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6 09:51:52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例1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46-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地雾霾危害的加剧,国家对相关环境污染现象的严防厉惩,给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可以说,能源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如今,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源消费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本文以广西2000―2014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广西能源消费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目前,有很多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全国和省域范围上的区别。例如,陈书通(1996)认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增长必然会引起能源消费的变化[1]。陈榕(1998)以福建省为例,指出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经济增长对其能源消费有很强的依赖性,能源消费支持着经济增长[2]。崔明欣、刘超(2016)通过选取中国东北三省1990―2013年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

二、实证分析

1.数据的来源及处理。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是2000―2013年,频率为年度,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采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衡量指标。本文分别用lnGDP和lnE代表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

2.序列平稳性检验。其实,平稳性检验方法有很多种,而单位根检验是检验序列是否平稳的一种最为常用的方法。在单位根检验中如果有单位根的存在,则认为序列是不平稳的。本文所有的检验都是在Eviews7.2条件下进行的。ADF检验结果显示,原变量都是不平稳的,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后所得的变量同样也是不平稳的,而对它们进行二阶差分后所得的变量都是平稳的。

3.协整检验。从上面的检验结果可知,两个变量是二阶单整的,它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所以,本文运用EG两步法来检验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根据EG两步法的思想可知,如果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则认为它是平稳的,也就是它们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lnGDP和lnE的二阶差分存在协整关系。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它们两者之间到底是谁先变化谁后变化并不知道,所以为了弄清楚这种先后关系,需要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能源消费是广西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三、政策建议

如果想要让广西经济持续迅速地发展,就需要充足的供应能源。因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影响,但是也要注意利用先进技术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对能源的过度浪费,促使能源的合理消费。在短时间里,加大能源投入会刺激广西经济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的话,反而会对其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能源消费要适度,超过一定的水平可能会不利于广西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例2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cointegration theory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 to build structural demand model of coal consumption on the basis of basic analysis of coal supply and demand of China, and we also introduced long-term balance of Chinese coal to the short-term forecast, thus we obtained that the total quantity of economy growth still relies on the coal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 great degree. However, from the error correction model, the coal consumption of second industry shows high efficiency tendency. This paper uses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verify above conclusions.

Key words:coal consumption;cointegration;error correction model;Granger causality tests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能源的供给与需求迅速增长,其中尤以煤炭的供给与需求量增长最为显著。全国煤炭产量从1978年的6.18亿吨上升到2004年的19.56亿吨,2005年产量为21.9亿吨,①比上年增长9.9% 。消费量从1978年的4.04亿吨增加到2004年的13.34亿吨,2005年预计消费量约在21.4亿吨,②比上年增长10.6%,略高于煤炭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长速度(9.9%)。2006年上半年,全国能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在这种情况下,煤炭资源的高消耗能否继续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实现能源利用的集约化及高效率,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很多学者从能源消费总量或是某一能源的消费量,如石油,来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1]

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但主要是从定性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方面也主要集中在考察能源需求总量、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2]其中,林伯强(2001)将协整误差校正模型引入到能源分析中,通过分析能源需求和GDP、能源价格、经济结构中重工业份额的协整关系,建立了中国能源需求的计量经济模型。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各组成部分的分析上,黄飞(2001)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中的关联度分析,认为能源消费结构中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最大的是石油,其次是电力,再次是煤炭。张丽峰(2005)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理论建立了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与产业发展的误差修正模型。[3]但是,总量或石油消费量的分析不足以反映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特征。因此,本文运用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对第一、二、三产业的煤炭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中国煤炭消费的误差修正模型,并对模型做出解释,以期真实反映我国各产业能源(煤炭)消费现状,揭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煤炭消费结构的基本分析

中国国内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其中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10%左右,第二产业煤炭消费量则占 90%。煤炭的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从1978年到2004年的27年间消费比例都维持在65%以上,这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煤炭消费量在较长时间里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如图1所示。[4]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稳步增长,中国能源消费量也随之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然而,我国煤炭的生产量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实现煤炭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合理配置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煤炭消费量与产业之间的协整和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中国从19752004年间煤炭消费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的协整关系,对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变量构建具有误差修正项的长期均衡方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本文所选取的煤炭消费量和各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均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数据的剧烈波动,对原数列取自然对数。其主要变量和含义见表1。

表1模型符号及变量说明(略)

(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经典的回归模型是建立在数据序列是平稳的基础上的,对于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使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是由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是近年来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的有力工具。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首先对变量进行Augment DickeyFuller(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经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观察下表可以发现煤炭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及第三产业产值对数化后均为二阶单整,即LNCC、LNGDP、LNGDP1、LNGDP2及LNGDP3均为 I(2)。

表2ADF单位根检验结果(略)

因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煤炭消费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使用Eviews5.0可以分别求出LNCC和LNGDP,LNCC和LNGDP1, LNCC和LNGDP2,LNCC和LNGDP3的长期均衡方程。

对误差修正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四组误差修正序列都是0阶单整,即误差修正序列是平稳的。从而证明了以上四组长期均衡关系的成立,即协整关系的存在。通过以上分析,从而可以建立最终的误差修正模型。

从以上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我国短期煤炭消费量主要取决于上一年煤炭消费量及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煤炭消费量对当期煤炭消费量的影响相当显著,国内生产总值变化1%,则引起国内煤炭消费量增加0.39%。而滞后两期的煤炭消费量和滞后一期的第二产业产值引起当期煤炭消费量反方向的变化,这与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集约化道路是分不开的,图一中煤炭消费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是由于煤炭资源消费的惯性,出现了图中所示的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得益于煤炭消费量的持续、稳定。

模型的长期均衡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ECM_GDP项的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ECM_GDP的系数 -1-0.7336030,满足误差修正项前面系数的取值范围及符号。从系数估计值(-0.733603)来看,国内生产总值与煤炭消费量间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波动的调整力度还是相当大的,并且在建立模型时,通过多次估计和检验,发现只有国内生产总值的误差修正项对煤炭消费量有显著的长期均衡误差控制,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的误差修正项没有显著影响。

同时,我们可以得出煤炭消费量的实际观测值、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值以及参差项的显示图,见图2。

误差修正模型具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一阶差分项的使用消除了变量可能存在的趋势因素,从而避免了虚假回归问题;一阶差分项的使用也消除了模型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而误差修正项的引入也保证了变量水平值的信息没有被忽略;由于误差修正向本身的平稳性,使得该模型可以用经典回归方法进行估计,尤其是模型中差分项可以使用通常的t检验与F检验进行选取。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性检验是指:在序列Xt和Yt消除了趋势之后,如果利用过去的Xt和Yt的值一起对Yt进行预测,比单用Yt的过去值预测的效果更好的话,序列Xt和Yt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称为Granger因果关系。煤炭消费量与三次产业产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

表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与煤炭消费量之间存在单方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是煤炭消费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二次产业否定原假设的概率是94%,略低于其他几个指标,说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能源利用上正在朝着集约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与以上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的结论是一致的。

三、结论及预测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采用分不同产业的误差修正模型来预测煤炭消费量能够充分反映出国内产业结构变动对煤炭消费量的影响,而煤炭消费量的变化仍然体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结果。第二产业中的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个行业是中国煤炭消费最集中的行业,四大行业的增长速度变化对煤炭需求量变化影响很大,煤炭需求的周期性变化取决于四大行业的周期变化。2005年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全年均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产品产量增势不减,生产量累计同比均保持着 10% 左右的高速增长率。四大行业2005年煤炭需求量达到19.5亿吨,预计2006年全国煤炭需求量在22.5亿吨左右,煤炭供给量约在22亿吨左右,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第二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及能源需求结构的多元化将有力地缓解我国煤炭供需矛盾,实现煤炭供需新的平衡。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煤炭生产增长12.8%,在经济加速增长的情况下,煤炭供应比较宽松,库存继续增加。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重点企业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改造降低单位能耗。但是,我们注意到:上半年能源消费增长快速,超过了国家GDP的增长速度,暴露出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上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说明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 释:

①2005年煤炭生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2005年煤炭消费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超群,储慧斌,李 科.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10).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例3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经济与能源关系的系统研究。经济与人口无限制的增长,会不断消耗大量的能源,由于矿物资源有限,这种增长方式会为经济发展带来毁灭的打击。如何满足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对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关系的科学分析,了解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经济与能源的关系,提出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对策和建议,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一、国内外学者研究述评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量-量”研究,运用的计量分析方法也是各有不同。

Kraft和Kraft在1978年对美国1947―1974年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做实证分析,发现了GNP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费对GNP无因果关系。[1](401-403)Yu和Hwang、[2](186-190)Yu和Choi[3](249-272)和Yu和Jin[4](259-226)使用granger cause对不同国家的能源消费与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是不同的。Hwang和Gum对台湾的能源消费与经济数据分析后,得出了能源和经济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 cause。[5](219-226)Stern结合VAR模型对美国1947―1990年的数据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没有能源消费到GDP的granger cause关系,但GDP到能源消费的granger cause是存在的。[6](137-150)Masih和Maish对亚洲多国的经济收入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不同经济收入的地区,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因果关系是不同的。[7](417-440)Chen和Lai建立了granger cause检验后发现GDP能源消费总量的单向因果关系成立,反之不成立。[8](435-444)Yang则发现GDP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双向因果关系是成立的。[9](309-317)Soytas和Sari,[10](33-35)Paresh Kumar Narayana,[11](4485-4494)Mehrzad[12](1135-1140)对多个国家经济协整分析,发现各国的GDP与能源消费总量granger cause结果不一。

在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后,我国学者们大规模地运用协整技术与granger cause分析,也发现granger cause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只是数据之间相互解释有效性的分析,所以,有的学者加入了灰度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分析方法,这是对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的补充和完善。学者们得出的结果不一致,有的认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关系,有的则认为两者之间只存在单向关系。

在协整分析和granger cause分析方面,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和张九天等对1978―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协整性和因果关系的研究认为,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但不具有长期的协整性。[13]徐小斌、李传昭、田晓飞和杨志勇,对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各组成部分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14]王会青、谷志红和牛东晓通过协整性分析和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对北京1980―2006年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变化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15]

在运用其他分析方法方面,

陈书通、耿志成和董路影从能源与经济总量的关系入手,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16]张明慧和李永峰定量方面分析了能源与经济总量的关系,论证了能源发展与经济总量的相互影响关系。[17]杨文培对能源消费和经济总量变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包含能源发展,而能源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18]马宏伟和张兆同通过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约束的。[19]

黄敏和赫英,三因素CES生产函数建立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的关系的模型,发现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20]

刘朝明、曾胜和刘博,利用C-D生产函数构建了一个新的计量经济模型,又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发现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21]

二、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关系分析

(一)模型介绍与数据预处理

1.协整理论。所谓协整就是指多个非平稳的经济变量所组成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

一个序列{Xt}是非平稳的,如果经过一次差分ΔXt=Xt-Xt-1=ut后,ut是一平稳过程,这种经过一次差分就可变为平稳的序列被称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为{X}~I(1)。若一个序列经过n次差分后变为平稳,而n-1次还是非平稳的,就称为n阶单整序列,记为{X}~I(n)。对于两个序列{Xt}与{Yt},有{Xt}~I(k),{Yt}~I(k),而且存在一组非零常数a1,a2,使得a1 Xt+a2 Yt~I(k,l)(k>l>0),则称Xt与Yt是(k,l)协整。

协整的检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完全信息协整检验。一般常用法就是回归残差协整检验法。[22](251-276)

回归残差协整检验法以两序列{Xt}和{Yt}为例,首先要{Xt}与{Yt}为一阶单整,用OLS法回归可得:Yt=α+βXt+ut。

算出残差序列et=Yt-(α+βXt),判断et是否为平稳的。若et为平稳则{Xt}和{Yt}协整,否则,不协整。

2.格兰杰因果分析。经济学家开拓了一种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办法,即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该检验方法为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夫•格兰杰(Clive W. J. Granger)所开创,用于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建立在数据协整的基础之上。其步骤为:(1)将当前的y对所有的滞后项,以及别的什么变量(如果有的话)做回归,即y对其滞后项yt-1,yt-2,…,yt-q及其他变量的回归,但在这一回归过程中没有把滞后项x包括进来,这是一个受约束的回归。然后从此回归得到受约束的残差平方和RSSR。(2)做一个含有滞后项x的回归,即在前面的回归式中加进滞后项x,这是一个无约束的回归,由此回归得到无约束的残差平方和RSSUR。(3)零假设:α1=α2=…=αq=0,即滞后项x不属于此回归。(4)为了检验此假设,用F检验,即:它遵循自由度为q和(n-k)的F分布。在这里,n是样本容量,q等于滞后项x的个数,即有约束回归方程中待估参数的个数,k是无约束回归中待估参数的个数。(5)如果在选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上计算的F的临界值Fα,则拒绝零假设,这样,滞后项x就属于此回归,表明x是y的原因。(6)同样,为了检验y是否是x的原因,可将变量y与x相互替换,重复步骤(1)-(5)。

3.数据预处理。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采用中国经济及能源数据时间跨度为1978―2008年。

将能源消费总量设为SEC(sum of energy consumption),如表1所示,SEC是非平稳的。而一阶差分SEC也是非平稳的,其二阶差分序列SEC在1%、5%、10%显著水平都是平稳的。SEC为二阶单整序列―SEC―I(2)。

GDP是非平稳,一阶差分GDP也是非平稳的,其二阶差分GDP在1%、5%和10%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可以认为, GDP是二阶单整―GDP―I(2)。

(二)能源消费与GDP的协整分析

从数据预处理可以了解,SEC和GDP协整的必要关系成立。进一步建立这两个变量之间的OSL回归模型,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

GDP为自变量,SEC为因变量,用OSL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得:

SECt=76363.72+0.737513×GDPt+et(1)

t= 18.74304

22.85959

R2= 0.963138 Adjusted R2= 0.961295

DW= 0.400535 F= 522.5609

R2 、Adjusted R2 、F的检验都通过。DW=0.400535

SECt= 3168.094+ 0.552409×GDPt -0.20997×et-1+et-1(2)

t= 1.295967

4.069188

-1.49839

R2= 0.48003

Adjusted R2= 0.422256

DW= 0.782409

F= 8.308703

因为,SEC和GDP同为二阶单整,对式(2)要进行分析,设SECt为SECt的二阶差分,令其为因变量,GDPt为GDPt的二阶差分,令其为自变量,设et-1为另一个自变量:

SECt=-538.9991+0.752434×GDPt-0.624666×et-1+et-1(3)

t= -0.42342

3.083753

-3.413784

R2= 0.514856

F= 9.020558

对et-1进行ADF检验可以发现,et在5%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GDP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从上面分析结果看,(3)式是误差修正式子,GDP与SEC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是,GDP每变动1个单位,SEC就同向变动0.7524个单位。相比式(1),长期协整回归方程的0.7375要稍微多0.02个单位。这表明GDP对SEC的短期影响比长期要明显。

从误差修正式(3)中et-1的系数为负数,可以发现长期变化中,趋势偏离的机制是收敛的。因为,当et>0时,et-1对能源消费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当et

(三)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的granger因果分析

根据AIC和SC准则,可以得到合理的Granger cause最佳滞后选择是二期,故granger cause运算的lags=2。假设置信水平为5%,对我国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之间的Granger cause关系进行检验。如表1所示。

GDP与SEC的Granger cause结果显示,能源消费到GDP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不成立,说明我国过去能源消费对现在的经济解释力度不大,即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和减少不会对GDP有明显的影响,能源消费对GDP不起决定性作用。

GDP到能源消费SEC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成立表明,过去国民经济对现在能源消费的解释力强,国民经济的变动会带来能源需求的变化,这进一步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需要稳定的能源供给。

(四)我国未来能源消费预测

基于granger cause的结果,可以知道,若在包含了变量GDP、SEC(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去信息条件下,对SEC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SEC的过去信息对SEC进行预测的效果。由于granger cause的最佳滞后期为lags=2,故建立一个以SECt为因变量,SECt-1、SECt-2、GDPt-1、GDPt-2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是有意义的,相对式(1)更有说服力,利用Eview可以得下式:

SECt= 28869+ 1.514248×SECt-1 -0.864151×SECt-2+0.140967×GDPt-1+ 0.14479 GDPt-2(4)

先对GDPt作预测的自回归方程有:GDPt=356.0082+1.729943×GDPt-1-0.66393×GDPt-2

由上述方程预测我国未来五年的GDP(万亿元,按当年价格)为:405632.8、469924.5、543986.8、629425.3、728056.6。将它们分别代入式(4),可以预测未来五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如表2所示。从预测结果可知,五年后我国能源消费量是现在的2倍左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协整分析发现,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能源消费对GDP的变化敏感”,这表明GDP上升是能源需求增加的主因,我国经济增长受到能源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满足经济对能源的需要成为了中国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

通过granger cause检验,发现只存在单向的GDP granger cause能源消费,即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和减少不会对GDP有明显的影响,能源消费对GDP不起决定性作用,而国民经济的变动会带动能源需求的变化。在granger cause基础上建立的自回归方程预测表明,我国未来能源需求量将是现在的2倍左右。这表明未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会给能源供应带来极大的压力。

面对经济增长推动能源需求剧烈上升,我国要以雄厚的外汇储备为支持,努力争取能源贸易的主动权。中国要敢于利用雄厚的外汇储备,积极参与国际能源的期货交易,在能源-金融市场的博弈中,培养相关的人才,积累相关经验,达到掌握能源贸易主动权的目的。

在加强国际合作基础上,不过度依赖某特定地区的能源供应,尤其是与美欧日有密切联系的能源生产国,同时深入展开与俄罗斯、中亚、委内瑞拉、非洲等地区的能源合作,从经济、政治、军事合作中获得能源供应以及能源开采的优先权,逐步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形成相对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方。

在保障能源运输安全方面,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建立牢固的互信机制。与邻近马六甲海峡的东南亚国家展开海上运输线的安全合作。加快缅甸港口援建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缅甸――中国的输油管道维护提供物资准备。在南亚,加强与巴基斯坦全方位合作,为未来可能开工的中巴输油管道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完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

同时加快对海洋新探明能源的开发。与中国陆上能源相比,中国海上资源的开发仍有很大的潜力,以东海和南海为例,这些区域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当丰富,南海还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加大对海洋能源的勘探力度,加快对已探明能源的开发,可以缓解中国对外进口能源的压力。

进一步推动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新能源建设上,加强新能源的科研力度,加快水电、核电、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源设施的建设及技术的推广。在经济生产方面,要从产业内生产流程和设备两方面着手,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机器的能耗,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大节能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产业内节能技术的普及程度。

最后,要不断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在税收方面,限制这些产业无节制的能源消耗以及引导它们进行技术改造。在政策方面,对新兴的能源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ZK(]Kraft,J.,Kraft,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oum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J] ,1978,3.[ZK)]

[2][ZK(]Yu,E.S.H.,Hwang,B.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Further Result[J].Energy economies,1984,6(3).[ZK)]

[3][ZK(]Yu,E.S.H.,Choi,J.Y..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2).[ZK)]

[4][ZK(]Yu.E.S.h.,Jin,J.C..Co-integation tests of 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employment[J].Resources and Energy,1992,14(3).[ZK)]

[5][ZK(]Hwang,D.B.K, Gum,B..The cau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The case of Taiwa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2000,16.[ZK)]

[6][ZK(]Stern D.I.. Energy us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a multivariate approaeh[J].Energy Eeonomies,1993,15(2).[ZK)]

[7][ZK(]A.M.M.Masih and R.Masih.on the temporal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real income and Priecs:some new evidence from Asian一energy dependent NICs based on 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vector error一correction approaeh[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1997,19(4).[ZK)]

[8][ZK(]Cheng,B.S.,Lai,W.L..

An investigation of eo-integ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n Taiwan[J].Energy eeonomies,1997,19(4).[ZK)]

[9]Yang,H.Y..A note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DP in Taiwan[J].Energy economies,2000,22(3).[ZK)]

[10][ZK(]Soytas,U.,Sari,R..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 G-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J].Energy economies,2003,25(l).[ZK)]

[11][ZK(]Paresh Kumar Narayana,Russell Smythb,Arti Prasad.Eleetricity consumption in G7 countries:A Panel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demand elasticities[J].Energy Policy,2007,35(9).[ZK)]

[12][ZK(]Mehrzad Zamani.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Iran[J].Energy Economics,2007,29(6).[ZK)]

[13][ZK(]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 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ZK)]

[14][ZK(]徐小斌,李传昭,徐锦秀,徐小凤.中国东西部省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ZK)]

[15]王会青,谷志红,牛东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及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9(5).

[16]陈书通,耿志成,董路影.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中国能源,1996(12).

[17]张明慧,李永峰.论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4(4).

[18]杨文培.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5(1).

[19]马宏伟,张兆同.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J].管理探索,2005(6).

[20]黄 敏,赫 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6(22).

[21]刘朝明,曾 胜,刘 博.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

[22]Engle R F,Granger CW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1987(55).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otal Economic Scale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例4

大多数学者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研究时,以1978年以后的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但这很难反映我国能源消费的全部特征,本文采用1953-201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分析。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变量原来的关系,并能使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因此,对两个变量同时取对数,代表取对数后的GDP数据,代表取对数后的能源消费总量。本文所有分析结果都是借助EVIEWS 6.0完成。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GDP和能源消费都取对数之后虽然都非平稳,但是两序列之间存在很明显的长期关系。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图1 1953-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趋势

一、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两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对两个序列的原序列、一阶差分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与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本表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均是Mackinnon协整检验临界值。

二、协整检验

因为和两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进一步可以进行协整性检验。利用OLS对两个序列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为:

F检验表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t检验表明当期对的影响是显著的。从拟合图看出整个拟合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模型自变量的回归系数1.2109,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增加1.2109单位。

由于有可能有异方差的情况存在,所以对回归残差同时进行ADF检验和PP检验结果如表2:检验结果都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和是协整的,这说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和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误差修正模型(ECM)

前面的协整检验表明和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本文用ECM模型分析两序列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根据Hendry的理论,从滞后阶数为2开始,逐步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和滞后量,拟合出以下ECM模型:

在ECM模型中ECM对应的系数的t检验的p值是0.0831在显著性是0.1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误差修正项对当期是有影响的。根据图3所示的拟合结果。模型还是比较理想的。从误差修正模型看,Lnx和Lny之间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是,Lnx短期内每变动一个单位,Lny同方向的变动0.5158个单位。

四、因果关系检验

Lnx和Lny之间的协整关系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如表3所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Lny绝不是Lnx的原因的假设。同时也拒绝不是的原因的假设。可以认为与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依赖增大能源消费数量的阶段。

五、本文实证结论

(1)在1953年到201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和GDP两个序列经过取对数后的序列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2)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来看,能源消费取对数后的序列的波动与滞后一期的波动成正向关系,短期中对数处理后的GDP数据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0.5158个百分点的对数处理后的能源消费增加。同时0.5158小于长期均衡方程中的1.2109,说明短期的波动比长期的波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要小。从ECM模型中可以看,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小于零,说明误差修正模型是一个负反馈机制。

(3)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对能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能源短缺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 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刺激能源需求的。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依赖增大能源消费数量的阶段。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例5

1消费升级是什么

消费升级是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所消费的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加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及附加价值(更加追求消费精神化、情感化、高品质以及个性化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需求由质量、价格更多的是转向了追求多元化和个性以及服务品质化,商品的标准化逐渐被取代。消费者更是注重情感和精神消费,商家也必须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和情感需求。

2粉丝经济概念以及内涵

粉丝经济是指在社交网络时代里,存在于粉丝和偶像明星之间的相关经济行为。正如张嫱在《粉丝力量大》里提出的“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感情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粉丝经济现在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被广泛运用在文化娱乐、销售商品以及提供服务等多个领域。商家则是借助一定的平台,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在朋友圈和粉丝群给粉丝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粉丝的需求,从而转化为消费,实现盈利。除了平常的偶像明星与粉丝之间会有经济关系之外,“网红产业”也逐渐发展了起来。

3粉丝经济的体现以及与消费升级的关系

3.1出现了不同的“偶像主体”

而不同的平台更是会有不同的“偶像主体”出现,大范围的是品牌企业、综艺影视以及各个火爆景点都会有粉丝出现,有的是品牌的忠实粉丝,只要新出产品就一定购买;综艺节目和影视节目正如《奔跑吧兄弟》则掀起一股购买“撕名牌”道具的浪潮,以及作者八月长安所写的被翻牌的振华三部曲《橘生淮南》(还未播出)《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都因为是怀旧青春片卖情怀而都获得了极高的播放点击量,这便可转化为了通信流量收入。火爆景点大到故宫,小到网红打卡店都有忠实粉丝,最近故宫出的彩妆更是在“双十二”购物节这天受到疯抢,是粉丝的古风情怀也是忠诚度的影响,直接转化为了消费盈利。而小范围的除了偶像明星、还有博主网红、商业精英以及节目里的辩手。博主和网红在直播平台直播时穿的衣服用的化妆品都会引起粉丝的购买,并且粉丝还会在平台上“打赏”主播,送游艇送飞机等礼物。节目《奇葩说》的导师出了关于情商课的书也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获得了较高的销售量。

3.2《偶像练习生》节目的出现再一次引起“粉丝经济”繁荣

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所提出的那样,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粉丝经济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资本,粉丝经济拥有着独特的强大的推动力量,不仅购买产品还变相向外界宣传了相关产品。偶像代言的产品,即使并未大幅度降价,销量依旧猛涨。2018年可谓之是偶像元年,2018年初在爱奇艺平台上线的养成系偶像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自开播便迅速走红,引起全民关注,也有极高的话题讨论度。其中的9名出道成员也均有较高的人气。在节目播出期间,由于其赛制是粉丝的投票直接决定了偶像的出道位,偶像发展的权利被完完全全交到了粉丝手中,而粉丝自然不会放过“追星”权利变成“造星”权利的这个机会,因而广大商家抓住了粉丝付出精力金钱以及时间只为了让偶像有出道机会的心理,而使得粉丝经济再一次受到大家的关注。

3.3偶像蔡徐坤及其粉丝成为粉丝经济中最具代表性人物

2018年,有关粉丝经济最具有代表性的偶像就是蔡徐坤。蔡徐坤的出现以及其粉丝强大的数据和购买力使得“蔡徐坤”这个名字逐渐成为了一个符号,成为了一个象征着强大的粉丝经济能力以及商业经济价值的符号。出道半年,个人代言养生堂面膜,单品面膜销量13万,销售额约2400万,成为当日美妆类目排名第一。作为汤臣倍健yep系列产品的代言人兼首席好看官,截至到7月9日,十款产品销量9.7万,销售额逼近1550万,而在“双十一”当天,汤臣倍健旗舰店跻身“2018天猫双十一亿元俱乐部”,在行业热销店铺排行第一,销售额增长112.7%。代言手机vivoX23因其代言以及IKUN定制款,该手机稳居天猫手机2k~3k价位段销量冠军。以及作为中国移动视频彩铃首席体验官,相关话题阅读数达到34.2亿。个人时尚杂志封面《MadameFigaro》8.2万册开售三秒售空、《红秀GRAZIA》4.6万册、《睿士ELLEMEN》6.3万册、《NYLON尼龙》5.3万册、《Qthemusic》3.6万册、《悦游》《时尚先生》基本秒切(上线按秒计算售空)个人电子刊《TENDERS时尚》更是达到了600万元的销售额。蔡徐坤粉丝更是热衷于同款,他的同款墨镜当日官网即时缺货,同款手表三小时现货售罄,同款卫衣更是直接售罄。为了响应蔡徐坤一直以来对正能量公益活动的支持,他的粉丝“IKUN”也跟着他的脚步热心于公益。绿化造林12项、动物救助17项、儿童类(教育设施捐赠、儿童保护、免费午餐、特殊儿童救助以及国际捐赠等)48项、社会类(援建路灯、灾后救助、关爱老兵、医疗设备捐赠、渐冻人救助以及台风救助等)21项。2018的BAZAAR办了“课后一小时”活动,近7000名粉丝参与该活动筹集20余万元。

4“粉丝经济”行为里所体现出的消费升级

4.1情感需求与替代满足

所有好看的数据背后是粉丝投入的金钱、情感以及精力,不见得一定是生活所需物品,但一定程度满足了粉丝情感消费心理,符合了消费升级里的情感消费。商家们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入手,按照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蔡徐坤代言了养生堂面膜之后,商家推出了带有蔡徐坤照片的包装盒,以及按照购买名词赠送明信片和小卡还有人形立牌,都满足了粉丝的情感需求。以及最近的李维斯百无禁忌代言也是购买蔡徐坤同款衣服可以进行粉丝刺绣。对偶像的喜爱来源于把自我的认同感和自身的达不到的理想折射在偶像身上,渴求获得替代满足。让自己的偶像站在榜单的顶端,用金钱和时间的投入换取好看的数据,一定程度让粉丝自以为自己也一起达到了高顶端的水平。

4.2品位消费不断增长

粉丝经济里的粉丝认为偶像带着他们走在潮流前端,并且自认为与偶像穿同款用同款会离自己的偶像更近一点,所以粉丝跟着偶像买时尚单品,买偶像同款,粉丝会因为偶像进而青睐于专业品牌,于是品味消费不断增长。而商家们在看到了粉丝的需求后,快速得通过相对应的产品以及服务吸引粉丝购买,从而使得消费转化为盈利。

4.3见识消费

还有些粉丝认为看偶像的舞台能获得了很好的感官享受,而在蔡徐坤这里,粉丝们除了通过舞台满足了自己的精神消费的需求之外,更是为了让偶像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的人气,也是为了自己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爱豆的资讯,于是买门票去看偶像。粉丝因为追寻偶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衣食住行消费。有些粉丝去各地的演唱会的同时还会“顺便”旅游从而带动了见识消费的增长,这也是粉丝经济衍生出来的与消费升级有关的消费。还有LED屏幕的生日应援打榜应援,有大屏幕的应援也就意味着会有粉丝前去“打卡认证”(即拍照认证),也进一步带动了相关旅游见识消费的增长。

4.4新媒体时代粉丝经济方式再一步升级(自我提升消费)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例6

一、引言

餐饮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广义的餐饮业是指:从事烹饪产品加工和饮食品销售,提供饮食消费设施,供应顾客各种餐饮食品,具有生产、销售和服务三种社会职能的行业。我国餐饮业种类繁多、名目繁杂,大致划分为中式正餐、西式正餐、中式快餐、西式快餐、咖啡及休闲餐饮店、其他餐饮等六大类。改革开放近30年来,餐饮业在我国蓬勃发展,餐饮消费日益增加,一方面这主要得益于几个因素:首先,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社会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加,直接刺激了餐饮业的发展和餐饮消费的增加;再次,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居民增加了在外用餐的消费支出。近几年来,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外出就餐已成时尚。加上饮食观念的转变,消费档次也逐年提高。此外,餐饮业结构调整加快,服务质量提高活跃了市场。另一方面,餐饮业的发展和餐饮消费的增加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首先,餐饮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强劲的餐饮消费,对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次,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再次,餐饮消费的增长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此外,餐饮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餐饮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1.模型的建立

(1)变量选取

餐饮业消费品零售总额(R),反映我国餐饮消费的情况;国内生产总值GDP(G),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就业人数(L),反映居民就业的情况;旅游收入(T),反映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

(2)数据

本文选取1989年~2005年共17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1990年~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统一按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换算成可比价格,再以1989年为基数,将后16年的数据换算成相对于1989年的相对数(由于旅游收入数据的缺失,故该项以1994年为基数)。为了使数据的特征反映得更明显,在分析时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R、LG、LI、LE、LL、LT。

(3)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在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当变量满足同阶单整的条件时,才能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检验方法,利用EView5.0软件实现,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各变量序列的平稳性(都是以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作为参考得出的结论)。通过ADF检验得出,原序列中,就业人数这项指标序列已经是平稳的,对非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之后,各项序列都已经是平稳的。

(4)餐饮消费与经济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只适用于平稳序列,或者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序列。如果非平稳序列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将不能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或者说任何因果推断都是无效的。本文采用Engle-Granger(EG)检验方法,利用EView5.0软件实现,对餐饮消费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95%的置信水平作为参考得出的结论)。

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得出:GDP的增长能够促进餐饮消费的增长,反之餐饮消费对GDP的贡献不显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够促进餐饮消费的增长,反之餐饮消费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作用不显著;就业人数对餐饮消费的贡献不显著,反之餐饮消费能够促进就业人数的增长;旅游收入对餐饮消费的贡献不显著,反之餐饮消费能够促进旅游收入的增长。

2.影响餐饮消费的因素分析

(1)GDP对餐饮消费影响的回归分析

对LR与LG进行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1783,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仅为0.335486,偏离2较远,说明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为了把序列相关纳入方程,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一阶自回归项AR(1),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578,比之前的拟合效果更好;DW值为1.582618,比之前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偏离2仍然有一定距离,为了进一步考察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再加入二阶自回归项AR(2),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153,拟合效果很好;DW值为1.998236,已经基本消除了自相关性;LG对LR的弹性系数为1.450639376,说明LG变动1个百分点时,LR同向变动1.450639376个百分点,这表明GDP的变化对餐饮消费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

(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餐饮消费影响的回归分析

对LR与LI进行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1228,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仅为0.385872,偏离2较远,说明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为了把序列相关纳入方程,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一阶自回归项AR(1),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413,比之前的拟合效果更好;DW值为1.764703,比之前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偏离2仍然有一定距离,为了进一步考察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再加入二阶自回归项AR(2),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050,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为1.587276,比之前反而有所降低,出现了波动,为了进一步考察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并消除DW值的波动,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再加入三阶自回归项AR(3),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164,拟合效果很好;DW值为2.142942,已经基本消除了自相关性;LI对LR的弹性系数为1.619624773,说明LI变动1个百分点时,LR同向变动1.619624773个百分点,这表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对餐饮消费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

3.餐饮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1)餐饮消费影响就业人数的回归分析

对LL与LR进行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79255,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仅为0.311011,偏离2较远,说明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为了把序列相关纳入方程,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一阶自回归项AR(1),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F检验,但是没有通过t检验,这与之前的估计结果相比出现了矛盾,说明产生了波动;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833,比之前有了一定改善,说明拟合效果更好;DW值为1.551066,比之前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偏离2仍然有一定距离,为了进一步考察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并消除t检验的波动,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再加入二阶自回归项AR(2),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5038,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为2.775706,在2的另一方偏离的更远,回顾LL数据本身的特点,LL数据在1990年有一个很大的增长,影响了平稳性检验,所以在后面的分析中抛弃1989年的数据,从1990年开始,这些造成了分析结果的误差,因此如果要消除自相关性,应该考虑扩大样本容量来完成;LR对LL的弹性系数为0.05187454252,说明LR变动1个百分点时,LL同向变动0.05187454252个百分点,显然餐饮消费对就业人数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

(2)餐饮消费影响旅游收入的回归分析

对LT与LR进行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65014,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仅为0.869661,偏离2较远,说明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为了把序列相关纳入方程,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一阶自回归项AR(1),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62365,拟合效果较好;DW值为2.213326,比之前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在2的另一边偏离一定距离,为了进一步考察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再加入二阶自回归项AR(2),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28313,拟合效果较好;DW值为2.0056720,已经基本消除了自相关性;LR对LT的弹性系数为0.6563063688,说明LR变动1个百分点时,LT同向变动0.6563063688个百分点,这表明餐饮消费对旅游收入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到:GDP的变化,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对餐饮消费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另一方面,餐饮消费对旅游收入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而对就业人数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这些与之前所做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结论基本相符,关于就业人数这一项的结论出现较大背离,主要原因是样本容量由于数据缺失的限制而偏小,导致结论一定程度上的非真实性,这需要通过扩大样本容量来完成,基于本文搜集数据有限,只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讨论。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我们看到改革开放近30年来,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和餐饮消费的增长,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相一致,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和餐饮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餐饮业的发展和餐饮消费的增长又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餐饮业与餐饮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推动餐饮现代化,促进餐饮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林则普:《中国餐饮名店大典》.青岛出版社,1997年

[2]仇一丁浩:《如何开一家成功的餐饮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3]梁达:《餐饮业助推经济增长》.金融与经济,2007年

[5]蔡万坤:《餐饮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7]田晖:《消费经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例7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 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见表2-1。

表2-1 消费的总量与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 总消费 占GDP比重% 居民 消费比重% 政府 消费比重%

1978 16.68

85.1

15.71 94.0 0.97

5.8

1979 17.46

85.6

16.65 93.9

1.09 0.6

1980 19.10

86.0

17.85 93.5

1.25

6.5

1981 20.64 79.6

19.16 92.8

1.48

7.2

1982 22.38

71.7

20.83 93.1

1.55

6.9

1983 24.00

70.7

22.09 92.1

1.91

8.0

1984 26.12 62.0

23.37 89.4

2.76

10.6

1985 31.58 58.3

28.05 88.8

3.53

11.2

1986 36.81 59.4

32.70 88.8

4.11

11.2

1987 40.00 60.2

35.83

89.2

4.17

10.4

1988 48.7

59.0

43.22

88.6

5.55

11.4

1989 57.27 57.1

48.99

85.5

8.28

14.5

1990 66.29 52.2

48.45

73.1 11.31

26.9

1991 72.87 52.1

56.86

78.0

15.93

22.0

1992 95.58 43.4

75.18

78.7

20.40

21.3

1993 127.92 42.7

98.04

76.6

29.88

23.4

1994 156.47 41.1

124.55 79.6

31.92

20.4

1995 188.50 46.2

153.09

81.2

35.41

18.8

1996 208.87、 53.6

168.27

80.6

40.60

19.4

1997 222.33 54.5

176.82

79.5

45.51

20.5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以1988年为分界线,前后两个十年。1978─1988年,总消费占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下同)比重为60─86%,(个别年份稍低)。在较低水平经济总量情况下,较高水平的消费率必然是较低的储蓄率,总投资处于有限的低水平规模,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滞缓状态。1988─1997年,消费率为41─59%,储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总投资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但是,消费率下降的滞后结果是,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海南经济的高速度是以牺牲消费为代价的,同时,低收入低消费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海南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海南仅为41─55%,见表2-2

总消费又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上面资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仅有两年低于20%)。与居民消费和总消费相比,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 、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 Y (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 Yd (2.2)

C=a+b* c* Y (2.3)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 C/D Yd=D C/(b* D Y)=1/b* D C/D Y (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海南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表2-3。

表2-3 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 单位:元

--------------------------------------------------------------------------------

年份 职工平 居民人均 农村居民 人均储蓄存 居民人 农业居民 非农业居民

均工资 可支配收入 人均纯收入 款年末余额 均消费

1990 1980

1575

778

802

852

698

1436

1991 2194

1726

916

1039

866

667

1609

1992 2720

2318

1026

1680

1128

819

2252

1993 3501

3072

1320

2699

1449

1064

2813

1994 4485

3920

1620

3369

1814

1259

3723

1995 5340

4770

1872

3978

2197

1548

4345

1996 5476

4926

2156

4619

2376

1726

4444

1997 5664

4850

2382

5041

2458

1802

4458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第一、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费中量入为出观念占主导地位,消费水平低下,且增长缓慢。同期人均GDP增长了2.6倍,人均消费增长1.9倍,其中农业人均消费增长1.6倍,非农业人均消费增长2.1倍。消费水平提高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比为2.1: 1,1997年扩大到2.5: 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1990─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三、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海南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还表现为高储蓄。1990─1997年,人均储蓄增长5.3倍,超过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高储蓄表明,? 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当高,甚至超过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团体的小金库和地下经济是灰色收入的来源。地下经济有多大?占GDP份额有多少?尚难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经济超过一定份额,将使GDP核算和经济增长测算低于实际水平。地下经济失控无疑将破坏经济肌体的健康,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 非货币消费即实物消费现象不容忽视。公有住房、医疗保健等实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费形式,目前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全部结束,尚有遗留问题,新的货币化分配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实物消费情结和惯性仍在发生作用,实物或变相实物消费仍大量存在,这些因素影响着消费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小金库禁而不绝、政府支出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见图2-1。

图2-1 人均收入、储蓄、消费曲线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为海南1988─1997年消费、投资贡献率。

关于净出口。净出口在海南经济总量中一直占较小比重,近年受贸易政策影响,比重下降。所以净出口对海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述及。

2、贡献率分析

在海南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海南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转贴于

从投资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海南经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十年来,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近两年,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我们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1994年达到谷底水平41%,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海南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如果消费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海南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就可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再过二十年,将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滞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长2.6倍,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1.9倍,农民纯收入仅增2.1倍。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我们牺牲掉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部分。从消费模型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是非工资性收入膨胀和非货币化消费增加的根源。

2、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许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价格调整为契机的。价格机制成为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糖、棉、钢材、汽车、家用电器、服装、航空客票、标准住宿费、电影票、公园门票、美容美发等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我们的购买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收入分配看,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私有经济业主仅占极小份额。所以工薪阶层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名目繁多的“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响需求不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态势,因为人们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惰性和情结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这些因素使人们少支出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在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议事日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又要面对下岗分流、子女教育费上涨等支出增加压力。因此,人们只能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

4、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改变。

海南经济发展的滞缓期比全国多十年。建省后,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才开始真正的开发建设。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长期经济滞缓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海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十年来,储蓄率不断上升,1992年超过60%。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采取多储蓄,而不是多消费。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表明,在扩大内需问题上,高储蓄率是一大障碍,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统计资料显示,储蓄有增无减,国民储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单一的降息货币政策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储蓄就意味着低消费,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文化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是不经济的。它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一个合理支点和借口。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生活上的节约,是生产上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建设,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在资源稀缺和经济产出成果有限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两把杀手锏,使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扩大内需问题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影响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长,不利于消费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低效,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可以算一笔帐:1997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扣除GDP的投资额,来调整海南消费率上升5%达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个亿,(1997年GDP为408个亿),相当于海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为标准,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个亿的投资额,相当于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部分就是由于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依靠对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选择来实现的。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居民对进口商品的热衷就是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一个规避。商品价高质差,假冒伪劣现象猖蹶,欺诈消费者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也构成对消费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市场销售产品超过40万种,而我国市场只有10万多种,而且在工艺、质量、技术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海南经济的缓慢增长,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把扩大内需做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及时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如果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在投资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通货紧缩将吞噬海南经济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带来经济的严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费市场?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将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虽然需求不足就表现为消费率的低下,消费率提高意味着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消费率的提高。因为海南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过度地强调了投资的作用,忽视了消费的影响作用,造成海南经济出现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二者比例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海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应当承认,这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引导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要尽快调整二者比例关系,改变原有格局,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达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出现社会两级分化,要“效率”与“公平”并重,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在政策操作上,具体地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

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将工资制度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和子女教育等项费用计入工资,消除现存工资制度中的各种补贴和分配中的实物消费形式,实现货币化分配。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但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包括:? 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是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粮食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解决瓜菜水果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矛盾。瓜菜水果已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保鲜技术缺乏、运输和销售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要加强“绿色通道”软、硬件建设,保证产销顺利实现;?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摊派,实现以税代费,在目前情况下,对农民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精减乡村干部,降低农民负担干部的系数。资料表明,农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并未全部转化为农业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不合理摊派吞掉,这无疑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ˉ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劳动力大量剩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同时推广科学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有效需求的目的。

3、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健全社会保险机制,这是刺激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开征利息税,单一的减息政策未能获得实效,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税收调节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贫困居民转移。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低迷不振,是开征利息税的有利时机。通过利息税,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还可以达到缩小城镇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

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可以多样,方法应更加灵活。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严重过剩项目,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并严格禁止上新的项目,对于已近饱和的项目,要严格限制新项目开工,对投资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克服投资决策中的官僚主义,杜绝新的重复和浪费。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加大消费市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结束语

近两年,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增长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南经济中的消费问题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长期困扰着海南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政策措施。对于目前的经济问题,我们认为既有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在扩大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的同时,还要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还应具有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涵,应当是经济质量和成果的综合反映。发展与增长,是两个本质意义不同的经济指标,发展反映了经济的数量,增长应当是经济质量的反映。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关注,主要是对经济质量和成果的关注。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我们也是以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的。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那么,势必就掉入了统计数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会变成枯燥而毫无价值的数字游戏。经济发展的数量仅仅是一种手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98年中国经济达到7.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和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不过1—2%,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由此,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应当包含环境保护、住房条件、教育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平均预期寿命、科技含量等等概念内容,这就是我们的增长观。

参考文献

蒋学模主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例8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 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

改变。因此,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海南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海南仅为41─55%,见表2-2

总消费又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上面资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仅有两年低于20%)。与居民消费和总消费相比,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 、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 y (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 yd (2.2)

c=a+b* c* y (2.3)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 c/d yd=d c/(b* d y)=1/b* d c/d y (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海南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表2-3。

表2-3 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 单位:元

--------------------------------------------------------------------------------

年份 职工平 居民人均 农村居民 人均储蓄存 居民人 农业居民 非农业居民

均工资 可支配收入 人均纯收入 款年末余额 均消费

1990 1980 1575 778 802 852 698 1436

1991 2194 1726 916 1039 866 667 1609

1992 2720 2318 1026 1680 1128 819 2252

1993 3501 3072 1320 2699 1449 1064 2813

1994 4485 3920 1620 3369 1814 1259 3723

1995 5340 4770 1872 3978 2197 1548 4345

1996 5476 4926 2156 4619 2376 1726 4444

1997 5664 4850 2382 5041 2458 1802 4458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第一、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费中量入为出观念占主导地位,消费水平低下,且增长缓慢。同期人均gdp增长了2.6倍,人均消费增长1.9倍,其中农业人均消费增长1.6倍,非农业人均消费增长2.1倍。消费水平提高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比为2.1: 1,1997年扩大到2.5: 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1990─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三、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海南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还表现为高储蓄。1990─1997年,人均储蓄增长5.3倍,超过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高储蓄表明,? 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当高,甚至超过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团体的小金库和地下经济是灰色收入的来源。地下经济有多大?占gdp份额有多少?尚难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经济超过一定份额,将使gdp核算和经济增长测算低于实际水平。地下经济失控无疑将破坏经济肌体的健康,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 非货币消费即实物消费现象不容忽视。公有住房、医疗保健等实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费形式,目前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全部结束,尚有遗留问题,新的货币化分配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实物消费情结和惯性仍在发生作用,实物或变相实物消费仍大量存在,这些因素影响着消费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小金库禁而不绝、政府支出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见图2-1。

图2-1 人均收入、储蓄、消费曲线

三、消费需求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为海南1988─1997年消费、投资贡献率。

关于净出口。净出口在海南经济总量中一直占较小比重,近年受贸易政策影响,比重下降。所以净出口对海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述及。

2、贡献率分析

在海南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海南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海南经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十年来,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近两年,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我们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1994年达到谷底水平41%,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海南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如果消费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海南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就可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再过二十年,将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滞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长2.6倍,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1.9倍,农民纯收入仅增2.1倍。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我们牺牲掉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部分。从消费模型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是非工资性收入膨胀和非货币化消费增加的根源。

2、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许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价格调整为契机的。价格机制成为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糖、棉、钢材、汽车、家用电器、服装、航空客票、标准住宿费、电影票、公

园门票、美容美发等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我们的购买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收入分配看,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私有经济业主仅占极小份额。所以工薪阶层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名目繁多的“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响需求不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态势,因为人们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惰性和情结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这些因素使人们少支出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在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议事日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又要面对下岗分流、子女教育费上涨等支出增加压力。因此,人们只能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

4、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改变。

海南经济发展的滞缓期比全国多十年。建省后,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才开始真正的开发建设。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长期经济滞缓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海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十年来,储蓄率不断上升,1992年超过60%。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采取多储蓄,而不是多消费。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表明,在扩大内需问题上,高储蓄率是一大障碍,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统计资料显示,储蓄有增无减,国民储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单一的降息货币政策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储蓄就意味着低消费,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文化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是不经济的。它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一个合理支点和借口。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生活上的节约,是生产上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建设,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在资源稀缺和经济产出成果有限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两把杀手锏,使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扩大内需问题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影响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长,不利于消费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低效,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可以算一笔帐:1997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扣除gdp的投资额,来调整海南消费率上升5%达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个亿,(1997年gdp为408个亿),相当于海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为标准,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个亿的投资额,相当于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部分就是由于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依靠对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选择来实现的。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居民对进口商品的热衷就是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一个规避。商品价高质差,假冒伪劣现象猖蹶,欺诈消费者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也构成对消费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市场销售产品超过40万种,而我国市场只有10万多种,而且在工艺、质量、技术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海南经济的缓慢增长,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把扩大内需做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及时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如果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在投资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通货紧缩将吞噬海南经济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带来经济的严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费市场?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将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虽然需求不足就表现为消费率的低下,消费率提高意味着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消费率的提高。因为海南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过度地强调了投资的作用,忽视了消费的影响作用,造成海南经济出现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二者比例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海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应当承认,这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引导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要尽快调整二者比例关系,改变原有格局,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达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出现社会两级分化,要“效率”与“公平”并重,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在政策操作上,具体地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

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将工资制度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和子女教育等项费用计入工资,消除现存工资制度中的各种补贴和分配中的实物消费形式,实现货币化分配。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但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包括:? 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是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粮食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解决瓜菜水果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矛盾。瓜菜水果已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保鲜技术缺乏、运输和销售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要加强“绿色通道”软、硬件建设,保证产销顺利实现;?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摊派,实现以税代费,在目前情况下,对农民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精减乡村干部,降低农民负担干部的系数。资料表明,农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并未全部转化为农业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不合理摊派吞掉,这无疑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ˉ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劳动力大量剩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同时推广科学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有效需求的目的。

3、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健全社会保险机制,这是刺激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开征利息税,单一的减息政策未能获得实效,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税收调节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贫困居民转移。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低迷不振,是开征利息税的有利时机。通过利息税,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还可以达到缩小城镇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

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

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可以多样,方法应更加灵活。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例9

居民消费生产总值

消费、投资、净出口共同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而消费又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经济增长反映了各国经济与上年相比增长的幅度及发展的速度,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其中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占主导作用,经济增长中对其起主导拉动作用。

一、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概念

消费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人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指居民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而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收入分配的平均化程度影响消费,但并不是全部因素,消费水平高低还受如利率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动也能影响消费,价格发生变动首先影响实际收入的改变,进而影响居民消费。

收入分配越平均,全国性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比较大,从而会使居民消费增大。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由于商品或劳务的产出而带来的增加,而经济增长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来衡量。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充分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增长的成因分为短期原因和长期原因两种。短期原因是由于总需求的增加而导致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总需求来实现。消费是影响总需求变化最大的因素,很多原因都能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未来消费预期的信心增加也会引起消费增加,投资也是引起消费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后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增加。

要使总产出增加,长期内就必须提高经济的增长能力,而增长能力的提高包含增加资源的数量和提高资源的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增加资源数量主要是指增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加,提高资源的质量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增加培训和教育、对全体居民做好健康保健工作等。

二、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等方式来提高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上升也可以直接或通过带动其他变量的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居民收入,这直接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进而使居民消费增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当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保持一个稳定水平时,增加的国民收入即经济增长就会带来居民消费的增加。快速增长的经济可以提高居民收入,进而也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质量。

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一定可以带来资源数量的增加和资源质量的提高,只有增加资源的数量和提高资源的质量,才能长期提高经济的增长能力,所以经济增长增加时,会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使他们在增加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消费是生产的最终实现形式。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最大,消费决定了企业生产的规模及发展方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消费是构成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直接作用表现为提高居民消费可以直接刺激经济增长。间接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消费来拉动其他变量发生变化,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条件。投资的扩张就等同于居民消费的扩张,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消费直接或间接的拉动经济增长。当经济处于过热增长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居民消费下降,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居民消费下降也不是特别大,这样消费既可以起到防止经济滑坡,又可以起到抑制经济增长过快的功能。

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就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终极目标就是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就是提高居民消费,只有做到提高居民消费和改善民生同步发展,经济发展才能持久。

三、增加居民消费的几点建议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例10

2015年刚刚过去,根据商务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将达到3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全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首要动力,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处于领跑位置。

在2012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有一种论调认为,“八项规定”等反腐利剑客观上影响了社会消费,尤其是餐饮等行业受波及严重。但实际上通过2015年1-11月中国银联的大数据:大众餐饮银联网络消费笔数占比为96.7%,较2014年提升0.7个百分点;餐饮业整体消费强度为434元/笔,较2014年下降5.4%,其中大众餐饮消费强度为349元/笔,较2014年下降5.3%。说明目前居民大众餐饮消费频次显著提升,消费强度(单笔消费金额)逐步回落。也就说目前消费的主体是大众消费,公款消费等非正规消费形式正在逐渐淡出消费主体范畴内,我国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增长更多得需要依赖内需的发展,毕竟当下外需低迷,全球经济发展迟缓。

但是现实是否与理论相符呢,下文将从理论上对公款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公款消费的简单定义

公款消费,顾名思义即用公款进行消费的行为。广义的公款消费包括生产性公款消费和生活性公款消费,后者以“三公”消费表现最为突出。而本文的公款消费也主要指后者,也即狭义的公款消费。需要注意的是,公款消费需要区别对待,必要的公款消费是应该而且必须的,毫无疑问起积极作用;而本文讨论的公款消费增长主要指不必要的公款消费,其作用是好是坏就值得商榷了。

二、公款消费真能扩大内需吗?

首先,简要分析下前文观点的看似合理之处。根据需求理论,公款消费的增长,将增加预期收入/开支,从而增加需求,即所谓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如图所示,初始的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于点A(Q,P)达到初始均衡。公款消费,预期收入/开支,需求,供给曲线S不变,需求曲线由D右移到D’,S与D’于点A’(Q’,P’)再次达到均衡。即需求由Q右移到Q’,即公款消费增长扩大了内需。反之则得:限制公款消费抑制了内需。

但是,上述分析只是静态的分析,即其他条件不变下的分析,也就忽视了公款消费增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正是这影响导致了公款消费不一定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将直接减少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减少众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了居民的消费。也就是说,公共消费的增长以居民消费的减少为代价,公共消费增长对扩大内需未起实质性作用。

其次,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致使政府支出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大增加,而用于生产的部分则大大减少,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整个社会付出的机会成本巨大。公款消费的增长以政府投资的减少为代价,若将内需简单分为消费与生产两部分,公款消费增长对扩大内需仍未起实质性作用,甚至得不偿失。

所以,笔者的观点是:公款消费的增长只是对居民消费的替代、对政府投资的替代,并未有实质性的扩大内需。而当前限制公款消费造成的内需萎缩、经济减速只是短期内因被替代的居民消费、政府投资尚未补充回来,而在长期内则不会存在。

三、公款消费对经济方面的其他不利影响

公款消费不一定能扩大内需,也就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将对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首先,公款消费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由于公款消费使用的是公家的钱,“不用白不用,用了还想用”,公款消费的主体对价格的涨跌并不感兴趣,需求的价格弹性很难发挥作用,经济对价格的敏感性较差,价格竞争机制不是很灵,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更大发挥。

其次,公款消费增长易引发通货膨胀。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易引发财政赤字的形成与扩大;如果以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易造成货币超发,引发不必要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

第三,公款消费增长易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公款消费中,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普遍存在着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等现象,不仅对社会民众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助长了社会奢侈之风,更严重误导了市场与投资,致使其偏向于奢侈品等行业,而真正具有创造力与成长空间的行业反而得不到投资,造成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简言之,公款消费及其增长对经济方面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得到限制。反言之,限制公款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解放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将在长期促进经济增长。

四、公款消费对其他方面的不利影响

除经济以外,公款消费还对社会的其他方面起着种种不利的影响。

首先,公款消费易造成。政府官员借公款消费之便利,行之事实大有人在,通常以高档餐饮、星级酒店、台挂历等形式,巧立名目、投机取巧,、行贿受贿、牟取私利大行其道,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形象受损,政府公信力大为下降,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其次,公款消费易引发不良社会风气。正如上文所言,公款消费中,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普遍存在着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等现象,对社会民众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致使社会民众热衷于追求奢靡奢侈,引发不良的社会风气,更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公款消费对其他方面的种种不利影响,都将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增长,不进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因此,有必要限制公款消费及其增长。即限制公款消费有利于经济增长。

五、总结

总之,笔者的观点是公款消费是否真实扩大内需不得而知;但抑制公款消费则有利于经济增长及其长远发展。

笔者认为,由利己性驱动并制约的、进而互利的市场应是自由的,由市场中的个体自由选择、自主决策、自己承担后果;而政府的职能则应限制在:提供一个自由、公平的环境,且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要求政府以独立经济个体的身份间接引导、协调、弥补市场个体的行为。(此即为我心目中的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