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物流经济研究

时间:2022-12-14 11:48:55

摘要: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物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剖析了发展问题,从宏观层面出发提出了完善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物流

物流经济研究

物流经济研究1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个地区赖以生存的产业不尽相同,造就了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特征,而各个区域经济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是极为不利的,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与区域物流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物流行业应顺应时展,以提升行业经营效率为主要目标,实现物流高效运输,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着手点,构建全新的物流经济发展模式,打通各区域物资交换通道,提升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缩短区域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物流经济发展新机遇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西部地区占地面积大,人才稀少,耕地面积占比不高,常年受到风沙等的侵蚀,具有显著的经济发展特征。西北部地区则是与多个国家相邻,边境线长达1.85万千米,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我国西部地区电气工程、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基础建设工程仍处于发展中阶段,部分西部地区天气恶劣人烟稀少,进而导致西部地区发展受到局限,整个地域的发展效果达不到预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后,国家逐渐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引起了充分的重视,颁布了多项政策,提出了强化西部地区投资建议,该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电力设备逐渐完善,居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成。例如,国家加强了西部地区电力建设、交通建设以及水利建设等,弥补了西部地区交通不便利、电力供应量远低于电力需求、取水困难等不足,西部地区经济收益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强化西部地区建设有助于我国“西气东输”战略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资源顺利运输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推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能够吸引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劳动人才,提升西部地区就业率,促进西部地区各项产业和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解决该地区就业难的问题,人才的流动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见,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区域物流行业建立物流配送站和商品配送系统,人力资源的流动能够源源不断地向物流行业输送人才,西部地区物流行业应抓住时展机遇,加快建设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2.促进产能优化调整我国西北沿线接壤的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有着一定的经济发展潜能,在各个领域都有良好的合作和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能够推进我国与多个地区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资源的互通和共享有助于产品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还推进了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能源与产业的稳步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我国经济呈现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的特征,这种区域性的发展差距将带来一些问题,例如:东部沿海地区钢铁产量和制造业产量过剩,市场产品数量以及企业数量较多,通货膨胀和市场竞争的共同作用将会降低产品单价,不利于经济长足发展,也对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扰动。而将产能过剩的钢铁和纺织品运输到西部地区或是出口到与西部地区接壤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产能的平衡发展,从根源上促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升级,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以及合理利用,实现产能优化调整。区域物流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以运输能源为基础,做好机械的采购以及交通运输道路的搭建。

3.促进贸易合作往来“一带一路”的核心在于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并结合传统运输渠道开辟新的物流运输模式,实现创新性发展,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实现能源交流,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做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能够促进贸易往来合作,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稳步发展。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协调难度大我国西部地区与多个发展中国家接壤,“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涉及到与多个发展中国家协调,但不同国家以及地区贸易政策和运输条件有所不同,要想实现区域物流经济长足发展,协调工作要做到位。陆地丝绸之路大多为中亚国家,各个国家间存在着突出的差距,例如交通运输轨道尺寸问题、国际线划分问题、税率问题、物品验收规则等,要想真正意义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就应做好会谈工作,建立通商细则,通过谈判的形式界定责任,以保障后续通商工作顺利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到运输阶段责任划分问题,在运输前应做好责任的划分和界定,签署合同,保障运输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通商效果。

2.各方利益冲突“一带一路”倡议在落实过程中涉及到铁路货运线路的建设,部分线路存在重叠的情况,进而带来运输上的利益冲突,班列间的竞争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引发政府间的竞争。因此,应与各国政府做好充分沟通,达成协议,通过给予经济补贴的形式缓解国家间的竞争,结合国家经济水平确定补贴资金数额,缓解利益冲突带来的竞争。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物流经济发展战略

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要想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提升区域物流经济发展效率以及质量,要做好物流配送基站、交通、物流管理平台建设工作。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中,要搭建物流信息管理联网平台,通过引进大数据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环节物流管理工作压力。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跨国物流集散地,能够将我国与东盟国家连接起来,但我国广西地区地势多以山地为主,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导致区域物流不够便利。为此,在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发展时,需强化广西地区基础建设,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指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视道路、铁路修建工作,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区域物流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不但能从根源提升运输效率和质量,还能够实现资源大规模运输,保障运输需求,缩短发展周期。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要做好通商关卡的设置,在接壤处强化管理和监督,建立专项监管机构,做好实施控制和监管,保证运输到国内的资源或运输出国外的资源具有安全性,打造安全便利的国际物流管理渠道。

2.完善区域物流综合服务体制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经济改革目标,应不断强化地区与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好信息技术的引进和渗透,打造共享性、互通性的信息交流管理平台,做好区域内部物流企业的合理连接,实现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保障资源和资金的合理配置。在物流人工服务方面要重视服务团队的引进,强化人员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人才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人才行为,优化物流人工服务,积极解决运输问题,联合交管部门做好运输服务,不断扩大区域物流运输规模,提升资源交互频率和交互质量。

3.做好物流产业发展资源整合在“一带一路”倡议良好发展的新时期,物流行业发展方向、经营管理目标以及服务能力等应作出系统化调整,不仅仅需要建立小规模分散式的物流配送站,还要建立大规模集成化物流集散中心,制定统一化、集中化管理模式,建立集中产业链。第一,物流行业要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后,对目前手中的物流资源进行深度分析和整合,配合国家做好基础建设工作,确保能够形成跨国物流产业链,做到优势互补。第二,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引进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客服等等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平台,针对物流运输阶段存在的问题要第一时间解决,积极做好处理工作,避免引发纠纷影响后续合作。第三,要关注政策变更情况,以政策为导向,做好物流管理工作,实现综合发展。

4.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凸显“一带一路”的优势,要结合物流发展需求明确当前物流管理存在的政策性问题,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确保其能够做好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政策。企业要以政策为指引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与境外周边国家的协调与沟通,结合企业面临的通商问题积极做好谈判,与合作的地区和国家签订专项通商协议,保障利益平衡,共襄盛举,共同发展。在签署协议后要与境外发达国家做好技术设施建设工作,与交管部门沟通建立基础设施,重视运输系统的完善,打造集安全运输、验证物品检测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为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要不断了解政策发展趋势和“一带一路”倡议完整走向,结合物流企业实际发展状态,制定未来战略发展计划,对物流行业后续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发展战略,降低不利因素对物流企业带来的影响。在建立制度时要遵循合理性和合法性,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建设工作。

5.加大投资力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区域物流经济发展要以资源运输需求为核心,建立完善的服务平台,确保平台服务能够达到预期,不断升级西北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当运输量较大时物流企业要能够调遣周围地区的运输力量,保障跨国运输工作顺利开展。例如,当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运输过程中地区内的物流运输力量达不到预期时,可调遣广东地区物流运输力量,保障资源能够尽快运输到周围国家,提升我国贸易交流口碑。在整个过程中,物流公司也要强化投资力度,与交管部门以及铁路建设部门做好沟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做好“一带一路”交通运输系统完善工作。与此同时,物流企业要熟悉政策,尽可能获取到国家补贴资金,将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运输量扩充方面。

6.打通国际贸易交流渠道区物流经济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贯通国际贸易交通渠道,促进贸易物流朝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保障经济良好发展,充分发挥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便捷性,强化陆地和海上渠道贸易沟通和交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物流企业要打造企业名片和口碑,物流企业也要从国际化视野角度出发,强化服务观念的革新,做好国际物流升级转型,以“一带一路”发展为基础建设物流管理团队,打造属于该地区的物流运输龙头企业。

7.定期开展物流服务活动“一带一路”的落实能够保障物流企业国际化发展,而在整个过程中,物流企业将面临国际性的竞争,因此,要定期开展物流服务活动,以发展经济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在合理合法范围内为企业带来诸多便利和综合性附加服务。

8.提升国际贸易效率“一带一路”的落实在于提升国际贸易发展效率,而物流企业作为“一带一路”有效落实的枢纽,应时刻以国际运输准则为基础,打造完善的物流服务平台,为今后贸易物流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区域物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促进各个国家的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在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渠道后,可以打造航空运输渠道,提升物流运输效率,积极建设航空线路、海上线路,提升交通效率,实现多元化互通渠道。局物流企业要定期开展学习工作,与国外物流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保障行业内稳定,沟通促进企业朝向国际物流方向升级转型,强化人才的引进,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服务平台为后续贸易交流通商工作,然后开展奠定基础。

9.做好人才建设和引进物流企业要想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实现国际化发展,就要先引进复合型人才,不断地在政策中找寻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发展路径,建立更为完善的发展战略,还要引进谈判型人才,面对物流企业国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与各个国家进行交流和沟通,保障后续通商工作良好开展。同时,物流企业要针对企业内原有管理人才做好培训工作,保障物流管理人才能够了解国际物流服务平台和服务系统和各个国家的通商政策,为各个国家提供完善的服务。21世纪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物流管理公司要站在资源交流企业的角度考虑了解其对于物流管理和物流运输等方面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做好后续管理工作,确保企业物流服务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打造“一带一路”口碑。区域物流管理人员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聘用制度,尽可能引进西部地区的人才。由于人才对于地区情况更加了解,因此在后续的建设过程提出的意见更具建设性,也更符合地区发展特征。由于国际性的物流运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持续影响,物流企业要培养专项人才紧急事件处理能力,提升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理意识,同时要结合物流运输中常见的问题,做好应急处理预案编制工作,确保能够第一时间解决物流运输问题。

10.基于第三方平台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引导下,为推进区域物流经济交流与发展,要重视跨境交易平台的建立,充分借助平台信息化管理、线上交易、线上先进支付优势提升信息交流质量,在沿线区域内做好“一带一路”的有效渗透,从而带动沿线经济良好发展。首先,为保障跨境交易平台能够得到沿线交易者的广泛关注,应在全球范围内筛分运转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电商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做好交易端口植入,引导各经济体植入端口,入驻电商平台,实现线上沟通、现场交易。其次,应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体系一体化管理,对于中国境内的交易平台来讲,体系以日益成熟,跨境电商平台也应与境内电商平台运用同种交易模式、支付模式等,便于境内与境外物流管理体系的对接,缩短商品运输时间以及运输流程,保障效率。而后,为保障电子商务平台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应以“一带一路”服务目标为基础,做好服务设计,结合不同消费群体运输需求,构建完善的物流服务管理体系,确保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凸显消费群体特征,带动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在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过程中,需重视市场空间的拓宽,结合战略路线所有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向不同消费群体展示物流特征,为更多的客户带来专属服务,不断刺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沿线客户市场需求,刺激跨境物流企业良好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离不开物流行业的良好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全面推广,物流企业也要做好改革工作,了解区域内物流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经济发展路径,不断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完善,强化物流行业管理,建立完善健全的管控机制,将“一带一路”的优势发挥出来,与接壤发展中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实现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为实现区域物流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做好政策分析工作,了解政策发展方向,从宏观角度出发,不断分析物流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物流行业管理工作,更好的帮助区间贸易合作。

作者:刘林石 单位:吉林市园林管理中心

物流经济研究2

在农产品领域创建绿色物流,不仅能够保障农产品在物流运输中保持其安全性、新鲜度等,同时还有利于在农产品领域落实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为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并实现预期的低碳目标奠定基础。围绕农产品的物流全流程,建立标准化以及系统化的绿色物流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农产品在运输中的损耗,采用现代化技术推动绿色物流建设,降低在物流运输中对环境的破坏。

一、农产品开展绿色物流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全球各个国家共同提出要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保护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然而,低碳经济不应只局限于生产制造业领域,同时也要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广泛应用与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家之一,随着农产品出口量的增加,为了确保农产品能够在运输中保持新鲜度,在农产品运输中会使用防腐剂,以及车辆尾气等都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多[1]。为了能够在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产品的配送过程中积极开展绿色物流模式,减少农产品在运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我国在各个领域全面落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奠定基础。同时作为中国农产品的重要生产以及销售人群—农民,应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方针,与具有绿色物流能力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从农产品的包装、运输、分拣以及配送等环节实现全产业链绿色生态化管理模式,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全流程,推动我国农产品的正规化以及流程化和标准化发展。尤其在农产品的物流运输中要限制使用防腐剂或者杀虫剂,尽可能利用物理手段保护农产品的新鲜质量。另外在物流运输中尽可能选择清洁型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可见,在农产品领域中,建设绿色物流对于落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2]。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1.物流业整体发展迅猛且需求量大随着我国农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产品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无论是农产品的质量还是数量以及整体产业结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与此同时,以农产品为中心的绿色物流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不过,目前我国参与农产品运输的物流企业集中在中小型企业中,业务主要集中于低温保鲜以及冷链运输和城市配送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很多农产品的运输是由农户直接与顾客进行交易,传统的运输方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配送需求,同时作坊式的运输方式难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尤其小规模的运力以及运费问题,不但不利于现代规模化发展,还会影响农产品销售和购买者的体验。企业集团化的物流运作模式在此过程中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同时能够满足人们的多种农产品运输需求[3]。

2.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意识以及水平较差中国在农产品的绿色物流技术发展方面,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起步较晚,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技术,都存在较多不足,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基本设备,绿色包装、仓储等技术都有待提升。同时,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我国整体物流发展较为快速,但是针对农产品的物流依然处于低端模式,物流企业没有认识到针对农产品开展绿色物流的重要性,导致在企业发展中没有将绿色物流建设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中的一项[4]。究其根本,是物流企业认为开展绿色物流建设将会增大企业投入成本,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回笼资金。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在绿色物流的建设方面,缺少足够的资金以及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参与到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建设中。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产品开展绿色物流的有效路径

1.建立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发展理念建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并完成国家节能降耗的重要发展目标,同时有利于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优化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为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背景下,农产品物流同样要贯彻落实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创建绿色物流模式,推动以农产品运输为核心的绿色物流得到顺利发展。目前,很多农民对于绿色物流的概念并不是特别清楚,这就需要从政府以及社会各个领域推动绿色物流理念在农产品领域的广泛宣传和普及,从而让农产品生产以及物流中的重要参与人群—农民,对绿色物流拥有全面和详细的认知了解,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将绿色物流理念在社会中进行宣传,引导有能力的物流企业积极探索绿色物流发展模式,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人才和技术支持,从根本上推动绿色物流的创新发展[5]。政府要为绿色物流的建设从法律法规方面给予完善,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在生产、包装、运输以及仓储等流程全面实现绿色操作,采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手段促使农产品运输的全面绿色物流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引导等方式促进农产品的绿色物流模式发展。在建设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发展中创新并积累农产品仓储、运输等过程中的绿色信息,积极拓展围绕绿色物流的增值服务,包含绿色分类包装、配送、分装、特殊农产品运输等增值服务,不断推动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化发展,使得农产品物流朝着生态化以及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2.完善农产品的绿色物流管理体系在创建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发展模式中,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健全农产品的绿色物流体系过程中,可以从直采运输以及配送流程等方面切入。在优化直采运输以及配送问题方面,还需要综合考虑农产品的自身需求。首先,控制运输能耗。通过健全农产品的冷链体系,完善冷链物流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有效减少农产品在运输以及配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在运输中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运输质量和效率。然后,重视农产品的绿色包装,采用可循环利用或者降解效果较好的包装材料,如创建共享快递箱、回收物流帆布包装、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包装等方式,同时在包装设计中充分考虑农产品特性,减少在物流运输中产生的损伤,在实现低碳降耗的过程中,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果和质量,减少农产品在运输中出现的损耗。其次,完善仓储管理制度。从技术以及制度两个方面,针对出入库以及库存等进行科学管理,利用RFID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信息化仓储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农产品在绿色物流仓储方面的自动化管理水平。最后,应用标准化的装卸工具。在选定装卸工具的过程中,应结合农产品的特性以及物流配送路程等问题,对于易磕碰的农产品进行防碰撞设计,同时还要兼顾冷链设备的保险装置,对于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和地区可以建设低温农产品包装中心,使得农产品能够在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和分级化的情况下进行包装,同时研究附加增值服务,便于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3.创建智能化的农产品分拣系统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建出智能化的分拣系统,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物流的不同配送需求,进而提升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效率和准确度。在建设智能化的农产品分拣系统过程中,具体包含了输送机械、计算机系统、电器自动化控制等模块组成。同时为了确保智能化农产品分拣系统的科学合理性,应在建设之前针对不同群体和用户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农产品的订单数量以及类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分拣以及打包等流程。建设智能化的农产品分拣系统,不仅可以缩短分拣时间,还能实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提升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效率,为完善绿色物流发展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发展模式应具备产品以及物流信息可追踪的功能,这就需要利用条形码等方式,针对不同农产品打印相应的条形码,便于后期物流配送的高效准确性,还可利用条码识别技术,将农产品的分拣工作利用机器设备完成,减少大量人力的同时,提升分拣准确度。

4.创建农产品的绿色物流通道“绿色通道”主要是指一种无需申报或者免检通道,也在不同场合被称为是快速通道。就农产品的物流发展而言,绿色通道主要是指专门为农产品的快速运输开辟的一条或者几条道路,在减少收费以及车辆阻碍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的运输效率,降低车辆运输能耗,减少农产品的运输损耗。绿色通道在出现自然灾害等特殊灾难情况下的作用尤为重要。如在2020年初的武汉疫情期间,为了将大量的农产品快速运输到目的地,作为农产品蔬菜大户山东寿光就充分发挥了绿色通道的优势,为当时的疫情物资保障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绿色通道的建设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尤其对于农产品生产主要区域—农村,不仅要完善基本的道路建设,还要重视绿色通道的建设,为完善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消耗能源并排除二氧化碳,为此在提倡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需要积极创建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发展,进而实现节能降耗以及提升农产品物流运输效果和质量的目标。围绕农产品运输创建绿色物流,实现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以及市场化和国家化的发展模式,突破国际上的技术壁垒,使得我国的生态化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作者:付永军 单位:河南物流职业学院物流管理学院

物流经济研究3

1引言物流业和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在“工业4.0”与“智慧物流”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物流业和制造业将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两业融合发展不仅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两业融合发展是行业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必然趋势,而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则要求既要具备数字化能力,又要有对物流运营管理、生产制造流程等方面有充分了解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因此,在两业深度融合背景下,探讨如何培养既懂智慧物流运营管理又懂智能制造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成了当前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两业融合背景下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2.1人才需求特征

2.1.1智慧物流人才需求数量增多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势必需要智慧物流人才作为支撑,这也必然带来大量的智慧物流人才需求。通过对广东省相关的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发现,近34%的企业认为未来5年企业对智慧物流人才需求将增长10%-20%,近20%的企业认为未来5年企业对智慧物流人才需求将增长20%-30%,近15%的企业认为未来5年企业对智慧物流人才需求将增长30%-50%。在企业访谈中,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未来5年内,企业的智慧物流岗位如物流规划与设计、智能仓储与运输管理等,人才需求将达到怡亚通总人数的60%以上,人才缺口非常大。深圳前海飞特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强调,飞特的发展方向是大湾区跨境智慧物流企业,现急需的智慧物流岗位有物流大数据分析、智能仓储与运输设备操作与管理、智能物流系统开发岗,人才需求量在15-20人左右,未来智慧物流人才需求会持续增长。2.1.2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随着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的协同发展,物流产业正经历着从传统物流到智能物流的新发展阶段。未来的物流人才既要有基础的物流业务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还要有供应链管理能力、大数据处理能力、现代生产的管理能力、智能设备操作能力、智慧物流企业规划能力等,因此,在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中,要培养与行业形势和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高层次技术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2.2人才需求变化

2.2.1岗位需求变化随着德国“工业4.0”理念的推广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传统的以高强度劳动为基础的物流工作,已经被智能化的机械装备、智能机器人所取代,这也使得物流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物流基础性岗位(仓管员、拣货员、调度员、配送员)人才骤减,而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通过对广东省相关的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调研发现,企业未来5年需求最多的前五个智慧物流岗位的排序分别是:智能仓储大数据分析、智能化仓库管理、智能化物流企业规划,智能化设备操作和智能化设备技术人员。

2.2.2职业能力要求变化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的产业协同发展,对物流人才的物流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两业融合背景下,物流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具备基本的物流管理理论与业务操作技能,还需要了解制造业的一般知识,熟悉制造企业生产流程。同时,对职业能力也提出了全方位、综合性的要求,学生要具备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智能化设备管理和使用维护能力、智能化企业管理系统开发和实施能力等。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则更加全面,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协作共享思维等物流人才素养。

3广东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3.1专业人才培养与物流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还是以面向商贸流通行业、国际物流行业、第三方物流为主,培养目标为掌握仓储、运输、配送、货运等物流作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几乎未涉及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的相关内容。部分院校有向智慧物流方向的人才培养倾斜,但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及实训条件远不能满足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对两业融合发展的前瞻性认识不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跟不上融合发展趋势,使两业融合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实际需求。

3.2课程体系设置与物流人才素质需求不匹配两业融合背景下,企业越来越需要具有多学科知识和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鲜明,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势必导致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统一规划,课程设置不够严谨,课程结构不合理。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向仍然是以国际物流、商贸物流和电商物流为主,课程设置偏向文科。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基本还没有立足两业融合的相关的岗位群,将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知识结构体系纳入其中。

3.3师资力量与物流人才培养需要不匹配在师资队伍方面,由于行业转型升级,很多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无法快速提升,无法满足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队伍专业背景与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匹配度较低。大部分高职教师较缺乏企业生产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学内容相对落后,跟不上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在调研中发现,物流专业教师团队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超过60%,但是很多教师只是通过培训获得了双师资格证书,短时间的培训只能证明教师了解了物流技术前沿的内容,并不能代表教师已经具备了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3.4物流实训室建设与物流教学需求不匹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室建设还停留在传统实训室的水平,主要的实训内容还是叉车类设备操作、仓储堆码、运输装车、配送拣货、RF手持操作等,虽然已经能符合传统物流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但是随着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的深入融合,对物流人才能力培养要求的提高,传统物流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智慧物流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

4两业融合背景下广东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4.1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产业发展、企业转型所需的人才要求,同时,结合学校资源优势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划分专业就业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以广东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在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广东省的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等,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双创意识、工匠精神、新商科思维、职业素养、岗位迁移能力”,掌握物流运营管理、智能制造生产运营等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与管理模式变革创新需求,具备供应链管理能力、数字化能力,熟悉物流运营管理和生产制造流程,能够胜任智慧物流岗位,满足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融合背景下高端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2重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对培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两业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基于人才培养定位,构建服务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在全面兼顾通识、专业、选修、实践课程四者有机融合的前提下,持续进行知识体系的更新升级,新增智能制造、智慧供应链、智能仓储管理、智能物流企业规划,智能设备操作、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同时,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重视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此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还需要考虑教育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打破专业束缚,体现智能制造与智能物流的交叉互融,奠定多学科学习背景和职业张力。

4.3打造创新型教学团队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两业融合背景下,打造创新型教学团队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在两业加速融合阶段下,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更新知识储备,鼓励教师定期参加国家和省级培训,积极参加行业企业会议和业务培训,学习行业前沿知识,掌握行业发展新趋势,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二,鼓励教师在假期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深入企业生产环节和业务流程进行挂职锻炼学习,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三,从校企深度合作的企业中聘请在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一线岗位、管理等岗位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开展职业标准和实践培训,指导实习,构建“双元”制模式。

4.4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在两业融合的背景下,学生除了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机会和能力实践和应用智慧物流的相关技术。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改善物流实训条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结合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对学校原有物流实训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增设相应的智慧物流实训实施设备,如分拣机器人、智能AGV搬运车、无人驾驶叉车、智能穿戴设备、无人配送设备、物流规划与仿真系统、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提升实践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与京东、菜鸟、顺丰等大型企业共建智慧物流生产性实践基地,把企业实际生产任务引入到实训教学中,实现实训精准对接生产。

5总结

随着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从两业融合背景下物流人才需求特征和变化分析出发,结合广东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了两业融合背景下广东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重新定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型教学团队、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希望能为高职院校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晓丹.智慧物流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2):38-42.

[2]姜洪,陈洁,李俊峰.“两业融合”战略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转型路径[J].物流技术,2021,40(12):142-146.

[3]赵亮,严长远.两业融合背景下陕西高职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时代汽车,2022(6):37-39.

[4]熊典,兰秀建,陈梅.基于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背景下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探[J].商情,2022(9):113-115.

[5]胡澴.两业融合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47-50.

作者:喻珊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