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低碳经济研究3篇

时间:2022-12-20 10:05:19

摘要:

关键词: 低碳 经济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研究3篇

低碳经济研究1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1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凸显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中国制造2025》也将“绿色发展”作为基本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关注的议题。要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不但要求提升认识,落实行动,更要找准问题,识别原因,为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数据。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揭示不同地区特别是县域层面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形成的绿色发展瓶颈,既有助于掌握变化态势和演化趋势,也有助于以先进地区经验引导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并为强化改革措施和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县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1.测度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在低碳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重要需求的背景下,学术界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化。日本学者KayaYoyichi在1989年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Kaya公式,美国学者JosephStiglitz在1997年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的举措。经济学家积极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11年美国学者LesterR.Brown提出了包括自然环境、资源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随后,在2012年UNEP便建立了涵盖资源效率、经济转型、人类福祉的绿色经济测度框架。国内学者在基础理论、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研究中,一些研究从绿色增长或发展现状或结果出发构建指标体系;一些研究构建了包含碳排放、碳源控制水平、碳捕获能力和城市化水平等多维度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在省域层面,有学者对内蒙古和江苏的绿色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也有学者测算了全国各省绿色发展水平及空间演化特征。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将三者整合起来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少;为强化三者联系并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通过改进县域全面发展测度指标体系优化进行实证测度,旨在为发展实践提供数据支撑,为制定改革发展对策提供参考。

2.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沿着概念界定、测度指标设计、实际测度、结果分析、提出对策的思路,全面分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内涵,对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分析提出对策。在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环节,坚持以下几方面原则:一是突出独立性与协同性的结合,既确保指标本身内涵的准确性,不存在歧义,又确保同类和同级指标的同向性,能形成有机协同和相互支撑。二是坚持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指标体系既要能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又要遵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规律。三是坚持全面性与重点突出的结合,既要全面考虑到相关影响因素,又要凸显主要影响因素,这就需要对关键影响因素和一般影响因素加以区分,从而达到要素完整,因素简洁的效果。四川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2020年11月25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会,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指导下,提出四川要抓住机构改革机遇,提升地方和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层级和力度,实现横向、纵向“双向”发力,并首次将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污染防治攻坚战、省政府目标绩效等评价考核体系。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在“十三五”期间的人均碳排放在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6个省份中处于最低,由此反映出尽管四川经济体量大,但同比之下碳排放控制相对较好。从具体数据来看,碳排放累计下降25.9%,总体上减少碳排放约9500万吨;2020年的全年碳排放强度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75%以上。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具体做法来看,四川通过创新实践,可供借鉴的经验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大力开发水电资源四川各县市的水电水电装机量的总和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目前处于全国第一,发电量占比达到了80%以上。与此同时,四川在最近五年中平均每年向省外输送的绿色电能达到了1400亿千瓦时,从1998年开始至2022年向省外输送的电能累计已经突破了1万亿千瓦时,这大大减少了相关省份的电煤消耗,不仅降低了本省的碳排放量,而且还助力相关省份减少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2.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目前,四川省已经建成的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了1.4亿平方米,通过打造低碳人居环境,为倡导低碳生活提供有力支持和现实条件。在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已经达到了50%,城市公交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比已经超过了50%。总体上看,四川省县域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县域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四川省2005至2020年以来的温室气体清单,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总体区域稳定,大致在3亿吨左右,但与此同时,全省绿化面积和植被覆盖率在持续提升,加之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较高,因而碳排放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川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测度与结果

1.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及其建设水平测度的相关文献,并查阅相关政策文件;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四川省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相关数据资料;应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基尼系数、泰尔指数、σ收敛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其中,用于县域层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评价的三级指标取值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权威机构网站及各种权威统计年鉴,包括全国及各省市统计年鉴、环境状况公报及一些专业统计年鉴,如《四川统计年鉴》以及eps数据库、wind数据库等。

2.数据分析方法根据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内涵和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主要采用采用KMO统计量检验和巴特利球状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导入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KMO统计量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其中,KMO统计量检验用于判断变量间的偏相关高低,取值区间为0~1,KMO统计量大于0.7,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越接近1,变量的相关性越高,越适合因子分析。选取在主成分中负荷系数绝对值>0.8的指标进入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和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测算各个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最终的评估价值和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绿化度,二是资源节约度,三是环境友好度,四是政策支持度。

3.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测度结果与分析根据四川省县域经济数据获取情况,收集到的县域数据资料中,有78个县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资料相对较为完整,且78个县的分布较为均衡合理,涵盖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县,适合进行分析。为了评价四川省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运用ARCGIS空间分类方法中的自然断裂点法对收集到的78个县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以经济绿化度、资源节约度、环境友好度、政策支持度水平和绿色发展综合水平为主要内容,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共五个水平区。根据测度结果,2020年与过去几年相比,四川省经济绿化度水平整体上持续提升,成都居于高水平区,德阳、攀枝花,以及绵阳、达州、雅安、乐山、自贡、宜宾、内江等地区都得到持续提升,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广元、南充、广安、遂宁、资阳、眉山和泸州等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也持续优化。2016年至2020年,从总体上看,全省各县经济绿化度水平已经从较低水平区和中等水平区向较高水平区迈进,表明四川县域经济绿化度水平在不断提升,其中,绵阳、宜宾、德阳、南充、眉山5个地区的绿色化度水平提升达到显著水平。从资源节约度分析来看,2016年,资源节约度处于高水平区的县只有4个,至2020年已达到18个,并且有超过50%的县已经从较低水平去区和中等水平区分别迈进较高水平区。

其中,资源节约度处于高水平区的县主要分布于雅安、巴中等地区。发展提升较快的县主要分布于绵阳、眉山、攀枝花等地区。从环境友好度分析来看,2020年,环境友好度处于高水平区的县主要分布于广元、雅安和达州等地区,其次是广安、资阳、遂宁,成都等地区。总体上看,环境友好度处于较高水平区以上的县主要分布于川东北地区。从政策支持度分析来看,政策支持度处于高水平区的县主要分别于成都、绵阳、德阳、自贡、宜宾、泸州、攀枝花等地区。纵向发展维度上,各地对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横向对比来看,各地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支持度在空间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中,成德绵注重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科学技术发展投入较大。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对绿色发展的认识逐步提升,政府支持度水平明显提升。四川县域绿色低碳转型对策建议在四川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进程中,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得到深入的推广和普及,为产业、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还存在以下具体问题:一是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尚需优化;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仍需增强,环境污染呈现波动;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区域差异较大,部分地区仍需加强;四是地区之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资源、环境、政策各方面发展的协调性尚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四川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绿色发展意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和谐有序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参与和支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不仅需要这一代转变观念,更需要培养下一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一些发展成效显著地区的案例,让人们直观感受保护生态环境给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好处,增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意识,并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和行为。

2.要提高科技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进步是提高发展效率的有力推手,要通过提升生产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技术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3.要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目前,四川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具体情况,充分依托页岩气产区的开发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对于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者:陈光玖周群英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低碳经济研究2

1煤炭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

自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势日益向好,煤炭企业也以“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为导向,以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抓实抓细环保规章制度、环保项目手续、环保工程督导、环保隐患排查、污染排放监测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六大环保领域。深入开展强基础、促减排、除隐患、创一流活动,协同推进减污降碳、节能降耗,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在蓝天、碧水和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一定的成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和环境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实现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稳中向好[1-3]。

2煤炭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转向“深入”,从齐抓共管构建生态环保大格局来看,煤炭企业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很多不足。首先,绿色低碳的环保政治站位有待提高。在环保形势特别严峻的情况下,部分煤炭企业领导干部仍心存侥幸,未形成高压态势,这是部分煤炭企业干部思想上的不重视,行动上的不落实,结果上的不放心。其次,联动机制建设存在短板。政府部门对生态问题态度发生转变,目前已形成环保牵头、多部门协同执法督察,绿色低碳环保等工作在政治工作中的比重日益突出。然而,部分煤炭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生态环保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营、贷款融资等方面产生的联动效应,环境保护制度与其它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环保的管控工作已脱离单打独斗范畴,需要形成合力解决问题,从制度化实现流程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次,煤炭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精益化水平不足。部分煤炭企业在绿色低碳环保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维护管理不专业、运行投入无保障、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等现象,污染防治设施发挥的作用不能保持稳定,污染物不能连续稳定达标排放,绿色低碳环保精益化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4]。煤炭企业绿色低碳环保“三同时”落实不到位。一是在新、改、扩建项目在项目初步设计时期,对于绿色低碳环保专篇的编制仍不够全面,项目选址未充分考虑所在地生态保护红线等敏感目标,导致环评手续难以推进;二是部分项目存在“久试未验、批建不符、未验先投”问题,绿色低碳环保工程进度推进慢。近年来,部分环保工程存在施工进度慢、建成效果较差等问题,“钱没少花、事没做好”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煤炭企业的矿井排矸场取土手续未完善,取土方式不规范,取土后未及时采取防扬尘措施;在排矸作业中存在坡面过陡、矸石裸露、局部自燃等问题。部分单位还存在环保、节能、取水手续不完善,职责不明,对污染防治设施监管不到位,对环保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矿井未配备环保科和专职管理人员,污水厂委托运营单位专业程度低,相关手续和台账资料不健全,不具备环保管理现代化基础[5]。

3煤炭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路径研究

首先要从思想意识出发,贯彻国家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能耗双控工作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污染防治攻坚决策部署,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攻坚克难,进一步深化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核心管理决策机制。成立煤炭企业绿色低碳环保工作领导组,下发实施办法、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精准对标环保一流企业,以精准提效、目标管控、靶向施策为核心,全面加强对各重点用能企业的考核评价,持续提升能效水平,形成长效节能管理机制,推进节能管理绿色低碳发展。在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以目标为导向,强化思维变革、意识变革和模式变革,不断推动绿色低碳环保责任“法治化”“制度化”“本质化”三化建设,稳步提升环保精益化管理水平。从政策上严格把控,严堵环保漏洞。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三线一单”和项目准入,全面贯彻“环保责任法治化”理念。积极推动煤炭企业重点项目及历史遗留问题的环保手续办理工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证照手续办理在建设项目中的前置约束作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联合监察、专项督查、暗查暗访、动态检查力度,以铁的纪律和“零容忍”态度,严守环境安全底线,保障环境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碳排放管理是我国十四五乃至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事项,煤炭企业要组织成立了碳排放管理领导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公司碳排放工作,积极开展减污降碳措施,全面开展企业燃煤元素碳含量等数据的实测和碳排放核查工作。生态环保工作是“一把手”工程,煤炭企业必须严格“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提高政治敏感性,努力做好源头防控、过程严管、精准治污、严肃问责的环保监管机制。以“环境守法”为底线,主动对接各项新下发的环保政策及法规条例,提前谋划布局,稳步提高污染防治攻坚的主动性和超前性。在生产经营管理全流程和各系统各行业质量标准化体系中将环保列入考核内容,形成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工作责任体系,坚决做到“不环保不生产”。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煤炭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主体责任,机制上要实现上下协同、部门联动,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项目引领,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落到实处。科学强企、人才强企。坚持科学能用,实现信息化管理,强化智能管控。强化智能管控,着力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通过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立能耗“双控”预警制度,实行能耗在线监测大数据管理,提高节能管理效能。煤炭企业科研资金要大力支持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类项目,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切实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污染防治技术落后、节能降耗能效低等技术短板,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治污关键技术突破,形成较大规模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强企,实施低碳绿色环保人才战略。进一步加强煤炭企业环保和节能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煤炭企业可以举办技术比武、授课培训、专题讲座、节能宣传、管理培训等专业知识培训,持续提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环保“铁军”。切实加强队伍环保基础建设,以提升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岗位人员操作技能为重点,针对实际操作人员,分层次开展岗位操作规程、风险识别、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业务技术培训;针对绿色环保和低碳节能管理人员开展综合业务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同时,选拨精兵强将补充到环保节能战线,打造一支管理、技术、操作、监察人员各司其职、职能相配的队伍,持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

作者:申炜 单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

低碳经济研究3

引言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日益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加快实现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理念逐渐引起各地人民的关注。要想快速将我国低碳理念投入实践,必须明确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然后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涵和误区

一、低碳经济的主要内涵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追求低能耗和环保。低碳经济其实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追求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等,在当前绿色经济理念下呈现出健康的发展趋势,比如合理回收利用各种化石能源、提高化石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共同打造清洁、高效的能源结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和技术驱动力,主要是制度体系的创新。健康发展是我国对现有制度体系的创新思维方式,也是一次重要的历史变革。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理念下,大力推进全面绿色发展,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国民经济。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带动当地经济健康发展,为全社会高效、平稳、持续、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经济基础。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思路,促使生态文化旅游与资源循环经济的和谐共赢,坚持可持续、环保的绿色发展模式,可以进一步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

二、低碳经济的误区

目前公众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尚不能全面、系统地认识,仍然存在一些重大的误区,主要表现为:第一,低碳经济是一种受限制的经济结构,即贫困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低碳经济的本质是限制一些高耗能产业过度发展;第三,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投入大量人力成本,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四,低碳经济的概念离人们的生活很远,几乎不涉及个人利益。这些误区严重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限制工业经济的发展,也不是禁止有污染工业的发展,而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从实际出发,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实现绿色发展。在当前社会,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公众的共同事业,涉及每个人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促进低碳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我国很多学者都充分认识到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所以从各个角度探索低碳经济的价值和意义。从国际上看,由于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的影响,世界各国对气候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十分重视本国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走上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转型的道路。在我国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的发展目标是走低碳经济路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极快,城镇化水平也在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条经济发展路线可以给我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有效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实现低碳生产

若想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深入发展,先要努力确保低碳生产的落实。低碳生产是我国持续稳定发展所必需的主要生产方式,实现大规模的低碳生产并不一定意味着实施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就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大规模的节能减排是不现实的,所以先要强调低碳生产的优先性,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比如减少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出发,加强源头控制,实现能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作用,减少自身的碳排放。实现低碳生产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逐步转变经济结构的同时实现“轻生产”计划,逐步摆脱中国传统工业的重工业生产。真正的转型是发展绿色服务业,进一步降低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实现低碳生产,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实现低碳消费

动员公众参与低碳排放、绿色循环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实践,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从日常生活的各种消费、衣食住行问题出发,每个人都应树立健康的节碳意识,在做出消费决策时,还要尽可能地考虑影响家庭开支的一切因素,合理避免过度浪费。旅行和购物时,尽量使用小排量汽车出行,或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在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多地使用手机、电子邮件等传输信息,减少打印机和传真机的使用,节约用纸。外出和在家休息时,应及时、适当地关闭电脑或显示器。另一方面,在积极建设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中,要积极推动生态循环产业的发展,加快低碳排放和城市建设的进程,利用生态节能技术发展创新成果、实现生态城市群效应,促进节能减排、环保减排专项工作有效、持续、健康地发展。相对而言,居民的健康低碳排放和绿色消费模式具有相当高的实现度,可以直接促进我国低碳排放的实现、推动人类社会低碳经济模式的良性发展。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在当今世界推广高效、低污染、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是推动经济增长最快、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毫无疑问,我国正在大力推动高效、环保、可循环、可再生能源的有序发展。在我国传统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仍是主要能源,在能源消耗系统中的占比甚至接近70%。化石能源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最终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物质资源和生态资源为代价的,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仍需大力推进各类高效、可替代、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创新。我们必须注重新型能源技术产品和各种优质清洁能源的生产,努力实现自给自足,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生态建设全面、绿色、协调发展,进一步实现环境保护。一方面,要确保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得到充分、广泛的利用;另一方面,要充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能源以高效、可持续的方式进行消耗,减少各个城市的温室气体污染,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节能、低碳排放、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大宣传教育工作

加大对低碳经济建设的正面宣传,才能充分唤醒公众的绿色低碳意识。一方面,政府要注重利用新兴公共媒体,充分宣传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倡导公众基于自身真正实现低碳排放,形成低碳生活理念和低碳工作方式,鼓励全社会更加积极热情地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激发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保障低碳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分析力度,对公众低碳经济误区进行知识科普,准确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及时有效地向公众传达正能量,打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网络渠道,更好地与公众就如何继续发展中国低碳经济进行沟通,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全社会的参与作用。

五、财政、税收等宏观政策支持

构建循环、高效、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经济环境体系的改革创新。在现代环保技术发展史上,需要逐步采用更高水平的技术装备,快速替代过去一些落后的、重污染的技术装备。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环保体系,可以有效测量环境碳浓度,控制污染源排放强度。这些创新的科技手段,也离不开对环境污染防治新产品开发等相关研究领域的资金投入,因此,未来国家仍有必要加强对企业的财税政策的支持。在金融体制创新方面,一是开辟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研发、技术融资和担保贷款渠道,为节能环保的合理发展提供更多保障;二是依法监督和规范管理,严格完善和落实各项措施,积极推进资源全过程利用、生产过程节能、低碳排放的综合财税政策,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治理或资源化利用固废污染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国家对企业能源消费、管理等环节征收能源税,增加了企业消耗能源的成本,引导企业节能减排,从而促进全社会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六、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用于加强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长期计划的控制,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恶劣影响。减少碳排放的总体成本通常较高,而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的平均成本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国家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和相关设备,直接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来看,碳排放权交易应该遵循科斯定理。因此,在绿色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框架下,碳排放权交易必将成为解决我国生态污染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有效结合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面临的技术问题和全球可持续协调发展面临的经济问题,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解决这些关系重大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全球清洁经济发展协调机制(CDM)项目的部分项目,还没有真正完整的全球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可以间接推动相关企业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进步与创新,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通过完善有效的市场激励政策和政府外部监督约束协调机制,争取减少节能减排的成本,实现预期的节能减排目标。同时,要注意充分利用与欧盟交流的贸易经验,大力鼓励发展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下,为国家实现高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平台。结语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低碳经济符合社会逐步发展转型的需要,也符合各个国家加强经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的需要。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关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关乎国家相关的战略发展。因此,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做好低碳排放等规划。虽然部分资金、技术和装备可能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政府应更加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制度优势,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历史经验,建立并完善我国各个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晓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22(5):65-67.[2]刘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7):50-51.

[3]支莉.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22(5):131-133.

[4]王迅.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技术经济,2020(S2):128-129.

[5]戴金枝,王婧,吴红娜.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思考[J].当代旅游,2019(4):20.

作者:冯子洋 李昀时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