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应用化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6:46

应用化学论文

应用化学论文例1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1993年,计算量子化学开始广泛地应用于许多水泥熟料矿物和水化产物体系的研究中,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钙矾石相是许多水泥品种的主要水化产物相之一,它对水泥石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程新等[1,2]在假设材料的力学强度决定于化学键强度的前提下,研究了几种钙矾石相力学强度的大小差异。计算发现,含Ca钙矾石、含Ba钙矾石和含Sr钙矾石的Al-O键级基本一致,而含Sr钙矾石、含Ba钙矾石中的Sr,Ba原子键级与Sr-O,Ba-O共价键级都分别大于含Ca钙矾石中的Ca原子键级和Ca-O共价键级,由此认为,含Sr、Ba硫铝酸盐的胶凝强度高于硫铝酸钙的胶凝强度[3]。

将量子化学理论与方法引入水泥化学领域,是一门前景广阔的研究课题,它将有助于人们直接将分子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联系起来,也为水泥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

(二)在金属及合金材料方面的应用

过渡金属(Fe、Co、Ni)中氢杂质的超精细场和电子结构,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含有杂质石原子的磁矩要降低,这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闵新民等[4]通过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镧系三氟化物。结果表明,在LnF3中Ln原子轨道参与成键的次序是:d>f>p>s,其结合能计算值与实验值定性趋势一致。此方法还广泛用于金属氧化物固体的电子结构及光谱的计算[5]。再比如说,NbO2是一个在810℃具有相变的物质(由金红石型变成四方体心),其高温相的NbO2的电子结构和光谱也是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进行的计算和讨论,并通过计算指出它和低温NbO2及其等电子化合物VO2在性质方面存在的差异[6]。

量子化学方法因其精确度高,计算机时少而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中,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随着量子化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同时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得到拓展,将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一条非常有意义的途径[5]。

二、在能源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煤裂解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方面的应用

煤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近年来随着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技术的进步,量子化学方法对于深入探索煤的结构和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

量子化学计算在研究煤的模型分子裂解反应机理和预测反应方向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低级芳香烃作为碳/碳复合材料碳前驱体热解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明确的研究结果。由化学知识对所研究的低级芳香烃设想可能的自由基裂解路径,由Guassian98程序中的半经验方法UAM1、在UHF/3-21G*水平的从头计算方法和考虑了电子相关效应的密度泛函UB3LYP/3-21G*方法对设计路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计算。由理论计算方法所得到的主反应路径、热力学变量和表观活化能等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对煤热解的量子化学基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7]。

(二)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锂离子二次电池因为具有电容量大、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无记忆效应、重量轻等优点,被人们称之为“最有前途的化学电源”,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器等小型设备,并已开始向电动汽车、军用潜水艇、飞机、航空等领域发展。

锂离子电池又称摇椅型电池,电池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Li+离子在正负两电极之间来回嵌入和脱嵌的过程。因此,深入锂的嵌入-脱嵌机理对进一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Ago等[8]用半经验分子轨道法以C32H14作为模型碳结构研究了锂原子在碳层间的插入反应。认为锂最有可能掺杂在碳环中心的上方位置。Ago等[9]用abinitio分子轨道法对掺锂的芳香族碳化合物的研究表明,随着锂含量的增加,锂的离子性减少,预示在较高的掺锂状态下有可能存在一种Li-C和具有共价性的Li-Li的混合物。Satoru等[10]用分子轨道计算法,对低结晶度的炭素材料的掺锂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锂优先插入到石墨层间反应,然后掺杂在石墨层中不同部位里[11]。

随着人们对材料晶体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和计算机水平的更高发展,相信量子化学原理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领域会更广泛、更深入、更具指导性。

三、在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量子化学可以在分子、电子水平上对体系进行精细的理论研究,是其它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以替代的。因此要深入理解有关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的复制与突变、药物与受体之间的识别与结合过程及作用方式等,都很有必要运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这些生物大分子体系进行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有目的地调控酶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有目的地修饰酶的结构、设计并合成人工酶;可以揭示遗传与变异的奥秘,进而调控基因的复制与突变,使之造福于人类;可以根据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过程和作用特点设计高效低毒的新药等等,可见运用量子化学的手段来研究生命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材料、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量子化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计算变得更加迅速和方便。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量子化学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新.[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4

[2]程新,冯修吉.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5,17(4):12

[3]李北星,程新.建筑材料学报,1999,2(2):147

[4]闵新民,沈尔忠,江元生等.化学学报,1990,48(10):973

[5]程新,陈亚明.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4,8(2):1

[6]闵新民.化学学报,1992,50(5):449

[7]王宝俊,张玉贵,秦育红等.煤炭转化,2003,26(1):1

[8]AgoH,NagataK,YoshizawAK,etal.Bull.Chem.Soc.Jpn.,1997,70:1717

[9]AgoH,KatoM,YaharaAK.etal.J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1999,146(4):1262

[10]SatoruK,MikioW,ShinighiK.ElectrochimicaActa1998,43(21-22):3127

应用化学论文例2

教学来了应用的因素可以范围内三种,包括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以及实践工作者。这三种因素都与文化有关,都具备独特的文化特征。

(一)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也可以被称为观念文化。教学理论指的是,人们会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创建实际的教学现象、教学关系等方面价值系统,包括精神层面与逻辑层面。因此,教学理论并非与文化无关,属于一种观念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另外,理论工作者在提出教学理论时,会自然而然的添加特别的文化性质与内涵,使教学理论具备其的文化因素。

(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也被称为文化场。在每一个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都有特别的现象,属于文化场的范畴。根据某位研究者观点,可以将文化场定义成具备独特的原则、逻辑等。这不仅明确提出了实践工作者的实践范围与价值观念,还规定了文化场需要具备的整体规则,与权威性以及有效性,以此来完善教学过程。

(三)实践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属于一种文化的存在。教学理论的运用是人为的具体活动,而且是借助教师的理论来影响教学实践的。可以说,教师属于一类文化实体,或者文化性存在。教师都具有不一样的价值观,不同的情感与态度等,而且也具有各自的教学方式,每名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知识体系,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行为。因此,不同的教师对于教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是存在差异的。

二、教学理论应用的文化学的动态研究

教学理论的应用包括两个关键的步骤:内化与外化。

(一)教学理论应用的内化步骤:教师会转变成一种文本存在的教学理论,然后再转变成“个体理论”。在此过程中,教学理论不再是“自由性事实”,经过教学过程,最终会转变为“实践性知识。而且,教师在价值性格化过程中,会深入地把教学理论转变为鲜明的人格。这样的做法为教学理论的应用提供多种可能,有利于其达到自律与自为的水平。

(二)教学理论应用的外化步骤:教学理论外化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氛围中,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内化的教学理论制定开发性质的运用规划,设计实践方案,并且借助方案来促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不论是在教学理论内化阶段还是在教学理论的外化阶段,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的,并借助一定的文化条件,传递着文化信息或文化养料。教学理论为教师提供着文化信息和文化养料,教师吸收这些文化养料,并对其进行合理加工,外化为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而且,教师作为研究者,也为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具体的经验材料,教学理论会不断发展完善。

三、教学理论应用存在着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教学理论的衰退与超越等文化现象

(一)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并存。教学理论应用关涉到一个复杂多变的教学世界,在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回归的诸多环节,内在地存在着矛盾、分歧或不和谐,即存在着文化冲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⑴不同教学理论之间的分歧;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逻辑矛盾;⑶实践工作者与教学理论之间的冲突;⑷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理论的衰退与超越共生。教学理论的变异包括教学理论的衰退与教学理论的超越两个方面。在超越性变异语境中,教学理论在向教学实践回归过程中重新获得生命活力,避免僵化的危险,并不断得以发展。在衰退性变异语境中,教学理论逐渐偏离甚至背离教学理论的理想意图,导致教学理论的价值不能实现。

四、教学理论的应用方法

(一)实践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教学理论等文化因子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教学理论应用过程中,各个因子的对话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受到主体对话观念、对话制度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之间的对话应从自我中心转向对主体间性的承认。实践工作者应具有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在运用教学理论,尤其是国外教学理论时,应该对教学理论文本的特点、性质,适用范围和条件、产生的文化背景等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

应用化学论文例3

因此,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不仅有助于发现和证实文学在文化系统中的独特价值,还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潜能和无限可能性。外国文学史其实就是外国文化系统中的文学史,在一个文化研究已越来越热的时代里,单纯的、狭隘的文学研究和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外国文学教学已越来越多地与外国文化联系在一起。

一、电影辅助外国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21世纪用“视觉时代”来描述是再恰当不过了:视觉信号和视觉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它们正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内容到方式决定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规划着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定制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而视觉时代的另一个说法就是“读图时代”。我们不再单纯、甚至不再主要依靠文字来传递、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而是越来越多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图像,使图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功能,也使图像的应用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图像技术和艺术也正在超越文字技术和艺术,成为时代的新宠。

电影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综合运用声、光、影技术,形象逼真地表现文本,并以极为直观、方便的欣赏方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视的传播方式和对受众的覆盖面,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难以与之抗衡的。“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詹姆逊曾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形象社会或景观社会,视像对人们的影响已超过甚至取代了文学。”[2]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也就成了很多当代大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加之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原因,很多学生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曾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障碍。且看外国文学史的一些经典著作,如《荷马史诗》、《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等,它们或篇幅过长,或叙事节奏缓慢,或语言晦涩,对于90后学生而言可读性不强,学生普遍阅读兴趣不浓。而据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却比原著对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有不少学生表示,他们是先接触到《乱世佳人》这部电影,才去看《飘》这本小说的。

这并不是说可以用观看电影来取代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然而在读图时代,用影视资源来弥补作品阅读的不足、重新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不失为一个选择。

二、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正因电影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运用影视媒介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助于他们了解外国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地域风情和社会习俗,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价值观。在外国文学教学方面,文化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利用电影进行文化教学将大有助益。

(一)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外国文学包括欧美、亚非拉许多国家民族的经典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时间跨度大、地域涵盖广、内容丰富庞杂。因此,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首要困难来自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再现。外国文学形象再现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描写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而这些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必然会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隔膜,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接受困难。而电影,则可以营造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了解到文化的差异。

在电影中,环境、风俗、礼仪、服饰、言谈举止等一系列感性印象替代了抽象的文化符号,原本不可触摸的“文化”被置换成了具体可感的场景,有利于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如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在轻松愉悦中感知到了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电影《名利场》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形象使我们看到了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名位、权势、利禄原是相连相通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出身寒微的蓓基·夏泼要不择手段飞上高枝了;而2013年由巴兹·鲁曼导演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还原了小说中描绘的1920年代的纽约的质感,甚至找回了那种“爵士时代”的某种耽美和玩乐主义的感觉。电影以最为直观和生动具象的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文化情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体会外国文学作品中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二)促进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反思

在外国文学中,有些经典作品尽管声名远播,却由于种种原因使中国读者望而生畏,如美国当代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曾以这部小说迅速走红文坛,产生了震撼性效应。这部小说是海勒为读者精心设计的一座文字迷宫,“小说自然时间序列被破坏,因果关系也缺失,各章节、各段落可以相互取代,可以从任何位置开始,也可以在任何位置结束。”[3]这种刻意为之的“混乱无章”对于很多追求情节生动曲折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艰辛的阅读旅程。而借助于迈克·尼克尔斯导演的同名电影,则更有利于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观影中,我们感知到了整个飞行大队士气低落的气氛,士兵们有的酗酒闹事,有的开小差,有的找胡混,有的架了飞机作超低空冒险飞行解闷。尤索林地站在队伍前接受勋章,丹尼卡医生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死人”,这些画面不仅给观者以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又传达出了作品中愤世嫉俗的深层含义,令人悲伤,引人沉思。

三、运用电影进行外国文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如上所述,电影对外国文学的文化教学大有裨益。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用电影赏析来代替正常的教学内容,更不能把外国文学课程当做影视鉴赏课来上。结合教学实践,在运用电影进行外国文学文化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选取优秀影片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从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帖子《88部电影,外国文学史不用愁》就可见一斑。但影视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创作方式、表现方式、存在方式和受众接收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有些作品在文学史上默默无闻,却因为被改编成电影而带动了相关图书的热销,如F·S·菲茨杰拉德的《返老还童》,原本不为人们所注目,却因2007年上映的、由大卫·芬奇导演、皮拉德·皮特主演的同名电影而名声大噪;而某些由经典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却反响一般,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曾被数次改编成电影,其中1958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在当年的奥斯卡中获得了最佳原创音乐奖项,以及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摄影奖提名,但海明威本人却很不认同演员的表现,很多观众也反映影片比原著要逊色很多。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不少名著也被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导演们搬上屏幕,如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有多个影视版本:1940年版、1980年版、1995年版及2005年版,其中,1995年BBC的6集迷你剧是公认的迄今为止最好的版本。而这首先得益于它忠实于原著,不过多地烘托男男女女的情感悲哀,通过对话来刻画世俗的人物形象,那些琐碎的、奥斯丁式的幽默被保留了下来。

面对这种现象,在外国文学文化教学中,要慎重选择影片,尽量选取那些忠实于原著的、文学性较强的影视作品。

(二)进行有效赏析

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放映整部电影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一方面,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完整的电影赏析;另一方面,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最能体现外国文化、民俗风情的片段剪辑出来,在课堂上适时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兴趣。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决不能仅仅把影视欣赏当作娱乐消遣。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到“四熟”:对教材内容熟悉、对作品内容熟悉、对影片内容熟悉、对学生学情熟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文学文本和影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的认识,在播放影片时进行恰当的点评和讲解。而在欣赏之后,教师还应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或单纯从影视欣赏角度出发,探讨中外文化的差异;或从影视改编的角度出发,探讨影片有哪些创造性叛逆以及对作品主题的影响。这种思考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主题发言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观后感的形式来抒发。如此,学生不仅通过影片欣赏巩固了文学知识、丰富了文学素养,还提升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钻研精神。

尽管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有很大优势,但它也只是了解原著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远远不能代替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对外国文学名著文本的直接阅读依然是外国文学教学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有效果、最为直接的学习方法。”[4]因此,教师要利用电影这一媒介帮助外国文学找回失去的读者,使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产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在影视和文学作品的有效结合中,达到外国文学文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艳兵.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6,(02).

[2]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应用化学论文例4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多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转变,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开展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的行动研究表明,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利用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教师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情况,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一个或几个活动元,形成课堂活动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设计方法。

一、活动元教学[1]

(一)活动元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背景来进行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要改变以往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要利用各种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活动中搜集和处理信息;在活动中得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因此组织好课内外的学生学习活动是能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

活动元就是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活动抽取出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元素或一个环节来使用,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活动元必须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一组活动。如课堂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分组和实验室条件下自由探究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某一化学问题进行的活动。

2.每个活动元必须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活动。

3.每个活动元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活动元模式

活动元模式是指将活动元进行分类,从中抽取出同一类活动元的教学程序,将这些活动元进行抽象、提炼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骤,以利活动元的设计和使用。

活动元模式设计的要点为:

1.活动元模式是由一组同类的活动元,将其共同可操作的步骤抽取出来而形成的。如分组实验探究、课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实验探究都可以提取出相似的操作步骤:(1)获得任务;(2)实验探索;(3)记录和分析结果;(4)得出结论和反思。

2.一种活动元模式可代表一个或多个活动元。其步骤的提取主要来源于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

(三)活动元模式库

活动元模式库是指按一定规律将活动元模式进行组织和分类。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风格,自己拥有资源的情况以及学生集体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可按如下形式进行组织和分类,形成一个较为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规划。每个项目和其子项均可进行调整。常用的活动元模式库的组织如表1所示,为节约篇幅,我们仅列出活动元模式库的一级项目及其说明。

我们知道,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所面对的学生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建立适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这样才能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小环境建立最优化的教学体系。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取自己活动元模式库中的活动元模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活动元设计,再将一个或几个活动元有机组成课堂活动方案的过程称为活动元教学设计。

(一)活动元教学设计流程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如下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系统流程,以方便教师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

──活动元选取或创新设计

──活动元组合

──各活动情境和任务设计

──利用教学设计模板,组成教学设计案学生情况分析教师情况分析资源情况分析教材情况分析活动元库分析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法

1.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是教学设计。活动元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它仍然将教学的诸要素连接起来考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3]其理论基础源于教学设计理论,其中不同或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但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目标服务。

设计的重点从设计教师的“教”转移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的“教”的各个环节,就是利用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教”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的作业和教学评价等。而活动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从活动中达到教和学的目的,实现课程目标。

建立系统单元的观点(活动元),使教学设计的系统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是按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并不强。活动元教学设计倡导每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在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调用、形成活动元,迅速完成一节课的设计。

强调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对教学的反思和对自己“活动元模式库”的优化和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风格。

2.设计原则

在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时,为达到设计中体现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活动元教学设计理念。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提出了如下一些教学原则。[1]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中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体现学习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这一设计思想,这是本教学设计方法的关键。

以活动流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以一个一个的活动单元(活动元)来开展教和学的过程的,这些活动流来源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的一个个“活动元模式”,结合系统分析后设计而成的“活动元"。而这些活动元模式大多数是经过检验的,有的是经过了多次优化后形成的。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原则: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合作者、参与者、服务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足够的资源,设计中要想办法(甚至使用有创造性的代用品)来满足学生进行学习所需的资源。

任务及任务体系合理原则:每节课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组成每节课的活动元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一个任务体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性,使学生在一定的努力下能完成相关任务,达到学习效果。

3.设计方法

活动元教学设计要按照系统的观点,对整个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分析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的情况,从中选出合适的活动元模式,并组成合理的活动流系列。使用活动元设计的活动流的例子如下。

案例1:引入活动/探究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或小结活动

案例2:合作学习活动/展示活动/评价活动

案例3:自主学习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活动

4.方案的评价

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主要根据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评价理论和本方法殊的理论要点和设计原则来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评价因素。

教学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案在培养或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对这些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或观测可对方案进行有效性评价。

活动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结果不但要注意最终的结果,还要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作用进行观测和评估。

活动中资源利用促使学生发展的因素:这种设计方案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是否达到可能的最大值,也是对方案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方案,能整合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活动服务。

师生能力倾向优化因素:教学设计是否能将特定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倾向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同时对能力倾向的培养也达到最优的效果。

教学思想贯彻因素:活动元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个设计是否体现这一因素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活动元教学设计案例和分析

三、展望

活动元教学是课程改革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花,它只是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相信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正在研究或正在发现。本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成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如何较好地建立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在活动元教学中如何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农村学校如何更好使用活动元教学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使我们的教学设计从“教”的设计转变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这一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设计理论的本土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应用化学论文例5

 

 

企业文化的精髓无非是管理人才。所有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都是围绕人才的管理而生。各种所谓的现代企业模式只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在工作中的能力。用现代语言组织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和信仰,最大限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更好的发挥企业中各种有机组成部分的应有价值,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文化的能量,这就牵涉到企业文化中的内涵精髓,现代企业文化形式多样,各种理论盛行,到底哪一种理论更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中国的企业,是生活在拥有五、六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地上,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是我们的文化精髓,如果能够将国学作为当代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那么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才可以做出一流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 

 

一、国学在企业文化中的经世致用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涵盖范围很广,学科上分为诸多流派。国学的概念虽然很广泛,但主要强调的是国学的经世致用性。这就是国学最核心的作用。现代国学更是在其原本基础之上,与现代思想理念以及西方先进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一个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彰显企业文化很强的品牌意识、产品创新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以当前的企业文化枯燥的管理概念为指导,用于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庞杂问题,某一些问题可能很好解决,但是新出现的和深层次的问题就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一旦遇到这种现象又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而老是依赖精明的决策者来解决,没有更加适合的运用企业文化执行力,没有一个成规模、效率高的文化应对体制,更没有更和谐、更明智的文化核心思想来指导方向和定位,那么企业的发展迟早会陷入瓶颈。每个企业本身生来就不是具有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发展力,而如果没有一种适合的文化体制来规范和引导企业发展的话,那么,企业就将沦为一个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落后作坊了。 

国学的经世致用,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理想都有所体现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并不是狂言。在企业建设中,我们应以中国先哲们睿智的思辩传统,深邃的人生哲理,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倡导和谐管理,创新思维,理智、科学和勇敢地面对挑战。 

 

二、以和谐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和谐之于国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在古代思想家中的观点看法出可以看出:大家虽然各自见解不同,但基本都遵循这样一个论点:和谐。无论儒家的仁义;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亦或者是庄子的自然而然;逍遥自由都体现了和谐一词深刻的指导含义。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和谐对企业的管理、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强大的企业,它的各个部门,各机构应该是统一协作的。企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仁”,“仁”指的就是安身立命之本,强调克己、修身、养性。

很多企业借用或者参照其他比较成功的理论为己用,而忽视了大环境下需要立身本位的企业文化,不明白应该以何种成熟的文化主旨来引导企业发展。现代企业所用的多为浅显的理论和简单的形式主义,借用看来的或者是东拼西凑的各种理论来为企业安身立命。而当企业中发生问题时,单纯的引用简单的解决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的症结,正所谓“治标不治本”。这样长此以往,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没有和谐,何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义”是企业获取信誉的保障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国学中至关重要的核心词就是诚信,而历来的思想家倍加推崇的也是诚信,在现代企业文化中,诚信的运用更为关键,企业在发展中若想获取持续性的领先地位,不仅需要在战略上整合市场,在战术上讲究策略,更要贯彻诚信原则。企业不仅要对产品质量做到精益求精,而且要对顾客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来赢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做到信誉、品牌、诚信三位合一,并将之贯彻实施到底,企业自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一席之地。 

 

四、兼容并包、百花齐放 

 

国学中各种思想,能够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可见其凝聚力在其中的作用之大。各种文化及思想流派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同时,不免与其他文化产生矛盾甚至冲突,而国学的凝聚力则为各种文化及思想流派入提供了一个软着陆场,使它们得以良性发展,不会因各自的不同而产生对立面。各种竞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推动企业前进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的文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会成为企业的掘墓者!国学中“求同存异”的思想为企业内部的多元思想提供了一个整合的平台。 

国学思想的包容性以及开放性注定会在商业领域大放异彩,而现代企业文化更需要具有强烈指导性的国学来加以优化! 

 

应用化学论文例6

 

 

企业文化的精髓无非是管理人才。所有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都是围绕人才的管理而生。各种所谓的现代企业模式只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在工作中的能力。用现代语言组织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和信仰,最大限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更好的发挥企业中各种有机组成部分的应有价值,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文化的能量,这就牵涉到企业文化中的内涵精髓,现代企业文化形式多样,各种理论盛行,到底哪一种理论更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中国的企业,是生活在拥有五、六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地上,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是我们的文化精髓,如果能够将国学作为当代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那么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才可以做出一流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 

 

一、国学在企业文化中的经世致用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涵盖范围很广,学科上分为诸多流派。国学的概念虽然很广泛,但主要强调的是国学的经世致用性。这就是国学最核心的作用。现代国学更是在其原本基础之上,与现代思想理念以及西方先进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一个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彰显企业文化很强的品牌意识、产品创新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以当前的企业文化枯燥的管理概念为指导,用于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庞杂问题,某一些问题可能很好解决,但是新出现的和深层次的问题就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一旦遇到这种现象又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而老是依赖精明的决策者来解决,没有更加适合的运用企业文化执行力,没有一个成规模、效率高的文化应对体制,更没有更和谐、更明智的文化核心思想来指导方向和定位,那么企业的发展迟早会陷入瓶颈。每个企业本身生来就不是具有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发展力,而如果没有一种适合的文化体制来规范和引导企业发展的话,那么,企业就将沦为一个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落后作坊了。 

国学的经世致用,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理想都有所体现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并不是狂言。在企业建设中,我们应以中国先哲们睿智的思辩传统,深邃的人生哲理,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倡导和谐管理,创新思维,理智、科学和勇敢地面对挑战。 

 

二、以和谐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和谐之于国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在古代思想家中的观点看法出可以看出:大家虽然各自见解不同,但基本都遵循这样一个论点:和谐。无论儒家的仁义;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亦或者是庄子的自然而然;逍遥自由都体现了和谐一词深刻的指导含义。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和谐对企业的管理、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强大的企业,它的各个部门,各机构应该是统一协作的。企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仁”,“仁”指的就是安身立命之本,强调克己、修身、养性。

很多企业借用或者参照其他比较成功的理论为己用,而忽视了大环境下需要立身本位的企业文化,不明白应该以何种成熟的文化主旨来引导企业发展。现代企业所用的多为浅显的理论和简单的形式主义,借用看来的或者是东拼西凑的各种理论来为企业安身立命。而当企业中发生问题时,单纯的引用简单的解决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的症结,正所谓“治标不治本”。这样长此以往,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没有和谐,何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义”是企业获取信誉的保障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国学中至关重要的核心词就是诚信,而历来的思想家倍加推崇的也是诚信,在现代企业文化中,诚信的运用更为关键,企业在发展中若想获取持续性的领先地位,不仅需要在战略上整合市场,在战术上讲究策略,更要贯彻诚信原则。企业不仅要对产品质量做到精益求精,而且要对顾客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来赢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做到信誉、品牌、诚信三位合一,并将之贯彻实施到底,企业自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一席之地。 

 

四、兼容并包、百花齐放 

 

国学中各种思想,能够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可见其凝聚力在其中的作用之大。各种文化及思想流派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同时,不免与其他文化产生矛盾甚至冲突,而国学的凝聚力则为各种文化及思想流派入提供了一个软着陆场,使它们得以良性发展,不会因各自的不同而产生对立面。各种竞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推动企业前进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的文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会成为企业的掘墓者!国学中“求同存异”的思想为企业内部的多元思想提供了一个整合的平台。 

国学思想的包容性以及开放性注定会在商业领域大放异彩,而现代企业文化更需要具有强烈指导性的国学来加以优化! 

 

应用化学论文例7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写工作和生话中的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应用文在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不仅是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工具,也是现代社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应用文写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一种工作思维能力。为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写作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办理事务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写作能力代表着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写作能力也不单纯是写作本身的问题,它还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写作经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着一个人的智能结构。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兴致不高,消极对待,甚至把应用文写作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负担,不仅没有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而且还被当作苦差事,教师始终难以突破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瓶颈。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生方面,高职学生总体上文化基础课不是太好,语言能力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再加上职业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同时应用文写作法规性政策性较强,而学生从学校到家庭,自身的阅历和社会实践缺乏,使得学生无从入手、无“话”可说,因而也无法组织应用文的语言。另外应用文写作与其它文学体式相比,内容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这使得较多接受形象思维训练的大脑要转变为用逻辑思维来写作,会因缺少写作素材,而一时无从下手。

(二)在教学方面,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基本是“理论+案例+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应用写作的格式,学生一学就懂,一放就忘,遇到实际问题根本不知该如何下笔。在施教时,应用文文种的选择基本凭着教师的想当然而进行,没有调研,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到底哪些文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是经常要用到,因而整个教学过程只能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层面上。这样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实际应用缺乏紧密联系,学生觉得学习应用文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于是消极应付。

(三)在教材建设方面,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出版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数量非常多,但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编写思路。首先是教材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多数教材基本按照“事务交往文书”、“个人交往文书”、“礼仪交往文书”、“经济交往文书”、“公务交往文书”、“法律交往文书”和“科技交往文书”等七大模块的内容编排,其中涉及的日常应用文极其有限。其次是重视理论、轻视训练,许多教材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理论知识,而对写作规范与技法的介绍则停留在简单的格式加例文层面,写作训练方面的内容极少。再次是例文陈旧、脱离实际,内容远离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学起来有较大的心理距离,没有亲和力。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设置目标。布鲁那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效果。”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大约34课时,主要是使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应用文写作技能,以适应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需要、并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因此,没必要以培养专业秘书的标准来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

其次,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能力课,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中阐述:“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务实的‘文’章,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陈教授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地把应用文的根本特点表达出来了。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绕着应用、实用来选择。

再次,增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趣味性。基于应用文写作的枯燥,学生缺少生活阅历无话可写的状况,必须设置一定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让学生能够动起来,通过具体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把教、学、做结合在一起。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上述改革思路,我们可以在模块化、情境化、人文化和网络化等四个方面对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面对近千种的应用文文种和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学几十种文种。可按照“实用、应用”的原则进行,也即选择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文种进行施教。那么哪些文种是学生今后常用的呢?这就要求教学者去生活实际进行调研。调研得来的文种势必是零散的,与传统的应用文教材按“事务文书”、“私人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公务文书”、“法律文书”和“科技文书”等七大模块组织课程内容的固有模式不一致,为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应用文教材体例的类型化,打造“模块化”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写作理论的教学与工作流程的熟悉一体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最大程度上体现应用写作的实用性。

同时,在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基础课一直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课无法直接为专业服务。理想的基础课应该是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贴近专业、为专业学习提供直接的帮助。如果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得巧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不同专业都有各自适用的应用文文种,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与其专业相关的应用文文种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这些专业文种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更有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应用文教学中设置一个专业文种模块,这一模块可象菜单一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文种学习。如设计类专业可设置“投标书”、“招标书”、“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案”等;旅游专业可设置“旅游指南”、“导游词写作”等;财经类专业可设置“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调查”、“市场预测报告”等;影视动漫类专业设置“剧本与分镜头”等,这样在教学内容上既突出了共性,又照顾了各专业的个性。

根据以上思路,按照既考虑所有学生都能使用的普适性,又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性的原则,可设计四个具有普适性的日常工作模块加一个专业模块来串联一系列文种。

1.活动策划与开展文书写作。计划与策划书、合同与协议、邀请书、海报、条据、总结等;

2.召开专题会议文书写作。通知、请示、报告、会议指南、致辞与演讲、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简报、消息等。

3.毕业与找业文书写作。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应聘书(竟聘书)、个人简历、竞聘辞、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书等。

4.创业文书写作。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则与公约、声明和启事、状与辩护词等。

5.各专业个性化文书写作。剧本与分镜头、说明书、招标书与投标书、广告文案、旅游指南、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

模块化设计使文种和工作任务达到有机结合,因而学生在掌握某些文种的写法的同时也熟识了一项具体工作的流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从易到难落实活动所需应用文种的学习,另一方面,从简单到复杂锻炼学生组织和开展活动的能力。把教、学、做结合起来,在模拟、仿真、全真的职业环境中训练写作,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化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化教学就是把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已然存在的材料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置于一定的背景中,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探讨事实材料产生的成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针对应用文写作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以及因学生自身阅历及社会实践缺乏而无话可写的现状,创设近于职业环境的写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训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实际运用情境,通过情境来说明具体文种的用途和功效。这样使应用写作的学习不再停留在书本上,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表述,而是可知、可感、可想、可操作的现实环境,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同时,情境的存在又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激起需要、引发动机、吸引注意,使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取得师生双向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的设置一定要贴近实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真切、准确地认知社会,感受生活,让他们感觉新奇、有趣、实用,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会处于积极状态,进而增强感知创造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等。模拟情境教学能够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和思考,使课堂教学内涵得到延伸和扩展。由于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真实的情景接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

(三)教学理念人文化

教学上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教师施教时,要掌握学以致用的原则,即选择那些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要用到的文种来讲解,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合格规范的文种的写法,又要讲授相关的工作流程。如讲授书,就应让学生知道如何打官司;学了劳动合同就应让学生知道劳动纠纷解决的途径。再如在学习简历、求职信的写法时,应让学生懂得决定一份求职材料的优劣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是是否为进入职场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给自己作了一个职业规划,同时提醒学生在求职时招工中的各种骗局,让学生能“见招拆招”。教学过程中就要链接这些实用的小知识,以增强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这种认知社会的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应用化学论文例8

2社会文化理论与课堂互动的关系

在二语习得理论看来,Krashen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可理解性输入会导致语言习得的发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何为可理解性的知识输入,无法给予准确的界定。但是不可否认学习一定要有外界知识的输入,这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Swain看来,语言输出(学生的语言输出)才是导致语言习得发生的条件。在习得者语言输出的过程中,检验是否已掌握其语言知识。但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语言输出从何而来?答案不言而喻,即是有输入作为基础。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论是侧重Krashen还是侧重Swain的理论,都会相应地忽视另外一方面。实践证明,能否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一直以来是学者和研究人员所致力的方向。众所周知,人是外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分子,而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因此人类的语言具有社会性。人类又有文明的历史,因此人的语言具备了历史性的特点。因此社会文化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显著性特征。单独地去研究人体的人而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不正确的。在Vygotsky看来,语言学习的内化是由社会变化而引起的,个人的主观知识需要经发表而转化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这一转化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过程。因此,客观性本身应被理解为社会性。也就是说语言的掌握与习得过程是学习者由社会层面转化或内化到人的心理层面的。三本院校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而言基础较为薄弱,单词量较小,语法知识较为欠缺。几乎无法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教师独白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中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显得尤为必要。语言学习者与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是二语学习主要的社会互动形式。这就指明了语言教师应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的质量。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语言学习方式(GuiMin,2006)。学生的语言输出应该得到教师较好的引导与指导。不论是关于语言的输入还是学生的语言输出的课堂活动,都不能夸大其作用。课堂活动的组织应该充分考虑到师生间以及生生间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2.1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在综合英语进入主题课文的教学前,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背景视频,然后根据内容进行相应的提问。观看视频后,先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该形式是学生个体间的互动。作为同伴(peer),彼此间的语言水平比较接近,同伴间的话题讨论可最大程度地给予对方脚手架的作用,从而促使更深入的讨论。这种情况下教师组织的协作学习即生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发展。小组讨论后,由小组内部推荐出一名代表与其他小组的代表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话题讨论。在全班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其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充当了脚手架的作用。在社会文化理论看来,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课堂里学生并不是把新知识生搬硬套地移到大脑中,而是与头脑中已存的旧知识即自己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情景,并且为学生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促使学生建构新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就如同学生习得知识建构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有较好的认识,这使得教师能够通过“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语言学习的指导和帮助。

2.2教师课堂讲授(也称之为独白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当教师讲授新单词或语法点时,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社会文化理论在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应用李倩(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沈阳110167)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4-0118-02外语识往往是枯燥无味的,此时学生基本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可引发学生对过去已学知识的联想。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例如,对可接受性词汇的考查,当提到生气一词时大部分学生可能想到的是furious,而教师此时可以运用其他类似的表达方式引发学生的联想,即通过提问关于该词的近义词有哪些。例如,同类的表达还有blowup,flyoffthehandle,loseone’scool。因此,进行课堂互动为进行对话交际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使语言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无生命的符号堆砌的过程了。

应用化学论文例9

    2社会文化理论与课堂互动的关系

    在二语习得理论看来,Krashen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可理解性输入会导致语言习得的发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何为可理解性的知识输入,无法给予准确的界定。但是不可否认学习一定要有外界知识的输入,这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Swain看来,语言输出(学生的语言输出)才是导致语言习得发生的条件。在习得者语言输出的过程中,检验是否已掌握其语言知识。但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语言输出从何而来?答案不言而喻,即是有输入作为基础。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论是侧重Krashen还是侧重Swain的理论,都会相应地忽视另外一方面。实践证明,能否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一直以来是学者和研究人员所致力的方向。众所周知,人是外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分子,而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因此人类的语言具有社会性。人类又有文明的历史,因此人的语言具备了历史性的特点。因此社会文化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显着性特征。单独地去研究人体的人而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不正确的。在Vygotsky看来,语言学习的内化是由社会变化而引起的,个人的主观知识需要经发表而转化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这一转化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过程。因此,客观性本身应被理解为社会性。也就是说语言的掌握与习得过程是学习者由社会层面转化或内化到人的心理层面的。三本院校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而言基础较为薄弱,单词量较小,语法知识较为欠缺。几乎无法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教师独白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中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显得尤为必要。语言学习者与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是二语学习主要的社会互动形式。这就指明了语言教师应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的质量。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语言学习方式(GuiMin,2006)。学生的语言输出应该得到教师较好的引导与指导。不论是关于语言的输入还是学生的语言输出的课堂活动,都不能夸大其作用。课堂活动的组织应该充分考虑到师生间以及生生间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2.1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在综合英语进入主题课文的教学前,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背景视频,然后根据内容进行相应的提问。观看视频后,先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该形式是学生个体间的互动。作为同伴(peer),彼此间的语言水平比较接近,同伴间的话题讨论可最大程度地给予对方脚手架的作用,从而促使更深入的讨论。这种情况下教师组织的协作学习即生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发展。小组讨论后,由小组内部推荐出一名代表与其他小组的代表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话题讨论。在全班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其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充当了脚手架的作用。在社会文化理论看来,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课堂里学生并不是把新知识生搬硬套地移到大脑中,而是与头脑中已存的旧知识即自己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情景,并且为学生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促使学生建构新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就如同学生习得知识建构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有较好的认识,这使得教师能够通过“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语言学习的指导和帮助。

    2.2教师课堂讲授(也称之为独白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当教师讲授新单词或语法点时,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社会文化理论在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应用李倩(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沈阳110167)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4-0118-02外语识往往是枯燥无味的,此时学生基本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可引发学生对过去已学知识的联想。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例如,对可接受性词汇的考查,当提到生气一词时大部分学生可能想到的是furious,而教师此时可以运用其他类似的表达方式引发学生的联想,即通过提问关于该词的近义词有哪些。例如,同类的表达还有blowup,flyoffthehandle,loseone’scool。因此,进行课堂互动为进行对话交际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使语言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无生命的符号堆砌的过程了。

应用化学论文例10

汉语言文学作为研究我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另外,汉语言文学的特殊性,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难度,尤其是在面对当下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下,这就需要做出必要的改革,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1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的一门古老学科,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对我国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社会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规范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

2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

2.1 教育理念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只限于知识的单向传输,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发展的需求以及多元化时代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显然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实现教学方式上的转变,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信息化与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地结合,自觉地引入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2.2 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文笔、活跃的思维、高雅的气质以及丰富的内涵,可以胜任多样化的工作,比如编辑、创作、文学评论以及发展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等,就业面相当广泛。因此,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应用到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将机遇转变为优势。

2.3 有利于知识和价值体系的构建

教育的宗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深刻影响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人们的精神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避免了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加强了本科教育与人文教育。

3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现状

3.1 缺乏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动力

从我国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实施了信息化,但是仍旧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且一些学校也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加强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结合应用,但是由于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再加上缺乏政府对其的高度关注,所以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建设只是形成一种低层次的结合,并没有实现其根本效益,进而这种形式下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动力,难以实现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紧密依存、互助互利、有机融合,从而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建设。

3.2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建设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从某种角度上讲,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也是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完善教育的过程。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发展。但是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育并未达到以上这些要求,进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3.3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存在很大的冲突,由于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的高度不协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学习,进而无法遵循教学规律的发展,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4 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在当前这个知识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统一协调发展,加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作为入手点,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育课程改革,拓宽获取信息渠道,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2 强化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管理上的柔性化,让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多,注重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比如当下的工学合作教育,这样可经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空白”艺术在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自主安排、自由选择,加快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高效化、自主化、信息化、研究化,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