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1 09:55:27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例1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17-01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出口贸易在金融危机中严重受挫,经济增长也要转向依靠消费和投资来拉动。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经济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究竟怎样的消费与投资策略能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在哪些部门的投入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增长,运用投入产出法就42个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定量分析。

1 河南省消费现状概述

河南省是经济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采取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努力实现中原崛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近年来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形态有所转变,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份额由生存性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转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精神需求不断提高,服务业快速发展,我省也由重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倾斜。2007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人均1879元,比1982年增长65.8倍,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提供了16.7个百分比;另外由于居民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特别是吃和住的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外加信息渠道的增加和消费品的多样化,居民的消费也由单一性消费向多样性消费转变。

2 实证研究

2.1 数据整理及计算

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距今最近的2007年河南省42部门的价值型的投入产出表,可以据此分析当今经济发展趋势,更加清晰的认识当前经济的发展,对政府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指导作用。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运用矩阵的乘法分布计算出列昂惕夫逆矩阵B,进而计算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

2.2 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作用分析

2.2.1 河南省各部门消费支出状况

根据投入产出表各部门的消费支出的大小来研究河南省的消费结构,支出额排在前十位的如表1。

表1 消费支出表(单位:亿元)

序号部门消费序号部门消费

1公共管理社会组织799.9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59

2教育770.57房地产业330.6

3农林牧渔业7268住宿和餐饮业281.1

4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7229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237.6

5纺织服装类及其制品业471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21.6

河南省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的支出排在所有部门之首,达到800亿元;教育部门的消费仅次于公共事业的支出,达到770亿元,然而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农林牧渔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消费的消费分别以726亿元和721亿元居于第三、第四位;服装加工、卫生社保事业、房地产、住宿餐饮等也挤进了前十位;中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中的一家设在郑州,郑州商品交易所也带动河南省金融业的繁荣发展,金融业部门的消费排在第十一位。

2.2.2 消费拉动的总产出的定量分析

我省2007年42个部门的消费拉动的总产出为15893亿元。不同部门的消费支出不同带动的总产出也有所不同。42个部门中对总产出拉动最大的接近2100亿元,最小的只有7.7亿元。根据计算结果,本文将42个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按大小排序。

表2 消费拉动的总产出表(单位:亿元)

序号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消费产出比序号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消费产出比

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096.736住宿餐饮业728.43

2农林牧渔业1995.83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692.96

3化学工业1190.26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691.04

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800.019纺织服装类及其制品业627.11

5教育770.511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26.315

作者简介:

王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于成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由上表可以看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农林牧渔业、化学工业三个部门拉动的总产出名列前三位。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以721.9亿元的消费带来了2096.7亿元的总产出,农林牧渔业用726.1亿元的消费拉动了1995.8亿元的总产出,前者比后者的消费少约4亿元,但总产出却比后者多了100亿元。从总体来看,两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几乎上并驾齐驱。化学工业的消费在42个部门中排在第12位,拉动总产出1190亿元。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和教育部门以高消费排在第一、第二位,然而拉动的总产出则落在了第四、第五位,并且两部门拉动的总产出和消费的数量一样,没能拉动总产出大于消费。同样的还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水的生产和制造业等部门的消费拉动的总产出几乎与消费相等,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小。

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个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都排在前十名。消费排在前十的卫生社保事业、房地产、住宿和餐饮业等五个部门则被挤在了十名以外。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最少的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7.7亿元,其次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邮政业、废品废料、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均未超过30亿。

2.2.3 各部门消费与消费拉动的总产出的对比分析

本文用消费产出比表示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与消费之间的比率,数值等于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除以消费。消费产出比越大,说明该部门的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力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到作用越大,我们加大该部门的消费,就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河南省42部门的消费产出比极差较大,金属矿采选业和废品废料的消费支出几乎为零,所以它们的消费产出比为无穷大;批发零售业的消费产出比为229,即该部门拉动的总产出是其消费支出的229倍,说明批发零售业对我省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消费产出比分别为27、15、10、10;房地产业、建筑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部门的消费产出比基本上等于1,说明这些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

3 政策建议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大力开拓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例2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03-03

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常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长期看,市场需求规模是决定着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进入正常运行后必须有消费需求相应的增长加以配合。因此,我们应该在增加投资的同时,相应地重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多方面启动国内市场,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一、消费、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步入了出口导向与投资驱动快速发展的发展模式,但是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内需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消费、投资、出口难以共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即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偏高,而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则相对偏低。

基于1991―2012年间数据,采用国民核算支出法来测算辽宁省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004年以前,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见下页图1),1991年和1992年两因素的贡献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2%左右。在1993年,资本贡献率一度超过消费贡献率,上升幅度与下降幅度都较大。1993―1995年,消费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在1995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历史最大值8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出现了负值-14.1。1996年消费贡献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下降到15.4%。1996―2002年,消费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小,保持在50%~70%之间。1994―2002年,消费贡献率一直大于资本贡献率,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份额的最大需求。1996年以后资本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在2002年后出现下滑,2003年以后资本贡献率超过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变化幅度较为平稳,资本贡献率保持在55%~80%之间,而消费贡献率保持在30%~45%之间,这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消费需求变为投资需求,显示出辽宁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处于偏低的地位。因此,提高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迫在眉睫。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大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上看,到 2012 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 2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5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 384元,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全国排第九位。辽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甚至低于同在环渤海地区且自然地理条件比较相近的山东。

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由2006年的6 279元增加到2012年的13 838元,收入差距增长了两倍多,过大的收入差距,造成贫富分化严重,也导致了全省消费格局重心在城市。辽西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相应地消费处在较低层次上,而沿海城市旅游、贸易的繁荣发展,收入相对较高,消费水平处于较高层次。

(二)消费环境不理想抑制了消费增长

目前市场整体消费环境不善,消费服务水平较低,从饮食、加工业到医疗、保险业,从通信、汽车市场到金融、证券、房地产乃至教育领域,无不积攒着消费者的心头之痛,侵权易、维权难,严重挫伤了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消费诚信度存在一些诚信缺失。价格也是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越高,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越少,制约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原因是不断攀升的高物价和相对而言的低收入水平。2011年辽宁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到1.1%。有限的收入面对高额的商品,消费者往往是捉襟见肘、望而生畏的。

(三)产业结构失衡对消费的影响较大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初期,其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忽视,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结构的不平衡。2012年年末,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3.2%,这其中工业占比为87.7%,建筑业占比为12.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8.7%,经济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仍然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的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2007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全面实行,但新农合在农民医疗支出的报销额度上十分有限,很多的药品不在报销范围之内,治疗小病或靠长期吃药才能维持的慢性病所需的费用都是自费。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农村一部分的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还有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1.运用税收政策切实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若要切实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状况,首先,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一般增长机制;宏观上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微观上要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真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形成合理有序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做到中等收入者占比达到多数,绝对贫困的现象基本消除。其次,做好收入再分配,这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政府要建立公平取向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形成以公平的理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运用财政政策,缓解三农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促使辽宁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转换农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开发,使发展模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对农村林牧渔业的投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扶持乡镇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的模式发展,积极鼓励农民从事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活动。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并扩大其占比。中等收入者是扩大内需的主力军,只有促进消费市场多样化、多层化,并加以科学而规范的引导,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消费能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抓紧实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消除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垄断行业过高的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切实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控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刺激有效需求

监管部门要改善监管方法,加强监管力度。要敢于曝光消费市场的不合法的违规操作,为消费者的利益保驾护航,真正做到对监管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消费者形成一个理性适度的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只有逐步完善居民消费环境,才能刺激居民的有效需求。

(三)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拓宽居民消费领域

要扩大内需,就要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扶持享乐型消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在提升,文化内涵已逐渐融入到城乡居民的生活当中。要加快能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的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旅游等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和释放节日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引导和鼓励服务企业开展各类商品的营销活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节假日消费需求。要扩大旅游消费,加强辽宁省各特色景点的宣传、温泉旅游的开发力度,发挥拥有旅游资源地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养生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等等,带动辽宁的经济发展。

(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水平

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切实解决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的覆盖和基金征缴工作,重点是关注农民工以及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乐珍.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4).

[2] 沈坤荣,刘东皇.是何因素制约着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学家,2012,(1).

[3] 刘东皇,孟范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

[4] 魏志凯.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多因素分析[J].商情,2011,(6).

[5] 孙迎联.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11,(3).

[6] 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7] 柳国海.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20).

[8] 王青.关于扩大沈阳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C]//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

分册,2013.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例3

一、信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特征之一是供给制约需求向需求调节供给,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及终点,因此,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消费,要以消费为轴心。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占比越来越大,信息消费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首先,信息消费带动国民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我国信息消费率不断提高,自2010年起,我国信息消费率由2.54%提升至3.8%,表明以信息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比例不断提高,信息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商务部分析称,预计2015年中国信息消费率有望达到4.7%。受此影响,信息消费率占消费率比重也越来越高,信息消费率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

第二,信息消费带动新增产出。信息消费关联行业众多,产业感应系数大,信息消费每增长100亿元,对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的贡献分别为3亿元、120亿元、131亿元。以2015年为例,工信部,信息消费拉动相关产业1.2万亿,对GDP贡献0.8%。

第三,信息消费带动新增就业。信息消费在生产过程中充当纽带,将大部分产业联系在一起,直接推动传统产业审计,带来新就业。2013年,信息消费带动直接新增岗位130万个,间接新增岗位310万个。

二、我国信息消费现状

(一)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道路上,信息消费需求缺口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报告,2010~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8%。商务部研究院报告,2015年,中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20%以上。智能设备如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等产品销量将稳步增加,便携式移动信息产品如手机游戏、手机阅读增长迅猛,网络购物热度不减,互联网+政策下,信息消费将继续扩大。

(二) 水平持续提高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报告,2013年中国人均信息消费水平为1616.79元,消费系数为10.34,较2010~2012三年提升分别为3.15%、2.3%、1.44%,中国信息消费水平逐步增高。以广东为例,2013年全省信息消费总额达5000亿元,至2015年,全省信息消费总额达9000亿,年均增长20%以上,十二五末,广东几乎抢占全国信息消费近三成份额。

(三) 地区差异明显

信息消费地区差异受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在我国,信息消费地区差异主要呈现东部地区总体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状况。代表性地区西部为云南、青海,中部为安徽、河南,东部为浙江、福建,其中,福建省平均信息消费额达5867元,为最高,河南为2189元,云南为987元,消费占比分别为36.34%、21%、10.09%。

三、发展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支持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

首先,国家要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支持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推动云平台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规范市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为信息消费的扩大营造良好环境。第二,要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以核心技术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突破核心技术,降低价格水平,推动消费增长。第三,要加大数字产业扶持力度,扩大信息服务业投入,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二)因地制宜,制定激励性政策

我国信息消费地域差异将持续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针对低于制定相应的激励性政策。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补贴,推动信息产品及服务消费。操作中,可通过财政补贴、低收入人群消费补贴、信息产品及服务下乡等具体形式实现推动。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新生活方式,引领时尚,促进社会资源向信息产业靠拢,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三)构建安全的消费环境,保障信息消费秩序

信息消费环境之下,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关注度日渐提高。第一,应当为信息消费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市场法制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引导社会责任,强化行业规范性,如竞争协调机制、行业组织建设等;另一方面,要倡导文明的信息消费方式,可定期举办宣传活动,如防欺诈培训、防病毒培训等,倡导文明上网。最后,要设立长效监管机制,强化网络警察作用,提供举报路径,持续打击网络违规案件。第二,要推动消费者权益维护体系的建立。在网络消费时代,消费者权益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消费者权益侵害案件屡见不鲜,极大地打击了群众信息消费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设高效、严肃的消费者权益维护体系。第三,明确商家职责,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商家与消费者利益,保护双方权益。第四,推动实名制应用,强化信息安全。

(四)培育新消费需求

新业态、新行业的出现会创造新消费与新生产。提高信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应该不断培育新的消费需求。一方面,要拓展信息服务业业态,将网络技术与服务融合,扩展信息服务应用范围及服务范围。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新型数字产品、数字内容的开发,鼓励市场生产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第三,要不断拓展电子商务,为信息消费提供更完美的平台。第四,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消费提供优质平台。

参考文献: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例4

从国际形势看, 2011年11月4日结束的G20集团峰会发表的公报显示,“全球经济的复苏已被削弱,特别是发达国家,导致失业率处于令人难以接受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融市场的紧张状态持续上升,这主要与欧洲的风险有关。此外有清晰的迹象表明,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也在放缓。商品价格的波动已导致经济增长受到威胁。全球经济的不平衡仍在持续”。这表明G20集团的首脑们对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并不乐观,相伴出现的是希腊、意大利已经陷入国家经济危机,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行动,伦敦民众举行“占领证交所”抗议示威行动等。G20集团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90%、贸易额占80%、人口占2/3、国土面积占60%,然而G20集团发达经济体仍处于复苏的十字路口。超过10%的高失业率,伴之通货膨胀,使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依然存在,必然会对我国贸易产生不利影响。欧美国家为振兴本国经济,积极吸引国际资本,鼓励企业加大对本国投资,这对我国吸引外资极为不利,甚至不能排除少数跨国公司抽逃资金。由此,我国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利用外资,无疑会对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的生产、职工收入水平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

从国内形势看,一方面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消费增速放慢;而另一方面则是沿海地区相当多的“跑路”者变卖资产、移民国外、转移资金出境。这无疑削弱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和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降低了高消费群体中的民间借贷债权人的生产发展能力和消费能力,其对发达地区经济与消费市场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2.现行扩大内需政策边际效应接近极限

现行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初期的效果明显,让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得到稳定持续发展。但是,在实施一定时期之后,其功效逐渐弱化,这方面以汽车、摩托车和家电下乡最为典型。

目前家电销售继续大幅增长,既有政策的激励作用,也有生产企业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清仓的因素。由于家电属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提档升级的间隔时间较长,而且部分产品的市场保有量趋于饱和;如果考虑到以前购买、农村乔迁新居和婚嫁喜事购买非补贴类产品,城乡市场对家电、汽车的需求空间,将只能满足常态化消费,高强度的刺激消费政策正在逐步退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城乡市场渐趋饱和,未来家电销售增速将逐步减缓,甚至不排除局部地区、少数产品销售下降的局面出现。

3.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内在动力不足

由于当前居民对收入预期并不十分看好,未来一个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走向保守。其原因,一是国家原有的扩大消费政策效用趋于递减,新的刺激消费政策没有出台,激励服务性消费的政策基本处于空白,适时启动新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性消费政策已十分必要;二是因为国际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资本输出与流动性均趋向衰减,这就使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济遭受冲击,企业盈利水平、职工收入水平都难以提高,人们的预期收入下降;三是通胀压力与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起到抑制作用,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仍然处于高位,而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这都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的沿海地区产业受冲击相对较大,其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递减、资源约束增强、商务成本提高,区域之间差距逐渐缩小。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沿海地区消费也会因此减缓,部分企业加速转型,产业因此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加速承接的情况下,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现新的活力,为推动中西部地区扩大消费创造了物质基础。中西部地区积极向着“中国制造”迈进,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环境都在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快速提高。从服务消费的资源考察,中西部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文化,成为发展旅游业等服务消费的独特地域优势。

4.扩大消费的激励政策创新

经济发展有赖于消费需求的提升,而扩大消费又面临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创造性地选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

4.1继续实施汽车摩托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

实施以旧换新政策,是一些发达国家常态化的做法。由于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器、机械设施都有大量可以重复利用的再生资源,而且这些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战略资源,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回收利用、处置不当,就会造成空气、重金属、化学污染,电脑存储介质也有可能造成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泄露。因此笔者主张将我国的汽车、摩托车、主要家电实施以旧换新,重新回收拆解,从而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开采。藉此扩大环保节能产品销售,有效推广新技术应用,扩大新产品消费,从而推动居民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

4.2进一步深化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

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发展严重不足,必须深入落实和制定新的促进政策。首先要落实公休假制度,要在立法、执法、司法上并行推动,无论是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不能落实公休假制度的,要在法律层面进行惩处,将其纳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制度建设之中,以期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服务消费。其次是改革现行税制,对于个人参与旅游等服务消费的,减免个人所得税,对于企业组织员工旅游、教育、保健等,以其实际支出减免企业所得税。第三是准许各类社会组织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的条件下,组织开展红色旅游、参加各类教育学习,准予一定的假期支持,其产生的费用允许税前列支,并纳入政府机关预算开支。

4.3制定扩大农村消费及其服务消费的财政政策

农村市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市场,有着无尽的市场潜力,更有着扩大消费的巨大空间。其消费市场主要存在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农民家政服务业、农民观光农业等方面。中部崛起之后,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逐渐增多,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快,都催生了新的消费市场,在此背景下,实施“建材下乡”,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各类市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家居设施、社区生活、健康娱乐、养老保险等都有新的需求。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例5

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定义信贷为“回报未来支付承诺而获得的货物,服务或钱”。而消费信贷定义为由个人家庭获得购买其他物品而价值高于其财产的一种信用。广义上,消费信贷是包括了各种分期付款信贷(如信用卡)以及非分期付款信贷,房屋净值贷款等(即贷款用于其他用途而不是房地产的,但家庭留置权担保),均属于消费信贷。

尽管消费信贷的理论定义是很清楚,但是人们对信贷和债务之间的区分仍不是很清晰。信贷是指必需品购买(如汽车,房子)的融资,具有积极的作用;债务则是非必要消费品的借贷,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有时在科学研究时也会采用类似的分类。Lea定义信贷为依据商定条件的延期付款,但是不存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协议,作为买方的延期付款;而债务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偿还的债务。

随着消费信贷的使用不断上升,众多研究者对这一趋势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然而,研究大多集中在这一现象中的某些特定方面。近年来,信贷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再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最近研究表明,信贷市场的不完善,是所有经济体本身固有的,可能使得经济体系中资源分配产生摩擦。具体来说,意识到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可能会导致信贷的限额配给,因此,需要防止企业家的借款高于所需的资本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不完善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信贷市场的发展将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本文从消费信贷的特点、分类出发,并结合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分析消费信贷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其必要性。

消费信贷的分类及其特点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和改善,使得市场消费供给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面对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如住房建设、汽车等的快速发展,使得收入水平不够高的居民在短时间内难以备齐相应的资金,进而形成如今的消费信贷经济。它不仅能为居民解决资金的难题,即购买耐用消费品和住房的价款,同时是一种促进消费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据统计,若不采用分期付款这一消费信用的典型支付方式,西方汽车的销售数量将会减少1/30。此外,通过消费信用在企业中应用后,还有利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有关消费信贷的分类存在不同的标准,本文根据国内信用消费的构成将消费信贷分为以下几种(赵杨,2009):

住房贷款。住房贷款是最早出现的消费信贷形式,也是目前所占比重最大的消费信贷形式,在促进住宅消费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又称为居民住宅抵押贷款。它是商业银行通过要求开发商为购房者(借款人)作担保,或以借款人所(将要或已经)购置的住房产权为抵押的担保抵押贷款,借款人从银行获取贷款,以解决用户购房难和开发商售房难的问题。这种贷款期限一般较长(10-30年),也是一种分期付款方式。

汽车贷款。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银行与汽车销售商通过汽车消费信贷方式向购车者所需的资金提供担保贷款,目前其所占比重仅次于住房贷款。它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制造商为了扩大其市场购买力,或者是对某些车型和车种进行促销,会提供优惠的汽车贷款业务,使得其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对这种高折旧率耐用品—汽车而言,其贷款期限均有汽车加速折旧的要求,一般期限为3-5年,不得超过5年,属于中短期贷款。

信用卡贷款。作为当今最流行的消费信贷方式之一一信用卡贷款,它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其他财务机构发行的一种特殊信用凭证,如借记卡、贷记卡、赊账卡等;同时它也是一种无担保贷款,主要根据持卡人已往的信用记录来确定其贷款额度。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消费信用卡种类不断增加,其数量也在大幅度上升,目前全球已超过10万亿张信用卡。尽管我国的信用卡消费业务在快速发展,直到2008年我国消费总金额为1.2万亿,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现金渗透率还是比较低,这也表明我国信用卡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尽管以上三大类消费信贷已占信用消费的90%以上比例,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旅游贷款、教育贷款、家用电器贷款、小额消费贷款等。

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我国正式以住房为突破口开展的消费信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尚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这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有关,而且也与我国居民传统消费观念有关。此外,在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针指导下,我们应增大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消费需求,消除居民的保守观念;在体制上,不断完善消费信用制度和运营机制,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政策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例6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76-0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首次将消费放到了第一位,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盘锦市而言,消费对于盘锦市的经济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为了保持盘锦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到以消费启动上来,使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1 盘锦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的表现

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低

虽然,近年来盘锦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比较小,2005―2009年的比重分别为18.2%、18%、19.1%、19.6%和22.9%。而2009年,辽宁省的这一比重为38.6%,全国的这一比重为37.4%,盘锦市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不高

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这一数据是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一项重要指标)为72.6%,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只有54.3%,均落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显示了城乡居民量入为出、有计划消费的传统消费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盘锦市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

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

“十一五”以来,盘锦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2~32个百分点。(见图1、图2)这使得消费对盘锦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直落后于投资。

2 盘锦市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制约因素

2.1 收入增长不快和收入差距拉大导致消费增长缓慢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要想增长快速,收入首先要快速增长。2009年,盘锦市GDP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8.9%,慢于经济增长,从而影响了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另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因为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而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但由于收入过低而无足够的购买力,从而就会造成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影响到消费的增长。而盘锦市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1∶2.13扩大到2009年的1∶2.19。 2.2 预期收支的不确定性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由于盘锦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支出在消费结构中明显偏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面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威胁,这种动荡不安的状况使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稳定增长信心不足,即使短期内增加了收入,也不敢、不愿大量用于消费,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2.3 消费观念落后阻碍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

受经济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往往是“量入为出”,不敢讲鼓励消费,更不敢“负债”消费,抑制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我们的消费方式仍是自主性消费,这是一种积累性的消费,主要靠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消费支出,跟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相比,这种消费模式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2.4 消费环境不良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

商贸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7%,这表明盘锦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还比较弱小。在商品售后服务方面也比较差,假冒伪劣产品还充斥着市场,制约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在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此外,像教育、文化、信息、休闲和社区服务等消费领域的扩大,也都需要消费环境的改善。

2.5 结构性供需矛盾阻碍着消费需求的实现

从供给结构看,由于盲目投资,产品趋同倾向颇为严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正进入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用于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比重有较快上升,但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造成了消费不足。

3 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对策

3.1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促进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关键的是要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收入增加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增加幅度会超过较高收入家庭。这就需要,在城镇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有针对性地搞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使人们预期收入持久增加,抵御“消费紧缩”或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要减少农村税费负担,增加财政、信贷等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支持。要利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问题,把从高收入者征收的部分税收转移给低收入群体,增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救助能力等。

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支预期

稳定收入预期,建立信心,是促进消费需求的又一重要条件。我市居民储蓄余额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要把居民的储蓄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以降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生产和消费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轨道。

3.3 废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要认识到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经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应适当地鼓励消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制度给许多想消费而暂时消费不起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对促进消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长远的意义。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有效解决信贷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金融部门的消费信贷风险,增强其开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能使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消费方式,实现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3.4 改善消费环境,努力提高消费质量

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完善的城乡公共设施和充足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引导和刺激消费需求的基本前提。这就要加强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住、行消费升级,需要增加住宅建设和交通建设的投资;又如教育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服务消费,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此外,还要继续加强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软环境,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行为,改善服务质量,为购买商品服务创造良好氛围,扩大消费需求。

3.5 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完善消费品供给结构

一方面,企业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来寻找目标市场,特别是注意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要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需求,摸清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需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消费特点,供应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商品,满足农民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还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和空间,开拓物美价廉、适应农村需要的新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良品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的变化,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二九年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

[2] 陈新年.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例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首次将消费放到了第一位,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盘锦市而言,消费对于盘锦市的经济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为了保持盘锦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到以消费启动上来,使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1 盘锦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的表现

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低

虽然,近年来盘锦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比较小,2005—2009年的比重分别为18.2%、18%、19.1%、19.6%和22.9%。而2009年,辽宁省的这一比重为38.6%,全国的这一比重为37.4%,盘锦市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不高

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这一数据是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一项重要指标)为72.6%,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只有54.3%,均落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显示了城乡居民量入为出、有计划消费的传统消费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盘锦市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

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

“十一五”以来,盘锦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2~32个百分点。(见图1、图2)这使得消费对盘锦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直落后于投资。

2 盘锦市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制约因素

2.1 收入增长不快和收入差距拉大导致消费增长缓慢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要想增长快速,收入首先要快速增长。2009年,盘锦市gdp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8.9%,慢于经济增长,从而影响了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另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因为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而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但由于收入过低而无足够的购买力,从而就会造成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影响到消费的增长。而盘锦市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1∶2.13扩大到2009年的1∶2.19。 2.2 预期收支的不确定性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由于盘锦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支出在消费结构中明显偏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面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威胁,这种动荡不安的状况使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稳定增长信心不足,即使短期内增加了收入,也不敢、不愿大量用于消费,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2.3 消费观念落后阻碍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

受经济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往往是“量入为出”,不敢讲鼓励消费,更不敢“负债”消费,抑制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我们的消费方式仍是自主性消费,这是一种积累性的消费,主要靠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消费支出,跟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相比,这种消费模式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2.4 消费环境不良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

商贸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7%,这表明盘锦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还比较弱小。在商品售后服务方面也比较差,假冒伪劣产品还充斥着市场,制约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在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此外,像教育、文化、信息、休闲和社区服务等消费领域的扩大,也都需要消费环境的改善。

2.5 结构性供需矛盾阻碍着消费需求的实现

从供给结构看,由于盲目投资,产品趋同倾向颇为严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正进入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用于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比重有较快上升,但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造成了消费不足。

3 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对策

3.1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促进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关键的是要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收入增加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增加幅度会超过较高收入家庭。这就需要,在城镇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有针对性地搞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使人们预期收入持久增加,抵御“消费紧缩”或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要减少农村税费负担,增加财政、信贷等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支持。要利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问题,把从高收入者征收的部分税收转移给低收入群体,增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救助能力等。

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支预期

稳定收入预期,建立信心,是促进消费需求的又一重要条件。我市居民储蓄余额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要把居民的储蓄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以降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生产和消费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轨道。

3.3 废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要认识到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经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应适当地鼓励消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制度给许多想消费而暂时消费不起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对促进消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长远的意义。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有效解决信贷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金融部门的消费信贷风险,增强其开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能使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消费方式,实现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3.4 改善消费环境,努力提高消费质量

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完善的城乡公共设施和充足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引导和刺激消费需求的基本前提。这就要加强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住、行消费升级,需要增加住宅建设和交通建设的投资;又如教育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服务消费,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此外,还要继续加强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软环境,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行为,改善服务质量,为购买商品服务创造良好氛围,扩大消费需求。

3.5 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完善消费品供给结构

一方面,企业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来寻找目标市场,特别是注意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要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需求,摸清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需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消费特点,供应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商品,满足农民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还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和空间,开拓物美价廉、适应农村需要的新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良品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的变化,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二〇〇九年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wenku.baidu.com/view/9ff5c7bef121dd36a32d82d7.html.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例8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尤其是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人们习惯偏至于批判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进而质疑经济发展目标的失当,而人类在反思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似乎不太情愿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经济发展饱受垢病,其实经济发展目标的失当根源于社会需求的非理性,而社会非理性需求则根源于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这实质上是社会整体理性的消极不作为,纵容个体非理性需求对经济发展的误导。

一、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缺位误导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或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既包括物质消费需求,也包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只有满足社会需求,经济活动才被证明是合目的性的活动,只有满足了社会消费需求,经济活动才从社会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也才会被证实为合 规律 性的活动。因此,经济活动必须接受社会需求的规定,否则就不能够持续进行,也不值得持续进行。可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这一关联集中体现为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即社会需求规定经济发展的合理目标。然而,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尤其是社会需求通过规定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引导经济持续发展是有条件的,即以人类整体理性为主导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建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是由国家计划安排的,缺少变化,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被僵化的计划管理阻断,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被掩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经济关系可以通过市场迅速而有效地联结起来,这就为消费引导生产、需求激励供给创造了条件。不过,目前我国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突出的特征是:第一,社会消费需求仍以个体消费需求为特征,缺少社会整体理性的引导与规范,往往带有非理性特点,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一书中列举了六种有违社会规范的消费行为,包括奢侈性消费、吝音、节俭、早熟消费、炫耀性消费以及消费陋俗等,[ 1 ] 136-153这些以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杂合而成的社会消费需求往往缺乏理性。第二,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是分散、互扰的,难以形成明确、一致的社会消费需求信号,对经济发展的指示含混不清,对经济活动产生扰动,引导作用被削弱。在此影响下,经济结构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结构优势、产业优势,制约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第三,个体消费较多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较多关注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较多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因而个体消费往往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作为消费动力,较少考虑这一个体消费行为对他人、社会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影响。第四,个体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个体消费需求既受到宗教信仰、文化 教育 、风俗习惯、消费理念等“堕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个体消费需求又极易受到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炫耀心理、时尚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变化不拘,难以捉摸。随着 现代 市场供应的日益丰富以及消费文化、消费心理的日新月异,影响个体消费需求的活性因素的作用超过惰性因素,导致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更趋明显。

    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导向密切关联。马克思说:“奢侈是 自然 必要性的对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归结为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既扬弃这种自然必要性,也扬弃那种奢侈。}. }a7 zo因此,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误导经济发展的目标,从而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制约。个体消费的非理性,尤其是过度消费引发经济不断扩张,加剧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紧张,削弱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个体消费需求的散乱特性,使经济发展目标难以统一、明确,经济活动相互干扰、内耗,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益;个体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使经济发展面临更大不确定性,承担更多的风险,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环境。

二、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构成要素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致使各种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难以形成合力,消费需求难以社会整体理性消费需求的形式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个体非理性的消费需求。“消费是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或不良性循环的枢纽点”,〔’〕”因此,要使消费需求由非理性走向理性,由个体消费需求走向社会消费需求就必须把多种消费因素加以整合,形成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以理性因素约束非理性因素,把分散、互扰、不稳定的个体消费行为整合成理性、 科学 、健康的社会消费行为,从而使经济发展的目标更趋明确、科学、合理,引导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消费理念、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如图1)a

其一,消费理念,即消费观,是人们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持有的对待消费的一些根本原则和观念,如我国人民长期持有的节俭消费是一种传统的消费理念,而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或透支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理念。影响消费理念的因素大多是 哲学 层面的认知科学及认知理念,如生态文明、消费文明、消费伦理等。消费理念应为社会普遍认可并接受的科学、文明、合理的消费原则及观念,更是社会整体消费理性的集中体现。

    其二,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消费对象的组成结构,可用各种消费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示。根据消费主体的不同,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个体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a) ioa社会消费结构与个体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其形成、演化、变动规律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社会消费结构受宏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生产结构等,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稳定性等特点;而个体消费结构往往受消费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呈现多动性、个性化等特点。

    其三,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购买力条件下的消费欲望。广义的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可以指有购买能力—即能通过购买得到满足的现实的消费欲望,也可以指纯粹的消费倾向或消费想象,但这种消费想象因缺乏购买力支撑,因而是不现实的,只是在购买力条件改善后,消费想象可能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由于受购买力条件的约束,现实消费需求必须有明确消费目标指向及消费数量的限度。消费需求的目标指向性及有限性是其重要特征。

    消费理念在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中居于最高层次,是社会整体消费理性的集中反映,体现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文明,对社会消费具有重要引导、示范及规制作用,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较为稳定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形成与稳定是社会消费理念的载体,反应并折射消费理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程度。

   消费理念对消费者的消费目标选择的影响较为间接,其作用方式及效果也并不稳定。当然,消费理念对个体消费需求也有两种直接影响方式。一是消费理念直接引导与约束个体消费需求,这依赖个体消费者对消费理念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二是国家和社会通过非市场手段将消费理念直接

内化到个体消费需求中,常见的方式是强制性消费,如政府为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以 教育 行政命令的方式统一、强制推行的“早餐奶”消费。

    与消费理念的作用方式及效果相比,消费结构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较为直接,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消费结构是社会群体消费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经过长期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行为形成的客观结果,因而对消费者个人的消费选择有直接指导作用。消费者的个体消费行为往往受到从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使得他人的消费行为及习惯对自己的消费选择产生示范作用,一旦从众消费,便会以个体消费习惯的方式对个人的消费行为加以固化。

    当然,消费需求也会反过来对消费结构及消费理念的形成与 发展 产生作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性较强。但从作用机制上看,消费理念体现消费文明,引导社会群体消费行为的理性形成稳定的消费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消费心理等影响个体消费行为的因素作用,进一步引导个体消费选择。这样从理念到集体行动再到个体行动,使得社会消费需求理性得到贯彻,使分散、互扰、不稳定的个体消费,趋于 科学 、合理、稳定,从而使社会消费需求目标明确而一致,这是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整个逻辑体系。这一内在逻辑严密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向 经济 发展发出明确的信号,即经济发展必须以满足理性的社会需求为目标,也从而为经济发展追逐不正当的发展目标划下红线。

    三、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理性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目标是确保社会需求理性,以实现对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的正确引导。因此,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保证社会消费需求体现社会整体理性,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社会消费需求;尽可能消除个体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分散、互扰,实现社会理性消费需求目标的明确、统一;向经济活动发出明确的社会需求信号,引导经济发展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第一,消费理念引导社会消费需求体现社会整体理性,从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理性。体现社会整体理性的社会消费理念至少应具备四个特征,即科学、文明、健康、适度。消费理念的科学性是指消费行为要遵循科学 规律 。科学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基石。消费理念的文明,指消费理念是生态文明观、经济伦理观、经济 哲学 等科学认识论的重要载体,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 以及“经济一社会一自然”等重大关系的认知成果的集中反映。文明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理念是指人们的消费行为必须以提高人的生存与发展质量为目标,也就是说,人们要生活得健康且有尊严。健康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根本旨归,是判断消费理念是否理性的根本标准。消费理念的适度是指社会消费行为控制在适当的限度之内。适度消费观念的提出对传统消费观提出了挑战,即人类消费的无度是有害的,人类消费的非理性欲望及行为是应该收敛或禁止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人类没有无限消费的权利。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理念将保证社会需求保持理性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确立理性目标。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例9

前言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尤其是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人们习惯偏至于批判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进而质疑经济发展目标的失当,而人类在反思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似乎不太情愿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经济发展饱受垢病,其实经济发展目标的失当根源于社会需求的非理性,而社会非理性需求则根源于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这实质上是社会整体理性的消极不作为,纵容个体非理性需求对经济发展的误导。

一、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缺位误导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或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既包括物质消费需求,也包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只有满足社会需求,经济活动才被证明是合目的性的活动,只有满足了社会消费需求,经济活动才从社会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也才会被证实为合规律性的活动。因此,经济活动必须接受社会需求的规定,否则就不能够持续进行,也不值得持续进行。可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这一关联集中体现为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即社会需求规定经济发展的合理目标。然而,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尤其是社会需求通过规定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引导经济持续发展是有条件的,即以人类整体理性为主导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建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是由国家计划安排的,缺少变化,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被僵化的计划管理阻断,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被掩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经济关系可以通过市场迅速而有效地联结起来,这就为消费引导生产、需求激励供给创造了条件。不过,目前我国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突出的特征是:第一,社会消费需求仍以个体消费需求为特征,缺少社会整体理性的引导与规范,往往带有非理性特点,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一书中列举了六种有违社会规范的消费行为,包括奢侈性消费、吝音、节俭、早熟消费、炫耀性消费以及消费陋俗等,[ 1 ] 136-153这些以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杂合而成的社会消费需求往往缺乏理性。第二,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是分散、互扰的,难以形成明确、一致的社会消费需求信号,对经济发展的指示含混不清,对经济活动产生扰动,引导作用被削弱。在此影响下,经济结构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结构优势、产业优势,制约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第三,个体消费较多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较多关注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较多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因而个体消费往往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作为消费动力,较少考虑这一个体消费行为对他人、社会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影响。第四,个体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个体消费需求既受到宗教信仰、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消费理念等“堕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个体消费需求又极易受到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炫耀心理、时尚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变化不拘,难以捉摸。随着现代市场供应的日益丰富以及消费文化、消费心理的日新月异,影响个体消费需求的活性因素的作用超过惰性因素,导致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更趋明显。

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导向密切关联。马克思说:“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归结为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既扬弃这种自然必要性,也扬弃那种奢侈。}. }a7 zo因此,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误导经济发展的目标,从而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制约。个体消费的非理性,尤其是过度消费引发经济不断扩张,加剧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紧张,削弱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个体消费需求的散乱特性,使经济发展目标难以统一、明确,经济活动相互干扰、内耗,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益;个体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使经济发展面临更大不确定性,承担更多的风险,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环境。

二、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构成要素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致使各种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难以形成合力,消费需求难以社会整体理性消费需求的形式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个体非理性的消费需求。“消费是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或不良性循环的枢纽点”,〔’〕”因此,要使消费需求由非理性走向理性,由个体消费需求走向社会消费需求就必须把多种消费因素加以整合,形成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以理性因素约束非理性因素,把分散、互扰、不稳定的个体消费行为整合成理性、科学、健康的社会消费行为,从而使经济发展的目标更趋明确、科学、合理,引导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消费理念、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如图1)a

其一,消费理念,即消费观,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持有的对待消费的一些根本原则和观念,如我国人民长期持有的节俭消费是一种传统的消费理念,而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或透支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理念。影响消费理念的因素大多是哲学层面的认知科学及认知理念,如生态文明、消费文明、消费伦理等。消费理念应为社会普遍认可并接受的科学、文明、合理的消费原则及观念,更是社会整体消费理性的集中体现。

其二,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消费对象的组成结构,可用各种消费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示。根据消费主体的不同,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个体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a) ioa社会消费结构与个体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其形成、演化、变动规律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社会消费结构受宏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生产结构等,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稳定性等特点;而个体消费结构往往受消费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呈现多动性、个性化等特点。

其三,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购买力条件下的消费欲望。广义的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可以指有购买能力—即能通过购买得到满足的现实的消费欲望,也可以指纯粹的消费倾向或消费想象,但这种消费想象因缺乏购买力支撑,因而是不现实的,只是在购买力条件改善后,消费想象可能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由于受购买力条件的约束,现实消费需求必须有明确消费目标指向及消费数量的限度。消费需求的目标指向性及有限性是其重要特征。

消费理念在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中居于最高层次,是社会整体消费理性的集中反映,体现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文明,对社会消费具有重要引导、示范及规制作用,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较为稳定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形成与稳定是社会消费理念的载体,反应并折射消费理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程度。

消费理念对消费者的消费目标选择的影响较为间接,其作用方式及效果也并不稳定。当然,消费理念对个体消费需求也有两种直接影响方式。一是消费理念直接引导与约束个体消费需求,这依赖个体消费者对消费理念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转贴于

二是国家和社会通过非市场手段将消费理念直接

内化到个体消费需求中,常见的方式是强制性消费,如政府为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教育行政命令的方式统一、强制推行的“早餐奶”消费。

与消费理念的作用方式及效果相比,消费结构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较为直接,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消费结构是社会群体消费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经过长期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行为形成的客观结果,因而对消费者个人的消费选择有直接指导作用。消费者的个体消费行为往往受到从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使得他人的消费行为及习惯对自己的消费选择产生示范作用,一旦从众消费,便会以个体消费习惯的方式对个人的消费行为加以固化。

当然,消费需求也会反过来对消费结构及消费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作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性较强。但从作用机制上看,消费理念体现消费文明,引导社会群体消费行为的理性形成稳定的消费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消费心理等影响个体消费行为的因素作用,进一步引导个体消费选择。这样从理念到集体行动再到个体行动,使得社会消费需求理性得到贯彻,使分散、互扰、不稳定的个体消费,趋于科学、合理、稳定,从而使社会消费需求目标明确而一致,这是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整个逻辑体系。这一内在逻辑严密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向经济发展发出明确的信号,即经济发展必须以满足理性的社会需求为目标,也从而为经济发展追逐不正当的发展目标划下红线。

三、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理性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目标是确保社会需求理性,以实现对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的正确引导。因此,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保证社会消费需求体现社会整体理性,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社会消费需求;尽可能消除个体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分散、互扰,实现社会理性消费需求目标的明确、统一;向经济活动发出明确的社会需求信号,引导经济发展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第一,消费理念引导社会消费需求体现社会整体理性,从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理性。体现社会整体理性的社会消费理念至少应具备四个特征,即科学、文明、健康、适度。消费理念的科学性是指消费行为要遵循科学规律。科学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基石。消费理念的文明,指消费理念是生态文明观、经济伦理观、经济哲学等科学认识论的重要载体,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经济一社会一自然”等重大关系的认知成果的集中反映。文明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理念是指人们的消费行为必须以提高人的生存与发展质量为目标,也就是说,人们要生活得健康且有尊严。健康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根本旨归,是判断消费理念是否理性的根本标准。消费理念的适度是指社会消费行为控制在适当的限度之内。适度消费观念的提出对传统消费观提出了挑战,即人类消费的无度是有害的,人类消费的非理性欲望及行为是应该收敛或禁止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人类没有无限消费的权利。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理念将保证社会需求保持理性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确立理性目标。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例10

目前,消费问题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手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因此,经济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经济增长决定着消费,消费对增长更具有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国外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1865)在《资本论》中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研究,形成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生产消费观。在他看来,“消费需求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是这一有机整体的出发点,而消费则是这一整体的终结点,分配和交换只是这一整体的两个中间环节。无论是什么社会背景,生产过程都必须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没有最终消费,一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就会出现断裂现象”。马克思通过对再生产过程和消费需求的探讨指出:“消费需求决定着生产,各种不同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消费需求是劳动力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消费需求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在要素,消费需求使社会所生产的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需求促使新的生产需要的产生。因此,消费需求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基本前提、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是任何社会形态生产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消费需求,就没有相应的生产”。在他看来,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是辩证统一、相互制约、互为影响的。从分配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对消费与生产的分析表明:消费总是在某一社会分配关系基础上的消费,而消费则是分配的最终实现,它对分配具有反作用。

凯恩斯(1934)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古典经济学家们所长期信奉的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很难成立,需求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并不总是被动的,总需求对总供给有显著的影响,而需求又由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两个因素所决定。”提出了消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型:C=C0+aY。其中:C——社会总需求,C0——社会必要消费,a——边际消费倾向(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单位所引起的消费增加数量),Y——居民可支配收入。凯恩斯进一步推出,一个社会的有效总需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需求的增加会引起这一社会投资扩大并带来就业的增加,社会就业增加又会引起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又会促使新一轮消费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不断循环向前发展。针对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的有效需求数量常常达不到有效供给数量等的实际,他主张政府不应该被动地任由经济自行运转,而应该充分运用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主动干预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使有效总需求保持在与总供给相适应的步伐之上。他特别强调,评价一个政府工作好坏的标准不应该是有无财政赤字,而应该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该主动扩大消费支出以使经济走出困境、推动经济发展。这不仅在宏观经济理论上作出了极大创新,而且在西方国家应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索洛(1956)在修正“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生产技术假设的基础上,运用资本和劳动可替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起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解决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不能自发相等的问题。在这一经济增长模型中,他把经济的增长主要归因于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由投资而来,而投资则主要来自于居民储蓄,居民储蓄和居民消费是呈反向变化关系的两个变量。由此来看,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消费则会降低居民的储蓄率,从而减少社会投资会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

罗斯托(1960)在其《经济成长阶段》中,根据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6个阶段。他解释说,在传统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完全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孤立的经济状态;在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是社会为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相关问题;在起飞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必须具备生产性投资率提高、经济中出现一个或者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发明和革新变得十分活跃、适宜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文化风俗环境等四个条件;在向成熟迈进阶段,是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部门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出现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逐渐增多,社会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在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指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向上攀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并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各种成果,人们在体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等项目上的花费大量增加,而且开始欢迎外国产品的进入;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虽然罗斯托没有给出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社会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但他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这一阶段的到来,一些长期困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从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容易看出,在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生产是前提,消费是目的,经济越往高级阶段发展就越需要消费来拉动并改变产业部门结构,从而推动经济向更高阶段迈进。

二、国内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刘迎秋(2002)在《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一书中强调,从经济动力学的角度讲,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市场存在的根据,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他指出,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对应关系。

武少俊(2003)在《强化消费需求启动措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指出,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已成为妨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全面清理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强化消费需求的启动力度应当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应当把启动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作为突破口,事半功倍;改善公众预期,增强消费者信心;支持农村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积极而谨慎地发展消费信贷;培养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进程。

王青(2004)在《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中强调,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运行已从生产主导型转变为消费主导型。市场化程度越高,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牵动作用就越大。

洪银兴(2005)在《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二版)中指出,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只是受制于生产,还对生产起拉动作用。经济增长不仅靠投资需求拉动,还靠消费需求拉动。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本身也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由于有市场保证因而是可靠的经济增长。

邹红、喻开志(2007)在《消费需求拉动;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反思与启示》中指出,近几十年来,我们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内在动力缺乏引导以及制度变迁中的复合因素难以治理,引起了居民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进而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乏力。

刘杉(2008)在《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中论述到,当前中国消费率处于低水平并且还有持续降低的趋势,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障碍,提出了如何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建议。

金克琴(2009)在分析我国1978—2007年居民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时,运用协整理论进行检验分析后指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刺激消费特别是占总消费比重较大的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他们建议,应转变一直以来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消费率,以实现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袁建文(2011)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出发,通过构建最终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用沈阳市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作实证分析后,得出:消费需求在总量、速度和效率上都远比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孙海涛(2012)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选用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32年数据,使用不同的计量经济方法,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三个方面验证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相互影响作用,同时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确认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的影响关系。数量关系的确立,为探求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数量依据。

三、简要述评

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的研究有以下特点:第一,消费与增长无关或者起反向作用:消费不会促进经济增长;消费少,经济增长反而快。第二,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消费与增长的关系具有阶段性特征:消费与经济增长是一种动态的阶段性相互推进关系。第四,消费与增长的一些实证研究:消费与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性。

虽然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分析,但他们有的并没有充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没有考虑中国制度的变革等问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的背景,城乡居民的消费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影响。

(注:沈阳市社科联2013年度民生课题“居民消费需求对沈阳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及扩大内需的对策研究”(立项编号:sysk2013-07-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著,曾令先、卞彬、金永译:资本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2] 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3] 索洛著,平新乔译:经济增长论文集[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 罗斯托著:经济成长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 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