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编辑培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19:13

编辑培训总结

编辑培训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编辑培训缺少层次,尚处于待分化的全员培训阶段

虽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过去实施跨世纪出版人才培养工程时扎扎实实搞了一段时间的培训,一些社团组织和大学也时常搞研修班,效果还都不错,然而就目前的编辑培训来看,尚属粗放培训阶段,大多是针对当前编辑所需而搞的应急统一培训,缺少系统性和层次性。究其原因,在于编辑培训事业发展的过程性。虽然我国编辑活动历史较长,但是把编辑工作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还是近些年的事;作为编辑培训,原始的学徒式帮教早已存在,但教与学一直不是学徒生活的主题;高校中编辑学专业设立时间并不长,研究生课程班也是刚刚在个别高校开设。应该说,编辑提高培训事业还很年轻,经验不足。

(二)培训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内容时有重复

培训内容重复是参训编辑学习兴趣不浓、培训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一些编辑培训部门在集中统一培训前,忽视对学员需要的切实了解,对专家提供的培训内容不能审慎把关,致使培训内容时有重复。于是学员听完第一位导师的课后,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听课时而溜号的选择性听课现象,造成课堂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课堂效益的低下。

(三)培训资源有限,培训形式单调

目前,由于培训资源所限,集中统一培训大多租用场地上课,培训形式主要是请业界一些知名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讲课。这样有利于师资、场所的有效利用,但是却忽视了编辑需求的差异性,不能满足全员提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在分班时如有学员意志的参与,在培训中他们往往更积极、更主动,培训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个学习化社会,编辑培训作为一项事业,其发展和成熟固然有一个过程,伴随内容设置的科学化,其形式也会多样化,像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立项科研、顶岗实践等在其他行业非常凑效的培训模式正在被创造性地借鉴和引用到编辑培训中。

(四)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培训无法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学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科研写作也好,编辑实践也好,与职称、晋升、评优挂钩也好,都须与不同的培训层次相结合采用才能对编辑人员投身于自我提高和培训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建立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二、提出解决的方法及策略

(一)课程进修、课题研究与编辑实践相结合

课程进修可为编辑人员提供较为系统的编、校、排、印、装及市场营销等编校策划理论知识。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编辑专业本科班,还有多所高校招收编辑学方面研究生或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班。这些课程班的开设,为编辑高层次培训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学习期间,附以必要的课题研究,将有利于编辑人员科研能力的发展、成熟,也有利于编辑业务创新能力的增强。而编辑人员课程进修、课题研究与编辑实践相结合,则会使编辑理论与研究找到生发的土壤,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课程进修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课题研究中增长才干,进而将所获得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是编辑阶段性、科学性成长的一个周期,其中P键是加强课程进修、课题研究和编辑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巧用案例

加强对编辑家和名编辑的编辑思想、思维特点、心理素质、有代表性的图书或刊物编辑案例的挖掘,可以发现编辑成长过程和编辑活动各环节中依稀的共同点,随着个案的增多,认识逐步清晰,便会发现优秀编辑成长规律和编辑规律。因此,编辑案例的挖掘不仅是编辑学科建设的要求,还是编辑培训的需要。而其中对图书或刊物编辑案例的挖掘则既是编辑学科建设的过程,又是编辑培训的有效形式。在分层集中培训中,团体成员将自己编辑实践中的各个过程性情景进行完整的描述、理解、解释、总结和反思,从而形成各类编辑情境下有独特存在价值的编辑个案,通过这些个案的信息提供与启发,帮助编辑在具体编辑情境中根据个案的类通性作出创造性的编辑决策。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得到多种体验的情境、允许质疑和验证假说,是使个体形成较强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加强创造性编辑成长中,大量的编辑案例是必需的,这也是优秀编辑的产生往往需要一个较长实践过程的缘故。

(三)现场观摩、考察

人总是在现有认知结构下认识外界事物,自我感知的经验最实用,即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对优秀或特色出版企业进行观摩、考察是编辑有效的学习形式。为了保证观摩、考察的效果,组织者一定要使每个编辑事先对考察对象的历史和特点有所了解,帮助其确定考察方向和内容,列好提纲,以逐项进行。必要时还可对考察内容进行分工。考察时要明确考察对象历史与现状的继承关系,找出其优点和不足。考察之后集体讨论、分析这些优点和不足的成因和该企业的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将其成功经验借鉴应用到各自单位;对其不足之处参训编辑可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进行适当反馈。这样既有利于观摩、考察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又有利于被考察单位改善工作,应属中高层次编辑培训模式。

(四)岗位实践

岗位实践包括本单位岗位实践和异地顶岗实践。本单位岗位实践,是编辑在工作中践行所学理论和所悟得的经验,进而活化理论、提升经验,增强工作能力的一种培训模式。既可应用于新编辑岗位培训的考核和岗位适用阶段,又可应用于旨在塑造名编辑和编辑家的研修成果的践行和培训效益的检测。异地顶岗实践就是参训编辑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岗位上甚至其他单位中工作,目的在于拓宽参训编辑的业务能力范围或锻炼其独当一面的能力。此模式应用于旨在塑造编辑骨干的培训中,可使参训编辑在实践中规范操作、提高认识、锻炼成材,有力支持接收岗位或单位建设,有利于单位间的人员合作和经验交流;此模式应用于旨在塑造名编辑、编辑家的高级培训,则可以扩大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力度,起到辐射性作用,并促进接收岗位或单位的编辑出版特色的形成。

(五)充分应用电子技术,开展远程教育

网络配合讲课或辅导所使用的视频传输,在编辑培训中学员间的经验交流、信息、档案管理、培训效果检测、培训师资人才库建设等方面,可发挥出强大效能。眼下全国各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很不平衡,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采取对西部的开发性扶贫,推进西部信息化建设,将是对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持。以东部地区为基础,兼顾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编辑培训,也应成为编辑培训中的重要模式。

(六)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

效果评价和反馈是编辑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培训过程中培训主管部门有义务将编辑的培训成绩、培训评价结果以各种方式反馈给编辑,使他们能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培训结束后,需要形成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以学习结业率、考试通过率、平均考试成绩为评价基准对各事业部的编辑培训情况加以评价,也可以考试成绩和考试时间为基准对编辑培训进行评价。培训成绩、培训评价结果等应以各种方式反馈给编辑,使编辑了解自己的参与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进一步了解出版社的培训目标和所期望的绩效水平。

(七)培训激励制度

为了使培训工作具有活力,能健康、持久地发展,起到充分调动编辑积极性的作用,必须建立培训激励制度,把培训、考核与就业、待遇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对于编辑个人可以在其通过努力结束培训r为其颁发结业证书,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或者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岗位责任制,与编辑的奖金挂钩;或者实行岗位津贴制度,鼓励广大编辑钻研业务和技术,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的风气;或者对参加培训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等。可以将E-learning学习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对结业率和平均成绩较高的部门和编辑实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提高编辑学习的积极性,保障编辑培训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总之,编辑人员的素质关系着期刊质量,只有坚持搞好编辑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总体素质,才能保证期刊的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使期刊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芳.浅论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5(11).

编辑培训总结例2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媒体的强势发展,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媒体融合已成为我国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传统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日渐弱化的形势下,也面临运行方式、形态、模式等转型。出版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建设,作为期刊的中坚力量———编辑也要有所改进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了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出版专业技术队伍建设,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国新出发〔2020〕18号)指出,自2021年1月1日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3[2]。该规定将以往每年累计不少于72学时直接增加到90学时,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阐述了目前新媒体形势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提升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一、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数字化改变了学术期刊的传播生态,传播力成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媒体融合的大时代下,期刊编辑的工作模式、出版方式、传播载体、发行渠道、经营体制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更好适应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出版工作,编辑必须更新知识和进行业务创新,提高其基本媒体素养、编辑力和运营力、高水准的用户服务能力、跨媒体的传播互动能力等,而上述能力的获得,接受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是最为快捷且有效的途径。学术期刊编辑是集多学科、多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职业,需要的编辑人才是“专”与“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地逐步开展,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及能力得到了提高,然而,目前继续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与期刊编辑人才培养需求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编辑人员年龄结构失调严重。编辑学知识欠缺,一些基本的数字化、多媒体融合能力不足等,如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平台的运营维护,通过检索各类信息平台的前沿信息来整合优势传播资源等。高素质编辑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一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理论素养,保证学术期刊的政治质量;二是不断更新学术期刊编辑的科学文化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三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理论水平,学习现代出版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期刊出版环境。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进行在岗教育和培27训,接受编辑出版行业的继续教育。这既是个人需求,也是期刊社及社会的共同需求。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代的加速发展使得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等随之不断变化,传统媒体如报刊、书籍等在发行、经营、阅读习惯等方面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但对编辑人员的知识总量提出了高的要求,同时编辑在面对职业应变和智能结构上也有了新的考验。以选题策划为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编辑亟须提高策划和创新意识,以当前热点或重点研究为切入点,及时高效地完成整期稿件的深度架构,提出选题组稿设想,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的选题策划。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编辑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更新观念,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因此,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对于社会而言必不可少。

(二)期刊社发展的需求

面对工作上的新要求,期刊社往往需要借助培训来提升编辑的各项综合能力,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思维模式、应变能力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编辑技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沟通力和学习力;培养编辑积极的工作心态,使编辑素质与期刊社的发展要求相匹配、相适应,降低人员流失率,以增强期刊社的整体竞争力,保证期刊社的长足发展。因此,加强新媒体形势下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期刊社保持良性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个人发展的需求

新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面对新型发展浪潮的冲击时,有些人可能会被淘汰,有些人要面临新的职业压力,只有具备并掌握扎实的业务能力,才能在新时代中立足,并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积极提升职业技能,参加并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为新的工作角色做充足准备,成为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丰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使自身更好地更新知识,改进职业技能,持续不断地保持职业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舞台,进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继续教育培训,不仅能满足个体对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增长需求,还可以作为协调期刊社人才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而且对于提升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体制,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整体统筹规划及教育目标,培训内容不成系统,培养层次不够明确,培训计划尚需统一,信息较不集中,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且继续教育培训已面临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新考验[3]-[5],其无论在内容、形式、师资、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更新不足

内容是继续教育培训各个环节的重中之重,数字化并不仅仅止步于工具性的使用,而是思维和理念的迭代。只有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培训才能吸引学员。而当前已有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虽然每年会有更新,但面对组成复杂的以及背景、专业、经验各不相同的编辑队伍,其针对性、区分度、层次性不高,个性化、差异化不足,且重常规、轻变化,新时代下编辑理念的更新、编辑手段的转变、新技术应用及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等内容明显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媒体时代对期刊编辑的要求。

(二)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的培训形式多以专家讲授、学员听讲的传统课堂式面授为主,近两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的影响,也增加了网络教学,但总体形式不够灵活。面授可以让大家面对面,交流方便,但是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增大,同时也存在重视教育的“量”(学时)而忽视“质”的问题;网络教学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但是沟通交流少,无法进行监督,同时也限制了学员学习的可选择性。不管是面授或是网络教学,其模式都是“一对多”的单向输出,学员被动接受,即便有一定的互动,也往往会由于授课环境、场地、设备等原因而影响效果。纵览总体,符合当前新媒体形势下的编辑工作实践和需求的讨论式、体验式、参与式培训较少,另外,面向编辑不同需求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兼顾的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也较为缺乏。

(三)师资力量不佳

对于每年不断增加的获得资格证的新编辑以及在岗的老编辑,由于国家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视,其注册责任编辑或续展登记都需要继续教育学分,且目前部分地区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增加了数字出版专业内容,这大大增加了继续教育培训的任务。而一些培训部门邀请的往往是常合作的专家,他们每年讲述的内容、形式创新不足,没有随着时代、环境和战略的变化而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依然按照原来的规范与标准进行,这与数字化、新媒体化的融合出版环境不相称;还有部分专家在自身一线工作或科研任务较紧的前提下为学生授课,备课时间不足常导致部分课程内容较为宽泛,实践性不强,或因不擅长讲授,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四)继续教育培训环境氛围缺乏

目前,我国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有利环境氛围,且培训自身工作与对外宣传信息的不对称,常导致组织的培训班无人知晓,而想参与者却找不到途径。另外,较多培训班对学员也缺乏应有的约束,学员听与不听也无法进行实时的效果评价,多数仅为了学分而出席。

(五)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当前有人认为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完全没有必要,即便有关部门对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有明确的要求,但多数贯彻执行不到位[6]。还有部分期刊依托科研院校,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及晋升体系,对于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不按照国家或地方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不提供编辑各类发展的机会。再加之人员编制短缺,期刊编辑一人分饰多种角色,工作较为繁重,部分编辑为了赶稿还要加班加点,无暇顾及自身职业的发展,积极性不高。还有个别期刊编辑缺乏主动意识,思想上不进取,高估个人能力,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三、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适应新时展的对策

(一)在内容上:加强新媒体技术和业务知识能力的多融合培训,使编辑独当一面

编辑除了对期刊文字的加工处理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出版理念、工作方法、流程优化、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寻找创新点,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专业研究领域、传媒领域等[7]。一个合格的编辑必须紧跟时展,用新颖的融合理念来选题策划、约稿组稿、传播宣传等[8]。而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可以融合包括图像、视听等多种形式,因此,继续教育培训应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具有创新性、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继续教育培训,适时推出融合编辑发展、编辑实践的新媒体操作,经营管理等内容,为编辑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满足其求知欲望,增强内部学习的动力,拓宽思维模式,提高编辑驾驭全局的能力。

(二)在形式上:按需设置课程,开展分层分类多模式培训

数字化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越来越容易[9],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知识服务体系,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期刊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播的立体多维、空间的无限外展,不断丰富论文的呈现形式,还要提供快捷方便的检索等服务,使论文呈现新的传播形态[10][11]。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培训对此方面的分层分类尚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如果分层分类过细则成本过高,过粗则效果不佳[12]。随着数字出版、在线采编系统及“两微一端”新式办公方式的推广,学习新的互联网知识正逐步成为新时代编辑的必备技能[13],因此,一是建议共性课程可以讲授为主,个性化课程则可根据单位性质、受众者的经验及背景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调查问卷或依据网络大数据,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构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知识培训体系,编辑根据自身个性化成长及职业发展需求自行申报培训需求;二是选择不同行业优秀编辑进行现身说法,就自己及所在编辑部门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建设、数字网络出版、经营管理方式等融合发展方面进行汇报,分组互动,以促进编辑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助其找到适合自身期刊的发展途径;三是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来实时反馈培训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培训效率,或在培训时,适时进行核心课程的考试,从而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

(三)在师资上:更新已有师资力量,发展中青年授课专家

针对经常合作或任务较忙的授课专家,可给予其更长的备课时间,让其有时间和精力去更新知识,避免由于年龄、时间、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授课效果不佳的情况,同时可发展一批青年授课专家,相对而言,青年专家本身会比较关注自身发展,关注本领域最新动态,对专业知识的前沿内容较为熟悉,对数字媒体的认知及接受程度较高,善于利用辅助教学科技软件,可以更好地和学员进行互动交流,达到授课目的。

编辑培训总结例3

1当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教育作为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目的是培养合格编辑和塑造优秀人才;但是,当前的继续教育同质化严重,未能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编辑缺乏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使得接受继续教育仅成为获取学时的手段,而不是培养人才的途径[3]

1.1培训机构供过于求,资源缺乏整合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加强科技期刊建设与创建精品期刊,各机构举办的编辑培训班逐渐增多。2015年40余家单位申报的140项新闻出版方面的培训班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有72个项目培训在2期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打着政府机构的牌子”,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班。这些铺天盖地的培训班培训内容大同小异,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导致编辑过度消耗精力却学无所获。

1.2培训内容缺乏层次和针对性

期刊编辑群体组成比较复杂,多为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如医学、英语专业,计算机、大众传媒及市场营销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培训内容“面面俱到”,这种“撒网式”的继续教育看似兼顾所有的编辑,却忽略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学术期刊承载着积累并展示人类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功能,因此必然赋予编辑特定的职业特征———专业性、广博性和创新性,而现在的继续教育并未考虑编辑职业规划,使得编辑学无所长,术无专攻,被外界贴上“职业万金油”的标签。

据笔者观察,目前仍有不少编辑未按要求完成学时或未参加继续教育。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认为现在的培训内容无针对性,未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不如改稿子来得实际,因此缺乏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学术期刊编辑普遍学历较高,自我感觉良好,对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二,上级部门对学术期刊的支持力度不够,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编辑工作就是对文稿加工处理,每天只要埋头苦干就好;因此,尽管很多编辑部挂靠资源充足的医学院校,但所获的培训经费却有限,有些编辑还要自己出钱参加培训,自然就不乐意参加。

1.4培训手段单一,途径不够灵活

目前继续教育以面授为主,网络为辅。面授教学有利于编辑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但增加了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网络培训省时、省力,同时有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但缺少互动交流和监督管理机制。此外,编辑由于各种原因不一定能保证按总署规定的时间参加学习,而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让编辑不断学习以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因此,无论采用怎样的形式教学,途径如何,只要有利于编辑业务及综合素质提高的都可纳入继续教育范畴。

2继续教育改革应符合现实需求

学术期刊的诞生是为了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如何让学术期刊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关键在于期刊主体———编辑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除熟悉编辑业务知识,还要涉猎广泛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高尚的学术道德,才能在期刊发展中担负起引领学术潮流的重任;因此,对学术期刊编辑培养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既注重理论学习,更强调实践经验,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按需施教,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4]。

2.1规范学术出版行为

近年来,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抄袭、篡改、编造等频频发生,不仅浪费了学术经费和资源,更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尤其在国际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很多编辑认为这些学术失范行为只有靠作者自身提高思想和道德修养才能杜绝;然而,学术出版是学术研究的出口,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把关人,在过滤学术信息、推动学术创新、杜绝学术腐败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继续教育要加强编辑对规范学术出版行为的重视度,提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辨别能力。虽然目前有很多检测学术不端行为的软件,但有“经验”的作者会利用软件对抄袭的内容进行文字修改。对于这些漏网之鱼,要让编辑学会运用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和循证医学思维对文章的内容和价值做出判断,以及发现作者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时予以正确处理。

2.2重视顶层设计,突出学科特性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从全局出发,对各要素进行系统规划和资源配置。当前,继续教育课程无序、冲突、重复、割裂和紊乱都是缺乏顶层设计的表现[5]。笔者认为,新闻出版总局应根据职业发展和期刊特色规划培训内容,既注重编辑业务培训,又兼顾学术评价力的提升[4,6]。比如增加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编辑审稿能力提升的培训以及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培训,先由总局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筛选,原则上主办单位只能申报1项内容,再将初审通过的内容在网上公布,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选择培训项目,然后由总局结合网上投票,优化内容,选出最能符合编辑需求的培训。课程结束后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查评估,适时调整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

2.3激发学习兴趣

继续教育应从“教师讲,编辑听”的模式转变为“编辑为主导,教师从旁指导”的模式,才能激发编辑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创造性。以选题策划为例,不少培训班都是由教师向编辑灌输基本概念,编辑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倘若让编辑参与到策划实践中来,比如说围绕某个专题,阐述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并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的,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鼓励编辑主动参与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培养编辑独立思考、信息捕获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给不同期刊的编辑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7]。此外,在网络教学课程的研发和设计中,应融入社交媒体,加强交互性和实时性,在授课中方便编辑与教师、编辑与编辑之间实时沟通交流,克服编辑在学习中产生的无趣感和懒散行为。

2.4加大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

有些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过高,导致编辑无法参加与教育经费缺乏有一定关系。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统筹各方力量寻求经费支持,加大对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以保障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开辟的途径有[8]:1)编辑部所在的单位或企业按职工的工资交付一定比例的经费以保障职工能参加学习培训;2)从纳税额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教育发展基金”,作为学会、协会、培训机构的经费资助及课程调研;3)编辑部或期刊社同时应积极努力寻找经费来源,比如说与高校、医院的科研机构合作,参与科研设计、论文修改,或与企业联合举办学术研讨班、医学论文写作班,自食其力,筹措经费。

3继续教育获取的途径

获取学时不是继续教育的目的,而是途径,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才是最终目的,只要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任何学习都可列为继续教育。至今,已有不少学者提到获取继续教育的途径,如参加学术会议、撰写编辑学论文、在职攻读学位、举办学术沙龙等[9-10]。

3.1参加专业学术会议

新闻出版政府部门除鼓励编辑参加编辑出版类的学术研讨会外,更应大力支持他们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从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该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把握期刊报道的方向。此外,编辑更应争取机会做专题报告,发表自己对本领域学科的见解,通过自我展示不仅获得专家的关注和认可,还可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编辑与专家能处在同一水平平等对话时,专家更愿意将高质量的稿件投向该刊。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同样可获得学时,比如对于参会者计8学时,投稿者计10学时,文章被选作大会发言或者壁报展示可计15学时,等等。

3.2深入临床科研一线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对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和科研成果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实践经验,才能在办刊中拓宽思路而又不脱离实际,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亲身实践;而现在的编辑受客观条件限制,只有从书本上学到理论知识,属于闭门造车,在工作中思维难免受限,也容易遭到作者的质疑。一名没有临床实践经验的编辑是门外汉。医学期刊编辑最好能参加医师查房,深入到临床工作中,并将其折算成一定的学时纳入继续教育培训中。

3.3学习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对编辑的要求除了对语言文字的驾驭外,对数字出版技术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在学习中要逐步培养自己跨媒体技术的综合编辑能力、出版资源的整合能力及确保电子出版物著作权属关系的能力等。由于新媒体、社交媒体种类众多,在继续教育中很难实现这些媒体技术应用的专业化培训,编辑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媒体学习班进行系统学习,并真正将这类技术应用到编辑工作中。对于获得网络编辑资格或者持有新媒体培训资格证的编辑,应给予一定的学时认可。

3.4其他学习

编辑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就要不断学习,把自己塑造成复合型人才;因此,凡是有利于编辑成长、进步和提高的学习,如外语、信息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等都可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并折合为一定学时,例如10~15学时。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EB/OL].[2015-05-21].

[2]王世贤,张媛,石朝云.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多途径进行继续教育的实践[J].继续教育,2012(3):45

[3]王明华.责任编辑注册制度下出版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需求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11):114

[4]杜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的原则与思路[J].编辑之友,2009(6):27

[5]马希良,李玉花.顶层设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2):39

[6]孔艳,颜帅,张铁明.探讨责任编辑的继续教育制度[J].编辑之友,2010(4):94

[7]陈小华.论科技期刊编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1099

[8]高有华,王婷.发达国家成人继续教育比较及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3):6

编辑培训总结例4

二、开展继续教育的多种形式或途径

(一)开展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是获取学时(学分)的主要继教方式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并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编辑出版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将此作为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中华医学会受新闻出版总署委托,近年来每年均举办一次这种培训班,面向对象是全国医药卫生期刊行业的编辑,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编辑工作过程中的常见的,如图表加工、中英文摘要结构等学术质量问题,也包括期刊数字化建设问题和出版体制创新与发展问题。每年培训内容都不尽相同,主要围绕当年的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探讨。

(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稿专家培训班

从2008年开始中华医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培训对象主要是系列杂志的审稿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专家为出发点,既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审稿的目的、作用、原则,把握期刊的学术、思想导向,又从微观角度出发详细阐述如何提高文章审稿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审稿人的一般要求等。这可提高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增强自身审稿水平,表面上看这种培训与医学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互不相干,实际上审稿专家通过培训,知道编辑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写审稿意见会对作者提高学术质量能有所帮助,编辑参加这方面培训班也可对专家的审稿提出意见或建议,再次体现了编审是一家的观点。

(三)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研讨

1.鼓励青年编辑参加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

此研讨会已连续举办过十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领导鼓励并支持青年编辑参加这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这种会议研讨的主题一般紧扣时展以及期刊改革的步伐,可为年轻的期刊编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青年编辑们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第十届研讨会上,《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韩锟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关卫屏分别就“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现状与畅想”进行了精彩阐述。其中的青年编辑奖项之一骏马奖就是鼓励青年编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2.参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论坛已连续举办过5届,这种论坛规模较大,主要与政治体制挂钩,内容主要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探讨新时期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为主。参加人员既可以是科技期刊编辑也可以是临床医师或是护士。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每届都会组团参加。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方式,一来可以学习知识;二来通过积极撰写文章与同行交流,在第五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室石朝云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的《采用稿件网络采编系统对期刊时滞的影响》文章分别被入选进行论坛报告。

(四)参加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或参加国际书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体系的形成,中国的科技出版日益融入国际出版体系,与国际同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相通性,如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利益冲突、发表偏倚、论文结果修饰等。在参加温哥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篇文章以大会报告或壁报形式进行展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多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展会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量最多,版式统一,基本代表整个系列杂志的面貌,给世界各国朋友们近距离观察和感知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五)发放科技期刊方面的书籍

在实践工作中自学也是实现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会不定期发给员工一些与编辑期刊方面有关的书籍,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此书既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教材,又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书,也可供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和其他科技文章时参考,是相当实用的工具书。文学方面如《编辑人的世界》、《和世界著名期刊总编对话》,此类书籍为编辑们提供了必须掌握的各种编辑技巧,而且还为作家提供了各种与写书有关的出版知识。实用书册如《医学常用计量单位手册》,可以帮助编辑查对作者提供的医学单位是否正确,提高效率减少数值差错。

(六)每月举办一次小范围编辑沙龙活动

这种活动主题多样,既有出版方面的专业问题,也有学术方面或伦理问题,主讲的老师既有大学教授、国外期刊编辑的主编、转企改制成功的集团领导,也有杂志社内的职工,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沙龙的主题。

(七)岗位技能大赛[8][9]

这是近4年杂志社开展的继续教育形式之一,它加强了杂志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现已成为中华医学会品牌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1.业务技能方面的考察;

2.对某一选题进行演讲比赛;

3.开展一个调研报告或策划活动;

4.与学会领导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发挥个性展示才艺的作品。其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社徽就是在这种活动中被员工设计出来的。

(八)其他方面继续教育形式

2011年开始支持并组建“业务学习和科研小组”,通过开题报告会、组建课题小组、调研、撰写论文四个阶段(为期1年),完成一批对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选题新颖的调研课题。杂志社会对评审通过的立项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通过这种方式可加强青年编辑业务学习,把杂志社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与国外同专业编辑部加强合作与交流,派员工到国外进行学习或交流,如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张晓冬曾在2008年底到《欧洲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回国后对国外编辑部工作的编辑机制、出版机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借鉴了他们的经验。

对发表在编辑出版方面的期刊文章,如发表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这类杂志,杂志社每年除了报销一定费用外,年终还给以一定奖励。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并鼓励职工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写论文查文献本身就是学习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目前医学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虽有编辑培训班或研讨会,但为数并不多,所参加的人数有限,且效果无法准确评估,没有形成正规的继续教育制度和模式。编辑方面的期刊,也未充分发挥期刊的继续教育职能(可以仿效医学科技期刊设置继续教育园地栏目),给医学编辑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空间。在上文提到的实践的继续教育形式中,只有第一点才能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继教学分,其余的几个方面在学时(学分)上未有体现。继续教育是培训和提高医学编辑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及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极其重要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凡是能实现继续教育途径的都应列入此范畴内。如在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参加国际或国内会议、出国培训、参加有组织有规模的编辑沙龙活动等根据情况可按不同的学分计算等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便更好地进行继续教育:

(一)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会议,营造良好学习平台继续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培训等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继续教育的学习平台,鼓励并奖励出版编辑人员参加这种学会会议,加强与业内学者、专家沟通与交流。学术会议的选题不要只限于编辑出版方面,要适量增加一些与编辑出版相关的人文教育、文字教育等。

(二)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交流与合作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外对编辑学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展现给国内的编辑。

(三)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培训教育、考核、评估一条龙的医学继续教育体制,除现有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作为基本的硬要求之外,还可设立英语、财务、医学信息等辅助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并在编辑职称的晋升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编辑培训总结例5

2010年底,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进一步详细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的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并规定“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但是,这些规定条文在实际执行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形式。其主要原因:首先,主管部门能够提供的继续教育规模太小,无法形成定期的和系统的职业培训。在国家一级,虽然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属的教育培训中心、编辑学会等每年都会组织不少培训班,但毕竟容量有限,每次培训一般也就几十个人,相对于全国数以万计已取得证书的责任编辑和还未取得证书的编辑人员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在省一级,只有少数几个省市出版系统设有专门的教育培训中心,大部分省一级出版主管部门并没有可依托的专业培训机构,对编辑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很难落到实处。何况出版单位改企以后,管办分离,一家人变成了两家人,过去由出版总社、省版协出面统一组织的不定期培训活动,现在要由省出版主管部门与出版集团进行协调,机制上反而不如过去顺畅。

其次,出版机构转制为企业以后,在市场竞争和经营压力下,对编辑人员以使用为主,不能立即产生效益的继续教育往往就被摆到后面去了。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繁忙的工作中,让编辑放下手头的事去离岗培训,对单位来说并不是一件很有积极性的事。故此,编辑进入出版单位后,除了必要的上岗培训外,能够获得培训的机会并不多,主要靠单位内部“以老带新”“传帮带”,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此外,培训费用年年水涨船高,每期培训班收费动辄上千甚至数千元,也令不少出版单位望而却步。第三,编辑的继续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不是职业资格考试,也就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如何安排学习内容是一个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难题。我们知道,编辑按类别来分,有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网络数字编辑等,按学科来分,有社科类编辑、理工类编辑、医科类编辑等。每一个类别都可以再细分下去。这些不同类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目前的继续教育制度,显然还无法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如果继续教育无法与实际编辑工作结合起来,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尽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也提出了继续教育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但如何“按需施教”,却没有更具体的细则和办法。

如何解决目前编辑继续教育落不到实处的问题呢?

1.要把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持久的任务来抓,营造浓厚的继续教育氛围,破除“学历教育一锤定音,继续教育无足轻重”的观念,改变“没有继续教育也能胜任工作”的思想认识,通过制度把继续教育确立为编辑人员晋级的关键性指标,从而激发编辑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和完善省一级出版系统教育培训机构,落实教学场所、教学人员、教学设施和教学培训计划,从而建立起惠及全省各出版单位的定期教育轮训制度。在省一级建立教育培训机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根据本省出版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使继续教育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3.拓宽继续教育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广远程教育培训。国家和各省出版主管部门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培训班,但受人数、距离等的限制,影响有限。如果能够把这些培训活动通过网络有偿或无偿地向全国、全省出版系统开放,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让更多的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参与培训活动,其产生的影响和效应将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编辑培训总结例6

    二、开展继续教育的多种形式或途径

    (一)开展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是获取学时(学分)的主要继教方式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并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编辑出版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将此作为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中华医学会受新闻出版总署委托,近年来每年均举办一次这种培训班,面向对象是全国医药卫生期刊行业的编辑,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编辑工作过程中的常见的,如图表加工、中英文摘要结构等学术质量问题,也包括期刊数字化建设问题和出版体制创新与发展问题。每年培训内容都不尽相同,主要围绕当年的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探讨。

    (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稿专家培训班

    从2008年开始中华医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培训对象主要是系列杂志的审稿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专家为出发点,既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审稿的目的、作用、原则,把握期刊的学术、思想导向,又从微观角度出发详细阐述如何提高文章审稿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审稿人的一般要求等。这可提高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增强自身审稿水平,表面上看这种培训与医学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互不相干,实际上审稿专家通过培训,知道编辑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写审稿意见会对作者提高学术质量能有所帮助,编辑参加这方面培训班也可对专家的审稿提出意见或建议,再次体现了编审是一家的观点。

    (三)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研讨

    1.鼓励青年编辑参加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

    此研讨会已连续举办过十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领导鼓励并支持青年编辑参加这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这种会议研讨的主题一般紧扣时展以及期刊改革的步伐,可为年轻的期刊编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青年编辑们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第十届研讨会上,《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韩锟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关卫屏分别就“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现状与畅想”进行了精彩阐述。其中的青年编辑奖项之一骏马奖就是鼓励青年编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2.参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论坛已连续举办过5届,这种论坛规模较大,主要与政治体制挂钩,内容主要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探讨新时期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为主。参加人员既可以是科技期刊编辑也可以是临床医师或是护士。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每届都会组团参加。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方式,一来可以学习知识;二来通过积极撰写文章与同行交流,在第五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室石朝云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中华神经科杂志》李鹏的《采用稿件网络采编系统对期刊时滞的影响》文章分别被入选进行论坛报告。

    (四)参加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或参加国际书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体系的形成,中国的科技出版日益融入国际出版体系,与国际同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相通性,如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利益冲突、发表偏倚、论文结果修饰等。在参加温哥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篇文章以大会报告或壁报形式进行展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多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展会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量最多,版式统一,基本代表整个系列杂志的面貌,给世界各国朋友们近距离观察和感知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五)发放科技期刊方面的书籍

    在实践工作中自学也是实现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会不定期发给员工一些与编辑期刊方面有关的书籍,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此书既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教材,又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书,也可供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和其他科技文章时参考,是相当实用的工具书。文学方面如《编辑人的世界》、《和世界着名期刊总编对话》,此类书籍为编辑们提供了必须掌握的各种编辑技巧,而且还为作家提供了各种与写书有关的出版知识。实用书册如《医学常用计量单位手册》,可以帮助编辑查对作者提供的医学单位是否正确,提高效率减少数值差错。

    (六)每月举办一次小范围编辑沙龙活动

    这种活动主题多样,既有出版方面的专业问题,也有学术方面或伦理问题,主讲的老师既有大学教授、国外期刊编辑的主编、转企改制成功的集团领导,也有杂志社内的职工,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沙龙的主题。

    (七)岗位技能大赛[8][9]

    这是近4年杂志社开展的继续教育形式之一,它加强了杂志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现已成为中华医学会品牌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1.业务技能方面的考察;

    2.对某一选题进行演讲比赛;

    3.开展一个调研报告或策划活动;

    4.与学会领导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发挥个性展示才艺的作品。其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社徽就是在这种活动中被员工设计出来的。

    (八)其他方面继续教育形式

    2011年开始支持并组建“业务学习和科研小组”,通过开题报告会、组建课题小组、调研、撰写论文四个阶段(为期1年),完成一批对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选题新颖的调研课题。杂志社会对评审通过的立项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通过这种方式可加强青年编辑业务学习,把杂志社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与国外同专业编辑部加强合作与交流,派员工到国外进行学习或交流,如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张晓冬曾在2008年底到《欧洲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回国后对国外编辑部工作的编辑机制、出版机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借鉴了他们的经验。

    (九)鼓励并奖励在编辑学术期刊

    对发表在编辑出版方面的期刊文章,如发表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这类杂志,杂志社每年除了报销一定费用外,年终还给以一定奖励。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并鼓励职工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写论文查文献本身就是学习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目前医学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虽有编辑培训班或研讨会,但为数并不多,所参加的人数有限,且效果无法准确评估,没有形成正规的继续教育制度和模式。编辑方面的期刊,也未充分发挥期刊的继续教育职能(可以仿效医学科技期刊设置继续教育园地栏目),给医学编辑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空间。在上文提到的实践的继续教育形式中,只有第一点才能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继教学分,其余的几个方面在学时(学分)上未有体现。继续教育是培训和提高医学编辑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及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极其重要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凡是能实现继续教育途径的都应列入此范畴内。如在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参加国际或国内会议、出国培训、参加有组织有规模的编辑沙龙活动等根据情况可按不同的学分计算等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便更好地进行继续教育:

    (一)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会议,营造良好学习平台继续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培训等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继续教育的学习平台,鼓励并奖励出版编辑人员参加这种学会会议,加强与业内学者、专家沟通与交流。学术会议的选题不要只限于编辑出版方面,要适量增加一些与编辑出版相关的人文教育、文字教育等。

    (二)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交流与合作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外对编辑学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展现给国内的编辑。

    (三)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培训教育、考核、评估一条龙的医学继续教育体制,除现有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作为基本的硬要求之外,还可设立英语、财务、医学信息等辅助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并在编辑职称的晋升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编辑培训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11-02

总理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初《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1]。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10个新职业网络编辑作为新职业之一正式加入三百六十行之列。网络编辑活动是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生产或整合各种信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传媒组织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激增。网络编辑是指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信息,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的工作人员[2]。网络编辑承担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和编辑任务,成为当代最有前途和最有前途的职业之一。网络编辑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网站内容的缔造者和网络文化的开风气者;不仅具备网络技术优势,更是信息时代“内容为王”的力行者;不仅拥有相关专业知识,更是网络编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兼长者。2005年11月8日第六记者节,三位网络新闻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2005年普利策奖中,网络报纸突破公共服务奖项获得了其他新闻奖项的提名,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实属首次。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让人感到网络媒体乃至网络编辑的地位在不断上升,网络编辑作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兴职业,其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3]。高职院校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之举。在若干年的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一、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一:专业定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

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2年开办的信息传播与策划(网络传播方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前景。从毕业生追踪调查信息来看,该专业学生毕业时以在各类公司和网站担任网络编辑工作为主,但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转向产品运营、网络营销类岗位,其所属部门有运营部、市场部、产品部。很多人并没有沿着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的纵向生涯方向发展,更多人是横向发展成为运营经理和产品经理等。这正契合了镇江高专培养人才“能胜岗+能转岗”的人才培养策略。在培养网编人才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里,既要集中有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和实训,如网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艺术网页设计、网络活动与策划等,又要根据社会要求和实际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如新媒体技术与运用、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等课程,按照学校提出的四平台八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制定网编人才教学计划。当前,网络编辑专业设置要适应行业需求变化进行变革,专业定位不再是培养 Web1.0时代狭义的网络编辑,而是培养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紧缺的“大网编”――互联网产品运营人才。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容采编制作能力,更要加强移动媒体信息采编和网络传播推广、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综合的互联网运营能力。据此,网络编辑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紧密结合互联网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能采编、熟练使用设计软件、懂运营、懂制作,掌握各类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移动端内容采编制作和运营的新媒体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二: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一)对口企业外聘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

校企合作与实验教学是培养网络编辑人才的重要思路。该专业建设按照国务院最新文件精神,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进一步聘请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更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实施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立更多联合实训基地,校企有效对接,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镇江高专培养网编人才专业合作的是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名城镇江网和七百度网络传媒公司。金山网是国家一类新闻网站,镇江市第一综合性门户网。数名金山网资深的网编直接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金山网总编辑许益明的“网络活动策划”、采编部主任陈洁“网络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制作”以及新媒体部主任高新的“新媒体的制作与运用”等。网站资深编辑走进学校,给学生进行网站具体编辑实务(网络新闻采编、网络专题策划和网站编辑案例)的介绍,用具体生动的实务让学生消化课堂理论了解实际操作,并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制度化。这些网站资深专家还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专业学习的若干问题。学生们也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在网站实习实践,参加新闻采编和各类网络营销活动,有效拓展了学习领域,保证了学习效果。校企联手、产学研结合,对于更好地推进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二)校企合作保证实践环节效果

由于学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在两年的时间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有一定困难。镇江高专与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合作,灵活排课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了一个学和生产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个学期完师生共同进入校企合作工作室进行金山网的参观,并且第一时间注册论坛成员参与论坛实践。进入第三学期后,结合具体的专业课教学参加历时数周的网编实训,如网络新闻采编、网络活动策划和网络运营实践等。要求对学生进行考勤并实行指导老师制度,有针对性地强化网编核心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第三年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所学专业到各地网站和传媒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网编实践,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充分调动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

(三)建立三级专业技能实习体系,保证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获得

实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网络编辑专业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讲课内实践体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和校外产学研体系结合构建协同的系统专业实践体系,形成本专业实践育人的特色,分层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

三、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三: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编辑实训平台

由于在校外合作基地建设、合作项目管理、行业教师引进政策等具体问题上存在观念、制度、操作上的障碍,导致在构建实训体系中存在资金、人力、管理上的持续投入力度不够。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合作上存在各种障碍使得学校主动放弃,三是学生忙于就业、深造,对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因此以学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模拟网络新闻工作情景,构建网编实训体系就成了有效的实训体系组成。

网络新闻编辑实训不再是理论和模拟,而是真刀实枪真功夫。学院和网站新闻系统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工具。系统采用动态采编系统,支持以记者、栏目编辑和管理员等不同身份登录,实现网络新闻稿件采编和的完整流程。镇江高专艺术设计学院的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就由传播班的学生担纲,主要从事公众号的栏目建设、内容策划、文字采集和编辑以及图片摄影后期技术处理等环节。微信内容紧密联系学院师生实际生活,不仅有校园新闻,还有饮食养生、娱乐、星座、职场等内容。艺术设计学院成立微信工作室,配备了学识和技能过硬的老师,从策划立意、新闻采编、摄影图片、影视拍摄后制、网络技术等方面予以指导并把关。专业老师和传播班学生共同策划了一些有创意和校园生活气息的活动,如杯子舞、设计校徽活动选拔、《超能战队》的大白带你参加艺术学院等活动。在微信专题策划上,传播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策划了环绕音乐会学院老师专题、优秀学生专题和校友专题。这些策划的活动和专题对宣传学院、宣传学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每期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从最初的10+到现在的2000+。传播班的学生利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微信运营、策划、图文编辑和以及部分编辑素材整合排版工作,极好地宣传了学院和学校,为学院招生工作和反应艺术学院师生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

四、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四:进一步加强完善师资力量

由于网络编辑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兴职业,因此,高校开办这些专业通常会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步伐。从高校原有的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对应度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新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事实上许多高校都亟需建立一支具有新闻采编、网站网页设计、数字技术、媒体经营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这需要多学科交叉型人才队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不可能事先由高校培养出来。一般情况下,专业教师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的教师两部分组成。企业的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方法有限;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网站的实践经验。因此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定期对网站的网络公司的外聘教师进行教学法等知识的培训,同时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用制度要求他们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学习网站的实际操作经验,通过培训、业务进修和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能有效加强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编辑培训总结例8

2005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将“网络编辑员”作为一个新职业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其职业定义是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该定义没有描述网络编辑职业的特征。

2005年底,千龙研究院与中科院心理所配合,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通过对千龙网(20名)、新华网(20名)、新浪网(21名)、中青网(20名)、北青网(9名)等六家网站的100名编辑的调查问卷,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职业信息网络系统,对网络编辑的职业做了全面描述,使我们第一次对网络编辑应具备的重要的工作技能和个性特征有了了解。

通过100名网络编辑的总体分析,得到网络编辑工作技能方面高于3分(重要)的项目有:

由于翻译的原因,上述定义中的文字有些拗口,但这是利用目前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调查分析出来的结论,对我们认知网络编辑这一职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益于网站的招聘

在为数不少的网站领导者眼里,招聘是很低层的工作,尤其是在需求约束的劳动力市场上,招聘不是大问题。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招聘成本?粗算一下,招聘的成本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为招聘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合格但已入职人员的薪资,辞退不合格员工的费用,合格人员因为不合格人员占用编制而不能进入企业的或有成本,不合格员工离职可能带走公司商业秘密的风险,不合格员工离职时可能出现的暴力倾向。由此可见,招聘不是小事。现在有了对网络编辑的描述,我们可以参照它制定招聘标准。

有益于网站的培训

在非商业网站,重使用轻培训是比较普遍的。即使有些培训也是上级部门安排什么,网站就派人参加什么。可以说,培训什么,什么可以培训,并不清楚。

目前,在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大家都在关注和积极应用胜任特征模型,所谓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Spencer,1993)。

编辑培训总结例9

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为例:2013年培训计划中有29期短期培训班和2期远程教育培训;2015年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新闻出版方面)有140期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1~15天不等;截至2016年11月底,局培训中心2016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期(含远程培训),另外,2016年完成了3期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

一、编辑继续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继续教育模式保证了出版企业培训机制的基本规范运转,有利于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编辑都背着一系列任务额,所以编辑的工作状态往往饱和度较高,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继续教育就需要寻找时间和效率的平衡点,必须得到人事部门通知后逐级向上申请,获得审批后方可参加。这种培训,时常成为“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受时间和机会局限,培训内容的匹配度和可选择性都不高。而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可由编辑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但课程数量有限、更新较慢,学员无法与教师或同期学员之间进行实际交流。总之,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编辑本职工作的影响,传统继续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

而翻转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什么是翻转教学?

近年来,国内对于“翻转教学”的译介和研究相当热烈。梳理一下翻转教学的历史,如下。

首先是理论史。“翻转教学”来自美国。据悉,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几位教授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使用了“翻转教学”的概念。2000年,莫林・拉赫(Maureen Lage)、格伦・普莱特(Glenn Platt)和麦克・特雷利亚(Michael Treglia)发表了题为“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的论文,介绍了该校“翻转教学”的情况。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的论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翻转教学”的用语――“Flipped Class Model”。简单理解,翻转教学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称。

翻转教学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存在基础,以视听型(如视频/PPT展示)等在线微课为基本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以师生线上互动为补充。

其次是实践史。2006年萨尔曼・可汗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影片免费授课。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 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把课堂实时讲解与PowerPoint软件演示相结合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形成在线教学课程供学生下载学习,解决了为因故缺课的学生补课的问题。

与此同时,加拿大学者大卫・科米尔(David Cormier)首次提出了慕课(MOOC)一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发起了慕课运动。

2011年,斯坦福大学尝试开设了3门网络在线课程。2012年2月,在线学习盈利性网站优达学城(Udacity)诞生。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 和安德鲁・恩格(Andrew Ng) 创立了免费在线公开课平台Coursera。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旨在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免费课程的非盈利性网站edX。2014年5月,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2014年7月,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发力中国市场。

目前,翻转教学正在风靡全球,改变着21世纪世界教育界的模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三、翻转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写道:“新的协作教学法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团体都得以应用。该教育模式把学生从传统教室封闭的私有空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多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虚拟空间、公共场所和生物圈中学习。”

萨尔曼・可汗也在书中分享道:“科技进步还提供了另一个潜在的好处:互联网让教育唾手可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机会都能更加公平地被人们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校园,贫富差距也不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平均分配,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像比尔盖茨家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优质教育。……随着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变得越发紧密,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所巨大无比的学校。”

2013年全球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评论说:“萨尔曼・可汗找到了一个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它可以为全人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世界上那些最贫困的穷人。”

简而言之,翻转教学可以形成一种完全无国界的全球性课堂。

未来出版业从业人员,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才能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内在素质,从而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今天的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可以借鉴翻转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新型模式。

1.办学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昌明教育、传承文化”为宗旨。以翻转教学为主、传统继续教育为辅,两者互为补充。以国内高校、行业资源为主,以国际高校、行业资源为辅,两者相结合构成基本办学资源。

办学思想和培训目标,应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从而全面推动和促进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国际化。最终致力于让中国编辑成为全球出版行业所需的核心人才,让出版成为永续发展的百年大业。

2.办学举措

编辑继续教育新模式,应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校风范,吸收翻转学院的教学经验,充分集中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资源,发挥“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红利;应以出版职业规划为导向,并适合互联网时代需求,将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建成兼容并包、循环发展的出版大学堂。

这种教育新模式,不仅以原岗位职业为基础,更要以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共举、终身学习与职业学习并行、传统教育与翻转教学互补为基本原则,以国内全行业为基础平台、国际资源为补充,进行开放式培养,设立全方位的编辑培训基础体系。

从内部来讲,分三个层次:一是出版企业内部。主要建设完善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体系,并把企业内部培训作为企业年检的考核标准之一。具体措施如下:对编辑人员实行师徒制、建立管理与使用书稿档案馆、资本与财务运作透明化、初步实践项目合弄制、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由读者服务中心带动实时读者交流会、建立国内市场畅销书图书馆、建立国际学术经典图书馆、建立工具书图书馆、组织全员阅读周分享活动、市场调研分析会等等。二是相关行业合作。以企业品牌类型为主要分类依据,组成典型企业小组,通过同一小组或者不同小组成员间的人员交换培训,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培训机制。三是国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翻译协会等为联合主体,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主题出版策划开发会等;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第一批试点基地院校,建立高校出版学院与出版行业、出版企业的联合互动,实现从学生实习、毕业求职到编辑短期培训、在职硕博培养的升级模式。

从外部来讲,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外部培训。通过组织编辑人员对非出版行业的全国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培养编辑人员换位思考和创新能力,开发和拓展适应全民阅读的更多出版品类和形式。二是国际交流与培训。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政府文化部门为龙头、以知名出版企业为先锋,逐步推动国内出版企业与国际高校、国际出版机构、其他国家之间的出版互动。比如:为各国出版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各国出版相关研究学者尤其是知名学者提供调研平台和机会,同时,为在职编辑人员提供传统的年度继续教育、日常短期培训、长期的学历培养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翻转教学机会,从而实现中国出版人才构成的国际化、出版业务范围的国际化和编辑及管理人员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3.学时制度

除了翻转教学外,还需要基础的短期教育,如24学时、48学时,同时建立短期周末学习班、夜校式基础教育、中长期的学院教育。按实际课程内容安排,争取翻转教学和传统继续教育能够保证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课程可选、可学。

4.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遵循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两大理念。

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必然特征。培训内容将进一步得到细分,时代气息浓厚的、与出版相关的新鲜领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在整体培训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提升。比如:数字出版、跨界出版、移动阅读、微信营销、大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要注意把握培训中的“协调性”:做到行业培训与社内培训的协调;互联网新技术、新经验培训与传统技能培训的协调;职业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协调;轮岗培训与社际交换培训的协调。课程可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逻辑学、史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出版学基础、编辑学原理、数字出版导论、中外出版史等;核心课程:编校实务、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信息检索、营销学、国际外交文化礼仪、大数据分析运用与出版实践等;拓展课程:数据分析、实用外Z(英、法、德、西等)、常见职业疾病防治、职业心理健康等。

5.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与时俱进,遵循创新和开放的理念。目前,继续教育培训期间的互动方式已经基本由面对面谈话、电话、邮件转到QQ群以及最新潮的微信面对面建群、视频教育网站等。

正如萨尔曼・可汗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相联的世界,所以,通过Skype网络电话或者谷歌环聊(Google Hangouts),可汗学院的课堂之间也可以互相联系。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或让他们具有全球视野,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比经常与全球师生互动更好呢?”

未来,各高校、各培训机构的官方APP以及其他依托即时通讯工具的社群学习有可能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新宠,基于“互联网+”时代技术优势的翻转课堂将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在这样的继续教育中,未来的中国编辑,也将成为具备国际经营视野、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出版竞争力的出版从业者。

6.教师聘用原则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又一社交红利。共享是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基本点,教师聘用原则也要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国先进行业经验的共享、各学科优秀知识的共享、各相关行业人力资源的共享、职业经验的共享、大数据的共享、资本的共享等等。例如,可聘请以下人员为教师:业内的专家,如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行业领军人物、各品牌出版企业的负责人或者中坚力量、中国好编辑获奖者等;海内外知名的学者,尤其是已经退休的学者;与出版实务联系紧密的相P行业的一流专学者;其他一切热爱出版、乐于分享出版经验的从业人员。

7.入学条件

彻底拆除编辑继续教育中对于培训对象层级划分的壁垒,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入学条件建议遵循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展现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崭新模式的高层境界。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型产业,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包容、公正、客观的特性,让所有培训课程成为开放性学习资源,提高编辑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均可参加各类培训,不分职位等级、不设学历门槛、不拘专业背景,自由选择。在全行业范围内,鼓励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编辑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吴永贵.民国出版史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 [美]克莱・舍基著.胡泳,哈丽丝译.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加]安东尼・曾,[美]理查德・哈林顿,[加]谢全仁著.陈丽芳译.企业家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 [日]伊贺泰代著.朱悦玮译.麦肯锡用人标准:未来的人才标竿[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 [美]拉斯洛・博克著.宋伟译.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编辑培训总结例10

对于出版社来说,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图书的质量。现如今,在图书编校的过程中,对图书质量不断深化,提升图书编撰的指标一直以来都是图书编校工作的重点。在图书种类不断增多的基础上,提升图书编校工作的质量,印刷精美的图书是图书出版机构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虽然图书出版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图书编校质量必然会有所提升,图书出版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会得到高效地发展。

一、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加上一些重点战略决策的制定,图书出版行业的制度得到了改进和完善,改革改制成为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出版业的高效发展。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高效提升。从图书编校工作上可以看出,传统的出版模式对现如今的图书出版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一些出版社的运营受到严重地影响。不仅如此,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图书的读者数量逐渐减少,图书市场逐渐呈现出萎缩的现象。从根本上看,提升图书编校工作质量的主要方式还应该以图书编校创新为主。可见,创新意识的确实严重地影响到个图书编校的整体质量。

具体来说,我国的某些大型的图书出版社就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图书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多,编辑在处理书稿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时间不够或者是精力不足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负担相对比较沉重,而且自身的精力明显不够。在实际的工作中更没有时间通过培训来提升自身的编校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图书出版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约,严重地影响到图书的编校质量。可见,在出版社出版图书的过程中,打造精品图书受到严重地限制。

二、图书质量下降的辅因分析

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图书编辑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点,如果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过低或者是实际的编辑校对能力较低,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图书的整体质量。在实际的编辑校对工作中,编辑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政治素质,第二,职业道德,第三专业素质。编辑工作从根本上看属于手工活,而且编辑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可见其特殊性之所在。在工作中,编辑人员的个体差异对编辑工作存在严重地影响。和其他的领域的工作相比,编辑工作更多是依靠编辑人员本身的创造性和基本功,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不是很高。虽然图书编辑可以借助计算机等设备来完成编校工作,但是从选题到编撰再到最后的市场销售都是编辑人员手工完成。因此,编辑人员的素质、文化修养以及工作能力和经验水平等就成为编撰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编辑人员还应该对出现问题的图书进行能改进和完善,打造出一定的精品。

另外,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影响图书编校工作的重要因素。编辑人员需要对某一领域的内容非常了解,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博学性。在对待图书编校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具有活跃的思想和科学的编辑思维。

三、提升图书编校质量的几点举措

第一,强化编辑人员在职培训。组织、安排员工在职培训,是出版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之一,也是各出版社年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年来,集中培训与派编辑外出培训一直没有中断。由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组织实施的新闻出版知识在线培训,是一种应用数字科技手段进行远程业务培训的好形式。在线培训内容十分丰富,课程安排合理,授课老师的讲授也相当精彩。另外,编辑队伍建设与编辑人才培养关系到一个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应当重视出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学习。出版法律、法规很多,图书编辑都应当有重点地学习与掌握。每一位编辑都必须熟悉编辑合格图书的技术标准等等。如果掌握了这些方面的具体规定,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就能够保证生产出合格产品。

第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这包括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任一学科的知识都如同大海,只有不断地学,时时“充电”,才能胜任编辑工作,所以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在处理稿件时,编辑要细心再加上耐心,要有“敌情”观念,要像一个站岗的战士盯着敌人的一举一动般盯着面前的每一个文字,发现疑点立即查询工具书或向别的同志请教,千万不要怕麻烦,不存侥幸心理。多半错讹就是由粗心、疏忽酿成的。通过网络查找虽然方便,但互联网上的资料准确性较差,所以仍应以使用正规工具书为主。

四、总结

图书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对读者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塑造灵魂的潜移默化作用。但是,图书里的思想文化信息需要通过正确的文字符号来表达,即使出现一字一词甚至一个符号的差错,都可能影响图书传播和传承思想文化功能的发挥。因此,做好图书编校工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