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文化论文评语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59

文化论文评语

文化论文评语例1

一、语用学基本理论

1.语用学的定义

从诸多的语用学著作不难看出,视角不同,语用学定义也不相同。英国学者托马斯(Thomas,1995)认为,语言交际、意义生成等都是一个动态过程,意义不只是词义,也不只是由说话人单方面生成的,或由听话人单独解释的。她提出了动态语用学的新概念。从托马斯的定义可知,托马斯强调语用学研究既要考虑说话人,又要考虑听话人,顾及话语的作用、意义以及语境因素,同时又强调语用研究的动态特征。因此,托马斯的语用学定义更客观、更全面。我国著名学者冉永平(2006)把语用学定义为:语用学就是关于语言使用的实用学。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冉永平的语用学定义全面、透彻概括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强调了语境在交际中的重要性,暗含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多变性和动态性。

2.语用学研究的分支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了数个跨学科的研究分支,如语用语言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语际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计算机语用学、实验语用学等。李捷、何自然、霍永寿(2011)对语用学研究的分支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语用语言学(Pragmatic-linguistics)是语法与语用的界面研究,探讨语言结构及其语用意义之间的关系,主要对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在语境不同的情况下所具有的不同语用功能进行研究。

(2)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研究社会各组织结构与语用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社交语用学主要指交际中的技巧和策略、社交与文化的研究。

(3)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研究话语的认知加工过程。顺应论和关联论是这方面的理论。认知语用学是语用学与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主要以话语理解为研究对象。

(4)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二语(外语)时的语用行为,探讨二语(外语)习得者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关系,是二语习得和语用学的交叉研究。

(5)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在是使用二语(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内容涉及对比语用研究和语际语(或中介语)的语用研究等内容,探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差异、语用近似、语用失误以及本民族对语用失误的容忍度和接受度。

(6)计算语用学(Computational Pragmatics)指与计算机等技术相关的语用研究,涉及人工智能、人工生命、机助网络交际、基于语料库的语用研究等内容。

二、跨文化语用学基本理论

1.跨文化语用学定义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不同文化社F对意义构建的不同期盼,这种期盼是由人们的文化图式引起的,而文化图式实际上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背景知识结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范围和界限比较模糊,通常包括四个层面:言语行为语用学、社交―文化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和语际语用学,重点探讨跨文化、跨语言交际中表示“请求”和“道歉”等言语行为的语用问题。这些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跨文化语用学侧重语用意义的构建和理解,以语言应用、语用规则策略及语用意义的跨文化对比等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注重研究

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特征。

2.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要素

跨文化语用学将文化因素引入语用学,主要关注跨文化交际中表示言语行为的语用问题。因此,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主要涉及四大要素:文化、语言、交际和语用意义。

3.跨文化语用学理论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与礼貌原则、会话含意理论、文化图式理论、关联理论、新格赖斯理论及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这些理论在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主编的《跨文化语用学――基于NSM理论的反思》一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4.跨文化语用学主要研究领域

(1)言语行为语用学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发展拓宽了人们对语言的认知,促使人们从行事角度考察某一话语生成和理解的方向。从说话人的角度看,着重回答了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表示一定意思的同时怎么又表示另外的意思;从听话人的角度看,则回答了听话人在听到这样的话语之后又是如何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另外那层意思。由于言语行为理论植根于英语国家文化,直接套用该理论解释非英语国家言语行为及言语现实是行不通的,因为一种文化中言语行为实施场景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不存在或存在差异。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提出了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的词汇源于通用的一套假设的语义基元,这种元语言形成共享一套标准的语言共核,不仅适用于英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同样存在;其语法形式也是所有语言的普遍语法模式,分析方法则主张先建立一套普遍的通用的描写文化的语义元,进而展开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这一理论能克服现有言语行为研究的不足之处。

(2)社会文化语用学

社会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落脚于语用问题,关注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类交际的制约,涉及语言产出与语言理解两个人类交际的基本流程。因此基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抽象出来的语用理论,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烙印。

(3)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用学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言使用的制约与理解以及语言使用的推理过程。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提出的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认为可以借鉴语义基元的思想,从各种语言的基本语义基元出发,先建立一套能够描写该语言话语产生和话语理解的语用模型,接着采用语言类型学的思想展开对比研究。

(4)对比语用学

对比语用学的跨文化视角需要关注特定语言社区、特定民族的文化。对比语言学,其缺点在于,它想当然地设定,像“请求”“道歉”“赞扬”等英语行为范畴,是用来描述各种语言和文化的适宜工具,而事实是,这些英语言语行为范畴可能在其他一些本土语言或文化中根本不存在。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认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用于描写不同文化语言的共有语码,即语义基元,进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对比和分析。

(5)语际语用学

语际语用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理论建树与应用成果,帮助许多二语学习者意识到语用学习的重要性,并提高了其语际交际的语用敏感度,但是其研究方法在自然语义元语言学派的视角下具有一定的缺陷。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因为人们无法知道说者与听者是否用同样的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这一问题在跨文化、语言研究中尤为突出。

三、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一是对于跨文化语用学领域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语言表面现象,引用、介绍、套用现象明显,只注重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忽略深层的文化差异。比如,研究者常常认为调查中描述同一情景在不同文化中是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这些背景的看法也是相同的。这常常使人误解,因为调查中描述的同一情景在一种文化中可能经常出现,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很少出现。

二是跨文化语用学理论研究还不成体系,立足于汉语的跨文化语用学理论还未形成,跨文化语用学理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理论主要是基于外语(多数为英语)建立起来的理论,汉语、英语之间语言本身的差异、文化差异都是研究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是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偏重理论性、思辨性的研究,缺乏实证性、数据性的具体分析。

2.跨文化语用学的发展趋势

宋振芹的观点是:(1)重视会话整体而非单个话语的研究,注重交际的动态性和言语行为的多功能性。(2)以汉语为主要对象,加强跨文化语用学理论原创性研究及其应用研究。(3)注重实证性研究,思辨研究也在朝着具体化方向发展。(4)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用自然语境中的话语来代替用引发法问卷调查收集的语料;倾向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语料。

李炯英等认为: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将更加重视数据驱动的研究,以避免缺乏事实依据的语用现象分析定型模式及其范文化阐释性;二是在语用意义描写上将使用“普遍元语言”作为描写工具,客^地表征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意义,揭示不同文化的语义共性和差异。

简而言之,跨文化语用学理论研究将逐步趋于完善,更注重实证性研究;研究方法将会更客观、更接近真实的语言。

四、结论

跨文化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叉学科。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已同跨文化交际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联系在一起,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学科发展多元化、理论模式多样化理念的逐步认同,我国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将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 New York:Longman,1995.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Yule, G.Pragma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Blum-Kulka, S, House, J.}Kasper,G.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 and Apologies[M].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Norwood,1989.

文化论文评语例2

2、自我发起。就课堂上某一次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动或刺激使其转化为自我阅读的需求,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形式化的表面上升为阅读的本质—理解内容并伴随着各种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及阅读情感的实际体验与交流。

3、自我评价。积极的阅读体验和自我评价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并获得更多实践的心理基础,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美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因此,阅读体验的强烈程度和评价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具体体现。

当前,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从而缺乏相应的、及时的课堂教学环节评价,即形成性评价。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检测阅读理解效果的提问或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或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相互“应和”上,而大多数学生更多的只是充当“听众”的角色,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的方法必须加以改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不仅仅是语篇内容的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使教、学和课堂评价一位一体;课堂评价应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堂评价始终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将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是进行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一、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实施的理论依据—形成性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明确规定:“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还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思想,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因素。如果形成性评价使用恰当,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得到激励,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也可以让学生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欠缺之处,调整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适当监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将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的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实施前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给学生阅读的具体目标及策略。学生在阅读中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运用了这些策略,这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的过程。

李静纯先生的“阅读的具体目标”具有极大的参照性,见下列卡片:

卡片一、阅读过程

1、Consideringthepurposeforreading.

在接触文本之前的几秒钟内对阅读目的进行定位。

2、Identifyingthetypeofthetext.

确认文本的体裁

3、Predictingwhatmassagemightfollow.

随着视觉扫描进程不断地对接踵而来的信息进行预测。

4、Controllingthespeed.

依据阅读过程的实际需要把握阅读速度。

5、Scanning

跳读

6、Skimming

略读

7、Decidingwhattheactivewordsshouldbeinthetext.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起作用的积极词汇。

8、Decidingwhatthereceptivewordsshouldbeinthetext.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需要暂时接受的词汇。

9、Decidingwhatthrow—awaywordsshouldbeinthetext.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可以忽略的词汇。

10、Storingimportantinformation.

为了后续的需要,把扫描过程中的有用信息暂时存储在头脑中。

11、Recognizingthepresuppositionsunderlyingthetext.

确认作者根据接受对象而预先略去的信息表述。

12、Recognizingimplicationandmakinginference.

确认隐藏在文本“深层”的因素,并据此进行意义上的猜测。

卡片二、阅读策略

1、Keepingupconfidencein&nb

sp;comprehension.

自始至终保持进行理解的信心。

2、Usingcues,cluesandhintstodetectthehiddenrelationships.

运用各种暗示点对隐藏的事理逻辑线索进行探查。

3、Mappingideasintomeaningclusters.

在头脑中汇合并合乎逻辑的重新组织意思。

4、Jumpingoverdifficultiestofollowalineofthought.

排除语言困难,跟踪全篇思路。

5、Referringtolifeexperiences.

能够恰当的参照生活经验。

6、Formingpicturesinmind.

能够把文本连续不断的转换为心理图像。

(二)实施中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形成性评价实施的过程,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容易导致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做法,比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现在的课程改革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强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按照这一改革的导向,教师应该为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而进行教学程序设计,使得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都包括评价。也就是说:促进探究教学的过程也是积极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过程。形成性评价与其它教学活动一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的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学,我主要采取四人一组的小组学习形式,设计阅读课教学的程序,即通过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和合作评价四种评价形式,使课堂每个教学环节评价化,详见下表:

表格一、课堂阅读教学评价化程序。

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评价形式评价意义

限时阅读课文大意学生自读,找出个人的疑难问题。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思考,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及需要帮助的地方。

解难释疑

就课文内容编习题小组竞赛形式:

甲组A学生提问,请B组学生回答,反之亦然。如果B组B学生答不出,C学生继续答,这样其它小组的任何一个学生(包括不会的B学生)在听他人节使得过程中也在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对错评价。自我评价

互相评价使学生有机会检查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逐步增强“我也能做”的信心,同伴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意识到“同伴文化”的力量,以及友好气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互相评价鼓励学生合作和向他人学习。

必要时教师讲解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教学内容的同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教师要示范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评,管理学生学习,当学生制定和应用评价标准时,给予指导和支持,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

划分段落中心思想

口、笔头复述课文

拓展知识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评价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有必要参与进来进行评价。教师、学生合作评价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反思和自评,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再及时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提供给学生更有意义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当教师评价学生、学生和学生互评或学生本人自评时,无论成绩是优、良或中,效果都是非同一般的:学生喜欢听老师和同学描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的过程,因为学生这样做就能感到他们的价值和学习责任。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同学和老师都表示出对他的信心,具体分析他们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间的交流过程就是相互认识、重新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过程,这样,通过评价,学生学会了咨询,学会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会评价自己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三)实施后

认真收集两种反馈:学生作业反馈与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以使教学相长。

表格二、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反馈表

编号评价项目是否具体情况(在提示词上打勾)

1你是否在课上自我评价中检查了语言知识?全面迅速部分掌握少量掌握未掌握

2你在课堂上是否精力集中?很集中集中一般有时集中

3你在课堂上是否感到心情愉快?很愉快愉快一办有时愉快

4你是否积极呼应了老师或同学的提问或指令?次数1、2、3、4、5、6、更多

5你在课堂上是不是主动提问或主动讲话? 次数1、2、3、4、5、6、更多

6你是否接受了与过去活动有关的阅读材料?教材评价手册课外读物练习册

测试题

7你是否与同学一起评价课上的活动?积极主动评价有时评价偶尔评价

8你是否愿意接受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积极采纳部分采纳很少采纳

9你是否能读懂课文大意?全懂大部分懂少部分懂不懂

10你是否能口、笔头复述课文?完全能少部分能不能

11你是否能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知识?能差不多能不能

12互评与合作评价对你帮助大吗?很大大一般无

13你喜欢阅读课的这种教学方式吗?很喜欢喜欢不喜欢

14你对老师有什么要说的心理话?

三、阅读课教学程序评价化实践的收获与不足

收获:

1、学生阅读时,心理上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极大的降低了畏难情绪。

2、学习信心增强。

3、阅读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

1、课堂上评价标准不甚明确,不太系统,记录无连续性,没有精确的反馈数据做参照,导致对教师教学的反思模糊。

2、提高阅读能力,不应只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多进行课外阅读,向学生们推荐浅显易懂的英语读物,以使阅读形成习惯。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课堂程序评价化教学,不应只体现在阅读教学上,还应广泛用于听、说、写的技能教学上。

2、下一步要建立学生学习的个人档案袋,及时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资料,通过师生分析、交流、共同协作,建立起学生个人需要,以及班集体需要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3、探索与教学相适应的、可操作的课堂表格化评价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葛文山“新《标准》新特色高要求”《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

2、陈瑛“主体参与英语阅读教学过程的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2期

文化论文评语例3

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够使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评价,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应当灵活仔细地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意义。本文指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的原则,并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的原则

1.公平原则

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掺杂个人情感和有色眼光,就会导致评价有失公允,不仅会失去评价的本来意义,还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语文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从而公平评价。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态度,从学生的学习现实出发,公平评价,有效评价。

2.灵活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严格按照标准毫无变通地评价会使评价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教师作为评价者,应当灵活评价,学会变通,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依托,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可以放宽评价的标准,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依据现实,更加多变,更加有效。

3.鼓励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评价,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促进语文学习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多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教师可以采取口头鼓励、物质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的策略

1.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评价学生的语文成绩

语文成绩反映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状况,也侧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以成绩为主要标准。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成绩变化,对于成绩进步的学生,进行言语鼓励或者物质奖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不应该严厉批评,而应该帮助学生分析成绩退步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清学习状况,努力学习。同时,教师在评价时不能把成绩作为绝对评价标准,应当注重评价的公平性。

(2)评价学生的语文优势

每个学生由于学习特点、个人爱好的不同,致使在语文学习中有自己的语文优势。教师评价学生的语文优势是对学生的肯定,也可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学生擅长语文阅读,有的学生擅长语文写作,对于学生的不同优势,教师应当给予积极评价,赞扬和肯定学生的长处。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语文短处,鼓励学生弥补学习不足,从而全面发展。

2.多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1)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评价

学生由于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不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进度有快有慢,知识理解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学习进度快、知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充分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和深入地进行语文学习。对于学习进度慢的学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一步步进步,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努力地学习。

(2)根据学生学习层次进行评价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针对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学生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层次。教师可以根据这种学习上的不同层面进行合理评价,鼓励学生共同进步。对于学习能力强、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一方面应当让学生保持谦虚的心理,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深入学习,促进自身语文学习的深化。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教师应当激励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语文学习,挑战自我,不断进步。对于学习基础差、进度慢的学生,教师应当严格要求与言语鼓励双管齐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3)多途径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应当采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言语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当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多说“继续努力”、“你很棒”等激励性的话语,鼓励学生热爱语文学习,努力学习语文。其次,教师可以用奖品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学习进步的学生,教师可以奖励一本笔记本或者一支笔等小物件,让学生感受奖励的喜悦,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评语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可以巧妙利用文字评语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学习状况,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和弥补。

3.结语

评价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合理把握教学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进行多元化评价,提高评价艺术,多方面多标准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文化论文评语例4

郑振铎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关注现实的社会和人生问题,反对游戏的、消遣娱乐的文学观,坚持艺术为人生的主张,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在对待武侠小说的态度上,他找到了武侠思想和国民劣根性的联系,站在革命者立场上,从挽救民族性格、拯救国民灵魂的高度,对武侠小说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全盘否定。

在《论武侠小说》中,郑振铎把武侠小说的流行视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当今之事,足为“人心世道之隐忧”者至多,最使我们几位朋友谈起来便痛心的,乃是,黑幕派的小说的流行,及武侠小说的层出不穷。这两件事,向来是被视为无关紧要,不足轻重的小事,决没有劳动“忧天下”的君子们的注意的价值。但我们却承认这种现象实在不是小事件。大一点说,关系我们民族的运命;近一点说,关系无量数第二代青年们的思想的轨辙。因为这两种东西的流行,乃充分的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更充分的足以麻醉了无数的最可爱的青年们的头脑。

在这里,郑振铎把武侠小说和黑幕派小说相提并论,并称为最使人痛心疾首、关系民族命运的大事,不仅表现出了民族的劣根性,更足以麻醉青年们的头脑。正是在这种清醒的理性认识指导下,他深深感到“为了挽救在堕落中的民族性计,为了‘救救我们的孩子’计,都有大声疾呼的唤起大众的注意的必要”。进而,郑振铎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清末的武侠热:

像《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即《七侠五义》之原名)以及《七剑十三侠》、《九剑十八侠》之类。他们曾在三十年前,掀动过一次轩然的大波,虽然这大波很快的便被近代的文明压平了下去—那便是义和团的事件。但直到最近,他们却仍在我们的北方几省,中原几省的民众中,兴妖作怪。红枪会等等的无数的奇怪的组织,便是他们的影响的具体的表现。

郑振铎把义和团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愚昧迷信和破坏性看作清末武侠热造成的恶果之一,也把当时红枪会等民间组织的“兴妖作怪”作为武侠小说影响的具体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揭示以武侠小说为艺术载体的侠文化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就义和团运动而言,武侠小说中所渲染的侠客、剑仙的超人武功和神奇法力以及刀枪不人的特异功能等愚昧迷信的内容,经过造反首领的改造,对下层民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性。下层民众加人义和团,在“扶清灭洋”旗号的鼓动下,凭着朴素的爱国热情,以血肉之躯抵抗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掀动过一次轩然的大波”,最终的结局却是不仅没有打败洋鬼子,反而落得个为清王朝利用之后反遭剿灭的可悲结局。在诸如此类的事件中,“不知有多少热血的青年,有为的壮士,在不知不识之中,断送于这样方式的‘暴动’与‘自卫’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原始反抗最终敌不过以西方坚船利炮为象征的近代文明,在“扶清灭洋”的斗争过程中,确实也表现出了迷信的短见和愚昧的匹夫之勇,这是侠文化发展到近代以后所暴露出来的负面作用,也是郑振铎以启蒙主义立场对侠文化弊病的深刻洞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郑振铎看来,武侠小说对于民族的危害是非同小可的,必须加以警惕和注意。在揭示武侠小说发达流行的原因方面,郑振铎指出: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一般民众,在受了极端的暴政的压迫之时,满肚子的填塞着不平与愤怒,却又因力量不足,不能反抗,于是在他们的幼稚心理上,乃悬盼着有一类“超人”的侠客出来,来无踪,去无迹的,为他们雪不平,除强暴。这完全是一种根性鄙劣的幻想;欲以这种不可能的幻想,来宽慰了自己无希望的反抗的心理的。武侠小说之所以盛行于唐代藩镇跋危之时,与乎西洋的武力侵入中国之时,都是原因于此。

郑振铎通过分析读者的接受心理,既找到了武侠小说发达流行的原因,又找到了武侠思想和国民劣根性之间的联系。无力反抗强权暴政的民众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而武侠小说中除暴安良的侠客能够激起他们内心被拯救的渴望,在阅读中他们孤独无助的心理会得到宽慰,但他们也极易陷人不切实际的幻想,丧失自主命运的斗争精神。郑振铎对读者接受心理进行分析的深层目的在于,希望深受武侠思想毒害的广大民众能够放弃一切不合实际的幻想,真正地自主命运,起来反抗阶级压迫,带有阶级斗争的革命色彩。在郑振铎看来,武侠思想是谬误的有毒的,是麻痹和腐蚀民众斗争意志的精神鸦片,武侠思想既助长了民众漠视现实斗争的心理,又深人国民灵魂,造成自我麻醉、安于现状而怯于抗争的国民劣根性。由此郑振铎深人反思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武侠思想批判的不彻底性:

当时,虽然收了一些效果,但可惜这些效果只在浮面上的,—所谓新文化运动至今似乎还只在浮面上的—并未深入民众的核心。所以一部分的青年学子,虽然受了新的影响,大部分的民众却仍然不曾受到。他们仍然是无知而幼稚的,仍然在做着神仙剑客的迷梦等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历史清算和价值重估,对侠文化(武侠思想)也进行了清理和批判,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五四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郑振铎结合1930年代的武侠热,列举了许多当时《时报》的本埠新闻所报道的少男少女们弃家访道的故事,《时报》记者认为这些少男少女们都中了武侠小说及电影之迷。同时指出当时的小学教科书也充满了武侠思想。可见,武侠小说在当时的影响是相当普遍的。从而把批判的矛头又指向了现代武侠小说。在郑振铎的批判视野中,武侠小说所散布的武侠思想“使强者盲动以自找,弱者不动以待变的。他们使本来落伍退化的民族,更退化了,更无知了,更宴安于意外的收获了。他们滋养着我们自五四时代以来便努力在打倒的一切鄙劣的民族性”尸在郑振铎看来,武侠思想对民族的未来发展遗害无穷,他对武侠小说的作者们、出版家们以及武侠电影的编者、演者们也提出了质问,警告他们注意武侠思想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最后出于继续进行思想革命的需要,郑振铎认为五四时代并未完全过去,他呼吁:“我们正需要着一次真实的彻底的启蒙运动呢!而扫荡了一切倒流的谬误的武侠思想,便是这个新的启蒙运动所要第一件努力的事。可见,在对清末武侠热有了清醒的理性认识,并且在深刻反思了五四思想革命对武侠思想批判的不彻底性,以及正视现代武侠小说普遍流行的基础上,郑振铎大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开展“二次革命”的决心和毅力。而把扫荡武侠思想作为新的启蒙运动的第一件努力的事,足以体现出郑振铎对待侠文化和武侠小说的无情批判与彻底否定的文化态度。

在《我们所需要的文学》中,郑振铎结合“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抗战的大时代,把武侠小说视为应该无条件斥责、扫荡和打倒的不良的文学,郑重地指出了武侠小说的危害:

武侠小说的发展与流行,害苦了一般无充分识别力的儿童们;那一批躺在上海的鸦片烟榻上的不良作家们,在他的随了一圈圈的烟圈而纠绕着的幻想里,不知传染了多少的清白无辜的富于幻想的小儿女们。报纸上所记载的许多弃家求道的男女儿童们的可笑的故事,便是他们的最好的成绩!

在郑振铎看来,武侠小说毒害着少年儿童们的心灵,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严重的误导作用。这样的小说不利于“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的伟大时代的斗争。他认为,“五四”是一个普遍的思想界的反抗时代;“五册”是一个更伟大的一部分青年以实际行动起来反抗的时代,也就是革命作家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的时代,等革命高潮过去后,他们又拿起了笔杆子;“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的时代与以前不同,真实的经验,真实的行动,真实的反抗,真实的斗争,使他们更深刻了,更热情了,更伟大了。在抗日救亡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文学应该有个更伟大的前途:

在这热烘烘的,火辣辣的伟大时代里,正是伟大文学的诞生的最适宜的时期。在真实的生或死的争斗的火光里,照见一个伟大的文学的诞生,而呐喊、冲锋、炮弹的炸裂便是诞生的贺歌。而广大的群众也正在等候着。是起来的时候了,亲爱的作家们!抬起头来;无垠的地平线上广大的群众在当前。

文化论文评语例5

郑振铎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关注现实的社会和人生问题,反对游戏的、消遣娱乐的文学观,坚持 艺术 为人生的主张,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在对待武侠小说的态度上,他找到了武侠思想和国民劣根性的联系,站在革命者立场上,从挽救民族性格、拯救国民灵魂的高度,对武侠小说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全盘否定。

    在《论武侠小说》中,郑振铎把武侠小说的流行视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当今之事,足为“人心世道之隐忧”者至多,最使我们几位朋友谈起来便痛心的,乃是,黑幕派的小说的流行,及武侠小说的层出不穷。这两件事,向来是被视为无关紧要,不足轻重的小事,决没有劳动“忧天下”的君子们的注意的价值。但我们却承认这种现象实在不是小事件。大一点说,关系我们民族的运命;近一点说,关系无量数第二代青年们的思想的轨辙。因为这两种东西的流行,乃充分的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更充分的足以麻醉了无数的最可爱的青年们的头脑。

    在这里,郑振铎把武侠小说和黑幕派小说相提并论,并称为最使人痛心疾首、关系民族命运的大事,不仅表现出了民族的劣根性,更足以麻醉青年们的头脑。正是在这种清醒的理性认识指导下,他深深感到“为了挽救在堕落中的民族性计,为了‘救救我们的孩子’计,都有大声疾呼的唤起大众的注意的必要”。进而,郑振铎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清末的武侠热:

    像《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即《七侠五义》之原名)以及《七剑十三侠》、《九剑十八侠》之类。他们曾在三十年前,掀动过一次轩然的大波,虽然这大波很快的便被近代的文明压平了下去—那便是义和团的事件。但直到最近,他们却仍在我们的北方几省,中原几省的民众中,兴妖作怪。红枪会等等的无数的奇怪的组织,便是他们的影响的具体的表现。

郑振铎把义和团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愚昧迷信和破坏性看作清末武侠热造成的恶果之一,也把当时红枪会等民间组织的“兴妖作怪”作为武侠小说影响的具体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揭示以武侠小说为艺术载体的侠文化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就义和团运动而言,武侠小说中所渲染的侠客、剑仙的超人武功和神奇法力以及刀枪不人的特异功能等愚昧迷信的内容,经过造反首领的改造,对下层民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性。下层民众加人义和团,在“扶清灭洋”旗号的鼓动下,凭着朴素的爱国热情,以血肉之躯抵抗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掀动过一次轩然的大波”,最终的结局却是不仅没有打败洋鬼子,反而落得个为清王朝利用之后反遭剿灭的可悲结局。在诸如此类的事件中,“不知有多少热血的青年,有为的壮士,在不知不识之中,断送于这样方式的‘暴动’与‘自卫’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原始反抗最终敌不过以西方坚船利炮为象征的近代文明,在“扶清灭洋”的斗争过程中,确实也表现出了迷信的短见和愚昧的匹夫之勇,这是侠文化 发展 到近代以后所暴露出来的负面作用,也是郑振铎以启蒙主义立场对侠文化弊病的深刻洞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郑振铎看来,武侠小说对于民族的危害是非同小可的,必须加以警惕和注意。在揭示武侠小说发达流行的原因方面,郑振铎指出:

文化论文评语例6

郑振铎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关注现实的社会和人生问题,反对游戏的、消遣娱乐的文学观,坚持 艺术 为人生的主张,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在对待武侠小说的态度上,他找到了武侠思想和国民劣根性的联系,站在革命者立场上,从挽救民族性格、拯救国民灵魂的高度,对武侠小说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全盘否定。

在《论武侠小说》中,郑振铎把武侠小说的流行视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当今之事,足为“人心世道之隐忧”者至多,最使我们几位朋友谈起来便痛心的,乃是,黑幕派的小说的流行,及武侠小说的层出不穷。这两件事,向来是被视为无关紧要,不足轻重的小事,决没有劳动“忧天下”的君子们的注意的价值。但我们却承认这种现象实在不是小事件。大一点说,关系我们民族的运命;近一点说,关系无量数第二代青年们的思想的轨辙。因为这两种东西的流行,乃充分的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更充分的足以麻醉了无数的最可爱的青年们的头脑。

在这里,郑振铎把武侠小说和黑幕派小说相提并论,并称为最使人痛心疾首、关系民族命运的大事,不仅表现出了民族的劣根性,更足以麻醉青年们的头脑。正是在这种清醒的理性认识指导下,他深深感到“为了挽救在堕落中的民族性计,为了‘救救我们的孩子’计,都有大声疾呼的唤起大众的注意的必要”。进而,郑振铎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清末的武侠热:

像《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即《七侠五义》之原名)以及《七剑十三侠》、《九剑十八侠》之类。他们曾在三十年前,掀动过一次轩然的大波,虽然这大波很快的便被近代的文明压平了下去—那便是义和团的事件。但直到最近,他们却仍在我们的北方几省,中原几省的民众中,兴妖作怪。红枪会等等的无数的奇怪的组织,便是他们的影响的具体的表现。

郑振铎把义和团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愚昧迷信和破坏性看作清末武侠热造成的恶果之一,也把当时红枪会等民间组织的“兴妖作怪”作为武侠小说影响的具体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揭示以武侠小说为艺术载体的侠文化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就义和团运动而言,武侠小说中所渲染的侠客、剑仙的超人武功和神奇法力以及刀枪不人的特异功能等愚昧迷信的内容,经过造反首领的改造,对下层民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性。下层民众加人义和团,在“扶清灭洋”旗号的鼓动下,凭着朴素的爱国热情,以血肉之躯抵抗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掀动过一次轩然的大波”,最终的结局却是不仅没有打败洋鬼子,反而落得个为清王朝利用之后反遭剿灭的可悲结局。在诸如此类的事件中,“不知有多少热血的青年,有为的壮士,在不知不识之中,断送于这样方式的‘暴动’与‘自卫’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原始反抗最终敌不过以西方坚船利炮为象征的近代文明,在“扶清灭洋”的斗争过程中,确实也表现出了迷信的短见和愚昧的匹夫之勇,这是侠文化 发展 到近代以后所暴露出来的负面作用,也是郑振铎以启蒙主义立场对侠文化弊病的深刻洞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郑振铎看来,武侠小说对于民族的危害是非同小可的,必须加以警惕和注意。在揭示武侠小说发达流行的原因方面,郑振铎指出:

文化论文评语例7

(一)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加德纳曾指出,传统智力测验“没有关于一个人如何解决难题的观点,它有的只是一个人是否得到了正确答案的结果。”传统语文教学评价与传统智力测试一样,在传统智力观的影响下,只注重静态的结果。但是显然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将教学过程与结果盲目分离,忽视教学过程的作用,既不利于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二)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剥夺学生的知识建构

传统语文教学评价使用的是统一的题目,如全国统考卷,通过这些相同的作文题、相同的阅读题,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学习往往包含自我独特的知识建构。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学评价理所当然与教学过程对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但显然,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忽视并剥夺了学生知识建构的独特性。

(三)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否认学生的多元智力

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智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智力是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机能。不同的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智力方式学习,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和学习方式存在很多不同学习形态,而单一标准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偏向于言语智力与逻辑数学智力的评价,或将智力等同于认知能力,驱使教师和学生着重于发展这些方面的智力,限制了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语文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学生应该具有不少于七种的多元智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以衡量学生的综合实力。多元评价是指不采用单纯的标准化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评价方法,从而弥补纸笔测评的缺陷。本文主要论述以下两种。

(一)实作评价

实作评价是指在生活和学习的情境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操作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业进行整体判断的评价方式。

实作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实作评价的任务具有真实性。实作评价不是虚构的,是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发生的真实评价,重视问题提出和解答的现实性,是基于真实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

2.实作评价的重点是?^程与作品。实作评价抛弃传统评价不注重语文教学过程的局限性,关注在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将过程与结果紧密相连。

3.实作评价的形式多样。语文教师除了可以通过传统的纸笔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还可以通过访谈、观察、学生自我汇报、同学互评、表演、录影等形式评价学生学业成果,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二)档案袋评价

具体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档案袋的主要价值在于显示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能做到的一切,因此卷宗评价意味着将评价的重点由学生知识上的不知、不会转到已知、已会,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因而,语文档案袋评价应当注重对学生作业的收集与评价,尤其是阅读作业及写作作业的收集,因为在作文当中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思维及思想的变化。除此以外,还要关注课堂中教师或同学对于该生的评价。

三、多元化语文教学评价的优势

(一)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

多元化语文教学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首要目的,摒弃了传统教学评价只关注学生单一的课业成绩的做法,明确学生本位的评价取向。多元化语文教学评价强调评价应当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不再把语文教学与评价分离开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发展。真正关注学生在阅读、写作等真实活动的获得与收获,而不是止步于常模参照测验或标准参照测验中的空洞无力的考试分数,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在动态环境中的动态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

多元语文教学评价要求学生学会进行学习反思活动,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反思活动的过程中,成为评价的主动者,建构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反复回顾作品、材料,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及时弥补、修正,持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从而强化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文化论文评语例8

前 言

英美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研究英美文学著作,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对文章展现的主题思想、表现形式、写作风格进行评析,从而为以后的英美文学创作提供蓝本和依据并且提高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欣赏水平。英美两国的文学评论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中会对文学评论产生不同的表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英美文学发展史与特点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写实主义、实验主义等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艺术价值。不同时期涌现了创作风格不同的著名的大作家,如莎士比亚、萧伯纳、拜伦等。英国文学做早的时候多以诗歌形式展现,以后逐渐发展成小说、散文等多样化的形式,慢慢的英国文学逐渐发展出一种浪漫理性的风格。英国文学作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文化艺术这座大山中屹立不倒的一座傲人的山峰。

美国文学史主要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分别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主要有马克吐温、狄金森、爱默生、惠特曼、海明威、庞德等人。美国文学因早期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曾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并一直致力于模仿英国文学,但是随着美国文学的不断发展何美国独自自主意识的增强,美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开始脱离于英国文学。美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独立意识被激发,再加上大批优秀文学家和作品的出现,让美国文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学分支并开始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独立革命是美国民族文学诞生的背景。

二、英式与美式英语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思想是文学作品的心脏,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躯干。语言这一载体能够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英语,英语能够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以艺术性和象征性表达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是一种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英美两国的英语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这些不同所具有的内在意义是除其自身外的其他国家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其创作所用的语言是作者精心的提炼、汇聚而成的,英式与美式语言的差异无疑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分析文学评论家在进行文学作品评论时所使用语言特点、风格的差异,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式英语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可以说它击沉了传统英国文化的遗产,是英语正宗。一直以来英式英语在文学评论中呈现出一种中规中矩的状态,很多评论家在进行文学评论时显得小心翼翼。究其原因,可能是顾忌其英语正宗的地位和对传统语言神圣性的膜拜,害怕过于锋利和大胆会亵渎了英式英语的传统地位。

众所周知美式英语是从英国语言中衍生而来的,但是由于美国这个新生国家本身文化、制度、思想等的全新性,虽然语言的核心没有改变但是美式英语充满了创新和不同。与英国语言不同,美国在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也处处充满了创新精神。1930年以后,美国文坛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有人才。相比英国文学评论的保守而言,美国的文学评论则更为自由、大胆、创新。美国文学评论的这种特点无形中激发了作家的激情,促进了整个文坛思想的开化与前进,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后来后来居上打下了基础。

三、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可以说是挣扎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和挣脱传统文化影响之间。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从具有宗教主义到逐渐荒诞的创作手法,都体现了该阶段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传统与挣脱传统之间的挣扎和徘徊。莎士比亚的经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似乎就无形中展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评论的性格特点,文中的主角哈姆雷特苦苦的挣扎在复仇的道路上,对于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很好的展现出哈姆雷特那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性格。到了二十世纪以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自身及其文学评论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种走出现状的全新的审视与反思使英国文学评论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方向前进的。

文学评论是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对于美国文学评论的研究也要建立在对美国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受其殖民地历史因素影响,其文学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极大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仍有其特性,不然也不会逐渐发展成独特的一支。美国文学评论也是特立独行的完整个体,其虽携带英国文学的基因,却结出了全新的果实。

四、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文学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是相对于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而言的人本主义。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比较保守,究其原因与英国资产阶级自身在文化历史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分不开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在说到自己的文学作品时认为其更多的是在多人本主义进行一种宣传,人本主义是要实现人类的和谐、自由、与爱,消除了人和人之间的阶级束缚。莎士比亚的人本主义观点的作品的评论可以说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的典型,对英国后续文学评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观点逐渐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人们认为社会要快速发展是离不开革命的催化作用的,创新是完善社会的必要条件,人本主义观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显得太过于保守,而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只有在某些特殊时刻才会发挥其作用。

同样是对于人本主义观点,美国文学评论就显得比较激进。前文提到过,美国的文化历史不像英国那样有太多的顾虑和沉重的包袱。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所形成的的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同时也渲染了文化氛围,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可以呈现出一种轻轻松松的状态。

结束语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文学评论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独创性,而英国文学评论虽略显保守却是更加具有传统性的。英美文学评论的差异与英美文化的差异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开讨论的,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更是深远的。英美文学评论虽各有其特点,但是却都是无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文化论文评语例9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注重的是人文理念,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侧重点则是科学精神,也就是说东西方在文化精神的本质上来说就是不一样的。东方文化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主要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的反思,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客观的评论相关事物。中国的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语言文字的“意境”,就如李安导演的动作电影《卧虎藏龙》一样总是给人一种出神入化、极具诗意的感觉。西方文化讲究的则是相对理性和科学性并强调文化形式的故事性,如《荷马史诗》的创造。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与自我、本我的交流和沟通,西方关注的重点则是自身与外部的关系。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两者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它们的出发点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如西方文学评论家们认为《城堡》主要是为了表现人们对于上帝的追寻,具体表现犹太人希望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中追寻精神寄托,表现人类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以中国来说,大部分相关评论主要是对于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等进行的讨论,较少设计《城堡》的主题探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侧重评论与文学作品内容相关的社会、心理等的问题,目的是为了研究其中存在的规律。东方文化重点研究的是具体作品的情况和它的艺术方面的问题。我们以《老人与海》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美国文学评论认为《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表现出的硬汉品质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个人意愿的扩大化,相关的文学评论没有对作品进行升华。而中国的一些英美文学评论家则认为小说主人公表现出的硬汉品质所反映的其实是美国的广大底层人民对于人性的追求,这种品质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的文学评论中的大多数都只是对作品自身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一般会从文学中对人物的与社会的联系进行细致分析,习惯将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文化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行评论。西方文化评论通常会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去比较不同文化作品之间的差别并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学评论体系。众所周知,西方社会已经有了一套分析方法多样、分类细致、辩证的文学评论体系。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某种文化的主要载体,人们都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常说语言没了文化也就跟在消失了。由此可见语言对于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是同源文化,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基础。英语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和ModernEnglish三个重要的阶段。英国的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正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是这却使得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文学评论时总是存在顾虑,总是怕对传统英语语言破坏。而美国英语则不同,美式英语虽然与英式英语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与北美土著语言相融合而形成和发展的,与英式英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美国是一个历史并不太长的新生国家,对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满探索的欲望,自然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也不存在任何的顾虑和担心。

英国的文学评论总是在继承还是发展的问题上纠缠。十七到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创造手法还是荒诞的手法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该时期英国文学评论在继承与改变传统之间所进行的自我争斗。该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性格一样优柔寡断,总是不断对自己发问:生存还是死亡。英国文学评论家们也试图通过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来打破传统,对相关理论进行重新的理解和阐述,但我们依然能够从英国文学评论中看出传统思想的痕迹。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完全不同于英国文学评论,美国文化其实是多种文化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它没有英国文学评论家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所以美国文学评论能够运用各种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的评论,同时也容易进行创新。总之,美国文学评论更为自由、开发。英国文学评论强调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表现出来的是传统的人本主义色彩。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进步,英国文学评论中也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做到文学评论的与时俱进。正如上面提到的,美国文学没有英国文学评论界那样的历史负担,美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不同文化的养分,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具有了自由、开发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的特点。

文化论文评语例10

英国文学发展源远流长,其中不乏经典的文学著作。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等不同的发展时期,在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时代特色和艺术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构成了恢弘灿烂的英国文学。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的文学发展又经历了写实主义、实验主义等阶段,现在,英国文学还在不停地发展,不断地产生新的具有极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目前,英国文学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英国文学的发展,它对英国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对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美国文学史及其特点

由于在历史上美国长期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英国文学文化对美国文学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文学一直模仿英国文学,很少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新,但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打响,美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日渐突出,美国文学开始摆脱英国文学的影响,不断发展,独立出来。随着美国的强大,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国意识开始突起,在文化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大批文学家和富有美国精神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给美国文学的繁荣注入了强大的力量,美国文学开始发展成为能够与英国文学并立,能够代表美国人个性特征,能够反映美国主体意识的独立的民族文学,美国文学获得了极大的突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力雄踞世界第一,美国文学开始经历新旧文学的激烈争斗,并受到实验主义的深刻影响,发展更为个性化。现在,很难说美国文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美国文学不再局限于某一个“主义”或者“思想”,美国文学也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文学评论是和文学相伴而生的,文学的发展也必将促进文学评论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精神的艺术展现,而英美文学评论者以文学分析为基础,不断地剖析英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出文化差异对文学发展的不同影响,揭示其中的规律等,对文化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必须研究英美文学的发展史。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和美国虽然都讲英语,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同的,自从美国被英国统治之后,美国人民被迫地接受了英国的语言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即使美国人民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语言文化,但与英国本土的文化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英国语言文化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著语言文化接触后,为了适应北美大陆的发展需求,产生了许多新的词汇,这些词汇是英国英语中所没有的,这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就产生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不同,必将影响文化的方方面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正是这种独特的语言在承载着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使命。评论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中必将用到自己本国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本身就含有特定的含义,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英国语言和美国语言的差异必将造成文学评论的不同,这是语言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美国英语是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既然是衍生就注定有一些本质的东西和英国英语是保持一致的。但衍生并不等于复制,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还是不同的,特别是在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后,它的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文化的变化又加深了语言的变化。美国英语形成之后,就对文学评论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文学的评论语言更为张扬,评论者敢于大胆地表露自己的观点态度,美国文学的评论语言更显突破和创新,语言张狂,稍有顾忌,这在语言形式上与英国英语相比就有较大的不同。美国文化追求自主、突出,在文学评论中的语言使用也能深刻地体现出这种文化精髓。

(二)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是在继承和反叛中不断挣扎,正如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一样,为了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苦苦挣扎,在这一阶段,英国的文学评论似乎也出现了这种徘徊,为了继承和反抗的问题苦苦挣扎。对于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而言,无论是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的评论还是在荒诞的创造手法上,都体现了英国文学评论的继承传统与打破传统之间的纠结与冲突。到了20世纪,英国文学评论经历重大转变,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于先前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思考,对于传统评论标准有了新的认识,这时的英国文学评论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从内容和思想上都有一些新的突破。但在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以外,基本上没有一个具有很强实力和影响力的评论家,他们大多畏首畏尾,继承有余,创新不足。至今,伊格尔顿在文学评论界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之后,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方向发展,英国的文学评论也在不断地对以前的文学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审视和研究,开始慢慢地建构起新的、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而美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的发展一样,即使从英国文学评论中发展出来,具有英国文学评论的一些特征,但自从美国独立之后,美国文学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美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一样善于突破,不断地打破传统,敢于表达新观点,书写新内容,美国文学评论在不断的突破中获得新的发展与进步。

(三)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对英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评论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英国文学评论虽然也有发展,也有创新和突破,但无论是从深度和广度上讲,都显得畏首畏尾,不够彻底。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文学评论就像英国文学一样,为了保持英国文化原有的“纯正血统”而不愿或者是不敢突破。虽然,英国文学评论在厚重的历史中吸收了很多营养,能够产生一些中规中矩的评论,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少有创新和突破。英国文学评论读之使人感觉犹豫不决,缺乏突破力度,使人感觉评论的力度总是不够,评论总是不够精准;英国文学以及英国文学评论虽然在悠久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源泉,但这种厚重的历史优良的文化传统也对英国文学评论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他们在创新道路上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不能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思想认识,加大对文学理论的创新。这样英国文学评论就显得较为陈旧,缺乏突破与创新和新鲜度。美国文学评论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极大,特别是美国的创新文化,这种文化促进了美国文学评论的不断发展,最终,美国文学评论发展成为开放性的文学评论。美国文学评论虽然在英国文学评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在历史的不断推进中,美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文学评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像英国文学评论那样有很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因此,它能够轻装上阵,不断地突破传统,不断地创新与突破,获得大力的发展。美国文学评论在吸收欧洲大陆文学和北美大陆印第安土著文学的精华部分的同时,也可以综合应用各种理论,把各种文学评论中的精华部分借用过来,并不断地融合创新,这样,美国文学评论就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能够不断地突破和进步。美国文学评论的视角是世界的视角,全世界的文学评论的优秀理论和成就都可以借鉴过来供自己所用,美国文学评论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