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应用化学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4-02-18 14:48:11

应用化学发展

应用化学发展例1

彭文柱:多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和电教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工作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作用,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学校信息化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连年被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先进单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校信息化的全方位发展,需要有具体的工作来支撑。那么,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实施落实到了哪些方面?

彭文柱: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分别是从设施、资源、培训、科研、竞赛和活动等五个方面来着手实施的。

第一,狠抓信息化设施建设,全面创建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校先后建设了多媒体数字化校园网;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36个教学班均配备了电子讲台、计算机、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无线扩音机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实现了“班班通”、“班班多媒体”和教学现代化;音美、劳技、实验、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专业教室设备齐全,均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为每位教师配备了规格较高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各教研办公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方便了教师教学与办公;全数字化校园网连接校内外,有线无线网络无缝连接,让教育教学、教师办公、学校管理、教学资源等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构建信息化综合平台。

把学校网站办成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信息大平台。使网站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内管理的平台,同时又是各种资源的融合平台,师生学习的“数字化”园地。学校大部分教师掌握了网站建设技术,创建教师个人主页86个,个人博客网站32个,教研组网站5个,专题学习网站18个,小学一至六年级作文教学与作文批改大型网站1个,学校自动化综合办公网站、电子邮局、学校信息网站各1个,教学资源网站、电子图书阅览网站各2个,教师与学生及家长建立联系的QQ群15个,手机短信平台16个,构成了学校信息化大平台,彻底实现了教学、办公网络化,交流互动数字化。

全体总动员,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学校自主研制开发了小学作文教学网站,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写作技巧指导,具有习作发表、作文在线批改、点评等功能,其作文批改功能系国内首创。各年级学科组共建教学资源库,达到了全校教师共建共享。

树立应用典型,带动全员普及。学校信息化硬件、资源完全满足了各科教学的需要,达到了“四率高”,即设备在课堂内外的使用率高、学科使用的覆盖率高、多媒体在教学当中的最佳应用率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所有教师均能运用多媒体教学,90%以上的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学校重视教师信息化应用考核与评优,每年教师节前,通过对每位教师平时教学媒体使用次数的统计,上传资源库课件的数量,论文、课件、教学设计参加上级评比获奖等次等十多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最后评选15名校级“信息化应用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树立一批批信息化应用典型,通过教学活动比应用、学校考核查应用、树典型带动应用,促进教师媒体应用率和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第三,常抓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分层要求,全面培训,促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上新台阶。为了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规划,要求45岁以下教师会运用网络进行课程教学,会自制多媒体课件,会制作简单的Flas和专题网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每学期组织20学时以上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并通过学校网站中的教师培训专栏和QQ群、Blog圈子进行网络培训和适时指导,使教师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且有互动性,使全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落实国家继续教育条例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省市电教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2010年暑期集中全校教师进行了为期7天56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专项培训,80位参加学习的教师,均取得了省教育厅颁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证”。在随后几个月的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校充分发挥示范校传、帮、带的作用。多次派教师送教下乡,现场执教并观摩教学。市教育局组织汉师附小多名教师到市内各区县,通过现场作公开示范课、学术报告及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阳光师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蓬勃发展。

第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整体协调发展。

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路子。学校在“十五”期间参加了全国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获评全国优秀课题,其成果获一等奖,学校获“全国十五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奖。在“十一五”期间,承担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在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完成了作文网站的程序开发和资源添加,作文网站规划合理,其核心程序作文批改功能在国内属首创。作文网站受到省内外专家的赞誉,已在省内开始推广并获陕西省优秀课题奖。

第五,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信息化竞赛和评优活动。

远程互动教学受上级领导的肯定。2008年3月28日,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等领导一行,视察了本校与陕飞一小和勉县周家山小学进行的远程互动教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生电子作品《廉政建设进校园》受到省市纪委领导的大力赞赏。2009年元月13日,省市纪委领导一行十五人到校调研“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浏览了学生制作的廉政建设电子小报、电脑绘画、动画等作品,对信息技术与廉政建设宣传有机整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倡导各地要向附小学习,拓展宣传形式,认真做好“小手拉大手”廉政教育活动。

应用化学发展例2

中图分类号:0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400-01

流动化学是一种新型合成反应技术,其借助泵提供动力,促使反应物在微通道内采取连续流动方式实施化学反应,具有反应参数高度控制等优点,能显著提高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1]。因此该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详情如下。

一、流动化学概述

流动化学技术下,化学反应场所是一个连续流动的管道网,液流在管道中相互接触并进行化学反应,这种技术的优点主要是:1、流动过程中并没有留出时间进行加料,反应物中的混合组分比例应保持稳定不变,防止未反应试剂聚集;2、热传递会在流动体系中几乎瞬间完成,对此应更加精确地控制好温度;3、显著提升化学反应有效率,以此减少副反应,反应安全性也由此提升,配置一套流动反应器能保证线性、发散与收敛等多级合成反应的完成,并且在每步反应中能将不同溶剂转换、流速控制到起始材料中[2]。但是这种技术使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液流试剂与产物必须为可溶,沉淀性产物在液流系统中不兼容,微流系统也是这样,因此常常需要使用很稀的溶液。流动化学技术中会用到微反应器,其能对最小量反应试剂进行精确使用,将反应条件更安全、快速地筛选出来。微反应器也会利用液流增加时间或对反应器并联获得合成材料量[3]。流动化学合成技术在短时间内可以制造更多高纯度化合物,也能将微反应器应用其中,以此实现目标物的快速合成,在线提纯经过色谱,然后扩展到流程中开展高通量筛选,整体加速先导物发现与优化过程。

二、药物合成中的流动化学应用

这里我们将具体探讨分析下药物中间体合成中的流动化学应用。

(一)液-液均相反应

这类反应包含多种具体化学反应,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下:1、硝化反应,这种化学反应放热较高,而且反应中的中间体隐藏有爆炸危险,很容易出现副反应。流动化学应用在此种反应中具有显著的优点。传统硝化反应中的试剂具有较高腐蚀性,常常还需要配备专业设备。已经生产上市的耐酸流动合成系统能较好地处理硫酸/硝酸混合物。流动硝化反应与常规合成法比较,能有效提升产品选择性,并在高温条件下实施硝化反应。Astra Zeneca公司会使用流动化学法以3-甲基吡唑作为原料合成3-甲基-4-硝基吡唑,并经过控制温度防止双硝化副产物的产生。2、氧化反应,该反应放热较高,并且有很活泼中间体产生反应,通常在零下50到零下78摄氏度实施间歇式合成法,流动化学反应温度条件则比较高一些,在零下10到20摄氏度之间,这流动化学反应能较准确地对反应中间体进行控制,避免出现间歇式合成大批量过程中的低温难控问题。流动化学对Nef氧化反应的优势较多较高,可将高锰酸钾在连续流反应器中作氧化剂,促使氧化硝基烷烃类化合物变成全铜及羟酸。反应器的散热功能很好,也可以对这种高放热反应进行有效控制,在室温下的反应效果会更好[3]。3、格氏反应,格式试剂能应用于流动化学中,可使用烷基格氏试剂及芳基醛进行化学反应制作仲醇,于室温下对反应条件控制以此获取产品,收获率还是比较高的,高达98%,间歇式反应则需要在零下20摄氏度才能获取相似结果。4、叠氮化反应,叠氮酸毒性高、沸点低且热稳定性比较差,因此该试剂使用时应非常小心。进行叠氮酸反应时应对其安全性进行充分评估,特别是放大反应时。

(二)液-固两相反应

金属催化反应中使用流动化学也有很多优点,可以将其中金属催化剂经过固载或溶解方式进行化学反应。钯催化偶联反应中,将催化剂固定在反应器管壁上,在连续流反应器通道上固载钯催化剂,能成功做好一些底物的加氢反应[4]。一些研究者使用原料为芳基卤或苯基三氟甲磺酸酯,它会与芳基硼试剂在Suzuki-Miyaura作用下发生偶联反应,使用连续流动化学法合成了联芳烃化合物。

(三)气-液两相反应

流动化学也适合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氟化反应在流动化学中会使操作更加简单、安全,流动化学中应对氟气及氮气混合物的亲电氟化反应产生热量控制好。一些研究者使用镊与聚三氟氯乙烯进行连续流反应器的制备,与1、3-二羟基化合物联系结合在一起选择性地进行氟化反应,然后获得2位氟代替的1,3-二羟基化合物[5]。可以使用上述类似氟化方法制备4-氟-3等。

(四)气-液-固三相反应

气-液-固多相催化反应最多的是氢化反应,该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氢气穿过液体达到固体表面的传质效率。氢化反应过程中会放热,还需有效散热,其借助流动化学使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研究者使用连续流动化学法实施催化三相加氢反应,在通道表面使催化剂Pd固定,通道内流动着气相,液相会沿着通道壁进行流动,而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也比较大,对酮、烯等实施催化加氢之后,在室内温度下进行2分钟反应。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技术,连续流动化学技术正持续快速发展,并用于多种类型的有机反应中,也用于化学合成药物及天然产物的合成中。流动化学使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与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其还是具有显著优势的,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流动处理能力也会随之增加,流动化学在制药行业中将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赵东波.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最新进展[J].有机化学,2013,33(2):389-405.

[2] 蔡苇.连续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J].今日健康,2016,15(6).

应用化学发展例3

在对物质成分进行化学结构以及物理特性分析时,化学分析仪器是必须要用到的设备之一。例如光学分析仪器、电化学分析仪器等,都是常见的分析仪器等。只有通过化学分析仪器的分析,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支持,为化学实验提供源头技术。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化学分析仪器的应用还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还会对信息技术的创新起到推动性的意义。

1 化学分析仪器的发展

在近几年中,化学分析仪器的应用愈发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因为分析仪器可以对物质的组成以及其中含有的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在时代的发展变革下,分析仪器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都十分常见。从发展经历方面来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阶段是理论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并没有科研成果的支持,只能依靠科学家们呕心沥血的研究,所以在最初的阶段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在随即发展的阶段中,科学技术突破了原有的瓶颈,为仪器分析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因此,新型的仪器分析仪器也应运而生。正是因为先进仪器的出现,令分析仪器发展壮大了起来,在我国当前的很多高校中,也专门设立了分析仪器的相关课程。我国目前的化学仪器分析可以说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还拥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只有不断完善,才能缩短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

2 化学分析仪器的重要性

化学分析仪器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科研工作中,要是想实现科研事业的创新与进步,都离不开化学分析仪器的帮助。为了满足科研的要求,当前的化学仪器分析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在对物质进行分析时所体现出来的准确性与快速性的特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化学分析仪器的出现不正是体现出我国技术的发展么?另外一方面,化学分析仪器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因为很多产品在生产制造时都会需要使用仪器对其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产品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因此,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可以更好的对产品质量予以客观、严格的评价,达到国家对产品安全的相关要求。

3 化学分析仪器的特点

首先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尤其是在进行物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很多原材料进行分析,因此只有更加灵敏的仪器才能实现准确的结果,直接体现在物质的辨识度方面。根据实验结果的显示,一般仪器只能进行少量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而如果要进行更多的原材料分析,那么就需要使用化学分析仪器。

其次,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在对物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物质中含有很多杂质,并且相互之间还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所以在对物质进行分析时,这一难度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这是因为化学分析仪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以保证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当前进行物质分析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仪器分析的方法。

第三,仪器分析最大的特点就是操作见到。在进行物质的分析的时候,如果选用有机或者无机的分析方式,那么操作起来会非常的麻烦,比如蒸馏、萃取等而且操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不同于有机分析和无机分析那样,仪器分析化学的操作相对来说都是非常的简便的。仪器分析的操作流程一般都会编制成一定的程序储存在计算机里,当进行实验的时候,只需将程序打开,然后设定一定的参数就可以进行实验研究了。

最后,误差小。仪器分析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误差小。有机分析和无机分析的操作比较繁琐,步骤比较复杂,这就存在着误差的累积。一步步累积下来,结果的误差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大。而仪器分析的误差之所以比其它的分析方法误差低是有其自己的原因的[3]。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首先仪器分析大多数进行的是微量的分析。然后仪器分析的操作比较简单,这就大大降低了由于人为操作而存在的误差。

4 化学分析仪器在行业中的应用

4.1 化学分析仪器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

仪器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关于仪器分析在金属材料检测中的应用。仪器分析化学在金属检测中主要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贵金属进行分析检测的时候,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仪器分析中的光分析方法。此外另外催化极谱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差示脉冲极谱法测定、微分循环示波计及离子选择电极等电化学分析技术配合一定的富集技术也能有效地测定超痕量贵金属元素;此外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SK-800型无色散原子荧光测金仪、X射线光谱技术、原子吸收光谱法等也常常被用于金属材料的分析与检测。

4.2 化学分析仪器在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项技术的发展是不可以盲目的进行的,也是有许多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的。仪器分析的发展也不例外。仪器分析发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第一,那就是化学仪器的工作环境的问题。由于目前很多现代的化学仪器大多数都是利用光电热声磁等原理制造的,因此,需要对工作环境进行特殊的处理。比如说工作环境需要干燥,没有灰尘,能够防止辐射等等。第二、化学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化学仪器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的进行相关方面的维护,比如说进行化学仪器的清洗,化学仪器的精度校验等等,因此,需要安排专业人士进行相应的维护工作。第三、要保障质量,仪器分析的发展不能光求速度、不求质量。如果是这样的发展,那么仪器分析就会出现倒发展的情况;第四、是每一次的仪器分析发展要确保有新鲜元素的流入,只有不断完善仪器分析的元素才能使得仪器分析发展跟上时代的进步、满足时代的要求;第五、是仪器分析发展要讲究与时俱进。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潮流,更要懂得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仪器分析的发展才会不断的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分析仪器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比可少一项设备,具有操作简便与智能化等特点,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将会不断完善与创新。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国科研人员必将会努力推动分析仪器的进步,为生活与工作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应用化学发展例4

一、应用语言学

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19世纪叶末,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概念,但没有得到广泛的注意。20世纪以后,语言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应用范围空前扩大,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明确地区分开来,应用语言学这个名词开始广泛运用,并促成了应用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的分化。

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应用语言学主要是将语言学的知识在其它学科领域问题解决中得以应用。换句话来说,就是跨学科实现问题的解决。

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应用语言学主要是专门的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其应用的知识有:语言理论与描述、相关语言学科,以及相关语言教学学科。主要涉及语言的模式,描绘语音和语法、语义和语用,本文由收集整理及词汇等,在语言学边缘的学科,以及一些不是语言学,但与语言学教育学紧密联系的学科。

二、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遇到的问题

时代的发展必然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有着不断扩大与变换的影响。由于应用语言学具有跨科学性和实验性,以及开放性,因此,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所遇到的问题更具挑战性。

其一,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中,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的缺乏,使语言学质化研究受到严重的阻碍。例如:很多从事英汉语言教学的工作者和教师,常常因为自己对英、汉知识的缺乏,而放弃该领域的发展,因而影响到语言学科的发展。标准语的建立和规范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建立通用于各方言区的标准语是很重要的。应用语言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好这种标准语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时,基础方言和标准音更是重要的依据。文字改革包括文字系统(字母表、正词法和标点符号)的部分改进和彻底更换。标准语的建立只是语言规范化的开始。为了确定语音、语法、词汇规范,需要编出相应的正音词典、规范语法和各种类型的词典。

其二,应用语言学作为新的学科,它在理论基础上还不够完善,使质化研究的任务更为艰巨。尽管我国许多学者对应用语言学质化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应用语言学是否加大理论范式的建构,任然需要以多学科做后盾的理论研究。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部分,新词新义不断涌现。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新词新义固定在词典中,指导人们如何运用,这是辞书对语言规范化最有效的影响。

三、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及重点方向

1、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

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中,主要有:语篇分析和个人叙述、人种志和专题陈述,以及互动分析等。其中,语篇分析和个种志是目前语言教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

其一,语篇分析。语篇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真实口语语篇进行考察的一种研究,始于社会学,例如: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口语测试,及技巧等教学方面研究中都有展现。语篇分析者是种处于兴趣的社交行为,而语言学者是以研究语言本身为重点的行为。语篇分析者认为语言是与语用结合的系统,它将语法和词汇等都作为可操纵的资源。总的来说,其语篇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在交际中有秩序、有组织的交谈,确保社交行为的顺利进行。也可以视为站在交际者的角度,将社交行为进行发现和描述。突出内在机制。一般来说,语篇分析主要是利用语篇样本中的示例,描述和追踪

交际的优势、分析和理解,已达成共识。其质化思想:交际中的秩序与以往的主导观点和研究的方向与目的完全相反;交际的过程真实语料誉写和分析不可缺少;分析的方式必须有实证资料的理论。

在以往应用语言质化语篇分析发展的最初阶段,只能通过录音的方式记录下口语语言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语言资料开始有图片和视频,以及非语言式的交际资料。根据语篇分析研究表明,语言学界开始对非语言线索的详细记录产生了争执。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与语篇分析的结合,技术的不断影响着语篇分析研究。

其二,人种志。人种志主要是对某文化群体的行为和语言,以及互动等进行的深度研究,属于人类学,并与自然学紧密联系,例如:深入发现人们的实际所做与应该做之间存在的矛盾等。在研究前详细描绘了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的同时,研究者必须与群体保持一定的认知距离,为了更准确的获取客观性。同时研究者必须反思自身所存在不同假想,以保持客观研究的态度。在自然背景下对群体的形体和表述进行研究,并深入群体,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研究的资料进行采集、实验。其研究资料来源于非结构式的访谈。涉及的研究规模较小,数据分析通常涉及研究人员研究对象本身各自的行为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应用化学发展例5

前言:国内传统的教学多是以社会需求被教育根本,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性的发展,牵制了全方面社会人才的发展速度。现代化社会的形式需要不同特色的人才,如何在教学中形成个性化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理念进行以人为本的方向调整。如何以人为本的进行特色化的教育,探索更适合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中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能,是现代中职学校需要重视的研究方向。全文对个性化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解析,对个性化发展模式在中职教学应用的研究意义进行了解释,同时对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中职教学模式组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一)个性化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定义

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个性的问题,对于人类个性的概述是:个性是人心理上一种倾向性特征的综合。在人的个性发展中,学生所处在的阶段是个性具有明显的特征,也就是差异性与可塑性的出现,这个阶段出现的个性差异往往形成了一个人对未来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化教育就是基于学生这个时期的个性进行的个性化的、使其拥有发挥创造空间的培养教育,为使其能够在潜能、智力、体能等方面都能够按照自身特性进行发展。个性化教育属于教育进行的高级阶段,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各国教育的主流方向,同时也必将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目标[1]。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定义

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现代教育事业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给足学生个性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教育方向。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通过不同模块相组合的方式,设计个性化培养的课程安排体系,使学生能有充足的按照自身特点及兴趣进行选择的空间。

二、个性化发展在中职教学应用研究的意义

(一)促进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2004年总理在会议中讲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最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个性化的发展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道路。中职教育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一人为本的原则,中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向个性化、全面化方向发展。基于个性化发展的模式,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配合不同的教学手段。关注学生个性形成的各种因素,在激发学生各项潜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二)提升中职教学质量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与灵活性。在进行课程安排与实施过程中未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教学的特色,课程内容缺少实用性,课程材料偏离实际,不符合中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现在国内多数中职学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研究多元化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与知识面范围,为学生个性化形成提供充足的空间[2]。

(三)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学生的综合实力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止关乎到个人的未来,更关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在教学时期不能限制任何一种特色的学生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做到引导但不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开发提供足够的空间。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态势,需要学生做到全面性的提升,中职时期的学生是个性发展最明显的时期,极容易在此时期形成控制未来发展方向的个性特征。所以需要教育者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尽可能的使学生在此时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个性化模式在中职教学使用的模式组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科学发展观的中心,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则。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育面向学生、一切的教学目的为了学生,充分的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中职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该坚持以人为主导因素进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兴趣培养方面。

(二)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主流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要选择。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课程安排更具科学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作为教学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合理的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课程讲授,例如多媒体教学工具、思维导图教学工具等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

(三)制定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质量,但是评价体系又想像一把“双刃剑”,合理的使用教学评价,可以是教师更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从而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反之不科学的教学评价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挫折感,形成厌烦的心理。所以需要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中充分的考虑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使用先进的教育经验进行评价体系的搭建。

结论:从新时期社会发展中国家与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国内中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中职学校在未来教育中需要进行调整的地方,例如,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中职学生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传统课程安排的调整、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要转向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主导进行等等,通过对中职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时期个性化发展的效率。

参考文献:

应用化学发展例6

前言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在良好的生产效率辅助基础下实现高质量工作目标。本次研究针对电厂的工作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水处理工作,研究侧重分析化学方式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效果。

1 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发展的特征

1.1 集中化的电厂化学水处理设备

随着我国社会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进步,同时也要求电力资源能够充分的供给,满足实际的社会生产资源供给和效率需求。重视对电厂的水处理工作,应当积极的采取化学技术进行干预,满足实际的水处理设备运作功能效率提升要求。针对电厂进行水处理,需要采取化学的技术和方式进行操作,在具体执行的过程当中涉及到众多的细节和比较复杂的程序,因此应当构建大型的系统设施支持实际的工作进行。在进行水处理的过程中使用化学的设备进行操作,能够提升集中化处理的量,并且能够为水处理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辅助[1]。

1.2 集中化的电厂化学水处理生产

集中方式的电厂水处理方式需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运用化学技术,满足实际的剂量控制需求,并且能够进行相关设备和仪器的运行管理,满足实际的水处理质量和效率需求,在良好的监测条件下进行水处理速率的计算和检查,为电厂进行水处理提供科学的控制信息和相关辅助条件的支持,满足实际的安全生产和管理需求,这也是未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电厂工作细节提出的新要求,是未来长久工作发展的趋势,能够在具体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保证实时监控的工作目标。为了保证电厂水处理工作顺利进行,采取集中化的化学处理生产方式更行之有效。

1.3 环保型的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

使用环保型的化学技术进行电厂的水处理,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在长久的发展和进步过程当中树立工作人员和相关行业的环保意识,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理论指导下实现对整体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革新需求。面对当下世界环境污染的重点问题进行相关工作内容的调整,不单单需要进行理念层面的革新,还需要进行实践工作技术的创新和调整,进而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针对电厂的水处理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应当重视减少污水排放的工作内容,同时还需要形成零清洗的环保型水处理模式,即化学水处理的特征性[2]。

1.4 多样性的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

针对电厂实际的工作情况和环境进行观察和分析能够发现,采取化学方式的水处理能够满足实际的生产效率提升需求,同时能够保证具体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求,在安全生产的制度和条件管理监督下实现对整体工作的支持。本次研究针对电厂的水处理工作提出化学技术应用的理论,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特征性及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能够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实现对具体工作效率的科学提升。化学方式进行的水处理工作能够满足革新传统水处理工作模式的需求,避免了重复过滤和更换工作的麻烦程度,满足了多种途径水处理的需求,同时还提升了环保管理的工作质量。

2 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应用重点

2.1 电厂使用循环热工方式进行补给方式水处理

使用革新后的循环热工方式处理方式可以进行补给方式的干预,在具体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能够满足取代传统工作模式的目标得以实现。因为传统的工作方式需要使用混凝的方式进行水处理,这样的方式会增加工作系统的负担,进行水处理的过程中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而采取循环热工方式补给方式能够满足实际的水处理体系工作需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工作结构的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水的质量,还能够降低传统工作模式的难度。新型的循环热工方式工作模式采取了新型的材料,纤维的材料体系满足了实际水处理工作的尺寸需求,并且能够进行更高吸附力操作干预[3]。

2.2 电厂使用循环热工方式给水的方式进行水处理

在进行电厂水处理工作的过程中采取循环热工方式供给水的方式进行技术干预,能够提升实际的水处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能够进一步的满足现代化的生产力供应需求。当下我国电厂主要使用的水处理方式会采取氨和联合氨的方式进行挥发方式的处理,进而实现对循环热工方式内水资源的处理,这种运用方式具有非常广泛的使用几率,但是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这种方式和技术适用的范畴比较狭小,只能针对新型构建的机组进行操作,等待水资源稳定后逐渐转变为中度的性质,并且能够进行联合使用。使用增加氧气的操作和干预,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与传统技术应用方式不同,存在革新的价值,可以抵御腐蚀情况。

2.3 电厂应用循环热工方式内部水处理技术

电厂工作过程当中使用化学方式的水处理,能够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使用功能循环热工方式内部的循环方式进行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符合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需求,同时能够完善电厂工作的管理监督需求,还能够增加安全生产的质量。研究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电厂普遍会选择使用低磷酸盐的方式进行水处理,还存在部分使用平衡磷酸盐进行处理干预的模式。使用低磷酸盐的方式需要控制其实际的浓稠程度,保证控制在0.4mg/L左右的范畴内,不能超出2.5mg/L的范畴。在实际使用的过程当中还应当遵循其基本制度和原则,保证不会形成过度的强硬状态,也不存在非常低的浓稠程度情况[4]。

2.4 电厂使用循环热工方式凝结技术进行水处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行各业迅猛发展,为了提升实际的生产效率,需要在生产工作过程中进行技术的升级和理念的创新。为了满足电厂水处理工作的基本需求,应当在工作系统中进行调整,满足实际的高距离塔工作装置能够满足实际的分离需求,并进行椎体底部的设备分离控制需求。具体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氨气的运转过程比较长,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精细化的处理和干预,才能够更好的控制实际水处理工作的开展。从实际工作的需求角度出发,不单单需要保证技术应用的质量,还应当控制实际工作的成本,在优越的技术应用过程当中进行安全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还需要保证实际工作开展的环境保护理念得以充分的实施,更多的选择可再生资源达成水处理的工作和技术应用需求。

3 结束语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目前我国电厂工作的水处理细节已经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成绩,但是在具体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技术的升级,采取化学方式进行水处理,满足社会安全生产工作需求,进行科学的生产效率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兆男.全膜分离技术及其在电厂化学水处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5:138.

应用化学发展例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05-05

科学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有赖于实验。重视实验、改进实验,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科学教育的重要方法。

20世纪末涌现的数字化实验系统,以“传感器+计算机”为构成要素,凭借“促进学生认知、提高课堂效率”的显著作用而获得了教育专家的高度认可,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实验教学仪器发展的重要部分。

1 数字化实验概念

数字化实验,特指在实验数据的采集、传输及预处理方面采用传感器和数字电路等技术,实验数据上传至计算机(含各种由计算机变形的终端),由特定的软件加以计算、处理,最终得出实验结果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与传统实验相比,数字化实验尽管引入“人机交互”,但保留了真实实验的一切要求:实验对象的操作、实验装置的架设、实验过程的设置和调控等,且具有传统实验所不具备的“采集高速度、数据高密度、结果高精度、呈现高可视度”等一系列突出优势,在实验效率提升,实验结果优化和教学效果强化等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实验。不仅有效地填补了传统实验的空白,使常规教学活动获得动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2 朗威?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构成及发展过程

朗威?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简称为朗威?DISLab,是由数据采集器、系列传感器、配套实验器材和软件构成(图1)。其中软件包括通用软件、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系列传感器可满足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初中综合科学、小学科学等教学的需求,种类正在根据教学要求不断扩展。

朗威?DISLab的前身为朗威?微机辅助高级中学物理实验系统,是由山东省远大网络多媒体有限责任公司(现更名为山东省远大网络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自主研发并生产的。2002年,上海市教委为实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课改目标,决定组建专门机构,自主研发上海二期课改所需数字化实验设备及配套器材。经过严格考核、缜密筛选,由上海教委教研室、风华中学和山东远大共同组建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成立,著名实验教学专家、特级教师、上海特级校长冯容士先生任中心主任,山东远大董事长、总经理李鼎任副主任。2002年8月中心完成了第一版数字化实验系统的研发,并将产品下发至上海市53所试点学校进行教学验证。2002年至2008年间,朗威?DISLab先后通过了山东省教育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上海市教委、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浙江省教育厅装备中心等多部门的课程鉴定,被列入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编入上海二期课改中学物理、生物教材,以及人教版、沪科教版和粤教版等多家全国教材。2009年获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一等奖和济南市创新产品称号。2010年12月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1年8月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2012年11月荣获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两项金奖。2013年5月荣获上海教博会双十佳产品奖。2014年4月,“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器”荣获中国教育装备产品创新奖。2014年5月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6月,“朗威?V7.0 无线向心力实验器”荣获2014第16届世教联仪器设备组大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此奖项。2014年9月,《中学物理教学的革新――数字化实验系统(DIS)研发与应用》荣获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3 朗威?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应用案例

平抛运动

1)实验装置构成。该实验需要使用朗威?DISLab二维运动传感器与朗威?DISLab二维平抛运动实验器(图2)。朗威?DISLab二维运动传感器由发射器和接收器构成,打开发射器开关后接收器可对发射器位置定位,从而通过教学软件描绘出发射器的运动轨迹。朗威?DISLab二维平抛运动实验器轨道呈倾斜状安装在立杆上,轨道上端设有位置可调的释放装置,改变释放装置的高度可以改变抛射速度,轨道末端设有调零装置和水平仪。轨道为铝合金材质,经折弯处理,其宽度恰好允许二维运动发射器在其中滚动,且减小晃动和摩擦。

2)实验操作。实验时,按如下操作步骤。第一步,释放试抛器,并将缓冲装置放置在试抛器落点范围内;第二步,点击二维系列软件主界面上的实验条目“平抛运动”,打开软件;第三步,将二维运动传感器发射器放置于平抛轨道水平一端的边缘紧靠调零装置,点击软件“零点设置”,再将其沿水平方向移动3~6 cm,点击“水平校准”;第四步,将二维运动传感器发射器放置于轨道抛体释放区,点击“开始记录”后将其释放,系统将自动记录其平抛运动的轨迹(图3);第五步,依次点击界面“x”“y”可模拟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轨迹,点击“二次拟合”按钮对平抛轨迹进行二次拟合;第六步,点击“加速度”,计算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数值,并可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进行比较(图4)。

3)数字化实验优势。描绘平抛运动轨迹,传统上使用频闪摄影和电火花描迹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虽然原理相对简单,但一方面测量方式具有一定间接性,另一方面对实验设备、操作方法、实验环境和数量程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限于此,该实验成功率不高,需要多次尝试方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轨迹,而且多次实验不可避免地导致系统误差增大。

使用朗威?DISLab二维运动实验系统完成该实验,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不但可以描绘出平抛运动轨迹,而且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平抛运动实际上是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的实验结论,解决了教学上的难点。朗威?DISLab二维运动实验系统诞生以来,经过专家认证和课程教学的实践,获得了广泛好评。2009年,该系统在第七届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基于该系统的平抛运动实验案例被编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3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中。

酸碱中和滴定

1)实验器材及试剂(图5)。朗威?数据采集器、PH传感器、自动滴液装置、计算机、洗瓶、50 ml烧杯、滤纸、磁力搅拌器、铁架台、0.1 mol/L HCl、未知浓度NaOH。

将0.1 mol/L HCl加入到自动滴液装置中,自动滴液装置可自动记录液滴滴数,根据每滴液滴的体积0.025 ml,软件可自动计算出滴入的HCL体积。

2)实验操作。

专用软件操作方法:点击“开始实验”,打开磁力搅拌器电源开关,向烧杯中逐滴滴加HCL溶液(滴速控制在1~2滴/s),直至pH

通用软件操作方法:选择光电门的测量方式为“计数”。在“组合曲线”,添加自定义曲线“V-pH”(需增加变量“V=0.025*t2”)代表盐酸的体积,点击“开始”,打开磁力搅拌器电源开关,向烧杯中逐滴滴加HCL(滴速控制在1~2滴/s),直至pH

3)数字化实验优势。

绘制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的传统方法,操作过程复杂。采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绘制滴定曲线,操作更简便,精度更高,教学效果好。由教师现场演示绘制出一条滴定曲线或者由学生通过实验自己绘制滴定曲线,其教学效果与滴定曲线印在教材上让学生观察分析是大不相同的。

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时,传统实验方法采用甲基橙为指示剂。但是甲基橙变色时pH为4.4而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时pH等于7,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点不是反应终点,这一点难以向学生解释。采用数字化实验则可以直接得到pH=7时的相关数据,实验结果更为科学。

蛋白质含量测定

1)实验器材及试剂(图8)。朗威?数据采集器、色度传感器、结晶牛血清白蛋白、待测样品(如鸡蛋清)、双缩脲试剂、5 ml移液管、吸管、100 ml容量瓶、滴瓶4个、小试管5支。

2)实验操作。

取结晶牛血清白蛋白1.0 g溶于100 ml蒸馏水中,取5支烧杯编号后,分别加蒸馏水配成蛋白质含量为0 mg/mL(蒸馏水为空白参照)、2 mg/mL、3 mg/mL、4 mg/mL、5 mg/mL的溶液。在各小烧杯溶液中先加入5% NaOH 15 mL,混合后,加入1% CuSO4溶液1 mL,拌匀后,静置30 min待用。

取鸡蛋清加蒸馏水稀释50倍。取鸡蛋清稀释液5 ml,先加入5% NaOH 15 mL,混合后,加入1% CuSO4溶液1 mL,拌匀后,静置30 min待用。

将待测的任一蛋白质反应液加到比色皿中,并放入到色度传感器中,数据显示有R、G、B三个数值,代表R、G、B三色下的吸光值,本实验选择G通道。

将空白对照与梯度浓度的蛋白质溶液以及待测的蛋清溶液依次倒入比色皿,使用色度传感器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值,并在表格相应位置输入其浓度值。

点击“绘图”,软件自动生成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并计算出蛋清溶液的蛋白质含量(图9)。

3)数字化实验优势。该实验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科学》教材高中第一册(试用本)第2章第2节采用的一个数字化实验。因为采用了数字化的实验方法使该实验由传统的定型观察升华为定量测量,朗威?DISLab强大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该实验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定量检测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方法,并通过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检测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来判断奶粉质量的优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在信息环境中相互合作,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小车运动快慢比较

1)实验器材(图10)。朗威?数据采集器、光电门传感器、多用力学轨道。

2)实验操作。

将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轨道上,两光电门距离为0.4米,将挡光片固定在小车上,调节光电门位置,使挡光片能够挡光。

打开小学科学专用软件――“小车运动快慢比较”,点击开始。

读出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小车运动距离为0.4米),输入到表格中。

点击记录,释放小车,小车挡光片经过第一个光电门时系统开始计时,经过第二个光电门时计时结束,这段时间就是小车在两个光电门之间运动的时间。

点击停止,实验结束,点击计算可获得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改变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改变小车的质量或改变推动小车力的大小,重复实验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图11)。

3)数字化实验优势。本实验曾经作为公开课在江苏省小学科学数字技术研讨会上展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研讨。该课伊始,教师让学生通过秒表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但是由于起始和结束的时机不易把握所以得出的实验结果误差很大,改用光电门传感器测量后,实验结果精确的反映了该实验所呈现的客观规律,学生通过对该实验的探究总结出了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数字化实验的精确度远远大于传统实验,这样就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和科学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朗威?DISLab小学科学实验系统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构建了包括“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磁学”“化学”“生命科学”在内的8个探索包。向学生提够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4 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发展前景

应用化学发展例8

【分类号】:H319

一、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进展

无机合成与制备在固体化学和材料化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学科。近年来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极端条件合成。在现代合成中愈来愈广泛地应用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方法与技术来实现通常条件下无法进行的合成,并在这些极端条件下开拓多种多样的一般条件下无法得到的新化合物、新物相与物态。超临界流体反应之一的超临界水热合成就是无机合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2软化学合成。与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化学相对应的是在温和条件下功能无机材料的合成与晶化,即温和条件下的合成或软化学合成。由于苛刻条件对实验设备的依赖与技术上的不易控制性,减弱了材料合成的定向程度。而温和条件下的合成化学――即“软化学合成”,正是具有对实验设备要求简单和化学上的易控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因而在无机材料合成化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1.3缺陷与价态控制。缺陷与特定价态的控制是固体化学和固体物理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决定和优化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材料的许多性质如发光、导电、催化等都和缺陷与价态有关。晶体生长行为和材料的反应性与缺陷关系密切,因此,缺陷与价态在合成中的控制显然成为重要的科学题。缺陷与特定价态的生成和变化与材料最初生成条件有关,因此,可通过控制材料生成条件来控制材料中的缺陷和元素的价态。

1.4计算机辅助合成。计算机辅助合成是在对反应机理有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模拟过程。国际上一般为建立与完善合成反应与结构的原始数据库,再在系统研究其合成反应与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神经网络系统并结合基因算法、退火、mon te2carlo 优化计算等建立有关的合成反应数学模型与能量分布模型,并进一步建立定向合成的专家决策系统。

1.5组合化学。组合化学是利用组合论的思想和理论,将构建单元通过有机/无机合成或化学法修饰,产生分子多样性的群体(库),并进行优化选择的科学。组合化学用于合成肽组合库,也称组合合成、组合库和自动合成法。组合方法同时用n 个单元与另外一组n′个单元反应,得到所有组合的混合物,即n+ n′个构建单元产生n×n′批产物。

1.6理想合成。理想合成是从易得的起始物开始,经过一步简单、安全、环境友好、反应快速、100% 产率获得目标产物。趋近理想合成策略之一是开发一步合成反应,如富勒烯及相关高级结构的合成,从易得的石墨出发,只需一步反应即得到目标产物,产率44%。趋近理想合成策略之二为单元操作。相对复杂的分子,如药物、天然产物的合成,需要多步反应完成。在自然界里,生物采取多级合成的策略,在众多酶的作用下,用前一步催化反应的产物作为后续反应的起始物,直至目的产物的生成。

二、固体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2.1光学材料的研究。1983年苏勉曾等在系统研究氟卤化物的X-射线发光及紫外发光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了BaFX:Eu2+晶体经X-射线辐射后着色的现象开始注意到晶体中色心生成并于1984年开始研究晶体的X-射线诱导的光激励发光现象及发光机理用光激励发光材料制成了图像板作为X-射线的面探测器。他们还设计制作了一台由光学精密机械和计算机组成的计算X-射线图像仪已可以获得清晰的X-射线透视图象和粉末晶体衍射图像。

2.2多孔晶体材料的研究。徐如人、庞文琴等在水热法合成各种类型分子筛的基础上发展了溶剂热合成法利用前驱体和模板剂制备了一系列水热技术无法合成的新型磷酸盐及砷酸盐微孔晶体所合成的JDF-20是目前世界上孔口最大的微孔磷酸铝;1989年徐如人、冯守华等首次报道了微孔硼铝酸盐的合成和性质之后又获得了一系列新型微孔硼铝氯氧化物。其中硼的配位数可取4也可取3但不会高于4;铝、镓、铟的配位数大多超过4有的甚至达到6。所有这些都突破了传统分子筛纯粹由四面体结构基元构成的概念为开发新型结构特征的微孔材料提供了丰富的实验依据。

2.3金属氢化物的研究。申泮文等设计了有特殊搅拌设备的固-液-气多相反应釜使“金属还原氢化反应”在400~500℃范围内进行完全;利用此类反应以新方法合成复合金属氢化物;以“共沉淀还原法”“置换扩散法”制备了钛铁系、镍基或镁基合金等储氢材料;创造了钕铁硼等永磁材料合成新工艺。

2.4 C60及其衍生物的研究。1990年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开始C60团簇的合成实验研究尔后国内10余个单位相继开展了C60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如首先在国际上建立了重结晶分离C60和C70的方法;在国内首次获得了K3C60和Rb3C60超导体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发现在阴极中掺杂Y2O3可以大大提高阴极沉积物中等碳纳米管的含量;首先报道了直接氧化C60含氮化合物的研究成果等。

三、室温和低热固相化学反应

3.1固相反应机理与合成。忻新泉等近10年来对室温或近室温下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低。热温度固-固反应的机理提出并用实验证实了固相反应的四个阶段扩散-反应-成核-生长每步都有可能是反应速率的决定步骤;总结了固相反应遵循的特有的规律;利用固相化学反应原理合成了几百个新原子簇化合物、新配合物以及固配化合物。

3.2原子簇与非线性光学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是目前材料科学中的热门课题。近10多年来人们对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有机聚合物、C60以及酞菁类化合物上而对金属簇合物的非线性的研究几乎没有。忻新泉等在低热固相反应合成大量簇合物的基础上开展了探索研究发现Mo(WV)-Cu(Ag)-S(Se)簇合物具有比目前已知非线性光学材料更优越的三阶非线性光限制效应使我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创新工作中占有一席之位。

应用化学发展例9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向更好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和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学生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关于教学作用于学生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晰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这一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学生今天在合作中会做到,到明天就会独立的做出来。维果期基认为: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学生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这就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学生发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和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索,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多动脑筋,牢牢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激活起来,最大限度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主要通过精心设计教案和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来实现的。

一 精心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就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指导思想是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现有的水平及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根据课堂内容与要求设置情景,以期能帮助学生发展到更高水平。在设计教案时,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设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一个好的精心设疑,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诱发他们的号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正确的或错误的论点展开讨论,各种意见在争论中得到统一,最后我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如在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的教学中,由于第六单元学生学过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反应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我在课堂上提出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装置来证明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并检验反应生成碳酸钠。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反应具有相似性,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由于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如何证明二者反应了呢?由于初中没有明显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及技能去进行实验设计。有的同学设计把二氧化碳收集在一个气球中然后往气球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水,然后再注入稀盐酸,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现象;有的同学设计把一个瘪气球(开口通空气)置于密闭的充满二氧化钛的集气瓶,然后往瓶中注入氢氧化钠等。通过这些实验,同学们一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

应用化学发展例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以满足或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目标,直接针对相关行业或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或创新点展开研究。这种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既立足在高校化学教育教学、高校化学科研的扎实基础上,也以相关行业发展的内需为指针,打造了高校化学应用型发展的内外共同促进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

1 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1.1 解决疑难问题目标性

资源供需趋紧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形势下,提高资源利用率是解决当前资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立足当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有轻重缓急,因此,要从当前最紧急或急需的疑难问题入手。作为高校化学教学也承担着这样的使命。其一,解决疑难知识性问题。即针对当前社会上反应比较强烈,或造成危险比较大的危急问题知识解决。例如针对当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食品污染问题,首先从成因上展开实验性的论证,即包括那些成分,各种元素造成的危害是什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个人如何应对,作为政府、企业或相关的部门等该怎么处置等。通过这种应用性的化学实验,去探索这种知识性的疑难问题,避免由于无知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等。其二,解决疑难技术性问题。即针对一些生产性的技术难题,由于企业等单位的设施或相关人员的知识储备等问题,难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高校可以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开展相关的化学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和设施的技术,以提高其工艺进而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2 改进日常化学应用目标性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相关化工类企业的改造与提升,日常化学应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一是,环保性改进。即通过化学实验,对现有各种化学产品的生产与运用,如何提高其环保性能,例如低污染、低消耗等,尽可能地减少废气、废液与废渣的排放等。二是,健康性改进。即运用化学实验,来研究各种化工产品的性能,以及各种配方,争取获得最为安全副作用小的配方,以为各种生物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如药物的配方改进与生产工艺提升等。三是,节能性改进。即在实验中研究通过减少消耗,来获取同样性能或更高性能产品的配方与技术等,一方面可以节约原料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其他资源去开发其他的产品等。

2 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对高校化学发展的内驱作用

2.1 丰富高校化学教学内容

第一,丰富化学实验的技能内容。随着化学知识的丰富与化学的发展,对化学实验也产生了深刻变化要求。尤其化学实验的各种基础性的设施等,都实现了现代化、智能化,化学试剂、药品的种类等也不断增多,各种物品的性能与元素参数等,也掌握得更加细致。化学实验的技能种类也越来越多,如拓展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仿真性实验等等,对于一种实验或任务,甚至可以采取多种实验方法以及多种实验设施,并获得相接近或相同的实验结果等。这种技能性的丰富,主要来自不断的化学实践推动,以及各种应用型研究的需要,为了达成既定的实验目标,根据实验的现场情况或各种需要,做出设施、工艺等方面的改进,在增加其切实性的同(下转第85页)(上接第79页)时,把化学实验的技能内容极大地丰富与多样化起来。第二,丰富化学知识的实证理论性内容。这种内容的丰富,主要与实验数量的增多、实验内容的变化以及实验数据的积累有关,且成正比关系。应用型的化学实验越多,其获得各种实证性理论内容就越多,不仅对高校化学教育教学的内容作出了与时俱进的丰富,也对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作了丰富。

2.2 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性推动高校化学教改

首先,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需求型推动。这种需求表现为对化工类实用产品种类、产品新性能等,由此,推动高校化学应用型实验的开展。例如各种日化产品,根据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同样是香皂或化妆品,人们已经不再满足老款产品的种类、包装与性能,就需要根据市场的供求,通过应用型化学实验加紧研发。在这种高校和企业分工的情况下,既可以实现科研的高效与专业化,也可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其次,经济社会发展突破提升型推动。此种实验即是为了创新或突破现有技术难题而做出了应用型努力。即立足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上开展的应用型实验,如针对过敏体质的过敏反应应急应对等,如何通过相关产品的实验与研发,去发明一种能起到缓冲性或根本治疗的药品等。或者通过实验来发现或掌握一种能简捷判断过敏源的技术或药品等,减少各种复杂且周期长的检验过程。

2.3 激活化学教学内实验教学与应用教学之间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