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专业合作社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9 02:34:27

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村专业合作社例1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是“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以内部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生产经营相关技术、信息服务。农民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农民“一盘散沙”的现状无法发挥出整体性力量,因此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农村建设之间不仅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表现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农业科技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技术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为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靠经济实力上的优势保持和农民之间的紧密联系,用引进、实验或示范的方法,将农技服务带给农民,向他们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通过增加农民的产出和减少农民的开支两方面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这表现在:合作社在农产品售后将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民,延长农民的增收链条;农民在合作社的资金、信息、技术等引导下对农业结构作出调整,减少市场风险和供求变化带来的损失,帮助农民稳定增收;合作社可直接批发所需的生产资料,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农民合作社代表农民的利益,帮助农民争取政府的扶持与保护,从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等方面。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实现村民自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改变了农村民主管理难以落实的现状,为实现农村民主管理构建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实际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使农民在合作社内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这种“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实践,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增强了民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积累了民主管理经验,奠定了农村民主管理的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可以对农民进行最有效、最方便的教育和培训。合作社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认识和技术水平。通过参与合作社的日常活动,农民可以得到主体意识、市场意识和合作精神方面的培养,改变传统孤立和封闭的状态,强化农民的综合素质。

二、新农村建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来契机

(一)新农村建设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必要的政策支持

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开展,使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2005-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为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合作社示范项目的资金投入,给予合作社人员培训必要的经费支持,扶持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社等规定。再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进程的要求,随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6年10月诞生,该法规定了合作社可承担实施国家部分建设项目,国家财政资金补助,金融机构支持,税收优惠等扶持合作社的四项举措。

(二)新农村建设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压力

资金问题是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问题,因此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大农村金融财政的扶持力度。相关数字显示,2003年财政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为2000万元,到2007年这一数字已增至8000万元,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三)新农村建设奠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基础

拥有高素质人才是合作社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农民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将有助于合作社向高水平发展,但由于农民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合作专业人才奇缺,造成合作社的发展瓶颈。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民素质培养和合作人才培育呈现出新的契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专门指出要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各种教育,加强合作社人员的培训。这体现出国家重视新型农民和合作人才的培育,为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结语

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形成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一大障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扫清障碍,把独立、分散的农民紧密联系和有效整合起来。农民可以借助合作社的组织,增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博弈能力,减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带来的侵害,这是维护农民利益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当下我国国情和未来新农村的建设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大势所趋。

农村专业合作社例2

目前,全乡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58家,畜牧业16家,其他3家,今年新增51家。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有7993户。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主要通过作为骨干成员的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示范和流通经营,为农户提供间接服务。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通过、协调和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断状大。按照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型合作社占24%,松散型合作社占76%。

二、我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认真学习,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培训。乡里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以宣传发动、培训人员、学习法律法规为突破口,解除农民的种种顾虑,使之充分认识入社的好处,办社的意义。分类指导,制定规划,建立各类合作社培训班,指导农民办社、入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为了解决合作社合作水平低,内部运作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我乡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重点做到四个方面:即有一个可行的示范章程,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并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民主办社;坚持入社自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三是完善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标准完善合作社的章程,财务制度,议事规则,发展规化,落实合作社的基地,明确合作社的责权利。建好一批规范的合作社。如修学花生购销合作社、新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沙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等。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和成效

(一)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同时,合作社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种养品种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农民加入到专业合作社后,从品种的引进、生产、管理、包装和销售所有环节都要求统一进行,既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又极大地降低了单个农户所承担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其中,花生种植合作社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小户生产无法起到做大做强的效果,但农户组成合作社或协会后,通过示范引导,统一加工程序,极大的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乡特色优质产业。

(三)推动了农民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是否顺利进入市场,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作为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农产品很难打通市场销路,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农户,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能在带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四)吸纳劳动力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大减少了由无业人员引发的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社会问题,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和解决。

1、组织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农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会员与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出现合作社建设急在乡上、冷在户里的被动局面。大部分合作社是发起人为获得政府扶植资金或地方政府为合作社建设任务而成立的,它们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意义。作为专业合作社,应该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切实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但是我乡的一些专业合作社,受信息闭塞、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给会员提供的支持少,增产增收效果不太明显。合作社本身由于没有带来较好的作用,其影响力、号召力越来越小,会员也相应减少,这样就导致不良循环,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社没有制定章程和具体管理制度,有的合作社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均沾,不愿风险共担,社员之间诚信度不高,还有一部份合作社只是挂名成立了实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3、发展资金不足。合作社唯一的资金来源便是入股农民自筹,但受农民保守思想的佐使,大都是见利后方愿出资,一个合作社全靠农民自发筹集实属很难。

4、成员意识有待提高。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管理素质低,观望心理较强。

五、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几点措施和政策建议

1、抓样板。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首先必须建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

农村专业合作社例3

一、具体做法

一是宣传发动。县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会后,我镇立即召开镇领导班子、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具体工作措施。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管农业的2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所有镇三套班子挂钩到村,镇分工干部负责帮办服务,农经部门具体牵头,负责业务指导。种植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党组织书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材料准备工作。

二是摸清情况。各村及时组织人员,根据本村的优势产业和各类能人大户进行梳理,并组织能人大户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义、目的等内容的学习宣传,调动能人大户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三是明确目标。根据调查摸底情况,我们制定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方案,确定每个村至少建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优势产业至少建立一个专业合作社,每个涉农部门必须联系一个专业合作社,进行跟踪服务。大大加快了登记速度,也提高建设质量。

四是业务培训。根据工作目标,每个专业合作社明确一名专业人员具体负责合作社建立登记前各项准备工作,对负责创办的专门人员,领办创办的能人大户,合作社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合作社的注册登记率,促进合作社的大发展。

五是注册登记。我们本着成孰一个登记一个的原则,及时与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

六是完善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过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按照十个一的标准完善合作社的章程,财务制度,议事规则,发展规化,落实合作社的基地,明确合作社的责权利。建好一批规范的合作社。如景春莱蒌蒿合作社、万磊意杨树专业合作社、金福粮食专业合作社等都能达到“十个一”标准。

七是创新发展。重点是体制创新。根据农村土地经营的实际,不少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式从事二、三产业,农民不愿被大量的地所束缚,或因土地生产条件的制约,自愿将土地流转出去。为此我们成立农服中心成员和部门分工村干部牵头领办的天野土地股份水产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实现包底分红,到目前为止,该合作社吸收50多户农户730多亩土地入股合作。

二、存在问题

一是紧密度不够高。一是只作不合,产销衔接不够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利益风险不紧密。主要是以大户牵头,风险由大户承担。

农村专业合作社例4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索与发展引人瞩目,无论是精彩纷呈的特色亮点,还是接踵而至的发展困局,都足以给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参照。

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由数量快速发展转变为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的规范化建设阶段。

截至2010年9月底,河南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2.3万家,入社和带动的农户占该省农户总数的16%。至“十二五”末,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将达到3.5万家,农户覆盖面将占50%以上,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焦锦淼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和载体。

“快、多、大、高”的河南特色

说起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多年从事农业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工作并担任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顾问的河南科技学院教师石晓华用“快、多、大、高”四个字作了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河南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农民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入社农民平均收入比未入社农民高出20%,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分布十分广泛,涉及粮食、蔬菜、瓜果等多个领域。不仅如此,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农机作业,农资经营,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沼气,农家游等诸多为生产经营服务的领域迅速生根开花。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跨区域合作,服务范围也由以本乡本村为主向其他乡镇、县域拓展。如武陟县绿康牛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社员160多户,社员遍布周边市县以及山西省晋城等地,产品远销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商丘市梁园区水池铺乡辣椒合作社巧打“绿色牌”“生态牌”,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辣椒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远销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地。水池铺乡辣椒还被确定为世博会期间供沪农产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从单一的生产资料购买、生产技术服务等合作,向开展标准化生产,进行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实施产品质量追溯以及产品市场流通、整理加工、品牌包装等经营领域拓展,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生产的产品注册了商标,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或地理标志认证。发展较快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生产和经营环节统一起来。如沁阳市仙鸿果业合作社不仅在产前、产中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园区建立无公害监测点,还在产后统一包装,使用“仙鸿”注册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志,年销售鲜果达150余万公斤。

大好局面下的现实差距

面对大好局面,石晓华表示: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可喜成绩,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数量较少、管理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大部分农民甚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对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还不清晰,把合作社当成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工具,参与合作社建设的主动性不强;同时,社员缺乏联合闯市场的合作意识,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无形中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从整体上看,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在服务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处于较低层次,开展的共同经营活动较少,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够健全,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靠个人的权威来维持管理,靠领办人个人能力经营运作。另外,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也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发展壮大,展现蓬勃动力

虽然河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对此,石晓华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

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入社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同时加强合作社领导层以及社员的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提升其生产经营能力,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效、规范、不走形;相关部门也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合作社的经营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有关政策、法律要求,结合当地的规范化建设情况,建立一套可行、有效的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农村专业合作社例5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体现广大农民创新精神的新生事物,是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农村市场发育的日趋成熟产生的,已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同,并呈蓬勃兴起之势,逐步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之所以广受农民欢迎,是因为它能够组织分散的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引导和改变农户的经营模式和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方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格局;能够在开拓农村市场中发挥中介作用,为农民传递信息,帮助创造进入市场的有利条件,及时调整适应市场需要的经济生产行为,规避市场风险;能够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提升现代农业的品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正逐步发展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和重要力量,并呈组织多样化、产权多元化、专业多项化、经营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它毕竟才开始起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现代农业观念、现代农村市场观念和现代农民专业合作新观念,并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农村专业合作社例6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顺应社会的变化形势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诞生和发展,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补充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也称农民专业协会,是指农民自愿、自发组织起来,已发展商品经济为目的,以农户 经营为基础,实行资金、技术、生产、供销等互助和多项合作的新兴民间性合作经济组织。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我们随机选取了80户农家,对长期在家务农的村民进行访问和问卷调查。如所需调查对象不在家,则选取其邻居为调查对象。(2)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实地访问和问卷调研,问卷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参与情况两部分。

二、张兴村基本情况

经过这次实地调研活动和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张兴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在分析调查结果之后,笔者发现,小学及以下的受访者占50.8%,初中、高中、中专与大专及以上的受访者分别占38.1%、7.9%、1.6%和1.6%。(2)居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在所有受访者中,50岁及以上的村民占47.1%,而60岁及以上的村民占18.6%。(3)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较难获得银行资金支持。81.0%的受访者认为子自己家庭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一般或更小,仅有15.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经营规模较大。影响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然较小的经营规模也可能导致农民较难获得银行的支持。75.6%的受访者表示获得银行资金支持一般以及更难,其中35.6%的受访者认为是较难的。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张兴村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村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是依靠农民自愿组织建立的,其运作与发展需要更多农民的积极参与,然而,笔者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将近94.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加合作社,另外仅有6.1%受访者表示对合作社有所了解,很多人都不了解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合作社的好处以及合作社的具体运作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农民对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基本决定了是否参加合作社,即了解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加入合作社。村民对合作社的认识不够和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2.缺乏村干部的动员和宣传。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一些政府部门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么一个事实,我国实习村民自治,村干部是在本村村民中选举产生,对村里所有事务进行管理,在村民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村干部在村里开展有关合作社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对农民对合作社和加入合作社具有积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村干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例如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传统落后和缺乏对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全面正确认识等原因,不能向村民提供相关知识的咨询和宣传,更不能积极引导村民学习合作社的相关知识,不能带领村民借鉴学习其他地区发展较好的合作社的宝贵经验。

3.入股形式单一,就资金。常年从事于农业生产,以销售农产品为主要收入的农民每年的收入很少,他们很难拿出一部分自己作为入股资金。资金甚少却成为了农民入股合作社的唯一形式。目前来说,虽然农民拥有土地,但是不能作为股份入股合作社。几乎所有加入合作社的受访者都表示是以资金的形式入股,同时表示资金较少,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高效运转和健康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在全国各地逐步兴起,并且在某些地区取得较好的发展。虽然在张兴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限制,这也不代表合作社不适应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我们要坚信,在中国农村发展合作社最终将为建设一个民主、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做出巨大的贡献。

农村专业合作社例7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67-03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合作社的发展如火如荼。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己经成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①而且它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丰富的实践,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农民合作组织模式,其中主要的一种是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背景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中国的“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了政府的关注。现在学界、政界、实业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三农”问题最本质的部分是农民权利缺失,而农民权利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太低。②“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如何让8亿农民谋得更好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来维护他们的权益,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需要,提高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度,保障他们的民益,增强他们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农产品产销脱节问题日益严重。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的长期落实的情况下,农户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农户与市场脱轨的情况普遍存在,阻碍了农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农村经济难以进一步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破解我国“三农”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组织化,并通过合适的方式积极采取行动来维护他们自身权益、提高效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被理论和实践所肯定的新型农产品产业组织,将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农产品供应链以应对现代市场所要求的各种产品标准和交易特征。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的合作治理是一种集体行为,即基于公民社会的成长、公民组织的兴起、社会利益的分化以及民主诉求的增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治理框架会促进乡村治理结构的优化。

二、案例分析

(一)浙江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概况

浙江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位于“中国枇杷之乡”台州市路桥区桐屿。2001年12月台州市路桥桐屿大红袍果业合作社成立。2005年4月,该社以企业法人的形式在工商部门注册,成为全国最早以法律形式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更名为“浙江省大红袍果业合作社”。目前拥有社员173名,农技员45名、高级农艺师5名,入社股金156万元,入股面积6800亩。

(二)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制度

社员代表大会是该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由38名社员代表组成,每名代表代表3-4个社员。社员代表大会可以审议、修改章程、决定本社的解散或与其他组织的合并联合等大事。社员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两次。理事会设有一名理事长,七名理事。合作社采用按股设票,实行“一人多票”的办法,设置股权。该社对入股的条件是每种植10亩的枇杷园地,以1000元每股入股。社员按照当年的生产情况确定交货配额,合作社根据当日市价统一收购,按照规定的收购标准当日结算。

(三)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1.合作的起步

合作社最初是由八位种植贩销大户自发联合组织起来。2001年,桐屿当地的枇杷价值一落千丈,当地农户存在“卖难”的问题,农户间同质性高,但又独门独户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果实成熟后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果农只能竞相压价贱卖水果。现任理事长F当时动员七位农村精英成立合作社。

2.合作的扩展

合作社成立之初大多人都是持观望态度。但成立之初的合作社的收成由往年3800元/亩增至5700元/亩。农户看到合作社有好处开始加入,2004年底社员就达到386户,农民的种植收益从未入社时的5000元/年增至3-5万元/年。加入合作社可以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每年台风灾害过后,合作社动用基金帮助农户恢复生产。另外,合作社请来专业的培训员为社员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3.合作的网络

一个组织的良好运转离不开例如监督机制这种规范的制定及执行。该合作社从2004年起开始了规范化建设,每两年一次通过社员代表大会修订组织章程,特别是产权制度、分配制度、股权结构等的规范使得合作社更好地为社员提供服务。所有社员必须遵守章程,一旦违规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做大做强合作社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合作社在外基地已有2120亩,基地在淳安县千岛湖、安徽省贵池和福建福清等,③在外基地的社员人数达到60个。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乡村治理的关系

乡村治理是一个由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形成公共权威,实现对乡村社会调控和治理的动态过程。乡村治理既包括乡镇人民政府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也包括村民自治。我国现有的乡村治理的组织主要集中在行政和政治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在经济领域的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性、民主性和公正性能够促进合作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利于村民自治的实现。以合作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村的发展和治理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发展的关系

1.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农民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接受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组织化之后,使农民获得了农产品价值链中的更大份额,有效地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小规模农户承担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往往只获得生产环节中很少的增值部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案例中,合作社社员生产的枇杷由合作社按高于市场价统一收购并包销,避免了农户“卖难”的问题。

2.组织租的提高

“经济规模小的主体通过合作行动,会使总产出增加;因为合作往往要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进行,这个借由合作获得的产出增量即为合作者获得的“组织租”。④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的效益相较原来的单打独斗提高了。只有组织租足够大,农民才可能跨户合作。邓子恢说:“农民吃亏的事他决不会干。办合作社,一要大家个人有利,二要成员之间彼此互利”。⑤案例中农民的种植收益从未入社时的5000元/年增至3-5万元/年,这就是加入合作社最直接的效益,也是农户间能组织起来关键的动力。

3.村社理性的形成

农村中的资源配置,能够形成村社内稳定合作的就表现为村社理性,此外则普遍呈现出农户理性。村社理性在治理领域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通过节约交易成本,低成本地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合作社成立之后,一方面,成员的社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共享,可以共享组织所有成员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组织内规范结构的完善,能够调节群体社会生活,使成员之间带有一定的利他性,并且降低监督成本和协调成本。

4.合作社的金融支持

浙江大红袍专业合作社所在地方的农村金融规定,对经营良好合作社,直接向合作社社长贷款,同时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并且银行给合作社的贷款利息比普通贷款低。另外,只要农户是合作社的成员,就提高了农民在资金方面的信用。合作社成员可以通过银行取得5万元的贷款,而它是以整个合作社来做担保的,不需要其他的物质担保。这样就方便了社员的小额贷款来扩大生产和其他方面的需要。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村民自治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本着自愿原则,联合投资,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经济组织。这充分体现了民主性和公平性,和农村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相符合,适应了村民自治的需要。“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村导致的弊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补充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和市场调节的不足是十分有益的。”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具有契约性,社员的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规定。案例中社员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两次,每位社员都是治理主体,对合作社进行参与式管理。2004年4月,应广大社员要求开始内部权益结构的调整,要求参加合作社必须认购股金,说明社员入社时不单购买了交货权和销售权,还获得了利润分配权。至此,合作社才初步成为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组织活动培养他们团队意识、组织观念和民主法治精神,合作社有力地促进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四、启示和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提供信息和技术的渠道,并代替小规模农户进入市场。这增强了农民的安全感和抗风险能力,使农民获得了农产品价值链中的更大份额。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发展过程中培育的民主、合作、共赢博弈等乡村治理所需要的元素,为村民自治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模板,并传播了自治的价值观。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有以下需要值得借鉴的。

(一)明晰和厘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多扶持,少干预;多服务,少主导。合作社有效地沟通了农户与政府,承接国家和社会的资源输入,有利于基层政权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一方面,政府需要出台利于合作社发展的规章制度,为合作社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例如优惠的税收政策、金融环境等,促进合作社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不宜过多干预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如果政府过多干预甚至控制合作社的运行,就会违背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原则。政府应对合作社进行支持、鼓励和适当的指导。

(二)加强合作社的契约规范建设

当一个组织或团队在面对困境时,共享的价值观、信任等非正式制度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制度型的契约规范,例如监督机制、管理制度等对违规者进行惩罚的话,面对逐步完善的法治社会,以及激烈的竞争,组织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由一系列正式约束、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能够节约人们之间的交易费用,协调约束人们的行为,对行为提供预期。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具自身特色的章程,并加以执行监督,这才能促进组织的长足发展。

(三)塑造农民公民意识及主体观念,培育公民社会

市场经济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是变化不定的市场,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民社会参与机制,这也是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治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加强农民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选举制度、听证制度等;二是完善农民参与的直接间接渠道,如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等;三是提高农民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⑦农民通过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能普及公平、平等、契约、合作、勤劳、创新和博爱的理念,这些是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它们会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在动力。

(四)促进社会注重合作的“软环境”的形成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倡导合作,建立合作氛围。重复博弈和多边合作等降低交易成本的机制,在村社治理和农村生产合作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总目标下,以合作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交互效用。⑧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和农村发展程度的有限性,农民的缺乏有利的资源和信息网络,在面对外界风险时不具备足够的力量,通过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间相互合作,建立更广泛的社会网络。

注释:

①张幸福.创新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之路[J].中国合作经济,2005,(9):32-34.

②于建嵘等.农民组织与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③徐旭初,黄胜忠.走向新合作――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73-274.

④⑧温铁军,董筱丹.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8):20-23;20-23.

农村专业合作社例8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时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也能适时开拓市场,拓宽各类农副产品的市场销路,为广大农户解决产品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多是由头脑灵活、信息灵通、产销大户的农民建立创办的,在农村被称为“能人”。他们在多年的贩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与众多的客户,很好的解决了一家一户找销路、找市场、农民卖粮难、卖农产品难的实际问题,为农户解诀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专心做好农业生产。同时,合作社成员间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及时调剂余缺,使各类产品及时销往各地,扩大了市场范围,拓宽了市场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以合作社、公司、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改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农民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在专业合作社中,农民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帮扶,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认真研究市场信息,增长农民的见识,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在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地方性产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见到效益、坚定发展信心,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抗风险能力较低,无论发生哪类风险,都会造成巨大损失。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制度化管理,“统一供应、统一标准、统一收购”。呈现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发生、发展,减少损失,确保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二、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合作社来助推。近几年来,我乡突出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夯实基础、成效不断显现。通过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户除种植水稻、包谷、蚕豆等常规农作物外,部分农户积极进行魔芋、辣椒、百合等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种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农业科技的推广、产品销路的解决和经济效益的体现,这些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来实现。

(二)我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目前,我乡扶持发展的专业合作社达12个,初步实现了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成效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创新经营体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

    2、加强指导,规范运作,促进健康发展。

    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和规范建设提供政策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建章立制,制定好符合当地实际的合作社章程,建立民主管理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3、加大扶持,搞好服务,改善发展环境。

农村专业合作社例9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2.02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分散的、灵散的小农户生产已无法适应现代统一大市场集约化、规范化的要求,于是将农民组织起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需求,进行资源配置,使得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创造更高的生产价值。基于农村合作社的可行性价值及积极意义,我国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建设,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全国共有60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注册,入社农户4600多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8.6%。

然而,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发展还不成熟,质量的提升落后于数量的增长,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诸如人才、资金、市场、技术等问题。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人文、地理、资源分布各有特点,即便是同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并不均衡。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地区在乡镇, 在行政区划分上,乡镇是我国最小的行政单位,中小型乡镇从人口、面积、经济水平、资源等因素上看与大型乡镇相比存在很大差别,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上自然也存在着差异性。

1 中小乡镇农村专业合作社基本特征

1.1 自然条件及经济因素的影响

合作社生产规模受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经济条件的影响,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能力较强的乡镇合作社发展渠道也较宽阔,相反自然资源较为贫乏,经济发展能力相对不足,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合作社发展能力也相应受到限制。以敦化市沙河沿镇为例,镇政府所在地距市区仅25公里,全镇总幅员面积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7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000公顷。林地总面积22200公顷,草原面积1500公顷。辖22个行政村,37个自然屯。全镇总户数5493户,总人口18025人,农业人口16469人,非农业人口1556人,朝鲜族1356人,农村劳动力8571人。

全镇种植业以旱田为主,水田次之,常年积温2450℃,无霜期120天左右,降雨量为年平均500毫米,海拔约450~500米,气候冬季干冷,夏天温凉,春迟冬早,土地土质肥沃,土质多为白浆土。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决定沙河沿镇种植业特别是甜玉米、马铃薯、烟叶成为沙河沿镇主导产业;林地、草原又为养殖业特别是柞蚕、黄牛养殖提供较好的自然资源。据统计全镇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3家,其中以种植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23个,占总数的43.5%,以养殖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17个,占总数的32%,另外13家机械生产及加工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4.5%。从分布数据来看与本地自然资源有关的合作社40个,另外13个机械加工合作社虽与种植、养殖业无直接关系,但也间接为种植业服务,同时也与沙河沿镇与市区相距较近,交通便利、技术及信息传播较快有关。

从经济发展能力上讲,沙河沿镇镇内无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规模也较小,工商业收入较低,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决定了地区生产产品的单一性,农户联合一起组成的合作社经营泛围必然带有单一性特点。沙河沿镇23家以种植业为基础的专业合作社无一例外均以单一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为主,种类分别集中在玉米、烟叶及马铃薯上;而养殖品种均集中在柞蚕、S牛上。

1.2 合作社发展潜力受管理质量、管理方式限制

沙河沿镇53家专业合作社实有入社农户469户,53家合作社经民主选举推选出53人作为合作社带头人即法人代表。53人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5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9人只占总数50%左右,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53中仅有15人是党员,占总数的28%,村干部7人,占总数的13%,合作社内部管理质量不高。管理方式上则体现出管理松散,经营粗放,入社农户数和生产规模相比比重偏低,难以脱离家庭经营模式,合作社成员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小乡镇,从全国合作社发展现状来看人才与管理问题都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

1.3 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不足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渠道比较狭窄,特别是中小乡镇,资金来源主要自筹资金、金融机构贷款、社员之间互助,其中自筹资金是目前合作社主要的融资方式,合计约占资金来源的75%。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农村信用社,相关金融优惠政策却难以享受。信用社向合作社社员贷款与其他农户贷款条件相同,在利率、期限和金额等方面没有专门的优惠措施。沙河沿镇53家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0万以上的仅有3家,50万以上的6家,其他88%的合作社注册资金数量在10~30万之间,甚至有6家注册资金在5万元以下。合作社在发展资金上主要以社员入股及合作社经营积累为主要来源的资金十分有限,自然削弱了合作社自身发展能力。

1.4 在拓展与驾驭市场方面优势不足

通过合作社,按照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使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改进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户适应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马铃薯市场出现严重波动,受国内马铃薯市场走低趋势影响,沙河沿镇马铃薯价格大幅度降低,大部分种植马铃薯农户损失,依托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广大社员主动开拓市场,挽回了一定损失。然而中小乡镇合作社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制约,在拓展和驾驭市场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品牌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开拓市场能力,即便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也存在难题,市场发展能力处于劣势。

2 中小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探析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数量以及入社农户数量快速增长,虽然国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力度逐步增大,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不成熟,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认清合作社发展完善的渐进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初级阶段单一型专业合作社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重要作用,中小型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向发展壮大之路必须从“单一”做起。虽然是“单一型”但却可以做到“小而精”,从现阶段来看技术型、设施优势型及地源优势型专业合作社较适合中小型乡镇。

2.1 凭借技术优势发展专业型合作社

专业技术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在突出“小而精”方面,具有优势。农户以专业技术入股,产品富含技术成分,市场认可程度较高,市场竞争优势较强。况且专业技术型专业合作社对土地、空间的要求不是特别高,投入成本不是非常大,资金回笼、收益较快,特别适合中小型乡镇中手头有技术、善于创新、发展意识强的农户加入。沙河沿镇以机械加工技术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共13家,分布在机械生产、修造,专业维修领域,均以生产服务为主,因技术含量较高,适用性较强,受到本镇及周边广大农户的欢迎,在农业普及机械化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沙河沿镇双山子村惠源农机修造专业合作社为例,全社占地不足1500平方米,注宰式鸾28万元,农户成员6户。虽然合作社规模有限,但凭借领先的技术、过硬的质量,打造出了“惠源机械”的优势品牌,每年产值近千万,利税上百万。现“惠源机械”已成为吉林省农机补贴品牌。所以从“惠源机械”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出,小型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不见得就狭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以最优势的资源,最有利的方式入社,避免盲从,克制不足,往往创造更高的价植。

2.2 凭借设施优势发展合作型合作社

沙河沿镇河南村甜玉米产销合作社就是凭借基础设施优势发展“企业+农户”型合作社的代表。河南村属于一类气候区,非常适合种植粘甜玉米,而且,河南村靠近鹤大公路,交通非常便利,粘甜玉米发展潜力巨大。2007年河南村农民成立了“粘甜玉米产供销专业合作社”当时采取的就是“公司+农户”的形式,合作社与一家专门经营冷冻食品的公司签了合同,约定公司提供甜玉米种子,秋收后回收全部玉米。然而甜玉米在收获后必须尽快销售到厂家,否则就会跑浆,影响质量。农户为了尽快把玉米运出产地,运到收购公司,需要早一些联系运输,可是到农忙的时候,运输业非常紧俏,价钱也高。即使是玉米顺利运出去,到了收购方那里,由于送玉米的农户非常多,总得排上大半天或几天的队,才能把玉米送进去,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2010年秋季合作社成员筹资500万元,建了一个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冷库,2011年8月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冷库可贮藏800万棒的玉米,冷藏200公顷土地的甜玉米,一年纯收入达到80万元,同时安置就业20多人,高峰时可能达到100多人。冷库的建成为河南村的粘甜玉米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河南村农民的增收开拓了更宽的路子。有了自己的冷库河南村的农民玉米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只粘甜玉米这一项产业合作社农户年可增收8000元左右。

这种农民合作社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与实力强劲的企业连盟的方式,不但使农户了却后顾之忧,放弃左右摇摆的念头,也使合作企业更增加信心,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子更宽,走得也更稳。

2.3 凭借地源优势发展经济型合作社

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相对优势的地理特点,特别是土质、气候等特点,决定了当地出产本地独特而又区别其他地区不同的产品。特别是中小乡镇在工商业及服务业相对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善于利用地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沙河沿镇河南村岭底社土地积温高,土质偏碱性,土壤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烟叶,2007岭底组的广大烟民成立的“河南村烤烟专业合作社”,河南村烤烟专业合作社在组织烟农规范、规模种植烤烟,增加烟农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岭底组现在有烟农30户,种植烤烟30多公顷,平均每年每户烟农在种植烤烟方面纯收入就可达到3万多元。

以上几种模式从本镇基本情况入手,根据现有资料,探索在中小型乡镇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般性、普遍性趋势。由于每个地区面对的自然条件、地域特征、民风民情等不尽相同,也会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特殊方式,只希望通过以上论述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段庆广,曲道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与实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农村专业合作社例10

三是抓住关键点,村企融合,整体推进上水平。立足本村资源、产业基础和现实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具有自身基础特色、最适合**、最能发展**的新途径,把建立“以村带企、村企融合,利益联动、共建共享”的村企合一机制作为关键点,大胆推进组织创新,在村所属3家股份制企业、3个专业合作社,分别组建了党支部,实行村党总支成员与产业党支部班子交叉任职,由总支成员分别兼任6个经济组织党支部书记,构建了村组织与合作社、股份制企业密切相关、交集合作的发展格局,建立了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蔬菜种植3个专业合作社和红砖厂、空心砖厂、新型墙体材料厂3户股份制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了以合作社为主体、以企业为补充的农业发展集团公司,总投资1500多万元,村民入股300多户,入股资金达到1200万元。成立了董事会,由股东推选董事,健全完善了财务管理、质检、安全、预算等一系列责任制度,建立了董事会定期向股东通报企业生产运营情况、股东监督董事会工作等制度;明确了“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股份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入股原则,股份企业村上投资占20%,每个村民在一个企业入股最高金额不能超过5万元,使更多的村民成为股东,以保证每个企业都是老百姓的企业。对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聘用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行家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和壮大,增强了村级经济体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抗摔打能力,实现了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