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纺织工程前景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1 14:45:31

纺织工程前景

纺织工程前景例1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纺织工程前景例2

【摘 要】山东省政府日前通过《山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我省要实现从纺织服装大省向纺织服装强省的跨越的目标。本文通过用工短缺产生的动因,分析用工短缺对山东省纺织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基于Rajagopalan&Spreitzer企业变革模型和Humphrey和Schmitz升级理论,提出了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用工短缺;纺织业;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EYD045)。

作者简介:张洪营(1980—),男,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0 引言

山东省政府日前通过《山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从纺织服装大省向纺织服装强省的跨越的目标,为我省纺织业指明了方向。山东省是我国纺织大省,也是中国纺织服装重点生产基地,纺织“上青天”就包括我省的青岛。然而近年来受到国际经济危机、国际贸易摩擦、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短缺及价格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纺织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其深入研究将对我省纺织业顺利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出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通过阐述用工短缺产生的动因,分析用工短缺对我省纺织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提出基于Rajagopalan&Spreitzer企业变革模型和Humphrey和Schmitz升级理论的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

1 用工短缺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随之明显暴露出用工短缺的问题,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扩大规模带来很大影响。用工短缺主要指“民工荒”,正式提出“民工荒”这一概念是在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后,媒体开始关注这一现象,一时间“民工荒”成为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并逐渐进入学术研究领域。

自2004年出现“民工荒”问题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认识逐步深入。陈民强(2005)指出民工荒的根源就是权利荒,并从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不平等、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限制以及社会安全感的缺失三个方面加以说明。李宝元、王泽强(2009)认为“民工荒”主要不是一种总量上的劳动力短缺,而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定历史阶段上的凸显,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性渐进扩散性、素质结构矛盾以及年龄性别差异性。贾先文、黄正泉(2010)就认为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是民工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用脚投票的一种理性选择。简新华(2010)认为民工荒是与劳动力供求和价格有关的因素,因而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王呈斌、毛晓燕(2010)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分析了“民工荒”的现状、特征,认为劳动力流动相对收益减少是其根本原因。综合国内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可以现阶段用工短缺现象的存在的必然性。

2 用工短缺对我省纺织业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用工短缺在短期内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将迫使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推动企业转型,彻底转变盈利和发展方式,并通过行业洗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茅于拭(2011)指出,那种认为工资上涨会使中国丧失比较优势从而阻碍经济发展势头的观点是短视的,从长远目标来看,“民工荒”带来的工资上涨正在帮助产业升级这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实现。同时他认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办法不是勉强保持低工资政策,而是进行专业升级,减少劳动力的使用,靠技术和创新提升企业的附加值比例。

2.2 消极影响

用工短缺不但减少了企业可以雇佣到的劳动力,也降低了可雇得的农民工的素质,从而阻碍了企业生产过程的持续协调开展,降低了企业利润的提高和生产积极性。

用工短缺带来的劳动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我省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西部甚至国外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和国家转移。伴随产业转移将会使得我省在纺织业的投资不断减少,最终出现行业性或地区性产业空白现象,影响我省纺织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路径

山东省政府日前通过《山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从纺织服装大省向纺织服装强省的跨越的目标,为我省纺织业指明了宏观方向。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的体现在两端的研发和品牌,而处于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理论为我省纺织业提供可供参考的具体的转型升级方向。

为了使我省纺织业顺利的转型升级,根据Rajagopalan&Spreitzer企业变革模型和Humphrey和Schmitz升级理论,本文提出了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如图1。Humphrey和Schmitz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升级的理论路径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方式。

3.1 变革企业理念

根据Rajagopalan&Spreitzer企业变革中过程变革理论的阐述,企业变革遵循:解冻—变革—再冻结的三过程。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短缺导致用工成本上升,开始解冻,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企业丧失竞争力,为了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变革,变革理念先行。

企业改变过去低成本、低利润的传统观念, 转移到高利润、高附加值的价值观念中来,引导企业在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新。不断增加企业的品牌内涵价值和内涵,为企业的业务优化和战略转型做好准备。

3.2 实施业务优化

纺织企业实施业务优化战略,实施品牌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发展“四大”战略,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纺织企业加快推广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发展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多组分纤维面料的染整以及特殊功能整理;同时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企业的创新内涵。

3.3 加快战略转型

在企业理念变革和业务优化的基础上,加快纺织企业的战略转型,提高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青岛大学部级新纤维材料技术中心,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提升纺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战略转型,实施品牌建设战略。加快品牌创新,由品牌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提升和扩大大众时尚品牌产品制造,借助国际品牌构筑我省服装的顶级品牌和一线品牌。

加快战略转型,实施市场优化建设。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网络经销商合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合资、合作、自营等方式,建立和进入主流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从而建立完善的市场网络,增加市场份额。

3.4 优化企业管理

在业务优化的基础上,优化企业管理。积极引入和采用国际先进管理模式,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促进全行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自主品牌培植力度,加强产品设计及系列产品的配套开发,坚持走新型制造、精品制造、高端制造道路,把山东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服装制造基地。加强新型管理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开通管理者的视野,为纺织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3.5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根据Rajagopalan&Spreitzer企业变革中过程变革理论的阐述,企业变革遵循:解冻—变革—再冻结的三过程。纺织业经过优化企业管理和实施战略转型,依托我省纺织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装备优势、文化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加快发展纺织服装、印染、新型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业,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阐述用工短缺产生的动因,分析用工短缺对山东省纺织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基于Rajagopalan & Spreitzer企业变革模型和Humphrey和Schmitz升级理论,提出了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我省纺织业通过变革企业理念、实施业务优化、加快战略转型、优化企业管理,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保障我省纺织业在用工短缺背景下顺利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民强.“民工荒”的根源是“权利荒”:兼论农民工权益的维护[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4):13-17.

[2]贾先文,黄正泉.“刘易斯拐点”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J].统计与决策,20010(15):76.

[3]李宝元,王泽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契机:关于近年来“民工(技工)荒”现象的劳动经济学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3):64-68.

[4]简新华.“劳工荒”的原因、利弊分析与合理应对[J].中国经济问题,2010(3):9-13.

[5]王呈斌,毛晓燕.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用工荒”现象探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4):74-79.

纺织工程前景例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11-03

随着沿海地区原料、人工、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当地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为了维持其比较成本优势,东部地区纺织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就成了一种必然。2009年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这无疑给我国纺织行业的转型发展指出了一条很明确的道路。对于西部民族地区而言,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工业化进程当中的现代化纺织专业技术人才“本土化”培养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纺织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之一,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则理所当然需要在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中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一、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清醒地认识到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从产业转移的角度,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有利于为纺织行业的“西进”量身定做适用的纺织技能人才,从而顺利实现东部企业的“西进”目标,完成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使命。西部劳动力成本较低,从而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阶段东部纺织企业选择“西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能有效培养服务于产业转移的“本土化”纺织技能人才,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则有可能会被大幅削弱。

2.从发展生产的角度,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有利于为西部地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属欠发达、后发展、交通不便利地区,即使是和西部其他省、市相比,民族地区也因其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致使区位吸引力不明显,对其他地区人才吸引力不强;且民族地区流传的民风、民俗、民族语言、宗教等所特有的相对封闭性特征,无形中成为阻碍地区之间人才交流的壁垒;此外,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业发展的前景固然能够吸引高端人才,但从人力成本及行业吸引力角度考虑,一线所需要的大量生产技能人才不可能全部靠地区外引进,因此“本土化”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3.从拉动就业的角度,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拉动当地就业市场,有利于以最直观的方式推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东西部交融的共赢,从而使共同富裕成为可能。“本土化”人才培养命题的提出,实际上是一个探讨如何针对地方经济社会特点开展人才培养研究从而推动生产力均衡发展的问题。产业西移必将在当地开辟新兴的就业市场,“西进”的企业只有切实带动起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大量群众就业问题,该生产项目的移植才真正具备了立足之本、发展之根。为了实现这一互利双赢的目标,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应积极发挥教育阵地的功能,主动与“西进”企业对接,了解、掌握西移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据此相应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与学校专业结构的高程度对接,针对当地生源和本地就业市场培养出优秀的“本土化”人才。

4.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不仅能够赋予“西进”的东部产业更深的文化内涵及新生品牌文化生命力,同时还为催生本土品牌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西部民族地区往往拥有独具特色的传统纺织技术和纺织服饰文化资源,但由于其社会存在的基础已自然消亡,这就使传统工艺保护只能通过特殊方式加以实施,这种特殊方式首先是对人的保护。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如果能将“西进”的纺织服装品牌与西部民族地区传统纺织服饰工艺、文化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催生该品牌的新增长点、提高东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助于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在向东部产业学习的基础上保持独立的民族性格,融入民族纺织文化之魂,加强本土纺织品牌培育力度,最终实现本土纺织产业的振兴和辉煌。因此,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实际上也是一个对民族传统文化人才的保护过程,是一个培养能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文化传承者的过程。

5.从职教发展的角度,产业转移不仅给西部民族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更是给依托于行业发展的纺织类职业院校或开设有纺织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通过研究明确特定历史条件下纺织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将产业发展机遇转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在对“关于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研究”这一命题的解读中,给出属于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特有的发展答卷。

二、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的基本目标

西部民族地区集中出产了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大部分生产原料,如新疆棉花、内蒙羊绒、广西蚕茧、青海毛绒等,纺织资源优势极其明显,因此发展纺织产业的前途是光明的。但由于起步晚,除了内蒙等少数地区外,大部分西部民族地区“产业优势”与“资源优势”一直不匹配,纺织业发展并不协调,多数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是产品附加值低的中小企业,可见纺织产业发展的过程又是曲折的。针对这一现实,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目标定位建议为致力于服务三大对象,培养五大能力。

(一)在现阶段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培养“本土化”纺织技能人才主要服务于三大对象

1.服务于纺织原料产地的资源型产品加工企业。资源型产品加工是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基础,实践初步表明,在西部地区实施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望成为西部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西部民族地区所培养的本土纺织技能人才将服务资源型产品原产地作为就业的重要方向,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经济发展特点。

2.服务于产业转移背景下“西进”的东部纺织企业。产业转移是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西部民族地区所培养的本土纺织技能人才为“西进”的东部纺织企业服务,是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本土化”纺织技能人才培养的题内应有之义,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部民族地区纺织技能人才就业的主要方向。

3.服务于创建自主品牌的本土企业。国家鼓励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和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精深加工业,力争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但产业转移不等于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一个企业有了品牌才有了生命力,同理,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只有形成了富于市场竞争力的原创自主品牌,才有可能真正获得独立自主的生命力,“品牌”战略关系到西部民族纺织产业的未来。因此,探索自主品牌创建之路将是所有后发展地区的必由之路,服务于原创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对西部民族地区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提出的最高要求。

(二)对应三大服务对象,西部民族地区培养“本土化”纺织技能人才建议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五大能力

1.针对产业转移背景下“西进”的企业普遍为技术相对先进的东部沿海纺织企业,建议加强与国际职业技能标准接轨的现代化纺织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以适应“西进”的东部纺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

2.针对本地区的纺织资源优势及今后有可能作为拳头产品发展的资源型产品深加工业的特色,建议加强培养相应的特色资源专业加工能力。

3.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建议加强培养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重视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转移、嫁接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决定了纺织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态势,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有可能出现粗放型经济和循环型经济并存的经济局面,且粗放型经济今后有可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现产业升级。因此,在进行“本土化”人才培养的时候,所培养的人才既要能够适应粗放型经济,也应能够适应今后经济转型的需求。

4.针对西部民族地区欠发达、后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建议重视培养纺织技能人才的吃苦耐劳能力和乡土热爱之情,使其能够在产业转移的创业初期坚守条件艰苦的工作岗位,并在与来自于东部企业的同事、位于东部的厂区接触之后抵制住物资待遇的诱惑,安心在本土扎根、工作。

5.针对“品牌”战略之于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的重要意义,建议重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培养本土纺织技能人才在文化交融语境下的创新能力,为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创建自主品牌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纺织产业,不能一辈子“寄人篱下”,而是需要“借机生蛋”,借东部产业转移之机增强自身竞争力,打造自主品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由于起步晚,因此更需要重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从民族文化资源土壤中培育本土纺织品牌,如此,才能够实现在全国乃至世界品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发展目标。因此,能够有效传承、传播、运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的紧缺人才。

三、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的相应措施

职业院校的主观能动性应成为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的强有力的推手,作为教育者,学校不能困守一隅坐等机遇上门,而是需要形成较为成熟的、具有鲜明前瞻特色的、密切结合行(企)业发展的育人理念,在与企业、行业、政府接洽协商中完善这一理念并形成较为成熟的育人模式,通过主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来实施该模式。育人模式固然因为学校办学基础和地区经济特色不同而各有不同,但为了切实做到支持并协助完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使命,西部民族地区纺织类职业院校或开设纺织类专业的职业院校(下文简称“西部民族地区纺织类院校等职教机构”)在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在自身发展规划中强化本土服务意识,将顺应产业转移经济发展趋势、培养“本土化”纺织技能人才、服务当地纺织经济列为院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一规划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中长期性质的办学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增强院校为当地纺织行业经济服务的能力。

2.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和政企合作,一方面要通过订单办学、共建培训基地、技能认证、技术交流、社会培训等方式与“西进”的东部企业结成深度合作关系,了解该类企业的用工需求,按需培养企业急需的纺织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交流平台的优势,与本土纺织企业和当地政府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学校的平台作用促成“西进”的东部企业与本土纺织企业、当地政府的沟通及合作,扩大本地就业市场,尽其所能地帮助东部企业和谐融入当地市场,促进本土企业在向东部企业的学习当中提高技术生产水平和产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因与企业结下密切合作关系所积淀的教育优势,实现多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3.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创新民族文化宣教载体和宣教方式,使之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形成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大特色。①民族传统纺织品及服饰不仅是民族地区日用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以民族纺织服饰研究为载体,充分挖掘地域性、本土化的民族文化资源,构筑特色课程,有利于为职业院校提供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及载体,有利于培养了解西部、热爱西部、服务西部的职业技术人才,打造西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特色。②作为教育组织者,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不断提升对区域社会的服务能力,西部民族地区纺织类院校等职教机构应重视对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资源的挖掘,将民族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保护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相融合,将生活教育、社会教育、乡村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激化、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拥护者、传承者和建设者。③西部纺织产业走民族化道路,并不等于说要固守封闭和贫困,恰恰相反,现代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而民族化是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基础上保持自身独立性格的民族化。因此在现阶段,西部纺织人才培养要注重向发达地区学习,学习其先进的技术、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及成功经验,在学习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资源加以运用和改造,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④重视对师资的培养,打造具有“教学名师+行业专家+文化传承者”多重身份的师资队伍。在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专业教师无可避免地需要面对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冲突,无论是自觉亦或是非自觉,都必然处于跨文化的语境当中。因此,从文化场的视域来观照,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专业教师在这种跨文化的语境当中要想成功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更需要具备正确解读和引导解读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较为复杂的跨文化语境的能力,在面对预期目标在现实中有可能出现屡屡受挫的阶段性困难时仍能保持良好心态的心理承受、调适能力,才能承担起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解读者和传承者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姜铸.中西部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五种力量模型[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04).

纺织工程前景例4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30-02

四川纺织业的发展,必须借助现代技术,依赖现代管理,走现代纺织业发展之路,才具备国际竞争力。这不仅要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而且更重要的必须培养一大批企业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管理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和大力发展纺织高等职业教育,并以“工学结合”的职教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一、四川纺织业形势与前景分析

顺应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四川纺织业在西部具有很好的机遇和明显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我国纺织业的形势分析。纺织业在我国具有独特的优势,一直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服装出口也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入世后的强势产业。2009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国务院及时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为明确定位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并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为了提高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要用现代纺织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产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设备技术更新。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经部署了38项纺织行业技术攻关项目。特别是我国在城乡统筹的建设中,国家加重了民生工程建设,纺织业不仅对解决就业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天然纺织原料来自农业,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预计在未来几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将保持在6.3%以上。

但当前我国产业内部两级分化、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不断强化。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加快了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步伐。2009年1~5月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幅度高于全国11.09个百分点。

2.四川纺织业的形势与规划。

(1)四川纺织业的现状。纺织业是四川省传统产业和民生产业,在扩大内需和出口、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省以棉纺织、丝绸、化纤、服装业为主的纺织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产品纱布、生丝、化纤和服装产量年均增长30%以上,产业规模稳居西部第一,近几年四川省出口总额中,纺织服装的比重超过20%。2008年,四川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26.8%;出口25.3亿美元,占四川省出口创汇的19.3%;1/3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性能纤维聚苯硫醚、芳纶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2009年上半年,四川省纺织企业新产品产值为41.41亿元,同比增长24.45%,环比增长41.28%。全省棉纺织2009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0.55亿元,同比增长34.78%,充分表明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中取得了较大成效。

(2)发展四川纺织业的机遇和优势。四川把握好西部大开发和灾后重建的机遇,利用西部出口重要口岸、贸易中心以及交通枢纽的作用,抓住国内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机会,发挥巨大的消费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天然气、丝麻纺织原材料资源等产业转移基础优势,积极承接和引进国内知名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并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强的本土企业。目前全省已经制定了2008年-2012年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围绕“7+3”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六带、一链、四集群”格局。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脉络也已清晰,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四川纺织业发展的规划。2009年,四川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四川省纺织产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按照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当前形势和四川省实际,特编制《四川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按照该计划,到2011年,四川省将力争实现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6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产销率达到98.5%,培育15家左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企业。

二、纺织业发展的现代技术趋势与高技能人才需求

1.成本推动纺织业走现代技术发展之路。近年来,由于东南亚低端纺织品的竞争、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以及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加强,尤其是2009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进一步加深,严重影响了欧美纺织品市场的出口;同时石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纺织原料价格上涨,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提升较快,许多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企业面临较大的困境,四川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纺织企业经营状况更为艰难。纺织行业要摆脱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是,必须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加速高新技术改造,减量升级,以保持纺织行业的持续平稳发展。全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2008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表彰及论坛活动上指出,创新是2009年纺织行业的核心任务;通过科技攻关、产品提升、自主品牌发展和管理营销模式的创新加强产业集成建设。

2.我国纺织技术的发展与高技能人才需求。据全国纺织工业协会在2007年行业景气分析报告指出:到2010年,重点企业技术装备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40%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清梳无卷化率达到50%,无接头纱比例达到70%,无梭布比例达到70%,精梳纱比例达到30%。在2009年,武汉纺织大学成功突破了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随着该项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必将带来纺织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上的创新,这些技术应用必将需求更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新型高技能人才,从而要求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现代化科技、设计、工艺、营销、外经贸等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尽可能为实施名师、名品、名企、名城战略储备丰厚的人才库,以促进全省纺织服装工业由初、粗产品加工型尽快向深、精产品创新型转变,实现“以质取胜”,推动产业升级。但据调查,能适应现代纺织技术进步的高素质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是近几年制约全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全省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平均比例不到5%,按照纺织业的发展趋势和全省纺织的发展规划,预计全省近五年内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在10000人以上;要满足这个巨大的需求量,必须大力发展高等纺织职业教育。

三、大力发展纺织高等职业教育,并真正走职业教育之路

1.发展四川省纺织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在四川省开设“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一所,该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数不足500人/年;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质量与企业的要求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纺织人才的培养无论从质和量上都与全省纺织业的发展很不协调,这不仅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鼓励发展纺织高等职业教育,加大纺织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而且纺织高等职业院校还要加大纺织专业教育培养的改革力度。

2.适合纺织特色职教的思路。纺织高职院校须建立“以服务促合作、以合作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以增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为突破口,结合纺织企业的特点,通过为企业短期人才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管理服务和咨询、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加强合作,让企业真正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一方面以开放的思想,让企业、社会参与招生计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纺织人才标准的制定,共同编写理论融入实践性质的专业教材,逐步形成“以企业需要为目标,确定学生就业岗位群,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拟定学生的素质结构与专业核心能力,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建立课程结构体系”的课程改革原则,建立起以纺织加工流程为主线,集纺织原理、纺织设备、纺织工艺、生产操作和质量检测为一体的“五结合”动态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让企业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聘请企业专家、能手到学校给学生授课,特别是一些实践操作性质课程。企业支持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并派人参与指导。通过与企业合作促进教学改革,从真正意义上保障实现“实习―理论―实训―理论―实习”的教学模式,使培养的学生“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胜任在纺织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支持与技术管理工作的技术员和班组长,满足现代纺织企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要求,最终使高职院校步入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李光金.纺织工业在四川省的地位及效率分祈.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4)

纺织工程前景例5

在下午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80 周年庆典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通过宣传短片全景展现了其 80 周年的辉煌历程。杜钰洲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是促进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推动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使命。同时希望学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振奋精神,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努力建设成纺织工程技术工作者之家。特邀报告 ―― 姚穆院士的“世界纺织科技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从全产业链角度为与会代表解读了未来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为新当选的新一届理事会的理事长,孙瑞哲以“光荣与梦想”和“责任与使命”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并承诺:新一届理事会将不断努力,“还学术以荣誉,给科研以更高的地位”,使更多纺织科技工作者通过学会这一平台获得尊重和重视。同时透露,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纺织行业的学术研究,学会计划从2011年开始创办中国纺织工业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 中国纺织学术年会。

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音乐会将庆典带入了尾声,华丽的新篇章也将就此展开。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4届理事会领导成员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名)

理事长孙瑞哲

副理事长 马永喜王竹林王启明伏广伟刘元风朱勇阮积祥李书勤李金宝杨 勋

肖长发陈建勇周华堂俞建勇施楣梧柯慧琪胡克赵 强夏志林徐卫林

戚建尔谢 明蒲宗耀潘雪平潘跃进

秘书长 龚进礼

背景资料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前身是1930年4月20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纺织学会。在80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原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国家纺织工业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领导下,围绕各个时期纺织工业建设的中心任务,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和发现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纺织工程前景例6

1、纺织品出口疲弱态势或将延续。2012年纺织原料市场上半年呈先微涨后大跌的走势。纺织市场开局基本稳定,但随着消费市场的萎缩、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至目前整个纺织市场呈持续疲软状态。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对国际市场需求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目前业界普遍认为,2012年将是金融危机以来最难熬的一年,出口疲弱态势或将延续,甚至可能出现贸易逆差,出口寒潮来袭。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的运行呈现趋缓走势,主要产品产量增速减缓,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出现负增长,行业利润增速回落。

2、纺织出口市场行情显现不景气态势。受整体经济环境、劳动力成本增加、国内服装行业产品库存继续高企等影响,纺织终端企业开工率维持低位,出口需求持续低迷,导致市场信心不足。下半年纺织出口市场低迷局面改观不大,国内外消费市场不利因素仍将存在。

同时部分出口企业还面临众多不利因素,特别是纺织中小微型企业依然面临融资不畅、订单数量不稳定、转型困难等问题,抗风险能力较弱,行走在“关停”边缘,对整个纺织行业都存在不利因素。

3、中低端产品订单转移仍较为明显。由于国际市场压力依然较大,再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高企,多数企业用工短缺,工资涨幅15%以上。招工难、留不住和改善职工生活待遇等,均使企业用工成本呈现刚性上升趋势。于是行业内部就发生一些变化,很多国际采购商把纺织服装订单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因我国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致使这些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仍较为明显。

4、大众产品产能过剩,产业升级是必然选择。今年下半年国内纺织业仍显一定困局,成本生产加大,外需减少,大批企业在内忧外患中求生存。大众产品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过程中,低水平扩张反而成了整个行业要饮下的一杯苦酒。反观那些在扩张中修炼内功的企业,他们把资金用在了设备更新和新市场的开拓上,当欧美国家的市场持续低迷、国内生产成本持续升高的情况下,有准备的部分规模型绍兴纺织服装企业在危机中脱胎换骨,产业升级悄然完成。

5、部分纺织品出口环比下跌。本期棉及其混纺面料、化纤长丝面料、刺绣品、针织钩编物外贸景气指数不等量下跌,拉动总类外贸景气指数环比下滑。

二、2012年7月份外贸价格指数呈现小幅推升走势。

1、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加快,创意产品附加值继续提振。绍兴许多规模型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加快,创意产品外贸出口逆势拓展,附加值较大路货产品有所提振,拉动外贸价格指数小幅推升。

纺织工程前景例7

2、纺织业的国际贸易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中国成了遭受国外贸易救济特别是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最多的国家,而纺织品正是最被针对的几种产品之一。虽然经过艰苦谈判,中国最终解决了纺织品贸易争端,签署了纺织品备忘录,但并不意味着类似配额争端的事件不会再发生,有关纺织业的国际贸易形势依然严峻,寻求突围的路漫长而艰辛。

3、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不足。原材料成本无优势和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利空因素叠加作用,压制出口订单短期难有增加。在动荡的全球经济大背景下,消费信心难以提振,加上部分大众产品出货处于盈亏边缘,个别小型企业低档产品出现亏损,资金问题困扰,纺企运营压力较大,整个纺织行业复苏困难重重。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外单承接相对不足。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本身竞争力不足,而又遇现金流短缺、人民币升值等多重不利因素,再加上部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压缩,赢利较为困难,这使行业内各中小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信心加倍受挫,部分中小企业悲观预期增加,这种悲观预期或将加重未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4、国际宏观经济动荡加剧,出口订单接单回缩。国内纺织业出口订单接单不足,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令全球市场严重受挫,近期受国际宏观经济动荡加剧,市场恐慌情绪拖累致使部分中小出口纺企外贸接单下降;另一方面,国内货币调控政策方向继续,临近9月底,银行信贷势必再度收紧,成为限制纺织企业资金周转的重要因素,致使出口订单接单回缩,部分中小纺织企业开机率下滑。国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今年以来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和运输费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造成产品成本逐年增高,致使大量纺织服装外单向其他东南亚国家转移。因东南亚工人工资低廉,更加剧了下游订单的流失,导致市场需求疲软,大众产品积压现象局部凸显,资金周转困难加重。

5、部分纺织品出口环比下降。本期棉及其混纺面料、化纤长丝面料、化学短纤面料、簇绒织物、日用家纺面料、窗帘帐幔、针织钩编物外贸景气指数不等量下滑,拉动总类外贸景气指数环比下降。

二、2011年9月份外贸价格指数环比下滑

纺织工程前景例8

吴忠市利通区区委书记张晓明介绍,以招商促开放,以引资推转型,近年来,利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转型调整,纺织业获得快速发展。目前纺织产业已成为利通区五大产业之一,并已纳入宁夏轻工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这一切,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对纺织的重视,得益于清晰的产业定位,也得益于各方的支持和扎扎实实的共同努力。

“利通区对于发展纺织业坚定不移,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定位准、起点高,坚决杜绝落后产能搬迁,而是瞄准先进设备和差别化、高附加值产品,齐心合力把利通区打造成中国纺织之都。”对于利通发展纺织业的定位与战略,张晓明思路清晰,胸有成竹。

五年一剑 利通纺织威名初显

利通区纺织产业起步于2010年下半年,借纺织产业转移的东风,得益于产业延伸转型和自主创新升级“双引擎”,利通纺织产业在5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华丽蜕变。

作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目前,利通生态纺织产业园一期已初具规模。园区占地 2030亩,总投资额达到46亿元,现已入驻企业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基本形成了以宁夏恒丰、宁夏双维、宁夏精艺裘皮等企业为主的综合纺织产业园,实现了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由贴牌产品向自主品牌、由松散型经营向产业集群的四个转变,形成了集羊绒分梳、纺纱、制衫、织布、地毯、裘皮服饰于一体的纺织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

在2016年初召开的全国纺织产业转移暨绿色互联网纺织发展论坛上,利通生态纺织产业园区获2015纺织结构调整突出贡献奖,同时入选产业转移十大产业园区,成为全国纺织行业中唯一一家同时摘得两项殊荣的园区。这也从一个侧面有力证明,利通区以实施生态纺织产业园区空间拓展战略为载体,不断壮大产业集群,业已跻身全国纺织工业“第一方阵”,“利通奇迹”名副其实。

据利通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闫浩介绍,2015年生态纺织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8亿元,利税1.3亿元,解决就业6000余人。“目前,纺织工业产值占到整个园区总产值的80%以上,占整个利通区工业生产总值的40%以上。纺织工业已成为利通区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地位明显,作用突出,前景广阔。”闫浩指出。

龙头带动 示范效应引八方客

“恒丰速度”,这是记者采访中听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也不由一探究竟。

据了解,2013年5月,利通区成功引进宁夏恒丰入驻生态纺织产业园,项目从洽谈到落地仅用40天,从动工建设到试生产仅用了120天,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从心存顾虑到落地生根,恒丰现在对在利通的发展充满信心。没有政府发展纺织产业的决心与魅力,没有当地干部贴心周到的服务与支持,我们的项目再好,也不可能有如此快的发展。”宁夏恒丰纺织集团总经理宫波体会颇深,感慨良多。

经过几年的运作,宁夏恒丰纺织项目总投资已经追加到25亿元,两年半的时间里,建起了4个厂房、3个纺织纱厂、1个织布厂,有30万纱锭,288台织机,其中有72台大提花机,其发展速度被誉为“恒丰速度,利通奇迹”。

目前,宁夏恒丰“百万纱锭、百亿产值”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后最终将达到100万锭规模。2018年前,投资40亿元的宁夏恒达纺织产业园将建成,达产后实现50万锭高档纺纱及1000台织机生产能力,年产值达60亿元。

“未来,宁夏恒丰纺织集团将借助宁夏的政策优势与环境优势,立足本地,瞄准高端,积极拓展,全力打造一条集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宫波说。

榜样的示范效应最为直接,“恒丰效应”不断放大。在宁夏恒丰的带动下,众多有志于在西部、在利通投资兴业的东部纺织企业纷至沓来,争相落户,生态纺织产业园区一派兴旺景象。据介绍,在一期项目的带动下,目前产业园二期已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二期园区规划面积6600亩,计划总投资130亿元,计划引进企业45家,近期目标年产值100亿元,远期目标为200亿元,全面建成后可解决就业2万人。

突出特色 毛纺产业焕发新颜

宁夏素以 “红、黄、蓝、白、黑”五宝闻名于世,这其中的“白”就是大名鼎鼎的滩羊皮。借助丰富的资源优势,宁夏的毛纺织业历史悠久,产品丰富。而利通区的纺织产业也从最初的毛纺织业脱胎而来,由初加工起步,到现在的现代化生产,利通毛纺织业这个特色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利通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洪建群介绍,利通区商贸流通活跃,是全国毛绒原料的集散地。该区活跃着近2万人的羊毛绒收购队伍,覆盖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11个省区及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其发展毛纺织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一进宁夏吴忠市精艺裘皮制品有限公司大门,记者首先看到的是厂区内数千张满地晾晒的滩羊皮。据总经理马莉焘介绍,精艺裘皮以外贸为主,公司产品主要销往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近年来,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与工艺改造,产品由裘皮制品的半成品逐渐过渡到家居饰品、成衣等最终产品,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在巩固外贸的同时,今后我们将加快品牌打造,提升设计水平,注重节能环保,逐渐扩大内销市场,争当龙头企业,重振‘白宝’雄风。”马莉焘说。

作为宁夏羊绒被、羊毛被家纺产业的领头羊,宁夏伟圣绒毛纺织有限公司近年来加快技术改造,斥资购入全自动生产线,进行设备改良和工艺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水平,取得良好成效。总经理杨志宁表示,“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宁夏”,未来公司将继续专注于做精、做优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努力打造羊绒被、羊毛被国内知名品牌,让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走出宁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企业的努力也让利通区的传统毛纺产业蓬勃兴盛。数据显示,2015年,生态纺织产业园完成分梳羊绒2500吨,分梳羊毛1500吨,裘皮制品100万件,家用羊毛、羊绒被20万条,产销两旺。

“下一步,利通区将继续充分利用毛纺织产业特色资源,从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分工,推动产业继续向前迈进。”闫浩表示。

发挥优势 利通纺织前景广阔

利通纺织业近年来的发展,与其当地的资源优势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息息相关。

“企业来利通投资,最初看重的还是成本优势。”宁夏恒丰纺织集团副总经理韩国锋介绍,“综合劳动力工资、电价、水价等因素,在这里生产1吨纱的成本比山东要低1千多元。”另外,回族员工善良淳朴、勤劳肯干、热爱清洁等高素质,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适宜的自然环境也是直接的吸引所在。利通区昼夜温差大,夏天几乎连空调都不用,水质良好,而且十分符合纺织业对温湿度的要求。“在内地,夏季高温高湿是很难纺纱的季节,但在利通却感受不到这种不利因素。”吴忠恒和织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齐说,“有时候,内陆地区由于温湿度等原因很难高效开起来的设备,在利通却能开到很高的效率,很适合生产高支纱。”

优惠的政策和贴心周到的服务更是让人难以“抗拒”。从建园之初,利通区始终立足“亲商、便商、扶商”的招商理念,优化投资环境,坚持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地缘不足人缘补”。据利通区商务和经济技术合作局局长赵丽亭介绍,区里对每个签约项目都进行全程跟踪,全程代办,全程服务,努力降低客商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倾力打造优质的发展环境。同时,利通区还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生态纺织产业园入园优惠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用工补助、税收减免上给予入园企业最大限度的扶持,让其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遇到问题马上能得到回馈”、“领导现场办公帮助解决难题”、“几乎忘了自己是外来企业”??从企业的句句心声中,记者看到了当地领导的亲力亲为、雷厉风行,看到了利通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的诚意和决心,也看到了利通纺织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放眼长远 打造西部纺织风向标

五年一剑,成绩显著,但利通人并不满足,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政策机遇,以及区域贸易自由化、宁夏沿黄河经济区建设等的推进,利通纺织业未来的发展蓝图正在精心描绘。

吴忠市利通区区长李玉山介绍,“十三五”期间,利通区将以改造提升生态纺织产业园一期为基础,全面建设产业园二期,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将生态纺织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以羊绒(毛)纺织为主体,以纺织中后端产业链为核心,集研发-生产-展销-物流仓储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纺织园区,建设宁夏产业技术研发设计基地、纺织产业及期配套产品生产基地、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纺织品交易基地,打造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区。

同时,以打造“中国纺织城”和“百亿生态纺织产业园”为目标,依托宁夏恒丰纺织集团大力实施纺织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PX、PTA等纺织上游项目建设,着力提升羊绒(毛)制品研发能力,促进羊绒纺织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逐步拓展合成纤维及纺织面料的应用范围和市场占用率。

“我们的目标是,在主动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做好现有产业的延伸转型和自主创新,逐步形成集梳绒、纺织、印染、成衣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立精品纺织产业体系,打造中国西部纺织的风向标。”对于利通纺织的未来,李玉山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

奇迹源于实干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是记者在吴忠市利通区采访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科学规划、精心建设、有序推进,正是有了生态纺织产业园这棵“梧桐树”,才引来了恒丰等一众“金凤凰”,也才有了纺织行业的“利通奇迹”。

产业园区是西部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近些年来,借西部大开发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东风,顺应纺织产业转移的趋势,西部很多地区大兴土木,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其中有成功的样本,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烂尾”、“空置”园区不胜枚举。

纺织工程前景例9

1 外贸景气指数呈震荡上涨走势。

2009年初,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外贸景气指数表现为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外贸景气指数1月份收于902.42点,至2月份收于967.44点,环比上调7.20%。3月份外贸景气指数下跌至938.75点,环比下跌2.97%。4--6月,外贸景气指数快速上涨,尤以5月份涨幅最快,5月份外贸景气指数收于1478.04点。环比上调43.73%。7月份外贸景气指数受淡季影响出现下滑收于1259.64点。8--11月,外贸景气指数快速增长,通过境外的窗口带动了绍兴本地母体企业的出口,秋季纺博会拉动出口增长,这段时间外贸景气指数连连走高,4个月中有3个月的环比增幅超过11%,并在11月份出现年度最高点收于1 790.30点。因迪拜危机波及绍兴纺织出口市场,1 2月份外贸景气指数收于1 378.49点,环比下跌23.00%。

2 外贸价格指数呈调涨回升走势。

2009年初,中国轻纺城市场地区外贸纺织品价格在各种因素的印象下,外贸价格指数呈现为一个回落后逐步恢复上升的过程。2009年1--4月,外贸价格指数呈逐月下滑走势,从1月份至4月份。跌幅为21.0%。5--1 2月,春秋两季纺博会的推动,创意纺织品畅销国际市场,外贸价格指数呈逐月攀升走势;月均增速为7.85%,至12月份为110.20点,增幅为62.83%,12月份为全年的最高点。

二、外贸景气指数和外贸价格指数波动成因分析

1 纺织业振兴规划出台,纺织品出口退税一再上调。继2009年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后,2月5日、4月1日两次提高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国务院于4月24日公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多项政策的推出,促使轻纺城前店后厂式布业公司、贸易公司和市场经营户,对后市依然充满信心。

2 地方政府积极有为的引导,鼓励经营者积极拓展外销市场。绍兴县出台《加快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行动计划》,指出了实现“三个中心”具体目标的主要途径,坚持纺织产业和轻纺城市场联动,以市场带动产业升级,实施纺织集群升级工程,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发挥绍兴县纺织产业、轻纺市场的集群优势和集散能力。绍兴县出台市场拓展年活动方案,开展会展业系列活动,举办轻纺城推介会,出口产品市场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构筑,出口品牌创建,电子商务营销,对轻纺城经营户实施专项奖励,地方政府积极有为的引导和政策激励,鼓舞了经营者积极拓展外销市场的勇气。

3 中国轻纺城许多经营户首次实现外贸业务新的突破。地方政府的积极有为,也增强了轻纺城的整体凝聚力和辐射力,轻纺城对外影响持续扩大。轻纺城“买全球纺织品、卖全球纺织品”的对外形象日渐深入人心,德国、意大利等外商绕过二级批发商,直接找上门来采购纺织品。

4 春秋两季纺博会期间国外采购商下单增加。2009年的春季纺博会人气飙升,带给业界更多的信心和力量。3天时间入场专业采购商达1 81 93人,较去年同期增长50.3%,其中来自美、英、意、法、印等85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2666人;实现成交额33.5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7%;其中合同成交额11.34亿元,意向成交额22.25亿元。历时4天的2009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秋季)于1 0月28日落下帷幕。本届纺博会参会专业采购商达23998人,比上届增长17.3%,其中境外专业采购商5820人,比上届增长37.1%;纺博会期间共实现产品成交额44.36亿元,比上届增长12.5%,其中合同成交额达到24.77亿元,比上届增长6.3%。

纺织工程前景例10

中图分类号:G622.3

1 引言

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崛起,浙江省绍兴市作为全国纺织行业的交易中心和制造中心的领头地位越来越凸现。绍兴的纺织从上游的PTA、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其纺织产业链已经相当完整。绍兴作为亚洲最大的纺织贸易市场,对纺织外贸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幅增长,这对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已经是教学改革的趋势。开发纺织行业的(ESP)课程设计研究是推动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21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刘润清 1996)。从我校过去几年纺织外贸行业的ESP课程实践教学来看,要提高ESP课程设计的有效性,除了要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进行分析以外,还要在职业背景下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实施教学,并对教学效果实施测试与评价。课程设计就是对教与学这个程序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设计(夏纪梅 2003:2)。因此,本文选取课程设计中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为切入点进行详细探讨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2 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

2.1存在问题

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综合交际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学习策略或工作技能以及相关学科或职业领域知识等,而专业英语只是综合能力中偏向知识性的一个方面(Canale & Swain 1980)。笔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侧重的是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专业英语侧重的是知识性的掌握和应用,后者更为重要,由此,两者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的选择上,编撰的体例上,还是服务的对象上均侧重点不同。

从目前国外ESP的原版教材的现状来看,缺少与国内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ESP对应的可直接引进的材料。从国内出版的ESP教材来看,以纺织英语为例,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纺织英语》,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纺织专业英语》等大体都是用英文介绍了纺织原料、纺纱、织造(机织、针织)、非织造、染整、服装等内容的专业知识,基本上是针对本科以上的专业英语课程,属学科研究的范畴,直接采用作为高职院校的ESP教材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

我国教育部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定位就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提升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的交际能力。E S P课程的性质体现在:(1)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2)内容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3)注重语言、词汇、技巧、语篇和体裁与特定活动的适应性(Stevens,Dudley—Evens & St. John 1988,1998)。因此,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材与专业英语教材的功能不同,前者重视在具体工作场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有效运用语言技能来实现人际交流、专业学习和职场工作服务的,使学习者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的需求。

2.2编写原则

纺织外贸行业专门用途英语编写首先要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基础,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情景,包括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环境给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态等。二是学习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进行有效交际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S w ale s,1989)。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不仅要依托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又要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设置真实的语境和场景。因此,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是基于工作过程流程性知识为主,各个教学单元设计与纺织外贸流程的商务活动紧密相关,主题涵盖纺织产品外贸销售的各个方面。以外贸实战经验和应对策略技能性知识为主。各个教学单元设置真实的商务交际情景,在外贸产品销售过程中设置真实的听力材料,让“真实性”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形式单一,又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

以绍兴纺织行业为例,教材要增加应对中东,非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客商的非正统的英文发音书面或录音材料,介绍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习惯,文化习俗等真实生活题材。教材内容还要生动有趣,紧贴生活,有助于课程学习者提高其见习、实习和就业后的职场应对能力,适当删除一些如《英美概况》的文化选修课程内容。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围绕“怎么做”和“是什么”,少管“为什么”。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应当关注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教材的难易度的把握,一定程度上导致既不能全方位从国外引进ESP教材,又不能照搬国内的专业英语教材,因此,在引进ESP教材的基础上自编或是完全按照中国现实情况来编写ESP教材,这种情况势必成为今后国内高职院校ESP教材的主导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