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语言教学的作用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4 11:00:07

语言教学的作用

语言教学的作用例1

测试通常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科学合理的测试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关语言测试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完善。加强对外语测试的研究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全世界外语教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语言测试的目的

语言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反馈、评估、选择和研究 测试提供的信息反馈,使教师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评估教学效果,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方法,确定教学进度, 并据此来指导教学与大纲;它也是开展科研活动、研究语言教学的有力工具。

二、语言测试的要素

语言测试作为评估学习者能力、知识和行为的测量手段,它必须符合一定要求才能更有效。一个好的语言测试必须满足四个要求:效度、信度、区分度和可行性。这就是语言测试必须满足的四要素。

1.测试效度(Test Validity)

测试效度是测试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它指的是测试内容符合测试目的。。测试效度又分为(1)卷面效度(Face Validity)、(2)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3)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4)预期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5)同期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等具体指标和类型。

2.测试信度(Test Reliability)

对测试来说信度是必不可少的,测试信度是指对测试事先所做的判断与测试结果间的一致性:同一份试卷, 测试的时间或对象不同,但结果一致,表明这种测试有很高的信度。当然,测试信度在实际测试中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如考试人数、试题长短、测试组织、评分方法、考生个体因素等。因此,为了更好地确定测试信度,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1)平行测试法(Parallel-forms Method)、(2)重复测试法(Test.retest Method)、(3)对半测试法(Split-half Method)。其中平行测试法是观察信度的最有效的方法。

3.测试区分性(Test Discrimination)

测试区分性指的是整套试题或每项试题都应含有简单、一般、较难三个级别。

4.测试可行性(Test Practicality)

可行性是指试题编成后组织考试和评分工作便于进行,或者说测试在时间、费用及组织测试、阅卷工作方面是否切合实际。如切合实际,则测试具有可行性;如试题太难,时间太短,或题量太大,或评分工作太难,就是试题的可行性差。

三、语言测试的发展阶段

语言测试伴随着语言教学的出现,并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测试经历了如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科学前时期(Prescientific period)

科学前时期测试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外语教学也就把语言当成一门知识传授,教学基本上是凭经验、遵循传统,测试方法主要以论文写作式的短文写作一翻译法(essay―translation approach)为主。总的来说,科学前时期的测试既没有科学的语言理论做指导,也没有统一的客观评估标准,测试结果完全凭考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因此,可以说科学前测试既缺乏科学性又缺乏系统性,是测试发展的雏形时期。

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 period)

20世纪50、60年代,以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分析法测试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语言测试由此进入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该阶段人们对语言第一次有了一个较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认识,认为语言是一套可分解的形式结构和符号系统,既可分解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成分,也可分解为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技能,因此,语言测试的题目设计应该是针对这些成分或技能的逐项考察。该阶段所学的和所考的就是操作这套形式的技能,即语言能力,该阶段采用的外语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法、听说法和认知法,受教学方法的影响,测试方法也主要采用离散式题目(discrete items),逐项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语言中那些分解了的成分或技能。此外,分析法还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论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正确使用语言符号系统的知识和技能。逐项考察和反复操练的观念使多项选择题在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倍受重视。多选题的优势是每题只考核一个语言点,这意味着在容量有限的卷面中可以覆盖大量的语言点。对语言形式和技能考察的范围越广,试卷的信度就越高,而测试的效度也会随之提高。另外,多项选择题的客观评分标准避免了阅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提高阅卷的信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语言测试的效度。然该方法对教学产生的促进作用却难以令人满意。首先,把语言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逐项测试的做法会使语言学习者偏重语言点的操练,忽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把握,从而导致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其次,大量选择题的采用还会导致教师为追求高分而使用题海战术,从而背离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另外,考生在选择题的答题过程中,猜测因素会降低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integrative-sociolinguistic period)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语言测试开始进入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为理论基础,把对语言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的考察纳入了语言测试的范畴。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测试工作者开始重视整体综合法(global integrative testing)的研究与应用。为了实现对语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考察,整体综合法测试采用的较多的是综合性试题,如完形填空、听写、口试、作文等。这些题型在重视语言形式正确性的同时,也注重对受试者的分析、综合、信息转换等语言应用能力的考察。然而综合测试法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完形填空、听写等题型虽然可以保证评分的客观性,但由于答案设计过死,忽视了语言的动态、创造,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有学者认为,写作所测量的内容有时会超出语言能力的范畴,是对世界常识性认识、民族文化等方面知识的考察。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整体综合法虽然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但由于测试环境、材料、方法等因素的限制,仍然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4.交际语言学时期(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riod)

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80年代中期以后又出现了交际测试法。到了90年代,Bachman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交际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Bachman&Palmer,1996;Bachman,1999)。该模式对交际能力的认识更客观、全面、深刻,指出交际能力各构成因素之间是一个互动(interactive)关系,即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知识、技能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Bachman交际语言模式的提出对语言测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就意味着语言测试时,要把涉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成一个整体加以测试,从而出现了语言综合能力测试(integrative competence testing),这可以说是测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测试所要考察的内容方面,交际测试法认为测试首先应重视语言行为的交际性,因此在考察领会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时,主要是强调对说话人或作者的意图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复述能力。在测试的任务类型方面,交际测试法主要任务是注重对交际语境特色的突出,强调对真实交际语境的最大程度模仿,追求测试的真实性。

四、语言测试的发展趋势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测试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到注重交际能力的转变,由科学前的经验型转向了当今时代语言测试的科学型,是一个质的飞跃。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每个语言测试阶段的发展都是以前一个阶段的经验为基础的。语言测试更多的是为了语言教学服务的,是一种体现语言教学成果的手段。通过前期的回顾可以看出,交际测试法无疑会成为语言测试发展的必然方向。

现在英联邦国家为国外留学人员开设的雅思(IELTS)考试就包含了许多交际互动性的任务,而且,在我国颇具影响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也已经把口试纳入了考试范围。由此可以看出,交际测试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广泛。

正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交际测试法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可以永久使用的测试方法,它本身也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语言测试的特点,我们相信语言测试今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可能需要进行改进和发展:

1、交际测试法由于主考官和阅卷员的主观情况直接相关,因此在如何提高整个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方面,以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语言交际能力的标准,无疑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2、尽管交际测试法具有许多不言自明的优势,但是传统的测试方法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何将分离式测试与整合式测试结合,寻找一种能够全面考察被测试者的语言能力的途径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五、小结

语言测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本文对语言测试的特点和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使第二语言教学工作者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的拟定试题,从而为教师全面测试学生语言学习能力提供有效帮助。测试作为教学的一种衡量工具,要想保持生命力就需要我们不断发展它,跟上教学新思维,不断探索新题型,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语言教学的作用例2

教师语言意识和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逐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密切关注。英语教学既是教授目标语文化也是通过文化来教授语言,教师语言意识最终会显著影响教师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1. 教师语言意识的涵义

Thornbury是教师语言意识研究的开创者,他认为,教师语言意识就是教师拥有的可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的潜在语言系统知识[1]。随后,学术界对教师语言意识的界定虽有不同,但都以Thorbury的观点为基础,在内容方面,并未呈现出根本性差异。

简而言之,英语教师语言意识指英语教师本人所拥有的语言知识,从本质上来讲,这种语言知识与其他受过良好教育人员的英语知识有明显差异,其独特性突出体现为此类语言知识含有一个强烈的反思性认知成分,在教师大脑中按照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掌握的方式表征,这种知识表征对英语教学具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是区别英语教师与非英语教师的一项重要标志。很明显,教师语言意识与普通教育学中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很多类似之处,它既包含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 即所教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体等知识),又包含英语教师的教学法知识( 即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技能与方法),二者融为一体。

Andrews( 2007) 认为,教师语言意识恰好可以体现英语教学中这种特有的统一, 具有良好语言意识的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通过使用适合学生水平的语言媒介向他们传授新的语言知识,促进他们语言技能的提高。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语言意识是连接英语教师语言水平与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纽带,是经过教学反思后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是英语教师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核心。

教师语言意识不仅包括教师所拥有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而且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效的英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拥有充足的语言知识与交际技能,还需要教师不断从学生的角度对自己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做出反思,以便最大限度地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教学。 英语教师对自身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反思使其语言意识带有强烈的认知成分,这种认知成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其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做出各种合理的教学判断( Andrews,2007)[2]。换言之,一名有着良好语言意识的英语教师,不仅对英语这门语言具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更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困难,准确判断他们所处的语言发展阶段,熟悉他们所处语言发展阶段的特征与常见问题。

2. 教师语言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Wright &Bolitho( 1993:292) 指出,在同等情况下,英语教师的语言意识越高,他们的教学就越有成效[3],那么,教师语言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呢?

2.1. 教师语言意识在英语教学宏观层面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根据教学关注焦点的差异,各种英语教学思潮截至目前可大致分为重语言形式教学、重交际意义教学与形式、意义兼顾教学三种模式。重语言形式教学即为传统英语教学,它以语言形式为基础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以语言形式的讲解与操练为主要课堂活动,并不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与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显而易见,在这种模式中,英语教师语言意识,特别是他们的陈述性语言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陈述性语言知识储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效果,同时,讲解哪些语言形式如何有效讲解等问题都有赖于教师语言意识的过程性维度做出判断。

重交际意义教学严格区分无意识习得( acquisition) 与有意识学得( learning) 两种学习方式,认为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技能提高他们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的关键职责在于为学生提供足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即难度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由于学得的知识无法向习得的技能有效转化,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讲解对英语学习的作用非常有限,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这种观点似乎说明教师语言意识不再重要,实则不然,教师的陈述性语言知识或许不如在重语言形式教学中重要,但教师必须依赖自己语言意识中的过程性维度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做出准确判断,并以此为基础筛选改编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接触足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从一定程度上讲,英语教师语言意识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形式意义兼顾教学是对重交际意义教学排斥语言形式教学极端主张的修正。英语教学中单纯依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做法并不能确保学生的有效学习,很多时候需要采用必要的干预手段,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聚焦到某个语言形式上去 据此,英语教学中应该对语言形式有所关注,但这种关注应融合在以交际意义为中心的活动中。 不难看出,这种模式对英语教师语言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教师必须具有充足的陈述性语言知识储备与较高的交际技能;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技巧,对学生的语言水平即时准确地判断,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他们在交际活动中涌现出的与语言形式有关的各种问题。

2.2 教师语言意识在英语教学微观层面的作用

从微观层面看,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教师语言意识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时,教师语言意识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筛选整合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活动。授课时,教师会强调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课堂语言,回答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归纳学习内容。开展这些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意识水平的高低,授课后的反思本身就体现了语言意识的作用,这种反思往往包括授课内容的进度、课堂活动的组织、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等多项内容,教师对这些活动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语言意识水平的高低。

3.教师语言意识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3.1. 教师语言意识研究是对我国目前英语教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近些年来,我国英语教学研究过分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重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语言意识研究关注英语教师的个人知识与反思,强调他们教学行为背后的反思性认知基础,突出他们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3.2. 教师语言意识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具有很大裨益。

随着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我国英语教师教育逐渐注重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为他们开设了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测试与评估等一系列课程,但是,这种教师教育模式对理论本身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教师如何吸收运用这些理论的兴趣。师语言意识研究号召教师从自身出发,扎根教学实践,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因此,英语教师教育在传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受训教师的理解与感悟,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反思 同时,各校也应建立相应的校本机制,鼓励英语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有效促进他们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教师语言意识研究对我国聘用英语外教有很大帮助和启示。

我国对外开放之后,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global village,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机构聘用外籍教师授课,许多单位把是不是本族语者当作外籍教师聘用的唯一标准。确实,外籍教师具有熟练的语言技能,但由于他们的教育背景多与语言教学无关,其从学生角度反思教学的能力比较薄弱,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今后相关部门聘请外教时,一方面,应从严掌握外籍教师的任教资质,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对外籍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他们参加英语教师资格培训,引导他们进行教学反思,如此一来方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语言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母语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Thornbury,S. About Language[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Andrews,S. 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Wright,T. &R. Bolitho. Language awareness: A missing link i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 ELT Journal,1993,47(4).

语言教学的作用例3

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或者说只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看待,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致使我们的学生对语言学习中的浅滩暗礁心中全然无数。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更应是“文化教学”。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英语的素质包括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既然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在外语教学中就应该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育,将文化教育融入到最基本得日常教学中。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语言反映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影响语言。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相依相存的关系。特定的文化由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语言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体现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特有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该语言的基础结构。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发现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从而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这语言,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外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在外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2.认识非语言行为的不同含义

非语言交流通常指用非语言行为或身体语言交流,它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非语言行为是人们除了语言之外的有效沟通方式。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同时,大部分情况下是伴随着非语言行为的。非语言行为的交流大致可以分为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和有声交流三种。

非语言行为同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3.容纳文化的差异和独特性

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得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差异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容纳文化的差异和独特性,正确对人、对己、互相尊重,平等往来。

三、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

根据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

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教师自身素养是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只有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才能全面把握外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活化和拓宽教材内容,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目的。

其次,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那么不同的作业反馈方式对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在多样性和特殊需要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也应该具有灵活性,因人而异、科学反馈,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进步。

第三,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外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文化教育的传授。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而且必须注意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具有趣味性的文化常识,选择合适的文化信息来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对外国社会文化知识一般没有亲身的感受,仅依靠阅读书面材料或讲解抽象东西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外国文化,理解其真实含义,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使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视听直观教具、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并借此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能力。

第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目前,各种外语教材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文化因子,从课文主题入手、从故事情节入手、从课文注释、课文插图、课文引语入手,挖掘有关的民族文化信息,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情境意景,使文化教学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灵活地在教学的任一环节适时地渗透文化意识。此外,通过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英语学习中的障碍往往来自于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缺乏。也就是说,只有充分了解一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才能够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的精髓,培养外语学习者优秀的交际能力,才能最终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教育必须在外语教学中上升到一定高度。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04).

语言教学的作用例4

对比语言学在语言学的整个系统中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对比语言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防止翻译过程中许多问题的出现及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对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对比,隶属于应用语言学科。它从对比的角度得出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差异性的产生,对于语言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比语言学自上世纪末流传至我国,算是一门较为年轻的语言学学科,但是对比方法的出现和运用,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有悠久历史。对比语言学通过对比英语与汉语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加深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指导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形成适合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语言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和渠道,在我国,英语相对于汉语来说是一种非亲缘的语言,要想真正学习好并应用好是需要正确的方法的。首先,我们应该从语言本身了解该语言使用国家的背景、文化,语言的结构、体系;其次,要了解英语和汉语在进行对比时产生的差异,例如:构词结构、表达语气,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有利于我们了解语言,更好地深一层次地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成果基于对两种语言的了解。我们学习任何一种外语,都会不知不觉地使之与母语发生一定的关系,学习者会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化、用词、表达方式等进行了解、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产生一种良性效应。

(一)词义对比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在使用词汇时不可能出现用词的一致性,往往会因为地域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表达方式会有所差异。

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的文化原因,带来表达方式的不同。举一个例子,例如:我国都称皇帝为九五之尊,是龙的化身和象征,并把龙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象征着帝王将相,并把现在的我们称为“龙的传人”,因此产生许多我们熟知的“望子成龙”等。然而,西方人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认为龙(dragon)代表的是灾难、是凶恶,不但不认为龙是吉祥的,反而认为屠龙的骑士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在翻译亚洲四小龙的时候,就不是“four dragons”而是“four tigers”,用虎代替龙的翻译。

(二)语法对比

语法是语言形态学角度的一种形成语句的方式。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的相同点是都具有分析型语言的特点,不同点是英语是以分析型和综合型共同存在的一种语言,汉语则是分析型语言,对比英语来说,缺少了综合型的特征。

形合与意合是对汉语和英语的一个很好的概括,中文句子注重意合,通过语义的搭配和字词的选择使用,把句子的意义连接起来,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完整表达意思即可。汉语的意合主要通过次序进行最终的确定,与动词的位置有直接关系。与之相对应的是英语,英语注重形合,句子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较强的思维逻辑,主要通过连词、介词等保证句子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往往在对句子的翻译过程中缺乏句子的连接性词语。例如:He play game at home (in) the morning.

不仅是语言表达的方式,其更在语序方面有排列的区别。通过对英语和母语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面。二者的表达在汉语和英语中是相反的,这个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特殊强调会被很多同学识记,例如:中国辽宁沈阳沈和路100号,在英语中,表达是截然相反的:“100 Shenhe Rord Shenyang,Liaoning,China”。这是英文地址的表达,我们再来看一下时间的表达方式“星期一上午8点”,这是我们最为通常的表达,然而其在英语中则表达为“at 8 Monday morning”。

(三)表达语句对比

这是英汉表达逻辑的方面对比,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我们用母语进行意思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做一定的铺垫,通过嘘寒问暖引申出真正所表达的含义。相反,英语中对于事件的表达往往会开门见山。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在表达说服性句子的使用方面,母语和英语具有一定的思维逻辑差异。中国学生由于受到本土文化影响,在表达方面经常会使用must,should等语气强硬的词语,而英国人则运用严谨的推理和表达进行陈述,往往会产生不同效果。

对比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英语教学过程,无形中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前进步伐。通过上述对于应用方面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对比语言学可以对英语教学产生指导和防止错误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预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点,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三、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纵观以上所述,我们从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不难看出,对比语言学的对比理论至少在几方面都能够发挥作用。

首先,帮助教师更加彻底和系统地掌握汉语及英语的语言体系,精确把握语言生成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为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确认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教师分析挖掘错误根源,指出干扰语言的病灶所在,并且通过显而易见的错误进行讲解,例如:时态的应用,在母语中,时态的应用很少,但是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时态等诸多方面。最后,我们可以把运用对比语言学得出的成果作为测定试题的有利依据。在客观题干扰项制定时,就可以把已得出的部分易错知识点进行选项设定、母语的干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考试中产生类似错误。

四、结语

对比语言学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本文从多个角度进行说明,希望通过上述阐述和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加强对对比语言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英语水平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伟芹.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言文字探索,2012(7).

[2]孙秀丽.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2012(4).

[3]蓝岚.浅析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考试周刊,2009(37).

[4]杨莉莉.对比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济南职业教育学院学报,2011(3).

[5]罗依娜.对比语言学角度看外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语言教学的作用例5

对比语言学自上世纪末流传至我国,算是一门较为年轻的语言学学科,但是对比方法的出现和运用,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有悠久历史。对比语言学通过对比英语与汉语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加深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指导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形成适合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语言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和渠道,在我国,英语相对于汉语来说是一种非亲缘的语言,要想真正学习好并应用好是需要正确的方法的。首先,我们应该从语言本身了解该语言使用国家的背景、文化,语言的结构、体系;其次,要了解英语和汉语在进行对比时产生的差异,例如:构词结构、表达语气,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有利于我们了解语言,更好地深一层次地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成果基于对两种语言的了解。我们学习任何一种外语,都会不知不觉地使之与母语发生一定的关系,学习者会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化、用词、表达方式等进行了解、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产生一种良性效应。

(一)词义对比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在使用词汇时不可能出现用词的一致性,往往会因为地域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表达方式会有所差异。

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的文化原因,带来表达方式的不同。举一个例子,例如:我国都称皇帝为九五之尊,是龙的化身和象征,并把龙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象征着帝王将相,并把现在的我们称为“龙的传人”,因此产生许多我们熟知的“望子成龙”等。然而,西方人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认为龙(dragon)代表的是灾难、是凶恶,不但不认为龙是吉祥的,反而认为屠龙的骑士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在翻译亚洲四小龙的时候,就不是“four dragons”而是“four tigers”,用虎代替龙的翻译。

(二)语法对比

语法是语言形态学角度的一种形成语句的方式。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的相同点是都具有分析型语言的特点,不同点是英语是以分析型和综合型共同存在的一种语言,汉语则是分析型语言,对比英语来说,缺少了综合型的特征。

形合与意合是对汉语和英语的一个很好的概括,中文句子注重意合,通过语义的搭配和字词的选择使用,把句子的意义连接起来,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完整表达意思即可。汉语的意合主要通过次序进行最终的确定,与动词的位置有直接关系。与之相对应的是英语,英语注重形合,句子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较强的思维逻辑,主要通过连词、介词等保证句子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往往在对句子的翻译过程中缺乏句子的连接性词语。例如:He play game at home (in) the morning.

不仅是语言表达的方式,其更在语序方面有排列的区别。通过对英语和母语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面。二者的表达在汉语和英语中是相反的,这个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特殊强调会被很多同学识记,例如:中国辽宁沈阳沈和路100号,在英语中,表达是截然相反的:“100 Shenhe Rord Shenyang,Liaoning,China”。这是英文地址的表达,我们再来看一下时间的表达方式“星期一上午8点”,这是我们最为通常的表达,然而其在英语中则表达为“at 8 Monday morning”。

(三)表达语句对比

这是英汉表达逻辑的方面对比,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我们用母语进行意思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做一定的铺垫,通过嘘寒问暖引申出真正所表达的含义。相反,英语中对于事件的表达往往会开门见山。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在表达说服性句子的使用方面,母语和英语具有一定的思维逻辑差异。中国学生由于受到本土文化影响,在表达方面经常会使用must,should等语气强硬的词语,而英国人则运用严谨的推理和表达进行陈述,往往会产生不同效果。

对比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英语教学过程,无形中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前进步伐。通过上述对于应用方面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对比语言学可以对英语教学产生指导和防止错误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预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点,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三、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纵观以上所述,我们从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不难看出,对比语言学的对比理论至少在几方面都能够发挥作用。

语言教学的作用例6

引言

汉语的复杂,令很多外国学生虽想学习但往往不得要领,因此学习效率低下且难以得其精髓。很多学生难以领会汉语之美,更觉汉语难学难懂,极易产生畏难心理。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自身优秀的语言学素养,可以使汉语教学更生动形象且理据兼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可以更系统全面地掌握汉语的特征和语法习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汉语学习,减少学习的偏误和学习难度,更好地领悟汉语的精髓,体会汉语之魅力。

1.我国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深受语言理论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追溯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十年对对外汉语教学起到很大影响,我国这部分教学与时代脱轨,受到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也不够系统。在上世纪50年代时,对外汉语教学尚存在是否要用翻译授课的争论,当时的教学注重听说训练,直接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并行,教育争论莫衷一是。

到了6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们开始认识到用翻译方式授课的缺点,开始采用汉语直入法授课,借助感性材料和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练习来掌握汉语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汉语的语法和规律。这有益于大幅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一阶段教师综合运用翻译法和听说教学及汉语直接教学,逐渐演变为多方式综合教学,教学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的学习。其后果是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了孤立的语言知识及结构,但缺少实际语言交流能力,在实际交流中往往出现语言技能完全正确但语言非常不得体的状况。

发展到70-80年代,为了解决实际交流问题,汉语教学引入了实际功能法这一模式,并很快在国内普及开来。这就区别于长久以来的以教授语言技能为目的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进而追求言语的得体。

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过程深受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吸纳了国际语言学理论的精髓,也融入了国内学界的思考与创新。国内语言学家的很多优秀成果,例如主谓谓语句、致使句等都被借鉴用于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而主张博采众长,综合式教学法。

2.比较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

比较法是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要想了解汉语的特点,就需要跟其他语种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揭示汉语与其他语种的共性及汉语独特的个性。成年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总会用汉语和母语做比较,例如课堂上,外国学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和提一些疑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将母语和汉语做相应对比,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汉语中可以直接以形容词作谓语造句:雨很大。但美国学生则习惯于“雨是很大”这样的表达,因为在英语里形容词前边习惯加系动词。这是不同语言语法的不同导致的不同表达。教师可以借助英汉词句对比,讲述汉语和英语的不同,教学生了解汉语中是可以拿形容词直接作为谓语使用的。

通过对汉语和学生母语的对比,可以带领学生探讨各种语言的规律,从而揭示出不同语言的共性和各自独具的个性。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母语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多层级的针对性教学。

同时,对比研究可以揭示汉语和外语之间的发音、词汇和语法及语言习惯的共性和差异,帮我们找到外国学生学习的难点,帮助教育界编纂针对性强的实用型教材。

3.教师的语言学素养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如果汉语教师具有深厚的语言学素养,就可以很好地分析出汉语和学生母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就可以及时准确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有预见地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干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掌控教学进度。

一个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熟知汉语理论和常识,更要掌握教学方法。语言学旨在研究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结构,并深入研习语言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教师正确认识汉语,并可以科学地分析汉语现象,是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基础。对语言学知识的掌握,可以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甄别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系统化科学化地开展教学。

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以语言学的知识基础来保障其科学性。比如句型教学法,其理论基础就是结构语言学。教师在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前,要深谙其本质,了解其语言学理论基础,再灵活地加以运用。在课堂上,教师无需宣讲孤立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而更应侧重于汉语本身的知识传授。教师要有能力甄别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才能真正帮到学生并赢得尊重。

结语

语言学理论对于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探索,都是必备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善用语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语言教学的作用例7

一、语文教学中言语与语言的区分

在对叶圣陶先生四次关于“语文”命名的阐述进行研究后,语文教育专家李维鼎从中得出“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合称的结论。逻辑起点是关于研究对象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看法和规定。它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而且又内在地规定着理论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如资本非常复杂,但马克思抓住了“商品”,有关资本的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具体到语文教学上,什么是语文,就是语文教学逻辑起点。从叶圣陶先生的阐述出发来理解,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习者掌握语言的使用。

《淮南子・道应训》中“举木”“邪许”之音即语言的起源:人们为了生存,共同劳动,彼此间不能不表达,而憋出了声音。这些声音经总结,约定俗成,成为口头语言;随着内容越来越多,再加上声音时空的局限性,就有了结绳纪事、图形纪事等,又发明了文字,这就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交际形态是听说,书面语言的交际形态是读写。后人对听说读写进行研究,从听说读写中抽象出若干规则、词义、词音等所谓的语言知识。

语言是社会性的,它是从语言运用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它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系统,是一种静态现象,它可以通过记忆、理解、训练等认知手段去把握;言语是个人现象,是语言的运用,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行为,具有瞬时性,当下性,性质较为复杂,同时横跨物理、生理和心理等几个领域,它的掌握必须通过亲历、实践的手段,它由听、说、读、写的行为及其结果(言语作品)构成。如“水果”是从各种各样的水果中抽象出来的,但在具体的场景中说“我要吃水果”,这水果肯定是具体的香蕉、苹果等。单看“你放着吧,祥林嫂!”不联系《祝福》语境,读者可以认为“歇歇得了”,但一联系《祝福》的语境,我们就理解了祥林嫂为什么脸色灰黑,像电着一样哆嗦。所以说,言语是具体的、瞬时的、当下的,而语言是抽象的,只存在于词典和语法书中,生活中无语言,只有言语,生活是一个言语的世界。

但另一方面,它们也有联系,语言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来源于活生生的言语实践,而言语是语言的运用,在运用中,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言语也必然改变,言语的改变也必然推动语言的发展。

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区别,就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教学的重点和语文学习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言语出发,即从学生生活学习的日常言语运用出发,让学生在鲜活的言语使用中学习语言,在掌握各种语言现象的基础上,逐渐进入到对语言理论的探讨。

二、语文学习中的言语和言语实践

由上所述可知,语文学习在根本上就是言语与语言的学习,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它联系主体和客体。迄今为止,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为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自然和他人,人都可以直接观照他们,但人不能自己直接展示给自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中介,这中介就是符号,在符号体系中,语言是最为普遍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符号就是语言(如果该语言在口头使用时,就变为言语)。人通过语言与自身建立一种主客观关系,他们二者相互作用,就构成实践关系,这种实践,可以称之为“言语的实践”。

从语言的产生来看,“任何工具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言语形式存在,因此,工具对人的这种规定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由语言来替代的。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工具的人性意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信息性、知识性的存在,越来越语言化。也许,有一天语言会在更大的程度上替代工具本身来完成对人的这种创造。”[1]我们可以把语言的这种功能称为“语言的替代”。万万不可小视这种替代性,正是它使人超越了动物,成为万物之灵。在甲地此时发生的事经过别人一转述,位于乙地彼时的人就知道,为什么?就是因为语言具有替代功能。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替代功能,三峡水电站的设计方案才可以推倒一个,再设计一个,如果没有语言的替代,方案的表达只能是直接建起来!在当代,很多设计和现象都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语言的这种替代功能被进一步发展。所以,越来越多领域的实践都可以用语言进行实践而不必面对客体就可以达到与直接面对客体相同的效果。因此可以把这种语言与人自己之间的活动称为“言语实践”。

人与自然或人之间的实践一方面可以有物质或精神上的收获,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那么人与自己之间的言语实践一方面产生出言语作品(话或文章),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自己的言语实践能力提高,这就是在言语实践中,言语对言语器官长期地、不知不觉地雕琢的结果,那就是语感。

关于言语和实践的关系还可以从“言语”的定义上加深理解。如:“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产生话语的行为及其产生的话语。”“言语,产生某一语言的一连串有意义的语言过程或结果。”“在语言学中,言语这一术语有时也兼指言语活动的产物。”“言语是个体运用民族语言的活动和结果。”这些定义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都认为言语有两种存在形态:动作状态的言语和物化状态的言语。

李海林认为,“言语”存在的这两种状态是从外延上划分的,这种划分使人很容易把言语看作是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的二元组合,言语的本质包括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两个方面,从而出现了同一事物的多种本质论。实际上,在定义中,类型的划分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内涵的揭示。在以上诸种关于言语的定义中,都一致认定言语是一种行为,结果是行为的静态体现。其实,这种关于言语首先是一种行为的认识,正是语用学的最基本观点。其实“行为”也就是实践的同义词。关于“言语行为”这一概念,是英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来的。他把所有的言语分为三种行为:表述性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成事性言语行为。这个言语行为的理论极富创见性。在语言和教学实践中,奥斯汀发现,人们说话实际上是在做事。经反复研究,他认定: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是见诸行动的,言语有某种外在的力量,能收到某种效果[2]。言语行为是言语含义之一,其中已包含了“实践”因素。

言语含义之二是言语交际。奥斯汀把言语理解为一种行为,即符号交际行为,符号交际行为分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如音乐、美术、舞蹈等属非语言的,而言语就是用“语言”这种符号来交往的实践行为。与他人交往好理解,与自己交往稍微拐了点弯,不过拐向了自己,如写备忘录、自言自语,就是自己与自己交往。备忘录的目的是此时的我给彼时的我看的,自言自语就是一种情境的我给另一种情境的我听的。这些交际或交往行为,都表达了言语的行动与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言语”是人与人自己的主客体之间实践的中介,人是通过言语实践,言语与人的实践形影不离,有言语必有人的实践,那么只要抓住了居于中心地位的“言语”,就抓住了“人”,因此也可以据此认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便肇始于此。而语文课就是听言语,说言语,读言语,写言语。毫无疑问,学生是通过言语在实践,其间也要付出自己的精力和心血,要经历“语言的痛苦”,同“工具实践”和“精神实践”一样也要付出自己的生命能量,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言语实践同它们是异质同构。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言语能力,反过来说就是,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得到了提高。言语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

三、语言、言语、言语实践的语文课程论意义

(一)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务

言语就是听说读写及其结果,而我们设语文课的目的和要务就是让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言语的内容恰好就是语文课的内容,是语文课的核心(相对于语文课中的知识类而言的),因此,言语能力的提高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思想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正如语文教育专家李海林认为,“实际上,任何时代,任何一种形态的语文教学,不管是否自觉,它都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学(广义)观念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抽象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具体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由一定的语言学理论制约着,指导着。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语言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观”。[1]综上所述,言语的性质决定语文课的性质,学习言语的方法、原则和内容决定语文教学的方法、原则和内容。

(二)明确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语文教育中引进“言语”这一概念,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向本体论迈进了建设性的一步,实际上应该是回归。这是方法论上的意义。本体论认为,认识一个事物,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旁逸斜出用别的事物来说明它,否则就绕过了它的本质。我们可以从言语的本体出发,引申出了语文课性质的人文性,更逼近了语文的本体。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语文课程的本性是言意互转和言语智慧。

言语的实践性质决定语文课的性质,学习言语的方法、原则和内容,决定语文教学的方法、原则和内容。当我们用言语来烛照以往的“语文即语言”的语文教学思想时,过去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了。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许多要么是在教义理,要么在教语言,都不是在教言语。结果是学生对中心思想或语言知识掌握得头头是道,只要让他听、说、读、写,却大多数过不了关。“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为言语――笔者)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洪镇涛如是说[3]。

参考文献

语言教学的作用例8

外语教学是使学生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和运用的,也就是培养学生表达和理解的实际言语能力。如果说语言是符号系统,是思想信息的代码,而交际就是通过语言符号互相传递信息的话,那么说和写就是把信息编码成为语言,通过语言符号表达思想信息。而听和读,则是把语言解码成为信息,对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不论是表达性言语活动,还是理解性言语活动,都大致可划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真正的外语言语能力同样也是这样。

内部言语是指人在思维时将思想纳入无声的语言模式的心理活动。它是全然无声的,因此和外部言语不同;它有语法和修辞结构,因此和思维活动也不同。它的特点是简略扼要,与口语中的省略结构较为接近,而和书面语中的扩展结构相距较远。

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活动都有内部言语。内部言语的最为紧凑的形式之一,就是人们在快速阅读时的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也就是普通的有声言语活动。它的最大特色是具有由各种语调手段、姿态、手势、动作、表情等结合而表达的复杂感彩。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外部言语转变为内部言语;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内部言语转变为外部言语。由此可见,内部言语乃是介乎思想和有声言语之间的一种特殊言语形式。思想的活动和发展并不是径直地、简单地和言语的发展完全一致的。思想的单位和言语的单位也不是绝对一致的。在口语教学中鼓励学生尽量使用简略结构,甚至单词句,给出一些关键词或提示词让学生口头造句和作文,或者让学生划出课文中的关键词等练习,都是有助于外语内部言语和外语思维的发展的。

二、表达性言语活动的基本过程

不论是用本族语,还是用外语进行交际,表达性言语的发生过程大致都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大脑里出现说或写的动机、意向和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纲要,并通过形象和概念初步固定下来。在第二阶段,这种要表达的纲要转变为压缩式的内部言语。到第三阶段时,发展成型的内部言语就通过语音或文字形式而转变为外部言语。

书面言语(笔语)和口头言语的产生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但还要附加上相应的视觉和手部运动觉的控制活动。因此,书面言语是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需要更加紧张的思维活动,它和意识及意志的联系尤为密切。

除了一些和某些情景固定联系的语套,如Thank you.Don’t mention it.之类而外,一般说来,人们并不是用现成的语句说话和写文章的。在上述的第一阶段,言语只是萌芽状态或雏形,语法结构是粗糙的,只有句子的大致轮廓,所要使用的词也同样只是在形象和概念的基础上有了一个草案。在第二阶段时,语法结构基本上成型,句子的各个成分基本上按照语法规则联接组织起来。词汇经过寻觅和选择也基本上固定下来,并被赋予应有的语法形式。直到第三阶段,句子和词才确定不移地表现出来。

为了培养灵活的言语能力,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进行一些“突然袭击”式的提问和制造新的转折。最主要的是,切不可认为机械性的言语反应技巧就等于真正的表达能力,不要忘掉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是外语教学的灵魂。

三、理解性言语活动的基本过程

理解口头或书面言语的过程大致也分3个基本阶段。在第一阶段,由语音或文字在大脑中引起听觉或视觉形象,经过分析,综合为词,并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组织成句。在第二阶段,词义转变为相应的概念,并在句子范围开始建立联系。到第三阶段时,听到的话语或看到的文句所包涵的判断、推理的逻辑内容和喜怒哀乐等情感内容在意识里明晰地显现出来,从而弄清说话人或写话人的思想意图,达到交际目的。这一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听者或读者的言语能力的发展而趋于简化。在言语能力较为发达的情况,一个人可以依靠对所听或所读的概括性的感知和上文的提示,而迅速地把握住话语的大致内容。这说明,理解性言语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其综合性。例如,一人在正常阅读时,并不需要理解书面文字所发出的全部单个信息,只要抓住关键部分,就可理解所读的实质内容。人在正常阅读时,常常对错字视而不见,这也是一个有趣的例证。由于理解是综合性为主,所以对整句的理解反而往往先于对孤立的单词和词组的认知。这些都要求教学力求引导学生集中注意于内容,注意上下文言语的连贯,避免过分注意语言形式,离开上下文去寻求词语的意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通过大量阅读实践,克服有声语言对阅读速度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听和读时,实际上有两个系统在起作用。一个是刺激和反应系统,即一系列的词或句之间的关系是连续性的、顺序性的刺激与反应关系、联想关系。这一系统一般在基本句型和常见固定词搭配范围之内的作用比较明显。另一个系统是灵活选择系统,即由听者或读者根据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上下文联系,以及对说话人和作者的真实意图的全面把握而确定词和句的真实含义。外语教学法对两种系统的理解力都须予以重视。

语言教学的作用例9

语言测试的诞生就是为了检测语言教学的效果,语言测试与教学之间紧密不分,语言测试对语言能力的表现行为能够做出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但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英语的测试都是有效的测试。假如不当的英语测试不仅不能够帮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掌握,不能够及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严重的将要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因此要充分利用语言测试的正向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正面的作用,以更好的为英语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一、何为反拨作用

反拨作用就是教育领域中测试对教和学的影响或者反作用。在语言测试教学效果质量标准中反拨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测试对教学以及学习都是有着影响的,语言测试和教学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语言测试从目标、内容、方法上都对教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反拨作用。测试不同于教学,有别于教学实践,是提供信息的一种方法,但是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教学。

二、语言测试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语言测试能在很多方面都有作用,如语言教学、语言研究、教学研究等等,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就是语言教学。语言测试在衡量英语教学成果以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方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手段。既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还能通过语言测试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能让英语教师通过语言测试,了解到学生对所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扬长避短,及时纠正,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语言测试就是英语教学中不可以或缺的环节之一,是服务于英语教学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处理好与语言测试的关系,将其正面的反拨作用于英语教学,分析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语言错误,督促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而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三、语言测试对英语教学反拨作用的正面的影响

语言测试是伴随着教学产生的并为教学服务,并成为检测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英语教学有着指导、促进作用。从学生而言,语言测试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学生为了完成目标而努力学习的动机。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测试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动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推动整个学习的进程。严谨的语言测试能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进行客观的准确的评价,探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依据语言测试的结果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并予以调整,假如暂时的成绩不够理想,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而压力也能转变成动力,促进学习。从老师的层面上来说,语言测试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老师通过语言测试带来的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长处,继续发扬,发现的不足及时调整。好的语言测试可以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好的影响,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也可以给老师一定的刺激作用。学生的测试成绩是对老师教学水平及态度的一种反映。在进行教学评估的时候要参照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够促进老师的教学动力,激发老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四、如何强化英语测试对教学的正反拨作用

(一)转变教学思想,科学教学与考试

要转变思想,科学定位语言测试的目标,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提高英语技能。在命题的时候要清楚当时的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并依托测试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命题。使学生在逼真的语言环境中解决问题可以使用真实的语篇,采用多样化的测试形式,如口语、听力等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要将学生从纯粹的应试考试学习中解脱出来,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增加学习的内容,开拓知识面,如英语书报的阅读,英语广播的收听、英语影视作品的欣赏等等。不断完善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学会英语,会用英语,不再是过去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由于语言测试与英语教学的紧密关系,只有运用科学的测试才能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进而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二)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大班上课改为小班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语言交流学习,还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课堂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让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进而推动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三)端正教师与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对语言测试的态度

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和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测试就是对老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考评。所以说语言测试从多方面影响了教师,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深度、学习态度等等。但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不能过分的依赖于语言测试,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深度等方面进行钻研,调整教学思路,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而言,学生要认清楚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学习知识,为了文凭而用题海战术,纯粹的追求应试技巧,以端正的心态来进行自我评价,适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被考试分数所左右。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教还是学,我们都要尽最大能力的将正面的反拨作用发挥到最大,与此同时还要遏制其反面的反拨作用。将语言测试做成教学最强而有力的支撑,并及时将语言测试的结果反馈到教学上,及时进行针对性的修正,长此以往,语言测试与教学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真正的将其正面的作用用于教学,保障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作者:肖飒 单位:新乡医学院

参考文献:

语言教学的作用例10

一.肢体语言有助于促进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在英语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一味地读单词,长时间地领读、跟读,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运用肢体语言教单词既可以让学生动起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在记单词上达到“快、好、牢”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采用先示范后猜单词的方法,让学生在动作中领悟单词的意思。如教学walk, run, jump, dance等单词时,我先示范这些动作,然后让学生一起边说边做动作,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单词。这样,课堂气氛很容易达到高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也会更快,记忆得也会更牢。

二、肢体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

肢体语言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情感交流,使教学信息得以顺利传授。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发挥,受其学习过程中情绪状态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的变化受教师体态行为的制约,教师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境和态度,进而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教师积极的体态语会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心境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授、加工和储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自学单词、表演对话、讲解题目、复述课文等。教师要相信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和谐适度的教态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使其保持学习兴趣,发挥思维潜力,进而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无疑对整个教学信息传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肢体语言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当他们回答问题正确时,微笑着对他们说:“You are good. Good! Very good!”并竖起大拇指或给他们响亮的掌声。这样,学生受到鼓励后,对英语会更感兴趣,更乐于参与课堂教学。肢体语言不仅是维持课堂纪律、稳定教学秩序的需要,也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教与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讲课中教师富于变化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变换的节奏,配以手势并变换身体姿态、视线和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可以悄悄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起到组织优化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是引起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关键之一。

愉悦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教师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等,均能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诱发其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士尔(James Asher)提出“完全生理反应”理论(Total physicl Response,简称TPR理论),即儿童时期掌握一门语言,言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随着听说产生的。根据这一理论,现在形成了比较流行的英语TPR教学法,即全身反应教学法。这种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在TPR活动中,教师通过肢体语言动作充分协调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提高直观性的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想象、推测和记忆等综合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四、肢体语言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肢体语言可贯穿教学始终,无论是教字母、单词、句子,都可利用形体动作来进行教学。另外,在使用课堂用语或进行对话交流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体态语在教学中与有声语言相比,能更直接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教学实践证明,要扩大学生对教师发出的有用信息接受量,就必须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以保持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其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肢体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四种技能,即听、说、读、写的能力。现在大多数学生读和写方面比听、说做得好,他们能很好地阅读英语读物和进行英语写作,但是很难用英语交流,几乎不能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意思。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把肢体语言巧妙地穿插进课堂,不仅能增加师生间的沟通,而且能正确揭示词语意义,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轻松自如地使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