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消费心理学课程感悟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8 16:00:08

消费心理学课程感悟

篇1

德育是学校文化教育的基本;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为此,笔者根据自己数年来的中职德育教学实践,结合目前的教改目标和当下学生实际,进行了中职德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明理与导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1]。它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要求教师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直接感知,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

一、中职德育课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中职德育课现状的需求。

当前中职德育部分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漠视学生个体的独特生长环境,漠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显示生命所指的方向,造成学校德育对学生生活的疏远,德育的内容只注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境性和生动性看,以致部分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抗拒心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德育课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生命成长的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悟道德,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即“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2]。

(二)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

中职学生跟普高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普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升学,而中职学生他们大部分毕业即将面临着就业,这更需要他们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这就需要我们中职德育教学要更多的模拟社会场景,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积累、反思,从而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为他们以后的职场成功做准备。

(三)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益的重要指标。学校德育教学只有充分重视校外德育途径的作用,让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内化)、从信到行(外化)的转化,才算见到了效果,其途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让德育课的教学内容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最终达到促使学生进步与发展的有效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三点,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有必要开展体验式教学。

二、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具体应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教师应把“教”转化为“学”,把“学”演变为“活动”。在活动中创造兴奋点,创造学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能够在体验中引导学生学好知识。

(一)在情境中体验

由于生活的瞬息万变,学生对现行教材的热情和兴趣往往不能被有效激发。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对教材进行精妙的加工整合,创设多样的生活化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活动,达到“身临而入境”、“感受而动情”、“体验而理晓”的目的。如在讲到《犯罪和刑罚》一课时,我采用《天上会掉馅饼吗》这个故事作为引入。当取款机纷纷往外吐钞时,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怎么办?好多同学听到这样的问题,异常兴奋。大家都认为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不捡白不捡。接下来老师在引导学生回到真实案例中来,一人遇到这样的事,他一下子从取款机里拿走了36.6万元。但结果呢?因为触犯刑法,锒铛入狱。虽然不是学生亲身经历,但这个真实的案例,一下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了教师的预设效果。

(二)在游戏中体验

“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在这里“乐”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体验式教学通过游戏教学形式,使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3]如在《如何理财》一课中,我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假设学生现在每人手头都有十万块钱,然后大家模拟进行投资,每个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讲自己的投资组合,并分析利弊;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首先明确投资的多样性和风险性,然后再强调学生没有点到的几种投资方式,并对这些投资途径进行比较,学生在老师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选择,这样学生的认识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模拟投资中体验到了投资的风险和乐趣。

(三)在辩论中体验

中职生总是希望自己的一些认知能够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得到较好的评价。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教师在德育课堂中,可以适时、适度地创设辩论会等情境,从而诱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以此增强其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哲学.生活.职业《全面地看问题》一课时,教师针对鹿城区创建浙江省文明示范城区的工作,发动学生进行辩论“发现您身边的美与丑”,围绕鹿城区能否创建成功展开辩论,同学们通过辩论发现在我们身边美丑并存,随着文明城区的创建,丑陋的现象越来越少,城市环境越来越美丽,人民生活更加文明有序。同学们通过辩论前积极的准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整个过程不仅结合学生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而且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在实践中体验

德育来自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所以,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生活世界,达到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性课堂活动。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在课堂中体验是学生学生生存的一种方式,教学活动只有以学生的真实体验为基础,才能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只有当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探究,在实践中感悟、反思,实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用以指引更美好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例如:在学习《政治经济生活》中《多彩的消费》这一内容时,笔者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一年级的学生对消费具有盲目性等特:围绕着“体验—探究—感悟—践行”这一模式,开展了以“请您来当家”为主题的消费实践活动。全班分为8组,每组模拟一个家庭,每个家庭五千元的收入,请各个小组充分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消费支出,在分组汇总汇报之后,再请他们分析自己的消费是否合理,从而引出消费的合理性。再请同学们对现在中职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置于一个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获得了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在活动体验后,教师提供一个交流、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彼此进行思想的碰撞。在自我反省、自我感悟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领悟到如何合理消费。在整个过程中,笔者通过生活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悟理,在活动体验中成长,从而提高了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教师还应布置实践性课余作业,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到德育课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调查、小研究等实践性作业,让他们将动手动脑的过程有序地记录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丰富学生的经历,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归纳和整理能力。这种作业不一定要求当天完成,可以给他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如我们结合课程中“保护资源环境”的教学内容,组织了“拯救温瑞唐河”的活动课,以母亲河温瑞塘河受污染问题的研究为专题,组织学生调研三个主题查访污染源、研究法规政策、提出改善方案。学生们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并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梳理后,最后以听证会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并以倡议书的形式在校园和社区进行宣传,加入到环保活动中,为治理温瑞塘河尽责尽力。

三、中职德育课堂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关键点

(一)贴近学生,合理设计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必须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知识为主体;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场所;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使中职德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

(二)不断深化,引导到位

体验式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体验,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非常重要。但体验式教学法绝对不能只停留在情境表面,为了体验而体验,必须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挖掘情境背后深层次的东西,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正的有所感悟,理念得以提升,最终将理念和知识化为行动。

(三)及时反思,领悟升华

体验式教学方法,它只是中职德育课众多教学方法的一种,这种教学方法贵在体验,重在通过体验让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让学生真正的有所感悟,从而让理念得以提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四)尊重差异,引导调控

由于中职学生个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体验感受也不尽相同。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要尊重差异,不能强求划一;要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教学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的尊严,不能机械地采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学生。

美国谚语有:“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4]这说明亲身体验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总而言之,在德育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彰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有利于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晓燕、姚晓玲:《体验式教学初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篇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代发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3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wWW.133229.cOM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代发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4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12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教材、体验活动等来理解知识、获得能力和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对于我们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改变过去那种纯粹的“灌输”方式,需要学生在课堂内“动起来”甚至从政治课堂“走出去”进行体验感悟,感受政治课的魅力。

一、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体验感悟式教学?“体验”一词,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阐释。从教育学角度看,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主要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以上对体验的表述虽各有侧重,但都有相同之处,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使主体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体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感悟和知识的验证。“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而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和行为发生改变。政治课中这种体验中感悟,感悟后运用,运用后继续感悟的这种教学是十分又必要的。这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课特点决定的。政治课教材本身理论性强、枯燥,而且有些知识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了,就需要教师提供情境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生活化、血肉化,让知识与时俱进,体现政治课的独特魅力。体验感悟式教学就是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在课堂内进行情景设置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内用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讲、双手动等形式来感悟知识,或学生通过走出课堂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亲身社会实践体验运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感悟知识的过程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二、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1.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体现新课程理念,达到新课程目标的需要。新课程理念要求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新课程目标中要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重要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敏锐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立足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体验感悟式教学注重体验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提升感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同时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

2.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习,是一个被动的强迫的接受过程,学习没有自主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也限制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学校学习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获得的知识最终是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服务的,也就是说学校应该培养社会人。这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学必须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体验感悟式教学既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获得以后生活的知识,更是培养了以后步入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它能促进学生发展,更能为人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3.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改革要求相适应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材越来越生活化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无论名称、知识点以及里面的材料或情景设置都是具体生活的缩影,它从另一个方面向我们老师发出信息,政治教学需向生活回归,围绕生活,反思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式教学重视学生从生活实践和情景体验感悟中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提高,也有利于政治课不断地改进、发展。

三、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初探

1. 走入模拟社会化课堂,置身教学特定情景中的体验和感悟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一大特点就是生活化:素材的生活化和知识的生活化,教材的编者一般在每一框内容开始前都有一些情景设置,引领学生进入本框理论知识之中,这些材料有许多巧妙、精辟之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直接利用书上的设置的情景,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但是有些教材的材料有点陈旧了,所以教师在体验感悟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三维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借助多媒体,自己设置一些情境,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进行不同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里体验、探究,获得感悟。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自己的一个生活片段、一个熟知的新闻、一个感兴趣的小品音乐和视频等来创造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些特定的社会化模拟情境中,让他们产生内心知识的冲突、加深体验和感悟,最后达到知识的和谐,达到教师的预定目标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不必走出课堂,但同样可以起到让学生感悟到知识、提升各方面能力和增强对学习政治课的兴趣的效果。

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书上“公仆”本色一些图片和资料作为情景,设置一些问题如:你和你的家庭在这场暴风雪灾害受到哪些不利的影响?你希望谁来帮助你和怎样帮助你?为什么?你感受到政府对你和你家庭的帮助了吗?你身边有没有相类似的事件发生等。让学生以一个受害者需要政府帮助的角色来体验、感悟(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2页)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克服空洞理论知识纯粹的灌压,把学生带入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课堂中来。

2. 走出课堂,置身社会真实的生活实践的体验感悟

“体验就是用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也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检验知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实践放在第一位。有些政治课教学的内容需要我们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生活进行亲身的社会实践,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对知识加以理解和获得真切情感;才能进一步增进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社会实践体验可以通过让学生不断进行角色转换来完成。尤其遇到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这需要让学生可以回归到社会生活原始角色(如消费者、市民等)进行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借助社会某角色进行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实践体验。

例如,经济生活中讲述《信用工具和外汇》里的信用卡和《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回归社会生活的某一角色,如让学生作为一个投资者和消费者,到银行办理一张信用卡,体验办卡全过程,然后办理存钱业务,(或在自动取款机进行存、取钱)体验储蓄过程,然后用办理的信用卡去超市消费,体验用信用卡消费过程,通过这样的课堂外社会实践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感悟到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喜悦,也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些没有与时俱进的知识并予以更正,这会使学生回归课堂到学生角色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感悟知识的兴趣,更会鼓励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验证,来获取更多的感悟,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体验方式不仅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又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使学生用亲身实践证明书中知识的科学性,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四、对体验感悟式教学方式的一些反思

1. 体验感悟式教学就是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让知识回归生活,溶入学生的社会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知识的深层理解感悟和实际运用。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并不是每一框内容都适合采取这种教学形式,要有一定的选择,关键是要注重实效性,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走入模拟社会化课堂的感悟和走出课堂的亲身实践体验感悟两者各有优点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和需要选择使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时,教师要下足功夫,对教材和目标深层分析,对于学生参与的角色和情景要精心设计,否则空下功夫而不能取得效果,反而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肤浅、空洞和无聊的,闹哄哄而无效果,反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情景设置要做到形式、内容和效果的统一;注重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注重情景真实性和生活性;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

篇6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基于此,老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坚持教学的生活性,即在教学中以生活为中心,利用课堂内外的信息资源,创设富有生活气息、时代特点、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但如何走进学生生活,建构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我认为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环节:生活(情境感染、导入教学)――教学(分析知识点)――生活(感悟践行、回归生活)。

一、从生活出发,情境感染,导入教学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

让生活走进课堂,成为教育素材,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欲望。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从哪里来,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关注什么,喜好什么,找准学生的兴奋点。知道学生的喜好,就等于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然后用活动、图画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把学生的生活经历、身边的人和事、社会的热点问题等展现出来,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并非是教学内容,更非教学目标。只有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同教学目标所应具备的体验与感悟之间的差距或落差,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此,教学切入的角度要针对性强、主题突出,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有恰当地选择适合情境导入的生活素材,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从而带着探究欲望去学习。例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我以“广告的诱惑”作为教学导入:小刚,初二学生,身高仅150cm。一天他在一家药店前看到了一则增高广告,我介绍小刚花了300多元买了增高产品并按说明服用一个疗程后,发现该自己上当受骗了。我问:“假如你就是小刚,你会怎么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要求退货,有的说去消费者协会告他……这样教学很自然地导入了知识的学习阶段――维护消费者如何维护合法权益。

以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导入目的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以便学生能从现有的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问题。

二、生活与教学相结合,分析知识点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学生的学。新的课改观念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情境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把体验、感悟转化为知识,则需要教师设疑布障、引导启发。教学中,学生谈体验与感受时,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合理地寻求对生活现实的体验和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切磋,进行合作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理论上认识生活现象。例如,再回到前面的案例中,在学生的观点亮出后,教师就要指出当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维权,正确的方法只能是通过合法的手段去维权。接着设置讨论:

(1)作为消费者,小刚有哪些合法权益?被侵害的又是什么权益?

(2)小刚应该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今后,小刚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针对这三个问题,学生们展开激烈、认真的讨论。实际学生讨论的这三个问题就是本课的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

三、用教学指导生活(回归生活)

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的本质要求。学习思想品德课,应该说不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道德修养,即课内明理,课外导行。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指导行动。教学中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学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结合当前的限塑令给消费者购物带来的不便这一事实,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解决的对策。开始同学之间存在着意见分歧,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但经过讨论之后,大家都能从大局着想表示能理解并支持限塑令,有一些同学还提供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建构生活化的课堂,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实现生活化课堂的前提,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交往,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才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2.教师要增加知识储备,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都说作为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要“一桶水”。而事实上,在当今的教学形势下,教师的这“一桶水”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了。生活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视野开阔,老师在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便在随时生成新问题时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篇7

从生活“万花筒”中,我们不仅能够窥见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还能够聆听中华文化的回声、追逐“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的脚步。离生活远近,决定着政治课堂的生动与否,决定着多少学生愿意“打开”自己的耳朵。因此,教师必须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重视生活情境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典型案例,从而实现生活现象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贯通。

例如,在学习“生产决定消费”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来说明生产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同学们,假设我们穿越到了唐朝,你会选择何种通讯工具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交流?你会选择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出去游玩?”“当然是信鸽和马车了。”“为什么不借助手机和飞机呢?”“唐朝哪里来的手机和飞机啊?”随着学生的一声惊叹,教师可以在PPT上展示这几种通讯和交通工具。“看来同学们都明白,对于没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换一句话说,就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产品只有生产出来了,才能够有被消费的可能性。”同样道理,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生活的方式来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境,将理论观点蕴含于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题中,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地引出理论知识,以提供学生思维“跳跃”的一个平台,从而实现思维的自然过渡,以达到“由生活观政治,由政治思生活”的教学目的。

二、体验生活

有一位教育家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发现学习”的教育理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即主动去思考、去探索。生活作为资源宝库,不仅为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更为他们的探索和体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验室。因此,教师必须要从“学会什么”向“知道怎样处理”的教学目标转化,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亲吻生活”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一起体验生活,了解生活。

例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带领学生到菜市场或附近超市去观察蔬菜在一天内的价格变化,并要求学生记录不同时段的蔬菜价格、消费者人数。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会发现:从价格变化来看,傍晚的蔬菜价格往往要比早上便宜些,超市甚至采用“买一送一”的促销手段。过节前的蔬菜价格往往比平常贵。从消费者人数来看,早上消费者人数远远多于晚上,过节前消费者比过节后多。实地考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根据课本知识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即将政治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渗透课堂的角角落落,学生从狭窄的课堂走向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析等方法概括、剖析生活现象,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体验生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理解生活,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关注周围的人和社会,以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感悟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的智慧既深藏于自然的本质中,又浮于人与社会的表象中,感悟生活需要大脑与其对话,需要灵魂与其搏击,更需要心灵与其静心沟通,以打破理论知识框架对学生身心的束缚。在与生活不断的碰撞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不断地质疑、发问、探索,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直面生活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思考生活、剖析生活,发掘生活本质,达到理论知识和生活现象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激发学生灵感,通过适时点拨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在学习“消费对生产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通过剖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解决困惑。如几年前,人们对彩电、冰箱需求的增长,促使彩电业、冰箱等家电企业迅速发展。现在,人们的需求热点是住房、汽车和旅游等,因此,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和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几年前”与“现在”热点产业的对比,来阐释消费是如何反作用于生产的。进而,由“消费对生产的影响”上升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即企业应该如何抓住机会,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生产出既时尚又有质量的商品,以最大程度地占据市场;或由“消费对生产的影响”引申到“就业”,即如何利用消费对劳动力的影响,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消费对于企业生产的导向作用和劳动力自我发展的过程,而且还能够明白当前我国“就业举措”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意义和影响。通过思维发散,梳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点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篇8

新课程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体验式教学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将学生的真实体验置于重要地位,指导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模拟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本人对体验式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精选案例,模拟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资源中,有许多案例可供我们选择。但是,在一堂课中,如果讲了太多复杂的案例,反倒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因为不同的案例之间做对比,总没有在相同或相似的案例之间做对比容易,而且案例之间容易相互干扰,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要对案例进行反复比较、筛选,精选案例容易出效果。

通过精心选择,我们把教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中,以案例为主线,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具体分析,体验特定事件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情感起伏,感悟相关的理性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目内容时,为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我选用的是教材提供的《梅平和天马的故事》。依据案例材料提供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梅平能与天马见面吗?有学生立刻说:不能!顺着学生的思考方向,我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网络交往对象可能故意伪装起来以骗取我们的信任。真的就不能吗?在学生纷纷述说与网友见面的危险时,我反问了一句。一阵静默后,有学生领悟到:梅平和天马网上很谈得来,现实生活中也可能成为好朋友,见一面未尝不可。梅平可以和天马见面,那见面后又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呢?有学生说:天马可能是个年轻小伙子,长得很帅,人又善良,梅平和他成了好朋友;也有学生说:天马可能是个中年男子,长相猥琐,梅平见了深感失望,自此再没有和天马联系过。还有学生猜测:天马可能是个不法分子,梅平与他见面受到了伤害。如此,围绕着一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模拟体验了不同的网络交往情景,对网络交往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学生领悟到:网络交往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网络交往对象的不确定性,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若与网友见面,要注意地点和时间的选择。

二、巧设情景,唤醒体验

体验与学生的成长经历紧密相连。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历经了一些场景,在心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的“体验”,这些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会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这种无意识记忆,会因为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下被激活,而使个体有所感悟,从中获取新的认识。

据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手段、声像渲染、故事讲述、实物演示甚至可以是通过语言描绘来创设情景,唤醒学生内心的体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矛盾,帮助学生印证和提升自己的感悟与体验。

例如:《情绪是可以调节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学习,我首先播放孙悦演唱的《祝你平安》,激活学生的体验积累,梳理、提升以往的体验,感悟、了解情绪的调节方法。最后,在本课结束时,歌声再次响起,学生们满怀着喜悦与收获,伴随着歌声再一次感受主题。

三、组织活动,亲历体验

体验总是在经历中获得的。人们往往对自己亲身经历所感受到的体验记忆深刻。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进行体验的交流和分享,最后获得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即先行再议而后知。

老师作为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必须在课前认真选择活动主题,精心设计活动程序。当然,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也可有意留下空白,以便随时调整,以应对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的多变情况。在活动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优化教学行为。

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目内容时,我设计、组织了一个活动环节。将一盒茶叶、一瓶矿泉水、一支口香糖和一个VCD的包装盒在四个大组间依序传递,提醒同学们仔细审视这四样东西,思考:从看到的实物考虑,你会选择其中的哪几样?为什么?这一活动过程,其实就是作为消费者选购商品的体验过程。学生看过实物,便在课堂上悄悄地说开了。每个人审视的角度不同,体验也就存在差异,经过交流和沟通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和认识。有学生这样表述自己的发现:茶叶和VCD是不合格的,矿泉水和口香糖是合格的。理由是:茶叶是食品类,这盒茶叶没有标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且它也没有厂名和厂址;VCD盒上没有厂址。由此,可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得到启示:作为消费者,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消费知识,以便作出正确的消费选择。

自然,体验式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可能一一例举。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合理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亲历和体验来建构知识,最后获得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沈健.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

刊,2001(4).

篇9

教师既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和学生一样,也有许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本课一开始我创设了“猜一猜,老师想要什么”的问题情境:张老师从如东经过三次转车才赶到二附小,差点儿耽误了上课。同学们猜猜看,张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最想要什么?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自觉、自然卷入教学情境,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通过与学生互动对话,交流切身感受,共同享受教与学的快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回归学生生活

学生生活是最鲜活、最有效的教育资源。过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有意义的生日,是许多学生的愿望。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同学们,你们一定有许多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在你生日来临之际,你一定会向爸爸妈妈要许多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吃的、穿的、玩的,等等。如果明天就是你的生日,你最想要什么?

2.下面就将你们想要的生日礼物写在自己的生日心愿卡上(只写礼物的名称和数量),说不定你的心愿会一一实现呢!

3.你们为什么想要这些东西呢?请说说理由。

我认为,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生日庆祝活动,填写生日心愿卡,能使其真情投入自己的生活,充分感受生活的乐趣。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学生会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从而“使教育通过生活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三、引导评价分析

向爸爸妈妈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因达不到目的而撒泼、生气、闹别扭等,是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但好多孩子却认为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为此,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1.有个叫星星的小朋友,今年上三年级,他和我们一样,也想要好多东西。有一次,他和妈妈逛商场时,为要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还和妈妈闹了别扭呢!

让我们认真看一看,星星为何闹别扭?仔细听一听,是妈妈说得有道理,还是星星说得有道理?(课件展示教材中“星星和妈妈逛商场”的情境)

2.同学们,你们觉得星星是个怎样的孩子?

3.星星和妈妈闹别扭,没有达到目的,但他还指望着爸爸帮他买那双运动鞋呢!如果你就是他的爸爸,你会给他买吗?那你会跟他怎么说呢?

通过对星星言行的分析、评价和换位思考,让学生在评析他人言行和角色体验的过程中自觉提高认识,形成初步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自主反省和提升行为起了铺垫作用。

四、注重内心体验

教育只有入耳入心,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我的生日心愿”和后面进行的“我的午餐搭配”(见下文)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自主调整和行为反思均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真实生活为依据,讨论的话题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通过自主反省和行为调整,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内心感悟和行为自觉,从而满足其内在发展的需要。这种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内容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育情境,成为自主“斗争”的“矛盾体”,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不动脑筋的肯定或否定、“信口开河”的表态评价和无原则的相互表扬,能有效促进道德内化,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五、自主检验提升

思想认识的提升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加以强化。为此,我设计了“我的午餐搭配”活动。

1.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中午要在旅游景点吃一顿午餐。你想购买哪些食品为自己准备一顿经济合理的午餐?请你填写一张午餐搭配表,算算这顿午餐共需多少钱。(课件投影“我的午餐”搭配表)

表上提供了部分食品及价格供你选择,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它食品(填在表中的空格内)。

2.填写完后,可以与同桌交流交流,说说你这样选择的理由,再听听同学的意见,看看谁搭配得最合理。

3.大组交流(分类交流:10元以下,10到20元,20元以上),师生评价。

“我的午餐搭配”是学生躬身践行、自主检验、提升内在品质的过程。学生通过“午餐搭配”实践,践行合理消费的思想,自主修正不合理的行为,并初步感受到合理消费不是越省钱越好,只要真正符合自己的需要,家庭的经济条件也许可,不攀比、不浪费,就是合理的消费行为。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已初步形成的良好品质和正确的行为倾向,从而获得切实的教育效果。

六、尊重学生需要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注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倡导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设计与教学的追求,尽量做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需要,倡导多元的健康消费观,引导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为其自主构建丰富而有质量的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内在体验和自主反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知道,所谓内省和体验,是指学生对自己真实生活事件和参与的道德情境的进一步感受、体认、沉思、慎独、反省、领悟、提升,是道德内化和品格发展不可或缺的心理活动过程。

篇10

一、要坚持于以人为本

可以说,教师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真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其一,教师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又要帮助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严格的教诲、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达到以智育人、以行导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其二、思想政治教学的本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要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感恩。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让学生懂得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生活中的朋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树立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其三、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对学生要以诚相待,懂得宽容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特别那些在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和具有不良品行的学生,他们需要更多的爱护和帮助。对学生的爱,可以唤起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满足学生精神利益的要求,可以密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增强感情交流与互动,形成和谐而令人愉悦的心境。当我们对学生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他们去感谢的人,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要践行于生活实践

思想政治新课程是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职业中专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发展。因此,感恩教育要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化问题入手,把感恩变成看得见、摸得找的东西,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悟、认同感恩,养成感恩的习惯。老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比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不良的消费观,如不顾家庭生活实际而盲目消费;抽烟、喝酒、沉迷上网;用手机等高档消费品;赶时髦、爱与同学攀比、开生日晚会到酒楼请宴等。同学们列举的这些不良消费观都是属于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引起的消费观。这些“欠着学费买电脑,吃着白菜穿名牌,勒紧腰带挂手机”的同学,根本就没有理解到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也没有体验到家庭对待自己的温情。我们趁热打铁,布置感恩作业。让学生“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自己不应该花的钱有多少”、“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流水帐”。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让学生体悟到父母无私的爱,从而能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期望,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不良消费行为,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要强化于活动载体

常言道,情靠情感染,心用心沟通。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用各种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新课程标准强化实践能力,力求引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采用能够启迪思维的活动,促进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要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体验和感悟,从而把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习惯,并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古人云:不积圭步无以至千里。感恩美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系列化实践活动,逐步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让学生逐渐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积极走向社会,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调查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义务劳动,植树造林,献爱心,送温暖,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参加农业劳动,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促使学生养成节约粮食,尊重农民的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品质;指导学生以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站在父母、老师、有恩于自己的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做一些教师家长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感受曾经受过的恩情,有利于角色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利于学生树立感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