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模板(10篇)

时间:2022-04-11 16:59:24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例1

调查地点: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

调查对象:外来农民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目的:调查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探讨利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开展社会服务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序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 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本次调查活动,对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下岗转岗人员进行学习需求的调查。

调查情况

1、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目前,我国有3.4亿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2、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雇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等。而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甘居下风,去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简单劳动。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广大农民工对学习需求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农民工渴望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接受调查者认为,致富的障碍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2、农民工要求接受指向性较强的实用技术培训。

3、培训地点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在接受培训的地点上、方法上应灵活机动,以业余函授培训为主,脱产为辅,以实地培训为主,网络为辅。培训的时间1个月以内为宜。

4、农民工从事二、三产业的愿望增强。农民工自身及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从事农业类的仅占8.6%,选择较多的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倾向于二、三产业中的建筑、运输、纺织、市场营销、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

三、建议与启示

针对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深入思考,认真定位,加大改革力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1、调整优化教育培训专业。根据农民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传统产业和优势,围绕建筑、运输、纺织、化妆品等方面的品牌,加强机电、数控应用技术、化工、工业工程、铸造、纺织、带有专业性的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为本地培养人才。同时适应沿江开发的形势,向外地输送人才。要进一步加强省重点职业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培植示范骨干专业,强化特色专业,使设置的培训专业更贴近生产实际,职业学校的培训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2、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农民工靠的是实用技术,企业需要的是技术熟练、又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办学机制,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3、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添实验实训设备,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使受训的学员真正具有一技之长,直接上岗,对口就业,变劳务输出为技能输出。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例2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的就外出工作及部分农村外出打工的群体。他们大多集中在18—25岁的男女性,他们的文化程度都较低,大多数在高中及大专,少数在初中。都是农业户口,他们的家庭成员较多,多数在4—5人,少数在5人以上,90%的人都还未结婚。调查对象均为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工作在一些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一些企业,工资水平较低,税后平均月工资集中在500—1500元,女性平均工资水平较男性低,当然,一些人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报酬自然就要高一些,除此以外,有些人本身的能力较高,能胜任较高能的工作,工资也就当然高了。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绝大多数人都要工作12小时或更多,只有少数人工作在8小时左右,并且,工作环境较恶劣,安全保障也较低。所以,大部分人在对问及:“你对未来的发展及学习,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时,均提出这样的意愿: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工作环境,拿到更高的薪水。更有甚者,写到,自己当老板,做百万富翁。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状况

在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在竞争越来越激励,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没有知识、技能是很难在今天生活的,农民工也意识到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大多数农民工都迫切要求在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2.由于农民工大多工作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地点较偏远落后。他们不能支付较高额的学费,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有利的条件来保证他们的学习,因此,他们大多选择业余学习、短期培训等学习方式。这就不仅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也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使得他们工作、学习都不能保证。

3.大多农民工缺乏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英语能力低下、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使得他们选择学习的范围较窄,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遍的有必须的领域,如计算机的简单应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只有少数人选择较高领域,如数控技术、机电技术等。

三、改善农民工学习的建议

多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学习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学习培训的非常有限。工作不仅苦、累、脏、险,加班时间也过长而且不稳定。务工单位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市比较远,参加教育培训很不方便,就业限制、社会歧视、拖欠工资和缺乏劳动保护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城市人对农民工形成的社会歧视,使得农民工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感。这些都导致了农民工没有足够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培训,影响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我建议实施以下措施,保证农民工学习、培训。

1.构建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法规支持农民工学习、培训工作,依据法律规定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教育应该公平、公正地为每个人开放,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付不起学费而不能进一步地接受教育、从而被排除在终身教育体系之外。应该完善教育资金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以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持久开展下去。

2.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例3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一些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改善生活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需要靠劳动靠智慧去改变,这改变的契机在于学习社会上更有用、更实际的操作技能,或者是提高自身的学历从而改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现状,参加培训学习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像操作技能、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学习后可以朝其它高薪行业迈进,以另一种生活态度来过生活。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2000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我想就这些问题提出并重申自己的几个观点:

第一,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二,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三,重视教育权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的保障,农民工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适应城市生活。而农民工在进城时就在文化教育程度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着先天差距,如上海2003 年对外来流动人口调查表明:84.0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进城后因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城市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又因缺乏经费投入且无明确的政策保障,不可能有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过度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例4

中图分类号:G52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12-0068-03

进入21世纪,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使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陕西是个农业大省,在全省3700多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70%以上,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西部经济强省战略目标的关键。而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因此,对新时期陕西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程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陕西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依据,使陕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的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的界定

教育需求从需求主体来说,可分为社会的需求、生产或社会单位(以厂商为代表)的需求、个人或家庭的需求。[1]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职业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家庭或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而产生的对职业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2]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直接相关,其需求大小同时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消费需求状况。因此,教育的消费需求主要是指个人需求。

基于以上,本文对农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做如下界定:农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是指农村家庭或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职业技术需求中进行选择而产生的对职业教育有消费能力的需要。

二、陕西农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1.数据来源。为了获得陕西农村居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信息,笔者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调查问卷对当前陕西农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进行了调查。[3]调查对象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下简称“农耕者”)、外出务工的农民(以下简称“外出打工者”)和面临职业选择的农村初高中学生(以下简称“在读学生”)。其中农耕者是最主要的调查对象,在问题设计和调查规模上相对最多。调查共访问农耕者800人,经过审核筛选获得有效问卷645份。外出打工者作为农村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查的主要对象。调查共访问外出打工者600人,经过审核筛选获得有效问卷498份。初高中在读学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需求和选择意愿直接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调查共发放初高中在读学生调查问卷60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66份。

2.陕西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现状与特征。调查表明,陕西省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很大,但不同消费群体的职业教育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见表1)。①

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农耕者,还是外出打工者和初高中在校学生都对职业教育表现出很大的需求热情,其中外出打工者尤为突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比例达到了93.6%,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外出打工者不需要职业技能学习或培训。但在职业教育学习内容和培训方式上,不同农村消费群体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征。

从需要学习的职业技术看,农耕者对农业生产技术需求比例较高,占其全部职业技术需求的83.9%,外出打工者和初高中学生则以非农技术需求为主,特别是初高中学生,其非农技术需求比例高达96.2%。由此看来,在读农民子弟大多存在轻农的消极思想,多数人希望通过学习各种非农技术,提高收入,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

从乐于接受的职业培训方式看,上门技术指导最受农耕者青睐,这与农耕者的生产特点密切相关;外出打工者大多选择了短期培训的方式学习职业技能,因为短期培训时间短,见效快,学习费用也相对较少;在读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培训方式则是正规的职业学校学习。在被访的在读学生中,接近一半的人表示希望通过正规的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他们希望通过学历教育,在将来就业时谋求一份好的工作。

三、抑制陕西农村居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的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状况、职业教育经历、个人培训收益等;社会因素包括培训渠道是否畅通、现实生产的技术含量高低、培训服务是否周到、培训资源是否充分、社会的职业教育观念以及宣传引导是否到位等。在以上因素中,文化程度、个人收入、培训资源、培训收益以及社会职业教育观念等对陕西农村居民的职业教育需求有显著影响。

1. 文化程度与个人收入对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调查涉及个体特征的问题共7项,包括被调查者所在区域、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营类型、职业教育经历、个人收入等,其中文化程度对农耕者职业教育需求影响显著,个人收入对外出打工者职业教育需求影响显著。

文化程度对农耕者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农耕者,思维活跃,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明确的认识,改变生存状态,提高收入的欲望强烈,从而对职业教育表现出很高的需求热情;二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农耕者,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认同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训练更大幅度地提高自身的劳动效率和生产收益,并最终改善家庭的经济环境。

收入是影响外出打工者职业教育需求的关键性因素。调查显示,目前陕西省外出打工人员的月收入大都在2000元以下,其中约有1/3的人工资在1000元以下。减去必须的生活开支,剩余部分根本无法支付培训费用。在未接受职业教育的被调查外出打工者中,有51.2%的人是因为无法支付所需费用而没有接受培训。因此,尽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具有实际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却十分有限。

2.培训资源对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培训资源是指直接支持培训活动的各种资源,如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料、实验实习基地等。调查表明,被调查者对职业教育机构的各种培训资源满意程度越高,其对职业教育的未来需求也越大。其中对职业教育机构培训资源非常满意的被调查者,对职业教育的未来需求比例达到了100%。由此可见,社会所提供的农村职业培训资源越优质,培训效果越好,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越大。

3.培训收益对农耕者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培训收益可以用培训对耕作的有用程度和对农耕者子女能力的提升来反映。调查表明,随着职业培训对农耕的有用程度的增强,农耕者的直接职业教育需求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两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依关联性,同时,职业培训对其子女能力提高程度越大,农耕者对子女的职业教育需求也越强烈,而且需求程度明显高于自身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这是因为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理性的,在做出是否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总是以趋利避害原则考虑职业教育投入,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收益,当收益大于投入时,就会决定接受职业教育。

4.认识偏见对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觉得务农不需要什么技术。调查发现, 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在一些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认为自己搞了一辈子农业,根本不需要学习技术。二是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即便学出来也没有什么出息。当问及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前景时,有1.6%的人认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前景很不好, 14.9%的人认为不好,56.4%的人认为一般,以上累计达到了72.9%,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并不看好职业教育。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农耕者对职业教育的直接需求,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其对子女职业教育的需求。

四、对策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目前陕西农村职业教育潜在需求很大,但要使这种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他们从思想上接受和认可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关于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调查中,约有15.15%的被调查者表示因为文化基础差而没有学习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首先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具体可通过整合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组织扫盲班、夜校班等对农村居民进行文化补习。同时也应提高农村小学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从源头上杜绝新生农民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的增加。

2.降低农村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本。调查表明,目前陕西农村居民的职业教育支付能力十分有限。这一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职业技能学习愿望的实现。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教育需求,必须考虑降低农村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本。具体可分为两步走,首先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对农村职业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第二步,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逐渐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资助范围,并最终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免费教育。

3.转变农村居民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观念决定着行为,要使农村居民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培训,首先要纠正其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见。一是加强舆论宣传。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社区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墙体等载体,宣传各级政府的农村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的实际意义,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把职业技能学习迅速致富的先进经验编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如小品、快板等进行表演,寓教于乐,提高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

4.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调查表明,培训机会缺乏,培训内容不能满足需要是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对全省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科协、共青团、妇联等诸多部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有效协调,明确各自的培训目标和工作任务,确保培训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到位。二是在巩固政府性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渠道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有序、规范地发展各类学校性、民间性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村职业教育参与机制,从而使大部分农民都有机会接受自己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

5.优化教育资源,确保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除了加大其基础设施建设外,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调查表明,陕西省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且结构极不合理,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是要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防止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流失;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如鼓励优秀教师下企业、参加一线生产实践,提高实践能力;聘用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专业教师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 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而实践性教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完备的教学实训基地。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除此之外,还可把学生在校学习的实用技术内容与学生家庭致富项目结合起来,鼓励农户家庭建微型实验基地,相互补充,使农村居民真正掌握实用技术。

6.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效果。提高职业教育的培训效果,使农民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才能真正唤起农民学习职业技术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效果需要教育机构和政府的共同参与。就教育机构而言,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为农民提供农民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必须深入农村实际,及时敏锐地把握产业结构的变化,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学校就办什么专业。从陕西的实际情况看,旅游、林果栽培、农机应用等都是非常需要的专业。二是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即,培训不能搞形式、走过程,要包学包会,甚至可以考虑等受培训者取得收益后再收取费用。从政府部门而言,要加强督导和评估,即通过立法、资助、评估、政策等一系列手段,实施对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宏观监控,评价结果还应与经费投入、优惠政策等挂钩,确保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

注 释:

①表1中百分比为每个类别调查者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例5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农民最真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需求,全面考察农民信息化水平和条件,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农科院信息所联合开展全国范围内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需求的专题调研。

1.1研究对象2011年4—8月,项目组分赴海南、辽宁、陕西等地开展问卷调查,历时5个月,行程遍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个市和区县。抽样人群主要选取2种:一种是以创业为代表的农村精英农民,包括村官、种养大户、科普带头人、农技协带头人、创业农民;另一种是普通大众农民。其中精英农民是农村中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群体代表,具有承担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促进科技文化知识在农村地区应用推广的技术和能力,因而选取比例较高,达70%。

1.2研究方法调查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调查包括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定量分析则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象取自1800个参与“三农”网络书屋建设与信息技术科普培训项目的人员,抽取约1/3的样本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计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3份,回收率为89%。

2问卷分析

2.1阅读偏好为调查农民阅读方式是继续运用传统方式还是转向网络阅读,问卷通过“您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对象的阅读方式由传统的书刊阅读占绝对优势转变为以传统书刊阅读为主,数字阅读为辅,阅读偏好开始向网络阅读方向转变。经调查分析可以得出,调查样本选择电脑、书刊和手机方式阅读的人数分别为438、271、63人,比重分别为57%、35%和8%(图1)。

2.2知识获取渠道为了解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取渠道,问卷分别从“您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和“您知道的国家提供的学习场所和渠道”2个方面进行调查。

2.2.1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问卷结果显示,调查样本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各有不同,网络、书籍、报刊、电视、政府农业部门和专业协会是调查样本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总人数的77.8%、66.8%、58.3%、57.0%、39.5%和35.8%,其中有485人选择了网络这一途径,表明调查样本除了从政府部门、协会等权威机构和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外,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得科技文化知识不可或缺的手段(图2)。

2.2.2已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从对调查样本已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来看,通过农技推广站、“三农”网络书屋、科普活动站、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田间学校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8%、54%、50%、49%、42%、34%、18%和13%,其中农家书屋、科普活动站、党员远程教育、农技推广站、“三农”网络书屋等场所是最为调查者熟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图3)。2.3知识需求状况为了解农民知识需求的详细状况,问卷从“您目前最需要哪些知识”进行调查,并分别对“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经济与工程”、“寻医问药”、“文学技术”、“教育及培训”、“党政法规”和“百姓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查。通过考察调查样本对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发现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知识需求在整个知识需求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选择比重(文中对指标选择比重的统计指选择指标中某项选项的样本数与样本总数的比值)分别为27%和18%,同时调查样本对百姓生活、农业经济与工程和教育及培训也是需求较大的,分别占12%、11%和11%(图4)。由此可见,农民对科技知识的关注点还集中在其实用性上,所以,提高受众的科学素质及满足其生产、生活的科技需求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通过进一步的具体调查发现,对于种植技术,农民更加关注种植综合(239人)、蔬菜(179人)和瓜果(170人)相关知识;对于养殖技术,农民需要养殖综合(219人)、家禽(194人)、牲畜(161人)和兽医兽药(134人)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对于百姓生活,农民更需要科普动态(318人)、吃(223人)和住(171人)方面的知识;对于农业经济与工程,农民需要农业经营管理(271人)、农产品加工(258人)和农业工程与技术(196人)方面的知识;对于教育及培训,农民更需要技能培训与竞技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党政法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和学法知法相关知识更感兴趣;对于寻医问药,农民需要常见疾病和医疗保健知识;对于文学艺术,农民对文学作品、文化生活相关知识需求更大。

3结论与建议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例6

我县农委高度重视此次调查、摸底工作,接通知后由县农委牵头召集农机局、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农村能源办公室等与培训工作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召开会议并部署任务。要求各行业依据自身职能,围绕我县“三农”工作重点,结合我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乡(镇)和村组深入农户进行调查摸底,广泛征询村干部和农民对培训产业(专业)、内容、时间和方式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摸清培训需求人群和数量,确保上报材料真实、准确。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摸清我县新型农民培训需求情况,为我县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申报、具体实施方案提供依据,以实现培训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科学发展,为我县农业全面转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三、调查对象及方式

1、调查对象。结合我县农业“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以及我县农业发展提点,重点调查一是粮油棉大宗作物种植面积达100亩的大户;二是蔬菜陆地种植面积达20亩以上、设施栽培(包括草莓)面积达10亩以上、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经济作物种植大户;三是生猪年出栏达50头以上、奶牛存栏达10头以上、肉牛出栏达10头以上、蛋鸡存栏达500只以上、肉鸡出栏达20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四是指拥有2台套以上动力机械及配套农机具(价值10万元以上),能承担2项以上农田作业服务,年作业服务面积500亩以上,农机服务收入占家庭总收入70%以上的农机大户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五是主要作物病虫草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统防统治服务能覆盖两个乡镇以上的机防合作社的机防人员;六是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和其他畜牧养殖大户,原则上为种养规模是当地农户平均种养规模的3倍以上的种养大户;七是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建筑工匠、沼气工及其他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等服务人员受训愿望进行摸底、调查;八是对村民组组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等特定群体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想法。

2、调查方式。一是实地走访调查,根据我县农业区域特色及专业的不同,随机选择2-6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择1-2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选择1个种养大户或农机大户,以及1个村民组组长,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意愿、需求等;二是进村入户调查,在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每个行政村随机选择农户5户,细致了解他们对培训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需求和意愿;三是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特别是植保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选择三个合作社,深入了解社员的培训需求。

四、调查结果

根据三天的系统摸底、调查,在充分尊重被调查人的意愿基础上,结合各行业机构上报的调查数据,现将调查情况汇总成表。

五、意见与建议

一是种植大户、植保合作社社员和绝大部分农民均表示迫切需要植保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希望在三月份以前农闲期间接受技术培训,以及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给予田间技术指导,尤其是田间管理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面的指导,同时建议多请县级专家,使得培训效果更好。

二是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一致建议,培训时间最好在农闲时节(种植之前或收获之后),培训时间7天以上,培训内容最好是新型农机具的使用与维修知识,并有新型农机具能现场操作、故障排除指导。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例7

准确把握和顺应农民学习的规律。顺应农民学习的规律是提高农民培训实效的基本要求。当前,广大从业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又是成人学习者,其学习的过程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特点。从心理方面看,自尊心强,需要重视,欣赏、鼓励,有发表自己见解和与他人交流生产生活经验的心理需求。从能力方面分析,农民作为成人,学习目的明确,理解力较强,注重问题的解决。从社会属性上看,农民是社会人,是在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其学习行为是社会需要,是一种再学习,再教育。

做好培训前需求调查,细分培训对象和内容。为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做好以农民为主体的培训需求调查,以此来增强培训活动对农民的吸引力。需求调查工作一方面要广泛听取当地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培训老师意见和建议,重点要了解政府在产业推动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对从业农民的素质要求;另一方面要将从业农民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实地了解培训需求,宣传农广校办学特色。在需求调查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细分培训对象。从目前农村发展现状看,生产经营型农民是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培训对象确定之后,重点是结合实际需求,以培训对象为主体量身打造培训内容。

以农民为主体,创新培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农广校在农民培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上应敢于创新。在培训对象的组织上,要以培训需求调查为基础,送教进村,充分发挥村委会、合作社的作用,把那些有同类培训需求的农民组织起来,充分体现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在培训时间安排上,贴近农民需求,根据不同农时和农民需求,积极探索“农学结合”、模块式教学的分段培训模式,灵活选择不同的培训形式。农闲时加快培训进度集中培训,组织参观考察、交流讨论活动。在师资的选配上,突出“双师型”教师的选聘。要选聘和农民有感情、了解农民生活和农村实际的,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家、教师来授课。在讲授的方法上,充分运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农民学员发散性、反向性和创新思维。在培训活动管理上,认真落实培训环节,视质量为生命,把每一个培训环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积极开展培训后的跟踪与服务。培训后跟踪服务主要包括每次培训后的效果评估和总体培训任务完成后的跟踪回访两个部分。前者可采取问卷、面对面等调查方式,以此来了解参训农民对培训活动的满意度和检验培训机构工作的成效。后者一般采取实地面对面、电话、信函等方式开展跟踪服务,主要了解参训农民训后在技术运用和生产发展中的行为变化特点,针对新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等。通过培训后跟踪服务,一方面能让受训者享受人文关怀,满足被尊重需求,增强其主动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农广校的社会影响。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例8

1: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基本状况

 

2:城市外来务工的学习心理特点。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主要以电话方式和实际调查为主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对外来务工调查问卷的分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四、现状的分析主要是心理现在状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都有比较明确的教育价值观。有75%的人认为学习是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有25%的人认为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还有其他没有考虑的有16%。调查好表面,有很多外来务工青年对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特征,他们都认为,受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成正比。也就是说。学历越高收入就越高。

 

他们对学习态度也有明显的不同。有67%的人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对学习热情是中等。9%的青年害怕学习,他们也占了相对的比列。还有就是有90%的人都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还有部分人是因为上班没有时间学习。

 

在我的调查中有55%的青年认为学校老师能给自己传授知识和能让自己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有45%的人认为学校来时能力有限和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不能学到比较使用的知识,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被试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收入,其次为:住房。在调查对象中最为关切的是收入、住房、农村医疗保障、子女升学问题、农民权益保障,其次为农副产品价格、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民养老问题。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五、影响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以及国家政策原因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生产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原因失,这就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2、农村传统思想锢禁。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导致农村青年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再者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

 

3、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法律意思淡薄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六:思考与建议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例9

一、调查研究的意义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学”是途径,“用”是目的。河南省济源市率先在全市范围内所有的农村建成了远程教育站点,并配备了投影机、屏幕等设备,硬件设施堪称完备一流,并且让近几年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全部兼任远程教育管理员。那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及党员群众的学习应用效果如何?济源作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普及率100%的城市,不仅基础工作走在前面,更应该注重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济源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问卷的设计

自编《济源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调查问卷》。该问卷由16个选择题和2个开放性问题构成。问卷旨在对济源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现状进行调查,了解远程教育对农村的积极作用,村民对目前教学资源的接受程度、需求情况,当前教学资源存在哪些问题及教学组织活动效果如何等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来自济源市10个不同的乡镇的行政村,其中街道办事处3个,平原乡镇4个,山区乡镇3个。他们均为各个行政村支书、村长、支委和村民,其中支书和村长占40%,支委占40%,村民20%。支书、村长和支委对远程教育的情况更为了解,因此有意增多此类调查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与实施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问卷调查进行类型抽样,从村委、村民多角度进行调查,使得问题分析的更全面。本次研究发放问卷310份,收回292份,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89.03%。将276份有效问卷输入到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三、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当前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态度

1.远程教育工作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支持和认同

调查对象在回答“您认为开展远程教育重要吗?”认为很重要的占66%,认为重要的占32%,认为一般的占1%,认为不重要的占1%。在回答“您认为目前的远程教育节目好不好”时,认为很好的占34%,认为好的占49%,认为一般的占17%,认为差的占0%。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所占的比例来看,农村干部和群众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支持和肯定的。

2.群众参与远程教育学习的热情较高,但是缺乏组织安排

调查对象在回答“您每个月参加几次远程教育有组织的学习”时,三次以下的占79%,三次以上的只有21%。在回答“您认为每个月参加几次远程教育的学习最为合适”时,3至4次的占81%,5至6次的占19%。在回答“您们村的党员干部群众是不是经常到远程教育站点查资料”时,认为经常来的占15%,认为偶尔来的85%,认为从来没有来过的占10%。可见,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还是很愿意参与远程教育学习的,但是组织集中学习的次数较少,不能够满足村民的学习需要。其中学习需求不同,众口难调是组织集中学习难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二)当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状况

1.远程教育学用成效比较明显

关于远程教育学用成效状况,问卷设计了两个问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对您有哪些帮助”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对您有哪些帮助”。两个问题都是多选题,从统计的结果来看,远程教育学用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2.学用需求的广泛性与差异性

调查表明: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对问卷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表示现强烈的需求,他们除关心与工作、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要素外,也开始关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对物质文化和信息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对远程教育的内容需求表现出更强的广泛性。另外,多数调查对象除了对公共类知识表现出大致稳定的需求趋向外,因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又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如下冶镇、王屋镇、邵原镇有52%的调查对象特别需要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内容,克井镇、沁园街道、天坛街道有51%的调查对象特别需要科普知识和文化体育等内容。玉泉街道、轵城镇有51%的调查对象特别需要市场信息和农村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3.教学资源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广大农村居民对目前远程教育节目内容不是很满意,在回答“您认为现在远程教育节目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有62%的认为节目太少了,40%的认为节目不好看,15%的认为内容用不上,只有0.4%的人认为内容看不懂和9%的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可见,目前的教学资源与群众的需求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三)当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模式状况

1.设备管理难

(1)受村级班子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村设备出现不进行交替的问题。(2)全市站点设备全部安装在村党员活动室,为保证设备安全,部分村晚上将主要设备搬回家保管,每天来回搬送并调试设备,稍有疏忽,设备便难以正常运行。个别村甚至只在集中收看和上级检查时才将设备搬到活动室。(3)远程教育设备逐渐老化,增加了日常维护的工作量,部分管理员主动性有所下降,影响了设备维护保养的经常性。

2.管理员技能不熟练,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督检查

部分村干部反映设备损坏长时间无人问津,导致远程教育学习中断。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村里的管理员根本不能胜任站点管理员工作,还有很多站点管理员对远程教育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操作技能不够熟练,直接影响了站点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加强终端站点管理员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调查结果来看,站点发放学习记录本并且有记录的占69%,还有14%的村子没有发放学习记录本且没有记录。由此看来,我市的农村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缺乏监督检查措施,这样会严重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可见,完善远程教育的学习监督制度势在必行。

四、调查研究的总结与建议

(一)调查总结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200多条,这些意见和建议既表达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对远程教育的关心与支持,又对今后远程教育学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通过汇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学资源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意见建议中反映,远程教育播出平台教学资源虽比较丰富,但符合本地生产、生活实际和农民群众需求的内容依然偏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实用技术、致富信息等教学课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建议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乡土教材”开发力度,适当增加一些新农村建设、和谐家庭、创意农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内容。

2.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站点管理

部分干部建议各乡镇应当将站点管理纳入乡镇、村党组织党建目标考评范围,对站点的日常运行维护提供一定的财政经费支持。并加强规范化建设,制定组织学习、教学辅导、信息反馈、设备和资料管理等站点管理制度,统一上墙,严格督促落实。

3.加强远程教育学习过程的监督与信息反馈

我市的站点管理员大多为大学生村官担任,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其担当起远程教育的“信息反馈员”、“过程监督员”和“理论教辅员”等。作为站点管理员及在农村工作生活,能及时了解到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急需哪方面的技术”,根据群众需求,收集整理后向上级相关部门反馈,让群众能看到想看的节目。对所在村的远教站点运行、使用情况进行督促,并采取月报制度,将本村的党员远程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对上级相关单位进行汇报。

(二)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1.拓宽远程教育应用领域

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逐步普及,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远程教育功能应逐渐由目前的单一应用型向综合应用型方向发展。现有远程教育平台的视频点播、图文浏览、信息等功能,已逐渐不能满足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需求。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尽快开发诸如节目预约、节目搜索、邮件服务等软件。

2.积极创新远程教育“用”的平台

各地应当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积极拓展其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综合作用。一是创新“支部+远教+X”的教学模式。将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由行政村向各类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社、养殖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社区等延伸拓展。二是扩大教学对象范围,将外出流动党员、务工经商农民和留守儿童作为教学对象。三是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在网络上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产品信息、招商引资、举办农产品展示等,打开全新的销售渠道。

3.搞好个性化培训,满足学用需求的差异性

搞好个性化培训不仅可以满足党员干部和群众个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用转化,而且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对远程教育的认知和认同度,调动他们参与远程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4.拓展远程教育渠道,打造远程教育立体化

在全面推行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加大辅助手段建设,放大远程教育实际功效。通过把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手机短信课程、电视宣传片、广播板报及开通网站等方式,形成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式的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载体,使党员干部教育更加便捷、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例10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

按照中央和市委的总体部署,市农委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扣“围绕实现‘四个率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载体,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重点分析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和制约*“三农”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着重体现四个方面的要求:

1、重深入学习,在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上有新突破。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要认真学习中央印发的两本书和《学习篇目》规定文件,读原著、勤思考,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认真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认识当前党情、世情、国情和市情,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对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形成共识,以新共识促进新发展。

2、重调查研究,在解决*“三农”工作突出问题上有新突破。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要求,抓好本市农村改革发展重点调研课题,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求策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在调查研究中理清思路、破解难题,分析影响和制约*“三农”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本市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初步方案,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体制机制性保障,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

3、重联系实际,在提高服务和从事“三农”工作能力上有新突破。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实践、注重应用。要紧紧“围绕实现‘四个率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一实践载体,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凝聚共识,激发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实践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具体工作,增强推动*“三农”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4、重体制机制创新,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建设上有新突破。要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本市农村改革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以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体制机制。在统一认识、深入调研、分析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制定和完善促进*“三农”工作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农业、农村、农民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把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三农”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实、抓好。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坚持做到“五个不”:不背过去成绩包袱、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受现有知识局限、不被地域思维所惑。坚持实事求是,鼓励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着力分析和解决影响和制约*“三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最终形成促进*“三农”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推进本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本市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落实和流转方面面临不少制约瓶颈。部分农民要求落实和追溯承包经营权的呼声比较高,土地流转缺乏公开、公平的市场机制和交易平台,部分土地流转价格低、产出效益低,等等。需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开展二轮延包后续工作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健全土地承包与流转纠纷化解机制。

需要进一步突破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一个影响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带有根本性的十分复杂的重大问题。但是,目前城乡建设用地二元分割,农村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滞后。集体建设用地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不能依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效益。需要坚决执行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财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培育集体建设用地市场。

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农村地区公共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消除区域发展差异性方面缺乏分类指导、辐射带动和生态补偿的机制。需要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企哺村的体制机制,在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作出系统性、整体性制度安排,既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又注重软件内涵建设。

需要进一步明晰村级组织功能定位。“三农”工作具体实施的落脚点在村级组织,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在村级。但全市集体经济相对困难村还有一定数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也遇到了基层认识不统一、改制后无法进行工商登记等瓶颈问题。需要充分尊重和保障村级组织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权利,切实加强村级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和为农综合服务的功能。

需要进一步探索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城乡居民收差距仍在继续拉大,2007年达到2.31: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越来越大,经营性收入下降、工资性收入拉动增收作用趋缓、财产性收入来源狭窄。需要重点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拓宽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来源;不断增加农民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对象、时间和方法步骤

市农委参加本市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市农委机关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在职局级干部9人、处级干部63人、党员234人,其中,离退休党员113人。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从20*年10月开始,2009年2月基本完成。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三个环节。整个学习活动紧紧“围绕实现‘四个率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一实践载体,认真抓好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序推进。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20*年10月上旬至11中旬)。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学习培训。一是10月上旬至中旬,传达学习中央、市委领导有关学习实践活动讲话和会议精神。二是10月下旬,召开市农委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市农委党组书记、主任孙雷作动员讲话,党政领导、全体党员参加。并邀请农业界的市党代会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专家学者以及基层农业干部和服务对象代表等30人左右参加动员大会。三是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全体党员中组织专题辅导两次,以支部为单位组织专题讨论两次。四是11月上旬召开中心组织学习会,交流学习成果。

2、深入调研。一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围绕影响和制约*“三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政班子带领牵头处室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完成本市农村改革发展的6个专题调研任务;并做好相关委局和区县农村改革发展调研的沟通协助工作。二是11月上旬至中旬,起草本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调研总报告,召开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3、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讨论。11月中旬,召开解放思想讨论会。农委党政班子成员进行思想解放的讨论和发言。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和制约*“三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思想解放讨论。在*“三农”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形成共识。加深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围绕实现‘四个率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理解,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东方城乡报》开辟专栏、远程教育网等开辟学习论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参与讨论。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20*年11月下旬至12月底)。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班子成员要“围绕实现‘四个率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个实践载体,结合分工,重点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问题,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查找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专题民主生活会前,要通过个别访谈、代表座谈和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梳理主要问题。党政主要负责人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负责人要开展谈心、交换看法,明确努力方向。班子成员要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做好充分准备。

2、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12月中旬)。领导班子要紧密联系实际,对照查找出来的问题,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理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等。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突出检查和分析这两个环节,以适当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经党组扩大会议充分讨论修改完善。

3、组织群众评议(12月下旬)。要认真组织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吸收学习实践活动邀请代表参加评议。参加评议人员可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正确意见要体现到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中来。评议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召开座谈会或书面评议等形式进行。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2009年1月初至2月中旬)。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1月上、中旬)。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应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注重可操作性。要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别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分管领导、分管处室,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作出公开承诺。整改落实情况要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广大党员要积极参加“我为*‘三农’科学发展献一计”、“为‘三农’科学发展建功立业”等活动,主动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组织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开展网上互动。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1月下旬至2月上旬)。围绕当前影响和制约本市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创新组织体系作为重点,发展规模农业、优质农业和生态农业,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突破口,下大力解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2009年“三农”工作重点。利用春节期间,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慰问、到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

3、完善体制机制(2月上中旬)。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要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列出时间表,就切实做好废、改、立工作作出安排。着重建立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规定和相关制度,对涉及全市“三农”工作的重大管理制度和政策的调整,要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四、做好总结和测评工作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并采取适当方式向机关党员、干部及基层农业部门通报。2009年2月下旬,对学习实践活教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测评对解决影响和制约*“三农”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合理确定参加测评人员的规模、范围,使之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规模适中,力求测评工作简便易行,测评结果真实可靠。测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学习实践活动全部结束后,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切实做好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