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网络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2-12-08 11:05:36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并改变着教育内容及方式,针对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对其实行整合,有助于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及能力。

关键词: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教学范文

网络课程教学范文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教育内容及方式出现了变化,把信息技术和公安专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公安教学质量,锻炼学员的创新精神及能力,符合时代对公安人才的要求。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地方正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公安部门也表明了这样的发展战略,发展智慧公安。伴随科技的转型升级,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改进公安训练模式,为促进公安教育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有助于培养应用型警务人才。改变传统思维,优化训练方式与模式,主动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制定实战训练体系,持续提高教育实效性,为再造警务流程,更新队伍管理方式,提供强大的支持。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安教学的优势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对于公安教学的优势,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即提高警察实战技能;助于师生交流,推动个性化发展;增强获取信息及解决罪案能力。

(一)提高警察实战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将知识表达多媒体化,基于集成化教学环境,能够将教学内容、材料构成整体,向学员进行提供,可把相关材料、案件模拟等,设计于相同界面,通过教官的有效控制,便于学员的学习及实践。并把犯罪手法、特征与公安科技,编入至有关课程,除了能够让学员学习本体知识,也使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更为关键的是,可把一些难以接触的公安知识,例如怎样处理剧毒物与实验室难以完成的,衔接于网络课程之上,基于信息化环境,供学员模拟操作,进而增强他们的操作技能[1]。

(二)助于师生交流,推动个性化发展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交互性相当有限,学员很少有机会向教官表达个人对问题的意见,也难以叙述,处理问题的实际过程,学习问题缺乏沟通。实际上,公安专业教学特点,强调学员和教官一起探讨、交流,尤其是治安形势发生新情况,而课本和现实的脱节,更需学员和教官的交流。而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交互形式呈现信息,学员和教官能够基于网络课程评论区,彼此沟通、探讨,且调节学习内容及进度。通常采取大班教学,统一内容、不变方式来培养人才,会影响到学员个性的发挥,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而通过网络课程,能够有效组合必学、选学内容,彰显课程知识与有关知识,并且公安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官指导,围绕学员自主学习,这能让学员根据个人情况,来设置及安排学习,切实成为学习主体。

(三)增强获取信息及解决罪案能力公安专业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犯罪活动,要寻找线索,基于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找到案件突破口,需要具有这样的能力,筛选信息,精准判断信息的真假,加工及处理信息,且有着较强的表达信 息能力,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这些关键内涵在信息技术和公安教学的融合,是培育公安人才的有效手段[2]。信息技术和公安教学的融合,关键在于结合教育技术理论,基于公安教育教学,确定该项技术的运用模式及策略,核心内容包括:公安教学中,有机结合信息技术,采取信息技术方式,主动转变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挖掘与管理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等。

二、公安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就依托于物联网的教学环境而言,它的智能集成度较低公安教育训练基地,在诸多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例如警务实战训练,然而,传统教室在很多方面和智慧教室不匹配,其中包括功能布局、数据共享等。一般体现于:1.教学环境管理集成度较低。2.交互教学方式单一。3.不易获得教学资源。4.难以延伸教室功能效果。5.内容视听感较弱[3]。

(二)实训手段较为滞后按照调查研究,学员在诸多方面的发展和模拟训练存在突出联系,例如技能及行为。而对于仿真智能来说,它是基于一定情境及环境,开展感受及应对处理的训练手段,存在显著优势,智能分析评价、操作可靠等,且被大力推广于较多领域,例如军事方面。现如今,基于虚拟现实的多项技术,其中包括环境及交互仿真等,所建立的“人—机—环境”训练模式,还没有广泛应用于警务实战训练。例如,结合某区大客流应对处置实际,进行了“人群管控”训练,学员基于进行多个科目实训,其中包括穿插、封锁等,即便具备了一些实战技能,然而,因为没有开展模拟对抗训练,一定程度上造成体验不够深入,可能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三)基于教育大数据汇聚的加工使用率不高大数据由于存在诸多特点,共享性正影响各行各业,思维、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中对于教育大数据来说,它的价值一般体现于:可以促进教育管理合理化,促进教学模式革新,助力切实达到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评价制度重构,提高教育服务个性化等。在实施教育培训中,切实达到训前合理预测,教育训练中有效干预,训练结束后多维诊断。

三、信息技术与公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一)建立智慧教学环境,达到融合资源与服务的目标对于该类教学环境来说,其关键为“以人为本,围绕学员”,针对智慧教室,从本质上来看,学习环境,基于信息技术的促进进而诞生的,且可以为学员的学习创造支撑环境。根据集约高效、功能完善原则,构建智慧教室。1.于空间之上重新布局,且实行多功能拼接课桌椅,对传统教室进行改造处理,进而形成多功能教室。2.引入人脸识别,在刷脸的前提下,就能自动启动或关闭教室中的设备,例如录播系统。3.采用多项教学信息技术,其中包括双屏互动及自动录播等,让教与学变得更为方便[4]。4.建立智能训练点,通过直播课堂等进行线上培训,不但可以缓解工学矛盾,也可以让学生获取优质资源。

(二)突破教学空间壁垒,建立“现实+虚拟”培训模式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朝着混合式、合作式学习进行转变。借助移动端学习平台,根据O2O架构,打造无缝学习环境,通过有关的应用模块,其中包括学习管理、评估研究、技能及证书管理等,基于网络空间,提供针对性学习服务,进而实现实战技能的获取及内化,切实达到人人都学,何时何地都能学。大力开发仿真智能训练系统,基于仿真智能环境,通过开展模拟训练,进而来增强感知体验度,以及提高学员沉浸感。此系统引入钢架结构、PLC,用于进行人群管控、应对处置训练,且能够自动控制调整多项内容,其中包括人群密度、光线强弱、噪音等,尽可能模拟呈现环境及情形,基于逼真环境与状况,来进行人机对抗训练,且能够借助数据收集研究,来检验效果及完善教育训练方式。

(三)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推动大数据在教育中的运用行业领域日益根据数据与分析,来制定决策及规范,而并不是凭借经验及自觉。学员在学习中,会形成很多的行为及结果信息,基于构建数据生态链,让组织及个体均可以共享数据,获取数据红利。就教育部门来说,针对教学管理信息,基于对其的筛选及研究,可以准确测评及判定学员的有关方面,其中包括学习行为、效果及欢迎度等。通过数据研究,标注能力标签及画像,为人员选拔、岗位分配提供有力的根据[5]。就学员个人来讲,依托学习行为及结果信息分析,可以掌握个人学习需要,对技能的把握情况,乃至一些薄弱环节,且加以优化,进而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为了达到信息技术和公安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采集与挖掘公安教学资源,构建校园网及资源库,与有关网站衔接,确保网络无阻,在课程整合建设方面,重要的物质条件,将校园网当作载体,打造专题网站。在对教学网站进行建设时,需要遵循教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为达到深度整合的终端。开发有关公安专业网络课程。结合教学设计,基于合理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根据媒体素材及网络课件,开发公安专业网络课程。

1.明确教学内容。进行公安学科教育教学,借助网络教学,是没有必要的,针对网络教学,需要选取发挥其优势的内容,来对网络课程进行开发,对于教学内容来说,最好为较为健全的教学单元,以便能够更好符合学员的需求。

2.明确内容呈现方式。结合教学设置,明确知识点应该借助怎样的媒体来表现,考虑单种还是多种媒体,为自动还是交互呈现。针对一些关键内容,还应该构建虚拟学习环境,要求学员动手与探索,关于盘查及搜身的内容,可借助图解虚拟现场环境,要求学员模拟盘问站位,探索合适的位置及距离,然后借助视频呈现实例教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点。

3.设置教学网页。借助有关的网页制作工具,例如ASP,把明确的教学资源、教学功能模块组织于网页之上,且借助“超级链接”进行联系。对于网络课程设置来说,应该打破演示型模式,注重提升学员参与度。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公安学科教学基本模式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教学旨在培养信息素养及操作能力。基于信息环境的公安教育教学,在该项技术帮助下,开展教学及学习,提升教学效率,转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明确学员的主体地位,对于公安专业老师,结合实训目标来整理教材,采取适当形式来展现,例如课件。接受了学习任务,基于老师的引导,借助其提供的材料开展自主学习,且借助该项技术完成任务[6]。

1.个别化教学模式:学员结合自身基础及能力,借助网络来学习,在碰上疑难问题的情况下,结合学员所提出的问题,采取相应方式解答,其中包括网络方式及集体方式等,对于公安理论、常规现象等教学,该模式有着较好的适应性。

2.案情交流学习模式:基于有关的学习问题,进到网络课程讨论区,表达个人的看法。处于同一时间,针对某一种犯罪活动,学员能够表达个人的观点,和老师或同学沟通,且就感兴趣的观点,和同学协作,一起论证。对于讨论区内容,因为它的开放性及共享性,交流过程中,除了从老师处获得知识,也从同学处、网络课程获得知识。教育教学中,老师需要参加学员的交流,且适当监控讨论内容,确保讨论可以满足教学目标要求,避免与当下主题不符。

3.案件侦查合作学习模式:有不少的公安工作,需得到多个警种协力合作,对合作精神进行培养,有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此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符合教学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结合学习需求,明确主题,结合案情需求来分工,安排协作学习活动,竞争、设置与扮演,给出和学习主题有关的内容,针对这一类案件的处置,搜集有关的措施方法等,研究所获取的信息,判断真伪、筛选优质资源,使学员开展知识建构,产生有关的处置结果,且客观评价这些结果,产生观点意见,实现意义建构。

4.发现式学习模式:对于学员掌握搜集线索方法的培养,发现探索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渠道,此学习模式,助于培养学员把握科学的态度及方式,助于加深理解所获取的知识。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深度融合,借助数字化共享资源,能够建立学习情境,助于学员发现和探索,处于此学习情境,引导学员观察及开展操作实践,用较短的时间,针对事物变化,相对容易地找到其因果关系,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开展意义建构,产生概念,获取知识。总之,基于智慧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而推动教育的革新,已是信息时代的方向。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推广,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正持续深入,信息化教育在诸多方面持续获得进步,对教育教学,催生其结构及形态出现革新、转型。对于公安教育部门来说,跟上时展脚步,基于智慧公安、政工建设,将数据当作基础,开放视为策略,智能当作目标,积极探索公安教育发展的渠道及方法,全方位推动该项技术和公安教育进一步融合,针对民警队伍,持续提升其素质及战斗力。技术和学科课程教学整合,在公安教学改革方面,这为一项新的课题,不管是资源开发,还是教学模式,均不具备现场经验,但在公安专业教育教学中,伴随信息技术的融入,整合必然属于一种关键的教学形式,在优秀人才培养上,该教学形式会起到显著作用。

作者:张帅奇 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网络课程教学范文2

1研究背景

1.1技术变革引领学习资源的转变随着全球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类大步进入了信息时代,社会以惊人的速度向着信息化发展,“互联网+”的理念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与时俱进,“教育信息化”“网络公开课”“MOOC”这样的词汇经常出现在报纸杂志上。《美国2016教育技术计划》(简称NETP)中提到,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中,而且也发生在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中[1]。许涛(2016)认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得学习日益呈现出数字化、个性化、社交化、碎片化、泛在化等特征[2]。目前,学习者的知识来源不再仅仅是教师和书本,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以其全面、简便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所接受和认可。为让不同年龄层次或者不同受教育水平的人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得到很好的体验,规划设计出优秀的网络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1.2问题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高阶能力是指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制定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综合运用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的能力[3]。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能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32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要“注重思学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

2概念界定

2.1问题导向式学习(PBL)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是由美国学者Barrows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PBL的定义进行了概括,下表是部分学者对于创新定义的汇总,如表1所示PBL是将要学习的内容放在结构复杂的但是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学习者也学习到了问题背后隐藏的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高阶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化身为资源的提供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起到辅助作用,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PBL的具体内涵如图1所示,PBL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机会,利用PBL进行学习的学生往往比利用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效率要高。PBL最大的有利之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继而在各个学术领域获益[9]。

2.2在线课程在线课程(OnlineCourse)的教学活动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也叫网络课程。在线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第二个就是用来支撑教学的网络环境[10]。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指的是用来辅助网络教学的教学资源、网络工具以及在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1]。

2.3在线课程设计在线课程设计是依据课程要求的目标来对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资源以及课程实施过程进行选择的过程。它一般分为两大部分的设计,一个是课程设计,另外一个是教学设计,两者是内容和过程的关系。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在前、教学设计在后。在课程设计阶段,主要研究的是教什么,也就是研究在线课程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如何确定教学结构和配合教学所需要的活动;教学设计阶段主要研究的是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研究在线课程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手段[12]。何克抗老师(2004)认为设计就是为某种有实际效用的东西进行构思和探究,这必须要用目标来指引过程,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出一样新的东西[13]。巴那斯(Banathy,2007)认为,设计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性活动,它的主要目标是说明一个可供选择的、所期望状态的观念和图景,描述系统的表现或模式,为所选模式的开发和实施制定计划[14]。在线课程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而是一个高级的认知建构活动,为了做出更好的设计,设计者不应该使用固定的模版,而应该根据情境进行设计,注重创造性和灵活性。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PBL研究现状分析

3.1.1国外研究现状PBL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基尔帕特里克(Wil⁃liamHeardKilpatrick)所提出的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15]。基尔帕特里克认为问题导向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等学习模式有着紧密的联系。PBL最早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首先在加拿大的OntarioMcMaster大学医院试运行。20世纪60年代迈克·马斯特(McMaster)医学院的老师们开始逐渐关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传递但却忽略学生实际技能培养的现象。在医学院中,老师们常常可以发现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考试中都可以表现得很优异,而在临床诊断中的表现却不尽人意。为解决这一矛盾,巴罗斯(Barrows)开始将PBL运用到教学当中,这一模式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习者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之后,巴罗斯组建教师团队集中从事PBL方面的研究,PBL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基本思路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得以运用。以温格(Wenger)为代表的认知学徒派倡导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调整师生角色,重视学习者的社会互动性;范德堡(Van⁃derbitt)科技小组通过实践证明了,科技是实现学术目标和科技化目标的重要工具,要将科技手段广泛运用到PBL中去;斯卡达玛亚和贝赖特(Scardamalia&Bereiter,2003)认为所有学习过程的重心都应该是问题、问题解决以及共同完成团体所背负的任务,对学习者的评价应从他对团体贡献的大小着手,提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培养专业能力的关键;埃德温和菲利普(EdwinM.Brldges&PhiliPHallmger,2004)认为,问题是任何学习的起点,我们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毫无例外都是由问题产生的,学习者要为小组负责,活动是小组的活动,强调学习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3.1.2国内研究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陆续开始研究国外的问题导向式学习理论,并尝试探索如何将这种先进的理论引用到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去。以“PBL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为相关词,通过万方数据提供的知识脉络分析,国内在2000年的时候就出现了PBL的相关研究,且总体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国内研究者越来越关注这种教学方法。汤丰林(2005)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变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现状”[16];刘儒德认为“PBL理论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和教学规律吻合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应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17]。胡杨玲(2014)认为与其他众多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方向[18]。在实践方面,蒋玲老师选取了初中物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并运用了PBL方法进行了教学设计,最终将其运用到课堂上。课程结束后,无论是从学生处回收的调查问卷还是最后的测试结果都显示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学习的重点。很多学生反馈,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学者周宏燕选取了数学中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进行设计研究,设计完成之后进行实验,将问题导向式学习中对问题设计的原则、设计方法与实验过程进行比对,从而来验证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及有效性[19]。

3.2在线课程设计研究现状分析

3.2.1.国外研究现状当前,在线课程设计已经成为了远程教育领域当中的热点话题,国外对在线课程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很丰富。美国心理学家加涅(Gagne,1999)在其著作《教育设计原理》一书中详细说明了在在线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学习者需求以及教学策略等。赫德伯格(Hedberg,2001)指出课程设计是在线课程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Hellett(2010)提出了在线课程的设计需要分为六个环节,即:教学分析、制定目标、策略选择、技术选择、活动设计、评价反馈。Shimizu(2005)认为教学设计者首先要了解教学设计,然后再运用课程设计策略来开发在线课程[20]。

3.2.2国内发展现状国内有关在线课程设计的研究和著作也有很多。学者武法提在《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并且具体描述了如何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洪延姬主编的《网络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介绍了高校物理类在线课程应该如何进行课程的总体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制作等,为物理类的在线课程设计提供了参考。通过对国内外在线课程设计的研究现状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对在线课程设计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探讨某个具体学科的在线课程设计;第二类是关注在线课程某一环节的设计;第三类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在线课程的设计。无论是关于哪一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3问题导向式在线课程研究现状分析

3.3.1国外研究现状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地开展了问题导向式的网络教学。美国和英国先后提出了要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整合,“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两国典型的教育改革战略。战略中明确要求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工具的积极作用,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为了理解的教学》提到:“要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所有教学策略都必须有助于学生对复杂学科内容的理解。”英国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项大型国际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在该项目的5.2版教材中,引进了ASCD(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出版的《通过设计来理解》作为新版教材更新的主要内容,该模块中特别强调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要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本身,还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将学习内容和自己已收获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运用到日后决策或者其他行为当中去。

3.3.2国内研究现状黎加厚(2006)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训练”,课题中重点突出了国际上关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最终将研究结果设计制作成培训教材,动员课题组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学习,致力于将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在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中创造出一套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胡小勇(2005)则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种类丰富的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深入探究如何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从而实现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地理解。同时,他也强调,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学中的“问题”,学会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

4结束语

有关问题导向式学习的研究,国外已经形成一些较为典型的研究流派及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医学的研究与实践上比较广泛和成熟。国内对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教育领域。虽然PBL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对PBL的研究都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在线环境下如何开展PBL还值得深入探讨。国外政府对在线教育的投入很多,优秀的在线课程层出不穷。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是缺少相关理论的引导,导致许多在线课程的教学活动和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作者:顾笑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网络课程教学范文3

0引言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专业性,教学知识点零碎且较为抽象,学生学习难度大。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效率低,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探索一种高效、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计算机专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1],在这一背景下,微课教学应运而生,其将视频作为载体,采用动画与文字、声音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通过3~8min视频的形式,提升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有利于明确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率[2]。基于此,研究设计了师生多重交互分享下的微课教学系统,以期为计算机网络微课教学提供参考。

1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系统设计原则与流程

1·1系统设计原则目前,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微课作为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产物,其由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又引入现代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体现出碎片化、点状的特点。教学内容包括零碎的知识点、重点题型的精讲、考点归纳等,还包括教师教学经验的展示,其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不仅适用于移动学习时代课堂教学,而且同样适用于个性化学习及深度学习需求者。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利用了Web技术,通过Java编程能够动态控制网页内容,在B/S模式下,利用浏览器能够对服务器进行访问,实现师生多重交互。在教学系统设计时应符合如下原则:(1)系统实用性。系统所提供的微课教学资源应与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相符,涵盖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代表性,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微课教学资源应覆盖多个模块知识结构,分门别类,便于不同层次学生选择。(2)界面友好性。微课教学系统界面面向全体教师与学生,应注重界面的美观、整洁、舒适,合理布局各类元素,便于操作,具有实用性。采用模块化设计,不同模块独立存在,便于后期维护。(3)共享交互性。为实现师生多重交互分享,在系统设计时应注重交互性,为师生搭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进行资源分享。

1·2系统设计基本流程微课将视频作为载体,将枯燥的、抽象的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从时长上看微课一般为5~8min,最长控制在10分钟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且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应用基础广泛,视频制作阶段教师应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布置任务,学生在微课学习及课下巩固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其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师生多重交互分享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系统整体架构

2·1平台总体设计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时,首先应明确教学内容,教师结合教学大纲搜集相关资料,将课程内容进行细化,细分为多个小知识点,然后针对每一个小知识点设计微课视频,完成教学资源及微视频制作后,可以将其上传到在线教学平台,学生能够在平台上进行下载,便于课前预习及课后巩固复习。微课教学重点突出、指向鲜明,以视频片段作为主线,对包括教案学案在内的教学设计进行统领,与课下收集的多媒体素材、教师课后反思及学生反馈等构成了一个结构紧凑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减少了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依赖,能够在课下通过微课教学系统获取资源自主学习。在线教学平台的构建应满足如下要求:①能够在系统上完成自我测试及在线评估分级;②涵盖海量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视频资源,能够覆盖各类知识点,并有配套练习资源;③具备视频资源查找功能及知识点搜索功能;④满足学生自我测试需求,拥有丰富习题资源;⑤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平台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1)测试模块题库可以根据题型将测试模块分为不同的种类,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先选择题库,通常一个模块均有专用的数据库,模块下的主题设置了对应的题型,实例与记录相对应,属性与字段相对应。学生在进行自我测试时,需要对考试规则进行仔细阅读,并根据需要选择对应测试模块,然后由系统对试题进行随机抽取,进入测试界面进行答题训练。学生作答完毕后交卷,系统能够对学生作答进行自动评分。(2)知识点微课库其主要涉及到微课视频制作,完成制作后上传到微课教学系统,并具有下载、删除的功能,其流程如图3所示。(3)知识点对应练习库登录系统后能够结合学生测试结果自动给出学习方案,学生根据系统知识点进行搜索,观看微课视频课件,并进行对应练习,加强实践训练,最后进一步测试,给出评价。

2·2数据库设计采用MySQL数据库,其适用于多种操作平台,具有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安全性高,应用于网络数据库建设切实可行。研究针对用户、模块试题、微课视频等设计数据库表单,用户表如表1所示。择题主要试题编号、试题类型。试题以及选项。(2)文字编辑处理。通常需要对一个文档做多项操作,均需要有专门的操作员与其相对应,其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操作内容,Word数据库表见表2。(3)知识点关系表,其能够帮助理清知识点关系,陈述性知识点包括概念、定义等,程序性知识点包括操作流程、具体方法等。(4)微知识单元视频表。检索知识点的关键字,设置对应属性。(5)习题库,主要包括习题名称、知识点、类型。

3师生师生多重交互分享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系统的实现

3·1网站首页与导航设计作为网站的门面,网站首页能够呈现教学平台的整体风格与效果,代表了教学系统平台的形象。首页设计应保持界面合理化设计,界面简洁、友好,能够突出主题,使用户(学生、教师)能够快速查找到所需功能,具有便捷性。首页界面如图4所示。网站所有栏目均分门别类在导航栏显示,能够根据需要在导航条直接进入对应系统,可以通过该通道直接进入教学资源库、查看教学文件、进入作业系统等。

3·2用户注册与登录实现在系统注册页面对表单数据进行验证,输入用户名后,系统先判断格式是否正确,符合要求后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用户昵称具有唯一性,可以采用数字与英文符号相结合的方式,用户名顺利通过后输入密码,并进行验证,完成注册后,后续登录可以自动保存密码,直接登录系统。

3·3微课视频播放与文件上传利用Video标签能够在网页中添加各类格式的视频,其兼具多个控制属性,能够实现对视频播放速度、音量、屏幕大小的调整,还能够对视频进度进行调整,且该平台自动记录上次播放进度,方便下次继续学习,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另外,利用HTML5插件、Dojo能够同时上传多个视频文件,其实现代码如下3·4师生多重交互分享的实现微课教学系统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在课下可以下载微课视频进行学习,对存在的问题可以在平台上向老师提问,老师可以进行回复。在微课视频评论区,学生及教师均能够针对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学习经验分享。

4系统测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前,邀请教师及学生针对系统的功能、界面及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够满足基本教学功能需求,学生可以在线自我测试,反馈学习效果。教学平台界面设计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学生及教师表示满意。通过性能测试显示系统运行好、响应速度快、负荷能力强,视频可流畅播放。

参考文献

[1]李海玲,孟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西安航空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8,36(1):92-95.

[2]李雯雯.“云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以高校“产品系统设计”课程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3):75-78.

作者:罗亚萍 单位:白水县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