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5 15:02:55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例1

1前言

自党的十提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将制度体系建立得完整、系统。必须在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方面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完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相关制度,依靠制度有力保护生态环境。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实现生态环境法治的体系化,这让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五位一体”的法制化。

(3)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列入十大目标,而且“美丽中国”也第一次被正式写入规划,同时“绿色发展”的理念也被列入了“五大发展理念”之中。

(4)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5)2017年,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总理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得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研究与创新发展刻不容缓。林业院校肩负着为国家林业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都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而且他们的工作内容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林业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开展虽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学习和教育也变得越来越形式多样,利用网络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时间灵活、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等特点,这对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有效贯彻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林科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调查

为对林科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有更全面和客观的了解,为林业院校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科学的分析和理论参考,选取了东北地区的某林业院校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综合考虑了现阶段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林业院校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题目,包括对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态度、需求、有效途径等方面的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林学、环境科学、园林学、生命科学、森林工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木材科学与工程等林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共600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93份,有效问卷585份。

22.1林科大学生对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态度调查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掌握必要的生态文明知识,很多高校都通过网络资源如专题网站、网络公开课、微信推送、微博互动等方式,鼓励大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关注最新的政策、时事。在调查中,有高达83.1%的林科大学生表示对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很有兴趣,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增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储备,开阔对生态建设问题思考的视野,及时了解国家面临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生态问题;但也有15.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教育提供的有效信息少,抱着看热闹的心理在学习,只看看视频,其他的内容关注较少;有1%大学生表示不喜欢通过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效果不如讲授和参与实践活动好。由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通过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适当增加视频的教学也会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22.2林科大学生对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调查

在对于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的调查中,有62.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帮手。”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一些不足,以更灵活的方式、更多样的途径吸引大学生,这样有效的方法和高质量的资源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也有33.7%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好处,但运用不好会陷入形式主义”,利用网络一定要求从实际出发,不能忽略实际的需求和效果而改变教学方式。3.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必要,生态保护更多要靠实践”,他们认为生态保护主要看落实的效果,而不是在于学习知识的多少。由此可见,利用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要注意把握方法和途径,避免运用不当陷入形式主义,还应当注重在实践中促进知识的掌握,真正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22.3林科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需求调查

网络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内容较为丰富,种类较多,林业院校的大学生因为身处的校园环境氛围熏陶,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高,在网络教育资源的需求调查时,很多都会考虑自己的专业发展、就业方向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因此在教育资源的需求调查上,也体现了林科大学的独特特点。有32.5%的大学生关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事前沿,不仅可以了解热点消息,也可以掌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政策和发展动向,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择业方向。有23.1%的大学生希望对生态文明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想通过网络获得生态文明课程资源,学习完整的知识体系。有17.8%的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科普讲座非常感兴趣,希望能通过网络聆听专家学者的观点分享,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有16.8%的大学生有很高的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但是活动组织方面经验欠缺,希望通过网络获得实践活动指导方面的经验。也有9.9%的大学生希望获得生态文明研究成果资源,可以通过阅读生态文明的研究进展报告,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学者、专家的最新研究。由此可见,网络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更便捷地学习,提高林科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

22.4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调查

网络获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途径较多,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平板客户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便捷了信息的获取。很多林科大学生出于工作、学习或者娱乐的需求,浏览网页、手机信息的频率很高。在调查中,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网站、微博、微信推送消息是日常浏览最多的,是开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林业院校开设网络生态文明课程资源较多,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很多都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相关,学生通过选修此类课程还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所以有21.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调查中,很多被访者提出,由于网络中有效和无效信息掺杂,筛选信息会浪费大量时间,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所以学生期望建立生态文明网站,认为建立生态文明网站是有效途径的大学生占17.1%。另有11.3%的学生认为,网络教育会受到网络信号是否稳定的影响,下载网络教育资源则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阅读,比较方便快捷。近年来,在网络上新兴了虚拟体验活动,如植树节期间,很多网站通过网络答题互动,答对题目即可捐赠树木,这样的互动体验很受年轻人喜欢,有6.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体验活动可以提高积极性,但是也要结合亲身实践,才能更有利于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

22.5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

大学生对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40.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教育资源的内容陈旧,更新速度不快,信息的及时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更新速度和内容创新滞后。有19.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存在很多虚假信息,信息准确性、有效性不高。网络上生态文明资源信息量较大,各种信息掺杂在一起,进行相关搜索时,无效信息多,使寻找有效资源的难度增大,浪费时间精力,所以有16.9%的学生认为查找的效率降低,很难找到需要的资源。也有13.3%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源文本过多,较枯燥,阅读兴趣不高。9.9%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课程大部分是视频回放,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性少,会影响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的效果。

3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信息量大、操作便捷等优势,但是在推广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

3.1网络生态文明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融合

做得不够好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很多林业院校将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养放在人才培育的重要位置,以期培养出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拥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学生。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课程,不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渗透生态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也通过网络课程进行部分教学和实践。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也面临不断创新的挑战。目前,很多高校的传统教学与网络课程教学的融合并不理想,网络课程与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衔接较少,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实现课堂、课下、线上、线下有效整合。在知识传授方面,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到学生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统教学媒介,更要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介,实现教学相长、互为补充的教育效果。

33.2未形成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林业院校由于其自身的丰富资源和多年的实践探索,在有关生态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等方面比普通高校更有优势,但仍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通过走访和咨询林业院校教务部门发现,在林科专业中,涉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课程较多,如环境学、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学等等,这些都是针对特定专业的学生开设,但在学校的公共基础课中,目前尚没有面向全校师生开设的专门讲授生态文明的系列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大多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进行介绍,这样的认识仅停留在哲学理论和基础法律知识的层次上,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使大学生对生态文明产生更多感性而非理性、客观的专业认识。这种方式也不能充分发挥林业院校的学科优势,从专业研究角度进行教学,教育尚未形成规模体系,没有完整的知识构架,给学生的自学也会造成一定难度。林业院校应利用其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生态教育、专业教育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生态文明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的融合提供指导,促进教育体系的培育和建立。

33.3网络信息参差不齐造成对有效信息筛选困难

海量的网络信息是便捷获取信息的优势,但是网络信息的任意性、随意性也让各种无效的甚至是负面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环境,这对筛选有效信息、快速找到所需内容造成很大的障碍。学生之间缺乏专门的生态文明学习沟通平台,不能及时相互分享有效信息,造成查找信息过程中大量时间的浪费,这不仅会打击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率,而且良莠不齐的信息获取,也可能会造成大学生接受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会使大学生树立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偏差。

4林业院校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44.1增设生态文明专题教育的网络课程

对林业院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专题教育,对于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可以整合林科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聘请专家学者,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课程,以必修或通识选修课的方式,对林科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讲解。鼓励教师开设网络生态文明课程,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提高互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网络课程可以开辟交流互动版块,这样利用网络交流互动的便捷性,打破了单纯的讲授灌输式的方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引导林科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生态文明问题的思维模式。通过互动交流,可以实现学习方法的讨论、生态文明观点的交流等,可以有效促进学习的效果。

44.2利用网络从单向传播转为信息反馈

通过网络教学,利用网络从单向播放转变为信息反馈,从单一功能转变为集成互动。增加实践的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师生在网络课程上留言交流,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生态文明的观点等问题及时沟通、交流,让老师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学习动向和问题,大学生则可以及时更正自己偏差的观点,从而对生态文明产生正确的认识。充分利用林业学校特有的学科优势,不仅进行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开展网络生态意识教育、网络生态道德教育、网络生态法制教育等。将生态自然观、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及生态法治观等与实际生态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发现周边的生态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法,争取推进生态问题的解决。推动林科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促使其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让教学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行动上的不断尝试和完善,实践中的深切体会和践行。

44.3建立高校生态文明专题网站

林业院校应组建具备专业环保知识、并能够熟练利用新媒体进行生态文明教学的教师队伍,建立具有生态时事资讯、生态文明成果、教育教学互动、生态理论相关研究、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生态文化交流以及宣传互动于一体的生态文明专题网站。发挥教学科研优势,鼓励专业人员,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保知识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开展宣传活动,积极引导网上言论。建立志愿者队伍,选拔思想政治过硬、熟悉生态文明建设和网络工作、具有一定文字写作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的骨干人员,组建相对固定的网络生态文明宣传志愿者队伍。围绕重大活动、重要节庆纪念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高校学生积极撰写原创博文、微博、评论、留言,通过发帖、转帖、跟帖等方式,大力开展网上宣传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来。林业院校还应积极筹建生态文明科技成果分享平台。进一步整合林业高校、研究院资源,汇集企业、院所、服务机构、技术经纪等技术交易参与方,提供生态文明研究成果的信息服务、对接服务、中介服务、交易服务为一体的技术专利与科技服务交易平台,为有技术需求的企业与高校专家搭建桥梁,有效促成对接。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例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战略明确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及党重视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着国家、民族等发展,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处理对策。

1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相对积极、开化、进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必然成为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而取代,相对于工业文明,其是人、自然、社会统一和谐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具体方面,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等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与高校日渐重视生态文明素质有着直接关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高校忽视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是改造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学习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认知,之后改进自身的行为。社会成员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及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整合,结合教育、管理去实现。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是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对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引导责任,而对管理而言,高校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共同配合支撑。高校是社会文明的宣传阵地及重要的诞生地,因此在社会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高校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技术支持、精神引导及示范引领三个功能指导学生,加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将绿色思维渗入学生教育中,从而体现思想的号召力。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中时,需要不断的努力探索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模式及先进技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

1.2管理不严格,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并因此进行了较多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然而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而并未指导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力度较小。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其自制力较差,需要科学引导,然而受到较多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仍然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教育,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能彻底执行。高校并未调查、观察学生的日常非法行为,同时高校亦缺乏监督行为,导致大学师生行为习惯养成较为冷漠,同时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常出现不文明行为。

1.3课堂方式单一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启发、引导受教育对象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大学师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自觉培养生态道德,引导大学生养成合理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行为。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并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及行为。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国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方式较为单一,同时途径有限,学生在接受理论引导的时候,缺乏感性认知生态文明的能力,学习积极性较低,导致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明显。

2.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需要帮助学生生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高校在教育中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及资源优势,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进行不断的探索,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足点,不断扩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2.1完善教育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为综合性教学学科,同时包含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同时包含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因此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同时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支撑。高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置时,需要坚持科学完善,不断创新。例如复旦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就将“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作为一个模块,对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理论及公共卫生等学科资源进行整合。

2.2完善选聘、培养制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尽量聘用优秀生态环境科学专业教师授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对教师进行培养,可尽量将枯燥的理论性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课程,将爱护环境等融入课堂中,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3丰富教育内容

在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同时,高校需要将社会变化作为依据,从而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势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满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要求。

2.4增加教育手段,建造良好氛围

高校同时可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废纸回收、大学生文明论坛、校园环保大使评选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高校可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宣传,通过设置网站等,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义务感及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2011,(4).

[1]孙德菁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探析[J].科技视界,2013,(10).

? i h ?]? @?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参考文献:

[1]着眼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兼谈改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路径 梁文明 谢华 《高教论坛》 2005年06期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例3

党的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多方面的深刻论述,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在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社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农林水类高校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引导师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提升生态文明的技术素养、文化素养和行为素养,助力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新时代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在农林水类高校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显得更加迫切。为充分了解农林水类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本研究重点选取了江西省农林水类高校主要有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前身为水利类高校)、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水利职业学院5所高校。对这5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对象主要为农林水类高校大学生及部分其他高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6份,问卷回收率为92%。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式,受访对象覆盖在校各年级学生,其中,农林水类高校大学生占95.42%,调查结果较为客观、有效。

1江西省农林水类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1江西省农林水类高校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缺乏了解

调查显示,江西省农林水类高校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缺乏应有的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不了解:问及“是否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有过了解?”时,认为比较了解的仅占14.05%,认为一般了解的占48.85%,而认为不了解的占32.21%;②大学生对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部门缺乏了解:当问及“您知道学校哪些部门负责组织生态文明教育吗?”时,回答知道一些的占44.73%,另有7.79%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知道。

1.2江西省农林水类高校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度参差不齐

当调查“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时,57.71%受访者认为是“学生没有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相关活动缺乏兴趣,对生态文明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是目前江西省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一大问题。当问及“您所在学校是否有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协会或社团?”时,39.8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兴趣;当问及“学校组织举办的相关活动您会参加吗?”,只有19.24%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参加,高达70.99%的受访者只是偶尔参加;当问及“您接收生态环保知识信息的频次”时,70.53%的受访者表示偶尔接受。而调查“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哪些问题”时,主要表现在:“乱扔垃圾很普遍”“破坏花草树木很普遍”“水、电、粮食浪费现象很普遍”等几方面。

1.3江西省农林水类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较为重视

首先,农林水类高校对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都较为重视,学生满意度较高。调查中问及“您对所在学校的校园生态环境满意吗?”时,41.83%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51.91%的受访者表示满意。其次,农林水类高校普遍对生态文明教育较为重视,当问及:“您认为学校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吗?”时,认为比较重视的占55.88%,一般重要的占22.44%。再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对于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林水类高校所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好,当问及“您觉得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效果如何?”时,认为效果非常好的占41.37%,比较好的占40.31%。1.4江西省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活动不够丰富当调查“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时,49.01%受访者认为是“活动宣传力度不大”;42.75%受访者认为是“学校相关活动举办的太少”;55.42%受访者认为是“活动不够吸引人”;目前,江西农林水类高校虽然对于生态文明教育较为重视,但主要渠道还是通过课堂教授的方式,相关的活动还是不够丰富,活动影响力不够,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强。当问及“学校或是其他组织举办的相关活动频率如何?”时,40.61%的受访者选择偶尔开展,23.05%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

2改善农林水类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对策

2.1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课程只有部分高校作为必修课进行开设,当问及:“学校是否有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时,所调查的农林水类高校中,48.55%的受访者表示高校生态文明课程是必修课,而29.62%的受访者表示生态文明课程是选修课,5.65%的受访者表示高校没有生态文明课程,而85.34%的受访者认为“农林水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未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全体开设的仅占71.91%。因此,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需逐步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立为必修课,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生态文明观念强化”“生态知识的教育”“生态文明习惯养成”等。同时,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局限于生态文明教育课当中,还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甚至主题班会当中,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形成全方位、全覆盖、多层次的授课体系。

2.2丰富生态文明教育方式

当问及“您认为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时,71.76%的受访者选择了“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80.46%的受访者选择了“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生态文明相关课程是目前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而传统的讲授式的授课方式不能够满足当下学生的审美需要,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参与度更高、形式更丰富的授课方式。当问及“如果您所在学校会开设相关课程,您希望课程内容是什么样的?”时,高达60.15%的受访者选择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方式,23.36%受访者选择实践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当问及“您认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最有效的载体是什么?”时,高达85.5%的受访者更倾向于“组织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和环保的公益活动”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课外拓展学习,补充课堂当中学习的不足,延伸课程内容,促进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吸收。调查中显示,受访者选择了:以赛促学;举办生态主题宣讲会;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进行专门宣传;创立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实践机构等课外学习方式。

2.3树立生态文明教育品牌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例4

现阶段,人们享受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时,他们也在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以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概念为契机,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当下环境教育的问题。众所周知,环境治理的关键和难点之一,就是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责任认知,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下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是当代青年中层次与素质较高的公民群体,理应成为绿色消费的楷模、环保的先锋[1]。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现阶段许多大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环保知识缺乏,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将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探讨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现状与教育策略。

2.当前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问题和成因

一直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极其重视,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实施,一方面,“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干净的空气,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工作和学习”的呼声在社会上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的大学生已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3%左右,他们对环保责任的认知将对我国环保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有责任顺应时代的呼声,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而当前情况大学生环保责任意识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生态知识相当匮乏,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知识欠缺、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等[2]。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也有以下三点:首先,整个社会和大众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不足,乃至于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没有足够的环保观念;其次,由于小学和中学阶段都未接受过专门有效的环保训练,大学生环保教育往往处于失衡的状态;再次,大学生的环保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嘴上,行动力远远不够。

3.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教育策略

根据笔者对当前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问题和成因的调查走访,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教育策略。

3.1善用媒体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利用手机、电脑、阅览室等途径来获取课外知识是许多大学生不二选择,并且媒体一直是对他们进行号召的非常有效的工具。但目前我们社会媒体的绿色报道较少,因此笔者认为,一是有关媒体有必要效仿《南方周末》,通过每期推出的“绿色”刊面等一些固定版面和节目来全面介绍环境保护的知识;二是媒体有意识对学生减少某些时尚生活方式的宣传,尤其是那些以奢侈浪费和资源消耗为主题的话题,避免他们一方面喊着“环保”的口号,另一方面却在不知不觉地进行浪费行为。

3.2 善用课堂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如果高校能够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现在高校教育中,除了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专业的学生,能够将环境保护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的高校很少。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大学课堂来普及环保是很有必要的:一是高校可适当把环保列为必修的课程,规定学分、配备师资力量,像思想政治课程那样在高校中普及开来,让“环保进课堂”落到实处;二是高校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把环保课程列入教育计划,制定措施,增加投入,加强监督反馈;三是教师要首先充分认识到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际中,善于发现和结合,把环保知识有意识的渗透到各类教学中。总之,环保教育进课堂,可作为高校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最主要的途径。

3.3善用社团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高校里的社团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并且一些环保社团正在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保护组织,并通过各类宣传和活动来推动环保事业。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些社团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责任认知[2]。首先,可对这些环保社团进行较为专业化的指导,避免他们在成长期遭遇枯萎;其次,鼓励环保社团利用自己小、巧、智、精等特点展开操作性强、容易成功的活动,如办黑板报、建立环保网站、开通环保微博,在校园里组织绿植领养等活动;另外,要特别加强高校环保社团与民间环保社团的沟通,学习,与交流,逐步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

3.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高校环保队伍建设还体现在志愿者组织上。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让更多的人民看到了80后,90后志愿者们的笑容,“利他、自愿、不为报酬”的志愿者逐渐成为了一流行的团体,而在全国8000万的环保志愿者中,青年大学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有必要要加快在大学校园里建设大学生环保志愿者队伍的步伐。具体说来,一方面要因势引导地加强对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们的培训;另一方面,可利用激励机制吸引大学生们热情投入,具体可借鉴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将一定的回报作为志愿服务的奖励,形成类似的奖励机制。

4.结语

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层次与素质较高的公民群体,加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尤为重要。笔者希望通过上述环保教育策略,能为培养大学生成为我国甚至全人类环保事业的中间和骨干力量建言献策。(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例5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十报告中继续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将实现生态文明纳入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规划之中。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目标和战略。高校身担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推进社会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的生态文明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因此,对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是推进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高校的生态文明借鉴了环境发展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生态文明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素质,使他们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发展和落实“五位一体”发展计划的现实需要

环境是多种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因素的集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人类为了取得生存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改变自然环境的方式和方法,虽然取得了发展,但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从宏观的层面看,这些破坏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的不断下降、物种的不断减少、气候的不断升温等,这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中观的层面看,在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所带来各类污染需要我们付出严重的经济代价来偿还。在微观层面上,人类追求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迫害,最终会通过另一种形式作用到人类自身,从而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在大学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提升环境质量,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五位一体”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是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通过对该经济发展规划内容的解读不难发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纳入我国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与此同时,该规划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改善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打造适合于人类生存的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进步。因此,在高校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国家“五位一体”发展规划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打造文明、和谐校园环境的现实需要

校园是社会的构成元素之一。因此,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所谓“和谐校园环境”,顾名思义,即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校园环境。换言之,即构成校园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在哪一个社会,高等院校始终处于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是新思想、新技术以及新知识等的诞生地,在推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要推进高校的生态化,首先必须在高校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对校园中的不同群体,包括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甚至后勤人员等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较少阻力,在校园中实现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综合发展,指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具有的所有本质。[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身体、智力方面的发展,还包括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的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指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各种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些素质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传统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成才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输入,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等的培养,致使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人才的中坚力量,生态文明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所在。

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标本兼治,其内容主要如下。

(一)加强生态环境的现状教育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实施关于生态环境现状的教育。[3][5]对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使其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环境责任意识,才会主动地去关心生态环境,从而主动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一项针对全球环境的调查报告表明,当前,如果人类不能够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开发,那么到2030年,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出现严重的衰退。由此可见,要使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不出现衰退,各国政府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化。如若不然,到2030年,人类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地开发和利用,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长此以往,人类必然遭受自然的报复。例如,近年来北方不断出现的雾霾天、空气质量的不断下降、水资源的不断减少、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等。除此以外,一些社会层面的惩罚也日益凸显,例如,人口膨胀、住房短缺、失业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人类道德素质败坏等。在全球范围所出现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都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可见,高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使其对环境发展现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其生态环境的危机感,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二)加强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

高校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包括对学生生态科学基本知识的教育。这是因为,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有助于其科学、有效地分析生态危机出现缘由,并提出解决对策。高校内的大学生群体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因此,对于生态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也必然不同,且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生态科学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科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知识体系。截至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计和组织过程中,都没有将生命科学导论以及生态学导论等生态科学类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科学的一些基础课程知之甚少。因此,高校在设计和组织其课程时,可以通过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对这类课程和这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大学生对生态科学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站在生态学的高度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教学的效率,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三)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也可被称为生态文明意识,它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态文明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指人类在遵守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进化规律等的前提下,所取得的一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成果的总和。[4]生态文明观的内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社会、人类自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是多种思想观点的总和。结合目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本研究认为,目前高校中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素质教育等。其中,生态道德意识集中体现了人类与外界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人类道德进步的程度以及人类自我发展的程度。生态道德意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杆。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才能增强其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自我约束性,从而引导其积极投身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自觉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生态道德规范就是要尊重社会、人类以及自然的发展规律的过程,具体而言,即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和谐发展、保护资源、低碳生活等。生态道德素质作为人类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指标。开展生态道德素质教育要注重对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策略

高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任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借鉴国外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构建适合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学校内部应从上到下统一认识,并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尤其是需要高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鉴于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部门,并委派专人,专门负责此项教育工作。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门部门几乎没有,此项教育工作在绝大部分高校内要么由学校团委、要么由教务处负责,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但是,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生态文明教育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要专门组织专业人员负责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的编写。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育实施的依据,对教学内容具有规范的作用。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目前尚未出现此类教育的专门的教材,致使各个高校在此类教育方面缺乏规范的内容。鉴于此,应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专门的教材,从而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其次,对于高等院校自身来说,应将生态文明类教育课程列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课。调查显示,目前,将生态文明教育类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课的院校少之又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必须将此类教育通过课程开设的形式进行,并将其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满足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需求。再则,高校内部的人事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践行者,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直接关乎教育的最终效果。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身担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设计、组织以及实施等任务,其职能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协调以及研究四个方面。高校人事主管部门应重视生态文明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伴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职责也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之一。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目前高校内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类课程的现实状况,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耗时最短,最有效的捷径。

(三)在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且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有的时候,环境还会对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实际上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小的校园生态系统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等都会受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生态文明的校园环境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即用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来引导高校的校园建设和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将校园建设成和谐、美丽的校园。首先,在绿色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其次,在文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凸显生态文明的要求;再则,在安全校园的建设中要彰显生态文明。

(四)在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中提倡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教育贵在落实。因此,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领悟并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一些企业的相互合作,建立生态文明的教育基地,为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创造条件。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校参观一些生态农业、自然保护区等,让其亲身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从而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高校身担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推进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实现大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而且还有助于落实国家“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规划。生态文明的高水平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高校在推进自身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担负起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重任,发挥其独特示范效应,为推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新华.论生态文明中的教育功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3-27.

[2]陈寿朋.生态文明建设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欧汉生.节约型高校建设的策略思考[J].江苏高教,2011(1):46-48.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例6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是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又如何?《黑龙江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组在2012年6-9月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生为对象,就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当时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知识较为“欠缺”;生态文明意识不够健全;生态文明行为存在缺位的现象。

可见,当前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对此,课题组对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与学院学生工作处、院团委、教务处及任课教师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时隔近一年后,2013年,课题组再次就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3-4月,调研对象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为主体,采取调查问卷的调研形式,调研内容分两类问题,一是封闭式问题,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以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等;二是开放式问题,主要是调查大学生对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建议。为了与第一次调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更好地反映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状况,本次调查问卷保留了第一次调研问卷中的26道题,另外,新增了5道调查题。调研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6份,有效回收率为90.42%。问卷的发放充分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有效地保证了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此次课题组调研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解高职院校开展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试图为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途径提供依据。

二、调研结果对比分析与结论

1.生态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认知度提升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认知度将直接影响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知上,选择“一般了解的”占59.56%,同第一次调查相比(以下简称“同比”)上升38.4%;“听说过的”占31.16%,同比下降27.38%;“完全不清楚的”占10.1%,同比下降10.2%;可见,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识理解有所提高。在回答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及自身利益的关系问题时,多数学生都认为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自身利益的关系密切。只有2.03%认为其与自身的利益无关,同比下降5.10%。

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对于人类走出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生态环保基础知识愈来愈深入人心

大学生对环保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则是衡量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程度提升的一个鲜明的标志。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校园里的宣传栏”、“学校开设的有关课程”“途径获取环保知识”的占50%以上。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形成方面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被问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时,能够正确回答是“6月5日”的占63.46%,同比上升34.1%;选择其它时间或选择“不知道”的占37.44%,同比下降32.43%。

当被问及“您认为下面哪一项是工业‘三废’”。选择“废水、废气、废渣”占88.71%;选择“废电池、废家具、废家电”占3.25%;选择“废电视机、废电脑、废冰箱”占4.70%;选择“废铜、废铁、废钢”的占2.25%。由此说明,大学生对工业污染现象比较关注,大部分学生对工业中的“三废”现象比较了解。

当调查,“您是如何利用分类垃圾箱的”?其中有33.76%的学生选择“知道分类标准并能严格遵守”;39.95%的学生选择“大致了解但并不经常遵守”;19.12%的学生选择“稍微知道点分类标准,但不区分对待”;还有617%的学生选择“根本不知道分类的标准”。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回收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只有少数学生还不知道垃圾分类回收的标准。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基础知识也愈来愈深入学生的心灵。

3.“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逐渐形成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大学生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认知状况,这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被问及“您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时,选择“人是自然的管理者,利用自然资源天经地义”占5.63%,同比下降14.02%;选择“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应顺应自然”占19.89%,同比上升1.03%;选择“自然和人都是平等主体”占84.48%,同比上升22.95%。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应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视自然为朋友,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在树立。

当被问及“您认为物种的多样化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关系”?选择“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占71.4%,同比上升18.46%;选择“关系不大”占5.12%,同比下降6.83%。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已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受益的绝非仅仅是环境,更为重要的还是人类自身。当被问及“您认为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时,选择“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占42.63%;选择“人类给子孙多遗留一些自然资源”的占15.47%;选择“人类能更持久地利用自然资源”占34.07%;只有7.83%的调查对象选择“为人类以后彻底征服自然服务”。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观念正在由“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

4.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

生态文明行为是生态文明素养的外化和集中体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他们的绿色消费观念、对生态环保类公益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日常环保行为。

绿色消费观,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重要的助推力。当被问及“对于餐馆提供一次性木筷,您的看法是……”?选择“是我经常性的选择”占16.5%,同比下降21.53%;选择“我偶尔选择”占21.46%,同比下降9.21%;;选择“方便,但破坏境,我不常用”占31.05%,同比上升19.12;认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必然破坏森林,我坚决不用”占27.19%,同比上升11.62%。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自觉参加校内外环保公益活动,是高职大学生生态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主要标志之一。当被问及能够“经常参加校或社会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性活动”时,选择“经常”占25.95%,同比上升15.98%;选择“偶尔参加”的占35.4%,同比下降4.4%;选择“从没参加”的占38.62%,同比下降10.52%。表明大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能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当调查“假如您在公共场合,有垃圾要扔而又没有垃圾桶会怎样”?时,调查对象中只有6.34%的学生选择“看周围没人,就随地扔了”,同比下降10.13%当调查“看到有人将垃圾随手扔掉,您会怎么办”?调查对象中选择“会上去劝阻他们”占18.36%,同比上升5.15%;选择“不赞成那样做,但不会上去劝阻”占68.46%,同比下降2.86%;选择12.19%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与自己无关”,占12.18%,同比下降316%。由此可见,与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这是尤为可喜的。

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当被问及“您去超市购物时,会自备购物袋吗?”,选择“经常自备”的占32.31%;同比上升3.09%;选择“从不自备”的占13.52%,同比下降2.8%。当被问及“宿舍水房里一同学大开着水冲衣服,这时您会怎样做”?选择“自己过去帮他关掉”占46.23%,同比上升4.41%。

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正在逐步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动,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距离在逐步缩小,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

三、生态文明教育经验

1.丰富教学内容,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众星捧月”是指各专业、各类课程都应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同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而努力。一是设置独立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如《生态伦理》课,通过生态伦理课的教学,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二是向其他课程适当渗透,如“两课”教学中,在思想教育部分可以通过加强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引导,注重价值引导与价值认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奠定正确的思想意识基础;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可向学生渗透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在《大学语文》课中,发掘具有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学作品,从中更好地了解生态文明赋予人类的意义,更深层次地理解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丰富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打破一些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只是局限于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单一局面。

2.以学生校内外活动为依托,营造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大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校内外各项生态环保活动中去,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一个重要标志。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是学校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形成的重要保障。学校学生工作处以及校团委应高度重视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氛围的营造,发挥各自的潜力和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环保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系列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回顾勤俭历史实现中国梦”、“公寓熄灯一小时我为节能尽份力”、“旧物改造手工艺品展示”、“生活社区跳蚤市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我的身边事’校园DV比赛”等。多姿多彩的校内外环保公益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投身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态现状,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3.充分发挥校报、校园网的“喉舌”作用

利用校报、校园宣传和网络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通过对校报和校园网及校园广播,精心设计、编排,为师生打造一个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平台。比如,在校园广播、校报中开辟“生态文明窗口”、“生态校园”专栏,发表与生态文明教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关的文章,对所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进行报导等。充分利用校园网,链接各类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聚集生态文明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和接受多样化的指导,为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搭建起一条健康、全面、快捷的网络服务平台,方便学生访问、学习,是学生宣传和表达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和掌握生态文明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使网络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载体和生力军。

4.与“学术”联手,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专题讲座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量身定做相对应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专题讲座内容。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组织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专题讲座;结合党的“十”报告精神对生态文明知识进行专题辅导“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等多场专题讲座。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术活动的联手,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开展融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他需要各方面的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优势,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做出贡献。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淑英,孙克俭.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分析——以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49-51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例7

伴随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凸现,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与环境保护意识,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高校作为向社会推送人才的重要机构,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不难发现,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首先,“三观”教育包括如何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要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与环境保护意识,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同时,伴随目前教育对综合素质得忽视,很多大学生没有具备适应社会以及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为此,高校作为目前为我国输送人才最多的组织更应该起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高以及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资源环境隐藏的问题显现出来,由于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造成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国家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意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主力军,加强他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改善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单薄,生态道德素质较低,对生态环境现状不加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尤为迫切。再次,在高校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的需求提出,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而处理这个问题就必须基于负责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处理方式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程度,对于国家与社会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直接促进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所以,高校必须起到引导学生构建生态文明理念的责任,引导学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据自然法则,进一步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道德素质。最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与思想觉悟,通过道德素质的提高进一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现阶段的高校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道德素质有所忽视,而这些恰好成为制约大学生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少大学生就业后虽然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因为缺乏必要的道德素质而无法适应自己的工作。所以,通过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个人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需求,在高校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例8

生态价值观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共识,体现了人们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价值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支柱。[1]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生态价值观的探索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必经之路,而生态价值观教育则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更全面的内容。

一、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教育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承载和孕育。生态文明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徘徊与反思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从统治和奴役自然过渡到爱惜和保护自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

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稳定发展的文化,这里的“文”指包括个体与群体的“人”和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脉络,“化”指育化、教化和进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过程”和“发展进步”。[3]而动态发展的生态文化的结果就是实现生态文明。

基于以上背景,生态价值观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微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指对于自然生态和环境系统的价值认识,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对于生态的感知。这种价值观会让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中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指除了自然生态领域,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学习和借用其运行方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追求互动的、和谐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宏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则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统一起来的价值观,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4]

同样地,生态价值观教育也包含三层递进的内涵:

一是以生态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即教育人们理解和领会何为“生态价值观”。

二是遵循生态价值观理念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即在教育中渗透和融入对生态价值观的阐述,将生态价值观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关注和考察此种教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习得相关观念和改变行为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三是具有广义生态价值的教育,即将教育作为社会生态系统里的一员,将其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得教育和其所处的社会系统,以及系统里其他因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5]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现状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背景下,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已经成为公民意识培育的一部分。媒体宣传是生态价值观通过社会教育进行传播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则是学生接受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二者各具特点。

生态价值观的社会教育以宣传为主要手段,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主要通过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的讲述来进行价值传递。公益广告、宣传画册、图示标语、传单活页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周围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也是传播生态价值观相关信息的渠道。这种形式方便、即时、高效,但缺点也不容忽视,信息泛而不精、准确性受限。以我们目前接触较多的生态价值观宣传为例,主要内容是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但大多只是口号标语式的宣传,缺乏具体可行的途径说明和深层次的原因阐述,对于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很多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生态价值观教育不仅要通过社会传播的途径进行,还需要学校教育来融会贯通。大学生是受过系统的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知识群体,而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行为习惯逐渐成型的阶段,好奇心、求知欲和可塑性都很强。对各阶段的学生进行良好的生态价值观教育,能对社会主体的生态意识的内化起到铺垫和引导作用。

笔者所作的一项调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生态教育的现状,其特点是:目前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意愿强烈,对现状的满意度中等。在调查中,9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生态教育,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生态教育的了解程度一般;目前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和媒w等社会渠道,仅17%来自于学校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约34%的高校有开设独立的生态教育选修课程,其余的高校则在相关课程中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当被问到影响生态教育实施的因素时,七成受访者表示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6]该调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渠道较多,但缺乏固定形式和有效途径;而学校的生态教育若能得到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则会事半功倍。同时也表明了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另外,目前在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多,以户外清洁、接近自然、节能环保为主,也有以生态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和比赛等。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例9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阶段发展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人类看成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认为人类的任何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都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存量。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以“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成为了人类的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的高排放和资源的低利用,引起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积累性衰退和恶化。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人类开始反思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同样面临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恶化,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因此,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构生态道德并形成伦理观念。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加强全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应重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时代新内容,也是高校德育全球视野的要求。高校德育的内容既包含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不断吸纳融入时展所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生态文明观教育正是高校德育必须关注的时代内容。

作为生态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道德,要求尊重和爱护自然,顺应生态规律,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要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它贯穿于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蕴涵着辩证的哲学观和价值观。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德育来说,这个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大学生的公共生态教育是非常薄弱的,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同时其行为要滞后于生态文明意识;正是从这点出发,我们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拓展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3.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重视并遵守和谐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诠释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爱社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从而也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为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设定完善的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的目标,是摆在现代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1.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明确生态恶化的事实,是激发大学生对生态环境危机感,树立大学生对生态安全责任感的必要举措。心理学认为,只有对现状问题的深刻认识,才有对问题危机感的敏锐反应,才能树立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如果人们一旦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就会主动去关注这一问题,激发起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搞得好的国家和城市,都获得对人们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的成功。所以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环境现状教育是生态环境教育的基本和首要内容。

2.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教育是生态智慧、生态世界观、伦理观的重要方面。它将成为人类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人类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新的科学思想武器,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尤为重要。通过生态文明哲学观教育,使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认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人与自然不仅具有斗争性,同时具有同一性,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是对人们对自然界较直观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位置的科学评价,改变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确立生态文明观,是指导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和行为的思想理论基础。生态文明伦理观教育,使人们确立科学、公正、平等的伦理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公正、平等的分配资源利益,在代际关系上坚持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任的社会公正原则。倡导树立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绿色科技观、生态消费观等价值观念,这是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核心部分。

3.生态环境法制教育。普及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等国际环境类履约情况,进行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彰显生态正义,引导公民自觉地履行生态环境道德义务,自觉地参预和做好生态环保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保障。

4.提高生态文明程度的技能教育,如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向自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还要立足于对我国现实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丰富思想和实践。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最主要的内容是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的总和,一种先进的生态文化的生成是规范人类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根本保证。因此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然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的方式来进行,同时生态文化的构建也将最终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探索。

1.在校园文化中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只有把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的全过程,通过校园文化体系对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全方位、立体式地覆盖到大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真正构建起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的学风、校训、师德师风、班规班律、寝室文化等等都应该看成一个“生态”有机体。因此我们可以从构筑生态文明校园入手,让高校自身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其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绿色校园,在校园中建立起爱护花草、保护环境、尊重生态、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等优良传统,使校园文化中融入生态文明的影子,让学生校园生活中时刻与生态文明相接触,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文明观念以及行为培养。古人云: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能反映出学校的文化氛围。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自己的生态文明观及行为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明氛围,以更好的巩固教育成果。要通过校园文化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感染指导:一是在大学生心底唤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二是在大学生心目中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三是在大学生中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2.通过课堂系统的课程教学,做到晓之以理

课堂教学的系统性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从我们对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来看,确立这一指导思想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我们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有关生态学的基础性公共课程,开展卓有成效的富有高校特色与优势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课堂教育活动中加强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觉悟和觉醒。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对在校学生的生态行为养成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往往会导致人的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制造机会使理论联系实践,让意识指导行为,再通过行为加深意识,并产生良性循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

(1)多开展校园活动。可以组建专门的环保协会,负责组织各类活动。例如,可以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节水日等特殊日子开展专题活动,开展变废为宝活动,植树植草活动等。也可尝试与其他学校的类似团体建立联系,相互学习和借鉴较好的活动方式和形式,丰富实践活动的类型和内容,增加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和社会上的环保团体一起,开展规模较大的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同时,深化其生态文明意识及行为方式。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例10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62-02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尖锐的矛盾,随着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一种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国际上对于生态文明的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但古代中国的思想中早已包含了生态思想的雏形。

儒家生态观念的核心是德性,《中庸》中“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反映的是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道家的生态观念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教则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涅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提倡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些古代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观念相吻合。

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发展生态文明也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所谓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指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建设一种技术进步与生态进步共同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时进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文明形态。[1]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独特之处:第一,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同等重要,避免走西方国家“先经济建设,后生态治理”的老路;第二,既要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文化思想,又要融合当代生态建设的先进理念,并不断发展创新;第三,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原则,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

农村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质的突破。关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目前理论界尚无完整定论,但我们可以从生态文明村的特点和目标来理解它的涵义。[2]

生态文明村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五方面的综合概念,要求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等方面进行努力。本文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式。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中捷地区为例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而广大农村地区因地域不同,也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很难面面俱到,本文调查组以有代表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选取了位于华北平原的中捷产业园区为例。

中捷产业园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渤海湾西岸,立足这里可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仰视京津,面向世界,该区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中极具活力的地区和经济交往的前沿。中捷地属温带季风型气候,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加之化学化工、石油、建筑、海洋工业发展并未摆脱传统模式,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园区及周边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十分迫切。虽然近几年顺应建设生态文明的趋势,园区在工农业方面进行了技术的研究与更新,但从调查来看,中捷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生态观念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农民、领导干部、企业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很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却很少知道长期使用这些物品造成的危害。许多领导干部在发展理念上存在误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甚至采取抵触的态度。许多乡镇企业则更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愿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投资。生态意识的缺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因素。

(二)基础设施分配不均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污染却逐渐转移到了农村。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有限的环保投资主要被配置在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带,造成了城乡生态基础设施上的二元结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捷周边11个行政村绝大多数没有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基础设施,使该地区的生态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保障。

(三)缺乏科技与人才的支持

先进农业技术的缺失使中捷陷入了土地盐碱化不适宜传统浇灌与降水量分布不均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矛盾中,对土地和水源污染严重的化肥农药也一直未能被取代。很多乡镇企业由于规模有限,没有足够的技术与财力来进行绿色生产的规划与实行。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和相应的社会关注及优惠政策,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科技研究开展的较少,大多是将城市现有的环保技术照搬照抄,不能对农村现状实行有针对性的措施,致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愈加困难。

三、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参考建议

反思由调查发现的问题,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探索性举措,由中捷这个特殊点扩展到我国农村的普遍面,从文化视角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农村地区群众、政府和企业的生态意识

随着生态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较为坚实的制度保障,但是,只有制度保障的生态文明只是徒有空壳。一个文明如果不能深入扎根于人心,缺乏内在认同,是不可能长久持续发展下去的。[3]因此将生态文明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

1.帮助农民树立生态理念,顺应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可在农村设立生态环保宣传广告,如条幅、板报、宣传栏,定期发放宣传册,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农民进行知识普及与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充分调动起农村生态建设主力军――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

针对许多乡镇领导干部把GDP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不惜以牺牲当地的环境和消耗大量的有限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价体制就显得愈发重要,当生态指标撼动GDP指标的地位后,生态意识的培养将会减少很大的困难。

3.乡镇企业要建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的企业文化

企业发展生态工业的障碍不只来源于技术,更源于自身的观念。因此,只有逐步把生态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和内部的激励系统之中,才能让企业走出单纯追求利润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二)将教育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

1.提高农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是如此。调查统计显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参与度与其受教育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将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基础性作用。

2.将生态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教育之中

英国著名的环境教育学者卢卡斯在他的经典环境教育教学模型中提出了“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其目的是给学生以获得价值和态度所必需的知识;“在环境中的教育”是把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为了环境的教育”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等,帮助学生培育素养,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4]在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中,侧重于“关于环境的教育”,最缺乏“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除了包括环保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体系,最后的落脚应在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只有处处“在环境中”,人人都懂得“为了环境”,都具备“为了环境”的素养,才能真正建立生态文明农村、生态国家。[5]

(三)加大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人才与基础设施投入

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科技水平、人才力量和基础设施力量都远远达不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标准。根据农村科技人才的缺失状况,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社会关怀,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转变工农业生产方式,优化能源资源利用结构,增强治污能力,建设经济活力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农村。[6]

1.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建立与生态建设相匹配的设施体系

加大对农村生态研究机构的专项投入,将科研资源配置向农村生态技术研究倾斜,建立与农村现状紧密结合的基础设施和科技体系。

2.以科技投入为支撑,推进乡镇企业绿色发展

改变乡镇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进生态生产技术,建立循环生产体系。乡镇企业应该以现有范例为参考,结合自身现状,争取达到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符合绿色革命的要求。

3.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深化农村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和效率,采取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实现技术与农民对接,推动农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其次,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集成体系建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从技术方面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从本质上改变农村生态建设的被动现状。

参考文献:

[1]毛明芳.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理论定位、特质与建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01):33-38.

[2]李蕾,塔莉.生态文明村的内涵及其建设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9,(22):342-343.

[3]李宇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误区及其应对措施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05):55-57.

[4]王彬,翟玮玮.高职食品类专业融合生态文学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09):28-29.

[5]王辰,张静.基于人文素养视角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65-69.

[6]王绍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34-3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