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8 15:13:00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例1

收稿日期:20130520

基金项目: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0909084);甘肃省环保厅2011年科研资助项目(编号:A2011-012)资助

作者简介:赵培强(1980—),男,甘肃兰州人,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R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2302

1 引言

陇南地区是“5·12”汶川地震甘肃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灾后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灾区全面实施了恢复和重建,灾区居民搬离了危房和破房,迁入由当地政府规划的灾民安置区,居民居住方式由分散居住转变为集中居住。集中居住方式与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农村建设指导思想符合,但集中居住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其中生活垃圾问题成为灾区集中居住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农村生活垃圾不同于城市生活垃圾,成份相对比较简单,以常见的有机生活垃圾、无机生活垃圾为主,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和有害生活垃圾相对较少[1~3]。农村生活垃圾对于分散居住的广大农村来说处理相对比较简单,由于分散居住产生的生活垃圾量较小,可以通过堆肥、填埋、焚烧、就近堆放等简单途径处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4~6]。而集中居住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量相对较多,堆肥、填埋、焚烧、就近堆放等简单处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7,8]。因此,探索适合甘肃陇南山区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处置及管理模式成为灾区农村关注的主要问题。

为了提出适合甘肃省陇南受灾农村地区切合实际情况的生活垃圾处置与管理模式,为灾区农村建设中生活垃圾处置与管理提供技术指导,本研究以甘肃省“5·12”汶川地震受灾最严重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肖家坝村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村现场查看、入户问卷调查、走访等途径对该村生活垃圾的成份,垃圾处置存在的问题,村民环保意识进行全面的调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管理模式,并以此为示范,为甘肃省陇南地区其他受灾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与管理提供典范。

2 调查区域与方法

2.1 调查区域概况

陇南地区位于甘肃省南部,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行政隶属甘肃省,全区地貌为高山、深谷、丘陵、盆地错落相间,陇南地区土地资源稀少,人均占地为甘肃省最少。陇南地区距“汶川地震中心地带较近,为甘肃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肖家坝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南部,距“5·12”地震中心带汶川县约220km。全村地形地貌为“南北两山夹一河”,全村总面积4.5km2,全村共分两个村民小组,共有226户742人,其中集中居住的农户有157户,全部为灾后搬迁户。肖家坝村为“5·12”汶川地震陇南地区受灾最严重的行政村之一,为灾后重建的典型示范村。

2.2 调查方式及内容

2.2.1 入户问卷调查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改村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垃圾成分、垃圾处置方式、村民环保意识,本次研究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全村90个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90 份,回收率100%。

2.2.2 现场查看

本次研究采用现场查看的方式对该村的地形地貌、居民居住方式、环境敏感度、现有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查看。

2.2.3 走访

为了了解村民对现有生活垃圾治理的想法和愿望,本次研究采用如何访谈的方式对部分村民进行了走访。

3 结果与分析

3.1 灾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及组份调查分析

据调查,肖家坝村在籍人口742人,长期留守人口约500人,产生生活垃圾约0.5kg/d,全村日常生活垃圾约250kg/d,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有厨房垃圾(废菜、煤灰、蛋壳、废弃的食品)、废纤维、废纸张、炉灰、废塑料、废电池、废弃玻璃瓶、碎瓷片及其极其少量的废干电池、废灯管、废日用化学品、过期药品等。本次研究根据生活垃圾的理化性质,将该村生活垃圾分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共四类。其中有机垃圾主要有厨房垃圾、农业秸秆、动物粪便等,无机垃圾主要有煤渣、砖块等建筑垃圾等,可回收垃圾主要有废塑料、玻璃等,有害垃圾主要有废电池、废旧家具、废旧木头等。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部分农户产生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和组份进行调查和分析,具体调出结果及分析见图1。

图1 调查区农村生活垃圾组分

通过图1分析,由于肖家坝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山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无工矿企业,农村生活垃圾相对单一,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有厨房垃圾、农业秸秆、动物粪便等有机垃圾,有机垃圾占全村垃圾总量的37%左右。无机垃圾主要为灾后重建、旧房、危房拆迁等工程活动遗留的建筑垃圾,占全村垃圾总量的33%。废纤维、废纸张、炉灰、废塑料、废电池、废弃玻璃瓶等可回收的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少,占全村垃圾总量的23%左右。由于肖家坝村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产生的其他有害垃圾,如废旧电池、废旧家电等产生量很少,占全村垃圾总量的7%左右。

3.2 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现状

通过对肖家坝村进行查看,肖家坝村灾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居民也迁入灾后政府规划的居民安置区,但由于集中安置区内没有配套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因此,居住区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产生了环境污染。通过调查,目前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主要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处理,处理途径主要有家禽饲养,生火和取暖燃烧,农田施肥、就近堆放、外卖等。对于厨房垃圾,如废菜叶、果皮、废气的食品多用于家畜饲养,农业秸秆等多用于生火做饭、取暖等,人畜粪便多用于农田施肥,可回收垃圾少部分外卖给当地废品收购站,其他垃圾基本随意丢弃。

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农户生活垃圾的去向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调查和统计结果见图2。根据图2调查和统计结果分析,肖家坝村约40%生活垃圾就近堆放或随意丢弃,就近堆放和丢弃的生活垃圾主要是灾后重建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不可回收的有害垃圾以及农业塑料膜、玻璃瓶等外卖价值较小的可回收垃圾;约21%的生活垃圾用于生火、取暖等,燃烧的生活垃圾主要为农业秸秆和废旧木材等;约12%的生活垃圾用于家畜饲养,用于家畜饲养的生活垃圾主要为厨房垃圾。约4%的生活垃圾用于农田施肥,农田施肥的主要生活垃圾主要为人畜粪便;约13%的生活垃圾农户自行收集后,外卖给当地废品收购站。

图2 调查区农村生活垃圾去向

3.3 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肖家坝村民走访了解到,目前全村大部分居民集中居住,产生的生活垃圾也比较集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比较大,而目前全村无任何垃圾处理设施,造成目前垃圾处理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受山区地形条件限值,全村土地面积较小,生活垃圾无法进行有效处理;②全村没有组织和管理机构对全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置和管理;③由于该村经济落后,缺乏资金配套垃圾处理设施;④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⑤村民环保意识单薄,对生活垃圾产生的环境污染认识不足;⑥其他。为了对肖家坝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本次研究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图3。

图3 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根据图3统计结果分析,肖家坝村目前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组织管理机构、村民环保意识单薄和资金三方面问题。

“5·12”汶川地震灾后,居民迁入新居,开始了正常的生产、生活,但是灾后集中居住产生的环境问题却遭到了忽视,因此,在灾后农村缺乏专门的组织或管理结构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治理,通过调查,肖家坝村重建结束后,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目前该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以户为单位进行自行处理。通过调查,约52%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生活垃圾无法处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组织管理,垃圾没有指定的地方堆放,因此产生了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通过调查,造成该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村民环保意识谈薄,约40%的调查对象认为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是小问题,自行随意丢弃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该村大部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到该村附近的白龙江岸边或水体内,对白龙江水体产生了污染。造成目前该村生活垃圾不能进行有效处理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村经济落后,村内没有配套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因此村民的生活垃圾基本全是露天堆放;通过调查,约10%村民认为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困难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该村地理面积较小,没有空闲地建设垃圾处理。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4 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管理模式的探讨

4.1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及管理模式

4.1.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比较科学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三种方法。

卫生填埋法优点是技术比较成熟,作业相对简单,处理对象要求较低,运行成本较低,缺点是占地较大,废气不易控制,产生渗滤液处理难度较大;堆肥法可使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可使垃圾变为肥料,缺点是对垃圾成分要求较高,有机物所占比重较高;焚烧法优点是占地面积较小,减量效果明显,焚烧余热可以利用,缺点是技术较复杂,对运行操作人员素质和监管水平要求较高,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9]。

4.1.2 农村生活垃圾处处置及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比较合理的处置方法主要为分类收集,集中处置的方法。分类收集主要是将农村生活垃圾分成有机垃圾,无回收价值的无机垃圾,有回收价值的废品,有毒的垃圾共四类,对于有机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堆肥、家畜饲养等方式农户自行消化,而对于无机生活垃圾、有回收价值的废品及有害的生活垃圾主要采用集中收集,统一处理的模式[10,11]。

4.2 肖家坝村生活垃圾处置及管理模式的探讨

本次研究认为,要有效控制肖家坝村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的环境污染,必须结合该村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垃圾处置模式。本次研究推荐肖家坝村可采用如下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4.2.1 三级式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三级式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既为“村集-镇运-县处理”的模式。肖家坝村在靠近乡村公路边择址修建分类式垃圾屋,在居民区配套一定数量的垃圾桶、手推车等垃圾收集工具。由专人定期对居民区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至垃圾屋内分装,然后由乡镇环卫部门沿途对各乡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最后统一运输至县(区)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

4.2.2 村级生活垃圾处理及管理模式

(1)村级生活垃圾处置方法。村级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即以村为单位进行处理。由于肖家坝村位于陇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面积较小,水资源丰富,采用简易填埋既占用土地,又存在地表水体污染的风险,简易填埋处理方式不适合该村。采用焚烧法既占地面积小,而其不产生污染,因此以村为单位对全村生活垃圾进行简易焚烧处理是可行的。具体管理模式为:在肖家坝村择址修建简易垃圾焚烧炉,焚烧炉旁配套垃圾堆肥场一处,居民区配套分类垃圾桶,手推车等垃圾收集工具,由专人定期对居民区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运至垃圾焚烧炉进行焚烧后,对炉灰进行堆肥。

(2)运行期管理模式。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配套建设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模式,因此,配套建立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实效[12]。为了使肖家坝村配套建立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长期起到真正的实效,本次研究认为肖家坝村必须做到如下几方面:①肖家坝村委会成立环保领导小组,村长任组长,环保领导小组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促进全村居民自觉维护环保设施,遵守环保制度;②环保领导小组聘请当地环保部门对全村村民进行环保意识宣传和教育,对环卫工人进行专业知识培训;③雇2名兼职环卫工人,对全村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运输至垃圾屋或垃圾焚烧炉进行处理;④为了对垃圾处理设施进行维护,为兼职环卫工人发放工资,环保领导小组每月对各户居民收取5~10元左右的垃圾处理费用,确保全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能够长期运行。

5 结语

肖家坝为“5·12”汶川地震甘肃省陇南地区受灾最严的的行政村,也是灾后重建的典型示范村,灾后重建结束后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是陇南地区大部分受灾农村同样遇到的问题。

本次研究通过对肖家坝村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和组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生活垃圾处置遇到的问题、村民环保意识等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结合该村地形地貌和社会经济,提出在该村实施三级式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或以村为单位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并提出了运行和管理模式。肖家坝村生活垃圾处理及管理模式不但可以在该村进行实施,而且可以做为甘肃省陇南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管理模式的典范,进行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徐海云,徐文鹰.中国大城市垃圾问题研究[J].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01(1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例2

一、引言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几乎成为一对孪生兄弟。经常可以看到农村乡间,塑料袋乱飞、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垃圾随意丢弃,甚至出现垃圾围村现象。农村垃圾处理成为困扰当地百姓生活的一大难题。为积极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对农村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各地大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处理运作的新模式,农村垃圾处理方式正在由过去的随意排放向无害化处理转变。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试图分析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二、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1.农村的垃圾处理缺乏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和运作机制,呈现出处理主体个体化、分散化,技术水平低,处理简单、随意,环境污染严重等特点。

2.产生量大、成份复杂、循环利用率不高。农村垃圾主要以渣土为主,占垃圾总重量的56%,组成成分包括建筑、混泥土渣,燃料的灰分,家禽粪便,动物食品骨骼等;其次是厨房类,占垃圾总量的24%,如动植物食品的去除物,剩饭菜,洗漱残渣和油污垢等;随着农村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化纤产品特别是塑料垃圾所占的成分以及处理成本也不断提高。

3.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已无法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垃圾一般由村内自行收集,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单纯填埋、临时堆放、焚烧、随意倾倒三种处理方式。

4.保洁人员队伍不够稳定。目前,以广西某县为例,该县共425个行政村配备了1407人的保洁员队伍,专门负责农村垃圾收集处置、设施使用和维护、村庄及河道公共环境的日常保洁等工作。据调查,1407人的保洁员队伍中,年富力强的不多,因此只能简单的对垃圾进行清扫,而不能真正发挥保洁员指导、监督、宣传教育的作用。部分保洁员自我要求偏低,缺少工作的横向比较,工作缺乏深度,不够全面,致使垃圾清运、处置和垃圾箱外的垃圾清除不及时,垃圾的分类、翻晒、堆放均不规范。

5.农村居民垃圾危害意识低下。农村生活垃圾之所以随意倾倒,一方面是农村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养成了生活垃圾房前屋后随意倾倒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对垃圾造成环境严重危害的认识不足,缺乏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给垃圾治理带来了难度。

6.基础设施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是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基本物质前提。长期以来,农村公共财政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生产性投入,对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的投入少,导致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匮乏,管理也很不规范。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解决方案

1.及时出台相关立法和条例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需要法律法规作保障。地方环保部门应和

农村的行政部门联合制定适宜当地的环保条例,并将其付诸实施,以此来规范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有法可依,从而保障农村良好的生活环境。

2.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环保意识

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号召广大农村群众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和农业持续发展。同时,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通过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营造出一种人人宣传、个个参与的管理氛围,减少生活垃圾污染的发生和扩散。

3.创新投入机制,增添基础设施

在自治区高雄副主席的指示下,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对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关键,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活

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设置垃圾箱、垃圾池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添置收集和运输垃圾的各种车辆和工具,建立专门的农村生活垃圾清除部门,使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倾倒、集中处理、专人负责。对于地处偏远、无经济能力解决垃圾规范处理的农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建立片区垃圾集中投放点和填埋场,保证农村的生活垃圾都作无害化处理。

4.探索生态模式,鼓励综合利用

对此提出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为主,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则将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统一处理系统;集中连片的村庄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分散的村庄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氧化塘等。确保整治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5.加强人员配备和规范运行流程

首先要加强人员配备,依托当地卫生单位,确保分工合理、分工明确,同时,加强对有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规范操作程序,增强技术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规范运行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合理确定分工。农户负责定点投放,做好自家的环境卫生,并按照垃圾袋装的要求,将垃圾投放在指定垃圾容器内,村组负责定时清收,将本村的垃圾及时收集和清运到镇垃圾中转站,各镇(街道) 负责集中压缩,将各村的垃圾集中压缩到垃圾中转站的垃圾箱中。

四、结论

建设新农村,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是很重要的。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不能套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办法,需要因地制宜,灵活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方法。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例3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进程,已不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因此,如何妥善有效地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研究高水平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无疑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生态文明的含义

综合十七大和十的成果,生态文明是指为了保护和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在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取得的成果总和。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引导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的重点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强调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觉、自律地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开发行为。

2.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和存在问题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村民在日常生活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在农村垃圾中所占的比重居于首位,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自2012年以来,邢台市借鉴多地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使得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2.1生活垃圾产生量庞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为0.86kg/人,其中随意堆放量为0.32kg/人[1,2]。按照邢台市农村人口654万人计算,一年内产生生活垃圾200多万t,其中约80万t垃圾属于随意堆放。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堆放方式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直接因素,可见,如果没有合适规范的堆放场所,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大,其随意堆放量所占的比例越大,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严重。

2.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系统不完善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尚处于分类收集的初级阶段,村民只是把能变卖的废弃物收集起来。据调查,邢台市农村有65.3%的村民能把生活垃圾堆放到固定垃圾池,17.1%的村民选择随意丢弃,而进行分类集中后处理的只占到17.6%。可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不完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较低,导致资源浪费。

2.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农村生活垃圾的年增长率日趋升高,但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却不及增长速度,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为焚烧、高温堆肥和卫生填埋,农村生活垃圾还没有达到城市规范处理生活垃圾的能力。邢台市处理农村垃圾的主要形式是填埋和焚烧,垃圾的贮存场或填埋场大部分选用村庄废弃的坑塘或洼地,不符合垃圾填埋场科学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属于简单填埋。垃圾焚烧也只是采取简单的方式,易造成二次污染。

2.4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趋复杂,造成新的污染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农村的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趋多样化,其特性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调查,同以前的以厨余垃圾为主相比,邢台市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中具有毒害性的垃圾比例在增大,比如金属、电子废物、塑料等废弃物的产生量约占生活垃圾产生量的30%。

3.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根源分析

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大大超过产生量,此文明状态下,村民人人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显然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现状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其根源主要是:

3.1农村居住方式分散,垃圾集中处理的成本高

农村地区的人口居住较分散,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这种分散居住的方式决定生活垃圾设施购置和系统运行的成本高。垃圾桶、中转站、运输车辆等环卫设施的人员配置数量大,垃圾收集、运输路程远,交通成本高,环卫人员数量多,劳动力成本也高。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

3.2村镇经济承受能力弱,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投入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正常运行取决于经济承受能力的高低。虽然农村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治理生活垃圾的资金和上级政府的财政扶持。近3年来,邢台市加大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但无法全面、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治理负担加重。

3.3缺少成熟有效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目前,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且利弊各异。卫生填埋法虽部分地解决了简单填埋法造成的二次污染,但存在投资大、占地多的缺点。高温堆肥法需要有完整的处理设施,规模大,建设和运行的成本也高。焚烧技术要求垃圾的平均低位热值不小于5000KJ/kg,因投资建造的费用很大,目前只在极少数城市规范采用。因此,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没有有效、适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供农村地区选择。

3.4环境教育缺失,村民环保和消费知识欠缺

近年来,虽然农民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环境教育的相对缺失和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在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方面的意识仍相对淡薄,同时思想观念的更新也难以追赶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程度,农村居民为了方便,追求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有许多做法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村民并不理解消费领域的“意义”消费,在认识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多变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增加,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4.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途径探讨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困局有其产生的根源,生活垃圾的现状不符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管理、技术、经济手段等方面多层次寻找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4.1完善法规和技术标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标准,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法规体系,依据地方需要,丰富细化国家有关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实施细则,加强在农村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其次,针对农村小型的垃圾贮存场和填埋场,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满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需要;最后,注重长远和实效,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成立专业化环卫机构,强化生活垃圾的监督管理,对乡镇进行公开考核,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4.2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乡镇领导干部和村民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其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的强弱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体系成败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目标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而和谐统一的关键在于人类环境意识的主动性。这就需要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有关环保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单位下基层,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工作,与此同时,政府机构需要积极组织多种环保知识培训班,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4.3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是垃圾资源化的关键,是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根据当地条件,在农村配备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的设施,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村民进行教育和引导。另外,乡镇的环保机构要进一步宣传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引导村民从自身的垃圾分类做起,积极投身农村环境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通过农村的告示栏、橱窗、与村民面对面沟通等形式向村民传播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推广有毒有害垃圾回收的活动信息,促使生态文明理念付诸日常生活实践。

4.4转变消费方式,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

农民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生活垃圾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村民节约保护资源、环境友好地消费。首先树立村民的节约意识。在农村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开展节能减排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节能减排意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其次要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为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保持农村环境的整洁,需要农村居民必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追求消费品的高效用和高质量,自觉注重消费品的环保性能,同时还要通过政府的宣传和引导,农民对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良好互动,培养可持续消费的市场。

4.5探索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处理生活垃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生活垃圾处理带来的二次污染,这需要从多方面探索垃圾处理技术。一是汲取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经验,鼓励和促进生活垃圾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提高垃圾资源化处理率,减少土地填埋量。二是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高新技术。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技术监测和评价体系,填补农村生活垃圾监测的空白,制定科学系统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和技术体系,并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例4

1 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1.1 处理方式简单

农村垃圾主要有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家畜粪便等。在农村,农民一般都对秸秆进行焚烧处理,焚烧秸秆会对空气产生严重的影响。家畜粪便一般都是被直接排到大自然中,会产生很多的病虫毒害。生活污水也是随意排放到农村水沟,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会严重污染我们的生活用水。生活垃圾被随意堆弃,很多农民将生活垃圾丢到水沟中,这样不仅污染水,同时大量的垃圾堆积会造成水沟堵塞,导致农村水沟因为垃圾堆积堵塞被废弃,无法正常的排水。

1.2 缺乏资金

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资金的支撑,农村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农村垃圾处理和城市垃圾处理一样,需要回收垃圾;对回收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然后运输到集中处理点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一过程流转都需要资金支持。同时,农村居民居住的比较分散,交通运输设备比较落后,垃圾处理起来比城市更难,需要更大的资金。但是,农民每年收入有限,无法承受这么大的一笔资金。对于市场上的资金来说,没有很大的利益,资金很难流入。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主要靠政府支持,但是基层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是有限的。

1.3 区域差别大

农村垃圾处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实力好的区域有足够的资金对农村垃圾进行处理,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好,基层政府有钱,能够建立垃圾处理系统对农村垃圾进行处理。同时,农村垃圾处理与区域的环保意识和受教育水平有关,若当地的居民有很高的环保意识,每家每户都会从自己做起,注重农村垃圾处理。很多农村都设有垃圾处理机制,但是村民和政府都没有注意到农村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垃圾处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够,无法形成专业的垃圾处理队伍,导致我国很多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形同虚设,运营效率低下,无法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2 运营机制创新

2.1 筹资渠道多元化

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基层政府,但基层政府收入有限,无法给予足够的资金。在资金来源上,不应该局限于基层政府,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够好的地方政府。同时省级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基层政府的补贴力度,让基层政府有钱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关乎到每个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居民也应该承担部分费用。村委会应该向村民讲清楚农村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在村民的经济范围内收取一定的处理费用,事后应该将资金的用处公开透明化。农村垃圾处理还应该争取各种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在现今的资本市场中,存在着很多风险投资资金,这些风险资金一般都投资到高风险高收入的领域,政府应该给予高回报来吸引这些风险资金。

2.2 分层处理

农村垃圾处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在农村垃圾处理上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做的更好。相对农村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资金实力更强,并且城市居民环保意识也更强,更关注农村垃圾处理的问题。为此,针对资金在城市、乡村之间的配比不均等问题。在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时,应该根据农村的具体经济实力,实行不同的运行机制。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城市化程度比较高,在处理农村垃圾时,可以以城市垃圾处理为标准,细分垃圾种类,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处理。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可以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这种无害化处理既简便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2.3 分工明确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例5

农村垃圾是村民以及其他人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倾倒在农村社区公共场地的综合废弃物。过去由于农村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就可以维系平衡。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垃圾数量猛增,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包围着农村,直接影响村民生活环境,危及人体健康。

一、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现状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加速调整,大量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乡村,而环保监督又存在很大的缺位,使得大量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水质。其次,大量地膜的使用带来了“白色污染”,破坏农田土壤结构,造成地力下降,使农村垃圾处理难度越来越大。2007年卫生部调查显示,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以江西为例,全省村镇日产垃圾2681吨,每年垃圾量达90多万吨,村镇垃圾基本未收集和处理。农村生活环境令人堪忧,农村垃圾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我国农村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现阶段我国农村垃圾治理项目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资金困难。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长期存在,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垃圾处理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垃圾处理,对于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重收入而轻环保,使得基层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污染视而不见。

2.政府治理主体缺失,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在乡镇一级设置环保机构。县一级环保局是环保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机构,但他们对于农村生活和农业环境方面的管理涉及很少。而农村党支部、村委会作为农村各项事务的管理部门,大都未将环境保护纳入其管理职责范围。我国已经颁布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虽然也适用于农村垃圾治理,并没有相应的执行细则,给依法管理带来了困难。

3.垃圾处理设施缺乏,处理水平落后,污染面逐步扩大

现阶段我国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单纯填埋、临时堆放焚烧、随意倾倒三种方式,处理水平相当落后。农民习惯性将垃圾混合收集,加大了资源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的难度,加上垃圾处理设施匮乏,垃圾处理水平达不到环保标准,也难以收到环保效果,使污染面积不断扩大。

三、国外农村垃圾治理方法借鉴

美国鼓励废弃物处理的研究开发并设有相关的经济奖金,对制定和修改固定废弃物计划的地方机关、对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的研究开发以及实际验证、资源回收装置的设计、操作管理、监督和维护人员的训练计划均实行补助。在由于美国农村居民居住分散,采用的方式是垃圾公司深入乡村,一般由规模不大的家庭公司承担,全国范围存在数量巨大的小型公司负责垃圾收集运输。

德国对废弃物运输车实行免税制度,对垃圾生产者直接收取垃圾收集、处理等过程的全额费用。德国非常重视包装废物的回收利用。目前纸张的回收率已到达67%,居于发到国家首位,同时加大了玻璃瓶和周转箱等可重复使用的容器包装用量,其一次性塑料瓶的收运比其他欧洲国家要少的多。

日本实行垃圾分类,严格按照分类进行回收。也实行垃圾收费制度,收费标准分三种,按垃圾排出量收费,按户或人头收费,超量收费。实行收费制度后垃圾数量明显减少。

在欧盟乱倒垃圾是违法的。欧盟的农村垃圾收运多采用市政当局主导——社区居民监督的管理方式。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处理所有农村社区的生活垃圾,配置安置社区垃圾箱等基础设置,用宣传板提醒居民按照规定收集垃圾。居民对政府垃圾收运服务和规划有异议可以上诉。主要采用分类收集模式,若是居民违反规定,工作人员将拒绝收集甚至罚款。

四、结合国内外农村垃圾治理经验,对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的若干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村镇等基层政府对垃圾治理的管理力度

农村垃圾处理属于地方政府的公共事务,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不具备支撑农村垃圾处理的经济能力。因此要实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有赖于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所以,应该从农村实际出发,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将垃圾的收集处理列入地方公共预算支出,设立农村垃圾治理专项基金。

2.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在垃圾治理治理作用

基层乡镇政府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从源头上制止乡镇企业的污染行为。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管理体制,使农村环卫行业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竞争。建立建全农村的环保机构,县一级的环保机构应设农村环境治理小组,负责对所辖农村垃圾治理方面的监督和管理。乡镇一级设农村环境治理的办公室,负责农村垃圾治理的实际操作,村一级配备农村环保专管员,将垃圾处理工作落实到最基层。

3.积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有限的,所以可采用多种渠道筹措农村垃圾治理资金。如在较为富裕的村集体,可以由村集体自身提供资金;吸引旧货回收等相关企业出资解决等。

4.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对垃圾进行收费管理

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行垃圾堆放收费制度或罚款制度,将减少农村垃圾的堆放数量和“三废”排放量,甚至当垃圾堆放收费和处罚数量高于自费处理垃圾的成本,就能基本上杜绝农村垃圾成堆的问题。

5.大力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加强垃圾回收,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废品回收企业政策优惠,鼓励旧货交易活动

王维平认为,“垃圾是循环经济链的供应商,我们应该把垃圾看成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企业在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中产生利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家庭进行初步的垃圾分类,就能极大减少垃圾的产生量。政府可以设置专项奖金,鼓励相关机构进行垃圾处理技术研究;鼓励企业采用有机材料进行包装,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定期组织类似“跳蚤市场”的旧货交易市场,鼓励农村居民进行旧货交易。只要各方面都行动起来,就能有力改善当前农村垃圾治理的现状,提高农村环境水平。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例6

1.立法与监管环节薄弱,缺少有关的法律法规支撑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一大困境,就在于几乎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这就使得完善相关立法工作迫在眉睫。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有关部门无法依法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强制性管理,直接削弱了管理强度,加大了管理的困难度。另一方面,各相关部门、各级领导为了政绩业绩考核,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把生态效益置之不顾。在生态环保问题上责任不明确,往往相互推诿,能拖一天是一天,财政投入能少则少。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使得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更加困难。

2.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亟待创新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制不健全、受地域限制较大。没有明确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统一管理处于空白状态,最多是由村委负责环卫工作。而基层的区县级环保部门权力很有限,对偏远地区的管理更是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力度。垃圾处理应该是一项全社会都积极参与的事情,然而,如果环境管理部门组织动员不力,村民对此漠不关心且配合不积极,那么,参与的主体必然会缺失,最终导致这一工作无法落实下去,不能形成有效的长效工作机制。因为没有有效的工作机制,导致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不到位,形成恶性循环。

3.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行缺乏经费资金投入,导致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部分农村地区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建设都比较落后,缺少垃圾集中放置点的村落比比皆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所需的财政投入巨大,然而县、乡两级财政无法负担。村里出资和村民出资更是困难多多,村民们生活不富裕,无法负担数额庞大的垃圾治理费用。垃圾处理设备、清运车辆、垃圾处理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等都处于严重不足的境地,这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进步、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4.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专业的、高质量技术人才作支撑才能落实到位,若缺少有关专业人员,势必会影响工作成果。而目前,从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人员普遍缺少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面对专业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普遍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与管理,使垃圾处理效果不佳。

构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循环经济系统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公害之一,只有采用循环经济理论来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真正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才能够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才能保护生态、保护资源,造福人类。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又称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后所推崇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侧重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的物质循环应用,注重开发、消耗等全过程的资源节约,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里,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进行良性循环,表现为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高耗能、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人类社会在经过经济迅猛发展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中,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层出不穷,促使人类深刻反省自身的发展模式,而后形成了一种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是人类在面临各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需要把现行经济活动行为,转变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所有的自然资源使用最小化,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并不断进行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此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于新兴的循环经济,传统的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品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丰盛,则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品就越多,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而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自然环境成本,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十分和谐,促进资源无限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高生产、高消费、高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具体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就是在垃圾处理中实现经济循环,不仅要做到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更要资源化,变废为宝,使农村生活垃圾变成能给村里带来利益的资源与能源。而在如何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循环经济系统方面,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的有效方法,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有利于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循环经济系统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循环经济系统,是一种能在垃圾处理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者之间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模式。具体表现为:

(1)人类产生生活垃圾,并人工干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生活垃圾进入处理系统之后,农户将生活垃圾按各类别分类,并根据垃圾分类的结果,对各类别垃圾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其中,对废金属、玻璃、塑料、废纸等可回收废品垃圾,直接外售于废品回收站或农村环保合作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对可堆肥垃圾,采用堆肥处理技术获得有机肥;对不可堆肥垃圾,统一收运进入县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理。

(2)经过垃圾处理循环经济系统,可堆肥垃圾通过堆肥处理,最终将农村生活垃圾转化成有机肥。这部分有机肥作为肥料施用于农户家绿色植物,而绿色植物供人类社会消费后,又形成可堆肥,从而形成生态循环链。焚烧发电后,剩余的灰渣等可用来填坑筑路,构成生态循环链,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稳定。这种处理模式对废玻璃瓶、废金属等可回收垃圾回收外售,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经济效益反哺于构建垃圾处理循环经济系统,提高垃圾生态化处理的积极性,在社会经济系统形成内循环。

循环经济理论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

具体来看,循环经济理论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可从4 个方面来认识:

1.垃圾产生环节中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

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是种类杂,总量大,分类乱。要从治理垃圾源头上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就要减少不必要垃圾的产生。为了做到减少生活中的垃圾,加强宣传很重要。通过向村民灌输环保思想,避免和减少不必要垃圾的产生。例如,在生活中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村里统一发放环保布袋等。桐庐县在这方面的宣传就做得非常到位。县环保局将大量宣传册、宣传单发放到每家每户,上面写着垃圾分类等环保理念。走在街道上也可以看见宣传标语。乡镇政府还鼓励扶植本地企业的创新设备,加强垃圾处理机器的研发,改善农村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2.垃圾分类环节中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

农村生活垃圾产生后,要在垃圾的最初分类上抓住两个环节,充分发挥村民和环卫工人的作用。第一个环节,垃圾的最初分类,必然是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者村民直接完成的。因此,做好垃圾的最初分类,需要对村民进行培训,或挨家挨户上门指导,让村民具有基本的垃圾分类知识。这一步非常重要,做得好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桐庐县各村镇都设置了黄、蓝色垃圾桶,分别代表不可堆肥垃圾桶、可堆肥垃圾桶。蓝谐音烂,是为了帮助村民理解区分可否堆肥,能够腐烂的垃圾就放置到蓝桶,其他垃圾放置在黄桶。但是为了做到这简单的一步,村委在前期做了很多工作。桐庐县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老龄委的先进带头作用,以及他们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每个党员都分配了村户,上门进行沟通协调,甚至亲自帮助解决垃圾的分类。在这方面,一些村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例如,横村镇阳山畈村在工作开展初期,村委会定期把每家每户的妇女召集起来进行动员,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荻浦村垃圾分类的做法是从娃娃抓起,在村小学各班级里设立分类垃圾桶,让教师通俗地讲解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并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给父母家长也进行复述,非常好地利用了小学生这一群体的高效作用。第二个环节,环卫工人负责垃圾的分拣,在垃圾处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对蓝色垃圾桶里的可堆肥垃圾,环卫工人直接就运往村里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对不可堆肥垃圾,环卫工人负责把其分为,可回收垃圾(如废金属、玻璃、塑料、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将可回收垃圾运往废品回收站出售,将不可回收垃圾统一运到村里垃圾集中点。其中,要求环卫工人能够分清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由于村民一般受教育水平较低,所以要对农村环卫工人进行集中的培训,且要定期培训。

3.垃圾运输环节中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

垃圾的运输环节包括:垃圾的分类装车、分类运输、中转运输。垃圾分类后,需对垃圾进行分类装车,使得其在运输过程中实现分类运输,不造成垃圾混合收运;分类运输的目的,就是保障垃圾不再混收混运。在这个基础上,前端分类如果做得细致、彻底,那么,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就能够保障运送到不同的处理终端,以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环卫工人将不可回收垃圾送运至村垃圾集中点后,再统一运到镇里中转,由镇垃圾集中站统一送至县焚烧厂处理。

4.垃圾处理环节中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

垃圾处理目前有垃圾堆肥、垃圾填埋、垃圾焚烧三种方式。

(1)堆肥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垃圾处理技术,是依托微生物的作用,将固体废物中的可降解有机物(又称可堆肥),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受人口、地域条件等影响,堆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人烟稀少的偏远农村地区,多采用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模式;另一种是在人口稠密、可堆肥垃圾产量大、有机肥需求量高的农村地区,多采用微生物发酵的处置模式。垃圾堆肥产生的有机肥回用于农田,既避免了施用化肥污染环境,又能就地无害化消减垃圾。有机肥在激活土壤活性,改善土壤肥效方面优于化肥。例如,桐庐县横村镇阳山畈村采用微生物发酵处置模式,对传统的堆肥法进行改良,即经过研发设备的发酵、堆肥处置,实现可堆肥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这种模式的垃圾处理设备,是桐庐县与中科院一起研发制成的,并成功申请获得国家专利。目前,已经由桐庐本地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垃圾处理设备生产基地。将分类收集的有可堆肥垃圾(厨余垃圾、废弃蔬果、枯枝落叶、畜禽粪便) 投入本地企业生产的TOP-SC-Z300 B 型微生物有机废弃处理机(主发酵槽),通过调控通风、搅拌、温度等条件,在菌剂作用下,完成第一次发酵。出料后堆肥二次发酵,最后成为有机肥料。

(2)垃圾填埋是应用最广泛的一项技术。一是因为它的运行成本很低;二是因为垃圾处理前基本上也不需要像堆肥法那样把垃圾分成可堆肥、不可堆肥;三是因为操作简单,没有什么技术性。但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即在垃圾日益增多的今天,填埋所侵占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甚至有些耕地也受到了侵害,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严重损害了村民权益。

(3)垃圾焚烧是一种是将垃圾高温分解并深度氧化的综合过程。采用焚烧技术可利用垃圾燃烧产生的热量变成蒸汽或用来发电。把垃圾焚烧后,就能将其彻底消毒,高温可分解垃圾中的有害成分,同时彻底杀死病菌病毒。尽管它似乎是一种彻底的垃圾处理手段,但是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却远远高于填埋与堆肥,并且还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它会产生一种危害人体的叫二噁英的强致癌物质;二是处理焚烧所产生的灰渣的成本很高。对焚烧法这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桐庐县的解决措施是: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将不可堆肥垃圾集中转运到焚烧厂,进行统一焚烧发电,其灰渣用来填坑筑路。

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量身定制相关政策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循环经济系统,第一步就是要有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

(1)2003 年1 月1 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开端。

2009 年1 月1 日,又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3 年底,国家环保总局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纳入平时管理,公布了循环经济试点市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修改,也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相关内容。然而,仅有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够,需要制定更加完善、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以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改革。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政府应完善有关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从而形成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

(2)我国政府应加快地方循环经济法律建设,若地方政府能出台针对其乡镇量身定制的政策,使循环经济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相结合,就可形成一个可以产生利益的循环机制,让村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建设美丽乡村,其成果将更加显著。

2.加大资金投入

在一项新政策出台和实施过程中,财政上的支撑是必须的。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放宽对环保项目的贷款政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把发展垃圾处理循环经济系统作为重点,重要项目直接投资。由于村民在资金上不能负担过多,所以地方政府、村委会应共同承担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并对乡镇村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奖励,以此鼓励村民进行垃圾的循环处理。此外,还可号召当地领头企业进行融资,发挥其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上的带头作用。只有资金跟上了,政策才能更好更快地落实。

3.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村民的循环经济理念

培育村民的循环经济理念,让他们能明确了解垃圾分类、处理的意义和做法,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1)向各家各户发放宣传单和宣传小册子,向村民宣传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和处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提高村民的自觉性。此外,电视广播的公益广告、报纸杂志、网络宣传等也可达到这个效果。

(2)村里进行集中培训或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进行讲解,特别是对老年人进行重点讲解。让村民知道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基本流程,并且让他们知道,这样做不仅能让村里变得干净美丽、提高生活质量,并且还能打造村中的品牌,带来经济效应。对环卫工人尤其要做好垃圾处理的培训,因为环卫工人承担着垃圾处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垃圾分拣。

(3)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比如,进行垃圾分类优秀家庭的评比,对做得好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嘉奖,鼓励他们继续带头做下去,并督促他人。村镇干部也要定期下村户走访,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行为蔚然成风。

4.加强科技创新,引进先进技术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拉动经济的作用是显著的,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上也是如此。发展垃圾处理循环经济,要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由于农村生活垃圾种类杂,总量大,处理乱,因此,要发展能够正确处理无用垃圾,并将可利用垃圾变为能源或资源,变废为宝,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先进技术。目前,国内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主要的技术手段有,环境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废物利用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不但要能够让垃圾处理循环经济系统可实施,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可行性,即成本花费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科研人员要积极创新垃圾处理技术,使之进入每家每户,还应帮助农民掌握技术,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农技人员。当然,地方政府也可引进其他地区成熟的技术,并对其进行适当改进,使之更适合于在本地区的应用。

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例7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3.037

Envisagement of Operation Mode in the System of Reduction, Hazard-free and Resource of Rural Living Garbage Disposal

LI Yan, GAO Xian-biao, LIANG Hai-tian, ZHAO Lin-na, LI Yu-hua, QIAN Shan

(Tianj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e garbage status of suburb area was analysed. The main problems of garbage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was pointe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garbage sorting in suburb area were discussed. The operation mode of garbage sorting and collection and disposing was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living garbage;garbage sorting;operation mode

农村垃圾问题是多年来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日益突出的农村垃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天津是全国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处于大都市郊区的天津农村是国内最发达的农村地域之一[1]。近年来,天津市农村环境总体已有所提升,但问题仍十分严峻,由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村生活垃圾等收集处理设施还很欠缺,相应的管理体系还未建成,农民随意乱泼乱倒的恶习难改,农村卫生环境依然存在脏、乱、差现象。目前,天津乡镇总数为135个,乡村人口总数约407.8万人[2],按农村人均每天垃圾产生量为1 kg计算[3-4],每天将产生4 078 t的生活垃圾。2008年,农村地区的新城和中心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5%,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仍以坑埋、堆放方式为主。在垃圾组成上由于近年来废旧电器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增多,已成为垃圾处理新的难点,导致农村面源污染急剧加速,不仅严重威胁着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5]。

研究者就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进行了广泛探讨,认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保证该模式的可操作性及可持续性,才能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 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特征

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生活垃圾有所差别,垃圾特征反映了当地生活习惯、人文特征、经济条件等多种信息。笔者走访了天津市西青区、武清区等村庄,将农村生活垃圾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两点。

1.1 垃圾成分组成仍以可堆腐垃圾为主,塑料类垃圾次之

所谓可堆腐垃圾,即可以进行堆肥发酵的固体废弃物。田春英等[6]对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垃圾灰土成分较高,为40%,厨余垃圾约占30%,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等占10%以上。由于近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日常生活上发生了许多转变:(1)农村逐步以电取暖取代燃煤,因此灰土成分大幅度降低;(2)与城市居民一样,塑料制品充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塑料类垃圾含量占生活垃圾总量的10%以上;(3)由于在农村,水果蔬菜等食物价格低廉,农民随意丢弃。经分析,可堆腐垃圾、庭院灰土及不可分出物等垃圾总量达到75%以上。

1.2 水分含量较高

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里餐厨余垃圾及自家生产丢弃的果蔬所占比重较大。还有些村民将粪尿排泄物混合到垃圾中,使得垃圾的水分含量增加,总体水分含量在60%~70%左右。

2 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差

大多数农村没有建设垃圾容器、垃圾转运、处理设施,没有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车。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落,也显现出垃圾容器规格与承载垃圾量不符的情况,有些村落建设固定式水泥垃圾池,到了夏季,成了滋生蚊蝇的场所。农用三轮车是农村垃圾运输的主要工具,由于缺少必要的防漏措施,在运送途中难免会发生泄漏,造成污染的扩散。

2.2 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公共意识差

由于受到思想、教育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延续几千年的农村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农民环保意识差,对“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门前、屋后、沟边等都是垃圾堆放的场所,只要不是堆放在自家门前,村民们都会置之不理。

2.3 缺乏专业的环卫队伍

一般的乡村会按照人口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村民负责垃圾收集运输,由于工资较低、工作环境恶劣,这些人员均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环卫操作、安全、健康等相关知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垃圾处理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投入。乡、村是垃圾处理的主体,理应由其承担相应的投入。但多数乡镇财力有限、村集体经济薄弱,垃圾处理资金筹措十分困难,从而导致运转很难持续。

2.5 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缺少专业性技术支持

目前,大部分农村垃圾处理基本采取集中坑埋、堆放和露天焚烧3种方式。而这3种方式未采取任何的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的去向问题。

2.6 管理机制仍不健全

在广大农村地区,乡镇中无明确专门负责的领导机构,导致职责不明确。对农村的人员管理、垃圾处理的相关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3 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

国内外几十年的经验证明,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垃圾要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垃圾分类是最好的出路。

3.1 实现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的条件

研究者认为,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管理问题,一个是资金问题,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就是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处理手段,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费用要低成本、操作简单。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实现垃圾处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3.2 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优势

虽然在城市地区进行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尚存在一定的推广难度,但针对农村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的特点使其具备开展家庭垃圾分类的条件和优势。

3.2.1 农村居民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也向往城市居民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笔者走访了天津西青、武清、宁河部分农村,村民们对长期以来恶劣的居住环境叫苦不迭。

3.2.2 农村居民聚居特点为开展垃圾分类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 城市高密度的高楼大厦,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给垃圾分类收集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对于农村而言,村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此,彼此熟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如采用一定的鼓励措施便会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

3.2.3 纯朴的民风为开展垃圾分类创造有利条件 虽然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但大都保持纯朴的民风,会积极响应、执行各种号召,容易进行集中管理。武攀峰等[7]研究表明,农民愿意支付垃圾处理处置费用,农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变迁。

4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设想

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垃圾分类系统、收集系统、运输系统、处理系统、管理系统及运营系统。

4.1 垃圾分类系统

由于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特点,堆肥资源化处理是较适合于农村垃圾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考虑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对农村垃圾综合处理模式的设想可以概括为“两桶一网箱”和“两级分类法”。即在垃圾源头分类方法上,将生活垃圾分类为可堆腐物、可回收物及有毒有害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可回收物包含的种类较多,农民日常生活中有积攒废品进行售卖的习惯,有些废物虽然不能卖钱,但也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因此除了可堆腐物和有毒有害物,剩余的“垃圾”都可以作为资源进行再利用。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建筑垃圾,作为单独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经过第一级的源头分类后,将所有垃圾运送至第二级专门垃圾集中处理的生态处理站,对可堆腐物进行堆肥化处理,可回收物可根据需要进行二次集中分拣,即为“两级分类法”。

4.2 垃圾收集系统

由于村的规模、条件等各不相同,需要针对各自的情况确定垃圾收集容器、收集方法以及收集路线等相关信息。

收集方式:根据村落大小及生活习惯,可采用户收集或分散-集中收集的收集方式。

收集容器:户分类的垃圾桶,材质选择要结实、耐用,要有颜色区分,每个桶的容积在10~15 L左右。中转垃圾桶体积要足够大,按照辐射村民人口数量进行配置。崔兆杰等[8]根据垃圾负荷和日清理次数等参数计算提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布设密度的计算模型,镇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布设密度以20个·km-2为宜。垃圾桶的体积可选用200 L容积的统一型号垃圾桶,以适用于有条件地配备垃圾专用运输车。

制定合理的收集路线,对于降低运行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哪种收集方式,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摸索和计算。

4.3 垃圾运输系统

主要取决于垃圾收集方式。需要有专业的垃圾收集运输队伍,同样需要制定合理的垃圾收集路线以降低运输成本。相连的村可采用联合收运方式。垃圾运输车要根据垃圾负载垃圾量进行选择,无论是农用运输车还是垃圾专用运输车,都需要保证运输过程不滴漏,以免造成二次污染。另外,运输人员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保证安全操作、安全行驶。

4.4 处理系统

如何处理分类后的垃圾是降低运行成本至关重要的因素。楼波等[9]分析了几种垃圾处理方式的成本-收益比较(表1)。对于农村而言,堆肥的低成本处理是最佳的选择,同时也是碳排放最为优化的模式[10]。但还需要进行堆肥产品技术提升,以获得市场认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可回收垃圾可在生态站内进行二级分拣,对于可变卖的进行收集、集中,不可变卖的可进行压缩,积攒至达到车辆运送量送至垃圾焚烧场或填埋场进行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可按每季度收集1次,每年集中1次送往危险品处理中心进行后续处理。建筑类垃圾直接在村内进行填埋处理。

4.5 管理系统

目前,大部分乡村仍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支持。农村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突出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村、企业、农民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问题。整个运行体系的综合管理,必须要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各有职责分工,保证整个体系的持续运行。可以用图1来表示农村垃圾处理的组织结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加强协调和领导、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并加大农村社会宣传。总之,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要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和不断创新。

4.6 运营系统

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主要由村(村民)和企业两大主体来完成。村负责村内垃圾的收集及指导、鼓励、促进村民进行垃圾分类。而村内垃圾的外运与分类处理则由企业来完成。企业将粗分类的生活垃圾送至垃圾生态处理站进行后续处理。对于不能处理的垃圾则积攒或压缩送至专业处理机构。生态处理站可由政府投资建设,采用转让、承包、租赁等形式由企业来运行管理。企业可以将有价值的废品进行售卖、垃圾堆肥产品化进行销售、以低价格向村收取垃圾处理费用、政府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等多种形式来实现收支平衡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5 结论和建议

农村生活垃圾不同于城市生活垃圾,更适合于开展分类收集的垃圾处理模式。采用“两桶一网箱”和“两级分类法”模式将能够解决垃圾消纳减量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问题。

笔者建议:(1)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环境条件,“以奖代惩”,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垃圾分类;(2)以2万人口规模或1个镇为1个运行单元,日产生活垃圾15 t左右可建立1个小型垃圾生态处理站;(3)提高乡镇、村干部的环境意识,拓宽垃圾治理改革思路;(4)吸收企业、研究院所参与农村垃圾整治队伍,弥补垃圾处理的技术与运营薄弱环节;(5)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多种垃圾处理模式尝试。

参考文献:

[1] 李瑾,孙国兴. 天津都市农业和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 2005, 11(4): 52-56.

[2]董顺荣. 天津调查统计年鉴[M]. 天津: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0:208.

[3] 王洋,曾强,刘洪亮,等. 天津市农村地区垃圾与污水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19): 3687-3689.

[4] 何品晶,张春燕,杨娜,等. 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技术路线探讨[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11): 2049-2054.

[5] 潘淑君,周其文.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管理对策[J]. 天津农业科学,2007,13(4): 47-49.

[6] 田春英. 天津市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规划[J]. 环境卫生工程, 2010, 18(4): 30-33.

[7] 武攀峰,崔春红,周立祥,等. 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与管理模式初探——以太湖地区农村为例[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1): 237-243.

[8] 崔兆杰,王艳艳,张荣荣.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建设方法及运行模式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6(18): 2864-2866.

[9] 楼波,蔡睿贤.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垃圾处理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4(10): 100-104.

[10] 周晓萃,徐琳瑜,杨志峰.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的低碳模式优化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32(2): 498-505.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例8

在我国,农村区域占国土面积的90%,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生活垃圾的污染已逐渐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形式。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根据有关调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3亿t,约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75%,并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 

近年来,为应对农村生活垃圾产出量逐年上升的趋势,黄山市采取了清洁工程全覆盖,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厂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黄山市歙县郑村镇为例,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发放问卷,深入访谈等形式,了解郑村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却日益显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綠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安徽省黄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时期黄山将实现综合实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生态环境更佳、城市乡村更美、文化特色更浓、人民生活更好、文明程度更高的目标。近年来,黄山市政府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引进资金和第三方进行垃圾处理工作,但农村垃圾处理仍存在种种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黄山市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歙县区域概况 

歙县郑村镇位于歙县城西郊,距县城五公里,北邻富埸镇,西、南与徽州区相毗邻,是部级著名旅游景点棠樾牌坊群、郑氏宗祠所在地。方圆42平方公里,距县城8公里,距黄山机场30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057人,全镇地势平坦,村内、村间水泥、柏油路相连接。皖赣铁路、慈张线穿境而过,丰乐河沿埸田、梅村、向杲、郑村、潭渡村顺势而下。 

本文结合歙县当地具体情况,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郑村镇进行调研,走访了郑村和潭渡村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实地调查了当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郑村镇村民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看法,了解村民日常生活中对于垃圾的处理是否正确。 

访谈法:对郑村镇垃圾处理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郑村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村民处理垃圾的方式 

在收集的数据中显示,村民平时大多选择将垃圾丢在固定地点,所占比例高达81%,,很少人选择将垃圾掩埋、焚烧、直接丢在河道或路边,所占比例均小于10%,分别为7%、8%、4%(见表1)。从数据可以看到,居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较为合理,并没有乱丢乱放,这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是一个十分可观的现象。 

(二)垃圾收集点的情况 

所调查的100名居民中,有92人表示在自己的家附近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剩下的8人则表示自己家附近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这说明歙县的垃圾收集点摆放较为合理,有助于居民整理垃圾,不同于以往在农村没有固定的垃圾处理点致使居民随地扔垃圾的现象。 

而在这些当中,85%的居民表示对于垃圾收集点,政府会定期派人来清理。只有8%的村民表示垃圾收集点是由自己去清理的。而有4%的人说自己家附近的垃圾收集点无人清理,剩下3人则表示自己不清楚垃圾收集点的清理状况(见表2)。大致来说,如今歙县的垃圾处理已经较为可观,政府也十分关注垃圾清理,这对于歙县的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我们所了解,歙县垃圾处理主要由清扫保洁公司全天保洁,在农村设置各个垃圾桶然后由政府雇人每天清理。将清理的垃圾收到一个比较大的垃圾房里,目前城区有两个垃圾处理中转站。这些垃圾收集起来后压缩拉到屯溪进行填埋处理进行标准化排放。 

(三)所在村环境状况 

由表2可以看到,被调查者所在村的环境是比较好的,其中只有4人表示感觉自己村环境不好,垃圾很多很脏。分别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村的环境很脏、个别比较脏、比较清洁,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歙县的环境是良好的,村民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也是比较满意的。这可能与垃圾收集点的存在有很大关系。 

而对于环境不好的主要原因问题上,村民缺乏环保意识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农村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所以在环保意识上也是较为缺乏的。也有很多人认为是环境差是因为村里没有集中地垃圾收集点,以及政府缺乏宣传,对垃圾处理不够重视。这可能是因为农村的经济不够发达,缺乏必要的完善的设施。而政府可能更注重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被调查者对所在村垃圾处理的满意度 

总体来看,歙县的垃圾处理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没有人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但是表示非常满意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的居民只占被调查者总体的5%,说明还是有很大空间去改进农村垃圾处理的。有一半以上的群众觉得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是令人满意的,也有34%的人士认为一般,因而总体来说歙县的垃圾处理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五)环保宣传的力度 

从表3来看,歙县的环保宣传力度不大,被调查者中只有32%的村民说是经常有环保宣传的,也只有34%的人士表示偶尔会有环保宣传,而表示基本上没有或者从来没有宣传的也占到了34%,说明政府对环保的宣传并不到位,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难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六)村民对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对于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多设置一些垃圾收集点和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是广大村民热切希望的。另外还有一些人建议建垃圾站并且政府来统一处理。还有少部分人则是认为是对垃圾进行处理后作为肥料,以及让政府补贴建沼气池。从这些建议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村民把解决措施寄托在政府的行动上,在前期的改进上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四、结论 

(一)歙县农村垃圾处理现状总体较好 

第一,村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较为合理,乱丢乱放现象非常少。调研发现,仅有4%的村民将垃圾直接丢在河道或路边。 

第二,垃圾收集点的设置和处理较好,村民对于周围环境较满意。调研发现,92%的被调查者家附近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其中85%的居民表示对于垃圾收集点,政府会定期派人来清理。大多数村民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比较满意。 

第三,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垃圾的处理。调研发现,近年来,省政府和中央财政部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来保护生态环境,歙县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垃圾的处理,积极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机制,进行“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歙县未来的农村垃圾处理将会越来越好。 

在所调研的对象中,大部分人都建议能够多设置一些垃圾收集点,也有一大部分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宣传,以此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另外还有一些人建议说建垃圾站并且政府来统一处理。还有少部分人则是认为是对垃圾进行处理后作为肥料,以及让政府补贴建沼气池。从这些建议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村民把解决措施寄托在政府的行动上,可能前期的改进上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二)存在的问题 

歙县农村垃圾处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农村垃圾目前无法达到无害化处理。由于技术缺乏和成本较高,目前歙县农村垃圾处理只能尽量减小污染而不能完全达到无害化处理。 

第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不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加上偏远山区农村居民分散不集中,导致垃圾处理过程艰难,难以顾及到每个人。 

第三,村民环境保护观念不够。调研发现,歙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保洁意识相对较差。村民小农意识浓厚,集体意识不强,希望扔垃圾的时候垃圾箱离自己越近越好,可是垃圾箱的摆放却又希望离自家越远越好,加大了垃圾处理的难度。 

第四,政府环保宣传力度不够。调研发现,被调查者中只有32%的村民说是经常有环保宣传的,表示基本上没有或者从来没有宣传的占到了34%,说明政府对环保的宣传并不到位,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难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五、建议 

(一)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就要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的理念,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墙报和文艺活动等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 帮助农民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法规, 使其充分认清生活垃圾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后果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提高其环境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农村垃圾处理的相关投入不足,这会直接导致处理中的各种困难,比如收集缺钱,从而导致收集不积极;比如清运成本大,从而不及时清运等。这些都明显需要更多、更充足的资金投入。科学发展观一直强调统筹发展,其中城乡统筹是重要一环。垃圾处理不能把城镇和农村割裂开来,有必要建立专项资金和财政转移资金,投入资金人力,做出长远规划、完善制度、多方筹措,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三)政府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规划,使得垃圾站点等位置更加的合理 

通过调研发现,歙县部分农民对垃圾站点的设置不够满意。政府应完善环境保护的规划,合理设置垃圾站点。 

第一,可以新建、补建收集站。补充建设一批环保型收集站,结合新区建设、老旧小区出新和道路、绿地建设,设置建设垃圾收集站。 

第二,升级改造保留的收集站、转运站。根据场地条件,对保留的站点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先进压缩工艺,设置负压抽风除臭系统,实现密闭化作业。 

第三,分流超负荷运行收集站的垃圾量。对卫生防护距离满足要求,但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的收集站,通过大型转运站使用、选址新增收集站、升级转运站、将垃圾分流至周边条件较好的转运站或调配垃圾车直收直运等方式,降低日转运规模,变为带压缩功能的垃圾收集站,减少扰民现象。 

参考文献: 

[1]杨荣金,李铁松.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讨[J]. 環境科学与管理,2006,(7).

[2]张卫明. 植物资源开发研究与应用[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例9

本文作者:陈群杨丽丽伍琳瑛张培进王素梅工作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垃圾围村”问题严重,农村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垃圾收集大多处于“三无”状态(无管理部门、无经费投入、无保洁队伍),一些地方“垃圾靠风刮”、“垃圾围村”现象普遍存在。全省约0.8万t•d-1的农村生活垃圾没得到有效收集,其乱丢乱放占用了道路或农田土地,或是使得河流、池塘清水变污水;约1.8万t•d-1的农村生活垃圾只得到简易处理,大部分仅集中堆放在距离村、镇不远的简易堆放场。农村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乱扔和简易填埋,造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扩散,恶化了农村环境[5]。财政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运营资金严重不足,尤其是乡镇一级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这对于收运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落后水平的乡镇显然无法提高其收运系统的建设水平。收运体系缺乏系统规划和统一标准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导致新建转运站选址困难,而周边居民对新建转运站的强烈反对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转运站的新建。现有转运站的建设标准各异,差异很大,部分地区严格按照《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2009)进行建设,而多数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并未严格按照该标准进行建设,导致噪声与恶臭问题突出,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为指导和规范全省各地转运站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广东省编制了《广东省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技术指引》。此外,很多农村地区并未配置规范的计量系统,致使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得不到较为精确的计量,仅能根据运输车辆载重来估算垃圾量。转运站配套不足,建设标准低全省约1000多个镇街,共有约3400座转运站,其中约1700座带压缩设备,其余的仅为平台式转运站,不带压缩设备。农村生活垃圾运输方式较为落后,人力运输仍是多数农村主要的站前收运方式;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工具不配套且数量不足,尚有许多村没有垃圾收集点,镇没有符合标准的转运站和运输车,没有保洁队伍收集垃圾,以至农村生活垃圾大量积存。收运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推行市场化运作,然而由于市场化运作的不规范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部分农村生活垃圾运输工作由私人单位低价承包,由于受利益驱逐,这些不具备相应资质的私人单位往往将垃圾直接偷排,这就很大程度上促使“垃圾围村”现象的产生,影响了农村环境。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滞后,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截至2011年底,全省正在运营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56座,总处理规模4.83万t•d-1,其中,填埋场36座,处理规模3.10万t•d-1;焚烧厂20座,处理规模1.73万t•d-1,市(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75%。由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不足,全省大多地区,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仍采用简易处理方式,其处理效果差,对周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相比于城市,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6]。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没有明确的县(市)、镇、村管理机构,责任不明确。多数镇、村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缺少专职管理人员。目前,政府对生活垃圾的管理范围一般为建成区,而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并未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中。此外,县(市)、镇、村对保洁工作大多认识不足,对保洁队伍管理不够重视,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保洁范围和要求相应提高,保洁力量缺口将继续增大,这将严重制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收运处理系统建设规划未先行,设施建设不到位由于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建设属于厌恶性市政设施,居民对此类设施的建设普遍持反对意见。因此,必须规划先行,编制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专项规划,对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在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严格要求按照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进行建设。只有规划先行和规范建设,才能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水平,进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收运处理系统不完善在收运系统上,全省各地重视的往往是城市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往往未纳入其管理体系,这就导致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系统未能系统建立起来。在处理系统上,截至2011年底,全省正在运营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56座,总处理规模4.83万t•d-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滞后,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而在设施建设上未能做到区域共享和城乡统筹。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原因。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省财政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2012年起,仅在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县)财政垃圾处理专项资金,重点补贴本级垃圾处理工作,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补贴较少;二是投资方式单一,各地垃圾处理工作经费主要靠财政支付,来源单一。多数县(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没有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对社会资金参与设施建设和运营缺乏引导;三是收费困难,垃圾处理资金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收取垃圾处理费,但大多数县(市)城区仍未开征垃圾处理费,特别是农村,基本不收费,全省67个县(市)城区,只有29个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开征率仅为43.28%,且收缴率普遍不高。

对策与建议

结合广东省生活垃圾治理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广东省提出了“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从2009年开始,广东省开始探索建立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方式。2011年,选择了鹤山、从化、增城、乳源、兴宁和新兴6个县(市)作为第一批县域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试点,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将无害化处理场的服务范围辐射到周边农村,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覆盖面达72.5%以上,基本形成“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该模式是以从化、增城、乳源、兴宁、鹤山和新兴6个县(市)为试点,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符合广东省实际、行之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基本做法为:(1)户收集。一是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动员群众做好房前屋后的垃圾清理工作;二是聘请保洁人员负责村道等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三是因地制宜地采用住户自行收集、村民轮流收集、保洁员上门收集等方式,定点、定人、定责解决垃圾收集的问题。(2)村集中。每个自然村建设1个以上垃圾收集池,每个行政村配置1台拖拉机等机动车,将自然村的垃圾集中到行政村,并运送到镇转运站,解决垃圾集中的问题。(3)镇转运。每个建制镇建设1个以上压缩转运站,并按片区配置的原则,合理配备垃圾压缩车等机动车,将行政村的垃圾运到县处理场,解决垃圾转运的问题。(4)县处理。建设县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省每个县建设1座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解决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结合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现状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对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工作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政府主导,完善机制在一个有效的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中,政府通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核心,因此,需明确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各级责任主体,建立起“省、市、县、镇、村”5级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市、县、镇三级政府和村委会为“县处理”、“镇转运”、“村集中”、“户收集”的责任主体,通过层层签订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责任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具体管理上,要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将政府生活垃圾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管理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遵循“市组织、生活垃圾主管部门指导督促、镇村实施”的推进机制,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镇(街)对辖区城乡生活垃圾日常管理负总责。此外,还应制定环境卫生工作制度,实施制度化、常态化的环境卫生作业制度,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规划先行,完善布局各县(市)要组织编制各自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规划,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以县(市)和连片乡镇组团式建设的无害化处理场为节点,不断扩大服务辐射范围,连片治理、区域共享,实现县(市)域收运处理全覆盖。通过设施规划,统筹安排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的规模、布局和用地,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并在经批准生效后及时向社会公开。设施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并预留足够的建设用地和防护距离,禁止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加强宣传,全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理支持,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参与和管理。因此,需要把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各方面优势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作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农村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工作意义,使之家喻户晓;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电视、报纸和广播等新闻传媒开设专栏的形式,分步骤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得群众对垃圾转运站和终端处理设施的认可度与支持度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选址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多方筹措,保障资金资金是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的首要保障,各地需要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建议由省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按照“省以奖代补、地级市固定补贴、县和镇保底”的原则,以奖代补支持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各地充分发挥设施建设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动员知名企业或人员捐助,引导广大群众“出钱、出力”和采取BOT或TOT投资模式等方式,争取各方面资金投入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用地保证,审批“绿道”优先供应,确保设施建设的用地,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作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重点,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确保设施建设用地的供应。优先审批,提高设施建设效率,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依法简化项目前期审批程序,采取开辟绿色通道或集中审批等形式优先审批,提高设施建设效率。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例10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形象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所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日益增多,大量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地处理,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目前建设新农村工作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农村环境污染的种类

农村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农业废弃物、乡镇工业产生的固体废物等。

1.1 生活垃圾污染

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农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垃圾。成分主要是厨房废弃物以及废塑料、废纸、碎玻璃、碎陶瓷、废纤维、废金属、废电池及其废弃的生活用品,组成十分复杂。

1.2农业生产污染日渐突出

生产垃圾主要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废弃物。它主要来源农田和果园残留物,如秸秆、杂草、落叶、废弃农膜、和农用塑料板材,同时掺杂化肥、农药等,牲畜和家禽的排泄物及畜栏垫料等废弃物。全国农村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总排放量达27亿多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对大气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而且畜禽疫病死亡也成为农村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1.3 农村工业企业污染

农村工业污染主要来源于乡镇工业和各级地方政府审批的开发园区内工业企业。受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进行生产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其中不乏被淘汰的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在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的同时,对当地的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

2 农村垃圾的危害与处理现状

目前,由于处理水平的落后,农村对垃圾仅采取收集、清运、自然堆放的处理方法,大部分垃圾都得不到最优化处理,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是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

2.1农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农村的生活垃圾主要采取自然堆放的处理方法,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而且其所含水分以及堆放过程中进入垃圾的雨水会产生大量富含细菌、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渗滤液,进入土壤后,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降低土壤活力,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 在土壤中长期存留而不易降解,使土壤板结失去供养能力,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

固体废弃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污染地表水,影响水中生物;在堆放或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和酸性或碱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溶解的金属,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进入河流、湖泊,污染群众饮用水源,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

堆放的固体废弃物中的细小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弃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这种沼气含有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农业废弃物的燃烧产生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污染大气环境。

2.2 农村垃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垃圾中滋生的有害微生物和病原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及人体健康;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它们会把垃圾中的病原体带到其他地方,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病虫害的传播形成隐患,也会给人群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留下隐患,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垃圾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会危害人群健康,而且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甚至有爆炸的危险。

生活垃圾中掺杂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分解出大量的酸碱性物质和重金属,渗入土壤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进入水体后,污染人类饮用水水源,影响水中生物,而且有毒有害物质会经食物链积存在人体内,危害人类健康。

2.3 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几乎处于空白状况,主要采取随意倾倒、临时堆放焚烧、单纯填埋三种处理方式,以填埋为主。垃圾无人管理,在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甚至田间地头,到处都有随意丢弃的垃圾,村内外低洼处小型垃圾堆非常常见,并且无人过问。

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低,在纸、塑料、橡胶、玻璃、金属等可回收垃圾中,价值较高的,基本上都能自行收集,待废品收购人员上门回收,价值较低的一般丢弃;厨余垃圾中,有的作为畜禽食物,有的则直接丢弃;人畜粪便大部分可以堆肥还田或用于沼气池生产沼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排放到河水沟渠中;农业种植业垃圾中,废旧薄膜一般都随意丢弃,果树枝、农作物秸秆等一般作为炉灶燃料,但也有农民为图省事露天焚烧秸秆;建筑垃圾中,木质建筑垃圾一般用作了炉灶燃料、果架等,其他建筑垃圾则少部分用作夯基,大部分随意丢弃;废电池灯管、磁带光盘、医疗废弃物、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大部分混在一般垃圾中随意丢弃。

3 农村垃圾处理的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及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处理对策, 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涉及的面大、量广,并且人人有份,时时刻刻发生,只有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是根本所在。政府应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教育阵地,运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志愿者参与和社区公益性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基层农民进行有关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和环境影响等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只有全体农民自身形成了对环境保护的共同认识,养成文明健康卫生习惯,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减少环境问题的滋生。

3.2 多渠道筹建经费,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

垃圾处理是社会公益事业,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村环保工作与城市环保工作的同步发展。在农村地区,尤其需要加强垃圾箱、垃圾清运车和中转站的建设[5],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农村环保经费的多渠道筹措政策。农村环保设施、垃圾填埋场的建设由政府负责,垃圾收运处置费用采取政府拨款和村民自筹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向社会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费用。政府应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和扶持垃圾产业的发展,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中心,采取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农民自拿一部分钱的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可回收垃圾回收的渠道和比例,增加垃圾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率[1-3]。

3.3 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法规制度和监管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规定的“户集、村收、镇转、市处理”的要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就要有一个系统的、长远的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和规划。

要完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4-5]。建立健全管理网络,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市县、乡镇两级加强领导,加快乡镇村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设立农村垃圾管理的职能部门,建立农村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度,制定相应的实施目标,实行市县、乡镇、村三级环卫管理体制,分级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理,环保监测网点也要提高对乡镇及乡以下企业的监测能力,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管、指导。

要建立长效的垃圾处理运行监管机制。运用行政手段对农村垃圾处理进行强制性规范实施,建立垃圾回收制度,结合村庄特点建设回收站、小型处理厂,定期清理,统一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建立由建设、环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运行监管主体,将运行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与运行责任挂钩,监督运行效果,建立健全运行监管体系,实现长效管理。

要建立考核制度,加强对镇村环卫的监督、检查和考核。与环卫保洁人员签订协议,落实双方责任和义务,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奖勤罚懒,调动保洁人员的积极性。将垃圾管理考核结果作为村级领导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对实施较好的行政村给予一定的鼓励,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形成农村垃圾管理的激励机制[6]。

3.4 引进市场运作机制和科学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

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以保证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转移风险为目标,按照监督管理与环卫作业相分离的原则,逐步把环卫作业服务中经营性和竞争性项目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卫事业,分阶段有序推进环卫体制改革;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开放式的市场准入;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使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减量的同时,又可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合理引入竞争机制,放开投资市场,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培育垃圾处理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4 结语

我国农村地区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状况不容乐观,不仅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而且严重威胁着农村人们的生活,因此加强农村废弃物污染的质量刻不容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政府、企业、农民全面参与与支持,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基层政府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法和管理措施,做到资源的有效和循环利用,确保农村环保工作发展,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兴民.农村垃圾处理亟需规范和立法[J].农村实用技术,2008(10):8-8.

[2] 章也微.从农村垃圾问题谈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事务中的职责[J]. 农村经济,2004(3):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