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闻稿如何写模板(10篇)

时间:2022-03-16 05:49:42

新闻稿如何写

新闻稿如何写例1

中图分类号 G222.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对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的研究也随之越来越深入,各种实践讨论和理论方面的研究都在不断进行,而如何突出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特色,是有关工作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只有不断改革,探索出更加吸引人的写作方式,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一、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

说道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就要具体到每一条的电视新闻,不论用哪种方式写作,都必须要注意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这几个方面的协调与统一。

1.导语

导语是电视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段话,往往是用简单明了而又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字来概括新闻的本质内容,能够达到引起观众注意力的目的。而怎样把导语写好?写出特色?国内国外的新闻学专家和知名教授以及新闻工作者们总结和归纳了一些规律

(1)开门见山,烘托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简明扼要,突出中心。导语要精练,最精彩、最重要、最直接的呈献给观众们,并且仅突出一两个新闻事实即可,不要嗦嗦的长篇大论,当简明扼要。

(3)精意求新。导语最大的忌讳就是老套的话语,这样很多观众会决定枯燥乏味没有新意,要力求新颖独特。例如:前段时间,很多市场把马肉充当驴肉来卖,当时央视新闻主持人就是以挂驴头买马肉这新颖的又不失观众熟悉的话语开场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而这挂驴头卖马肉就成功的让看新闻的老百姓记住了当时的热点话题。

(4)采用具体的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导语不论怎样编写,最终的目的都是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新闻文字稿的写作一定要生动形象。

2.主体

电视新闻的主体是导语讲完之后的承接部分,这部分是电视新闻文字稿的重要部分,这部分应该围绕主体提出问题并全面展开,这才是突出电视新闻稿特色的关键所在,采用有说服力的内容说明中心意思,要与导语密切衔接,并且不能偏离新闻中心。

3.背景

电视新闻的背景是对新闻事件的说明,例如环境说明和原因说明,背景在电视新闻制作中占比例很大,揭示独特之处,点出不凡的事情,电视新闻背景材料不仅可以直接的带进,还可以穿插交叉的独特方式在通过简短的话语交代出来,形象的说是非常微妙。

4.结尾

结尾的写作不容忽视,文章有一个好的导语,自然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尾,只有前后相呼应才能写好新闻文字稿,例如当年荣获“中国新闻奖”的安徽电视台新闻《庄嫁医生刘本宽》,这篇新闻报道的是在农业的植保线上努力奋斗的女大学生刘宽本的种农先进事迹,她28岁的年纪。导语是这样描述的:……28个寒来暑往,那刚刚走出校门时的满头秀发已被无数次凄风冷雨染成缕缕银丝,朝气蓬勃的脸儿平添了几多岁月的沧桑。这个开头就是很多撰写导语的新闻文字稿编者需要学习的借鉴的。结余部分是:近年来,一些移局香港、美国等地的同窗好友和亲戚纷纷来信,劝她趁腿脚灵便到国外观光旅游。刘本宽谢绝了。绿油油的稻田,金黄黄的麦浪,28年植保生活,维系着她的不正是这绿色的希望和金黄的收获吗?这个新闻的结尾与导语相呼应,又点名了刘本宽高尚的思想境界,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电视新闻文字稿的特点

电视新闻是双讯道的立体传播,文字解说和画面语言都很重要,平分秋色,互相呼应和补充,两者同样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要想写好电视新闻文字稿,就要知道它的独特特点。

1.不完整性

电视新闻的三大元素是画面、同期声和文字解说。电视新闻的文字稿就是其中的文字解说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同样重要。文字稿是不完整的语言,它是为配合画面、同期声而准备的,使得3者共同完成新闻报道任务。正是因为新闻稿的不完整性,才充分的体现出了美学特征,这也就是网络上流行的四个字“残缺的美”残缺也是一种美,即新闻稿需要不完整。

2.前后呼应性

新闻稿要与电视画面相呼应,要与电视上的图片相统一,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呼应,切记不可首尾不符,而且电视新闻文字稿与电视画面都存在一种若即若离的辩证呼应关系。

3.抽象特征

报纸上的新闻和广播新闻对语言的要求都是要具体、形象、生动。而对新闻稿来说就不是这样,画面上的语言就已经相当丰富,而文字稿需要起到承接画面和语言的作用,需要做到与画面语言密切配合,功能上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当代电视新闻的新风采。

三、怎样突出新闻文字稿的特色

(1)要给观众提供最鲜明、新鲜、特别和最直观的话语,让新闻文字稿变得实在化、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这一点就需要记者和编辑的努力了,因为有好的题材才能有好的新闻稿,而且记者和编辑要尽量少用抽象的语言,要用大众都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多采用形象鲜明的与画面上的逻辑相对应的语言,用新闻事实说话,并多用写实性的语言文字。

(2)细节一定要说到位,不能含糊其词,要具体化,但是不能单调,要用具体的生动活泼的细节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印象,引起观众的回味与思索。

(3)篇幅一定要短小,因为仅仅只写一个方面的新闻突破口太小了,要多取材一些新颖的小新闻,增加新闻的丰富度,提升观众的兴趣,而且每个观众侧重关心的问题不同,编者自然要注重照顾到每个观众的口味。视频与音频的效果也是突出新闻文字稿特色的一个关键点,采用画面、图像、现场音响、字母图标、采访的视频转插来丰富语言来表达,最后加上一些为稿子特定的必要的修饰性语言,完成整条新闻。

四、结语

总之,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编写新闻文字稿的作者有很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否者很难写出让观众满意的新闻文字稿。所以,需要记者的配合,多采取新颖的题材,和真实的事迹来丰富新闻内容。独特的新闻文字稿会让观众更加重视新闻,能够增加收视率。在新闻文字稿怎样突出特色这一方面,还需要有关人士的互相探讨。

参考文献:

新闻稿如何写例2

通讯员一般指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提供新闻信息和稿件的非专业新闻写作者。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大多定期编发企业报、内刊或者创办企业网站。这些内部媒体编发的新闻报道,把企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快速地反映出来,使广大员工及社会人士了解企业工作开展情况,同时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多数企业通讯员是企业普通员工,在完成本岗位工作之余积极挖掘企业新闻事实进行新闻写作。由于这些员工个人文化素质的差异,且新闻写作理论的专业培训的缺失,在对新闻写作的认识和行为上容易走入一些误区。如何厘清企业通讯员写作中的误区和问题,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从事新闻写作,成为合格的通讯员?这是企业宣传部门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讯员新闻写作误区分析

写稿投稿忽视媒体的导向和需求。一些企业通讯员大多担当着其它岗位工作,忙于生产经营等业务,把新闻写作当作副业对待,投入新闻写作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这些员工平时读报、上网等多凭兴趣而为,对报纸等媒体的导向和需求并不十分关注,写稿缺乏主动适应媒体需求的针对性,写稿投稿无的放矢,结果是盲目性大,中稿率低。其实,企业通讯员对各种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顺应时政需要、针对媒体的口味,及时、准确地开展新闻报道。当然,这需要通讯员勤奋学习,了解上级新精神,同时要开阔视野,在时刻关注本单位各种信息的同时,又必须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报刊媒体上来,把握好媒体的导向和需求,寻找本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与报刊等媒体宣传需求的契合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写稿投稿,以提高命中率。

写稿投稿忽视从常规事件中找新闻。企业通讯员应该如何在看似司空见惯的工作生活中发现新闻呢?一句话:做有心人,关注身边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一个事件发生以后,我们先要根据自己的新闻敏感作出新闻价值判断,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就要及时进行深入采访,掌握大量的资料,发现新闻亮点,选择新闻角度,认真构思,撰写新闻稿。最关键的是要养成多观察的好习惯,不要等待事件明了后再去报道,其实有些事件已经在生活工作中存在,要靠我们去发掘。而一些企业通讯员在新闻写作实战中往往对此认识不足,不是积极去发掘、去发现,而是习惯于等、靠、要。

写稿投稿忽视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一些企业通讯员由于缺乏新闻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是那些初学写作的员工,通常连新闻六要素都不知道,新闻稿写得像流水账,编辑将大段无用的描述删除后,竟发现不知其写的事件是什么。另外,新闻语言的“宜”与“忌”不清楚,新闻语言宜准确、简洁、鲜明、生动;忌含糊、矫饰、堆砌、混乱、空洞、语病。这些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要求企业通讯员要重视新闻的理论和实务学习。

写稿投稿忽视与媒体编辑高效沟通。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于加强学习多写多练。作为企业通讯员首先要在多写稿、多投稿,虚心学习,勤奋思考,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上下功夫。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报刊的编辑、记者都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丰富的新闻写作经验。多与他们沟通,多听他们的意见,可快速提高业务水平。通过编辑、记者老师的指点和建议,可以快速知晓自己所投稿件的不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而一些企业通讯员却碍于面子,平时投了稿子,既不给编辑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更别说亲自登门求教了,许多和编辑、记者老师探讨新闻写作、虚心求教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就这样白白地断送了。

避免误区

要增强新闻写作的有效性

掌握媒体导向和需求,提高投稿的命中率。首先,企业通讯员要通过日常研读报纸等媒体,掌握特定媒体对重点新闻内容编发的时段规律,有了对媒体导向和需求的明确认识,结合对本企业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的进展和完成情况等,有针对性地撰写新闻稿。比如年初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年度工作会议陆续召开,那么,每年第一季度《中国石化报》、《中原石油报》的宣传重点就是围绕各企业学习贯彻工作会议精神进行安排的。此时,企业通讯员既可以写消息、通讯,也可以写一些亮点做法及短评。其次,企业通讯员还要了解媒体栏目设置,研究报纸等媒体的排版规律,着重思考本企业的优势,具体到所投稿件针对哪一版哪一栏目。有了这样的思考后,企业信息的主次、轻重就容易划分,有利于通讯员把握信息的轻重缓急,工作做到松驰有度,投稿上做到有的放矢。以《中国石化报》为例,每周一报刊都会有一期“油气周刊”,显然,油气生产新闻最佳的投稿时间是周日下午或周一早上。新闻故事,要投到该报的“走近一线”栏目;言论性文章,要投到“石化语丝”或“经济走笔”栏目。此外,《中国石化报》是日报,《中原石油报》不是。对于《中原石油报》,生产报道、党建政工类通讯、安全言论等要发给哪一版,投往哪个信箱都是有章可循的。

主动深入一线采访,让新闻报道生动鲜活。“写稿要注意采访环节。七分采,三分写。”这句话,道出了采访的重要性。当企业通讯员对所要写的信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的时候,是很难写出生动、鲜活的文章的。通讯员不深入采访就不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旦在信息处理上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在行动上必将是胆怯萎缩、放不开手脚的,抱着这种心理撰写新闻,多半是生硬、毫无生机的。“创作要打动人,先打动自己。”要让新闻具有灵性,作者自己首先要有灵性,而深入采访,正是使通讯员快速被感染和产生新闻灵性的捷径之一。以中原油田采油二厂优秀通讯员郭焕玲发表在2009年1月22日《中国石化报》上的《青年突击队节前“网络畅通行”》为例,春节前夕,该厂信息中心网络维护室的5名职工作为青年突击队成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服务活动这件事,作者当时没有跟踪现场,因此并不了解工作情况。而她事后通过认真采访当事人,才撰写了这篇成功的新闻稿。

建立电子信息传递渠道,提高高效沟通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递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方便快捷,企业通讯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习,掌握必要技能,建立电子信息传递渠道,多写稿、多投稿、勤沟通,通过和编辑、记者老师心贴心、无障碍的交流,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和稿件命中率。在这方面,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宣传科要求通讯员要做到两点:一是将油田重点考核的两大报刊《中国石化报》、《中原石油报》的电子版网页地址,从网络上搜索到并保存,做到“当天报刊当天查看”。这很重要,看似简单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大大提升文章撰写的针对性。同时,新闻写作的指导性和方向性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利用现代通讯工具――飞秋,将中原石油报的网段加入,做到与报社编辑、记者及时联络。利用网络搭建了信息沟通无障碍桥梁,能够使通讯员及时、准确地掌握媒体宣传要点等有益的信息。

避免误区

提升新闻写作质量

言之有物。“物”是事实,新闻写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中原油田采油二厂通讯员在2011年初“回顾五年看变化、展望未来增信心”系列新闻报道中,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关键性的大事件,亲历者的采访,让职工切身感受到企业五年来的发展变化,通过寓观点于新闻事实之中,让广大干部职工体会到作为一名建设者的自豪。实践也证明,事实的说服力远比空洞的说教要大得多。

言之有理。“理”是道理,新闻写作要经得起推敲。新闻写作是以观点和事实去影响接受者,应该力戒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报道,避免把个别事实当作普遍现象来报道。坚持用辩证思维来选择新闻写作的切入点,使新闻站得住脚。特别是在先进典型宣传中注重从小细节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让人可信、可敬、可学,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通讯员发表在2011年3月29日《中国石化报》上的《李斌红:从“打下手”到一流专家》这篇典型报道改变以往模式化的宣传,突出了新闻细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言之有情。情是“深度”,有深度才会有力度。老一辈著名的新闻工作者穆青同志有一句名言:“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有思想,才有力量,才有主题,才有文章。”企业通讯员身在基层,更有优势聚焦一线,及时捕捉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在采写稿件中多用职工的原话,少说空话、套话,让职工看得懂、喜欢看。比如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通讯员发表在2011年4月11日《中国石化报》上的《打造“家”文化 凝心筑堡垒》,这篇新闻稿写得有深度、有力度,使公司关爱职工、职工感恩公司的情感跃然纸上。这样的报道,很显然是深入群众认真采写的结晶。

新闻稿如何写例3

记者的“编辑意识”有利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在实际工作中,一线记者是新闻“链条”的第一环,是新闻事件的第一“见证人”,最了解、掌握新闻事件的“内幕”。比如:某个会议上新近出台的重要措施、某位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的中心内容等。记者在写作稿件时如果没有将主要意图贯穿稿中,后期编辑在编稿时就有可能出现偏差,播出后可能会造成群众误解,不利于中心工作的开展,重者甚至会酿成新闻事故。

记者的“编辑意识”有利于增强新闻节目的可视性。电视新闻记者与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记者有很大不同。大家知道,电视具有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的传播特点,电视新闻更是镜头语言、现场访问、同期声及文字表述的结合体。所以电视摄像记者在采访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摄像师如果在采访过程中没有拍到精彩的细节镜头,就算文字写得再好、再漂亮也不会打动受众,这就会出现声、画“两张皮”的现象。如果所写的文稿与所拍的画面结合紧密、相得益彰,这样整条新闻的可视性就会大大增加。

记者的“编辑意识”有利于增加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连续性。要将一件新闻事件写好,就要将所要表现的相关主要内容写实、分量写足(比如时间、主要人物、主要新闻点等),再加上一个夺人眼球的标题,这样就会大大增加稿件的第一读者――“编辑”阅稿的冲动。高质量的稿件会让编辑觉得稿件重要、新鲜,不发不行,晚播可惜。若记者把最鲜活的新闻事实埋没在冗长的叙述里,就像考编辑的眼光一样,无异于对自己稿件的自我枪毙,外宣稿件尤其如此。对于连续报道来说,前方记者比后方编辑更明白下一个环节需要反映什么问题,因此知道如何采拍合适的镜头,关注和追踪整个新闻事件,以利于后期报道。

记者的“编辑意识”有利于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新闻节目的播出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它需要采、编、播、制的共同参与。有些记者外出采访回来,认为稿件写完,把稿、带子交给编辑即完事,其中的文字推敲、画面选择都要由后期编辑制作来全权负责完成,完全不管播出后的效果,殊不知,这不但会造成主要文字意思表达不清、辛苦拍来的自认为重要的画面被删除,而且会影响整个新闻播出后的质量。同时,这也是对自我劳动成果不负责任的表现。由此看来,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是要树立强烈的编辑观念,站在编辑制作的角度去想问题,设身处地地为整个新闻节目着想。虽然分工不同,但思想相通,记者既要“瞻前”,更要“顾后”,在镜头前加一道编辑的“滤色镜”。有了这种编辑观念,分析新闻事件会更加全面,挖掘新闻价值会更加深刻,也才会采访出更有深度、广大群众更爱看的精品节目。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编辑职责的前移”?

切实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大局观念。胸有全局,方能把准方向,记者要加强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既是新闻宣传的着眼点,也是新闻宣传的着力点。新闻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唱响主旋律的基本要求,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具体表现,也是对新闻工作者政治意识强弱的检验。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严格把好第一关,增强责任意识,多“造福”,不“闯祸”。

努力增强“现场编辑意识”,提高摄像水平。电视新闻摄像记者,虽然是节目编导意图的实施者、物化者及完成者,但他所拍摄的对象不是能调度和摆布的,整个拍摄过程一直处于“等待”和“捕捉”的状态。这就需要拍摄人员有较强的现场编辑意识。在现实工作中,有些编辑在后期剪辑操作时,常常遇到由于一些摄像师(包括特约记者、通讯员等)拍的片子不规范,画面长度不够或过长、没有转接镜头、镜头表现力不强、素材不够丰富等许多疏漏问题,使剪辑起来不顺畅,编出来的新闻也给观众留下刻板、缺少变化的感觉。虽然记者在前期编辑中很难做到“深编辑”,但至少要努力多拍摄一些“有效”镜头,为后期编辑制作带来便利,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摄像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就考虑到后期编辑所需要的素材,便会多补拍一些背景画面,这样,新闻节目就会显得更加生动。例如:拍主持人现场播报时,可根据稿件和节目需要,选择不同的场景;拍突发事件时要“等待”时机、“捕捉”最有价值的镜头。因此,电视摄像记者要努力学习钻研实践摄像技术,不断提高摄像水平。

努力增强“精品策划意识”,提高写作水平。电视文字记者应该具有精品意识,是指记者在进行深度报道时所作的选题、所使用的写作形式要具有一个资深编辑的眼光和全局意识。记者写作时就要注意在“深度、广度、全面”上多下工夫,站在编辑的立场上去写稿。如何选择好文体、写好稿件标题、开好头、同期声如何运用等,都是立足全局,整体策划。要积极、反复、客观地构架稿件雏形,找准支撑点,进入扎实、深入、细致、周密的采访活动,努力做到“精心策划、精心采访、精心写作、精心制作标题”,这样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新闻稿如何写例4

一、现状

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是基层党组织宣传党和上级方针、政策的喉舌;是各级新闻媒体联系基层的纽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不管那家媒体,都离不开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的支持和帮助。据统计,在省、市级报纸中,通讯员的发稿量占报纸总发稿量的30-40%。

目前,媒体尤其是报纸十分重视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报社大都加强与特约记者、通讯员的联系。各县(市、区)也十分重视通联网络建设工作,将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建设作为宣传报道日常工作的有机载体和重要环节,不断提升宣传报道工作力度。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目前,各县(市、区)为__日报撰稿投稿的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大致有这么几类:一是宣传部门的新闻宣传干事;二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三是社会上的自由撰稿人。以上几类人员构成了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的主流,形成了庞大的通讯投稿网络。

但在实际编采运作中,这支队伍近几年来已开始有所萎缩。主要表现在:

一是通讯员数量在锐减。就日报来讲,全市通讯员数量现在正在逐年锐减。长期坚持写稿的、能叫出名和姓的、常联系媒体也不过几十人,过去常来报社投送稿件的一些老特约记者、通讯员,现在这些人有的改了行,有的又忙于其它事务,放弃了写稿。

二是新一代通讯员还没有成长起来,老一代通讯员从事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报道工作相当吃力。媒体竞争提升了新闻工作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老一代的通讯员在现代科技操作中,不会电脑打字,现代通信条件的便利化、快捷化不会利用,书写稿件速度慢,赶不上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通讯员发稿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加之媒体实行稿分制考核,记者有考核任务,就出现了重记者,轻通讯员现象,疏远了与通讯员联系。

三是由于文化娱乐的多元化,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拓展了,读书看报的人少了,而网民在迅速增加,年轻网民开博客的很多,自娱自乐的多、年轻人写稿的少,他们就没有给媒体投稿的意识。通讯员参与报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人转到给媒体提供线索,以热线电话联系较多。

二、原因

出现这样的状况,笔者认为主要有这么几点因素所致:

一是__日报经过多年的打造,编采队伍已逐渐壮大。特别是在各县(市、区)基层设置的记者站,使新闻采编调控能力大大增强。

二是领导干部对宣传工作的态度有失偏颇,通讯员难作为。大部分通讯员都是在各地各部门搞宣传的,他们写稿的动力受领导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左右:有的领导虽然重视宣传,但为了突出政绩,追求写“大块”,通常是时机成熟时请报社的记者去写,没通讯员什么事。与工作联系不大的稿子领导们不“感冒”,通讯员认为写了也白写,索性不写了。

三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通讯员淡出新闻写作。过去通讯员都把能在党报上发表篇稿件视为一种荣誉,现在通讯员却更加务实,这种荣誉感渐渐淡化,对写稿兴趣不大了。过去通讯员写新闻稿除了兴趣爱好使然,许多人还把挣稿费视作补贴生活的一种手段,现在他们已不太在意靠写稿挣那点微不足道的稿费了。

四是培训、沟通等机制滞后,通讯员上稿难。现在各地区通讯员除少数人以外,大多是兼职的也就是业余的,对当前新闻写作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研究过程。多数地区的情况是老通讯员基本上都退了,新通讯员却空有一腔热血:质量高的稿子写不出来,质量低的稿子发不出去,投稿数量高而命中率低。报社方面又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培训,通讯员写稿质量提高缓慢,投稿“中签率”低,产生了畏难情绪。再有,近年来报社在不断改革,机构、人员、版面都发生很大变化,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通讯员对报纸改革情况所知甚微,不知报社的机构设置,不知稿件怎样投递,不知报纸需要什么样的稿件。有的通讯员投出的稿子如同泥牛入海,稿子写得对不对路,能不能用,什么原因,写稿人全然不知,久而久之便丧失了信心。

五是编辑、记者的工作作风不扎实,通讯员积极性受挫。现在有的记者下去采访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把通讯员写的稿拿来为己所用,有的是把通讯员的名字署上,有的根本不署通讯员的姓名,通讯员对此非常反感。有的通讯员的稿件发了,但编辑没给填写稿费单,或邮寄地址有误,通讯员仍得不到稿费。另外,过去报社每年都搞通讯员好新闻、优秀通讯员等评选活动,以鼓励通讯员写稿、写好稿,现在对通讯员的各种奖励都没有了。有的通讯员认为给报纸写稿既无利又无名,热情渐渐冷却。

三、举措

通过调查,笔者深深体会到,在新时期,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随形势变化要不断加强。我们媒体群众办报的方针没有变、这就要在传统的群众办报模式外,还要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来加强通联工作。 对此,笔者总结了几条,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__日报要与通讯员勤沟通多联系。

首先是把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通讯员队伍当作积极实践“三贴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报纸需要通讯员多来稿,就必须加强经常性的联系,多搞一些策划活动,来稳定通讯员队伍中的中坚力量,通讯员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他们有着“三贴近”的天然优势。重视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满腔热情地关心和培

养他们,提高他们的新闻素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是新时期党报工作不应忽视的一项工作,也是实现新闻工作“三贴近”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途径。真正把通讯员当作党报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把握民众心声,准确设置议题的需要。媒体定期把报纸版面的定位、要求,告诉通讯员,把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报道的重点、热点告诉给通讯员,并把一些反映基层的重点稿件与他们联系、约稿,压上任务和担子。也可以对通讯员的来稿进行点评,编辑对通讯员来稿情况及时回复, 这样往往可收到一些意外的收获。

二__日报要定期培养通讯员,稳定中坚力量。

通讯员毕竟不是专职记者,他们大都拥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写稿随意性较大。要使他们成为媒体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培养通讯员,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身为普通受众的广大通讯员是党报伸向社会的神经末梢,他们是民意的“感应器”和民心的“收集器”,他们总能给党报及时提供丰富准确的民意信息。媒体要搞一些策划活动吸引更多的通讯员参与,并使之与编辑之间互相理解,为了更方便与通讯员联系,也要经常建立与通讯员联系公开电话、电子邮箱等,多数通讯员是来自各单位的宣传政工人员,他们更多的是从本单位宣传需要,或是工作的需要出发开展报道工作,对新闻要素的理解难免片面,也有必要加强新闻专业培训,创新培养方式,并分行业、分层次对通讯员培训,将报道工作转化为报道工作中的新闻,这也是媒体的重要责任。每年办一二次专业培训班,但讲课内容要多一些务实操作。发给约稿信,平等地与通讯员交朋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赢得读者,饮誉市场。

三__日报要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

报纸是新闻信息的专卖店,读者只看标题,一翻而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一家媒体,都希望在第一时间发出第一声,刊播独家新闻,重大新闻来提高媒体的影响力,要提高影响力,这与通讯员作用发挥不可小视,通讯员在基层一线,突发事件打个热线电话,汇报报道线索,提供素材,及时了解报社一个时期的宣传动态,提高写稿的针对性,媒体能及时采用。通讯员与编辑记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办好报、可以说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常通电话、沟通感情、拉近了距离。增加了相互了解,就会收到好的效果。通讯员对稿酬看得小,关键是精神上的鼓励。劈如评先进通讯员、给通讯员所在单位发感谢信,逢年过节给通讯员发短讯慰问,定期上门走访,对通讯员提供有价值线索预以重奖,以这些激励措施,就会唤起通讯员的工作热情。

四是各方努力,别让通讯员受冷落。

新闻稿如何写例5

电视新闻报道应该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观众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但是,有的稿件却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却和画面结合起来如画蛇添足。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

不可形似报告,缺乏活力

电视新闻本应采用与画面匹配互补的语言来说明和阐释新闻事实,语言应追求新鲜灵活,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而有些报道却形似报告,毫无鲜活灵气。有的甚至用好多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泯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

避免思维混乱,漫无边际

电视新闻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力戒表里不一,声东击西。有些稿子声画两张皮,而有些则是表里不一,甚至连题目和内容都难做到一致。

要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线。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字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想到,摄像机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所以,撰写电视稿件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科技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

要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有些记者为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等几方面来进行组稿。其实更要注意的是:挖掘其会议或活动的深层含义,报道其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解释。

新闻稿如何写例6

笔者认同朱先生的看法。同时认为,由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即使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一些地方过多的指令性通稿,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

通稿,是提供给各家新闻单位共用的稿件。这类稿件由来已久。在我国最常见的是新华社的通稿。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有“消息总汇”之称,每天发稿数量很大,权威性强,而且专业素质高,写作符合新闻要求。所以,尽管用还是不用、如何用,由媒体自己决定,新华社通稿仍然是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国内外新闻的主要来源。

官方通稿,笔者以为称指令性通稿更合适。指令性通稿是为了统一口径,指令媒体必须刊用,而且不能改动的通稿。在我国的新闻体制下,这类通稿在报道个别特别重大、高度敏感、需要保密的事件时,是需要的。中央授权新华社发的极少数要求各级媒体照用的通稿,就属此类。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存在滥用指令性通稿的情况。这样的通稿,常是突发事件、严重事故和比较重要的领导活动等报道,由主管部门撰写,指令当地各家媒体必须刊用,而不能另作报道。滥用通稿,往往会产生多种负面作用。

有些指令性通稿成了封锁消息的工具。除了朱先生提到的蓟县大火的报道外,《检察日报》还曾披露,营口市辽河大桥垮塌之后,当地官员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如临大敌,现场遭警方封锁,即使那些被允许进入现场的本地记者,也都接到了“只能采用新闻通稿,不得擅改一字”的通知。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鸵鸟政策”,只会导致信息混乱,引起公众不满,影响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蓟县和营口的教训值得记取。

有些指令性通稿起到了地方保护的作用。新闻是提供信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必须全面、真实、客观、公正。媒体要从全局出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的意愿。而某些地方部门的通稿,往往注意的是如何传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从地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影响了报道的客观公正,有时甚至掩盖真相、歪曲事实。一些舆论监督的报道,也因此被封杀。

由主管部门撰写的某些指令性通稿,由于作者不熟悉新闻规律,惯于按照一定的格式写新闻,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名单、一般化的讲话、迎来送往的过程中了。再加文字枯燥、刻板,让人生厌。某地今年国庆电影招待会的报道,电子媒介和纸媒都用同一通稿,文中有一段“”及稍后几年常有的套话:与会者回顾什么,畅谈什么,决心如何,一看就是作者照抄以前的报道。这样的稿件能有什么吸引力?

指令性通稿过多,会造成多报一面,抹杀不同媒体的特色。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定位,记者会选取适合自己媒体的角度,写得有声有色,独具风格。多种媒体在大方向一致的情况下百花齐放,可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有助于取长补短,使传播更加丰富多彩。

新闻稿如何写例7

有为才有位。一个党报在地方的影响力如何?一名驻站记者在当地的形象如何?衡量的主要标准就是稿件。稿件是记者站的生命,是记者站的名片,必须始终把完成宣传报道任务放在第一位。报社驻地记者站应当始终坚持“以稿立站”。这是记者站的立站之本。

以稿立站,必须牢固树立主力军形象

坚持以稿立站,必须牢固树立主力军形象。记者站是办好党报、发展报业的主力军,驻站记者要牢固树立主力军思想,发挥主力军作用,做出主力军贡献,维护主力军形象。

树立主力军形象,首先要树立主力军的思想,就是要奋斗在第一线,竭尽全力完成报社编委会下达的各项采写任务;发挥主力军作用,就是要抓重点,抓典型,攻头题,及时完成突击性报道任务。其二是做出主力军贡献。要鼓励驻站记者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多写新、重、活的新闻报道,把精力集中在党的新闻事业上,把汗水洒在稿纸上,为办好党报多做贡献。其三,维护主力军形象,就是要发扬党报的优良传统,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不搞第二职业,严禁有偿新闻,不得以记者的身份、报社的牌子和工作时间。去做私人的事情。总之,要努力营造驻站记者“敬业爱岗,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要鼓励驻站记者多写稿,写好稿。

以稿立站,必须胸怀全局,把握正确导向

坚持以稿立站,必须胸怀全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以稿立站,这个稿,决不是一些无足轻重、可发可不发,或聊供填充版面的小稿轻稿,而是要能反映中心工作、反映大局。既能让党委和政府满意、又能使群众爱看的好作品。驻站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抓重攻头写好稿,采写有分量的重点稿件、头题稿件,写出好稿,写出精品。驻站记者,身在基层,与新闻最接近,在出好稿、出重头稿方面优势突出。但驻站记者又容易受基层局限,站位不高,视野不宽。因此,驻站记者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局。驻站记者置身基层,要想到省委,想着党中央。记者站所驻的基层是全局的窗口。它贴近地方现实,但如果胸中没有全局的意识,是不能做到真正的贴近实际,也不能写出符合报纸需要的稿子来。“感觉了的东西,我们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因此,记者站必须及时把握中央的精神,才能对地方党委政府的一举一动有更深刻的感觉和理解。具体来说,驻站记者在胸怀全局的前提下,还应该培养新闻报道的宏观意识和主动意识。

驻站记者身在基层,但不等于新闻就在你的手里,还要有一种敏锐的新闻眼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生活,融入群众,及时地聚焦和捕捉海西建设大背景下大量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以及新成果、新典型、新经验,写出真正有分量、高质量的好稿、重头稿。驻站记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发展变迁,尽管最了解地方的情况,但也常有“身在此山中”的局限,缺乏全局性的把握,多少会受到偏于一隅的影响。对于省报驻站记者而言,宏观意识起码是立足于全省;而中央报刊驻站记者的宏观意识,则起码要胸怀全党全国。要尽量避免小题大作。大题小作甚至忽视不作。这种宏观意识的培养需要驻站记者在平时要多保持与编辑部的联系,认真学习中央、省市的方针政策,了解上级的工作部署,既深入地方,又跳出地方。锻炼用全局的意识来思考、研究问题。

以稿立站,必须密切与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

以稿立站,要求驻站记者必须密切与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

记者站除按照报社的要求搞好报道外,还要依靠地方党委的支持搞好宣传报道,报社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所以记者站与地方党委、政府应建立起一种工作上的默契。这就要求记者站主动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联系与沟通,充当好报社与地方联系的窗口、桥梁。发挥好这一作用,也是记者站攻关、协调和运作能力的体现。

一个有作为的记者站。可以在报社与地方之间,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应该在这方面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便于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工作在基层的各级领导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比较深刻。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既可以得到各种准确的信息,了解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思路,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地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同时,驻地记者在与领导的联系接触中,还可以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增强自己的才干,更有利于防止新闻报道中出现各种偏差。

记者站要经常思考如何将编辑部的报道思想、版栏定位、写稿要求与当地的报道题材或线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当地的新闻资源与本报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经常思考怎样表达主题、选角度、写导语、制作标题等。使之达到最好效果。这样就可以减少盲目,做到有的放矢。

以稿立站,必须着力报道驻地的重头戏

新闻稿如何写例8

建立和稳定一支新闻报道队伍,解决好有人办事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有人写稿,才能发稿,没有一支新闻报道队伍,新闻报道工作就无从谈起。内黄县委宣传部曾在1994年、1999年、2005年三次下发文件,制定加强新闻报道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各乡镇、各委局必须建立3~5人的新闻报道组,并由宣传委员、党委秘书和办公室主任担任组长,规定宣传部新闻科不少于4~6人、广电局专抓外宣的不少于4~6人。各单位为报道组提供办公室、照相机、微机、报纸、电话等必要的设施和条件。宣传部每年举办1~2次通讯员培训班和以会代训,推荐和组织骨干通讯员参加省、市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通讯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壮大一支爱写作、爱吃苦、有能力的新闻报道队伍。

建立和完善一套奖惩制度,解决好有钱办事、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每年全县发稿有一个总目标,市级发多少、省级发多少、部级发多少、一版头题发多少、长篇发多少,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并把这些任务分解到新闻科、广电局、乡镇和委局。然后制定奖惩制度,半年一通报,排名站队,年终奖惩,数量超额的怎么奖,完不成的怎么罚,宣传部制定了奖惩细则,各单位对通讯员也分解任务,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奖励,要奖得让那些不干事的人眼红;罚,要罚得那些干不成事的人心疼。钟声不灵政策灵,政策调动积极性。人的积极性是巨大的、无限的,只要奖惩分明,奖惩兑现,人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十几年来,宣传部新闻科采取量化目标管理,实行“月评月奖”制度,几名同志较着劲地写稿、发稿,一直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状态。

加强新闻调度,调动三个方面的积极性,解决好新闻选题、多写稿、写好稿的问题

宣传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新闻调度会,邀请县委办、政府办、广电局、乡镇委局的通讯组长参加,汇报情况、交流经验,研究上级党报的报道要点、报道特点、栏目要求,研究县内工业、农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闻亮点,选择题目、制定报道提纲,下发报道意见。调动新闻科、广电局和广大业余通讯员三个方面的积极性。新闻科的同志是新闻专干,全县的情况他们吃得透,上边的情况了解得多,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要多上头题,多上大块,多上大报,解决好“优”的问题。广电局人员多,队伍整齐,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要拿出专业水平,多上大台、多录制有影响的专题节目。调动广大业余通讯员的积极性。就是要形成“遍地开花”之势,解决好“多”的问题。宣传部每月印发一辑《内黄新闻外宣剪报》,把发表的新闻稿件收集起来,发给大家,以鼓舞全县新闻报道工作的士气。

攀亲联姻,与报社编辑记者交朋友,解决好有针对性地写稿和上报命中率的问题

办好一张报纸,不仅需要报社的一支编采队伍,重要的还要依靠广大通讯员为他们提供大量的、优质的、来自基层的新闻稿件。但是,基层通讯员往往弄不清报社需要什么样的稿件,写好了也不知道发给哪些编辑、哪个版面,随便发过去,老是不见“响”。这就需要基层通讯员主动出击,加强同报社编辑记者的联系问题、沟通问题,攀亲联姻,同报社的编辑交朋友。几年来,我们采取的办法有:一是积极邀请报社记者到我们县采访,如利用春季的“二帝祭祖节”、秋季的“红枣文化节”,邀请一批记者参加,或者是县里有什么大的动作要发长篇稿件等,都请记者过来,让他们亲自感受县里的实际,了解基层,通讯员也好利用这些机会,增强同记者的感情。二是带领基层通讯员主动到报社送稿,与编辑记者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亲耳聆听编辑们对稿件的选题、角度、写法等技巧方面的教诲。这样一来二去,报社了解了基层,基层也了解了报社,写出的稿子,针对性也强了,命中率也高了,编辑们信任你了,还会经常给你吹风,向你约稿。

新闻稿如何写例9

中图分类号:G2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310-01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所承担的宣传报道任务更重了。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笔者认为,企业宣传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基层通讯员队伍在新闻宣传中所发挥的主力军作用,培养好基层通讯员队伍。

通讯员队伍是企业宣传的主力军

一、通讯员作为企业宣传工作中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1.通讯员是企业的信息传递者。通讯员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单位文件指示的宣传解读,以及根据上级要求所作的本企业信息汇报,无疑会促进企业与外部信息交流的畅通。企业领导的决策、指令需要通讯员加以宣传解释,以便基层单位更加迅速准确地贯彻落实;基层单位的一些创新的思路、好的经验等也需要通讯员及时传递,保持企业内部信息的畅通。

2.通讯员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技术竞争逐步转向人才和文化的竞争。而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如何将企业文化的理念、精髓和内容导入员工的头脑中,宣传引导至关重要。通讯员在企业宣传部门的引导下,在日常写稿投稿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渐认同企业文化,并通过自己的新闻稿件、文艺作品进一步传播,有利于营造企业文化的培育氛围,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3.通讯员是企业对外形象的塑造者。良好的企业形象是由外形、内质两个方面构成的。企业的外形是人们看得见的“硬件”,如现代化的办公楼,花园式的工作场所,鲜明的企业标识等。内质则体现在企业规范的业务流程、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优秀的经营业绩、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及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等方面,这些可以统称为“软件”。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展示企业光艳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展示企业内在的鲜活。要展现这些内质,离不开通讯员与媒体的合作,通过新闻和文艺作品宣传企业亮点、展示企业风貌,逐渐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4.通讯员是企业历史的记录者。企业从诞生、发展、壮大,到辉煌的顶峰,当企业想要回顾自己的发展轨迹总结经验时,却发现没能适时地记录下企业发展的过程,该是多么的遗憾。如果我们把企业管理者、生产者看作企业历史的创造者,那么,通讯员则是企业历史的记录者。他们通过文字、图片,及时捕捉企业发展中涌现的优秀人物和事迹,记录重大活动,为企业留下珍贵的记忆。

通讯员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所承担的神圣职责,才能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用心地投入到企业宣传工作中去。

二、培养通讯员队伍应打“组合拳”

1.发展通讯员,建立新闻宣传网络。企业宣传部门要想把本单位新闻宣传工作做好,就需要建设好通讯员队伍,建立好新闻宣传网络。事实证明:哪个企业通讯员队伍抓的好,新闻宣传网络建的好,这个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就做得好。企业宣传部门要时刻掌握本单位哪些人有写作特长,一旦发现有这样的人才应主动去支持、鼓励、引导他们,尽可能把他们吸收到通讯员队伍中来。同时,企业还要建立通讯员宣传报道网络,制定必要的考核制度和管理规定,使基层通讯员能够经常和宣传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宣传部门在发展通讯员时,应坚持做到不论身份,不讲文凭,不分性别,不限年龄等,要不拘一格广纳贤才。

2.培养通讯员,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由于企业媒体受到版面、稿件数量的限制或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基层通讯员的稿件有时发表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企业宣传部门在工作中,应将提高基层通讯员的写作水平放在首位。对热心写稿的通讯员,宣传部门在采访和写作上应给予帮助和指导,经常向他们通报上级或本单位近期的宣传报道重点,为通讯员想思路、出选题,指导他们如何去写稿、改稿和投稿,并通过多种渠道让他们参加各种文化基础和新闻专业培训班,以培养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3.激励通讯员,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基层通讯员在工作中既要干好本职工作,同时又要占用自己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写作。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面对众多不合作、不理解、不支持等方面的压力去采访、写作,因此,通讯员干好这份额外的工作并取得一些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时,他们更需要一种理想信念和宣传部门的鼓励作为支撑。所以宣传部门在培养、发展通讯员时,应争取企业党委、行政的支持,拿出专项资金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基层通讯员进行奖励。另外,在政治待遇上,企业要像表彰先进工作者那样对先进宣传单位、优秀通讯员进行表彰。在评选先进、评聘职称等方面给予基层通讯员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可以使他们具有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4.保护通讯员,为他们做坚强后盾。保护通讯员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基层通讯员的写作积极性。企业宣传部门应该是基层通讯员的“家”,是他们温馨的港湾,应该时刻为他们着想,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一些基层通讯员在写作中,由于掌握的信息较少和所处的位置、角度的局限,写出的稿件有时会出现表达不清、内容不完整或用词不当的地方,这可能会引起一些领导或上级宣传部门的不满和少数人的冷嘲热讽。这时,如果宣传部门处理不当,将会严重伤害基层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甚至以后再也不写稿了。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一种正常现象,每个基层通讯员在初次写稿时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基层通讯员这时不必惊惶失措和害怕;宣传部门不要过于批评通讯员,而是应该从保护通讯员写作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在提高通讯员采访和写作能力的同时,明确指出稿件中存在的不足。通讯员在写完新闻稿件后,一定交给相关领导审核把关,在确认没有问题后,再向新闻媒体投稿。

我们相信,只要企业宣传部门充分认识基层通讯员队伍在新闻宣传中所发挥的主力军作用,在培养基层通讯员队伍上多下功夫,不断提高基层通讯员的写作水平,逐步完善新闻宣传制度,建立健全新闻宣传网络,那么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就能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新闻稿如何写例10

通讯员要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党报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多为党报采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稿件,提高稿件的竞争力。在党报上,政策解读性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释性的、事件分析性的、重大问题揭露性的报道多了起来,这些深度报道信息量大,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政策和理论水平,具有宏观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拥有快速整合资料的能力,需要站在权威和公众的角度进行报道。通讯员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采写这些报道确实有难度,难以与具有专业素养的编辑记者竞争。但是党报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报道,尤其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三贴近”的报道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提出的重要原则,是新闻报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为此,通讯员要在媒体记者不可能触及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情况下,利用自己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人熟、地熟、情况熟,对群众离得近、看得清、摸得准的地域和时空优势,多采写一些人民群众在贯彻落实方针政策中出现的新事物、新典型的报道;多采写一些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报道;多采写一些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他们的意愿、诉求和呼声的报道,多抓多捕“活鱼”。这种充满“草根味”的、带有原生态性的新鲜活泼的新闻,既可以满足党报的需要,也可以使通讯员在媒体记者剩余的空间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展示才华,有所作为,大有作为。此外,通讯员还可以利用与当地新闻事件发生地距离近的有利条件,对突发事件和实效新闻及时介入,抢抓报道先机,以快取胜,提高稿件的采用率。

党报通讯员要在新时期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就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党报编辑部及编辑、记者的联系和沟通。要及时了解党报在一个时期的报道思想和重点,以便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写稿件,减少为党报写稿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本地、本单位发生的重要情况和重大新闻线索,要及时反映给党报,做到信息共享。通讯员还应积极参与党报编辑部门策划的重要报道,认真协助编辑、记者完成诸如事件介绍、材料搜集、提供素材以及部分撰稿等工作。这既可以扩大通讯员的报道面,也能够使其在实践中向编辑、记者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党报力求做到新闻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群众性、可读性相统一,对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改进和发展,不仅消息、通讯、评论等常用新闻体裁的写作从标题制作、导语写作、背景交代、引语运用到主体安排、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还随着各种媒体的相互渗透、借鉴和兼容,逐渐生成了诸如目击式现场新闻、散文式新闻、故事性新闻、消息和小通讯兼容的新闻特写,介于报告文学和通讯之间的新闻纪事和新闻分析等不拘一格的新的新闻品种。为此,通讯员要在打好新闻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现代新闻写作技巧,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突破、求新求变,采写出既导向正确、内容丰富,又形式新颖、文采飞扬,吸引读者的新闻作品。这样的新闻作品,就会受到党报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