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编辑年终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5 02:29:43

编辑年终总结

编辑年终总结例1

1。日常工作中:认真收集各项信息资料,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向领导汇报,让领导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最近工作的实际情况,为解决问题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

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工作,自我强化工作意识,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办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保持了良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时刻对网站首页,各频道页面进行图片,内容的更新及维护,每周信息更新量约在200条左右,保证了各类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保证了网站的良好运营。加强对外合作,加大网站推广力度。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公司网站排名也由4600迅速上升到3700名。

2。.网站的推广与合作: 时刻对公司及网站进行推广工作,网站链接LOGO的互换,广告的合作,与以下网站建立了良好的长久合作关系。

3。自身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进步。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通过工作总结,我有几点感触:

其一:是要发扬团队精神。因为公司经营不是个人行为,一个人的能力必竟有限,如果大家拧成一股绳,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但这一定要建立在每名员工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对工作的责任感、良好的品德这一基础上,否则团队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如何主动的发扬团队精神呢?具体到各个部门,如果你努力的工作,业绩被领导认可,势必会影响到你周围的同事,大家以你为榜样,你的进步无形的带动了大家共同进步。反之,别人取得的成绩也会成为你不断进取的动力,如此产生连锁反应的良性循环。

其二:是要学会与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公司的机构分布就像是一张网,每个部门看似独立,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就拿市场部来说,日常业务和每个部门都要打交道。与部门保持联系,听听它们的意见与建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做一来有效的发挥了各项监督职能,二来能及时的把信息反馈到领导层,把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

其三:是要有一颗永攀高峰的进取之心。互联网行业正在飞速的发展,编辑的概念越来越抽象,它不再局限于复制粘贴,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各方面丰富海量的知识,超强的信息资源整合、写稿评论、组织策划能力……等,网络编辑必将发展成一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给我们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就必需武装自己的头脑,来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

最后。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充分体现我的价值与公司一起,做好工作计划,加大工作进度,加快我们的步伐使公司能飞速的前进发展。

编辑年终总结例2

转眼间从2009年11月17日进入公司至今已经将近三个月之余,我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渐渐成为了上班一族,慢慢的也渐渐适应了这种工作过程中所带来的压力与快乐。

来公司工作两个多月之中,学会了不少东西,既有工作上关于编辑的知识,也学到了其它方面的知识,比如房产、网络等知识。在这期间也曾有过压力,也曾对自己失去过信心,但日子长了,慢慢地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与周围的同事也都慢慢地熟悉了起来。压在心中的石头与初出茅庐的担忧也随之渐渐减轻,感觉工作起来心情也愉快得多了,偶尔的困难也会很快得到帮助与解决。

由于今年刚刚毕业刚走出校园,所以工作经验十分欠缺,并且限于所学专业跟编辑、房地产相差甚远,所以我在实践中不断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也碰了不少的壁,但相应地也得到了不少的磨砺机会,这些机会对我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都是实际而有效的,是受益匪浅的。经过两个多月的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过程,时至今日工作状态也已经一步步的走向成熟、正规。随着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压力也随之而来。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

工作总结

由于对编辑这个职业有一定的向往,对写写画画之类的文字工作相对兴趣较高,以及我个人认为房地产对今后生活帮助很大,所以经过好几个月一心要选择一个令心仪的工作的徘徊,于11月17日毅然加入了xx网这个大家庭。刚开始工作由于自己不太善于言辞,往往都是同事帮助我发现并解决工作上的问题及困惑,这也让我从中得到一些在其他地方未得到过的温暖。正如以前的一个同事跟我说过一句话:进入房地产行业你会对其他一切行业失去兴趣,所以现在渐渐地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来到公司后,首先打开的就是房产网站并去快速的浏览相关地产资讯,和查看一些报刊、杂志的电子版,做到及时有效地掌握楼盘最新的优惠信息、业内声音、政府动态等。

两个月的工作期间,我主要从事于新房系统的更新工作以及小伟看房的撰写,偶尔还会写些软文。由于前期对系统的不熟悉,往往会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熟悉软件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也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新房系统的更新,主要包括新房的添加跟资料的补充更新。相对来说新房的添加就需要多动手去网上查找资料或者出去采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我对问题的分析、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而小伟看房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人际交往能力、对问题分析的深入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软文撰写加强了我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叙述能力。期间自己也曾经尝试过做专题,不过由于能力有限加之动手操作能力差,所以在网页美化排版方面尚有欠缺,今后自己要多接触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在工作了期间,自己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要多多出去采集信息

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过对于房产知识、信息来说,我比较赞同多出去跑跑的。不过在这之前要有一定的基础或者对项目有一定的了解,之前刚进公司就是因为对这些基本信息欠缺,导致到了售楼部后往往自己询问过三五个问题之后就无话可说得尴尬局面。之后自己为了弥补这种情景的再次出现,业余时间就经常去了解些房产知识的基本信息以及上网去搜集下网友所比较关注在意的东西,实践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以后的踩盘工作中我能很快的进入角色并与之沟通、详谈。并且经过多次踩盘、小伟看房的写作,我对房产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终于结束了那段一无所知的历史。同时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我个人交流沟通能力,让自己今后与人交流更顺畅自然起来。

二、要经常关注新闻资讯,每天浏览

最近一段经常听到有反应网站信息更新不够及时以及信息不全的声音,这对于编辑来说无益是一个很大的讽刺。所以今后的日子里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最新楼盘信息跟业界动态,做到第一时间掌握及时有用的信息更好的做到为广大网友服务。

展望未来,2012年工作计划

当然,在努力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同时,自己在两个月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自身素质跟修养尚缺。

虽然在学校里学过的知识也包括各个种类,工作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在实际动手操作起来还是会难免出现一些可笑的差错。同时,也能明显的感受到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欠缺,文章撰写还不够深入,分析还不够彻底。今后在日常工作方面要认真收集各项信息资料,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向领导汇报,让领导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最近工作的实际情况,为解决问题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强化自我工作意识,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办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保持了良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自己性格沟通方面的多少有些问题。

具体到细节,新房系统要进一步的完善更新,做到有楼盘出现时能第一时间更新新房系统。小伟看房更深入、实际,切切实实做到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全面专业的看待问题。加强软文的深度、力度问题。争取新的一年又新的突破!

同时也希望未来几年以内,能够独当一面,更好的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小小建议

编辑年终总结例3

通过各位同事的指导下完成了江东区块FLASH及PPT制作;网站方面:临安房产信息网页面制作,浙江樱花集团页面制作,下沙新城网页面制作以及公司网站的页面设计。俗话说:只有经历才能成长。世界没有完美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缺点,一旦遇到工作比较多的时候,容易急噪、粗心。我在平时遇到设计上的问题及时与同事沟通,向他们请教,与他们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跟客户沟通时积极的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根据客户的要求修改自己的设计作品。

经过时间的洗礼,我的专业技能和发展会得到提升,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弥补这些不足,努力提高我的技能,完善我的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经过四年网络专业学习及两年左右的工作经历,我对网站的策划有一定了解,以下是我对网站规划提出的建议:

(1)建好一个网站不是给自己人看的,而是用来宣传企业,传播企业文化或者来盈利的,所以网站的走向应该是围绕客户的需求来实施的。首先要确定网站的终端客户群,以终端的需求来定位网站的方向!

(2)网站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确定以后的路途的,也不能一味的模仿其他网站运营模式,这样会丧失网站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要切合实际的根据目前的状况来规划,慢慢的摸索,尝试在尝试,从而才能把小路铺成大道。

编辑年终总结例4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和撰写文章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在每次采访前,我都通过各种渠道,对采访的对象先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采访结束后,我也会尽快将稿件撰写完毕,以求详尽精辟。

在这一年中,我还采访到了××××××*等业内人士。同时还有针对性地采访过××××的普洱茶爱好者,了解了普洱茶在国外的状况,以及各国消费者心中的分量。另外我还接触和采访了不少对普洱茶市场有见解的茶叶爱好者和经营者,以求通过不同的渠道,对普洱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接触和体验,把自己的工作尽量做到完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写作方面的突破

在文章的撰写上,从过去主攻“特别策划”、“人物”、“玩家私房”这一类栏目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和撰写“双月综述”、“独家关注”等,在领导的培养下,我接触了更多的写作方法,适应了不同的写作方式,在这方面有了突破。

二、经营方面的突破

为杂志社共同完成了14.8万元的广告额收入,为杂志社创收,也是我在记者工作之余的突破。

三、收获:

首先是开阔了眼界,在杂志社这个平台上,找到了自己适合的定位和角色。

借在*、普洱、*、*等地出差的机会,我真切的体会到记者工作的优点,就是能亲自体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活动带来的不同感受。在学习、了解、报道普洱茶的同时,接触到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周边的行业,促使自己独立的、全方位的、站在全行业的高度去思索普洱茶的过去和未来,去思索杂志的发展前景。也感受了时展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编辑年终总结例5

一、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刚来报社前几个月都是实习阶段,每天就是帮其他同事校对稿件。刚开始认为这项工作很简单,可是时间长了,才意识到这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需要高度的责任心、细心和耐心。虽然大学学了几年英语,但是毕业后干了一段时间的翻译工作,所以编辑这一行对我来说很陌生,有很多理念和知识需要我去学习。正式开始中考湘教版14版的编辑工作以后,王延伟老师,徐辉老师,王丛军老师等同事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很快熟悉了我们报纸的特点和流程,使我能够很快地独立开展工作,度过了新工作的适应期。

由于一开始就接手九年级的编辑工作,我知道自己面临着很大压力。由于湘教的作者少,来稿有限,需要很多时间修改,所以想做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湘教教材来得晚,从8月份拿到教材到11月份,短时间内就签了半年的报纸。所以那段时间经常加班加点,研究教材,研究中考试题,和其他同事按时签付印。虽然辛苦,但我觉的是值得的。为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努力,虽然辛苦但也是一种享受。在每次看到新一期的报纸出来时,就有一种成就感,干劲也更大了。

二、努力培养作者队伍。

作者的多少和来稿的好坏对报纸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接手工作以后,我尽快熟悉并巩固了现有的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尽量和他们多联系沟通,征求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建议,虚心接受并改进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想办法寻找新作者,给他们发邮件,寄样报。虽然辛苦换来的收获并不丰盛,但我会继续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编辑年终总结例6

加强和改进审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出版审讀是按照出版要求和有关规定,对作者提出的选题或者写出的稿件进行通讀审查,并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写作的质量,对稿件的取合提出意见和建议。审讀活动贯穿于编辑出版工作的始终,是保证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加强和改进总编辑的审讀工作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加强和改进审讀工作是保证正确出版方向的重要手段

出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出版审讀工作是要通过对书稿或成书的审核、阅讀,来检验书稿或出版物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当今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引发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出版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但是,无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社会现象怎样纷纭复杂,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是第一位的。所以,对总编辑来说,审讀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 加强和改进审讀工作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保障

有针对性地对出版物进行重点检查、专题检查、定期检查、抽样检查等,是对出版物内容质量审查和评判的工作,是保证内容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一些出版单位由于出书范围扩大、选题急骤增多、工作超负荷运转,造成了图书质量大滑坡的现象。其中根源之一就是审讀工作流于形式。初审不看稿,简单地在审稿单上写上“内容没有问题,建议发稿”;复审只看一下初审意见就写上“同意初审意见”;终审就签上“同意发稿”。还有的出版单位“三审”制度不健全,编辑人员草率审稿,或干脆不看稿,等到工厂排版送来校样,直接就交由校对代替编辑审稿。正是以上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即审讀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现今一些出版单位的图书质量严重下降。

3 加强和改进审讀工作是做好总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总编辑在出版社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下,负责出版导向,落实出版制度、保证出版物内容质量、培养编辑队伍等工作,在业务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具有重要作用。审讀工作有助于总编辑从总体上了解出版物的内容,掌握出版动态,分析研究出版工作中新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出版工作的监督和宏观指导。同时,审讀工作还可帮助出版单位总结经验,提高出版物质量,扶持、推广好经验、好方法,对提高出版单位的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加强和改进审讀工作着重把握三个环节

书稿审讀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其中每一环节又涉及很多问题。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总编辑的审讀工作通常包括“形式上核对资料”“内容上审查把关”“总体上提出审讀意见”三个环节,需要着重把握。

1 形式上核对资料

这是总编辑开展审讀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全部审讀工作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低估这个工作的重要性。

核对资料就是核对书稿中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和期刊论文等是否准确,特别是要核对参考文献和引文资料是否全面,防止抄袭、剽窃现象。

核对资料中,需特别注意的问题有:(1)是否存在经典著作的引用。若存在,核查时必须根据最可靠的和最新的版本核对。(2)参考文献和引文格式是否规范。这要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严格把关,使参考文献准确无误。(3)资料文献是否陈旧或信息不新。参考文献提倡著录权威的、高水平的、前沿性的和最新的文献。(4)书稿内容是否系统、一致。一章一节的结构,从该章该节来看是合理的,但在更广的范围内以至全稿来看,却未必完全合理。总编辑尤其需要加以审查。(5)文字修辞是否准确。适宜的句子结构要根据书稿的不同性质,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比如,中级以上的讀物可以适当包含一些较长的句子,初级讀物应以较短的句型为宜。(6)分段是否适宜。总编辑要从整章整节的内容、从上下文来考虑分段,力求每个层次段落内涵的“厚度”大体相当。

2 内容上审查把关

一般来说,总编辑在审讀内容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治立场问题。不管是人文社科类图书还是科技类图书都会出现政治性问题,必须慎重。这项工作不是简单地看其是否引用或引用多少马克思主义著作或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的语句,而应当看其叙述的内容是否符合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是民族宗教问题。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宗教问题也比较突出。在我们的出版物中,决不允许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和宣扬“”的内容。审讀时要特别注意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和风俗习惯的描述,一句话、一幅图都不能放过,以免伤害民族感情,产生民族纠纷,影响民族团结。

三是国家安全与保密问题。任何图书不能涉及有危害国家安全和泄露国家机密的内容,应该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新疆有着漫长的陆地边防线,周边与十几个国家接壤。因此总编辑在审讀中要特别注意,凡涉及领土权属、历史遗留问题,要格外谨慎、严格把关,不能授人以柄。

四是出版格调品位问题。图书是特殊的精神产品,应对人的精神健康负责。不能涉及有格调低下、宣传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的内容,以及其他一些腐朽的、颓废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等内容。

3 总体上提出审讀意见

只有在认真审讀、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书稿做出全面的评价,撰写出客观翔实的审讀报告。撰写审讀报告要努力做到客观、科学、公正、公平,避免要么一律肯定、大唱赞歌,要么抓住书稿一点缺点大做文章,全盘否定,更不能随便以审讀者个人的观点、个人好恶为标准来作定论。这都不是客观的态度。审讀报告不能流于形式,要避免使用“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材料翔实”之类的空洞而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评语。

加强和改进审讀工作需要健全保障体系

审讀工作程序的规范,是出版社审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出版单位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编辑有责任依据审讀工作的相关规定,结合出版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审讀工作的保障体系。

1 各负其责,把书稿“三审制度”落到实处

审讀书稿由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初审,副总编复审,总编辑终审,同时要加强印前审定。例如,新疆音像电子出版社和新疆美术出版社先后三次组织起草《关于规范选题申报材料和出版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并严格贯彻实施,确保了出版物质量,真正做到“不以数量求繁荣,要以质量促发展”,确保了出版业务流程各环节畅通有序。

2 制定计划,实行年度审讀工作计划制度

总编辑可于年初制定并公布审讀工作计划;月末汇总质检结果,分析审讀质量状况与图书质量状况,找出存在的主要审讀质量问题与图书质量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审讀工作须注意的问题及相应措施,布置下月度审讀工作;年终提交并公布年度审讀工作报告,盘点全年审讀工作,检查落实年度审讀工作计划的情况,发现图书质检的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表彰先进,批评后进,为制定下一年度质检工作计划的全面安排,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定期通报,查找审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编辑可在社内实行公示通报制度,包括平时的质检通报与审讀工作通报。在社内办公系统通报严重或重大的审讀问题,或公布一个时期的审讀书目及审讀结果,介绍整体质量状况,指出主要质量问题。对少数质量问题突出的图书,专项审讀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其存在的错误。凡认定不合格的图书或发现的严重质量问题须报主管领导,并通知责任编辑、责任部门。

编辑年终总结例7

《学报》编辑部于2006年开始使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系统使用之初,由于对软件不熟悉,平台上稿件处理流程的设置比较僵化,大体按照传统的收稿-责任编辑(学科编辑)初审-专家(学科编委)外审-作者修改-主编终审-编辑加工的流程设置,然后转入线下进行排版-执行编辑校对-印刷的流程。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一些问题。(1)稿件处理周期长。一方面,优化前初审和外审阶段时间设置分别为20、60天,主审需要15天,审理周期近3个月,刊发周期需1年,在审理时效性方面优势不足;另一方面,在编辑加工阶段,由于作者中硕博士研究生为主要群体,来稿文章进行一次加工而达到齐、清、定的稿件很少,需进行多次编辑加工,这也导致此阶段的处理时间较长(1个月),影响了稿件整体的处理周期。(2)稿件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把关环节有待改进。例如,优化前同行评议没有严格送两位专家评审,有的只送了一位,且没有采取双向盲审制,影响了稿件审理的公平性[6-7]。后期主审后管理层对期刊格式和规范化方面的审查比较薄弱,影响了期刊的出版质量。(3)各阶段衔接不畅,影响运转效率。例如,主编终审同意录用稿件后,在编辑加工和校对阶段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除了与作者沟通修改外,有的还需要与主编(主任)商榷,多个单篇次或者单个问题的沟通会占用编辑和主编(主任)很多时间,且效率较低;校对阶段,优化前在排版后给作者发送1次校样稿,但经过几个校次改动的内容没有与作者及时沟通,存在与作者沟通不畅的问题;排版阶段,优化前采用将《学报》整期需排版的文件传递至印刷厂,而印刷厂往往要同时进行多个期刊的排版工作,需协调时间,编辑部对这部分工作时间的控制比较被动。

2优化措施

针对上述3大问题,本着缩短稿件处理周期、提高同行评议效果、改变流程设置、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从2007年起编辑部从每个环节入手,逐个改善,进行了多次的优化和调整(图1)。

2.1缩短、控制流程时间节点,稿件进程可追踪

首先,于2007年在系统后台将初审和外审阶段时间分别设置为7、40天,运行稳定并达到预期效果后,于2009年继续设置为3、20天,使三审中前两审的时间严格控制在30天内。采取的措施是:结合系统功能设置过期自动颜色标注和邮件自动催审功能。责任编辑进入系统后对稿件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追踪控制稿件进程。其次,调整作者单次修改、主审和单次编辑加工的时间,将其分别设置为30、7和15天。这样,线上的总体时间约4个月,全程由同一责任编辑(学科编辑)负责,线下也进行了时间的调整和控制,由当期执行编辑负责,总体控制在4个月左右。采取的措施是:送主审、终审和付印的时间为每月固定的时间点,只能提前,不能延迟,并配以适当的奖惩措施。这样编辑、主任和主编就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稿件处理时限进行把控,达到预期效果。

2.2调整稿件处理流程设置,提高稿件质量控制和工作效率

2.2.1线上流程调整

(1)流程源头控制,增加收稿初筛环节。在收稿时对不符合期刊办刊宗旨、写作不规范、经学术不端检测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不经入库直接退稿,减轻后面责任编辑的初审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2)调整外审设置,提高审理公平性。外审实施双盲审制度,并规定责任编辑处理稿件时至少有2个外审专家意见,才能对稿件做出外审结论,提高了同行评议的公平性,保障了录用稿件的学术质量。(3)增加返作者修改次数,并提出不同的修改侧重要求,提高稿件修改质量。一般编辑部都与作者联系修改一次,但由于作者要同时兼顾内容和格式修改,一次修改到位的不多。因此我们进行了2~3次甚至多次的再次修改设置,但每次侧重点不同。一般首次修改在外审之后,侧重对学术质量的审查。主审同意录用的稿件,要求作者再进行一次修改,这次是结合主审意见完善格式。这样经过几次修改返回的稿件更规范,看似环节繁琐,但提高了后面编辑加工环节的效率。(4)增加编辑加工次数,提高稿件规范性。《学报》为综合性学术刊物,日常稿件中图表、公式、符号等内容较多,也是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一次加工不能全部兼顾到,在后面校对时就会出现较多问题,改动也较多。据此,我们将1次编辑加工改为2次,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如第1次侧重文字和参考文献,第2次侧重图表、公式及符号,这样不容易遗漏项目,这种方式虽然使编辑加工次数增加了,但编辑的实际工作量并没有额外增加,而且由于针对性更强,编辑加工的稿件质量得到了改善。

2.2.2线下流程调整

责任编辑完成编辑加工环节后转给当期的执行编辑进行线下工作,流程的调整包括:(1)终审后增加主审环节,提高稿件审查质量。针对终审后稿件发现的问题,为了提高效率,在1校后增加终审环节。流程修改后,主审侧重学术把关,终审在辅助审查学术问题的同时,侧重编辑加工和校对问题的解决。这种方式既对稿件在内容和格式上进行了再次把关,又提高了主编(主任)的工作效率和稿件处理流程的流畅性。(2)返作者校对次数由1次改为2次,降低差错率。目前一般编辑部的做法都是以pdf格式返作者校对1次,但经过后面多个校次及最后的终审后,有些稿件还要做一些改动需及时传达给作者。基于此,我们采取了在定版付印前再将pdf文件返给作者校对一次的做法,这样作者对后期修改内容可进行确认,同时再次校对稿件时还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降低了稿件的差错率,提高了稿件质量。(3)改革排版方式,提高排版工作效率。《学报》编辑部2006年之前的排版工作都由印刷厂完成,受制于印刷厂时间安排和人员变动的影响,排版、校对、改版效率不高。为此我们专门聘请了一位专业排版人员专门负责《学报》的排版、改版工作,这样工作衔接紧密、时间安排灵活,可以实现分批或者单篇排版,对于一些棘手问题也能即时指导解决,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和流程的周转速度。综上,本着缩短流程处理时间、提高稿件质量控制和工作效率的目标,改进流程的各个环节,使流程中稿件进程可追踪,时间可掌控,审理更公平,内容更规范,各环节连接更流畅,工作效率更高。

3流程优化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稿件处理流程的优化目的是通过各项措施,缩短处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保障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目的。分析2007—2016年《学报》各年度稿件初审、外审、刊发周期、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其中稿件处理周期、评审周期和刊发周期数据统计自《学报》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07—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3.1稿件处理和刊发周期缩短

由图2可知,《学报》自2007年开始进行流程优化后,初审时间和外审时间明显缩短,2006年优化前两个阶段处理时间分别为22、58天,2007年进行了初审和外审环节优化后分别下降到4、40天,成效明显,至2009年进行第二次优化后分别下降到2、22天,2009年以后,基本稳定在2~3天和18~22天,加快了稿件的审理进程。审理阶段缩短了近2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其他环节的优化组合,使整个稿件的刊发周期明显缩短。由图3可知,2006年《学报》刊发周期364天,接近1年,经过优化后,至2009年下降为227天,除了2015年由于出版专刊,影响了正常来稿的刊发周期外,其余年份基本稳定在220~260天,缩短了近4个月。高效的稿件处理流程缩短了稿件的刊发周期,而短的刊发周期吸引了更多的稿源,2006年《学报》来稿量为1200篇左右,经过改革,逐步增加,近两年来稿量稳定在2000篇左右,增长了66%,这是流程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在人员基本固定的情况下,编辑部人员处理的稿件量也增长了近66%,而出版周期的缩短,说明整个编辑部处理稿件的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2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稳定提高

编辑年终总结例8

编辑工作是一项崇高的社会职业,是一种以影响和改变人们观念作为自己根本目的的精神生产,是为了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高校校报的受众绝大部分是大学生,校报编辑不仅肩负着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任,而且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己任。要做到这点,校报编辑除了要有崇高的道德、敬业的精神外,还要有创新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而创新思想和丰富知识的来源,就是学习,坚持不懈的学习。可以说,强烈的学习意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校报编辑的要求,是校报编辑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胜任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校报编辑不断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有关专家统计,人类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愈来愈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5年、3年。资料显示,在农业经济时代,人类只需要7岁到14岁的学习就能胜任日后的工作;在工业经济时代,人类的学习时间延伸为5岁到22岁。这表明,历史绵延很久的“一次性学习时代”已告终结,学历教育已被终身教育取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具有世界意义的《学习生存》一书中,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可以说,构建学习型组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作为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编辑,理应顺应时代走在时代的前列。

事实上,知识经济时代,各种信息已是海量呈现,在海量信息面前,编辑的选择与加工能力,已被推到了历史上空前重要的位置。哪些是最适合读者的信息和知识,怎样的稿件才可能优化成受众喜闻乐见的精品,这些都需要编辑对新知识的熟悉和把握。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对编辑工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对编辑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要求越来越高。编辑原有的知识储备已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在不少编辑身上知识老化现象已显得尤其突出。知识老化,必然造成编辑思维的局限、眼光的狭窄,使得审稿过程中不能做出恰当、合理的判断、修改或取舍,其工作质量必然会大受影响,更谈不上编辑工作的发展与创新了。

作为编辑队伍中的一员,高校校报编辑身处大学校园,学习意识理应更为强烈。因为大学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所有的新思想、新知识都会在这里得到最迅速、最充分的体现。师生是校报的主要受众,而这一受众群体对新知识、新观念最为敏感。如果校报编辑思想陈旧、落后于时展,其编辑的稿件和版面自然就不会散发出新鲜的气息,就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长此下去,校报的作用和功能就会丧失殆尽。因此,置身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校报编辑,要想成为合格的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促进者和传播者,更好地应对时代的变革和编辑工作的发展,就必须尽可能地拥有广博的知识,拥有最多的文化信息量,而这一切都源于学习。

学习是编辑工作的支点,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高校校报编辑自身要发展,要肩起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就必须善于学习、不断学习。

1.校报编辑的职业特点要求不断学习

高校校报是出版界的一个特殊领域,其编辑身份不同于其他有形出版物的编辑,具有多重性,应该是教师、编辑、学者、记者组合的“杂家”。因为高校校报所报道的内容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研究、科研动态、产业发展、后勤保障、行政管理、思想建设等,涉及的领域多层次、涉及的专业多方面,这就要求校报编辑掌握更多的知识,不能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替他人做嫁衣裳”的文字匠。知识经济时代,校报编辑原有的知识结构已不足以应对当今编辑工作之所需,必须在不断深厚编辑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文法修辞、哲学逻辑、政策法规、自然科学和心理知识等,尽可能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编辑学理论的兴起需要不断学习

编辑工作表面上看并不复杂,无非是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读样,所谓的“编辑六艺”。事实上,所谓“六艺”,只是编辑工作的一般流程,编辑工作中最重要的、最富有创造力的内容是对选题的策划与设计。要做好这最重要的一点,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编辑理论知识。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编辑的头脑才是清醒的、才是对社会负责的,也才可能是高效的。在现实中,不少编辑的专业素养靠的还是师徒相承的模式,或者仅仅依靠自身的摸索与感悟,其实这远远不够。随着编辑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推进,编辑学理论正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编辑一定要破除“编辑无学论”的旧观念,积极投身编辑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主动自觉地加强专业学习和培训。

3.面对特殊的受众群需要不断学习

高校校报的受众主要是学校师生,这是一个知识层面较高的受众群。面对这一群体,校报编辑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厚自身的学养,学养越丰厚,视野才能越开阔,思维才能越敏锐,编辑的版面语言才能越丰富,才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受众是一切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所高校校报只有被特定范围内的受众接受才能将其潜在的功能转变为现实的社会功能,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因此,校报编辑必须具有与作者沟通、与受众对话的学识和素养,要研究和把握受众的心理,切实树立和实现“读者第一”的服务观。而这正是建立在编辑对受众熟悉度的基础上。所谓熟悉,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达到和这一特殊受众群对话的水准,了解其所思所想,这样办报才有针对性。

4.提高校报的竞争力需要学习

校报的竞争力源于编辑的创新能力,编辑的创新精神是校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社会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已呈白热化的态势,高校与高校间、高校内部不同的媒体间同样存在着竞争,只不过表现得不那么突出而已。作为高校占主导地位的主流媒体的校报,由于出版周期长、表现形式单调,吸引力和可读性的缺失已是不争的现实。在此背景下,编辑更应该接受挑战而不是墨守陈规。首先,要从校报具有鲜明的党性特征出发,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其次,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师生对信息需求的新变化,研究互联网、新媒介的特点,善于运用数字化工具,在学习中创新舆论引导的手段方式,使传播形式日益丰富。与此同时,实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向升华新思维的能力转变,从掌握单一学科知识向多学科知识转变,由完成编辑任务向编辑研究转变。这样才能提高校报的报道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传播内容的“有血有肉”,传播形式的丰富多彩,达到提升校报竞争力的目的。

编辑年终总结例9

张恨水是一位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小说家,也是一位采、写、编、校、管理、发行样样在行的“全能报人”。在数十年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先后在许多家报社供过职,担任过校对、新闻编辑、副刊编辑、总编辑等职务,还亲自出资创办过报纸———《南京人报》。他在中国现代报刊史,尤其是副刊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纵观张恨水先生的一生,他首先是报人,其次才是作家,他的报刊编辑工作对他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既然如此,研究张恨水就不能只着眼于他的作家角色和身份,也应该着眼于他的报人角色和身份。[1]本文拟从目前对报人张恨水研究的状况,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思路及意义等方面作一探讨。 一、报人张恨水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有关张恨水研究多是从文学角度对其小说创作进行的研究,如对其小说性质的研究、对其小说文学价值的研究、对其小说具体文本的研究,等等,而从报人视角对张恨水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最早注意到张恨水报人角色的是与他有过密切交往的同时期的报人———张友鸾,如张友鸾的《老大哥张恨水》、《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等,都涉及了一些关于张恨水报刊编辑活动的片断回忆,这些回忆无疑均是记载张恨水报刊编辑实践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惜的是,张友鸾先生所关注的是报人生活对张恨水小说创作的影响,其落脚点是对张恨水小说创作的研究,而并没有将对报人张恨水的认识生发、整合成一种系统的理论表述。1993年汪青松先生发表文章,对其办报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读者至上意识和爱国精神进行了论述;1998年张涛甫先生发表文章对张恨水的报人角色给予了关注;1999年胡正强先生撰文从报刊编辑角度对张恨水的编辑活动及其思想进行了论述;2006年余望、袁丰雪对张恨水报纸副刊编辑方面的艺术和特色进行了总结和归纳。2006年刘少文的《大众媒体打造的神话———论张恨水的报人生活与报纸化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试图从报人生活对张恨水小说创作影响的角度来研究张恨水的小说文本,但全书的落脚点最终还是对张恨水小说文本的研究。近年又有刘琼、宋玮等年轻作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以上研究均为今后报人视角下的张恨水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尚缺乏系统和完整,体现不出张恨水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的整体性。如,缺乏对张恨水报刊编辑实践活动的梳理,缺乏对张恨水报刊编辑思想精神实质的挖掘和系统阐述,等等,这是很可惜的。而恰恰是这种可惜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探讨与阐释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报人张恨水研究的内容 (一)对张恨水报刊编辑实践活动的梳理和探索 张恨水自1918年到安徽芜湖《皖江日报》做编辑,正式步入报人生涯开始,先后从事报刊工作30余年,直到1948年才辞去北平《新民报》所有职务,与报刊工作彻底告别。在数十年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前后在许多家报社供过职,担任过校对、通讯员、记者、编辑、特约撰稿人、总编辑、主笔、经理和社长等职务,还亲自出资创办过报纸———《南京人报》。在所有的编辑工作中,他干的最长久的是主编副刊。他编过的副刊有北京《世界晚报》之“夜光”,《世界日报》之“明珠”,上海《立报》之“花果山”,《南京人报》之“南华经”,重庆《新民报》之“战鼓”,北平《新民报》之“北海”。[2]由此可见,张恨水的报人生涯之长久正像他的小说创作生涯之长久,张恨水编辑的副刊之繁多正像他创作的小说之繁多。基于以上情况,研究报人张恨水首先需要对其报人生活的轨迹进行梳理和探寻,最好是将张恨水的报人生涯分作不同时期进行研究。比如,通过对张恨水报人生活轨迹的梳理和探寻,将其报人生涯分作以下几个时期进行研究:(1)1918年1月至1919年秋——初涉报界(《皖江日报》)时期;(2)1919年秋至1930年2月——最繁忙的新闻苦力时期;(3)1935年9月至1937年12月——上海报界和创办《南京人报》时期;(4)1938年1月至1948年秋——《新民报》时期。 (二)对张恨水报刊编辑思想的分析和发掘 张恨水编辑生涯30余年,所编报纸无数,所编副刊更是突出,他采、编、写、校、管理、发行样样在行,是个全能报人。在30余年的编辑实践中,他不仅积累了不少的办报经验,而且还形成了独到的编辑风格和深刻的编辑思想。这些不仅体现在他所编辑的副刊中,也散见在他发表的杂文和散文中,因此,研究其编辑思想及理念不仅要研究他编辑过的报纸,更要研究他的杂文和散文,还要研究他的家人和朋友写的有关他的回忆性资料。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其编辑思想和理念进行探析:一是他的读者至上意识,二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他的办报从平民出发、为平民代言,而且客观公正、不说谎的宗旨,四是他的编辑素质观。这几点应是对张恨水新闻、副刊编辑思想研究的核心。其中读者至上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为民代言是张恨水从事新闻和副刊编辑工作30多年始终坚持的准则,而最后一点是张恨水从事报业工作几十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对未来青年编辑的希望。 (三)从张恨水编辑实践、编辑思想、编辑精神中得到的启示 研究张恨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习张恨水,所以从张恨水其人、其事,发掘其思想、其情怀、其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感悟,为今后报刊编辑工作汲取力量和营养,是对报人张恨水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报人张恨水研究的思路 张恨水一生编辑生涯漫长,编辑副刊无数,然而,除了在《写作生涯回忆》中提到过片段的新闻工作与报纸副刊工作之外,他从没有对自己的新闻工作以及副刊编辑工作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可以说,他的编辑思想和理念点点滴滴地渗透在他所编辑的报纸副刊和他的散文、随笔之中;而他的编辑风格和艺术则具体体现在那些他亲手编辑过的饱经风霜而又饱汗水和心血的报纸上。因此,研究报人张恨水没有现成的资料,更没有来自于他本人的关于报人生活方面的现成材料可资参考,只能是从他本人、家人、朋友的回忆性材料还有他编辑过的报纸中去寻找“蛛丝马迹”。为此,笔者以为,研究张恨水应遵循以下理路:#p#分页标题#e# (一)通过阅读、分析有关的原始文献来获取第一手资料 所谓原始文献首先就是指那些张恨水编辑过的或与其生活发生过密切联系的老报纸,如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世界日报》、30年代的上海《新闻报》、40年代的北平《新民报》等满载历史沧桑的老报纸,从中可以了解张恨水当年的办报情况和新闻工作。也许,打开那些尘封的旧报纸,我们会一下子豁然开朗;也许,用今天的眼光去反观那些陈年的报纸,我们会从中窥见一些当年张恨水办报的“秘诀”;也许,从那些旧报纸上,我们还能够一睹张恨水所编副刊的风采,领略其所编报纸的风格与魅力。其次就是那些张恨水本人和其家人、朋友撰写的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回忆资料,如《写作生涯回忆》(张恨水)、《回忆我的父亲张恨水》(张明明)、《我的父亲张恨水》(张伍),《张恨水家谱》等。阅读、分析、发掘这些张恨水本人和家人、朋友写的回忆性文章能够让我们从中探寻报人张恨水的生活足迹。 (二)通过阅读、欣赏张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来看其创作与编辑工作的相互影响 毕竟张恨水兼具报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研究报人张恨水不能忘记作家张恨水,更不能忘记张恨水是以小说出名的作家,其新闻工作和副刊编辑工作与其小说创作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因此,研究报人张恨水离不开研究作家张恨水。读其小说,是为了从中关照其创作生活所受到的新闻和副刊编辑工作的影响,也是为了关照其新闻和副刊编辑工作又是怎样借助于小说来提高影响的。 (三)查阅当下有关前人研究张恨水副刊编辑与新闻工作方面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以便从中获取对报人张恨水研究的第二手材料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参照,报人张恨水研究也不例外。尽管报人张恨水研究较之作家张恨水研究起步晚、成果少,但毕竟由于张恨水的名气和其对我国报纸副刊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及其影响,一直以来人们并没有忘记对他在报刊编辑方面的关注,如他的友人张友鸾、左笑鸿等,如汪青松、张涛甫等,再如胡正强、余望等,都对其编辑工作进行过探寻和研究。无论如何,对前人做过的研究我们都不能忽视,今后的研究必须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 (四)由对大量原始文献和间接资料的爬疏、归纳、整理,到对其编辑思想和编辑理念的深刻发掘、探讨、升华,完成对报人张恨水的理性阐述 在对大量原始文献和间接资料阅读、分析、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探寻出报人张恨水的生活轨迹及其副刊编辑工作的足迹,并在进一步探析、解读、发掘、总结张恨水的办报经验和编辑理念的基础上系统、理性地阐述他的编辑思想,最终让一个有血有肉、有编辑实践和编辑理论、有编辑理念和编辑风格的报人张恨水站在读者面前。 四、报人张恨水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从报人视角下探析、研究张恨水其人其事和其思想及情怀,能够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他那高尚的编辑道德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学习他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形成的卓越的编辑思想。这些对于今天的报刊编辑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探析、研究、挖掘这笔精神财富不仅能够充实编辑学理论,而且也能为研究中国现代编辑史上其他众多编辑人物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实际应用价值 从报刊编辑视角下探析、研究张恨水30余年的编辑实践活动,不仅能够给今天的报刊编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办报经验,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如何既提高报刊的社会效益又提高报刊的经济效益有所启发,而且能够为作家视角下的张恨水研究开辟新视角、拓展新空间,从而进一步推进张恨水研究的总体发展。 五、报人张恨水研究的发展趋势 目前来讲,相对于张恨水的文学研究而言,张恨水报人角色和身份及其报刊编辑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却冷清许多;相对于张恨水文学研究资料的汗牛充栋,张恨水报刊编辑方面的研究资料却少得可怜;相对于张恨水文学研究的人数众多,张恨水报刊编辑方面研究的人数却寥寥无几。无论从哪一方面讲,有关报人视角下的张恨水研究都有待于加强和深入。而随着文化产业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综合研究、跨学科研究、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报人视角出发关注张恨水、解读张恨水、研究张恨水将是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而且从报人视角研究张恨水还有可能会找到一把正确合理解读张恨水小说文本的钥匙,即从报人视角研究张恨水能够为作家视角的张恨水研究开辟新视角、拓展新空间。为此,预计有关报人张恨水的研究将会有较好的前景,而且预计近几年会取得一定进展,在这种研究趋势和境况之下,报人张恨水研究专著的出现更是读者的期待。

编辑年终总结例10

一、 一哄而起的“事业部制”的理念,淡化了编辑的精品策划意识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部分出版社不根据自己的社情出发,一哄而起,极力推行“事业部制”的理念,开始奉行畅销书政策,实行编辑全程负责制。出版畅销书意味着出版流程周期的大幅度缩短,书稿的审读流程缩水,复审、终审没有相对充裕的审稿时间从内容和形式上把握书稿的质量。没有经过严格审读把关的图书,很难说是品质较高的出版物。当前的畅销书基本上是对当代精神文化需求快餐化现象的迎合,事实上加剧了社会情况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当前赶时效的教辅图书相当数量是重复复制、互相抄袭的产物,一把剪刀,一瓶浆糊,稍稍更改形式,同时为几家出版单位供“货”。由于出书的时间紧迫,更因为赶上营销的档期永远是第一位的,书稿的质量往往被忽视,书稿的审阅也只不过变成了编辑例行的加工和挖空心思的形式设计,复审、终审的签字也只是履行一个发稿手续而已。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出版社的编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编辑,而是需要具体参与编辑、出版、印制、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从2000年开始,一些出版社为寻求商机,企图在制度上进行更新,一时间“事业部制”式的构建一哄而起,几十个人的出版社都成立了8个―10个事业部,实行编辑全程负责制,其实就是编、印、发一条龙。表面上看是为每个事业部搭建了一个平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事业部什么书都可以出版,似乎很公平。但是,这样的制度设计忽视了人的知识结构,忽视了专业分工,忽视了个性发展、专业发展。事实上,每个事业部2人―3人成了出版社分社,这个事业部怎么能承担如此重任。编辑需要面对巨大的库存、大面积退货、拖欠货款、出版社主发图书的分销模式所带来的全部风险、工资收入与图书的效益直接挂钩的巨大压力。如此一来,这些编辑人员无暇分身以选题策划、图书品质、图书品牌和出版社品牌建设为主要目标,编辑的精品意识越发淡薄。他们经常是采取与地域教育行政部门联手,以越来越快的出版节奏、多而不精的选题、大规模重复的项目、大而不当的印数、发货误差、普遍的发行效率把出版业搞得更糟。部分编辑也逐步沦落为商业化、市侩的出版“经纪人”,出版社内“市场经济”的探路人。在这种快节奏的重复出版过程中,似乎编辑增加了市场意识,实则是权力寻租的“帮凶”,即使项目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出版社而言也是极少的,绝大部分好处却流入腐败官员和书商的口袋。相反,出版社原有的品牌品种被一个个小的利益集团分割,编辑的精品意识和策划意识已被逐步淡化。如果编辑的思想观念松懈了,那么书稿的审读和流程也只不过是为这种短、平、快的出版方式服务,终复审书稿也只是形式而已。

二、 合作出版和变相买卖书号,削弱了出版社对书稿编辑过程的管理

曾几何时,全国一夜之间冒出几千个工作室,风风火火的工作室红极一时,找信息,搞选题,买书号,编书稿,忙得不亦乐乎,这些工作室很少讲求出版物的质量,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统统被置于脑后,相当一部分工作室找那些迎合某些读者不良趣味的东西或者屡屡重复出版的应试教育训练类选题来出书。更有甚者,一些编辑利欲熏心,以低价格从作者中购得书稿,然后以作者名义以高价位再和出版社签订协议,套取稿费,逃避选题四阶段论证,美其名曰“事业部负责制”,给出版社造成很大亏损。

国家规定不能买卖书号,但市面上的“垃圾”书和书商经营的图书却总是有正规书号,还美其名曰“合作出版”“项目合作”,这是出版界公开的秘密,也是出版业管理者的尴尬。合作出版背后的实质就是书号资源的变相买卖,但是这种方式比书号的裸买卖显然更隐蔽些,这些书稿的组稿和书稿内容往往是由出版社“合作”的书商一方组织,书稿的编辑、发稿手续均在出版社,但是出版、印制、发行均由书商进行控制,最后仅仅给出版社分享一份微薄的利润,其主要的控制权和收益均在书商的手中。至于图书的实际印数多寡,实际发行销售多少,这其中的数字游戏,全凭书商的良心和诚信,出版社是无法监控的。对于此类型书稿,出版社的审稿制度是苍白无力的,连退稿与否的权力都没有,更不用说所坚持按质量审读书稿。相对而言,这种合作出书给出版社的编辑审稿时间是极为短暂的,一般都是随到随发,很难说责任编辑能够详细审读书稿的内容,审读书稿的过程就是编辑标注体例的过程,复审和终审也只不过是签名而已。

三、 重复出版和跟风克隆,使编辑审读过程只注重形式而不强调内容

重复出版和跟风克隆是目前中国出版业的一大弊端,是中国图书业的常规动作和最大特色,每一本畅销书都是一辆公共汽车,大家一起往上挤。形式上的跟风无可厚非,内容品质的急就章严重影响了图书出版物的质量和出版界的信誉。“经典”“宝典”“隐私”“奶酪”教辅类等图书的跟风克隆,一个几十个人的出版社竟然出版2大套―3大套教辅书,系统发行的、市场发行的、黑白的、双色的等等形式不一,但内容基本相似。一个简笔画在出版社内部就有6个―7个不同的版本,幼儿园、学前班3个―4个版本,使图书出版在表面上看来是何其繁荣,实则不知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在跟风克隆的过程中,图书的编辑策划人员大多怀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赶上此类图书的销售热潮期和发行档期,在书稿的审读环节,往往是朝“前”和“钱”看,尽量缩短审稿时间,尽量加快出版流程,从实际上忽略了编辑审稿的具体过程。此类图书的编辑和审读,犹如是在与时间赛跑,书稿本身质量就不高,再加上初审质量的难以保证,复审、终审迫于流程、走走形式,一部部克隆图书竞相上市,好不热闹,但真正的出版效益有多少?

四、 松散的编辑管理制度,使编辑的审稿意识淡薄

一般而言,出版社都应该有严格的编辑管理条例,对编辑审稿制度给予明确规定,对不同类型的书稿指定专人进行审读,并且要有一定的制度严格监督规定的实施与否。

随着出版产业调整期和所谓市场经济的到来,在图书市场还不规范混乱时期,时下出版单位的运作方式亦开始步“改革”的后尘,逐步“个体化”,有一部分编辑“脱颖而出”,通过与一些工作室“勾结”,成为出版社内的“包工头”和“项目责任人”,出版社对其实行特殊的编辑管理政策。虽然书稿的生产源源不断、规模浩大,但书稿的质量和图书的市场反响却不令人乐观。此类书稿基本上是为了部分人员的利益而列选的内容重复的选题,此类书稿的审稿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执行审稿规定。书稿的出版与否,责任编辑无权下结论和建议,书稿的发稿日期和出书日期的间隔越来越短,责任编辑拿到书稿后根本没有仔细审阅书稿的内容质量的意识和审稿时间,仅仅是进行体例标注和形式加工,终审、复审也是在发稿的责任编辑的紧急催促下草草签字,根本没有时间仔细审阅书稿。有的甚至是随便找人签字,如此审稿,势必会逐步淡化编辑的审稿意识,逐步使审稿流程趋于形式化。

目前,出版社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滞后,也直接影响到编辑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使编辑管理过程中不时掺杂人情因素和个人意志,有时候碍于情面,出版社的管理者对不符合审稿规定的书稿开绿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管理条例和制度的严格实施。笔者认为,加快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打破无视制度的“权威”,也可以严格管理编辑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针对具体的环节,而不是针对某某具体的人员,有助于管理制度的公平实施,有助于使编辑审稿制度的内容落到实处。

五、 对审稿资质标准的认定不够严格,不利于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编辑出版的从业人员需要获得资格准入证书,编辑的审稿资质认定也有一定的标准规定。一般而言,出版社领导应该制定不同类型书稿的审稿人员名单,委托其行使终复审书稿的权力。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审稿人员也应对书稿的质量把关,审稿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熟悉编辑业务,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因此复审、终审人员的选择应该对其资质仔细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