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智慧养老金融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3 17:46:20

智慧养老金融

智慧养老金融例1

中国正处在“未富先老”的压力下,超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在这个问题导向之下,养老体系的构建是社会生活迫切需要的有效供给。对于养老金融,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考虑其意义和作用。

养老金融需要支持问题导向之下我国养老体系的多种模式、产品的有效供给。养老供给的方方面面是多样性的,我们要在构造有效供给的努力之中,争取形成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全世界都在探索养老模式,我们这方面起步可能是比较晚的,但是要争取做得更好一些。现在看来,传统的机构养老要做多层次的划分,从低端到中端、中高端和高端,一样不能少。我们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临终关怀、养老园区等,各种供给形式的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要有效,而且要得到养老金融的支持。

养老金融需要实现守正出奇的创新,使有效市场与有为、有限政府相结合。创新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条理化表述的现展理念的第一条,养老金融所要支持的有效供给,需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互动。在形成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连接方面,应当守正出奇。笔者认为“守正”就是尊重和敬畏市场规律,中国就是在邓小平“三步走”现代化战略框架下,认同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才可以解放生产力接近中国梦,才可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但是在认识尊重市场规律后,我们又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市场经济体已有的经验和我们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必须坚定不移地针对我国自己的特定情况,在我们的特定约束条件下要努力创新,有所作为,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的发挥结合好。当然这里面充满了挑战,养老金融也会面临着种种必须解决的难题,但是别无选择,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必须做好应有的工作。

养老金融需要各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集思广益,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央所特别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落到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个要求确实是决策层谋定后动的,并不是忽然想到的要出什么新概念。近年我们一直在研究的供给侧改革,是要在继往开来的基本认识上,进一步考虑从短期到中长期的衔接,要以一个系统工程式的框架把握中国所强调的改革攻坚和供给体系质量、效率的提高。不能简单地以为搬用国外已有的供给学派减税为主的经验,就可以把中国的问题比较好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比别的经济体严峻得多,我们整个视野中要处理的问题,需要按照系统工程、长期问题来把握。在这个方面,养老金融所要发挥作用的事情,必须纳入全局、长远视野,必须集思广益,必须调动全社会的智慧,按照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把政府和非政府的主体、多元主体充分互动的机制把握好。民间的智慧,非政府的智慧,潜力的释放,是应该特别看重的。系统工程中的活力发挥,必须形成引领新常态的有效供给体系。

智慧养老金融例2

智慧交通层面,公司不断将新技术融入到主营核心业务领域之中,构建先进的智慧交通支撑体系。目前公司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整套基于智能交通综合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及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下属产业基金(持股比例50%)使用自有资金1000万元对北京百会易泊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投资,投资完成后产业基金持有百会易泊6.67%股权。百会易泊产品“无忧停车APP”截止2015年5月31日,数据已覆盖20 余个城市10万余家停车场数据。公司积累的大量交通数据能够通过“无忧停车”的新途径产生更多的增值空间,其大用户数量和高频使用率给公司2B 与2C 间的业务协同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另外公司推出“交通宝”app,为出行者提供交通信息、汽车后市场服务,目前在杭州、南昌、厦门、广州等多个区域迅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智慧养老金融例3

2002年~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有专家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达10亿,城市数量1000座左右。

毋庸置疑,建设智慧城市是推动城市化、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信息化发展,将向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一个全球罕见的大市场,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城市毫无疑问地将成为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虽然现在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甚至如火如荼,但若想从中挑取一个建设完整、理论成熟、实践证明完全成功的范例模式,可能一个都没有。探究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很多,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性和具体难题,但其中也不乏诸多共性原因值得深入探究,比如政府多头管理导致的政出多门问题、缺乏顶层设计问题、重复或者浪费建设问题、形式问题等。

对此,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刘奕夫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表示:“政府应该形成合力,担负起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如果任凭市场带动需求,可能相关企业会追逐利益而导致偏差。一个良好的模式就是政府指导、搭台和制定政策,然后产生市场需求,拉动企业积极参与。”

CEI:智慧城市相对于旧有的数字城市和电子政务提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奕夫: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和电子政务城市的延续和提升。首先,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更加提升了城市建设的感知和遥控的功能。

其次,智慧城市提供了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只是政务的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的搭建,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包括“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等,而智慧城市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了政府、企业和民生等各方面的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再次,智慧城市还从兴业、强政、惠民等诸多方面做了拓展和增强。智慧城市对于拉动产业整合、两化融合、城镇化进程都有促进作用。从面上,其范围应用广;从空间区域上,智慧城市扩展到了城镇。

CEI:作为智慧城市的具体实践者,你认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和国外的差距体现在哪?有何共性问题?

刘奕夫: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全面试点爆发期,但总体设计和启动应用都还处于落地阶段、初级阶段,和国外尤其是新加坡等成功的智慧城市试点还有很大的差距。

国内目前启动智慧建设的城市大致有300多个,总体可以分成三种:领跑者、追赶者和申请试点。从某种角度而言,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挂钩的。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相应基础才能去做智慧建设。目前我们在全面试点的爆发期,建设热情都很高。

然而,国内智慧城市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此外,政府的资金匮乏、信息共享的壁垒以及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烟囱问题,都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难题。这些既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政府部门之间和相关产业之间的合作问题。

从建设模式来说,缺乏好的商业模式和风险评估模式,也制约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如何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良好运行机制,都还处在探索阶段。

CEI:作为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城市应该如何根据自身城市特色建设智慧城市,避免走弯路和重复建设?

刘奕夫:智慧城市首先要强调顶层设计,建设之初就要进行充分的自我评估。这个评估的度量要考虑到经济规模、结构、资源环境情况、生活水平。

每个城市的智慧建设都要植根于自我定位,实行一城一策。比如某些具备相同城市特征并且具备地理区位优势的省份可以做智慧城市群,具体代表就是宁夏。宁夏是把城市群整体统筹考虑。因为宁夏面积小、城市比较集中,并且城市共性问题很相近,没有必要单独重复建设,这种情况下智慧城市群就是其最好的选择。

从宏观来说,对于区域经济的规划,智慧城市是和产业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有些城市可以通过集体建设加强串联互补,比如旅游城市群、文化城市群。

总体而言,建设智慧城市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城市发展程度出发,跟城市规划结合,来确定城市特色和发展。

一些不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可以借鉴成功经验,来扩展城市化。具体建设过程中可以和城镇化相结合。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人口转移等很多问题,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规划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契机。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时候,把这些将要面临的问题都考虑进去,做到未雨绸缪,将来会省很多事。

CEI:中国部分城市的智慧建设还是白纸一张,在这种基础上建设智慧城市有什么共性的问题需要提前筹划?

刘奕夫:相对于有智慧或者数字基础的城市,那些一张白纸的城市开展起点低是其劣势,但这本身也是其优势,在一张白纸上做文章,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去借鉴。

国内智慧城市的共性问题有很多,包括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交通、资源分配、转移人口的就业、医疗等,对此,有些专家提出城市科学的概念,意即把这些所有问题都纳入到智慧城市进程中来解决。

这些共性问题中的核心就是把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这样就可以打通其余的环节,商业区、文化区和居住区,这些空间都和地理位置相关。要提前做好总体规划,解决空间的合理布局。

CEI: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怎样的想象空间?有人说我国大数据硬件建设已经颇具规模,但数据分析依旧是软肋,你怎么看?

刘奕夫:大数据和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技术支撑,地位非常重要。物联网是信息传输层的概念,大数据是数据应用层面的概念,大数据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物联网是信息采集的方式。

大数据是信息的分析技术和挖掘技术,它的技术需要由内而外的数据支撑,而物联网则提供了一种相应的方式。目前,我国物联网在食品追溯、感知和监控方面应用已经很多,而大数据在智能交通和医疗、互联网应用更多。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政府需要大数据的数据基础。在基础建设方面,就涉及到信息采集和收集端,其具体操作空间还很大。

其实,数据分析并不是我们的软肋。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比较重要的是空间地理信息,它也属于海量信息处理,达到Tb级。在我们为各地省市做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发现,大数据的抽取和分析没有问题,相反,数据的积累才是个问题。我们不是没有技术,是没有数据。

大数据还有个问题就是各类数据积极挖掘。不同种数据如何融合还没有做到,比如国土是国土的,税务是税务的,在做智慧城市以地控税的时候,如果国土和税务缺乏沟通和融合,就会导致数据太分散,无法整合,形不成大数据分析带来的优势。

CEI:智慧城市的产业链非常长,很多技术应用涉及到大量的产业融合问题。比如手机钱包涉及通信行业和金融业融合问题,手机视频涉及到广播电视部门与通信业的融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产业融合问题?

刘奕夫:总体而言,是以智慧城市建设来整合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智慧城市本身就是通过信息化来促进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发展。政府是通过信息的应用来串联相关产业。

以居家养老为例,应对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进行智慧城市就可以从信息共享和整合入手。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由具体承办方把人口和地理信息相关联,包括老人数量、分布情况与养老相关产业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给养老产业一些扶持,让后者建立老人服务中介机构。然后中介机构再把相关各种服务外包,比如送餐、看护、卫生、医疗等,这就把相关产业全部串在一起了,形成了一个长的服务网链。

CEI:这其中,政府应该发挥什么具体作用?

刘奕夫:对于产业融合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相互的利益平衡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或组织产业联盟把企业捆绑在一起,解决利益问题。

在整个产业融合过程中,政府必须要起主导作用,如果忽略政府手段,极有可能会产生无序竞争。

此外,行业竞争的问题也通过政府的政策来解决,让各个运营商达到平衡,都有各自收益,才能避免恶性竞争和减少不利因素,在政府融资和企业投资的过程中进行良性的运作循环。以智慧扬州为例,扬州的城市云计算中心搭建之后,政府把运营和维护外包给企业,自身只做管理,具体公共服务的内容如居家养老、广告牌都可以让企业来做。政府的角色就是以更少的人力物力来做好监管。

CEI:智慧生态也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但目前在建的各地智慧城市对此涉及较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智慧养老金融例4

舞台,改变人生

在过去十余年里,有三个数字与沈慧琴紧密相关:18、30、40。这三组代表她年龄的数字,也是改变她人生的关键。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18岁那年向来热爱文艺的沈慧琴考取了“七一文艺工厂”,在当时也是公社里小有名气的文艺小分队。站在聚光灯下,她唱着《大雷雨》、《孤岛血泪》,因为台下几百双热切的眼睛都关注着她,她骄傲,她满足,她从未想过有一天她会从这个舞台上退下来。

她迷恋这个舞台、眷恋这个舞台。但是当时菲薄的收入和排戏的时间让当时刚刚结婚生孩子的沈慧琴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作为母亲,她要和丈夫一起,为孩子、也为这个小家庭,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于是,她退下了文艺这个舞台,和丈夫一起为柴米油盐奔波,他们从村里借来两排库房,办起了养鸡场,开始了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

每天早上三四点起床,抓鸡、驮鸡笼、叫卖……一时间,沈慧琴自己都忘记了曾经是一个站在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台柱。“好在自己当时青春年华,干什么都是津津有味的。”那时的经历让沈慧琴感觉踏实、自在。虽然辛苦,但收入却让家庭生活明显改善,不久后,他们家成为了当时非常稀罕的“万元户”。

30岁出头的沈慧琴遇到了人生第一次困境。上海突如其来的甲肝爆发让养鸡场的生意一落千丈,鸡都卖不出去的窘境让她猝不及防,眼看着鸡一只只地死去,选择关门歇业是当时唯一的办法。从“万元户”到失业,沈慧琴陷入了迷茫,但她骨子里的那股拼劲让她很快振作了起来。她报名参加电脑班开始学习打字,还跑去学了英语,她明白适时的休整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出发。

学有所成后的沈慧琴被一家房地产公司聘任去当打字员,在工作之余她开始接触此前一无所知的房地产行业。慢慢地,她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体验,了解掌握了一些房产开发、销售等知识,也从一名打字员转成了销售员。对于自己的第一笔生意,沈慧琴记住了每一个细节。“那个时候我在报纸上登广告,广告词都是自己写的:莘庄镇中心,1800元/平方米,要买房的快快来,热线电话XXX。”第二天中午就有人提着25万元现金来买房,“数钱数到手发软”的场景让沈慧琴现在想来还是止不住地笑。

之后,凭借着自己的一份悟性、一份自信、一份热情,沈慧琴仅用3年时间成为了公司的副总经理。

1998年,沈慧琴作为创始人之一,成立了上海虹桥东苑置业有限公司,她的人生舞台也彻底发生了改变。公司开发了虹桥镇老街改造的第一个楼盘――东苑怡和园。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东、西两个小区的建设,新建住房680套、停车泊位285个、商业用房6900平方米,使整个老街的面貌焕然一新。

40岁出头的沈慧琴成立了新东苑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了使自己在管理方面更上一层楼,她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通过几年的在职学习,无论是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创新管理,还是对企业后续人才的培养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她接触到了国际上先进的企业运营模式,更结识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在拓展了自己的眼界和社交圈的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商机。除了房地产外,新东苑逐步进入金融、咨询、商业、酒店行业,为多元化发展、谋求更为持续和稳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沈慧琴也在十几年间从文艺舞台华丽转身至了商业舞台,感受了其中的五味杂陈,体会了人生百态。

快乐,老有所依

最近几年,新东苑已从最初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成长为一家跨区域、多行业、国际化的集团公司,相继开发的新都名苑、城花新园等楼盘,获得“全国人居建筑规划方案综合大奖”、“上海市优秀住宅”、“上海最受欢迎楼盘”等荣誉。集团旗下的房地产开发、资产管理、金融投资三大板块也形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

一切步入正轨之后,沈慧琴开始思考:“是时候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2010年,沈慧琴的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家里开始筹备这桩喜事。直到女儿正式出嫁搬出去之后,她开始渐渐意识到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同时也延伸至与她年龄相仿的那代人的养老问题。“现在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50、60年代的人,他们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养老压力和负担是特别重的。”沈慧琴补充道,对上海大多数老人来说,相对于物质财富,他们更缺的是精神慰藉。于是,“办一个综合性养老社区”的想法在她脑中开始勾勒开来,而她的目标是“让老人在社区里生活得快乐、舒心”。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沈慧琴先后多次赴亚洲、欧美等国家考察当地养老模式,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最终,她结合了欧洲的居家模式、北美的运营模式、亚洲的护理模式,规划打造一所高品质养老综合社区――新东苑・快乐家园。以“文化养老、智慧养老、医养融合”为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入住的长者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同时,充分享受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人文滋养与精神寄托。

据悉,新东苑・快乐家园是上海市首块养老专项用地,位于大虹桥枢纽核心板块,闵行华漕金丰国际社区内。该社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于2014年3月29日启动建设,今年4月底已经全部结构封顶,将于2016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营。为了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快乐长者生活的居住环境,沈慧琴特别邀请到台湾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精心设计,社区由6栋具有现代中式风格的适老化合院、4幢长者公寓、1幢医疗护理中心、1.6万平方米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组成。“我找到李祖原大师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一说,谁知道一拍即合。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设计图前前后后改了25稿。”沈慧琴说到。据了解建成后,快乐家园将可为约1300位乐龄长者提供从居家颐养、专业护理、医疗康复到临终关怀的一站式、全方位高品质养老服务。

目前,虽然快乐家园还没开业运营,但是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沈慧琴所提倡的“文化养老”平台已经提前起步搭建,例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知名作家叶辛老师于今年7月在快乐家园举办了他第一本长篇历史小说《圆圆魂》的读者分享会,成为“智慧讲堂”第一批分享的文化和智慧长者。知名作家林华老师的品牌活动《林华下午茶》也已被请进快乐家园的“智慧讲堂”,以“夕阳与晚霞的对话”为主题,邀请到曹雷、方舟、陈少泽等著名配音演员,与长者朋友共同分享作为诗歌的美妙。另外,沈慧琴还在快乐家园建造了一所适老化的影剧院,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充分考虑了长者的实际需求。影剧院可以容纳250位长者,今后,这里就是长者们展示文艺才华、欣赏精彩演出的温馨场所。

对于居住长者最为关心的健康问题,沈慧琴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快乐家园配备了最专业的健康管理、护理团队和最全面的健康配套设备。据悉日后,除华漕社区卫生中心解决日常医疗需求外,还与周边高端诊所合作,可以解决高端医疗需求,同时与诸多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我们的护理楼可提供200张床位,今后普通医疗都可纳入医保范畴。平日我们还定期开展专家免费讲座,讲授健康保健知识。”

此外,为了让尊老孝恩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每个人都能够切切实实参与其中,沈慧琴提出组建以服务长者为特色的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新东苑“快乐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社。这是一个志愿者平台,年轻人可以申请成为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在时间银行里储存公益养老服务的时间,将来老了以后,可将年轻时存储在时间银行内的公益服务时间取出,由下一辈的年轻人来按照志愿者存储的时间照顾志愿者。这不仅是一个以志愿服务换颐养享乐的创新理念,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目前已有300多位志愿青年报名。

“每个人都要老,人到老年,祥和的氛围和生活环境就更显重要。如果我一个人能让1000多位老人感到快乐,还有什么比这更赚的呢?”对于如今的沈慧琴来说,投资养老事业不是一门生意,因为它根本不赚钱,她将它视作一项回报社会的事业,老人快乐了,她也就快乐了。

感恩,是一堂必修课

创业至今一路走来,沈慧琴经历了各种顺流逆流,但她对社会、对生活始终充满着珍惜和感恩。她说:“回报社会,是每一个民营企业理所应当要做的事。”自此,沈慧琴提出以“关爱老人、关心儿童、扶持教育、拥军优属”为开展公益活动的四大方向,多年来一直默默地践行着。

自2009年起,每年每季度,集团员工代表都会前往结对的敬老院,送上慰问品,帮助服务老人。新东苑尤其注重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比如2014年9月28日,重阳前夕,新东苑集团员工志愿者来到敬老院,为一百多位老人拍摄快乐照片,并现场打印。老人们穿上心爱的衣服,披上志愿者们带来的红围巾,留下一张张笑脸。老人们都说,很久没有拍照了,这份重阳礼物真让人开心。2015年,新东苑定向捐赠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闵行分会100万元人民币,专门用于敬老、爱老、助老。在2009年和2015年的重阳前夕,新东苑两次承办了闵行区百对金婚盛典,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敬老的同时,沈慧琴不忘爱幼。2003年,新东苑出资捐建了江西新东苑国际希望小学,2014年,集团的党工团代表带上给孩子们的礼物和祝福,又一次来到学校。现场有一位老奶奶拉着集团党支部书记的手,热泪盈眶,感谢新东苑,自己的三个孙子才能在这10年中陆续在这所那么好的村小读书学习。据悉,在过去的十年里,新东苑每年都为学校的师生送上关心和关爱,2013年还捐资翻新了校舍。

智慧养老金融例5

财富的选择

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等4个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的解释是: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中国高中生恰恰相反,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却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的。

这直接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本文由收集这个价值观来自孩子们成长的环境:父母的教育、学校的培养以及周围环境的熏陶。在国内,有太多智商高、条件又好的女孩子都抱有“找个好工作不如找个有钱的好老公”的陈腐观念,周围的人也给她们这样的劝慰——包括很多成功人士!其实,这种金钱和权力至上的观念既不符合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不符合孔孟之道,也不符合我们宣扬的五讲四美、八荣八耻的道德观。

在我见到的人中,即便再有钱也不会比罗斯柴尔德家族有钱,因为他们曾经持续八代不衰、近两个世纪控制世界金融业百年;即便再有权也不会比索罗斯有权,因为他手无寸铁只带领一个团队就通过真正的“货币战争”击败了曾经全球第一的强权货币——英镑,从而击败了一个国家——大英帝国!

对于国内这些优秀的高中生来说,罗斯柴尔德在访华期间说过的话或许能让他们深思:“中国最好的学生去学习金融,而我的孩子们选择了哲学。我认为哲学能让你活过得更明白。”也许正是这种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成就了这个家族百年不衰的神话,也让他们通过对真理的追逐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对目前“向钱看”的中国社会和浮躁的年轻人来说,这可能是最有价值也是最智慧的忠告。

知识的效用

在法国,父母如果这样教育孩子的话将会被人唾弃。即使在丝毫不回避金钱的美国,中国高中生的选择也会被认为缺乏教养。虽然“务实”是个好习惯,但有时更需要“务虚”。知识使人接近真理,也使人变得智慧,而有智慧则会有财富。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泰勒斯,一天到晚不修边幅,粗茶淡饭沉醉于自然哲学研究。而当时就有人说自然哲学无用,越学越贫困。泰勒斯对此不屑一顾,心想自己之所以贫穷,只不过是因为自己不想发财致富,既然众人诋毁知识和哲学,那就让他们看看知识的厉害。

由于泰勒斯精心研究天文气象,头一年冬天就知道来年的橄榄要有一场大丰收,于是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资到橄榄榨油器上,第二年橄榄产量果然出奇高,榨油器供不应求,泰勒斯抬高租金大赚了一笔。于是泰勒斯告诫人们:哲学家们只要愿意,是很容易发财致富的,只是我的兴趣不是发财,而是研究科学罢了。

有人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一个人如果仅仅凭体能获得财富,只能供养几个人;凭技能获得的财富则可以供养十几个人;凭智能获得的财富就可以供养无数人。实战中也常有一个智慧的决策影响了整个战局的例证,所以才有某某人价值千军的说法。

智慧的力量

《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的故事则是智慧转化为生产力的例证。其中我们看到了知识用于分析、上升为智慧、再加以胆识所形成的惊人成果。首先,孔明有知识因而有先见之明,那就是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当天早上会有大雾,所以可以利用之;其次是运用知识来做分析,他知道曹操性格乖戾多疑,即使手握优势兵力也不愿意在情况不明时贸然出击免得遭到埋伏;再次就是智慧,他判断曹操会选择一种风险小又能不失战机的还击方

式,那就是放箭,御敌于营门之外。这样孔明就可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即不用生产就会有收获的方式。最后还要提到胆识,要敢于在强敌面前摆开决战架势,让对方只能加大投入——万箭齐发,自己则只需少量支出就能有大量收获。

胆识相当重要。如果分析对了却贪生怕死,不敢冒险集结20条小船前去击鼓布阵,一样得不到10万支箭。因为他们以这些没有装甲的小船,加上区区600名士兵面对强敌,一旦布阵前雾散或者敌人反其道而大胆出击,他们则必败无疑。

现在大家常说“信息不对称”,就是你知道情报而我不知道,你了解的事情比我多。于是,知道多的人会占得先机,知道少的人会屈居后进。但许多信息来自知识以及知识的积累尤其是知识的集成。就是说,即使面对同样多的信息和同样杂乱的情报,分析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而从中找到线索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则在于分析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知识的集成。孔明的智慧,不仅在于他的知识,还在于他根据历史经验集成的分析和判断力,能将这些信息总结出一种趋势并加以利用。他能预测出冬季东南风出现的时机,并加以充分利用。

相比之下,知识稍微欠缺的周瑜和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外来人曹操只知道当时的季节经常刮的只是西北风,一个没有找到战机,一个没有预测到风险。而这样的战机就如同商场上的商机,和许多人的习惯性认知相左,有时逆势而来,而且稍纵即逝。从这一点上说来,孔明也是个哲学家,因为哲学是自然科学和补会科学的总和。

低调的作风

有意思的是,被人称作金融大鳄的索罗斯也重视哲学,其著作《开放社会》和之前的许多文章都充满哲学思考。我曾经在10年前陪同厉以宁老师夫妇去他家里,那天晚上我仔细观察,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面对的是一个智者和哲人,一位平和有绅士风度的长者就像后来见到的罗斯柴尔德男爵一样。整个晚上,索罗斯都没有提及自己最熟悉的金融策略,而是谦虚地询问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他自己也说过:如果不是进入金融领域就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

哲学家都会举一反三,在面对获取真理还是财富、智慧还是权力孰先孰后这个问题上还真有与常人不同的途径:你当然可以像国内那些高中生那样直取财富和权力,尽管这样持续不了多久;你也可以像这些智者那样通过领悟真理和智慧再去占有它们,那就可能维系百年!

不仅在国内,即便从世界格局上看,财富的转移也正在加速。在中国,那些暴发户钱多得花不完时一定会附庸风雅,吃西餐听音乐甚至建剧场,有一个算一个;而在西方,那些破落贵族即使倾家荡产后也不见得会趋炎附势,有的甚至宁肯清贫,就像中国旧时代隐居的那些志向高远又性格清高的人一样。

智慧养老金融例6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厅项目(16450902D);邯郸市科学技术局项目(1434201078-6)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

一、“互联网+”简介

“互联网+”最初是由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向人大提出的一个建议,被采纳后于2015年3月4日正式由提出实施该战略计划。“互联网+”战略的实质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云计算、物流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力图在全新领域开创新的发展实践。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必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诸如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相加形成了新农村电子商务系统;传统的交通业与互联网相加促成了专车、滴滴和快的等打车软件的诞生;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相加形成了京东小金库、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工具;传统的语音通信与互联网相加形成了微信、易信、QQ等网络聊天工具。由此可见,互联网不仅能够应用到第三产业,而且可以广泛应用到第一和第二产业中。21世纪必然是互联网大放异彩的时代。

二、河北省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一)河北省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第一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作为全球第一个“智慧城市”――美国迪比克市随之诞生,这是IBM公司与迪比克市合作的结果。我国从2010年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家已经批准近300个地区成为智慧城市试点地区,其中河北省占有13个(石家庄、秦皇岛、廊坊、邯郸、迁安、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滦南县、博野县、唐山、正定、邯郸市丛台区、廊坊市固安县)。上述13个智慧城市试点地区都已经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思路,正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邯郸市建立了云计算中心并且已经正式投入运营,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固网光纤化改造,实现光纤到户、到小区、到村,有效满足全市人民的信息化服务需求。秦皇岛市借助旅游优势,利用高新技术,推出了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构建了智能电网、智慧城管、智能监测系统等,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方便查询旅游景点、周边地区状况,实现网上订票、查询等,成效明显。廊坊市建立了公务云中心,负责全市网络信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同时,廊坊市还构建了地下管线工程与城市多元数据采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用于监控地理空间运行状况,方便信息传输与动态管理。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石家庄市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建立了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方便居民准确查找公交运行线路与始发时间;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动北斗卫星导航在电力、教育、物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开发应用;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力争在全市所有乡、镇、村实现有限广播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在信息消费领域,积极推进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设,让农产品借助网络走出农村,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新的渠道。

(二)河北省智慧物流发展现状。智慧物流与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是一脉相承的概念,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一部分,智慧物流又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物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定位河北省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石家庄、唐山被确定为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同时,河北省正在构建京津冀商贸物流大数据平台,推动三地商贸物流业的融合、交互和创新。一批战略性投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在保定、安国建立药品商贸物流仓储园区;在沿海城市秦皇岛、唐山、黄骅拟建立“智能公路港”;在邯郸建立河北省首家物流交易所;为了打开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保定市涞水县与京东集团合作,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战略协议,为农民在网络上销售和购买产品提供了便利。近些年,河北省通过优化整合、合理兼并、重组、淘汰技术落后的小型物流企业,培育了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好、品牌效应优、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集团。同时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实时监控车辆、客户和商品信息的、方便快捷的智能化配送网络。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A级物流企业已达60家。

三、“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发展对策

(一)夯实“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发展基础。互联网作为现代企业创新发展的平台,对推动河北省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要大力推进企业主干网、局域网、广域网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WIFI全覆盖,积极推进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与电网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快构建形式多样的网络服务方式。积极稳健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基地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产业向基地迁移,实现集群化管理。保障信息和网络安全,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严格检测评估所购软硬件设备。

(二)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引进。针对“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方面的知识,需要对各级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专门的培训,可以依托各个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等。定期举办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建设领域论坛,通晓最新发展动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成功案例和重点项目,提高在全社会的认知度与应用水平。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利用河北省的“百人计划”、“巨人计划”平台,积极引进海内外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方面的优秀人才。鼓励各类院校聘请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物流领域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互联网+”领域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鼓励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专业技术人才。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金融保障体系。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推进政策创新。石家庄、保定、廊坊三个重点地区全面实施创新改革试验区、张家口市建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大力探索开展“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创新政策试点,立足本省,积极向外拓展,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破除“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行业准入、数据开放、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障碍,创新和改造风险补偿机制,打造“互联网+”的合理生态发展体系。完善金融保障体系,加大投融资服务力度,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各类投资、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拓展投资渠道,以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投入到“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工程项目中来。鼓励实体和互联网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与金融服务,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为 “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项目建设提供有效融资支持。

(四)积极推进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项目落地。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的建设不但需要宏观顶层设计与理论支撑,而且需要微观具体项目落地与实际应用。河北省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在智慧物流、智慧政府、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就业、智慧教育、智慧环境等一系列相关项目中找到具体的落地点。争取在全省11个设市区依托当地重点医院建设远程会诊系统,开展网上挂号、询诊、购买、支付等便捷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和政府养老机构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导航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河北省与京津优质养老和医疗资源的共享与互助。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创新社区服务,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建设全省社区救助和优抚信息管理平台。在交通领域,推进公交、出租、轨道交通等数据的互联互通。

四、结束语

“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使得网络经济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常态,催生出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互融合发展新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的发展必将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迈进。河北省应抓住“互联网+”大力发展的趋势,促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深度融合,打造新常态下经济提质、产业创新、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

[2]文丽青,马丁.我国智慧物流与综合交通运输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5.2.

[3]杨昊.我国智能物流发展支撑体系构建研究[D].华侨大学,2013.

[4]王继祥.物流互联网与智慧物流系统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3.

[5]张小艺.在物流互联网技术下打造智能物流系统[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3.

[6]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1.

智慧养老金融例7

一、当前农村金融支付服务需求与现状

随着2010年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的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开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以及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工程补助、生猪生产补贴等许多惠农、涉农的财政补贴款项的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的需求,农村居民的金融支付服务需求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而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决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四大行开展了大规模网点收缩,同时也收缩了其农村基层网点机构。且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管理战线长、难度大、成本高的原因,导致后来的信用社改革、邮政银行从邮储的分设改制均收缩了其农村基层网点机构。进入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农民和驻农村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与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网点的急骤减少这一对矛盾突显,已经成为如何服务好“三农”的一重要问题。

由于传统银行支付主要依赖于柜台和传统的人工服务,只有在人口达到一定密度,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存款的地点才能通过获取低成本存款来覆盖成本,因此国内银行网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城镇为主。而在农村,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密度较小,同时人均收入较低限制,农村支付发展缓慢。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农村支付环境有以下特点:

(一)新的支付工具了解较少

由于传统使用习惯和宣传不够,农村支付仍然使用现金为主,网上银行、电子转账、手机支付等普及程度较低。虽然有少部分农民对银行新的支付工具有所了解,但由于相关服务普及程度较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二)支付服务仍以柜台为主

由于ATM使用界面较为机械,同时无法对业务进行详细解释,因此农村使用ATM机进行支付较少,与银行相关的支付获得仍然以传统柜台服务为主,同时,在某些更加偏僻的村镇,一些银行网点还未普及,加大了农民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难度,银行点少而且所需人员对于机具如智付通使用素质、道德、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三)储蓄卡、信用卡等普及程度不高

农村支付频率不高,而银行卡无法在没有ATM和网络的时候显示余额与相关支付明细,因此主要支付用折多于用卡,储蓄卡、信用卡普及程度不高。

(四)支付转移矛盾突出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支持力度的增大,农村对银行支付需求迅速增加。但由于农村现状的限制,在发放农业补贴时往往出现长时间排队现象,农村支付转移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二、智慧银行定义以及于金融支付服务的创新

随着国内金融行业的迅速扩张与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银行业务逐步受到限制。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迅速兴起,未来银行业务将逐步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客户端逐步联动,由传统银行向智慧银行开始转型。肖钢(2012)认为,由于网络传输技术日新月异,储存成本和计算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银行能够对迅速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决策,使得复杂环境下的预测成为可能。这些都将对传统的银行业务流程、经营模式、服务体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李力、攀炎(2012)认为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将集中在效率、服务、安全而不再是传统的存贷业务。在银行传统业务到达瓶颈的情况下,未来银行发展将越来越依赖对银行内部业务的优化重塑以及银行外部服务的优化,而这些都将依赖智慧银行。陈定华(2012)认为由于智慧银行将是银行一次新的革命,智慧银行将银行前台与后台融合,业务之间的边界将逐步消融。但智慧银行更加依赖于网络和大量的数据计算,因此智慧银行将需要更大的投入和集体培训。交通银行总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李庆女士(2012)提出,智慧银行的重点在于优化整合银行的各个渠道资源,并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及时揭示风险,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加完美的服务,同时降低成本,实现金融业务的低成本向外扩充,从而使得效率和成本得到较好的统一。

综上所谓智慧银行,是指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和银行管理经验,高效配置资源,敏锐洞察引领客户需求,并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商业形态。中国的商业银行均以积极的姿态向智慧化迈进。2009年IBM归纳出了构建“智慧银行”的四大突破点:部署动态的IT基础架构、新锐的洞察与应变能力、业务运营创新与转型以及整合的风险管理。同年,花旗银行率先在上海开设了智慧银行概念的网点,提供视频电话的远端咨询服务,所有服务都是用户自己在电脑终端和手机上完成。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2011年启动了智慧银行项目,2013年8月22日交通银行在长沙投入了首台可自动发卡、存取款、转账、投资理财、贷款申请“远程智能柜员机不iTM”,率先在湖南同业推出了“远程智能柜面服务”模式,启动“无人银行、有人服务”的微型智能服务。2013年农业银行在全系统举办“智慧农行——电子银行创新与变革”论坛,以期推动全行对电子银行创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历史上每一次通讯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银行的变革。在智慧银行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随之而来,银行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化趋势日益明显。依托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技术,银行业务正在加速向“移动金融”方向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新兴渠道和服务模式,契合了新一代人群的需求,迅速从银行辅助渠道发展成为银行交易主流渠道,这一变化直接挑战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2012年末,工商银行拥有电子银行客户3.15亿户,年交易额332.6万亿元,业务占比达75.1%,每笔交易成本仅为柜面的七分之一;农业银行掌上银行短信客户达14943万户、掌上银行上网用户达5685万户、个人网银注册客户达8837万户、各类电子渠道交易笔数达316.53亿笔,电子渠道交易占比达67.8%;建设银行个人网银和手机银行客户数分别较上年增长41.07%和78.68%,电子银行与柜面交易量之比达到270.30%,较上年提高63.58个百分点。

三、智慧银行于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的应用与实践

加快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动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农村支付服务效率,为农民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支付结算服务,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有重要作用;培养农村地区和农民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习惯,实现现代化结算工具的普及和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224号)。以此为起点,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加大了有关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动支付网络向中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要。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一些地方提出具体目标,如“户户有银行卡、村村有Pos机、乡乡有ATM、处处都能办结算”,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金融服务。

智慧银行能充分运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利用银行的大量业务数据结合云计算,能迅速预测客户需求,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这与目前农村支付需求不谋而合,是具体目标实现的技术根基。

(一)智慧银行可以延伸网络,畅通渠道,不断完善农村支付体系

智慧银行依托强大的后台计算能力,可以降低支付风险,减少传统支付所需支出。通过智能银行,可以将服务点设置在农村小卖部、城镇、集市等人流比较集中之处,引导银行涉农机构向农村延伸物理或电子网点。同时,智慧银行将可以促进银行卡在农村网点的联网通用,减少收付假钞的情况。

(二)智慧银行可对接农保,降低交易成本

智慧银行可以结合国家增加对农村、农业支持力度的契机,利用智慧银行智能提醒服务,主动引导农民将农业补贴与电子银行使用普及相结合,形成农村使用电子现金的新习惯,通过卡、手机终端支付增加资金流动速度,同时降低交易成本。

(三)智慧银行可提高三农金融业务效率,是三农快速发展有力支撑

智慧银行用网络的便利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流程都极大便利了三农业务的发展,如转账汇款、三农贷款、西联汇款等都可以通过智慧银行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而且可以随时掌握业务办理流程,极大的方便了三农业务发展。

由于智慧银行的应用,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方面就取得长足进展,从2011年7月启动到2011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市推广工作已覆盖到辖区乡镇的百分之50,行政村的各商业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18万个,覆盖行政村近13万个,覆盖率大概在百分之23左右,2011年全年的助农取款笔数3963万笔,金额达到了346亿元。农业银行针对基础金融服务稀缺乡镇,推出了“银迅通”产品,为农户提供了小额存取款、转账,以及“新农保”、“新农合”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推出了汽车移动银行服务,将柜台业务延伸到农民身边。2012年末“金穗惠农通”工程设立服务点57.9万个,布置电子机具112.6万台,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63.9%。农行“金穗惠农通”工程荣获2012年北京国际金融展“金鼎奖”。

四、智慧银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相应的风险防范

(一)设定交易卡种限制

由于农村对智慧银行了解程度不够,信用卡风险较大,因此前期推行以借记卡为主,信用卡需要等待新的使用习惯形成之后再进行推广。

(二)设定最高交易金额限制

农民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同时农村支付服务以小额需求为主,因此应设置每日累计取现金额限制如最高1000元,在满足农村持卡人小额取现需求的同时,可有效防范通过银行卡进行洗钱、欺诈等风险。

(三)加强对智慧银行衍生服务机构的管理

智慧银行属于新兴事物,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更加注意所带来的风险。而农村传统习惯下,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因此需要加强对衍生服务机构的管理,通过相关培训增强安全意识,降低风险,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智慧银行交易终端管理

智慧养老金融例8

我区人社、卫计、公交业务信息系统改造对接、制卡、刷卡设备采购及后期各种新业务应用开发推广工作,按照市主城区模式,由市市民卡服务中心负责统一组织实施,5月底前完成信息系统开发对接及部署,6月份开始市民卡制作和发放工作。

我区市民卡申报人员基本数据经区人社局、区卫计局采集审核无误后,交区人社局进行制卡批次确认后生成制卡数据,再由区市民卡服务中心每周上传到市市民卡服务中心进行制卡。制作完成的市民卡由市市民卡服务中心每周通过邮政快递方式,发送至区市民卡服务中心或各村(社区),再由区市民卡服务中心或各村(社区)分发到单位或个人。市民卡补卡暂到市市民卡服务中心办理,待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即时制卡软硬件设备部署到位后,再由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办理。

责任单位:区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智慧办)、区人社局、区卫计局、区市民卡服务中心。

二、数据采集

我区市民卡数据采集及制发卡对象分四批开展:

第一批采集对象为第一代社保卡持有人(单芯片+磁条,带金融功能),共约6至7万人;

第二批采集对象为城乡学生(学生卡)和从未办理社保卡的城乡居民,共约5万人;

第三批采集对象为已发放第二代职工社保卡的人员(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共约3万人;

第四批采集对象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涉及约30万农村居民。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卫计局、区教育局。

三、银行选择

市民卡采取单位申领和个人申领两种方式进行。单位申领是指在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市民,由单位统一申请办理。个人申领由市民在户籍所在村(社区)申请办理。

单位在区市民卡服务中心统一申报,填报市民卡金融合作银行确认函后,进行申报登记。个人在各村(社区)填报市民卡金融合作银行确认函后,进行申报登记。市民卡金融合作银行原则上选择原社保卡金融合作银行。

责任单位:区智慧办、区人社局、区卫计局。完成时间:2016年4-8月。

四、发卡机构

市民卡日常制发工作继续沿用区人社局原社保卡制发工作机制和流程,在区政务服务中心人社业务服务窗口(或区人社局一楼原社保卡发放窗口)设立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市民卡服务中心及各村(社区)制发卡所需软硬件设备统一由市市民卡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并于5月底前安装到位。

市市民卡服务中心长期派驻工作人员1名在区市民卡发放中心指导和参与日常制发卡管理工作。区人社局原有2名社保卡制发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市民卡制发申报登记管理和社保业务数据的收集校对工作。区卫计局明确工作人员1名,负责协调并参与市民卡居民健康业务数据收集校验工作。区教育局明确工作人员1名,负责协调并参与市民卡学生数据收集校验工作。根据市民卡制发工作进度和任务量,各市民卡金融合作银行适时抽调工作人员1至2名,集中参与市民卡发放工作。区智慧办明确工作人员1至2名,负责市民卡制发的组织协调工作。

责任单位:区智慧办、区人社局、区卫计局、区教育局、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完成时间:2016年4至6月。

五、业务培训

市市民卡服务中心、区智慧办和区人社局联合组织开展市民卡登记发放业务培训,使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及各村(社区)人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市民卡登记发放和信息系统操作业务。

责任单位:区智慧办、区人社局、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完成时间:2016年4至8月。

六、宣传普及

通过电视、网站、微信播放宣传片和标语、印发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市民卡制发宣传动员工作,宣传普及市民卡的功能和应用知识。

责任单位:区智慧办、区广电局、区人社局、区卫计局、区教育局。完成时间:2016年4至12月。

七、资金归集

智慧养老金融例9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同期举办的“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从实践的角度,智慧城市发展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更加求实,注重实干、实用、实效。实干、实用、实效是指:要实实在在地做事情,理论联系实际,并且付出的精力和努力要有正产出。”

漫步在智博会会场,与会者可以随时连接iNingbo无线网络统一接入平台,实现免费上网。智博会希望以这样的形式,拉近物联网、智慧城市概念与普通人的距离。

实际上,与普通人相关的并不仅仅是免费上网而已。能够查询天气、看新闻、挂号和购物并且支付水电费的智能电视,查询身体健康状况的可穿戴设备,会动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甚至是国家电网所展示的可换电池的电动汽车与充电站,都吸引了与会者的关注。这些活灵活现的展示,将原本枯燥的概念变为了生动的应用,让与会者切身感受到了智慧城市的魅力。

智慧养老金融例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契机,着眼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贴近群众需求和服务改革发展为导向,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以深化智慧应用为主线,以强化网络安全为保障,营造智慧生活,发展智慧经济,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智慧政务,推进区域示范,依靠企业主体,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为上海率先迈入信息社会、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发挥更大作用。

(二)推进原则。

1.需求为先,惠民为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立足市民生活、企业生产和运营、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发挥信息化对科学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切实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高效、创新的感受度,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2.创新驱动,深化应用。鼓励各类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跨界融合,培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新产业。以创新促应用,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各领域应用服务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形成智能应用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格局。

3.强化安全,保障有力。牢牢把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辩证关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加强网络安全,坚持依法管理,提升技术能力,强化信息保护,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坚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16年底,基本构建起以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为重点,以高速泛在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绿色高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自主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上海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率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效益显著提升。智慧生活初具雏形,信息化应用有效促进信息消费,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医疗、教育、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涵盖全体市民。智慧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引领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以下简称“四新”)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86.5,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万亿元。智慧城管不断深化,基于网格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基本覆盖全市域。智慧政务取得突破,信息化助力政府改革创新的效应不断凸显,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模式进步显著。智慧城市区域示范效应明显,形成一批示范性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

—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宽带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家庭光纤入户率达到60%,家庭光纤用户平均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40兆比特/秒,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600万户家庭,涵盖城镇化地区。全面建成无线城市,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4G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布局进一步优化,无线接入点突破20万个。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数突破5万架。国际网络出口、本地网络网间交换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就绪度指数明显提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企业。上海基本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区和产业集聚区、信息服务业发展高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超过70%,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68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

—网络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城域网监测预警、网络安全应急处置、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有效提升,市民网络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可信、可靠、可控。

(四)任务概要。

3年内,将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实施智慧化引领的“活力上海”(LIVED)五大行动:着眼城市宜居(Livable),营造普惠化的智慧生活;着眼产业创新(Innovative),发展高端化的智慧经济;着眼运行可靠(Viable),完善精细化的智慧城管;着眼透明高效(Effi cient),建设一体化的智慧政务;着眼区域(District)示范,围绕社区、村庄、商圈、园区、新城,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强化智慧城市三大支撑体系: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进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功能性设施、通信枢纽、下一代互联网等重点专项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研发和示范应用,提升网络视听、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能力, 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提升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基础支撑和综合治理能力,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完善安全可信网络环境建设。

二、发展重点

实施“活力上海”五大行动,推动建设28个重点专项。

行动一:着眼城市宜居,营造普惠化的智慧生活。

以建设成果全体市民共享为原则,深入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整合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专项1:智慧交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水平,发挥交通智能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优化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新城、新市镇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和处理,实现与市级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采集实时停车泊位信息,停车诱导动态信息,推进停车收费电子化和监管智能化。完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公交客流实时信息采集、智能集群调度和公交电子站牌建设。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覆盖面。推进公交卡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扩大公交车WLAN覆盖范围。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示范应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交通信息全程服务应用示范。

重点专项2:智慧健康。深化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推进健康信息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和市民之间共享利用,建设覆盖医疗、医保、医药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卫生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医疗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加强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平台。深化医院信息化建设,探索新型患者就医、付费模式,探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建设群众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体育场馆查询预订、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质监测等服务,促进科学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民健康服务,探索市民健康服务新模式。

重点专项3:智慧教育。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现代化支撑作用,建立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支撑系统,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建设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服务。以建设上海教育资源中心为突破口,探索建立资源建设多元评价机制和共享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建设上海教育数据中心,汇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数据,以教育大数据支撑教育管理决策、教学研究和公共信息服务。推动涵盖校区管理、教务安排、后勤保障等内容的智慧校园建设,深化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打造互动、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挖掘需求,建设网络服务平台,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丰富互联网教育产品。

重点专项4:智慧养老。围绕构建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搭建全市统一的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统筹政府部门及市场机构的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建立涵盖服务需求、服务项目、服务队伍、服务设施和养老政策的养老数据库,提供一站式养老咨询、申请、评估、分类转接等服务。发展智能化养老机构,推进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援助、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服务。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等应用。

重点专项5:智慧文化。围绕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搭建文化上海云平台,汇聚整合全市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一站式服务。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到2016年60%的市级博物馆和40%的区级博物馆实现数字化。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各类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培育互联网文化服务领域龙头企业。

重点专项6:智慧旅游。鼓励和引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游客提供旅游线路规划和交通、住宿、门票预订购买等一站式服务。推进景区智能化建设,提供电子门票、自助导览、自助讲解等服务。建设旅游市场监测预警平台,开展旅游企业、行业信息动态统计和分析,提升行业运行发展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建立旅游舒适度指标体系,提升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能力。加强旅游行业监督管理,强化旅游行业信用监管和服务。

重点专项7:智慧就业。以整体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智能化水平为目标,整合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海内外人才引进、居住证积分制、社保缴费等人才和就业服务内容,提供面向法人的在线自助经办应用。建立个人和企业就业诚信系统,深度挖掘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社保缴费等方面的业务数据,实现政府就业监管机制创新。开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信息资源,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就业服务,推进社会机构与政府之间信息共享。

重点专项8:智慧气象。建设城市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气象对相关行业影响的预测模型,为交通、卫生、农业、能源等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建设个性化、互动式的“我的气象台”,紧贴市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为老人、儿童、疾病易感人群等特定群体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产品。拓展气象信息渠道,使市民享受触手可及的气象服务。

行动二:着眼产业创新,发展高端化的智慧经济。

以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建设,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为发展目标,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培育发展“四新”为战略重点,全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为打造“上海服务”和“上海智造”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专项9:互联网金融。鼓励互联网企业面向金融行业开展跨界融合,加快第三方支付创新应用,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支持网络借贷(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创新,加快金融领域网络创新业务发展。提升金融信息和数据集聚度,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财经、证券、保险等大型信息资讯平台。深化智能卡应用,推动银行集成电路(IC)卡的广泛应用,鼓励各类智能IC卡在便民支付领域多卡集成。

重点专项10:智慧航运。推动口岸监管作业智能化,深化口岸通关无纸化,围绕进出口企业通关便利需求,推进监管部门联网核查。建设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单证一口申报、监管状态信息一口反馈。完善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系统和对外服务窗口,实现口岸监管、码头作业、货物运输、航运服务等信息共享交换。推动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资源的信息协同运作、口岸通关税费和港口航运结算的电子支付等功能,提高口岸整体运行效率,降低航运相关单位管理和运行成本。开展亚太示范电子口岸建设,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重点口岸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重点专项11:智慧商务。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集聚发展,培育对接产业链的嵌入式电子商务集成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围绕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经营各环节实际需求的创新平台发展,推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形成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鼓励骨干制造行业加速提升供应链业务协同能力,应用电子商务创新制造、服务模式。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加快网络购物、网上商城等应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O2O)、客户到企业(C2B)等新型电子商务服务模式。深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电子支付、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支撑环境,促进电子发票、电子合同应用推广。构建快递业服务安全评估预警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创新行业服务方式和监管模式,鼓励规模快递企业创新应用,提升全市快递业信息化水平和快件末端投递智能化水平。

重点专项12:智能制造。鼓励发展基于产业互联网及大数据分析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发展云制造和按需制造,推动个性化定制、众包众创等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面向产品的在线服务、远程维护等新业态,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支持面向行业和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性交易平台建设推广。推动绿色低碳制造,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资源管理、能耗监控及生产流程能源优化,推动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产品回收、产品再制造、逆向物流等信息系统建设。

重点专项13:智慧企业。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提高生产设备、制造工艺、生产组织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示范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服务业企业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提高服务能级和决策科学化。鼓励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指导一批试点企业完成达标认定,建立和完善全市贯标服务和认证体系。

行动三:着眼运行可靠,完善精细化的智慧城管。

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展示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信息化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深度应用,全面支撑上海城市功能提升和安全运行。

重点专项14: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并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衔接,与相关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实现非紧急类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全覆盖。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应用功能。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指挥平台,实现对市容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发现、有效取证、依法解决。使用卫星定位技术加强渣土车监管,深化信息共享,提高渣土车监管效能。推动完善“地楼房”基础数据管理和动态监管机制,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物业管理、房屋修缮及安全使用等系统建设。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鼓励社会投资的建筑工程项目应用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重点专项15: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推进食品安全许可、监管和处罚信息共享,检验检测结果共享,突发事件协同处置等系统建设,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投诉举报和信用评价机制。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推进与市、区县、街道乡镇监管系统和市法人库、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深化食品信息全程追溯功能,围绕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重点环节,实施粮食及制品、畜肉及制品、禽类、蔬菜、乳品、食用油、水产品、酒类等8大类食品信息全程感知和溯源。推进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企业的跨部门协同监管。面向社会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应急预警等信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

重点专项16:环境保护信息化。完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布局,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设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区域内大气污染综合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建立污染源排放量清单,做好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加强环境污染源管理,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运输、处置、监管等全过程信息化。加强环境保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引导企业提供面向公众、企业等不同对象的便捷化环保信息服务。

重点专项17:公共安全信息化。增强公共安全防控信息化建设,加快图像监控、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容,完善各类社会资源共享共用机制,加强重点区域监控,提高视频监控覆盖率。深化应急管理领域业务协同,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采集水、电、气等涉及民生的公共资源运行状况,切实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全面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和能力。

重点专项18:智能化城市生命线。聚焦水、电、油、气等城市生命线,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提升管网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拓展新的服务模式,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智慧照明试点,促进能源生产变革。深化智慧水网建设,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供水安全、防汛、水资源与环境生态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和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对全市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的支撑能力。

行动四:着眼透明高效,建设一体化的智慧政务。

按照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总体要求,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业务协同、渠道整合、资源集约为原则,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通过感知、整合、分析及智能化响应等方式,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重点专项19:电子政务一体化。以转变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级和安全防护能力为目标,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硬件资源、数据交换、应用支撑、资源管理的统筹,有效降低电子政务建设运维成本,提升资源集约化程度。建设面向政府公共服务的大数据平台,向各部门提供基于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汇聚的各类数据资源,为辅助决策、统计分析、业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大数据支撑。完善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范,形成规范有效的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统一高效、弹性扩展、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电子政务应用生态环境。

重点专项20: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服务。建设完善上海数据服务网,形成政府公共数据对外服务统一门户,推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务应用系统开发。加快制定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标准规范,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和渠道。深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食品安全等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开放地理位置类、市场监管类、交通状况类等重点领域的政府数据。开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档案服务网络化,提高档案便捷服务和信息共享水平。采用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获取用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和公众信息消费。

重点专项21:优化公共服务渠道。推进服务模式从“一门式”向“一口式”转变,开发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部署于区县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通过后台“一表式”管理,实现社区事务一口受理、办理结果一口反馈。深化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功能,推进政府服务热线整合归并,拓展法人数字认证“一证通”使用范围。鼓励企业开发多渠道、多载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公众享受到均等、便捷、规范的公共服务。

重点专项22:提升电子政务网络服务能级。完成公务网骨干网升级改造,实现与国家政务内网网络信任服务系统的衔接,推进公文网上传阅、办理,规范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充分利用800兆数字集群政务共网资源,提高政务外网网络保障能力,全面满足市和区县两级政府部门各类应用的接入需求和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要求。

重点专项23: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记录归集,建立相关标准规范,发挥跨部门信息共享系统渠道作用,信息覆盖全市行政机关及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公共事务职能的社会组织,实现信息查询比对、信用筛选、信用预警等功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用信息的需求。拓展平台信息应用,促进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公共资源分配、表彰奖励等活动中查询使用公共信用信息,发挥信用服务机构作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推行相对人信用评价和分类管理。以应用为导向,以长三角为突破口,推进区域信用平台共建、信用信息互通、信用管理合作。

行动五:着眼区域示范,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

围绕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创新试点和应用示范。

重点专项24:智慧社区。围绕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和谐,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服务集成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现代化。根据《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以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小区、智能家居为重点,推动50%以上社区开展智慧社区试点示范建设。鼓励建设面向市民服务的云平台,汇聚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渠道,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气象信息、文化娱乐、公用事业、智能安防等服务。

重点专项25:智慧村庄。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以信息基础设施高速泛在、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村庄治理信息化为重点,在20个村开展智慧村庄试点示范建设。实施宽带进村,实现农村家庭宽带网络接入全覆盖,优化完善3G网络,基本实现4G网络覆盖。围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鼓励和支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旅游信息资源和服务推送;支持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支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工作开展。围绕村庄治理需求,加快推进村委会电子台账建设,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深化行政村网页建设,加强村务公开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应用,提升村庄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重点专项26:智慧商圈。围绕传统商业能力提升和模式创新,以商品营销和品牌服务为核心、商业企业为主体、商业集聚区为载体,通过信息化提升商圈整体服务水平。加快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推动重点商圈宽带和无线网络覆盖,鼓励商家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推动停车诱导、购物导航、移动支付、基于位置信息服务等在商圈中的应用,提升商圈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实体商圈互动,在有条件的商圈推动搭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以智能终端、商贸联动和会员互动为重点的基于商圈的网络社区建设。推进用户数据管理和共享,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营销的转型。

重点专项27:智慧园区。围绕园区管理和产业服务,加快信息化助力制造业园区高端绿色、服务业园区宜居宜业发展。推动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实现重点园区固定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等的优化覆盖。鼓励园区管理服务精细化,以办公、招商、物业等为核心,推动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园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鼓励产业服务专业化,支持各类产业创新和商务合作平台发展,提供企业信息化、在线产品服务、公共检测、投融资等增值服务,以及园区休闲、便捷支付、智能停车等生活服务。鼓励园区能源环境智能调控,鼓励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园区集聚。

重点专项28:智慧新城。围绕基础网络领先、智慧应用普及、智慧产业集聚、信息安全可控,在嘉定等新城开展智慧新城试点。以新城为载体,加快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试点示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新城建设。推动相关扶持政策向智慧新城倾斜,优先推动4G网络覆盖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医食住行文教旅”等智慧化服务模式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率先将智慧新城打造成为上海智慧城市标杆。

三、支撑体系

重点完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网络安全保障三大支撑体系,推动建设22个重点专项。

支撑体系一:建设具备国际水平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原则,充分发挥电信、广电运营企业主力军作用,以4G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基础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促进“三网”融合,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重点专项1:宽带城市深化。落实国家“宽带中国”战略要求,全面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光纤到户覆盖,进一步提高全市光纤宽带用户普及率,鼓励办公、商业等公共建筑采用光纤入楼技术。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地区NGB覆盖,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市域光纤到户覆盖和城镇化地区NGB覆盖。

重点专项2:无线城市提升。加快构建以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网络。重点推进4G网络建设,继续优化3G网络,到2016年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4G网络全覆盖,3G和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根据布局规划和绿色环保要求,实施基站集约化建设和景观化设置。推进全市WLAN布局优化,支持在公共区域进一步扩大覆盖。提升“i-Shanghai”服务质量,鼓励区县开展公益性WLAN覆盖。

重点专项3:功能性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上海国际网络节点、骨干网络节点及网络带宽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绿色节能技术运用和已有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在电力、通信资源优势区域推进高端、自给、集聚的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与上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布局。研究数据中心异地布局的政策举措,鼓励开展异地灾难备份应用,推进上海与国内其他地区数据中心对接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示范性项目,进一步增强信息集聚和服务能力。规划整合、改造升级本市现有全球定位系统(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CORS)和高精度差分站点资源,建设以北斗为主体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模导航和位置信息增强网络,到2016年完成兼容北斗的GNSS多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进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转型发展。探索建设以4G网络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物联网。

重点专项4:通信枢纽建设。增强上海亚太信息通信枢纽服务能力,推进新亚太国际通信海光缆系统(APG)建设和已建海光缆扩容。鼓励基础运营商加大国际网络建设,大幅提升国际网络出口能力,提高与国际运营商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扩容、优化城域网络,推动本市传输网升级及网间优化,进一步完善宽带网络结构,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强网间直联,扩展各运营商间的互联带宽,不断提升本地互联网业务的网间交换能力和服务质量。

重点专项5: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电信运营商加快基础设施和支撑系统升级改造,提升网络功能和性能,到2016年年底实现主干网、接入网、IDC等设施的主要设备全面支持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聚焦访问量较高的政府门户网站及商业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应用服务商,实施IPv6升级改造。在公共信用服务、网络电子认证、航运、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IPv6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引领全行业对IPv6的关注和跟进。加快IPv6核心设备技术升级和产业化,提升下一代互联网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重点专项6:无线电管理。建设面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普及应用的频率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编制频率资源分布地图,建立以频率复用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模式,探索建立频率资源综合利用评估体系和动态储备机制;聚焦700兆赫兹数字红利频谱,做好广播电视与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组网兼容研究,试点形成频谱释放机制,加快1900兆-1920兆赫兹频谱的再利用,全面完成小灵通清频。完善基于城乡规划的固定无线电台站布局体系,完成基站站址布局规划实施的评估和研究,推动基站区域控详落地;编制重点固定无线电台站保护规划;推进基站室外分布系统标准化建设,编制公共场所WLAN信号覆盖系统集约化技术规范,开展测试及后评估。完善无线电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聚焦军民融合、长三角区域联动、重点行业协同的无线电安全保障机制,推进智慧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立项阶段的强制性无线电安全评估。

支撑体系二: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按照技术先进、产业领先、安全可靠、自主可控方针,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培育“四新”经济和扶持龙头企业为主要抓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移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产业保障。

重点专项7:集成电路。对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完善组织保障,组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推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水平和制造业产能规模水平双提升,推进高性能处理器、移动终端关键芯片、高清数字电视芯片、金融IC卡芯片、工业控制核心芯片、光网络核心芯片与器件等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提升及国产整机系统应用示范工作。加快完善新建12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方案,推动20-14纳米先导工艺技术引导线建设。推动装备、材料业取得突破,促进产业链互动发展。

重点专项8:新型显示。推进新型显示基础器件和应用融合,促进产业链对接和跨界融合,推动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行业对接,创新产品应用和服务模式,加快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产品产业化,推进4 5代和5 5代AM-OLED量产线建设。建设发光二极管(LED)新光源产业基地,聚焦LED设计、研发、关键制造、服务,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重点专项9:高端软件。推动高端软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模式创新,力争到2016年上海高端软件经营收入达4 000亿元。发展自主可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网络化操作系统、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大型通用数据库及中间件等关键技术,解决基础软件与硬件、行业应用软件之间的系统适配和协同运行,在电子政务等方面加快形成一批解决方案。提高行业软件在政务、金融、航运等领域的规划、整合和应用水平。聚焦“两化”融合重点领域,提升系统集成能力,推动形成安全可靠、国内领先的工业软件解决方案和服务。

重点专项10:云计算。支持分布式数据存储、虚拟化、海量数据处理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技术,形成自主可靠的云计算软硬件完整产品链,带动芯片、服务器、终端设备技术和产品创新。全面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打造覆盖市民生活、企业服务、电子政务的城市综合云计算服务平台。加快云计算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探索公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认定和评价标准。构建安全认证体系,提升用户对云计算的服务信任度,为云计算服务环境中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到2016年云计算软件服务及硬件产品收入突破1200亿元,培育10家云计算龙头企业,支持百家产业链关键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企业生态系统。

重点专项11:大数据。加快形成覆盖互联网、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大数据平台,成为国内领先的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加快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处理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软件、商业智能软件、多媒体加工处理软件、可视化软件等大数据技术研发。以数据处理软件为支撑,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集成水平、较强市场能力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各行业企业和机构,以大数据模式构建面向个人、行业、政府的数据服务平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鼓励大型企业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架构建设大数据平台,并对外开放接口,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支持中小型企业使用公共数据服务,降低大数据平台建设成本;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大数据应用,优化公共服务质量。

重点专项12:物联网。突破一批物联网关键技术,聚焦支持微型和智能传感器、短距离通信、智能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具有可持续运营模式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消费者、企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政府部门等提供服务,促进传统行业运营模式转变,优化市民生活方式。围绕健康服务、养老照护、药械管理等重点领域引导健康物联网加快发展,在工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智能交通和车联网等领域组织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物联网应用领域力争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国内主要的物联网应用和产业集聚区之一。

重点专项13:网络视听。促进内容、平台、模式、终端协同联动发展,将上海打造成全国网络视听产业高地和优势资源集聚地。鼓励研发原创内容、移动内容、专题内容、高清内容等特色鲜明、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网络视听内容产品。支持建设海量内容加工处理平台、跨屏跨终端跨系统内容流通平台、全高清内容播控平台等满足市场需求的网络视听内容服务平台。推动视频分享、视频直播(点播)、视频门户等网络视听传统模式,通过开放接入渠道、与传统媒体对接等方式提升用户粘性和市场占有率。鼓励网络视听与电视、电影、音乐、互动娱乐等跨界融合发展,培育网络剧、微电影等新兴业态。

重点专项14:网络安全技术产业。鼓励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加快安全芯片、安全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推动可信计算、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等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支持网络安全监测、数据保护与安全审计、容灾备份与数据恢复等安全产品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以网络安全测评检测、认证评估、综合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风险评估、安全集成、监测预警等专业服务集聚,鼓励网络安全与智能安防等服务业态的融合发展。推动建立大数据应用安全研究功能性机构,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安全产品在政务、金融、教育、卫生、工业控制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支撑体系三:深化网络安全保障建设。

全面构建城市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加强与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服务对接。以强化基础网络安全、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互联网内容安全等为重点,提升应急基础平台、灾难备份平台、测评认证平台、网络信任平台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应急管理等监管制度,培育发展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安全咨询、灾难备份等社会化服务,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社会环境。

重点专项15:基础网络安全运行。加强对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网络的安全监管和保障,确保安全防护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不断完善基础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防护等技术措施落实,保障互联网域名解析系统(DNS)安全、稳定、可靠。强化无线电安全管理,保障无线城市网络安全。

重点专项16: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加强政务、金融、税务、电力、铁路、海关、民航、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的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定期组织开展重点领域网络安全检查,强化对安全风险和隐患的整改。完善城市网络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网站运行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形成全市各重点保障单位应急保障常态化机制。研究出台面向重点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工作指导意见,形成多层次灾难备份体系。

重点专项17: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加强石化、钢铁、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及水、电、油、气等城市运行生命线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组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产业联盟。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检查,构建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联合实验平台,形成工业控制系统产品检测和安全测评服务体系,保障工业生产和城市运行安全。

重点专项18:完善互联网内容安全管理。贯彻落实国家部署,组织实施“扫黄打非”等净化互联网环境专项行动。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商业网站,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加强互联网基础数据管理,加大对数据资源的安全保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初步形成与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内容安全监管机制。构建互联网安全监察支持系统,加强网络监测技术手段建设,提升对互联网信息的资源整合、舆情分析和综合研判能力,严厉打击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等各类网络犯罪。不断提升对网络失泄密的发现和查处能力。

重点专项19:完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适应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趋势,提升城市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保障能级。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构建城域网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拓展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平台服务,构建面向云计算平台、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卡的安全检测系统,提升网络安全综合检测能力。完善统一网络信任体系,构建互联网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拓展可信数据保全、可信时间戳、电子签名举证、可信标识等新型信任服务。提升信息安全灾难备份平台功能,完善市和区县两级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体系和社会化容灾备份服务,构建面向大数据服务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满足不同层次的灾难备份需求。

重点专项20:完善网络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建立涉及国计民生重要信息系统和影响城市运行关键基础设施目录,完善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重点行业网络安全保障单位责任制体系,继续强化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安全测评、电子认证等基本制度的落实。深化网络安全应急管理,严格执行预案编制、应急演练、事件报告、调查处理等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开展政务领域信息技术服务安全审查,完善信息技术产品采购及服务外包的评估和规范。

重点专项21: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开展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专题研究,创新互联网治理模式,促进互联网行业自律,形成网络自我净化机制,提升网络社会管理能力。严格落实手机实名制,探索推进网络实名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安全测评和监管。推进垃圾短信与网络欺诈监测、假冒网站发现与阻断等技术手段建设,加快在市民日常生活相关领域的应用部署。加强无线电领域安全执法,加强对“伪基站”、“黑电台”的清理整治。推进网络社会征信网、“12321”等网络治理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形成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合力。

重点专项22: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日常宣传,将网络安全知识作为市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市民逐步认识生活中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每年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和技能竞赛,通过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移动应用等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法律宣传和案例分析,切实提高市民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研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市民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督,共同维护网络秩序,有效净化网络环境。

四、保障措施

( 一)完善法规政策。

对接国家相关政策规划,在放宽信息咨询设计、信息系统集成等领域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电信市场,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方面,完善相关地方立法、配套政策和制度规范。加强网络安全综合立法,推动电子交易信息安全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立法,研究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视听、互联网金融等“四新”发展,探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

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建设,电子商务发展等需求,推进相关技术、应用、管理规范的建立和实施,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规则的制定修订。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强行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专利池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专利布局和风险防范工作。

(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政府相关发展专项,推进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及其示范性应用,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加大市场投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领域倾斜。完善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智慧城市领域政府与企业联合建设运营模式。

( 四)鼓励自主创新。

结合“四新”发展,依托企业主体,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技术、自主产品和自主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相关科技攻关任务,加快相关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动国产芯片、软件、整机和解决方案的部署和替代,在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率先使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平台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围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金融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等领域创新机制建设。

( 五)保障基础设施。

编制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坚持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资源共享,推动市政及公共设施资源向信息基础设施开放。加强住宅建筑通信设施第三方专业维护,实现电信企业平等接入和用户自主选择。优化4G基站建设审批流程,做好相关4G频段的释放及储备工作。推动电信运营企业不断优化资费结构,促进通信资费合理下降和收费透明。建设“宽带上海”地图工程,引导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