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7 17:26:10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例1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XX)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全县核桃产业现状 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XX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 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XX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XX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树26.4万株,占10.6%,盛果树12.3万株,占4.9%,老树5.6万株,占2.3%。据县统计局的统计:XX年全县泡核桃产量224.6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纯收入2234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13.5%,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81.4%。 1、核桃资源 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5.2%,初果树3165株,占27.6%,幼树7622株,占66.6%,衰老树65株,占0.6%(详见表1)。 据三乡(镇)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21.5%,初果树67885株,占10.1%,幼树422846株,占63.0%,衰老树36217株,占5.4%(详见表2)。 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 单位:株 2、泡核桃产量 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91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261.8万公斤;根据三乡(镇)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3.35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148.4万公斤(详见表3、表4);根据县统计局XX年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07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224.6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105.86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 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 单位:株 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 单位:公斤、株 乡(镇)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 单位:公斤、株 3、经济收入 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植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226120元,户均6111元,人均13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08.1%。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9%(详见表5)。其中,太平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6户,人均达4205元,最高的人均达到5000元。龙潭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3户,人均达2400元,最高的人均达到7500元。河西镇核桃销售收入最高的人均达到4000元。据调查的三个乡(镇)自报,6491个农户(含没有核桃的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6470514元,户均997元,人均23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8.65%。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13.54%(详见表6)。 4、财政税收 据调查的37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5183元,占上交税费总数9196元的56.4%(详见表5);三个乡(镇)6491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249679元,占上交税费总数766157元的32.59%(详见表6)。根据地方税务局提供的数据,XX年全县核桃(不含苗)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实征税164.45万元(其中生产环节征收108万元,流通环节征收56.45万元),占全县农林特产税全年实征数377.56万元的43.56%,占全县农业税收征收数577.35万元的28.48%。XX年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核桃加工企业征收xx,如按XX年“双文明”考核中核桃加工企业上报的销售收入7262万元的6%计算征收xx,则应征税435万元。 泡核桃生产效益到户实地调查情况表5 单位:公斤、元 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效益情况表6 单位:公斤、元 5、加工现状 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大理漾濞核桃有限公司现有职工47人,XX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包装产品,月销售核桃乳等产品50吨左右,年实现利润10万多元,上缴税收8万多元,在原料加工中请临时工100多人,付工时费11万元。今年1-4月份预计可实现利润13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前景 1、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44900公倾,占77.7%,(在林业用地中无林地6221公倾,占林业用地的4.3%);农业用地33904公倾,占18.2%,牧业用地3126公倾,占1.7%;其它用地4518公倾,占2.4%。据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调查,公益林面积10324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71.4%,商品林4142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28.6%。据县退耕还林规划,全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61600亩,其中还林面积为43000亩。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山区农民宁愿把常耕地拿出来种植核桃。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就有25户在常耕地内种植了核桃,还有12户年内也准备在201亩常耕地内种植核桃,此外,这37户有981亩荒山荒坡可以种植核桃。 2、生产潜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核桃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据调查分析,现有核桃树龄结构是老树和盛果树少,幼树和初果树多。如对核桃园进行科学管理,增加核桃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技术和肥料投入,26.4万株初果树在3—5年内产量将增长1.5倍。204.6万株幼树将有一半以上挂果,12.3万株盛果树产量将增加三分之一,到“十五”期末实现全县的核桃产量产值翻番将是指日可待。 (二)市场前景 我国核桃(包括山核桃)种植面积达1376.3万亩,2亿株左右,其中结果树约6000多万株,1990年以来年平均产量15—17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云南省核桃产量3.4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22.7%。漾濞核桃产量为4700吨(政府对外交流数),占全国核桃产量274246吨的1.7%,占全省60452吨的7.8%(全国和云南省的核桃产量参考杨源编着的《云南核桃》一书中1999年的统计数)。近几年全国核桃生产发展很快,如以每年5%的递增率计算,XX年后我国核桃产量将达到44.67万吨。 核桃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出口商品。1990年以来,年出口核桃果4000—5000吨,核桃仁8000吨。漾濞大泡核桃,主产区在大理州,每年出口量在3000吨以上,占云南省核桃出口总量的70%,我县每年出口核桃XX吨以上,占大理州核桃出口量的67%。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核桃保健、医疗价值的认识,核桃加工业将不断兴起,国内外对核桃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过XX年,国际市场上核桃需求量将上升到100万吨左右,中国的消费量将上升到24万吨。 在创漾濞核桃品牌方面,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已作了极大的努力。如伊斯兰侨茂食品有限公司申请了“漾濞核桃”包装专利,团山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团山牌”核桃商标。漾濞核桃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漾濞人民的宝贵财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制约我县核桃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是关键所在。据调查分析,其差距主要是: (一)满足现状,发展缓慢。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在漾濞培植核桃支柱产业,由于气候资源优越,种植经验丰富,已不成问题,领导可抓可不抓,群众自己会发展。致使各级政领导对培植核桃产业重视不够,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跟不上,发展缓慢。 (二)重造轻管,效益不佳。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扶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得的少,失的多; (三)短期行为,无长远打算。部分干部群众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认为种植核桃周期长、见效慢,是前人栽花后人享福,常常是一般号召多,真抓实干少; (四)创业精神差,发展不平衡。仅就一些核桃适宜区范围内的农户而言,有艰苦创业精神,能吃苦耐劳的农户,种植核桃千株以上。反之,有的农户就没有新发展一片或几株象样的核桃树,甚至连集体承包的盛果树也尚未管理好,形成极大的反差,发展不平衡。 2、现有核桃园经营管理粗放,核桃生产技术推广滞后。多年来,虽然山区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肥料和资金投入跟不上,缺乏科学管理技术,种植10多年的核桃树还不结果,或结果很少,造成了广种薄收。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 98%以上的农户没有对核桃树进行常规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导致核桃产量低、质量差。 根据实地调查,漾濞大泡核桃进行规范化管理的7年生产量为5公斤/株,13年生的8.3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可达500公斤/株。以规范化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171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2103万公斤。而根据本次到乡的调查数据,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07公斤;到户调查按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91公斤。按常规管理水平,XX年生的产量为2.3公斤/株,15年生的产量为4.2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262.9公斤/株,以常规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89.8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1104万公斤。 根据云南省林科院漾濞核桃研究站的测定:12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在只耕作不施肥的园地里单株结实量为119个(1.32kg),进行施肥的单株结实量1605个(17.8kg),不耕作不施肥的只有6个(0.07kg),在耕作施肥的基础上进行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为2300个(25.6kg),不经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只有170个(1.9kg)。由此可见,经科学管理的漾濞大泡核桃结实量是未进行科学管理的365.7倍。据秀岭地区的实测:经科学管理6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单株产量可达400个(4.4kg)。如对我县的现有核桃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漾濞的核桃年产量可以翻一番。 3、加工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增值不明显。漾濞核桃绝大部分主要是加工成核桃仁销售,精加工的产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营销跟不上。如,“傻哥”牌核桃系列食品、团山牌系列食品,虽然风味较好,但因包装及市场营销问题,始终上不了规模,上不了档次。 4、核桃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尽管漾濞核桃品质优良,但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中间商多,造成抢购抢销的混乱局面,导致抗市场风险能力低,没有体现出最佳效益。 5、扶持政策的落实兑现和税收征管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查中反映,近年来核桃生产扶持资金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核桃特产税由于征收基数不稳定,群众有顾虑,导致统计上报的核桃株数、产量不实、加工销售环节税收流失,难以做到应收尽收。 6、核桃掠青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核桃的产量和质量。调查中反映,正常年境,核桃的收打时节在白露前后10天左右,但是,为防止偷盗和降低守护成本,采收过早,既影响当年的质量又影响来年产量。导致很多地区核桃产品质量差,商品价值低。 7、多数群众不乐意种植嫁接苗,倾向于先植实生苗再嫁接的传统方法,延长了核桃挂果周期。种植核桃嫁接苗有种植规范,便于管理,树型好,早实、丰产的特点。但是,嫁接苗的培育,有很多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把握,无论哪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嫁接苗的质量及种植成活率。其次,因嫁接苗的嫁接部位较低,如栽种时栽得过深,会使嫁接口经常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加之嫁接苗有早实的特点,因结实后肥料跟不上会导致树体衰弱,变成小老树。由于这些问题存在,在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致使很多群众不信任嫁接苗,而采用点播铁核桃果或实生苗移植后2—3年再进行方块芽接,认为这样做核桃树生长快、寿命长,但却没有意识到结实晚,延误了几个结果年头。嫁接苗移栽,如管理得好,5年已开始挂果,7年可产200多个,但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还没有挂果。经调查光明核桃林场栽种的嫁接苗,与同年栽种的实生苗移植后第二年采用方块芽嫁接的核桃进行比较:用嫁接苗种植的平均单株产量为112个,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平均单株产量为44个。 8、核桃烘烤质量亟待提高,我县90%以上的核桃产区用传统的办法烘烤核桃,一是烘烤的数量有限,不适应种植大户所需;二是烘烤时间较长且危险,容易变质和发生火灾。造成核桃品质等级低,销价低,使核桃的商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9、培育核桃嫁接苗过滥,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一度时期,由于核桃嫁接苗生产管理失控,致使一部分地区近20年来种植的核桃树,中、幼龄树被过度采枝,甚至个别的被拦腰砍断或整株砍倒采枝。既破坏了漾濞核桃种质资源,损害了群众利益,又影响了漾濞核桃产量、质量和声誉。 三、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全县核桃产业培植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建议在今后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树立培强做大核桃产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全县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核桃生长。漾濞核桃早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议上,荣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的荣誉,1995年又被xx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这些殊荣的获得使漾濞核桃如同锦上添花,为培植核桃产业和创造漾濞核桃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漾濞核桃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周围的地、州、县市又大有赶超之势和取而代之的可能。因此,我们全县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县经济工作始终坚持着力培植核桃、畜牧、烤烟、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四大支柱,大力发展水电、矿冶、旅游、食品四大产业,把漾濞建成绿色经济强县”的战略思路,把培植核桃产业作为德政工程来抓,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农村稳定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常抓不懈。要树立漾濞核桃的品牌意识,举全县之力维护品牌信誉,利用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益。 2、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 县、乡(镇)应将原设立的核桃生产基地领导组,改设为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并由政府一名主要领导任组长(能设专职核桃副县长、副乡(镇)长更好),专门负责抓好此项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林业局、农业局、生物开发办、扶贫办抽出得力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类似培植烤烟和苦良姜产业一样培植核桃产业,由过去的只管“造”不管“效”变为对核桃造林、抚育管理、产品加工销售全面负责。 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二是要加大投入,购置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药械等;三是要在劳保、出差、下乡补助等方面与同行部门一视同仁;四是有天保工作站的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任务应以培植核桃产业为主。 3、进一步清理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核桃产业的培植力度。 (1)继续巩固和加强对圃育核桃嫁接苗木生产的监督管理,持之以恒地坚决打击盗采、滥购、倒卖泡核桃枝条的破坏行为,确保核桃生产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制定《漾濞核桃产业培植奖励办法》,鼓励招商引资或自筹资金兴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或加工企业。 利用每年核桃农副产品交易会的契机,公开进行兑现奖励。奖励范围:一是自筹资金创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二是各级党政领导、林业科技人员、税务干部以及维护林区治安的林业公安干警、护林人员中有特殊贡献者。 奖励方法是:对兴办绿色企业主和种植大户实行年终产量、质量达标奖;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实行上缴税利达标奖。 (3)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核桃子芽嫁接苗。坚决杜绝子芽嫁接苗用于核桃基地造林。 (4)对近几年来核桃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坚决按扶持政策将扶持资金落实兑现到户。 (5)发挥我县宣传工作优势,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大理日报·漾濞版》应开设《漾濞核桃专栏》。 4、注重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重点抓好核桃果园新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全县核桃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全县现有的12.3万株盛果大树中,有50%左右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核桃产量低,品质差。还有204.3万株幼树还没有结果,26.4万株初果树还未进入盛果期,增产的潜力很大。因此,抚育管理好现有核桃树是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在近期内快速提质增效,实现核桃产业富民富县的最佳捷径。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核桃生产技术规程,在幼树抚育、老树复苏、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时期等关键技术环节上,既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又要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必要时采用行政干预来规范果农行为,向管理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核桃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5、实现优质品种化栽培,建立优质核桃生产基地。 60年代以前,我国是世界上传统的核桃出口大国,70年代开始,美国、土耳其等国家实行了核桃的品种化栽培,产量和产品质量都有了飞跃性提高,以强大的优势挤占了国际核桃市场,一跃成为核桃出口大国。而我国的出口量则下降到世界贸易总量的20%—30%,价格也比美国低30%以上,因此,品种化栽培是大势所趋。实行核桃品种化栽培,就是要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不断更新改造劣杂品种,走基地化生产的道路。 6、坚持实地适树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管理。 培植核桃产业要讲求实地适树的原则,不同的海拔地区栽种不同的适生品种。首先必须妥善处理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与发展核桃的关系。把发展核桃同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其次是要针对山区气候多样性特点,把握好宏观决策,做好统一规划,采取多层次利用,建立综合农业立体开发模式。注意保护上层、建设中层、开发下层。建议在不宜耕作的地块和不宜种植泡核桃的无林地(2400米以上),大力发展抗逆性强,生长快,木质优良的铁核桃林。在中海拔地区,大力提倡用坡坎田或常耕地种植优质大泡核桃。低海拔干热地区(1500米以下)种植美国山核桃。 7、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我县应有计划地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加工)大户购买热风炉烘烤核桃,逐步改善和淘汰一家一户传统的烟醺火烤法,严把核桃产品的第一道质量关。 二是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大户种草养畜,走果、草、畜、菜综合发展的道路。 三是县财政每年应从农林特产税收中安排10%的资金,用于核桃生产、烘烤及包装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工作,逐步增强核桃产业的发展后劲。 8、建立集中统一的核桃加工经营机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核桃产品的生产经营上,我县应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建立不同程度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目前,我县应尽快组织核桃生产户、加工户、绿色企业和加工企业,成立《漾濞核桃行业协会》或《漾濞核桃集团公司》,在县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信息服务下,重点组织和协调好核桃加工经营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册《漾濞核桃》商标,并进行市场营销,直接进入较高级别的市场(如上海等国内市场),或直接打入国际市场。使核桃商品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以获取最佳效益。因此,县级有关部门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应有作用,规范县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畅通核桃产销渠道,避免无序竞争,提高竞争能力,利用本县的资源优势和漾濞核桃品牌效应,不断培强做大漾濞核桃产业。 9、规范税收制度,把核桃产业真正培植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 政府要明确向农民承诺,核桃农林特产税在1998年核定的基础上不再增加,让农民安心、放心发展。将核桃农林特产税的征收环节后移,征收的重点放在流通环节和核桃加工企业及加工大户。 总之,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好、实践好xx总书记“xxxx”重要思想,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加大核桃发展的力度,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漾濞的核桃产业这根“支柱”必将在“十五”期末,充分显现出它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强大的“支撑”作用。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例2

一、我国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现状

1.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我国农村统计调查制度包括:《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制度》、《农业产值和价格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乡村社会经济调查方案》《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方案》和《农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农业普查制度》。其中《乡村社会经济调查方案》包括《农村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制度》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方案》两部分。

2.农村统计调查的范围。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统计范围,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各种经济组织类型、各个系统的全部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和非农行业单位附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单位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范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的省辖市的所有抽中的农村住户;农村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范围乡镇一级在全国所有乡、建制镇进行调查,社区基本情况的村一级范围为全国所有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村一级范围为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村网点。

3.农村统计调查的内容。现行农村统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农业总产值和中间消耗、非农行业总产值农产品生产价格和主要农产品的中间消耗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村基本情况、乡村劳动力及转移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副业情况、农户与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农户建房投资情况农村居民居住的社区发展情况、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村居民家庭人口基本情况和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支、实物收支情况调查全年实测粮食产量、全年分品种粮食产量、畜牧业生产情况、农作物播种面积、种植安排、粮食预测、农用生产资料准备情况、粮棉生产情况等。

4.农村统计调查的方法。现行农村统计调查实行以全面统计报表为主,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体系。数据采集以条块结合及多种调查方式综合运用的方式来获得。省级调查中全面统计报表采用条块结合调查方法搜集资料,由乡镇逐级汇总上报;专项调查报表是将报表直接发至调查单位填报,采用超级汇总方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力不强。农户思想观念不解放、保守,单家步入市场经济适应性差,走订单(合同)生产困难,时常发生违约行为。

2.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在农村经济中各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4.农产品成本增长较快,而成本收益率却不断下降。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表明,农资价格每年上涨幅度在10%左右,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每亩投入增加,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

5.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6.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三、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趋势分析

1.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优质粮食、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使各产业在种植面积、产量、质量、效益上都得到新的发展。

2.强化科技措施推广。加强新科技、新良种、新措施的技术的推广试验示范、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加强农业基础项目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好国债沼气、测土配方施肥、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加快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加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收入。

5.抓紧培育现代农业生产主体。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来抓。深入实施“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活动,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能人、个体私营老板和机关干部投身现代农业。

6.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用工业化生产推进农业。要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就需要其他行业各种(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招商引资就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通过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加大自我推介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鼓励、支持国有、个体、民营企业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优势农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树立农业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把形成优势资源和优势主导产业变成经济资源和经济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7.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践表明,“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要根据小城镇规划,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因地制宜,要规划和实施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

8.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

9.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产业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例3

2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分析

2.1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1)运用明确指标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如何全方面的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作出分析,首先相关的研究人员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这是研究最基础的一步。种植业、水产类渔业、林木类、其它副业等组成了我国的农业,我国每年的农业生产产值情况都可以通过这些产业的产值情况来体现。因此,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农村居民最基本的收支和生活水平状况。做好这些指标之后,我们再以金融指标为依据,这里的金融参考指标指的是农村的金融,通过这样参考的办法,方便我们清楚的明白农村资金的流动状况。明白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动情况如何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指标的选择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信用贷款业,另外就是农村企业贷款金融业。我们选择这两种数据的依据原因是,这两种数据都来源于农村,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农村发展状态。从这两种指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且它一般不会受到范围限制,在广大的范围之内都可以通用。由于它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很多的农民会普遍的选择用它们来维持经济生活,通过农民选择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更加方便的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借用数据知识和建立模型原理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数据相比较其它的数据来源来说更加可靠和真实,还具有说服力。如此一来,我们在分析最近几年数据资源的时候可以列举出种植业、水产类、其它副业的产值数据情况,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之间的数据关系,引用这些数据创建一个包含横纵两个方向的数据模型,通过纵向和横向上面的变化数据,相关研究人员观察横向和纵向的线路走势图,从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今后的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做出估测。

2.2以动态为出发点,分析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

以动态的角度为出发点,在探索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上面,时间轴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方便的分析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在动态分析的过程之中,我们对时间轴加以利用,如此一来,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在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系列的因果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分析的过程之中,把相关的全部数据进行整合,再通过检验得到初步结论,比如说,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之内,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是怎样的关系,在其它的时间之内,两者之间会发生怎么样的情况和变化。从这里面我们或许可以明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基本规律,从而探索今后的金融发展情况。另外,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运用函数的方法来探索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基于静态角度方面的探索分析,借用模型研究的原理,把模型研究和函数原理研究相互结合,通过这样的办法,研究人员可以清楚的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增长还处在发展阶段,同样,农村金融发展也是发展阶段,因此,研究人员在探索农业经济和农村的金融发展期间或多或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虽然我国的种植业、水产类渔业、其它副业等还是发展阶段,但是这些产业的生产情况要远远比预期的生产情况高。相关的研究人员在探索农业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金融发展的过程之中,研究者深刻的认识到了经济和金融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就是发展现代金融,即现代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动态分析之中可以了解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农业经济的提高需要农村信贷的帮助,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增长的过程之中需要高度重视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例4

(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方面。中央及省、市、县政府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情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力度,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的情况。

(三)生物产业方面。启动实施优势生物产业推进计划,实施招商引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产品研发的情况。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改造中低产农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完善农村电网和邮电通信设施等情况;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改建农村公路,建设沼气池,实施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农村民居实施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情况。

(五)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积极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的情况;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

二、关于工业生产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情况;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情况;做好煤电油运等保障工作的情况;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分析;健全完善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的情况;落实阶段性工业用电特殊电价扶持政策的情况;加强资本运作,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保障企业资金需求的情况;加快重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区建设情况。

三、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建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加快在建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进度等方面情况;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房地产政策,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完善供排水、供电、供气设施的情况;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尤其是农村和基层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四、关于扩大消费

(一)促进旅游消费情况。推进休闲度假基地、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建设的情况;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创新旅游产品,拓宽国内外旅游客源,拉动旅游消费的情况;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提高服务水平的情况。

(二)扩大住房消费情况。廉租住房建设情况,建设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住房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三)提升城镇消费情况。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市政公用设施、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体育、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的情况。

(四)发展农村服务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乡村流通工程”建设情况;“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加快配送中心建设和网络终端发展,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情况;加快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

五、关于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

加强安全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监管的做法和措施;对生产流通环节加强管理,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教育方面。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努力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排除中小学危房,增强中小学校舍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的情况;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方面的新举措、新经验及存在的困难问题。

(二)医疗卫生方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面和筹资水平的情况;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抓好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抓好重大疾病防治的情况;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的措施及做法。

(三)就业方面。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建立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资金的情况;引导和鼓励个人自主创业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的情况;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等情况。

(四)社会保障方面。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的缴费政策,减轻企业和个人缴费负担的情况;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情况;关心弱势群体,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上世纪60年代精减退职人员、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逐步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的情况。

(五)扶贫开发方面。建立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的情况;第二批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866”工程进展情况;推行对口帮扶、定点挂钩扶贫、社会帮扶、信贷扶贫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的情况。

(六)保障群众基本生产方面。健全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增加粮油肉储备,保障市场供应的情况;加强物价控制,对因物价上涨而影响生产的低收入人群给予临时性补贴的情况;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供应的情况。

(七)社会管理方面。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新举措、新经验;改革和加强城乡社会警务工作的情况;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做法及成效。

(八)禁毒防艾方面。贯彻落实《*省禁毒防艾新3年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经验做法,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对国家、省、市、县的有关政策建议;探索建立艾滋病防治长效机制的情况。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例5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 ,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70.567,df=1, asymp. sig. (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

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 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 (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 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 (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例6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Chi-Square=70.567,df=1,Asymp.Sig.(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例7

**村委会位于**镇北部距离**镇镇区6km,包含7个自然村,行政区域面积966.7公顷。**村委会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公共设施相对完善,还附有加油站和酒店等设施。西线高速公路穿村而过,道路网较为体系。**村委会作为**镇镇二级中心发展村之依托环岛西线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发展本村自身的优质水果和经济林种植,加强旅游度假以及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扩张。

**村委会有常住户数495户,常住人口2039人。乡村从业人员共1183人,其中第一产业866人、二三产317人。

1.产业发展情况:**村拥有耕地面积10503亩,主要种植福橙、香蕉、咖啡、番石榴等水果;专业种养合作社12个,大规模农业种植户28个,长安村和洋道村各自新建集中养殖场1处;**咖啡风情小镇坐落在**村委会侯臣村,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业,全村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户数有40户,开展住宿餐饮的农户和单位有51个,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农户数有20户。

2.生态环境情况:**村委会全村的畜禽粪便利用率达80%,农田节水灌溉面积7915亩。全村共布置垃圾池16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月均生活垃圾清运量为45吨,使用化肥量为98.8千克/亩,农药使用量为0.62千克/亩。

3.乡风建设情况:**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置在村民方使使用的地方,每个自然村结合公共活动场地布局形成各自的活动中心,并结合各个自然村的公共活动场地形成自然村中心绿地和组团绿地进行绿化建设。布置室外休闲和健身场地,新建商店、晒场、排球场、篮球场等公建。全村拥有体育健身场所5个,图书室、文化馆7个,农民业余文化组织7个,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全年情况送礼次数约为20次。

4.乡村治理情况:全村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85%,一年内召开村民(代表)会议12场次,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16场次,全村共有党员75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人数为62人。

5.生活水平情况: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新农合参保人数2003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有750人,全村共有留守儿童18人,留守老人2人;全村自来水普及率为40%,其他大部分也是采取水塔进行集中供水,卫生厕所改建率为95%,公路100%通达,互联网普及率为90%,拥有大于60平方米的卫生室1个;2017年全村共有贫困户10户,巩固户9户,已有17户全面脱贫。

6.调查问卷情况:全村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随机走访50名村民,其中男性34名,女性16名;小于20岁的1名,20-35岁11人,35-55岁15人,50-60岁16人,60岁以上7人;未上过学的6人,小学、初中分别为8人、19人,高中或中专13人,大专及以上的4人;有村干部5人,镇干部1人,村民44人;有36人知道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占72%,14人不知道,由调查员对其进行的讲解;村民队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最感兴趣的是生活富裕、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分别有17人、12人、11人;认为家乡变化最大的是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医疗方便了、工作机会多了和上学容易了,分别有41、18、10、10;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生活费用,有27人,占54%;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最多的是提高居民收入,共28人,占56%;认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因素最多的是资金、土地和技术,分别有36人、27人、26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最期盼的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供资金扶持、提高收入水平;大部分村民希望对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进行培训。

二、**村基本情况

**村委会位于**镇北部距离**镇区18km,包含4个自然村,乡镇区域面积950公顷,常住户数386户,常住人口1838人;**村地处山区,耕地面积较少,大部分为林地,全村产业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基本没有二三产业,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1.产业发展情况:**村拥有耕地面积2440亩,林地面积6700亩,主要种植橡胶、槟郎和瓜菜;农民合作社4个,粮食机耕、机收面积1600亩。

2.生态环境情况:**村委会全村的畜禽粪便利用率达40%。全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月均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0吨,使用化肥量为19千克/亩,农药使用量为0.6千克/亩。

3.乡风建设情况:全村拥有体育健身场所4个,图书室、文化馆1个,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全年情况送礼次数约为15次。

4.乡村治理情况:全村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100%,一年内召开村民(代表)会议12场次,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14场次,全村共有党员48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人数为1人。

5.生活水平情况: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新农合参保人数180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有425人,全村共有留守儿童58人,留守老人12人;全村自来水普及率为100%,卫生厕所改建率为70%,公路100%通达,互联网普及率为100%,拥有大于60平方米的卫生室2个;2017年全村共有贫困户37户,巩固户10户,到目前为止还有5户未脱贫;全村户籍户数为411户,外出户数25户,在本村从事二三产劳动力比重为12%。

6.调查问卷情况:全村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随机走访50名村民,其中男性31名,女性19名;小于20岁的3名,20-35岁9人,35-55岁21人,50-60岁10人,60岁以上7人;未上过学的4人,小学、初中分别为4人、31人,高中或中专10人,大专及以上的1人;有村干部3人,镇村民47人;有30人知道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占60%,20人不知道,由调查员对其进行的讲解;村民队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最感兴趣的是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分别有17人、15人;认为家乡变化最大的是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医房子大了和上学容易,分别有36、16、6;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生活费用,有18人,占36%;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最多的是提高居民收入,共20人,占40%;认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因素最多的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分别有33人、29人、28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最期盼的是提供资金扶持、、提供技术帮扶和提高收入水平;大部分村民希望对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割胶技术进行培训。

三、乡村振兴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

经过深入乡村实地调研,发现一些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通过对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好的村和相对较差的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逐步解决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能力不足,投资力度不够,受有关政策和农村实际情况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依靠上级政府,农村自主建设积极性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无法满足现状村民的需求。

2.农村产业发展不够完善。经济发展较差的村由于自然因素制约,耕地不足,交通不便,无法合理发展二三产业来促进农村发展,也无法调整农作物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热带高效农业,基本都是基础种植,低效种植为主,整个产业发展较为单一。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目前也面临产业链较短,整体发展规划不够等问题。总体来说,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高,各产业无法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农村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生活污水、垃圾,农药化肥和人畜粪便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主要原因,现在农村的粪便综合利用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大节水灌溉的普及率。我县生活垃圾基本实现的集中处理,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非常低,农村村民大部分都是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河道、池塘等水体中,极易形成黑臭水体,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生存环境。

4.农村人才严重不足,缺乏生产技能。一是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在初中或初中以下,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二是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足,大学生村官人数也严重缺乏;三是劳动力开始呈现老龄化趋势,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出现劳动力不足,甚至撂荒等现象;四是农业生产技能不足,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自主学习不够,亟需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5. 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一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有也不严格执行,尤其是财务制度。成员账户不健全、不规范。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经济实力差,合作社贷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

四、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建议

报告明确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要求,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资金支持、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等保障体系。

1.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要充分利用“能人治村”的优势,注重村年轻干部培养,通过村干部“传、帮、带”,加强村干部后备力量建设,在农村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等环节加强规范化管理,让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完善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发展,开展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大改观活动,在农村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

3. 推进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经纪人。三是以当地特色农作物、农村休闲旅游等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县农民脱贫奔小康。

4. 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一是用优惠政策、优厚待遇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待遇;二是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招考一批大学生到县、乡镇农技岗位任职;三是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到基层挂职,为本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四是鼓励引导年轻人回乡就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立业,在政策范围内给予补贴优惠、产业支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5.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6.坚定绿色发展路径。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逐步把自然生态优势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扩大冬季瓜菜、优质水果等热带高效农业规模种植面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品牌农产品。

7. 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财政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二是进一步降低政策性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周期,降低贷款利率,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企业;三是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提高农民获得感。

“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报告2富平县统计局根据市局安排,抽选张桥镇原李村和巨贤村作为乡村振兴之路调研点,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调研村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从业情况、农村环境、乡村治理、农民增收问题等开展调研,着重研究我县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乡村振兴之路”调研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张桥镇位于富平县城东南20公里处,与蒲城、西安阎良区、渭南临渭区接壤,素有“鸡鸣一声闻四县”之称,是富平县的东大门,辖区面积4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万亩,下辖11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万人。张桥镇原李村和巨贤村,均属非贫困村。其中原李村为富平创建标准化、规模化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示范样板村,该村“三变”改革工作开展顺利并取得较好成绩,是张桥镇乃至富平县样板村。巨贤村现已成立了产改小组,工作即将陆续开展。

(二)产业发展情况。原李村和巨贤村以甜瓜种植和畜牧养殖为重要增收产业。富郁香甜瓜是当地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之一。截止目前,原李村甜瓜种植面积800亩,单产1500-2000公斤,实现产值280万左右。其中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占地120亩。现代设施畜牧养殖设施3个,占地15亩。目前两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实现转移,主要从事种植业与畜牧业。 

(三)农村环境问题。通过对两个村的调研了解,目前两个村正按照渭南市相关政策和经验模式,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鼓励企业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领,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污水治理净化,垃圾处理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两个村基本上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好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实现国家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的发展目标。

(四)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近年来,张桥镇立足乡风文明和社会治理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先行先试,通过规范乡规民约、整理家风家训等开展一系列活动举措,继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引领文明新风尚,提升全民的文明素质。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多种措施提倡红白喜事简办,不仅减少了攀比浪费之风,也实现了“两降一省”,即降低了村民负担和亲友负担,做到了省时省事省力。同时也推动村民将孝道尽在平时,带动乡村更加文明和谐,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 

(五)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等情况。近年来,张桥镇紧紧围绕“建基地、兴市场、扶龙头、促营销、树品牌、保增收”的工作思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甜瓜种植,使原李、原马、三合、华张、巨贤、铁门、念田等村从传统、零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区域化、科学化种植转变。甜瓜面积、产量逐年迅速增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甜瓜作为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良,甜瓜品质逐年提升。同时我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甜瓜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紧抓不放,重点扶持,强力发展,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下功夫,采取举办技术讲座、大型瓜菜推介会、致富能手表彰会、创建绿色通道等形式,大大地激发了群众种植甜瓜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甜瓜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全县甜瓜不出产地就卖上好价钱,甜瓜真正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更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2006年取得了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地认证,2008年2万亩甜瓜被中国果业协会命为优质甜瓜生产基地,2009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富郁香”甜瓜商标,产品远销全国22个省、市。2014年已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二、富平县“三变”改革现状

(一)产改工作开展情况。

2017年我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3个、千村试点百村示范“三变”试点村16个(其中齐村镇董南村同时为产改村)共计18个,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8个(其中贫困村12个),2017年产改及“三变”工作做的好的镇(街道)有庄里实验区、宫里镇、齐村镇。

(二)当前产改工作现状。

1、2018年陕西省农村“三变”改革“千村试点”行动,我县确定了18个村即:资源性资产村是庄里试验区三河村,到贤镇西仁村,张桥镇原李村,老庙镇老庙村,留古镇惠高村,淡村镇都村,薛镇赵老峪南村,流曲镇大岗村,曹村镇大渠村,宫里镇大樊村;经营性资产村是城关街道办南韩村,东华街道办怀阳村,齐村镇董南村;集体资产“空壳村”是刘集镇街北村,美原镇团结村,梅家坪镇车家村,薛镇安党村、赵老峪北村。要求以上各村,按照省市产改工作部署和安排,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三变”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工作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各镇(街道)结合各自实际,创建1--2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示范样板,如宫里镇大樊村、淡村镇中合村、张桥镇原李村,使镇域内其它村学有样板,做有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进产改工作。

2、根据脱贫摘帽工作要求6月底以前,8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不涉及贫困村(或贫困村较少)的镇(街道)要安排3—5个非贫困村在清产核资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产改及“三变”试点工作,为2019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打好基础,2018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任务。

(三)“三变”改革取得成效

1、大樊村模式。“三变”试点村宫里镇大樊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由第三方机构介入,进行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折股量化、股权设置,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工作开展顺利,该村模式有可复制、可借鉴之做法。该村现正在申请省级产改试点村。

2、城中(郊)村模式。庄里镇庄北村为城中村,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学习西安市高陵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村实际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富平县庄里实验区庄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庄北村模式的缺点是集体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均无《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

三、富平县“三变”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任务重

1、通过实施2017年度产改试点工作,全县大部分镇(办)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三变”改革工作仅有粗浅认识。同时,今年产业扶贫办整合产业发展资金4100万元,先期安排8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但目前仅有12个贫困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余70个贫困村未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影响贫困村产业脱贫项目实施。

2、根据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农经发[2017]11号)文件精神,渭南市产改办要求全市每个县2018年底全面完成村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3、产改及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涉及到农业、财政、国土、水利、林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诸多部门,目前仅有农业部门全力以赴抓此项工作,其余各部门认识尚未到位,工作中以参与或应付为主,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是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其他部门对农村的投资、税费减负、项目建设及文化古迹(古树)评估等工作,农业部门无法独立完成。建议县上统筹将清产核资具体业务工作,交由相关部门单独完成,最终以镇(办)为单位交产改办汇总上报国家系统。

(二)工作时间紧

按照脱贫攻坚摘帽工作要求,2018年10月前,82个贫困村必须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现在仅12个贫困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受村级“两委”换届影响,目前贫困村仅有庄里镇、薛镇等召开了业务培训会,但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

(三)资金短缺

1、2017年开展产改及“三变”工作以来,县产改办牵头负责落实产改各项工作,到2018年元月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8个(含非贫困村)。2017年县委、县政府两办下发《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2017]128号文件,要求由县财政拨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资金150万元,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落实到位。今年产改及清产核资工作各项费用仍无着落。

2、今年农业部等九部委要求开展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由于该项工作量大面宽,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省市会议要求,由县级部门具体业务指导、镇办配合、第三方机构具体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该部分资金也需县财政予以解决。

“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报告3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积极研究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更好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根据市统计局统一安排,县统计局组织调查专班,于2018年5月21日-24日,赴黄堡镇寨湾村、店垭镇格栏坪村、马桥镇尧治河村,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调研方式,了解三地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思路。

一、调查问卷情况

对3个村90人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乡镇干部占6%,村干部占13%,村民占63%,其他人员占18%。对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88.89%。按照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统计情况如下:

(一)对乡村振兴感兴趣的是

选择产业兴旺感的有26人,生态宜居21人,乡风文明14人,治理有效9人,生活富裕20人。

(二)认为家乡变化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

认为工作机会多了有28人次,房子大了30人次,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81人次,医疗方便了66人次,上学容易了33人次,其他5人次。

(三)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

选择医疗保险的19人,请客送礼的25人,教育费用的13,生活费用的16人,农业生产投入的12人,选择其他的5人。

(四)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

15人选择培育新型产业,21人选择发展集体经济,24人选择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素质,7人选择优化居住环境,2人选择增加就业,21人选择提高居民收入。

(五)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多选)

选择资金80人次,人才70人次,土地9人次,技术53人次,市场35人次,其他3人次。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期盼的是(多选)

选择提供资金扶持的60人次,提供技术帮扶的39人次,提供就业机会的20人次,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14人次,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16人次,改善住房条件的4人次,提高收入水平的19人次,处理好垃圾和污水的35人次,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的6人次,改善孩子教育条件的13人次,保护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的30人次,其他2人次。

(七)如果有培训,最想参加的培训

选择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41人,外出打工技能的6人,国家有关政策的17人,销售、营销技术的11人,借贷知识的2人,环保知识的12人,其他1人。

二、经验与启示

寨湾、格栏坪、尧治河三村在发展上,立足本村实际,咬定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

(一)产业发展好。尧治河村矿产资源丰富,由矿起家,现已经形成以磷化工业为主,水电、白酒、旅游、配套餐饮服务业为辅的五大产业。格栏坪村种茶历史悠久,在茶上做文章,几乎家家有茶园,成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有3家,打造出了优质茶叶品牌,产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寨湾村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争取省、县补助资金350余万元,利用区位和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业农村生态乡村旅游。

(二)生态环境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村都大力发展旅游。2014年、2015年尧治河村、格兰坪村先后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以前贫穷落后的寨湾村,如今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农业、农村、农民、旅游”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乡村旅游。旅游发展起来了,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干部和村民的素质、改变了村容村貌。

(三)乡风民风优。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能让传统乡村文化被破坏、被取代。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深入实施道德建设工程。2014年尧治河村出台《婚丧喜庆事宜管理办法》:对村民婚丧嫁娶等喜庆事宜办理中吸烟、喝酒等方方面面作了明文规定,进行了限制,在网络上被定格为“史上最牛村规”。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增强村民家庭文化氛围,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还大力实施“十个一”文化工程、家训家教家风教育、评选十佳婆媳、十佳公婆、十佳儿女、五星文明户、四世同堂家庭、无烟家庭、无酗酒家庭等。

三、主要制约因素

(一)发展资金欠缺。资金的短缺是乡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村级的财政转移支付保障不足,乡村建设只能挤压村级资金,村庄保洁、路灯电费等村级公共服务支出也没有全额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保障范围。另一方面是农村土地的增值收益被部分调拨,削弱了通过资源交易取得建设资金的能力。

(二)人才回流难。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来支撑,但是优秀人才不愿回乡,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村干部是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但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够强,存在后备不足、无人愿意干的窘困局面,学历高、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人不愿意当村干部。

(三)公共服务资源差。在各级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打造本区域重点学校、重点医院的背景下,农村成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末梢”,资源极为匮乏。很多村的小学数年前已经撤并,村民们只能将小孩送到其他村里小学或者镇里上学,有的干脆就地买房、租房,加重了农村教育的负担。村级卫生室都一般只有1名医生,要负责全村的基本卫生服务。与中心医院的专科医生相比,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工作量更大,待遇却偏低,影响了优秀医生到乡村服务的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例8

存在问题

(一)信贷规模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相矛盾。近年来,张掖市地方经济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实现规模扩张和标准化生产,工业经济实现质量和效益双突破,旅游产业实现了基础加强和效益提升,特别是全市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金融产品日趋丰富,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金融服务覆盖城乡,农村信用体系和支付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中坚力量,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虽然贡献较大,但由于省联社规模控制,使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能独力发挥经营优势。(二)信贷规模与自身发展状态相矛盾。目前辖内6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状况良好,存贷款市场份额均在30%以上,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市场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农村地区尤其偏远乡镇唯一的金融机构,受到了农户的依赖和信任,农户在选择存贷款业务及其他业务的时候也会更趋向于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水平逐步提升,农户贷款需求也从以往的小额、短期逐渐向大额、长期转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常规信贷产品逐渐与农户信贷需求相背离,与此同时其他金融机构逐步涉足“三农”市场,开发新型“三农”信贷产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这些做法正在逐渐改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农户心中的地位。同时,农户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由以往的春种秋收到现在反季节、多样的、多元化的生产耕作方式,资金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而由于存在规模控制,往往造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无法有效适应这种变化,间接导致了客户群体减少、市场份额降低,进而影响到机构盈利能力。

相关建议

(一)完善体制,增强信贷投放自主性。一方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工作开展都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要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既要受县域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又要受国家宏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增强信贷投放的自主性不仅表现在针对某一笔贷款、某一个产品的具体调整和政策变化上,一般情况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将国家宏观调控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基线,及时完善经营体制,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走势,积极调整思路、调整政策、规避风险,以达到农户乐意、政府满意、金融机构收益的良好局面。二是省联社应将规模控制作为一项软性指标进行考核,即根据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状况及风险控制情况进行弹性考核,从市场占比情况、风险控制情况、不良贷款回收情况、盈利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对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适当调整其规模,必要时可增加其规模,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以投得出、收得回,有效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二)加大创新,提高业务收入多样性。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来讲,目前盈利主要还是依靠存贷差,业务收入来源单一,造成除发放贷款外,其他业务收入水平低下,而作为贡献较大的中间业务来说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仅仅开办了结算和两项业务,且发生额较小,处于中间业务发展起步阶段,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远情况来看,只有逐步加大创新力度,寻找新的增长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拓宽收入渠道,才能在不影响信贷规模控制的前提下保持盈利,而发展中间业务务必从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技人才、加大支持中间业务发展的科技投入、努力创新中间业务服务产品等几个方面入手。(三)积极协调,畅通联系机制高效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定期积极向上级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信贷规划汇报,形成有效的联系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争取突破信贷规模限制。一是请示人民银行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形成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合力,主动反映问题和困难,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尽量向上级部门争取追加信贷规模。二是定期将存贷比、市场份额等数据形成正式材料后上报人民银行并由人民银行上报市委、市政府,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指引更多的涉农企业和事业部门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结算,增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份额;三是尽量以书面形式向省联社进行资金预算情况说明,尤其注明资金使用情况、再贷款使用情况、存款准备金缴存情况、资金缺口情况以及贷款需求情况,争取省联社能够按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实际规定或增加信贷规模。

本文作者:冯云丁正德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市中心支行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例9

一、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1.农村政策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受到“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在一段时期里只有种植业。建国之初,我国农村产业部门主要是农业,当时的工商业还没有得到发展,基本上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业和小商贩等。我国农业一直是以种植业为主,所以粮食是我国的主要农产品。当时林业和畜牧业等还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提供生活所需的工业、副业规模不大。在建国后的20年里,我国农业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第二、第三产业没有太大的变化。国家虽然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因为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发挥不出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在实施农业政策改革后,重新制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才打破了原来种植业的单一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运行模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从此开启了农村商品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在城乡消费结构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所生产的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的质量日益提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1997年我国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创造的产值占据了农村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进步。在我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后,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说:第二产业已经变成农村发展中的主要产业,第一产业所占据的劳动力和产值都有所降低,第三产业占据了较多的劳动力等等。

2.农业政策的产权激励作用。自从我党废除了制度,确定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逐渐发挥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农民可以自由制定生产经营规划,在确定农民拥有30年甚至50年的稳定不变的土地经营权以后,再次强调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独立经营权。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农民就会像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参与者一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产活动中,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为目标,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自己的生产技术、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这一切都是农民自主自愿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有效的农业机制使整个农业经济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1.取消农业税对土地利用率产生的影响。仅从区域层面的变化来看,农业减税制度可以促进耕种面积的增加。农民不用在担负税费的情况下进行耕种,大大提高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保护耕地资源以及提高耕地使用率的积极作用。如果国家所征收的农业税费较高,农民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这种方式只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效果,随着农民负担的增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而会下降,反而会降低耕地的使用率。

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看,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农业税费制度改革是通过耕种者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税费会对农民的生产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农业税费体制的变化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经济收益。随着土地自主经营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产情况就决定了其经济收益,同时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给农民的土地使用情况带来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会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在农业税费减免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为了能获得最佳的经营收益,他们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生产方法。所以说,农业税费制度的变化会带来土地资源使用情况的变化,比如: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规模以及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要素搭配等土地使用情况的变化。

2.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在农业税取消以后,财政转移会成为各地区乡镇行政单位的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很明显,这笔资金完全无法支付农村各地区的公共支出,所以会让农村财政开支出现较大的缺口。本来各级县乡行政单位就经常遇到资金不足的状况,他们甚至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支付村级干部的工资以及村级行政单位的公共花费。在资金如此短缺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村地区还出现了无人愿意出任村干部的情况。由于缺乏基本的经济保障,大部分村级干部的工作热情明显不高,因此也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我国在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太过落后的情况,政府在单方面取消了农业税后,导致当地财政和村集体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村集体的公共开支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

三、结束语

针对农村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路径做简要分析,并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希望为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党在制定农业政策的过程中,要在鼓励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指导群众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搭配,要注意到各项政策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例10

(二)农业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合肥市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普查,将会查清我市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等新情况,反映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生活新变化,对科学制定“三农”政策、促进我市实现农业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农业普查的对象都有哪些?

合肥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登记对象是我市境内的农业经营户、农业经营单位、居住在农村且有确权(承包)土地的住户;填报对象是列入农业普查范围的村(居)民委员会、乡镇(街道);遥感测量对象以农作物种植地块为主,并包括其他与之相关的土地覆盖要素。涉及我市大约122个乡镇(街道)、1308个村(居)委会、125万农户和7千多个农业经营单位。

(四)农业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哪些,普查内容是什么?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普查内容包括:农业从业者情况; 土地利用和流转情况;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情况;农业现代化进展情况;农业生产能力和结构情况;粮食生产安全情况;农产品销售与农村市场建设情况;村级集体经济与资产状况;乡村治理情况;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农民生活状况;建档立卡贫困村与贫困户情况;主要农作物种植等空间分布情况等13个内容。

(五)农业普查采用什么样的普查方式?

这次普查将创新调查手段和普查方式,采用手持智能数据采集终端(PDA)、互联网直接报送、遥感测量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普查在数据采集、报送、汇总、审核等方面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