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消费主义的利弊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5 15:02:55

消费主义的利弊

消费主义的利弊例1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就让我们来谈论谈论这个语文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打假吧!

消费主义的利弊例2

一、直销的利

1、从商品经济供需角度讲,直销有利于解决产需之间的矛盾。直销减少了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许多环节,让信息能直接迅速地反馈给生产企业,使企业能及时调整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以及生产规模等,以适应市场消费者的需要,对解决产需之间的矛盾有一定的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和指南针。

2、从生产商品的企业的角度讲,直销没有经过层层批发商的种种渠道,直接由产品生产企业进入消费者,极大地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产品因为流通环节而产生的附加值,进而获得在同类商品中的价格优势,击倒竞争对手,迅速占领市场。

3、从直销商的角度讲,直销可以节省产品流通费用、节省广告宣传、店铺租金装修费等开支,经营时间、地点灵活多样。而传统的产品必须经过批发、商场、摊贩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需要相当大的一笔流通费用。广告宣传也是很大的一笔开支,而直销人员可以通过现场解释、演示和说明,就能把产品打入消费市场。而且,直销门槛低、收入无上限。在直销行业,无论你投资多少,你的收入都只和你的努力有关,对于创业者来说,你越是努力,你的机会就越大,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上限之说。

4、从消费者的角度讲,简单便捷的体验式服务,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减少了流通环节后的商品价格,无不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和福音。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虚拟的直销人员――网络购物客服产生,网络购物的异军突起,就极大的说明了消费者对直销模式的认可和青睐。

二、直销的弊及其解决对策

1、 产品直销的弊端

产品直销有着诸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因为直销模式固有的问题,直销公司要正常运作下去,就要有不停的直销员加入进来,要有不停的直销员加入进来,老直销员就要不停地推荐新的直销员,而要不停地推荐新的直销员,就要不停地讲计划,即讲述业务说明会(俗称OPP),讲述业务说明会几乎家家直销公司都是“老三篇”,即讲公司、讲产品、讲制度,即传统意义上说的洗脑和拉下线,虽然从本质上讲不同于传销的“按人头计费”,但是存在着相似的嫌疑,不易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2)因为直销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所以直销企业自身对内部员工、特别是直销人员的管理难度加大,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时间比较少,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较弱。企业的新的理念和产品不能及时落实下发。

3)直销是由直销人员通过与消费者的面对面沟通完成,由于直销人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差异,给消费者能提供的服务也是层次不齐的。

4)直销产品没有固定店铺,不便于国家管理和消费者的监督,产品真假和质量很难保证,售后服务落实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解决对策

1)国家

产品直销是未来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特别是在日用洗护用品方面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但是因为直销自身的弊端,也会给不法分子留下一定的空子,所以要求国家必须通过政府决策和新闻媒体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宣传,使消费者对直销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直销企业有一个合法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同时,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直销市场,保护厂商和消费者的利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生产企业

直销产品生产企业是商品的生产地,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功用。进入直销渠道的商品,需要直接面对消费,接收消费者的体验和挑选,所以更需要加大对质量是监督检查,严格把好质量关,方可经受住消费者的检验和同行商品的挑战,进而使自己的立于不败之地。

3)消费者

产品直销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不少的弊端,特别是在体验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分钱一分货,不要被直销人员的“专业术语”所忽悠,迷信产品的神奇功效;更不要“财迷心窍”,被不法分子骗入传销的行列。

三、直销的发展趋势

产品直销,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两大趋势:连锁经营和网络营销。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对直销公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如下:

第一、形式要新,要和时代接轨,和信息网络时代接轨,未来的直销公司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购物接轨,那么很难做强做大,即使现在独领,迟早还是会被淘汰。

第二、公司要有实力,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实力,制造出一流的商品才是直销企业的生存之根基。

第三、产品要多,丰富,价格上要有优势,否则就没有办法和传统的零售商品比拼。

消费主义的利弊例3

一、产品直销的概述

所谓产品直销主要是指产品的所有权自生产者向最终消费者实现直接转移的销售方式,也即产品的生产制造者直接将产品面向最终消费者进行销售的方式。主要强调的是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所有权的转变,即生产者向最终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产品直销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消费者之间距离最短的销售模式,整个销售过程中不存在第三方。

现代意义上的产品直销最早起源于美国,最早与传销同时来自于英文“Direct Selling”,为同一个概念。产品直销理念在美国创立后,先后经过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地区传入到内地。我国的产品直销最早开始于1990年,美国雅芳品牌公司是在我国内地注册登记的第一家直销公司,是最早进入我国销售市场的直销产品之一。

现阶段我国的产品直销发展势头较好,目前已经获得我国直销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超过30家,其中包括一些知名的本土企业、跨国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直销市场规模基本显现。我们可以明确,直销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直销企业对于自身形象的塑造固然也是也是为了实现营销的目的。

二、产品直销的利与弊分析

(一)直销的利

直销模式和传统营销方式都只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一种销售方式而已,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销与传统营销方式在分销渠道上的不同,这也是两种销售方式的最大区别。直销一般都以直销商来取代零售商或者批发商的职能,因此也就大大减少了中间的销售环节,有效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然而传统的营销方式由于产销之间的中间过程过于繁琐,导致产销流程的程序过多,产品成本增加,成本增加的同时也就导致产品价格的提高,带来的便是消费者或者生产者的利益受损。而直销通过大大缩短中间流程,生产厂商直接通过直销商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消除生产制造厂商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曾曾支出,如此一来,在产品价格降低的同时,直销商也可以获得较大利润空间,有利于生产制造厂商、直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二是直销与传统营销方式提供的服务不同。直销方式可以实现预订,可以通过送货上门以及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与消费者进行结合,实现虚拟购物,让顾客在网络上可以随心所欲进行货物的挑选,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并且生产制造商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反馈而进行产品的改进,直销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向消费者教授必要的专业知识,让消费者享受较好的服务。而传统营销方式恰恰是由于较长的销售渠道,生产制造厂商不可能直接将个性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并且消费者反馈产品信息的准确性也会受到销售渠道过长的影响。

(二)直销的弊

1、销售环节产生的费用过大

生产制造厂家通过直销方式的选择,一般都必须聘请相关人员,需要店面的租用和装修,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直销渠道,从而要求直销企业具备一定的人、财、物资源,而传统的营销方式是可以避免的。

2、区域局限性比较明显

一般情况下,直销方式的运用将会导致生产制造厂商活动于一定的地域,但是基于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企业直销营销方式的选择往往只可能选择在发达地区选择直销店铺的设置,而偏远地区的直销销售覆盖率通常较低。相比于传统营销而言,覆盖范围往往比直销方式要广。

3、直销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过大

直销方式所产生的营销渠道将会导致直销企业承担较大的管理和建设费用,并且直销店铺的产品存储以及销售风险都必须由直销企业独立承担,一旦出现产品质量或者营销渠道的问题,对直销企业产生生产经营上的影响非常巨大。

三、帮助企业扬利避弊的对策建议

产品的直销方式可以看做是一个矛盾,它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个方面,直销方式的优点属于主要矛盾,而直销方式的缺点则属于次要矛盾。企业在进行产品直销的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微妙的关系,并且集中一切力量发挥出产品直销的利,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企业产品直销的弊端,做好企业的扬利趋弊。

第一,产品直销必须要发挥好价格优势。价格上的优势是直销方式最为核心的优势之一,从而企业产品直销的定价方式必须要让最终消费者感受到实惠的存在。因为直销企业在发挥价格优势的同时,也会让消费者更加关注企业信誉。做一个值得消费者信赖的企业才能使消费者对企业直销方式产生认可、帮助企业赢得竞争。

第二,产品直销必须要保证营销渠道的畅通。企业的产品直销只有保证实现营销渠道的信息通畅,才可以及时从最终消费者处获得相关反馈信息,并且依据反馈信息及时对消费者做出回应。只有在信息渠道通畅的情况下,企业产品直销才可以依据各个直销商的存货情况,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避免产品滞销等情况的出现。

第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改善营销人员的推广效果。产品质量是直销企业进行产品营销根本所在,如果缺乏一个较好的产品质量保证,在产品直销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产品滞销的现象。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定期对自己的销售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使他们对企业产品的性能、特点及产品优势了如指掌,为扩大产品销售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产品直销必须要向最终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售后服务。据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很多消费者对产品直销产生怀疑思想,主要原因就在于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不高,从而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不知何处寻找解决的路径。所以直销企业必须要保证高质量售后服务的提供,从而帮助获得更多的消费者认可。

参考文献:

消费主义的利弊例4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现在开车族越来越多,汽车燃油价格的再次大幅调整,一些不法分子千方百计利用加油机偷油,而且手段越来越隐蔽,燃油加油机的计量准确与否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油机作弊问题也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JJG443D2006《燃油加油机》检定规程的出台从根本上解决了此问题。规程规定2006年9月8日之后出厂的燃油加油机(以下简称“新型加油机”)必须具有防作弊功能。对2006年9月8日之前出厂的燃油加油机(以下简称“旧型加油机”),采用相应的措施也可达到防作弊的目的。但面地消费者对加油站的投诉增多现象,本文从如何防止加油站作弊及对大多数消费者无效投诉的原因等方面做出解释。让消费者多了解计量知识与计量法律法规,提高自身计量意识,以科学的态度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1.加油机作弊表现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燃油销售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加油机作弊手段,其变现形式具有较高科技性、隐蔽性等特征。具体作弊表现形式体现在:

1.1多手段改变加油数据进行作弊

当前加油机利用多手段改变加油机的数据进行作弊,主要体现在:强拆铅封进而违规调整计量器、更换脉冲当量等来改变油品的密度数据,进而造成实际加油量与结算差额,蒙骗消费者;采用不回零手段,造成加油数累加增数;通过实施改变计量器内的活塞运行行程来达到较少实际出油的百分比,造成加油数据差;通过多齿轮计数器主轴来降低加油机出油的百分比,从而骗取消费者利益。

1.2通过线路程序手段进行作弊

加油机作弊的另一个主要手段是以线路、程序为切入点,通过外接的“二次线路”或者利用细软线进行遥感作弊;有些不法分子使用具有作弊电脑程序的主板进行加油管理软件的操控,从而达到加油作弊;通过更换加油机的主板或计量芯片等关键核心部件来调整加油机的脉冲当量,达到加油作弊。

1.3与加油机生产商勾结制造作弊加油机

市场上存在部分燃油经营商与加油机生产商勾结制造作弊加油机,生产商在制造加油机时故意为经营商留下作弊缺口,为其提供易于操作的作弊方法解说,从而为不法经营商提供了加油作弊的技术便利。通过省略铅封装置或者倒卖加油机调整系数的密码为经营商提供作弊支持,由于调整系数具有高速的表像恢复性,从而增加了加油机作弊的隐蔽性。

1.4依托分流回油技术作弊

部分加油站通过将分流回油装置安装在加油机的计量器输出管或者安装在出油口至视油器的金属管上,或者加装三通分流回油装置联通视油器和油枪输油软管进行作弊;部分加油站通过微波发射机、电磁阀自动回油装置的联合使用进行加油作弊。,利用加油机的加油机理以及电磁阀的使用机理,利用微波发射机引起回流,从而达到重复计量的作弊效果,该作弊方法隐蔽性相当高。

2、加油机作弊特点

作弊手法相当隐蔽。后台电脑操作者看到执法人员来检查,不按后台电脑键盘上的组合键,加油机处于正常状态,使执法人员很难发现。偷油数量不固定,偷油量按油箱大小来确定,驾驶员很难发现。加油站不配合调查,加大了查处难度,现此案已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检查方法

针对上述作弊方法,有2种检查方法:

3.1查证加油工作人员故意不回零作弊的方法。检查人员可以通过查询计量存储器内最后一笔记录(提枪-挂枪为一笔记录),与实际加油量相比较。如果实际油量小于计量存储器内的最后一笔记录,则说明该加油站工作人员采用了故意不回零作弊方法。此方法只适用于消费者现场投诉。(若该加油站另有后台管理系统,并与加油机通信,则按时间查询该笔加油量,再与实际加油量相比较。)

3.2查证改变计量器内活塞行程作弊的方法。前提是脉冲发生器分度盘没有差异、主动齿轮的齿数正确而且无分流回流装置。这时应当考虑流量计的活塞行程长度进行了改变作弊。检查流量计的铅封完好状态,是否存在被拆过痕迹;拆开流量计,检查是否与原厂设计一致;检查流量计活塞轴是否被切割机切割短轴,通过活塞行程来改变输油量。

4、中加油机计量作弊的查证

目前加油机作弊技术越来越高超,手段越来越隐蔽,这给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取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面对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经过不断探索和调研,我们总结了一套系统的查证工作方法。

4.1 查证途径

目前加油站“高科技作弊”的前提是必须更换计量芯片或主板、附加脉冲发生器等,由于计量芯片破译难度很大、成本很高,就使得我们只能用别的方法来查证。加油机是否有作弊嫌疑,主要查加油机的三个状态:即出厂状态、落地状态、运行状态。

4.2查证具体方法

一台加油机从生产厂家制造、销售到加油站使用的全部过程都在《计量法》的调整范围内,我们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综上所述证据材料来加以分析和确认所产生的违法行为。在我们所查处的过程中,加油站都应按《加油站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如实提供加油机生产厂家的出厂合格证和当地计量技术机构出具的在有效期内的检定合格证书。加油机在可调整部件上都应有铅封印。从某种意义上讲,加油站使用的加油机在质量上能保证加油机的正常运行且计量准确度在国家所要求的范围内,是不能实行计量的作弊,而可以作弊的加油机肯定存在与国家有关规定、出厂状态等不一致的情况。

5、现场检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场检查,即组织质监执法人员、计量检定人员、加油机方面的专家、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按照预先制定好的方案,对所选择确定的加油站采取联合行动所进行的执法检查。

5.1几点控制

5.1.1后台电脑的控制。

所谓后台电脑,是与加油机相连接的,可通过电脑键盘热键来修改加油机脉冲系数(即精度)的电脑。一般表现形式为电脑与加油机相连接,有加油机管理系统,位置可在收银台也可在加油站的其它地方。控制的方法是不让加油站的人员对电脑及键盘进行操作和接触电脑电源,防止其利用电脑键盘操作或切断电脑电源的方式进行复位。

5.1.2电源的控制。

该电源是指为加油机供电的电源,也包括为电脑供电的电源。该电源可以是总电源也可以是分电源,可能是一个或多个。控制的方法是不让加油站的人员对电源开关进行操作,防止其利用切断加油机或后台电脑的电源进行复位。

5.1.3加油机的控制。

控制加油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加油站的人员对加油机操作面扳进行操作,人为进行复位。

5.1.4进、出口的控制。

这里的进、出口指的是加油站车辆的进、出口。我们实施检查时,可能加油站内有车辆在加油,还有车辆在陆续进入加油站加油,如果不控制进出车辆势必造成站内人员很多,使检查人员无法分清是否站内工作人员还是外来人员,不利于对关键点位的控制。控制的方法是车辆只能出不能进,尽快疏散站内的加油车辆及随车人员。

5.1.5工作人员的控制。

这里的工作人员包括b口油站的加油工、收银员等加油站所有工作人员。方法是可将他(她)们集中在一处,登记姓名、职务,以便迅速找到领班、老板,并切断他(她)们与外界的通讯。

5.2其他注意事项

5.2.1控制的先后秩序。

由于加油站日常一般都有人在控制后台电脑,该控制人或是兼有“复位”之职,或是专司“复位”之职,一有异常情况,点击一下键盘即可复位,因此,应当保证在不让加油站的控制人发现异常的情况下,最先控制后台电脑。可以让行动中负责控制后台电脑人员乘坐的车辆最先进入加油站,待后台电脑被控制后,其他车辆再行进入。电源虽然一般不会有加油站的专门的人员守候在旁边,但不能排除特殊情况。而且切断电源很快就能完成,电源的控制应当紧随后台电脑控制之后。加油机面板操作,是第三种可能的复位方法,应当在控制电源之后或同时控制加油机。其他控制可以紧随上述控制之后。

5.2.2保控制的全面性。

由于部分加油站可能有数个电源,或者后台电脑不在收银台等情况。在上述预先安排好的控制完成的同时,即有专人负责查看加油站的各个可疑地点,一经发现有其他的电源、在他处放置的后台电脑等情况及时报告现场总指挥,统一调度。

5.2.3持控制的持续性。

上面强调的几点控制是从检查的开始到结束,行动中负责有关控制的人员未得到总指挥的许可不得放弃、放松。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健全的监督体系是有效防范和监控加油机作弊的保障,我们应该明确增强对加油站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总结创新,建立高效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加油机自身技术弱点的研究,充分利用作弊与反作弊的思维,结合现代化新科技拟定合理可行的防作弊措施,提高加油机作弊辨识能力,相关执法部分加大严惩力度,与监督管理部门联手打击加油机作弊行为,全面倡导全社会参与监督检举加油机作弊行为,为实现阳光化的燃油市场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充分联动消费者、经营者、技术监督部门参与监督,确保加油机的合法操作使用。

消费主义的利弊例5

我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对“舞弊”的定义是这样的: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者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本文对财务舞弊的含义概括为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给舞弊人带来经济利益,而最终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其主要表现为: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或记录;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故意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告等。

2、研究财务舞弊的意义。

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价值,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为制定防范财务舞弊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对财务舞弊进行研究对投资者、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投资者,治理财务舞弊,切实保护投资利益;对上市公司,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对资本市场,净化环境,促进健康发展;对社会,加强诚信建设,利于经济市场和谐稳定运行。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现状

国内年轻的资本市场因为各种制度、法规的不完善,在发展的道路上也积累了很多弊病。自1998年至2013年,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共1118家舞弊企业(国泰安提供的中国上市公司违规处理研究数据库),其中主板企业共675家。

主板舞弊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共402家,占比59.56%。在制造业中,舞弊的ST公司共170家,占整个制造业的42.29%,比重非常高。

每年都有不少企业上市,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行为被证监会处以严罚,甚至被要求退市。截止至2014年12月27日我国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2555家。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财务舞弊的现象也随之越来越多。

从1992年的原野公司案到近年的紫光古汉、万福生科造假,中国证券市场财务丑闻接二连三,严重的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影响经济的稳定运行。从近两三年上市公司的年报看,信息披露有缺陷甚至违规的势头依然强盛。

近年来,财务舞弊手段变化多样,涉案金额也在变大,表2.2是近几年我国部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情况。

财务舞弊现象盛行,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出台了很多关于信息披露的规条,近年来证监会要求加大对财务舞弊行为者的惩处。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149家上市公司收到罚单,金额高达1.6亿元。其中,上市公司实施舞弊最有技术含量的有四个方面,就是利用财务技巧调节利润、股份代持、利用内幕消息牟利、隐瞒关联关系利益输送,以致遭到证监会的严惩。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会计视野网资料整理。

今年(2015)1月23日,证监会通报了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执法工作情况。自2014年以来,证监会已经博源投资、北大荒、ST国恒、中科云网、中银绒业等上市公司和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中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立案调查共43起;对天丰节能、南纺股份等16家公司,光大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机构,171名上市公司董事、高管作出行政处罚、21人被市场禁入。3月27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31家上市公司正处于立案调查阶段,一旦被认定为欺诈行为将移送到司法机关。可见,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

三、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

(一)收入舞弊手段

1、虚列交易事项,虚增收入。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理想的利润,通过虚假销售等手法虚列交易事项,从而虚增收入调节利润。根据虚构的销售事项确认收入,这一手段性质是极为恶劣,欺骗性极大的。例如万福生科2012年上半年的应收账款虚增了近876万元,存在着严重的应收账款造假,其手段就是伪造销售合同,虚构销售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是指属于以后期间的收入通过各种手段提前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者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而确认为收入。某些上市公司在本期利润偏低的时候就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的舞弊手段来平滑利润,虽然这种做法只是把收入时间提前而没有像虚列交易事项那样改变收入的总量,但寅吃卯粮的手法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客观性与公允性,误导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判断。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有,填塞分销渠道,违反会计准则提前确认收入,改变收入截止期,非营业收入营业化,利用一次性利得提高收入。

(二)费用舞弊手段

1、混淆资本化与费用化,费用过度资本化。企业在构建固定资产或者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时会涉及到长期借款费用,不少企业为了操纵利润就会故意混淆借款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边界,如果企业需要调增利润,通常会把费用化支出计入资本化支出,相反,当企业需要较少利润避税的时候,就把资本化的支出费用化。

2、隐瞒费用,虚增利润。隐瞒费用的手段很多,没有上市的公司,为了在以后期间包装上市,提前确认费用以提高以后期间的利润水平。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由于准则规定要对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而各种计提的标准存在弹性,计提的标准与比率都是由企业来定,而监管方不可能对具体情况完全了解,所以给了企业舞弊的空间。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世通公司随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未来期间经营业绩。ST幸福2001年计提减值准备1812万元,2002年冲销106万元,采取“巨额计提,大额转回”的方式粉饰经营业绩;2006年金荔科技对广州分公司未计提折旧和摊销,少计费用2227.49万元。

3、一次性利得冲销当期费用。一次性利得不是营业收入,不计入营业利润,将一次性利得冲抵当期费用,无异于变相地将其挤进了营业利润,降低费用,改变当期利润结构,影响投资者的判断。

(三)其他舞弊手段:1、利用关联交易舞弊;2、利用虚拟资产舞弊;3、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舞弊。

四、财务舞弊的治理措施

(一) 国家制度层面的治理

近年来的财务舞弊主要是由于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发生的,所以从国家制度层面来防治舞弊,应该贯彻实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法律法规是治理舞弊的有力武器,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能有效的降低财务舞弊的发生率。

2、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单位法律意识,司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执法效率低下难以给舞弊者造成震慑。会计信息失真往往是在单位领导人的唆使下造成的,因此提高其政策水平与法律意识,强制其按法律办事,杜绝舞弊行为。

3、完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要治理舞弊,加强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建设与完善成了当务之急。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及时修改完善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核算准则,提高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方面要加强选择与变更的约束,减少会计核算的弹性空间。

4、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除了要完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外,国家还需要监督企业建立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从舞弊的案例看,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漏洞百出,就是如同虚设。要发挥内控制度的“防火墙”作用,提高内控的实施效果,就要严格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内控制度应包括核算、审查、分析、报告的所有程序与步骤,这样才能有效防范舞弊。

5、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民事诉讼机制,加大舞弊处罚力度。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应该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对舞弊进行防治,加大对舞弊的处罚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者的预期风险收益,加大稽查力度与稽查范围,从而遏制其违法的冲动。如果证监会给予舞弊公司的惩罚不仅是警告、谴责,而是要求财务舞弊者对投资者的损失做出民事赔偿,相信能大大改善舞弊的现状。

(二)企业自身层面的治理

1、加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利分配、权力制衡不到位,往往容易滋生舞弊。上市公司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有效的在公司内部防治舞弊。优化内部治理机构,要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内部激励机制及监事会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等。

2、加强公司内审监督工作。要建立和强化内部审计制度,切实把权利放到内审部门,对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强化披露财务信息的内部监督,监督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同时,也要完善内部控制,例如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所以要杜绝上市公司股东兼任管理层要职的现象。

消费主义的利弊例6

一、问题的提出

独立审计为什么在一系列重大的经营失败事件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甚至同时出现审计失败?独立审计为什么无法表现出其应有的预警作用?虽然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没有必然的联系,审计报告本身并不对上市公司进行退市或破产的预测,但是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上市公司运用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否恰当进行判断,报表使用者也经常把审计意见视为经营失败的预警信号。如果注册会计师的是一个无保留意见,但上市公司紧跟着破产,投资者必然会怀疑是否存在审计失败,即使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成功得证明了自己的无过失,但仍然会极大的削弱事务所的声誉。这也是每当出现重大的上市公司经营失败事件,无论是否存在审计失败,市场都会对独立审计发出质疑的原因所在。2002年以来出于对安然事件的反思,独立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审计质量问题成为会计界研究的热点。约翰・海普(John Hepp)(2002)将审计职业视为一种社会两难处境,并通过界定承诺机制、同行互查监督和解决次阶两难处境,运用集体行动理论拓展了以博弈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型,得出审计不是一种自律活动的结论。刘超,赵彦和孙晓文(2005)从效用理论出发认为审计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消费者在使用审计报告的过程中很难及时评判审计报告的质量,也无法确定其带给自己的效用,使审计服务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审计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政府的管制。王霞,王镇蒙(2005)建立了投资人与注册会计师间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并在四种条件下分别求解模型的纳什均衡,由此得到结论是,审计市场有有效的一面,也有失灵的一面,为保护投资人与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应系统地从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重建诚信体制等多方面人手,使博弈快速回归合作均衡路径。龚启辉、刘桂良(2006)认为审计的独立性直接决定审计质量。根据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注册会计师与管理者、董事会在收费中风险收益和风险责任(成本)相互博弈的存在条件,得出了只要存在通过博弈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就会出现合谋的机会主义趋向,从而严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需要通过完善外部公司治理结构、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以及提高对独立审计的外部检查密度,加大制度的违反成本等措施来治理合谋,提高审计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的出发点不同,观点也各异,但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有一点是相同的,认为提高审计质量,需要依靠加强对该行业的监管,特别是加强政府的监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模式主要有两种:政府强制型和行业自律型。为了回应社会公众对加强政府管制的呼声,审计行业的监管模式有趋同的趋势。作为行业自律监管模式代表的美国,在安然事件以后美国证交会(SEC)也成立了公共监管组织――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接替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监管职责。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是美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最具历史性的重大改革,标志着美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由行业自律为主的时代步入到了政府监督下的独立监管为主的时代。市场失灵必然导致对政府管制的需求,但是政府管制是否必然提高审计质量?张存彦,宋金杰(2007)通过对我国从90年代中期颁布首批独立审计准则开始,对每次管制变迁的效果研究进行了述评,并对管制变革的失效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政府管制未能使审计质量得到本质性提高的结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2008)撰文指出会计公司也就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激励问题是本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之一,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并没有真正改变对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2002年对独立审计监管的改革对提高独立审计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效果。独立审计出现市场失灵需要通过加强管制来解决,但政府加强了管制后,却并没有改善审计质量,显然独立审计目前产生了管制困境。

二、独立审计的公共物品性质分析

(一)公共物品的界定在微观经济学中,将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所谓私人物品是指那种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在消费上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第二是排他性:对某个商品支付了价格的人才能消费该商品。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上述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所谓公共物品,是指那种能够同时由许多人消费的服务和产品,其成本和效用通常不因消费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特征在于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果对于任何给定的生产水平,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该商品就是非竞争的。如果不让人们消费这一商品的代价很高或者根本不可能,该商品就是非排他的。由于公共物品的这两个特性,必然导致搭便车者的存在,即享受该商品的好处而不用付费,而搭便车者的存在使得市场很难或者不可能有效地提供商品。公共物品如要有效率地生产就必须由政府补助或者政府提供。

(二)独立审计公共物品的性质独立审计一开始并不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独立审计自诞生以来,从经济属性看,经历了一个从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是审计服务环境和对象转变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正是这种转化使独立审计的质量成为一个行业性问题,即成为―个次货市场。由于独立审计的公共物品性质,委托人无法获得全部收益,只愿意按照平均质量支付费用;由于独立审计的高度专业性,委托人对于审计质量的了解远远低于注册会计师。只能按照平均质量支付费用。这样必然使提供高于平均质量的审计服务成为不经济的,低质量的审计服务驱逐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使审计质量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审计价格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独立审计市场运作无效率。在商品经济时期,审计活动主要由私人契约规范下提供的私人物品。审计师无论是被股东雇佣,还是被债权人雇佣,服务对象明确而且与审计报酬的支付者是同一的,不存在审计信息产权不明的问题。审计委托人在消费审计服务时既有排他性,也有竞争性。由于审计师是由委托人聘请的,所以费用由其负担、收益由其享有,委托人可完全拥有审计信息的产权,限制审计报告的使用范围,并阻止其他人使用审计报告。审计服务在此时是典型的私人物品。私人物品的特征使审计委托人可以对审计师进行直接监管。因为解除业务委托的威胁时刻存在,审计师不得不恪尽职守。同时由于是合同双方明确的私人契约,审计师也能够要求委托人补偿详细审计的成本。此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审计师完全可以按照每一位委托人的具体要求提供服务,而这种差异化的服务又带来的审计目标的具体明确和质量的可观察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对于独立审计依靠私人合约就足以保证质量。在市场经济时期,独立审计具备了公共物品的性质。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减少其固有的不确定性,以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正

式确立了法定审计制度为标志,各国监管部门开始普遍要求上市公司执行法定审计制度。这种由政府机构提出的强制性要求是典型的公共契约。审计服务成本的负担者和受益者发生了分离,在新的审计关系中,虽然名义上的委托者是股东,但上市公司股东的分散性决定了其已经不可能直接与审计师签订契约,实质上由企业管理层担任审计委托人并支付审计费用,而受益者是广义的信息使用者即社会公众。这种分离使得审计服务成为公共物品,存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需要对社会公众公布,被众多的消费者同时使用,无法将某人排除在外。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也不会导致审计服务的成本上升,或者说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审计产品的需求者不需要直接面对审计产品生产者――注册会计师,也没有必要支付享受审计服务的费用,免费搭车者成为审计信息使用者的主流。而审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免费搭车者的事实使得市场很难或者不可能有效地提供审计服务,最直接的表现是审计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注册会计师完全丧失独立性和公司管理者合谋,出卖审计意见的情况。

(三)独立审计公共物品的特征由于证券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公布审计报告,独立审计产生正的外部性,企业在支付审计成本后无法获得全部收益,也不能排除其他人对审计报告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企业不愿意承担高质量的审计的全部成本,而得到收益的社会公众根本不用付费,这就出现一个悖论,有权利、有能力对审计质量监督的委托人―企业管理层没有动力监管审计的质量,而有动力对审计质量进行监管的社会公众却没有权利和能力,独立审计的质量监管出现实质上的缺位。此时,委托人解除业务委托,可能是因为审计质量不高,但更大的可能是注册会计师拒绝合谋。独立审计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使注册会计师和律师、医师一起并列为三大专业职业,但前两者和客户的目标一致,而注册会计师则不然,因为支付费用的委托人和接受审计服务的消费者是分离的。审计服务的质量又难以观察,属于典型的信任品和后验品。审计信息使用者在消费审计服务之前难以识别服务提供方的专业胜任能力;在消费之后,也难以获取审计服务质量的真实信息。真正了解其质量的显然是注册会计师本身,对于独立审计质量的监管又处于实质性缺位,那么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作为经济人的注册会计师的理性选择自然是压低成本吸引付费的审计委托人而不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关注质量,逆向选择的结果必然导致低质量的审计服务驱除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使独立审计成为一个次货市场。而低质量的审计服务是没有价值的,审计服务市场从理论上应该消失,但没有审计监督的证券市场只会增大不确定性,从而影响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这种市场失灵为政府起作用创造了条件,政府通过采用管制来回应社会公众的要求。

三、独立审计管制的路径依赖

(一)路径依赖的界定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实际上是权利和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这就是路径依赖。对于路径依赖,可以分为诺思路径依赖I和诺思路径依赖Ⅱ。诺思路径依赖Ⅰ: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在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作用得到不断强化,使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性下能选择最大化的目标,通过进行各种试验和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去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的产权,从而引致长期经济增长。而诺思路径依赖Ⅱ: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由于存在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既得利益者只会加强现有制度,即使新的制度比现有制度更有效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轨迹持续下去。

(二)独立审计市场管制的产生及其发展独立审计市场开始形成时,审计质量处于无管制状况,“层出不穷的会计师最初几乎不要法律和职业规范的约束,因极易获取报酬而吸引了大量的新手。他们缺乏经验,专业技术水平低,使会计师名声一片狼籍”(文硕,1996)。但由于此时审计服务是由私人契约规范下提供的私人物品,审计质量低劣,会使得会计师声誉受损,被市场竞争淘汰。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会计师努力提高审计质量,组织职业组织,制订统一的会计、审计准则,并设置职业准入制度和行业自律的机制。通过提高声誉和标准化,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有了统一的会计、审计准则,可以使社会公众对审计服务的质量有了评判标准。职业准入制度向社会公众成功的完成了信号传递,以帮助市场甄别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而行业自律通过加强对审计质量的监管,将审计质量高和审计质量低的会计事务所区别开来。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设计,使审计质量高、声誉好的会计事务所能从市场竞争中胜出。可以说,在无管制的市场环境中,注册会计师行业完成了职业化和独立化的发展过程,成立了专门的职业组织,掌握了准则的制订权,形成了行业自律的机制。这种制度,在独立审计是私人物品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安排。注册会计师行业通过职业化,建立了以准则为核心,执业指导和行业自律为辅助的一整套有效的反馈机制,去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使提高审计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容,淘汰审计质量低的会计师事务所,保护审计质量高的会计师事务所,从而促进整个审计市场的发展。美国独立审计市场一百多年来成功的发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种初始制度设计的成功。这属于诺思路径依赖I。但随着独立审计完成了从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的转化,这种制度安排已经不再能有效的保证审计质量。职业组织为加强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质疑的,但作为一个行业组织,其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从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依法收取的注册费等费用,无法合乎经济逻辑的承担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责任,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是其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准则制订过程已经成为了一个政治过程,而行业自律某种程度上成为拒绝监督的借口。由于存在职业准入制度,独立审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已经成型的既得利益压力集团只会加强现有制度,或者在社会压力下对现有制度修修补补,缺乏采纳更有效率制度的动力。这就属于诺思路径依赖Ⅱ。

(三)独立审计管制的运用及借鉴

我们可以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是否承担对舞弊的审计责任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变化上看到,为了自身利益,既得利益集团如何通过对现有制度修补来回应外界压力的。从现代注册会计师的历史上看,独立审计的初始目标是查错纠弊,但是由于独立审计成为公共物品,审计目标出现转化,注册会计师开始推卸对舞弊的审计责任。但社会公众依然认为注册会计师应该对舞弊承担审计责任,以减少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就产生了社会公众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冲突。最初,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立场强硬,在1972年的SAS No.1“审计准则和程序汇编”中明确规定:揭露舞弊行为

不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的;不能依赖常规的财务报表审计来确保揭露舞弊行为,完全否认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审计责任。后来,在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压力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立场逐步软化:从1977年的SASNo,16开始措辞含糊的承认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审计责任,到1988年的sAs第53至61号开始提供了更广泛的舞弊审计指南并强调了检查舞弊时应警觉的五大环境特征,再到1997年颁布的取代第53号的SASNo.82“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以及2002年的以取代第82号的新准则SASNo.99,逐步完成了从推卸独立审计对舞弊的审计责任到以积极态度承担有限审计责任的转变。虽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应对社会公众的不满,政府接管的压力,以及诉讼爆炸的现实,实现了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但始终强调审计固有局限性及报表舞弊的复杂性,强调审计无法保证查出所有重大舞弊,注册会计师只能获取相应证据“合理保证”报表不存在因错误和舞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对于由“欺诈或串谋”导致的重大舞弊行为更不可能绝对保证发现,即舞弊审计准则的四次制度变迁并未改变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即计划和实施审计,以获取相应证据合理保证报表不存在因错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基本立场为什么一直没有彻底转变?一方面确实有独立审计固有局限性和审计技术相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交易存在滞后性等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维护本行业利益,防止因舞弊审计责任扩大而可能给本行业带来的损失,甚至灾难性影响。独立审计之所以能够成为法定审计,就是为了减少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虽然上市公司被依法要求对外披露财务报表,但潜在的股东(社会公众)既不具备专业知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成本去验证它。这样,就需要独立第三方来专门从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进行鉴证,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促使双方交易的完成。但现在注册会计师只能提供对财务报表的“合理保证”,显然是违背社会公众利益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蔓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只是对现有准则进行修订,缺乏彻底转变的动力。既然现有的机制已经无法对独立审计进行有效的监管,保证审计质量,那么就必须另寻他途。但目前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制度安排,要重来的成本太高以至不现实,那么比较经济的手段就是以政府监管代替行业自律。

综上所述,虽然独立审计已经从经济属性上完成了从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的转化,但在独立审计作为私人物品的时期形成的行业机制,在独立审计在作为公共物品时期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市场机制在独立审计市场已经不能真正起作用,需要政府来发挥作用。由于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政府对独立审计既没有采取补助,也没有采用直接提供这些常用的对待公共物品生产的方法,而是采取了进行管制的方式。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通过接管或者控制原来由职业组织掌握的会计、审计准则的制订权,使衡量审计服务的质量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保护处于信息弱势的社会公众。

因此,加强独立审计的政府管制虽然能够提高审计质量,但无法解决独立审计由于其公共物品性质导致的两难处境,使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成为次货市场的可能,从而影响了行业存在的基础,加大了资本市场的风险。

作者简介:

董莉军(1977-),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张军等译:《微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版。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出社2003年版。

[3]约翰・海普:《审计质量和经济结构》,《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4]张龙平、王泽霞:《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会计研究》2003年第4期。

消费主义的利弊例7

会计作弊,“变”字在先,“藏”字在后,在变动中弄虚作假,在深藏中蒙混过关。变是变真为假,变实为虚,变公为私,变人为己;藏是隐藏深固,巧妙掩饰,诡秘掩盖,层层掩护,或遍布障眼法,蒙混过关。笔者结合多年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总结了以下一些企业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作弊和掩盖手法。

1.瞒天过海:集体作弊,骗取补贴。钻改革的空子,集体编造虚假凭证,虚构购销业务,骗取财政补贴,套取银行贷款。

2.以逸待劳:编造借口,设置障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以各种理由为借口,故意不打印会计总账和明细账,逼使审计人员上电脑查账,或是在成千册的记账凭证中海底捞针,以疲劳来麻痹审计人员,增加审计工作量。

3.趁火打劫:趁乱造假,谋取私利。利用发票管理混乱,内部管理松懈之机,窃取、自制或套开假发票、假收据,虚报冒领,中饱私囊。

4.声东击西:投资是假,消费是真,名为投资,实为变相集体消费。如借年度转账之机,将部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在下年度内将某些不正当费用塞入成本费用内。

5.无中生有:伪造证件,骗取贷款。伪造公章、银行印鉴、伪造文件、仿造收付凭证等,将租入房产偷换成购入房产,骗取银行抵押贷款;或搞假中外合资企业,套取银行贷款。

6.李代桃僵:避重就轻,丢卒保车。如面询中会计人员只讲一般的小问题,回避和掩盖重要问题。或是虚晃一枪,借机逃遁。如一企业同时注册几个企业,转移收益以逃税,抽逃资本以避债。

7.浑水摸鱼:虚报冒领,骗吃空额。利用监管不严,在工资表中虚列员工名额,从中大饱私囊。以物资采购名义,将钱转到商业企业,实为发购货券,用于变相消费或拉关系。

8.偷梁换柱:变换手法,调节利税。巧立名目,多计多列、多提多摊成本费用,虚减利润,或以红兰虚调收益少缴所得税、流转税。或者以相反的手法,虚增盈利,捞取团体和个人的名利。核算中真真假假,本来不需要调账,硬是调账了。在不断调账、冲账、转账中塞进私货,在偷换会计科目性质,篡改业务内容中作弊。

9.反客为主:拉拢利诱,操纵作假。以金钱和关系,或以美声、美色、美食、美名拉拢审计人员按被审企业要求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编造假账,拉拢或收买外单位经办人员,将外单位的房产、材料和商品指称为被审单位的财产,误导审计人员出具虚假验资报告。或是将代管的材料和商品冒充自己的财产,以虚增资产。

10.借款注册,虚拟资本。在创办企业时,向有关单位借钱注册,或是由主管部门垫款注册,待注册登记后,将资金抽走。

11.鸳鸯发票,一举多弊。在现金交易中,同一发票,分别套开,发票联金额大于存根联和抵扣联,使供方可以虚增销售收益,使买方增加成本费用,多抵扣增值税。主动多付款项给下属单位或业务往来单位,双方达成默契,随后在该单位提取现金,报销消费品和旅游费用等。

12.资产外流,账外经营。以各种借口挪用公款,炒股票、公款私存,或以单位的设备、材料和专有技术办私人企业,侵占投资收益和存款利息。截留现金收入,贪污私分,或设小金库,进行不正当的经营活动。

13.长期挂账,只提不用。虚列预提费用,多提多摊费用,虚减盈利。或不处理"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的损益,或将不该列入的费用列入,调节损益。

14.变换方法,隐匿收入。通过变换计价方法和计价数额,调节盈利。将销售商品虚报为亏损,或贪污私分,或设小金库。多发售商品,少开发票,隐瞒和转移收入。

15.投其所好,恶性膨胀。为达到发行债券、股票、审批立项、申请贷款等目的,任意篡改数据,虚列虚报收入、盈利和资产,浮夸欺骗。设立多套会计账簿、编制多种报表,以应付各种检查、申请贷款、逃避纳税。

16.年末虚开,年初虚冲。年末开出空头发票,以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年初以退货名义以红字冲回。

17.逃避纳税。享受税收优惠和免税的企业,在免税年份利用各种手段将销售收入和利润提前,将各种成本费用推后,将销售成本推移到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偷逃所得税。商业企业按批发价与市场售价差额的一定比例,以税后利润形式返回,列作企业投资收益,实际上是价外加价,偷漏了增值税。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出售给批发、零售企业,以逃部分增值税。

18.关联企业,水分多多。如平进平出(进价和售价相等),虚增销售额,不纳增值税。或者高进低出,将进价压低后调拨给关联企业,不仅转移收益,而且会多抵扣增值税。合并报表,不按规定编制合并报表,该并的不并,不该并的又合并了;该抵销的不抵销,不该抵销的又抵销了,造成资产不实,负债不实,盈利不实。

二、会计舞弊鉴别精要

会计舞弊手法鉴别是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实质性审计的重要内容。会计作弊的手法虽然形态各异,手法繁多,但只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专业判断能力,认真面对,审计风险是可以降低和规避的。以下笔者结合多年体会谈几点初浅看法。

一是要克服畏难情绪。只要认真细致,熟悉作弊的手法和“诀窍”,无论作弊者怎样诡秘、狡诈。总有蛛丝马迹可寻,总有异常现象显现,只要抓住关键线索,顺藤摸瓜,就不难发现和证实问题。

二是要精通会计业务,熟悉财税法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作弊甄别的技术方法,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会计舞弊鉴别工作效率。同时,要严守独立审计原则,不可轻信被审单位的保证和解释,不为各种利益集团所左右。

三是要不断总结会计舞弊鉴别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关注新出现的会计舞弊手法,掌握对各种错弊形态的审查和识别的要领。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领悟和归纳出自己的鉴别方法和要领,力争迅速地发现和揭穿会计舞弊。要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容易出现风险点、风险区、产生盲点、盲区的地方,运用科学的分析审查鉴别错弊。有时候还要利用和发挥专家的特殊作用。

四是在制定审计对策时要辩证地看问题。风险基础审计虽是特别关注了风险,有助于风险的规避,但如果忽视了对盲点盲区和难点的审查,风险仍然存在。符合性测试只是评价审计风险程度,制定审计计划的一种必要程序。符合性测试通过,未必就可以高枕无忧。往往是制度健全,内控严密的背后更可能隐藏着很深的舞弊。复核性分析可以发现疑点和线索,掩盖舞弊的可能性更大。

五是在审计时要抓住一个要害,做好两个结合,审查三个表现,分析四个特征,进行五个对比,做到六个相符,跟踪七条线路,不忘八个审查。

1.一个要害。审查鉴别会计舞弊时,应当抓住“私欲”是产生会计舞弊的根源这个要害,从最常见、最容易、最可能作弊的地方开始,小心谨慎地捕捉疑点和搜寻线索。

2.两个结合。一是内部审查与外部调查相结合,往往是内部审查发现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外部调查发现线索;二是会计账、证、表及实物资产审查与逻辑推理分析相结合。有时候通过分析判断,往往能够迅速地发现线索。

3.三个表现。会计作弊一般表现在假证、假账和假表三个方面,致使资产不实,负债不实,经营成果及所有者权益不实。

4.四个特征。一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盈利特别丰厚的企业,侧重于隐匿收益、偷税漏税;二是经营承包企业、工效挂钩企业侧重于虚减成本费用,虚增收入、利润,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三是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为了生存,维持职工生活,在账表上侧重于虚增收入、利润,以套取银行贷款;四是上市公司为了改善形象,稳定股价,管理高层为了获取巨额收益,往往可能会虚增收入和利润,隐瞒损失和负债。他们会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地进行高水平的弄虚作假。

5.五看五比。一是从企业经营规模看报表反映的水平;二是从同类相近企业的状况看企业的现有水平;三是从企业历史同期实际状况看企业目前水平;四是从投入产出状况看企业收入及盈利水平;五是从企业历史发展状况看目前反映的收益水平。

消费主义的利弊例8

“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一系列关涉民生的制度改革能否启动,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其中养老金“双轨制”,更被视为必须要啃的“硬骨头”。对此,人社部新闻发言人近日予以回应,称养老金双轨制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并将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职业年金。

养老、医疗等福利政策,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双轨制”的长期存在,不仅在客观上拉大贫富差距,也在制造官民之间的心理隔阂。近来中央一再强调走群众路线,如果说“门难进、脸难看”等,只是部分部门和人员违规,那在社会保障“双轨制”下享受丰厚的养老、医疗等福利,则是所有公职人员“合法地脱离群众”,尤其不该再容忍。

遗憾的是,人社部“逐步解决”和“职业年金”的提法,让人不敢太乐观。民众对“双轨制”的不满,不在于其具体形式如何,而是不同群体福利悬殊的实质。在普通人“企业年金”几乎可以忽略的现实中,单给机关事业单位设“职业年金”,只会继续延续“双轨制”。正如很多地方虽取消了“公费医疗”,但又给公职人员“补充医疗保险”,结果是名义上公费医疗改革已经完成,但“医疗双轨制”实质上并未终结。

这种改了不如不改的做法,负面效应可想而知。学者孙立平曾提出“改革陷阱”现象:为克服某种弊端而出台一种措施,过段时间后,弊端死灰复燃,结果是该种弊端和为了克服弊端所采取的措施一起强化原来的弊端。诚如此言。职业年金如果付诸实践,极有可能和各地试点的“补充医疗保险”一样,不仅不能破除“双轨制”,反有可能固化弊端,对民心构成“二次伤害”。

必须提醒的是,当前的各种“双轨制”,已经在挑战民众忍受极限。近期广州的一组官方数据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广州居民医保人均开销是106.36元,而36个政府部门人均开销约7800元,卫生局的人均开销更高达2.87万,是居民的270倍!在这样的“数字鸿沟”割裂下,公职人员即便在具体工作中再勤勉亲民,恐怕也难以彻底消弭民众心头的愤懑。现实中,我们也确实常听闻有公务员抱怨工作累、不被理解,在“双轨制”下,官民仿佛生活在不同世界、走在不同的路上,想要彼此理解认同,难度可想而知。有网民将广州政府部门远超居民的医疗开销,形象地称之为“官疗主义”。在“脱离群众”这一点上,“官疗主义”确实比“”有过之无不及。而要一个从不为看病、养老发愁的官员,在这些问题上去“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公职人员“走群众路线”,治本的办法之一,就是实现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均等化。希望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能以推动“走群众路线”的思维和魄力,彻底打破“双轨制”。(人民日报 美编01)

消费主义的利弊例9

相反,我认为学校的这个“弊端”反而是手机的一个魅力所在。你看看当今不少的青年俊士发愤图强不也是受了如李嘉诚,李兆基等绝等富豪的影响吗?手机也一样。再次,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功劳看是不可磨灭的吧?若不是你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看似也不能在当今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吧?在一个我认为手机的广泛应用,是促进科技革命的一大重要因素,正因为不断的需求才会有不断的供应。而供应要符合要求,则科技发明是必须的。如今经济萧条,消费是解决方法,手机消费又是重要的环节。所以………。.

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这我想是不可避免的。不可否认一些学生在午休、睡前、半夜甚至课堂上发短信几乎达到痴迷状态,严重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和休息。但是纵观如此等学生不就是早已不学无术了吗?玩手机只是他们的手段之一,换句话来说:即使他们不玩手机,也会有其他的途径来“消遣”。然而切不可一概而论!!而学生在课堂上的隐蔽动作老师很难发现,难以有效制止,课堂的学习效果肯定每况愈下。动作如何隐蔽?隐蔽到那个程度?实质上教师什么都一清二楚的,只是不想管。这等老师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很好的例子了。在课堂上不想管,而下了课就好像满口仁义的在办公室像”大义凛凛“那样向领导。家长告状。对于这个我实在无语……。.试问你老师已经都不想管了,学校还何必要管呢?如果是这样,老师不就是失职?

消费主义的利弊例10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体制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制主要实行多部门监管为其主要职能、把食品种类监管为辅助职能,在我国至有三个部门涉及到食品安全监管的行列,它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恪尽职守,对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法》不能真正落实。这种食品安全混乱的监管法律体制必然会带来食品安全弊病。如果对这种现状不采取科学的策略,那么就会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的弊病

(一)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弊病

1.监管部门过多,造成监管不严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将监管职权分散给了不同的政府行政单位,各个部门的管理范畴表面看并没有重合,但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职能交错。所以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职权界定不明确的弊病,在对一些食品安全进行核查时,不能合理执法,甚至会因部门之间的利益产生矛盾,这就会给劣质的食品生产厂家提供可乘之机,从而会间接地埋藏安全隐患。另一个问题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彼此之间不能严格监督,一旦问题出现了还会互相包庇;在巨大利益驱使下,会各自争取自身最大利益,而对责任互相推诿。这就是当上级政务部门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时,出现一头雾水现象的主要原因。

2.各级关系存在问题,造成法律不能落实

我国目前实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制是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一起负责的,在地方政府很少设置和国家机关有关的管理部门。众所周知,地方管理单位的大部分经济开支是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少部分是由国家财政分拨,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国家机关有指导地方管理单位的权利。但是中央政府衡量地方政府工作的标准是该地区国民经济总值,这就会导致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难免在做地方管理工作时会有所怠慢,也就出现了地方政府专门为本地区利益服务的现象。

(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弊病

1.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落后

由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决定,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查批准,因此在各阶段工作中,各个部门之间会缺少沟通,导致食品标准制定时浮现很多弊端,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相同食品不同的评判标准,这就致使标准丧失了应有的权威性。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落后,赶不上食品日益变化的潮流,就给一些劣质产品可乘之机。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法体系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距离,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来适应食品的更新速度,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标准层次结构混乱

标准层结构混乱这个弊病不只出现在个体之间,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也有所体现。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之间偏离程度大,彼此间不能相辅相成。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侧重点有所差别,致使同一种产品会因为不同的评定标准而不同。

三、诊治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策略

(一)重新确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职能

把全部的有关食品安全的责任都从现在的政府机构中脱离出来,在法律基础上,重新确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职能。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机制要明确,行为责任要划分清楚,在实际安全管理中,保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监督,从根本上切断各部门之间一盘散沙、避免交叉管理和出现监管空白的现象。这样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实施起来更有力度。

(二)突显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获取食品信息渠道很多,对食品安全不能明确的认知,而且由于广告的虚假宣传很容易被误导。在原来的法律中消费者一直都是弱势群体,当食品安全隐患发生时不能有法可依。因此,在制定安全法律法规时,要凸显出消费者的怯生利益。

(三)建立食品安全检举机制

通过以往的调查,很多消费者在经历食品安全侵害时,由于各种原因很少对出现问题的厂家进行检举。这不仅导致人民群众的利益受损,也是在纵容违法犯罪行为传播,这就会给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时带来困难。建立食品安全纰漏机制,既可以确保人民群众切身的利益,也有利于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的顺利进展。

四、结束语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的弊病引发了诸多食品安全隐患,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探究食品安全管理策略,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很有实际意义,这就需要从法律及组织结构形式上保证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最大程度的保证人民群众利益,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走向国际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马腾,食品安全中的政府责任[D].内蒙古大学,2011

[2]张瑞珍,我国食品法律体系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

[3]阎少华,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