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4 15:38:35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例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14-03

当前,高等教育已从重视规模发展转向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技术基础课,是机械、近机械和非机械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工科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工程训练在要求学生学习工艺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高校的工程训练都是从金工实习发展起来的,各实习工种之间彼此独立,没有工艺上的关联,各工种加工出来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零件,没有形成能实现一定功能的具体的作品或部件,导致实习结束学生仍不理解零件的技术要求、公差要求和装配工艺。可以说,以前的实习模式注重的是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新时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为例,介绍了改革和创新工程训练方法的前期条件准备,详细阐述了将以单个零件加工的训练模式改为面向作品制作的综合创新实训模式的步骤,并分析了其效果。

一、现状及问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每年接受校内外实训学生3000多人。现有的工程训练课程有工程认知实习、工程训练Ⅰ、工程训练Ⅱ。这3门课程分别针对非机械专业、近机械专业、机械专业,实习时间分别是1周、2周、4周。其训练过程均是把一批学生分组后按工种轮换实习,每个工种练习加工彼此不关联的零件,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课程学生在各工种实习时间不同,加工操作熟练程度不同。

这种实习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训练模式陈旧,实践方法没有创新性;二是没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实习时间进行有效合理安排,实习过程单调,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综合创新内涵及前期条件准备

综合创新工程训练不同于工程认知实习,也不同于工程技能训练。工程认知实习强调大工程背景教育,工程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而综合创新工程训练的特定目标则致力于创新精神、工程应用综合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面向作品制作的综合创新工程实训是安排在工程训练中进行的一项综合创新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前一阶段在工程训练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已有的工程知识,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产品,使学生获得较完整真实的工程经历。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工程实训不能再沿袭以往的教学思维,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此,在加强硬件建设和文化氛围建设的同时,必须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好教学内容,改革旧的训练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获得更加高效的训练效果。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第一,培养理念。根据培养定位目标,着眼于从大工程理念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工程人才,使之一定程度上具有以下九种能力: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考虑环境影响的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第二,教师要求。教师的引导与积极参与学生的创新实践非常重要。在实习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多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对于优秀的创新作品,可指导学生申请专利。同时,注重教研结合、教学相长。

第三,设备购置。利用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契机和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举措,积极创造条件申请经费,购置新教学设备,并注重设备的数量和种类。

第四,教学内容组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特别是数控工种(如数车、数铣和加工中心)和特种加工工种(如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及快速成型制造)的内容组织。

第五,教学方法、手段。充分运用数控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结合前期教改成果运用WAP技术打造的“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工程实训平台”,达到“人手一机”的实训效果。

第六,实训模式。将现有的训练模式改为面向作品制作的综合创新工程实训模式。

三、综合创新工程实训组织实施

本文以4周实习时间的机械专业学生实训课程一工程训练的组织实施为例,对综合创新的实训的组织实施进行探讨。

改革后的实训全过程为:前2周进行工程技能实训、调研选题、评审立项、撰写结构方案设计报告和工程管理报告、具体设计、审核图纸和撰写工艺方案报告(除工程技能培训安排在课间时间进行外,其余各步骤均安排在课外时间);后2周进行加工装配、撰写成本分析报告、成果答辩(除加工装配和成果答辩安排在课间时间进行外,其余各步骤均安排在课外时间)。教改前后时间安排与模式比较参见表1。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工程技能实训。按实习工种数目,分组实施操作技能实训,时间为前2周。其实训模式与工程训练相同,但在实训过程中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如中心搭建的“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工程实训平台”开通后能使学生获得“人手一机”的实训效果,大大提高了实训效率。尤其使数控工种从以前的注重编程技巧和输入中解放出来,转变为更多的实际加工操作。

第二,调研选题。实训一开始就以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综合创新小组,每组4~7人,分组名单上报中心备案。选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阶段,是创新实践的起点、难点。中心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调研提出一个选题,选题要有创意、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工程背景,其难易程度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同时考虑中心的加工条件(至少使用3种以上比较典型的加工方法,也不能超出中心的现有加工能力)。

第三,评审立项。学生分组名单报备后,中心成立3名教师(来自不同工种)组成的指导组若干组。在选题截止前由教师组分别对指导的综合创新学生小组进行选题论证,筛选立项选题。论证答辩时,答辩同学需简要论述选题作品的结构、原理和功能,同时回答教师组的提问,对选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最终由教师指导组评定每组最有创意、功能定位合理、中心条件可实施的选题作为立项选题,并给出指导性修改意见。

第四,撰写工程管理报告和结构方案设计报告。由选题立项的同学担任其综合创新小组的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深入讨论选题的设计思路和结构、原理,撰写结构方案设计报告。讨论小组人员分工、生产过程组织、计划进度等,撰写出工程管理报告。

第五,具体设计。创新小组方案确定后,进行相关计算与选型、画出零件图、总装图。具体设计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应加强沟通,指导老师应充分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同时做

好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

第六,撰写工艺方案报告。以立项选题中较复杂、重要的零件为例,组长组织其成员详细讨论其加工工艺后,撰写出工艺方案报告。

第七,加工、装配。指导老师审核工艺方案后,创新小组便可进行加工、装配环节。此环节要求指导教师和各工种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允许代为操作,以加强学生对前期的技能实训综合运用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第八,撰写成本分析报告、整理答辩材料。收集、统计前期的数据记录(包括材料成本、机时成本、劳务成本等),撰写成本分析报告。按照“综合工程训练报告”统一模板顺序装订封面、目录、工程管理报告、结构方案设计报告、工艺方案报告、成本分析报告和附录零件图及总装图,培养学生整理技术文件的能力。

第九,制作成果答辩。实习最后一天以教师指导组为单位交叉进行创新作品答辩。根据作品创新性、社会价值、综合工程训练报告的撰写、临场答辩的表现等多个方面给出综训成绩。根据综训成绩在工程训练中心内部推优,并给出院一级的纸质证书。推优的作品推荐参加机械类的各级大赛。

四、综合创新工程实训实施效果

两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3批次、近500名机械专业学生进行了“综合创新工程实训”,制作作品86件。作品推优参赛获部级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自治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面向作品制作的综合创新工程训练模式引起了实习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第一,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培养了创新能力。在综合创新训练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积极引导的方式进行。因为是学生自主选题,过程是主动的,所以学生实习目标明确,思维活跃,创新的积极性更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更高效。

第二,培养了学生理论和实际结合、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整个设计、加工、装配过程中,学生要把多种工程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比如在设计图纸中零件之间的公差关系、精度要求、装配关系及加工要求,必须和生产实际中的设备、经济精度等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制作目标。另外,通过作品的设计、加工、装配和工程训练报告的撰写,为学生创造性、综合性地运用所学工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提供了机会,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例2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4102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工艺设计、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的操作、产品质量检测等等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综合实训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为学生今后能在上述岗位上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支撑。如何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对该门课程构建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的组合系统,通常具有目标、内容和过程三个要素。因此,机制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体系也可由目标要素、内容要素(结构要素)和过程要素三大部分构成。

1机制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

综合实训是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前的一门综合型设计与实践训练课程,安排在大学教学的最后一学年,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训的开展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和创新。同时综合实训的训练项目也要不断的推陈出新,要以项目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也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并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生产的能力。

2机制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结构要素

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在其结构形成过程中,应确立起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形式。针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构建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结构形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教学重点应该转移到强化应用上,同时实训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据较大的比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其二,综合实训的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能够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串起来。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中,各类专业课中的实践课都是根据相关课程分布在各个学期中进行的,相应的实验内容比较单一,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也不够,不够系统,学生只能做一些验证性的试验。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故在设置实训内容的时候必须将各个单一工种用产品串接起来,这样的话学生得到地就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具有完整过程的工程概念,在综合设计与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本报告可对机械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和制造技术实习进行一次全面总结。结合以上所提到的问题,针对本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故建议构建如下的结构形式:以小班为单位,自主选择实训产品,项目要求难度适当、与机械相关。在产品确定之后,再将学生以实训产品的主要零件分成若干小组,保证每个小组中的每个学生至少负责一件以上的零件设计制造,每个小组分别完成自己的实训任务,最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产品的验收。以产品研制的四个过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试制、分析总结),将综合实训也分为相应四个阶段。下表为主要实训阶段及教学要求。

表1实训的四个阶段

序号1实训

阶段1主要内容1基本要求1涉及课程11产品

设计1针对某选定的实训项目设计出完整的产品工程图和相关技术参数11、选择一个原理结构最优,又符合实际加工能力的方案作为选定的产品

2、严格按照工程实际要求完成装配图1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CAD/CAM21工艺

设计1设计相应零件的工程图,工艺规程设计,编制出零件制造的工艺文件11、分析产品装配图,了解所设计零件在产品中的位置和功用,对该零件提出技术要求,分析其主要技术关键和应相应采取的工艺措施

2、工艺审查,拟定工艺路线,确定各工序所用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

3、编制工艺文件1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1加工

试制1操作机床验证本人所编工艺工序、按分工、逐步加工实训零件11、熟悉工艺文件中选定的机床设备的操作、听从指挥、严格按照要求,安全操作机床

2、按照本人所编工艺文件,逐步加工实训零件

3、对于数控机床应进行数值计算,逐断编写零件加工程序单,并输入CNC装置的存储器中,再进行加工1金属切削机床、数控机床、数控加工编程41组装调

试及分

析1组装调试实训产品、实训报告撰写11、对加工出的零件进行质量检测、如尺寸检测、形位误差、粗糙度的检测等等

2、以班级为单位将实训产品装配组装

3、整理实训报告:装配图、工序卡片、技术问题、处理结果及个人体会1产品质量检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机制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过程要素

课程体系过程要素是从动态角度来看课程体系的要素构成,具体包括课程体系实施和评价两个部分。关于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学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具备实训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借助社会力量,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合理选择校内或校外实训场地,以确保实训环节的正常进行。同时,指导老师是保证综合实训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要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同时学生和教师可以采取双向选择原则。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以往在考核学生的实践环节时一般更注重结果,指导老师通过批改实习报告、到课率及现场操作来考核学生,但是综合实训课程相对于以往的实践环节来说,过程持续时间更长,指导老师不能随时盯着每个学生,这就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放松自己,平时不好好钻研,到最后要交成果的时候敷衍了事、实训报告也会存在少许抄袭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格的学生评价体系。与一般的实践环节一样,综合实训的成绩还是按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级等次单独记入成绩档案,而等级的评定不再是仅仅通过实训报告、现场操作来进行,还要增加答辩环节,具体操作是通过学生陈述自己的设计过程及现场老师提问来给出相应的成绩,如果说答辩成绩不合格,那么整个实训成绩也不合格,也就是说该环节具有一票否决制,增设这一环节并加大成绩比例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设计的产品完全理解掌握。整个评价过程可以由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这样不仅可以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可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虽然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但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教师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教师评价体系。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训各环节中教师应明确遵循的质量标准及要求,再由实践教学督导员进行全程监督检查,除了要检查实践教学的完成情况外,还要重点检查教学质量,再结合学生评教结果,以及同本人见面,最终为指导老师进行打分评价。该评价结果将被纳入年度考核之中。

4结束语

本文根据机械制造专业的培养方案,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构建了机制专业综合实训的课程体系,旨在更好的解决该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确保通过综合实训、学生能够真正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登明,刘亚磊,刘明尧.提高机械类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6,(02).

[2]李大磊,李锋,张建立.机械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7).

[3]于化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2325.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例3

医疗器械是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获得市场准入,和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相关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和其他物品lll。医疗器械不良事件(Medical Device Adverse Event,MDA)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通过加强医疗器械上市后的监测和管理,控制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地使用。我院自2011年以来,逐步提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的认识,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断提高对此类风险的控制及管理水平,为保障医患安全、减少医患伤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

医疗器械作为医疗、科研、教学等活动的物质基础,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由于医疗器械上市前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受医学伦理、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存在研究时间短、试用例数少、对象范围窄、人群选择偏倚等问题,导致医疗器械的潜在问题只有在产品投入市场、大量人群长期使用后才可能被发现l引。目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1产品固有风险 由于科技水平、认知能力和制作工艺等因素的限制,医疗器械研发过程存在目的单纯、考虑单一、设计与临床实际不匹配、应用定位模糊等问题,造成设计缺陷;由于制造原材料存在生物相容性、放射性、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降解等潜在问题,存在人体使用安全性问题;部分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复杂,需与其他医疗器械协同使用,医生对新的医疗器械熟悉程度等造成的临床应用风险。

1.2产品性能故障或功能丧失 医疗器械使用者按照产品性能规范要求下使用时,医疗器械发生故障或损坏,不能按照预期的意愿达到所期望的功能。

1.3产品标签或说明书错误 生产企业提供的医疗器械标签、使用说明书存在错误或缺陷,产品标志或说明书不明确导致临床使用者错误操作,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2.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2000年国务院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08年国家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械[2008]766号),2014年国务院第39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进一步加强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医疗机构是患者集中就医和设备使用频次最高的地点,也是开展我国药械安全性监测工作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院在医院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对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完成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

2.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按JCI认证要求,我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由医院质控办牵头成立了院级不良事件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医院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共涉及14种不良事件,包括:医疗器械、医疗事件、药品事件、护理事件、输血事件、院感事件、行政及其他、公共设施、治安消防、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工程安全、职业暴露、生物安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工作组由设备处负责,职能院长、设备处处长和物资科科长主管。①制度完善:制定《医院医学装备委员会工作制度》、《医疗设备,器械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器械召回管理制度》、《医疗耗材管理制度》、《高值耗材管理制度》、《t疗耗材索证、查证制度》等相关制度。②建立覆盖全院的监测体系:不良事件工作委员会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不良事件培训,医院不良事件网络报告系统对全院员工开放,每位员工均能通过登录个人OA,填报所有类型的不良事件。③激励机制:对不良事件的上报行为采用只奖励不处罚的机制,上报不良事件的报告人按填报例数进行经济奖励,每例50元,提供重大改进方案或被医院采纳者实行一次性1000元奖励。

2.2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遵循可疑即报原则和濒临事件原则。临床医务人员发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首先停止使用该器械,尽快对受伤者进行治疗救治,保留、封存不良事件产品;病情稳定后,登陆医院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以时间为线索陈述事件过程,完善相关资料;该报告自动流转到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经审核无误后自动流转到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工作组;由设备处组织不良事件处理专家组对不良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处理建议,同时告知供应商和生产厂家,要求工程师到临床收集资料,对问题器械进行检测、分析,并将分析报告及整改措施以书面形式回复到我院不良事件工作组;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厂家分析报告,我院对发生问题的器械采取暂停使用、观察使用、换批次使用、更换品牌四种院内处置方案;如需重新进入临床使用,须经国家、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复后方可使用;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工作组将本事件的所有资料上报国家不良事件监测系统,见图1。

2.3不良事件的评价和控制 将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发明的鱼骨图分析法应用于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经常由多个因素引发,使用鱼骨图分析法有助于明确问题的实质内容,关注产生不良事件的各种原因;通过根因分析,发现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全面的防范控制措施,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我院定期对上季度侔度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对发生率较高的不良事件运用鱼骨头分析法进行调查,发现根本问题,找出改进方法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为我院医疗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发挥重要作用。

3.工作过程遇到问题及提升

3.1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培训 按照现有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我国医疗器械分43个大类、259个亚类,涉及化学、物理、机械、材料等相关学科交叉应用,技术水平高、技术领域广,致使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复杂、分析评价工作难。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及风险控制理念的推广相对较少。虽然国家已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但由大数据带来的预警机制尚未体现。因此,我们将继续加强不良事件监测培训工作,加大监测信息的搜集,扩大监测工作的影响力,提高对医疗器械风险的认识,满足公众和相关工作者的信息需求。

3.2关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对儿童特殊群体的伤害 我院作为三级甲等儿科专科医院,儿童是我院就诊服务对象。由于儿童没有判断力,病情变化快,其不能准确或完全表达身体的不适,在诊疗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我院医务处、护理部和设备处三部门多次联合开展新耗材和耗材使用技术培训会,切实提高医疗器械和耗材的操作能力,降低耗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和风险。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例4

2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2.1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制定有关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方针、目标、制度,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坚持安全高效、保障施工原则,并重视对相关经验的总结,收集有关人员对施工机械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健全与完善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推动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同时,落实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的奖惩、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与奖励、考核相联系,以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定期对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进行批评和表扬,使相关人员认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目标,把握方向,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2.2重视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安装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高素质的安装和管理队伍

培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问题讨论、技术交底、案例分析、工作总结、学术交流等,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培训方式,提高安装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做好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安装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3加强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

做好保养和维护有利于保证施工机械设备完好,处于良好的工作性能,也是进行机械管理的基础。具体要求为运行要科学,使用要合理,保养要经常,修理要及时,全面加强保养和维护,促进施工机械更好的运行和工作,充分发挥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作用。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例5

一、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创新欲望

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素质与重点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与省属本科院校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较大,部分学习较主动的学生也容易被大环境同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提不起来。为了更好将大赛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以赛促学,我们进行了如下举措:

(一)成立机械创新协会当今大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厚,但对社团活动却情有独钟。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实施过程中,学院利用学生心理作用于2008年成立了机械创新协会,吸引了一批对机械创新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以科研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创新课题讨论、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小产品制作、基本加工技能培训、学术报告等。实践活动中,教师以创新理念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拓宽了机械创新基础知识面。

(二)建立专用实验室固定的实验场所是顺利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在实验楼建立专门实验室供学生使用。此实验室由机械创新协会管理,配备专门指导教师和常用加工工具如老虎钳、扳手、电锯、小型钻床等,并与学院实训中心建立联系,利用实训中心现有设备进行机械零部件加工并完成创新小产品的制作。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避免了受常规实践教学的干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和专业讲座针对机械爱好者定期开设系列讲座如:机械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机械制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传感检测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单片机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涉及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测试技术、控制理论等专业技术方面知识。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有一类报告是由学生自己主持的,由已毕业返校的校友和参加过往届比赛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经验,并对学弟学妹提出期望和告诫。系列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开设,拓宽了学生的基础,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以赛促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关键,优秀的指导教师不仅应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是2001年组建的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不太合理,年轻教师居多,这些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参加教学和管理工作,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有欠缺。机械创新设计比赛周期很长,从项目创意、立项、方案设计、具体零部件设计、加工制作、试验调试到参赛答辩准备等工作,需要指导教师长时间关注指导项目,并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学院在教师培养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一)加强教师培训江西理工大学历来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水平。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安排《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传动》等课程教师参加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通过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法,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来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鉴于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较差等因素,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联系实习单位,送教师到工厂和企业进行实地培训,专门针对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等专业操作进行培训。另外,还与本地的多家机械加工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定期派教师到生产一线去进行实践,并在合作单位与工人师傅共同指导完成《机械加工工艺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实验教学现如今大学教育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因此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学校的建设水平。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丰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6-7]。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实验室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形成有较强工程背景的教学环境,使直观式教学、现场式教学方式的采用如鱼得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通过一系列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实训项目,以及采用大量的源于生活、源于生产一线的案例,使教学内容注入更多的工程因素,达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在课程建设中对实验室进行扩充,在原有传统机械零件模型和机构模型基础上,进行机构创新、轴系创新、机械系统创意组合和慧鱼创新设备的购进,在试验内容上,增加机构创意设计、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机械传动综合实验等。

(三)建立教师工人相结合指导模式鉴于教师、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参赛模型或实物制作过程比较困难这一问题,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工人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习环境的投入上比较大。学院有完整的金工实习工厂,其中包含了机加工的全部工种:钳、车、焊、热处理和数控机床加工,并配备经验丰富的生产工人进行实习指导。利用学院现有优势,在参赛初期的选题和方案设计阶段由教师指导完成,在模型或样机的加工制作阶段,由教师和工人共同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和参赛样机的装配。

三、以赛促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每两年一次,不利于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难以保证每届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比赛筹备时间太长,从题目的公布到参加地区预赛要一年多时间,容易与正常的课程教学相冲突;大赛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作品的设计、制作场地易与教学相冲突;大赛对学生知识面要求很广,涉及的课程多,包括力学系列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电工电子、计算机控制、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机械加工工艺等,学生在低年级没有掌握好大赛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了完成比赛任务临时抱佛脚,却又耽误了新课程的学习,高年级学生又忙于考研和找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大赛。针对这一问题,杨叔子院士在《再论机械创新大赛很重要》的报告中已经提出“:这一大赛不是可有可无,建议纳入个性化教学计划,并从体制上加以保证。”鉴于此问题,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我们已完成省教改课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机械专业人才的综合课程设计改革”(课题编号:JXJG-06-84-1)和校级教改课题“以创新设计大赛为切入点的《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通过两课题的研究在原有教学计划基础上,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综合课程设计改革[8],将机械专业09级教学计划中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分别改为机械创新设计(一)、(二)、(三),使之成为连续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在课题的设置上,增加创新专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机械创新设计》选修课程,开设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环节,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在10级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为期一周的《机械创新实训》实践环节,该实训是基于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和机构创新组合平台开展的,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例6

    一、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创新欲望

    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素质与重点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与省属本科院校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较大,部分学习较主动的学生也容易被大环境同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提不起来。为了更好将大赛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以赛促学,我们进行了如下举措:

    (一)成立机械创新协会当今大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厚,但对社团活动却情有独钟。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实施过程中,学院利用学生心理作用于2008年成立了机械创新协会,吸引了一批对机械创新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以科研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创新课题讨论、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小产品制作、基本加工技能培训、学术报告等。实践活动中,教师以创新理念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拓宽了机械创新基础知识面。

    (二)建立专用实验室固定的实验场所是顺利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在实验楼建立专门实验室供学生使用。此实验室由机械创新协会管理,配备专门指导教师和常用加工工具如老虎钳、扳手、电锯、小型钻床等,并与学院实训中心建立联系,利用实训中心现有设备进行机械零部件加工并完成创新小产品的制作。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避免了受常规实践教学的干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和专业讲座针对机械爱好者定期开设系列讲座如:机械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机械制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传感检测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单片机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涉及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测试技术、控制理论等专业技术方面知识。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有一类报告是由学生自己主持的,由已毕业返校的校友和参加过往届比赛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经验,并对学弟学妹提出期望和告诫。系列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开设,拓宽了学生的基础,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以赛促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关键,优秀的指导教师不仅应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是2001年组建的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不太合理,年轻教师居多,这些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参加教学和管理工作,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有欠缺。机械创新设计比赛周期很长,从项目创意、立项、方案设计、具体零部件设计、加工制作、试验调试到参赛答辩准备等工作,需要指导教师长时间关注指导项目,并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学院在教师培养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一)加强教师培训江西理工大学历来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水平。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安排《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传动》等课程教师参加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通过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法,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来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鉴于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较差等因素,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联系实习单位,送教师到工厂和企业进行实地培训,专门针对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等专业操作进行培训。另外,还与本地的多家机械加工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定期派教师到生产一线去进行实践,并在合作单位与工人师傅共同指导完成《机械加工工艺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实验教学现如今大学教育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因此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学校的建设水平。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丰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6-7]。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实验室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形成有较强工程背景的教学环境,使直观式教学、现场式教学方式的采用如鱼得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通过一系列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实训项目,以及采用大量的源于生活、源于生产一线的案例,使教学内容注入更多的工程因素,达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在课程建设中对实验室进行扩充,在原有传统机械零件模型和机构模型基础上,进行机构创新、轴系创新、机械系统创意组合和慧鱼创新设备的购进,在试验内容上,增加机构创意设计、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机械传动综合实验等。

    (三)建立教师工人相结合指导模式鉴于教师、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参赛模型或实物制作过程比较困难这一问题,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工人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习环境的投入上比较大。学院有完整的金工实习工厂,其中包含了机加工的全部工种:钳、车、焊、热处理和数控机床加工,并配备经验丰富的生产工人进行实习指导。利用学院现有优势,在参赛初期的选题和方案设计阶段由教师指导完成,在模型或样机的加工制作阶段,由教师和工人共同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和参赛样机的装配。

    三、以赛促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每两年一次,不利于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难以保证每届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比赛筹备时间太长,从题目的公布到参加地区预赛要一年多时间,容易与正常的课程教学相冲突;大赛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作品的设计、制作场地易与教学相冲突;大赛对学生知识面要求很广,涉及的课程多,包括力学系列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电工电子、计算机控制、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机械加工工艺等,学生在低年级没有掌握好大赛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了完成比赛任务临时抱佛脚,却又耽误了新课程的学习,高年级学生又忙于考研和找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大赛。针对这一问题,杨叔子院士在《再论机械创新大赛很重要》的报告中已经提出“:这一大赛不是可有可无,建议纳入个性化教学计划,并从体制上加以保证。”鉴于此问题,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我们已完成省教改课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机械专业人才的综合课程设计改革”(课题编号:JXJG-06-84-1)和校级教改课题“以创新设计大赛为切入点的《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通过两课题的研究在原有教学计划基础上,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综合课程设计改革[8],将机械专业09级教学计划中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分别改为机械创新设计(一)、(二)、(三),使之成为连续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在课题的设置上,增加创新专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机械创新设计》选修课程,开设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环节,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在10级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为期一周的《机械创新实训》实践环节,该实训是基于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和机构创新组合平台开展的,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例7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及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国要和平崛起,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整个国家就离不开创新精神,整个社会就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目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社会的就业压力愈来愈重,但是整个社会急切需要的专业创新型人才缺口也不小,如何将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和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2007年,教育部提出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2012年,教育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挖掘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本文仅涉及探讨其中创新训练项目对机制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影响。

二、创新实训平台实施的现状分析

创新训练项目主要大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训平台旨在整合校内师资力量、实训资源,打造服务学生的实训平台,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1.创新实训平台对机制专业的必要性。

机械工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是设计、生产和制造出种类众多的各式基础的零件;其次是将这些零件按照规定的工艺要求装配组成一个完整系统。要获得完整机械产品,如汽车、飞机、轮船等,还需要添加电器控制、液压传动等其他辅部件。因应各式不同的需求会对零件的结构、形状、精密度、强度有不同要求,按要求制造出合格的零件就离不开机制专业。事实上,大学本科中的机械制造专业称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的内容主要包含三大块: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械自动化,简称为机设、机制和机电。本文中机制专业是指大学本科阶段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而不作特别的细分。

设置制造专业目标在于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机制专业的学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单纯坐在课堂里是不可能掌握生产第一线的知识的,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进入生产实践环节之中,才能深刻理解自己需要学什么,应该怎么做。大学生创新实训平台应运而生,及时满足了大学生的急切需求。搭建好的面向机制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实训平台运行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锻炼了众多机制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了自主学习能力,端正了学习处事心态。

2.创新实训平台对本专业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影响。

(1)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多,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提高。

按照创新训练项目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解决生产实际中面临的各式问题。学生取得相应课题后,首先需要自己设计、规划实验方案,探讨和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实施实验方案,撰写科学报告和进行学术探讨等内容。为了督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获得项目后,自行登录“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平台”,按照要求定期填报季度进展报告和年度结题报告。在规定的时间节点下,学生需要自我设计实验进度,学会自我管理,避免办事拖拉和敷衍了事,进而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管控能力。创新实训这一过程教会了学生如何做科研,如何在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交流协作能力获得提高。

面向学生搭建的创新实训平台,提供给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鼓励参与项目的学生借助实训平台进行创新,并支持学生带着创新成果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创新获得增强。

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训平台时,大多抱有自我追求新知识的强烈诉求,因为受到书本上基础理论知识的限制,使得其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展示,但是通过参加实训平台,学生将会获得极佳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得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充满实际意义。此外,因为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创新不再是无源之水,凭空想象,而是更加切实可行。

(4)学生规范化操作的意识增强,安全意识获得强化。

目前,在校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很难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少量安排了工厂实习,大多走马观花,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厂生产实际状况,大多数学生对工厂还存在一些神秘感,对工厂生产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等内容并不了解,甚至有学生觉得这些内容并不重要。学生在实训平台参与实习的过程,近似于学生参与工厂生产的过程,工厂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要求,学生在实训平台内都要严格遵守,只有树立高度的规范化意识和安全意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机械工程师。

3.创新实训平台对本专业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的提高。

(1)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激励教师在教研上追求更大的突破。

教师的教学方式既不是课堂上照本宣科,又不是简单的知识点重复,更不是填鸭式讲课。教学应该和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在课堂上增加新知识以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顺利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教师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进修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训项目时,就不只是简单地注满一杯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彻底燃烧学生拥有创意的小宇宙。

(2)促进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实训平台的过程,就是模拟将学生推向一线生产工厂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不一样的校园生活。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事先深入企业,与企业导师进行深入交流学习,以便对未来设计的创新实训课题项目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将企业课题带回学校后还需要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评估和科学处理,使得大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并在学习少许课外知识后就能够顺利完成这些项目,毕竟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也不能耽搁。

三、对于创新实训平台发展的思考

1.同一样的平台,不同样的任务。

实训平台是由多样化的生产设备构成的系统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任务,而不是简单局限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专业,可以是跨学科的、跨专业的任务,例如超精密制造中的化学机械抛光方法。具体设计化学机械抛光相关的训练任务时,指导老师可以通过传统的金属表面抛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晶体表面的镜面加工,这个看似简单的制造工艺中可以引申出若干机械的、物理和化学的科学问题,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涉及交叉学科的任务有很多,比如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绿色生产问题,机械制造工艺中的云数据平台建立问题,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控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开阔的视野,勇于创新,敢于面对问题,善于学习思考,解决面临的各式难题。

2.创新必须是源于真实的生产需求。

建立实训平台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创新,然而创新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如果没有相关生产实践,不少学生就会为应付期末考试,获得毕业学分而学习,这样的学习目标势必导致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期望值下降,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大学生创新实训平台带来了企业的需求,企业的需要就是实训的目标。通过实训可以培养学生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经由企业获得相关毛坯材料,指导学生加工出合格的成品,整个制作工艺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避免实训中敷衍了事的现象的发生。在严格的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白如何实现学以致用,凡事所作所为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么做,理由是什么。实训内容源于生产实际,实训过程中产生的创意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这样创新才能成为“有源之活水”。

四、结语

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实训平台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技术创新,进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与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创新实训平台提升本专业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优势,立足本土,服务地方发展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杨雄,周思柱,徐小兵.机械工程创新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332-333.

[2]杨雄,徐小兵,周思柱,张锦洲.开展创新实训培养创新意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0:217+229.

[3]陈长生.开设创新实训课程,切实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J].机械职业教育,2014,06:17-19.

[4]肖细梅.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层次[J].成人教育,2011,05:92-93.

[5]李耀富.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3,18:22-24.

[6]徐小兵,杨雄,王本德.多层次模块化机械工程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1:33-34.

[7]王帅.特种加工创新实训教学改革[J].电子制作,2013,16:165.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例8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据统计,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有1.12 亿。伴随老龄化过程中明显的生理衰退就是老年人四肢的灵活性不断下降,进而对日常的生活产生了种种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各种疾病而引起的肢体运动的病人也在显著增加,与之相对的是通过人工或简单的医疗设备进行的康复理疗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特殊群体已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治疗康复和服务于他们的产品技术和质量也在相应地提高,因此服务于四肢的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世界上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出于刚起步状态,各种机器人产品更是少之又少,在国内该领域中尚处于空白状态,临床应用任重而道远,因此对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科学意义。

目前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康复训练过程中,缺乏对关节位置、关节速度的观测和康复力的柔顺控制,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没有拇指的参与;感知功能差,对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和康复效果不能建立起有效地评价。本课题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实现手指康复训练的多自由度运动,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系统对人类自身的安全性和柔顺性,且具有体积小,运动的强度和速度易调整等特点。

课题的研究思想符合实际国情和康复机器人对系统柔顺性、安全性、轻巧性的高要求 。它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康复,研究一种柔顺舒适、可穿戴的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辅助患者完成手部运动功能的重复训练,其轻便经济、穿卸方便,尤其适于家庭使用,既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训练,又不增加临床医疗人员的负担和卫生保健。

综上所述,气动人工肌肉驱动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设计是气压驱动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在康复医学领域内的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是研究气动肌肉机构最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大学。

华盛顿大学的生物机器人实验室从生物学角度对气动肌肉的特性作了深入研究,从等效做功角度建模,并进行失效机理分析,论文制作力假肢和仿人手臂用于脊椎反射运动控制研究。

vanderbilt 大学认知机器人实验室(cognitive robotics lab, crl)研制了首个采用气动肌肉驱动的爬墙机器人,并应用于驱动智能机器人(intelligent soft-arm control, isac)的手臂。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贝克曼研究所对图像定位的5自由度soft arm 机械手采用神经网络进行高精度位置控制和轨迹规划。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设计了并联弹簧的新结构气动肌肉驱动器,可以同时得到收缩力和推力,并与工业界合作开发了多种用于不同部位肌肉康复训练的小型医疗设备。

英国salford 大学高级机器人研究中心对气动肌肉的应用作了长期的系统研究,开发了用于核工业的操作手、灵巧手、仿人手臂以及便携式气源和集成化气动肌肉,目前正在研究10 自由度的下肢外骨骼以及仿人手的远程控制。

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tituted national dissidences appliqués, insa)研究了气动肌肉的动静态性能和多种控制策略,目前正在研制新型驱动源的人工肌肉以及在远程医疗上的应用。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制作了新型的折叠式气动肌肉用于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实现了运动控制。

日本bridgestone 公司在rubber tauter 之后又发明了多种不同结构的气动肌肉。德国festoon 公司发明了适合工业应用的气动肌腱fluidic muscle,寿命可达1000万次以上,同时还对气动肌肉的应用作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作。英国shadow 公司研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仿人手。美国的kinetic muscles 公司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开发了多种用于肌肉康复训练的小型医疗设备。

lilly采用基于滑动模的参数自适应控制策略,实现了单气动肌肉驱动的关节位置控制。

2.2 国内研究动态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开始了气动肌肉的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宗光华较早开始气动肌肉的研究,分析了其非线性特性、橡胶管弹性及其自身摩擦对驱动模型的影响,并应用于五连杆并联机构,通过刚度调节实现柔顺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的田社平等运用零极点配置自适应预测控制、非线性逆系统控制以及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单自由度关节的快速、高精度位置控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祖温等分析了气动肌肉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气动肌肉的静动态刚度特性以及与生物肌肉的比较,提出将气动肌肉等效为变刚度弹簧,设计了气动肌肉驱动的具有4 自由度的仿人手臂、外骨骼式力反馈数据手套和6 足机器人,采用输入整形法解决关节阶跃响应残余震荡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的彭光正等先后进行了单根人工肌肉、单个运动关节以及3 自由度球面并联机器人的位置及力控制,采用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种智能控制算法,并设计了6 足爬行机器人和17 自由度仿人五指灵巧手。

哈尔滨工业大学气动中心的隋立明博士也通过实验得到了气动人工肌肉的一个更简洁的修正模型和经验公式并对两根气动人工肌肉组成的一个简单关节系统进行实验建模和采用位置闭环的控制方法进一步验证气动人工肌肉的模型。

上海交通大学的林良明也对气动人工肌肉的轨迹学习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了学习的收敛性的初步结论为下一步的学习控制奠定了基础。其中田社平通过对气动人工肌肉收缩在频率域上的数学模型并对它的结构及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相应的静态力学方程。

2003年付大鹏等,以机械手抓取物体为分析对象,采用矩阵法来描述机械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以四阶方阵变换三维空间点的齐次坐标为基础,将运动、变换和映射与矩阵计算联系起来建立了机械手的运动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机械手运动系统优化设计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对机械手的精密设计和计算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2005年车仁炜,吕广明,陆念力对5自由度的康复机械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将等效有限元的方法应用到开式的5自由度的康复机械手的动力分析中,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分析方法建模效率高、简单快捷,极其适合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的除了机械臂的动力响应曲线,为机械手的优化设计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北京联合大学张丽霞,杨成志根据拿取非规则物品的任务要求,采用转动机构和连杆机构相结合,设计了五指型机器手,手指弯曲电机与指间平衡电机耦合驱动,实现了机器手的多角度张开、抓握运动方式,对实用型仿人机器手的机构设计有参考意义。

2009年杨玉维等人对轮式悬架移动2连杆柔性机械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与仿真,。采用经典瑞利.里兹法和浮动坐标法描述机械手弹性变形与参考运动间的动力学耦合问题, 综合利用拉格朗日原理和牛顿.欧拉方程并在笛卡尔坐标系下,以矩阵、矢量简洁的形式构建了该移动柔性机械手系统的完整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

2009年罗志增,顾培民研究设计了一种单电机驱动多指多关节机械手,能够很好的实现灵巧、稳妥的抓取物体,这个机械手共有4指12个关节。每个手指有3个指节,由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指节结构确保手指末端做平移运动,这种设计方案很好的实现了控制简单、抓握可靠的目的。

从目前来看,国内对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有关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与国外还有相当的差距对气动人工肌肉中的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采用气动人工肌肉作为机器人驱动器的研究还不成熟。

三、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康复训练过程中,缺乏对关节位置、关节速度的观测和康复力的柔顺控制,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没有拇指的参与;感知功能差,对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和康复效果不能建立起有效地评价。为此,课题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穿戴,并且安全、柔顺、低成本,使用方便的气动手功能康复设备。对气动手指康复系统进行机构运动学分析、用mat lab软件对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进行仿真分析。

要实现上述的目标,系统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技术有:

(1)基于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部分的设计,对手指康复训练方法分析和提炼。 主要包括:人手部的手指弯曲抓握动作分析,气压驱动关节机构自由度的优化配置。使机械手能够实现手指的弯曲、物体的抓握等手部瘫痪患者不能实现的动作。

(2)对机器人机械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主要包括:气压驱动的手指关节外骨骼机械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机器人机构的力位信息仿真。主要包括:用mat lab软件进行机器人气压驱动终端的力位信息 仿真。

根据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工作量的要求,外附骨骼机械手系统是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是研究手指康复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

四、论文工作计划与方案

论文工作计划安排:

2010年9月——2011年6月准备课题阶段:

主要工作:学习当今最先进的机器人设计技术;学习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仿真及优化,查阅国内外的资料,对康复机械手作初步了解。

2011年7月——2011年9月课题前期阶段

主要工作:课题方案设计,拟写开题报告,开题。

2011年10月——2012年7月课题中期阶段

主要工作:开始具体课题研究工作,根据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部分设计,对手指康复训练方法分析和提炼。研究手指康复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

2012年8月——2012年12月课题后期阶段

主要工作:对手指康复机器人进行模拟仿真,对设计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题。

2013年1月——2013年4月结束课题阶段

主要工作: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准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2013年5月——2013年6月论文答辩阶段

主要工作方案:

1. 完成学位课与非学位课学习的同时,进行市场调研,对手指康复机械手作初步了解。

2. 查阅资料,了解气动手指康复机器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3. 分析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的部分设计。

4. 对现有手指康复训练方法设计进行分析和提炼,分析其优缺点。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例9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据统计,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有1.12 亿。伴随老龄化过程中明显的生理衰退就是老年人四肢的灵活性不断下降,进而对日常的生活产生了种种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各种疾病而引起的肢体运动性障碍的病人也在显著增加,与之相对的是通过人工或简单的医疗设备进行的康复理疗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特殊群体已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治疗康复和服务于他们的产品技术和质量也在相应地提高,因此服务于四肢的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世界上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出于刚起步状态,各种机器人产品更是少之又少,在国内该领域中尚处于空白状态,临床应用任重而道远,因此对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科学意义。

目前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康复训练过程中,缺乏对关节位置、关节速度的观测和康复力的柔顺控制,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没有拇指的参与;感知功能差,对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和康复效果不能建立起有效地评价。本课题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实现手指康复训练的多自由度运动,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系统对人类自身的安全性和柔顺性,且具有体积小,运动的强度和速度易调整等特点。

课题的研究思想符合实际国情和康复机器人对系统柔顺性、安全性、轻巧性的高要求 。它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康复,研究一种柔顺舒适、可穿戴的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辅助患者完成手部运动功能的重复训练,其轻便经济、穿卸方便,尤其适于家庭使用,既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训练,又不增加临床医疗人员的负担和卫生保健。

综上所述,气动人工肌肉驱动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设计是气压驱动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在康复医学领域内的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是研究气动肌肉机构最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大学。

华盛顿大学的生物机器人实验室从生物学角度对气动肌肉的特性作了深入研究,从等效做功角度建模,并进行失效机理分析,制作力假肢和仿人手臂用于脊椎反射运动控制研究。

vanderbilt 大学认知机器人实验室(cognitive robotics lab, crl)研制了首个采用气动肌肉驱动的爬墙机器人,并应用于驱动智能机器人(intelligent soft-arm control, isac)的手臂。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贝克曼研究所对图像定位的5自由度soft arm 机械手采用神经网络进行高精度位置控制和轨迹规划。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设计了并联弹簧的新结构气动肌肉驱动器,可以同时得到收缩力和推力,并与工业界合作开发了多种用于不同部位肌肉康复训练的小型医疗设备。

英国salford 大学高级机器人研究中心对气动肌肉的应用作了长期的系统研究,开发了用于核工业的操作手、灵巧手、仿人手臂以及便携式气源和集成化气动肌肉,目前正在研究10 自由度的下肢外骨骼以及仿人手的远程控制。

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tituted national dissidences appliqués, insa)研究了气动肌肉的动静态性能和多种控制策略,目前正在研制新型驱动源的人工肌肉以及在远程医疗上的应用。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制作了新型的折叠式气动肌肉用于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实现了运动控制。

日本bridgestone 公司在rubber tauter 之后又发明了多种不同结构的气动肌肉。德国festoon 公司发明了适合工业应用的气动肌腱fluidic muscle,寿命可达1000万次以上,同时还对气动肌肉的应用作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作。英国shadow 公司研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仿人手。美国的kinetic muscles 公司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开发了多种用于肌肉康复训练的小型医疗设备。

lilly采用基于滑动模的参数自适应控制策略,实现了单气动肌肉驱动的关节位置控制。

2.2 国内研究动态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开始了气动肌肉的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宗光华较早开始气动肌肉的研究,分析了其非线性特性、橡胶管弹性及其自身摩擦对驱动模型的影响,并应用于五连杆并联机构,通过刚度调节实现柔顺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的田社平等运用零极点配置自适应预测控制、非线性逆系统控制以及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单自由度关节的快速、高精度位置控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祖温等分析了气动肌肉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气动肌肉的静动态刚度特性以及与生物肌肉的比较,提出将气动肌肉等效为变刚度弹簧,设计了气动肌肉驱动的具有4 自由度的仿人手臂、外骨骼式力反馈数据手套和6 足机器人,采用输入整形法解决关节阶跃响应残余震荡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的彭光正等先后进行了单根人工肌肉、单个运动关节以及3 自由度球面并联机器人的位置及力控制,采用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种智能控制算法,并设计了6 足爬行机器人和17 自由度仿人五指灵巧手。

哈尔滨工业大学气动中心的隋立明博士也通过实验得到了气动人工肌肉的一个更简洁的修正模型和经验公式并对两根气动人工肌肉组成的一个简单关节系统进行实验建模和采用位置闭环的控制方法进一步验证气动人工肌肉的模型。

上海交通大学的林良明也对气动人工肌肉的轨迹学习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了学习的收敛性的初步结论为下一步的学习控制奠定了基础。其中田社平通过对气动人工肌肉收缩在频率域上的数学模型并对它的结构及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相应的静态力学方程。

2003年付大鹏等,以机械手抓取物体为分析对象,采用矩阵法来描述机械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以四阶方阵变换三维空间点的齐次坐标为基础,将运动、变换和映射与矩阵计算联系起来建立了机械手的运动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机械手运动系统优化设计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对机械手的精密设计和计算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2005年车仁炜,吕广明,陆念力对5自由度的康复机械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将等效有限元的方法应用到开式的5自由度的康复机械手的动力分析中,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分析方法建模效率高、简单快捷,极其适合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的除了机械臂的动力响应曲线,为机械手的优化设计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北京联合大学张丽霞,杨成志根据拿取非规则物品的任务要求,采用转动机构和连杆机构相结合,设计了五指型机器手,手指弯曲电机与指间平衡电机耦合驱动,实现了机器手的多角度张开、抓握运动方式,对实用型仿人机器手的机构设计有参考意义。

2009年杨玉维等人对轮式悬架移动2连杆柔性机械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与仿真,。采用经典瑞利.里兹法和浮动坐标法描述机械手弹性变形与参考运动间的动力学耦合问题, 综合利用拉格朗日原理和牛顿.欧拉方程并在笛卡尔坐标系下,以矩阵、矢量简洁的形式构建了该移动柔性机械手系统的完整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

2009年罗志增,顾培民研究设计了一种单电机驱动多指多关节机械手,能够很好的实现灵巧、稳妥的抓取物体,这个机械手共有4指12个关节。每个手指有3个指节,由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指节结构确保手指末端做平移运动,这种设计方案很好的实现了控制简单、抓握可靠的目的。

从目前来看,国内对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有关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与国外还有相当的差距对气动人工肌肉中的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采用气动人工肌肉作为机器人驱动器的研究还不成熟。

三、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康复训练过程中,缺乏对关节位置、关节速度的观测和康复力的柔顺控制,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没有拇指的参与;感知功能差,对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和康复效果不能建立起有效地评价。为此,课题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穿戴,并且安全、柔顺、低成本,使用方便的气动手功能康复设备。对气动手指康复系统进行机构运动学分析、用mat lab软件对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进行仿真分析。

要实现上述的目标,系统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技术有:

(1)基于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部分的设计,对手指康复训练方法分析和提炼。 主要包括:人手部的手指弯曲抓握动作分析,气压驱动关节机构自由度的优化配置。使机械手能够实现手指的弯曲、物体的抓握等手部瘫痪患者不能实现的动作。

(2)对机器人机械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主要包括:气压驱动的手指关节外骨骼机械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机器人机构的力位信息仿真。主要包括:用mat lab软件进行机器人气压驱动终端的力位信息 仿真。

根据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工作量的要求,外附骨骼机械手系统是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是研究手指康复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

四、论文工作计划与方案

论文工作计划安排:

2010年9月——2011年6月准备课题阶段:

主要工作:学习当今最先进的机器人设计技术;学习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仿真及优化,查阅国内外的资料,对康复机械手作初步了解。

2011年7月——2011年9月课题前期阶段

主要工作:课题方案设计,拟写开题报告,开题。

2011年10月——2012年7月课题中期阶段

主要工作:开始具体课题研究工作,根据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部分设计,对手指康复训练方法分析和提炼。研究手指康复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

2012年8月——2012年12月课题后期阶段

主要工作:对手指康复机器人进行模拟仿真,对设计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题。

2013年1月——2013年4月结束课题阶段

主要工作: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准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2013年5月——2013年6月论文答辩阶段

主要工作方案:

1. 完成学位课与非学位课学习的同时,进行市场调研,对手指康复机械手作初步了解。

2. 查阅资料,了解气动手指康复机器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3. 分析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的部分设计。

4. 对现有手指康复训练方法设计进行分析和提炼,分析其优缺点。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例10

要想使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顺利实施和完成,必须事先认真做好安装调试费 用预算工作。安装调试费用包括:运输费、安装费、调试费、其它费用等。

1.1 运输费预算。机务部门应根据大型筑路机械设备的体积、解体装运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安排不同运输 能力的车辆,并确定各种运输车辆的车次。然后,按相应运输车辆的吨公里运费、被运物的 搬运里程计算运输费用。也可根据运输车辆的台班费定额和使用台班计算运费。在预算运输 费用时,还要估算装卸、捆扎费等。因为这些也是运输过程必然发生的费用。

1.2 安装费用预算。根据待安装大型筑路机械的种类列出相应的安装基座、上料台砌筑所用材料(如木材、铁 件、铁丝、水泥、青砖、文秘站:中砂、片石等)以及吊装设备、小型机具和人工(分技工和普工)使 用量,然后参照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给出的基价,计算其费用。

1.3 调试费预算。在大型筑路机械设备调试过程中,除了设备运行必需的动力燃料(如燃油、电力、水、煤 等)外,还需一定量的供其加工的工程材料(如碎石、沥青或水泥、砂或砂砾、生石灰或粉 煤灰等)。对初次使用的进口设备,还必须经过一定小时空载、负载和连续、间断的生产考核, 因此,更要注意备足工程材料。调试费一般由燃油或电力费、工程材料费、配套机械费、人 工费、管理费等组成。各组成费应按各自的单价和用量计取。除此之外,还需做好配套机械、 消耗材料及有关人员的调配管理。

1.4 其它费用。包括设备初到时的看管费、管理费等。其它费用的预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2. 人员组织与技术培训

大型筑路机械设备一般精密、昂贵,初次安装调试中的技术工作必须由供应厂商派出的 技术人员负责(这也是供应厂商方面完成交货所必须履行的义务)。购置单位在供应厂商调试 工程师来之前,进行尽可能周密的工作安排。如选配操作人员,成立安装调试协调组(由有 关行政领导、机械技术负责人员组成),调配安装调试所需的辅助作业机具、人员(包括钳工、 电工、机械工等)。

选配操作人员时,应注意选择业务熟练、懂机械常识、反应灵活、责任心强的操作者。对 于广泛应用电、液压、机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宜选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事业心强的技术人员担任机长,作为主操作者。

在进行安装调试之前,购置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应协助厂商方面的安装调试工程师工作,并 选配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分工和现场技术培训。岗位分工的目的是明确各操作人员在调 试阶段及日后使用设备时的职责。培训的目的是让操作人员了解待调设备的基本结构、技术 性能、安装调试操作步骤、运行管理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等,从而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避 免盲目上机。

3. 安装

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安装前通常为解体装运状态)的安装一般包括:安装基座施工、安 装前的准备、设备安装等几个过程。

3.1 安装基座施工。在进行基座施工放线前,必须合理确定设备安装位置及合理布局、配套机械及运输车辆 通道、上料台、堆料场等,必要时予以修整。

大型筑路机械设备组合件较多,要想顺利组装并保持安装后工作性能稳定,在测量放线、 预制或砌筑基座前期阶段,须严格按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3.2 安装之前的准备。设备安装之前应再一次对其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如各种螺栓、螺母有无松动;焊接件焊 缝处有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燃润油及水、气的储量及管道接头是否牢固,有无泄漏;电路 布线是否整齐,绝缘性能如何;所有旋转、往复运动部位的安全保障机件的有效、齐全程度 等等。此外,还要进一步查看安装所需的小型机具、材料的准备情况。

3.3 安装。安装过程中,应随时对设备主机各总成、部件及附属设备做外观质量检查。安装现场要 由专人负责指挥。高空作业安装或吊装笨重装置时,必须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安装人员 要全部佩带安全帽。安装工作要按顺序进行。否则,不仅相互难以就位、连接,而且吊装机 具也无法摆放。安装要分工协作,如:机械部分由机械人员负责安装,电气部分由电气人员 负责连接。安装后,应对设备安装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等进行检查。

4. 调试

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在出厂时一般无法进行总装和负荷试验,即使是使用过的设备,由于 拆卸、搬运及再次安装,难免改变原始安装状态,所以,对安装好的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尽快 进行调试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认识到,不仅是解体装运的初次使用的大型筑路设备在安装 后需进行调试,实际上所有新增、更新、自制、改造、大(中)修机械设备,在投入使用前, 都必须进行调试。调试前,要再次检查设备装配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和渗漏痕迹等,以 便调试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调试时,主要试验其工作质量、操作性能、可靠性能、经济性能等。考核时,应在施工 现场进行空负荷和负荷试验,以正确检验其性能是否达到工业化生产技术条件要求。 调试过程中,参加调试的机械技术人员和随机操作人员须时时到位,以主动了解设备的 现实技术状况、调试程序、操作控制方法等。

现场必须有机械技术人员笔录调试过程。因为它是原始记录,是日后操作设备、撰写技 术报告、解决遗留问题的重要依据。

5. 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

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是大型筑路设备初次安装调试后进行技术、资产及财务验收的主 要依据之一,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

安装调试报告应以读者能再现其安装、调试过程,并得出与文中相符的结果为准。大型 筑路机械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报告作为一种科技文件,其内容比较专深、具体,有关人员应意 识到它的重要性。撰写时注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