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3 09:16:06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例1

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2014年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例2

近年来,陕西以户用沼气为重点的大、中、小型沼气得到全面发展,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建设模式基本成熟,建设技术深入发展,建设标准显著提高,使用管理日趋规范,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沼气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

1、沼气工程产业效果凸显。沼气工程产业包括沼气生产设施建设,以及产品(沼气、沼渣)的生产、利用等经济活动及其分工体系。截止2011年底,全省沼气用户达到143.9万户,基本解决了590万人的炊事用能问题,占总农户20.5%。其中户用沼气累计建成142.3万户,占适宜农户45%左右,年产沼气5.4亿m3,折合标煤38.5万t,沼气普及率、产气量居全国第12位,年产沼肥1400万t,资源化利用农户约122万户,占沼气用户85.7%左右。建成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260座,发酵池总容积88200m3,供气1.4万户左右,88%沼肥得到有效利用。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78座,总容积47200m3,供气2142户,发电约680万度。建成沼肥加工企业27个,年生产加工有机肥27万吨以上。沼气建设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拉动养畜业,带动种植业,形成了“养殖业—沼气池—种植业—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年增收节支14亿元以上。

2、沼气装备产业发展迅速。沼气装备产业包括为沼气工程产业提供仪器仪表、设备与设施的经济活动及其分工体系。全省拥有沼气灶具、沼气配件及玻璃钢沼气池、抽渣车辆、冲厕设备、密封剂等产品生产企业12个,总产值3000多万元,可为全省户用沼气、沼气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装备支持。

3、沼气支撑产业不断完善。沼气支撑产业包括为沼气工程产业提供技术支持、质量监督管理及社会化服务等经济活动及其分工体系。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科技研发、管理与技术推广、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社会化服务四支体系队伍,沼气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形成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核心的沼气研发团队,攻克沼气难题10多项,制定农村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建设规范、管理规范三个地方标准。建立省、市、县三级管理技术机构369个,管理技术人员达3900多名,培训鉴定持证沼气生产工1.5万名,组建施工队伍230多支,每年建池收入可达800多万元。沼气工程设计和施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能力不断提高,一大批企业已具备了组织实施“交钥匙”工程的能力。结合乡村服务网点项目建设,探索了公司领办、协会参与、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服务形式,建成各种沼气服务机构3248个,其中社会化服务企业、合作社等70多个,服务范围拓展到建设、管理、服务、维修,服务内容实现建前、建中、建后全程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相比,陕西农村沼气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发展很不均衡,产业化程度较低。

1、从规模上看,集约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竞争力水平低下、经济辐射能力弱,带动区域发展能力不强。沼气工程产业中户用沼气产业比重大,占总产业95%以上。户用沼气分散于千家万户,以户为单元,以带动庭院经济为主要目的,模式有“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沼气只发挥了纽带的作用,属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粗放性经营产业。90%建池户为解决煮饭、照明等能源问题,而其他没有作用充分发挥,综合利用效益较低,模式单一,技术粗放,严重影响沼气生态农业建设的多样性、系统性、集约性和持续性。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例3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38-03

根据2003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中国《三次产业划分规定》[1],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云南新农村建设始于2006年,农村第二产业在产量、产值和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辉煌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必要探讨这些问题及其成因。

一、云南新农村建设中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

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云南农村第二产业获得很大的发展,但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大额投资。首先,2006—2010年很多资金投入到了农村第二产业中,在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表明了其对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很强。(1)全省农村公路、铁路建设总投资数额巨大,明显依赖于巨额投资。五年来,云南农村公路总投资超过351亿元,刷新了历史最高记录,建成硬化公路里程近2万公里,实现90%的乡镇通油路和98%的建制村通公路,2010年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8万公里,位居全国前列,而且正在投入巨额资金建设8条铁路干线入滇、4条铁路出境[2];(2)农村饮水、电力改造投入数额巨大,明显依赖于巨额投资。五年来,云南电网公司投资82亿元建设县级电网,解决了22万户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云南电网公司用于农网工程项目累计总投资已达102.44亿元[3];仅2010年云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476.1亿元、农村改水投入104 720.38万元、农村改厕投资32 167.71万元[4];(3)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的资金使用情况,也表明了云南农村第二产业发展的资金依赖性很强。五年来,上海市援助云南的实际投入帮扶资金9.98亿元,实施整村推进和产业帮扶项目1 289项,实施教育、卫生等帮扶项目1 107项,实施各类经济合作项目637项,合作资金达82亿元,为云南农村道路、住房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5]。其次,2011年以来的云南农村道路建设、饮水工程、电力改造、采矿、矿产冶炼、房屋建造和农产品加工等,仍然是过多依赖于巨额资金投入。

(二)第二产业的资源导向性严重

首先,从云南省农村支柱产业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资源导向性特征。“两烟”、甘蔗、茶叶、橡胶、矿业、水电已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的产品如卷烟、糖、精制茶产品、轮胎、硅、铝、锌、钢铁、水泥、生物化肥、生物农药等都十分依赖于云南省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很少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制成品,所以它们的资源导向性特征十分明显。其次,云南省农村第二产业中的许多非支柱产业也显示出资源导向性特征。全省农村的制砖、制瓦、石料加工、房屋建造、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制盐、饲料加工、粮食加工等非支柱产业,都是十分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基本上是就近取材、就近加工和制造。再次,正在建设中的中缅油气管道预计于2013年建成投产,这条管道就从缅甸途经保山、大理、楚雄、昆明到重庆,届时的石油冶炼将会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它仍将展现出云南第二产业的资源导向性特征。云南农村第二产业严重的资源导向性,特别是工业重型化趋向,很可能造成资源的耗竭性、掠夺性使用,还造成大量的污染,甚至于影响到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变化。

(三)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制造亟需加快发展

在云南省许多县(区、市)新农村建设中,很明显的问题之一是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产品制造业发展很滞后,它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它导致了云南农村的大米、小麦、马铃薯、核桃、肉类、禽蛋、蔬菜、水果、咖啡豆、菌类等许多农产品加工度低,基本上是以原材料或初级加工产品的形式销售到市场上,农产品附加价值低和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个体经营户少,不利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消费业的繁荣,影响了农民增收,制约了粮经产品加工与销售者增收;它导致了云南农村的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家具制造业、小型农具制造业等轻工产品制造业发展滞后,生产这类产品的乡镇企业数量少、个体经营户少,生产规模小、产品少、产品档次较低,本地居民生产这类产品少、或者不能(会)生产,群众日常生活消费中的多数轻工产品都是从县域外运进来,还有一部分轻工产品是一些外省人在云南农村乡镇制造的。因此,云南农村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制造发展很落后,制约了这类产品市场销售额的增长,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经济的增长。

(四)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问题突出

新农村建设以来,云南农村的工业和建筑业管理问题突出,不利于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首先,认识不全面,规划不到位。新农村建设中,云南农村工业和建筑业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做出科学合理的农村工业和建筑业发展规划?大家都不够清楚,导致缺少科学合理的农村工业和建筑业发展规划,实地到农村考察后的感觉就是比较凌乱。其次,新型农村工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云南农村工业的科技含量低;布局比较分散,随意性特征明显;农村特色工业少,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很低,未能使绝大多数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未能充分发挥农村工业的比较优势;农村工业相对封闭,与外界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农村集体工业的资产结构和产权制度不合理,难以增收盈利。再次,农村建筑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修建公路、水库、堤坝、水渠的投资巨大,资金使用的公开度较低,各项监督与检查落实不够,一些可以使用普通劳务的工程项目,很少或没有使用当地劳动力,一些农民群众对此有些埋怨。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庭院硬化、改厕、改圈、改灶、修建住房等建筑业十分兴旺,农户自筹一部分资金,政府部门补助一些资金,或者是政府把补助资金折价为砖、瓦、水泥等材料直接运送给农户。一些农户反映的问题是:政府补助资金发放慢,一般是等待农户先行垫付资金修建房屋后,政府有关领导干部来考核验收之后,才发放补助资金,有些农户抱怨自己垫付资金困难;政府补助资金折价为砖、瓦、水泥等材料的价格比市场价格高较多,一些农户感到困惑;农户建房存在规划不合理、攀比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户房屋建得很凌乱、房屋一户比另一户高,挡住了阳光和风水(当地多数农民群众这样讲),矛盾纠纷较多;建房、修路、小城镇建设等占用耕地越来越多。

二、造成云南新农村建设中第二产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造成云南新农村建设中第二产业发展问题的成因,主要是与农村发展落后、资金需求大、资源依赖性高、管理主体缺位有关。

(一)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成因分析

一是云南农村第二产业现有基础十分薄弱,道路建设、饮水工程、电力改造、房屋建造、农产品加工等都是农民迫切的需要,农民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这类建设,急需政府筹集巨资去大力加强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中肯定要投入巨额资金才能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这是必然的选择。二是云南一些地方政府已经习惯于惯性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即把经济增长作为主要政绩,投入巨资去“上项目、铺新摊子”,热衷于搞项目工程,因此,新农村建设必然是巨额资金投入到农村道路建设、饮水工程、电力改造、矿产开采与冶炼,必然导致农村第二产业重型化、巨资化发展趋势。三是云南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片面地理解工业化,未能坚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倾向于投巨资上大工程项目、搞工业园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二产业发展很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难度增加,经济增长转向为主要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局面还未形成,在产业结构上向“三、二、一”结构演进的速度较慢。

(二)第二产业的资源导向性十分严重的成因分析

首先,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是云南农村第二产业的资源导向性成因之一。云南省的自然资源禀赋好,丰富的水能、矿产和生物资源成为工业化的重要基础,水电、有色金属磷化工被培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而烟草、制糖、制茶产业也是因为发展这些产业的自然条件好,且经过数十年的培育而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其次,云南省工业结构演化过程中轻重工业结构失调,是云南农村第二产业的资源导向性成因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云南省能够生产一些轻工业产品,轻重工业比例高;此后,云南轻工业比例不断下降,2008年全省轻重工业比例为25.2∶74.8,如今有近十种精细化工、电子消费类产品云南都不能生产。再次,云南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面临一些困难,这也是云南农村第二产业的资源导向性成因之一。云南对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的发展限制还不够严厉,一些企业几乎在掠夺性、耗竭性地开采和利用自然矿产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集群的打造力度小,乡镇工业比较分散,国外资源如桥头堡建设中对云南周边国家的资源利用程度低,对省外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产品制造业滞后的成因分析

一是政府、企业和农户对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制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树立等不起、坐不住、立即行动起来的观念意识。农产品增值困难,且销售困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加工度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落后;云南农村的许多乡镇很少制造或不能制造一些轻工业品,失去了一大块消费市场,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而且,云南农村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制造业基本上是自发地发展,引导和扶持不足。二是政府的扶持政策和相关服务未能配套跟进。政府部门出台促进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制造的优惠扶持政策细则是欠缺的,企业和个体户在经营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在技术指导、产品质量标准、经营知识培训、执照申办、税收征缴等方面的服务相对薄弱,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不足;政府重点扶持一批批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制造企业和个体户的行动,还显得缓慢且力度不够大。

(四)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管理问题突出的成因分析

一是云南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意识低,落实不到行动上。正如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所言,一个人的社会不需要管理,两个人以上的社会时时处处都需要管理。所以,云南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缺位,发展凌乱,表明了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管理意识急需提高,急需加强管理。二是新农村建设中,云南农村工业和建筑的发展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缺少清晰的任务和目标的指引,不仅云南地方政府缺乏农村管理和规划人才,而且很少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去作出具体的市(州)、县、乡(镇)农村工业和建筑业发展规划,导致了土地占用、农户建房、庭院硬化、改厕、改圈、改灶、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工业等村庄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三是云南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对农村工业发展的管理不够严格,缺少指导性、操作性强的规章;地方政府对农户房屋建设的土地使用许可管理不到位,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对农户房屋的地基厚度、房屋高度、大门朝向等事项的引导和调解不到位;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者角色发挥不够,征求农户意愿少,没有探索出一些农户十分认可的办法。例如,农户先获得政府扶持建设资金,农户建房、改厕、改圈等建设完成后,再由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去考核验收,这种方法深受农户喜爱。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EB/OL].http://,2003-05-14.

[2] 十一五时期云南农村经济发展情况[EB/OL].商务部网站,http://.cn,2011-03-01.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例4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例5

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并不是只要与农有关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泛泛地使用“三农问题”这个用语,会迷失了问题的要害和本质。什么是眼下的“三农问题”及其性质?我认为,目前的“三农问题”就是城乡产业、收入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具体说,“农业问题”——农业不稳——实质是城乡产业生产方式的差距过大;“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三农问题”表面上是“农字号”问题,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凝固。

“三农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提出纲领性的发展战略。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第一,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并不是今天才面临和解决“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屡治无效,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累积性后果。在既定发展模式下,治理“三农问题”局限于农内言农,必然使“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二,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以满足温饱。在农产品供给总量短缺时,农产品数量扩张,就可以达到农民增收,供给目标和收入目标“一举两得”。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务农,收入增长受到农业资源不足、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过多、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的致命制约。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来源也多元化了,虽然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因此,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例6

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并不是只要与农有关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泛泛地使用“三农问题”这个用语,会迷失了问题的要害和本质。什么是眼下的“三农问题”及其性质?我认为,目前的“三农问题”就是城乡产业、收入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具体说,“农业问题”——农业不稳——实质是城乡产业生产方式的差距过大;“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三农问题”表面上是“农字号”问题,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凝固。

“三农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提出纲领性的发展战略。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第一,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并不是今天才面临和解决“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屡治无效,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累积性后果。在既定发展模式下,治理“三农问题”局限于农内言农,必然使“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二,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以满足温饱。在农产品供给总量短缺时,农产品数量扩张,就可以达到农民增收,供给目标和收入目标“一举两得”。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务农,收入增长受到农业资源不足、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过多、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的致命制约。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来源也多元化了,虽然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因此,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例7

国内外观察家评论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将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农村的美丽图景。

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本刊(《支部生活》杂志)记者专访了专门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河北省委党校孟志中教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

记者:“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就有的提法,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央文件中也多次出现。我们现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高度,有专家说这是与我国发展战略重大转变相一致的深化改革的新提法,但也有人说是对过去的重复,您怎么看?

孟志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自1956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一直使用的日常语言。只是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和突出,人们才更多的使用了“三农”问题的术语。但是,这次《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绝不是要简单重复过去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许多错误做法,而是要“旧瓶装新酒”,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吸收了近些年党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思考探索和努力解决的实践尝试,融入了更多的时代新内容。

记者: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概念并不是新的,却有一个新的大背景?

孟志中:是这样的,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的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改变的关键点上,这就是新的大背景。

记者: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最前面;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清晰的脉络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就在于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孟志中:没错。“三农”问题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矛盾,即在不同的历史过程——商品化、市场化、城县化、工业化、现代化——的矛盾在当今时代的融合。沉重的千年历史包袱压在破旧不堪的传统农村经济这辆旧车上,必然使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而加入wto又增加了这些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同时,“三农”问题又是我国正处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转型时期所不可避免的“阵痛”。为了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要实现农民价值取向从自给自足型向市场开放型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从分割孤立型向联合互动型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体制创新、加强支持保护、构建服务体系、注重引导示范等方面发挥作用。这种转变是脱胎换骨式的转化,转型时期的痛苦和艰难正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体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破解“三农”难题,构建和谐社会。

记者:按照您刚才的理解,可以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标志着党中央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现在的思路和过去的思路有什么主要区别?

孟志中:过去,人们对于“三农”问题的探讨,常常是就“三农”问题谈“三农”问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党中央国务院在破解“三农”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晰的思路。这条思路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这条思路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则强调了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极大,新农村建设只能从各地实际出发而不能搞绝对同一的模式;尊重农民意愿,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依靠力量是广大农民自己。这就从过去单纯地应付困难问题转为主动出击,在建设中克服问题,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同时,这也意味着从孤立的破解转为全面的建设,破立结合,从而更全面、更具体地把握了我国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时代新范畴

记者:简单地说,“三农”问题是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孟志中:单纯的农业问题是个经济学范畴。作为单纯经济问题的农业问题,其范围包括土壤耕作、作物生长和收获、家畜饲养以及农产品加工等问题。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业问题还包括科教兴农问题、农业工业协调发展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业投入问题、农业信贷问题、农业工程学问题等等。

单纯的农村问题是一个社会学范畴。在我国当代,单纯的农村问题也就是农村的种种社会问题,如,农村家庭关系问题;农村道德转型问题;农民移风易俗问题;农村民族宗教政策问题;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建设问题等等。农村的这些社会问题具有关联性,我们应当从整体上加以把握,通过揭示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找到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法。

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因此农民问题具有综合性。单纯的农民问题是一个政治学范畴。我国自秦朝以来,每一个政权的兴衰存亡都与农民问题相关。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伟人无不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洪秀全是农民乌托邦政治的代表者和实践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是要压在农民头上的千年封建帝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阐明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始于、也成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历史一再表明,只有正确地把握中国的农民问题,才能着手解决中国的其他现实问题。谁能富有成效地解决一个时代的农民问题,谁就能大大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他也就能成为中国的历史伟人。

记者:表面上看来,“三农”问题应该就是中国在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能不能说“三农”问题是这三者的简单统称?

孟志中:在现代化进程中单方面的研究、单方面的措施很难解决单方面的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成为研究对象才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任何一个“三农”具体问题都可能具有农业、农村、农民的三个方面,它们牵一发而动全身,都会影响到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全局的发展,并且在解决的思路和操作上也必须从“三农”总体上着眼着手才能奏效,因而具有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的特征。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农业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要富裕幸福,农村社会要繁荣稳定。而农村稳定离不开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业要靠政策、靠改革、靠科技,要城乡统筹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民富裕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可以说,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三位一体,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是立足于国家大局和宏观长远发展而言的时代新范畴。实质是一个问题,即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记者:既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解决“三农”问题是不是也相应地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孟志中:是这样的。中国的“三农”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种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并发并且交错纠缠的“综合症”。正如有人所说,农村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与之相关联的因素太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解决“三农”问题,靠单纯的经济手段、政治建设或文化发展难以奏效,就是多种手段一起使用而不能协调一致,恐怕也会收效甚微。

记者:也就是说,“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孟志中:其一,关于完善农村政策和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县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例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要充分认识我国革命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要为广大农民谋求幸福,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健发展。现阶段,我国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农村民生逐步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文章围绕始终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站在现有的战略高度,"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要求这立足于我国国情以及农村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三农"问题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然而,在当前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人均收入、医疗卫生条件,其中农民收入是一个关键因素,虽然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户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仍未改观,然而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环境农民增收问题得到解决,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积极的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活,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除此之外,"三农"问题它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执政党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农民"三农"问题已经突破了经济层面,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重点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战略的调整发挥农业的优势,依靠科学技术大力的培育主导产业,确保粮食安全,满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优化区域布局,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站在现有的农业经济角度,在推进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而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增产增收【1】。

2"三农"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

2.1深刻理解内涵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较为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教育滞后"三农"问题仍然存在。目前,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重点围绕功课,"三农"工作难题,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深化"三农"工作,让更多的群众理解三农的丰富内涵。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进一步的深化了新世纪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总的思路决策和目标要求,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树立全局观念,这样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开展的重点,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的重大战略任务成为惠民工程【2】。

2.2扣紧核心内容

"三农"问题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农民增收,需要紧扣核心内容着力建设持续赋予农民的长效机制【3】。为了进一步的完善农村劳动力,使更多的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大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的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拓宽人才渠道。对困难就业人员积极的帮助,落实六放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创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引导更多的农民进行合作投资,发展物业经济。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民参与基本生活保障,以及企业在职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等,切合实际情况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4】。

2.3寻找最佳结合点

强化"三农"工作需要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实现农村繁荣经济建设和谐农村进行结合,要坚持将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围绕提高农村产业层次产业水平为主,实现强村富民【5】。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型企业,以及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力量实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妥善处理农村内部各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形成公平、公正的利益协调,保证农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6】。

2.4狠抓关键环节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例9

本论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个人浅谈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 现状研究 对策分析

一、绪论

在中国,农民占据着人口的大多数,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村市场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的根本问题。近年来,随着一大批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解决则非常依赖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中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透过现状调查、问题分析,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不断进行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问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成就之巨大是举世公认的。农村的面貌也在这短短30多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

民从原来的饥肠辘辘到后来的解决温饱又到现在的小康生活水平,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是要看到,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以下我们来浅析一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结构改革不足、观念缺乏创新

一直以来,我国农民始终存在着“靠天吃饭”的谋生理念,生产方式还很落后,思想观念缺乏创新、不善于借鉴经验,接受新的观点,严重阻碍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足,对优良品种重视不够,不愿投入资金,受制于市场风险,使得种植面积的比重很低,没有形成农、林、牧、畜、一体化产业,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依赖政府资金扶持,缺乏自主创新,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市场不够规范,无法保证市场政策有序的进行,阻碍的生产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升,资金受限

当前阶段,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料、种子等各类所需物品的成本不断提升,致使农业种植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在一定的程度有加大了农民的负但,影响了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再加上农村市场缺乏合理的价格反馈机制,压缩了农民生产产品利润,竞争力落后。另外,由于资金的限制,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化,无法扩大规模与效益,同时,由于筹资渠道过于单一,还没有建立股份制,多种投资机制用于发展农业经济的资金存在被占用、挪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引进先进的设备和高科技的产品种类,农村开发的资源利用率很低,资源优势无法得到有力的发挥,资源经济价值无法实现。

(三)农村农民素质提升缓慢、人力资源短缺

经济的发展,始终依赖人,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农民素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近些年,我国政府不断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政府的教育经费在迅速提高,始终存在着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阻碍着农民素质不断的提升。在我国,大量的教育资源为高等教育、城市及重点中小学剥夺,农村教育的发展始终滞后。另外,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教学硬件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现代化所应具备的教学辅助工具,图书馆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更别说那些可以开发学生思维的场所。同时,在职业培训方面,地方政府不够重视,农民本身也不是很重视,缺乏一个总体的规划,与农业结构失去联系,没有一个科学化的课程设计,出现了一大推走形式、重复培训、多头培训、收费不一的各类状况,无法做到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相挂钩,良好的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

(四)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农村经济发展的粗放性,使得农村污染情况严重,严重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由于我国农村现代的生产手段被过度扩大化,带来非常严重的污染问题。农村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资金紧张,布局不当,生产产品污染性很严重。再加上农村的生活垃圾,使得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阻碍着生产的安全进行。即便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也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成本太过高昂。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将日趋明显。不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就不可能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浅析

(一) 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

事实告诉我们,现代化的农业是以高科技的农业为标准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非常依赖科技进步。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大批的惠农、支农政策,来解决一直存在的生产技术落后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局限,依旧存在着农业设备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型农民比重较低等问题。农业生产手段的滞后,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农村经济发展制度不完善

农村的经济快速发展有赖于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良性的制度予以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旧不是很全面,农民受制于各类生活问题,生活缺乏保障,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农村干部管理制度落后,腐败滋生,管理不力,人员膨胀,制约着生产的效率。另外,人力资源制度不健全,农村优秀的劳动力资源利用不足,浪费资源优势,剩余劳动力利用不足,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 地方政府职能缺失

受制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忽略了农村农业长期发展,注重自身政绩,不重视农业发展的快与慢,农民的收入等,地方政府职能明显缺失。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将资金投入与短期获益的生产项目,使得资金利用率低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同时,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跟不上生产的步伐 ,教育、水利、公路等各项基础设施不全,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

(一) 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现代化的农业,只有依靠高科技含量、高效、优良的品种,高技术的农业人才,扩大生产种植面积,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在规范的市场下,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农民创收。同时,注重农村企业的发展,注重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高利润的方式进行生产,政府对农村特色产业的培养要予以帮助和扶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塑造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另外,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的程度不够,信息闭塞,渠道单一,政府应通过电视、职业培训等各种方式农业生产信息,市场对农产品的供需情况,理顺农民的农产品的营销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扩大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银行县以下分支机构应该重新定位其服务对象和层面,重点扶植优势企业,并在大力支持乡镇企业优化重组、小城镇建设等方面起到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金融支持作用。 政府以及农民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银行则重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融资的功能;加大对生态、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并将商业银行负责的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纳入自己的经营范围。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巩固支农先锋队的中坚作用。以农户为关键服务对象,放松农民贷款资质考核,在资金处理上扣除法定准备金之后,尽数投向农村经济,给予一定的贷款补贴和优惠,扩大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走符合社会规律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人才对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农村经济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人才。重视教育投入,扩大劳动力培训,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升劳动技能,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做到:第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师质量建设、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学堂,重视自学、多向先进工作者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第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鼓励更多的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生产技能,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掌握先进的农业设备,逐步向科技农民、企业家、商人转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拓宽和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不断创造条件,提供发家致富的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政府职能的缺失,受制于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政绩的考核对官员的行为有着一个导向作用。政府职能的转变有赖于科学化、合理的绩效考核体制的完善,加快设计科学合理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正确设立,抑制了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使得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和可塑性。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立于公正性、科学性、民主性、准确性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时的调整,合理的纠正。在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不断调整农村财政投入体制,通过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工作职责,正确引导地方政府和广大干部能全面履行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各项职能。

五、结论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问题,其也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不遗余力的解决好,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国家才能真正富强。然而,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到底该怎样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研究和实践。以现代化和农民富裕为发展目标,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增加农民致富的资本,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勇,肖德,程玉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施碧月.浅谈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10).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例10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一)是农业发展转型,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进入绿色经济时期,低碳能源、绿色能源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变得非常必要。

 

农村劳动力资源紧张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提高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农民收入增加后,要尽量让其在所处区域内消费,改善农村消费不足的问题。科学与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布局,可以保证农业相关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的资源相互转化,只有充分加强资源的相互转化,才可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科学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布局,可以改善生态平衡,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在连年增产的情况下,农民增收缓慢。我国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呈现农林牧副渔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以种粮为主,整个农村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基本特征。而在农业结构中,农产品多是“大路货”,优质品极少,优质农产品产出率低,名牌产品稀缺;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再者,由于农业产业加工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工业欠发达,严重制约了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销售。只有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缓和目前农产品难卖、价格下跌的矛盾,才能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扩展农民的就业增收领域,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村服务业发展薄弱

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重心仍然在城市,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了诸多负面问题,如人口压力过大、逆城市化发展困境、城市污染等。农村大多数劳动力都会选择进城打工,就算每个月1000多元工资也不愿意回农村种地,原因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比例较低,就算种地赚到了一些钱,可是消费成为难题,比如医院、学校、交通等公共设施严重缺乏。

 

(二)农民与市民收入差距拉大

农民在农村工作简单,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农村经济项目还未得到全面发展,农民只能享受到劳动价值中10%的收益,引起农民的不满和心理失衡,对农村的生活存在抵触情绪。

 

农民进城打工虽然很辛苦,获得的收入不是很多,但能享受到城市的便利,所以对城市生活非常向往。如果不能改善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不能改变市民与农民的贫富差距问题,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就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三)农村经济发展欠缺金融支持

金融政策不健全造成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匮乏,资金匮乏是农村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欠缺有力的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农村还没有全面、系统化的贷款管理制度,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发展银行也未开启针对性的小额贷款,贷款项目存在很多障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性难以提高。

 

(四)农村科技投入力度较低,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三大产业的发展都欠缺一定的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投入较少,造成了农村生产产能下降,农业产品经济收益降低,农业产品的绿色化标准和质量不高。农村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是因为农业服务业比重较小,不能合理地开发农村服务业资源。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思路

(一)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

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科学化建设,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产业的比例,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通过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例,可以扩大其规模,增加其就业人数,解决农村居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农村服务产业比重的上升,可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提高服务产业发展比例,从而推动农村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链的发展动力。通过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产业的占比,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增加服务业的发展比重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二)注重增加农民收入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农民收入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产业结构不均衡的一个联动性的关键点。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不均衡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经济环境。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费改税工作进程。尽快将农村费改税工作由点到面全面铺开,杜绝乱收费行为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注重金融服务业发展

利用金融服务的开放性和鼓励政策支持服务产业,加快服务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民创业资金贷款、合作组织建立资金贷款、农作物贷款中给予更多的照顾,放宽还款限制,改变资金不足和发展受阻的现状。另外,加强金融资金与外国资本的链接,通过中外合资办企业,吸引外资开发旅游项目,利用外资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发展起来的资本优势建立一定的服务业培训机构,大力培训农民人才,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善农民的经营管理思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