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3 15:59:06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例1

二、输入指标选择和模型构建

本文参考系统经济学中区域经济度量 中计量区域经济资源位的指标输入体系,并结合《2006中国统计年鉴》 中实际的数据指标,选取的投资类指标包括:人均资本形成总额、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全社会建设总规模;选取的人力资源类指标包括每万人中受教育程度大学本科人口数、每万人中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每万人中卫生机构人员数、每万人中执业医师人员数;选取的科技知识类指标包括: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人数、每万人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各地区每万人教育经费情况、每万人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和每万人教育经费情况;选取的制度类指标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人口比例和城镇人口比重。模型建立起来之后,通过前述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得到数军对网络进行学习和训练,就可以评测区域经济的资源位了,详细建模过程参见。

三、讨论

资源位的统计和计算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套较为全面的综合评价,其既不同于地区生产总值的简单排序也不同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列,但同时人均资源位的排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又具有较大的相同点和可比性,前八名的排序虽然略有改变,但整体具有较大的可比性,例如前八名的地区是没有改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资源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当然,二者还是具有较大的不同点,例如北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上海,而资源位却高于上海,这部分是因为北京在政治、科教、文化等综合领域相对于上海有较大的优势。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资源位与人均国名生产总值的排名有较大的差别,如四川、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资源位在这两个排名上有较大的不同,其中四川的资源位排名第九位,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仅列23;而内蒙古和黑龙江正好相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序靠前分别排到第九位和第十一位,而资源位排名仅排到第23和第25位。经过分析,原因在于四川不仅在与人口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上有较大的优势,更在于该地区与技术、资本相关的诸多因素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在资源位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取得了较高的排名;而内蒙古、黑龙江恰好相反,由于资源丰富,而具有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使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中排名靠前,而资源位综合考虑了这两个地区比较薄弱特别是资本方面的内容,因此资源位排名比较靠后。

在研究区域经济的时候,通常会有一套有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综合评价体系,而资源位评价可以作为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作为一套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中发现,侧重分析人均的数据与侧重研究整体的数据得到的结果是明显不一样的,这就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将这两类数据分别研究,从而侧重研究区域经济中不同的两类指标。

此外,本文用神经网络建立模型可以不考虑区域经济各子系统和各指标之间定量关系的问题,利用各指标值的历年数据作为样本进行训练和学习,模拟出现实系统的基本规律,通过样本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度量经济系统资源位,为研究区域经济提供了一种可能方法。本文所提出的只是定量研究区域经济复杂系统的一种可能方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该模型由于仅采用一个年份的统计数据,而神经网络是随着学习的样本的增多而使得判别能力不断增强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收集大量的统计数据去训练本文中设计的模型,通过不断调整神经网络的权值来改进该模型的判别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并不能期望依赖这样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就完全满足区域经济系统的各个要求,必须使用统计以及其它各种算法等对区域经济进行计量研究,本文所设计的这个模型只是提出对区域经济这样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进行研究的一种可能方法。

参考文献: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2]昝廷全:《中国区域经济资源位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6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

[4]杨宇音赵雅明曲立敏:《因子分析法在大学生综合排名中的应用》[J].贵州大学学报, 2005年2月

[5]林海明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详细的异同和SPSS 软件》[J].统计研究,2005( 3)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例2

收稿日期:20130510

作者简介:王 刚(1971—),男,四川叙永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及经济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6002

1 引言

近年来林区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林业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林区的一些经济问题也日趋严重[1],对林区经济情况进行检测和预警,确保林区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是当前工作中的首要问题。

林区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特性。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还与林区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交织缠绕,难以使用传统的统计预测技术进行预测和预警。对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首先要根据林区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可持续发展警兆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可动态调整、自主学习的预测分析算法,使用过往数据进行训练,从而得到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预警。

2 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是一种多警情并列式系统[2],其指标体系应具备系统性、层次性、逻辑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系统性原则是指从整体上看,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具有支撑整个系统运作的全方位特点,涵盖林区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等多方面指标,将林区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层次性原则是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警情、警源和警兆,体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符合经济发展的逻辑规律。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将其分成不同类别和多个层次,从上到下逐渐细化指标,以便研究分析。

林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动态过程,因此要对林区经济进行长期监测和预警,需要选定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具有一定灵活性的预警指标。

林区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构建目的是为经济管理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降低预警系统运行的成本,指标的选取应简单明了,数据应较容易获取或采集,且以较为简单的形式体现[3]。

2.2 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根据学科领域的不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4]。一个林区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包含多个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在设计上,层次化的思路将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分为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3个子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按预警指标、警兆指标进行细化,如表1所示。

3 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的组成要素

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是一个复杂的统计分析与预测过程,需要结合预警理论和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合理的设计预警系统的结构。系统由警情、警源、警兆和警度等要素构成。警情是在预警时需要检测和预报的内容。警源是警报情况产生的根源,在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中,警源通常来自于自然因素(如林木蓄积量低于阈值)、外在因素(如国家林业经济政策变化)和内部因素(如林区造林投资下降)。

警兆是指警情爆发前的先兆,对警兆进行分析是预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常来说,不同的警情对应不同的警兆。警兆和警情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关关系。

警度即警告级别,是根据警兆的变化对警情严重程度的描述。警度确定的关键是根据据历史分析、专家调查、国际对比、数学方法等综合因素确定警线。本文借鉴文献[5]中的方法,将警度划分为无警、弱警、中警和重警等4个警线。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警兆分析

人工神经网络采用一定的简单数学模型来对生物神经网络结构进行描述,能在某种程度上模拟生物神经网络所具有的智能行为,解决传统算法不能胜任的智能信息处理问题[6]。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平行分散式的处理模式,具有强大的函数拟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根据新的数据资料进行自我学习和训练。因此特别适合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警兆指标进行处理,拟合警兆和警情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预报未来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警情。

在多种神经网络中,BP神经网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较为成熟。BP神经网络是一种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网络。除输入节点外,有一层或多层的隐层节点,同一层的节点间没有任何耦合。输入信号从输入层节点输入,依次传过各隐层节点,最终传递到输出接点。实际上,BP网络是一种输入到输出的高度非线性映射,通过对非线性函数进行多次复合,可实现对复杂函数的拟合。BP神经网络采用有导师学习模式,其训练过程就是一个根据已有样本,对复杂函数进行拟合的过程,通常分为信号前向传输、误差反向传输以及权值和偏置值调整三个步骤。通过不断地修正权值和偏置值,拟合的误差会逐步缩小直至满足要求。

对于传统的统计预警方法而言,由于存在对警兆资料数据要求高、自身容错性差、不能自主学习等缺陷,因此采用模式识别或人工智能等非线性的分析方法进行警兆分析[7],是各种经济预警系统的发展趋势。

BP神经网络具有的非线性、自组织自学习的特点,可以很好的适应警兆指标和警情关系的频繁变化。对于过往经济情况的分析,可以将历年警兆指标值和警情警度错位地组成样本进行训练,得出警兆指标和未来某一年林区经济发展之间的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输入当前的警兆指标数据,即可预报未来特定时间的警情和警度。

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设计

根据前述讨论设计的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如图1所示。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林业部门等联合对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规划后,可根据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集预警系统运行所需的警兆数据。对警兆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警报。其中,警兆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警兆分析和预测在BP神经网络的隐藏层运行,BP神经网络的输出即为系统警报。

图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林区经济发展预警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 刚,陈建成.基于人口承载力的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0(3):6~9.

[2] 尹 豪,方子节.可持续发展预警的指标构建和预警方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11):332~336.

[3] 王 海.吉林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业经济,2000(6):32~36.

[4] 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述评(三)[J].统计研究,1999(2):61~64.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例3

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推动大发展,全面奔小康,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宏伟目标,全区各行各业正在为之努力奋斗。作为准确反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工作,责任十分重大。统计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搞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向党委和政府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建议,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需要重视统计分析。从宏观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管理重在宏观调控。调控方向的确定、调控力度的把握,特别是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对宏观经济状况和社情民意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从微观上讲,包括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大量市场信息,也来自统计部门。因此,经济越发达,市场越健全,统计工作就越重要。

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需要掌握统计。领导干部要利用好统计这个工具,不断增强驾驭大局的能力。特别是主要领导,都要遇到拍板决策之事。千万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拍板,而应该做到情况明,心中有数。包叙定在重庆任市长期间,曾要求领导干部有重点、有选择地记住50个左右的数据。记数不是目的,是科学决策、宏观调控的工作需要。看似静止、枯燥的统计数据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只要稍加分析,就能把握发展趋势,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就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统计工作是非常熟悉的,对统计成果的应用是非常有水平的,正是由于他们有水平,才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月统计数据出来之后,政隆区长就会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的全面分析,找出经济运行中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温度计”,是宏观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为经济社会发展“号脉”。在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可通过统计先行、中性和后期指标所反映出的现象来考察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统计工作是适应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一是统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成分、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生活、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统计调查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但被调查者心甘情愿地参加统计调查、提供统计数据的比率却在下降。调查对象的合作程度降低,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的难度很大。二是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我国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要逐渐与国际接轨,这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统计入世,它对统计数据和统计制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区委、区政府为了准确把握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对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新兴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等指标会更加关注,也要求对重大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的咨询建议。三是统计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统计数据源于基层,源头数据不准,直接影响汇总指标核算的准确性。近年来,全区统计数据质量已有明显的提高,但统计数据失真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街道、乡镇、企业统计队伍力量薄弱,人员不稳定,统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有些乡镇、街道上报统计资料时靠拍脑袋,做数字游戏,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全区经济工作服务

统计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跟上和掌握区级领导的思路和脉搏,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提供有理有据的分析建议。

(一)提高数据质量,辅助科学决策

一是把握准确性。准确是统计的生命,统计工作的关键就是不搞假数,要反对虚报,也要反对漏报瞒报。统计数据只有真实可靠,才能正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帮助领导把握大局。因此,统计部门一定要在数据准确性上多下功夫,必须真实、无误地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数据资料。二是增强时效性。各行各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都有一定的时限,及时提供统计数据就是为了避免工作被动。目前,月度主要经济数据大部分都要到10日以后才能出来,还是慢了一些。统计部门对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及重要分析资料,必须及时提供给领导参阅。三是注重全面性。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综合信息部门,要根据万州经济发展和区委、区府工作需要研究指标体系,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统计体系,不能过分依赖统计制度上的几个指标,要多研究掌握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所涉及的指标。要创新统计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和工作需要,应用统计学原理,结合万州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分析。如果只依据自己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不对周边环境、周边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就会对决策造成一些误导。要加强对全国、全市、周边区县、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的跟踪,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比较,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四是提高科学性。统计对象的内容变化了,统计工作也要作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混合多元所有制,究竟统计为外资,还是统计为国有经济,或者统计为其他的类型,目前各方面有不同的意见。统计部门就应当在这方面探索科学的方法。同时,要进一步规范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及统计管理制度,确保统计数出有据。

(二)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监控和分析

统计部门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决策咨询部门,虽然不行使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但要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警监测,撰写一批有份量的分析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发挥好统计部门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要重点监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等状况,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一些重大事件,及时提供监测预警分析论证报告。统计部门不能作为一个只出数据、报表的部门,要主动参与全区各项工作,在服务和监督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三)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统计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如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等等,开展深入的专题调研,及时捕捉新情况、新信息,形成调研成果。要树立“精品”意识,结合我区实际,加强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力争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统计分析精品,为领导提供有深度、有份量的对策建议。要调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表现特点和根源,找出其中的规律,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号脉”,并开出“药方”。

(四)加强统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统计部门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与重庆市、周边区县及沿江城市统计系统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不断提高我区的统计工作水平。要多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以尽快建立起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多请重庆市及发达地区统计系统的领导、专家来讲授统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以提高全区统计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让万州的统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区统计局要加强与市统计局的工作衔接,主动寻求市局的帮助和支持,根本改变不请不到、不问不答的状况,改变目前只有线上往来、没有见面商谈的工作局面。

(五)加强统计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统计部门在不违反《统计法》等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在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应积极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任何一个企业、外来投资者、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迫切需要了解统计数据,比如外来投资者,统计数据可以帮助他们决定是要在万州投资,投资后如何发展。今后,凡是应该向社会公开的统计数据,都要向社会公开,为需求者服务;政府应该无偿提供的,要通过党政网和正在拟建的统计网向社会;其余的,也可根据需求采取有偿形式提供服务。

三、加大统计法的宣传执法力度

统计法制建设虽已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一些单位和部门为追名逐利,往往置《统计法》和党纪政纪于不顾,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统计法》的宣传必须进一步加强,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要特别强调的是,统计工作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是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不是为个人仕途服务的。

一要加强统计普法教育。要把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四五”普法内容,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强化依法统计意识。二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对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对典型案例要向社会公开曝光。建立健全统计监督检查制度,对各开发区、各部门、各乡镇的统计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滥用统计数据、调整统计规则等行为,一定要坚决抵制。对违反统计法的,造成恶劣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加强统计调查管理,确保数出一门。统计部门是统计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区统计工作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组织的统计调查要与统计部门协商,按统计部门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数据都必须以同级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凡是各部门向公众公布的数据以及各类经济指标考核数据,应经统计部门的审核认可。

四、提高统计队伍素质,加强统计组织建设

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批精通统计科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要在学中干、干中学,将系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做到“勤学、守法、报真数”。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留住人才,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统计人才。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学习、作风正、守纪律、能战斗、保廉洁、做表率”和“会指标、会调查、会管理、会执法、会微机、会算数、会分析、会服务”的“八要八会”统计工作队伍,为区委、区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例4

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推动大发展,全面奔小康,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宏伟目标,全区各行各业正在为之努力奋斗。作为准确反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工作,责任十分重大。统计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搞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向党委和政府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建议,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需要重视统计分析。从宏观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管理重在宏观调控。调控方向的确定、调控力度的把握,特别是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对宏观经济状况和社情民意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从微观上讲,包括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大量市场信息,也来自统计部门。因此,经济越发达,市场越健全,统计工作就越重要。

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需要掌握统计。领导干部要利用好统计这个工具,不断增强驾驭大局的能力。特别是主要领导,都要遇到拍板决策之事。千万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拍板,而应该做到情况明,心中有数。包叙定在重庆任市长期间,曾要求领导干部有重点、有选择地记住50个左右的数据。记数不是目的,是科学决策、宏观调控的工作需要。看似静止、枯燥的统计数据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只要稍加分析,就能把握发展趋势,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就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统计工作是非常熟悉的,对统计成果的应用是非常有水平的,正是由于他们有水平,才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月统计数据出来之后,政隆区长就会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的全面分析,找出经济运行中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温度计”,是宏观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为经济社会发展“号脉”。在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可通过统计先行、中性和后期指标所反映出的现象来考察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统计工作是适应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一是统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成分、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生活、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统计调查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但被调查者心甘情愿地参加统计调查、提供统计数据的比率却在下降。调查对象的合作程度降低,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的难度很大。二是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我国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要逐渐与国际接轨,这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统计入世,它对统计数据和统计制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区委、区政府为了准确把握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对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新兴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等指标会更加关注,也要求对重大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的咨询建议。三是统计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统计数据源于基层,源头数据不准,直接影响汇总指标核算的准确性。近年来,全区统计数据质量已有明显的提高,但统计数据失真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街道、乡镇、企业统计队伍力量薄弱,人员不稳定,统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有些乡镇、街道上报统计资料时靠拍脑袋,做数字游戏,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全区经济工作服务

统计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跟上和掌握区级领导的思路和脉搏,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提供有理有据的分析建议。

(一)提高数据质量,辅助科学决策

一是把握准确性。准确是统计的生命,统计工作的关键就是不搞假数,要反对虚报,也要反对漏报瞒报。统计数据只有真实可靠,才能正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帮助领导把握大局。因此,统计部门一定要在数据准确性上多下功夫,必须真实、无误地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数据资料。二是增强时效性。各行各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都有一定的时限,及时提供统计数据就是为了避免工作被动。目前,月度主要经济数据大部分都要到10日以后才能出来,还是慢了一些。统计部门对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及重要分析资料,必须及时提供给领导参阅。三是注重全面性。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综合信息部门,要根据万州经济发展和区委、区府工作需要研究指标体系,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统计体系,不能过分依赖统计制度上的几个指标,要多研究掌握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所涉及的指标。要创新统计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和工作需要,应用统计学原理,结合万州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分析。如果只依据自己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不对周边环境、周边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就会对决策造成一些误导。要加强对全国、全市、周边区县、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的跟踪,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比较,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四是提高科学性。统计对象的内容变化了,统计工作也要作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混合多元所有制,究竟统计为外资,还是统计为国有经济,或者统计为其他的类型,目前各方面有不同的意见。统计部门就应当在这方面探索科学的方法。同时,要进一步规范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及统计管理制度,确保统计数出有据。

(二)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监控和分析

统计部门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决策咨询部门,虽然不行使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但要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警监测,撰写一批有份量的分析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发挥好统计部门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要重点监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等状况,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一些重大事件,及时提供监测预警分析论证报告。统计部门不能作为一个只出数据、报表的部门,要主动参与全区各项工作,在服务和监督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三)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统计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如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等等,开展深入的专题调研,及时捕捉新情况、新信息,形成调研成果。要树立“精品”意识,结合我区实际,加强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力争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统计分析精品,为领导提供有深度、有份量的对策建议。要调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表现特点和根源,找出其中的规律,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号脉”,并开出“药方”。

(四)加强统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统计部门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与重庆市、周边区县及沿江城市统计系统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不断提高我区的统计工作水平。要多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以尽快建立起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多请重庆市及发达地区统计系统的领导、专家来讲授统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以提高全区统计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让万州的统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区统计局要加强与市统计局的工作衔接,主动寻求市局的帮助和支持,根本改变不请不到、不问不答的状况,改变目前只有线上往来、没有见面商谈的工作局面。

(五)加强统计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统计部门在不违反《统计法》等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在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应积极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任何一个企业、外来投资者、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迫切需要了解统计数据,比如外来投资者,统计数据可以帮助他们决定是要在万州投资,投资后如何发展。今后,凡是应该向社会公开的统计数据,都要向社会公开,为需求者服务;政府应该无偿提供的,要通过党政网和正在拟建的统计网向社会;其余的,也可根据需求采取有偿形式提供服务。

三、加大统计法的宣传执法力度

统计法制建设虽已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一些单位和部门为追名逐利,往往置《统计法》和党纪政纪于不顾,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统计法》的宣传必须进一步加强,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要特别强调的是,统计工作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是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不是为个人仕途服务的。

一要加强统计普法教育。要把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四五”普法内容,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强化依法统计意识。二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对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对典型案例要向社会公开曝光。建立健全统计监督检查制度,对各开发区、各部门、各乡镇的统计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滥用统计数据、调整统计规则等行为,一定要坚决抵制。对违反统计法的,造成恶劣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加强统计调查管理,确保数出一门。统计部门是统计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区统计工作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组织的统计调查要与统计部门协商,按统计部门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数据都必须以同级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凡是各部门向公众公布的数据以及各类经济指标考核数据,应经统计部门的审核认可。

四、提高统计队伍素质,加强统计组织建设

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批精通统计科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要在学中干、干中学,将系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做到“勤学、守法、报真数”。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留住人才,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统计人才。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学习、作风正、守纪律、能战斗、保廉洁、做表率”和“会指标、会调查、会管理、会执法、会微机、会算数、会分析、会服务”的“八要八会”统计工作队伍,为区委、区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例5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需要重视统计分析。从宏观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管理重在宏观调控。调控方向的确定、调控力度的把握,特别是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对宏观经济状况和社情民意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从微观上讲,包括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大量市场信息,也来自统计部门。因此,经济越发达,市场越健全,统计工作就越重要。

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需要掌握统计。领导干部要利用好统计这个工具,不断增强驾驭大局的能力。特别是主要领导,都要遇到拍板决策之事。千万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拍板,而应该做到情况明,心中有数。包叙定在重庆任市长期间,曾要求领导干部有重点、有选择地记住50个左右的数据。记数不是目的,是科学决策、宏观调控的工作需要。看似静止、枯燥的统计数据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只要稍加分析,就能把握发展趋势,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就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统计工作是非常熟悉的,对统计成果的应用是非常有水平的,正是由于他们有水平,才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月统计数据出来之后,政隆区长就会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的全面分析,找出经济运行中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温度计”,是宏观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为经济社会发展“号脉”。在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可通过统计先行、中性和后期指标所反映出的现象来考察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统计工作是适应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一是统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成分、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生活、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统计调查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但被调查者心甘情愿地参加统计调查、提供统计数据的比率却在下降。调查对象的合作程度降低,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的难度很大。二是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我国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要逐渐与国际接轨,这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统计入世,它对统计数据和统计制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区委、区政府为了准确把握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对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新兴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等指标会更加关注,也要求对重大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的咨询建议。三是统计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统计数据源于基层,源头数据不准,直接影响汇总指标核算的准确性。近年来,全区统计数据质量已有明显的提高,但统计数据失真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街道、乡镇、企业统计队伍力量薄弱,人员不稳定,统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有些乡镇、街道上报统计资料时靠拍脑袋,做数字游戏,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全区经济工作服务

统计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跟上和掌握区级领导的思路和脉搏,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提供有理有据的分析建议。

(一)提高数据质量,辅助科学决策

一是把握准确性。准确是统计的生命,统计工作的关键就是不搞假数,要反对虚报,也要反对漏报瞒报。统计数据只有真实可靠,才能正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帮助领导把握大局。因此,统计部门一定要在数据准确性上多下功夫,必须真实、无误地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数据资料。二是增强时效性。各行各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都有一定的时限,及时提供统计数据就是为了避免工作被动。目前,月度主要经济数据大部分都要到10日以后才能出来,还是慢了一些。统计部门对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及重要分析资料,必须及时提供给领导参阅。三是注重全面性。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综合信息部门,要根据万州经济发展和区委、区府工作需要研究指标体系,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统计体系,不能过分依赖统计制度上的几个指标,要多研究掌握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所涉及的指标。要创新统计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和工作需要,应用统计学原理,结合万州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分析。如果只依据自己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不对周边环境、周边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就会对决策造成一些误导。要加强对全国、全市、周边区县、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的跟踪,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比较,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四是提高科学性。统计对象的内容变化了,统计工作也要作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混合多元所有制,究竟统计为外资,还是统计为国有经济,或者统计为其他的类型,目前各方面有不同的意见。统计部门就应当在这方面探索科学的方法。同时,要进一步规范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及统计管理制度,确保统计数出有据。

(二)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监控和分析

统计部门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决策咨询部门,虽然不行使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但要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警监测,撰写一批有份量的分析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发挥好统计部门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要重点监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科 技进步等状况,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一些重大事件,及时提供监测预警分析论证报告。统计部门不能作为一个只出数据、报表的部门,要主动参与全区各项工作,在服务和监督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三)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统计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如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等等,开展深入的专题调研,及时捕捉新情况、新信息,形成调研成果。要树立“精品”意识,结合我区实际,加强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力争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统计分析精品,为领导提供有深度、有份量的对策建议。要调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表现特点和根源,找出其中的规律,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号脉”,并开出“药方”。

(四)加强统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统计部门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与重庆市、周边区县及沿江城市统计系统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不断提高我区的统计工作水平。要多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以尽快建立起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多请重庆市及发达地区统计系统的领导、专家来讲授统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以提高全区统计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让万州的统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区统计局要加强与市统计局的工作衔接,主动寻求市局的帮助和支持,根本改变不请不到、不问不答的状况,改变目前只有线上往来、没有见面商谈的工作局面。

(五)加强统计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统计部门在不违反《统计法》等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在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应积极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任何一个企业、外来投资者、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迫切需要了解统计数据,比如外来投资者,统计数据可以帮助他们决定是要在万州投资,投资后如何发展。今后,凡是应该向社会公开的统计数据,都要向社会公开,为需求者服务;政府应该无偿提供的,要通过党政网和正在拟建的统计网向社会;其余的,也可根据需求采取有偿形式提供服务。

三、加大统计法的宣传执法力度

统计法制建设虽已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一些单位和部门为追名逐利,往往置《统计法》和党纪政纪于不顾,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统计法》的宣传必须进一步加强,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要特别强调的是,统计工作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是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不是为个人仕途服务的。

一要加强统计普法教育。要把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四五”普法内容,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强化依法统计意识。二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对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对典型案例要向社会公开曝光。建立健全统计监督检查制度,对各开发区、各部门、各乡镇的统计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滥用统计数据、调整统计规则等行为,一定要坚决抵制。对违反统计法的,造成恶劣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加强统计调查管理,确保数出一门。统计部门是统计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区统计工作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组织的统计调查要与统计部门协商,按统计部门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数据都必须以同级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凡是各部门向公众公布的数据以及各类经济指标考核数据,应经统计部门的审核认可。

四、提高统计队伍素质,加强统计组织建设

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批精通统计科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要在学中干、干中学,将系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做到“勤学、守法、报真数”。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留住人才,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统计人才。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学习、作风正、守纪律、能战斗、保廉洁、做表率”和“会指标、会调查、会管理、会执法、会微机、会算数、会分析、会服务”的“八要八会”统计工作队伍,为区委、区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例6

摘 要: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除了依靠技术的进步,丰富的资源等等外,还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本。本文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的人力资本进行评价,解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指标体系

一、 引言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除了依靠技术的进步,丰富的资源等等外,还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是非物力资本,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生产的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并可以带来剩余价值。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势必需要丰富人力资本辅助其经济的发展。准确的衡量其人力资本水平,为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有重要意义。

二、人力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对人力资本水平的计量,由于方法不同,相应的计量结果就有较大的差异。在参考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从健康水平、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储备水平四个方面来衡量人力资本发展水平,据此构建了人力资本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在健康水平中设置5个三级指标,分别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教育水平中设置4个三级指标,分别为:万人中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占总人口比重、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国民平均受教育年数;技能水平中设置6个三级指标,分别为: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数、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万人中科技人员数、万人拥有R&D项目数、社会劳动生产率;储备水平中设置4个三级指标,分别为: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人均交通通信支出。

三、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水平评价

为了综合分析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水平,由于部分指标数据的不全,我们从中选取1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我们分析比较中原经济区各地人力资本水平,对数据进行Bartlett’s球形检验,SPSS输出的相关计算结果表明,KMO值为0.641, Bartlett 's 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430.930,p值近似为0.000, 拒绝原假设, 即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因此,检验表明适合采用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由此可以计算各因子的得分,然后利用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计算综合得分, 计算结果见下表: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郑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力资本水平远远高出其他地区,综合得分为7.9393,也是唯一一个得分超过7的地区;其次是周口、信阳、安徽六市;商丘、河北两市、驻马店和南阳综合得分最低;从各因子看,郑州第三因子得分最高,和其综合实力相匹配,而反映综合水平的第一因子得分反而落后于三门峡和鹤壁地区,这也指明了今后郑州人力资本发展方向;整体看来,洛阳人力资本综合因子得分名列前茅,和该地区人力资本积累较好的现实相吻合,济源作为河南省新兴城市,第一综合因子得分最低反映了其基础的薄弱,同时,第二因子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则反映了新兴城市的后发优势;综合来看,中原经济区各地市人力资本的发展水平是不均等的,既存在优势也有劣势,在以后的发展中要趋利避害,加大投入水平,全面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可以大致把中原经济区各地市人力资本水平分成三个类型,如下表: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水平不容乐观。在中原经济区内部,各地市直接人力资本水平存在差异,这表现了中原经济区内人力资本发展的不平衡。

四、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水平的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必然会带动经济增长。但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各地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速度。

几点建议:通过加大医疗保健和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础人力资本和知识人力资本水平;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发展机制,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快不发达地区体制改革的步伐,为这些地区深层次人力资本开发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乔晗.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就业效应研究:一个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3)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例7

一、文献回顾

一般情况下,在地区经济结构有明显差距的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其政策效果必然在各地区产生较大的差异,这就是货币政策的差别效应。国外研究货币政策差别效应的相关文献比较丰富,货币学派的 Beare[1]利用简约式模型对加拿大平原地区的三个省份进行分析,指出各地区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差异能够解释货币对不同区域造成的不同影响;新古典凯恩斯学派的 Fishkind[2]利用大型区域宏观模型分析,证实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印第安纳州经济的影响与对全美的影响相比存在差异,认为这主要是由印第安纳州的相对经济结构造成的;Rochoff[3]等人对区域利率差异和区域信贷可得性差异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存在的成本和风险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Karras[4]等人对欧洲国家货币政策不对称效应进行了研究;Carlino和 Defina[5]等人通过国家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来鉴

收稿日期:2008-09-01

作者简介:李善燊(1980-),陕西省平利县人,国际商务师,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何炼成(1928-),湖南省浏阳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别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指出经济结构的地区差异导致货币政策出现区域非对称效应。截至目前,国外已发展起来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

相对来说,国内关于货币政策差异性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多采用描述性研究、一般回归、因果分析等方法的居多。如张志军[6]等国内学者,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并一致认为应该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特别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尝试采用国际流行的VAR,SVAR等计量模型来研究,如李成[7]、周好文[8]、丁文莉[9]、张晶[10]、杨开忠[11]等,但他们只局限于研究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行政区域或者东、中、西地理区域间的差别效应研究。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用向量自回归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研究我国统一货币政策的城乡差别效应。本文分三部分论述,首先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统一货

币政策对城乡经济影响的差异化存在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然后分析产生差异性效果的原因,最后提出消除这种差异性后果的建议。

二、差异性影响的计量模型分析

1980年,西姆斯(Sims)针对大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存在的不足,首次提出了非约束性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这种模型以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出现,系统内每个方程右边的变量是相同的,包括了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然后通过模型中所有内生当期变量对它们的若干滞后值进行回归,进而估计出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一个 VAR( p) 模型的数学形式是[12]:

yt=Atyt-1+…+Apyt-p+Bxt+εt

这里yt是一个 k维的内生变量, xt是一个d维的外生变量。A1, …,Ap和 B 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 εt是扰动向量,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即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本文基于VAR模型计量分析步骤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例8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20-03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生活状态的体验,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事物的影响。[1]一般认为,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前者主要指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后者主要指个体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2]。其中,气候资源是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的第一因素[3]。我国南部地区分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其经济、文化等环境特征存在很大差异[4-5]。笔者对南部沿海区(广东、江苏)、南中部区(湖北)和西南区(贵州)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提高南部地区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南方地区的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4]进行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最后抽取广州、江苏、湖北和贵州4个省7~18岁中小学生共6 708名,其中城市学生3 289名,农村学生3 419名;男生3 351名,女生3 357名。各抽样地区样本见表1。

1.2 方法 采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编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6]的“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问卷”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共包括49个题目,分为13个维度,依次为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躯体感觉、负性情绪、作业态度、生活便利性、活动的机会性、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满意度、其他。前5个维度组成社会心理功能领域,中间3个维度组成生理心理健康领域,后3个组成生活环境领域,生活质量满意度组成生活满意度领域[6]。

测试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负责组织,根据统一的培训教材对课题协作组人员进行严格培训,考查合格后正式开展工作。调查时采用统一问卷统一指导语和评分标准。量表由学生自己填写。

2 结果

2.1 南部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南部3个地区的中小学生自我满意度、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13个维度和社会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显示,除躯体感受、同伴关系、负性情绪、其他、生理心理健康领域、生活环境领域南部沿海区和西南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部沿海区和南中部区自我概念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2.2 南方城市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南部3个地区的城市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自我概念维度南部沿海区与南中部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负性情绪、生活便利性和其他3个维度南部沿海区和西南区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维度和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

2.3 南方农村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各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两比较显示,南部沿海区与西南区学生自我满意度、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运动能力、作业态度和其他6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满意度领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中部区与西南区则在躯体感受、同伴关系和作业态度3个维度及生理心理健康领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部沿海区与南中部区作业能力与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3个地区的两两比较均在负性情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4。

3 讨论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例9

引言

城市化系统和经济系统是社会经济巨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彼此联系,交互促进。一方面,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城市化如果速度太快或太慢,超出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或滞后于经济发展,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协调性来度量。协调发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内在性的发展,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发展,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基础上的综合发展。学者们对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较普遍的探讨。如国外比较著名的是钱-赛模型,揭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变动的一般趋势。王成璋等(2007)对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杨静等(201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评价,李正等(2010)采用主成分-典型相关法解析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机理,桑秋等(2008)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沈阳市人口、经济、空间与环境的协调度进行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在学界得到普遍认同,但对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却存在严重的分歧,主要有3种不同的观点:城市化严重滞后论;基本协调论;超城市化论。本文基于空间视角和时间维度,采用熵变方程建模,探讨西部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西部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构建及结果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动态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反应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为表1,共10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设置各指标层的权重。选择的样本数据为西部12个省(市),样本时间范围为1999年至2011年,共1560个样本数据。所有样本来源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文中和分别表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西部12个不同省(市)分别用NM(内蒙古)、GX(广西)、CQ(重庆)、SC(四川)、GZ(贵州)、YN(云南)、XZ()、SX(陕西)、GS(甘肃)、QH(青海)、NX(宁夏)、XJ(新疆)标识。分析软件为EViews6.0。

(二)计算方法及结果

由于指标的原始数据量纲不同,为能进行比较,在建模之前采用中心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

(1)

(2)

式中,xi′,yj′分别为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原始指标的标准化值,xi、δi分别为人口城市化指标的均值及标准差,yj、δj为经济发展指标的均值及标准差,其计算公式为:

(3)

(4)

U1(t)、U2(t)分别代表第t年度的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

(三)西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趋势分析

自1999年到2011年,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交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1999年到2002年,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城市化进程,即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2003到2008年,西部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09年至2011年,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城市化水平提升。这一分析结果与钱纳里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一般趋势相吻合,即在人口城市化之初,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工业化通过调整生产的供给结构来满足并适应城市化引起的各种需求,即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受工业化初始推动的城市化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升,体现为城市化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见图1)。

西部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分析

(一) 协调度模型的建立—熵变方程

本文采用物理学中熵理论构建协调度模型,对任一体系,熵变的表达式为:

(5)

其中,dS表示系统的总熵变,di S是系统的内熵,di S >0,de S是外熵,其值可正可负可为零,系统的总熵变取决于外熵变与内熵变竞争的结果。dS>0,是正熵,意味着系统向混乱无序的方向发展,是退化的标志,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发展不协调;dS

(二)西部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西部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如表2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图2、图3,可看出西部区域协调度具有空间不平衡性和动态波动性。一是从空间分布上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呈带状分布。2000年,基本协调和协调发展区域从西北到东南,自上而下,形成中间带状区域,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川、贵州、广西;不协调发展区域分布在带状区域的两侧,包括西部新疆,西南地区云南,东北地区的内蒙、陕西、重庆。二是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具有动态波动性。2000-2006年,、内蒙古、云南、重庆四个地区由不协调发展变为协调,宁夏和广西两个地区由协调发展区域变为不协调发展区域。

结论

从西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二者之间交互作用,共同促进。1999至2002年,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2003年至2008,城市化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2009年后,经济发展以快于城市化水平的速度提升。

西部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具有空间的不平衡性和动态波动性。2000年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呈现带状分布,自西北向东南为协调发展区域,不协调区域分布在其两翼。随着时间的推移,协调度呈现不稳定性,协调发展区域和不协调发展区域发生动态变化,但呈现面状分布的良好势头,城市化系统和经济增长系统协调发展共同推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系统有序向前发展。

1.钱纳里·霍利斯、赛尔昆·莫尔赛斯著,李小青译,发展的格局:1950-1970[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2.王成璋,张效莉.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测度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6)

3.杨静,孙文生.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11)

4.李正,武友德,蒋梅英.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分析及对策-以云南省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5)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例10

一、引言

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关系不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轴心问题,也是研究经济问题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备受人口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关注。人口集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也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只有掌握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人口发展和变动的根本原因: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亦是最基本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掌握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出人口发展和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研究这两者关系的最终目的。

毋庸置疑,研究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始终是相关学者研究的重大问题。郎永清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时间、地点等,但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界也相继深入探讨。陈友华对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的跨期分析发现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由负转正,并增至10%以上。而刘洪银则发现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对经济增长的显性作用不强,但隐性作用影响较大。部分学者对宁夏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马金龙、胡志绚、杨国涛分别从人口流动、城镇化和回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宁夏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微观层面分析入手,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统计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心、西吉、泾源和海原四个回族聚居县人口发展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其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及其成因机制、为回族聚居区人口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路径。

二、回族聚居区人口现状特征

(一)研究区概况

同心县、西吉县、泾源县、海原县四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区,位于北纬36°40′-38°20′,东经104°50′-107°40′之间。总面积1.581万平方千米,约占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的30.43%,平均人口密度为68.5人/平方公里。宝(鸡)中(卫)铁路、石(嘴山)郝(家集)高速公路、309国道、109国道等交通主干线纵横穿过,交通区位条件比较优越。

本区地区生产总值为656855万元,占全区GDP的4.85%.第一、二、三产业总值依次为193808、150599、312448万元,分别占全区的15.2%、2.3%、5.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平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95.41、34082、4048.33元,比全区依次低1651.66、4030、1242.82元。

(二)人口发展特征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为8666.19万人,回族是继壮族之后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宁夏回族人口为219.09万人,占宁夏总人口的34.77%,占宁夏少数民族人口的98.16%。近些年来,宁夏回族聚居区的人口发展明显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1.人口增长速度小幅度下降,但明显高于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宁夏回族人口为219.09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增加了33.61万人,累计增长和年均增长速度分别减少了1.8%和0.03%,比同期汉族人口分别增长了2%和0.33%,比同期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减少了7.5%和0.57%,但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累计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速度。

2.人口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但人口文化结构依然落后。2010年回族聚居区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34.93%,比2000年的28.66%显著提高了6.27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为3.04年。从各种受教育构成来看,目前回族聚居区的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其中小学受教育人口最多,占53.6%,初中占26.7%,高中占6.92%,大学以上受教育程度仅占3.06%,其受教育程度中心主要在集中在中下层。与2010年相比,2000年初中、高中、大专以上的受教育程度分别增长了17.9%、4.03%、2.58%。

三、影响回族聚居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分析

本论文运用SPSS中的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影响回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进行分析。根据2011年宁夏统计年鉴数据,本论文选取了人口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5-64岁人口比重作为人口指标,选取GDP、人均GDP、农业劳动比重三个指标代表经济发展状况的变量,以同心、西吉、泾源、海原四县的有关资料为样本数据,计算出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的相关系数,分析它们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数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计算得出了回族聚居区人口密度、平均家庭用户规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这4个人口变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村居民纯收的入和职工平均工资等四个经济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人口出生率与四个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为正,其中与人均GDP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了0.919,人口出生率越高,其经济与人民生活发展其中人口出生率是4个人口指标中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指标。

(二)人口质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一般文盲率与四个主要经济指标存在负相关关系表,一般文盲率越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越高。

(三)人口从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与四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中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80,在业人口中第二产业人员比重越高,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越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越高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却越低。

(四)人口流动和人口城镇化对县域发展的影响

从表4以看出,城镇人口比重其他三个经济指标与其的相关性都比较显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口比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9、0.660、0.33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外出人口比重的相关性较为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0.691、0.507,其中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存在负相关性。

四、影响回族聚居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影响回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为出生率、一般文盲率和二产人员比重,而人口流动和人口城镇化对其影响较为小。针对以上影响回族聚居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进行分析,其原因如下。

(一)少数民族享受生育照顾政策

回族聚居区的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9.47‰,人口死亡率为5.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96‰,明显高于总人口自然增长率11.04‰的水平。显然高自然增长率是宁夏回族人口比重增长的主要原因。其成因主要是少数民族可享受生育照顾政策,其城镇地区的少数民族家庭可以生育二胎,这些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回族人口的比重有所增加。

(二)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和文化产业结构比较落后

由于高学历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过低,造成了回族聚居区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和人口文化构成不够合理,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宁夏回族聚居区人口文化教育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一是贫困的强烈影响,二是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三)人口从业结构不合理

回族聚居区第一、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回族人口比重分别为52.65%和27.43%,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9.92%。该区的回族人口的一般就业率为53.24%,汉族为56.04%,与汉族在业率相差不多。但是回族聚居区的人口保持着传统落后的农作方式,使得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不能和资金、技术相结合,而是聚集在第一产业中,使得第二、三产业人口比例过低,这种传统的人口结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很难从整体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重视并改善回族人口从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促进回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人口对策

(一)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努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发大力宣传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女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减少农村女童的辍学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均等,加强对回族聚居区教育投资力度,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努力做好宣传工作,从外部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的就业率是脱贫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手段。

(二)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

从回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积极措施调整和优化人口从业结构,促使劳动资源趋于合理。加大第二、三产业的从业力度,将过多集中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发展一些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乡镇企业等。提高劳动人口的就业率和劳动者的素质。

除此之外,结合宁夏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民族文化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加大对回族聚居区的经济扶持力度,积极主动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也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走出一条适合回族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仲常,章祥.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相关性研究—基于人口发展方程的构造[J].西北人口,2008(5).

2.郎永清.人口效应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7(4).

3.陈友华,吴凯.年老型社会与人口红利并存:矛盾极其根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5).

4.刘洪银.我国人力资本配置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8(3).

5.马金龙,李莉.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6(2).

6.杨国涛,谭晶荣.回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9).

7.车士义,郭琳.2007年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人口与发展,2008(14).

8.李禄胜.宁夏人口与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人口,2009(5).

9.梁西霞,朱志玲.宁夏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10(12).

10.胡志绚.城镇化与宁夏人口协调发展政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0(20).

11.柏建华.西北地区川回汉人口民族经济行为取向比较分析[J].西北人口,2007(2).

12.车士义,郭琳.2008年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13.刘小鹏,王亚娟.宁夏人口地理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