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编辑课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3 16:04:49

编辑课程论文

编辑课程论文例1

自1985年我国首设编辑学专业以来,该专业就一直承受着自创设以前就存在的“编辑无学”观念的审问与质疑。尽管曾有过很多支持的声音,如1983年胡乔木写信至教育部,要求在几个高等学校试办编辑学专业,他认为“并不是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编辑”。同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一次讲话中提到“编辑工作是一门科学,要创立编辑学”,然而,在近30年的发展中,编辑学专业从面临困境到逐步找到自己位置,确实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探索,而作为专业基础的理论课程――《编辑学概论》,其承受的困惑之重尤甚。

一、角色之惑:理论课还是实践课

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模块包括3个板块的设置:编辑理论、编辑史、编辑实践。三大板块课程互相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实际教学中的《编辑学概论》,无论从教材内容看,还是从实际授课看,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如果是理论课程,其理论内涵又体现在哪里?

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载体,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编辑学概论》教材理论内涵薄弱,与编辑专业应用类教材区别不大,失去其本有的意义。

第一本冠名“编辑学”的教材是1949年广东国民大学新闻学系李次民教授著的《编辑学》,广州自由出版社出版。该书共22章,其中有19章的篇幅大量讲述新闻纸的编辑知识和方法,同时又特设3个专章,分别讲杂志编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报纸文艺副刊的编辑特征和艺术方法。显然,这本编辑学教材的内容侧重于编辑的知识与技能。考虑到当时编辑专业尚未建立,理论内涵的单薄尚可理解。

编辑出版学教材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办编辑出版专业以后,有过4次较大规模的出版,[1]所出版教材中,编辑学理论教材的基本情况如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再生《编辑出版学概论》(1988年);辽海出版社只有《出版学概论》,没有涉及普通编辑学理论的教材;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振铎《编辑学通论》(1989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树广《编辑学》(1997年)。

此外,还有一些其余时间出版的教材,如向新阳的《编辑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方毅华的《编辑学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吴平的《编辑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邵益文、周蔚华的《普通编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

从内容分析,以上教材与应用类课程教材的区分不明显,学理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可以选取几本主要的教材进行分析(见表1)。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编辑学理论教材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体例基本没有变化,一般由基本原理与实际操作内容组合而成,并且以实际操作内容为主。这种状况,虽然是编辑出版专业应用性特点的反映,但也说明长期以来该专业理论思想滋养匮乏,这种现象给授课带来一些困惑:如何确立该门课程的主体地位?如何避免与其他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的低层次重复?

正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学对传播学的理论吸纳让新闻学的研究视野豁然打开一样,传播学理论的滋养,同样也可以让编辑理论走出一直难以摆脱的形而下的境地,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本质来说,编辑活动是一种传播行为。远古时期的编辑活动主要在于收集、选择和整理文献资料,使之便于储藏,同时也使之利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人士阅读,无疑,这种活动与传播有很密切的关系。大众媒介社会兴起以后,编辑活动的传播特性就更加明显。2007年,河南大学王振铎先生“编辑学是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编辑与出版本是传播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主张,[1]正是考虑到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而提出来的。此视野一打开,编辑学就不再只局限于组稿、选稿、编审、校对、发行等具体流程的研究,而提升到了人类传播行为的层次。

在近10年的编辑理论教学中,当我真正把视野投向人类传播行为这一层面的时候,《编辑学概论》的教学,从内容到体系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思路,并且找到了该门课程自身的立足点:这是一门普通编辑学,而非具体编辑工作的编辑学。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努力贯彻这一思路:

1. 教材选取。编辑学理论教材有几十甚至上百种,但真正具有内在完整体系和理论内涵的教材不多,大多是流于实践操作的泛泛之谈。对众多教材作了比较后,我选取了王振铎先生的《编辑学原理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该书摆脱了《编辑学通论》(1989年版)中的陈旧思路,建立了一个全新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意识地体现了对编辑活动作为一种传播行为的思考。全书除了结论和附录外,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编辑概念论、编辑原理论、编辑管理论和编辑教育论4个模块,系统地阐述了普通编辑学(或曰理论编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全部的编辑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在各种专业编辑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众多编辑活动的共同特征”[2](于友先语,见该书序),避免了其他教材就事论事、拘泥于具体编辑工作的缺点,真正体现了一本概论教材高屋建瓴的眼光。

因为该教材针对的是本科高年级学生,在给大二学生开设该课时,我把河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出版学概论》(张天定编著)作为配套教材。该教材核心内容与《编辑学原理论》一致,但在具体章节设置与内容表达上,抽象思辨色彩没有后者强烈,更适合本科低年级学生接受。

2. 内容安排。考虑到授课对象为本科低年级学生,并且编辑出版属于应用性专业,在实际授课中,我对授课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与补充。

“编辑概念”与“编辑原理”是该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在课时安排上,我给予了充分强调,分配了整个课时(36课时)的1/3(12课时)。在“编辑概念”一章中,除了阐述清楚编辑概念的三个不同阶段――“收藏编辑”“著述编辑”“出版编辑”外,我还引入了学界对“编辑”与“出版”关系的争议这一内容,供学生思考探索。在“编辑原理”中,安排了8个课时,从符号、讯息传播、文化建构3个维度讲授“符号建模原理”“讯息传播原理”“文化缔构原理”,使学生真正懂得普通编辑活动的内涵。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它通过对符号的恰当使用,选择和传播各种讯息,从而最终建构起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大厦,它不是任何具体的编辑活动可以替代的,高于具体的编辑活动,但其原理又体现在各种具体的编辑活动中。

其他章节的设置则充分考虑知识的承接性。如在“编辑概念”之前,我增添了“编辑活动”一章,概念是对实践的抽象,使学生对编辑活动的历史有所了解后,能更好地理解编辑概念。此外,在“编辑原理”后,我增添了“编辑素养”一章,让学生了解编辑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伦理道德。最后,考虑到与实际操作课程的衔接性,我补充了“图书媒体简介”“期刊媒体简介”“报纸媒体简介”3个章节。在这3章中,我避免了其他教材的不足――对具体编辑方法与技巧过多强调,而只从宏观角度介绍3种媒体的基本知识、特点与发展状况,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为他们即将进入实际操作课程的学习作些铺垫。因为专业必修板块已开设相应课程如《报纸编辑》《期刊编辑》《图书编辑》,如果在理论课中过多讲授实际操作,一是失去了理论课的意义,二则造成与实际操作课程不必要的重复。至于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则略去不讲。因为纸质媒体历史悠久,其基本编辑原理与规律其实同样适用于声像媒体,例如在“符号建模”“讯息传播”等原理的讲授中,电视媒体与广播媒体的传播符号、传播形态,就有详细的分析。

以上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

3. 视野引导。专业概论课都带有导入性,能帮助学生掌握该门学科的性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规律、基本伦理规范,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从历史发展来说,编辑活动的最初对象是档案文献与图书,这种思维延续到今天,形成了一种狭隘的编辑观。在《编辑学概论》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要打破狭隘的图书媒体观念,把目光投向更大的社会与传媒视野中,并以这个视野为背景,来观照自己感兴趣的媒体。

例如,借鉴传播学“5W”模式,我们可以对编辑出版学获得更新也更深入的认识。“5W”模式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来,在这个模式中,“谁”(who)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说什么”(Says what)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而成,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渠道”(In which channel)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的人际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谁”(To whom)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由“5W”模式引出了传播学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这五大研究领域,也非常适用于分析编辑出版学的读者、作者、编辑、出版物等话题。同时,这5个研究领域,融汇了社会学、符号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以这样一种视野来观照编辑出版的话,我们能够超越传统思维的狭与局限,也能弥补应用性专业在理论思辨上的不足。事实上,这五大研究领域,给新闻学与广告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新闻学界与广告学界的研究者也承认传播理论的融入,拓宽了这些学科的视野。

结 语

编辑出版学是应用性专业,它的实践应用性在近些年一再被强调,在课程方案的设计中,一些实际操作课程、与市场对接的课程,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在对市场与实践强调的同时,我们常常忽略了另外一种现象:学生思考能力下降,视野狭窄,在一些要求较高的工作单位发展后劲不足。

其实,各种技能技巧的背后,最终还是思想与方法的较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在今天浮躁的市场时代尤显重要。这也是我在教学编辑学理论课程中所追求的理想之一。

编辑课程论文例2

编辑是出版的中心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依然是构成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编辑的价值是出版中其他任何环节都不可取代的。编辑在出版中,不仅是出版物的首要责任人,还是文化生产和接受的中介,作为出版物把关人的编辑,虽然在出版环节中的地位没有减弱,但是在行业内,编辑出版工作人员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经调查研究发现编辑出版行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编辑人员人才培养不系统。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专业,但是,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统一,目标不一致,就教科书来说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科书并不是行业内编辑人才所编著的,如此一来,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培养的编辑人才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不足。

2、编辑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在行业内很多编辑没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出版物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失去方向,选择时摇摆不定,甚至为了经济价值而放弃社会价值。编辑是文化生产和接受的中介,文化生产者生产和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引导着这个国家额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编辑的作用至关重要。

3、出版社对编辑人员编辑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编辑的编辑力主要与自身的修养有关,但是作为出版社,对其工作人员的次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目前在出版行业内,出版单位根据其编辑人员的能力来分配其任务,在这过程中,编辑人员和单位只是分别承担制定和执行的角色,单位并不会依据本单位的情况系统地培养编辑人员。

4、行业内编辑思想保守,不愿意与不敢主动创新与尝试,专业编辑容易被专家学者取代。因为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本身如果在某方面没有造诣的话,很容易被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取代。专业编辑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开放思想、主动创新和提高自己的话,出版行业也将逐渐走下坡路。

5、行业门槛高、待遇低。编辑是把关人,现代出版行业编辑的核心业务能力要求高,但这不代表其学历要高,但是行业内普遍对编辑的学历要求高,这就导致一些有能力的人才流失。编辑是社会的中级阶层,但是其待遇却令人失望,这也在某一方面降低了其工作热情,影响到其能力的发挥,从而降低出版物质量。

高校是编辑人才培养的基地,所以研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民族高校和普通高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以民族高校为研究对象。

二、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民族高校现状

目前在我国民族高校中,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有湖北民族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虽然这四所学校所在地相距甚远,但它们都同属于民族地区,其区域内特有的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其他一般高校无法比拟的。

(一)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北民族学院在其地区内,主要拥有的民族资源为土家族文化,其次还有苗族、侗族、蒙古族等多种民族文化。

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扎实广泛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编辑出版实践能力,具有现代编辑出版科学理念的高级编辑与出版管理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是国内最早在民族地方高校设置的专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与系统的现代编辑出版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专业知识培养中突出民族院校特点,拓宽学生的人文自然知识,将专才培养与通才教育相结合。要求该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新闻宣传、文化出版和教育科研等部门的编辑业务或出版工作。

主要课程: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与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出版社管理、音像电子出版物、版权与图书外贸等。

主要实践环节:(1)编辑业务实习;( 2)出版发行见习;(3)社会调查;(4)毕业论文撰写,这些实践课程都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实现的。

(二)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辽通市,其主要的民族文化资源是蒙古族文化。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播和信息时代的需要,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职业技能,对编辑出版学领域有全面的了解,并掌握编辑出版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及本专业相关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口语表达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具有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在新闻媒体、出版部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文化、宣传等工作的蒙汉兼通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编辑学概论、出版学原理、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大众传播学概论、中国编辑出版史、书业法律基础、新闻写作、新闻理论、图书发行与营销、书刊装帧设计、出版现代技术、网络编辑、出版社经营管理、计算机文字(蒙文)信息处理、现代汉语、现代蒙语等。

(三)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位于广西省省会南宁市,以壮族文化资源为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编辑学、出版与发行学的基本知识,受到编辑与出版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名篇名著选读、比较文学、散文诗美学、基础写作、文学创作、出版社管理、版权与图书经营、音像电子出版物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编辑业务实习、出版实习等。

(四)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是云南省昆明市的一所民族高校,其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编辑出版事业发展需要,具备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出版机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从事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管理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报刊编辑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编辑学、出版与发行学等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编辑与出版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学科基础课:现代汉语、汉语写作、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论、少数民族文学概论等。

专业必修课: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报刊编辑实务、出版应用文写作、电子出版技术(含上机)、出版市场调查研究等。

专业选修课:传播学概论、新闻采编、图书学、广告学概论、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选题策划、中外出版业研究、出版物宣传与推广、公共关系学等。

(五)四所学校的共同点

1、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技能的编辑应用人才。

但湖北民族学院是在此基础上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编辑出版科学理念以及管理能力;而内蒙古民族大学所要培养的人才还要具有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以及蒙汉兼通的专门人才;广西民族大学,不仅对于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化经营能力也很重视,而且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策划经营能力;云南民族大学更多的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立足于此,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四所民族高校,都设置了以下几类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类;技术方法类;业务基础知识类以及宏观环境类。其专业的核心课程也共同设置了:出版学基础、编辑理论、出版法律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报刊编辑学等课程。

三、民族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1、实践课程比重少。社会工作讲求实践性,所以任何专业对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虽然各个民族高校都根据各自的情况设置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但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仍有所欠缺。在校生实践机会的获得主要靠教授课程的老师或学校的出版单位提供,机会较少。学生在实际操作时也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缺乏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四所民族高校在主要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关于编辑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的课程。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一个缺乏职业道德培养的工作人员,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必将在利益选择时失去方向。如果对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该行业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将会给该行业埋下巨大的危机。

3、基础课程的缺失。四所民族高校在主要课程设置中都没有重点涉及对学生美学知识的教育、欣赏能力的培养和对网络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一个编辑需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种鉴赏能力是需要美学的知识和理论来奠定基础。而且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需要的编辑出版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的编辑出版技能,还要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但是缺乏系统的审美培养,在装帧设计和图书内容的选择上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缺乏审美能力的编辑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相对来说价值也较低,不仅不会给出版社带来利润,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令人担忧。

(二)师资结构与授课方式不合理

1、师资结构不合理。我国民族高校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师资结构的限制。师资队伍是促进教育的一大因素,但由于民族高校一般处于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便导致了高素质教师的缺乏和教育水平的局限性。且四所民族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基本都为大班授课,教师不能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一课堂学生人数太多,很大程度上拉低了教学质量,阻碍了老师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资源的短缺,教师结构的不合理,这不仅是这四所高校的问题,而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授课老师基本为理论授课,而缺少实践性授课。

2、授课方式的模式化。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自始至终都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讲”,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一节课上接触到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学生学习知识都是被动的,很难让学生消化吸收以及应用课堂知识,没有成效。

四、解决民族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发展问题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尽快组织建立完整的教学课程体系。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课堂模式单一。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职业技能,而忽略了社会大环境,忽略学生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的意识培养。

2、开设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课程。民族高校大部分都主要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其他高校有一定的地域文化优势,但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忽视了对本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学校学习任务的安排很少涉及民族文化知识,导致他们对开发民族文化、宣传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很薄弱。

3、大幅度增加学生网络技术课程。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掌握数字技术已经变成一项基础技能,特别是对网络舆论的控制能力尤其重要,传统的编辑出版技能要学习,现代先进的编辑方法更是要加深了解和使用。传统出版在数字浪潮中受到如此大的冲击,就是技术上的弱势,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这一点不能再被忽视。

4、增设对器材使用的实践课程。时展速度快,学校硬件设施更新速度相对慢,尤其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缺乏硬件设施的使用或者设施较差。学校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中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应加大投入资金,加强对硬件设施的管理,开设专门的实验室,与数字化和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主题实验室。如果资金条件限制,也可以将此方式改为观看视频或书籍学习,但一定要将该课程的重要性一再强调,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燃起学生对于该专业的热情

5、加大汉语课程设置的比重。无论是针对哪一个学科方向,编辑从业人员拥有牢固的文字根基和文学修养是最基础的要求。不能因为该专业录取的学生都为文科生(特例除外)而忽视了对他们文字掌握能力的培养。

6、增设美学课程。编辑不但需要对文字能力的掌控,还需要基本的美学修养。作为高知识文化的人群,一定要有较高的审美品位。而审美的能力不是几天就能达到高水准的,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

(二)课外活动方面

1、加大编辑出版学的宣传力度。据调查,很多学生和社会群众对于编辑出版学的了解程度很低,大部分人处于完全无知和误解的状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这在人才培养上首先就设置了一道阻碍。虽然长期以来,编辑秉持着“为他人做嫁衣”的无私精神,但是如不将此专业在人群中推广出去,不仅招不到优秀的学生,也聘不到出色的老师。这是编辑出版专业发展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2、尽量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虽然各个高校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实践学习而巩固理论知识的机会还是很少的。

编辑课程论文例3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相关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和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政策。在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新型教学理念的影响下,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在教师应用的教学方式还是在其秉承的教学理念方面,都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如何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了相关教育人员的重点研究内容。

Premiere视频编辑是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背景下产生的一门全新的 教学科目。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主要涵盖了电子信息数字视频基础概论、Premiere Pro软件相关知识内容以及应用技巧的介绍、Premiere编辑项目的创建以及编辑素材资源合理化应用、视频与音频基本编辑操作步骤、转场效果的添加和应用、后期字幕制作以及音频视频后期配音和音效的处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相比各大院校当中其他理论性专业知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具有教学知识综合性更强、创作理论性更为严谨以及对学生在视频和音频编辑制造方面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等较为显著的特点[1]。

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在一般情况下严格遵循“以就业作为教学导向、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作为终极教学目标”的教学宗旨。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力求能够让学生在全面理解和掌握Premiere视频编辑相关理论知识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自身在设计创新、艺术修养以及审美方面的技能应用水平。在目前各大院校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比如,在开设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初期,教师就可以通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先进教学手段,将与Premiere视频编辑类似“分类管理素材项目制作、影视片头与片尾的剪辑与合成、MTV歌词字母制作效果”的实际制作案例以更加立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展现给班级内的同学,让学生能够从制作案例当中学习到更多的Premiere视频编辑制作技巧[2]。

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最后的考核一直以来都是Premiere视频编辑教学课堂之上较为主要和关键性的教学环节。各大院校相关专业的在职教师在为教学课程设定考核方式时,要将考核内容最大限度的结合本院校内在读学生的个人成长特征以及其实际的学习进展情况。在必要时,Premiere视频编辑考核内容的设定还要充分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进程当中同行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一般情况下,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方式可以在期末专业理论知识测验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本学期日常的学习状况以及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例如,Premiere视频编辑专业的在职教师在为班级内的学生设定考核内容时,就可以转变以往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理念,在期末向学生布置自主拟定主题通过利用Premiere视频编辑软件制作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进行学期综合测评。将作品中对于主体的展现、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程度以及学生对于片头和片尾的剪辑水平等,作为考核的评定内容。将学生在本学期学习过程当中的日常表现分数占考核总分数三十个百分点的比值,期末终极考核测评的分数则占据整体考核分数数值的七十个百分c。通过促进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期末视频制作的综合考核评定任务,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在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相关知识内容方面自主学习的潜力、提升学习兴趣,最终实现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显著提

升[3]。

3 结语

总而言之,Premiere视频编辑是在当今社会逐渐走向知识经济新型发展阶段的前提下而产生的一门全新的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教学科目。有关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个大院校相关专业在职教师工作生活当中较为重点和主要的研究内容。只有相关教师真正认识到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才能采取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教学认知观念,最终实现自身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编辑课程论文例4

一、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教与学的双重困惑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影视创作还属于影视的专业领域,被媒介长久羊断,90年代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仪使得数码摄像器材和非线性编辑设备的性能不断提高,而且出现大幅度降价,稍具规模的广告公司都有能力配备精良的数字摄录编系统,他们不再依赖专业公司和台的专业人士进行电视广告或宣传片的制作,在招聘员下时将日光投向那此不仪具有广告学专业背景,同时具有影视创作能力的者,在实际下作中要求员工不仅能进行电视广告创意写出文案,还要求他们能根抓文案写出分镜头脚本,绘制故事版,有此公司将拍摄交给影视公司进行,后期制作则由员工完成,而有此公司前后期制作完全由本公司员工完成。再如电视台在招收记者时,除考虑相关的专业背景外,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根抓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要能采、能写、能编甚至能播。

而对对人才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电视学院、广告学院均开设有与影视创作相关的短期培训班,而向招收学员,学员中除在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下作的从业人员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即将踏入社会和刚踏入社会的具有广告学、新闻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于是开设有以上专业的各院校也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相继开出了与影视制作相关的课程,我校广告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进行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非影视艺术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带来的教与学的双重困惑,教师方面,而对毫无影视艺术基础的学生,在课程目标、内容、侧重和深度上就很难把握;学生方面,一部分文科背景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他们渴望多学此理论,增强自己的人文索养和理论分析能力,一部分理科背景的学生则抱着艺术专业的理想甚至简单地与专业性院校的影视艺术类专业相比,希望通过开设影视制作课程迅速掌握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能力,对影视制作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主要经验

我院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经过了5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厘清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进而规范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教学实践

1.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

我们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不仅具有一定的影视艺术修养,还要具有一定的影视制作能力的电视广告创作、各类宣传片创作的专业人才,为广告学专业服务

2.厘清课程设置的特点

影视艺术类专业从整个影视学科的整体出发,培养通晓影视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全面人才;体例上,以整个影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和基本技能为主体,包括影视理论、影视、影视摄像、视听、影视剪辑、影视编导、影视照明、影视造型、影视、影视声音等。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从师资、学生的来源、教学条件都不全面和专业,因此不能要求学生能达到影视艺术准专业的程度,但能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即能将文学的作品视觉化,写出分镜头脚本,同时使学生具有一般镜头叙事能力,完成影视作品的前后期创作。

3.规范课程教学的内容

我院广告学专业开设有《电视摄像与编辑》、《电视广告制作》这两门和影视制作相关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电视摄像与编辑》是《电视广告制作》的先修课程,《电视摄像与编辑》教授的是影视制作的基木理论与基木技能,理论教学着重讲授不同镜头的艺术特性、画而造型的元索以及艺术特性、画而构图、固定画而及运动摄像的特点及影视剪辑学的相关理论,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电视摄像技术实验和非线性编辑实验;《电视广告制作》课程是《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的后续课程,理论教学具体涉及到的是电视广告的分类及特点、电视广告创作的原则、电视广告创意的原则、电视广告视听语言的风格等等,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AFTEREFFECT影视特效合成软件的学习,主要通过该软件让学生掌握电脑合成技术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最后在教师的下进行实题化的电视广告创作实验

4.教学实践

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让学生进入到影视创作的学习状态,迅速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并能较好的运用镜头叙事成为课程教学的关键。[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摄像与编辑》课程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电视摄像技术实验和非线性编辑实验,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和理论部分相结合,如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不同镜头的特性,紧接着的实验项目就是摄像机的光学镜头,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光学镜头训练时能迅速领悟到理论课讲述的如广角镜头景深范围大、透视感强、强化纵深方向运动物体的速度、适合抢拍、抓拍等艺术特性。再如当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电视剪辑中动作的分解与组合,紧接着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就利用不同机位拍摄的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索材进行动作的分解与组合,这样一个环节下来,学生明自了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通过后期剪辑将前期不同机位拍摄的镜头进行分解与组合,通过画面完成一段情竹的完整表达,使观众的视点得到的解放。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得到了统一。

前后期制作相结合。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将电视摄像与编辑结合在一门课程中,而影视艺术专业将电视摄像与编辑作为《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两门课开出,影视艺术学院之所以分得细是因为已开设有电影电视剪辑学、视听、影视编导等等影视理论方而的课程来实践性较强的电视摄像与编辑但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不可能象影视艺术专业一样分得很细,过程拉得很长,我们要求能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学习迅速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和镜头叙事的能力;另外电视摄像与编辑木身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前期拍摄是为后期编辑作准备,而后期编辑也是为了完成前期创作的思维和理念。如果分为两门课,电视摄像使学生虽然掌握了电视摄像的艺术和技术,但不明自拍摄的镜头将作何用,不适合培养学生镜头叙事的能力,而电视剪辑部分讲授的内容大多是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对电视剪辑的理论和技法涉及较少,软件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教导学生运用电视剪辑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进行作品的剪辑,培养学生剪辑的思维,如果要求学生将自己前期拍摄的索材剪辑成片,就会发现前期拍摄的不少问题,如画而的构图不美,景别不够规范,拍摄的角度和机位应该调整等等,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画而感,同时对镜头叙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由此我院将电视摄像与编辑作为一门的一独的课程开出,配备了一位具有影视制作综合能力的师资,既能进行电视摄像的教学也能进行电视剪辑的教学,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电视小短片的前期制作,包括剧木的拟定、分镜头的撰写及拍摄,然后要求学生将拍摄的索材剪辑成片,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同时让制作小组的学生发言谈创作的体会,让同学们对各组的作品互相作出评价,这一过程下来同学们很快对影视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把握,同时对怎样用镜头叙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字表达与视听语言的表达相结合。影视作品其实就是作品的视觉化除了在实题化作品上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和镜头叙事的能力外,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抓教师规定的主题即兴用一段文字表达与主题相关的一段情节,然后将这段文字视觉化,利用分镜头表达出来,这一训练在《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及《电视广告制作》课程中均被采用,在《电视摄像与编辑》中会以约会、离别、感动等主题由学生先进行文字表达再将这段文字用分镜头表达出来,在《电视广告制作》课程中,要求学生将课前布置的30秒的电视商品广告的文案创意表达出来,少将其视觉化,同时请其他学生提出意见井进行修改。学生们在这个环节有着较高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能写能说,但画面感不强,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培养他们的画面感以及镜头叙事的能力。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在影视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不可能如同影视艺术专业般在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上给学生全而细致的培养,作为任课教师要推荐一此与影视艺术相关的书籍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任课老师还要推荐一此好的影片给学生加强读解影片的能力,将影片中的创作手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如在《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中,仃课老师布置学生课外观摩经典影片,在课内针对其中精彩的段落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蒙太奇的思维、时空的转换、时空的压缩与延长,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运用等等,课外布置读解电视广’告,在《电视广告制作》课程教学中播放一则广告马上让同学们说出共有多少个镜头,背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里而时空压缩与延长的段有哪此等等,利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由提高学生读解影片的能力,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画而感、

三、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教与学的双重困惑得到初步解决,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告学专业特色的影视制作课程教学之路,学生们可以自由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

在2007年部高教司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我院的影视广告作品在湖南省分赛区取得了影视类作品的一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在全国的评比中又获得两个三等奖,影视作品的获奖等级在湖南省处领先水平。

从2004年开始我院陆续有学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导演系研究生。另外从事与影视创作相关下作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正逐年增多,有的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影视广告文案创意及分镜头和故事版的制作,有的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有的在电视台从事摄像记者,有的在电视台从事后期编辑,有的利用学到的影视创作知识为单位创作企业形象宣传片或是情景式的培训短片。如在深圳某外资公司下作的三个2007届毕业生联合为该公司创作了一部企业形象宣传片,该片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将该形象宣传片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形象推广片,并向我院寄来感谢信,信中说到“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这无疑是对我院广告学专业影视制作课程教学的肯定。

[2]宋红岩.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影视语击的读解能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编辑课程论文例5

1 课程教学实践概况

根据我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方案的要求,《企业报刊编辑》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应用写作、档案管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后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掌握报纸、期刊编辑原理和方法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了解编辑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基础上,胜任企业内部刊物的文字编辑和版面设计工作,并能运用报刊编辑实务与网页设计制作、电子刊物制作等知识,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能够顺利实现在文员、秘书职业领域就业奠定基础。

据对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对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企业报刊编辑》在文职岗位学生就业方面来看,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课程讲授的编辑方面知识与编辑技巧、技能以及编辑软件的拓展、电子报刊的设计制作仍然是企业文员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因而本课程应该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2 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及预期目标

2.1 课程教改总体思路

根据文秘专业学生走入社会的就业需求和企业反映,授课教师对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在讲授Publisher软件的同时,扩大Photoshop授课内容的比例,同时合理安排电子刊物设计制作知识,扩展为5周,合计20学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编辑敏感度,紧密结合新闻编辑实践案例讲授编辑业务理论知识,保持学生对于最新信息和新闻编辑案例的获取,以案例教学和模拟情境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编辑工作的各项业务技能,达到学习目标;聘请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承担艺术设计以及计算机软件Photoshop功能在编辑业务上的应用讲授任务,保证学生所学内容与实践前沿的对接,在版面设计、排版软件应用等方面争取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2 课程教改预期目标

《企业报刊编辑》课程教改目标预期通过改革和创新,探索出更为科学、适用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掌握编辑业务理论知识的同时,编辑、策划、设计、排版技能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排版软件Publisher和艺术设计软件Photoshop能做到熟练运用,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编辑、设计方面的功能完成报刊设计制作整体工作;给学生一定的主题,在固定时间段里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独立完成一份企业内部文化刊物的设计制作的任务;在网络课程的建设方面做好必要准备、积极探索、随时更新完善,争取做好网络课程的各项资料上传,在教学中与学生做到随时互动,充分调动学生业余时间学习兴趣;根据文秘专业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编写适用的《企业报刊编辑》教材;探索、讲授电子刊物制作的相关知识并做出一定程度的实践;对于网络推广平台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讲授,比如电子邮件推介企业的广告编排形式、微信企业平台、手机报的编辑制作相关知识也要逐步加入,争取将此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教学相长,将此课程打造成我校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亮点。

3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案与思考

3.1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编辑敏感度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设计布置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编辑敏感度,使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从而在报纸舆论导向上能够做到不出错,能够形成有体系的报纸编排思想。将本科院校里面开设的《报纸编辑学》、《版面编排技术》、《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内容酌情适当整合,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度,促进教师实践水平稳步提升。

3.2紧密结合学生课外艺术活动与新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在报纸编辑思想上的创新

紧密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生课外艺术活动与新闻实践活动,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形成联动,给学生一个主动权去设计、编排、制作校园内的文艺宣传内部刊物,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指导,比如我们学校的秘书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全国普通话推广周等活动,都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活动主题,布置学生课外报刊编辑作业,注重培养学生在报纸编辑思想上的创新。

3.3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趣性和生动性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如情境模拟、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学生参与授课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趣性和生动性。有时采用社会热点事件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讨论,理清报刊编辑工作者要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起到的正面的积极作用,传递正能量。

3.4丰富授课内容的同时建设和完善网络课程,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辅助课堂教学

参考大量的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丰富授课内容的同时建设和完善网络课程,规范各种教学文件,链接入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辅助课堂教学。这一点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还稍显欠缺,下一步将在这一方面进行完善,争取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课上、课下实现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3.5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文化建设,锻炼学生实际动手策划、编辑、设计、排版等能力

校企合作是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外师生可以积极参与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可以帮助企业设计内部宣传刊物,可以制作企业周年纪念日主题的宣传页等,锻炼学生实际动手去策划、编辑、设计、排版、制作出一份小型报刊,在校企合作中体会、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我们以往已经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帮助校企合作企业制作企业文化建设宣传页和宣传册,下一步打算在企业文化宣传片和活动策划书写作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学,锻炼学生实际动手策划、编辑、设计、排版等能力。

3.6加强PhotoShop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修图的专项技能上得到提升

PhotoShop软件目前的功能非常强大,文职人员都需要掌握一定的PhotoShop软件运用技能,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将此软件学习时间安排在11-15周,共计5周时间,使学生在设计、修图的专项技能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7与其他传播学相关课程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企业报刊编辑》这门课程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可以与其他传播学类相关课程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比如《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这些课程或多或少都带有编辑内容,学习应该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 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方案

编辑课程论文例6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把世界推向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信息高速传递、共享、增值,这给传统的编辑体制以及编辑出版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客观上要求编辑出版的现代化。编辑事业要想在新世纪有一个质的飞跃,首先就是要培养一批优秀的编辑人才。高校应该从编辑学课程设置入手,采取措施不断培养实用型的新闻专业编辑人才,做好编辑学教学。 在新闻系统中,编辑工作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编辑工作包括新闻报道策划、新闻稿修改、报纸总体设计等等一系列环节,所以高校新闻编辑学的教育任务是非常繁重的。编辑学涉及面比较广泛,新闻编辑学、新闻写作学与新闻采访既有联系又有交集,所以高校编辑学一定要处理好这些课程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设计编辑学教学课程。

一、当前我国编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编辑学课程内容设计面广泛,缺乏实践性。由于新闻编辑工作在新闻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辑工作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日常的选稿、制作标题等,还包括报道的策划安排以及报纸的总体设计。这些课程都属于新闻业务的范畴,而且这些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编辑学课程需要让学生在合理有限的课时资源的条件下做好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授课教师应该进行周密的思考、统筹的安排。 可是,正是由于授课任务繁重,加上一些别的因素,导致了一些教师对这一让人费脑筋的问题避重就轻,很多时候只重形式的教学,而不管教学效果如何。 所以编辑学的很多实践课程并没有付诸实践,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只是局限于改稿、 制作标题等,对于很多的编辑工作环节则只是停留于概念上。编辑学的实践部分没有创新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差。新闻编辑工作的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物力、设备,资金需求量大。结果导致很多高校的新闻编辑的实践活动并没有真正地实施和开展。

应该加强编辑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因为与其他成熟的学科相比,编辑学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目前来讲,编辑学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编辑学体系。我们的教育、教材和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编辑学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当前关于编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与实际存在差距,这在客观上要求编辑学应该吸收其他学科的经验,不断加强学科的研究工作,从而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

2.做好编辑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的工作

要想提高编辑学的教学质量,高校一定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就是要强调通才教育,也就是说学校要把提高培养综合性人才作为重要的目标,这也是当前世界发展对高校客观要求。由于编辑学是一个设计面非常宽泛的专业,这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具备各方面的知识。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全新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编辑学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理想目标。另一个方面就是编辑学课程设置要注意特色化、专业化,每一所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背景、基础增长点都大不相同,这就要求各个院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培养自己学校的特色,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培养多样发展的人才。如果几十所高校都按照一个模式来培养编辑学人才,肯定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对编辑学的要求,所以高校一定要强调培养人才模式的特色化和多样化,避免模式单一,这样也能解决高校编辑学人才的就业问题。为了应对市场需求,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在大学里先学好编辑专业课程,然后还应该涉猎一些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人才竞争,调整好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符合时展需求的人才教学新体系。

3.编辑学教学要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编辑学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是当前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实践还有一些差距。我国编辑学人才培养偏重语言文字能力。而国外的很多高校则是对于编辑学的相关学科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例如一些“邮购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杂志何时需要设计”、“发行经济学”、等课程的设置,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国的高校编辑专业开设的更多的是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课,而市场、营销类课程数量较少,实践性不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处理好编辑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定要注重边缘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应该让该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全国各大高校都应该不断加强编辑学的基础建设。由于编辑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当前发展还不完善,在专业方向的定位选择上有些茫然,缺乏特色。而且专业课程的设置还不确定。所以高校应该注重编辑学的学科建设,首先是从人才培养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师资队伍和教材编写的基础工作。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合21世纪编辑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编辑课程论文例7

一、课程介绍

《非线性编辑》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熟练掌握非线性编辑软件的操作和使用,熟练掌握非线性编辑软件各种功能和特效的使用;能够独立创意并制作具有专业水准的视频作品。

本研究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从前期准备、实践拍摄、后期制作几个步骤中学习影视制作的全过程,并结合理论知识研究影片制作技巧、拍摄技巧。学生通过独立创作剧本并通过相应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制作出完整的影视短片――微电影,因此,本门课程将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讲述。使学生了解影片制作的发展史和制作概况,学习剧本编写技法和蒙太奇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结合理论创作微电影的短片剧本,学会分镜头剧本对撰写。约占32个课时,此时要让学生分组完成剧本和分镜头脚本的初稿。

第二阶段,拍摄技巧理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会画面拍摄技巧,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应用,光线、色彩和构图的应用等内容。约占20个课时,此时每个学生组都要根据分镜头脚本拍摄出各个镜头,完成拍摄部分。

第三阶段,后期制作。学习非线性编辑和特效的制作。根据分镜头脚本完成后期剪辑和特效制作,完成完整的微电影作品,约占20个课时。

第四阶段,教学评价。本研究采用逐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要认真了解每组学生在每一部分的学习情况和作品水平,对每一部分进行逐项评价打分。最后的剪辑作品使用综合评价方式评价该作品的水品,决定改组学生的创意和技能的高低。在课程结束时,教师收集学生的剪辑作品,采用课堂集体观看作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访谈作品创作者三种评价手段结合的方式,得出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

二、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

1.实践教学是这门课的主导教学方法

非线性编辑课程是机房实践课,虽然有理论讲解,但更偏重的是理论的实践,把理论在课堂上用实践的方式呈现出学习效果来。所以,这门课一定要多实践,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2.任务驱动是这门课程常用的教学技巧

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创造了挖掘自己能力的机会。每个班级都存在缺少主动学习意识的学生,这时给学生布置任务,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在《非线性编辑》这门课中,给予学生的具体任务是,让学生亲自完成一个片子的后期剪辑,让学生体会到剪辑的重要性,学习剪辑技术和技巧。

3.案例教学法

根据我校学生特征,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非线性编辑》这门课。我常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选取案例要基于当前电脑配置能够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是以模仿商业影片为主,制作难度低于商业影片的制作。但是,案例教学有局限性,案例会局限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仅仅学会了案例,而缺乏启发性和创新性。

4.分组协作学习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学习方法

影片创作是个团体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情况。组间竞争是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竞争和竞赛,可以让同学们看到别人的学习进展情况和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非线性编辑》课程的一种有效方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非线性编辑课程》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模式有助于开发学生创作的潜力。但是这里的任务,一定要结合知识点,恰当合理,才有效果。怎么样才能恰当合理?

(1)任务要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综合完成。在课堂内,讲述理论知识,课堂外,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

(2)学生要有自我约束力,主动学习性高。课堂内,学生由老师管理,有课堂纪律的约束,学生学习是比较上M的。但是课堂外,要靠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任务布置得详细,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任务,不同人在实践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这些角色团结成组,才能完成一个作业。

(3)任务要具有团队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的这种潜在创造性挖掘出来,让学生把自己的技能表现出来。开放学习,因材施教。教师给予学生任务,但不能强制学生必须完成某任务。《非线性编辑》这门课程需要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创作,学生各有专长,则各尽其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能刻板地让学生按死要求完成制作。

编辑课程论文例8

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站数量为294万。按照网站数量进行估算,目前我国对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应该超过600万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未来的10年内,网络编辑职位需求还将呈上升趋势。从网络编辑的职业要求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编辑岗位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从目前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情况来看,他们有些是由传统媒体编辑转行而来,这些人才在知识底蕴及思维方面有优势,但是在网络技术方面可能存在着不足;也有的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新闻、计算机、中文、法律、财经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网络编辑培训,尤其缺乏新闻编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基本上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模仿[5]。为了适应网络媒体发展的需求,一些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网络编辑专业。他们为网络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网络编辑人才,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网络发展对于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大多数企业前几年对网络平台的内容建设不够重视,不愿在其身上有较大作为,故难为网络编辑提供较好的预期职业规划及薪酬待遇,导致优秀人才不愿栖身于此,从而让网络编辑成为不稳定、低薪的代名词[6]。这种不容乐观的就业状况也让很多院校停办了网络编辑专业。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网络营销推广,这种状况有了较大改观。

3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网络编辑课程的优势

国内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网络编辑职业和网络编辑专业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学者张国平在《网络编辑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思考》一文中指出高职院校中开设网络编辑专业的还很少,课程建设也不成熟,还存在着与实际需求脱节、培养口径小、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他在如何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按岗位需求培养人才、重视实践、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给出了指导和建议。学者穆广菊在《试论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一文中指出网络的发展需要复合型网络编辑专门人才。文中对复合型网络编辑的培养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借力传统出版业和网站对编辑的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网络编辑;加强现有网站编辑的职业资格认定;高等院校以开放式办学的方式,培养网络编辑的生力军。由于前期网络编辑岗位的待遇不高,毕业生就业并不理想,导致开设网络编辑专业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少,所以对网络编辑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就显得为之过早;而学者穆广菊对复合型网络编辑培养的几点建议倒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指导。市场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网络编辑人才的应用,而目前网络编辑专业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以我院(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在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网络编辑方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也有培养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的特有优势。

3.1专业技术优势

电子商务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网站策划与网页设计等课程,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制图用的PhotoShop以及简单的CSS代码,能够满足网络编辑对动画、图片、网页进行编辑、优化或设计的需要。另外,电子商务专业还开设网络营销与策划、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课程教学涵盖SEO、线上营销、网络推广、收集信息的方法、处理信息的方法等内容,能够满足网络编辑对于必要的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和信息采集能力的需求。电子商务专业能够满足网络编辑岗位对技术能力的要求,还能满足网络编辑岗位对于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和信息采集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开网络编辑课程,就能形成网络编辑人才培养体系。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网络编辑培养方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2教育师资优势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资源涵盖了很多专业方向,比如企业管理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图像处理方向、网页设计方向、网络营销方向、网站运营方向、网络编辑方向等。除了校内专任教师资源,还有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资源。他们都是工作在企业一线,对网络编辑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非常熟悉,既可以对我们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也可以直接进行课程教学。电子商务专业具有优质的教师资源配置,能够为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准确的定位和更科学的指导。网络编辑的复合型和文理交叉性决定了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科不可能单独满足网络编辑的专业化教育要求。而电子商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文理兼收、集电子和商务于一身的复合型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复合型教师资源配置和文理兼备的学生组成也决定了电子商务专业适合开设网络编辑培养方向。这也正好契合了陈少华的《试论网络编辑及其专业化教育》一文中的观点。

3.3实践教学优势

网络编辑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岗位,要求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当中,必须根据岗位需求,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发,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实际岗位上去实践,只有在实战中才能获得更直接的知识和技能。学者张国平在《网络编辑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思考》一文中指出高职网络编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基本不存在。(1)实践课程开发。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外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40%,他们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还富有实战经验,为专业内的实践课程开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校内专任教师每年都进企业顶岗实践,对行业内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比较了解,具有实践课程的开发能力。(2)实践教学硬件充足。网络编辑的实践课程需要完善的网站平台,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对应网络编辑课程有自己的实训网站,网站的内容建设交给学生来做,为他们提供实战的机会。(3)校企深度合作。我们不但有辅助教学的实训网站,还与多家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将他们的网站作为我们学生实训投稿的平台。企业网站涉及医疗服务类、建材服务类、生活服务类等多个方面,多方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4)与传统媒体合作。传统媒体编辑人员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而且也具备丰富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因此与传统媒体进行合作,在网络编辑专业课程体系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拓宽培养口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知识和传播规律。

编辑课程论文例9

1.课程定位不明,脱离教学实际

关于现代汉语的课程定位,高校中文系现代汉语的目标一般包括:一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二是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的基本技能;三是使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四是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学科的发展方向,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以上这种现代汉语的课程定位,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但是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不切实际。由于大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办学时间短,普遍缺乏具有编辑出版经验的现代汉语教师,于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编辑出版专业的院系都聘请中文系的教师进行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任科教师通常都照抄照搬中文系的课程定位,不清楚编辑出版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配置,不了解该专业其他课程与现代汉语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忽视教学对象的差异,脱离教学实际,因而大多未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陈旧,失去应用价值

首先,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出现一套针对编辑出版专业而编写的汉语教材。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所采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大多采用中文专业通用教材,大多数教材内容陈旧,甚至有不少中学为追求高考的高升学率,将大学现代汉语教材习题拿给中学生训练。由此造成学生感觉内容陈旧,求知欲不强。其次,有些教材因成书年代久远,里面的内容脱离当前的语言生活实际,学习与应用脱离,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同时,很多教师也比较保守,注重基本理论的讲述,授课时总是以教材为依托,而不注意及时跟进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些前沿动态;习惯于列举教材上陈旧的语言实例,而漠视当下的新鲜的语言现象。

3.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徒劳无功

传统的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课、记笔记,一个“灌”,一个“装”。教师将现代汉语看作基础课程,满足于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机械介绍,并且囿于课内学习,很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性的学习活动,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不以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为前提,不以社会语言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不以为学生有能力去观察和分析研究现代汉语的种种事实,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规则原理,考试过后就又基本上全忘记了。这种缺乏实践环节所获取的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汉语能力,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形成僵化的思维方式,没有什么实际收获,可以说是徒劳无功。

二、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明确目标定位,体现专业特色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在以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人才为初衷和基本任务的编辑出版专业讲授现代汉语课程时,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未来的编辑出版工作。由此,我们认为,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知识进行编辑出版工作的能力。

2.遴选教学内容,突出实用特点

编辑出版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遴选教学内容。根据编辑出版职业对汉语能力的要求,从现代汉语的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对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

(1)语音教学:强化普通话语音规范的教学,要求学生普通话发音正确、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审音表,注重多音字,读对专名字,添加《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01-22,1996-07-01实施)。淡化或取消音位教学。

(2)汉字教学:强化汉字整理和标准化的教学,要求学生熟记规范汉字,用对简化字,不用异体字,能纠正错别字,识别部分繁体字。增加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教学(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3,1996-06-01实施),特别注意常见的差错,如文学作品误用阿拉伯数字,夏历、年代、月、日、星期等误用阿拉伯数字,数量单位运用不合规范等。淡化汉字“六书”理论以及汉字形体演变方面的教学。

(3)词汇教学:强化词汇规范原则的教学,要求学生识记词语误用类型,掌握辨析同义词的方法,避免选错同义词,误用异形词,乱用外来词,错用专业词,滥用方言词,误用古语词,使用生造词,用错成语、熟语等。

(4)语法教学:强化语法规则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自觉避免语法错误,掌握检查病句的方法,熟练改正病句。淡化句法结构分析方面的教学。

(5)修辞教学:大力拓展传统修辞学的内容,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讲修辞,要求学生掌握辞格特点,学会运用修辞方法提高表达效果,能够纠正修辞错误,分析修辞失误类型,如韵律不匀称,选词不确切,句意不畅达,语体不恰当,辞格欠妥帖等。

3. 改革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1)讲授与启发相结合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时提纲挈领,少讲、精讲,讲关键,多提问,多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注重观察研究,勇于探索。例如,在每讲授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选取优秀学生将作业做成幻灯片演示给同学们观看,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并评价。为了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为了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自己的风采,学生们上课时都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并及时完成课外作业。那些得到演示机会的同学,总是做好充分准备,精心制作幻灯片。如此,同学们在听讲的过程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堂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2)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结合课堂学习,开设一些配套的课外学习课程。教师可组织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课外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语汇研究、汉语方言调查研究、言语交际学、语用学等系列选修课,并指导学生写好这些课程的小论文。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层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3)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的原则应该为面向社会,面向时代,注重实践。

首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如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进行社会语言调查活动,如普通话推广问题,方言与普通话融合问题,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等,并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汉语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锻炼其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

其次,现代汉语教学必须体现时代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时代变迁的脚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时代生活,联系社会生活文化知识,增加趣味感。教师在选用语料时,应精选例句,多搜集一些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语言材料中的新词语、新话语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讨论,鼓励和指导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撰写成小论文,这样让学生既能找到乐趣,又学到了知识。

另外,编辑出版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强实践环节。例如,在教学中加长实践环节,自开现代汉语课之初,就组织学生在出版社或报刊社编辑部参加编辑出版工作的实习,让他们把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4.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提升现代汉语综合能力

同步开展考试改革,丰富考核形式。根据现代汉语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教师应重视学生在认知和思维上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大纲》要求,基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分析现代汉语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包括:(1)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评价,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课堂表现评价。(2)汉语综合能力评价,包括听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完成任务能力(如开展社会语言调查等能力)评价。(3)汉语社会实践能力评价。包括各项语言实践活动,如报社记者实习、刊社编辑业务实习、公司文案实习、播音主持、演讲比赛等等。根据学生的专长特点,在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兼顾自由、公平,倡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并且有意识地全面建构自己的汉语知识体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雪涛.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论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2]张明仙.略论《现代汉语》教学改革[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4).

编辑课程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互联网正在迅速洗牌,移动终端正在逐渐占据主流。当下,只有合理统筹图书、报刊、电视、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多种媒体资源,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开拓思路,创新模式,才能将传统出版业做大做强。这不仅是对媒体提出的要求,同时是对各类编辑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而报纸编辑人才尤其需要适应时代变化,找到自己在全媒体时代中的立足点。

一、明确“报纸编辑”课程的教学定位,培养复合型报纸编辑人才

全媒体时代造成的信息过载现象导致受众的注意力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受众迫切需要媒体为其编制有关信息的“文化地图”,因此报纸早已不是单纯的新闻信息的加工厂,而应成为一个集纳本地生活服务资讯、提供权威信息的全传媒导师。因此报纸编辑的理念应该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向互动型、共享型、参与型转变。早期报纸编辑直接将报纸搬到网上的时代已经过去,报纸编辑的业务应该从传统的网站向移动互联网转变,多元化整合传播可能是未来报纸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报纸编辑的业务范围应该得到极大的扩展,编辑不仅要会选择、修改稿件,还应该考虑不同终端、不同形式的平台的需求,进行最大程度的信息互联和共享,并能够编发适用于不同平台的深度内容。

相对应地是,“报纸编辑”课程的教学应以培养能适应“三转变”的报纸编辑人才为目标,这“三转变”即:从单媒体到多媒体的传播方式的转变、从传统报纸的平面思维到全媒体的立体思维的转变、从报纸编辑部到全媒体编辑部的转变。所以,“报纸编辑”课程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就是立体、整合、多面。

首先,“立体”。指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懂得如何具体实践,思维开阔,有创新意识。在立体性培养方面,教师在讲授报纸编辑理论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主动与实践结合起来,适当提高上机时间和模拟编辑室的实习在总课内学时中所占比例,此外还要将媒介融合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其次,“整合”。指能在短时间内筛选信息、收集信息并,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工作高效能。在整合性培养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媒介融合的视野下,能够对事实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并分析其中价值,最后利用全媒体将内容表达出来。在这方面应该加强信息收集、筛选与整理的训练。

第三,“多面”。指能熟练应用多种媒体技术,且能够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等。在多面性培养方面,教师不仅要讲授传统“报纸编辑”课程应有的版面设计、内容编排等内容,还要将相关软件(如排版软件、修图软件)的使用、系统的操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增加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内容以满足全媒体时代对报纸编辑人员的要求,并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训练。

例如,北京印刷学院的“报纸编辑”课程增加了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出版内容,以6—8人小组为单位,每周在“北印编辑平台”的微信公众号上信息(如图1),小组每周轮换,每天一次。从编写内容到采集新闻图片,再到微信平台,这一系列的工作能使学生熟练使用社会化媒体,进一步了解全媒体时代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将学到的基本编辑知识(如稿件的配置、标题的修改、版面的设计、图片的选择等)运用到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在课堂上开辟一个固定的互动板块,请管理微信公众平台的小组向班级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运营经验,教师会在总结时进行点评,肯定有益的经验,寻找不足,寻找创新点,启发后面即将参与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平台训练,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符合立体、整合、多面的教学定位。

经过半个学期的实验,学生在微信平台的管理运营中不断创新,不仅提前实现了粉丝超过500人的目标,还做出了很多出人意料的成果。比如,有的同学去学校附近的咖啡馆拉赞助,放在微信平台上广告,使持有微信广告的同学去消费的时候可以享受8折优惠。这样的免费广告投放精准,效益明显,而且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利用和咖啡馆分成利润来维持自身的运营。又如,有的同学在公众平台中发起投票,开发高级功能,完善自动回复内容。对“喵星人”(校园里的流浪猫)的评选吸引了100多人参与,使校园流浪猫的话题持续升温。再如,有的同学结合时事政治发表评论,对专业动态进行深度思考,不少文章富有原创和深度,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此外,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还可以促进形成良好互动的课堂教学。同学可以发送观点到微信公众平台,教师择优挑选值得讨论的观点来进行讲解和总结。学生可以参与课程评价,教师也可以在不断的互动中发现学生的喜好,取得共赢。目前,该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平稳上升,基本覆盖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全部学生以及相关专业学生、一些家长和专业教师等,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和“报纸编辑”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

二、革新教学内容,增加互动讨论、创意表演和模拟演练等教学新环节

在全媒体时代,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来源于批判思维能力、整合信息能力、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在“报纸编辑”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一是要增加学生的互动讨论、创意表演、模拟编辑部实验和游戏益智环节等教学新环节;二是要不断增加全媒体编辑知识,如微信、微博、手机报、读报客户端软件等的应用和采编流程等。

以北京印刷学院的“报纸编辑”课程为例,在课堂上增加了“读报秀”“小组评报”“报纸拼图”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读报秀”以6—8人小组为单位,每周一期,表演时间为10分钟左右,以现场或用DV拍摄播放的方式进行。增加这样的环节,一是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造与表达能力;二是可以让学生多接触报纸,促使他们多读报、读好报;三是可以创新媒体融合形式,学生把电视上的读报节目移植到课堂上,既有传统读报节目的特点,又加上了一些奇思妙想,给课堂带来了乐趣和生机。例如,北京印刷学院2011级一组学生为自己的“读报秀”设计了“真话贾说”(读报秀主持人为一名姓贾的学生)的节目名称,配以“用最真实的视角,聆听最真实的声音”的主旨,做了一期主题为“久在樊笼里”的读报节目。从被困客观樊笼或自设樊笼角度评论了梦鸽费尽心机为子脱罪、狱中开垦菜地等新闻。最后总结道:“因为偏执、因为痛苦、因为欲望,少部分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铁窗里,大部分人则困在自设的樊笼中。但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甜蜜的‘樊笼’,让你痛并快乐着。”该期“读报秀”不仅内容丰富,且引发讨论与深思,在课堂上引起了不小反响。相关视频还被学生放在优酷等视频网站上,成为北京印刷学院首创的读报节目,再加上学生的自我推广,获得了不错的点击量。

“小组评报”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报纸不同的编辑理念和风格进行辨析,结合实物来理解理论知识。比如让学生对比《人民日报》《法制晚报》《中国教育报》在对同一个事件报道时的风格和特点。让学生分析报纸上的评论、消息、通讯的区别。让学生在报纸上找到好标题,并且进行改写,还有让学生为一些热点新闻写“知音体”“凡客体”标题等。通过这样的小组评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还使一些本来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丰富了教学内容。

“报纸拼图”是先让一个学生将报纸根据模块裁成几张纸片,再让另一个学生将凌乱的纸片拼成之前完整的报纸,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报纸模块的设置和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取拟等专业感觉。比如在“新闻标题”这节课上,两个学生分别将文章标题撕下来藏好,让另一个同学根据文章内容来拟文章标题。在这个过程中,报纸的标题始终是一个悬念。当老师公布可以看原文标题的时候,不少学生发现自己取拟的标题和报纸上的差别巨大,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和反思。这让他们更加关注标题的重要性和取标题的复杂性。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能紧紧按照老师布置的环节进行思考和练习,也能加深印象,促使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科研教学相结合

根据全媒体时代“报纸编辑”课程的教学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通过增加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媒介符号的传播特点,提高编辑业务能力;通过参加业界的比赛方式,使教学成果得到转化;通过参与大学生科研计划,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等等。

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运用了电脑进行课件播放,还增加了iPad报纸客户端演示,iPad演示互动教学课件,利用投影仪对纸质报纸的排版稿件配置进行分解分析,播放最前沿的报纸发展视频(如《未来的报纸是什么样》《哈利·波特魔法报纸问世》等),通过多角度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充分理解全媒体的内涵和意义。

在期中和期末考核阶段,借用“方正杯”全国高校报刊版面设计大赛的契机,该校该课程教师让学生做出一份报纸版面设计作品,这份作业不仅能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依据,同时能作为参加比赛的作品。最终北京印刷学院的六名学生的作品在2012年的大赛复赛(京津区)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两名学生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初赛获奖的学生还可以获得“方正电子排版编辑师”的专业证书。

在课外,教师积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申报“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校级大学生科研计划”的研究课题,将课堂上的知识点和创新点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比如目前已经有“微信公众平台研究”“报纸App发展研究”等几个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些学生已经写出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并能深入行业动态进行独立思考。这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总体而言,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报纸编辑业务不仅面临新挑战,同时带来了无限机遇。“报纸编辑”课程的改革将是一个长期又艰巨的任务。培养编辑人才的高校,要紧跟时代、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才能贴合实际人才的要求,培养出符合全媒体时代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晓程,范玉金,王海涛.报网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教学改革探析.新闻知识,2011(2):70-72.

[2] 薛冰华.报刊编辑教学改革刍议.湘南学院学报,2011,32(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