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0 21:11:09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例1

1.较全面系统在掌握了与所从事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电工原理、计算机原理等与电力工作有关的基础知识,企业管理、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与企业管理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较系统地掌握了所从事专业的专业知识。如电力系统分析、供用电网络规划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绩效考评、奖酬制度的设计、员工的培训与发展等专业知识。

3.熟悉并能正确运用与自己所从事专业有关的现行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如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管理条例、继电保护检验规程、城市电力网规划与设计导则、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办法、供电营业规则等电力工作有关的规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民法通则、保险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

二、工作能力成绩方面。

(一)生产运行工作方面

1.能独立进行变电所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设计、安装调试、检验工作。在任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检验工作期间,能按技术标准完成所辖110kv变电站和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年度检验工作,保证了检验质量和施工工艺,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为100%,从未发生误动或拒动现象。参加了新建35kv东林变电站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设计。

2.按规定进行理论线损计算,每月进行分压、分区、分线线损统计与分析,编制了《xxx生产技术指标管理考核办法》和《xxx线损考核实施细则》,并适时进行修订,对照理论线损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线损的原因,提出降损的措施,并督促检查措施落实情况。按时完成供电可靠率与电压合格率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适时投切电容器、合理安排检修、业扩等工作,贯彻“应修必修,修必修好”方针,减少临修,尽力避免返修,提高了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井研电网线损率从1997年14%降至XX年的11.96%,于1997年荣获四川省电力工业局节能工作先进个人。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例2

贵州铝厂工贸实业总公司 龚凤凌

本人1995年从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贵州铝厂第三电解铝厂人事科工作,从事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及劳动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的工作,1998年被厂部聘任为助理经济师;1999年3月调入贵铝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工作至今,除继续负责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外,还主要从事劳动工资方面的管理,并参与了公司2003年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试行工作。现将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 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贵州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 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例3

贵州铝厂工贸实业总公司 龚凤凌

本人1995年从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贵州铝厂第三电解铝厂人事科工作,从事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及劳动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的工作,1998年被厂部聘任为助理经济师;1999年3月调入贵铝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工作至今,除继续负责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外,还主要从事劳动工资方面的管理,并参与了公司2003年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试行工作。现将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 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贵州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 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例4

(一)技术改造投资理性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年,广东省全社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97.6亿元,同比增长6.3%,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比*年下降14.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3483.7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659.1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同比下降9.4个百分点。

*年,我省在保持固定资产适度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着力于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依靠内涵式技术改造投资带动工业商贸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从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技术改造投资结构看:

1、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9%)保持两位数增长,投资比重上升;

2、五成以上(56.8%)工业投资和近七成(67.9%)技术改造投资集中在九大产业,且产业投资指向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对加快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近七成固定资产投资(71.9%)和技术改造投资(72.2%)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北山区和粤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显著加快,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4、高耗能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42.3%),对促进我省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5、内源性经济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内外源比例76.9∶23.1)和技术改造投资(内外源比例69.5∶30.5)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内源经济首位,占内源经济投资的半壁江山(51.7%),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总体来看,*年广东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速度双双出现大幅度减缓,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和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平缓,不利于我省工业适度重型化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先进省市相比,近年来,广东工业投资总量、增长速度和占全社会固定资投资的比重均处于偏低水平,但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且广东工业经济增长未出现大的波动,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也反映了我省着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由此可以认为,广东工业投资增长仍处于合理范围内。

(二)进一步完善技术改造投资备案、核准制度,优化投资环境。

落实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政策,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执行国家和省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年,全省共办理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核准39个,项目投资总额24.0亿元;备案2200个,项目投资总额503.2亿元。为进一步完善广东省网上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信息系统,增强项目备案工作便民、高效作用,*年9月,我委启动了备案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同时,为改善基层经贸部门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工作的设备条件,对我省76个山区和东西两翼市、县的经贸局配备了备案工作专用电脑和打印机。就备案信息系统二期操作对市、县二级技术改造备案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促进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例5

第三条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坚持“突出特色、强化功能、提高质量、繁荣经济”的方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科技依托,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从总体上提升专业镇的产业技术水平。

第四条市科技局负责对全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各县(区)科技局归口管理本县(区)的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专业镇府负责制定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

第五条申请条件及要求:

1、领导重视。镇领导班子对技术创新认识到位,把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纳入到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并作为镇的重要工作来抓。

2、基础条件。在市内具有明显的产业发展特色和较大的规模,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亿元以上,其色产业产值占20%以上。

3、目标明确。试点镇应有长远发展规划和技术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结合镇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技术中介服务和培训机构,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培训,新技术和优良新品种的普及率和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使农民增产增收,从而提高镇的经济实力。

第六条申报程序。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以“自愿申请、专家论证、择优遴选”为原则。由镇政府填写《*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申报书》,并附镇经济发展规划、上年度工作总结等材料,一式三份及附软盘,经县(区)科技局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市科技局。

第七条审核程序。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申请镇的条件进行评审,由市科技局根据评审意见审定后,将符合条件的镇授予“*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称号并挂牌。

第八条合同管理。市科技局批准的“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由市科技局(甲方)与镇政府(乙方)、县(区)科技局(丙方)签订试点项目合同。市科技局定期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

第九条扶持措施。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经费投入以镇和镇内企业投入为主;市政府给予3万元的经费资助,并视财力状况逐年有所增加;县(区)应按不少于1:1的比例安排一定的经费支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并优先推荐试点镇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经费支持。

第十条项目管理。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分阶段实施,可分为调研分析、制定规划、实施、验收四个阶段。时间为3~5年。

县(区)科技局负责对试点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例6

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人民银行中占比较高,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升基层人民银行的履职效能,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我支行为例,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12月31日, 大余支行共有在职职工31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83.87%。

从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看,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6.92%;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3.07%;未取得专业技术资格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9.23%。

从专业技术系列分布看,经济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1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3.84%;会计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07%;政工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07%。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及产生原因

(一)在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分布方面

存在的不足: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分布不够合理。我支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系列,7人中达到6人,占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5.7%;而会计系列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仅1人,明显偏少。2000年以来,我支行通过考试获得经济师资格的人员5人,而仅有1人通过考试获得会计师资格,由于政工系列未开考,2000年以后通过分行评审有1人获得政工师资格。

产生原因:在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获得方面,经济师的考试通过率要远远高于会计师、工程师。而在目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各岗位对于聘任何种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取得经济师资格、会计师资格、工程师资格在聘任上没有区别,这就使得大部分职工在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上更多地选择了经济系列,由此造成了各中级专业技术系列人员分布的失衡。

(二)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

存在不足: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供求失衡。按照支行中级职称的聘任上限,大部分支行可聘中级职称职数已不能满足需求。随着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数的快速增加,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供小于求的矛盾在今后将会越来越突出。

产生原因:目前职工的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尤其是经济师资格)变得相对较为容易,因此,通过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来提高工资待遇就成为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首选。同时,由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比例的限制,使得在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

三、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改进培养机制,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一是要结合多能型员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二是要通过给调研课题等多种方式,促进专业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三是要鼓励优秀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称职外语和计算机模块考试。鼓励他们撰写高质量的专业论文,并积极向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投稿,为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创造条件。改变目前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缺失的现状。

(二)强化和完善用人机制。一是努力寻找支行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结合点,把专业技术人才放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岗位进行锻炼,有计划地开展多岗位锻炼,激发工作潜能。要坚持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在使用过程中多给工作,多压担子,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二是严格用人条件,注重“德”的培养,要有用人的大环境,让专业技术人员知道职位来之不易,是综合能力和知识的堆砌,牢固树立关心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就是关系中支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宣传力度,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形象。通过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埋头苦干、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宣传,从而推动支行又好又快发展。

(三)政策引导,制度的安排应与工作发展需要及其目标相一致。适当提高基层央行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比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人人成才。

(四)激励促进,加强职称评聘考核管理。大力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在专业技术的评聘方面注重实践能力,实行培养、激励、监督并重;在干部选拔使用上加大向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力度,进一步增加干部考取专业技术资格的紧迫感,促进干部成长成才。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例7

高职教育应该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相应的,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则应该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如何有效和区域经济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十二五”时期淮安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1.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产业加快发展,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纺织、机械、轻工和建材等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地位得到巩固;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重点扶持,产业比重显著提高。

(2)产业发展规模显著提升。突出项目建设,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通过实施“航母”项目工程,“三百”项目工程,“551”产业提升工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愈发明显。培育了一批能集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旗舰”企业,建立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

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1)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快速发展,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工程稳步推进,突出发展旅游业。精心打造“运河之都、伟人故里、美食之乡、生态家园”旅游品牌;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金融业集聚规模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淮安正逐步建成承南起北、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科技和商务服务业。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开始涌现。部分会计、税务、咨询等商务服务业企业实现综合化、规模化发展。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核心集聚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淮海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正逐渐成为苏北地区最具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化商业中心;特色集聚区规模日益壮大。淮安国际商城、淮安火车站综合大市场、淮通物流园、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逐步发展成为一级物流市场集群和物流服务中心。

3.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1)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着力培育农业优势产业,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稻米、蔬菜、生猪、家禽和水产五个百亿元级的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扎实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

(2)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稻米、小麦等产业深加工领域和生猪、蔬菜等加工总量上获得突破,切实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接近1.2∶1。提升产业化合作经营层次,提高合作组织规范化运作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批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农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85%。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形成,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府职能机构监督、市场中介服务和生产经营主体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二、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

1.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特点

一方面,“十二五”时期淮安面临着人才等生产要素被长三角发达地区吸引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人才和技术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通过对2012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淮安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报告的分析,可以发现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1)二、三产业继续保持用工主体地位,用人平均需求约占总需求的99.2%。其中第二产业平均用人需求约占71.3%;第三产业用人平均需求稳步上升,接近总需求的28%。

(2)制造业用人平均需求约占总需求的66.7%,继续成为用人需求最多的行业,表明淮安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工业拉动就业的作用十分显著。

(3)其他教学人员,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成为最缺人的三大职业,求人倍率都高于2.0,意味着1个求职者有2个以上的岗位虚位以待;保管人员、秘书、打字员、财会人员、物业管理最不缺人,求人倍率都低于0.4。

(4)近9成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硕士学历的求人倍率达到了2.23;近一半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初、中级技能或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伴随着淮安工业化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这一比重还将进一步加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了2.41和4.03。

2.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应该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1]“十二五”时期淮安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钢产业、以计算机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耗氯氢类盐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环保服务等产业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具有环保特色的棉纺织、印染面料、化纤、针织纺织和服装业、石油机械、农业机械、专用汽车、船用机械等整机产品和轴承、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基础部件制造业、轻工业和建材业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商贸服务、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科技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依旧是人才需求最为集中的行业。

随着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尤其是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精神系统类、消化类新药研发业,核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新能源、金属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人才需求的突出增长点;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平板显示和LED等特色产业成为人才需求的潜在增长点。

驻淮各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三、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分析

1.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淮安地区现有高职院校五所,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三所高职院校进行契合度分析。其中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是部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这三所高职院校2012年招生计划为计算数据源,按照教育部2004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进行分类统计汇总,三所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专业设置覆盖指导性专业目录所有19个专业大类中的15个,覆盖率为78.95%;78个二级专业类中的29个,覆盖率为37.2%;开设专业91个,覆盖率为17.3%。其中财经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旅游大类、轻纺食品大类等六大类开设专业数占总开设专业数的80.2%,招生计划数占到三所高职院校总计划数的89.76%。[2,3]

2.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分析

从三所驻淮高职院校开设的全部专业来看,总体上驻淮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已经开始注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趋势和用人需求对接。围绕淮安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三所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食品营养与检测、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围绕淮安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部分院校也及时进行了专业调整,开设了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光伏发电)等专业;围绕淮安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三所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物流技术、金融保险等专业。然而,从表2所列三所驻淮高职院校计划招生总数排名前十五位的专业比较中我们也发现,三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1)第一产业对应专业没有进入排名前十五。实际上三所院校开设的所有专业里,第一产业对应专业数仅为一个,专业数与招生计划数占总专业数和总招生计划数的比重明显小于第一产业对区域GDP贡献率(10%以上),且招生计划数远小于区域第一产业人才实际需求数,与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淮安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

(2)第二、三产业对应专业数和招生计划数占总专业数和总计划招生数比重分别为98.9%和99.6%以上,明显大于第二、三产业对区域GDP贡献率,且开设专业数和计划招生数过于集中在财经大类、制造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2.7%和72.7%,而特钢、盐化工等区域主导产业,棉纺织、服装、建材等区域传统产业和淮安市重点培育的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明显偏弱,尤其是上述产业对应的核心专业设置的缺漏,致使三所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体上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点契合度不高。甚至部分二、三产业对应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与区域第二、三产业人才实际需求数呈现两个极端的关系。

(3)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存在高趋同性。在排名前十五的专业里,会计、机电一体化、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等七个专业三所院校都有设置,对应计划招生数占总计划招生数的三成。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六个专业两所院校都有设置,对应计划招生数约占总计划招生数的16.6%。可以说专业设置的高趋同性致使三所高职院校间的不良竞争在所难免。

由此可见,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尚未有效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对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1.发挥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不可或缺。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指导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一方面引导高职院校根据淮安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限制发展产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优先发展区域产业急需的专业,鼓励发展特色专业,并从制度上避免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高趋同性而导致的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和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以及相应的优惠条件,以规范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高职院校加强市场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趋势

驻淮高职院校应加强市场调研,针对自身办学特点,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度超前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通过人才引进、培养、招聘、企业兼职、校际交流,重点扶持建设与特钢产业、以计算机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耗氯氢类盐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和专业,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品牌专业群;构建与石油机械、农业机械、专用汽车、船用机械等整机产品和轴承、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基础部件制造业,轻工业和建材业等传统产业,商贸服务、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科技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形成一批骨干专业;开发与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电子元器件、平板显示和LED等特色产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形成若干特色专业;培育一批与新医药制造、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金属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对接紧密的新兴专业[4,5]。

3.切实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优化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使专业设置能紧密、主动、适度超前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就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随时掌握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最直接信息动态。驻淮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区域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骨干企业的对接工作,通过共建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合作机构,强化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制定章程明确企业职责义务;通过制订有关文件规范合作企业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机构的运行效能;通过建立年会、定期工作例会和项目合作协调制度加强与企业的协调与沟通,及时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趋势,剖析现有专业,论证未来专业建设规划、专业方向课程的岗位适应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等,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切实提高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 王清,顾庆龙,向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 展契合的调查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

育,2011,(2):17-19.

[2] 孙孝花.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性研 究――以郑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14-17.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例8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3年4月7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组织间的竞争也演变成人力资源的竞争,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实施组织战略的前提、保障和主体力量。管理学大师们对此表达了一致的看法,德鲁克认为:未来的工作者大部分将成为知识工作者,组织成败的关键仰赖于既掌握高深专门知识,又能利用资讯科技进步,获取宝贵前沿信息作决策依据者的努力。

 

一、关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概念

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组合概念,是“专业技术”与“人才”的结合。

专业泛指各领域所特有的系统性的专门知识;技术泛指生产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泛指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专业技术”是把专业与技术相结合、相统一的概念,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它还有新的质——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专业技术活动、专业技术事业。

 

关于人才的概念,2003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提出人才概念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三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由此,“专业技术人才”可界定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在为专门领域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专业技术人才在一个国家、地区、组织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战略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要实现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因此,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各个地区、组织的重要任务。现以贵州省为例,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二、贵州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2010年贵州省统计年鉴统计,至2009年,贵州省事业、企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58.82万人。按专业分,工程技术人员6.23万人,农业技术人员2.6万人,卫生技术人员7.45万人,科学研究人员0.15万人,教学人员37.11万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技术职称3.37万人,中级技术职称17.29万人,初级技术职称34.00万人。按学历分,大学本科以上14.95万人,大学专科27.37万人,中专以下16.32万人。

 

从总体上看,贵州省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观初步确立,专业技术人才政策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环境改善,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但贵州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全国还有较大差距,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三、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特点及问题

贵州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较小,整体素质不高,职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结构上的分布不均衡。从人员素质分布看:到2009年,按职业技术职称高、中、低来分,其比例分别为6∶32∶62,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10∶38∶52相比,相差-4∶-6∶10,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急需提高。

 

(二)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域上的分布不均衡。从地区分布看: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越好的区域专业技术人才越多,反之越少。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带在人才方面具有较大的相对优势,而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三)专业技术人才在产业上的分布不均衡。传统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均拥有较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则较少。

(四)专业技术人才在学科上的分布不均衡。从学科分布看,科研机构重点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其次是农业科学,只有很少的科研机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发活动。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按学科分布的情况有所不同,其中第一仍是工程技术领域,第二则是人文社会科学,再次是医学。理工科领域人才占主体,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相对不足。

 

(五)专业技术人才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不完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和使用的行政化尚未完全消除,专业技术人才自由流动和自主就业创业能力较弱。少数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率偏低,专业技术人才价格与专业技术人才价值背离问题还较为普遍。阻碍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六)专业技术人才载体在承载吸纳人才上功能较弱。贵州省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且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长。非公有制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竞争中出于劣势地位。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层次不高,在全国的知名度偏低等,客观上造成了贵州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造成专业技术人才载体承载吸纳人才的功能较弱。

四、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策与措施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例9

2高职教育的职能与发展现状

2.1高职教育的职能

高职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上,针对不同职业岗位,以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术操作和管理经营的高级应用型为培养目标,实施具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级技能内容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并培养企业内部的技术指导者、组织者、推广者和技术带头人。

2.2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德国主要是校企合办高职院校,英国主要采用的是多学科职院模式,日本是推行短期大学,其专业设置灵活,职业针对性很强,学生就业率高,美国采用的是社区学院模式,它们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效果为本国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范围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3榆林高职教育应如何与地方经济结合

3.1以服务榆林地方经济发展为人才培养目标

好多高职院校办学,只顾学校自己的利益,不顾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顾学生能否毕业,不顾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能否合适岗位的需求;只顾学生就业率,不顾学生毕业后待遇好坏;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又的重新选择工作,甚至没有工作。所以榆林高职教育应根据榆林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来构建办学结构。

3.2以职业技能为本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第一,让学生掌握特定岗位的职业技能,毕业后就能上岗;第二,高教是直接为生产服务的,所开设的专业必须是当地经济发展所需求的;第三,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内容要按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来安排;第五,需要通过大量实训课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第二,要求学生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第六,高教强迫切需要校企联办的新办学模式。

3.3以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教学模式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要有大量实训课时,若没有实训操作,技能就不会形成。所以,要解决好在“哪教,怎教”的教学问题,要把社会作为教学的大课堂。大力推行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

3.4以榆林地方经济结构需求设置专业高校开设的专业须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对口,岗位对路,就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就有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因此,榆林高职院校应根据榆林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设置专业,并根据榆林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数量来确定各专业的办学规模。比如: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就应根据榆林产业发展的需要,把煤矿开采、矿山机电、矿山测量、电厂热能与动力、电气自动化、化工设备维修、工业分析与检测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专业发展好,规划好。担负起榆林能源化工行业大发展对人才建设需求的重任,同时也适当发展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会计、学前教育等专业,拓展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3.5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高教的特点就是“工学结合”,企业需要学生掌握哪些技能我们就教哪些技能,就开哪些课程。同时,要合理确定课程难易程度,工作需要多少,我们就教学生多少,够用为度,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胜任工作,为企业提供用得上的技术人才。所以,榆林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根据榆林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安排。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例10

关键词:工业企业 技术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其技术创新活动不仅有利于改善企业自身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对促进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近几年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北京、天津等六省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研究背景

近年来,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已展开了理论研究,并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实证研究。李纪建通过回归分析对各地区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市场化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李纪建,2001)。徐竹青则检验了世界主要国家R&D经费占GNP的比重与人均GNP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我国各省市2000年的R&D经费支出、专利授权量及GDP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徐竹青,2004)。朱学新等学者则利用广义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我国科技投入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朱学新、方健雯、张斌,2007)。西南科技大学的黄智淋等学者以专利授权量数据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变量,对我国各省(市、区)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黄智淋、俞培果,2007)。

虽然现有的很多文献对技术创新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专门针对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却较少见到。由于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主体,因此研究近年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选用方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规定,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指同时满足从业人员30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资产总额则在4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本文考察了近几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由于时间跨度较短,数据量较少,故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样本数不足的问题(谢识予,朱弘鑫,2005)。面板数据是具有不同样本和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它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同时在这些截面上选取不同样本观测值构成样本数据,既能反映某一时期各个个体数据的规律,又能描述每个个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集合了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共同优点。

本文首先选择多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指标,也就是技术创新的变量,以解决技术创新的量化问题。随后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针对六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显示情况考察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从而验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否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并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力度。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对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数量的度量,一般只能选择一些替代性的指标进行衡量。经过比较研究,本文选择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人员数量、专利申请数以及R&D经费投入为技术创新的变量,并将上述三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以GDP增长量度量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99年到2006年间,所有数据均来自各个省、市的统计年鉴。

实证研究

(一)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技术创新带动的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有研究成果表明,技术进步现已成为支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建立,由此可知,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点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我国工业化发展仍在进行中,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因素日益凸显,环境失衡的压力不断增大。通过技术创新,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从而可相对提高自然界的资源供给能力,增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能以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

总之,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技术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日益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焦点问题。技术对区域经济内各要素的渗透,不仅表现为不断改进着的生产工艺过程及生产组织方式,还表现在不断提高的各要素间的整体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技术创新支撑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及建立

为了确定所使用的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和形式,本文使用EVIEWS对样本数据进行了Hausman检验和F检验。经过Hausman检验,在9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随机效应的模型假设,因此适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同时对数据进行了F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数据存在个体影响而无结构变化,并且个体影响可以用模型中的截距项的差别来说明。限于篇幅,这里没有给出具体的检验过程。基于上述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对于本文的研究是合适的,模型的形式如式(1)所示,同时为了减少截面数据的异方差影响,在回归估计中本文进行了跨地区加权处理。

yit=αi+β1ix1it+β2ix2it+β3ix3it+μit(1)

(1)式中yi为各地区GDP的增量,x1、x2、x3分别表示企业科技人员数量、专利申请数以及R&D经费投入三个变量,并且有β1i=β1j,β2i=β2j,β3i=β3j。

(三)回归结果分析

随后笔者采用EVIEWS软件对模型式(1)进行估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回归的结果显示,科技人员数量和R&D经费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正面影响,其中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非常突出,并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研发投入每增长1亿,GDP增长量能增加近6亿。然而专利申请数这一指标显示却并不显著,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去除专利申请数这一变量,重新进行模型的估计,其结果如表2所示。

以1999年为基准,通过将年度虚拟变量D2000-D2006引入到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并考察其显著性,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实证结果解析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回归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分析:

科技人员数量。从表2可以看出,工业企业的科技人员每增加1000人,地区经济就可以增加8亿元,表明科技人员数量对经济发展虽然具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的力度不大。这说明,六省市工业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数量或质量都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企业需要进一步的释放科技人员的科技生产力。

专利申请数。对比表1和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专利申请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虽然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逐年上升,但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专利技术的应用往往涉及到机器、生产线、厂房的更新,需要大量物理资本投入,其技术才能够得以体现,从而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专利申请数这一变量却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物理资本投入不足、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不高的事实,只有创新成果的有效扩散和应用才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R&D经费投入。R&D经费投入的影响明显大于科技人员数量,这说明研发投入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R&D投入越大,区域创新能力越强,经济发展越快。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必须依赖R&D经费的大量投入。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趋势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引入年度虚拟变量后模型的判定系数达到了0.97,而且所有的虚拟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这表明:模型的年度影响不能忽略。从各个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中可以发现,时间影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逐年加强的趋势,具体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增速逐年增加,在区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以上海市为例,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1938.63亿元,较上年增长16.1%,其中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0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6%。

结论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上述六省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的创新活动投入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力表现的最为明显,其次是科技人员数量。因此,保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进一步解放和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发现,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成果之一的专利数,则并未对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通过加大专利技术应用投入数量,进一步发挥技术市场的纽带作用,加快企业专利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纪建.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来自于创新能力和市场化程度的解释.投资研究,2001(2)

2.徐竹青.专利、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