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5:41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例1

语言技能的学习不应该被分割成听、说、读、写,孤立地学习。教学应该从整体出发,使听、说、读、写技能同时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语言需要在整体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的学习过程。整体语言环境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整体语言教学重意义、重整体、重综合技能。对于EGAP教学而言,教学可采用语篇教学的方法,通过语篇学习,了解语篇结构和内容,熟悉学术语篇的构成方法。通过语篇的组织,熟悉和掌握学术语篇的宣讲技能。在这样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中,学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以同时发展。

2.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为交际目的而存在的社会现象。

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不应人为地将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培养,而应当通过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有鉴于此,EGAP教学应努力使学生置身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真实环境,提供学术讲座音频和视频材料,鼓励学生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宣讲,组织学术讨论。通过这样一种模拟的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学术英语交流中的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

3.整体语言教学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考虑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和同学间的交际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EGAP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长设计教学活动,布置学习任务,及时与学生沟通和协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习任务的按时完成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

二、整体语言理论的具体应用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整体性、语言运用的社会性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观点,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学术讲座听力、学术报告写作以及学术报告宣讲等学术英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报告宣讲是国际学术会议中主要的交流形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和体验学术宣讲过程,掌握学术宣讲语言和技能,笔者在教学中以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为理据,进行教学实践并取得初步效果。

(一)教学的基本环节

1.理论指导(TheoreticalInstruction)。

开课之初,教师将对分散在教材各个单元的学术宣讲话语、宣讲技巧和方法进行整合,补充和丰富有关内容,按照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流程,完整介绍学术宣讲的语言和策略,强调要点,布置理论自学,为学生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提供前期的理论指导。

2.讲前准备(ReportPreparation)。

经过理论学习,学生对于如何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确定报告的主题,收集资料,根据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理论知识,组织和完成学术报告的发言稿和PPT。教学班学生来自学校农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管理、园艺、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学术报告主题丰富。教师在这一环节将与学生充分协商报告主题,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确保教学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3.学术宣讲(AcademicPresentation)。

学术报告宣讲人将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宣讲报告。报告的主题和点评的要点将提前交给学生听众。报告宣讲中,学生听众不仅要听取报告内容而且要留意报告语言和技巧的运用。报告宣讲后,学生听众与宣讲人先就报告的内容进行目的语的口头交流,然后进入讲后点评环节。

4.讲后点评(AudienceEvaluation)。

澳大利亚课程中心主任DavidNunan认为讲后点评不仅包括评价本身(Assessment),还包括了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和依据该评价结果应该采取的行动。因此,我们采用讲后点评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宣讲报告的开场、结尾、结构话语的使用、PPT的辅助效果、图片图表的解释、声音的运用和体势语的使用等进行讨论和评价,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术宣讲的语言和技能。

(二)教学结果与讨论

收集资料,撰写、宣讲和点评报告的实践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宣讲的技能。在宣讲报告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报告内容的组织以及宏观表达(Macro-structureSignals)和微观表达(Micro-structureSignals)的实际应用,加强了写作的逻辑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宏观表达和微观表达的学习和使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些表达的不同作用,较好地掌握了学术宣讲语言,而且帮助他们建立了形式图式,使他们在学术讲座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讲座内容的整体结构。教师在这一阶段针对学生报告中核心内容比例失当以及报告内容一致性不够的问题,运用美国专业演讲者Morgan和Whitener的组稿方法,指导学生从核心问题出发,向外扩展来组织讲稿,删除了报告中不必要的细节,进而突出了报告的要点,完善了报告的内容。点评和讨论宣讲报告让学生明确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模糊认识,改进了报告宣讲阶段的不足,真正掌握了学术宣讲话语和基本技能。正如美国应用语言学专家MichaelRost在论及学术讲座研究方法时所指出的那样,让听众来评价学术讲座的效果,尤其是讲座中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讲座研究方法。通过点评,学生明白了怎样简化PPT演示文稿、如何确定幻灯片的数量以及演示文稿与宣讲的配合问题。宣讲人对自己的表达速度有了更好的掌控,更加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对图片图表解说的点评和讨论,发现并解决了宣讲人图表解释前不提示、图表中解释部分不明示以及讲解与听众理解不同步等问题,帮助学生熟练了图表解说的基本方法。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例2

①语法学习过程较长从我国当前各高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来看,基本上都选择了计算机编程C语言、C++、C#、或java等,从这些编程语言的比较来看,其中相对要容易学习和掌握,而C语言、C++相对要比较难掌握,它们属于强类型编程语言,语法比较复杂,其中会存在较多的语法陷阱,导致学生将很多的时间浪费在纠错上,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修正代码中的错误和漏洞,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不利于学生编程思想的形成,最终导致只会使用一些编程工具,但是却不能在未来更好的进行编程工作。C#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即使是比较优异的一种,但是使用C#进行编程,需要计算机具备较高的配置,如果学校机房设备等比较落后,或者是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不足,那么进行设备更新,采用高配置的计算机是比较困难的,而且,C#仅支持windows平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部分不能在windows环境下学习的学生使用这一语言。

②受高校授课制度的影响编程语言的学习通常需要一段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而一般高校的授课时间都是固定的,每节课程的时间需要统一安排,排课老师需要考虑不同课程之间的授课冲突问题,所以一般情况下无法实现编程教学的集中授课,而只是同其他课程一样进行分节学习,这种授课模式对于编程教学来讲,其弊端就是难以让学生形成连贯性思维,通常会造成尽管这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上已经全部掌握,但是等到隔几天再进行下节课的授课时,却全部都已经忘记的现象,导致编程教学效果较差。客观来讲,编程课程实际上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不容易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③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编程语言(如C语言、C++等)是比较难掌握的一门语言,一般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入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仅仅是“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将其基本要领教授于学生之后,还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然而,这些编程语言自身的学习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如C语言的学习,就需要学习者首先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功底,要详细的了解并理解堆栈、内存、指针、数组等概念,掌握代码的书写要求,对于很多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代码就好比是天书,无法正常的判断代码错误原因,最终导致学习失败,最终放弃对编程语言的学习。

2Python编程语言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的作用

与C语言、C++、java等编程语言相比,Python语言表现出了其明显的优势,笔者接下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①学习难度最小化首先,Python的代码书写规则与计算机算法中的“伪代码”非常相似,GuidovanRossum最初在开发这一语言时,参考了ABC语言的特性,使其最终设计出的语言书写规则与日常英语十分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一语言的易用性,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认真研究就可以迅速掌握,大大节约了教学资源。Python可以支持unicode字符集,因此就解决了ascii字符集的字节存储空间问题。uniocde字符在其它语言中一般需要进行比较复杂的转换,而python具有强大的序列(各类定长数组、动态数组、字符串等),从而较容易的实现了在同一个序列中放置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以此省略了较复杂的组合变量声明和处理。还有就是Python自身的IDLE既可以在windows平台上使用,又可以在UNIX上得到较好支持。学生只需对python进行入门学习,便可以快速的进行代码书写。

②提高学生学习动力Python编程语言具备对学生的计算机功底要求较低,因此扩大了其使用人群,尽管是计算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的非本专业学生也能够较快的掌握这一编程语言,并能够树立较强的编程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我国有不少的编程爱好者,他们一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的学习,而Python的易用性恰恰解决了他们理论知识薄弱的问题,面向用户的设计和偏重程序逻辑的编码方式,让更多的编程爱好者树立较强的编程思路。③强大的类库使编程更简易Python有强大的各种类库的支撑,具备较多的免费编程资源,更容易进行布置,因此减小了开发难度,加快了开发速度。另外,由于Python是开源的,为了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工作,可以自行扩展Python的库,构建具备自身特色的类库。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例3

1.1汉语拼音。这部分的复习要求是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会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熟练掌握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能给拼音注上汉字,能准确熟练地拼读、书写音节。利用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学习普通话。

1.2汉字。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阶段要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学过的字要懂意思,大部分会用。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正确认读、书写和运用形近字和同音字,防止出现错别字。能熟练的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在训练中,学生的作业出现了许多的错别字,我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到黑板上听写,再让其他同学改正错别字。

1.3词语。词语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学过的词语,并能正确读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能正确运用。能用词造句,正确搭配词语,选词填空,进行词语归类。能正确辨析和运用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和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彩。能掌握结构助词“的”、“地”“得”和时态助词“着”、“了”、“过”的用法。注意积累词语。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归类不准确,原因在于知识面太窄,理解能力差。在选词填空中由于对词的理解不深,经常选错词,在补充成语部分经常出现错别字。

1.4句子。对句子的复习要求是,能运用语言学的语法规则认识常见的几种句式。理解句子的结构关系,能辨析和修改病句。学会分析句子,理解句子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常用的修辞手法。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在复习修改病句时,学生常常误改病句。这项内容是对句子的综合考察。通过判断句子正误修改病句,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分析判断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和修改方法有:①成分残缺。可以添加。②罗嗦重复。可删除。③用词不当。可修改。④搭配不当。可以换。⑤误用关联词。可替换。⑥词序颠倒。可转换。改成转述句这部分内容也常常出错,需多加练习。

2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进行阅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能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外表和内心,分辨事物和联想,动态和静态。注意文章的细节,了解事物的联系与变化,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理清文章的条理。这部分的训练形式是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文后各题。这里的“短文”是指句群以上(段、篇)的语言单位。回答问题有:①给难字注音,词语解释,理解句子含义,修辞手法。②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④回答有关文章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问题。其中,②、③、④是阅读考查的重点。

3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把语言转化成书面语的过程,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对字、词、句、篇的综合考查。要求会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健康,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学会常用的标点符号。具体要求是能按要求叙事、记人、写景、状物,做到认真观察事物,内容具体真实,有条理,重点突出,抓住特点。掌握命题作文的一般步骤,审题立意,选材编写提纲和修改作文。会写一般书信,读书笔记,通知等常用应用文。

4作文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4.1审题。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通过审题理解题目意思,明确写作要求、重点和范围,写出的作文才符合题意。审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写作对象。弄清是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状物。②明确题目重点。重点指题眼和作文的中心,只有抓住题眼才能做到突出中心。③明确写作范围。题目一般在对象、时间、地点、数量、领属等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4.2确定中心。写作文有明确的意图,也就是要有明确的中心。拿到一个题目,怎样迅速而准确的确定中心呢?①把握题目要求。②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中心。以感受最深的一点确定中心。如:《童年趣事》可抓住两方面确定中心。一是“童年”,只有“童年”才会有许许多多难忘的“趣事”。二是“趣事”只有趣才能至今难忘,这是童年生活的特点。

4.3选择材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叙述具体的事实来实现的,这些具体事实就是文章的材料。因此,中心确定后,就要认真选择材料。材料选得好,就能有力地表现中心。选择材料要做到①围绕中心。②新鲜典型。③真实有意义。材料只有真实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使人受到深刻地教育。

4.4组织材料和编写提纲。有了好的材料并不等于有好文章,还得把这些材料巧妙的加以安排使之顺理成章。安排材料着重考虑两点:一是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使文章“言之有序”;二是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做到中心突出。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例4

一、提供感性形象,理解文字概念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过程的,正如列宁所说,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学生认识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开始,书本上往往是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围成”的含义,我除了从正面让他们观察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外,又提供了反面的感性形象:

附图{图}

图(1)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全“围”起来;图(2)围的方法不对,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图(3)三条线段没有“围”起来,都有缺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二、呈现描述载体,总结定律、法则

新教材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法则,在这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

例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通过以下三个等式:

(5×4)×2=5×(4×2)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1)都是三个数相乘;(2)左边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3)乘积相等。把这三个特点稍加组织和整理,就是书上的“乘法结合律”。若是忽视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不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死记这个结论也会事倍功半。

同样,在归纳法则的过程中,呈现描述载体也是必需的。在归纳计算法则时,师生可以共同回忆例题的计算过程,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计算时,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再怎么办?……有了具体的实例和实践过程作描述的载体,学生往往能水到渠成地总结法则。学生抽象概括水平较低的时候,进行上位学习时要重视下位材料的提供,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三、开展复述训练,理清思维过程

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复述练习,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化“意会”为“言传”。

815711

例如:计算─×[─+(─-─)÷─]。完成后要求学生复述:

9161642

这道题有小括号、中括号、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

711

─-─,得到的差再除以─,第三步算中括号中的加法,得出的和去乘

1642

8

─。这样把计算时审题分析的过程梳理了一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

,提高计算正确率,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分析能力,一石三鸟,何乐不为?

四、生成正确的语感,发掘题意的内涵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学非常强调阅读中的语感,数学学科的一些文字题、应用题的文字叙述也同样需要学生生成正确的语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达到对语言文字和题意的领悟与把握。

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发电厂现在每天烧煤13.2吨,比原来节约1.2吨,现在烧300天的煤原来只能烧多少天?”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式:300÷(13.2+1.2)。显然这些学生“读”的功夫不到家,没有正确的语感,从而曲解题意。题目中的“300”是现在烧煤的天数,应把“烧300天的煤”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列式是13.2×300÷(13.2+1.2)。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例5

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

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寒冷”,就是冷。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

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多,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如《一粒种子》一课一共出现了四个“挺一挺”,每个“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体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我就帮助学生抓住四个“挺一挺”来理清课文脉络;《雷雨》一课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狐假虎威》则先揭示每一层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二、在想象、说话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要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骄傲的孔雀》一课,第一句就说:“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孔雀怎样美丽?我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学生说:“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别美。”“孔雀展开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很骄傲。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骄傲?我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表示骄傲的句子。学生找出:“只要谁长得漂亮,它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长长的尾巴”……这样,把看图跟学习语言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用好插图,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雷雨》一课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想象当时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较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水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

三、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狐假虎威》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两个字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学善问,鼓励他们经过自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对同学们都有启发,既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提问。我经常教育他们学习要多想多问。预习课文时要学生在不懂的词语和课文内容旁做上记号,提出来问。经过引导,学生开始提问题了:这个字笔画多看不清,那个词意思不懂等。我鼓励他们说:“提得真好。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懂就问。经常鼓励,提问的人数也更多了。预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小静小朋友平日胆小怕发言,我看她刚把手举起来,随即又放下了,就用眼色鼓励她发言。她忸怩了一下,终于站起来说:“小白兔是兔子应该用‘它’,课文中怎么用‘她’呢?”原来前面一课中刚学过“它”,这个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我表扬她读书认真,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从这以后,小静就能主动提问了。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漫无边际地提问。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一是不理解的词和句,二是课文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三是不理解的标点。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质疑问难形成习惯后,我就要求学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比如《狐假虎威》一课讲读完了,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问:

“狐狸是怕老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从老虎身边窜过?”

“课题《狐假虎威》能不能改为《狐借虎威》?”……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提问质量明显提高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比如讨论改课题的问题,学生的意见是: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例6

小语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堪称典范。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小语教学,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民族感情。课文中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的思想美“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如《田忌骞马》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挑山工》表现了现代中国人民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便是译文,如《穷人》、《小珊迪》、《夜莺之歌》也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美德,如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反抗侵略等。二、语言的规范美一位著名的外国语言学家说过:“你应注意的首先是,不论说哪一种语言,都要力求纯正,遵守语法,我们决不违反语法。”汉语主张遣词造句的目的是“达意”。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意思是说,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典范的白话文,语言不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而且合乎不同文体的语言规范。如《白杨》、《可爱的草塘》等课文,都符合文艺语体的语言特点,具有情意性、形象性、变异性和独创性等特征。《鲸》、《太阳》等常识性课文则具有科学语体的特点,语言运用讲究精确性和简明性。三、语言的艺术美孔子说过“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的是语言的技巧,文章的文采。在讲求达意的同时追求艺术美,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词语成色丰富多彩,句式配合灵活多样,修辞方式异彩纷呈,韵律节奏感强,章法布局富有变化,语言的艺术美令人陶醉。如《落花生》的语言朴素美,清新隽永,耐人寻味;《五彩池》语言的绚丽美,浓墨重彩,直扑眼帘;《狼牙山五壮士》则具语言的雄壮美,激越人心,直捣心田。</P><P>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寻找合适的角度。不同的文章,语言美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文体的文章,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各有特色的。如同为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一文长短句错落有致,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都能使人感到太阳初升时的那种跃动着的朝气;〈趵突泉〉句式则比较整齐,有一种近似赋的韵味,使人品味到一种欣赏大自然风光的逸致。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时,可从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角度切入,去体会语言美的特点。(2)运用恰当的方法。方法之妙,全在运用得当。应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选择体会方法。①比较分析法。有的文章,用词造句匠心独运,即使是非常普通的词语用在具体有语境中都有很强的表现力。对这类词语,可引导学生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去领领会其中的奥妙。如《燕子》文中“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哪”,句中用的为什么是“几痕”,而不用几根,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品味出来。此外,对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常用比较分析法。②逐词品析法。有的句子较长,含有丰富的信息,表达非常深刻的感情,可引导逐词品析。如《少年闰土》文中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句子含义深刻,必须引导逐词理解。如“一些事”指什么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在什么地方?“天空”前面为什么要加上“高墙上的”、“四角的”等词语?③朗读法。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没有反复的咏诵是难以体会的。运用朗读法时,应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朗读技巧,如重音、快慢、停顿和语气等,读得多了,就能得心应口,即使是即兴演讲,也能张口即来,并合乎语言规范。④想象法。有的课文,有鲜明的意境,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入境。可采用挂图、投影等直观方法帮助学生入境,要求学生边看图像边想象文中的语句,把图文联系起来,再离开图,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造之境,最后让学生既离开文也离开图而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意境描述出来。⑤体味法。应在反复中进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如《落花生》一文,对话部分可用朗读法,对话中父亲对花生与石榴的评述,可用想象法,文中的中心句可用比较法、联系实际法等。综合运用各种体会语言的方法,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落花生》所表现的思想美。⑥积累法。对文中的优美词句,应引导学生摘录,熟读成诵。积累多了,表达的时候就会自然从笔端流出。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例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语言活动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它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其传输信息的方式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它的应用,使我们的教育手段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全新时期。近年来,我与教师同行通力合作,尝试把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适当地应用于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它对优化教学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教学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材料的兴趣。”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乏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还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认识动力和能力,推动他们学习。

例如: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散文诗欣赏教学时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背景音乐轻轻响起《秋日的私语》,雨滴答滴答地从天空中落下来,秋天的大门徐徐打开,一朵朵美丽的盛开了,银杏变黄了,枫叶变红了,果子成熟了,诱人的糖炒粟子冒着香气,秋天的落叶慢慢地从树上飘落下来,人们忙着采摘果子……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幼儿的注意集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把所听、所看到的秋天告诉大家。活动中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个个投入,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散文中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美。

二、优化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以图、文、声像并茂地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创造立体性的教学空间,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幼儿掌握,使得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

例如:大班儿歌《小朵朵看画》,是一首反映现代科学,现代生活的儿童诗歌。向幼儿介绍宇宙飞船,立体交叉公路、海底采油,农村电气化等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事物。其难点是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我们运用电脑动态、逼真的模拟,将此教学内容跃然于屏幕上:宇宙飞船进入蓝蓝的天空,飞到月亮、太阳……这些星球上去,蓝蓝的大海中一个个井架,石油钻探机在海底采油……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欣赏诗歌,使其进入诗歌特定的美的意境中,在清晰、动感的画面中化解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灵活、随意的界面交互功能,教师可以让显示屏上的画面和存贮的声音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调控,快捷交互、方便的播放功能避免了录音、录像机因倒回播放而中断教学分散幼儿注意力,影响幼儿思维等弊端的发生,教师能更主动控制教学过程,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人机对话方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述形式,同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可以使幼儿在此基础上发现其他问题,得到其它结论,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与媒体进行双向交流,还能让幼儿及时得到计算机的鼓励与帮助。

例如:大班语言“小动物找工作”,其重点是学习“因为……所以……”的句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小动物、各种工作图片进行编辑、组合,同时配以音响效果。教学法过程中运用视听与启发、讲解相结合,引导、启发幼儿思维。整个教学在教师自由灵活的调控中轻松进行,全体幼儿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幼儿操作的练习,采用人机交互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学会句式,画面上出现四种小动物和四种工作,幼儿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匹配,并说出原因。当匹配成功时计算机中的小动物就会把小朋友帮助它找到的工作顺利完成,同时还会得到小动物的赞扬。生动有趣的游戏情节使幼儿体验到游戏的成功,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激感,培养创造性思维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例8

一、引言

中国和日本虽同属汉文化圈,但两国在社会风俗、语言习惯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造成文化冲突或误解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要透视两国语言间的差异,了解两国人民的语言习惯,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及误解的产生。在众多言语行为中,笔者选取电话中的请求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请求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容易伤害他人面子、造成他人不快的言语行为。而且,以电话的方式实施请求时,双方均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只能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因而有利于我们研究语言本身的技巧及策略。本文从“礼貌”的视角对中日两国电话中的请求言语行为的使用差异进行考察,为跨文化语言教学提供借鉴。在礼貌理论中,布朗与列文森的礼貌理论及宇佐美的DP理论颇具影响力,从而成为分析言语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真实再现电话中的请求言语行为,本文中的语料均选自中日两国的影视作品及书籍。

二、会话礼貌理论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准则,是人们为了维护人际和谐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本文涉及到的礼貌是一种语用学概念。早在20世纪,Brown和Levinson(1987,以下略称B&L)提出了礼貌的定义。他们指出,“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他们的礼貌概念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①根据B&L的理论,人们都有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或理解的积极面子,以及其行为不受他人干预妨碍的消极面子。而人们为了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就必须采取一些语言策略来避免或消除威胁面子的行为。B&L礼貌原则的提出对当时的礼貌现象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B&L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B&L理论仅用于对单句、单个表述层面进行分析,而不能用于分析整个会话表述是否恰当。为了填补这一不足,日本著名语言学家宇佐美真有美(宇佐美まゆみ)提出了会话礼貌理论(Discourse Politeness Theory,以下略称DP理论)。她提出研究语言不能只局限在单句或单个表述本身恰当与否,而应该纵观整个会话表述过程,研究这个过程的“基本态”,即某段特定会话的连锁模式(発話の連鎖のパターン)。以下笔者以中日电话会话为例进行说明。

三、中日电话会话的“基本态”

笔者通过研究得出了14个电话会话的连锁模式类型,归纳如下。

表1:

笔者通过对71段中日电话会话的分析,分别得出这些连锁模式类型的使用率,如表2所示。

表2:

根据DP理论,凡是使用率超过了50%的会话连锁模式就可以认定为此会话的“基本态”。因此,从以上两个表格就不难得出中日电话会话的“基本态”。

中国电话会话的“基本态”为: 「注意喚起「身分表明「挨拶「事情説明「依頼「追加説明「会話終了

日本电话会话的“基本态”为:

「注意喚起「身分表明「配慮「事情説明「依頼「追加説明「再び依頼「後話題の挿入「会話終了

四、对跨文化语言教学的启示

以上我们通过分析得出了中日两国电话会话的不同的“基本态”。中国电话会话的“基本态”显示,中国人打电话时在表明身份和简单的寒暄之后马上进入主题、表明打电话的目的,而委托完事情以及进一步补充说明后就结束通话了。而日本电话会话的连锁模式就相对复杂,在表明身份以后,日本人通常会顾虑到对方是否方便接电话而向对方进行确认,得到肯定回答后再继续对话,而且日本人习惯委托事情后再一次拜托对方,随后闲聊一些不相干的事情,然后再结束通话。

所以在日本电话会话的教学过程,单纯教授电话会话相应的日文表述是不够的。如果不对日本电话会话的“基本态”进行说明,让学习者充分了解日本人打电话的语言习惯,而是让学习者按中国人习惯的电话会话模式进行的话,很可能在以后与日本人的交流中给对方带来唐突的感觉。同样,在日本人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也需要学习中国电话会话的基本模式,如果还是生搬硬套日本那一套的话,可能会让作为听者的中国人觉得啰嗦或另有深意。

通过简单的电话会话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语言教学不能只局限在逐字逐句的研究之中,同时也要对场景会话的整个结构模式进行把握,了解不同文化中不同的语言习惯模式,才不至于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会或摩擦,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Thomas(トマス).[浅羽亮一監修].『語用論入門―話し手と聞き手の相互交渉が生み出す意味―.研究社,1998

[2] 宇佐美あゆみ.『談話のポライトネス.国立国語研究所,2001

[3] 宇佐美あゆみ.「対人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言語問題.『国立国語研究書巻冊の報告書.凡人社,2001

[4] 小泉保.『入門語用論研究理論と応用.研究社,2001

[5] 小泉保.『言外の言語学-日本語語用論.三省堂,1990

[6] 小泉保.『言語学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大学書林出版,1995中国語:

[7] 何自然、陈新仁编著.《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例9

一、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阐释,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举例来说,当老师走进教室,说“请同学把窗户打开”这本身就是一个施动的言内行为;当教师走进教室,说“教室怎么这么热呢!”其话语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学生把窗户打开;当教师说完“教室怎么这么热呢!”有学生领悟了老师的意图,主动将窗户打开,这产生的就是言语后出现的行为动作――言后行为。

二、教学评价语概念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规定任务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纠正、引导、鼓励、批评等多种言语行为,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如何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课堂评价,已经成为教育界人士研究的热点话题。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不仅具有评判学生回答的言内行为,而且对学生语文学习行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有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效。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其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言语,对学生产生影响,对学生施动,使其产生“言后行为”,而当教师的评价语没有对学生产生“言后行为”,抑或是“言后行为”不理想,通常会认为这样的课堂评价语是无效的。

三、教师课堂评价策略分析

为了使小学语言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产生“言后行为”,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教师的预期效果进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强制性评价语――尽量避免

语言是具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作为语言文字的传播者,在语言运用方面应该更加注重艺术性的培养,针对小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以关爱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性的评价语言,如:“这道题你必须给我做出来!”“这首诗你必须给我背下来!”“这个问题你必须给我回答出来!”等,像类似这样的强制性评价语,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尴尬,而学生的心理除了逆反还会产生紧张与恐惧,这种课堂教学情景是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违背的,同时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看,这种强制性课堂评价所产生的言外之意会使学生产生误解,而其带来的言后之意,也不会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二)鼓励性评价语――提高比重

从情感的角度来讲,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关爱的,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汉语技能,更应该是使学生体会汉语文字中的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课文阅读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应该尽量多说出鼓励性、表扬性的课堂评价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讲解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是男子汉》一文时,教师往往会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男子汉?”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回答时表示沉默或回答效果不佳时,如果学生刚好是男生,教师就可以通过评价性语言对该学生进行鼓励“老师觉得你就是男子汉,因为你……”,将学生日常表现的细节之处作为鼓励的内容,进而对学生进行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批评性评价语――适度得体

一味的盲目鼓励在教师评价语中也是不可取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还是应该坚持适当批评的原则,如果教师不分是非对错,都采取表扬式评价,表扬评价后的言后行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对学生适度得体的批评性评价,对学生而言也是对其言语的一种纠正与刺激。我们强调可以采取批评性评价,但还要遵循适度得体的原则,即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不可太过激而伤害学生自尊心,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出现适得其反的“言后行为”。

本文在对言语行为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将言语行为理论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使用相结合,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例10

1.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前提

1.1汉语词义系统理论。

汉语词义系统理论,是指词义是成系统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和引申义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构成词义系统。

1.2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应用的前提。

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只适用于探求词的本义。在文言文实词教学中,有时我们需要探求词的引申义。我们要利用汉语词义系统理论解决实词教学的问题。利用这一理论的前提是,我们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探求词的本义,因为词的引申是以词的本义为起点的。而且词的本义决定了词引申的方向。二是沿着引申的一个或几个方向,整理引申的系统。

2.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在中学文言文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有一部分实词出现了直接与字形切合的本义,我们可以把本义作为利用汉语词义系统理论教学的起点。也有一部分实词没有出现本义,但是出现了引申义,可以把引申义作为利用汉语词义系统教学的起点。还有一部分实词,可以引进它的本义或引进它的今义,把引进的本义和今义作为利用汉语词义系统理论教学的起点。

汉语词义系统理论的运用,需要学生积累的词义相当丰富。然后,利用这一方法。让学生理解一个词的本义,进而理解这个词的引申义。或者让学生理解一个词的引申义,进而掌握这个词的其他引申义。所以,这一方法的运用,在高中二年级或三年级比较合适。

2.1利用已学的本义或相关引申义进行新的词义教学。

2.1.1本义见于中学文言文,利用本义实施引申义教学。

倍:《说文》:“倍,反也。从人,声。”段玉裁注:“以反者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

(1)本义为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翻译:希望您具体地跟项王说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翻译:在上位的人扶养老人而百姓兴起孝敬之风,在上位的人尊敬兄长而百姓兴起尊敬兄长之风,在上位的抚恤失父的孩子而百姓不违背统治者。)

(2)引申义“增加跟原数相等的数”。《正字通・人部》则认为“物财人事加等曰倍”。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观潮》。翻译:在岸边十余里间,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许多车马使交通堵塞,这一带的物价突然比平时高出许多倍,在江边,租赁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3)引申义“越发、更加”。增加跟原来的数相等的数就更多了,由“增加跟原数相等的数”引申为“越发,更加”。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观刈麦》。翻译:农民家里很少有空闲的时间,五月里人们更加忙碌。)

2.1.2相关引申义见于中学文言文,利用相关引申义实施新的词义教学。

安:在中学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出现“安”的本义,但是出现了“安”的引申义“安定、安全、平安”等意义。我们可以把“安”的这一引申义当做起点实施新的词义教学。

(1)安定、安全、平安。此为“安”的引申义。

兹安然无恙,非神灵慑服,安能得此?(《麻叶洞天》。翻译:现在平安无事,如果不是神灵慑服,怎么能够这样。)

(2)稳、安稳。“安定”就意味着不用到处迁徙。引申出“稳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广的房子,来庇佑天下的百姓,让他们都高高兴兴,风吹不动雨打不动,像山一样安稳。)

(3)安适、安逸。能安定下来,安稳地居于某处,就是“安适”“安逸”的。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臣,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逸享乐必将导致灭亡。)

(4)代词,表疑问,相当于“什么”“什么地方”“哪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翻译: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赋诗,本来是一代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5)副词,表疑问,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翻译:沛公说:“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

2.2本义没有见于中学文言文,先引入本义再实施新的词义教学。

在中学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出现文言实词的本义,但是可以引进它的本义,把本义当做起点,实施新的词义教学。例如:

堪:《说文》:“堪,地突也,从土,甚声。”本义“地面突起处”。

(1)引申义“胜任,能承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土部》:“堪,言地高处无不胜任也……”引申之,凡胜任皆曰堪。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翻译:我不能胜任你们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用处。)

(2)引申义“经得起、受得起”。能胜任的就经得起,受得住。由“胜任、能承担”引申出“经得起、受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