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4:09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12-02

应用文写作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逐渐认识到应用写作能力之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相应地开设了应用文写作类课程。但是,在课程定位上,各高职院校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个别院校甚至定位为公共选修课,学时也极为有限,使应用文写作课程游离于专业教学,无法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在教学实施上,教师往往不顾学时有限将诸多内容放进来,多以行政公文作为“重头戏”进行教学,再以此为基础比较全面地涵盖其他类应用文,形成长期以来一贯式的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礼仪文书等几部分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果导致如下现象的产生:在公共基础课上,不看对象而大讲特讲行政公文,对没有专业底蕴的学生讲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这样文种的“皮毛知识”等等。笔者认为这是不顾实际、不看对象、任意拔高公共基础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地位的表现。课程内容体系庞大,学习文种繁杂,既造成内容容量过大与学时极其有限之间的矛盾,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程内容的庞杂而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模糊,提不起学习兴趣。近几年,在新的职教理念的指导下,尽管对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努力开展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但从总体上看,上述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当然,也有的高职院校或相关专业开设了带有专业性质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如秘书类专业开设了《秘书写作》,财经类专业开设了《财经应用文写作》,旅游类专业开设了《旅游应用文写作》等,我们可称之为专业写作课。但是,一则这样依据专业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比例仍然很小,二则即使在专业性质较强的写作课程上也没有能够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问题,一些专业性质的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实质区别,专业特色不突出,专业特征不明显,专业适用性不强,只要看一看市面上现有的专业写作课程教材就可窥见一斑。

很明显,这些问题也是导致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包涵了大量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相适应的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既冲淡了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属性,又不能实现专业写作课的教学目标;作为专业写作课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一般意义上公共基础课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没有本质区别,那么,即使开设了这样的专业性质的写作课程,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应用文写作应该与专业特色突出、专业特征明显、专业适应性强的专业性质的应用文写作区别开来,分别承担各自的功能。前者主要是为了打好素质基础,具有通用性,后者则是为了提升专业能力,强调专业性。两者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替代或“共享”,而是在分工基础上的相辅相成。

应用文课程教学两段论的设想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提出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两段论的初步设想,即将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写作课双重性质相结合的一门各专业必修课程,在教学实施上分成基础段和专业段两个学习阶段分别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共同构成完整的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一)基础段:各专业通用,基于学习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在这一阶段,应用文写作定位为公共基础课性质,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内容突出普遍通用性,主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校园学习生活需要来设计,着眼于学生个体或群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应用文种进行教学,既为校园的学习生活提供切实的帮助,又为后续的专业写作学习和走向社会的写作实践打下基础,不求全面,但求实用,以提高学生的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和相应的素质修养为目标。教学实践证明,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结合得越紧密,学生会越感兴趣,学习的疏离感也会越小。如学生个体和群体在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要使用借条、欠条、收条、领条等各种条据,就需要学会条据的写作;要参加各种演讲比赛,就需要学会演讲稿的写作;要申请加入各种社团和参加各种岗位的竞聘,就需要学会申请书和竞聘词的写作;要根据需要向有关人员或组织表达感谢、慰问、祝贺等情意,就需要学会感谢信、慰问信、祝贺信等文种的写作;班委会同学和学生会同学在进行管理或开展工作中要使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倡议书、海报等,就需要学会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倡议书、海报等文种的写作。这一阶段的教学特别注意以学生个体和群体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对应用文的现实需要为基础,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探寻教学活动与学生现实写作实践相结合,一则对学生的现实写作需要有直接的帮助,使其对应用文写作课程感兴趣;二则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应用文,使其充分认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二)专业段:与专业对应,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在这一阶段,应用文写作定位为专业写作课性质,必修课根据专业特点在后续学期开设。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实用性,主要结合不同专业领域所需要的应用文来确定与基础段彼此区别又对其拓展延伸的教学内容,所选的应用文种应该是学生就业上岗后在专业岗位或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如广告设计专业应当重点确定广告文案设计、解说词等文种的教学;市场营销专业应当重点确定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经济合同等文种的教学;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重点确定财务分析报告、预算报告、决算报告等文种的教学;等等。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应用文是其今后从事专业领域岗位工作要经常使用的应用文,是其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结合相关专业课程学习这些专业应用文的写作。这样,课程教学就增强了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在学期安排上则可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行,不可“一刀切”地固定在某一个学期。因为专业性写作往往要以专业底蕴作为基础,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专业性写作提供了写作内在的“灵魂”支持,绝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应用文格式加例文的讲授。如秘书类专业学生学习商务谈判方案的写作最好有商务谈判类课程的支撑,旅游类专业学生学习导游手册的写作最好有导游基础知识类课程的支撑,财会类专业学生学习财务分析报告最好有财会实务类课程的支撑等。否则,专业应用文写作仍然是无本之木,徒有其表。

应用文写作课程两段教学的实施准备

如果按照两段论设想来实施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只有这些基础性准备工作做好了,两段教学设想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也才能够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基于工学结合的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归并

由于专业段教学要结合不同专业进行更加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所以,首先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专业领域的实际调研,通过调研明确该专业应该重点学习哪些专业性强的典型应用文种,保证文种的专业针对性。同时,处理好基础段与专业段的关系,做好教学内容的合理归并,因为两段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或交叉问题,有的文种在基础段学习了,但在专业段可能还会涉及,比如工作计划,在基础段可以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学习计划或学生组织的工作计划,而在专业段自然也会有相应的工作计划。笔者建议,对于这样的文种,如果在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仍然归并到基础段进行,专业段则结合专业内容进行复习式的教学即可,主要精力还是在典型专业文种教学。

(二)编写适用对路的校本特色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前由于在课程定位和教学实施上一直存在着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写作课混淆不清的问题,所以,市面上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洋洋可观,新版本也不断地出现,但千书一面的现象也相当突出,多数教材如果用通用性或专业性的标准来衡量都有失偏颇,都谈不上适用对路。所以,应该编写适应两段教学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既可以根据本校开设专业情况,在一本教材中前面设置公共基础段的文种,后面分设专业写作段的文种,又可以独立建设一本公共基础段应用文写作教材,再分别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写作段分册教材。唯有如此,才能够解决目前应用文写作教材公共性有余、专业性不足的问题。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教材编写问题了。

(三)吸纳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都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来承担一些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但应用文写作课程则由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及传统思维定势等影响,基本上都是由校内的专职教师任教。校内专职教师大多没有相关专业领域的实践经历与经验,特别是将应用文写作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的院校,课程教师的相关素质问题更加突出,对某些专业性很强的应用文的教学还只停留在外在格式的简单介绍上,难以触及文种写作的实质。要想提高专业段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吸纳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教学中来,或聘请有相关写作实践经历与经验的人士参与授课,或聘请其参与专业段课程的建设,这样的实践课程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董灵芝.高职学生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的若干思考[J].语文学刊,2010(7):143-144.

[2]金常德.《新编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5):53-54.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例2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用人单位都希望找到高素质、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各个高校也在着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尤其注重大学生六种能力的培养。六种能力主要包括适应社会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事务处理能力、口语写作表达能力。而应用文写作能力是事务处理能力和口语写作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当今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必要能力之一。塞万提斯曾说“笔乃心灵之舌”,写作不仅是个人意志的外在体现,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有力展示。[1]由此可知,应用文写作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必修课程。为提高大学生的从业水平,应用文写作的学习不容忽视。商品经济的发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书写工具的电脑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向应用文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效率的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的信息交流,都需要规范的高质量的应用文,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有较高应用写作能力的从业人员。[2]在工作中,应用文无处不在,每位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做能力的提高有待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本文主要从岗位的角度,结合项目教学法,分析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岗位与项目教学法结合的重要性

(一)职业的与应用文种结合

据网络资料显示,按照目前对职业的划分,职业类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六大类。当然,划分标准和依据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在此就不赘述了。每个职业范围内有各种岗位。岗位原指军警守卫的处所,现在泛指职位。职位,即机关或团体中执行一定职务的位置,并承担相应的工作。每位大学生毕业之前,都应该有一个职业规划,职业不同,对应用文文种的运用也不同。大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除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训外,更重要的是突破原有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体系的瓶颈,找到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岗位与项目教学法结合

按照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可开展项目式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授课。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含义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种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全参与项目,“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一方面,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另一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学生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内容

(一)小组分工教学

应用文写作项目教学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课堂上开展小组分工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完成相关项目的写作。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例如,按照应用文体的大类,可以分为行政公文组;事务文书组;公关礼仪文书组;专用文书组。每一个小组负责对文种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写法及注意事项、写作例文、写作实训进行集中学习,了解以后,能够熟练运用。

(二)工作室教学

1.工作室教学内容阐述

以工作室的形式进行教学,将学生按不同写作项目分为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室独立完成各自项目,同时各工作室之间根据项目情境展开交流与合作。工作室的划分,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不同的专业,工作岗位不同。以汉语专业为例,常见的工作岗位有教师岗、办公室文员岗、行政助理岗、编辑岗、记者岗等等,因此,成立的工作室依次为教师工作室、办公室文员工作室、行政处理工作室、编辑工作室、记者工作室等等。每个工作室负责学习与本岗位有关的所有应用文种,掌握写法,识别正误。以教师工作室为例,此工作室的学生必须掌握教案文种的相关知识,包括教案的界定与作用,教案的特点与分类,教案的写作要求,教案的写作范例。此外,为了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工作室的学生还应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

2.工作室教学体现培养的差异性

在整个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工作室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培养,体现培养的差异性。培养的差异性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客观规律,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必然结果。也只有使在校学生接受差异性的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的技能专长,避免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打上“批量产品”的标签。只有高等学校的培养具有差异性,其毕业生才能有特色,才会在就业市场具有竞争力。[3]此外,通过工作室的组建,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另一方面,工作室内的学生团结合作,可增加彼此的凝聚力。有差异性的学习与培养,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让我学”转变为“我想学”。

三、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按照项目教学法,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考评方式以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这样以来,对学生的综合情况无法考核。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项目教学法,考核以多元化形式进行。

(一)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注重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平时过程性考核以完成项目的进度与分工的科学性为主,可占总成绩的50%;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以完成项目的质量与团结合作情况为主,可占总成绩的50%。平时过程性考核时间不固定,突显项目教学法的特征。期末终结性考核包括统一考试和课堂汇报。统一考试以最常用的文种为主,题型以“根据材料写应用文种”为主,不再考究应用文理论知识。

(二)课堂汇报和课后练习相结合

课堂汇报形式灵活,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R报,主选一个汇报人,也可按照工作室或者小组分工不同,集体汇报一个项目。为提高汇报质量,要求采用多媒体形式,制作精美的PPT,准备规范的教案。成绩根据汇报的情况评分。课后练习以加分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对比较感兴趣的文种进行自学,做相关的练习检验自学效果。

(三)学生考评和教师考评相结合

原有的应用文写作考评以教师一人为主,学生基本不参与。依据岗位需求和项目教学法的不同,学生也可参与成绩考评。学生分小组或者工作室汇报时,本组或者本工作室的人员不参与考评,其他小组或者工作室的人员均可对汇报进行评分。教师给出评分标准,学生根据听课的情况评分。最后的成绩将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平均,这样以来,学生之间的竞争更激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更有效。

四、搭建校外实践实训平台

根据岗位需求,结合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搭建校外多元化的实践实训平台。根据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只讲不练或者简单的课堂练习已经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文水平了。为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文写作人才,需高度重视校外实践实训平台的搭建。一方面,各高校力争与政府机关、公司企业等单位合作,建设一批专业技能实践实训基地,建构起学校与社会、校内与校外互动的技能训练模式。这样以来,以工作室开展的项目教学成果可以得到有力的检验。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到校外企业、机关、社区、农村开展短期见习,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应用文的使用情况,判断应用文种使用的正误。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提前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加深应用文的了解,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项目编号:本文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16年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质量工程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Y05。

作者简介:郑小琼(1983-),女,汉族,四川绵阳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就任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巴蜀文化。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应用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裴显生主编.《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周成霞主编.《岗位应用文写作》[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参考文献

[1]王洪泉.《大学应用写作实践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探索,2012,(9).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例3

一、合作学习理论

在社会互赖理论的基础上,外国学者Cooper,Robinson & McKinney (1994, 1998)、Johnson(1990)和Lyman & Foyle提出了合作学习理论。他们对合作学习所下的定义略有差别,但共同点在于都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有共同的学习目标,能提高学习效果。

中国学者王坦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2002)”这种教学策略体系倡导学生互学互助,共同进步,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被分在同一个小组,他们必须为了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在积极互赖的氛围中积极互动,相互鼓励,直到目标达成。

二、合作学习在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的论文写作教学采用老师讲解、学生练习、老师再讲解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模式兼顾了这两个方面,其优势在于,小组内不同水平的组员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个优势,互相鼓励,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学生的随访发现,课堂上采用小组模式,同学们的积极性更高,同时焦虑情绪也明显减少。此外通过小组学习,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而且容易接受。在对初稿、二稿进行修改时,经其他同学修改后,错误一经指出,能很快得到更正,学习效果更好。

三、合作学习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应用

刘吉林、王坦(2004)列举了的五种常见合作学习基本策略,作者在此基础上结合英语论文写作课程的特点,对这些策略稍作调整加以运用,分别将这五种学习策略运用于论文写作教学的各个阶段,下文将其应用作具体陈述。

(一)小组调查法的应用

小组调查法适用于论文写作初期,论题选择部分。开题时,老师提供一些可选论题给学生,并将这些论题分为文学、语言学、翻译、教育学四大部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对进行选择,随后根据四大部分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小组成员分头阅读并学习相关背景材料,讨论在相关部分有哪些论题值得研究,并列出一份清单。提交清单前,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每个论题必须得到80%小组成员的同意,才能通过。随后面对全班进行总结陈述,老师分发评价标准,据此其他组对陈述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学生评价老师给予评价。

小组调查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题时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地方向,通过自我阅读、自我陈述、小组讨论,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并最终确定论题。

(二)小组成绩分工法的应用

小组成绩分工法被运用于论文格式部分,生被分为5人一小组,每组由学习能力差异显著的学生组成。老师根据教学安排讲解MLA、APA、Chicago manuscript和中国重要期刊论文格式。讲解结束后,老师事先准备好作业和答案,分发给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内部成员就分发的作业分部分进行阅读答题,每个组员必须完成等量的作业,结束自己的作业后要向其他组员讲解确保每个人都弄懂所有问题。学习时间结束,老师分发试卷给每个学生进行检测。每个组员的得分不是绝对成绩,而是较前期表现的提高分。小组得分则是所有组员得分的平均分,为了获得高分,组员之间会精诚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转贴于

成绩分工法能很好地敦促学生互帮互助掌握所学知识,组内差学生得到好学生的提携,从而缩小了优等生和劣等生之间的差距。试卷测试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的分数在80分上下浮动,浮动振幅小。此外学生反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

(三)切块拼接法的应用

切块拼接法主要是按小组分配任务后,小组内部还要将任务进一步细分,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被分为5人一小组,每组由学习能力差异显著的学生组成。切块拼接法被运用于论文主体写作部分,老师根据教学安排将论文主体切分为简介、理论介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等部分。老师事先准备好学习提纲,分发给每个小组进行学习。小组内部成员推举一个组长负责组内讨论发言,完成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将被分派到其他小组进行讲学,其他小组城员认真倾听。完成讲学任务后,组员分别就自己的论文进行写作,完成一个章节进行一次评分,讲评可以由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完成。

切块拼接法将大量的教学内容分解开来,避免疲劳。每个同学同时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每人都被分配指导其他同学的任务,同时还要倾听并质疑其他同学的讲解。在指导和倾听中共同提高。

(四)小组游戏竞赛法的应用

小组游戏竞赛法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尤其适用于内容相对枯燥的部分。该方法被用于语言规则部分,语言规则在论文写作中既有老生常谈,又有新要求。首先由老师讲解,接着每组同学进行组内互助复习。然后老师就易犯的错误整理成作业卡片,并在反面附上答案,分发给每位同学,每人四张卡片。接着全班被分为4人一组的竞赛组,每位同学被分派到不同的竞赛组进行竞赛,回答作业卡上的问题,答对就获得该作业卡,答错扣除手中的作业卡。最后用组员拥有的卡片数量来计分,小组得分为所有组员得分的平均分。

实践发现,运用小组游戏竞赛法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为了在竞赛中有良好的表现,同学们埋头复习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比赛发现,同学们手上的卡片数量差距不大,表明大部分同学都较好掌握了语言规则知识。

(五)共学式的应用

共学式被运用于论文初稿的编辑和修改部分。共学式采取结对子的方式。首先老师进行编辑和修改的规则讲解,每对同学就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共学,以确保对子成员完全掌握所学内容。接下来按照规则对对方的论文进行修改。老师根据修改的效果对个人进行评分,对子成绩为两人平均成绩。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例4

纵观近十年的语文课程研究,阅读和写作两个主要领域成果最多,尤其写作课程的研究承继相续,脉络相连,扎实推进,不断取得突破,值得人们关注。在写作课程研究的动态链环中,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一文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以为,正是它的出现,预示着当前写作课程研究的重大转向。

一、从“应当是什么”走向“应当怎么做”

2007年,叶黎明的博士论文《语文科写作教学内容研究》(2012年出版时更名为《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对三种常见写作类型(实用文、普通文、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内容问题进行讨论,首次提出“写作应当教什么”的问题。2010年荣维东的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和魏小娜的博士论文《语文科真实写作教学研究》似乎都对此作出了尝试性的回答。前者以写作课程范式为线索,提出要批判审议“文章写作”范式,阐释反思“过程写作”范式,理论建构“交际情境写作”范式,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文章知识为显性指标、以过程知识为策略路径、以交际语境写作知识为母机”的三维写作内容框架,提出了基于三种范式整合的功能性写作模型。后者则强调真实写作的合理性,不仅重新界定真实写作的内涵――真实的目标、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写作任务、多元统整的课程形态,深化对真实写作本质的理解,阐释了理性认知在写作中的作用,摆正了写作主体的位置,而且以此为逻辑起点制定教学目标、开发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朱建军的博士论文《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则略有不同,他是在“读写结合”前提之下来回答“写作应当教什么”的。他提出,在新形势下“读写结合”要有新的内涵,相对应于“选文”四种功能“例文”“样本”“定篇”和“用件”,要形成“积累性写作”“模仿性写作”“学习性写作”“评论性写作”和“探究性写作”五种功能性写作类型,针对不同的写作类型,应有不同的理念和教学策略。

写作教学其实不止是教的问题,站在学生的立场,就是学的问题,核心就是“应当学什么”的问题。2012年周子房的博士论文《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提出,中小学写作教学面临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的写作学习得不到学习环境的有效支持。他基于写作学习的实践性本质,从活动理论的视角,提出了写作学习环境建构的三大基本方略:其一,融汇写作学习内容于特定的任务情境之中;其二,发挥多种中介工具和教师的中介功能;其三,建构写作学习共同体。试图从理论上构建一种有目标和情境支持、有多种中介工具和教师支持、有学习共同体支持的写作学习环境。他的探索不仅拓展了人们对写作支持环境的认知,而且推进了“交际情境写作”或“真实写作”的研究,使这种植根于写作主体需要的写作范式有了更大的实践空间。

关于写作课程的上述研究,总体上来说,都是在努力回答写作课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尽管回答的视角、途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一文,则以关注写作学情为基本出发点,提出微型化写作课程的实践模式,努力回答“应当怎么做”的问题。他质疑,百年来,我国课程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建构“体系化的写作课程”,但始终难以如愿,我们需要反思,写作课程是否存在一个严密的体系?写作学习是否需要一个严密的体系?反思的结果是,试图通过构建体系化的写作课程来实现写作课程目标,可能是一条很难走向成功的“泥泞之路”,合宜的写作课程需要在课程取向上有一个重大的转向:从关注写作知识的系统性转变为关注学生写作学习需求的满足,而这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写作课程应该是“规模小,容量少,主题明确,目标清晰,针对性强”的微型化写作课程。他的研究在回答写作课程“应当教什么”和“应当学什么”的同时,结合自己丰富的写作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应当怎么做”,怎么使写作课程落地,成为一线教师可资学习并运用自如的写作教学模式。

写作课程研究从“教”转向“学”,从理论返归到实践,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向。这个转向目前的效应还没得到凸显,但可以预见,它对于写作一线教学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应当怎么做”的理据探寻

在理性时代,人类的生存经常要面临合理性的诘问。只有当合理性的“理”得到确证之后,生存的精神困惑才会逐步得到消解。语文教育研究也如此。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用了三章内容对“应当怎么做”的合理性的“理”展开探讨。

第一章提出研究的问题及基本思路。他首先梳理了百年来我国追求体系化的写作课程的特点及弊端:追求结果(文本)取向而非写作主体取向,对写作主体的写作困难、写作需求关注非常不够;追求学科知识取向而非写作行为取向,不关注学生的写作行为本身,对写作过程与方法不够重视;追求逻辑化取向而非心理化取向,忽略学生写作学习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他指出,“体系化”并不等于“科学化”,建构一种新式的写作课程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他提出了微型化写作课程的构想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他从课程建构、建材建设和教学现状三个方面考察我国写作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同时考察国外写作课程的相关状况作为参照,简要梳理国内外微型课程研究状况并分析我国微型课程研究与实践对于写作课程的启示作用。第三章是重点,从理论上探寻写作微型化课程设计的价值与意义。他从写作的情境化特征、非线性特征以及问题解决特征分析了建构微型化写作课程的必要性,并从学习理论和课程理论两方面为微型化写作课程的建构寻求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微型化写作课程的基本特征:以写作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运用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为根本目的。微型化写作课程具有聚焦具体问题、满足具体需求的特点,其核心是对写作学情的关注。

之所以要放弃体系化写作课程建构的努力,另辟蹊径建构微型化写作课程,从根本上说,是研究者在中外比较的视野中,对写作及写作课程有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认识:写作是情境化的,这可以激发写作者调用、组织知识,而不必依赖一系列脱离语境的静态知识;写作是非线性的,这使得写作类似于一个“网状结构”,从任何一点出发都可以从边缘走向核心,写作课程没有必要编织一个严密的体系;写作是“问题解决”的,这使得写作课程可以是处方式的,因此不必追求课程的体系化逻辑化。一言以蔽之,是写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采用更适合于学生学习的课程模式。

三、“应当怎么做”的框架建构

邓彤的研究更多的笔墨显然集中于“应当怎么做”框架建构上。他用四章内容分别阐述了如何探测与分析写作学情,如何确定微型化写作课程目标,如何确定课程内容,如何设置学习支架以及微型化写作课程组织等。

如何探测与分析写作学情部分,他指出,“写作学情”是学生在写前、写中以及写后的写作学习需求。写作学情是建构微型化写作课程的起点,写作学情分析的基本框架应当从写作内容、写作过程这两个维度确定。分析写作学情有四种基本方法:分析学生写作样本、使用量表分析、采用扎根式研究法、应用数据分析技术。

讨论如何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部分,他认为,准确有效地分析学生的写作学情是微型化写作课程确定学习目标的前提,微型化写作课程的目标就是满足学生写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需求从而改进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某一具体问题。微型化写作课程目标需要针对不同的学情,采取“悬置、凸显、定点”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学生写作学习需求,在明确写作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

对于写作课程内容开发,他指出,要遵循在目标与学情的交集点上确定开发课程内容路径的原则,确定写作课程内容开发的两个维度:“目标―内容”与“学情―内容”维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各自维度的课程内容开发策略。

在如何设置学习支架部分,他探讨了写作学习支架的特征、功能及类型,并分析了写作学习支架设置的原则、路径、时机与方式。他发现,学习支架为学生学习提供临时性的学习支持,可分为三大类:接收支架、转换支架、评价支架,这三类支架分别作用于写作学习的不同过程。设置写作学习支架应该注意如下几点:遵循微型化、辅、个性化的原则,通过“分化”、“简化”两条路径,考虑学情特点和时间节点,选择合适的设置方式。

在微型化写作课程组织部分,他总结了微型化写作课程的四大要素和四种形态,认为,一个典型的微型化写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目标,知识内容,活动,学习支架。这些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与若干微型课程之间的组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微型写作课程的形态,基本形态有如下四种:散点式、连锁式、辐射式、网络式。

为了使上述研究有更多的实践依据和支撑,他还选择了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的5所中学进行了微型化写作课程的行动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微型化写作课程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

四、脚下的路,或许不止一条

众所周知,教育研究按最基本的分类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注重一般知识、普遍原理原则的建立,其目的在于认识新知,发现普遍规律,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应用研究是在应用基础研究得出的一般原理原则基础上,针对某个具体实际问题,深入考察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即将基础研究具体化,提出加强针对性的应用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一句话,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扩展知识,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邓彤关于写作课程的研究显然属于“应用型研究”,他面对的是一线写作教学的实际问题,在研究中选用了“提出问题――寻求理据――制定方案――实践检验”这一程序性论证框架,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于应用。应用有效,则方案有效,应有无效,则方案无效。

但我们更愿意把他的研究归入工程设计。自然科学研究有探求事物的道理和绘制生活的蓝图之分。前者,意在将一种本然的法则揭示出来供人们遵循,后者刻画一种意想之中的应然状态,让人们去实施。前者为理论学科,后者为工程学科。人文社会研究中未必有这样的学科划分,但也存在认知与筹划、理论和工程、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区别。所谓工程设计,是以工程思维为导向,把应然状态设计出来,让人们去实施的研究。工程之为工程,首要前提是要有现实主体,即找到工程的老板、出资人、工程的甲方或用户之类,也就是说,必须从现实的个人或群体的有效需求出发;其次,工程之为工程,还在于它必须用具体的材料来建设。另外,工程之为工程,还须有工程设计的整套程序或步骤。也就是说,工程是建构出来的,必须把策划、设计和施工等在内的整个建构过程看作工程。

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讨论的就是关于微型化写作课程的策划、设计和实施过程的一项研究。而且这项研究的最大价值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层面的。不可否认,在提出微型化写作课程这一构想之前,他有对写作及写作课程的辨谬与深入分析,有讨论百年来写作课程的特点及弊端。在中外写作课程、教材和教学对比的视野中,他提炼出了关于写作和写作课程的全新认识。正是正反两面的认识,使得微型化写作课程的构想和方案有了立足点和支撑点。可以认为,对于写作及写作课程的新认识,是他整个研究的基本理据。有了这个理据,他后面关于微型化写作课程的设计就有了基础,从写作学情到学习目标,从课程内容开发到学习支架设计,最后到课程组织,对于每个课程要素精致而多样的设计是阅读者启迪最多、收获最大之所在。这里想冒昧指出的是,从工程设计的严格规范来看,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似乎遗漏了“课程评价”这一要素;在研究内容呈现上,把叙事类、说理阐释类、劝服类三个课例作为附录附之于文后,也使得工程设计的“实施”部分少了落脚之地。但瑕不掩瑜,抖落的灰尘掩盖不了美玉的光芒。邓彤的研究让写作课程研究,从“高大上”走向了实践,实现了写作课程研究的重大转向。

工程设计既不是认知,也不是评价,而是筹划,并且不是一般的筹划,而是以当事人的特定需要为出发点,以建构某种与主体需要相符合的实体为归宿的筹划。然而,主体的需要是在变化的,因此,正如邓彤自己所认为的,微型化写作课程可能只是写作课程其中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罗马的路可能不止一条,但邓彤的研究告诉我们,他已经发现了其中的一条……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5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ZHAO Zhenk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writing abili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bil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thesis (design) writing, propos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thesis (design) guidance course.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例6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查重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查重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查重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例7

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各省针对在校大、中专学生设置了一系列竞赛项目,如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统计调查设计大赛、职业生涯大赛等,其中许多竞赛涉及应用文文种写作,因此,将大学生竞赛项目引入应用写作课堂教学中是必要的。竞赛也是一种项目,把竞赛项目纳入课堂教学本质上属于“项目教学法”,只不过竞赛项目比起一般教师为课堂教学虚拟设计的项目更具有现实性和激励性。因此,竞赛项目是更适宜于大学阶段操作的一种实践项目。把竞赛项目引入应用写作课堂分“引入项目-重组教学单元-分组学习讨论-评价考核”四个环节,在“大学《应用写作》课引入竞赛项目的教学探讨”一文中,我已经探讨了“引入项目”、“重组教学单元”和“分组学习讨论”三个环节,下面重点谈谈课程考核环节的设置。

一、传统应用写作课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应用写作课注重应用文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考核。这主要受授课内容的影响。按照课程大纲要求,以往应用写作课的授课内容按照章节分为:应用文概述、行政公文、日常公关礼仪性文书、事务性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新闻文体、毕业论文等几部分。教师讲授内容一般是依照章节逐一讲解主要文种:先理论知识,再分析例文,最后模仿练习。正因为教学内容忽略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考核方式也照搬理论课程的考试方法。传统应用写作课考核方式大多被设置成“期中一份小作业(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一张笔试卷(占总成绩的80%或70%)”。笔试试卷或为开卷或为闭卷形式,试题类型多为:填空、选择、简答、论述、改错、写作等,其中填空、选择、简答、论述属于客观题,分值大,大约占了70%多。这种重知识、理论的考核方式,不仅不能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而且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或套用格式(开卷考更简单)就能顺利过关,所以往往觉得这种课不用学也行,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正确判断和认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基于大学生竞赛项目的应用写作课考核设计

要想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关键是先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应用写作课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技能课,几乎覆盖社会各专业领域,大、中专院校之所以普遍开设这门课程,原因正在于此。任课教师首先要对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充分认识,如果只是用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敷衍了事,就会失去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其次,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要重新加以思考,近些年,研究者提出很多改革方案,如“案例法”、“情境法”、“项目驱动法”,等等,这些教学设想都是基于应用写作课的实践性提出来的,但教师主观设计的案例、项目、情境等带有一定虚拟性,学生实践动力仍然不大。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大学生竞赛项目引入应用写作课堂教学中。出于就业的考虑,大学生对于参加竞赛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所以,在课堂引入竞赛项目比起其他虚拟项目,具有较大的现实性和激励作用。根据授课内容和方式的变化,考核方式相应地改变:

1.注重学习过程,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

基于大学生竞赛项目的应用写作课考核方式把平时考核分值增加到40%~50%,条件允许的话还会继续加大。平时考核方法不再是一次作业那么简单,变得多种多样,具体包括:

(1)单元学习评价和考核:基于大学生竞赛项目的应用写作课授课内容是结合竞赛项目整合的几个教学单元,有创业大赛学习单元、职业生涯大赛学习单元、统调大赛学习单元等。如给经管专业学生结合大学生创业大赛组织的一个单元的授课内容:包括八个步骤:要求学生以教育厅的名义下发大赛通知或者以学校名义转发教育厅关于大赛的通知文件的写作;筛选合适的题目进行方案设计;引导学生为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和调查报告写作;组织策划及策划书写作;与相关公司建立合作训练合同书或协议书写作;为资金或其他问题向上级请示训练请示文种写作;为项目招聘人员训练招聘启事、求职简历写作;采访相关创业人员训练新闻访谈写作。老师组织学生分成6人小组,选出组长,负责进程和协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交流,进行选题、定题和筛选项目,完成竞赛项目相关的文种写作训练,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给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评定和考核,考核依据是每组完成的竞赛相关文本写作和小组成员互评成绩,这部分成绩约占平时成绩的50%。

(2)课堂发言考核和其他:大学生竞赛不仅要求参赛者熟悉专业知识,精通文种写作,而且设计了10到20分钟的流利讲解和说明环节,这就要求设计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我们在竞赛项目单元学习中要求小组成员进行轮流汇报和总结,同时在课程基础内容讲解中要求学生针对错题修改和写作的发言训练,还有演讲训练,这部分占平时成绩的40%,另外,考勤和课堂表现等考核占10%。

(3)参赛奖励机制:对于积极参赛的同学平时成绩给予加分奖励(校级5分,省级10分)。获奖(校级以上)同学课程免于考试。

2.期末考试题型以测试文种写作方法和能力为主:因为基于大学生竞赛项目的应用写作课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文种写作训练,因此,期末考试题不需要设置大量客观题以方便学生过关。近两年,我们的期末考试题型中80%是测试学生写作方法和能力的,题型有填空(主要是公文语言认识,文种构成、习惯用语等内容只占20%分值),其余为改错、给材料用完整的公文格式写作通知或请示等、消息写作、新闻评论还有微博写作及邀请函、求职简历制作等内容。题目注意接近大学校园和大学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或50%,希望逐渐减少分值。

“课程考核是教师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态度和行为的最强有力手段”。的确,要想改变学生对应用写作课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最关键的还是任课教师的考核设计。基于大学生竞赛项目的应用写作课考核设计是在课程教学改革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进行的考核正在发挥作用,显示出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例8

《管理学》是关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是管理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的重要地位而受到普遍重视。课程论文是各高校《管理学》教学中常用的形式之一。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运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领域中的前沿理论或热点问题的关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一、当前《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写作前准备不足,目标不明确。课程论文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写作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当前不少高校对课程论文教学还没有相应明晰的管理规范。教师对课程论文教学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程论文的教学环节,甚至只对学生在字数或格式上有所要求,至于论文的选题、内容、形式等则由学生自定了。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那些有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学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但《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广,对于多数同学这种没明确写作目标的情况大大影响了课程论文的教学质量。

(二)写作过程中投入不足。有质量的课程论文不仅写作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还应该是学生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或与教师和同学沟通讨论后,认真撰写出来的。但现在在就业导向的推动下,相当多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考证过级或考研课程的学习上,真正用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特别是《管理学》这类学生们自认为可以完全看得懂教科书的课程。学生学习投入的不足造成其专业知识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明显不足,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如何系统性地检索和查阅文献;有的同学为了应付,甚至直接提交的是网络上下载粘贴的内容。而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受高校科研导向的影响,也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论文写作过程遇到的问题,撰写专业课课程论文的任务也敷衍了事了。

(三)写作后评价体系不健全。关于课程论文的评价,目前还没有非常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而且《管理学》本身就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对管理问题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要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有一定的难度。当前对课程论文的评价,一般都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标准判定成绩等级。多数教师会从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和写作态度两个大方面来考查,而这其中又会有很多应该考查的指标。但各个任课教师根据自定标准来评价,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片面性、主观性。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不仅会影响课程论文写作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而且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课程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二、系统控制的相关理论观点

控制作为确保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指监视活动的进行,如果发生偏差,纠正偏差的过程。根据控制论的观点,控制活动按其作用时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三大类。前馈控制又称事前控制、预先控制,是指尽可能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根据预测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同期控制,又称为现场控制、实时控制,是指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一旦发现偏差出现,立即纠正偏差。同期控制的目的是要将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反馈控制是一种在计划执行一段时间或结束后进行的事后控制,主要为下一步计划的实施总结经验。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各有优缺点。

(一)前馈控制的优点。前馈控制的主要优点是能防患于未然,避免偏差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措施对事不对人,不会引起被控对象的心理不满;适用性广,能用于各种组织的多种工作;有

利于促使管理人员科学地预测在计划执行中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前馈控制需要投入的资源和精力较大,运用起来比较复杂,只有对计划与控制系统作认真深入的分析,才能提升预测的准确性。(二)同期控制的优点。同期控制的优点主要是能在偏差刚刚出现时,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减少偏差所造成的损失;有利于发现那些在实施中才会暴露出的趋势性问题;可借助技术创新实现同期控制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但现场控制对管理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求较高;易造成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矛盾;自动化及智能化的现场控制系统成本高;有的工作难以实施同期控制。

(三)反馈控制的优点。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其优点主要是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便于总结规律,为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创造条件;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有利于实现良性循环,提高效率。但反馈控制是通过事后的检查活动才发现偏差,有滞后性,在纠偏前,偏差已出现,甚至损失已造成,无法挽回。

三、基于系统控制思想的《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

为解决当前课程论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借鉴系统控制理论中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思路,构建基于全过程控制的课程论文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写作前做好充分准备。

1.选择合适的时机。课程论文是课程教学的环节之一,因此为了较好地配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在安排课程论文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不同研究主题要选择不同的时机,但一般在《管理学》课程论文写作前,应已完成对管理学的学科内容概述、管理的基础概念,以及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先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管理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的发展沿革这些内容,即在学生对课程总体有一个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再开始进入课程论文环节。

2.精心设计研究主题。教师需要针对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生的能力,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课程论文的选题进行认真筛选和精心设计。教师可先指定比较宽泛的研究主题,然后在学生中开展启发式讨论。在启发讨论氛围中,不断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课程论文主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明确写作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写作前对课程论文的写作目标、内容,以及基本写作规范等进行明确要求,还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参考书目。

4.将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写作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课程论文的成绩是该门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合理安排时间精力。

(二)写作过程中做好指导。课程论文作为《管理学》立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其目的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

1.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相关文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二手资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教师首先需要指导他们解决“找什么、哪里找、怎样找”的问题。文献找到后还要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述评。

2.拟定具体题目和论文框架。虽然在写作前学生基本确定了一个研究主题,但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确定具体可写的题目和论文的框架结构。在进行相关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下问题:“研究题目大小适中吗?研究有创新性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论述?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能收集到吗?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完成论文吗?”。当学生对这样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后,其论文的具体题目和框架也就产生了。

3.进一步明确写作规范。教师可以通过优秀的硕博论文、期刊论文,向学生展示规范的论文格式;也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往届学生论文作范本,指导学生规范撰写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图表,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

4.开通师生互动平台,及时答疑解惑。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通过面对面指导、邮件或其它交流平台和学生建立有效的联系,及时解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疑惑。

(三)写作后科学评价。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课程论文评价指标和评分规则。通常可以从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论文写作规范四大方面来确定二级指标和指标权重。

2.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最终成绩的评价,将学生互评成绩与教师评价成绩相结合。如果是以小组方式完成的课程论文,为避免任课老师由于信息不完全给课程论文评价带来的片面性,则可以由小组成员自行对论文贡献率进行分配,有效避免小组中存在的“搭便车”行为。

3.反馈评价结果。当课程论文的最后成绩评定后,教师应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在肯定学生们努力的同时,明确指出他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四、结语《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管理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课程论文教学不仅能以有形的论文形式显示作者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归纳等方面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构建的基于系统控制思想的《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分别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对课程论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能有效促进课程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唐泳 张强 卢启程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程云喜.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管理观察,2015,15:113~115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例9

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写作已经成为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必备技能。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应用写作课程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特别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意在将理论和实践更为紧密结合的项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提出了挑战。本文意在在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引入项目课程理论,对高职高专应用写作课程作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

1项目课程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与其对应的课程模式是学科课程。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只有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才能是项目课程,这是项目课程的本质所在。项目课程改革最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这一观念认为,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而且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不可能来自课程本身,而只能来自外部世界。采取什么课程结构,取决于人们对课程出发点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就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其课程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即学科体系和工作体系,与前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培养学术型人才;与后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工作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体系是一个实践体系,这一体系对知识的组织方式不是按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而是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组织的。

2高职高专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应用写作是一门实用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但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讲授轻练习、重技巧轻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的弊端。表现在如下方面。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由于应用文本身体式的规范性、明确的工具性、极强的法规、政策性,使得它与文学体式相比,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学生由于限于自身阅历及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在学习应用写作时对事物缺乏主观感受,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一种受命行为,因而教师在实施应用写作教学时就难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应用写作本身客观存在的教学难度。而我们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模式都是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写作技巧,再分析例文,最后学生被动练习。这种授课方法以教师为中心非以学生为中心,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本来就程式化的应用写作变得越发枯燥,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

(2)教学目标错位,教学内容重心偏离。教学过分突出知识目标。职业教育的应用写作教材大多还沿用学术教育中的学科体系,与之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培养的学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应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违背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至于我们在教学中常以理论为本位而非以写作技能为本位。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是以文章为研究对象,从文本角度出发.归纳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忽视了写作主体的能力培养和写作行为的过程分析,导致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教学效果不明显。应用写作有规范化、格式化的特征,教学很容易流于照本宣科的程式化灌输,导致课堂气氛的平淡呆板,学生写作时常处于一种机械、被动、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缺乏学习兴趣。实际上。作为大学生。接触应用文的机会少,同时对社会的认识总是充满着好奇渴望。调查显示,他们对陌生的应用文写作开始大多抱着新鲜的态度,也有为将来的发展而学好应用写作的意愿,这是引起他们学习应用写作兴趣的原动力。关键是教师能否将这种新鲜态度及意愿保持下去,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

3应用写作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项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是理论与时间更为紧密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它要求课程的内容设计,要以项目为主体,就是围绕项目来组织课程,以接近情境性,把职业情境和学习情境对接起来。这就要求进行项目课程改革的课程应具有实践性。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项目化,有些纯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如数学只能按照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尽管应用写作是语文学科写作课程的组成部分,但应用文具有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独特性,即表现为应用文写作与工作、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从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社会团体或个人,人们处理事务、交流信息及沟通协调,社会每一个领域不同层面都离不开应用写作。应用写作这种实践的功用性,要求写作理论必须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面对实际的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技能和职业技能。这一目标和要求恰是符合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4应用写作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项目课程的本质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的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注于工作任务之中,教学过程由任务来驱动,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提高完美地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以项目的形式将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设计确立项目、任务(情境),这是项目化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深入工作实践,进行工作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项目。应用写作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其面向不同职业领域应有所侧重。因此,我们去确定项目、任务时,针对不同专业,项目任务各有不同。具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项目,应用写作中公文类文书写作、机关事务类文书写作,这些内容是各行各业、各领域通用的,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写作基本技能。由此而确立的项目作为基础项目各专业通用。一类是专业项目,即专业所面向的工作领域而产生的项目。如招投标文书制作、经济合同订立等。各项目根据难易程度可分为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下面是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经过深地分析,确立如下项目。

项目一: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具体工作任务有:①制定市场调查方案。⑦确定市场调查方法。③设计调查问卷。④市场调查资料收集。⑤市场调查资料整理分析。⑥撰写市场调查报告。⑦撰写市场预测报告。

项目二:教学仪器设备招、投标。具体工作任务两组:一组作为投标方,工作任务有:①收集招标信息。②制定投标方案。③制作资格预审文件。④制作投标书。⑤投标。⑥签订经济合同(经济合同的草拟)。一组是作为招标方,工作任务有:①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写作)。②制定招标方案。③发放自资格预审文件。④制作招标文件。⑤组织招标会议,开标、评标,确定中标人。⑥撰写评标报告。⑦发中标通知书;⑧草拟经济合同、签订经济合同。以上项目融汇了应用写作课程中的投标、招标文书写作、商务谈判方案、经济合同、调查报告写作等教学内容,这些都是营销专业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要注意的是,“项目选择必须轮廓清晰,有明显而具体的成果展示,要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与企业的实际的商业活动有直接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

(2)制定计划,交给任务。分组教学是项目化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科学分组应坚持平衡划分原则,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要适宜,小组规模应视项目大小和教学要求来调整。小组的管理亦可引入企业现实的管理体系,任命或选举小组组长或叫经理、主管等,形成不同的管理层次,对小组及项目实施管理。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职业角色的定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在计划的制定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主确定工作的步骤和程序。教师只需对学生计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不善完善之处给予指导,逐步完善计划。对计划中的每一项工作内容,小组组长(经理)要明确分工,落实到人。

(3)按照计划,实施项目,完成工作任务。在实施项目任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入门项目可由学生从书本、网络、调查等途径获取有关写作知识,通过小组成员协作,自主完成工作任务。若项目比较复杂,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适时地i井授需要的写作理论、写作技巧。要注意把握讲授的运用时机,把握理论的切入时机。同时,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限。

(4)交流分享,检查评估。工作任务完成后,采用学生交流、互查与教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价。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过程性评价,包括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完成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隋况,结果如何。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整个评价应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综合素质的目的出发。

5应用写作项目化教学(项目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问题

(1)项目课程整体课程体系设计问题。项目课程开发是一个专业的课程整体性开发,是对整个毕业生就业岗位所进行工作分析之后,确立项目课程门类和项目课程结构体系。因此,应用写作项目课程开发要纳入学校整体项目课程开发体系。否则,应用写作项目化教学就可能走入误区或半途而废。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32-01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前提是要改变当前写作能力课程教学方法,将实用性融入到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实践写作能力。

一、将基础单一的写作课程改变为写作系列课程

在我国高校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设置中,往往针对写作的就是一门课程,课程多为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课时量少的有限,学生写出来的作品更是难以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应有水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质量,深化学生写作能力,高校在写作课程设置上就要摒弃单一基础写作课程模式,将单一写作课程转变为大学四年都有的习作系列课程。如大一阶段课程设置为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奠定写作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写作思维运行,写作结构生成,写作语言的巧妙运用等写作基本方法,为以后写作系列课程奠定基础。应用文写作则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办公、文秘等日常实用文体的写作技能,为学生毕业从事相关办公室工作打下良好的写作文字功底;大二时写作课程进一步提升为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新闻写作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新闻写作基本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服务。文学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掌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著作的写法以及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要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更陶冶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大三阶段为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的验收课程,掌握从选题到终稿的各个步骤,学会在写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课程的设置为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实践工作服务;大四写作课程针对就业导向继续安排相应教学工作。从大一写作课程贯穿至大四,使学生学期由浅入深,既具有阶段性特点又不失连续性特点,随着写作范围的扩大,学生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汉语言专业学生要树立自我写作意识,写作能力强,毕业之后成为各单位争抢的“笔杆子”,做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

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方法

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传统一成不变的单纯讲授式或是填鸭式。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成功的案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作品范例教学法。将名家的作品范例与写作课程有机结合,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摇身变得生动而有趣,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更加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直线上升。如将古今中外的大家文学作品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分析大家写作方法,是学生真正深入到文学作品本身,充分领略到文学作品的灵魂,感染文学灵性魅力,学生的情感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其文学鉴赏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对写作理论的学习更会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新闻写作的教学更要选取大量优秀新闻作品同学生进行阐释,加深学生对新闻写作基本原理的理解。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更要在教学中分析经典范围,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规范学生写作方法。

采用多种写作课程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随着我国高校多媒体设备在近几年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要抓住这一契机,彻底改变“一个讲台,一本书,一个老师,一节课”的历史,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声音、图像感受写作课程耳目一新,在学习中充满新鲜感,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实践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途径除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深化改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作的实践训练。单纯的课堂教学实现不了根本的写作能力提高,根据写作课程设置的阶段性,让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写作实践练习。如大一的基础写作课程,学生每次课后必须完成写作任务,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并将写作成绩作为当年评优考核关键科目,使大学生自主强化写作基本功。大二的新闻写作训练,我们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做新闻写作练习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向新闻媒体投稿,一经录用给予物质奖励等方法。大三开展课程论文写作训练,对于所学课程要求多篇论文,不同视角写作形式考核。学生通过大量写作训练,潜移默化的将写作理论转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有效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评估体系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有效、客观的写作作品评估体系。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但是没有对其作品进行评估,那么写作也只能流于形式。有效地对学生写作作品进行评估,可以使写作教师随时了解其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这更是对学生写作方法、技能的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评估随时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在评估方式上,学生写完作品时要对自己的作品先期进行评价,然后进行写作学习小组讨论、互评,最后与老师评价意见相结合,这种评估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自觉做好作品修改,升华自我文学鉴赏能力。

总之,以社会需求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目标,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课程改革,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组织多种多样的课下写作实践训练,使学生的个人写作素养和写作兴趣在写作能力培养中得到极大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最终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