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智慧教育新生态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0 10:56:16

智慧教育新生态

智慧教育新生态例1

智慧教育的生态体系

每个人对智慧教育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唐斯斯看来,智慧教育应该要实现泛在的、随时、按需的学习,要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无缝衔接,要实现多层次个性化的教学,要能实现智能化的管理,要实现智能化的决策等。“也许每个人理想的智慧教育都不一样,但不管是怎么样的,背后一定需要保障系统和很多的技术去支持。”她解释说,这些技术的核心要素包括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教育云平台、教育产品、智慧校园等。

唐斯斯认为,大数据对教育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加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什么样的智慧教育才是理想中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大数据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引导、抛砖引玉的作用,引领我们去发展。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在理念、发展以及融合创新层面,都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同时,就现有的效益层面来讲,大数据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降噪、倍增效益,还具有破除效应,能够破除教育的不均衡,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加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我理想中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应该是一个能够实现教育自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多元互动的环境体系,包括多元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机制和成熟的教育产业基础,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智慧教育生态体系要以教师、家长、学生、公众和管理者等五大教育主体为基础,搭建一个以大数据为支持的平台体系,同时具备良好的智慧教育环境、完善的智慧教育机制、成熟的智慧教育产业链,以及完备的运行机制,包括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等,从而保障生态体系的良好运行,实现数据到服务,服务到数据的转换模式,最终能够实现一个良性互动。通过这一完善的体系,用其中的大数据去更好更快地修正不佳的教学行为、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等。

唐斯斯说:“目前,我国正在从国家、省级到市级全方位地部署大数据战略,这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做一个很好的铺垫,我们可以通过对从学习、管理、教育、科研各方面数据的采集来丰富智慧教育的大数据资源,从而丰富教育产品和服务,构建成大的服务体系,最终能服务于教师、家长、学生者、公众和管理者等五大教育主体,实现‘人人可学,覆盖全人群’的大教育的愿景。”

教育大数据解决三大问题

起初的大数据,是为了使各种各样的数据变得可用,消除数据割据、数据孤岛和数据碎片化现象,从而提升数据的质量、可用性、安全性。发展教育大数据的意义在于解决现存的三大问题。

一是信息资源不匹配。唐斯斯说,现阶段,社会上都广泛关注着互联网教育,但是政府推行的“三通两平台”、“数字校园”、原题库等教育信息化措施往往是在校内进行,与广受关注的互联网教育相脱节。同时,存在互联网技术人员懂IT不懂教育,教师懂教育不懂IT的现象,使信息资源不能匹配。

二是行业规范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智慧教育行业的统一标准,从而产生数据不兼容、系统不兼容,以及规范欠缺等问题。

三是资源融合不足。既然要立体地评价学生,就不能局限于学习本身,还需要跟其他行业、领域的资源整合,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融合等,目前这些领域的融合仍显不足。同时,从国家到省市到县村的总体大数据体系尚未完全打通,也是资源融合不足的原因。

唐斯斯归纳说:“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大数据策略的实施,能够很好地对教育数据做科学的分类和管理,同时对教育数据做全流程的管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加强安全管理,从而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加强教育管理能力以及科学制定教育发展的政策。”

如何发展智慧教育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同时,教育也正进入新常态。教育法律的修订,高考等教育体制的变革,民众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渗透,使改革、融合、创新成为了教育新常态。目前,智慧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各地的智慧教育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智慧教育正从数字化走向均等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但在经济欠发达、信息化基础较弱的地区,智慧教育仍停留在数字化阶段。唐斯斯分析说:“在教育新常态下,我们要用新的方式并行发展,从普惠到个性,从数字到智慧同步发展,这既是机遇,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唐斯斯认为,智慧教育发展的重点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利用大数据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特点,整合、运营全国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同时,将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融合,使之能够更好地为老师所用,使学生接受。

智慧教育新生态例2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3-0059-05

从信息生态观来看,区域智慧教育体系由信息人(教师、学生、管理者、服务人员)、教育信息、信息环境等部分组成,在智慧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统一整体,即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推进智慧教育教学改革,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的热点问题,也是大数据时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区域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必然要求。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涉及区域内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企业等主体,涉及教学、科研、管理、保障等的改革,涉及各类人员、技术、物资、经费的投入产出,涉及信息资源、环境的建设与优化等方面。因此,搞好区域智慧教育生态建设,必须遵循教育信息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学生、教师的共同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根本目的,与区域智慧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进行系统性、整体化的规划设计,努力打造区域智慧教育良性生态圈。

一、区域智慧教育生态建设的客观依据

1.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教育是信息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趋势,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创新举措。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各种智能信息技术逐步成熟和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投入持续增大,加速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成为广泛共识,这些为我国发展智慧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需求来看,智慧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提升现有信息化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教育环境的智慧化、教育资源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和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最终形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生态系统。

2.国家教育信息化方针政策的宏观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各省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纷纷肯定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此外,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制定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与行动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些纲要与规划的制定为我国发展区域智慧教育生态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落实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我国正在有序推进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的跃迁升级和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教育服务领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整合教育系统内外现有资源,打造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融合贯通不同教育阶段、支持各类教育教学业务开展的智慧教育系统,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和社会公众等各类用户提供最需要、最适合、最准确、最便捷的教育教学服务,推进智慧教育生态的有序发展。

4.重构教育信息生态环境的必然x择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直成效不大,信息化的“冲击波”尚未引起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教育的核心业务依旧采用传统模式运作,在新兴智能信息技术的催促下,技术变革教育的时代已经真正来临。智慧教育的发展不是对原有教育系统的“小修小补”,而是要进行颠覆性的创新改革,通过创新应用新兴智能信息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系统。依据国家信息化及教育改革总体战略,智慧教育要突破现有教育系统的“条条框框”,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结构,再造教育教学业务流程,以“大变革”的气魄和思维重构整个教育生态系统。

二、区域智慧教育生态发展的目标定位

1.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遵循区域教育信息生态发展规律,围绕解决资源稀缺、重复建设、数据异常、数据与平台标准不一等问题,提高教育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效能管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均衡发展。改变独立购置和建设的旧观念,扩展资源建设渠道,由区域内教育管理部门主导,教育软件开发商、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信息化教育资源。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以区域为整体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实践,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对课程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改革。开发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推进新课程改革,组织开展适当超前的科研、教研和创新试验研究,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区域网络教研与教师互助发展

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支持系统,构建区域性网络研修和学习共同体,使教师能够及时快捷地获得同伴、教研员以及教学专家的帮助,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同伴互助、区域合作的信息生态环境,提升教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区域性智慧教学创新探索

研究开发智慧教室、在线课程、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利用电子书包、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技术工具,创建理想的课堂学习环境,发挥在促进认知、情境化、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区域性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型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和特点,构建系列化的智慧教学应用模式与方法,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智慧发展。

5.区域教育管理决策优化

基于区域教育网络环境,构建区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收集、处理和传递教育管理信息,为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信息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统计决策手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咨询与解决方案,实现基于数据的管理和决策,提升教育管理智能化水平。

6.区域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力量,建立由各级教育局牵头、各校信息技术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服务小组。与教育信息化企业携手合作,探索第三方承包服务的模式,形成多方投入、保障发展的机制。探讨区域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模式与方法,促进区域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应用。

三、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框架

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简称区域教育云平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环境,是实施区域智慧教育、推进智慧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由于区域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对所属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同时兼顾对上提供数据,以及组织协调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任务,因此,区域教育云平台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国家教育云”的重要节点。区域教育云服务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模式和管理方法,通过云计算技术,把海量的、分布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各类学校教育应用管理起来,组成一个集资源池、教育应用为一体的统一服务。

区域教育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的一个分布式体系架构,由基础设施层、基础服务层、应用服务层、终端层、用户层等组成。该架构通过将云服务与现有的基础架构平台相整合,能够实现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部署、统一监控和统一备份,实现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的云服务理念。区域教育云平台的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区域教育云平台由五个部分组成,其主要内涵如下:

1.基础设施层

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采用云计算体系,对IT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交付。主要包括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及配套的安全设施等软硬件基础资源,组成基础设施资源池,可根据应用的变化进行动态资源调配,实现灵活的动态扩充或消减,并以租用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2.基础服务层

提供基础服务平台,包括统一认证与权限管理、统一计费与结算、数据交换与共享、智能推送、数据分析等基础服务。基础服务层采取可扩展架构,各类教育机构可以在这个基础架构上建设新的应用,或者扩展已有的应用。

3.应用服务层

提供高度灵活的、可靠的业务支持服务,为各类教育机构和用户提供强大的软件应用服务。云平台的SaaS层通过构建新型的云算应用程序,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应用,包括“学习云”、“教学云”、“管理云”、“资源云”等,实现了软件即服务的教育应用。

(1)学习云:“学习云”服务能够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几万、几十万人同时在线学习,并在“云”中互动,提供交互式的智慧学习环境,包括在线学习、教学评价和学生班级空间等。

(2)教学云:“教学云”服务为教师提供教学、远程辅导、教研平台和家校联系平台,实现虚拟化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并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与实体课堂、课后辅导对接。

(3)管理云:“管理云”服务提供学校教学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办公以及教育部门对区域内学校教育信息的汇聚管理平台,实现区域教育教学管理综合化、一体化服务平台。

(4)资源云:“资源云”服务支持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上传、应用和再生,提供海量教育资源的分布存储、动态管理和共享服务等功能,实现区域内信息化教育资源的集聚、交流和共享。

4.终端层

终端层是云平台为用户直接提供服务的前端设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终端设备呈现更加多样化的特征。除了传统的台式PC、数字电视外,像笔记本、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移动学习和办公提供了更加方便灵活的终端设备。

5.用户层

即区域云平台及智慧校园的各类用户,既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机构用户,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各类管理者个体用户。各类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访问区域云平台及其应用资源,获得多样化、个性化的工作和学习服务。

四、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的运行体系

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在总体思路上是以互联网平台思维等先进理念为指导,按照互联网化的产品开发与服务模式,聚集有关政府、学校、云服务商、资源提供商、第三方认证机构等区域内外力量,打造一流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建立区域智慧教育生态运行机制,形成区域智慧教育良性生态服务体系。

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体系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

从上述整体结构来看,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运行体系的核心要素及其内涵如下:

(1)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政府、运营商和学校”三方主体,同时由各类专业机构、出版社等教育资源提供商、第三方认证与审核机构等相关力量参加,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运营服务体系。

(2)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是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需求规划者、应用监管者,主要负责制定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及智慧校园建设的需求规划设计,投入相关建设资金,认证智慧教育云服务运营商和资源提供商相关资质,监督平台的整体运行,对所属区域学校的应用进行数据汇集、分析和监控。

(3)平台运营商负责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总体规划设计,提供基础云平台和开发各类应用软件,并负责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整体运营,建立付费机制,提供免费、收费等服务运营模式。

(4)学校是区域智慧教育生态圈的核心主体,区域智慧教育平台建立与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众多学校主体的参与和为学校师生提供的学习与教学服务。学校及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提出应用服务的需求,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服务,并在适当的范围内付费。区域智慧教育生态正是通过连接学校、区域和用户等“多边”群体,着眼于求异,拥有不同类型、具有个性的客户,如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管理者等,保持个性化、异质性的服务需求。

(5)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种类多样,其主要是通过提供两种服务实现运营:在线资源学习服务和平台租赁服务,并采用B2B、B2C等不同的商业模式把服务推送给用户。

五、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服务模式

1.B2B服务模式

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B2B模式是面向机构用户的一种服务模式。区域教育云平台服务的对象包含机构用户和个体用户两大类,机构用户包括区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非学历教育机构等用户。为这类机构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即B2B模式。

机构用户对智慧教育云平台的需求,主要包括平台租赁、资源存储与传输、机构认证、课程认证、学分认证、机构内部培训以及增值服务等内容。区域教育云平台以服务为中心,采用SaaS模式,为区域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平台应用服务,协助这些机构建设和管理教育信息资源,部署网络学习平台、教学平台与管理办公平台。

(1)平台租赁: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租用区域教育云平台整体或部分资源,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智慧校园或教育教学平台,基于云服务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创建自己的品牌。

(2)资源存储与传输: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的存储体系,将校本教学资源存储和管理在智慧教育云中,并通过多种传输通道,将教育教学资源传送到学习者的计算机、手机、IPad等各类能够进行通信和应用的工具上。

(3)课程与学分认证:区域教育云平台提供对学校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学分进行认证,确认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录、课程单元、课程模块和学习计划等,并以课程为单位进行学分认证,对学习者所学课程是否获得学分进行认定。

(4)机构内部培训:平台提供学校或教育部门内部培训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传输,提供培训活动的记录、管理和评价等内部学习支持服务。

(5)增值服务等内容:利用平台提供的网络授课、教学辅导等教育培训服务,通过试题、课件、教学资料下载等教学资源的传播,按照不同的方式提供有偿服务、有偿送达学习资料,实现增值服铡

2.B2C模式

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B2C模式是面向个体用户的一种服务模式。区域教育云平台服务的个体用户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区域教育部门、区县教育部门的人员,以及区域内有学习需求的非学历教育机构的人员、居民等用户。

个体用户对区域教育云平台的需求与机构用户的需求不同,主要包括资源检索、资源下载、资源定制和推送、教学教研、网络学习、学习测评、教育教学管理等内容。区域教育云平台以服务为中心,采用SaaS模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区域各级教育部门的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1)资源检索:云平台提供快速、便捷的资源检索功能,检索的资源涉及从中小学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学校的各个专业,区域共享资源和校本教学资源,资源具备多种媒体表现形式。

(2)资源下载: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的下载工具,对有关教育教学资源下载使用。

(3)资源定制与推送:用户对需要的资源进行定制,云平台将教育教学资源主动推送到学习者的计算机、手机、电视、电话、传真、邮件以及其他能够进行通信的工具上。

(4)教学教研:教师用户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开展课程教学,进行备课和教学研究,与学生、家长进行教学互动交流。

(5)网络学习与学习测评:学生用户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开展课程学习,完成作业练习,进行学习测评和考试等。

(6)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者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实现对学校教学、人事、后勤等进行综合管理,与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何锡涛,沈坚,吴伟,柳展,陆俊杰.智慧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15.

[2]吴玮.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顶层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6).

[3]李宏伟,袁新瑞,宁玉文.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以陕西省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

智慧教育新生态例3

随着智慧学习研究的深化,教师智慧学习成为教师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目前,学者们关于教师学习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取向:一是关注知识和能力获得的知能取向;二是强调实践、反思获得自我理解的实践-反思取向;三是关注多元交互、文化交融、环境开放、合作共享的生态取向。本文从生态取向探求教师智慧学习的生态意蕴和价值,并探寻教师智慧学习的生态路径。

一、教师智慧学习的生态意蕴

知能取向认为教师学习是一种经验性学习,主要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交互性。实践-反思取向下的教师学习关注教师通过反思、互动、讨论去主动发现和探究,但由于教师互动群体范围较小,其开放性、互动性受限。生态取向则以一种关注文化、环境开放、合作共享、多元交互、关注生命的视角弥补了知能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教师学习的不足。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智慧学习作为生态取向下教师学习的一个全新方式悄然诞生。智慧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它通过智慧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让学习者容易访问到资源信息,以支持学习者之间或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交互,同时还可以设计自我指导的学习环境[1]。生态取向下的教师智慧学习将处于生态系统之中,尊重教师学习的生命觉醒,关注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追寻教师的智慧生成,主要有以下特征。

1.人本化与自主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通过生态系统内每一个生态因子的自我生长而自主建构,关注每一个生态因子的生命本质。生态取向下教师智慧学习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真正把教师作为学习中心,并使之成为学习的“自我指导者”。智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充分利用智慧信息技术,实现无缝接入式的泛在学习;它关注教师的个性差异,倡导个性化学习,通过智能分析,为教师自动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真正调动教师学习自主性,张扬教师学习的主体性价值,关注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存在。

2.开放性与交互性

生命体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关联,即生态位。教师生态位是教师在一定环境中的发展状态,教师的发展表现为教师生态位的不断拓展。而生态取向下的教师智慧学习,以智慧信息技术为依托,真正打破了教师固步自封的学习样态,将教师学习的空间由现实扩展到浩瀚无边的虚拟空间,并提供了海量在线资源、多元人际资源、智能科技资源等,实现了教师动态开放的多元交互――教师个体与技术的交互、个体与群体的交互、群体与群体的交互、个体与个体的交互……极大地拓展了教师学习的生态位,实现共同体的多元交互、和谐共生。

3.多元性与适切性

生态位的宽窄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的宽度是指一个种群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生态位宽度越大,物种可接受的资源越丰富多样[2]。教师智慧学习,以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以智慧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地拓展着教师学习生态位的宽度,为教师提供多元的环境资源和人际资源。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生态位都是基于自身限度并与自己生态位贴近的生态因子发生交互,获得生态给养,从而实现自身生态位增殖,即生态取向的教师智慧学习内容是贴近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学习为教师提供的这些资源是在情境觉知、智慧计算、深度挖掘、科学判断教师学习风格之后,为教师智能推送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从而将学习内容从教师的“他者”变为适切的“我者”。

二、生态取向下教师智慧学习的价值规定

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规定是对各种具体价值现象的抽象概括,是理论付诸普遍现实的意义规定[3]。任何理论都有其内在的价值规定,并通过多元活动范式得以彰显。教师智慧学习的生态转向,究其本质,是对教师智慧学习价值规定的不懈追求。

1.回归教师学习的生命本质

每一个生态系统内都包含着生生不息的生态因子,每一个生态因子依赖着个体的学习和生态位的拓展而获得生命的生生不息。不断促进生态位的拓展,是生态系统的最高旨归。教师智慧学习以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真正体现了教师学习的生命本质。所谓智慧学习环境是以先进的学习(如学习心理、学习科学)、教学(如建构主义教学观、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管理(如知识管理)、利用(如可用性工程、人因工程)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适当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为支撑,可以对全面感知学习情境信息(如环境信息、设备信息、用户信息等)获得的新数据或者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够识别学习者特性(如学习能力、认知风格、学习偏好等)和学习情境,灵活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和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决策,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发展和智慧行动出现的新型学习环境[3]。智慧学习环境通过智能分析为教师“量体裁衣”,真正体现了尊重生命、给养生命、激扬生命、点亮生命的生命学习本质。

教师智慧学习以教师生命成长为旨归,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学习范式。首先,教师智慧学习是一种可以接续教师生命的终身学习。智慧学习中的教师,借助于智能终端设备,无缝接入智慧学习空间,灵活定制学习服务,透明访问海量多元的便捷资源。在技术架构的不同生态位中,获得智慧学习的生命主体地位;在学习资源的动态更新中,实现教师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教师智慧学习是一种为生命生长而存在的生命学习范式,这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体现。教师本身的生命生长是以他者的生命生长为价值追求的,教师生命的生生不息存在于学生生命的生生不息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智慧学习,为学生提供智慧学习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点亮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掘其内在的生命自觉。教师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触动了生命情绪、点亮了生命之灯、获得了生命成长的欢乐,实现了自我职业生命的生生不息。

2.关注教师学习的多元交互

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态因子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生态链条中,自然界所有的东西都交互联系在一起,这是生态学的前提。生态取向下的教师智慧学习,高度整合了智能信息技术(Smart IT),实现了人与技术的多元交互。教师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充分利用了灵巧、智能、时尚的“智能设备”(智能手机、iPad、iPhone等),在社会网络(Web2.0、Web3.0等)的支持下,借助于智能分析技术,获得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数据分析、学习诊断与评价、学习内容的自动推送。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教育云计算技术,自由获取网络资源。云计算是一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下,用户能够方便地按需访问网络共享池中的可配置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这些共享资源可以通过最少的努力或通过与服务提供者最少的交互得以迅速获取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将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服务器、数据中心连成一体,将资源利用最大化,用户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应用和数据[4]。多元的智能设备、多元的智能信息技术与教师进行了多元交互,实现了对学习者的真正“放权”。

生态系统中的边缘地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组织之间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边缘地带的多元交互性,更能增强物质的活动性和生产力。生态取向的教师智慧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多元交互的人际资源,拓展了教师的生态宽度。这里的多元人际包括同伴群体和专家群体。同伴群体中包括同质学习群体与异质学习群体,同质学习群体是指与教师同学科背景的学习者,他们共同的智慧学习有助于教师之间生态能量交换,实现同伴互助。教师与异质学习群体的交互,极大地拓展了教师智慧学习生态宽度,实现了跨越班级、年龄、学科、文化等边界的“跨界学习”,创生出新的学习空间,提供新的学习生长点。教师与专家群体的交互,扩展了教师学习的理论视野,丰富了专家的实践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拓展了生态交互深度。智慧学习中的多元人际交互同时也是一种多元主体、多元知识、多元文化、多元经验、多元观念之间的交互,在智慧学习环境中,构成了一个多向主体间性的生态交互系统。

3.追寻教师学习的智慧创生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联系的交互系统,尤其是生态过渡区域的复杂互,拓展了生态因子的生态宽度,增强了生态因子生命力,提升了生态因子的生态位,获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生态取向下教师在不断追求着智慧创生――每一个生命的最高旨归。首先,智慧学习促进教师智慧思维生成。智慧思维是一种人类思维与智能信息技术交互而形成的新型思维方式。智慧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庞大、复杂的学习情境,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选择、辨析,提高其感知力、分析力、解决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这个过程即是智慧思维生成过程。其次,智慧学习发展教师的智慧能力。在智慧学习环境中,教师借助于顺手的智能终端,泛在访问互联网资源,灵活选择策略,快速形成方案,不断提升应对问题情境的智慧能力。在智慧思维的生成下,在智慧能力的提高中,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智慧修炼,完成由普通教师向智慧教师的华丽转型。

智能技术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人性化境脉、丰富的活动支架和顺手的工具终端,支持个性化定制,鼓励自我积极参与。正因如此,学习者才会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非搬运工[5]。在智能学习环境中,更需要教师运用智慧思维、智慧能力,提高面对复杂情境的能力,不断创新学习流程,掌握新的范式,在智慧设备和社会网络支持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创造性智慧学习能力。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反思,将智慧思维、智慧能力、创造性能力进行创造性综合,获得一种创造性综合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最终促进创造性智慧的生成。由于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共生态,每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另一个生态因子或者生态群体。所以,获得创造性智慧的教师通过教师主体之间的多元动态交互,进一步扩大了创造性智慧的生态效应,促进创造性智慧生态系统的创生。

三、生态回归:教师智慧学习的新境界

1.情境交融共建教师智慧学习之基

生态学意义上教师智慧学习受内外两个系统的影响:内在的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系统。教师智慧学习,以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利用智能设备和无缝信息网络,打开了教师泛在学习的便捷之门;利用智慧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智能分析,支持情境觉知,记录学习过程、学习数据,进行智能学习评价和学习资源的自动推送,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智能学习系统,真正调动了教师内在学习的情感动力系统。教师情感动力系统与智慧学习环境和谐交融,使教师学习从外在驱动走向内在情感自觉,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催生了教师追求幸福和生命价值的不竭动力,为教师智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智慧学习赋予教师多元人际资源和共同愿景,提供了精神依托和情感力量,激发起每一个生态因子的情感动力,并借助于共生态,将情感动力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促进生态情感动力系统的悄然诞生。情感动力系统为教师学习提供强大的情感动力,智慧学习环境为教师学习提供智能技术支持,二者情景交融、交互共生,情境交互系统应运而生。情境交互系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张扬每一个人的个性、支持每一个人的情感、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使每一个教师真正走向智慧学习的发展路径。

2.多元对话共享教师智慧学习之乐

生态取向下的智慧学习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与智慧学习环境的智能“对话”平台,这里的“对话”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平等性、开放性与适切性。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每一个教师都是智慧学习环境中的主体,都拥有与智能环境“对话”的平等权利。在智慧学习中,教师利用智能设备实现泛在学习,自由访问网络资源,这些学习历程都被智能设备记录下来。此时的记录不是终点而是“智能对话”的起点,智慧学习利用智能分析等智能信息技术,充分觉知学习情境,记录学习历史和学习数据,在智能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教师的学习特性,并为其自动推送个性化学习服务。教师接收到智能技术的反馈后,再次做出回应――选择或者拒绝自动推送的资源,智能设备会再次予以智能回应。教师在与智慧学习环境不断的“智能对话”中,实现将自身有限的注意力和心理资源投入到适切自身的学习任务中去,享受个性化学习的乐趣,促使教师不断做出明智决策,不断向机智、聪敏、灵活的智慧学习者转变。

智慧学习生态系统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人与技术对话的机会,同时也创造了人与人对话的机遇。智慧学习中“人”是一个多重主体、多元参与、多元交互的人际联系,它打破了教师孤立无援的学习境遇,打通了教师现实-虚拟的学习通道,扩展了教师学习交往空间,拓展了教师学习的生态宽度。首先,从对话的对象上来讲,与教师对话的“人”,可分为同伴群体、专家群体和社会群体。教师与同伴群体针对特定学科或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对话,能够加深教师的学科认识和理解,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乐。教师与专家群体的对话,能够进一步拓展教师学习理论视野,从纵深层面认识教育的本真,获得理论拓展的学习之乐;教师与社会群体的对话,从生态过渡带的视角来看,这里是一种多元视角的交互地带,孕育着创造的契机,教师获得创造的快乐。每一个群体占据着自身的生态位,在智慧学习生态中,进行着有机的能量、信息的交换,互相竞争又相互协作,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其次,从对话的内容上来讲,人与人的对话主要表现在多元专业知识、多元专业能力、多元专业情意和多元专业智慧对话,它们使智慧学习生态系统进入多样性、层次性的良性平衡态发展。每一个教师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智慧的统一体,那么智慧学习生态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亦是多元专业知识、能力、情意和智慧之间的对话。教师在此对话中,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能力、浓厚了专业情意、增加了专业智慧,享受到专业素养的提升之乐。

3.“文”“体”互动共育教师智慧学习之境

教师智慧学习需要从文化塑造和共同体建设两个方面,在“文”“体”互动中共育教师智慧学习之境。教师智慧学习借助于由社会网络、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架构起的智慧学习环境,利用便捷、顺手的智能设备,借助于多种智能分析、智慧计算等智能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多元的人性化境脉、丰富的活动架构和顺手的工具终端,充分体现了聪慧、机智、灵活、智能、精巧等文化理念。教师在智慧学习的环境中,在与智能技术和多元人际的智慧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将智慧学习文化理念渗入内心,并用这种文化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一种新型的学习范式由此创生,一种范式意味着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意味着教师智慧学习文化的悄然诞生。

以智慧学习文化为导向建构教师智慧学习共同体,并形成一种共生互动机制,是教师智慧学习的应然诉求,也是生态系统群体共生的必然要求。教师智慧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组织者、社会成员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愿景,强烈的学习意愿,在智慧学习环境的支持下,在智慧学习的文化氛围中,运用各种智能学习工具和资源,进行相互对话、协商、合作和反思,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观念和文化,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为教师智慧学习提供了多元社会智力支持和情感支持。教师智慧学习共同体是真实学习共同体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有机结合,既跨越了时空界限,开辟了智慧化学习环境,又实现了多元人-技与人际的智能对话、情感交互,深刻的体现了智慧性、共享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本质。教师在智慧学习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在智慧学习共同体的协助中,获得了多元智能技术的支持和多元人际的智力帮助,张扬了学习的个性,回归到学习的生命本质,创生了智慧思维、智慧能力和创造性智慧,在智慧学习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进行着能量转换,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演进和自适应,不断开创着教师智慧学习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Myung-Suk Lee,Yoo-Ek Son.A Study on the Adoption of SNS for Smart Learning in the Creative Acti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2012(1).

[2] 王凯.教师学习的生态转向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10(11).

[3] 刘莹,罗生全.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J].教育导刊,2012(8).

[4] 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智慧教育新生态例4

要实现“互联网+”教育的真正落地,少不了应用平台的支撑、资源服务与管理、智能显示终端以及数据评价系统四个方面。

1.应用平台

目前普遍构建的都是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拥有海量教育教学资源,能为学习者推送定制的教育服务,并能进行智能化教育管理的综合性智慧教育云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的应用平台通常为移动类APP,包括微课制作、作业平台、家校沟通工具等其他第三方应用软件。例如,无锡正在打造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如图1),涵盖了“智慧课堂”“智慧学习”“智慧教研”等教育功能服务模块,并开发有相应的移动端APP,主要目标是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的智慧教学,以及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智能化教育管理。

2.资源服务与管理

我们基于资源管理平台,建立了数字化教材、微课及多媒体课件、各类题库、拓展知识等资源库,可以在课前、课上、课后为智慧课堂提供、推送教学内容(如下页图2)。

“三通两平台”是我国“十二五”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资源涉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两个方面,资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智能显示终端

智能显示终端可分为教师端工具和学生端工具两种。教师端――传统课堂的板书、投影仪已经变身为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多屏互动软件,而学生端以智能手机、iPad为主。例如,新东方的“OKAY智慧课堂”,整个系统采用两层结构,上层主要是云平台服务端,下层主要是各类应用端,包括学生Pad、无线AP、充电柜、校园服务器等(如图3)。

教师、学生都匹配有相应的“教”与“学”的应用软件,可以实现智慧课堂的全过程沟通、高频互动、知识传递与扩展。

4.数据评价系统

实现动态学习数据收集、分析、评价,是成功构建智慧课堂的关键。利用智慧云平台,可以对课前、课上、课后进行全过程动态评价和数据分析,基于此,教师可以有效、快速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评价,继而形成针对性、差异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下页图4)。

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软硬件设备,但是有效实现智慧课堂目标的根本,如教师专业能力、灵活的教学设计、高效的课堂掌控、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无法仅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就能解决的。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教育信息化聚焦于学校教育、师生教与学、课堂活动的必然,也是课堂教学自身不断变革发展的结果,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从语义角度,“智慧”是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以及现在、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和成长。从教育角度,智慧课堂的根本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智慧”,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或灌输过程。从信息化角度,智慧课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智慧化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大不相同。

“互联网+”下的智慧课堂,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交互、深度融合,从先前的数字化阶段过渡到了“智慧化”的新阶段。智慧课堂实质上就是基于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运用的新型课堂教学形态,是由信息化平台和工具(系统)、教师和学生(人)及其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活动)等组成的现代信息化课堂教学体系。[1]

具体来说,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目标相比,在课堂形态上,智慧课堂借助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和各种智能终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营造更加开放、自主的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在资源推送方面,智慧课堂能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相应的APP、平台,并能有针对性地推送个性化、定制的学习资源,方便学习者查漏补缺、提高优化。在教学方式上,智慧课堂有互联网技术的辅助,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协作、合作探究和教师参与、引导的方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师生关系和角色也彻底发生改变。在评价反馈上更为明显,依靠数据收集与分析,课前预习评测、课堂即时反馈调整、课后跟踪反馈,智慧课堂变革评价方式,从传统、主观的“笔纸评价”变为客观、全面的“数字评价”。

简而言之,智慧课堂就是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为学习者营造丰富的学习情境,促进个性化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成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终身发展。

智慧课堂的几种实现模式

1.高效互动

在智慧课堂中,利用智能化的移动学习工具和应用支撑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立体、即时,课堂互动高效、生动。同时,基于动态数据分析和即时教学评价,互动的深度、广度增加(如表1)。

除了课堂内的互动,在课外,师生还可以借助应用平台、移动APP进行课外交流,实现持续沟通,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种方式的交流互动。

2.分层教学

基于大数据的动态学习分析,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其学习能力做出评估,然后将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和辅导策略,继而向各小组推送相应的资源,实现一个班级里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如表2)。

另外,课上碍于时间和精力无法一一指导的,在课后,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最近发展区”设计内容,进一步推送个别化的作业和辅导,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

智慧教育新生态例5

这一结果在学校教师中引起强烈震动,并进而引发了教师对这样一些问题的不断追问和反思:即以现有的教学方式,我们是否把学生越教越聪明了?当今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究竟还缺少什么?

答案是:教育智慧。什么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在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中。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对规律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深层的理性认识,要经过长期丰富的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因而是智慧的高度表现。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工作、教育情境,能不能创造性驾驭,是否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反应,也是体现智慧的很重要的方面。真正检验一个教师有没有智慧,要在实践中来看。当教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当具体的任务、目标、场景随着情况发生改变时,教师能不能敏锐洞悉,能不能作出灵敏的反应、灵活机智的应对、恰当的现场策略调整,基本上能真实反映一个教师的实际智慧水平。

“智慧型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的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智慧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有诸多共同之处,如都执著于教育规律的探索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对理论学习抱有很高的热情,将研究视为重要的成长基础等。但从二者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来看,智慧型教师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指向,它对现代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更高的发展境界———即在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总体上效果是好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在当前功利很强的改革背景下,研究型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已被当成一个标签,研究是目的还是手段这一问题被颠倒了,出现了大量为研究而研究的情况。实际上研究恰恰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能把研究作为目的,研究永远是一种手段,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途径。一旦把研究本身作为目的,研究就变味了。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修养、往研究型方向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对实践的忽视。所以,我们试图以“智慧型教师”这样一个概念来对教师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新的概括,更全面地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因为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以智慧型教师作为对教师的整体境界、专业发展的总要求,将从客观上对教师的理论学养和综合实践素质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提倡智慧型教师,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协调、完整和全面。

在实践中,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因而教育智慧的构成也是多类型、多层面的。它既包含了基于整体感知、直觉把握形成的知性智慧,基于理论思考、规律认识的理性智慧,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师爱的情感智慧,也包含了基于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和水平,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知性智慧是对教育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主要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直觉反映,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理性智慧是在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是情感范畴的体现。对教师而言,情感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特别是师爱,即对教育对象的热爱,是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

实践智慧主要建立在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地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回过头来大力强调实践及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让教师关注自身的实践智慧,再一次回归到实践中。

超越经典教学体系,学会自己走路

走出经典教学体系,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教师的教育智慧很多来自于对教学工作深层的、理性的思考和把握,如果理性认识是片面的,是有局限性的,教师的教育智慧很难得到提升,很难进入到一个较高境界。所谓有大智慧才会有大境界,这种大智慧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对问题把握的深刻性和全面性。经典教学体系理论上的诸多局限性,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已形成严重束缚。例如,教学是有双重性特征的,经典教学体系对教学的一些特征,比如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可预设性、可控性等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并且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要求。但是教学体系的另外一些特征,如多样性、复杂性、特异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选择性等,经典教学体系在理论认识上是严重不足的,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实践中课堂教学长期呈现机械、僵化的局面。因此在当前反思传统教学弊端、推进课堂教学重建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重建课堂教学的操作体系,更重要的是要重建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重建它的哲学基础,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价值与特点,要在理论认识上逐步走出经典教学体系的大框架。

切实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教师的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智慧源自实践,“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体现机智”(马克斯·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一个是缺少教育实践的。日本人评价中国只有两个半教育家,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朱熹,那半个是陶行知。这当然是他们比较苛刻的说法,但也反映了陶行知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是当代著名教育家,是留洋回来的博士,但他真正在教育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认识,则来自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与实践的结合,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教育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

切实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尊重教师的个人风格。智慧在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深深打上自己烙印的。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关注教师教育智慧的状态,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教师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在和教师的个体经验结合的时候,才能被内化。现在教师有自己特色、有个性的东西越来越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在有一种忽视教师个体经验、不尊重教师个人风格的倾向,再加之经过各种外在强加的“格式化”培训,教师像被洗脑一样,最后变得都一样,失去了个性和个人风格。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智慧水平不可能高。就教师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教师有个人风格,不要怕与众不同,而应该追求这样的东西。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前改革中应当倡导的。

淡化功利性科研,提高整体智慧水平

淡化改革及科研的功利性,还教育科研以本来面目。只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科研、改革才会成为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并且会成为强大的动力,推动教师深入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智慧。要强调科研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当前心态比较浮躁的背景下,创造条件使校园远离功利,归于宁静。古人所说的“宁静致远”,其实深刻揭示了智慧生成的内在道理。在浮躁的状态下,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要致远就一定要宁静,这才是智慧的生成之道。在校园里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个宁静的、适合于思考的环境,要尽可能减少对教师的各种外在强迫,减轻来自各种功利性任务的压力,让教师在归于宁静的过程中自由生发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推进教学工作。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需要淡化的是科研的功利性,不是要淡化科研自身,科研仍需不断加强。科研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是二十多年来证明的一条成功经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的成功之路。只要把握住科研的正确方向,用正常的心态来从事教育科研,对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就会有极大裨益。

切实关注教师职业情感状态。提升教师的智慧水平,不仅仅要提升认识方面,更要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状态。作为一个职业工作者,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整体智慧水平。师爱是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情感智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关心和爱护孩子是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缺少这样一种情感,即使有再深的理性认识,教师的个体智慧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智慧。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马克斯·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由此看来,对教育的责任感,对孩子的责任与关爱是构成教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机智水平。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智就是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而出乎意料的塑造的能力。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凝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它反映了对现场敏锐捕捉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和非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可以把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可以恰如其分地把教学引向高潮,推向深入。教学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但这个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磨合而成的。同时,教学机智又表现为对教育工作、教育对象的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表现出来某种机智,也可能只是一种小聪明,不可能对教育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真正的教学机智正是要起到这种作用。

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综合素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提高教育智慧水平,与教师终身学习、终身进取密切相关。教师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书本的学习,如学科知识的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等,知识的学习是智慧生成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包括实践中的学习,经验中的学习,以及向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学习等。教师个体智慧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需要在综合素养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来提升。另外,只有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师的学习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的智慧。(田慧生本文有删节)

智慧教育新生态例6

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研究艺术教育现象的学科,侧重的是类属于艺术范畴的素质教育,以艺术或艺术品为媒介来培养人的艺术能力、艺术创作与艺术境界的有规律的系统的教育活动。那么,艺术品所表现的自由的感性形式,存在于每一个独特个体的感性生活中,艺术属于一种感性的形象,这种感性就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所以,作为承载人们艺术思维、艺术创想的承载体——艺术品,就不能太注重技法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表述。读《艺术与创生——腾守尧先生生态式教育理论之路》后,让我对现代艺术课程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注重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为了使艺术创作者创作出更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就应该像腾守尧先生所关注的,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知识融入到艺术课程的教育中,并将多种教育理论进行融合而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试图矫正在目前的一些艺术课程教育中存在的注重技法、忽视人文精神的现状。

对于每个有追求的人,滕先生提出毕生都在建造自我的庙堂的思想,以独特的方式高度概括了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精神品格与自我提高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有生命的构架,而且还是一个有主观思想与智慧、有独特个人艺术品格的承载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就在不断的构建这样一个自我,提升我们的智慧。这个过程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教育与受教育过程实现的,所以作为培养具有艺术修养与能力的艺术教育,就应该注重文化生活、科学精神的渗透,转变传统式教育方式,不断运用生态智慧,以更加开放的教育形式开展艺术课程教育,这样也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开展与培养。对此,滕先生总结出原始智慧、现实人文智慧、神性智慧三种人类智慧,阐述了人类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不同智慧层次,诠释了人类艺术智慧发展所经历的从根源到现实再到超越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引起我们对个人素养培养的一种反思。

首先,原始智慧属于人本能地对自然的一种认识与借鉴,对矛盾事物双方视为神灵的两面,这种认识处于人类智慧发展的初级阶段;自然界的万物不仅都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而且万物之间都是想通的,就像美术、音乐、戏剧都是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对这两者理解应该是相近的。所以我们在构建自我的“庙堂”时,不能脱离现实万物、不能与生态产生失衡,要在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其次,现实人文智慧或圣贤智慧,则是人对自然界的矛盾关系、互存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真理,并善于将其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不再是盲目的,而是严格的视为对立两面,并试图征服它们,带有理性色彩。

第三,神性智慧或超然智慧,则是人们对客观自然的矛盾双方加以融合、综合各种智慧进行创新与改造。事物的矛盾两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能反映社会,而社会也同时影响着艺术。艺术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把生活进行记录、复制、收藏,而是以社会生活作为背景依据来表述内心情境的一种形式。滕先生提出神性智慧的核心,就是对话精神。对话不仅仅停留于理解为一问一答,更高层次的上升到精神层面,对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碰撞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情感、情境获得交流、融合、进而提升的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现实情景,对于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可能更能从中读懂自然的和谐艺术,感受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对话。这种艺术,正是神性智慧所指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身艺术素养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将艺术素养与能力,结合社会需要进行新的创造,创造出能打动人的能为社会服务的新的事物。所以艺术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学识,塑造高尚的人格,培养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其次再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优良的艺术品格与艺术能力、技术进行整合,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于艺术情境中,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两者在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是辩证主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作为人与人的活动,回归自然和谐规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遵循共生互生、生生不息、循环复始的生态关系,进行生态式教育。艺术教育之所以要与生态学理念相融合,正是为了找到艺术与生态之间的一种平衡,生态哲学已经成为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态度。生态式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开放式、平等式、互补式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思想精神、不同观念、看法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而是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智慧教育新生态例7

一、教育智慧的解读

人的发展与实现,是一个满溢幸福的过程。然而,时代的快节奏,社会的新要求,家长的高期望,学生的难引导,使得部分教师教得心力交瘁,学生学得痛苦不堪,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教育是发展人、实现人的事业。这里的“人”,指的是处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教师的发展与实现是学生发展与实现的前提。我认为,教师要鲜活教育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探寻教育真谛,体验教育幸福,离不开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育智慧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得以体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田慧生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智慧?如同智慧之于个体一样,教育智慧之于教育,同样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育智慧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往往对教育本义体悟深刻,具有高度的职业感和责任感,对教育事业怀有深情,付出辛劳,勤于实践,善于反思,不断催生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真正体验到教育的巨大幸福。教育智慧应该是教师追寻、体验教育幸福的支点。教育智慧,造就了智慧型教师,支撑着教育幸福。

二、教育智慧的缺失

自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围绕要求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但部分教师的课堂行为没有根本改观,依然如故。对教师来说,他们并不缺少改革的热情,但是他们的实际教学行为与他们表达的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教育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规律性的把握,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深层的认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只注重教学的知识的传承价值,狭隘的教学理论认识束缚了教师的理论视野,影响了教师对于教育意义、价值及教学活动丰富内涵的全面认识与把握。理论上对教学价值的简单化导致了实践操作中的简单化倾向,教学被简化成知识的授受过程,甚至为知识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视教学活动为可精确预设、程序化造作的流程。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步骤所用的时间都被精确设计,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细节化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导致教育智慧的缺失。

三、时代呼唤教育智慧

1.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育智慧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或潜在影响的品质。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为教师资格取得所要求的素养,表现为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具备一定的专业化素质和教学技能素质;中间层次为熟练地进行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素养,表现为具有较新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现代教育能力;高层次的专业素养则集中表现为由各种教育能力生成的丰富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就是教师教育智慧不断生成、丰富的过程。教育智慧是教师终生追求的一种专业境界,是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

2.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需要教育智慧

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本着“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教育理念。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低层次的简单劳作,传道授业变成了可敬的单向消耗,教师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的提升被忽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的原点。“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突破”。假如把牺牲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作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因此,在关心学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教师,师生同益才是教育合理的发展目标。教师要发展,就必须把人的培养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会使教师职业极富创造性,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育情景千姿百态,教育内容千变万化。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对象、情景、内容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教育智慧能使教师的职业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的蜡烛,它会让教师体会到创造性工作所带来的充实和幸福,从而获得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提升。

3.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新课改在价值取向上由知识本位发展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由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程内容由预定性、封闭性向开放性、生成性转型;课程评价由单一性、标准化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型,这些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教学改革呈现出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边性、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提出了要求,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成为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契机。

四、教育智慧生成的途径

教育智慧,既是一种教育综合能力,又是一种教育品质、状态和境界。也许我们还不能准确无误地拟定一套催生教育智慧的“操作程序”,但是,教育智慧的生成还是“有迹可求”的。

1.教育智慧的支撑是美德

教育,需要教师有虔诚的教育信仰、有起支撑作用的美德。教师的美德,首要的是热爱,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是教育的动力。教师的美德,还有民主、宽容、明智等。教师的民主与宽容,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明智,可以看作是聪明加上谨慎,聪明是“知”,谨慎是“行”,知与行的结合,才足以显示一个人的明智。教育无小事,明智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明智的教师更能把握教育时机,捕捉教育细节,达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2.教育智慧的起点是知识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智慧。零散的知识不能形成智慧,完备的有结构的知识是教育智慧产生的沃土。智慧产生于知识,特别是产生于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扎根于生动的教育实践体验,产生于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自我研究与反思,来源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愿景与努力,萌发于自我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为前提,只有那些注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才有可能体验到教育智慧的魅力。

3.教育智慧的关键是思考

教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思考者。思考,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丰富专业知识、寻求最佳策略、锤炼教育艺术的基础。思考,必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思考,让教师叩问教育本义,明确教育方向,融洽师生关系,优化教育环节,催生教育智慧,实现自身价值。教育离不开思考,因为教育就存在于形成清醒敏锐的、谨慎细致的思维习惯之中。反思是思考的重要形式,教师的教育反思必不可少。反思,是为人类基于探究外部物质世界活动的经验来追寻事物本质和意义的内心活动。反思的过程不仅仅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内“醒”的过程。换句话说,反思就是唤醒自我。反思源于心灵的力量,是心灵成长的原动力。

4.教育智慧的永存是细节

教育智慧体现在教育教学具体情境的细节中。教育在生活世界中,就像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智慧体现在教育情境的细节里。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用心地去看学生,注意一个害羞的表情,注意一种情绪的流露,注意一次期待的渴望,这种“看”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而是带着责任感、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看,这种“看”能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在“看”的过程中,教师有了思考,捕捉教育细节,挥洒教育智慧,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顾明远主编.现代教师读本[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3]傅佩荣.生活哲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5]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智慧教育新生态例8

教育是当今社会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从微观层面说,教育能影响人一生的发展。从宏观层面讲,教育能影响整个人类前进的步伐。教育需要尊重生命,关注个性。教育者厚积薄发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就像春风、阳光、雨露般浸润学生的心田。

一、人格启蒙,呼唤智慧教师

古今中外,教师被认为是最有知识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人们常常会拜智者为师。教师的教育行为将影响教育对象,庸师、教书匠只能把人教死教傻,而良师定能培养出高徒。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广收门徒,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贤者足有七十二人之多,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精神建构”的塑造者,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决定了教师是否拥有感悟人生的深刻头脑、洞晓事理的聪慧心灵、触摸脉搏的人文关怀、飞扬激荡的激情热血,已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品质问题,更事关儿童素质甚至是灵魂。“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身体迅速发展,人格初步萌芽。他们的内心是稚嫩的,需要成人的悉心呵护;他们的表现是纯真的,需要成人的欣赏与赞许;他们的观念是执拗的,需要成人的巧妙引导。在人格启蒙阶段,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智慧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①可见,教育智慧存在于幼儿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管理、教育环境、教育活动、师幼互动等。教师作为教育理念、价值、任务的承载者、实施者、践行者,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育智慧不仅表现在解决教育问题,创造新价值,还表现在教师的人格境界,对美好生活及对存在意义价值的执著追求。正是因为教育智慧中蕴含的人格力量,给予师幼双方心灵以慰藉和愉悦,使教师真正体验到教育“为人”的存在,从而获得职业价值的升华。

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而且是感情范畴的体现。情感不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对教师而言,情感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着眼的是对孩子真、善、美心灵的塑造,引领幼儿通过真实的体验,感悟人世间的真、大干世界的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善;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挥情感因素,感化幼小的心灵,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让师生之间流淌真善美的情感,同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幼儿。

二、聚焦情境,培育教育智慧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关注教育的品质和质量,更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向智慧型转变。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具有更丰富的涵义。智慧型教师已作为对教师的整体境界、专业发展的总要求,因此,教师要聚焦情境,培育自身教育智慧。

1.树立资源意识,增强情境生成力。

所谓“情境生成能力”,主要指教师运用充足的、适当的资源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的能力。长期以来,在传递式教学观下,很多教师将教材视为唯一的课堂资源,仅仅关注教材内容对孩子施教,使教师生成情境的能力大打折扣。就我国幼儿教学现状来看,要创设具有不确定性的、可供幼儿探索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教师需要树立资源意识。第一,具有课程即幼儿发展资源的意识。所谓“发展资源”,是指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价值、意义或促进作用的任何东西。只有树立了这种课程观,才能使丰富的资源涌入课堂,从而为情境的生成提供充足的可“炊”之“米”。第二,具有幼儿是课堂资源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地将因材施教视为一定要单独施教才是“因材”,看不到其整体互动的发展价值。就发展资源的角度而言,互动是幼儿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教师生成不确定情境的重要来源。教师在考虑幼儿的个体特征时,还必须考察这些不同个体如何在整个活动系统中通过碰撞有效地生成资源。

2.实施认知建构,提高情境理解力。

教育情境是一个丰富鲜活、富于变化的教育现场,它多变的特性导致教师需要及时对教育情境中的变因进行认知重构,并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处于变化中的情境进行适当的回应。换句话说,这种情境理解力就是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通过认知分析、理解评价、灵活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形成合“情”(情境)合“理”(理论)的理解能力。智慧型教师需要对情境做多角度的解读。如,不固定一种模式,不断变化角度看问题;根据实物特征对数据和刺激源进行分类;找到实物整体与各部分之间的新联系;对相同或相似的实物和事件做出不同方式的解释;根据不同的情境脉络进行重新组合和排序。通过探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教师对情境的预测性理解能力和参与性理解能力之上的。教师的预测性理解能力应是教师在活动前对于即将出现的活动情境的前瞻性看法,比如,哪些资源可能被引入教学活动中?这些资源本身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这些资源如何组织?他们之间的互动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幼儿可能会作出什么反应,如何应对?等等。其一是对课程、活动文本(包括教材、课程内容及安排等)进行解读,对幼儿的特点(包括幼儿的特点、需求、兴趣和差异等)进行解读,还要将文本与幼儿联系起来解读,预测两者互动的可能状态与情况。其二是解读时,教师解读要有层次性,有条理地进行,从知识的结构、价值意义、个性理解等方面有序进行,这样有利于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教育现场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对于整个教学情境要有所把握。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它有许多的无法预见,充满诸多“意外”,教师能否临危不乱,机智应对,关键就在于这种参与性理解的能力是否足够强。这要求教师能视这种“意外”为自然现象,不是有意地消灭它、漠视它,而是主动地面对、重视、欣赏和理解它,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它的教育价值。

3.促进互动生成,增强情境回应力。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资源意识和理解情境的能力,还需要具有对情境作出适当回应的行动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回应情境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通过互动促进课堂资源的生成和共享,即是教师教育智慧的表现。具体而言,回应大致涉及三个方面的智慧:

第一,引导的智慧。将引导称为智慧,是因为引导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办法,而是需要教师在情境中进行具体判断和分析,在权衡的基础上产生教育行为选择。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直接决定了教师引导的智慧性——无论是引导的时机,还是引导的分寸和方式,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智慧。总之,引导并不只是简单的教学技术,更是一种拿捏分毫的智慧。第二,生成的智慧。指在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能固守教案,而是要具有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不断改变“行程”和临时生成的能力。这是对于活动不确定性的回应,也是对于教师智慧的挑战。第三,合作探索的智慧。之所以称合作探索为智慧,是因为其一,它们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相对于纯粹的知识传递要复杂得多。其二,教师与幼儿合作探索的意义不仅在于该行为本身,更在于教师要通过这种合作探索引导幼儿相应的行为和态度。教师在参与幼儿的问题探索时,需要将这种探索的实践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

三、润泽童心,实现智慧教育

教育智慧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启迪幼儿智慧的观点与策略,智慧教育是与幸福教育、自由教育相并列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它往往是对一定的教育观点、教育方法的超越,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教育妙悟。“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对伟大智慧的精致描绘。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风格。

1.智慧是一种对孩子体验的理解。

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成人意识中传统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标准,所以成人对于年幼的孩子保持开放性的理解并不容易。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能以博大的情怀对待每一个幼儿,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研究形形的不同的个体,体验他们内心的充满人情人性的想法、生机盎然的内心世界……理解它、珍爱它、欣赏它,并在师生互动中与之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情感关系,让孩子体验真、善、美。

2.智慧是一种对孩子美好情感的唤醒。

孩子小小的情感世界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欣喜也有困惑。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老师悉心地呵护和照顾,也需要老师平等的对待,需要被尊重,更需要老师和他们一起守护心灵的家园,唤醒他们心中美好的情感。这种唤醒来自于老师对于幼儿的爱,来自于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内化,更来自于教育的智慧和艺术。智慧的老师能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和孩子一次心灵的碰撞;每一个互动都能成为孩子生命历程中难忘的体验。

3.智慧是一种对孩子独特之处的支持。

教师的智慧决定孩子发展的轨迹,教师的智慧促进孩子性格、能力的萌芽。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智慧地扬长孩子珍贵的“与众不同”,支持他们的表达表现,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世界探索、尝试,孩子的发展会在智慧的润泽下日益茁壮。

4.智慧是一种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出乎意料的塑造。

在生活中,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面对这场给秋游带来许多不便的小雨,面对这些在优裕的环境中生活,一个个娇弱,缺少对困难和挫折尝试的孩子们,老师用智慧捕捉到了细微的教育契机,把转瞬即逝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事情,融会贯穿到了对孩子的教育细节之中,用教育智慧对意想不到的情况进行崭新、出乎意料的塑造,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引导孩子面对挫折,使孩子学会用同样的心态迎接突如其来的挑战,使秋游活动绽放异彩,使孩子得到真正的发展。

5.智慧是一种临场的天赋。

智慧是日久工作的积累,是长期职业的历练。它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细致观察的耐心,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更有及时应对,运用教育机智解决问题的时效性。拥有了教学智慧的教师能更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各类教育情境,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于这样的教师而言,教育不只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享受,同时也是无限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

注释

①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

参考文献:

智慧教育新生态例9

智慧一词,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字眼,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智慧的人,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智慧的教师才会成就智慧的教育,反过来教师的智慧更造就了智慧的教师。我们希望用智慧的心灵走进教育,t望着自己的魅力教育人生。俞敏洪在《赢在中国》里写道,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其中有一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老师就是学生成长的沃土,只要学生成长的足迹深深的扎根土壤,我们就会让那些怀揣成长之梦的树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一、教师智慧是教师幸福人生的重要源泉

教育的智慧是一缕春风,在生机盎然时给大地一抹惊艳的新绿;教育的智慧如一丝夏日的露珠,滴滴的汇聚便可精华成水的奔腾;教育的智慧如秋日的金黄,片片的积攒便是成熟的感动;教育的智慧更是那飘零的雪花,洒落空中编织精美的童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游走在春夏秋冬,我们感受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我们感悟着生命的成长。重要的是教育的心态,智慧的心态方可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并将这种幸福传递在师生之间。

美国独立革命运动的一位积极领导者和组织者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称:“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幸福更是现今这个社会最热门的一个词。幸福是一个极具魅力和诱惑的字眼,可见追求幸福是教师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没谁有可以剥夺,而作为教师的自己,理应走在幸福的路上,体会从事教育的幸福,在这个特殊的职业中有强大的内心来追求幸福、探寻幸福,最终创造教育幸福,并在学生中传递这种幸福。

二、工作的过程不是牺牲而是享受

在我们第一次站上讲台开始就注定了我们将于孩子相伴,正是因为此,我们的身心也被孩子影响的具有着青春的朝气和力量。教师的智慧是教师幸福生命的源泉。可是随着日子一天天的留过,每天辛苦的付出我们看到的不紧紧是教师身体上的辛劳,更是心理上的疲惫。为了一个顽皮的孩子,也许当满天星斗时老师还刚刚结束家访;为了一个父母亲离异的孩子,周末的时间老师还在和家长进行着想谈;为了一个成绩薄弱的孩子能够有些进步,老师放弃了休息时间在和孩子促膝长谈……如果心里没有幸福感的教师,那疲惫就不仅仅在脸上和心理,会一直浸透在骨髓。教师应该有一颗强大而聪慧的内心,在平凡而辛劳的教育工作中刚收到做老师的幸福,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自己也感受到事业的幸福。这样就可以把将教育当成一种享受,并在追求教师幸福的过程中,自己会在每一次耕耘中有新的收获。

而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是发自内心的的一种触发,有人说人的心似花园,既可杂草丛生也可繁花似锦。用心经营教育的心灵花园,用自己的激情、用自己的执着、用自己的坚定来丰富自己的教育心灵。用自己对教育的爱,自己教育的不懈追求丰富自己的教育生命。这样教师对教育的看待就会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便会感受到做老师的一份充实和富有。

三、教育的过程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有人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不听的重复,送走一届又一届,教师的白发披满了双肩。其实不然,在年年月月时,教师所从事的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创造。现在的学生和原来的学生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变与不变的哲学。教育的过程不是在重复教师昨天的经验,而是在昨天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在孩子的成长特点智慧的开展工作。经过教师智慧创造过的教育才是沁人心脾的,才会带给学生去穷无尽的快乐和享受。如果教师只把自己的教育工作当成是一天一天的复制,那么教师自身不会感受到工作的幸福,学生也不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做一个学习者、科研者,在自己的经验中感知,在别人的经验中感知,并将自己能够接触到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就是教育的再创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是教育是否有效有价值的重要因素。

四、教育的过程不是完成而是激发

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接受这新的挑战,受着新的理念的影响,将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进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情感交融与互动中完成教育的目标。探索使得学生的文人、知识双重提升的发展空间。在变革中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追求中创新。用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喜好,构建适合孩子们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带着积极的体验走进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心体验,享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进而培养学习心态和主动的进取精神。学生学习的三重境界是知道、喜欢、乐学,我们的教育希望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而是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去学习,陶醉于教育之中,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乐学”中得到激发,自然就成了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有所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更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一种淡定而又飘逸,快乐而幸福的学习人生,教师有义务带领孩子们都到这样的境界。

智慧教育新生态例10

在生本智慧大课堂的整体构建中,智慧课堂的建设是核心,特别是教师在新课堂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用智慧的心灵去培育学生智慧的头脑。本文试图从剖析智慧课堂的特点阐述新课堂建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智慧

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简而言之,智慧就是知识、能力与美德的综合体。其实,新课程中三维目标与智慧教育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二、智慧课堂

1.布疑的课堂――充满疑问的课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师生间与生生间思维的互动,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展示的课堂――凸显探究的课堂

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的现象,展示探究成果,点评探究思绪,感悟真情实感,开启思维之门。

3.质疑的课堂――引导争辩的课堂

通过质疑,引发争辩,产生思维的共鸣,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学生的灵性、个性飞扬,争辩的过程就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4.生命的课堂――走向生活的课堂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智慧的课堂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既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生成的课堂――唤醒智慧的课堂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生成新的课堂。教师之“魅”在于懂得“有所为且有所不为”的道理,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众多智慧的心灵。

三、智慧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1.课前,教师是智慧课堂的设计者、策划者和指导者

(1)认真钻研教材,组织教材

精心准备教学资源,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积极创设课堂的引入情境,提炼课堂问题,精心编制导学案,用心备好课。

(2)检查学生预习状况

批阅学生预习案,总结预习情况,运用班级评价机制做好课前预习评价。

(3)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辅导

对预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予以指导,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互助作用,帮助组内待优生自主完成预习。

2.课堂中,教师是智慧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领者

(1)课题引入

在课堂引入基础上,组织问题讨论与探究,完成第一波知识链的形成,这一阶段课题的引入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2)展示与点评

在完成第一波知识链的同时,进一步呈现问题、挖掘问题,通过小组展示与点评,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形成新思路,促使新一波的知识链的形成。在这一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较深层次的思考,在小组展示和点评中,师生、生生思维互动,产生智慧的火花,形成智慧的气场,师生是平等的,心理是安全的,课堂是幸福的。

(3)质疑与释疑

通过小组点评,产生新的思考,引发学生对结论、对评价的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拓展的思考,对问题的质疑,特别是从不同角度去阐述同一问题时,往往会引发师生的思维共振,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3.课后,教师是课堂总结的指导者、课后评价的组织者

在完成上述三波知识链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堂总结,组织课堂检测,这个阶段教师的主导性在于对学生总结的及时点评,对学生检测的及时评价与反馈,把握课堂的脉搏,以利于下一课堂的可持续学习。

在智慧课堂的建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紧紧把握智慧课堂的“动态生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随机、巧妙、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涌动师生心灵的对话,激起思维火花的碰撞,成就更高层次的智慧引领。

参考文献:

[1]沈洪.教育智慧点亮教育生命[J].上海教育,2007(Z2).

[2]薛瑞萍.教育的召唤: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