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4 03:57:01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1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翻开同一地方的报纸,人们不难发现,不少新闻都似曾相识,但就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同的报纸又各有所长。这种新闻报道的“无声竞争”,实际上是新闻策划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决定作用。

如今,“独家新闻”的概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它还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方法。要力争对同一新闻事件挖掘出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阐发出新的观点,通过对已知事实的重新安排,亮出新的观点、思想。尤其是要注意读者已知事实背后为读者所不知的事件成因、道理和走势。这说明,新闻编辑策划在当今的媒体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现代新闻传播已经不是一种单向的“我传你受”的信息流通。受众的反应成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媒体传播观念转向“受者本位”后,编辑的任务、功能和地位随之转变,即编辑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编”和“辑”,而是主动为记者出报道题目、组织报道。编辑已由“工具人”转变为“策划人”,编辑的这种角色转变,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不仅可以催生出高质量的稿件、别出心裁的版面,而且能够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其次,近几年,媒介市场竞争极为激烈,说到底,这种竞争就是对受众的争夺,谁争夺的受众多,谁就能在报业市场上分一块较大的蛋糕。如何把报纸办得更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新闻策划,靠编辑策划。

我们所说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第一性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进行有创意、有计划的组织报道,目的是采用最合适的新闻策划手段,优化新闻资源配置,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报纸编辑的新闻策划主要是指按照一定目标对报纸系统地进行整体设计的一种实践过程。新闻编辑策划分为新闻单元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两类。新闻单元策划主要策划媒体定位,确定新闻编辑方针、新闻单元的风格和结构设计,以及新闻单元各局部设计、策划方案的施行和修正;而新闻报道策划则主要策划报道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策划方案施行和修正。笔者认为,要做出一个出彩的版面,办出一张出彩的报纸,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报纸栏目的设置与更新以及日常来稿的处理都渗透和贯穿着编辑的策划意图。

作为一个报纸编辑,从接到一个版面的编辑任务那时起,就要在充分理解报纸定位的基础上弄明白所编辑的这个版的版性,根据版性设置一些栏目。策划要合乎媒体定位及版面的版性。媒体定位决定媒体的目标受众和媒体的目标功能,新闻编辑的选题策划及栏目设置只有在这个“位”的“圈”里,这样媒介才能瞄准目标,实现媒体的特定功能。而各个栏目名称的设定,栏目的制作以及内容的界定、组稿形式、体裁要求等均是经过编辑策划的,每一环节都渗透着编辑的策划意图。报纸编辑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并基于整体大于孤立部分总和的传播效果考虑,在日常的编辑过程中,要考虑稿件之间存在的多种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策划编排,将一些内容不同但主题一致的稿件组编在一起。这样,不但使其成为装点版面的一个品种,起到活跃版面的作用,而且能够给读者提供新的理解、联想,产生组合带来的深化主题的效应。这个过程无可置疑的是一个策划过程。

第二,有针对性地约稿和组版过程,完整地体现着编辑的策划手段。

之所以强调要搞新闻策划,就是为了谋划和组织那些视角新、立意高、开拓深、介入及时并能形成新闻强势的报道。因为只有这样,报纸质量才能提高,才能赢得读者,也才显得有生命力。所以,在日常编辑工作中,需要经常结合一个时期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搞一些追踪新闻策划、专题新闻策划和为配合这些新闻策划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策划。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2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报纸新闻编辑应该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树立策划的意识,从新闻的栏目、选题以及版面的策划等方面都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及时洞察读者的需求,准确把握新闻市场的动态,利用个性化的表达赢得新闻市场。

一、根据市场需要更新编辑理念

新闻编辑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让更多的读者尽快了解相关新闻事件。作为新时期的报纸新闻编辑,特别是在信息化的发展形势下,报纸要想获得较快的发展就需要报纸新闻编辑不断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创新写作意识,精心编写各类新闻事件。首先,作为报纸新闻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要严格遵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时地了解我国政治方面的发展动态,利用各种正面新闻事件的传播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对报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报纸新闻编辑应该具有良好的策划能力,要明确各类新闻事件的编排方法以及采编任务的安排;其次新闻编辑要具有良好的编辑能力,要掌握各类新闻事件的处理方法,要保证编辑的新闻事件符合读者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新闻报纸编辑要具有创新能力,要善于创新自身的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完善报纸新闻策划工作

通常情况下,报纸新闻的策划主要包括三方面:栏目策划、选题策划以及编版策划,要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应该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栏目策划是报纸给予读者的一个重要印象,针对报纸各栏目的分类需要对稿件的类别进行分类,将同属一个类型的文章归为一个栏目中,这样便于读者的阅览。并且编辑要对每一份新闻稿件的质量严加审核,稿件质量是报纸的生存之本,如果稿件质量不过关将会严重影响报纸的发展。第二,新闻事件的选题策划,对选题的策划要根据读者的要求,要选择一些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稿件,同时报纸新闻编辑还应该对大众化的新闻热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点评,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思路中。此外每一个报纸新闻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报纸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更多的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社会热点的点评激发读者的共鸣。第三,新闻的排版要尽量地采取一些创新思维,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排版风格,排版的过程中要以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变的形式或者是读者比较心仪的表达形式进行阐述;并且排版过程中要尽量的突出栏目的风格和版面特色,保持各版面的协调统一。

三、采用个性化的报纸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个性化的标题是新闻事件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但是报纸标题的个性化仍然要切合实际,不能过于浮夸。做到个性化报纸标题的要求需要实现题目和文章内容的一致性;标题必须要保证简洁明了,能够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文章的整体思路;标题的选择还应该突出亮点,应该是对整篇新闻事件的提炼和概括;同时,标题的设定还应该生动活泼,要尽量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只有这样的新闻事件才能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在制定标题时应该注意各新闻事件的种类,如果是一些政治性比较强的新闻,标题的制定就不能生动活泼,而应该具备一定的严肃性,只有真正的掌握好报纸新闻编辑的基本思路,才能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3

一、记者团委员会:

设团长一名,团支书一名,副团长一名,全权负责团内一切事物。其职责如下:

1、制订、实施记者团学期工作计划;

2、审阅各部学期工作报告(计划);

3、对各部部长和成员考核、审查;

4、对具有记者特色的综合性活动统筹安排;

5、召开例会和临时性会议。

二、新闻部:

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计划招募副部长一名,干事6~8人。

该部职责如下:

1、撰写新闻稿,负责对日常新闻稿件的审阅、筛选、修改、校对,及时报道校园热点新闻事件。

2、负责查阅、核对发稿情况,整理、统计各部的稿件数量(每月底进行)。

三、采访调研部:

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计划招募副部长2名,干事4~6人。

该部职责如下:

1、负责记者团的对外采访工作及新闻事件的收集,尤其是围绕当前学校的热点问题,比较有深度地进行采访报道。

2、协助新闻中心完成相关活动的调研工作。

四、展板海报部:

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计划招募部长1名,副部长2名,干事6~8人。

该部职责如下:

1、负责新闻中心及团内各类宣传展板海报的制作。

2、负责对新闻中心及团内各类宣传展板海报的粘贴及展览。

记者团的纳新流程:

1、报名: 12月5日~8日中午11:00~1:00在学林路记者团纳新咨询处登记个人信息。

2、面试:12月10日~11日中午11:50~1:00和晚上7:00~8:30都可参加面试,面试地点为西礼堂校会三楼,面试时需交记者团报名表,见附2。报名展板海报部的同学,如有意从事绘画设计在面试时需交一幅绘画作品,内容自拟;有意从事书写工作则需交一张自己写的软笔书法,内容自拟。

山东农业大学记者团奖惩制度:

一、奖励:

1、每学年将根据各成员在团内的表现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记者;

2、获奖者将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颁发校级荣誉证书,并在综合测评中获得加分;

二、处分: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4

电视新闻报道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由语言文字、声音和画面等多个要素组成,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电视记者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能力。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是《礼记・中庸》中提到的一句话,“豫”亦作“预”,谓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大家都知道,电视采访不仅需要携带摄像机,同时还要携带三角架、辅助电源和采访话筒等许多必不少的设备。现实条件决定了全国大多数基层的电视记者必须成为一个多面手,摄像、文字、编辑,样样都要熟练操作,缺一不可。在这其中前期采访尤为重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采访到所需素材,这不仅需要记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得做一个有心人,在采访前把可能遇到问题想全面,有预见性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里所说的“准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策划。

策划又称“策略方案”和“战术计划”(Strategical Planning/Tactical Planning)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同事抱怨时间短,以致采访不够细致,不够深入。策划一词在中国古代早有记载,《后汉书・隗器传》中“是以功名终申,策画复得”之句。其中“画”与“划”相通互代,“策画”即“策划”,意思是计划、打算。策最主要的意思是指计谋,如:决策、献策、下策、束手无策。划指设计,工作计划、筹划、谋划,指“划”,意思为处置、安排。市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策划意识和能力。

一、策划要具有目的性。

不论什么样策划方案,都是有一定的目的,不然策划就失去意义。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策划,都不可能是无目的的。传播者在传播一条新闻的时候,总是有传播这条新闻的目的--不是将新闻传播给谁,而是为什么要传播这样一条新闻。那么狭义的策划,往往具有更加明确和具体的目的性。

二、策划要具有真实性。

策划要以遵守真实为前提,严格区分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界限。所谓新闻策划,是利用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筹划、组织报道,以期达到某种宣传效果。可以使有限的新闻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它是新闻宣传最有效的实施方式。所谓策划新闻,是为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是社会效果,而人为地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

三、策划要具有前瞻性、预见性。

策划是人们在一定思考以及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科学的预测,但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对事物的变化及新闻事件的发展轨迹有个较准确的预判。

四、策划要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

策划既然是一种预测或者筹划就一定具有不确定性或者风险。

五、策划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策划是人们在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科学的预测,策划不是一种突然的想法、或者突发奇想的方法、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预测、筹划。

六、策划要具有科学的创意。

策划是人们思维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思维的革新。策划的灵魂是创意,具有创意的策划,才是真正的策划。创新是策划之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策划。新闻策划必须以创新为旗帜、归宿和出发点。当然“新”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总是与“旧”相比较而存在。

七、策划要具有可操作性。

这是策划方案的前提,一个策划如果连最基本的可操作性都没有,那么这个策划方案再有创意、再有深度也是一个失败的策划方案。能够轻松采访,在于经验的积累,在于新闻构思已了然于胸,也就是实现了有意策划到无意策划的慢慢积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通过多年的采访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良好的策划意识要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渐积累,一点一滴做起。

其一是要充分了解采访的目的和内容。电视采访大多都是面对面的交流,如果情况不熟悉,很容易赞成采访冷场,草草结束。这就要求提前与采访对象加强沟通,对所采访的新闻背景资料有充分地了解,并延伸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采访哪些问题,拍摄哪些画面,要列出详细的题纲,这不仅是对新闻采访负责任的表现,更是对被采访对象的尊重。

其二是要有敏锐的嗅觉,善于思考,善于甄别。 “一个没有新闻感的人,则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想制作精良的新闻产品,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生活的海洋中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素材。”美国著名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对新闻及新闻工作者有着这样的认识。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要以不同视角去观察、关注身边的事物,并会在短时间内辨析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来;要做个有心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敏锐的嗅觉,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闻作品",而且还要有从"旧"闻中发现"新"闻,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硬功;要善于捕捉细节,能在众多平常的事件、枯燥的数字中发现新闻的采光点,并挖掘开发。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5

为了弥合新闻传播教育与媒介环境变化之间的裂隙,各高校纷纷尝试教育改革。2015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部校共建”机制的推动下拉开了与湖南日报社合作的序幕,并由此展开了“产学研”结合的新媒体教育改革。双方共建的“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成为“产学研”合作大军中的独特风景,在探索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的路径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新湖南”及“新湖南”媒介工作室的诞生

“新湖南”客户端是湖南日报集团旗下的手机移动终端,于2015年8月15日创办,其命名来自毛泽东66年前为《新湖南报》题写的报头。它“亮明党报底色、延续湖湘基因、追求扩展创新”的传播理念彰显了对“政治家办报”和“史家精神”的传承与开拓;作为《湖南日报》在互联网平台的延伸,它依托党报母体的覆盖优势,精准实现“宣传湖南省委省政府政策的主平台,湖南信息的主窗口,推介湖南形象的主渠道,引导湖南舆论的主阵地”的媒介定位;它立足湖南,服务湖南,在“秉承党报底色,突出网络特质,弘扬湖湘文化,遵循新闻规律,把握移动特点”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新湖南”客户端是湖南日报社资源的全新融合,联结15种媒体,拥有500余名持证的专业记者。它又是湖南党报的合作平台,与全省14家市州党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聚合了丰富的党报资源。它“在强化主流舆论阵地,突出新闻资讯服务的同时,设置了‘湘政’‘湘财’‘湘江’‘湘人’‘湘评’‘湘品’等多个湖南特色鲜明的频道”[2],以“湘情”为经,以“湘讯”为纬,构建了“新湖南”现代传播体系和融合发展的舆论地图,成为省委在新媒体时代的核心媒体。据统计,目前“新湖南”累计下载量突破700万大关,注册用户的日活跃度保持在35%以上,文章点击率也一路攀升,逐渐跻身全国省级党报客户端第一方阵。

“新湖南”锐意创新,除了聚合湖南本土平台、融合新闻与服务信息以及完善栏目设置之外,与高校共建媒介工作室也是它融合各路资源的重要举措。2015年12月30日,湖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与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建设的“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正式在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挂牌成立,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新媒体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研究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新湖南”工作室主要负责“湘学”栏目的产品研发,栏目责任编辑与挂职教师一起对栏目日常的运营负责。除了编辑与教师外,工作室还招募了一批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高校学生,他们也共同参与栏目的建设。目前,“新湖南”工作室团队已经实现了新闻专题的开发与子栏目的拓展,在2015年,以工作室牵头,栏目陆续推出“我的大学”原创平台,“大四国考生”“艺考”“回家的路”等新闻专题。在2016年,栏目还联合高校,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展开业务讨论,并在近期推出了“湖湘女学者”“自主招考宝典”“求职宝典”“高考宝典”“麓山语丝”等符合栏目定位、适应学生需求的专题栏目。除此之外,在“新湖南”客户端2016年的任务规划中,“湘学”栏目被纳入到项目制运营的队伍之中。

“新湖南”工作室是湖南主流媒体平台与湖南新闻人才培养基地的一次具有长久高产出的有效互动,双方的合作不仅为主流媒体转型寻得了优良路径,同时还为高校教师与学生科研落地提供了实践平台。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产学研”的无缝衔接,它的探索实践将为新媒体传播的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二、“新湖南”媒介工作室的“产学研”教育模式

“新湖南”媒介工作室聚合媒体与高校两大资源体,是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与高等学校进行媒介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合作的创新探索。通过团队人员的融合、新媒体技术的配备与相关高校栏目的开发,“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正日益完善着高校教育改革中具有新媒体特色的“产学研”教育模式。

(一)团队组成:融合教授、编辑、研究生三股力量

“新湖南”媒介工作室主要负责“新湖南”客户端的“湘学”栏目及相关微信、微博公号的日常编辑工作,其团队成员包括了优秀教师、相关责任编辑以及具有相关实习经验与学科背景的高校学生。就目前的团队发展来看,“湘学”栏目下拥有1名新闻学教授、1名责任编辑以及15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分别来自新闻、编辑、传播、金融、通讯、新媒体等专业,并具有相关实习经验。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编辑与研究生一起参与栏目的专题策划与内容建设。工作室每日会配备一名栏目编辑、两名在线实习编辑,以及两名机动实习记者。现在,工作室仍在招收新的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

(二)硬件设施:新媒体技术与开放式创意空间

“新湖南”媒介工作室位于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毗邻新闻系办公室、新媒体系办公室以及媒体创意工作坊。作为开放式的新媒体创意空间,“新湖南”媒介工作室包括报告厅与编辑室,报告厅里放置了多功能长桌与智能触摸大显示屏,编辑室则配备十台高速联网电脑与带滚轮桌椅。

联网电脑中安装了新媒体常用的编辑软件,在实习生就职上岗前,资深编辑将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以确保实习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环节。另外在多媒体工作室,智能触摸大显示屏还会滚动播放“新湖南”客户端的优秀新闻报道以及受众的阅读反馈。学生在工作室值班之余,还可浏览到其他栏目的新闻报道。

除了引入最新的媒体技术,工作室还被设计为一个可随意转换的活动空间。通过带滚轮桌椅的拼接,工作室中原本独立的报告厅与编辑室便可进行合并与隔断。由报告厅与编辑室合并而来的活动空间,可作为编辑、老师与学生的讨论舞台,以支持随时的“智力风暴”。

(三)运行机制:学术指导,开放协作

“新媒体”工作室日常的运行主要依靠编辑、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湖南师大选派到湖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挂职锻炼的教师,不仅要参与日常采编环节,同时还要参与讨论整个客户端的栏目运营。而学院推荐的具有相关教育背景的研究生,则在教师、编辑带领之下,负责客户端的专题策划、栏目设计、内容编辑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建设工作。

在“新湖南”工作室,教师、学生与编辑共同出席周一、周四召开的组织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工作室成员将进行读报活动与专题研讨,并总结与评析近几天的专题报道。除此之外,学生在日常轮值工作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也将在讨论会上提出和获得解答。

(四)特色栏目:大学生原创“内容池”

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特殊,工作室负责的“湘学”栏目推出了一系列与高校密切相关的新闻专题。目前“湘学”栏目共有“我的大学”“教育家”“能见度”“游学”等十个子栏目,各个子栏目均围绕学校、学习、学生、学术展开,并各有侧重。其中,“我的大学”栏目成为面向大学生征稿的原创平台。围绕着高校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我的大学”推出了一系列收获了大量高校学生认同的新闻专题,如近期的“艺考”,以及在寒假期间发起的“回家的路”活动等等。这类专题往往能引发较好的反响,并促进高校学生与客户端的良好互动。除了策划专题,在日常编辑中,“我的大学”还面向湖南几大高校征集原创稿件,征集来的稿件除了学生日常新闻作品,还包括高校新闻传播类大赛中的获奖作品。除此之外,工作室加强与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的沟通联系,将专题策划与高校的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为高校课堂的学生作品提供了平台。

通过人员的融合、设备的配备与栏目的创新,湖南日报社与湖南师大新传院合作共建的“新湖南”工作室创造了“产”“学”“研”三项齐头并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新湖南”媒介工作室,学生可以进行专业实践,教师也可以通过赴《湖南日报》挂职锻炼的方式,让学术成果得到新闻业务的实践检验。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建设的“湘学”栏目中,高校的力量还得以反馈到栏目的策划与日常的采编工作之中。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有效地结合了媒体资源与高校智力资源。对《湖南日报》来说,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加入是转型特殊时期的智力外援;而对于高校教师与大学生来说,参与“新湖南”客户端建设的全过程,则可加深对与媒介融合、新媒体研究以及互联思维的实践与思考。

三、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双赢的新路径

“新湖南”媒介工作室的建立,为高校与主流媒体合作、共同创新新闻传播教育路径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参考模式。一方面,高校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做不仅可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受市场的检验,为以后的新闻工作打下基础,还可利用好学生作为用户本身的UGC力量,在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同时,为主流媒体的转型解决好定位难题。另一方面,高校还应重视在人员流通中创造的智慧成果。让媒介从业人员走进来,展开业务培训,让教师、学生走出去,丰富实践经历,并由此实现媒体与高校在新媒体建设中的经验共享、资源互通以及产出互利。

(一)以市场为检验平台,让学生“浸入式”参与生产全程

高校在与媒体进行合作时,应利用好平台资源,让市场去培育与检验学生新闻产品生产能力,丰富教师教研案例。在主流媒体转型之初,其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客户端如何定位。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大学生在未来的媒体从业中所必需经历的考验。因此,在与主流媒体进行“产学研”合作时,高校应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栏目策划、专题设计的环节,扩大学生原创稿件的比例。对转型媒体来说,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产品设计的方式,还可解决主流媒体转型定位的难题。

在“新湖南”客户端与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合作中,“新湖南”媒介工作室的合作设计就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借助学生作为栏目受众的UGC力量而解决栏目本身的定位问题。“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所负责的栏目“湘学”主要定位为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传递湖湘文化的特色栏目,其目标受众便是教育相关人士。为了深度参与到媒介的实践之中,“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成员不仅参与了内容建设环节,同时还为栏目的专题策划贡献了力量。2015年,“湘学”推出一系列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新闻专题,便是高校教师与学生合力打造的成果。这些专题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加入了学生、高校教师的因素,因此在内容上便更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阅读品味。“我的大学”所策划的新闻专题,如“师大美食地图”“国防大四生”以及在2015年寒假期间推出的“回家的路”,面世后获得了极大的关注率,并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被广泛地转发与分享。

学生、教师直接参与有市场检验的媒体产品设计,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作思维,同时还可让学生与教师更加了解目前媒介市场的运营情况,把握市场的口味、脉搏。除此之外,这种高校力量“浸入式”的参与,还同样有利于“新湖南”客户端品牌的传播。通过新闻专题打入目标市场,是客户端依靠“口碑传播”“人际传播”而扩大受众群体的有效途径。在未来的专题报道或者媒体互动中,这些经过“口碑传播”而收获的高校受众还将继续加入到“湘学”的内容建设中来,并为“新湖南”客户端收获更多的“有效受众”。

(二)跨媒体实验教学:加强学界与业界人员交流,共同培养全媒体人才

2014年至2015年是入网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两年,也是媒体技术快速更新换代的两年。“一方面是飞速变化发展的实践,另一方面是相对滞后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加上教科书等都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就使得教育和实践之间产生矛盾。”[3]特别是在占据主流上网端口的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发生改变后,本来就来源于业界实践经验的课堂理论更是与行业现象变得相隔甚远。因此为了“新媒体教育保持常新,就需要学界与业界建立稳定的、持续的知识交流。”[4]

首先,高校应加强授课教师与媒体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交流,让教师参与媒体运作与新媒体产品设计过程。在“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挂职教师每周需要参加两次在“新湖南”报业创意园召开的例会。在例会上,教师需要与相关领导、责任编辑以及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对“新湖南”近几天的情况作总结与症源反思,并就接下来的工作进行内容策划与人员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挂职教师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新湖南”客户端与“新湖南”媒介工作室之间的缓冲任务。业界与学界虽共同建立在新闻行业的基础上,但就话语体系和从业规则来说,却是两个不同的场域。而让优秀教师挂职参与到客户端建设的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教师与媒体从业人员的沟通,来实现主流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平等互惠。对于“新湖南”客户端来说,学界的科研成果是转型时期的理论支柱;而对于新闻与传播教育来说,教师亲历获得的实践经验,又可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案例参考。

为了更好地贯通业界与学界两个场域,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衔接,高校还应让专业编辑与媒介运营人员“走进来”,从而进一步加强业界与学界的互动。“新湖南”媒介工作室策划的一系列以“媒体转型与运营”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就是增强互动与交流的有效方式。媒体从业人员的专题讲座是培养全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步骤,讲座内容除了最新的从业案例,还包括了媒体融资、技术、运营以及市场等专业培训,是从宏观上对学生未来从业的指导。

新媒介环境改变了媒体运作的方式,也为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不管是对于媒介本身来说,还是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业界与学界更是应该加强合作,让教师去到新媒体产品建设的第一线以学术力量助力媒体转型,让媒介从业人员去到高校课堂以实践经验为理论教学辅以生动案例,也让学生参与到产品建设与专题策划的设计过程,由此三方合力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新闻传播教育新路径。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6

新闻策划:新闻资源的物尽其用

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对新闻策划的定义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它是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可预知的事件的传播报道策划,是对现有新闻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有效利用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品质。

1 使新闻制作准备时间相对充裕

这主要体现在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上,这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事件性新闻如:神舟系列飞船升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香港澳门回归等;非事件性新闻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在我国,这类重大事件的报道,非常能够体现我国媒体的策划艺术。由于这种策划前期准备时间相对充裕,各媒体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精心设计和安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利用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料储备,使很多报道取得了成功。

2 在热点新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无法预见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中,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非常高,形成了一段时期的热点,如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11恐怖袭击。这类新闻一般受众关注度非常高,新闻的发生非常突然,并且带来了巨大的后续影响,这是对媒体迅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的考验。由于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独家发现这类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几率少之又少。只有在得到新闻消息后,对报道方式、报道重点、版面、内容、标题等各个方面体现创意,抓住受众心理,才能在众多报道同一事件的媒体中脱颖而出。而一旦在某个热点新闻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就为该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很多媒体就是因为对这类重大事件的成功策划而获得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

3 保证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日常新闻报道的常规性策划中,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策划运作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几乎在每个媒体中,编辑和记者都会根据本媒体的定位以及某时期的社会环境,以策划会的形式大致确定某一阶段的报道重点、主要选题等,并在每期的编前会中,申报选题,上报选题计划,具体到编辑记者个人还要对自己工作部分的报道形式、编辑技巧进行策划。通过这种日常的新闻报道策划,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保证本媒体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策划新闻:新闻资源的另辟蹊径

策划新闻是指新闻从业者受新闻由头催生和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真实新闻事件,并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以达到某种传播效果的策划活动。具体地说,可分为媒体间接催生新闻事件的策划和媒体直接制造新闻事件的策划。它是对新闻事件的策划,是媒体自己开发创造新闻资源的行为。这种对新闻资源的合理开发,产生了很多积极效果。

1 弘扬主旋律

在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担负着舆论引导的天然使命。配合党和政府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是我国媒体的主要功能。因此,媒体策划新闻事件以配合舆论宣传的做法屡见不鲜。央视新闻频道在2006年长征胜利70周年时策划组织的“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策划社会活动、制造报道客体的形式来配合政策走向和舆论导向,为主旋律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大大增强了宣传的亲和力,提高了公众的关注度、参与度,策划的新闻活动也取得了成功。

2 提升媒体本身的品牌形象

媒体要取得成功,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不仅要让受众记住新闻产品,还要让受众记住新闻生产者,那就是媒体本身。所以,策划一些新、奇、巧的新闻事件来进行媒体自我宣传,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比如,“‘神六’搭载《解放日报》上太空”的策划。《解放日报》在“神六”升空这一全球瞩目的新闻事件中,策划了《“神六”发射成功纪念特刊》,策划人员将该报定位为向外太空传递人类文明的文化使者,此举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成功地实现了自我宣传。

3 提高社会影响力

媒体常常会策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这类活动往往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关乎国计民生和公众福祉,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轰动效应;这些活动体现了媒体勇于承担社会道义的价值取向,容易为媒体赢得社会认同。比如汶川大地震报道中,《重庆晚报》推出抗震救灾特刊大型影像志《地殇》义卖,两天共成功义卖6万份,并将义卖所得捐给灾区,《地殇》特刊不仅记录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真实一刻,也见证了国人的拳拳爱心,同时也提高了该媒体的社会影响。

4 发掘市场资源

媒体策划举办与经济活动挂钩的事件,通过活动本身赚取一定利润,并间接吸引增量广告,创造价值,为媒体带来利润。2002年,《南方都市报》策划主办中国南方汽车展、国庆房产大联展、明星足球赛等营销主导型活动。每届车展、房展,单门票一项就能为主办方带来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的收入。媒体通过这种策划活动,突破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新闻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 新闻炒作、假新闻成为困扰新闻界的顽症。这类策划哗众取宠、小题大作,只考虑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媒体参与到事件进程中,或者直接制造假新闻,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使新闻业遭受公信力危机。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7

按照新闻规律来认识新闻报道策划,构成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可供传播的客体。

即为策划者所意识到的客观变动的事实。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客观存在;二是被策划者所察觉。

2、读者的获知需求。

新闻传播活动是以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基础的,没有读者的新闻传播不可能存在,不合乎读者获知需求的新闻报道是无效的报道。因此,新闻报道策划要以报纸读者的获知需求为依据,要根据读者的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3、实现传播的条件。

新闻传播活动是依存一系列客观条件而存在的,具体到一次新闻报道,报纸有客观存在的报道,以及读者对这一客体有求知需求以外,报纸要完成报道,还要具备其他外部与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如政策,法律等;内部条件如报社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等。

通过对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报纸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将新闻报道策划归纳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主要有:

一、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来分,新闻报道策划可以划分为可预见性报道和不可预见性报道策划两类。

可预见性的新闻报道策划,是指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如:每年的两会报道、城市运动会、奥运会的举行等,都属于可预见性内容。对这类新闻的报道策划,可以提前进行。如《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新安晚报》等都有过这方面成功的报道策划经验。不可预见性的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无法预见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划。如地震、水灾、火灾、交通事故、战争等,都属于不可预见性新闻报道内容,对这类新闻的报道策划一般无法提前进行,通常是在事件发生后立即组织精干力量,进行策划报道活动,并且尽量做到详细、透彻、全面。

二、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来分,新闻报道策划可以划分为独立型和连动型报道策划。

独立型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仅限于新闻事实存在,与其他策划活动无关。如报道两会的召开情况、地方机构改革、交通事故等,新闻媒体通常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连动型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有关联,并相互发生作用。如《新安晚报》曾经成功地策划了“烛光行动”、“春蕾行动”,分别帮助下岗职工子女受教育和捐助失学女童,使其重新走进课堂,产生了轰动效果。在这种报道策划中,报道者身兼“报道者”与“当事人”的双重角色,使报道策划与活动策划“连动”,从而产生“双赢”的效果。《滁州日报》近年来特别注重在民生题材方面进行选题,组织策划报道,先后推出《共建和谐社会 共享改革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栏目,对老百姓关心的新农村建设、医疗、教育、劳动保障等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报道,赢得读者的普遍赞誉。

三、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则分为周期性报道策划和非周期性报道策划两类。

周期性报道策划,是指报社新闻采编部门对日常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规性策划,策划的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按季度、月等进行的报道策划,均属此类。非周期性报道策划,是指根据报道需要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如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一般不可能提前纳入常规性的报道策划中,只有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策划报道。

就《皖东晨刊》而言,目前社会上的反映良好,就是因为新闻策划工作做得好。但大多数为事后的追踪,即先有新闻报道,再根据报道内容进行跟踪,继续挖掘,将新闻做深做透。如:倒树事件,校园安全问题,出租车价,社区安全等。为赢得更多的读者群,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皖东晨刊》注重结合滁州实际,密切关注市里的政策动态和信息,进行新闻解读;同时注意做到眼光向下,充分了解老百姓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注重报道策划、打造名牌栏目、推出精品文章,形成强势宣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皖东晨刊》的《特别关注》栏目来看,每期都非常具有份量,也有很强的可读性。《聚焦大排档》《你看你看,生活的‘脸’悄悄在改变》《小山村告别无电史》等,均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已成为晨刊读者心中的品牌栏目。对于今年年初的南方地区大雪和四川汶川地震,晨刊进行了很好地新闻策划活动。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皖东晨刊》事先准备、精心策划,推出了《奥运号专刊》,连续十六天以四个版面对奥运赛事和奥运人物进行全景式地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对于报纸而言,策划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新闻本身,同时也应该注意版面的制作。新闻是内容,版面是形式。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乏味的;同样,没有形式的内容,也就无美感可谈。就《皖东晨刊》的版面来说,也是值得称道的。首先,标题基本上采用通栏横标,重要稿件的标题用超粗黑体、大黑体以彰显其重要性;其次,采用大图片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再次,文章成条成块排放,少用或基本不用花边。而是使用简洁明了的直线,以方便读者阅读。

作为成功的新闻策划,必要的包装很重要。这里所说的包装,实际上就是对于新闻策划的处理形式,即目前各家报纸所采取的集中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组合报道。

1、集中报道,以版面强势取胜。

集中报道作为新闻策划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是短期内在版面上集中较多的篇幅反映某一新闻主题,而这一新闻主题又是当地市民关心的热点。例如,2008年4月份,滁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旨在改善机关工作作风,推动机关办事效率的“百日提效”行动,《滁州日报》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策划,推出《积极开展“百日提效”行动全面提升效能建设水平》的专栏,对此次活动进行周密的策划,以消息、通讯、评论、专访等形式给予了全方位的集中报道,为“百日提效”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连续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动态进行跟踪。

连续报道,就是记者随着新闻事实本身的发展,连续及时地作出的跟踪报道。如2008年滁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滁城”建设的浩大工程,为宣传好市委市政府作出的这一决策,《滁州日报》立即着手部署策划,推出《大滁城建设工程连续报道》《建设大滁城 造福皖东人》等一系列栏目,为顺利推进“大滁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支持。今年8月份,滁州市团委发起“滁州市2008爱心圆梦大学行动”后,《皖东晨刊》经过精心策划,设置栏目,随即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进行连续报道,为爱心人士对贫困生进行捐助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3、系列报道,多层次挖掘报道主题。

系列报道是新闻策划采用形式最多的一种。与连续报道不同的是记者在采写系列报道时,新闻事实已经存在,只是需要记者转换视角,多层次挖掘主题,使每个单篇既要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又服务于整个报道的中心思想,同时要保持各篇之间相互联系。如2004年《滁州日报》在市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精心策划推出了反腐倡廉的系列报道《为官者戒》,对滁州市一批因贪污受贿被处理的官员进行解析式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度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为官者戒》栏目也因此在当年的安徽省新闻奖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栏目。此外,《皖东晨刊》的一组关于市民素质问题的系列报道,将人们习已为常的身边小事放在社会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审视,通过多角度选材报道,显示出了重大意义和新闻价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一致好评。

4、组合报道,多视角关注生活。

组合报道,就是用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段所发生的具有联带意义的新闻事实,这样的报道能够使新闻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提炼,从而获得出人意料的报道效果。组合式报道法多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报道,旨在全面、深刻地揭露问题,或通过众多报道对象的相互比较,说明问题和道理。1991年《经济日报》针对飞机、火车不正点的问题,组织地方记者同一天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昆明五机场观察飞机的正点率写成稿件,推出《话说“正点率”》系列报道;第二天又以同样的方式推出了《火车站前看正点》,分别报道了武昌、郑州、天津、合肥、沈阳、哈尔滨六个城市火车站的正点情况。《滁州日报》经常在头条的选择上采取这种方式,不同地方就同一个新闻事件的做法进行组合,产生的效果很好。

应当说,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是一张报纸强筋壮骨、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报纸拥有读者的法宝。在媒体竞争几近惨烈的情境下,《滁州日报》及《皖东晨刊》能沉着应对,注重新闻策划工作,并在新闻实践中通过报道的角度选择、报道深度的挖掘和报道方法的创新,去影响读者对客观事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两个满意”,即市委满意、读者满意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

②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8

新闻宣传责任重,广播电视无小事。一年来,我们按照"目标超前、思路创新、重在落实"的指导思想,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全区人民,狠抓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事业建设、社会管理等常规本职工作。

1、新闻宣传:

新闻信息容量增加,外宣工作继续处于全市领先地位。截止到12月15日,广播、电视本地发稿分别达到2607条和2154条,分别已超当年任务数7条和4条。主动与上级系沟通,积极对上发稿。到11月底,在市电台和电视台发稿分别为361条和308条﹙当年任务数:电视330条,广播无具体条数﹚,按照目前进度,均可以完成在市两台的全年发稿任务;在中央台发稿12条,其中《新闻联播》6条。截至10月底,在省电视台发稿110条,其中《安徽新闻联播》46条。中央台、省台电视发稿量在全省同级台名列前茅,在全市遥遥领先。20__年度节目创优,我局共有2件新闻作品获全省年度广播电视好新闻奖,4件作品获全市好新闻奖。20__和20__两个年度,区电视台被省电视台评为全省电视宣传先进集体;记者陈念被省电视台评为20__年度"全省优秀通讯员"。

2、事业建设:

①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以有线光缆联网为主,共用卫星接收为辅,扩大广播电视联网和覆盖面。全区联网率,城乡(镇)和行政村分别达到100%和65%,新增通广播村民组10个,新建村广播室8个,对上争取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点91个。目前,省局设备已完成招标采购,到位后即可组织实施。同时,完成了被确定为20__年度新农村达标村和基本达标村建设相关工作。

②建成了广播电视大楼,完成数字化播控设备配置部分基础工作。大楼12月27日完成搬迁;播控设备数字化改造已完成方案设计,得到省台技术专家认可,正在组织实施。

3、社会管理:

①进一步加强了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管理,按规定时间完成了__50个地面设备的转星任务。确保全区地面卫星设施100%收视中一和省卫视节目,杜绝超范围收视境外节目。积极对上争取资金71.6万元﹙当年任务数为50万元﹚,扩大中一、中七节目覆盖。

②强化安全播出制度建设和管理,确保了十七大,区人大、政协"两会"等重大节目、重要时段、重要时期广播电视节目优质、安全播出,没有发生组织利用广电设备转播事件。

4、强化内资引进和项目落地:完成了335.3万元招商引资任务。

二、党风廉政建设(政务公开)

完善机制,调整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把廉政建设的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位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与科室。局领导班子成员做到"一岗双责",明确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提高领导干部管好自己,带好队伍,管好配偶及身边工作人员的自觉性,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和反腐工作惩防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全年未发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有违纪违规行为。

三、机关党建

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时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及中央、省、市、区会议精神,制定贯彻意见。政治理论学习有计划,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党支部协助行政领导圆满完成了本单位各项工作。

把党建工作纳入整体工作,每半年向宣传党委汇报一次。当年新发展党员2人,转正1人。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文件,扎实开展"落实推进年"活动,实行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员承诺制,按上级要求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全面实行党务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无违法违纪行为。

文明创建常抓不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宣传思想

领导机制健全,宣传思想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认真做好常规新闻宣传;精心谋划,扎实开展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

理论学习教育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学习日"活动正常开展。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区委宣传部组 织的"十七大精神"理论测试。

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和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开展相关新闻宣传工作。"7·10"全区抗洪救灾中,区广播电视局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

外宣工作继续在全市、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按时按量完成了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发行任务。

五、依法行政。

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任务和责任,制定了工作计划,工作情况按期总结汇报。建立和落实了领导学法制度,组织工作人员培训,按规定领取了执法证,并年审建立了证件管理台账。全年没有超越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行为,执法人员无违纪行为,行政执法行为适用准确,及时归档。健全了各项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并装订成册,内容在网上公开。政务公开,内容完善。按要求参加相关学习培训,及时完成了规范性文件清理,及时上报相关材料。

六、文明创建

在总结20__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制度,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的领导小组。全年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文明创建工作。积极搜集、整理相关影像资料,大力宣传我区精神文明创建成果。积极开展"月末周五"大清扫。认真履行广播电视宣传职能,净化声屏,抵制陋习,弘扬正气。

七、计划生育

调整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负责人,有兼职(办公室人员)计生工作信息员。工作部署、业务培训、学习有记录。对本局所有干部职工(含二级机构)签订《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考核机制。及时兑现本单位职工符合相关规定的各项奖励。重视并落实好计生宣传工作。组织本单位育龄妇女(含职工家属)按时参加社区组织的生殖健康检查和讲座,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档案,按时完成了街道、社区布置的相关重点工作。本单位无计划外生育,本单位已婚妇女长效节育措施落实情况符合相关要求。

八、安全生产

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开展了"广播电视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舆论监督作用,加强了安全生产的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加大对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形成全区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氛围。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上,由领导组牵头,定期检查广电大楼建设安全生产及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各科室负责人组织职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本局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9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8/09―0174―02

新闻策划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起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它是地市报站稳脚跟、做强新闻、赢得读者与市场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在新闻同质化的今天,地市报当如何感知、勾画、整合、组织策划新闻,是地市报人应当也值得思考的问题。新闻策划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式所作的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对报纸来说,新闻策划的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以最佳报道方案,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向读者作出报道的完整过程。

那么,有了一以贯之的一般性报道,为何还要化大气力去做烦琐的前期谋划和安排?报人皆知,一般性的日常报道往往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任务来了出击一下,采访结束立即成稿。报道的单一性且不论,就其成稿的时效性也限制了报道的深入。相反,经过策划的报道就具有了充分的主动性。对一张报纸而言,尤其是地市级党报,报道计划的方向、内容、方式几乎都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围绕老百姓的热点需求去设计。这就意味着地市报人必须主动地根据有关精神,根据本媒体的实际,自主地确定报道方向、内容和方式,创造性地完成宣传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市报的模式已经进入效益发展阶段,在地市报日益向主流化转型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目光,新闻策划已成为其突破创新的法宝。新的新闻策划模式则伴随着这种转变应运而生。笔者从平日的工作当中略有小结。

把重大新闻细化为本土新闻

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开幕,8月24日闭幕。按照本报党组的安排,日报和晨刊同步推出奥运报道。日报的安排是每天在一版刊发中国军团的综合消息;晨刊组织实施名为“北京旋风”的奥运特别报道,共计刊发17期近150块版面,报网互动、报纸与读者的互动引起的社会反响超出预料,与当地市面上的其他报纸相比,本报的奥运报道成为众多市民的首选。

反响强烈得益于本报精心的策划。本报是这样安排17个不眠之夜的奥运“大餐”的。社里作出部署,舍得版面、浓墨重彩。设置了中国时刻、焦点战报、皖将风采、今日看点、精彩看台、特别报道等几个大的板块。在报道深度上多做文章;赛事太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本报就在选稿时突出重点、抓准看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各家地市报的稿源都来自新华社的电稿,我们除做好、做足、做优这一规定动作,还策划了“激情点评”和“我在赛场”栏目并及早告知于众或者主动预约稿件。“我在赛场”栏目刊发在奥运场馆看比赛的铜陵籍观众和在奥运场馆的铜陵籍志愿者写来的现场感受稿件;与铜陵新闻网联手开设的“激情评点”专栏,刊发市民观众对一幕幕精彩的角逐、一场场顶级的较量、一项项刷新的纪录所发出的感叹与点评等。

这种多层次的、立体化的新闻策划处理,既满足了读者对重大新闻的关注,也使得读者在本土化的新闻影响之下收获更多的贴近性新闻。

让浅层次的新闻组合引发深层次思考

春节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是美丽的“中国结”。然而,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现在已经淡化成除夕夜的一场联欢晚会,淡化为经济现象的“黄金周”,甚至,对一些孩子而言,春节就是可以去麦当劳、肯德基。民俗文化的色彩这些年淡了。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最好的聚合剂,是民族的向心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传统文化力量。从2008年起,国务院已对节假日进行调整,大年三十大多数人不再上班,可以从从容容过个中国年。在如何引导市民过个热热闹闹的民俗年,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方面,本报策划:开设“过个时尚民俗年”专栏。年前报道相关民俗活动的筹备、流行、身怀民俗技艺人的忙碌身影(包括文字和图片);节间报道民俗活动开展情况。具体地,在农村关注民俗的特色氛围、民俗的回归,如剪纸、贴窗花、舞狮和龙灯、老洲对歌等;城镇着重关注民俗与时尚的结合,重在体验和传承。如带孩子到乡下体验包饺子、打年糕、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与父母过个团圆年;去民俗风情最浓的地方旅游感受民俗;送戏下乡下社区,与市民村民过个文明祥和年;公务员今年过节更从容,可以把民俗年味搞得更浓一点。

这组策划的初衷就是让中国人心中的“中国结”打得结结实实,不仅渲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股积聚和谐的力量。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丝丝紧扣。这组策划就是告诉读者党报的作用引导舆论。

发掘有价值的新闻提升传播效应

笔者常常感到,搞策划就像出作文题,题目太宽泛,叫人写起来摸不着边际。同样,所出策划选题太宽泛,叫记者写起来找不到感受、找不到激情,写出来的还是老套路,虽成体系却没有特色,操作起来记者的积极性也不高。其实,反复思量,策划应当敏锐地感觉到有价值的新闻,让写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闪光的东西,以期理论与实践结合焕发出更为光彩的效应。

今年初,植树节前夕,本报拿出一个选题《向空间要生态》:可以在人们对生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从开矿山体遭受破坏,尾砂库,荒山绿化,室内绿化,立方绿化,等等方面,收集与之有关的资料、信息,综合人类对生态的认识、对山体的保护、对绿化的实施等展开报道。记者很快就拟出报道提纲,一组策划报道在较短时间内推出,先后刊发了《多头并举建设生态空间》、《700亩荒山披绿装》、《尾砂库上满目丹皮》、《沼泽变“水乡”》、《让绿来呵护人们》等稿件,既有典型经验推介,又有新方法的尝试,还有问题的提出与探讨。由于赶上植树造林时节,其中暴露的问题引起有关单位的关注,同时,一些单位的典型、特色做法得到了及时推广。这组报道从生态报道挖掘出了改造生态要经济效益和唤醒人类呵护生态的有价值的新闻,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应。

当然,每天发生的新闻都是大量的,但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成为媒体上的新闻,也不是每件新闻都需要和值得策划,新闻策划当以受众、媒体、社会三者利益最大化为标准。为此,做新闻策划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策划要出新。地市报频频拿出出彩的策划得益于什么?人大新闻学院研究员刘全宝认为:新闻策划的第一要义是出新,既要涉足别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报道别人没有报道过的内容,又要采用别人没有使用过的形式。这就需要策划者开启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各种信息资讯,调动策划者的综合素质、智慧,进行周密谋划。

比如,党的代表大会届届都需要报道,如何出新,始终困扰着新闻从业人员。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报告出来当天,有媒体就组织专家就学习报告所产生的感想组织一批稿件。有侧重思想解放的,有侧重民生的,有新农村建设的,等等。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阶层民众的不同期待。这样的创新策划在读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与认同,做到了人有我新。

策划基点要服务生活。《关于新闻的新闻》一文中写道:好新闻并不经常意味着一位总统,好新闻更在于改变市民的生活。新闻媒体当为受众设置议程,策划就是完成这些议程的构想和设计。例如,每年的年终,本报策划一组年终报道。2004年,本报就认真梳理出十件实事,先后图文并茂刊发了《农村税费齐减免农民增收真欢喜》、《小额贷款雪中送炭》、《下水畅游园美》、《免交养老医疗保险费――下岗失业人员少了一笔开支》等10余组图文并茂的稿件。去年,本报针对当年大事多喜事多的特点,进行梳理,以“百姓乐事”为题进行报道,要求记者从典型的单个人写起,让他们谈中央、省、市新出台的惠民政策给其所在群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反映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主标题下,以内容提要的形式,将当年的惠民政策及总人数、总金额等简练地放置文前,以楷体字稍放大刊出,并配以受益人感激的出彩的大照片和实事项目办成后的美景美事,形成形式活泼、篇幅较大的板块,读来感到真切、活泼、悦目,又浓墨重彩,既对当年的大事实事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又在年末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可谓一举多得。

策划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报纸要有亲和力才能被读者接受。亲和力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性和读者的参与性。近几年,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本市每两年选派一批党政机关的干部到落后村挂职锻炼。前几年本报搞过这方面的报道,但不少稿件写起来又是“大块文章”,不太鲜活,再加上大同小异,新闻性不是太好。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10

中图分类号:G 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l-623X(2011)05-0045-05

2010年广州亚运会既是一项重大体育赛事,对于主办地而言,又是一次展示本地政府形象和城市形象的绝佳时机。广东省政府和广州市政府依托广州亚运会所开展的一系列政府新闻活动,成为政府形象和区域形象对外传播的良好范式。本文试图从重大事件的新闻传播策略与效果分析人手,探讨地方政府借助亚运会这样的重大事件开展新闻,进行形象宣传的策略与途径,为我国政府新闻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提供参照。本文的论述不涉及亚运会期间与竞赛项目及比赛进程有关的新闻活动。

一、重大事件政府新闻的运行机制

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新闻会是指在重大社会活动之前、之中或者结束后举行的新闻会。它可以迅速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对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起到关键作用。重大事件中的政府新闻过程包含传播者、传播过程、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策略等五大传播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互为关联,缺一不可,共同推动新闻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成为影响新闻效果的内在要素。而由此衍生的政府新闻传播元动力、传播执行力、传播扩散力、传播影响力等又是衡量政府新闻效果的外在要素。由此来看,重大事件中的政府新闻传播策略,是在完善的新闻制度基础之上,确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这样的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精心的流程管理、丰富的内容设定、积极的互动沟通、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而新闻发言人的权威性、时机的恰当性、新闻渠道的广泛性、内容的重要性、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等等因素又成为影响重大事件新闻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政府围绕广州亚运会进行的一系列新闻活动,为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与广州市新闻办借助这一重大事件开展政府新闻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广州亚运会主新闻中心作为新闻的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亚运会前后政府新闻与信息沟通的中心枢纽,新闻中心依托一系列机制与策略,保障新闻顺利进行。

1,建立新闻运行协调机制

围绕亚运会进行的新闻活动涉及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有关部门、广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广州亚组委、亚奥理事会、亚洲残奥委会、各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各场馆(专项团队)等多个部门和组织机构,主体构成复杂,各主体涉及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又有许多交叉点,因此亚组委建立了新闻运行协调机制。如:广东省的新闻工作由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负责实施,广州市的新闻工作由广州市新闻中心负责实施,各部门和机构各自负责本部门和机构的新闻工作。最后由亚组委进行新闻工作的推进、协调、指导和考核,具体由亚组委主新闻中心实施,其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组织、协调赛时的新闻,并与亚奥理事会、亚洲残奥委会、各代表团协调有关新闻等工作。主新闻中心新闻团队从赛前、赛时、转换期、亚残运会赛时到赛后总结,都设有一套详细周密的运行计划,其中包括赛前协调物资、人员到岗,制定敏感口径上报备案,制定培训和演练计划;并要求做到赛时举行每日吹风会,撰写信息简报,召开例会,亚运、亚残运会转换期做好更新工作,亚残赛时参照亚运赛时运行机制进行工作,赛后即时进行工作总结。赛时新闻团队由新闻经理、副经理、主管和助理组成,完成由主新闻中心新闻宣传副主任指派的任务。虽然管理机构比较多,上报一场新闻会的程序较为复杂,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深度,却凸显出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应急机制

广州亚运会作为世界瞩目的体坛盛事,社会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省市两级政府新闻办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多次举办应对突发事件模拟新闻会,为防止亚运期间出现突发事件做好应对准备。如:亚运会开幕前夕,广州市政府出台政策,自2010年11月1日开始至亚运会结束期间,市民可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一惠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造成公共交通拥挤现象,市政府不得不调整这一政策,广州市新闻中心在11月6日晚上及时召开“关于调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公共交通惠民措施”的新闻会,政府改免费为交通补贴的信息,疏导民意,安定民心,适时缓解了公共交通的压力,保证了亚运会的如期举行。

3,建立新闻效果保障机制

为确保亚运会新闻活动顺利进行,亚组委设立了一些保障机制来保证新闻会的信息传播效果。

一是组建相应的新闻团队,负责不同场馆、不同类型的新闻会。例如组委会新闻宣传办公室负责组织、策划动态新闻,分场馆新闻中心负责场馆赛时的新闻工作。科学化的人员配置、明确的任务分工,是确保会的重要前提。

二是在亚组委官方网站设立新闻中心官方新闻模块和媒体公告模块,用来公布新闻会的文字资料和新闻会公告,为媒体提供准确的新闻会信息。

三是在场馆建立新闻区。例如主新闻中心设立了新闻区,设有主新闻厅、中型新闻厅和小型新闻厅3间,还设置了主播机构工作室,翻译办公室,新闻服务终端办公室,采访室等18间工作室,为新闻会配备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四是设立官方直播和信息查询功能。在主新闻中心大厅设有直播,媒体人士和公众可以在官网上看到新闻直播和实况录像;同时,注册媒体及其他亚奥理事会大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内部终端系统查询与亚运会有关的信息和新闻,其中包括新闻会摘要等信息。

一系列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重大活动期间新闻制度的完善,同时确保新闻会的顺利召开,满足媒体和公众及时获取相关新闻信息的需求。

二、广州亚运会新闻传播策略分析

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期间的新闻活动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借助这一时机进行新闻,是一种很有效的政府对外传播策略。从时机选择和信息内容准备来看,可以将这些新闻会分为计划性和非计划性两种。计划性新闻就是有计划地借助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新闻,通常事先经过精心策划与组织准备。广东省、广州市在亚运会前后进行的新闻会多为计划性

新闻会,以各主办和协办城市的形象宣传为主体,利用这一机会向亚洲和世界展示广东形象和广州形象。非计划性新闻主要是为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举行的新闻,具体来说,就是亚运期间为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社会秩序混乱、安全事故、重大案件、社会甚至恐怖事件等召开的新闻会。整体来看,广州亚运会新闻传播策略具体可以细分为制度规范策略、主题制定策略、新闻模拟演练策略、现场应对策略、舆情监测策略等五大策略。

1,制度规范策略

省市两级政府新闻机构针对广州亚运会新闻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与规范,参照省市政府常规新闻机制运行。如广州市政府建立的四个新闻机制:应要求新闻机制,新闻主动回应机制,突发事件机制和新闻协调机制。应要求新闻机制,即当出现了公众关注的某个事件,政府必须在两个工作日内召开新闻会,保证权威信息的公开;新闻主动回应机制,即对社会热点和媒体关注的问题及时进行;突发事件机制,即根据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开展相应的后续会;新闻协调机制,即当选题涉及了多个部门,应由牵头单位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并准备口径。如广州市的新闻工作由中共广州市委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主要负责新闻制度的建设,新闻工作的推进、协调、指导和考核。由此可见,亚组委新闻宣传管理机构比较多,上报一场新闻会的程序较为复杂,虽然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深度,却凸显了重大事件、活动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度。另外,亚运会新闻中心围绕亚运期间新闻的制度规范还包括“赛时新闻宣传政策和场馆任务安排”,以及《主新闻中心新闻宣传手册》和《主新闻中心新闻宣传团队运行计划》,作为赛时新闻会的制度与政策准备,为筹备期和赛时的新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保证。

2,主题策略

为了加大对广州亚运的宣传报道力度,营造亚运报道氛围,在海内外进一步提升广州亚运品牌和广东形象,省市两级政府新闻办分别举行主题活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亚运主题宣传系列新闻会”以“激情亚运文化广东”和“激情亚运人文广东”为主题,围绕“创造新生活和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我们聚会,我们分享,我们共赢的理念”,从2010年8月至10月连续主办9场会,邀请省旅游局、体育局、文化厅、教育厅、科技厅、经贸厅等省直部门负责人全面介绍广东体育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业发展状况,向世界充分展示广东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整体形象。广州市新闻中心在亚运期间也承担了大量的新闻会。据统计,亚运筹备期间,市新闻中心作为对外信息沟通协调的平台,围绕“亚运会、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交通建设”等人民群众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以“爱心满羊城”为主题举办系列新闻会,为所有关心广州亚运会的民众及时提供了信息,对提升亚运会影响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亚运会正式举行期间,亚运新闻的主题包括开幕式、各代表团到达信息以及礼宾、住宿、餐饮、交通等亚运筹备情况,针对安保、票务、亚运场馆及道路交通标识情况等敏感话题,此外还包括亚运形象景观特色、音乐特色、志愿者服务、媒体服务、亚运城运行情况等涉及亚运筹备、亚运运行情况,以及绿色亚运、科技亚运等涉及城市保障的多场内容丰富的新闻会。这一系列新闻活动,都被纳入到“赛时新闻主题”之内。

3,新闻模拟演练策略

为熟悉新闻会流程,保障新闻的严谨性和流畅性而进行的会模拟演练,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宣传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模拟演练包括日常计划性和突发事件新闻会的演练。日常计划性演练主要在办公室进行,从填写预订单,撰写公告,到新闻会的召开等,目的是为了熟悉该类新闻会工作流程;而突发事件新闻会演练以假设某场馆比赛中发生的群众斗殴为背景,演练前具体落实演练人员和细节,协调好包括新闻组、新闻厅、礼宾、官网等各个业务口的工作以及预演物资准备工作,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

4,现场记者应对策略

媒体是潜在危机的预警者,是危机信息的传播者,是危机舆论的引导者,是社会力量的动员者,是危机处置的监督者,是危机形象的塑造者。新闻发言人应全面了解与会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对媒体记者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在会前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才能在会上熟练应对记者提问。亚运会新闻现场针对记者的信息服务做得比较出色,若有需求,在主新闻中心新闻一号厅将由语言服务中心安排同声传译,现场发放同传耳机,提供英语、俄语、日语、阿拉伯语、韩语和汉语等六种语言服务;工作人员同时会在开会前发放中英文版的新闻材料和背景资料。

5,舆情监测策略

为了跟踪评估新闻会传播效果,亚组委还针对每场会进行媒体报道与社会舆情监测,重点关注国内和境外媒体对会的关注度和报道力度,分析比较媒体对会信息的内容取舍、议题设置以及关注焦点,以此检验新闻的效果。为此,亚组委专门成立了舆情信息组,在亚运期间搜集大量海内外媒体关于赛事筹备工作、城市行动等涉亚舆情,撰写舆情专报,并通报各相关部门和场馆运行团队,以便及时做好应对工作。

三、广州亚运会新闻传播效果分析

重大事件新闻的传播效果涵盖会议程设置、信息量、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响、国内外舆情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广州亚运会新闻传播效果主要通过会议程设置、会数量、记者参与程度及社会舆论反响等方面来衡量。

在议程设置上,亚组委通过不断完善议程,来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由被动改为主动,亚组委主动提供一些新闻线索给媒体,改变媒体的议程,主动把相关的选题纳入报道范围。如在亚残运会期间,为加大对亚残运会的宣传,主新闻中心策划举办了6次媒体集中采访活动,包括采访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妈妈团”演出团队,这也是亚组委主动把握眼前新闻线索,保持与媒体沟通和互动的良好方法。

会数量方面,亚运前后,广东省委新闻办举办9场亚运系列新闻会,广州市新闻中心举办主题为“爱心满羊城系列新闻会”等共计51场会,亚组委主新闻中心共举办50场亚运、亚残运会新闻会。此外,亚组委还积极协调邀请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到主新闻中心平台举行新闻会,中国、日本、韩国等代表团均举行了一场到多场的会,受到媒体的热情关注。有关亚运的新闻会总数达到了140多场,基本满足了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

记者参与程度及社会舆论反响方面,主要通过参与会报道的国内外记者数量以及国内外媒体报道来反映。广州亚运会新闻会的直接受众是国内外所有注册媒体,此次主新闻中心共接待与会记者约3000人次,省市两级政府围绕亚运会召开

的主题新闻会到场记者约2400人次,记者积极踊跃的参与体现了亚运会新闻会的广泛影响力。大部分媒体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省内广电媒体均对会进行了现场直播。间接受众是关注相关内容以及亚运会新闻的社会公众,亚运会新闻的社会舆论反响就通过媒体报道与社会公众反映体现出来,根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省政府新闻效果评估”课题组对亚运会国内媒体报道的监测与分析,媒体报道内容多以正面为主,亚组委通过密集的新闻活动积极引导了正面舆论,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对外传播效果层面,根据课题组对国外舆情监测显示,在主新闻中心举行的所有新闻会,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共同社、联合早报、半岛电视台等全球有影响的媒体都发表了积极、正面的报道,有效引导了国际舆论。媒体普遍认为,新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针对性,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专业热情、认真周到,很好地展示了第16届亚运会对外的窗口形象。在对日本、韩国主要媒体和境外英语媒体关于广州亚运会非体育赛事报道的分析中发现,国际舆论对这一盛会的报道与解读,与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情况有所不同。广州亚运会更多地吸引着亚洲媒体;国际舆论对广州亚运会、广州城市形象颇具好感,广州开放开明、包容大度、低调务实的品质得到多数媒体的认同。

四、启示

如上所述,正是一系列传播策略与效果保障机制保证了广州亚运会期间政府新闻活动的顺利进行,成为继北京奥运会后又一次较为成功地利用国际体育盛会对外传播中国政府形象与地方形象的范例。当然,通过对广州亚运会新闻活动的全面分析发现,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灵活运用新闻稿,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新闻发言人素质等方面。

首先,灵活运用新闻稿。不论是在亚运期间的新闻会,还是省市政府亚运前期的新闻会,多数新闻发言人只是拿着稿照本宣科地念,没有留足记者提问的时间,这样极大地影响了记者参与新闻会的兴趣,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互动沟通机会。新闻稿的内容一般已经比较翔实丰富,新闻发言人完全无需全稿通读,可以简明扼要地讲解稿的主要内容,时间限定在10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记者提问,避免把会变成一场“资料派发”的会议。

其次,合理安排会时间。由于情况特殊,赛时主新闻中心平均每天举行会2场,其中11月9日、10日每天举行了4场,11月24日一天举行了5场,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亦使得媒体顾此失彼。因此适时安排好新闻场次也是保证会信息沟通质量的关键。由于会密集、时间紧凑,新闻中心可通过综合考虑整体统筹、协调安排,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再次,提高新闻发言人素质,与媒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还应具备和记者沟通的技巧,良好的媒体关系有助于新闻工作的开展。然而,在亚运期间的某场会中,当记者问及如何解决运动员村房间内没有娱乐设施的问题,发言人生硬指出记者的疏漏,指责记者应事先了解并熟悉亚奥理事会关于运动员房间不能安装娱乐设施的相关政策。结果导致部分与会记者对发言人的态度表示不满。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对记者的态度应该平和而不应当众指出记者的错误,可以采取一种更委婉的方式表达。同时,发言人平日应和记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媒体的正面报道,引导正面的舆论。

总之,在信息传播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时代,政府新闻机构在本质上是为媒体和公众服务的,因此政府的新闻活动需努力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争取媒体和公众的支持和认同。政府新闻机构只有不断寻求更加科学的传播策略,继续完善新闻运行机制和效果保障机制,努力做到分工得当,组织得力,让记者满意、公众满意,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府新闻的整体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靖鸣,刘建明,等,实用新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