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2 15:59:01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例1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司法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收集、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有关的物证,为侦查、起诉、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技术,简称刑事技术,也称物证技术。在新世纪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在法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的法制的不断健全和普及,讲证据、重证据、用证据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大背景下,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犯罪活动日趋科技化、智能化,对诉讼证据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刑事科学技术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有显著提高,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刑事犯罪的形势,有力地打击各种犯罪,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稳定,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根据公安部1999年颁布的刑事科学技术一、二、三级技术点人员编制标准,在四川省公安机关中需要配备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为3567人 。而2003年止,四川省现有刑事科学技术人员840人,尚缺2727人。2003年4月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向省公安厅、21个市、州公安局及其所属县、市公安局的政工部门,对全省公安机关2003-2008年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表明:需录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1062人,缺口很大。而目前,除中国刑警学院外,仅有少数省的公安院校开设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并且规模都较小,很难满足需求。过去我省除我校举办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干部短期培训外,还没有任何院校开设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学历教育。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队伍质量看,由于历史原因,学历普遍偏低,大部分人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培训,而是在实践中,按照师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来的。这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难以运用高新技术到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中去,难以适应当前日益复杂的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因此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是重大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大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公安工作机制转变需要的高素质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片面追求大而全。既要求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又要拓宽专业面,要求学生有广泛的适应性,培养复合人才,导致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专业课的门类和学时偏少。据调查我校目前专科三年制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现在实施的教学计划,必修课为27-30门左右,共计2000学时左右。其中公共基础课为20-22门,占70%-72%,专业课为7-8门,占28-30%。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性教学薄弱,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未予以应有的重视,混淆了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差别。人才规格的模糊性导致实践教学的不足,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2、教学内容陈旧。刑事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今天,刑事科学技术的知识更新是很快的,而刑事科学技术教学内容却因种种原因,更新却较慢,陈旧和老化,与刑事科学技术实践脱节,跟不上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发展步伐,把原本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的教学,变成了纯知识讲授和课堂说教式教学,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与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实践之间的脱节,以至于学生毕业到刑事科学技术鉴定部门后,反映在学校所学的内容与实际刑事科学技术工作有较大差距,实战部门同志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差。

3、教学方法落后。长期以来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讲授学时偏多,实验实习学时偏少(仅占总学时30%左右),互动教学少。教师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课时安排中,往往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因此讲授课时多,而组织课堂讨论、课堂分析、课堂交流等其他教学活动很少,对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不利;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由于受教学条件限制,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使用少,贴近实际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的模拟训练有限。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难以满足培养新时期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人才的需求。

4、未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阶段,尽管学校在基层公安部门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没有专业的实习基地,因此各专业学生实习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刑技专业学生同侦查、治安、法律专业一样,常下到派出所、治安队、法治科等部门实习,难以接触刑事技术鉴定,对专业提高不大。

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践不够,深入基层锻炼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小。高学历教师少。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 教学改革的目标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把以分数、以知识继承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转变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来,形成有公安特色、专业特色的教学理念。

2、专业人才模式改革。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结构,以培养政治上合格、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适应公安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刑事科学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宗旨,建立起“警学结合,校局互动” 教学改革机制,构建 “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即“产、学、研结合”的专业人才模式。

3、课程体系改革。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建立完善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群,构建具有公安特色、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4、教学方法改革。改变陈旧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系列动态性的、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实验、实训基地改革。打破学校过去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具有公安特色的学校与警局合作,人才和设备资源共享,校内、校外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和物证鉴定中心结合的实践体制。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建立新的公安教育观念和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周济副部长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张尧学司长指出“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扎实,毕业后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因此,给我们指明了高职高专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和目标。科学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立“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新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课程结构,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专业特点,建立思想教育、人文科学、警用法律、警察技能、警务业务基础和刑事科学技术等六大模块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应更多地考虑其专业的实用性,突出课程内涵的专业特色。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时,应首先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特色、其次是公安特色、然后才是大专生应具备的公共基础理论和工具类课程。

3、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办法。

4、按照“警学结合,校局互动” 教学改革机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学校物证鉴定中心,完善“产、学、研”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举措

(一)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设置以来,为了进一步明确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面向省公安厅、21个市、州公安局及其所属县、市公安局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基层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调查的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分析,形成了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本需求的意见。调查表明,基层刑事科学技术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政治上忠诚可靠,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系统而扎实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等。通过调研,我们确立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以实践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实践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适应我省基层公安机关(尤其是区县公安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为目标。

在确立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l、政治素质要求: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对党、国家、人民绝对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沉着机智,严格执法,公正廉明。

2、法律素质要求:具有依法办事的思想,坚决维护法律尊严。懂得法律知识,熟练掌握刑事法律、法规,熟悉刑事办案程序。

3、专业素质要求:具有牢固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掌握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基本技能,并熟练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具备一定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能力。

4、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身体健康,体能充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态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认识问题深刻,领悟能力强,有较强的推理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5、文化素质: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英语通过大学生一级以上计算机考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通过大学生三级以上英语考试;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6、警务基本素质:掌握公安业务的基本知识,会使用武器、警械,具有擒拿格斗技能等。

培养目标和学科质量标准的确立,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使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建设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为了使课程设置更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打破原来的课程设置,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应分为:思想教育、人文科学、警用法律、警察技能、警务业务基础和刑事科学技术等六大课程模块。

1、思想教育课程模块:政治理论等课程,坚持“政治育警”,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加强“两课”的教学,注意将课程融入平时的政治学习、各种教育讲座、公益活动、政治思想工作中,增强效果。

2、人文科学课程模块:开设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等课程,培养计算机、外语、写作等能力。开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课程为专业课程打基础。

3、警用法律课程模块:开设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与刑事科学技术鉴定有关的法规等,培养其警用法律运用能力。法律课的教学内容应与其他专业有区别,要紧密结合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如刑事诉讼法关于现场勘查、物证发现提取、检验、鉴定等法律程序及要求。

4、警察技能课程模块:开设擒拿、射击、驾驶等课程,培养警察基本技能。警体技能要达到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但可比侦查、治安等专业要求低一些。

5、警务业务基础课程模块:开设公安基础理论、公安文书写作、刑事侦查学等课程,培养公安基础业务工作能力。

6、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模块:建立完善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群,突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特色,加重其课程比重,培养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能力。将原来的课程作一些调整:将原来的痕迹检验学分为“手印检验”、“足印检验”、“工具痕迹检验”、“枪弹痕迹检验”等;将原来的刑事影像学分为“刑事照相和摄录像”和“刑事图像处理”;将原来法医学分为 “生物物证检验学”(指对涉及案件的人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物质检验)和法医学(指法医病理学鉴定、法医临床学鉴定等);将原来的刑事化验分为“毒物和毒品检验”、“微量物证检验”;加重文件检验和现场勘查的比重、开设刑事科学技术总论、现场勘查等课程。为适应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可在大三学生实习返校后,根据公安机关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个人兴趣,选择刑事科学技术具体的专业方向,对相应的专业课程开设加强课,如痕迹专业方向,可开设特殊痕迹检验等课程;刑事影像专业方向,可加重刑事摄录像、刑事图像处理等课程。深入学习理论和操作技能,尤其是操作技能,以达到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

(三)规范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制定教学大纲:如果没有教学大纲,各位教师上课就可能出现随意性,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组织教学,由于不同人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不同,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必然产生差异,要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2003年6月我校组织刑事科学技术各门专业课程编制教学大纲,以达到规范教学,明确各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同时并编制实训大纲,规范实验实习教学,明确了实验实习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避免了过去实验实习教学的随意性,想开就开,想开什么实验实习项目就开什么实验实习项目,规范了实验实习教学。另外制定了专业能力测评标准,为实训的考核提供了量化依据。

2、加强教材建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教材建设。我校有11名教师正在参与21世纪公安高等教育,刑事科学技术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教学中积极选用近年来的统编教材。同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编写专业教材,满足教学需要。如刑事科学技术总论课没有教材,我们及时组织编写《刑事科学技术总论》填补了国内本学科空白。为了加强实验实习教学,编写了刑事科学技术各门专业课程的实验指导,保障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需要。

3、加强教研活动:教研室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们进行沟通了解,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各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集体备课,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教学方法上进行沟通,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教师坚持相互听课,以便取长补短。对年青教师首次上课,进行试讲,保证教学质量。

4、调整教学内容,贴近实战:刑事科学技术是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物证检验鉴定。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必然会带来刑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同时也会带来利用高科技犯罪。因此,必须结合新形势下,案件发生情况和刑事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教学才能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战,确保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的目标实现。如针对目前持枪作案较多的情况,痕迹学加重了枪弹痕迹教学;针对图像处理广泛应用在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刑事影像技术开设了刑事图像处理内容;根据目前物证检验广泛开展DNA指纹检验,法医学及时增加DNA指纹检验内容等。

5、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对当前刑事科学技术的热点的研讨,对实际案例分析讨论、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系列动态性的、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应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音像资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设置、创造更多客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接受多种感官刺激,从而形成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果。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已制作课件72个,达328学时。绝大多数课程已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将国内外重大、典型的刑事案件资料,制作成案例教学课件,以便进行经典案例教学。校园网建立后,正在筹划利用校园网,开辟刑事科学技术网页,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讲评作业、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可新技术信息。

6、改革考试方法:依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笔试主要考核基本知识,采取教考分离,考试课的试题由非上课教师出题,并计划逐步建立试题库,有条件的课程采用机读答卷,并进行集体改试卷。这样使考试排除了一些如学生“打定子”、教师泄漏试题、改卷偏袒或出差错等因素干扰,使考试成绩更加公正客观。撰写论文方式进行考核,通过学生对论文题的思考,查阅有关的资料,作调查研究和实验,获取的数字进行分析,而写出论文。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写作能力很有益。实验实习的考核,制定了考核的质量标准,测评学生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能力。这样规范了实验实习考核的内容、评定成绩的标准,避免了实验实习的考核的随意性,更加公正客观。并尝试进行模拟实际案件情况,进行实验实习的考核,考核学生综合实战能力。采用观看案例录像,回答问题,培养和测试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堂提问,回答问题以及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和测试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将笔试、课堂回答问题、实验实习以及平时作业等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为学生的成绩,这样更能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逐步改变了过去单靠笔试定成绩,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痕迹检验学、刑事影像技术、文件检验学等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40%以上。根据教学计划总体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分为验证实验阶段、模拟实验阶段、综合训练阶段和毕业实习阶段,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渐进,不断强化,达到培养刑事科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从公安实际部门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实验实习教学兼职教师,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加大模拟实验实习的力度,使实践教学贴近实战,如模拟现场的拍摄,模拟现场的物证提取和检验等。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在课余时间逐步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实践自学的环境,组织一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一些小的科研活动。在校外公安基层实习基地,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作指导教师,给予实习指导。实习完后指导教师将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写出实习意见和评语。学生将撰写《学生实习专业技术报告》。这样保证了校外实习的质量。

(五)建立“警学结合,校局互动”的教学改革机制

1、走出校园,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成都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乐山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南充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泸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等公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多次派教师前往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均到泸州市公安局及分局有关部门作为联系点进行调研活动,并形成了相关制度。并分期、分批派教师到公安基层刑事科学技术部门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

2、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坚持请进来。先后从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及院校聘请了22名客座教授。分别请了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常伯年研究员、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的杨盛君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杨鸣高级工程师、成都市公安局技术处叶岗高级工程师、省司法厅技术处刘朝宽处长和陈昌全处长的等专家来校讲学。为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当前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3、在省公安厅的支持下,与公安厅省物证鉴定中心建立共建关系,进行人才交流,仪器设备交流,业务信息交流,教学、科研和办案合作。校聘请鉴定中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人员来学校讲学、任教、指导实践办案、从事科研活动等(按学校教师对待)。学校派教师到鉴定中心实践办案、从事科研活动(按鉴定中心人员对待)。四川省公安厅鉴定中心作为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刑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为学校的师生提供实践锻炼场地。鉴定中心人员则为师生实践锻炼的指导教师,指导学校的师生从事刑事科学技术物证检验鉴定工作。学校教师在鉴定中心人员的指导下,可使用鉴定中心的仪器设备从事科研活动和案件的鉴定工作。鉴定中心人员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可使用学校的仪器设备从事科研活动和案件的鉴定工作。学校教师与鉴定中心人员共同合作,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及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共享。教学、科研及业务资料共享。充分利用省物证鉴定中心的资源,为我系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4、积极筹建学校的物证鉴定中心,争取刑事科学技术鉴定权,以便对外接案进行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工作,为对外开放提供窗口,为师生提供从事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的实践机会。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举措,对构建产、学、研结合体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筹建工作已基本到位,并已通过省公安厅的检查验收,只等省公安厅的批文授权,即可挂牌。

5、校外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效果,增加岗位意识,到岗训练的一种好的方式。在学校已建的20个公安基层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将以地、市、州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部门为中心,辐射区县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确保学生专业实习需要。通过专业见习、实习、办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教师队伍建设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工作:

1、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鼓励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师参加高层次培训,力争形成本专业骨干教师群体和学术带头人。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制定《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个人规划》,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争取5年内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由现在的0.08%。上升到25%,今年研究生学习的教师人数将上升为7人。实行青年教师指导制度,指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资较高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业务,提高教学水平。

2、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通过鼓励教师积极报考全国“司法鉴定人资格”考试,取得鉴定人资格;积极申报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到物证鉴定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和科研工作,以及在公安基层锻炼,使担任专业课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由现在的37%达到70%。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例2

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自2001年文件出台,我国高校响应教育部号召,纷纷开展教学。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已积累一部分成功经验,尤其在外国语学校,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名列前茅。但是由于每所学校的校情、专业情况及学生情况不同,双语教学的探究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双语教育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课程设置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与调整,而且也关系到培养目标问题,而且双语教学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只是保持和知识提取阶段,外语教学使知识获得的阶段增加了难度,和母语授课相比,外语教学增加了对文字本身理解和记忆的过程,所以,双语教学提高了专业学习的难度。刑事科学技术起源于欧美国家,欧美国家称之为ForensicScience“法庭科学”。建国以后,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充分吸收国内外有用的技术,其中有大量技术借鉴国外的法庭科学;近年来,我国刑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该领域的科研水平与世界接轨。刑事科学技术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都与国外的法庭科学密不可分,这需要该专业的学生具备用英语交流、阅读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该专业重要课程之一《痕迹检验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究,反复试验,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通过中文和英文的授课,帮助学生学习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专业课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使学生具备无障碍阅读外文相关专业的文献的能力,多渠道的了解国外最新的学术动态,与国外先进技术同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难点及对策

以《痕迹检验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双语教学存在诸多现实困难,缺乏相关教学资料、师资力量薄弱、警校学生英语基础偏弱等因素成为该课程双语教学的障碍。

2.1缺乏教学资料

目前,国内有《警务英语》教材,从法律及警务对话等方面编写教材,但缺乏有关刑事科学技术的外文自编教材,唯一一本与之相关的资料是《法庭科学英语词汇》。现编撰刑事科学技术的专业教材势在必行,参考国外法庭科学的原版教材,结合国内国情,编撰适用我国警校学生的教材。政策方面,对教材编辑给予资金支持,加强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材的编撰。

2.2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师,应该是专业基础扎实,又有较好的英语运用能力,能将专业知识用英语流畅的授课。但目前,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师本身在警校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对英语的要求不高,特别是英语的口语能力,导致教师即使对外文书籍无障碍月底,但是很难用口语表达。而英语专业的教师,又无法理解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所以,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也是该课程无法开展的重要原因。为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需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学校可定期给专业教师提供英语培训课程,尤其是口语能力的培训。还有其他途径是让教师去国外的警校交流访学1~2个学期,帮助教师全面提高专业及语言的水平,培养复合型双语教师。

2.3警校在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偏弱

通过对我国数所警察院校学生的高考成绩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高考英语在几门学科中的成绩相对偏低。其次,学生的双语意识不高,许多学生认为英语在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实质性用途,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英语。因此,需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意识,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学方面,大一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大二、大三专业课的双语学习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例3

1.刑事科学技术重要的战略地位

刑事科学技术是依据刑事诉讼法律,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查明事件法律性质,发现犯罪、揭露犯罪、证实犯罪、预防犯罪规律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将现代物证摄影技术、痕迹检验技术、文书检验技术、法医检验技术等高新技术与传统刑事技术相结合运用于侦查破案,使原有单一的“勘查访问、摸底排查”等破案手段向“现场采证、鉴定查询、科技破案”转变。 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以法律为指导,以技术为基石,时刻保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为打击犯罪提供技术保障,为侦查起诉提供证据保障。[2]

2.刑事科学技术重要的学科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法制不断健全和普及,讲证据、重证据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大背景下,刑事科学技术作为侦查的关键手段,是提高公安机关办案质量的重要工具,刑事科学技术必然是武装公安人才的必备武器。相应地,在各大公安院校课程建设中,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建设必然是重中之重,它的学科地位自然毋庸赘述。[3]

二、刑事科学技术的教学困境

据统计,全国刑事警察约16万左右,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不足3万人,仅占18%;另外,刑事科学技术人员除担负大量的日常性现场勘验还担负不同类型的检验鉴定工作,这种“一警多用”的现象对刑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回溯到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深思当今各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以铁道警察学院公安技术系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得报告如下:

从以上报告可得出如下刑事科学技术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教学薄弱,课堂技能训练不足

从上述报告可看出,83%的学生愿意从实训课中学习知识,只有13%的学生喜欢理论课。而实践中刑事技术教学设置以理论为主实训课为辅,没能考虑受众需求,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4]

再者,公安专业刑事科学技术实训教学主要遵循传统模式开展,即完全遵照教材或实训手册既定步骤要求学生操作,并且短暂的实训课程使得老师不能对每一位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指导,更没有机会进行再次实践操作。这种实训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也限制了学生实际操作思维和动手能力,并且与学生参与的公安实践工作脱节较大,所以93%的学生反映实训课按部就班无实践指导意义。再者,因个体智力、能力等存在差异,传统实验教学限制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探究新问题,也让基础差的学生越感困惑,造成学生不重视实训教学,怠于思考和探究新知识。

2.课堂互动环节薄弱,教学效果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五段教学法开展教学,并且授课中紧遵教材多以讲授为主,课堂上缺少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学方式可总结为: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问,你答。 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并使教材成为了禁锢学生拓展思维的枷锁。

3.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抓不到重点

多数教师备课充分、知识渊博,他们迫切希望传授更多知识给学生,因此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满堂灌”式教学,追求“大而全”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对某些重点知识进一步详细讲解。 这使得学生并不能吸收被授予的全部知识,并且在盲目听讲中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再者,大学教育与初高中基础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课下补充阅读加以深入研究,而“满堂灌”式教育方式让学生难以在课上把握重点,进而在课下也难以开展有所侧重的自我学习与深入研究。这就使得学生的自我学习事半功倍,进而导致知识滞后,学意倦怠。

4.学生对考试课与考查课认识差异较大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设置中常分为考试课和考察课,如痕迹检验、法医学、文件检验等实践价值大的课程均以考试课形式开启;特殊痕迹检验、声纹鉴定、测谎技术、人像检验技术等新兴但实践价值依然较高的刑事技术学科则以考察课形式开启。

而学生对考试课、考查课重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调查表明67%的学生认为只有考试课重要;13%认为考试课与考查课同等重要;20%重视考试课,考查课视教师而定。据分析得知大多学生只在乎期末考试成绩,因此将考试课视为重点,对不参与期末考试的考查课则任课教师要求严格与否而定。这种以成绩为目的、以教师为中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忽略了课程带来的知识财富,错失了学习新技能的机会。

5.刑事科学技术教材更新缓慢,实践运用与理论脱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刑事科学技术的知识更新更加迅速,而刑事科学技术教材却在某些原因下更新缓慢,内容与实践脱节,导致大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无法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并逐步产生“课本知识无用”的意识。

三、刑事科学技术教学改革的措施

1.改革学分制度

笔者分析了刑事科学技术学生的思想状态,发现:大一学生思想起伏较大,而在大二大三过程中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状态将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大一学生刚从高中学习状态过渡到大学,此时他们仍有渴望学习、愿意学习的动力,但随着大学“自主式”学习的慢慢融入,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惰性。二是在入学后,学校未及时对学生进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分析与培养,导致大多学生在入学一年后不能明确目标,内心感到迷茫,不知所云。笔者认为,针对以上情况,可对本科学生进行学分体制改革计划。

该计划主要结合学分,在不同阶段对其进行刑事科学技术实践探究,循序渐进,使学生时刻产生探究意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例如,对大一学生可以组织关于物证技术的小型案发事故现场,在校园某一范围内设立“刑事技术实验园”,使学生在该范围内发现、探索刑事技术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组织相关讲座,充实学科概念,扩展专业视野,使学生对刑事技术热爱并主动探索。[5]

在大二、大三年级,可实施学分增加模式,激励学生对刑事科学技术学的思考。此学分制度不同于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而旨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以学分作为激励,鼓励学生去从多角度分析理解刑事科学技术,若对于在刑事技术方面有新奇发现,并用论文或其他形式获得认可,以此为据增加学分。这不仅打破了公安院校传统教学学分模式的困扰,还鼓励了学生开拓创新,为有能力、有潜力的未来刑事科学技术人才提供施展才智的平台。

2.改变“重理轻实”思想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刑事科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公安实践需要。为彻底消除“重理轻实”现象,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观念。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独自完成实验的能力。其次,增加实践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去思考探究。再次,为从根本上杜绝重理轻实的观念,笔者建议将实践课单独设课,予以独立考核。这将是克服“重理轻实”现象的最佳途径之一。

3.改革教学方式

1.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

在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讲授几乎占据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却忽略了学生接受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创造“教学互动”的机会,多与学生交流,有助学生思维的开拓,调节课堂气氛。例如合理设问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明白学生知识盲点,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提问对知识点进行巩固,从而达到课堂双赢。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当今各学校教师授课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丰富教学手段,使课本、科技、学生接受力融为一体。

3.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态度。

合理设置考试课与考查课,帮助学生纠正考查课不重要的认识,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担任考查课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一份辛劳和付出,在教学中以精彩的教学内容、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并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标准,如,将平时表现、课堂听课状态、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积极参与实践报告和总结制作等纳入考核范围,优化考查课考核机制,以此提高考查课教学效果。

4.及时更新教材,丰富教学资料。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例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215-03

犯罪活动日趋呈现的国际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特点,对公安刑侦、刑技手段和诉讼证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专业要求日益严格。应对新形势,全国公安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安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服务公安中心工作为宗旨,以加强内涵质量建设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源动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绩斐然。然而,就刑事技术的教学而言,无论课程架构还是教学模式仍然滞后于公安队伍职业化、正规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难以满足培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人才的实战需求。因此,深入推进公安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是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刑事图像技术》课程为例,探索了新形势下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一、刑事图像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和改革总体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全面发展,尤其在推进公安招录体制改革以来,为高效推进《刑事图像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改革环境和发展平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加科学,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内容更加充实完备,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战,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更是百花齐放,教学效果积极显著。同时,也暴露和衍生出一些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课程的教学往往注重了知识教育功能,忽视了社会服务功能;只注重了当前知识本身的传输,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积淀的网络体系构建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性;部分授课只注重课堂的理论讲授功能,忽视了课堂的实战培训功能;只注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真正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角色。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多模态化教学是由New London Group在1996年提出的一种新教学理论,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本文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推进改革,探究多角色、多感官、多手段、多渠道有机协同的多模态化教学新模式,更加关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期适应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下的课程教学需要。

二、刑事图像技术的多模态化教学模式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性

刑事图像技术是建立在刑事科学技术、光学、电子、计算机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应用技术,不仅具有实践性,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中,应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贯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公安教育训练指导思想,注重相关技术的理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构建,推进技能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统一。该培养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打下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从而具备进一步学习各种高新技术和利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基础和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交叉性

刑事图像贯穿于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侦查、移送和起诉整个过程,并且与刑事技术中的其他分支密切关联,刑事影像质量的优劣不仅是刑事摄影摄像客观性、真实性的基本要求,也决定了照片能否作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还决定了能否进一步进行检验鉴定。这便对刑事图像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摄影技术的教学,而应将刑事摄影与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理化检验、法医和现场勘查等学科课程联系起来,加强不同学科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融合,强化知识间的承辅作用。同时梳理课程内部知识的连贯性、挖掘逻辑联系、区别重点差异,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学生对整个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理解,构建学生丰富、扎实、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凸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培养能在毕业后即可胜任基层公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以实战为导向、以实用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实践性科目教学,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刑事图像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紧密联系公安实践,删除落后老化的技术方法,及时补充实用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强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训教学正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中设计的实训项目,应坚持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根据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目标,实训项目可分为基本操作训练、基础知识应用、综合性实训等类型;根据技能培养的目标层次,实训课的基本教学模式由刑事图像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刑事照相专业技能训练和模拟案件现场照相综合训练,三个阶段组成的三级递进式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学科体系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又注重了与公安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

(四)关注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随着刑事图像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使得学校教育与毕业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不可忽视的鸿沟。如何使课堂教育紧跟知识技术发展的节奏?如何使受教育者当前的知识获取能够满足和应对今后专业工作发展变化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在校学习的各种独特优势以充分武装学生知识储备?是影响刑事图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紧跟理论和技术发展步伐,结合工作实际需求,重新审视教材内容的时效性,科学注入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视频分析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前沿内容,包括新摄影摄像设备的介绍使用、新公安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和发展趋势等,不仅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对新事物的求知兴趣,更为学生毕业后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铺垫和能力基础。

(五)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针对知识体系的发展、技术手段的革新、公安工作的需求变化,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培养目标的不断提高,传统以讲授法、实训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待优化和重构。根据课程不同知识点,分别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构建视、听、思、说、练等多维一体的多感官教学法,以期推进“教、学、练、战”的公安教学培训目标得以有效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多样化教学方法:

1.交叉互动式的角色学习法

积极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师与学生交叉互动式的形式组织教学,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尝试。转变传统教师为讲者、学生为听众的单一角色,在教师主导下,激励学生从“听众”到“主体”的角色转变,学生围绕某一中心课题有序地展开练习和讨论,如人身辨认照相的教学环节,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交替扮演技术人员和嫌疑人,进行辨认照相操作。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传输的环节中来,各自发表见解、讨论争议、分享感悟。教师需吃透内容、精心构建交流平台、融入学生群体、参与讨论、加以引导。当学生真正培养起主角的识后,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求知的良性循环。

2.研究性和设计性的主动实践教学法

实践技能训练是刑事图像技术教学的必要环节,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实训中加入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等探索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知识的不同培养目标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性技能训练科目,如模拟犯罪现场照相,使学生面对模拟的案例自行设计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案,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步骤,解决面临的问题。通过这种主动的技能训练模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基本的警务技能,更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探知需求。

3.参与性和实践性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筛选恰当内容,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归纳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全班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提炼总结。比如在犯罪现场照相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模拟真实案件现场,学生以刑事摄影技术人员的身份与其他刑事技术人员互相配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照法定程序记录、显现和检验与犯罪相关的客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参与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协作精神。

4.多元化的多感官教学机制

仅仅依靠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刑事图像技术这种技能型课程的教学要求,更难以激发学生对刑事图像技能锻炼的兴趣。公安图像处理、犯罪现场照相、人身辨认照相、痕迹物证照相等核心教学内容,都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通过在多媒体技术中穿插真实的案例图像、视频资料,借助教学模具、教学设备演示操作,参与模拟或真实的案件现场实地教学,能够以多种形式生动地表现不同教学内容,构建视、听、触、思、练等多渠道、多感官的教学机制,将重点、难点变成亮点、趣味点,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领悟力和掌控力。

5.多角色整合的新颖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主要采用班建制的教育模式,在刑事图像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今后工作岗位的发展需要,在班建制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行导师制、教官制的教育模式,导师和教官,既可由刑事图像教师担任,也可请实战部门的刑事技术人员担任。这种模式具有师生关系密切的特点,师生之间是一种“导与学”的关系,不仅充分发挥了导师各自擅长的专业技术优势,导师亦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指导,同时对学有余力和具有专业探索兴趣的学生,导师可指导其参与一些研究性工作,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

(六)完善多维、多级、多阶段、多形式的考核机制

刑事图像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传统单纯的期末闭卷考试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为此,有必要探索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多维度、多层级、多形式有机整合的考核机制,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直观反馈,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指导。

多维度的考核机制用以弥补传统试卷考核只能反映学生理论知识层面水平、忽略技能掌握水平的不足,建立以试卷考查、实训实验测试、实际案例综合考评等不同角度相结合的多维一体考核机制,全面真实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多层级的考核机制立足于不同内容的不同难易程度和培养目标而构建,可设计为基础知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知识技能的三级递进式考核机制。具体地,可将数码相机的使用、数字图像基础等内容划归为基础知识技能,考核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对公安图像处理、现场照相、人身辨认照相和痕迹物证照相等内容划归为专业知识技能,应紧随教学进度、精心设计实训操作项目、实时地检验学生的专项能力。在完成整体课程的讲授之后,有必要结合办案实践,模拟盗窃、杀人、制毒等犯罪现场,分组对学生的了解案情、巡视现场、制定计划、实地拍摄、编排制卷等操作进行综合知识技能考核。

多阶段的考核机制是在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后,即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方式可灵活多样,只有在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比如只有顺利通过对数字图像基础知识以及常用图像处理软件的考核后,才能进行公安图像处理的教学;只有通过数码相机的使用和基本拍照任务的考核后,才能进行现场照相、辨认照相、痕迹物证照相的教学。该模式可以为教学提供及时的效果反馈,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弥补,防止问题的累积。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例5

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后,各公安院校专业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体改生不同于本科生或专科生,他们属于第二学历教育,严格来说应该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从生源到学制都有明显的差异。如刑事技术专业的体改生,绝大部分来自各地方高校,公安基础知识薄弱。要通过两年的专业教学,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刑事技术人员,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体制,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而构建专业能力资格平台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围绕这个平台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本人认为如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明确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体改生专业教学培养目标都是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围绕培养目标展开,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如刑事技术专业体改生,现场勘查能力、物证鉴定能力等都是其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必须以生源素质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出发点、落脚点,以刑事技术专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实战,积极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精心策划课程教学大纲,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倡导教学方法 和手段的创新,将警察意识、专业能力和警务技能有机融合,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细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明确体改生专业教学的目标后,要细化专业教学的内容,以确保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的实现。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体改生学制为2年,除去军训和毕业实习,教学时间不到3个学期。必须精选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如刑事技术专业,必须围绕刑事技术专业能力,开设课程和设计课时。《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作为刑事技术专业能力的基础课程重点讲授,课时要予以保证。《现场勘查》《手印检验》《足迹检验》《文件检验》《刑事照相》《刑事化验》等课程作为刑事技术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数量不需太多,关键是要讲深讲透,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务必熟练掌握,人人都要过关。犯罪现场的处置能力,是刑事技术人员的基本专业能力,各门核心课程都会涉及这一能力的培养。目前,各公安院校都把《现场勘查》课程设置在侦查系,这既不利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不利于刑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同时也与公安实战部门的工作现状不相符。在基层公安机关均由刑事技术人员勘查现场,而非侦查员勘查现场。作案现场及其物证的固定能力,由《刑事照相》课程来培养;现场痕迹物证的寻找、发现、提取、分析、检验、鉴定的能力,由其他各核心课程来培养。

(二)制定专业能力教学训练的详细计划

各门核心课程力求做到精讲多练,强调理论适度,动手为主,要制定各门课程详细的教学训练计划。明确各有关知识点和能力点,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一般要求核心课程实验课的比例不少于1/2,保证学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并配备指导教师,每个教学班不超过40人,每次实验配两名指导教师。

(三)改革专业能力的考核体系

专业能力的考核评价不同于理论知识点的考核,动手能力是考核的关键。可根据实际案件或模拟案件的现场材料,考核学员的操作能力,从完成情况、分析依据、结论的准确率等方面进行打分,制定各门核心课程专业能力的考核标准,从而形成专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合格,才能发专业资格证。专业能力考核题库,可与省、市公安机关共建,专业能力资格证要得到公安实战部门的认可。刑事技术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时中留有实验考核的计划课时,专业能力的考核纳入实验考核中。为了保证实验考核的客观性,考查每个学员的真实水平,每个学员均从考核题库中随机抽体,当场完成。学员实验考核的成绩占该门课程的40%记入总分。

三、创新专业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合作活动,他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人的,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自己的理解,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在刑事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学员也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为“参与者”。因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专业教学中主动营造一种以学员为主体的学习氛围,使学员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全体参与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注意有效地掌控教学各环节,灵活地驾驭课堂,形成有利于激发学员创造力的良好氛围。

(二)打破原有理论体系,进行专题教学

在体改生的刑事技术专业教学中,理论以够用为度,强调突出实训环节,加上各门专业课程计划课时大幅度减少。因此,在刑事技术专业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原有的理论体系,以专业能力知识点设置若干教学专题,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理论精讲,重点突出培养学员动手操作能力的内容。

(三)广泛开展演示教学法

刑事技术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有许多内容都是包含操作性的。如现场痕迹物证的显现、提取等,教师如果只是口头讲授,不作示范操作,学员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难以突破瓶颈,无法达到最佳效果。演示教学法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授课教师做课堂演示。要求教师自身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具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及耗材。其二,是视频演示法。对某些需借用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演示的,可采用事先制作的教学视频,进行演示教学。演示教学法是刑事技术专业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

(四)精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用文字案例、图片案例、视频案例等方式说明理论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对于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及规范实训中的具体操作有明显的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运用案例教学法,既可在讲授理论知识点之前引入案例,也可在理论知识点讲授完成后,通过案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刑事技术专业课基本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图文案例和视频案例通过课件展示,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手段,成为一种强化实践性教学的常用形式。

在刑事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上三种案例教学要有机结合,灵活使用。文字案例的优点在于来源广泛,更新迅速,缺点是不够直观形象。图片案例和视频案例的优点是形象、具体地反映案件情节,能够在较短时间拓展知识面;不足是与教学目的不完全相同,教师在使用前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剪辑,以突出教学重点。

(五)适时采用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设问,学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教师作总结。课堂讨论法不仅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课堂互动效果,刺激学员积极思考问题,还可以锻炼学员的口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在刑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法往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法还经常与案例教学法同步进行,在案例教学法中穿插课堂教学法。结合案例的讨论,既可在案例完全展示后就案件中的问题,设问、讨论,也可在案例展示过程中,随时设问、讨论。课堂讨论法是刑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只要时机合适就可采用。

总之,围绕专业能力资格平台的构建,刑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但只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刑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就能见成效,这也为专业能力资格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例6

我国各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司法警官学校(中专),截至2004年6月,全国已有16所司法警官学校升格转型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这次转型和变革不仅提升了我国司法警官教育的办学规格,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司法警官教育低水平运作的状态,最为关键的是它第一次把高职教育的理念引入国内警察教育的领域。在中专时期的司法警官学校的专业中,一直开设监狱管理(部分院校为监所管理)专业,是学校的重点支柱专业。学校升格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后,该专业更名为刑事执行专业,专业代码690201。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刑事执行专业为监狱管理方向或以监狱管理为主要学习内容,为监狱、劳教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刑事执行专业培养模式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始建于1980年,2003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来普通中专的基础上升格组建为全日制政法类警察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刑事执行专业(中专时期是监狱管理专业)于2003年9月开始招生至今,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刑事执行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尝试,并组织学院教务处、教研室教师到监狱、劳教所、看守所进行实地调查,本文就当前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刑事执行专业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监狱工作的迅速发展,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狱布局调整,监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监狱警察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无疑已经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理论性课程过多,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中,则表现为讲授内容的理论性过强,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应用内容,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隔断了监管改造理论到监狱实践的应用,延长了学生就业后适应实际工作的时间。如《狱政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都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仅为参观监狱,缺乏课程的顶岗见习,缺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落后于监管实践工作的实际。刑事执行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求掌握刑罚执行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刑罚执行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理论、新作法,而这些内容在课本上是没有的,教学内容中必然要增加监狱体制改革、监狱布局调整、押犯构成的新变化等知识。

教学方法上存在着注重知识传授,缺乏能力培养的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较差。并且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很多课程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让学生处于输入和存储知识信息的被动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缺乏高职教育的实践性

在刑事执行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学科齐全,有些课程成为本科课程的压缩版,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对高职教育要求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在课程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作为课程学习的重点,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基本停留在概念和设想层面,实践训练课时严重不足;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课程的完整和系统,没有把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作为对学生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结果使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模式单一死板,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所设置的技能课程内容、数量与刑罚执行岗位的技能要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予以调整适应。

(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使教育教学质量处于低水平徘徊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是担任高职教师的前提条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是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虽然近几年来全国的司法警官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首先是从总体上而言,“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教育部门规定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而全国的司法警官院校中,能达到这一合格要求的学校寥寥无几。其次目前许多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在监狱、劳教所、看守所的见习时间不过短短几月,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都有限,如何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岗位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就无法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场所不足,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是职业教育技能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实施实训教学计划的基本条件。目前刑事执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学生在1-5学期的实践学时较少,校内实训或模拟实训场所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学时和质量无法保障,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难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监狱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岗位的特殊性,任务的双重性,要求监狱人民警察不紧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而且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管理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监狱的实际工作中对岗位技能的要求较高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需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监狱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这对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司法部根据监狱工作的要求和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确定为今后几年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努力目标,要求推进监狱人民警察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制度和体系;要积极推进学历教育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因而司法警官院校为本行业探索出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教学工作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一)刑事执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

刑事执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掌握监狱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应用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技巧,具有良好的人民警察职业素养,能胜任监管场所及社区矫正等岗位的刑务处理、安全防范、矫正教育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从刑事执行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遵循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科学地设置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养成司法警官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做到与社会发展及刑罚执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具体而言,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改变过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单一目标的模式,要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为重点,实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笔者认为,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

1.基本素质课。这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预备警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并掌握监狱管理和矫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法理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犯罪学等。

2.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监狱学基础理论、狱政管理、罪犯教育、罪犯心理、罪犯劳动管理、社会心理学等。开设这部分课程的意义是,通过专门的思维方式训练,让未来的司法警官形成良好的法律、刑罚执行、教育改造思维模式。

3.专业技能课。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监狱文书制作、罪犯心理咨询技术、车辆驾驶技术、警务技能训练、计算机信息技术、监狱工作口才、狱内侦查技术、监所突发事件处置、监所基层工作实务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预备警官掌握从事监狱、矫正工作专门的技术和能力,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二)优化教学手段

刑事执行专业的教学过程要以尽量贴近实际,启发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要改革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式、模拟式、实作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使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直观性强,同时提高信息量和教学效率。如我院刑事执行专业新开设的《监狱突发事件处置》课程,应用“情景教学”法,聘请云南省官渡监狱防暴队警察作为实践课时的指导教师,针对特殊类别的监狱突发事件如罪犯劫持人质进行“处突演习”,把课堂变成监狱管理的现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只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点评,让学生安排程序、步骤和需要的道具、工具;让学生编写警察和“罪犯”的台词;这样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好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优秀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良好。当前监狱新干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时时提醒我们,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改进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要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等职业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作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重视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这是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素质教师,即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认定条件:“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极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应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实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等院校中居先进水平[5]。根据上述认定条件,刑事执行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否则达不到教育部的规定条件,必将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队伍建设工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尤其是按照认定条件的第二条,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监狱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要求每两年必须完成一定时数的实践部门工作任务,包括让教师到监狱监区带值班、到罪犯教育科、狱政管理科、刑罚执行科等科室岗位工作,完善和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使教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

另外,聘请监狱警察到学校兼课、教师和监狱警察合作课题研究或教师参与到监狱的服刑指导、心理咨询、服刑人员法律援助工作中,也是加强“产学”结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1.调整、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我们要完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讲”变成“练”,变成学生的动手与探索。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其今后适应工作岗位的基础,而适应工作岗位的关键在于动手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建立一个把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此,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首先,严格控制和缩短理论课的讲授时间,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训练时间;其次,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1:1的比例配置,并提出实践课的教学和考核要求。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例7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46-02

在信息化建设日趋加强、公安招录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刑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因此,加强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客观上要求刑事技术人才要在理论素养、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使命;另一方面,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刑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在信息化的大潮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创新型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基于如此背景,试图从对当前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认识的角度探讨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平衡

我国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公安院校承担,而公安院校在师资水平与教学水平上又存在院校间、区域间的不平衡,这直接导致教学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从而带来了刑事技术人才培养过于集中于某些院校或某一地区。从院校看,部属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在刑事技术水平和师资水平上相对于地方公安院校来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因此承担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任务也相对多,而地方公安院校无论是师资上又还是技术水平上均相对薄弱;从区域上看,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科技资源相对丰富,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发展相对较早,这一优势使得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上造成了区域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格局,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知识衔接缺乏过渡

在公安招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安人才培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仍有较为突出的问题,单就刑事技术的体改学员而言,主要存在着知识缺乏衔接过渡的问题。从专业背景上看,体改生来自于各个专业,多数体改生的学历背景和知识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专业上的差异,又表现为个体上的差异。然而刑事技术专业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理论与实践性更强,但他们现有的专业知识又无法直接刑事技术知识相衔接,这不得不说是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体改生的知识背景与刑事技术专业的衔接存在明显的脱钩现象直接影响到学员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影响刑事技术人才的总体培养。

(三)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过于笼统

当前,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高中直接统招的本专科生;另一类是非统招生,具体分成教、干训、体改等不同批次。第一类对象,其学历背景和学习起点是一致的,因此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是合理也是可行的。但对于第二类对象,由于其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显然不甚合理。然而,当前对第二类对象的培养,绝大多数公安院校主要采用同统招生基本相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没有将不同层次和学历水平的刑事技术学员区别开来,这诚然受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这却是刑事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制约了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

除上述课程设置过于笼统外,在对学院的考核方式上也存在类似问题。当前的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在考核学员时,往往采用传统一刀切、片面化、书面化的方式,即不分水平、不分层次,一律采用书面化的题目进行统一考察,以分数论等级,以成绩论质量。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上过于单一、笼统,在考核内容上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学员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也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考察,这必然会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与个人素养这两个大方面相脱节的问题。实际上,这种考核方式是当前普遍流行的片面化考核方式的影响结果,这对于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四)缺乏信息化建设内容

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有新的战略与方法与之相适应。在当今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刑事技术也应当进行信息化建设。就目前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内容来看,传统的知识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物证技术的信息化、侦查技术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信息化等内容明显不足。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告诉我们,刑事技术要有更快更新的发展,必须要有公安信息化做支撑,特别是要在刑事技术、网侦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等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而这些内容,在现阶段我国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是缺乏的。此外,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集中于公安院校,缺乏与非公安类院校的专业与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交流,也缺乏应用成果与资源的分享,这都不利于刑事技术人才的专业拓展以及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构建信息化交流与资源分享平台,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势在必行。

二、解决对策

(一)调整结构,创新教法

现阶段,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上,我国应当缩小地域间的差异以及部属公安院校同地方公安院校间的差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应当鼓励中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刑事技术教育教学的支援,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同时,部属公安院校及东部地区公安院校应当帮扶中西部地区院校,给予其人力资源、刑事技术上的支援,缩小院校之间在人才资源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

在调整结构的同时,作为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主体的公安院校也应当积极创新教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现阶段多数公安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即多以讲授法为主,诚然,讲授法有其优势,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讲授法显得十分重要。但刑事技术这一专业的特点以及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培养出的刑事技术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方能适应现代化警务管理及应用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们对知识的掌握及实践应用。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十分必要。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员不同的学历和知识背景进行分类和分层次教学。具体而言,对于非公安专业出身的学员,要加大刑事技术类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比例,让学员从头学起。因为现阶段,在公安招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公安系统招录了一大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相比于公安专业出身的学员而言,他们在刑事技术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这类学员,要加大基础知识教学的力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专业背景优势,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而对于公安专业类出身的学员,要加大专业知识教学力度的同时,还应当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教促学,以学促练。

(三)多元考核,注重全面

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要求学员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考核上,应改变传统一刀切、片面化、书面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只重知识而轻实践能力。要针对学生的德、勤、技、体、能等方面做全面考查。在具体考核方式上,应当注重“四法”:考试法,教师命题,闭卷考试;论文法,临时公布论题,学生当堂提交;案例法,给出案例,自主分析;口试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些考核方式,真正把以分数、以知识接受度作为衡量的标准转变到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实训能力、综合发展能力上来,形成有公安特色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这也更有利于刑事技术学员们对知识与实践综合能力的掌握。

(四)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增加信息化培养内容

现代公安教育提倡“教、学、演、练”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具备实践技能。刑事技术教育作为公安教育的一个方面,也必然适应这一发展要求,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应当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平台。一方面,公安院校应当加大职业性与仿真性训练基地的建设,让学员们在职业化和真实性的刑事技术实践基地上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上,还应当加大先进性与开放性训练基地的建设,所谓“先进性”是指建设的基地应当具备现代化功能,能适应刑事技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能够适应学员对先进刑事技术掌握与运用的需要。所谓“开放性”则是指建设的基地应当具备开放功能,能促进本院校与外地院校的交流,能增进本院校与公检法机关的合作。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刑事技术信息化建设,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增加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促进学员们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适应物证技术的信息化、侦查技术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信息化的新要求。

三、结语

刑事技术的现代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在新形势、新要求、新背景下,应当加强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破除培养体制及培养方式中的障碍,促进公安人才培养的发展。探讨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际上还有许多内容值得去挖掘、创新:一方面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单位要重视培养机制的转变,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整体、轻个体,重战略、轻方法的局面,在人才培养上讲求实用、实效、实际;另一方面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者,要注重培养人才的方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多注重信息化的内容,将培养的对象放到“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进行锤炼,以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把握好时代的动态,在创新中探索新路子,实现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政治部.公安教育发展“十五”规划[J].公安教育,2002,(7).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例8

在“大教育、大培训”的背景下,公安院校的招录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从学历教育向培训教育转变,从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转变。我校今年首期招收了260名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新生,被称为“第二专科教育”,对他们实行公务员录用考试“关口前移”,与高校入学考试同步进行,学员入学后接受为期两年的公安专业教育,毕业后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第二专科文凭,并由市局统一分配工作。对此我校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了公安职业特色,积极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重新做了调整,对于一些基础课已经不被重复开设,但就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程还是有必要的,笔者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一、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必要性

(一)我校现有开设课程的现状

我校现在处于学历教育和第二专科教育同时进行,学历教育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大学物理课程属于必修课;而招录改革后的第二专科教育学生,则以学习专业课为主,将一些基础课和公共课舍弃,也意味着他们不学习大学物理课。而笔者认为就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开设大学物理课程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些专业课没有物理基础是很难掌握的。

(二)大学物理课程对理性思维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

物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是充满探索、研究和创造的历史——从蒸汽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原子能时代、激光时代、计算机时代,无不是物理学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重大物理理论的突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往往起到里程碑的作用。物理学是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向着物质世界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探索物质世界及其运动的规律。学习物理学能使人更加理性的思考问题,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理性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性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思维,它不是停留于对对象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的认识,而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科学抽象力和理论洞察力深入分析矛盾和问题,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使人的思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普遍性和创造性,并具备对实践的洞察力和预见力,这样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头脑里就会多点客观性,少点主观性;多点全面性,少点片面性;多点深刻性,少点表面性,从而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物理学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基础上,对其进行概括、归纳、综合、演绎、分析、假设和想象等思维方式,形成概念,并通过判断和 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没有科学的思维,人类就不会有理性的认识,人类就不会有理性的认识,也就不会有科学理论的建立,不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是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基础理论的建立,还是对前人累积的理性认识的掌握,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思维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他们不论学习哪门学科,都是效率高,成绩好。这说明,培养思维能力,既是物理教学的任务,又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手段。教学过程,既是传 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列为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非常必要的。

(三)大学物理课程开设的意义

招录改革后,考入公安院校的学生都是高职高专及以上学历的应(历)届高校毕业生,这些学生在原来学校学习的专业也各有不同,学生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而且其中多数都是以文科专业为主,物理知识相对薄弱。这对于将来学习以物理为基础的一些专业课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物理知识与兴趣。

1.将物理知识的讲授同专业课紧密结合

这门课程讲授的内容应立足于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讲授方式、授课手段、考核办法等方面力求更新,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开启专业课大门的钥匙,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精选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课的特点进行讲授。

2.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程讲授中安排适当的实验课,以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调能力,对基础物理量的测量加深理解与应用。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专业技能打下基础。在学与练的过程中就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新要求。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更应倡导一丝不苟、尊重事实、服从真理的科学精神。物理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归纳与演绎法、分析综合法、物理假说、科学想像等,这些科学方法在科研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研究中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式学习强调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题内容,完成研究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学生的导师和伙伴。学生所研究的问题在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所熟悉的,学科知识不再占有优势,师生是在共同进行一种学习活动,这对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涉及大学物理的主要内容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联系实际广泛。在公安院校中,它主要服务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在痕迹检验课程中的应用

痕迹检验学主要应用物理中力学、光学、电场、磁场等相关知识。痕迹检验课程是一门运用现代技术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成果,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其他社会学科,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是一门新兴的实用性学科。痕迹检验课程包括手印检验、足迹检验、工具痕迹检验、枪弹痕迹检验和其他痕迹检验。在这些痕迹提取、显现与检验中,物理知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在刑事照相课程中的应用

这门专业课主要应用光学部分,研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及感光材料记录影像、冲洗过程和冲洗原理等,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通过不同种照相技术对现场进行拍照取证。对不同的痕迹采用不同的光源,采用不同的拍照方法,应用红外照相、紫外照相和荧光照相、偏振光照相等常用的物证照相方法,达到需要的效果。

(三)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在交通事故车辆碰撞的速度分析与计算中,主要应用物理中的动能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等运动学原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证据搜集与分析、事故处理程序等,具有承担交通事故处理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研究机动车原理中,应用电磁场原理解决各种车辆的结构、特点和原理。

(四)在其他专业课及实验仪器中的应用

在其他专业课中也对力学、光学、声学、热力学、电磁学等有所涉及,例如文书(含笔迹)检验技术、刑事理化检验技术、声纹鉴别技术、气味鉴别技术、侦查通讯技术、刑事模拟画等。常用的实验仪器具体使用时也都是根据物理原理,如偏振光显微镜,多波段光源、气相质谱仪,电镜扫描仪等。

三、开设大学物理课程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一)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受课时的限制,可以每周开设一次选修课,既能让学生接触到物理,又不至于让学生花费过多的精力。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高新科技、关注身边的物理知识。课题内容的选择应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点,涉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探究,扩展已有的知识容量。通过现代科技问题进行学习,既保留了传统物理课程中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主干知识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物理内容的现代化。另外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但与物理知识有关,还要与信息学、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相关,这也加(下转224页)

(上接223页)强了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作为专题讲座来开设

之所以叫专题讲座,是因为录改学生的在校时间很有限,也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系统地讲授。那样既乏味又费时间。有些课题,如果没有讲到,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找书看。我认为,与其平铺直叙地罗列整个物理学始末,不如抓住若干典型,进行个例剖析,讲得深透些。什么是个例剖析?指的是就某一个事件、某一项发现或某一位科学家的成就进行充分的揭示,说明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不仅说有什么,还要说为什么。例如,可以讲一讲:力学在痕迹检验中的应用?刚体在枪弹痕迹中的应用?光学在刑事照相中的运用?分析其内在的关系,总结与归纳,提炼出可供大家共享的精神财富。因此有必要保留专题讲座的精华,即保留从个例剖析得到的各种有益启示,这些启示并不是生硬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真实的案例、实际的资料、生动的情景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氛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从中获取应该得到的启示。

由此可见,物理课程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开设是非常必要的。物理学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塔,基础雄厚,力学、热学、电学、光学以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形成了一座宏伟的大厦。它又像一棵大树,根深叶茂,从基根长出树干,从树干长出茂密的枝杈,又结出累累果实。将现代物理学融入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中也符合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对提高警察素质都有好处。

参考文献

[1] 孔春晓,《痕迹检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例9

    1 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 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 、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例10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还是刑警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 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 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 、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即懂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4 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如图1所示。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如图2所示。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