配置和布局上,多数以乡镇为单位设置一所中心小学,在自然村落集中的中心位置设置一所或多所村级完全小学或教学点。因此,现实的状况是,80%以上的农村适龄儿童将在村级完全小学接受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村级完全小学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中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一级学校。

但与其在中国农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吻合的是,从教育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上看,村级完全小学学生远远低于乡镇中心小学学生,更远远低于城市小学学生;从教育研究上看,村级完全小学几乎成了教育研究的真空地段,针对这一级学校开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数量奇缺,质量和规格更是无从谈起。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已引起中外学者的深入关注,此处无需赘言。要强调指出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在村级完全小学,占压倒性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在村级完全小学而非中心小学完成第一阶段的义务教育,提升村级完全小学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村级完全小学的特色发展更需要关注质性指标

在中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决定了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设备配置等方面大都是低标准的。这也使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界长期以来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注意力放在教育物质资源的改善上。无论是国家高层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还是教育研究学界的专业人士,均把危房改造、师资足额配备、降低学生辍学率、巩固“普六”、“普九”成果等硬性指标看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管理的重点。在各种农村教育达标、验收活动中,学校的物质设施等硬性评估也一度成为第一位指标。从国家和地方宏观调控的角度上讲,这与当前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相吻合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已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在经济和文化上缩小了与当地城市的差距。在一些经济发达和中等发达的地区,已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心小学、农村完全小学在此类硬性指标上完成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因此,村级完全小学切不可有“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更不可有“样本式”的发展模式。对村级完全小学的督导和管理应因地制宜,分层进行,区别对待。对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完全小学,应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至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资源开发、学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测量与评价等“软性”或“质性”指标上,转变当前农村村级完全小学建设关注“硬件”,忽视“素质”的现状。只有在村级完全小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素质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三、实事求是,建构农村村级完全小学以学生质量规格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以学生质量规格为中心的农村村级完全小学内涵发展思路,主要是指学校内在的“质”和内在结构上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是在大教育资源观的指导下,借鉴名校经验,重新整合学校的各种潜在资源,尤其是“人”的资源,重新调整或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的质量规格,在短期内实现学生培养的“高效化”和“素质化”。分述如下:

1、拓宽农村基础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以“未来”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从内涵方面讲,要求农村基础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村级完全小学在全社会教育体系中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到村级完全小学学生的质量规格对全社会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极大制约性,借鉴名师、名校经验,调整或重新确立村级完全小学的办学方向,关注农村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未来发展性,强调教育为“人”而存在的主体价值观,重视农村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整体推进,改变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只见“考分”不见“人”、只见“标准”不见“创造”、只见“群类”不见“个体”、只见“当下”不见“未来”的低级发展状态,从根本上扭转“学校繁荣、教育衰退”的悲哀局面。从外延方面说,应当认识到,农村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系统。村级完全小学,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村级完全小学,应当在高质量、高规格地完成农村学生第一阶段的义务教育任务外,强化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在量力而行、主动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积极承担当地的各类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倡导基本学习渠道和基本学习内容的普及化,引导村民及其子女对富裕、健康、认知能力、职业技能发展的积极需要,在当地农村营造讲学习、爱学习、会学习的有益环境,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和谐社会、农村和谐教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2、严格执行小学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建构以“特色”为导向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在实践中,村级完全小学大量删减甚至取消“非主科”教学时数的情况普遍存在。客观地说,除了“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考评的不当导向,也应当检查村级完全小学自身对教育本质、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和信仰程度。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最重要载体,村级完全小学必当提升自身的使命感,主动对抗并参与改变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切不可被动跟随,消极顺应,自甘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另外,也应当认识到,村级完全小学要想在短期内提升学校在各方面的工作成绩,实现内涵发展,必须利用村级完全小学分布广泛、村情校情有巨大差异的优势,避开“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形成各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优势发展项目确立等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风尚。应当鼓励村级完全小学教师主动创新、积极发现、敢于挖掘、善于利用,以当地民俗乡情、人文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色为背景,形成有特点的校本课程,探索以特色课程烘托学校特色,以学校特色打造特色学校,以特色学校奠基名牌学校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3、调整村级完全小学的人才质量规格,建构以“过程”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方案

随着我国多数农村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落实,随着小学升初中考试的取消,小学毕业生的评价方式已有了较大的改革空间,将事实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完全归咎于“社会风气”、“上级压力”显然存在不负责任之嫌。因此,村级完全小学理当找准自身位置,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为目的开展教育测量和评价,建构 “过程”导向的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评价在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方案,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整体发展和健全人格的整体推进,提升村级完全小学的人才质量规格。

4、完善村级完全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建构以“发展”为导向的教师培养体系

当前村级完全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在“量”上,这一工作导向不仅容易使基层教育管理者忽视对在职教师的监督、考核,而且也容易使在职教师忽略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近年来,村级完全小学教师一方面仍然存在教育观念僵化、教学方法进步缓慢等问题,一方面却在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活动中表现懈怠和消极。这一现状应当引起重视,村级完全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着力开发教师的自身潜质,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因,运用多种管理手段推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5、明确村级完全小学校长的职、责、权,建构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内部微观管理方式

村级完全小学校长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实现管理“具体化”的重要中介,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当前村级完全小学校长在人事权、分配权、管理权等众多权限上被架空的现实状况,明确村级完全小学校长在学校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方面,在学校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教研工作、后勤工作方面,在学校行政事务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教学常规督察方面的职、责、权。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村级完全小学校长也应当提升角色意识,增强忧患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时刻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主动探索学校内部微观管理方式的革新和改进,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团结和带领全体师生营造“学习型”学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走借鉴名校、自力更生的“跨越式”自我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教育资源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农村中心小学与村级完全小学之间的分配不公平现象必将长期存在,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国情。因此,村级完全小学应着力于立足自身,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在关注机会与公平的同时,关注自身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全面提高,关注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以人才的质量规格为核心,广泛借助外界力量,推动自身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9-105

[2]陈敬朴,农村教育如何弱势走强,教育发展研究,2003,11,14-18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例3

一、农村小学办学中面临的问题

1.经费不足的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办学经费不足,而且没有使用自,导致农村小学很难正常运转。在实施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的政策之后,主要由上级财政部门拨款作为农村小学的经费。由于小学的学生数量急剧地减少,而教育经费又是按照学生人数来安排的,这就使农村小学的经费也逐年减少。与此同时,农村小学不能自主地开支经费,由于财政部门有明确规定,不合规定的经费开支都不予报销,而学校需要用钱的项目繁杂,有些项目又没有名目不能正常开支,所以经费的使用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小学的发展。

2.管理机制的问题

经费的不足和不能自主开支,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小学在管理上的困境。再加上财务机制的要求,学校不能兑现对教师的奖惩措施和其他奖金及福利,无法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和热情。而且由于城乡学校教师收入水平的差距,有些农村小学培养了多年的优秀教师被挖走或者另谋出路,导致优秀的师资力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危及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措施建议

1.保证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

地方教育应重视农村小学的实际状况,努力使城乡教育相对公平,优先考虑农村小学教学设备的投入和经费的划拨。增加农村小学对于经费的自主使用权利,给学校一定的自主空间,尤其是学校在正常运转时所必要的开支。教育经费也要适应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需求,调动农村小学办学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应该注意开源节流,保证科学、合理地利用教育经费。同时,要求校长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地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经费的作用,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促进农村小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2.改善农村小学的管理机制

农村小学的当务之急,就是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校长应率先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领导好教师并抓好常规管理工作。上级教育部门要给予学校对于师资力量的管理自,在服从教育方针和政策下,学校的制度要有一定灵活性,确保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还要对于绩效工资进行合理分配、奖惩分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强对农村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

3.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

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听公开课,观摩评课,让教师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同时,推选优秀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竞赛等,使教师积极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从而得到自身的锻炼和成长。

三、突出办学特色

农村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特色创建,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发展等各方面能力的需要,也是推进现代化素质教育、新课标的改革、提高办学品位和水平的根本需要。对于学校来说,办学特色能充分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经验、能力和办学优势。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为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发展提供最佳的外部环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校情、师请、生情出发建立特色的系统规划,把特色建设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长久的、富有特色的学校建设。

1.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奠定文化发展基础

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环境的教育意义和德育功能。在进行校园环境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和利用每一面墙壁、每一处空间和布景,使学校的任何角落,都充分体现着学校的文化气息和教育气息。

丰富学校的人文气息,为教师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当下,教师肩负着重大的教育责任,承受着来自学校、乃至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在管理规范的情况下,增强人文、情感的管力度,使教师轻松、愉悦地工作。

让学生在富有文化底蕴的环境中学习,感悟渊博的历史和精深的文化,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形成高尚的人格,是学校真正健康、长远的发展。

2.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个研究课题。在课题运作过程中,让师生动手实践,创新思维、了解认识自然、感悟人生,同时引导师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课题运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积累生活和社会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农村小学办学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都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下,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在工作中探索和研究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求学校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农村小学的办学效益,使农村小学的办学得到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适应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学办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办好人民和社会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戎.中国乡镇政府对基层学校的管理\[A\].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例4

摘要:小学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小学是这个奠基工程的主体部分。从事这项伟大工程的小学教师,工作最辛苦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管好农村小学的重任在校长肩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小学校长更辛苦。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艺术。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艺术 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校长在一个学校中作为领头人,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校长优秀的管理胜任能力,乃是他们取得优质经营绩效的根本。农村小学校长要紧紧把握住育人这个主旋律,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真正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一、农村小学校长进行学校管理创新原因 管理创新,就是按照时展的要求,学校放弃旧的管理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方法,以实现学生学业进步的目标。农村小学校长是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创新的领导者、组织者、承担者,是创新的主体。农村小学校长进行农村学校管理创新原因有二:(1)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时效性,管理者所面临的是一个动态、多变的世界,今天成功的经验,明天不一定适用。管理活动的三要素:管理者、管理对象和客观环境,均在发展变化着;相关的条件、因素也在发展、变化着;因而管理者必须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去开展工作,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手段和方式等方面的创新。(2)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经常的面临着大量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也必须创造性地去对待和解决。 二、农村小学校长具有的管理素养 在一所具有较完备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学校实施品牌管理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是还需要校长能准确地为学校定位,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抱有坚定的信念,最终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如果定位欠准确,容易形成“表面功夫”,学校宣传搞得热闹,学校发展成效不大的局面。其中校长的管理素养是非常好重要的,对于农村小学校长而言,应具有以下素养: (一)校长要有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校长一定要走在这场变革的前列,领导好新课程改革。农村小学校长首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目标,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中陈腐的东西,引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用教学方式的改变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新的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评价体系。 (二)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加强教师教学创新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严格按照“师德八条”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二是必须加大教研教改的力度,以新课程培训、评优课、新教师过关课、展示课、示范课等形式开展听、评、改活动,转变教育观念,确实改变教学方法。三是必须熟练地掌握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备好课、上好课,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达到40分钟最大限度的利用,效益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校长要以情感人 校长以情感人,就要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师的工作中、生活中、情感中,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用对待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诚心对待教师、管理教师,对教职员工不分高低贵贱,不分亲疏远近,不欺弱惧强,靠威信而不是权力来管理。校长要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水平,也要对教职员工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业务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了如指掌。能够经常深入到教职员工中去,善于与教职员工沟通思想,掌握教职员工思想动态,理解教职员工所急、所想、所愿。真心实意地为教职员工着想,把出发点放在对他们的关心体贴和照顾上,构建领导,朋友,荣辱与共的多层面关系,让学校成为“家”的延伸,心灵依托的港湾。 当然,当好农村的一名小学校长还需要更多方面的要求和更高的能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调动更广泛的教职工积极性,才能得到各级领导对你工作的支持,才能使学校稳步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对学校的好评,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学校的管理水平。因而,需要对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艺术进行创新。 三、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艺术创新的对策 (一)管理中要体现人文关怀 校长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经常把教师看成是具有各种需要的人而不是工具。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自

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作为校长,也要给教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不要管得太死,让教师能自由支配自己,根据自己的好恶有所选择地工作和学习。要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承认每一个人的价值;要尊重教师的各种合理需求,注重感情交流和投资。 (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决策需要承担风险?决策就是对决策者心理素质的全面考验。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决策是不成熟的决策,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决策者是不称职的决策者。那么,农村小学校长应该怎样提高决策的心理承受能力呢?一是要加强决策熏陶,多看一些成功决策者的人物传记,学习他人驾驭风险的经验;二是要加强心理考验,有意识培养吃苦精神;三是要胸怀开阔,少计较名利,树立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四是要未雨绸缪,超前做好决策的各项准备工作,使自己时刻处于决策的主动地位。 (三)农村小学校长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跳出狭小的学校教育范围,摆脱就学校论学校,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模式。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村小学校长必须清楚,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真正的质量是不仅要体现在对农村学生的现在负责,也应当体现在对农村学生的将来负责,也就是说,应当挖掘农村学生的潜能,为农村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创新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只要开发得当,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苗子。 总之,实行民主管理,形成民主氛围,农村小学校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民主氛围,尊重人、善待人,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要主动听取意见,采纳群众建议。政治上信任同志,生活上关心同志;业务上帮助同志;工作上支持同志;为教师学生多办实事,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抓质量,促普及,以良好的教学质量求得群众的信任。学校有事与大家商量,集群众智慧于一体。校长要勇于顶大梁,挑重担、敢于负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事事处处做出表率。善于当好参谋,给村干部提出好的点子,想出好的办法,引出好路子,做出好榜样。 参考文献: [1] 孔炜,杨东主编.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化胜任特征研究[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2. [2] 刘登霄等主编. 西部高等教育与课程改革[m].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4. [3] 李春山,杨雪梅主编. 农村小学校长对学校的有效管理[m]. 北京出版社,2007.11. 论文网在线:www.lunwenwang.co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例5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教育管理论文,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龙源期刊。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管理论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论文,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龙源期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龙源期刊。无论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还是从教育系统外部教育管理论文,乃至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和保障义务教

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管理论文,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教育管理论文,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龙源期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教育管理论文,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龙源期刊。当前教育管理论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措施

1、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纳入限期改造计划教育管理论文,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逐步使当地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龙源期刊。2、加强县级政府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教育管理论文,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教育管理论文,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3、是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教育管理论文,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龙源期刊。4、落实各项政策,对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努力缩小、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龙源期刊。

1、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教育部部长周济说:经过60年的努力教育管理论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有1600万人的教师队伍龙源期刊。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硬件差距也有教育管理论文,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2、这几年来教育管理论文,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龙源期刊。我们正在继续努力教育管理论文,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周济还说:在很多措施当中,最根本的一条教育管理论文, 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龙源期刊。第一,要求义务教育的老师教育管理论文,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工资收入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当然,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教育管理论文,同时也是一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进行绩效考核教育管理论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龙源期刊。这项措施是根本性的,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当老师教育管理论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教育管理论文,终身从教龙源期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从教教育管理论文,同时我们还动员了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援,还有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我们就组织了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下一步要把它制度化,要让老师都能够到农村接受锻炼,同时为农村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老师。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我们农村现在有几百万老师,我们要大力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使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大大改进我们自身的质量,能够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例6

为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的状况及其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课题组在浪阳县抽取了10个村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村里干部群众、学生家长、中小学校教师等,以被调查村为单位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农村中小学校(指公办中小学,下同)的软硬件教学设施配备情况、家长对孩子上学的态度、社会(特别是网络)对孩子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及其原因等几个方面。

1泼阳县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现状

1.1农村中小学生上学需走的路程不远,在淮阳县农村一般情况下不存在路程远、交通不方便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10个村的小学生上学时,距最近小学的路程均在1公里以内;10个村的初中生们上学时,离最近初中的路程有70%在2公里以内。

1.2农村学生家长对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的满意度较高。

从农村学生家长对距离最近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满意度来看,70%的村选择了“满意”,2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10%的村选择了“不满意”。而对初中硬件设施的评价更佳,80%的村选择了“满意”,2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

1.3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与对硬件设施的较高满意度相比,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偏低。从农村学生家长对中小学校教学质量满意度来看,在对小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有30%的村选择了“满意”,4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30%的村选择了“不满意”。而对初中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有60%的村选择了“满意”,2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20%的村选择了“不满意”。

1.4农村学生家长高度重视孩子学习,“读书无用论”现象基本消失。对“本村家长中有无读书无用论”选项,的村选择了“无”,30的村选择了“有很少一部分家长中存在”。而读书无论存在的原因是,在当前即便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不容易,但这些家长们也基本上同意如果孩子能受到较高教育,找工作仍会相对容易些、所找的工作相对会好些、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1.5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不严重。调查结果显示,淮阳县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并不严重,特别是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几乎没有。在“本村小学生辍学现象如何”选项中,90%选择了“无”,只有选择了“有1-2%";在“本村初中生辍学现象如何”选项的选择中,辍学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只有30%选择了“无”,40%选择了“有10%的学生辍学”,30%选择了“有10%至20%"。

2阳县农村中小学学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质量巫待提高

一是中考升学率低。二是与民办或城里学校的学生相比,农村中小学学生各方面表现较差。三是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四是部分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五是教师结构不合理,老化现象严重,青年教师留不住。

2.2网吧对农村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影响需引起重视

据调查,在淮阳县每个乡镇都有网吧在营业,而且大多距初中较近,其顾客以附近初中的学生为主.同时在部分村中还有部分农民开办的条件较为简陋的家庭式黑网吧。在“本乡初中附近有无网吧”选项中,60%的选择“有”,大多数农村家长认识到网吧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当前许多农村的孩子由于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直至最终辍学。

2.3农村中小学生流失严重

当前城市里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己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大量地流向县城和市里的学校。在调查的10个村中,均有学生流失,在校学生流失最多的竟高达90%,最少的也有10%。流失50%以上的占到30%,流失30%至SO%的占到30%,流失10%至20%的占到40%学生流失现象之严重令人吃惊。其原因在于农村中小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质量与硬件设施等方面与县城和市里的学校无法相比。当然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学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

2.4教师队伍的管理需要加强和完善

当前埃阳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存在在职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职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原来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二是在编不在岗现象。部分农村教师或出资请人代课或千脆请长假,但工资依然照发。三是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教育思想落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生硬,教学方法简单,效果不佳。四是极少数教师师德修养较差,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不强。五是个别教师教学中消极应付,污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

2.5部分小学建制不全,学生少、教师少、教学条件差

各乡镇的小学除中心校建制较全外,大部分村属小学存在建制不全,学生少、教师少、教学条件差等问题。同时受限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这些小学不能正常开设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等课程。在调查的一所只有一至四年级的小学里,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人数均没超过10个,而老师则是“一肩挑”,即一名教师负责一个年级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

2.6学校布局调整遇到阻力

通过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撤并掉那些建制不全、教师少、学生少、教学水平低下、设施简陋的农村中小学,集中力量建设硬件设施齐全、教学水平高的全建制的寄宿制中小学,对于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有着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但部分乡镇党政领导及农村小学校领导、农村千部群众不能充分理解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意义,不支持甚至反对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进行调整,使学校布局调整推进困难。

3改普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的思考

3.1改革国家教育投入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当前相当一部分县级财力有限,致使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不能满足需要,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淮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2008年度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情况的通报》《淮阳日报》2009年9月25日)指出的淮阳县教育工作存在的八个问题中,有七个就与教育投入不足有关。这些问题包括:浪阳县2008年财政对教育拨款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21.8个百分点;2008年度一中小学公用经费县级应配套资金211万元,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但实际并未落实到位;演阳县义务教育债务未纳入县级政府消赤减债整体规划等。探寻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会发现其根源在于县级财政能力有限。灌阳县2008年全年财政收入为46359万元,而财政支出高达147137万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支出39505万元,占到全年财政收入的85.2%。让这种财政状况的县级政府承担起全县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确实勉为其难。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了在当前许多县级财政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增加中央、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治本之策。

3.2调整学校布局,适当合并、集中力量建设软硬件条件好、建制完整的寄宿制中小学,以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当前农村小学多而小且弱的现状,是其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掣肘。必须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通过合并学校、建设寄宿制中心小学,加强学校管理,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

3.3留住优秀青年教师,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留住根本。温家宝总理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投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水平,提高农村教师对为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二是提高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享受与城市教师相同甚至更高的待遇。因为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教学,他们有理由享受更好的待遇。三是关心农村教师生活,为教师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提供方便.首先是考虑在城市建设农村教师生活小区,或者为其在城市购房提供支持。其次是统筹规划,开通从学校到城市的专门免费接送在农村任教教师的公共汽车,只要他们愿意在下班后即可回城市里的家中。再次是提高农村教师的食宿水平。最后是丰富农村教师课余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例7

为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的状况及其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课题组在浪阳县抽取了10个村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村里干部群众、学生家长、中小学校教师等,以被调查村为单位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农村中小学校(指公办中小学,下同)的软硬件教学设施配备情况、家长对孩子上学的态度、社会(特别是网络)对孩子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及其原因等几个方面。

1泼阳县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现状

1.1农村中小学生上学需走的路程不远,在淮阳县农村一般情况下不存在路程远、交通不方便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10个村的小学生上学时,距最近小学的路程均在1公里以内;10个村的初中生们上学时,离最近初中的路程有70%在2公里以内。

1.2农村学生家长对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的满意度较高。

从农村学生家长对距离最近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满意度来看,70%的村选择了“满意”,2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10%的村选择了“不满意”。而对初中硬件设施的评价更佳,80%的村选择了“满意”,2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

1.3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与对硬件设施的较高满意度相比,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偏低。从农村学生家长对中小学校教学质量满意度来看,在对小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有30%的村选择了“满意”,4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30%的村选择了“不满意”。而对初中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有60%的村选择了“满意”,2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20%的村选择了“不满意”。

1.4农村学生家长高度重视孩子学习,“读书无用论”现象基本消失。对“本村家长中有无读书无用论”选项,的村选择了“无”,30的村选择了“有很少一部分家长中存在”。而读书无论存在的原因是,在当前即便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不容易,但这些家长们也基本上同意如果孩子能受到较高教育,找工作仍会相对容易些、所找的工作相对会好些、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1.5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不严重。调查结果显示,淮阳县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并不严重,特别是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几乎没有。在“本村小学生辍学现象如何”选项中,90%选择了“无”,只有选择了“有1-2%";在“本村初中生辍学现象如何”选项的选择中,辍学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只有30%选择了“无”,40%选择了“有10%的学生辍学”,30%选择了“有10%至20%"。

2阳县农村中小学学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质量巫待提高

一是中考升学率低。二是与民办或城里学校的学生相比,农村中小学学生各方面表现较差。三是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四是部分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五是教师结构不合理,老化现象严重,青年教师留不住。

2.2网吧对农村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影响需引起重视

据调查,在淮阳县每个乡镇都有网吧在营业,而且大多距初中较近,其顾客以附近初中的学生为主.同时在部分村中还有部分农民开办的条件较为简陋的家庭式黑网吧。在“本乡初中附近有无网吧”选项中,60%的选择“有”,大多数农村家长认识到网吧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当前许多农村的孩子由于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直至最终辍学。

2.3农村中小学生流失严重

当前城市里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己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大量地流向县城和市里的学校。在调查的10个村中,均有学生流失,在校学生流失最多的竟高达90%,最少的也有10%。流失50%以上的占到30%,流失30%至SO%的占到30%,流失10%至20%的占到40%学生流失现象之严重令人吃惊。其原因在于农村中小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质量与硬件设施等方面与县城和市里的学校无法相比。当然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学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

2.4教师队伍的管理需要加强和完善

当前埃阳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存在在职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职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原来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二是在编不在岗现象。部分农村教师或出资请人代课或千脆请长假,但工资依然照发。三是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教育思想落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生硬,教学方法简单,效果不佳。四是极少数教师师德修养较差,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不强。五是个别教师教学中消极应付,污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

2.5部分小学建制不全,学生少、教师少、教学条件差

各乡镇的小学除中心校建制较全外,大部分村属小学存在建制不全,学生少、教师少、教学条件差等问题。同时受限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这些小学不能正常开设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等课程。在调查的一所只有一至四年级的小学里,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人数均没超过10个,而老师则是“一肩挑”,即一名教师负责一个年级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

2.6学校布局调整遇到阻力

通过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撤并掉那些建制不全、教师少、学生少、教学水平低下、设施简陋的农村中小学,集中力量建设硬件设施齐全、教学水平高的全建制的寄宿制中小学,对于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有着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但部分乡镇党政领导及农村小学校领导、农村千部群众不能充分理解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意义,不支持甚至反对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进行调整,使学校布局调整推进困难。

3改普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的思考

3.1改革国家教育投入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当前相当一部分县级财力有限,致使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不能满足需要,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淮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2008年度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情况的通报》《淮阳日报》2009年9月25日)指出的淮阳县教育工作存在的八个问题中,有七个就与教育投入不足有关。这些问题包括:浪阳县2008年财政对教育拨款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21.8个百分点;2008年度一中小学公用经费县级应配套资金211万元,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但实际并未落实到位;演阳县义务教育债务未纳入县级政府消赤减债整体规划等。探寻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会发现其根源在于县级财政能力有限。灌阳县2008年全年财政收入为46359万元,而财政支出高达147137万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支出39505万元,占到全年财政收入的85.2%。让这种财政状况的县级政府承担起全县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确实勉为其难。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了在当前许多县级财政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增加中央、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治本之策。

3.2调整学校布局,适当合并、集中力量建设软硬件条件好、建制完整的寄宿制中小学,以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当前农村小学多而小且弱的现状,是其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掣肘。必须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通过合并学校、建设寄宿制中心小学,加强学校管理,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

3.3留住优秀青年教师,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留住根本。总理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投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水平,提高农村教师对为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二是提高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享受与城市教师相同甚至更高的待遇。因为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教学,他们有理由享受更好的待遇。三是关心农村教师生活,为教师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提供方便.首先是考虑在城市建设农村教师生活小区,或者为其在城市购房提供支持。其次是统筹规划,开通从学校到城市的专门免费接送在农村任教教师的公共汽车,只要他们愿意在下班后即可回城市里的家中。再次是提高农村教师的食宿水平。最后是丰富农村教师课余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例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引向深入,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在设备设施、经济基础、师资状况、信息资源四个方面失衡显得较为突出。

1.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问题

目前,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 思想保守,观念落后。

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传递不畅等多方面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观念,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普遍盛行,大部分农村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部分学生干脆过早放弃学习,外出打工挣钱或者谋求其它出路;而广大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又非常奇缺,形成了当前整个农民群体素质低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恶性循环局面长期难以扭转。

1.2 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质量低。

由于农村人口分布稀疏,农户居住分散,为了考虑方便儿童就近入学,导致农村小学布局不集中,办学规模小,学生数少。有的学校还在一些村庄设立教学分点,每个教学分点由一至两位老师负责,在没有任何现代教学设备的条件下实施复式教学。这直接影响学校整体的教研教改工作、管理工作和素质教育效果。

另外,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所以直接导致办学硬件跟不上,教学设施简陋。一些学校的体音美器材、实验器材、学科教具、电脑和图书严重缺乏。教师们几乎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样就自然地遏制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一个教师要担任好几门的课程,并且各种检查、抽考、统考接踵而来,使教师无法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造成部分农村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4 教学常规指导有停留于形式的现象。

教师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如何反思有迷茫;教师采取注入式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作业布置欠层次、欠梯度,一刀切的现象普遍:部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是为了点名;教师缺乏研究的问题意识,针对性不强,教研活动的效率、效益不高;没有形成教师主动地、自觉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运行机制,教师有效参与低,甚至有的教师是心不在焉。

2.针对教学管理的困惑应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学校管理,使之规范完整。

在管理上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在校长负责制下,民主决策学校的大小事。校委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好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安全与疾控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家长学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务必包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教育等具体举措,一定要做好这些制度体系的实施、监督和总结反思工作,让制度有效地管权管人管事。

2.2 提高职业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作为薄弱的农村学校,更要注重教师专业素质发展。要制订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确立发展目标和一系列培养措施,避免盲目性;要为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组织教师到先进的学校去观摩、取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聘请专家型教师来学校指导工作,让老师学习他们丰富的文化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

2.3 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科学发展。

教师应是课改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他们是课程改革最前沿的执行者。学校盘活用好现有的设备设施,积极搭建“人在家中座,尽知天下事”的网络教育平台。一是建立学校信息中心,选配好信息技术人员,加大了校园网络的建设、研究、开发、管理和利用。二是选好骨干,搭好架子,让他们成为支撑校园网的中坚力量。三是用好班级、学科教学资源文件夹。四是开辟“教学管理大家谈”、“学科百花园”(专门收集教师们整理上传的优秀教案、优秀课例、优秀课件,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心情驿站”等校园网络专栏。让新的教学理念入脑进心,走进农村小学课堂。

2.4 一校多址,合并管理。

农村薄弱小学办学规模小,师生人数少,条件艰苦,发展缓慢。如果把相邻的几所薄弱小学合并成一所小学来进行管理,在布局上一校多址,既可以整合教育资源,增强办学实力,又可以提高公用教育经费的利用率。撤销所有的教学分点,依靠政府支持,配置校车和司机接送学生,把学生集中到农村完全小学来学习。

总之,要全方位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优化农村中小学的资源配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才能为农村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从而实现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78-02

1 引言

在很多农村地区以及农村学校还没有设立图书馆,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即便是在已建有图书馆的学校,仍有相当部分处于无人管理、无人问津的状态,相当于一个摆设。这样的现状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抑制了阅读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动[1]。

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小学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以促进素质教育和农村小学的建设发展。

2 农村小学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现状

对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增加投入,尤其是在对现代远程教育投入很大,促进农村地区的电子阅览、在线学习等新的学习形式的发展。相对这些方面的喜人变化,农村小学图书馆被边缘化的情形未得以改变[2]。

图书馆管理不规范,而且开放率低 很多农村的小学都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更没有制度可谈,这就使得学校的图书馆无人管理,图书陈旧、破损等现象十分突出。

农村校园的图书馆经费投入不够 在农村,很多教育设施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经费限制,很多农村学校无法承担开设图书馆所需要的费用,就算开设了也无力承担图书馆的维护费用。这就使得很多农村小学不设图书馆,或者即使存在图书馆也没有办法运营,造成了农村学生阅读量低和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差的恶性循环[3]。

图书馆资料遗失严重 过去,在很多农村小学都设立了图书馆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优化农村教育体系进行了小学的合并和调整过程中,很多学校以前的图书馆被废弃,图书、设备等很多教育资源流失,还有的被变卖,使很多图书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4]。

为促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应重视加强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小学正是少年儿童素质养成、探索知识的重要时期,农村学生接受的教学资源本来就少于城市学生,建设和管理好校内图书馆使其成为农村小学生提升素质的第二课堂,对课堂起到辅助和调节作用的同时对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起到很大的效果[5],可有效补充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对发展农村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3 加强农村小学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我国农村小学在教育资金来源方面较为单一,在图书馆的建设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很多农村小学很想为自己的学校建立图书馆,但是由于资金的问题,使这一想法只能成为纸上谈兵。虽然每年当地政府都会对农村的教育进行较大资金的投入,但是更多的资金都用在教育的基础设施上,图书馆建设尚未列入重要议程,图书馆建设经费一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农村小学可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便利,积极拓宽渠道,通过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赞助来解决校园图书馆的建设问题。如通过博客、教育网站等网络媒介,对学校的情况进行介绍,积极寻求资源帮助,通过农村小学与外界的合作,为小学校园图书馆建设开辟一条新路子。

地方政府应重视对农村小学校园图书馆建设[6]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纸媒逐渐被电子阅读代替,农村地区因教学基础设施的改善重视进行远程信息教育建设,而图书馆的建设在渐渐被忽视。事实上,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图书在一段时间内仍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仍不可替代,仍无法忽视书籍及阅读对农村学生产生的重大作用。应当认识到在我国农村小学建设图书馆的重要性,图书馆内的信息和知识是联结农村小学生与大千世界最好的渠道,开拓小学生的眼界、提高其综合素质。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图书馆建设,提供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促进农村小学图书馆建设和发展。

培养师生对图书馆的责任意识 农村小学图书馆建设管理落后的另一大原因是农村小学自身图书馆管理的忽视。很多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缺乏专业化管理,图书陈旧、丢失、破损等问题时有发生。要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教师热爱图书事业,积极发挥图书馆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提升学生对图书馆的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爱惜书籍,热爱阅读。师生共同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师生情感,构建和谐校园。

4 结论

阅读是提升农村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式。农村小学生在基础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和城市小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7]。希望国家和地方都能对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管理重视起来,为正处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农村小学生提供更好的书籍阅读环境,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安露.关于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3,23(4):144-146.

[2]郭志明.中小学图书馆缺什么?[J].教育导刊,2004(1):

29.

[3]叶爽美.农村中小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31(3):164-167.

[4]朱淑芳.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亟待加强[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0,30(2):17-17.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例10

一是按需设点,建好小型学校。坚持“就近入学,按需设点”的原则,组织专家团队对全区校点布局进行专题论证,在广泛听取当地政府、村居两委和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校点布局。2005-2006年,投入3000万元,全面消除村级学校劣质房;2008~2009年,投入6788万元,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对全区所有农村学校进行升级改造;2013-2014年,再次投入4.39亿元,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建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还保留了人口稀少而又地处偏远地方的村级学校,原则上将村级学校的服务半径控制在3公里以内。为方便学生出行,区政府还实施“通校水泥路建设”工程,现已将所有连接学校的道路建成了水泥路。

二是升级改造,美化小型学校。从2008年开始,区财政每年预计支出1000万元,实施农村学校绿化、运动场改建、厕所改造、饮用水改造、标准化食堂建设、门窗更新、课桌凳更换、计算机装备、实验室换代、防雷设施改造之“十小工程”。现所有村级学校绿化全面升级,门窗实现塑钢化,厕所改为水冲式,饮用水、防雷设施达到规定标准。近3年,铺设48所村级学校塑胶运动场48224平方米,更新村级学校课桌凳5340套;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升级行动,现全区所有村级学校均已实现食堂供餐。如今,全区村级学校已实现“绿化、美化、亮化”目标。

三是强化装备,提升小型学校。坚持标准化配备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全面提升小型学校硬件装备;标准化配置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建成覆盖全区的教育城域网,所有学校均接入互联网,全区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2013年投资4000万元,建设微机室34间,配置电脑1731台,建设班班通457个,新配置大批实验设备设施,实现了实验室的升级换代。目前,全区村级学校的学生食堂、生活配套设施等仪器设备及图书已超标配置。明年暑期,所有村级学校都将实现“班班通”。

二、优化教师队伍,努力实现“小而强”

一是多措并举配齐教师。实施灵活的编制核算办法,按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村级学校教师编制。在按19.5:1的生师比核算教师编制的基础上,对不足23人的班级按照1:1.8的班师比核定教师编制,且每年核定一次。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近3年从区外引进380余名优秀教师,主要补充到农村边远学校。建立教师队伍“区管校用”制度,推行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去年暑期,全区轮岗交流的教师达658人,轮岗交流面达11%,其中从城区和乡镇中心校交流到村级学校的教师达205人。

二是多管齐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依托“区级一片区一学校”三级研修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全面实施国培计划,通过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12个片区学校研修联组,将村级学校教师全部纳入其中,通过组织开展专题研究、“移位教学”、“同课异构”等活动,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大力开展校本研修,通过以中心校为单位的分组集体备课活动、小课题研究、名师带徒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锻炼农村教师;建立城市骨干教师支教和农村教师到城市跟岗学习制度,实施城市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制度。先后选树了扎根乡村教育的全国模范教师田云琴、感动四川十大人物之一的“挑夫校长”代天久等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榜样作用带动农村教师。

三是多元激励留住教师。区财政每年预计支出2000万元,作为教育质量奖励基金。建立一系列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奖励制度,如落实农村教师每人每月100-200元的岗位津贴和每人每月200~400元的专项奖励制度;实施农村教师“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制度,近两年享受“低职高聘”共1007人,21人受到“高职低聘”;对累计在农村任教20年以上,且仍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不受指标限制,对在农村学校工作20年以上,退休时仍未评聘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上调一个工资档次算作退休金;坚持每年评选表彰10个村级学校“互助共进教师团队”,落实专项奖励;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在村级学校全部建成“教师休息室”,以乡镇中心校为单位建设“教师周转房”等。这些多元化的激励措施有效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三、创新治理体系,努力实现“小而精”

一是实施主管部门延伸指导机制。实施“每周一校”调研指导制度,要求教育局机关干部和师培中心研训员在教育局领导带领下每周至少深入一个乡镇的一所学校,对农村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解剖”指导;区教育局对乡镇学校的日常工作检查和调研,必到村级学校;划定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村级学校运行情况、教育教学质量纳入对所在乡镇、街道中心学校督导评估差距控制红线,对超限学校给予扣分或降级处理,确保村级学校规范运行。

二是构建中心校“一体化”管理体系。发挥中心校“中心”作用,将全区原有的村小、基点校全部改为所在乡镇、街道中心学校的校区,组成16个乡镇、街道“学区”,形成中心校资源调配、常规管理、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中心校干部定点联系村级学校制度,每位中层以上干部定点联系1~2所村级学校。实施中心校教师“走教”制度,发动全区中心学校美音体等紧缺学科教师在乡镇范围内“走教”,保证每个校区艺体等课程能正常开设。实施中心校骨干教师与村级校点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和支教制度,将骨干教师帮扶、支教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围,要求同乡镇的各级骨干教师每月必须到村级学校支教,破解村级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保障乡镇内各校点均衡发展。

三是完善村(居)两委参与机制。建立村(居)两委治理村级学校的参与机制,使之成为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区政府制定村(居)两委教育工作职责,调动村(居)两委在控辍保学、周边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完善村级学校建设咨询机制,凡涉及村级学校改扩建事项、学校负责人调整等均要听取村(居)两委意见。扩大村(居)两委参与学校治理的途径和范围,邀请村(居)两委负责人参与学校重大活动;在村(居)两委负责人、驻村“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士中聘请公众教育督导员(每校一名),参与学校督导评估和组织社区评价;建立学生膳食委员会,聘请村(居)两委干部、家长代表等作膳食委员,参与学生营养餐管理。争取村(居)两委支持,协调当地民间艺术团队进校开展特色艺术项目培训,丰富校园文化。村(居)两委的广泛参与,既增进了联系,赢得了支持,又把学校建成了村(居)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四、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小而壮”

一是强化教学常规。提升村级学校教育质量,强化教学常规是前提。建立学校管理规程,明确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行规范和师生的行为准则,推进常规管理制度化。将村级学校常规管理作为落实管理规程的重中之重,在细节上寻求策略,推进常规管理精细化。如为确保课程“开齐上足”,我们要求学校统一制作班级牌,将课表纳入其中,张贴在班级门口,便于接受检查和监督。根据村级学校实际,采取灵活措施优化常规管理,推进常规管理科学化。如我们充分发挥村级学校班级人数少的优势,全面推行作业面批面改,既增进了师生感情,又提高了练习的实效。充分发挥中心校的统筹作用,引入主动交流和合理竞争,推进常规管理常态化。如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每月组织一次交叉检查,轮流承办各种活动等,促进各校持续保持规范运行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